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5:46:30
序論:在您撰寫初高中在線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加強調查研究,教師與學生共同調整
大部分高一新生在中考中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他們的英語基礎基本上處在一個合格的水平段內。但是,各人的學法有異,接受的能力不同,來自不同的學校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差別,因此,新組成的班級的水平仍然因人而異,最好的與最差的差距仍然比較大。如:有的學生思想比較活,觀點比較新,在課堂上能夠踴躍發言。而來自其它學校的就顯得較為害羞,不善言談。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不能不考慮到學生的情況千差萬別。假如不問情由,一開頭就完全使用高中的新課本和高中的教學方法,只會導致部分學生的不適應和慢慢地掉隊,甚至是兩極分化的出現。導致這樣的結果再采取補救措施將會事倍功半。因而,教師必須在起始階段細致入微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弄清他們的學習習慣和方法、畢業學校以及他們的初中教師的教學方法;了解他們閱讀的書籍和知識面。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進行分層次教學。
二、 關愛學生,使他們智商與情商并舉
心理學認為,愛是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需要。每一位學生假如經常感受到教師對他的愛,對他個性的尊重,便會激發出健康的情感,產生積極學習英語的動機。研究成果也表明,好的教師僅有知識和技巧是不夠的,更要有耐心、幽默和熱情等良好的個性和情感態度。這是因為教師假如沒有教好課的熱情和教好學生的耐心,是不可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的。教師只有個人修養高,才會愛學生,才能樂于去尋找更合適的方法傳道、授業、解惑。而高一的新生入學尤其需要關愛。因此,質量的保證,需要熱愛學生,創造良好的情感氛圍。研究證實,“在教師的教學能力專業水平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學生總是喜歡態度和藹可親,布滿師愛的老師上課。老師對學生的熱愛與尊重,會促使學生萌發一種不學好英語就對不起老師的辛勤培育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學習的愛好與自覺性”。
三、加強學法指導,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的教學
高一新生入學后,尤其對閱讀理解、完形填空和短文改錯等綜合能力考查題有些茫然。這是因為高中考查的方法與初中的迥然不同,高一剛入學的學生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因此,高一第一學期應為“二傳調整”的打基礎階段,重點突破語音、詞匯和基礎語法關,初步接觸高中教學考查的題型。第二學期開始側重于閱讀能力的培養。
打基礎階段首先要幫助學生突破語音關,增強他們的詞匯學習能力。不少學生不具備自學英語的能力,根本就不懂音節和字母組合讀音規則,所以要引導學生從26個字母的發音開始,系統地復習48個音素,復習有關單詞讀音中的開音節、閉音節、r音節以及單詞的重音、次重音、雙重音等規則,并在隨后的單元教學中,讓學生來領讀而加以運用和鞏固。為了擴大和鞏固學生的詞匯量,在日常教學中除了堅持每周對每一個單元的生詞和短語進行1~2次聽寫方法鞏固外,還應做到以下幾點:1、以構詞法為主線,拓寬詞匯。2、以詞義辨析為主線,新舊結合,廣泛聯想。3、要求每個學生預備一本背單詞的手冊,收集在每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碰到的生詞,讓他們收集那些生詞后,再要求他們去查詞典、資料或者是問老師、同學,弄懂了意思并加以記憶,下一周再對此進行檢查,如聽寫或口頭翻譯等。這樣,更能豐富學生的詞匯量。打基礎階段還要適時復習初中語法,逐步過渡到高中語法。學生必須具備的語法知識,初中教師往往淡化了這一點,尤其不講詞性,句子的成分和句子的基本類型,這樣導致學生上了高中以后一接觸到復雜的句子就暈頭轉向。如:在高一學習定語從句時,許多學生連什么叫定語都弄不清,還談什么定語從句呢?引導從句的詞必須要作從句中的某一成分或是主語,或是賓語,或是表語,或是狀語,或是定語,許多學生不知道從句中的動詞是及物動詞還是不及物動詞,因而也就無法弄清楚引導詞該做從句的什么成分了。
一、聽說兼備,讓學生更快提高
在英語學習中,“聽”“說”相輔相成,教師應該打破現有課堂的限制,有意識的進行創新,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與生活和學習有關的聽力素材,并逐步積累。聽力素材來源廣泛,可以來源于各種渠道:錄音材料、電臺廣播、英文電影以及英文歌曲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近些年,積累聽力素材的方法逐漸豐富。學生既可以反復跟讀來“聽”,又可以模仿來“聽”。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學生的自主選擇予以充足的尊重,采用靈活的方法來打好學生“聽”的基礎,同時要提醒學生留意“發音、重音、語音語調、連讀、語氣輕緩”等英語發音基本功的意識,并以此為媒介,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在讀英語時正確發音、正確讀出重音以及節奏的能力之后,再訓練學生說英語時所表露出來的態度、情感、價值觀等。例如:“I love English because I think it is the most beautiful language in the world.” I have a really nice day. “What a clever boy.”等典型例句,教師可以加以利用來訓練學生的英語語感,已達到培養學生感知句子連貫性的能力。而現今現代化教學飛速發展,教師可以利用圖像、聲音、視頻等進行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提高課堂中聽說的效率,同時還可以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對英語課堂的興趣、吸引學生更好地投入課堂。鑒于以上優點,教師應抓住多媒體教學的機會,努力掌握現代多媒體教學的方法,達到英語課堂高效化、最優化的目的。
