時間:2023-06-08 15:46:32
序論:在您撰寫如何進行外匯投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外匯保證金交易擁有一段灰暗的歷史,也正是由于這段歷史,在外管局大力提倡“藏匯于民”、增加民間外匯投資渠道的同時,也始終沒有對1994年所頒布的一道法規進行修正,或是拿出切實有效的審批機制,以保障外匯保證金交易的合法地位。
在這種模棱兩可之間,商業銀行從平靜地運作外匯保證金業務,高調地推廣發展這一業務,到遭遇銀監會的全面暫停。可以說,外匯保證金業務的暫停有著多重的原因。制度上的原因、管理上的原因、監管層的原因……然而結果只有一個,“少部分人的少量外匯投資需求”被暫時地遏制了。銀監會表示,叫停此業務并未影響廣大投資者正常的外匯投資需求,并不涉及廣大投資者正常的外匯交易。然而如果在金融創新的道路上遇到困難和問題,都采用“叫?!钡姆绞揭欢铝酥敲词艿接绊懙目赡芫筒粌H僅是少數投資者的少量需求了。
一直以來,金融創新都是上下提倡的主流,然而金融創新之路卻非一蹴而就。金融創新本身會創造出一些新的風險,美國的次貸風波即反映了金融衍生產品內在的風險性,但并不能因此而全盤否定金融創新的價值,關鍵是如何在金融創新的過程中合理地疏散、引導風險的發生。如制度上的障礙如何化解,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能力、業務經營能力如何進入規范,投資者的投機和投資行為如何進行分層、引導,這一切不僅需要全面提高金融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也迫切需要一個高效率和高水平的監管體系。
但是,近來在理財產品市場所發生的一些頻繁“叫停”的現象似乎與鼓勵金融創新有些背道而馳。在經歷了前兩年的爆發式增長后,理財產品市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麻煩――掛鉤型理財產品頻發“零收益”、“負收益”,新股產品因低收益無人問津,信托貸款類產品因變相擴張信貸規??赡苊媾R叫停,海外基金產品則陷入“代銷”爭議……昔日百花叢放的理財產品市場門庭冷落。對于監管部門來說,在責成有關金融機構加強自查、減少經營風險的同時,是否能夠拿出有效的措施,引導理財產品市場的創新與發展,為投資者豐富和創造新的投資渠道,更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最近,人民幣對美元連創新高。自6月9日人民幣匯率恢復浮動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已升值超過1.5%。估計中國外匯儲備由于人民幣的升值而損失高達600 億美元。
從國家外匯管理局公開的數據來看,目前中國外匯儲備中既有美元、歐元、日元等主要貨幣,也有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屬于分散的貨幣結構組合。中國近期在減持美債的同時,大幅增持了日本和韓國債券,上半年共計增持1.73萬億日元(約合203億美元),增持韓債亦至3.99萬億韓元(約合34億美元)。
有專家認為,我國轉增持非美元貨幣釋放出了外儲多元化的信號。在真正化解外儲管理風險上,應多管齊下,應鼓勵發展財富基金,將外匯儲備的債券轉化為全球配置的股權投資,令龐大的外儲轉化為中國的金融話語權,推動中國產業升級。同時,讓外匯儲備管理模式由“藏匯于國”向“藏匯于民”轉變,令外儲品種多元化。
其實,對于巨額的外儲(2010年6月底達24542億美元)如何管理(包括持有、分配、投資等活動),從2007年開始我國金融界就常有議論。多數人認為應購買更多的實物性資產(如黃金與石油等),要分散化投資、持有多種貨幣等。但這些主張都被美國金融危機爆發擊得粉碎。在新的環境與條件下,傳統思維已無法規避持有巨額外儲的風險了。
按照傳統智慧,外儲主要有以下幾種功能:清算支付、償還外債、保證本幣穩定及對外匯市場進行一定的調節等。但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外儲的功能其實主要是保證本國貨幣、經濟及市場的穩定。在這種情況下,一國外匯儲備的關鍵在于外儲如何積累起來,以及如何有效管理。外匯儲備傳統功能和持有量已不是最應關注的問題。
近年,中國外儲的積累大致有三個來源:貿易順差、FDI(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前兩項之外的跨國資本流動。特別是隨著人民幣升值,不少國外資本通過正式或非法渠道瘋狂流入。最近,人民幣對美元升值連創新高,今年8月份外匯流入2400多億美元,也創下了今年新高。因此,當外匯增長成為一種趨勢時,我們不應過多地關注其增長,而更應關注其如何有效地加以管理。
很多人一直認為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就是借錢給美國人用,是為華爾街的貪婪買單。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爆發及美國經濟持續低迷,我國政府管理層和市場都更關心中國外儲貶值的風險,希望增持非美元貨幣,發展財富基金,將外匯儲備的債券轉化為全球配置的股權投資,來化解與分散這些風險,增加中國的金融話語權,推動中國產業升級。
其實,當前中國外儲管理的最大風險是美國經濟不確定的因素。這不僅在于美元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絕對支配地位(如果中國外匯儲備中美元比重過低,其所面臨的國際金融市場震蕩的風險更大),而且在于美國經濟低迷會給世界經濟帶來負面影響。從2008年下半年金融海嘯爆發的情況來看,只要是外匯資產,無論是否分散化投資,當全球快速流動的資金都進入避險時,持有非美元貨幣及非美元資產都會處于極高的風險中。
有人認為,如果發展財富基金,將外匯儲備的債券轉化為全球配置的股權投資,將是中國龐大外儲有效管理的好出路。因為,利用股權投資全球布局能源、其他資源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可將外儲轉為中國核心競爭力。這個建議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但實際上全球配置的股權投資所面臨的風險會更高(它包括了市場風險及政治風險)。特別是在美國經濟復蘇緩慢及全球金融保護主義盛行的形勢下,這樣的風險會更高。
可以說,只要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不退出,如果美國經濟復蘇過于緩慢,那么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就將面臨較大的貶值風險。如何來規避及分散這些風險?我們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外部,而應從中國經濟本身入手。比如,如何加大中國經濟建設所需要的能源、資源、先進的科學技術進口及人才引進;如何調整我們現行的進出口外貿政策,特別是在出口方面要從要素市場化入手,讓土地、資源、勞動力等價格市場化;如何進一步加快中國金融體系改革開放步伐,通過這種改革開放讓巨大的外儲投資與持有風險分散給企業及居民。如果能夠在這些方面入手,再加上非美元貨幣及全球股權投資多樣化的合理配置,那么中國外儲的多元化管理就有可能走出一條新路,從而減小其可能發生的損失和風險。 ■
