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15:57:08
序論:在您撰寫美麗的鄉村建設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美麗鄉村;鄉村景觀;特色營造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7004103
1 引言
“美麗中國”的半壁江山在“美麗鄉村”。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使鄉土傳統文化面臨危機,許多有地域特色、民族特征、文化價值的鄉村景觀遭到破壞,“千村一面、模仿城市”的模式正取代鄉村景觀的舊有格局。美麗鄉村建設理念,不應局限于傳統新農村單獨以經濟增長為主的模式,而應轉變為對鄉村景觀環境的打造,營造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提升鄉村文化品質和優良環境,以實現鄉村的可持續性發展。
2 美麗鄉村建設理念
美麗鄉村的概念出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并在2008年正式實行“美麗鄉村”計劃,將大力發展經濟和全力打造生態環境結合起來,用10年時間將所有行政村建設改造成為“村村優美、人人幸福、家家創業、處處和諧”的最美中國鄉村。而美麗鄉村包含鄉村環境景觀美和鄉村社會美2個層面的內容。
2.1 鄉村環境景觀美
在鄉村環境景觀層面上,“美麗”指鄉村物質空間的布局與設計美,鄉村景觀的營造應該有良好的視覺效果。鄉村景觀的規劃應該合理利用當地地形,發揮地域優勢,營造出能夠體現鄉村特色和標志性的村貌景觀。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合理布置綠地、休閑空間、文化及健身設施,創造優美的鄉村公共活動空間,美化各家院落,營造處處相宜,家家美景的良好環境。
2.2 鄉村社會景觀美
在鄉村社會層面,“美麗”指讓人感覺和諧、美滿,即鄉村產業結構合理、規模適中、發展狀況良好、村民富裕的美好生活。于此同時,在生產和生活中,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和睦融洽,形成文明友好、和諧的鄉村社會氛圍。
3 鄉村景觀特色營造
3.1 具有生態價值的鄉村景觀營造
3.1.1 順應自然地形
鄉村景觀設計應順應自然地形,自然地形是維持土地安定性的大地形狀。改建原則應避免造成土地不安定感。另外,農村經濟不發達,大拆大建不僅造成土地不安定,而且會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費。尤其在云南,地理位置特殊、地貌復雜,鄉村依山就勢而建,不僅順應自然地形,而且造就了獨特的鄉村地理景觀。例如云南元陽縣牛角寨鄉小嶺崗村的蘑菇房,參差錯落依山就勢形成了獨特的鄉村景觀,這種環境自身可修復的建造方式不會割裂自然景色,并能融于自然之中,與大地環境成為一個整體。
3.1.2 運用地方材料與技術
地區原生材料是可直接利用的資源,像云南西雙版納的傣族干闌式竹樓(圖2)、城子古村的土掌房、大理白族以石頭為主要材料的建筑等,把這些材料運用在設計中能夠降低造價,還能使鄉村景觀更具地域特色。采用傳統技術利用地方材料,將新技術與地方材料同時運用于鄉村景觀建設,可以在設計表達上更加適宜。
3.2 具有審美價值的鄉村景觀營造
3.2.1 鄉村自然生態景觀
鄉村自然生態景觀是由植被、水體、山林等組成,是不可建設用地,其以保護為主,規劃為輔。綠化走廊、森林綠地、生態防護林、大面積的植被板塊,鄉村中原有的
池塘、河道及及其它水體,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時應以保護為主,創造出合理宜人的開放空間、靈動的水體,與鄉村生活環境相協調。
3.2.2 鄉村聚落景觀
鄉村聚落景觀是由鄉村建筑和鄉村生活環境組成,是鄉村基礎性的環境景觀。鄉村建筑記載著村莊悠久的歷史文化,體現著村莊獨特的審美傾向。著名的云南城子古村(圖3),將土掌房很好地保留下來,給當代人展現了600多年前村莊的歷史風貌,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鄉村生活環境景觀主要體現在庭院、街道、廣場、公園、文化設施等場所。鄉村聚落性景觀規劃設計要尊重村莊原有肌理,盡可能不破壞村莊原始形態,控制建設用地的擴張。
3.2.3 鄉村生產性景觀
鄉村生產性景觀主要指農業生產景象,包括農作物的生長景觀。鄉村的生產性景觀是以鄉村生產者為主導的生產過程的自然體現,它的生產性質和生產過程決定了鄉村的生產性景觀特色。從景觀色生態學的角度看,農田可以看作是一種板塊類型,它的設計內容有大小、類型、數目、格局等,農田的整體風貌和農作物的生長景觀,使鄉村生產性景觀兼具經濟、生態和美學價值。
3.3 具有文化價值的鄉村景觀營造
鄉村的文化價值體現在傳承鄉土歷史文脈和再現地方精神上。鄉村的歷史文脈是一個地區遺留下來的精髓文化和歷史淵源,使鄉村具有文化底蘊和鄉土特色。鄉村的歷史文化是最具價值的非物質文化,見證了村莊的發展與演變。
地方精神是村民們長期養成的具有鮮明特色的精神財富。鄉村中的石井、牌坊、水巷、小橋、古戲臺、古廟等典型的村落小品都是村民對鄉村的寶貴記憶,具有特別的價值和意義。營造鄉村景觀特色要從地方的群體記憶、地方遺產出發凸顯該地域的文化特征,尋求符合地方精神的象征。村民的活動影響著該地域空間的獨特面貌,將村民印象深刻、具有重要價值的景觀要素作為活化、保存和再創造的特色。以自然地景資源、娛樂休閑及具有人文特色的空間作為設計的素材,營造出能夠喚起該地域村民深厚感情的景觀構想。
4 昆明近郊美麗鄉村景觀特色營造
美麗鄉村建設在全國各省市縣相繼掀起了。處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的昆明市近郊區的鄉村是一種特殊形態區域的生態系統,是產業、人口和空間結構逐步從城市向農村特征過渡的地帶,具有強烈的異質性。鄉村在與城市化同步的建設中,其小樓房、柏油路帶來的強烈沖擊,使得城市近郊區鄉村景觀遭到嚴重破壞,甚至鄉村特色逐漸喪失。在此情形下,建設美麗鄉村就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營造特色,以美麗鄉村理念為指導進行景觀設計。
4.1 順應自然地形、構建和諧人居
先民在村落選址過程中,特別注重擇吉而居、為己所用、順應自然、因地適宜,利用有利的自然要素創造更加適合生產生活的環境,并使整個村落、建筑與自然要素相融合。如昆明市近郊盤龍區阿子營鄉鐵沖村風景秀麗背山面水:背靠梁王山脈,水田靠河谷地帶,村內水系為昆明主要水源地之一松華壩的支流,附近大小龍潭遍布,水源十分豐富,地勢優越??梢姡F沖村的先民在村落選址中不僅重風水,更注重因地制宜以及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
因此,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應在順應自然地形基礎上營造鄉村文化景觀,將順應自然的觀念融入鄉村保護與建筑中,因地制宜,結合村莊環境特色、建筑特征、水系及鄉土植物等元素進行規劃設計,使得鄉村景觀與周圍環境和諧共生,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更好地保護鄉村的生態景觀,營造地方景觀特色。
4.2 保護鄉村景觀、延續地方特色
在鄉村聚落形態上,通過調研可知,昆明近郊地區鄉村以弧形聚居模式為主,體現出詩意田園的審美,擁有適宜人居的生態環境。在營造鄉村聚落景觀特色時,應該保持鄉鄰間友好互動的聚居模式,保持鄉村自然基地,利用原有的池塘及林地造景,可依據山勢地形用多戶圍合成院落式建筑群,其間點綴小片菜地與花草,再現傳統鄉村的用地劃分、院落空間、建筑形態及生態環境等要素,形成美麗的田園風光景觀。此外,在適當的地方建造公共基礎實施,以滿足鄉村村民現代化的生活需求。
