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15:57:14
序論:在您撰寫護理專業探索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教學方法;臨床工作能力;專業,護理
湖南省教育廳自2011年始對高職院校護理專業開展技能抽查,主要目的是檢驗護生對護理技能的掌握情況,提升高職護理專業實踐教學質量,促進教學和臨床工作的有機結合,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推進專業教學改革[1-2]。通過評審,本院被湖南省教育廳指定為護理專業技能抽查考試標準開發牽頭學校,2011年,通過專業調研,制定《湖南省高職院校護理專業技能抽查標準》(以下簡稱《標準》)。該標準既引領了高職護理專業的教學評價,也反映了用人單位最實際、最貼切的要求[3-4]。基于專業技能抽查,為了提高護生的綜合素養,本院采取了以下措施,在護理專業技能培養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工學結合模塊式項目課程體系
專業技能抽查要求構建工作工程引領,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情境課程體系,需要根據典型工作崗位,分解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和核心技能[4]。通過對各級各類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護理人才需求市場調研、了解專業面向,分析職業崗位與工作過程、了解崗位工作任務,分解典型工作任務及職業能力、設計系列工學項目模塊與單元模塊,設計工學單元模塊項目任務、融合教學內容,建立課程標準、開發項目課程與教學資源,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工學結合模塊式項目課程體系。根據《標準》的開發思路和考核內容,從課程基本信息、課程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教學手段與方法、考核方法、教學資源等8個方面重新修訂了基礎護理技術、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急救護理學、母嬰護理等5門臨床護理核心課程的課程標準。
2重構實訓教學項目和比例
護理專業學生專業技能標準模塊包括基本護理操作和??谱o理操作兩大模塊共18個操作項目?;咀o理操作包括生命體征測量、藥物過敏試驗、肌內注射、口腔護理、導尿術、臥有患者床更換床單、靜脈采血技術(真空管采血法)、無菌技術操作、密閉式靜脈輸液,??谱o理操作包括單人徒手心肺復蘇術、新生兒撫觸技術、穿脫隔離衣與手的消毒、電動吸引器吸痰、快速血糖測定、氧氣筒給氧、四步觸診、四肢繃帶包扎、心電監護儀的使用。作者“以項目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的創新教學模式,將18個實訓項目融入到各課程實訓教學中,并作為主要的實訓教學項目,臨床護理課程增加實訓課時比例至50%。在課余時間開放實訓室,安排專業教師進行輔導,增加學生實踐訓練的時間。學生每次在實訓室進行練習時需簽到,每個實訓項目的練習必須達到一定的學時才能參加實訓考核。
3創新實踐教學方法
傳統的實踐教學通常采用“示教—學生練習—總結一貫式”的方法,學生練習時就是“依葫蘆畫瓢”,而臨床上患者病情瞬息萬變,護理工作需要很強的應變能力,且技能抽查考核靈活。為了加強護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作者將《標準》中的108個試題作為案例在課堂上提供給學生,采用情境模擬教學法,教學步驟分為學生預習準備—觀看教學片—教師示教—情境練習—情境展示—師生評價總結—拓展訓練。在教學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提供案例和網絡學習資源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思考、練習、歸納、總結,不但提高了臨床思維能力,同時在學習積極性、課堂參與度、溝通交流能力、職業道德修養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進步。
4重視實訓室的建設
實現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將技能抽查融入專業護理課程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教學地點就是實訓室或實訓基地。本院完善了設備齊全的理實一體化教室的建設,將護理實訓室均建成內、外、兒、婦、急、手術室等臨床科室仿真病房,每間教室配備多媒體教學設施和仿真模型,在理實一體化教室進行教學,能將臨床案例情境模擬化,學生能在角色模擬時,真正融入護士角色,達到“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效果。同時還爭取政府支持,建成了集“教學、科研、養老服務”于一體的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采取“課程發包”、“院中辦班”等方式與基地進行醫教結合。
5組織專業技能活動
本院每年舉行校園文化節,其中技能比賽作為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開始把護理專業技能抽查項目作為技能競賽的比賽項目,并給予獎勵,獲得獎項的學生在年終評優、獎學金評審、實習就業安排時都給予優先,提高了學生參與技能訓練的積極性,護理實訓室業余開放時模擬病床的利用率達100%。
6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
《標準》和題庫的內容體現了護理專業核心能力,反映了護理技術的進步和護理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這也對護理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院護理專業教師主要由新進教師、原有衛校的老教師、企業兼職教師組成;教師們各有長短,新進教師在教學基本功上欠缺,原有老教師與臨床護理技術新進展脫節,企業兼職教師不熟悉職業教育模式,于是本院按照“雙方聯動、雙崗交替、雙向培養”模式,實施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教學名師培養、人才引進、校本培養四大工程,建設教學、科研、管理3個團隊,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打造了一支雙師素質、雙師結構的專業教學團隊。根據護士職業崗位對人才的基本要求,由本院牽頭,聯合兄弟院校、護理專家、行業標準對接,共同開發《護理專業技能抽查標準》和題庫,并將其融入教學過程,有利于培養護生的核心基本技能和職業素養,有利于學習過程和工作過程對接,有利于培養出真正受歡迎的高級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尹耕欽,于坤安.基于專業技能抽查的高職機電專業課程改革[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5(1):42-45.