企業如何辦理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
答:根據《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試點管理辦法》),企業可以憑境外直接投資主管部門的核準證書或文件直接到銀行辦理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資金匯出、人民幣前期費用匯出和境外投資企業增資、減資、轉股、清算等人民幣資金匯出入手續。企業首次辦理境外直接投資相關的人民幣資金匯出前,應到其所在地外匯局辦理前期費用登記或境外直接投資登記,企業之后辦理的其他業務應在30天內向外匯局報送有關信息。對人民幣前期費用已經匯出6個月,但仍未獲得境外直接投資主管部門核準的境外直接投資,企業應將剩余資金調回。
2
企業境外直接投資需要同時使用人民幣和外匯資金的,如何進行管理?
答:企業使用人民幣到境外進行直接投資按照《試點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辦理,需要同時使用外匯資金的,企業和銀行應當按照外匯管理相關規定,辦理境外直接投資外匯資金匯出入手續。在辦理外匯資金匯出入手續時,銀行應當登入直接投資外匯管理信息系統進行業務審核,確保相關業務的合規性。
3
銀行如何辦理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
答:銀行在辦理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過程中,可選擇登入RCPMIS(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和直接投資外匯管理信息系統查詢有關信息,幫助其進行交易真實性審核。業務辦理完畢后,銀行應向RCPMIS報送境外直接投資相關的各類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由RCPMIS向直接投資外匯管理信息系統提供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
4
銀行在辦理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時應履行哪些義務?
答:一是嚴格進行交易真實性和合規性審查。銀行在辦理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時,應當根據有關審慎監管規定,要求境內機構提交境外直接投資主管部門的核準證書或文件等相關材料,并進行認真審核。銀行可利用RCPMIS和直接投資外匯管理信息系統對其進行交易真實性和合規性審查。
二是按照規定報送信息。銀行應當及時、準確、完整地向RCPMIS報送與境外直接投資及境外人民幣貸款相關的各類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
三是切實履行反洗錢和反恐融資義務。在辦理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時,銀行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和《金融機構反洗錢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令〔2006〕第1號)、《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令〔2006〕第2號)、《金融機構報告涉嫌恐怖融資的可疑交易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令〔2007〕第1號)、《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識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令〔2007〕第2號)等規定,切實履行反洗錢和反恐融資義務,預防利用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進行洗錢、恐怖融資等違法犯罪活動。
5
銀行如何辦理有關境外投資企業或境外項目的人民幣貸款業務?
答:銀行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向境內企業在境外投資的企業或項目發放人民幣貸款。通過本行的境外分行或境外銀行發放人民幣貸款的,銀行可以向其境外分行調撥人民幣資金或向境外銀行融出人民幣資金,并在15天內向當地人民銀行備案。在辦理上述業務時,銀行應當向RCPMIS報送有關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
6
《試點管理辦法》對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規定了哪些風險防范措施?
答:為保障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的平穩發展,按照風險可控、穩步有序的原則,《試點管理辦法》主要規定了以下三方面的風險防范措施。
一是強化銀行的風險防范職責?!对圏c管理辦法》要求銀行以境外直接投資主管部門的核準為辦理有關業務的前提和主要依據,根據有關審慎監管規定認真審核企業提交的有關材料,如實向人民銀行報送人民幣跨境收付及有關信息,切實履行反洗錢和反恐融資義務。
二是加強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為在有效防控風險的基礎上便利銀行和企業開展業務,《試點管理辦法》建立了人民銀行、商務部、國家外匯管理局等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人民銀行和商務部定期交換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的審批信息和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實際收付信息。RCPMIS每日向直接投資外匯管理信息系統傳輸境外直接投資相關的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直接投資外匯管理信息系統每日向RCPMIS傳輸境外直接投資相關的外匯跨境收付信息。
三是加大事后監管力度,強調監管合作。為將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制度落到實處,《試點管理辦法》規定,由人民銀行會同外匯局對銀行、企業的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業務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和處罰,督促銀行切實履行交易真實性審核、信息報送、反洗錢等職責,監督企業依法開展業務活動。
7
銀行和企業違反《試點管理辦法》應承擔何種法律責任?