在鄉村建筑形態上,昆明近郊的傳統民居以土木結構合院建筑為主,在建筑圍護及保暖防潮等方面有局限性。因此,要發掘出傳統建造技術的寶貴經驗加以優化改良,引入新的技術形成具有多種優勢并保持鄉村建筑特色的建造體系。例如在承重結構中加入新材料,提高建筑的耐磨性及安全性,既能達到現代建筑的建設標準,又能體現鄉村自然的特色,進而營造出和諧優美的效果。
在農業景觀形態上,昆明近郊地區傳統的農業景觀特色主要體現在農作物種類繁多、景觀空間層次和色彩豐富等。鄉村中四季花開,尤其是地域優勢造就的梯田景觀,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利用這些特質,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可開拓休閑觀光農業園以發展農村經濟。
4.3 傳承鄉土歷史、再現地方精神
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盲目模仿城市景觀使得鄉村中許多重要的雷地域性建筑及生活場景遭到破壞,割裂了村民對于地方的情感依附,缺少了地域感。鄉村景觀應該留有一些最為原始的、當地村民能夠認同的生活場域,成為一個能夠容納居民對地方特殊感情的熔爐。昆明近郊鄉村中的村民非常注重精神寄托,對古神廟、教堂、祭天儀式等非常敬重。鄉村里的古廟、古祠堂、古樹名木數量眾多,在營造景觀特色時就要保留地方性,最大程度上修復其原貌,以保留地方歷史文化內涵。在美麗鄉村營造時保持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村寨建筑特色及少數民族節日,如苗族花山節盛裝表演等,由此產生的集體記憶能喚起獨特的地方情感。
5 結語
昆明近郊區美麗鄉村建設,應根據當地鄉村特點、民族特色、建筑特征、風俗習慣和經濟條件等因素,尊重村民生產、生活習慣,提取具有鄉村景觀的特質來進行鄉村景觀特色的營造,以展現鄉村濃厚的鄉土氣息、獨特的文化景觀,尊重并融于自然之中,這種美才是城市無法涉及,鄉村所獨有的美。
參考文獻:
[1]駱 敏,李偉娟,沈 琴.論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美麗鄉村建設[J].太遠城市職業技術學院,2012(3):11~13.
[2]劉黎明.鄉村景觀規劃[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
[3]徐 麗,宇.新農村背景下鄉村景觀規劃及營造[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
[4]俞孔堅.理想景觀探源:風水的文化意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5]邵劍杰,黃淑娟,李先富.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研究[J].住宅科技,2013(11):42~43.
[6]劉濱誼,陳 威.關于中國目前鄉村景觀規劃與建設的思考[J].城鎮風貌與建筑設計,2005.
[7]賈保全,仇寬彪,成 軍.北京市景觀生態與綠色空間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3.
記得有一位知名專家宣稱中國是一個國家四個世界,我國的北京、上海等都是現代化的大都市,高樓大廈林立,但是我國同時還存在很多農村,其水平跟非洲差不多,有的甚至比非洲還要落后。我國目前與發達國家最大的區別并不在大城市,如果拿北京與巴黎相比,北京人就很自豪,因為他們認為巴黎太小了,只相當于北京的朝陽區那么大,北京比巴黎更繁華;去過新加坡的北京人也特自豪,因為他們發現這個國家還沒有北京的海淀區大。單純從大都市來看,中國的現代化程度跟發達國家相比差別并不大。但是我國的農村,如果你到歐洲去、到日本和韓國去、到美國去,會發現這些發達國家的農村與城市差別很小,甚至比城市美麗多了。許多發達國家的鄉村是一個能有鄉愁的地方,是讓大家流連忘返的地方,是周末駕車去了就不想回的地方。但是我國的鄉村如果你去了會產生去了再也不想去的想法。以北京郊區為例,記得我曾去過北京海淀區后山鳳凰嶺的農村,離中關村也就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你就會感覺鄉村沒法去。為什么?因為當你一進入農村的鳳凰嶺,手機信號就不正常了,一直時斷時續的。道路也差很多,進入鄉村的路一般都高低不平,基礎設施很不健全。發達國家的鄉村剛好反過來,不少是美麗如畫。美國總統奧巴馬會見時并不是一直都在大都市,而是選擇到鄉村去會見,這樣做是對最尊貴客人的禮儀;美國前總統小布什會見最親密的外國總統時,也一般會選擇到他的克勞夫農場去。這也是為什么發達國家很看重鄉村,把鄉村變得特別美麗,而我國農村居民大都逃離鄉村的主要原因。
制約我國鄉村不美麗的主要障礙是什么?我認為有十大障礙,其中宏觀政策層面的障礙有六條,村莊層面的微觀障礙有四條。我也確信在未來的20年里,中國鄉村建設會有一個很大的發展。如果我國下一步發展重點轉向鄉村,把原來被遺忘的角落慢慢建設起來,20年之后我國鄉村一定會是另外一個景象。當我國的農村建設得比城市還要美的時候,中國可能會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了。
中國鄉村不美麗的宏觀政策障礙
國家宏觀政策層面的障礙直接決定了資源的投放。宏觀層面的障礙有六條,具體包括:
1.村莊房產不準在村莊外交易,這等于把鄉村發展建設的咽喉給扼住了。
我國農村的“三塊地”改革試點已經鋪開,遺憾的是,農村村莊的房屋還是規定只能夠允許在村莊內交易。其實村莊內每一家都有房子,誰還肯買別人的房子?這樣的一個規定基本上堵死了農村房屋的價值提升,使鄉村房屋變成了沉睡的資產。其實我國整個農村的村莊所占有的建設用地,跟所有城市建設用地的規模與面積差不多。我國的城市建設用地上的房屋為城市居民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效應,而農村居民雖然擁有同樣大小的土地,但基本是還屬無產階級。因為農村的房屋基本上是不可交易的,沒交易基本上就難產生任何經濟價值。
記得20多年前,當時我準備畢業留校當老師時,不少人告訴我,你很有可能面臨20年內一直沒有獨立房子只能住筒子樓的困境,因為不少已工作十幾年的老師還是住在筒子樓。沒想到畢業兩年之后學校就分給我一套房子。這又是為什么呢?其實是我趕上了好時候,當時國家在推進城市的房改,允許城市居民可以進行房屋交易。而此之前居住的房屋都是單位分配的,無法從外部購買,也不準買賣,這樣導致外來資本無法進入城市房地產市場,只能等著分房子。那時候的城市房改其實就是把原來壟斷的不可交易房地產打破,允許各種社會資本進入到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允許城市房屋進行交易,城市居民就可以買房子了。有了房子的城市居民現在都變成了有產階級,北京四環內的家庭如果有十幾套房子,就可能變成億萬富翁了。如果規定城市的房產不可買賣交易,城市居民的資產估計要大大的縮水了。城市居民之所以能成為財富階層,基本上得益于城市房子不再是單位的壟斷,是可以進行買賣交易的。但是很遺憾的是,我國農村的土地是所謂的集體所有,相關規定農村的房屋只能在集體組織內部進行交易。這個規定把很多大量城市居民退休了想到農村買房養老的后路給斬斷了,也導致農村村莊房屋建設沒有外來資本投資,農村人的房子沒法進行交易、沒法進行買賣。舉一個簡單的反例,北京的中軸線一直往北的小湯山附近,有個村莊叫鄭各莊,這個莊村書記二十多年前膽大包天,把村莊一部分土地拿來建了房子交易,現在這個村莊就變成北京市最美麗的村莊了。這樣一個脫離原來臟亂差,把村莊改造成現代化的都市村莊,美麗如畫,卻被界定為非法。為什么是非法的呢?因定相關的規定說農村人在自家村莊土地上建的房子就是小產權房,不能進行交易,不給產權證。