二、積極鼓勵,讓學生愛學英語
在英語學習中,學生的態度有著主導的地位。比如像性格比較內向、沉默寡言的學生在課堂上往往不敢于在課堂上進行表達,相較而言比較占劣勢。如果長時間這樣下去會嚴重阻礙學生積極性的發展,不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建立。因此,教師應以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為基礎來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循循善誘的教學方式更有助于教師啟發學生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其中,選取符合初中生心理年齡和興趣的英語文學片斷讓學生進行朗讀,同時讓學生體會同一個句子被不同的語氣讀出來所表達出來的不同的含義和情感。例如在二人對話中,一方對不能很好理解對方所表達的意思時,人們經常會采?。骸癊xcuse me, I can not understand you.”,“Sorry, I can not get your point.”等其他回答。教師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不同的人物情感,還可以讓學生熟練上方的對話。當學生能夠達到熟練的朗讀之后,教師可以加以引導來提高學生朗讀的速度和質量。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電子通訊設備給學生進行朗讀錄音,事后讓學生自行聽錄音,自行修改朗讀中發音的錯誤,由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自主學習對自身帶來的提高,還可以增強自信心。
在課堂之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來創辦各種有趣的英語活動。這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開拓學生的視野,還能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英語的“聽,說,讀,寫”四大能力。創辦英語活動的方式豐富而多樣,學生可以成立英語角,組織朗誦、演講比賽,組織觀看英文電影等等。諸多方法都可以實現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目的,教師應多多發掘。
三、綜合培養,讓學生全面發展
教師在教學的同時一定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初中學生的綜合素質主要表現在:
1.能夠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基礎知識是學習英語的一磚一瓦,沒有牢固的基礎再絕妙的能工巧匠也無法建造出蓋樓大廈。因此,在對學生不斷教授新知識的同時,一定要著重對過去舊知識的復習。教師應有意識的對學生舊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遺忘程度進行檢測。在英語口語的課后教學中,組織大量的練習,如聽寫、背誦課文等可以很好地避免學生過多的遺忘舊知識。
2.能夠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文化背景是語言產生的載體和源泉,學習語言一定要鉆到西方的文化背景中去,否則所學到的也只能是皮毛。而現在,英語和漢語的文化背景是實際存在且不容忽視的。為避免“中國式英語”的產生,教師應努力協助學生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了解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語言環境、英語產生的文化背景以及這些國家的文化觀念等。依照上述方法,學生才能夠體會到中西方文化的異同,更好的體會到真實的社交情景,以避免出現詞不達意或者理解上的偏差從而引起本可以避免的矛盾。
關鍵詞: 初高中英語教學 初高中銜接 必要性
工作六年了,我一直沒有機會擔任高一這一起始年級的英語教學工作,由于學校工作安排,我連續三年擔任高三畢業班的英語教學工作,在最近幾年的教學工作中發現:很多接手的高三學生英語學習基礎薄弱,在英語學習方面顯得特別吃力,甚至很多學生連拼讀單詞都很成問題,以至于慢慢喪失學習興趣,從而導致這門學科出現偏科現象影響高考成績。雖然最后一年我帶領他們做了很多努力,可他們學習起來仍然很吃力,就是因為高一時底子沒打好。2012年我第一次站在高一的講臺上,對學生做了一些了解才發現他們初中時對一些基礎知識,例如國際音標、句子成分結構根本就沒有掌握好,這時候初高中的英語銜接教學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高一教師如果不注意這些問題,直接開始新教材的講解,勢必不會為學生高中三年的英語學習鋪好路子,以至于造成高三老師的痛苦和困惑。我認為,搞好初高中英語教學的銜接工作勢在必行。
1.學生學習基礎薄弱
(1)說來奇怪,今年我帶的兩個重點班的學生中,竟沒有一個學生的音標完全過關,絕大多數都未掌握整個音標的三分之一,更別談正確拼讀英語單詞,可見其語音知識非常貧乏。