答:銀行、企業違反《試點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的,人民銀行會同外匯局可以依法進行通報批評或處罰;情節嚴重的,可以禁止銀行、境內機構繼續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銀行在辦理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時違反有關審慎監管規定的,由有關部門依法進行處罰;違反有關反洗錢、反恐融資和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規定的,由人民銀行依法進行處罰。
8
【關鍵詞】利潤 外匯管理 政策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一)政策法規不完善,弱化監管職能
現行外匯管理政策對外資企業所得利潤處置中的利潤匯出、轉增資及再投資等方面進行了規范,但對于企業利潤如何處置的其他行為未進一步進行細化。由于企業對利潤的處置具有自主性,如是否分配、何時分配、怎么分配以及以何形式分配等均由企業自行決定,外匯管理政策基本沒有限制,使得外匯部門不能及時掌握外資企業利潤處置的全面信息,對企業外方所得利潤的監管處于被動狀態。
(二)外方所得利潤滯留境內,加大外匯局監管難度
受人民幣預期升值的影響,資產本幣化趨勢明顯。從外商投資企業外匯年檢的情況來看,存在個別外方所得利潤以人民幣形式滯留境內,并被企業長期占用,作為企業日常流動資金,掛賬其他應付款境外股東名下。外方所得利潤滯留境內,規避了外匯局煩瑣嚴格的增資登記、外債登記等外匯管理環節,使得這部分資金未納入外匯管理部門統計口徑,游離于現行外債管理規定之外,影響我國外債統計的準確性,同時,該類資金無需結匯,資金去向較難準確監測,不排除會流入房地產、股市、民間借貸等限制領域。
(三)部門間缺乏協作,未能形成監管合力
目前,稅務管理部門側重對所得利潤匯出前的完稅情況進行監管,外匯局國際收支部門側重對利潤匯出的異常渠道及方式進行監管,外匯局資本項目管理部門側重于利潤匯出備案及利潤轉增資登記的監管,各部門的業務系統及業務監管相對獨立,信息難以及時進行共享,造成監管信息的缺失,難以充分發揮監管職能。
(四)外匯指定銀行“代位監管”職能有待提高
現行外匯管理政策規定,外資企業辦理利潤匯出時,由外匯指定銀行對企業提供的審計報告、完稅證明、董事會決議等相關材料進行審核。外匯指定銀行作為一個贏利機構,其經營的本質是追求利潤最大化,這也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因此,外匯指定銀行在為企業辦理有關外匯業務時,僅完成所謂的“表面真實性”審核程序,難以自覺履行“代位監管”職責。
二、政策建議
(一)完善政策法規,調動企業自主性
一是完善現有外資企業利潤處置的相關政策法規,進一步細化企業利潤處置方式,結合實際對企業利潤分配的時點、方式、金額等內容提出明確要求,提高政策的指導性及可操作性。二是隨著外匯局資本項目信息系統的逐步完善,外匯局應做好對企業的宣傳工作,在便利企業的前提下,逐步實現企業自行通過系統備注等形式報備企業變化信息,使得外匯局能時時了解企業變化信息及經營情況,提高外匯局非現場監測效果。
(二)不斷改進監管方式,促進業務規范化發展
一是重視外匯年檢工作,加大外匯年檢成效的利用?!拔鍌€轉變”理念的深入推進,非現場監管逐漸成為資本項目外匯管理的重點,外匯年檢作為非現場監管內容之一,是規范外資企業業務、了解企業經營情況等內容的重要方式。二是加大外匯政策宣傳,改進非現場監管方式,促進個人、企業和外匯指定銀行等涉及外匯業務單位逐漸向合規性、合法性的規范化管理方向發展。
(三)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形成監管合力
一是外匯局各部門應建立內部信息共享機制,整合數據,加強協作,形成內部監管合力。二是外匯局應加強與商務局、工商局、稅務局及外匯指定銀行的溝通協作,建立外部信息共享機制,全面掌握外資企業信息,形成外部監管合力,提升監管成效。
(四)引導外匯指定銀行轉變經營理念,提升“代位監管”職能
一是外匯局應加強窗口指導職能,從思想上引導外匯指定銀行轉變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經營理念,強調外匯指定銀行應注重全局觀、大局意識和國家責任意識,將追求利潤最大化和風險最低化同時作為經營管理的目標,主動營造一個健康有序的金融環境。二是外匯指定銀行管理層應意識到履行“代位監管”不僅僅止步于“表面真實性審核”,而是要學會從自我保護和防范風險的角度來看“代位監管”職能。外匯指定銀行主動的實行真實性和合規性監管等職能,也是現代商業外匯指定銀行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三是外匯局應研究外匯指定銀行監管模式改革問題,進一步深化對外匯指定銀行監管方式的改革,促使外匯指定銀行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直接投資 宏觀審慎 監管