因為我國有一個這樣的政策,農村的土地如果想建設房子,必須被征用,然后交給城里的開發商,跟農民沒有任何關系。如果這樣的制度不改,基本上把社會資本往農村房屋建設村莊建設流的這條路給堵死了。這是我國目前鄉村不美麗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最基本的問題與障礙。這個障礙是目前美麗鄉村的最大障礙,等于把所有城市居民、外來想到農村投入的路給堵死了。目前這個路開了個小口子,也有的地方偷偷在做,做的地方農村不少變得美麗了。最近一兩年我到了很多地方,鄉村建得美麗的地方基本上都在打球,都在偷偷搞。如果不允許城市居民到農村買房,把這個路給堵死了,農村想變美麗就比較難了。不過還好中央最近已經開了一個小口子,正在對農村的宅基地進行試點改革。也許以后農村建設用地可以像城市建設用地一樣,同權同利同價進行交易。如果某一天農村建設用地真正向城市建設用地一樣入市的話,拿出一塊進行建設,我國鄉村一定會有很大的變化。
關鍵詞 美麗鄉村建設;林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351-02
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推進會提出:以點帶面,強化整體推進,全面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從“美好”到“美麗”打造鄉村建設升級版,到2018年底,80%以上的中心村達到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這就為農村建設指明了方向。特別是皖北平原地區,要建成人居環境良好的美麗鄉村,林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基礎性產業,更是重要的公益事業。林業的發展有利于改善生態經濟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1 美麗鄉村的生態環境建設需要發展林業
一段時間以來,在新農村建設和美好鄉村建設中,有些地方只注重房屋、道路、路燈及地下管網等硬件設施建設,而忽視林業在建設中的作用,造成林業資源匱乏,森林生態功能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現狀,沒有充分發揮林業建設、綠化環境在人居環境中的重要作用,甚至還出現了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導致人與自然不和諧。人們對林業在新農村建設或美好鄉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清。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發展林業能夠起到含蓄水源、調節氣候、減少粉塵的作用,同時林業的發展還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樣性。因此,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發展林業,是形成適宜居住環境的重要措施[1]。
1.2 美麗鄉村的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發展林業
人類真正意義上的接近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讓自然為人類造福的主要途徑就是發展林業。因此,森林生態是以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及循環經濟的文化內涵為基礎。不同的地理和氣候環境,形成了不同的生物景象以及由此發展而來的社會經濟,更進一步影響了人民生活習俗及生活習慣的形成。在這一過程中,林業及生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重視林業發展,其根本目的是促進生態文明和文化建設的多樣性,促進良好習慣和風俗的形成。沒有林業發展,無法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進而影響文化建設的多樣性。
1.3 美麗鄉村居民收入需要發展林業
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發展林業還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一是發展景觀林。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休閑旅游農業的發展打好基礎。二是發展經濟林。提供木材等林業副產品[2],讓種植戶獲得較高的經濟收入。三是發展果樹林。提供水果,開展林業養殖等項目。通過林業發展增添體驗新時期農民生活的良好場所,充分發揮前來觀光、旅游的作用,滿足人們回歸自然,體驗農村田園生活的需求。不僅讓居民調整產業結構,增加收入,而且還促進城鄉交融和和諧發展。
2 建設美麗鄉村的措施
2.1 美麗鄉村建設的林業規劃要因地制宜
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林業是現代農業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發展林業要求規劃先行,必須做到因地制宜,絕對不能生搬硬套,把其他地區的規劃拿來不假思索應用,這是錯誤的行為。因地制宜就是根據各地不同的實際情況進行規劃,分為改善生活環境、調整農業結構、恢復或建設生態系統和滿足市場需求等幾類。規劃要反映社會需求,關系到當地林業的興衰[3-4]、生存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在調研的基礎上,充分征求當地民意而進行規劃決策。
2.2 美麗鄉村建設的林業規劃要統籌兼顧
美麗鄉村建設的林業規劃要重視當地的自然等情況和具備的發展前景,同時整合當地資源,理順林業在不同的依存關系所處的地位而進行的科學統籌規劃。
通過統籌規劃,合理發展林業,保持生物的多樣性;做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做到利用和保護的統一。
2.3 美麗鄉村建設林業的發展要有政策引領和財政保證
美麗鄉村建設的生態林包括改觀村容村貌的景觀林、保護生態環境林和用材林等,這幾種生態林是為公益事業而建成的。因此,美麗鄉村建設林業規劃及林種苗木應有國家和各級地方財政承擔。目前,發展林業的政策環境、社會環境和市場環境都很好,要動員社會資金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林業規劃建設中去。政府引導、政策支持、財政保證的多元化機制是確保美麗鄉村建設規劃順利實施的重要措施和保障。
2.4 美麗鄉村建設林業的發展要有居民的生態環境意識作支撐
建設美麗鄉村,發展林業生產離不開居民生態環境意識的提高??茖W的規劃要變成美麗的鄉村離不開居民。要引導和幫助居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不適宜的生活方式,確立尊重生態多樣性和以生態為中心的價值觀,讓他們懂得林業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地位,林業與自我發展、自我生活息息相關。提高居民的整體自身素質,與時俱進地進一步傳授有關農林專業知識,培養懂技術、會經營、能服務的新型農民,充分發揮其發展林業、管理林業、保護林業的作用。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林業的發展完全符合黨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為做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4 參考文獻
[1] 宋曉英.林業在青海發展“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作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24):8247.