(2)大約四分之三的學生都沒有掌握記憶單詞的有效辦法,因此,不會牢記英語單詞的大有人在,聽寫成績低得令人不可想象。
(3)真正掌握短語的人并不多,能夠活學活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4)語法知識掌握甚少,因而影響做題,不利于閱讀,考試低分便在所難免。
(5)完形填空、閱讀理解得分極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寫作功底較差,作文寫得更是一塌糊涂。
2.初高中英語教材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相對于初中教材而言,高中教材詞匯量大了,初中畢業只需要掌握1000—1500個單詞,而高中需要掌握3500—3600個詞匯,課文篇幅長了,語法知識更多、更細了,單元結構不同了,知識面寬了,題型也復雜了。而大部分高中教師只教過高中,沒教過初中,對初中知識了解甚少。在高中教材中,章節的設置、具體結構及教學要求都與初中教材截然不同;知識點的分布,語法難度的提升、學生閱讀面的擴大,這些都要求高中教師處理好初高中教材的銜接。
3.初高中英語學習方法及考試深度的不同
首先,初中英語學習進程多表現為被動和吸收,以機械性記憶和練習為主。而高中英語教材由于內容多,這要求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歸納總結,學生要自主學習,主動質疑。如果高一新生繼續沿用初中學習方法,就會致使學習困難較多,造成當天作業無法完成,更沒有預習、復習及總結等自我消化、自我調整的時間。這顯然不利于良好學法的形成和學習質量的提高。
其次,初中試題立足于課本和有限的教學資料,而且題型簡單,只要熟悉課本并通過一定的練習,考試成績就一般比較理想。而高中試題范圍廣泛,課本只是基礎,學生必須在熟悉課本的基礎上,借助大量的課外知識,同時學生還需具有邏輯思維、分析、判定、歸納和很好的閱讀能力。
4.教師教法的轉變
個性不同,教師的教法不同;環境不同,教師的授課手段也不同;教學理念不同,教師傳授知識的途徑也不同……不少學生發現:老師的教學進度快了,課堂容量大了,要求也高了……當然,學習任務也重了。
5.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
在初中階段,由于知識結構較為簡單,課堂容量少,進度慢,且識記內容較多,因此,只要學生肯下工夫,英語成績就不會很差,當然學習的積極性也較高。而當他們進入高中后,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原先簡單的學習方法已經不能適應高中英語學習的需要,學習效果當然也會隨之不佳。這就無疑影響了他們學習的興趣,隨著這種興趣的削弱,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會發生相應的轉變。
總之,學生從初中到高中學習的過渡,很值得我們探索。首先,面對這些令人焦頭爛額的問題,如果不及時地做好初高中英語教學的銜接,后果就不堪設想。許多老師早就認識到這點,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著手。當然,面對一個學期繁重的英語教學任務,允許我們用于搞好銜接工作的時間并不多。其次,銜接工作不等于從頭到尾復習初中英語課程。初高中英語教學的銜接工作應抓哪些重點呢?我認為應該借助語音訓練,幫助學生過好語音關,重學音標規范發音,還要熟悉句子成分,了解句子結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大家用心,就一定可以保證高一新生英語學習的順利過渡。
參考文獻:
關鍵詞:現代化教學 高中語文 興趣 優化 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04-0306-01
語文學科本來是知識淵博、樂趣無窮的一門學科,但是無論是在傳統課堂,還是在目前的語文課堂,語文老師都會發現,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濃厚,甚至還有些反感。一方面,這和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有關系;另一方面,我們還要認識到,教學設備也對語文教學有著重大的影響。所以,作為語文教師,要熟練運用一些先進的設備來豐富自己的課堂教學。
一、可提高課堂的容量,讓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
使板書時間大大減少,讓學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啟發、點撥、解決疑難問題以及聽說讀寫訓練上,是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的優點。比如在教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時,通過網絡我提前搜尋了許多關于泰山的影像資料,一一播放給學生觀看,在網絡教室里學生們和我一起身臨其境般登上了泰山,那亦真亦幻的雄偉巍峨,崎嶇盤旋的“十八盤”,讓我們的心如同坐上了云霄飛車,一起在崇山峻嶺間飛馳,豐富了課本上的知識,同時也節約了板書的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課后再以“我心中的勝地”為題,要求學生聯系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進行口語訓練,并輔之以音像資料從旁作為背景,學生有感于“雨中泰山”那如詩如畫的生命活力之美,發言格外踴躍,紛紛描述自己旅游過的名勝占跡和從影視書刊等媒體上神游過的洞天福地,看著他們喜形于色的描述,我們只能說語文訓練的生活化具有多么誘人的魅力,而多中多樣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正是實現它的最佳途徑,豐富多彩、繽紛變換的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們的想象插上了翱翔語義世界的翅膀。