傳統的外匯管理職能是通過資金的匯兌環節進行監管,防止跨境投機資金的流入,保證國際收支平衡和金融穩定。在中國,外匯管理局肩負這這種監管職責,通過對投資行為的事前備案以及交易數據的分析來監測跨境資金的流動。在國外或多或少都存在對境外投資者到其境內進行投資的宏觀審慎監管,表現為設立機構進行系統性風險的識別和監測,宏觀審慎監管在保證國際收支平衡及本國經濟穩定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各國的監管思路及監管制度都各有特色。
一、各國對境外投資者到其境內進行投資宏觀審慎監管
(一)美國對境外投資者到其境內進行投資宏觀審慎監管
美國是對資本項目的外匯收支幾乎不加限制,美聯儲負責管理并規范銀行業、執行貨幣政策,具體由十二個地區性儲備銀行運作。美國在外商投資方面的法律和政策相對開放,歡迎境外投資者到其境內進行投資。美國政府會在國家安全審查和反壟斷審查方面對在美投資進行審查。一般而言,外國投資者在美投資所得收益可自由匯出境外。外資企業在清算、終止和股權轉讓方面視同內資企業,受制于公司注冊地的州公司法,公司解散后,公司解散前的股東(包括外國投資者)在清算所得財產范圍內承繼債務。
美國金融服務監督委員會(FSOC)對于跨境資金的流動沒有匯兌環節的限制,而是通過微觀數據的統計監測分析,來識別潛在系統性風險并及時采取干預措施。FSOC是由財政部、美聯儲和全國銀行監督署等部門組成。
(二)英國對境外投資者到其境內進行投資宏觀審慎監管
英國沒有明文規定禁止內、外資進入的領域,但涉及重要行業及重要影響的跨國投資,需獲得政府批準。2013年4月,金融服務局(FSA)拆分為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和審慎監管局(PRA)。2010年改革后英國新的監管體制是以英格蘭銀行為核心,統一負責全面的金融穩定,設立審慎監管局(PRA)和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組成“雙峰監管”模式。英格蘭銀行內設金融政策委員會(FPC),識別監控系統性風險,進行宏觀審慎監管。
(三)總結
目前各國對境外投資者到其境內投資基本解除限制,但在涉及國家安全、敏感行業等進行申報或審批。對跨境資金的監管分為宏觀和微觀審慎監管,從理論上看,微觀審慎監管在影響資金流入總量方面的效果不確定,但在影響資本流入的結構和降低金融市場風險方面的效果比較明顯。但微觀審慎監管反映的情況具有一定的時滯,宏觀審慎監管更具有預警的作用。
我們認為當大量資本流入導致金融系統脆弱性加劇時,宏觀和微觀審慎監管互為補充,均衡緩解金融沖擊,維護跨國收支平衡。在不斷強化微觀審慎監管背景下,應構建及加強宏觀審慎監管,預防系統性風險和平衡國際收支。
二、我國資本項目直接投資項下宏觀審慎監管現狀
(一)我國資本項目直接投資項下宏觀審慎監管目標
我國資本項目直接投資項下宏觀審慎監管的目標是限制外匯市場的過度投機套利行為,降低大規??缇迟Y金特別是短期流動資金的不利沖擊。在國際收支中資本與金融賬戶中,貿易偏離度是通過境內銀行的外匯貸款、貿易融資、衍生品等金融工具支持實現的。
(二)我國對境外投資者到其境內進行投資宏觀審慎監管所存在的問題
1、如何科學界定跨境資金大量流入風險
在不斷防范和打擊異常資金流入的過程中,外匯局工作更多是具體到打擊虛假或違規套利資金流入。資金大量流入可能導致的風險很多,如宏觀層面外匯占款過多導致被動的貨幣投放和通貨膨脹及資產泡沫、金融機構信貸的大規模擴張、匯率過快升值導致出口下滑、還有微觀企業或銀行的風險如資產負債幣種不匹配或期限錯配等。
2、如何進行宏觀審慎監管工具設計,提高宏觀審慎監管的操作性
在危機的沖擊下,對系統性風險不是沒有監測到,而是沒有及時采取相應的監管措施。目前,對我們認識到加強宏觀審慎監管的重要性,但如何設計和實施宏觀審慎監管工具卻存在諸多難題。如逆周期資本緩沖方面,如何判定某一機構具有系統性重要影響。
3、如何實質性地加強與境內外監管當局之間的合作協調
宏觀審慎監管的實施,需要將對系統性風險的監測和分析與宏觀審慎政策工具的運用有機結合,需要加強監管當局的協作。對于跨境銀行的風險外溢問題僅僅依賴母國監管當局遠遠不夠。國際準則在危機處理的國際合作與協調方面還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三、針對我國境外投資者到境內進行投資宏觀審慎監管建議
(一)加強外匯宏觀審慎監管政策的有效性評估
在實施宏觀審慎監管政策時,應做好政策效果的評價,如外匯相關審慎措施對降低跨境資金流動或特定渠道跨境資金流動規模的影響等,從而準確評估政策作用并及時調整政策方向。
(二)積極開發有關宏觀審慎監管工具
從宏觀審慎視角考慮監管強度和監管范圍,提高對風險傳染的監控能力。 監測和評估我國外匯監管的系統性風險,對涉及系統性風險的重大問題進行分析、決策,加強宏觀與微觀協調配合。
(三)防范和控制系統性風險有賴于多部門參與和多維度分析與監測
借鑒英國經驗,抓住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設施兩個關鍵要素,以兩個維度收集信息并分析,同時,聯合監管部門組成系統性風險委員會分享、驗證與整合信息,有利于提高風險識別的準確性和風險防范及時性。
參考文獻:
[1]潘昊. 中國金融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研究[D]. 安徽大學,2012.