[2]袁卓玲.物流管理專業技能抽查標準融人課堂教學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2,34(8):119-120.
[3]賀映輝.高職國貿專業課程教學與專業技能抽查對接研究———以《外貿跟單實務》課程為例[J].考試周刊,2013(66):174.
人體解剖學是探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如何針對護理專業的特征,把解剖和護理融為一體,在深度和廣度上滿足護理專業的要求,成為解剖學教師不斷思索的新問題。本文就如何提高高職護理解剖學教學水平從六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1.緊密結合護理專業特征,精選教材內容
目前醫學高職院校注重培養學生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生都希望今后能夠成為一名有用的醫護工作者,因此,教師要強調解剖學在醫學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和其他醫學課程的緊密聯系,還應強調和臨床實踐密切相關的知識點,和護理臨床應用相結合,使學生充分熟悉到學習解剖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體現系統解剖學的特征,全面了解人體的結構,把握主要器官的形態特征、功能及其相互功能,還要增加和護理操作、治療、病情觀察、搶救知識、護理診斷和生活護理等需要的應用解剖學內容。例如,在運動系統中,要重點講解易骨折的四肢骨、常用注射的肌肉、易脫位的關節;在內臟系統中,重點把握和常見疾病護理相關的內臟知識,如插胃管、導尿管等各種護理操作;脈管系統中,重點把握和注射和急救有關的血管,如表淺靜脈注射、動脈注射等。對涉外護理專業,則要求老師們應把常用的解剖專業英語詞匯在上課時重點介紹給學生們。
2.重視體表標志教學
人體解剖學學習的是正常人體的結構,護理人員面對的是活的標本,把握常用的體表標志及深部結構在體表的投影,對以后把握規范的護理操作具有重要意義。學習時要求學生對照自身和相互對照,進行體表標志的觀察和觸摸,并給學生講解—些重要的標志在臨床上的應用,使學生十分直觀地理解和把握書本中抽象的描述。如在講骨學和肌學時,可以觸摸一些重要的骨性和肌性標志,例如胸骨角、髂前上棘、髂嵴、坐骨結節等;如學習臀大肌時就結合臨床護理,講解和肌肉注射有關的體表標志;學習關節時,講解并表演關節的運動和脫位表現;講解呼吸系統時講解如何觸摸甲狀軟骨、環狀軟骨和頸段氣管;講解脈管系統時,讓學生找準并觸摸心尖搏動點的位置、全身主要動脈的體表搏動點及急救時壓迫止血點的位置;講解視器時請同學互看對方的雙眸,辨認角膜、虹膜、瞳孔、結膜和鞏膜等結構。
3.重視解剖和其它基礎醫學學科的聯系
系統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生理、病理和藥理等其它基礎醫學有緊密的聯系。教師不能僅在自己的學科領域進行深入的鉆研,還要對其他學科加強了解,在備課和講授中提高融會貫通性。例如通過了解胚胎學,聯系胚胎發生,讓學生理解器官的不對稱分布。消化管在發生時逆時針方向旋轉使得胰、脾、胃和肝分別處于的消化管左右兩側;橫結腸和升、降結腸反折向上,位于十二指腸前方的冠狀面內;和此同時支配食管和胃的左右迷走神經成為前后的位置關系。心在發生時順時針方向旋轉,導致心的2/3位于人體正中矢狀面左側,1/3在右側。例如通過聯系藥理知識,講解藥物在體內的循行,有助于消化系統和血液系統的把握。
4.病例式教學法的應用,將臨床病例和解剖知識結合起來在教學中
基礎課的學習目的就是為了臨床各科的理論教學及臨床實踐打基礎,解剖學除了是基礎醫學課,更滲透到了內、外、婦產、兒科學、神經病學、影像等幾乎臨床的各個學科。在講解解剖學知識的同時,聯系臨床,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喜好。例如,講解肝門靜脈側支循環,解釋肝硬化出現嘔血、便血原因;講解眼的結構,解釋一些青光眼、白內障的眼部疾病;講解神經系統病例有核上癱和核下癱,脊髓半橫斷損傷、內囊出血、脊髓灰質炎、橈神經損傷等。
5.重視畫圖
畫圖在系統解剖學教學過程中的功能是多媒體無可比擬的,不但老師要自己畫圖,還要讓學生也動手畫圖.畫圖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喜好,還能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有利于開發學生的觀察、想象和形象思維能力等。例如在講述最復雜的脊髓內部結構或者腦干內部結構過程中,畫圖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在講解眼球壁、女性生殖器等,可以隨講隨畫,吸引學生注重。
關鍵詞:護理專業 職業能力 培養探索
隨著人口結構和質量的改變、全球化趨勢和高新技術的臨床應用,導致護理實踐復雜性日趨增加,護理職業教育要應對這一挑戰,與先進的護理理念接軌,全面發展我國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護生職業能力全程化教育,使我們培養的護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一、構建適應現代衛生職業教育的課程觀和教學觀
現代衛生職業教育是以社會需求為辦學導向,以職業資格標準為評價質量依據的教育。學校要以學生高質量就業為本位,以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為核心。教學質量得以保障的核心即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然而目前多數衛生職業院校護理專業課程設置仍沿襲相對獨立的傳統學科體系,課程門類繁多(如3年制中專護理專業在校學習期間僅為2年,而開設的課程達25-27門),學科意識使各門課程人為地強調自成體系,造成觀念、學科界限和定位的諸多沖突,而且,課程設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識。在此基礎上選擇的教學方法往往忽略了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在教學活動中應該發揮的作用,一味采取“填鴨式”、“滿堂灌”的方法,使學生成為“容器”,其學習所得完全依賴老師的“一言堂”,沒有師生互動,技能訓練被忽略,學生的創新能力被束縛,教學質量長時間在低水平徘徊。為此應建立新的衛生職教課程觀和教學觀。
