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15:45:36
序論:在您撰寫中學生文學常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中學生文化常識缺失原因補救措施
筆者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發現當代中學生(尤其是農村中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文化常識較為欠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文化常識“貧血癥”。那么中學生文化常識欠缺表現在那些方面?缺失的原因何在?該采取怎樣的方法來補救呢?帶著這幾個問題我做了以下探討:
近兩年來,人們熱衷于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尤其對于北師大于丹教授所講授的《“論語”心得》和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講授的《品“三國”》極為青睞,而這種“于易現象熱”也照樣流行于中學生之中。筆者認為“于易現象熱”本質上意味著人們文化底蘊的薄弱及文化常識的欠缺,而恰好于丹、易中天兩位教授的講授無意中彌補了這一缺失,因此在人們(尤其學生)中間刮起了這樣的崇拜于易之風。事實上在平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隨時隨地都會遇到中學生文化常識欠缺的現象:如當在課堂上提到一個歷史名人,歷史名勝或中外著名作家或涉及一些文化常識時,全班學生中知者甚少,甚至出現張冠李戴鬧出笑話,如“五岳”是什么,“六藝”是什么,“三蘇”是哪三個人,老子的代表作是什么……學生們答不全者大有人在或亂說一通。這種現象作文寫作中也照樣存在。面對中學生如此嚴重的文化常識欠缺現象,我們作為語文老師不得不思考原因是什么,該采取怎樣的補救措施?筆者就缺失原因和補救措施做了以下思考:
究其缺失原因有三:
一是在當前應試體制下,學校、教師、學生都忙于應對各類考試,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基本都放在各門功課的備考上,整天忙于做作業和復習資料的習題,致使學生閱讀量極少,閱讀面很窄,甚至兩耳不聞窗外事。因此,對文化常識汲取的時間上受限,而且學生們掌握的主動性積極性也不夠。
二是缺少一個良好的文化大環境,這尤其體現在農村中學生身上。當代社會先進的大眾傳媒文化盛行,人們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這些通俗娛樂的消遣文化上。尤其中學生一旦有空暇時間也熱衷于電視、電腦。電視、電腦是雙刃劍,雖然可以提供相關的文化常識,可學生們絕不會把一點可憐的空閑時間投入到對文化常識的探求上,他們更多地尋找一種刺激,尋找一種宣泄、放松的娛樂方式,所以聽歌、看電視劇、看電影、玩游戲、上網聊天成了他們的最愛,而這些涉及的內容基本上都是武俠、言情、科幻、暴力類的,與文化常識幾乎沾不上邊。這些通俗的娛樂消遣文化以消極內容為多,所以不僅不能增長文化常識,相反會起到一種負面作用,并且占用了大量時間,甚而養成一種不良習慣,沉溺其中而荒廢學業,斷送前程。
三是大多數學生的家庭文化氛圍也以通俗娛樂的消遣文化為主,有些家長不僅看電視上網,而且還下象棋、圍棋,甚者打撲克、打麻將……致使孩子們也受到嚴重影響,這樣不良的家庭氛圍無疑也對學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致使學生們沒有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和習慣,當然文化常識又從何而來。
面對學生對文化常識追求的主動性不夠,再加上大的外在不良的環境氛圍,我們作為語文教師就中學生文化常識欠缺可采取以下幾方面的補救措施:
一是建議有條件的學校盡力給學生創造一種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給學生們以平時的文化熏陶。如安排一些文化常識類的選修課程,建議學校按時、定時開放圖書館、閱覽室,鼓勵并支持學生多上圖書館、閱覽室,強化自己的文化常識。
二是教師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們都能積極參與到汲取文化常識的熱潮之中去。尤其是語文教師更要起帶頭模范作用,將文化常識有意穿插于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應重視文化常識,運用各種渠道都可以,只要能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
三是教師可有意利用我國悠久而深厚博大的傳統文化去感染學生,用良好的文化氛圍去熏陶他們。比如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教師應提倡學生重視中國傳統節日,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搜集材料,寫寫小論文,以達到不崇拜洋節而重視傳統節日,并增強了文化常識的雙贏效果。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師;做好;初一新生;六種;“常識性”;銜接
中國分類號:G633.3
當小學生進入初一學習時,中學語文教師用注重做好六種“常識性”的銜接。這六種“常識性”的銜接指的是――
一、做好教材知識的銜接
初中語文教師應了解小學語文教材。小學低年級課文貼近兒童生活,課文類型以童話、寓言、詩歌、故事為主;小學中高年級課文題材、體裁、風格多樣,并有一定數量的科普作品。而初中教材古代詩詞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各占35%,目的是使學生在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研讀中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豐富精神世界。因此,中學語文教師應對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心中有數,通過教材對比,把握學生已具備的知識體系,為下一步的語文銜接做好準備,在教學的彌補上有的放矢。