[2]陳雨露馬勇. 現代金融體系下的中國金融業綜合經營、路徑、風險與監管體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300-317.
【關鍵詞】外匯儲備 外匯結構 外匯管理
一、引言
外匯儲備通常是指一個國家由貨幣當局持有的,可自由支配和自由交換的非本國貨幣,是用于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穩定及應付緊急支付需要而應持有的、國際間可以接受的外匯資產。
一國的外匯儲備兩大來源:一是:經常性賬戶順差,是最為穩定和可靠的儲備來源;二是資本與金融賬戶順差,長期以來我國實施針對資本與金融流入的優惠政策,并且人為壓低了人民幣匯率,使得大量資金流入國內。這兩種來源有相當大的差異,經常賬戶順差的外匯儲備增長是本國儲蓄的積累,是國家的凈財富;金融賬戶的外匯儲備增長實際上是以負債的增加換取外匯儲備的增長。從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看,近幾年外匯儲備增長基本上是以對外負債的增加換取外匯儲備的增長,即以資本和金融流入為主。
二、我國外匯儲備現狀與困擾
(一)外匯規模困擾
1994年起我國外匯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內容是實行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市場匯率的并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取消外匯上繳和留成;取消用匯的指令性計劃;實行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的有條件可兌換;建立統一的、規范化的、有效率的外匯市場。進入新世紀、加入WTO以后,我國對外出口大規模增長,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出口,使得外匯儲備余額呈現扶搖直上的態勢。到2011年底,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已經達到3.181萬億美元,約為我國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3%,外匯儲備排名世界經濟體第一,且遠超排名第二的日本(約1.3萬億美元)。2012年以來,外匯儲備余額增長有放緩,在二季度出現了負增長,但三季度再度恢復了正增長,9月底余額為3.29億美元,仍然數額巨大。
對于巨大的外匯規模,我們要從兩方面來看待:
首先,我國規模巨大的外匯儲備是其積極意義的。(1)滿足國際支付的需要。在國際市場中,美元是主要的交易工具,黃金是各國都認可的通貨,所以一國必須保證足夠的外匯儲備,才能保證對國外的支付。(2)用于保持匯率穩定。在國際貿易中,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是國際貿易正常開展所必需的,而在開放性的全球經濟下,各國聯系日益密切、國際金融市場波動不斷增大,本國管理機構需要通過自己手中持有的外匯儲備,去進行反向干預來保持匯率在一定程度下的穩定。(3)用于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的償債能力最直接的保證,只有維持相當的外匯儲備水平才能有效的進行對外融資。(4)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中國經濟逐漸與國際社會接軌過程中,經濟從封閉型到逐漸開放,受國際經濟影響程度也越大,需要更多的外匯儲備做后盾,以增強處理經濟突發性問題的力量。比如,97年亞洲金融危機,亞洲各國紛紛宣布貨幣貶值,而我國本著一個負責任大國,宣布人民幣不貶值。這種能力也是以強大的外匯儲備為基礎的。
然而,一國的外匯儲備量既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一方面,如果一國外匯儲備不足,就會削弱或損害調控和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有可能危及金融安全;另一方面,如果一國外匯儲備過量或超出適度區間,則可能會走向另一個不合理極端。首先,外匯占款是我國近年來貨幣供應量大漲很重要的因素,增加了通貨通貨膨脹壓力越大,央行調控基礎貨幣的靈活性越弱;其次,外匯儲備過多也是一種資源浪費,持有的外匯儲備收益通常大大低于我國國內投資的平均收益率,我國實際上是為外國(特別是美國)提供了巨量的低利率融資,這是對國民財富的侵蝕。
(二)外匯結構的困擾
我國并不對外公布外匯儲備結構數據。所以,筆者只能通過國際機構或者其他國家公布是數據來答題了解我國外匯儲備的構成。
根據美國財政部網站的年度報告顯示,我國投資于美國證券的資產約占當期外匯儲備總額的60%-70%。其中購買債券的資產占到總投資的95%以上,且以長期債券為主,短期債券投資不足8%;用于投資股權的外匯甚微,只占投資總額的1%-3%,這說明我國外匯儲備主要以美國長期債券的形式持有,資產結構較為單一。
(三)外匯的使用問題
一國外匯儲備本質上是國民的財富,使用者不應僅僅局限于金融領域內的外管局、中司這樣的金融性投資機構。實際上,這樣的政府性投資機構必然存在保守性,并且不了解各投資領域,只能或只熟悉在金融領域內使用外匯儲備,也只能或只熟悉在有限的幣種和債券之間選擇投資,這樣的投資是不全面、無法分散風險的。真正熟悉其他實體投資領域的企業無法保持大量的外匯來抓住稍瞬即逝的投資機會,沒有自主、靈活選擇外匯投資方向的權利,這也使得我國外匯儲備用于實體投資的比例很低。
三、針對我國外匯儲備的建議
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值得考慮,首先是從根源著手,尋求減緩外匯儲備量的過快增長;第二就是面對現有的占外匯比例極重的美元儲備,如何進行各類投資,做好保值增值;第三是如何改革現有外匯儲備使用制度。