1、調整課程結構,突出護理專業特色
職業學校不能采取原有教育的課程模式,必須建立符合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課程要由“學科型”走向實用型,由封閉走向開放,由書本走向實踐,圍繞培養高素質實用型衛生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針對護理職業特點,用“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目標,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教觀念指導護理教學改革。課程設置必須打破“學科自成體系”的傳統模式,以“夠用,實用”為原則,實行課程綜合化改革,融知識、實踐、能力、技術于一體,使課程更突出職業特色、貼近臨床實際。
針對課程設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識,我們調整課程結構,從必修課程中減去了數學、物理、生物學、醫學遺傳學、生物化學等課程作為任選課,安排、增加了與護理專業關系較為密切的醫學邊緣課程,如護理心理學、人際溝通、護理禮儀等,充分協調人文與醫學基礎課程之間、醫學基礎與醫學臨床課程之間的教學銜接和內容取舍等。人文課程及醫學基礎課程本著“必須”、“夠用”、“實用”為原則,增加了臨床教學時數,特別是加強了臨床護理實訓教學環節,將十八周教學調整為十六周理論授課,兩周課間實習;加強了實踐訓練,如《護理學基礎》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比例調整到1:2,以適應臨床護理工作的要求。
2、優化教學方法,促進學生主體能力的發展
要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減少灌輸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面對知識,而且要面對“人”;不僅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能力,提倡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教師要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創建和諧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參與程度,保證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全方位參與。通過全體學生參與教學,加深學生對學習價值的認識,使其從思想意識、情感、個性、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升華,潛能得到激發,學習品質得到提高。
在課程設計上,要按照醫療衛生工作過程設置學習情境,以“應用性理論講授+崗位技能實訓”為課程模式,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充分體現“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的教學思想,實現“所學與所用”零距離,努力把教學過程轉變為學生自主性、創新性的學習過程。
二、改革實踐、實訓教學,強化職業核心能力培養
實驗、實訓教學環節是護理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匯知識、訓練科學思維和培養核心能力的重要環節,應以“護理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線,建立“學校實訓+社區實踐+醫院實習”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學校——社區——醫院”交叉滲透,全程化培養實踐能力。要注重學生護理職業素質和職業情感培養,提倡護生早期接觸臨床和社區,體驗護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護士職業的價值和情感,學習人際交往溝通技巧、基本的生活護理技術,使學生能夠持續獲得本專業的職業技能、職業能力,增加學生對護理職業的感性認識,同時促進理論知識及臨床實踐技能的有機融合,實現知識的內化。 轉貼于
在實驗、實訓環節應注重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造就健康的職業心理素質。護士工作內容單調重復,工作環境緊張,壓力大,加之傳統習俗、社會偏見對現代護士職能做出了較低評價,影響了護生的專業信念,使部分護生對職業前景產生了困惑或動搖。因此,護生進入實習環節后,應逐步領悟護理工作的內涵,領會護理工作的真、善、美,感悟并認同自己的職業價值,形成恰當的職業價值觀,最終形成健康的專業心理。二是注重多方面的能力培養,包括評估及觀察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創新精神與科研能力、應對壓力能力、慎獨自律能力等。
三、完善考評體系,突出崗位能力評價
有時教師眼中很不錯的學生(聽話、成績好、不調皮)并不一定受用人單位歡迎,而教師認為一般化的學生(不太聽話、學習成績一般)由于他們社會適應性較強,思維活躍,表達、協調能力較好,反而會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究其原因:學校的評價方法和標準有問題。一直以來學校的教育方針是要使受教育者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長期以來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就是考試分數,而考試又主要是理論知識,不管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如何,只要卷面符合標準答案就行。由于對學生的衡量標準出現了偏差,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從根本上與職業教育辦學方向相悖。因此根據社會需求及職業資格標準來改革評價學生的標準和方法、改革職業教育的考試考核制度勢在必行。
1、理論教學評價,建立發展性教學評價體系