[2] 孫晶.現代林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淺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6(1):196.
[關鍵詞]美麗鄉村;生態文明;“十三五”;福建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72
近年來,鄉村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各地美麗鄉村建設呈提升轉型態勢。2016年起,中央財政按照每村每年150萬元,連續支持兩年,計劃“十三五”期間全國建成6000個左右美麗鄉村,如何進一步推進鄉村建設提質增效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
1南平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效
黨的十以來,就建設美麗鄉村、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要求。南平市緊跟上級部署,圍繞“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目標,按照“彰顯閩北特色、抓好典型示范”的思路,積極推進“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建設。
11規劃領軍,美麗鄉村與城鎮化實現無縫銜接
建設美麗鄉村與新型城鎮化道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南平市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就提出要堅持把中心村鎮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和承載點?!笆濉币巹澲羞M一步明確:“有序推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建設閩北特色美麗鄉村,統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有效銜接,促進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由此可見,“統籌城鄉一體”“科學規劃建設”等仍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詞。
2013年9月,南平市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的若干意見》。四年來,科學規劃建設美麗鄉村為“就地城鎮化”打下堅實基礎。以延平區為例,2013年制定下發《延平區建設美麗鄉村八年行動計劃》,明確按“八個好”標準,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展開。在因村制定規劃方面,力爭做到“一村一規劃、一村一特色”,如樟湖香山村、太平南溪村、夏道洋坑村等地,對房屋進行立面和平改坡改造,融入閩北傳統建筑元素,形成良好的整體建筑風貌。在凸顯村莊特色方面,強調“顯山露水、透綠見景”,如西芹鎮高坪村、漿甲村,以自然景觀原貌為基礎對村容村貌進行升級改造,實現村莊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在不搞大拆大建方面,堅持將“宜小不宜大,宜矮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藏不宜露,宜土不宜洋”的理念貫穿美麗鄉村建設全過程,如茫蕩鎮寶珠村、王臺鎮溪后村重點保護歷史建筑,做到修舊如舊,充分展現當地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內涵。
12因地制宜,探索美麗鄉村建設的多重模式
強調指出:“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因此南平市建設美麗鄉村,還根據不同村莊具備的不同特點打造最合適的建設發展模式,而不是一味地“濃妝艷抹”“大拆大建”。
一是與造福工程相結合。延平區來舟鎮游地村原來受自然條件限制,存在“行路難、就業難、讀書難、就醫難、交流難、娶妻難”和“山邊民房溜方危險”的“六難一險”問題。村兩委與村民代表商議后,提出“借造福工程建新村,整村異地搬遷”的想法。經科學規劃設計,建成集環保綠化于一體、總投資1600多萬元、占地47畝、可融納177戶村民居住的造福工程。搬到新村后,村民就業有保障,小孩讀書有條件,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年的2840元提高到2015年的15997元。二是與災后重建相結合。2010年“6?18”特大洪災過后,延平區確立了37個集中重建點,集中重建3448戶。太平鎮儒羅村作為災后重建村之一,堅持高標準規劃、設計、建設新村,完成多項工程建設項目,村容村貌煥然一新,2014年被評為市級美麗鄉村示范點。三是c衛生整治相結合。政和縣松源村石圳自然村過去遍地垃圾,在松源村支委、婦代會主任袁云姬的帶領下,成立了由十個婦女組成“石圳美麗鄉村建設理事會”。學習借鑒村莊整治的先進經驗做法后,短時間內清理了堆積30多年的垃圾山,修復古井4口、古水渠1400多米,新建石砌溝渠5000平方米,并逐步形成“婦女黨員帶頭、建設理事會主導、村民共同參與”的美麗鄉村衛生整治模式。目前,石圳已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鄉村旅游業隨著環境整治不斷發展壯大。
13產業帶動,打開美麗鄉村建設的嶄新思路
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要建造山清水秀、路潔房美的新農村,更要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注重農村特色產業發展,通過產業帶動促進經濟發展,變“輸血”為“造血”。
目前,發展特色產業與重點項目也已成為南平市建設美麗鄉村重要途徑之一。松溪縣大力開展“七個一”工程,推進農村工作品牌化、特色化發展。祖墩鄉劉源村充分利用生態茶園優勢,堅持規劃先行,在龍源茶莊科學布局建設了停車場、休閑娛樂體驗館、農產品展示中心、百竹園、果蔬農場等功能區;同時,使用防腐木建成了部分棧道、觀景臺、觀景亭等設施,打造田園水岸景觀;此外,還在設計中融入文化元素,注明百竹園中各類竹種在古詩詞中的出處,提升文化品位。目前,劉源村已建成功能協調配套、要素完整、特色鮮明的生態茶旅線路,優美的田園風光讓冰心研究會會長、著名作家王炳根先生由衷地發出“松溪美鄉村,中國瓦爾登”的贊美。
2南平市美麗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動下,南平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鄉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要取得長足發展,還需著力解決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21農民主體意識不強
美麗鄉村建設,農村是主戰場,農民是主力軍。當前仍有一部分村民認為美麗鄉村建設政府必須一手包辦,對發揮自身主體作用建設美麗家園的認識缺位,工作中“上面急、下面望”的現象普遍存在。農民希望政府能夠將建設工作一攬子包到底,但全市共有1600多個行政村,若村民的主體作用不發揮、依賴思想不打破、等靠心態不消除,只靠政府的力量,美麗鄉村建設難以持續深入。
22鄉村建設特色不足
目前一部分村莊的建設缺乏“特色之美”。在建筑風格方面,有的棄土隨洋,只是簡單地以城市小區為樣板,將村莊建成小規模的“城市森林”,表面上看起來頗有成效,但展示不出閩北民居的特色、體現不了傳統文化的特征,留不住美麗鄉村的“鄉愁”。在產業發展方面,部分村莊經過改造提升后,環境面貌明顯改善,但經濟發展模式仍沒有轉變,后續發展比較困難。南平市農村土地、山林資源豐富,種養殖點多面廣,但特色農業的專業合作社覆蓋范圍小,運作不規范,農業龍頭企業產業鏈條短,帶動能力弱。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村莊沒有主導產業,沒有經濟支撐,鄉村宜居環境和持續發展難以保障。