(一)如何著手減緩外匯儲備量的過快增長
我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其實質更類似于固定匯率制度,很容易受投機資本的沖擊,使得我國必須保持相當的外匯儲備來維持穩定的外貿環境和保持經濟的平穩增長。所以有許多學者認為中國應該轉為完全浮動匯率。但從中國的現實情況來看,尚不具備使用浮動匯率制度調控國際收支的條件,這是因為我國不具備發達的國內貨幣市場和完善的國內資本市場,從而使中央銀行完全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等手段有效的擴張或收縮本國的貨幣供給,進而影響外匯市場供求來調整匯率。因此,比較可行的是擴大匯率浮動范圍,使得中央銀行能有更大的匯率干預余地和權限。
(二)如何調外匯儲備結構
從長期來看,我國外匯儲備增速會逐漸放緩,但不會改變中短期內快速增長的趨勢,所以外匯儲備的總量依然會維持在相當高的水平上。在這樣的前提判斷下,必須優化外匯資產結構,首要的就是通過加大非美元貨幣比例,加大黃金比重,加大能源和資源投資、加大對外股權投資,來降低美元儲備比例,以實現外匯儲備資產結構以及幣種結構的多元化。
首先,對于貨幣性外匯儲備,我國在持有儲備幣種的結構時,應綜合考慮對外貿易支付中的幣種結構、償還外債的幣種構成、儲備貨幣的效益率,達到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有效組合。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將外匯儲備規模維持在既能保證進口,償還債務等的需要,又能使機會成本控制在最小的水平。所以,我國首要的措施是盡快、盡可能地降低美元資產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
對于替代性國際貨幣,筆者首推歐元。從現有的狀況看,歐元已經獲得、而且必將在中長期保持世界第二大貨幣的地位。盡管歐元誕生以來伴隨了許許多多的問題,特別是這兩年希臘、西班牙、意大利等歐元區經濟體出現了嚴重的債務問題,但我對歐元前景并不悲觀。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歐盟主要國家已形成共識,同意用削減開支這種正確的手段,來解決歐債問題。反觀美國,其同樣潛在存在著嚴重的債務危機,但美國人卻不可能、也不愿意削減開支,反而采取量化寬松的手段,5年來相繼推出了QE1、QE2、QE3等計劃。與歐洲債務危機相比,美國債務危機更像是個“黑洞”。在此之外,適當的日元,英鎊等外幣儲備可以作為很好的補充。
然而,從現有狀況看,我國外匯儲備中美國國債比重非常高,就世界范圍看也是持有量最多的國家,如果僅僅通過直接出售美國國債去購買其他資產的方式大規模減持,可能會導致美國國債市場價格的嚴重動蕩甚而急速下跌。如果出現這樣的狀況,我國反而會承受最大的損失,得不償失。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種折中的、現實的方法是向美國政府尋求實施美國國債和實體資產的轉換。相關資產轉換應集中于優質的大型公司(但沒必要尋求太高的股份甚至控股,這樣美國政府也會更容易接納)。此外,我國在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改制過程中就進行過銀行系統的大規模債轉股,很多當年的不良資產都已最終變成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良好利潤來源。因此,可以借鑒這一經驗,尋求國際間的金融資產與實體資產的轉換,加大海外直投。而海外直投最重要的方向可以考慮是能源和資源。中國這個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需要石油、金屬和其他原材料的穩定供應 從而保證經濟持續、高效的發展。具體操作,一是加快對海外的資源或資源開采企業股份的投資和收購;二是日益重視以長期協議方式進行大宗采購。盡管有人認為,有的投資時失敗的,很多投資的外國資源企業的股價在購買后有較大程度的下跌,照成我國外匯的虧損。但是我認為,一方面,我國對外投資的經驗還欠缺,而股價的波動是難以預測的,是投資就有風險,我國需要時間和金錢成本經行學習;另一方面,在危機中介入海外資源資產受到阻力較小,更容易進行購買,并且雪中送炭有助于增強我國的國際形象和政治資本,這些都是金錢難以衡量的。
另外,筆者認為,以我國的美元儲備去投資H股是個很好的選擇。港幣是直接與美元掛鉤的,而由于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在香港大量的中資上市企業的關系,對于中國外匯儲備來說,對H股應該是最為了解的。因此,只要看清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購買大量H股龍頭企業的股票,其實就是購買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預期。
(三)如何調整外匯儲備使用制度
為了扭轉當前外匯管理和使用的不利局面,我國必須加快改革匯儲備使用的體制和機制,由發改委、國資委、財政部、人民銀行 (外管局)等部門共同參與,打通外匯資金向實體企業投資者轉移的通道。例如:發改委主要制定戰略;國資委確定相應的戰略執行者(實體企業)及其資金使用計劃;人民銀行(外管局)向財政部劃轉資金;財政部則根據資金使用方案向企業提供資金??偠灾谕鈪R的使用主體上,我國應該從依賴金融系統的少數金融機構對外投資轉為依靠產業界的實體企業為主來對外投資。整個外匯制度應為實體經濟服務。
參考文獻
[1] 西澤?巴查尼. 中國大力推動海外投資減少外匯儲備防止經濟過熱[J]. 海外經濟評論,2009(30).