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進行評價,注重評價內容的全面性、評價方式的多元性、評價對象的全員性,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在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成績,還要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蓪⒖荚嚫母餅椤袄碚?實踐操作+綜合能力+創新設計能力”的幾個部分進行評估,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進行全面評價。如知識技能評價中,應評價學生理論知識在實踐技能中的應用和綜合,看其能否將掌握的課程知識應用到操作技術當中,有關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和提高;情感態度的評價中,應評價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究知識能力、信息資料搜集處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創新能力等,看這些能力是否得到了相應的發展提高。
2、臨床實踐評價,建立臨床、院校合作的評價體系
要充分發揮臨床醫院在護理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請醫院的帶教老師對不同階段臨床實習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評價。早期見習應注重溝通能力及人文關懷評價,能夠將課堂講授的溝通交流及人文關懷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臨床見習應注重自我認識角色轉換評價,使學生通過臨床實踐盡快適應專業職業角色轉換,建立工作責任感。畢業實習應注重專業能力及臨床思維評價,加強學生的臨床操作技能、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決策力,最大限度地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與臨床接軌,實現無縫對接。
關鍵詞:護理專業 職業能力 培養探索
隨著人口結構和質量的改變、全球化趨勢和高新技術的臨床應用,導致護理實踐復雜性日趨增加,護理職業教育要應對這一挑戰,與先進的護理理念接軌,全面發展我國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護生職業能力全程化教育,使我們培養的護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一、構建適應現代衛生職業教育的課程觀和教學觀
現代衛生職業教育是以社會需求為辦學導向,以職業資格標準為評價質量依據的教育。學校要以學生高質量就業為本位,以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為核心。教學質量得以保障的核心即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然而目前多數衛生職業院校護理專業課程設置仍沿襲相對獨立的傳統學科體系,課程門類繁多(如3年制中專護理專業在校學習期間僅為2年,而開設的課程達25-27門),學科意識使各門課程人為地強調自成體系,造成觀念、學科界限和定位的諸多沖突,而且,課程設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識。在此基礎上選擇的教學方法往往忽略了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在教學活動中應該發揮的作用,一味采取“填鴨式”、“滿堂灌”的方法,使學生成為“容器”,其學習所得完全依賴老師的“一言堂”,沒有師生互動,技能訓練被忽略,學生的創新能力被束縛,教學質量長時間在低水平徘徊。為此應建立新的衛生職教課程觀和教學觀。
1、調整課程結構,突出護理專業特色
職業學校不能采取原有教育的課程模式,必須建立符合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課程要由“學科型”走向實用型,由封閉走向開放,由書本走向實踐,圍繞培養高素質實用型衛生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針對護理職業特點,用“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目標,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教觀念指導護理教學改革。課程設置必須打破“學科自成體系”的傳統模式,以“夠用,實用”為原則,實行課程綜合化改革,融知識、實踐、能力、技術于一體,使課程更突出職業特色、貼近臨床實際。
針對課程設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識,我們調整課程結構,從必修課程中減去了數學、物理、生物學、醫學遺傳學、生物化學等課程作為任選課,安排、增加了與護理專業關系較為密切的醫學邊緣課程,如護理心理學、人際溝通、護理禮儀等,充分協調人文與醫學基礎課程之間、醫學基礎與醫學臨床課程之間的教學銜接和內容取舍等。人文課程及醫學基礎課程本著“必須”、“夠用”、“實用”為原則,增加了臨床教學時數,特別是加強了臨床護理實訓教學環節,將十八周教學調整為十六周理論授課,兩周課間實習;加強了實踐訓練,如《護理學基礎》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比例調整到1:2,以適應臨床護理工作的要求。
2、優化教學方法,促進學生主體能力的發展
要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減少灌輸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面對知識,而且要面對“人”;不僅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能力,提倡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教師要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創建和諧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參與程度,保證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全方位參與。通過全體學生參與教學,加深學生對學習價值的認識,使其從思想意識、情感、個性、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升華,潛能得到激發,學習品質得到提高。