23長效機制尚未建立
“三分建、七分管”,美麗鄉村建設既要重建設,也要重管護;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但有的地區對于美麗鄉村建設還停留在重建設輕管理的階段,滿足于“新房蓋好了、道路修好了、公園建好了”,在村容村貌的后續維護和村民精神文明水平的發展提高等方面,尚未建立長效機制。在制定村規民約、建設精神文明等方面更是不足,村級組織尚未形成管理意識,村民尚未形成維護意識,“垃圾隨意倒、雜物亂堆放、家禽遍地養”等“臟亂差”現象出現回潮,甚至陷入“治理―反彈―再治理―再反彈”的怪圈。
3“十三五”期g加快推進南平市美麗鄉村建設的對策
“十三五”期間,南平市將實施鄉村建設“五個一”工程,著力打造一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到2020年,形成100個“可看、可學、可推廣”的美麗鄉村示范村。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進一步轉變思想,創造特色,創新發展。
31政府牽頭,村民做主
村民才是村莊的主人,政府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應當是“服務員”而不是“包辦人”的角色,要繼續試行“以點帶面”“以獎代補”等政策,積極探索建立政府牽頭、專家參與、社會投入、村民做主的決策機制,從而真正讓村民的思想實現“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延平區西芹鎮高坪村后坪自然村,2013年美麗鄉村建設伊始,采取政府包攬的形式建設鄉村,規劃設計過于依賴專家意見,不注重村民的想法,導致工作推進難度大。2014年,通過認真總結、轉變思路、移交決定權,鼓勵村民參與前期規劃設計,村民的主人翁意識積極調動起來,干部工作干勁足,群眾參與熱情高,建設工作持續推動,井然有序。2015年,高坪村被評為福建省首批鄉村旅游特色村。
32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村莊在建設過程中要留住“鄉愁”,必須結合自身特色,培育地域之美、文化之美和產業之美。一要注重村落保護。把保護、傳承和利用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作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載體。堅決避免大拆大建,大搬大遷,盡可能以原有的村落形態和植被綠化,科學合理地進行本造,在改變鄉村舊面貌的同時還原農村“土”特色。順昌縣大干鎮來布村,依托千畝竹林,建成8千米長、25米寬的竹林漫道,打造射箭場、大圣迷宮、尋圣橋等游樂項目,既美化了鄉村風貌又發展了鄉村旅游,實現村落與自然的和諧,風光與產業的交融。二要注重產業提升。要加快推進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提檔升級,盡快形成農村特色產業,以品牌理念經營美麗鄉村,從而促進當地百姓增收致富。政和縣鐵山鎮東澗村,充分發揮土地平坦、交通方便的優勢,引進千畝花卉基地項目,通過“支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領村民創業增收,三年時間內人均收入翻番,東澗村也由有名的“無資產、無資源、無資金”的“三無村”變為美麗的花海新村。
黨的十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方針。美麗鄉村建設是美麗中國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根據勐臘縣委宣傳部關于開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的通知,8月12日,易武鎮宣傳辦組織相關人員,通過實地察看、聽取匯報、訪問群眾、座談討論等形式,對易武鎮落水洞村美麗鄉村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落水洞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情況
為進一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和廣大群眾的生活品質,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易武鎮在繼續深化和拓展、鞏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成果的基礎上,按照“重點培育、示范帶動、穩步推進”的要求,實施美麗鄉村建設2014年行動計劃,并提出了明確的工作目標和要求:力爭通過2020年末實現示范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同步實施綠化亮化、路網硬化、村內亮化、公共交通、文化惠民等一系列重點工程,落水洞村環境得到了質的飛躍,村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大大提升。走進村落水洞村,村里茶葉飄香,村外古樹蔥蘢,老態而生機勃勃的古茶樹為文明美麗的落水洞村小組增添了耀眼的光彩。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村坊鄰居笑靨如花;縱橫交錯的村內巷道上,人來人往;村級活動場所里,老人們圍坐在一起談笑風生,孩子們盡情地嬉戲玩?!@一切都在展示著落水洞村小組一派幸福祥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景象。
產業富村 村民笑開顏。 茶產業是落水洞村小組的祖宗產業,也是他們現在的拳頭產業,村民們世世代代種茶、飲茶、貿茶。俗話說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茶葉富村”讓老百姓都富裕起來是落水洞村小組全體干部的心愿和工作重點。為了讓村民走上致富路,多年來,村小組干部動了不少腦筋。他們挨家逐戶和村民談心,深入細致地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組織村民到廣東、北京等地參觀學習,邀請這幾個大城市的茶企業介紹經驗,同時把村小組里的茶葉品牌介紹給企業,引領村民加快致富步伐。
通過發動,村小組掀起了全民種茶、制茶、售茶熱潮。據了解,截至目前,落水洞村小組31戶人家可謂家家有茶園,戶戶茶飄香,茶葉面積達2000余畝,茶葉產量26噸,有民間傳統手工作坊30個,村民年人均收入6萬余元。談起村里的變化,村小組組長黃永能開心地笑了,他告訴筆者:“以前我就是個地道的農民,2010年我帶頭恢復創辦了民間傳統手工茶葉加工作坊,經過發展,現在這個茶葉加工作坊也算小有名氣了,年收入達30多萬元,帶動了村里農戶都學著做茶?,F在,我們村民的收入可不比城里人低?!?/p>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村小組還大力推進惠民實事工程建設,積極爭取資金100萬元,新建了416平方米的村級活動場所,現在正積極準備硬化道路2500米,為村民提供更為便利的出行條件。
村規民約 “約”出好規矩。走進落水洞村小組,環境整潔,空氣清新,30多幢樓房錯落有致;抬眼望去,幾十米高的大榕樹枝葉繁茂,搭成了一個天蓬,樹蔭下各種不知名的小草野花編織成了一塊綠茵地毯;路邊的一片片古茶樹枝葉交錯,綠意盎然,優美怡人的環境,讓人流連忘返。村小組黨支部書記高永瓊說:“我們制定的村規民約,從來沒有人違反,開會從來不會有人缺席,村民不會亂砍樹木,村里的公益事業大家都很齊心地去做,環境衛生都是每家每戶自己按時打掃,干凈整潔的衛生環境讓村民的日子過得特別舒心?!?/p>
近年來,落水洞村小組堅持把環境整治、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處理作為創建文明村的重點,全面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去年,村小組投入100多萬元用于村小組基礎設施建設和村莊環境整治,新建垃圾處理池一個,修建水泥路300米,安裝路燈26盞……