二、可創設情境,增加直觀性、形象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參與課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已經是被證明了的。它是推動學牛探求知識、獲取能力的一種動力。學牛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會,并進而主動的創造。而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特別是多媒體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巧設情境,讓學生聽聽聲情并茂的錄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畫面,欣賞品味形象化的例句,通過聲像并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產生激動人心的情境效果,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調動他們學刊的積極性,并且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根據學生的特點,我們可以把語文課變成表演課、朗讀比賽課、演講課、文學鑒賞課、討論課, 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們在種種活動及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中提高語文運用的能力。
三、可使教學內容具體化和形象化,便于化繁為簡、變難為易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一改以往的傳統模式,即主要靠口頭語和文字符號傳授知識。打破了封閉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學狀態,以其鮮明的直觀形象,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以其多變的手段,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從而使教學得以化繁為簡,變難為易,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可豐富作文素材,培養觀察、分析、聯想、想像能力,拓展思維空間,優化作文教學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還有很多優勢,比如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視覺、聽覺形象,能使學牛簡便、快捷地直觀現象,感覺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臨其境,進入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混合構成的氛圍,使教學過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誘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 這為豐富學生的表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提供物質基礎。如在作文課上,放映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要求學生仔細分析電影內容,然后根據電影內容,分別用描寫、說明和議論的表達方式各寫一段話。學生寫完后, 教師投影預先寫好的三段例文,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三段文字的不同之處,然后讓學生對照自己的習作,找出存在問題并作修改,再投影學生修改前后的習作,大家進行評議,最后再讓學生結合電影內容,聯系自己實際,談感受,淡體會,并和學生一起歌唱電影主題曲,將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五、可使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器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科學實驗和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種感官并用,學習效率最高。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中的圖片、文字、聲音、色彩、動嘲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豐富學生的感知,使學生披文入境,視聽并舉,身心投入,左右腦并用,感覺得以引發、強化,對學生的思維的訓練更趨靈活、全面、立體。事實證明,利用現代教學于段,可以表現傳統教學技術所小能表現的內容。取得傳統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對提高課堂效率,優化語文課堂教學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時,我們也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目的明確,講究實效。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切忌形式主義和盲目使用。必須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各種媒體的不同功能,選擇運用,訓練朗讀能力,可選用聲學媒體。