在課程設計上,要按照醫療衛生工作過程設置學習情境,以“應用性理論講授+崗位技能實訓”為課程模式,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充分體現“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的教學思想,實現“所學與所用”零距離,努力把教學過程轉變為學生自主性、創新性的學習過程。
二、改革實踐、實訓教學,強化職業核心能力培養
實驗、實訓教學環節是護理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匯知識、訓練科學思維和培養核心能力的重要環節,應以“護理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線,建立“學校實訓+社區實踐+醫院實習”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學?!鐓^——醫院”交叉滲透,全程化培養實踐能力。要注重學生護理職業素質和職業情感培養,提倡護生早期接觸臨床和社區,體驗護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護士職業的價值和情感,學習人際交往溝通技巧、基本的生活護理技術,使學生能夠持續獲得本專業的職業技能、職業能力,增加學生對護理職業的感性認識,同時促進理論知識及臨床實踐技能的有機融合,實現知識的內化。
在實驗、實訓環節應注重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造就健康的職業心理素質。護士工作內容單調重復,工作環境緊張,壓力大,加之傳統習俗、社會偏見對現代護士職能做出了較低評價,影響了護生的專業信念,使部分護生對職業前景產生了困惑或動搖。因此,護生進入實習環節后,應逐步領悟護理工作的內涵,領會護理工作的真、善、美,感悟并認同自己的職業價值,形成恰當的職業價值觀,最終形成健康的專業心理。二是注重多方面的能力培養,包括評估及觀察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創新精神與科研能力、應對壓力能力、慎獨自律能力等。
三、完善考評體系,突出崗位能力評價
有時教師眼中很不錯的學生(聽話、成績好、不調皮)并不一定受用人單位歡迎,而教師認為一般化的學生(不太聽話、學習成績一般)由于他們社會適應性較強,思維活躍,表達、協調能力較好,反而會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究其原因:學校的評價方法和標準有問題。一直以來學校的教育方針是要使受教育者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長期以來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就是考試分數,而考試又主要是理論知識,不管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如何,只要卷面符合標準答案就行。由于對學生的衡量標準出現了偏差,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從根本上與職業教育辦學方向相悖。因此根據社會需求及職業資格標準來改革評價學生的標準和方法、改革職業教育的考試考核制度勢在必行。
1、理論教學評價,建立發展性教學評價體系
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進行評價,注重評價內容的全面性、評價方式的多元性、評價對象的全員性,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在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成績,還要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蓪⒖荚嚫母餅椤袄碚?實踐操作+綜合能力+創新設計能力”的幾個部分進行評估,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進行全面評價。如知識技能評價中,應評價學生理論知識在實踐技能中的應用和綜合,看其能否將掌握的課程知識應用到操作技術當中,有關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和提高;情感態度的評價中,應評價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究知識能力、信息資料搜集處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創新能力等,看這些能力是否得到了相應的發展提高。
2、臨床實踐評價,建立臨床、院校合作的評價體系
要充分發揮臨床醫院在護理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請醫院的帶教老師對不同階段臨床實習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評價。早期見習應注重溝通能力及人文關懷評價,能夠將課堂講授的溝通交流及人文關懷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臨床見習應注重自我認識角色轉換評價,使學生通過臨床實踐盡快適應專業職業角色轉換,建立工作責任感。畢業實習應注重專業能力及臨床思維評價,加強學生的臨床操作技能、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決策力,最大限度地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與臨床接軌,實現無縫對接。
1急救護理在高職護理專業中的定位與重要性