二、重視初一新生“喜歡語文”的銜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比绻胱寣W生喜歡你,這是比較簡單的事,如果想讓學生喜歡你的語文課,這就是一種挑戰。如何才能使初一新生“更上一層樓”地喜歡語文呢?下列措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前三分鐘演講、辯論比賽、書法比賽、課本劇表演、好書推介會……這些不經意的舉動,會讓學生深深地愛上初中語文。無形中,就做好了初一新生“喜歡語文”的銜接。
三、做好學習方法培養的銜接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小學階段就要引導學生形成一絲不茍地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如: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形成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的習慣;養成書寫規范工整、格式正確的習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隨時積累有用知識的習慣。學生進入初一學習時,要有意識、有步驟地教給學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如怎樣做好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小結;如何利用科學記憶法提高學習效率;進行課外閱讀時,如何選讀、精讀、批注;考試后如何正確檢查等。
四、幫助學生做好心理上的銜接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剛升入初中,面對新的老師、同學、環境,難免會出現新奇、緊張、甚至無所適從的現象,特別是一些成績退步的同學,他們缺乏自信心,情緒低落,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面對這些學生,如何正確引導,使其心理健康“過渡”,使其學習順利邁上新的臺階呢?中學語文教師可以借助日記等方式,及時把握學生心理動向,不斷鼓勵他們建立自信心,自我調整心態。指導學生寫周記,是對初一新生進一步進行教育的最佳結合點。為此,可以指導學生寫好反映師生關系、家庭關系、同學關系的周記,由此架起師生之間心與心溝通的橋梁,幫助學生實現心理平穩的銜接。
五、做好閱讀教學的銜接
小學階段,小孩子天故事,并且幼稚單純,表現欲強,對老師的盲目崇拜和依賴也最強,這是培養學生興趣的最佳階段,只要學生閱讀興趣培養起來了,并且掌握了初步的閱讀方法,語文教學幾乎沒什么大問題了。所以小學最后一個學期,應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初一階段,中學語文老師應對學生加強經典誦讀的培養,及時復習鞏固小學背過的詩歌文章,加深記憶,同時應加強初中乃至高中教材中經典古詩文的學習背誦,再者應充分利用“名著導讀”的平臺,有序開展中外名著閱讀活動,教師還應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經典現代美文。在此基礎上,應讓學生們明白,通過記讀書筆記可以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加強概括能力的培養,完成詞語的積累與賞析,從而在閱讀中提高語文素養與能力。
六、做好學習評價的銜接
語文課上,小學教師教態親切,講課富有感染力,學生隨時都在準備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一升入中學,教師應當十分愛護學生舉手發言的積極性,讓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否則就會使他們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受到挫傷。小學教師在教學中能注重鼓勵性評價,以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樂意地參與學習;中學教師同樣也要注意到學生身心的發展,把握住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堅持正面誘導,多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關注學生,絕不吝嗇任何一次表揚的機會,用鼓勵代替批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一、 培養探究的習慣
探究習慣的養成,一般要經歷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被動階段,學生不了解什么是探究性學習,更不知道怎樣進行探究性學習。這時,老師就必須向學生介紹探究性學習的知識和方法,并結合具體事例給學生做示范,或者由教師提出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解決。要使學生明白這種方法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能力層級比較高,但是掌握了這種方法,養成了這個習慣,語文學習會有很大受益。教師在對學生提出探究學習的要求時要循序漸進,如由要求學生每個月必須提出并解決一個探究性問題,逐漸過渡到每周甚至每篇課文必須提出并解決一個探究性問題。
探究的習慣養成之后,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他們善于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如學習《鴻門宴》(蘇教版必修三),學生提出的探究問題是:項羽由盛而衰、最終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學習《雷雨》(蘇教版必修四),學生提出的探究問題是: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是真還是假?如果四鳳愛的不是周萍而是周沖,她一定會重蹈母親的覆轍嗎?學習《紀念劉和珍君》(蘇教版必修五)一文,學生提出的探究問題是:魯迅明明在文中說了那么多的話,可他為什么還說“我實在無話可說”“我說不出話”?學習《報任安書(節選)》(蘇教版必修五)一文,學生提出的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有:①本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復雜心情?又是如何表現的?②屈原與司馬遷一個選擇了死,一個選擇了生,他們為什么有這樣不同的選擇?如果不養成探究的習慣和能力,這些問題學生是提不出來的。