如讓學牛聽優秀播音員和演員的朗讀錄音,也可錄取教師或學生的范讀播放,這樣,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糾正朗讀中的種種不良現象。教讀文學作品,適當地放映有關影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提高認識??傊?,使用任何現代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目的都要非常明確,要講究實效,科學使用,否則就可能弄巧成拙,起不了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生物;初中銜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272-01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是農業科學、醫藥科學、環境科學及其他有關科學和技術的基礎。那如何才能學好生物呢。
在初中的時候才真正的開始接觸到生物這一學科,而這個時候只是學習一些生物學的基礎知識,一些基本概念,簡單的實驗操作和一些基本的生物學研究方法。由于升學的要求,很多學校對生物教學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學生能完成教材的學習即可。這就造成了很多學生上了高中之后,生物學科的學習很不適應,基礎薄弱,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都不盡人意,使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大大降低,很難學好高中的生物課程。針對上述現象,我通過近10年的反思總結,主要在于以下原因,初中生物教學和高中生物教學的主要方式不同;初中生物學習中的學習方法和高中生物學習方法的不同;初中和高中生物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不同,高中生物的認知比初中要高一些。為了使學生在高中階段對生物學的學習更有興趣,更有信心,更加熱愛生命科學。有必要做好初、高中生物在知識上、能力上、興趣上的銜接,為切實解決初高中生物學科教學銜接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我自己觀點:
一、做好知識點的銜接
我們學校實行“六個一”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其中第一條就是教研組內必須有一個統一導學案,利用導學案,我們就能很好的做好初中生物學知識和高中知識的銜接。例如:以免疫調節為例,在導學案中課前預習案中設置“在初中教材中,你學習了哪些有關免疫的知識?”學生帶著這樣一個問題回顧初中的知識,或者翻閱相關資料,這樣學生對初中的知識有了了解,也便于后來對新知識的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把初中和高中教材中相關聯的知識點可以全部呈現出來。
二、做好教學目標的銜接
初中更加重視生物學素養的養成,學生能力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科知識體系了解的成份更多一些。而高中學生通過高中生物課程的學習,將在以下各方面得到發展:獲得生物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提高對科學和探索未知的興趣;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樹立創新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認識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較強的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與生物科學相關的應用領域,為繼續學習和走向社會做好必要的準備。所以高中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準確把握好每一節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情況,以便在不同內容的課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也讓學生輕松的學好生物學。
三、做好教學方法的銜接
這應該是初高中銜接中的重要環節,初中生物進度慢,坡度緩。而到高中進度快,坡度大。初中生物的教學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識水平的限制,采用較多的還是灌輸式的講解方法,進入高中時,學生的生理從少年轉向青年,學習心理也就由“經驗記憶型”被動接受知識向“探索理解型”主動學習知識轉變;在教學方法上則更多地采取啟發式的教學,激發學習主動地進行學習, 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所學的內容。解決教學方法的銜接問題,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反思的能力。
自學能力:由于高中課程比較多,學生就沒有那么多的可支配的時間,就要求學生必須自己學會合理的分配時間,完成不同的學科的學習,這就要求有自學能力,我們學校的導學案中涉及到的課前預習案、課堂教學案、課后練習案就能很好的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