急救護理是護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主要研究各類急性病、創傷、慢性病急性發作等急重癥患者搶救護理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是在學生具備了公共文化課程、醫學基礎課程、臨床??谱o理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在專業體系中處在承前啟后的重要位置。其主要任務是培養高職護生對常見急、危、重癥患者的識別、觀察和救護能力,具有??菩?、綜合性和實踐性等特點。護士在面對急危重癥時能否及時無誤地做出判斷和救護,直接關系到患者的安危??焖?、準確的判斷、及時有效地搶救對提高搶救成功率,改善預后,提高救護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急救護理課程的教學效果與護生今后緊急狀態下的工作質量有密切的聯系,在護理專業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2高職護理專業急救護理教材的現狀
2.1教材的改革與建設有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
2009年筆者對2000年以來在全國范圍內使用的,人民衛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學出版社和部分大學出版社等出版的高職護理專業使用的《急救護理學》、《急危重癥護理》、《急診護理學》、《急癥急救與重癥護理》等相關教材進行隨機調研,調查發現:現行護理專業使用的《急救護理》教材的改革方向很明確,都在努力根據高職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探索高職護理專業教育的《急救護理》教材建設方向,并且有了突破性進展,具體表現在:(1)在教學目標上高度強調知識、技能、態度的完整統一,在教材結構上以急救護理學的組成為主線,在教學內容上緊密聯系臨床護理實際以各項護理技術為重點[1]。(2)開始將護理程序貫穿于急危重癥患者救護的教學過程之中,重視急救技術和搶救儀器的使用[2]。(3)在重視讓學生掌握各種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強調對其急救意識和嚴謹思維方法的培養,打破了傳統的只重視知識的自身要素,而忽視對學習者思維和情感培養的編寫模式[3]。(4)教材重視貼近前沿,突出救護的整體性,能力目標符合崗位要求和高職學生的特點[4]。
2.2尚存一些不足需要深入的研究整體的優化
高職護理專業《急救護理》教材尚存的問題:從教材的體例結構和內容設置方面看,其醫療化的設置弊端尚未完全糾正,教學內容的構成通常是“急救基礎知識+常用急救技術+各科危重癥搶救+常見急癥救護+重癥監護”等模式。教學內容的設置與護理崗位對知識及技能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距離,以臨床急救護理工作為導向進行專業教學的內容還缺乏。對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的重視程度較高,但針對高職學生學習特點且符合崗位需要的急救護理教學內容的研究還需要深入地進行。
3急救護理教材建設的思路
高職護理專業《急救護理》教材的結構與內容設置,應立足于職業教育的目標和護理崗位的實際需要,按照工作過程組織學習過程。職業行動的過程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的,所謂“完整行動模式”[5],它可以劃分為:明確任務/獲取信息、制定計劃、做出決定、實施計劃、檢查控制、評定反饋。要培養學生在工作中處理問題的能力,教學中必須重視“完整行動模式”這一系統化過程的每一個階段[6]。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發展,從而使護理專業急救護理的學習者迅速成長為能勝任急救護理崗位的工作者。
3.1高職護理專業《急救護理》教材及教學目標的定位
急救護理是護理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和必修課。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應使學生具備常見危重癥救護,一般監護、急救護理技術操作的能力;熟悉急救護理工作的內涵及流程;能夠有效地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具有應用所學知識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護理能力;能夠對急救設備、藥品及物品進行管理。并且通過學習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3.2高職護理專業《急救護理》教材的內容設置
職業教育要想培養“解決綜合實踐問題”的能力,必須讓學生有機會在涉及技術、社會和環境等因素的真實工作環境中,過程完整地解決一次實際問題。高職護理專業《急救護理》課程應采用以行動為導向、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進行設計,整個學習領域由若干個學習情境組成。學習情境的設計主要考慮以下因素:(1)學習情境的設計是根據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設計思想的要求進行。學習情境是在職業院校實訓場地對真實工作過程的教學化加工,以完成具體的工作任務為目標。(2)學習情境的前后排序以符合學生認識的規律為依據,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3)學習情境設計的過程中盡可能地考慮覆蓋急救護理的院前、急診預檢與分診、觀察與護理、搶救、一般監護技術等。
3.3高職護理專業《急救護理》教材的體例結構
根據學生認知的特點以及崗位的特性,對學習的內容進行組織編排。學習的任務由院前救護到急診科救護,再到急診科重癥監護,直至災難事件的救護,實現由簡單救護到繁雜救護的過渡。刪除前期課程已經學到的單項技術操作的內容,以綜合項目任務為主設置學習任務,學習任務應源于臨床實際的典型工作任務,并具備學習價值。每個學習任務都由學習目標、內容結構、學習任務描述、學習拓展4個部分組成。
3.3.1學習目標
完成本學習任務后,預期學生應當能夠達到的行為程度。
3.3.2內容結構
用圖式化表示學習與工作內容的要點。
3.3.3學習任務描述
包括3部分,一是學習任務的知識要求;二是任務分析,其編寫體例依據現實工作的流程順序遞進,以幫助學生通過任務的學習學會工作的過程;三是評價與反饋,通過項目評價、學習情況反饋了解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以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3.3.4學習拓展