二、 尋找探究的契機
所謂“尋找探究的契機”就是教師要利用各種可能的機會來組織學生進行探究。這些機會包括課文的導入、文本的解析、問題的探討、課外的拓展等。
1.課文的導入
導語設計得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讓他們在課堂上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這種情緒狀態將鼓舞著學生主動而愉快地學習,是學習過程的催化劑。教師要努力尋找學生求知的興奮點,教材與學生生活的連接點,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探究文本對話的矛盾處、疑惑處。例如,在教學《六國論》(蘇教版必修二)時,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歷史上有許多史實讓人扼腕嘆惜,成為經久不衰的談論話題。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就是其中的一個。六國為什么會滅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如蘇轍認為天下所重在于韓、魏,齊、楚、燕、趙四國不助韓、魏而招致滅亡;李楨認為稱霸天下之心六國都有,秦國能夠稱霸是因為“得天助”,六國失敗是因為“失天助”等等。我們今天學習《六國論》,作者持什么觀點呢?在探討六國滅亡原因的各種觀點中,哪種觀點更中肯呢?相信大家學了課文,一定會找到問題的答案。
2.文本的解析
許多值得探究的問題是在課堂上解析文本的教學過程中得到解決的。教師要充分利用解析文本的機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特別是在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時候更應該這樣做。因為教學過程是動態的,不可能都像教師預設的那樣,學生在課堂上有時可能會提出教師沒有預料到的問題,而且這樣的問題可能就是學生迸發出的智慧的火花,如果教師不能及時把握,就會使火花熄滅。在教學《項脊軒志》(蘇教版必修五)這篇課文時,有學生對第二小節課文注解“東犬西吠――東家的狗跑到西家叫”主動提出疑問,我發現這是進行探究的好機會,充分肯定了這個同學善于思考,然后請他說說理由。這個同學從詞類活用的角度說了理由:“西”是名詞作狀語,“向西”或“對著西家”的意思。我表揚了該生善于思考。有同學從生活常識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狗忠誠于自己的主人,在西家有什么動靜時,會原地叫喚,不會跑到西家去叫。還有同學說這是互文手法,并以“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和“主人下馬客在船”等例子作為印證,說明“東犬西吠”也含有“西犬東吠”的意思。由于把握了探究的機會,同學們思維積極,課堂氣氛活躍,效果遠遠勝過教師灌輸式的講解。
3.問題的探討
在問題的探討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應該說是最直接的。例如,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蘇教版必修一)一文開頭3個小節中有這樣幾句話:“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薄拔业拿恳凰寄钪杏袀€北平,只是說不出而已。”“我心中有個北平,可是我說不出來?!崩仙嵯壬鸀槭裁匆磸偷卣f他對北平的愛說不出來?這個問題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于是我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一是聯系自身體驗體會身在異鄉的老舍對故鄉的感情;二是回憶所學作品中類似的表達方法。有的同學聯系自己跨入高一參加軍訓而寄宿學校,自己以前沒有離開過父母和家在外住宿兩周時間,因此對家格外思念;有同學聯系自己跟父母負氣而離家出走,一個人在外孤苦伶仃,更體驗到家庭的溫暖;有的同學引用柳永《雨霖鈴》詞中“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的句子來說明一個人在感情激動時有許多話要說卻難以表達的情形。學生運用對家或者故鄉的親身體驗和感情以及從其他文學作品中學到的與老舍類似的表達方法,經過討論明白了這樣的道理:老舍生在北平,長在北平,對北京有深厚的感情,此時身處他鄉,而北平此時并不太平,籠罩著戰爭的陰云,看到自己的故鄉、文化的古都被侵略者踐踏,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平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思念家鄉之情較平日更為強烈,因此,想要表達對北平的感情卻難以言傳了。
4.課外的拓展
課外是課內的延伸,探究能力的培養不應只局限于課堂,學生在課內習得的知識、方法、能力要能夠在課外的拓展中自覺運用。語文的課外拓展主要是進行課外閱讀。課外閱讀的內容可以是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也可以是具有專題性質的選修教材,老師要布置探究性題目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完成。如在指導學生閱讀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短篇小說選讀》時,我就布置了這樣兩道探究題:①例談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②談談中國小說與外國小說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的差異。通過課外閱讀訓練,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三、 授予探究的方法