[2] 邢大偉. 影響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諸因素的實證研究[J]. 商業研究,2006(20).
[3] 郭洪仙,李曉峰. 我國外匯儲備增長原因及變動趨勢研究[J]. 財經研究, 2004(05).
[4] 姜麗. 我國外匯儲備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 廈門大學, 2002.
[5] 蘇紅. 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問題研究[D]. 河海大學,2004.
在發展中國家里,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更加迅猛。根據外管局網站的數據,1999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約為0.16萬億美元(占全球規模的9%),截至2007年底上升至1.53萬億美元(占全球規模的24%),增長了8.6倍,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的最大持有國。
中國外匯儲備的飆升主要歸因于持續的經常項目順差與資本項目順差。自1994年至今,中國經濟連續14年出現了國際收支雙順差。尤其是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以來,由于中國政府選擇了“小幅、穩健、可控”的升值策略,吸引了大量國際短期資本流入中國套利,這加速了中國外匯儲備的累積。僅2007年一年,中國外匯儲備就增長了4619億美元,與2006年底相比增長了43%。如果考慮到央行向中司注入外匯資產,央行要求全國性商業銀行用美元繳納人民幣法定存款準備金等因素,則2007年中國外匯儲備實際增加額超過了6300億美元。
幣種結構
由于中國外管局并未披露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我們只能利用其他國家披露的相關數據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構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的“官方外匯儲備幣種構成”(CurrencyCompositionofOfficialForeignExchangeReserves,“COFER”)數據庫提供了138個國家(包括27個工業化國家與106個發展中國家)匯總后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雖然COFER數據庫中未包括中國這一全球外匯儲備最大持有國是一種遺憾,但COFER中包含的外匯儲備規模畢竟占到全球外匯儲備規模的64%(2007年)。同時,中國央行的外匯儲備投資并未表現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央行迥然相異的特征。因此,我們不妨用COFER披露的幣種結構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潛在幣種結構。
進入21世紀后,IMFCOFER數據庫中全球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發生的主要變化包括:第一,美元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逐漸下降,從1999年的71%降至2007年的64%;第二,歐元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逐漸上升,從1999年的18%升至2007年的26%;第三,英鎊取代日元成為全球外匯儲備中第三重要的幣種,2007年英鎊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為5%,而日元資產比重為3%。上述結構性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該時期內,歐元和英鎊處于相對強勢地位,而美元和日元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導致各國央行主動或被動地實施了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調整。
與工業化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調整更加積極。從1999年底至2007年底,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比重由69%降至61%,歐元資產比重由19%升值28%。俄羅斯、伊朗等國更是將石油交易計價貨幣由美元轉換為歐元,從而進一步提升了歐元在全球儲備與交易貨幣中的地位。相比之下,同期內工業化國家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由73%降至69%,歐元資產比重由23%升至33%。近年來,隨著美元有效匯率的下跌,中國外管局主要是在外匯儲備增量上降低了美元資產比重,在外匯儲備存量上的減持是有限的。這意味著中國央行的幣種多元化行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央行相比是類似的,因此,我們可以用COFER數據庫中發展中國家的數據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截至2007年底,我們估計在中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約占65%,歐元資產約占25%,其他10%包括英鎊、日元及其他幣種資產。
資產結構
由于中國外管局并未披露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我們只能從投資東道國披露的相關數據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資產構成。
作為中國外匯儲備最重要的投資東道國,美國財政部國際資本系統(TreasuryInternationalCapitalSystem,“TIC”)定期公布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國證券的明細資料。最近一期公布的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國證券的資產組合如表1所示。