為了滿足學生更高層次需要而設置,是對學習任務的延伸。
一、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時間沖突。一般高職院校畢業設計時間安排在第三學年,正值學生頂崗實習離校在外,指導老師無法面對面的現場指導,只能通過信息、電話、網絡等方式和學生建立聯系。同時在最后一學期,學生面臨執考、就業和專升本等壓力很容易分心,將更多的精力傾注于找工作上,到最后得過且過,嚴重影響畢業設計的質量。還有部分同學已定好工作的,覺得畢業設計無關緊要,甚至我行我素,不聽從老師的指導。
2.師資力量薄弱。高職院校的教師大多是本科學歷或來自于醫院,雖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但學歷偏低,教育水平不高,缺乏科研能力,也許通過相關政策提升為高校系列的教師,但技能水平沒有實質性變化,難以適應職業崗位的需求。還有部分老師是高校畢業的應屆研究生,理論功底扎實,由于缺乏企業背景,實踐操作能力不強,專業實踐經驗和教學基本功薄弱。同時師生比例失調,指導力量不足,在承擔教學和科研任務之下,導致教師力不從心,難以保質保量完成。
3.學生的問題。隨著高職院校規模的擴大,招生人數逐年增加,但高職院校生源質量不高。學生普遍反應不知如何寫作,對畢業設計有回避心理。計算機應用能力差、專業知識不扎實,學校也沒有安排系統的相關課程,大多學生不會查文獻,且有的高職院校沒有購買專業文獻數據庫,造成資料搜集困難,難以提高畢業設計水平。4.缺乏考核評價體系。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畢業設計輔導監控難以到位,無法對學生的畢業設計過程進行及時的跟蹤考核,同時學校缺少相應的監管與獎勵機制,難以提高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許多學校的畢業設計評價僅以校內老師為主,缺乏引入醫療專家社會性評價的環節,答辯考核內容多局限在論文與答辯成績的考核,而忽視學生職業素質的考核。加之國家教育部門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特別關注,每年要求學校上報就業率,以此來評估學校的教學質量并確定來年的招生指標[2],造成學校對學生畢業答辯流于形式,重成果、輕過程,與高職院校的教學理念相背離。
二、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畢業設計改革的對策
1.合理安排時間。由于畢業答辯與執考、應聘和專升本等發生沖突,難以兼顧全面,可以提前給學生下達畢業設計任務書,確定階段任務和最后目標,達到先入為主的目的,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設計任務在平時的專業課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構思選題,收集素材[3],同時各專業課程的學習相互融合,使學生在單科課程的學習中建立和培養系統全局的觀念。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指導老師是保障論文質量的根本。安排教師統一進行培訓,寒暑假期間到醫院進行實踐鍛煉或參加短期的培訓班,提高教師的專業指導水平。組建畢業指導老師團隊,不同年齡階段教師進行合理搭配,發揮各自的優勢。同時與醫院合作建立雙師指導制,由校內外兩名老師共同負責指導學生,校內導師培養學生專業方面的理解和創造能力;校外導師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解決理論學習的不足[4]。
3.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首先強調畢業設計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對畢業設計的認識,堅決反對“拿來主義”,畢業答辯不合格者,記載到成績冊中。其次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寫作能力和文獻檢索能力。學校專門開設計算機和畢業設計等相關課程或講座,使學生針對性學習畢業設計的方法流程及寫作規范,如何選題、調查研究及進行文獻檢索,增強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為畢業設計的順利進行打下夯實基礎。還可以將往屆優秀的作品提供給學生們參考,讓大家提前做好準備工作。
4.建立監督評價體系。建立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網絡化平臺,加強畢業設計的動態監控。定期對畢業設計選題、開展情況、完成進度、畢業答辯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并督促下一步的整改。建立和健全畢業答辯監督機制,畢業答辯成績除指導教師、評閱教師及答辯小組評定外,還應引入醫院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正確引導學生,確保畢業設計的質量[5]。建立起獎罰機制,將學生評優評先、獎學金等與畢業設計成績掛鉤,對優秀作品給予表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對畢業設計不合格者,延期畢業。
三、結語
畢業設計是對學生最后一次系統、嚴格的技術及基本能力的訓練,也是衡量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依據。雖然高職院校畢業設計目前存在一些困難,但根據高職學生培養目標,通過深化高職教育教學體制改革,采取相應對策,加強學生技能水平和實踐能力的訓練,提高教學和畢業設計的質量,為進一步的臨床工作開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作者:吳俊 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教高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Z].2004.
[2]鐘蘋.基于工作過程的商務管理專業畢業設計改革[J].職教論壇,2012,(14):47-48.
[3]高秀華,周鳳蘭.高職高專模具專業畢業設計的現狀及改革探索[J].職業教育,256.