方法恰當,會有事半功倍之效。探究學習也要講究方法,而這方法主要靠教師授給,因為并不是所有的同學一開始就會進行探究,也不是所有的同學一下子就能夠探究得很好。我向學生傳授的探究方法主要有:(1)比較。運用比較,可以確定不同事物的高下優劣,找到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材中可以用比較法進行探究的作品可謂多矣。如,學習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結合選修教材《唐宋詩詞選讀》中的二人作品,可以以“同為豪放派的蘇辛詞有何差異”為題進行探究。(2)綜合。將一個學期、一個學年甚或中學階段所學內容綜合起來進行探究。如蘇教版必修五中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等幾篇課文都表達了作者的生死觀,再聯系臧克家《有的人》,可以以“談生死觀”為題寫成探究性文章。(3)歸納。歸納指的是由一系列事實概括出一般原理、普遍結論的方法,它能幫助同學們把個別的經驗上升為普遍的規律,這種方法對學生總結語文學習經驗很有好處。如中學階段學生學習了許多散文、詩歌作品,就可以以《談散文的鑒賞》《詩歌鑒賞方法舉隅》為題進行探究。(4)借鑒。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有時問題可能難以得到圓滿解決,有時解決問題可能缺乏深度,這時可以充分利用有關資源(如教材的,教參的,網絡的等等),擴大視野,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另外還有演繹、例證等方法,在此不一一贅述。
四、激發探究的興趣
(一)儀表
儀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個人精神面貌的外觀體現。清潔衛生是儀容美的關鍵,是禮儀的基本要求。不管長相多好,服飾多華貴,若滿臉污垢,渾身異味,那必然破壞一個人的美感。因此,每個人都應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入睡起床洗臉、腳,早晚、飯后勤刷牙,經常洗頭又洗澡,講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掃個人衛生”。比如剔牙齒、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這些行為都應該避開他人進行,否則,不僅不雅觀,也不尊重他人。與人談話時應保持一定距離,聲音不要太大,不要對人口沫四濺。
(二)言談
言談作為一門藝術,也是個人禮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禮貌:態度要誠懇、親切;聲音大小要適宜,語調要平和沉穩;尊重他人。
2、用語:敬語,表示尊敬和禮貌的詞語。如日常使用的“請”、“謝謝”、“對不起”,第二人稱中的“您”字等。初次見面為“久仰”;很久不見為“久違”;請人批評為“指教”;麻煩別人稱“打擾”;托人辦事為“拜托”等等。要努力養成使用敬語的習慣?,F在,我國提倡的禮貌用語是十個字:“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這十個字體現了說話文明的基本的語言形式。
(三)儀態舉止
1、談話姿勢:談話的姿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修養和文明素質。所以,交談時,首先雙方要互相正視、互相傾聽、不能東張西望、看書看報、面帶倦容、哈欠連天。否則,會給人心不在焉、傲慢無理等不禮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勢,是一種靜態的美。站立時,身體應與地面垂直,重心放在兩個前腳掌上,挺胸、收腹、收頒、抬頭、雙肩放松。雙臂自然下垂或在體前交叉,眼睛平視,面帶笑容。站立時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場合不宜將手插在褲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識地做些小動作,那樣不但顯得拘謹,給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儀態的莊重。
3、坐姿:坐,也是一種靜態造型。端莊優美的坐,會給人以文雅、穩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確的坐姿應該: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應兩膝并攏;男性膝部可分開一些,但不要過大,一般不超過肩寬。雙手自然放在膝蓋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場合,入座時要輕柔和緩,起坐要端莊穩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亂響,造成尷尬氣氛。不論何種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鐘”。若堅持這一點,那么不管怎樣變換身體的姿態,都會優美、自然。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動作,走姿是一種動態的美?!靶腥顼L”就是用風行水上來形容輕快自然的步態。正確的走姿是:輕而穩,胸要挺,頭要抬,肩放松,兩眼平視,面帶微笑,自然擺臂。
二、公共禮儀
(一)與人交往,談吐方面的禮儀常規
使用好禮貌用語:請、您、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系、再見。
1、尊稱(敬稱):對長輩、友人或初識者稱"您";對師長、社會工作人員要稱呼職務或"老師"、"師傅"、"同志"、"叔叔"、"阿姨"等,不直呼其姓名。
2、對他人提出要求時說"請":與人打招呼時說:"您好":與人分手時說"再見";給人添麻煩時說"對不起";別人向自己致歉時回答說"沒關系";受到別人幫助表示感謝時說"謝謝"。