合作探究性學習:高中生物課程里面很多都是探究性的實驗,這就要求學生一起完成,不但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鍛煉了學生動腦能力和動手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高中生物探究過程一般是先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結果、結論和應用、表達和交流,如果有需要還可以進行進一步探究。學生在學習中會提出很多的問題,在這里老師要幫助學生選出有價值、值得探究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設置實驗過程,通過試驗得出結果,在進行分析,最后在全班進行交流。通過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敢于實驗、樂于探究,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學過程中能與學生達到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學生在觀察探究實驗中,通過老師的指導,主動地、有興趣地學習。探究式實驗進入學生生活,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形成客觀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不懈的進取精神、嚴謹細致的作風和堅忍不拔的意志。
關鍵詞: 聽寫法 高職高職 日語教學
對日語人才的需求激增,導致高校日語專業急速膨脹。然而,近幾年人才需求又迅速疲軟,加之高職高專院校生源趨緊,部分院校已將日語專業從招生專業中剔除,日語教學逐漸呈現出日薄西山的景象。盡管日語考生依然存在,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考生資源絕難恢復到以往的盛況,縱使有決心堅守日語專業,院校間的競爭也會更趨激烈,最終必然演變成教師的教學能力、畢業生的日語運用能力的競爭。
日語專業教師同樣意識到了存在的問題,諸如授課依然沒有脫離傳統方式,雖說聽說能力培養受到了足夠的重視,但在方法論上依然手足無措,未能擺脫死記硬背的手段,結果仍是以詞匯、語法、閱讀能力培養為主流。
自從聽力比重高達50%的日語實力檢定考試JTEST進入國內后,其影響漸漸擴大,特別是國際日語能力試驗JLPT進行了重大改革,加大了聽力測試分值比例,日語專業由此似乎找到了教學改革的路徑,學生的聽力技能培養得到了空前重視?,F在,高等教育層次的日語專業,日語精聽精解[1]的教學理念已經得到了比較普遍的認可,甚至很多學校在日語專業開設了日語聽寫課程。但是由于傳統教學方式的強大慣性及教師本身對聽寫教學存在諸多認識上的誤區,聽力教學效果并沒有產生質的飛躍,距離擺脫“聾啞日語”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聽寫法的應用誤區
聽寫法天然遵循了“Audio-lingual法則”,該法則在日本曾被譽為英語教學的至寶[2]。事實上,聽寫法運用得當也能直接反映學習者的語法、詞匯、閱讀能力,比較全面地反映外語學習者的語言綜合水平。為了達到社會需求對聽說能力的較高要求,開設日語專業的高校都進行了相應的課程改革,一項課程改革的亮點就是不少院校開設了日語聽寫課,實施后獲得了令人振奮的效果。
日語本身具有讀寫一致的先天優勢,學生有一定辨音基礎后,就能在教師的指導之下準確地記錄音頻內容。然而,聽寫法用于課堂教學時,很多教師將聽寫法純粹運用于測試,忽視將運用其于學習。另外,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進行JLPT考試聽力訓練成為聽寫課的重要內容,而這種枯燥無味的“聽考題、對答案、講解、聽考題”的循環往復,讓學生興趣盡失,一定程度上背離了聽寫課的初衷。
當然,教師在嘗試各種努力,比如從技術層面嘗試各種教學技巧;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解性教學模式;課堂采用互動、直接式教學方法;培養日語思維習慣、運用討論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運用課內外結合教學方法[13]等,不斷對日語聽力教學提出諸多改革方案。也有學校以選擇授課材料為突破口,從低年級就采用日本原版媒體文件,并通過互聯網絡與學生展開互動[4]。然而,這些理論研究停留于羅列聽寫法的優點,如能創造語言環境,提高學習效率,解決證書與能力脫鉤問題,教學相長促進教師水平提高等[5],并沒有深入方法論的實質性內容。
由于聽寫方法論缺失,聽寫成為機械的符號記錄,未能引導學生開展進一步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活動,學生未能理解聽寫法所傳遞的教學理念,形成對日語聽寫法的運用誤區。
首先,誤區之一是教師認為不能給學生聽沒教過的內容和聽不懂的內容。由于日語主課依然普遍采用語法法、翻譯法教學,依然把記單詞、背課文、培養閱讀能力作為教學主要任務,因此即使把學過的內容以音頻表達,如無書面文字幫助學生也會聽不懂。日語教師很多也來自傳統教育方式,走上教學崗位后依然承襲母校的教學模式,把單詞、語法、閱讀作為教學的中心任務,甚至教師本身就可能聽不懂無文字材料支撐的音頻。因此,無論改革層面對聽力如何重視,教學層面并無實質性改變。
其次,日本外教認為不必拘泥于使用日本原版音頻文件,只要有文字素材,教師自己朗讀,學生聽寫即可。教師一般會認為自己就是標準發音,為保持授課的高度靈活性,沒有必要特別準備音頻文件。然而,這種教師的過度自信,不僅導致學生在辨音和發音上發生誤差,還導致學生的課外學習材料依然為書面文字形式。
誤區之三,開設泛聽課,割裂了精聽和泛聽。事實上,學生在校課堂學習時間十分有限,在聽寫課堂只有進行精聽才能保證足夠的“干貨”,而泛聽的授課效果低劣,應該作為課外作業來完成。
其他還有諸如授課不依托字典、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輕視日語鼻濁音、有聲音、無聲音而導致學生頻繁出錯等誤區的存在,有必要在今后展開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有效運用聽寫法