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實踐教學相比,高職實踐教學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實踐教學內容不再是單純的對理論教學內容進行驗證,而是要進行技能與能力訓練,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術應用能力,能較好地適應盡快上崗工作的要求。然而,社會本位論和技術決定論依然左右著人們的思維,職業教育處于一種被動適應的狀態,忽視了工作過程的知識,盡管突出了專業的應用性和針對性,但是由于在復雜的工作情境中,缺乏做出判斷并采取行動的能力,當原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不再適用于新的職業崗位時,學生很可能會茫然不知所措,因此,高職畢業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能力相對欠缺。
目前,國內高職護理專業實踐教學仍沿用以任務為中心,而不是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模式,實踐內容基本以護理專業的基本技能訓練為主,缺少結合臨床實際情況的“綜合性設計實驗”和“研究創新性實驗”。實踐教學目標仍停滯于要求學生掌握常用的護理基本操作技術,忽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方法沿用示教—練習—演示—考核的方法,實踐課過分強調操作程序要精確,操作動作要規范。雖然在幫助學生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上功不可沒,在模擬階段能起到規范操作、熟練操作的作用,但普遍存在嚴謹但不靈活,規范但無創新,缺乏應變能力等缺點,激發不起學生主動實驗的興趣,研究氣氛不夠,學生學習的熱情也由高到低,甚至產生厭倦心理。由于教學方法的不當,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學生進入臨床后,面對許多應急問題常常感到束手無策。此外,高職護理專業實踐教學的評價也基本以技術操作為中心,脫離“以人為中心”的醫學護理模式,而忽視了學生臨床實際決策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樣的考核標準常常導致臨床實習階段的學生和新入職的護士,在操作時只注重操作技術,而忽略患者的具體情況和感受,面對變化多端的臨床情境,導致護理過程的失敗。
傳統的護理專業實踐教學理念、教學體系、教學方法及評價標準已不適應現代護理飛速發展的要求,制約了護理創新人才的培養,違背了職業教育的理念。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應遵循的理念重構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基于工作過程的創新導向理念下的高職護理專業實踐教學新模式應本著培養更多高質量應用型護理人才的目的,注重“以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的實踐教學理念,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對護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方法手段、評估體系以及教學組織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深入思考和整體改革,建立起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的試驗探索—模擬訓練—真實情境運用—反思創新發展的漸進式、階梯式技能提高途徑和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的護理專業實踐教學新模式。開拓護理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維度應通過對護理專業實踐教學各環節的整體設計和優化組合,有效地解決職業適應與職業發展相互協調的問題。
實踐教學內容要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打破學科界限,融入與職業活動緊密相關的典型案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再到創新,單個技能訓練、綜合性技能訓練及反思研究性技能測試三個層次循序漸進,實驗教學、實訓教學和實習教學三個環節環環相扣;教學組織要突破傳統的“先理論,后實踐”的方式,實行“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訓教學”三位一體的運行方式,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銜接、互補、交融,從根本上改變實踐教學作為理論教學附屬品存在的局面,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實踐教學改革措施我院護理專業一向重視教學改革,本世紀初,在廣泛調研、聽取臨床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護理專業總體人才培養方案與總體培養目標,并率先進行了以生命周期為軸線的護理專業課程設置改革,力爭做到與國際接軌,提出了“試驗探索—模擬訓練—臨床實訓”的三階段、漸進式技能培訓模式,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護理實踐技能考核評分標準。
為達到高職護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要求,還應采取如下措施。制定護理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護理專業實踐課程體系能在醫療衛生保健和服務機構從事護理、保健服務,具有較強綜合職業能力和高度關愛精神的護理專業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是我院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在此基礎上,根據漸進式知識發展的要求,分解護理專業整體培養目標,突出以人為本,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適應護理專業發展;構建四部分課程體系,即必需的基礎課程、人文并重的專業基礎課程、突出護理專業特點的專業課程,以及注重發展學生個人特點的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程,各部分課程目標明確,適合不同階段學生知識、能力培養的目標。
公共文化課在強調素質教育功能的同時,依據針對性、適用性的原則,強調社會調查,了解本地區經濟發展情況,醫療衛生事業現狀與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及人們對醫療護理的需求,使學生走進護理職業,培養職業認同感。醫學基礎課在保證“必需、夠用”的前提下,注重實驗課程的驗證性與探索性,樹立敬畏生命的意識,強調醫學科學精神的培養,使學生學會感恩。專業課程應依據人的成長規律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整合教學內容,按照“寬基礎,活模塊”組織教學,在職業核心技能培養的同時,強調臨床思維的養成。公共選修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專業選修課結合專業特點注重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和知識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及專業自豪感,強調護理關懷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對未來職業進行反思。建立漸進式、立體化實踐教學模式本著以創新為目的的理念,在四部分護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構建漸進式立體化實踐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