文明和諧 村民過得心寬。落水洞村小組十分重視文明村創建的內容和形式,使文明村創建工作融入到村民的生產生活等方方面面。該村小組是西雙版納勐臘縣第一批部分農村秘密入黨的地方,也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創建文明村的過程中,落水洞村小組緊緊圍繞弘揚革命傳統和中華美德這個中心,大力倡導文明風尚,樹立文明新風。去年,村小組涌現出了“十星文明戶”31戶、“好婆婆”12人、“好媳婦”22人、“好家長”29人。如今,在落水洞村小組,尊老愛幼、互幫互助已蔚然成風。談到新的發展時,落水洞村小組組長黃永能信心滿滿地說:“今后我們將圍繞創建全縣、全州乃至全國文明村目標,認真修訂完善方案,積極開展創建活動,讓文明之花在落水洞這塊紅色土地上開得更加艷麗?!?/p>
二、存在的問題
雖然落水洞村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在推進過程中依然還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特別是以下幾個方面需著力加以解決:
(一)要素制約有待進一步突破。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綜合性工作和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由于規劃定位較高,環境整治、公共服務、基礎配套等工程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落水洞村現在除向上申報項目,爭取省、州財政資金支持外,其余部分主要靠縣級財政及鎮村投入,由于勐臘縣財政實力有限,而落水洞村級集體經濟薄弱,難以保證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有較大的投入,這直接影響到了工作的進展。因為整治任務重,資金配套壓力較大,只好有多少錢辦多少事,而村民要求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夙愿又很迫切,由此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項目實施推進難度較大。由于涵蓋面廣,整治類別多、現狀復雜、受制因素多,包含規劃、交通、建筑、林業、水利、環衛、文化、旅游等諸多內容,在建設過程中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工程建設推進難度較大。還有不少村民認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誰也動不了、管不了我的一畝三分地,村民認識有待提高。也有的村民在村莊整治改建中涉及豬圈、房前屋后的零星菜園籬笆等個人財產時,難以積極配合,極大地影響了美麗鄉村工程進度。
三、建設美麗鄉村的幾點建議
要實現落水洞村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建議當前應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強化宣傳引導,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
美麗鄉村建設,廣大村民既是受益者,也是推進主體,因此,要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發揮主體作用。開展“清潔家園”系列活動,深入推進“美麗家園”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清掃道路、清理溝渠、清潔房前屋后,發動村民爭做提升鄉村人居環境的踐行者;創新方式,不斷豐富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內涵;著眼一流,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深入開展;進一步完善整治長效機制,堅持重點在“治”,實質在“做”,充分調動各方力量,以實際行動實現“美麗家園”愿景,努力使村民從“要我美麗”向“我要美麗”轉變;要培育鄉村文明,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美麗鄉村建設與人的塑造培養有機結合起來,與鄉村建設大馬車“并駕齊驅、雙輪驅動”,使廣大村民能夠了解和理解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強化村民自治作用,引導廣大村民積極、主動、全面參與美麗鄉村的建設和管理維護,自覺維護美麗鄉村建設成果。
(二)突出特色,充分發揮落水洞村良好的自然生態優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的品質內涵。
一要抓住省政府提出的進一步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抓住西雙版納州委 、州政府作出的培育壯大支柱產業、建設和打造 “易武------中國貢茶第一鎮”的歷史機遇;抓住易武鎮2005年被云南省政府列為“特色旅游小鎮”、2007年被列為“歷史文化名鎮”以來,易武鎮黨委、政府提出“文化古鎮立鎮、生態旅游活鎮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茶產業、保護古茶園、弘揚茶文化、開展茶旅游、建設和打造易武——中國貢茶第一鎮”的發展思路;抓住落水洞村被列為勐臘縣黨建示范基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古茶園保護村落、全國茶馬古道重點文物保護段機遇。
二要抓住重點、突出特色、抓好規劃,構建落水洞村美麗鄉村建設茶文旅游的新內涵,使茶文化旅游落到實處。落水洞村現在還保留有比較完整的茶馬古道,有著豐富的古茶園(林)旅游資源,要保護好這些資源,高起點、高水平規劃建設。全村要牢固樹立依法保護的意識,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的犯罪行為,把落水洞建設成古茶園(林)生態科普和生態教育基地。開展落水洞村美麗鄉村茶文化旅游既是一種文化活動又是一種經濟現象,既有利于弘揚中華文明,傳播先進文化,又可使山區人民脫貧,使農村經濟發展,為實現易武鎮黨委、政府提出的“旅游活鎮,文化名鎮”目標作貢獻。因此,茶文化旅游是建設民族文化強省、歷史文化名州,發展綠色經濟的一個較好的結合點,是落水洞村茶產業和特色旅游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全局性的工程。落水洞村要圍繞這一大目標,對美麗鄉村特色茶文化旅游提出思路,做出規劃。
開展落水洞美麗鄉村特色茶文化旅游,在內容上要避免和其它村鎮旅游趨同化,要突出自己的特異性,做到“稀、奇、古、怪”。“稀”就是要打好易武正山普洱茶這張稀有的牌子,把它作為落水洞茶文化旅游的大名片,圍繞普洱茶為主導的品牌來搞,抓好落水洞村現有的“七子餅”茶文化傳習所建設;“奇”就是宣傳落水洞茶奇特的口味,奇特的功效,讓游人品出歲月的滄桑、歷史的輝煌;“古”就是以滇藏茶馬古道為主線,開辟茶文化走廊,開展重返茶馬古道活動,讓游人觀光古茶樹、古茶道等古遺跡,去體味古茶文化的無窮余韻;“怪”就是讓游人參與到茶事中,做采茶人、當制茶工,以茶歌舞、以茶書畫,去享受落水洞村自然風光的樂趣。開展茶文化旅游還要按旅游吃、住、行、玩、購等要素來搞好,基礎設施,景點建設和產品開發。
關鍵詞:鄉村景觀規劃;構成要素;規劃內容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鄉村規劃以現狀農業資源為基礎,以自然生態環境為依托,以鄉村景觀和文化為主體,經濟生產與景觀觀賞相結合,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合理配置,積極引進先進科學技術,鞏固拓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切實提高鄉村居民的經濟收入,為“美麗鄉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1 鄉村景觀規劃的主要構成要素
1.1鄉村聚落性景觀