(二)使用好體態語言
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禮讓。
1、微笑:是對他人表示友好的表情,不露牙齒、嘴角微上翹。
2、鞠躬:是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個人對群體的禮節。行鞠躬禮時,脫帽、立正、雙目注視對方,面帶微笑,然后身體上部向前傾斜自然彎下15--30度左右,低頭眼向下看。有時為深表謝意,上體前傾可再深些。
3、握手:與人見面或離別時最常用的禮節,也是向人表示感謝、慰問、禮賀或鼓勵時的禮節。
(1)握手前起身站立,摘下手套,用右手與對方右手相握。
(2)握手時雙目注視前方,面帶微笑。
(3)一般情況下,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老友間可握得深些、久些或邊問候邊緊握雙手。
(4)多人同時握手不要交叉,待別人握后再伸手,依次相握。
4、招手:公共場合遠距離遇到相識的人或送別離去的客人,舉手打招呼并點頭致意。招手時手臂微屈,手掌伸開擺動。
5、鼓掌:表示喜悅、歡迎、感激的禮節。雙手掌有節奏地相擊,鼓掌要適時適度。
6、右行禮讓:在校園、上下樓梯、樓道或街道上行走時,靠右側行進。遇到師長、客人、長幼、婦、殘、軍人進出房門時,主動開門側立,讓他們先行。
三、學校禮儀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專門場所,禮儀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內容。
學生是學校工作的主體,因此,學生應具有的禮儀常識是學校禮儀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在活動中,在與教師和同學相處過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禮儀。
1、課堂禮儀:遵守課堂紀律是學生最基本的禮貌。
(1)上課:上課的鈴聲一響,學生應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師上課,當教師宣布上課時,全班應迅速肅立,向老師問好,待老師答禮后,方可坐下。學生應當準時到校上課,若因特殊情況,不得已在教師上課后進入教室,應先得到教師允許后,方可進入教室。
(2)聽講: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老師講解,注意力集中,獨立思考,重要的內容應做好筆記。當老師提問時,應該先舉手,待老師點到你的名字時才可站起來回答,發言時,身體要立正,態度要落落大方,聲音要清晰響亮,并且應當使用普通話。
(3)下課:聽到下課鈴響時,若老師還未宣布下課,學生應當安心聽講,不要忙著收拾書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響,這是對老師的不尊重。下課時,全體同學仍需起立,與老師互道:“再見”。待老師離開教室后,學生方可離開。
2、服飾儀表:穿著指穿衣褲,著鞋襪。其基本要求是:合體;適時;整潔;大方;講究場合。
3、尊師禮儀:學生在校園內進出或上下樓梯與老師相遇時,應主動向老師行禮問好:"老師好!""校長好!"。學生進老師的辦公室時或宿舍,應先敲門,經老師允許后方可進入。在老師的工作、生活場所,不能隨便翻動老師的物品。學生對老師的相貌和衣著不應指指點點,評頭論足,要尊重老師的習慣和人格。
4、同學之間禮儀:同學之間的深厚友誼是生活中的一種團結友愛的力量。注意同學之間的禮儀禮貌,是你獲得良好同學關系的基本要求。同學問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禮貌用語稱呼同學。在有求于同學時,須用“請”、“謝謝”、“麻煩你’’等禮貌用語。借用學習和生活用品時,應先征得同意后再拿,用后應及時歸還,并要致謝。對于同學遭遇的不幸,偶爾的失敗,學習上暫時的落后等,不應嘲笑、冷笑、歧視,而應該給予熱情的幫助。對同學的相貌、體態、衣著不能評頭論足,也不能給同學起帶侮辱性的綽號,絕對不能嘲笑同學的生理缺陷。在這些事關自尊的問題上一定要細心加尊重,同學忌諱的話題不要去談,不要隨便議論同學的不是。
一、課題的提出
進入一個新的世紀,我們深感國際競爭的巨大壓力,這是科技和生產力的壓力,更是“人才”的壓力。這種壓力主要表現為兩種競爭形式,一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二是意識形態的斗爭。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不但有足夠的科學文化知識,堅定的政治思想理念,更有敏銳的洞察力。也就是說,我們培養的學生應該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同時又具有開拓精神的人才。素質教育成為我國教育界的一個重要課題。在這幾年的實踐和學習中,我對當前小學常識課的教學有了以下幾點熟悉摘要:
1、常識學科僅僅使學生把握一般的知識還不夠,必須在提高學生的素質上做出更大的努力,使學生各方面和諧地發展。教學過程中,學生把握能力比把握知識更加重要;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比了解結論更加重要。因此,在教學的知識的同時,要開發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能力,發展他們的情趣。教學活動的內容除了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外,還要有必要的橫向拓展和滲透。
2、學生知識的把握,能力培養,喜好的提高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加以實施。用思維引導實踐過程,做全面的加工、分析,再通過語言表述出來,才算對事物性質有了真正的了解。
3、傳統的教學方法太偏重知識教學。表現為教學時過分地重視書本知識,忽視了學生的實踐知識;重教師講,忽視學生的學。對學生的第一熟悉重視不足,對學生的“主體”功能熟悉不夠。有些教師在課堂中一味地采用“講授法”,結果自己講得很累,效果確不好。久而久之,使學生養成了懶動手,不動腦的壞習慣。