將日語專業確立為優先發展聽力技能并獲得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后,探索聽寫法的有效運用方式成為必須。即使是權威的日語考試,JLPT考試面對龐大的考生群,考題設計受到局限,導致基本聽不懂日語的考生也能獲取日語能力證書。日語能力考試的通過率既然仍是日語專業辦學效果的檢驗標準,聽力課堂上進行聽力考題訓練無可厚非,問題是,聽力考試技巧客觀存在,掌握技巧后,即使聽不懂整個錄音的內容也能選取正確答案,但這卻違背聽寫課的初衷。
聽寫法要求學生對于錄音中每個單詞、語法、句子成分乃至,標點符號都不能出錯。也正因為如此,才會讓很多教師認為不能給學生聽“聽不懂”的內容,甚至出現教師講解錄音的文本內容后再讓學生聽寫的情形[6]。事實上,聽寫課如果讓學生聽“聽得懂”的音頻,恰恰偏離了教學改革“聽力優先發展”的初衷,更失去了展示憑借聽寫法展示學習方法的機會。
通常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在校學習5個學期,聽寫課程按照5個學期設置,即使不開設聽寫課,也應該從日語課程初始階段就同步進行聽寫法的實施。
實施聽寫法有必要打破常規的日語教學思維,簡而言之,不能讓學生先看文字再教授讀音,而是先教授讀音再給出文字。從這個意義上說,聽寫法的教學內容必然是學生“聽不懂的”陌生內容。
聽寫教學法必須以錄音為核心,即使教材的音頻可以借用,也要回避直接使用教材,其他日語課程的教材也只能作為參考資料使用。聽寫法的學習成果不能以使用了多少教材、使用了什么教材為標志,而是以聽完了多少音頻、聽完了怎樣的音頻為標志。當然,音頻選用和編輯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入繁的原則。第一學期前期,很多教師會花費大量時間要求學生記憶五十音圖,而聽寫法不允許在五十音圖上花費太多精力。目前,新生也基本持有筆記本電腦,如在進入日語正式學習前指導學生正確掌握羅馬字輸入法,將給聽寫法運用帶來極大的便利。
聽寫法擺脫教材的束縛后,必須以權威性的字典為依托。聽寫法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學生能盡早開始使用字典。字典不僅要收錄足夠的詞匯和例句,而且術語規范、全面,具有不可動搖的權威性。其他日語課程也必須支持聽寫法的運用,將教學術語統一到這個字典上。
教師理念關系到聽寫法能否得到真正的實施,必須完全認同聽寫法的教學理念,本身必須具備較強的聽說能力,精準掌握足夠的詞匯、語法、句法知識,并親自實踐聽寫學習法,挑戰高難度原版日語音頻,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只有教師親自實踐,才能把聽寫“授課法”升華聽寫“學習法”,實現授人以漁的質變。
三、聽寫法的實踐與效果
實踐聽寫法的初衷是要改變傳統的日語教學模式,把日語教學的中心任務由培養閱讀能力轉變為培養聽力技能,雖然不是為迎合日語能力考試,但聽寫法的實踐效果卻能通過能力考試得到驗證。
如前所述,盡管聽寫法遵循循序漸進,但音頻必須是學生“聽不懂的”陌生內容。編輯第一學期音頻素材時,不必在五十音圖、聽寫詞例上過多停留,盡早從JLPT或JTEST的初級聽力中編輯簡單句、簡短對話、說明等進入學習程序,第一學期后期可采用一些短小的童話、寓言等。第一學期結束時,學生應該習慣使用字典確認單詞、語法項目,具備初步的自學能力。授課開始后,就要讓學生養成在課外泛聽授課音頻的習慣,反復接受授課音頻的刺激,創造出一個不具難度的日語語言環境,形成良性循環。
進入第二學期后,除了使用短小故事外,可以編輯JTEST或JLPT的考題,編輯NHK的新聞節目,將長句中的修飾語去除,只使用其主干部分,并逐漸導入NHK紀錄片的編輯錄音。經過第二學期的聽寫法訓練,學生應能完全自主查字典,具備自主解決一些語法問題的能力。
第三學期編輯聽寫音頻的自由度大大提高,授課內容可以從NHK剪輯較為完整的短新聞和新聞談話,同時加大NHK紀錄片的分量,導入短篇小說。經過三個學期的聽寫法訓練后,部分學生已經能夠脫離教師指導,完全進入自主學習狀態。實踐證明,至第三學期結束,部分學生已經具備沖擊日語能力2級的實力。
第四學期,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選擇合適的音頻文件,繼續對聽寫作業進行仔細確認并給予及時、準確的反饋。課堂內授課內容使用NHK的短小新聞綜述,充分加大課外聽寫分量,特別要督促學生在課外聽寫一定數量的完整紀錄片音頻或小說音頻。第四學期教學任務中也可穿插部分具有難度的聽力考試訓練,部分學生具備沖擊日語一級的實力。事實上,聽寫法得到切實貫徹后,就能發掘出在第三學期結束后獲得日語能力2級、第四學期結束后獲得1級證書的優秀學生。
第五學期的聽寫音頻難度大大上升,課堂上可以編輯NHK最新甚至當天的綜合新聞素材,繼續加大課外作業的難度和數量,始終緊跟聽寫法的學生聽寫錯誤率大大下降,教師的工作量主要集中在課外作業確認上。實踐證明,至第五學期,學生的字典已經破舊不堪,學期結束后,那些踏踏實實認真完成聽寫任務的學生幾乎都能獲取日語能力1級證書,在第四學期已經通過日語能力1級的學生可以沖擊JTEST的B級和準A級。
不可否認,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能夠緊跟聽寫法、認真完成聽寫作業者不會占據學生的主流,然而,長期的聽寫法授課模式所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是整體的。即使在校期間沒有全力投入學習,部分學生畢業后也會從事日語專業相關工作,他們在環境的逼迫下不得不再次投入日語學習,在學校中深入骨髓的聽寫法能使他們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較迅速地掌握處理業務所需的日語技能。
四、切實落實聽寫法面臨的諸多課題
聽寫法雖然在實踐中取得過十分喜人的成績,但是聽寫法的運用不僅要求教師自身的業務能力,更要求教師的奉獻精神。聽寫法的全面貫徹實施,還面臨諸多的困難,需要解決諸多的課題。
首先,在培養計劃層面,需要合理分配日語技能培養的權重比例。高職高專的日語專業有其自身條件的先天不足,如果高標準強求高職日語專業畢業生聽、說、讀、寫、譯能力高水平均衡發展,顯然不符合實際。因此,如何重新設計和分配聽、說、讀、寫、譯能力比例和權重更顯必要。