鄉村聚落景觀是由鄉居建筑和鄉村生活環境組成,是鄉村基礎性的環境景觀,保存完好,歷史悠久的聚落具有非常好的觀賞價值。鄉村聚落性景觀規劃設計要尊重原有的村莊肌理,盡可能少破壞原始的村莊形態,在這個基礎上,控制建設用地的擴張,對村莊聚落的風貌和基礎設施進行規劃設計。鄉村生活環境景觀主要體現在庭院,街道,鄉村的公共活動空間,比如廣場,公園,戶外體育、文化設施場所等等。這些環境是村民生活接觸最密切的,優美的景觀能給村民帶來最直接的積極感受。
1.2鄉村生態性景觀
植被、水系、自然保護區等構成鄉村生態性景觀,是鄉村的不可建設用地,以保護為主,規劃為輔。植被包括道路綠化走廊,森林綠地,生態防護林以及大面積的植被斑塊,在保護作為前提下,景觀規劃設計應當將這些自然生態環境進行統一的布局和設計,創造出宜人合理的開放空間,與鄉村生活環境相協調。水系指的是河流、濕地等,通過對水系進行生態設計和規劃布局,創造出優質靈動的水體景觀。自然保護區通常是需要重要保護的生態敏感區,對于地域的生態平衡有很大的影響,是相對獨立的環境,規劃設計上,盡量防止人的活動給它帶來破壞。
1.3鄉村生產性景觀
鄉村生產性景觀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的景象上,除了表現農村的生產景象外還包括農作物的生長景觀。鄉村的生產性景觀構成是由生產者為主導的生產過程的自然體現,它的生產性質和生產過程決定了鄉村的生產性景觀特色。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看,農田可以看作一種斑塊類型,它的設計內容有:大小、類型、數目、格局等,農田的整體風貌和農作物的生長景觀,讓鄉村生產性景觀兼具美學價值和生態價值。
2鄉村景觀規劃的內容
為加快建設美麗鄉村,突顯特色產業園、休閑觀光園、景觀帶、農家樂、景觀節
點等點、線、面相結合的區域美麗鄉村景觀,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從當地的實際情
況出發,依托鄉村自然環境、產業特色、歷史文化,有針對性的提出各個鄉村適宜的
發展線路。
2.1村落景觀
村落,是一個包含了社會、生態、文化和村落形態等諸多因素的綜合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介于此處是在鄉村景觀宜游性的表達,將其定義為狹義上的村落景觀,即鄉村范圍內具有較高欣賞價值,能夠吸引旅游者,使之獲得美的享受的景觀資源,如古建筑、古樹名木、街道、小品及民俗文化等,這些元素相互組合成不同的景觀層次,從而形成“美麗鄉村”精品線路的核心節點之一。 形成村落景觀的要素形式多樣,若按照其構成物質的基本形態分,則可以得到點、線、面三種基本形態。
1)點
點在村落景觀中通常是指比較集中、規模不大的區域。點雖小,但無論在村落布局上還是景觀效果上會形成強烈的中心感,具有向心性和標志性,點可以是一棟建筑、一座古橋、一口井,甚至是一棵樹,通過一系列的點狀空間形成的村落景觀是村落外部序列空間的目標點或結束點,是整個鄉村外部空間區域的視覺焦點。通過不同節點的組合,形成豐富的村落景觀,是“美麗鄉村”精品線路的核心內容。
2)線
線是點運動的軌跡,又是面運動的起點,在形態學中,線還具有寬度、形狀、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由于線本身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表現性,在村落景觀營造中,線性空間作為造景藝術的一個基本單元,不僅是決定空間形態的輪廓線,而且還可以刻畫和表現村落內部的結構和組成。其中,道路、水系是鄉村中最為常見的線性景觀,在連接各景觀要素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村落景觀的各要素都是沿著線性空間展開,通過曲直變化、動靜結合,形成優美、豐富的村落景觀。
3)面
面是點與線的集合,即點的擴大或線的累加,是景觀中分布范圍最廣、連通性最好的景觀單元。在一定程度上,它集合了村落景觀諸要素的特征,決定著景觀的性質,對景觀的動態發展起著主導作用。例如,鄉村的色彩,色彩在不同歷史條件和不同區域形式不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和審美價值,如江南地區傳統的鄉村建筑多以黑、白、灰為主,正是與當地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相統一。
2.2農業觀光園
鄉村農業觀光園是以休閑、觀光為主題,以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果業等高科技現代農業生產為基礎,集休閑游樂、旅游觀光、生態建設、農業生產、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也是推動現代農業向專業化、集約化、商品化發展的有效形式。農業觀光園因其廣泛的資源,多樣的形式等,而吸引大批的游人觀光,成為鄉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將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旅游資源有機地結合,使鄉村現有的農業產業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得以充分利用,使鄉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風情、技藝得以延續和傳承。在觀光園景觀設計中,圍繞農業生產,結合休閑旅游和鄉村發展,充分利用資源特征,策劃各種參與性活動,并以農產品為出發點,科技為支撐,結合地方特色文化,營建地域性人文田園景觀,突出“綠色旅游”、“體驗健康”、“享受自然”、“傳承文化”等特色,使主題特色鮮明,構建生態環境好、文化底蘊濃、充滿生機情趣的休閑農業園。
2.3旅游配套服務設施規劃
1)公共服務設施
公共服務設施主要包括咨詢中心、餐飲、超市、醫務室、電話充值點、公廁、停車場、加油站等,是指為游客在旅途中應對日常事件、突發事件,增加其逗留時間和消費的設施,此類服務設施具有布局分散、規模小的特點,同時又是游客旅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關系到“美麗鄉村”的整體形象。因此,在鄉村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上,可以采取統一規劃布局的措施,根據鄉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務半徑,設置游客咨詢中心、公廁、超市等,將各種服務設施遍及進行整個村域,構成完整的服務設施系統。
2)旅游標識系統
旅游標識系統主要是反映鄉村的景觀節點、服務點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導游客能夠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鄉村入口、道路沿線、重要節點附近設置指示牌、標識牌,增加特色鮮明的景觀元素,加強標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時獲得相關的導游信息。在標識景觀設計中,根據鄉村所處的區位、資源、環境,充分運用當地的材料,設計具有鄉土氣息的景觀設施。
3 結束語
鄉村景觀規劃是一門多領域、多學科相融合的綜合體。隨著鄉村城市化進程加快、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下引發了種種矛盾與問題,如何在現代經濟技術條件下解決鄉村景觀建設問題,處理好鄉村經濟發展與鄉村景觀建設的關系,一直是困擾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難題。同時,對于現有鄉村,如何延續傳統村落肌理文脈,使景觀建設與文化建設同步和諧發展是目前“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閆艷平,吳斌,張宇清,冶民生.鄉村景觀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防護林科技,2008,(05).
[2]鄒志平.安吉中國美麗鄉村研究模式[D].復旦大學,2012.
[3]劉濱誼,陳威.關于中國目前鄉村景觀規劃與建設的思考[J].城鎮風貌與建筑設計,2005,(09).