4、知識的教學,我們應該注重啟發式,應該讓學生去嘗試探索,不能單靠填鴨式的灌輸和注入。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只能指導學生學些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學?不能代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不能把知識的結論告訴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講得少,做的少,把大量寶貴的時間還給學生。在學生自行探究、探索、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必須開動腦筋,積極思索,促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日復一復,就有可能成長為勤思索、會思索的人。學生的行為活動直接關系教學的效果。教學的價值應評價為
學生的參和度×教學活動的意義(價值)/教學投入。
針對這一評價體系中的三者關系,我在小學常識五年級中進行了對比實驗。試圖探究“學生學習喜好、記憶力、語言會話能力”和“學生主動參和學習”之間的關系。
二、課題設計和實施
1、實驗過程和方法
實驗對象摘要:五年級一班、二班、三班
實驗時間摘要:第一階段從99年10月初到12月底
實驗人次摘要:165人×4次
實驗方法摘要:對三個平行班中采用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然后對教學效果進行對比評價。
2、實驗實例
現舉小學常識第九冊《東北林?!氛n實驗過程如下摘要:
一班采用純粹的“教師講授法”。教師講,學生聽,基本不給學生獨立思索和討論的時間。
二班選用現今為教師們普遍使用的“一般教學法”。課前教師預備三組小組討論題(附1)。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讀圖、自學課文、看錄像、小組討論等方法學習課文,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交流。
三班采用“主動學習法”。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討論課題告訴我們什么信息?你認為這節課我們應該了解“東北林?!蹦男┲R?各小組派代表把討論結果寫在黑板上,教師根據進行一定的整理。然后讓學生思索這些知識的來源,教師提供學習媒介——地圖、錄像、有關書籍等,學生分組學習。最后學生交流匯報探究成果。
三、教學效果調查及探究
1、教學效果調查。(其余三堂課調查結果附后)
二天后對三個班的教學效果進行調查。
(1)、書面記憶力摘要:在紙上寫出學習《東北林?!芬徽n后,你了解了東北林海哪些知識。
(2)、知識語言表達能力摘要:說一說你知道的東北林海。
調查結果匯總如下摘要:
教學方法學習喜好參和面師生時間比書面記憶語言平均長度
一班教師講授法較低10.9%①7摘要:14.8個/人16字/人
二班一般教學法一般%26gt;90%②1摘要:16.1個/人21字/人
三班主動學習法較高100%②1摘要:4.56.5個/人28字/人
①指回答新問題學生/全班總人數。
②指參加小組及班級討論的人數/全班總人數。
2、探究結果(以《東北林?!芬徽n為例)
講授法摘要:教學過程中,師生間局限于單向活動,師生時間比為7摘要:1,這“1”也僅局限于教師和個別尖子學生間的對話。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受累并未產生好的教學效果。由于學生主動參和學習的時間十分有限,教師沒有能調動學生用耳、眼、手、口等各種感觀參和到學習中去,致使學生學習喜好低落,學生對知識的敏感度相對較弱。教學理論和實踐表明,智力水平正常的學生,假如缺乏基本的學習動力,教學條件再好,他們的主體功能也難以充分發揮。從課后調查來看,“純粹講授法”教學效果較差摘要:“書面記憶”一項,比“一般教學法”低了21.3%,比“主動學習法”低了26.2%;語言長度一項,比“一般教學法”低了23.8%,比“主動學習法”低了42.9%。如此看來,這種教學方法在知識記憶和語言會話能力培養上均不如后兩種方法。
一般教學法摘要:這是教師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學中師生時間比為1摘要:1左右。教師依靠三組新問題緊緊引導學生參和課堂知識的學習,學習也有較多的時間在教師的控制下主動參和學習。學生的學習目的明確、方法正確,少走了彎路。從調查結果看,這種方法能較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喜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局限于靜態目標,缺少學生能動的反映。殊不知學生在依托教師的教,獲取知識時,他們的身心還有自主的需求。一切的真理都要學生自己獲得,重新發現,真理也往往深藏于繁雜的事物之中,只有具有敏銳洞察力的學生才可能發現它們。而敏銳的洞察、創造才能,正是來日成為“人才”的基本條件。
主動學習法摘要:最大的優勢是著力使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自主的、有效的“學”,使學生實現由“學會”向“會學”轉變。師生時間比達到了1摘要:4.5。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行為,增加了大量自學環節,突出了師生、生生之間的多邊互助,擴大學生之間的交流匯圍,突破了以往教學中同桌之間、小組之間小范圍個體性的靜態溝通。學生全員、主動的交往,使交往形式多樣化,強化了個體和個體、個體和小組、小組和小組、小組和集體的交往,使教學真正建立在多邊活動的基礎上,每個學生都以主人翁的姿態參和學習,參和交流,參和合作競爭,使主動參和學習面達致到100%。心理學的探究表明摘要:同齡人之間的心理溝通概率最高。學生面對面而坐,小組人數少,學生的心理壓力小,輕易參和討論,大膽地發表不同見解,同學之間相互啟發,相互激勵,也輕易使學生體驗到探索的喜好和成功的喜悅。“主動學習法”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需要,討論、合作交流、自學等活動符合小學生好動的特征,也符合他們的能力水平。調查結果顯示,學生主動學習,知識記憶比“純粹講授法”高35.4%,比“一般教學法”高6.6%;“語言長度”比“純粹講授法”高75%,比“一般教學法”高33.3%。學生主動參和學習的確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會話能力、團體合作精神有很好的鍛煉。正如劉默耕老師所言摘要:學生學習后的“輸出”不是簡單復現教師給他們“輸入”的東西,而是要遠遠多于、高于老師給他們“輸入”的東西,也就是說“效益”遠遠大于1。