其次,在教學計劃層面,如何把聽力技能的培養嵌入日語專業的所有課程值得今后列入研究課題。權威的日語能力考試JLPT和JTEST不能對會話能力進行考察,但是,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考試的聽力項分值依然能客觀反映考生的日語運用能力。改革前的日語能力考試JLPT常被詬病為能力與證書不符,但觀察無實際聽說能力的獲證考生可以發現,其聽力項的分值必然處于低層次。聽力分值處于高位的考生即使會話能力存在不足,但能憑借良好的聽力和理解力,能在較短時期內迅速提高會話能力,由此可以認為,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中,聽力應該置于核心位置。
第三,在課程改革層面,需要嚴格定義課堂精聽和課后泛聽,把有限的授課時間耗費在泛聽上,授課效果將會大大削弱;為提高日語專業學生的聽力技能,聽力課不能蛻變為精讀課。
第四,在教學管理層面,必須消除聽寫法實施的影響因素。能否取得聽寫課的預期教學效果,需要每一個教師都開展研究研究聽寫法,并將研究成果踏踏實實滲透至所有的日語課堂,課程之間不能發生內耗。另外,聽寫法教學耗費教師的大量精力,更需要管理層面認可教師的辛勤勞動,聽力課時作為實踐課時的勞動價值不能低于精讀課,管理盲點無疑會導致聽力課教師的積極性下降,
第五,在學生層面,有必要理解高職高專學生的實際,避免聽寫法步入死記硬背的俗套,要讓學生接受課堂精聽、課后泛聽的理念,引導學生積極尋找和利用網絡學習資源,理清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的內在聯系,使課堂上的聽寫教學法轉化成課后的聽寫學習法。
參考文獻:
[1]符小軍.在高等職業教育日語專業設置日語精聽精解課程的必要[J].中國科技信息,2006,23.
[2]寺內正典.Audio-lingual methodの再視とF代化の可能性にvする考察.日本法政大學多摩論集(第29號),2013,3.
[3]崔美玉.基于日語專業聽力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4,10.
[4]楊衛娥.聽寫方法在高職日語教學中的開發與應用[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02.
在詩歌這個單元,除了欣賞詩歌中的意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還應從單一的朗讀教學上升為讀寫結合教學。比如,學習《再別康橋》這首詩時,教師對詩歌的內容可以不做詳細的講解,而側重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繪畫美、建筑美和音樂美。當然,這個引導過程需要分析詩歌的內容,但更應注重學生個體對詩歌的感悟和理解,對詩歌畫面的聯想和想象。當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理解詩歌時,可要求學生以“寫”的形式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這樣做既增加了課堂的構成元素,方便學生交流,又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讀寫結合中的“寫”,可以是仿寫。如詩歌《再別康橋》結構清晰,詩句中音節的韻律和節奏較為明顯,尤其是“悄悄”“輕輕”等疊詞的運用凸顯了詩歌的建筑美和音樂美。學生通過仿寫能進一步加深印象和感受。“寫”還可以是擴寫。做法是讓學生挑選全詩中的一節詩歌,把詩歌中所體現的畫面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展開,在合理的范圍內豐富文本的內容。
在文言文單元教學中,我們需要幫助學生盡快完成從初中到高中的過渡。因為高中文言文篇目增多,篇幅增長,大部分篇目故事性較強,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結合故事情節開展教學;高中文言文學習要求增繁增難,尤其是文言文翻譯,初中沒有嚴格的直譯要求,而高中對文言文翻譯有著嚴格的直譯要求,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翻譯意識。
比如,在教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時,首先安排半節課讓學生預習,給學生提供預習的方案,在預習環節提醒學生注意積累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在閱讀時進行圈點批注,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其次,在文意串講時,對語言知識點相對集中的語句進行重點講解。做法是:提問學生口譯句子,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講評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把翻譯寫下來,教師把學生中有代表性的翻譯范例拿出來作點評,全班同學邊聽邊對照自己的翻譯,實現讀寫結合的教學。最后,分析講解完文章后,要求學生整體翻譯文本。翻譯的文本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重點段落,即語言點相對集中的段落。這樣一來,課堂內外都注重了讀寫結合的訓練,尤其在文言文閱讀中的“寫”,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本。
高一階段在整個高中學習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若本階段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形成系統的語文學習方法,在接下來的高中語文課程學習中都會有所裨益,而讀寫結合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