盡管美國財政部公布的資產組合數據中并未區分外國官方投資者和外國私人投資者,但是由于中國尚未完全開放資本項目,中國居民對美國證券的投資只能通過QDII,規模相當有限。因此,中國國內的美國證券持有者主要包括外管局、商業銀行以及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假定中國官方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的外匯資產組合是相似的,同時假定外管局在其他國家投資的資產結構與在美國的投資類似,那么,可以從上述資料中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從相關數據推斷,截至2007年底,在中國外匯儲備中,最重要的資產是長期國債(約占儲備規模的50%)和長期機構債(約占儲備規模的40%),股權、長期企業債和短期債券的比重非常有限(僅占儲備規模的10%左右)。中國外匯投資的資產結構與發達國家以及石油輸出國相比存在重大差異。第一,在其他國家的外匯投資中,股權投資占有相當比重。例如,日本占18%,英國占46%,加拿大占73%,中東石油輸出國占45%。第二,在其他國家(除日本與中東石油輸出國外)的外匯投資中,長期企業債的比重顯著高于長期國債與長期機構債的比重。例如,英國的長期企業債占外匯投資的規模為44%,而長期國債與機構債占外匯投資的規模為8%;加拿大的相關數據分別為18%與5%。
評價
在上述對中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與資產結構進行粗略估計的基礎上,我們對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現狀的評價如下:
首先,當前中國外匯儲備的經營管理依然以安全性和流動性為首要目標。這主要表現為在外匯儲備的資產構成中,傳統上低風險、低收益、高流動性的國債和機構債占90%左右;
其次,美元資產在中國外匯儲備中所占比例過高。無論是從對美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2007年為19.1%)還是從對美進口占總進口的比重來看(2007年為7.3%),美元資產在外匯儲備中65%的比例都過高了。這一方面反映出美元在全球貿易結算貨幣中依然占統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凸現了中國政府進行外匯儲備幣種多元化的困境:對于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在外匯市場上大量減持美元資產必然會造成美元匯率下跌,從而影響到外匯儲備中存量美元資產的價值。
再次,近年來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大幅貶值,造成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遭受嚴重損失。由于中國外匯儲備資產的65%以美元計價,那么美元相對于其他貨幣的貶值必然造成以貿易加權的一籃子貨幣計算的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顯著下降。例如,目前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突破了1.8萬億美元,假定其中美元資產占65%,那么一旦美元對人民幣貶值10%,以人民幣計算的中國外匯儲備價值將縮水1170億美元,相當于抹殺了3.9個百分點的GDP增長。
第四,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化意味著中國外匯儲備資產除了面臨匯率風險外,還面臨美國國債、機構債信用等級調降、市場價值縮水的風險。2008年7月,美國兩家房地產巨頭房利美、房地美陷入危機,需要募集750億美元資本金以避免資不抵債風險。如果美國政府不對其進行救援,則兩房發行的機構債的信用等級可能被調降;如果美國政府為兩家機構買單,則信用風險最終為美國政府所承擔,美國國債的信用等級可能被調降。無論出現哪種局面,對大量持有美國國債和機構債的中國央行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最后,隨著外匯儲備規模的進一步增長,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日益凸現,中國政府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提高外匯儲備投資收益率的壓力。中國外匯儲備的90%投資于美國國債與機構債,收益率不超過5%,而根據世界銀行對中國120個城市1.24萬家外商投資企業的調查,外國在華FDI企業的平均收益率超過22%。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如何積極管理外匯儲備,提高外匯儲備資產的收益率成為當務之急。
前景
如何進一步通過幣種多元化與資產多元化來分散投資風險,以及通過更多地投資于高風險高收益率資產來提高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率,是中國外匯管理當局面臨的嚴峻挑戰。
從幣種多元化角度出發,如何在不對美元市場匯率造成顯著沖擊的前提下,逐漸降低美元資產比重,提高歐元及其他貨幣資產比重,將成為中國外匯管理當局的中長期目標。這意味著,對美元資產的減持必然是漸進的,更多地依然通過增量減持的方式進行。在美元匯率走強的背景下減持美元資產對外匯市場造成的沖擊較小,但是這可能會造成短期虧損。
從資產多元化角度出發,中國外匯管理當局應逐漸提高股權、企業債在資產組合中的比重,適度降低國債、機構債在資產組合中的比重,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外匯儲備的整體收益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進一步分散風險。
考慮到中國依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市場化改革尚未完成,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和金融脆弱性,因此,保證外匯儲備資產的流動性和安全性依然非常重要。這意味著,外匯管理當局應該將外匯資產分為兩類進行管理,一類依然投資于低風險低收益金融產品,另一類則實施更加激進的多元化投資策略。中司(CIC)的設立是中國政府在積極管理外匯儲備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中司的首要目標就是通過實施比外管局更加激進的投資策略,提高外匯儲備資產的收益率。自2007年9月成立以來,中司已經進行了多筆金融股權投資。目前,中司的投資組合偏重于美國金融股權,受次貸危機爆發與深化的影響,當前中司股權投資的市場價值不容樂觀,例如對黑石的股權投資迄今為止賬面價值縮水了40%左右。
在中司的競爭壓力下,外管局從2007年年底開始,也明顯加大了對發達國家資源型企業及金融股權的投資力度。2007年12月,外管局通過自己在香港的子公司華安投資,投資了三家澳大利亞商業銀行不到1%的少數股權,總投資金額為1.76億美元。2008年4月,外管局購買了法國道達爾公司(歐洲第三大石油公司)1.6%的股權,投資金額為28億美元。同月,外管局以10億英鎊購買了英國石油公司(BP,英國最大的公司)接近1%的股權。據媒體披露,外管局正在與美國私募股權基金TPG商談合作投資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