四、結果分析
現代素質教育理論是一種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聰明、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從本質上講,喚起人的主體意識,弘揚人的主體精神,發揮人的主體功能,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由此來看,“主動學習法”十分符合現代教育的需要。
1、從教學目標看
現代教育確定了多層次、多角度、多樣化的目標體系?!爸鲃訁⒑蛯W習法”使達成的教學目標更加完善。傳統的教學法注重的是片面知識的教育,置學生全面的發展于薄弱的位置。而且在智育方面,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培養。教師只是試圖把學生塑造成統一化、模型化的標準件,壓制學生的個體精神,迫使學生屈從于他們的價值觀,依附于他們的教學準則。這樣的教育觀是對現代人性和人的發展嚴重的壓制和摧殘。在教學中,不信任學生的創造力、不尊重學生的個性需要,一味地只運用單純講授法,必將泯滅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爸鲃訉W習法”把培養學生成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為出發點,把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好學精神、主動參和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為目標,力求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協作、感受挫折和成功,能在知識、能力、情感、精神等方面協調的發展。較之其它教學法,“主動學習法”把學生看作有感情、有生命、有選擇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因而優化了教學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更注重始貫穿著培養學生主體性這的主線,更注重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的體現。
2、從教學方式上看
“主動學習法”在教學方法上擺脫了單一的傳統模式。把知識傳授、人格發展、能力創造力培養、行為習慣養成融會貫通,突破了各學科教學目標之間的界線,使目標體系更加豐富多彩,更利于學生的發展?!爸鲃訉W習法”在教學任務的提出時重視了自我教育意識,用學生的主體思想來設計學習任務,為學生的主體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這對于教師設計新問題,學生完成新問題的教學方法來說是難以想象的?!爸鲃訉W習法”把大量的自學協作、討論探究引入課堂,突破了以一問一答,師生間對話的局限,增強了激勵性、尊重性、參和性、信任性和發展性。重視讓學生躬身實踐,使他們加深心得、養成習慣。“主動學習法”不但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還重視強化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必須以語言為媒介,在交流、討論,甚至爭論中,說話的機會多語言的長度自然會增長,會話的能力也就增強了。通過語言的表述,知識印象就會加深,這樣的知識不用背也會深深地留在學生的腦中,經久不忘??梢哉f注重學生個人主體性的培置,定能使學生做到自主、自立、自覺、自強、自信,成為學習的主人。
3、從教學結果來看
一、學生問題意識缺失的原因
1.無疑可問
片面追求升學率觀念束縛下的教學是結論性教學。教師講,學生學,難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從不懷疑書本給出的知識或從不奢想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甚至面對本來就有多種答案的問題,也難以產生探究多種答案的意識。
2.不知怎樣問
部分學生由于基礎知識較差或缺乏應有的思維能力,碰到問題不知怎樣提出來,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問題。
3.懶得問
極少數學生由于基礎知識較差,不懂的知識太多,問題成堆,干脆自暴自棄,懶得提問題。
4.沒機會問
課內沒有學生提問的時間和空間,課外缺少提問的環境和氛圍。
5.不敢問
有些學生由于心理膽怯或自卑,不敢向老師或同學提問,害怕受到訓斥或嘲笑,干脆把問題深埋在心底。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實踐
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通常要經歷敢于獨立、主動地提出問題簡單模仿以后提出問題初步學會思考以后提出問題深入鉆研以后提出問題創新猜測以后提出問題等5個階段。那么,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1.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問