發展生態農業是建設美麗鄉村的有效途徑
我國生態農業是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的,20世紀80年代生態農業的試點規模進一步擴大,20世紀90年代全國性生態農業縣建設試點工作在中央八部委的支持下全面展開。中國的生態農業是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基礎,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主攻目標,遵循“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基本原理,通過實現生態經濟良性循環及資源高效利用,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融為一體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5]。多年來生態農業建設實踐已經證明,我國生態農業依據區域資源優勢潛力,強化農業主導產業的同時,促進了農業生物種群多樣化、農業產業多樣化,提高了水土資源利用和廢棄物循環利用效率,達到經濟、環境效益同步增長的目標。我國生態農業的成就開始為世界關注,并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徑。歷史實踐表明,生態農業可以為美麗鄉村提供農業產業轉型,是建設“青山綠水”的基礎保障和有效途徑[6-10],是優美鄉村建設中不可替代的內容。
生態農業必須建立在生態化、規?;?、產業化的基礎上才有生命力
20世紀70年代末是改革開放初期,市場經濟剛剛開始,我國農業現代化開始起步,因此,我國當時推廣的生態農業技術模式往往以傳統農業的一些精華如“糧-畜-漁-果-菜”,“糧-畜-桑-果-漁”,以及“桑基魚塘”等經營模式為主[11-13],主要在小農戶層面上實現了資源共享,變污染負效益為正效益,以便實現經濟與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目標[14-15]。當時出現的生態農業典型如山西省聞喜縣、遼寧省大洼縣、黑龍江省拜泉縣、北京的留民營村[13,16-18]及其一批生態農業戶、沼氣生態戶等在國內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從這些地區的生態農業實踐看,盡管其生態農業的資源高效及可持續性特點鮮明,是從傳統農業知識中挖掘和繼承了有價值的生態模式、技術和方法,雖然有益于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強化其保護生態環境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系統能力,但是由于傳統生態農業是源于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產物,以家庭分工為基礎,往往以種植業、養殖業為基本農業格局進行總體設計,重系統內部結構的調整,忽視市場,忽視與工業、加工、物流等部門之間的產業耦合與鏈接。當前我國的農業已從農戶小生產開始向規?;?、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農業企業化生產方式轉變。其發展過程,是以經濟效率更高的農業生產系統替代經濟效率相對較低的農業生產系統的過程,是一個以營利為目標的生產活動。由于這一趨勢不可逆轉,現有農戶的小規模小農經濟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傳統的自給自足經濟的技術如果沒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科技升級與創新,就不能改變生態農業的低生產率,難以適應在開放的市場條件下實現農民致富及區域發展的需要[19-20]。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深化,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已到供求關系轉折的臨界點,農民工明顯增長的務工收入刺激農民開始放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意愿。比如近年來戶用沼氣池在農村正常運行的萎縮,這與農戶家庭養豬劇減、農民進城打工、養殖方式與市場的變化所造成的戶用沼氣缺乏發酵原料及缺乏管理有直接關系,這也導致以沼氣為紐帶的一些生態農業模式的推廣和運行受到影響。針對傳統生態農業沒有市場化、專業化和品牌化等經濟特征,當代要倡導的生態農業必須適應市場化、專業化和品牌化的需求[21]。生態農業發展必須充分考慮適應這種發展與轉型的要求。
當代中國生態農業內涵與特征
當代中國生態農業內涵當代中國生態農業的主要任務是探索協調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效開發資源并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且有市場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重視產業結構從種、養、加擴大到一、二、三產業的有效鏈接,健全與完善區域內生態良性循環的清潔生產系統,實現健康安全農產品生產;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要建設優美、文明的新農村環境,以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與文明的可持續發展需求。有機、綠色等安全農產品生產是當前生態農業的抓手,與此同時,安全農副產品的需求和“綠色戰略”又推動了現代新型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與完善。當代生態農業技術體系必然是以提高土地生產力、產值及增加收入前提下保證農產品安全及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目標的農業生態工程技術體系,生態農業也必然要走農業的產業化之路,而農業產業化只有建立在相應完善可行的生產技術規范、質量管理標準、產品生產控制與檢驗體系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當代生態農業也必須是一種能更為充分地利用自然生態環境的功能同時,保護和培育自然資源的可再生能力,從而使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多產出的農業資源配置模式和農業再生產循環產業。
當代中國生態農業特征
(1)在進一步對農村土地制度進行有突破性的改革的基礎上明確市場對生態農業的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定位,鼓勵以市場為導向,土地向生產能手、經營能手集中,廣大農村應以現代化、專業化、集約化經營、自負盈虧的家庭農場為主推行生態農業模式。同時要根據社會需求進行宏觀資源配置,依托本地生態資源,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ㄔO、系列化加工、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在區域范圍內構建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協作分工體系,推進形成區域生態農業的適度經營規模,因此生態農業在運作機制上要有市場化特征。此外,要通過可追溯的生產經營方式降低農戶和企業的市場風險、自然風險以及食品安全風險,提高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2)從內部微觀資源配置入手,通過發揮當地生態、資源、文化與人力資源優勢,強化具有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主要是規?;I化種植與養殖業復合系統,實現植物性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循環、系列加工增值,實現物質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排放,使農業和農村經濟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自我凈化的良性循環軌道。因此生態農業的生產具有區域內良性循環的特征。循環經濟產業鏈構建包括產品加工鏈、廢物資源利用鏈、水生態降解利用鏈、能源多級利用鏈和信息調控鏈及可信任的物流鏈[8,14,19,21]。
(3)隨著技術創新不僅速度顯著加快,農副產品個性化特點越來越突出,在產品供給上形成具核心競爭力的品牌[20]。通過包括物聯網、設施農業環境控制技術、農村生產流通信息化、農業生產管理、農村市場流通系統等在內的農村信息化高新技術產業逐步解決安全農副產品生產的環境條件控制及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接口,達到效益最大化。通過生態、安全農產品商品基地建設,引導農戶參與專業化、規?;笊a[22-23]。
(4)新型生態農業應以安全農產品生產為抓手,通過建立新的耕種流程,倡導生態消費文化;制定并實施規范的食品安全檢驗制度和企業品牌承諾責任制度,培育誠信的生產者,完善可靠的物流,使生態農業具有農副產品的優質安全可信的特征,塑造一種新的流通關系,讓消費者和生產者相互信賴,農戶不再因為市場價格波動而受損失,也不再因為利益驅動而生產制造不健康農產品,提升生態農業產品和服務的綠色科技含量。所以,當代生態農業是實現綠色安全農業生產的有效途徑[24]。(5)生態農業強調通過循環型畜禽養殖、新型肥料、環境友好的病蟲害防控、農田殘膜清理及再利用等技術及一系列低碳農業技術[25-27],在時間與空間上改善系統的結構、強化養分循環和強化對系統的綜合管理,而不是僅僅依靠增加對系統的投入[25-29],因此,生態農業具有節能減排和低碳農業的特征[30]。(6)通過景觀多樣化工程技術以及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等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技術集成[31];構建與經濟技術水平相適應的“區域分異、良性循環、生物多樣、整體優化”的農業景觀格局,著力建設觀光農莊、觀光牧場和都市農業園,創建“田園風貌型”、“特色文化型”“、濱溪休閑型”“、生態旅游型”、“產業帶動型”等不同類型的美麗鄉村典型。不僅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構建優美鄉村,也可利用生物多樣性減少病蟲害的農藥投入強度,開發生產更多的生物產品,克服或緩解單一種植可能帶來的市場與環境風險。因此生態農業建設具有生物多樣化的特征??傊?,生態農業能否成為主導農業類型,既不取決于現有的主導農業類型有多少缺陷,也不取決于生態農業有多少優點,而取決于它與其他農業類型相比是否具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比較利益以及產品之外對人類可持續發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能力。此外,生態農業將以何種速率替代現有的主導農業類型,主要取決于實現上述功能的生態農業技術的競爭力、適用性和可推廣性,以及生態農業技術信息傳播和推廣體系的完善程度[19]。
小結
(1)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與創新需要3個主觀因素:即理解、意愿和能力。理解可通過知識傳遞,意愿的關鍵在于生產者的決策,有能力才可變為現實。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是資源和環境,而實質卻是非科學的決策和違背自然規律的社會行為,前者是后者結果。糾正上述觀念和認識上的偏差,需要一種規范、完善的生態文化建設所形成的生態道德標準及其相應的思維定勢,用以主導人們的思想,主導人們對待自然環境的態度,并影響和制約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的行為。美麗中國包括人的美好心靈,包括人的美好行為,因此,要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實現生態合理化,要堅持硬件與軟件兼顧,形成一種融傳統與現代文化為一體的生態文明,培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健康、文明的新理念[31]。
(2)實現農業系統的良性循環決定了必須以接口技術為突破口并進行多產業間的鏈接,發揮多目標的整體效應。其中能在農場推廣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及其能量多級傳遞利用的接口技術產業化開發與推廣是突破口[7-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