心理自由是學生提問的釋放器,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和教學觀,為學生大膽提問創設一種寬松、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問。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求教師在人格上尊重學生,讓教師與學生成為平等的教學主體。其次,教師的教風要民主。課堂上要淡化教師的權威,徹底打破那種在課堂上一切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教師進行大包干、一言堂的傳統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勇于打破思維定勢,不迷信權威,不拘泥于“標準答案”,努力營造一個讓學生敢說、多說、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教學中采用“兩歡迎、三允許”的政策,即“歡迎質疑(包括向教師“發難”)、歡迎爭辯”,“允許出錯(說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意見”, 如此激勵學生研討交流,說出學生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妙想。
2.激發學生問的興趣,讓學生樂于問
好奇心理是學生提問的原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也是誘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基石。在化學課堂上,教師要創設能激發學生探究意識的問題情境,將新知識置于問題情境當中,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引發學生的認識沖突,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確實感到有問題要問,并且敢于問、樂于問。教學中通過“出乎意料”的實驗現象;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利用熱點新聞;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利用化學史;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等手段,為學生提供了生動豐富的學習材料,激發和促進學生的認知活動和實踐活動,使學生學習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主動地感知信息,加工信息,為主動地構建知識樂于提出問題。當學生發現問題時,教師要由衷地欣賞并給予肯定。少一些不準,多一些允許,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3.優化課堂結構,讓學生勤于問
當前一些學生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是以自己為中心,習慣于“滿堂灌”,或者問題都由教師事先在教案上設計好,教學時,教師一個一個提出,而學生只是等待著教師的提出,并用一種標準答案回答教師。學生根本就沒有提出問題的空間。優化課堂結構,教師根據課堂容量的大小、內容的難易、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課型等,盡可能做到少講、精講,留給學生充分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勤思考、勤討論、勤質疑。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留有余地”的原則,給學生留些“空白”, 如每節課留出時間,保證學生課堂上有機會提問;設立“問題卡”,要求學生及時將問題記錄在問題卡上,以便勤作思考或向別人求教;在教室的學習園地上創造“你問我答”專欄,每個學生隨時可以把自己的問題張貼在專欄上,也可以隨時應答別人的提問。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強烈愿望,并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4.教給學生問的方法,讓學生善于問
是否善于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檢驗一個人是否有問題意識的重要尺度。學生不能或不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關鍵在于學生不知“疑”在何處,不知“惑”在何方。在課堂上教師要循循善誘,指導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與途徑,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由“勤于提問”向“善于提問”發展。
(1)提問模式
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可以有不同的提問模式。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往往具有與其知識和能力相適應的不同的提問模式。對于一個復雜的事物,常??梢詮牟煌慕嵌冗\用不同的提問模式提出一系列的問題。這有助于學生懂得“怎樣問”。
按照提問要求分為:
求是性問題(問題表述的一般形式是“是什么”、“怎么樣”)和索因性問題(問題表述的一般形式是“為什么”)。顯然,后一種問題更有挑戰性。因此,在教學中,要求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按照提問內容分為:
陳述性問題(問題表述的一般形式是“怎么說”)和程序性問題(問題表述的一般形式是“怎么做”)。嚴格說來程序性問題不是被老師“教”會的,而是在“做”的過程中自己“悟”出來的。
按照思維形式分為:
發散性問題(問題表述的一般形式是“有哪些”)和聚合性問題(問題表述的一般形式是“是什么”)。一般情況,前者有多個正確答案,后者只有一個正確答案,因此前者對開發智力更有效果。
(2)提問清單
有人采用自我監控提問清單對學生進行多元認知訓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與此相仿,筆者在教學中采用“提問清單”的方法有效訓練學生的問題意識。
針對實驗、計算、元素化合物、理論等不同教學內容可設計相應的提問清單。如,圍繞一個化學方程式,提問的清單是:反應物、生成物是什么?反應條件是什么?這個反應有什么應用(制備、鑒別、存在、存儲)?反應時產生什么樣的現象?是氧化還原反應嗎?氧化劑、還原劑是什么?如何表示電子得失的方向和數目?是離子反應嗎?如何寫出離子反應方程式?固體質量或者氣體體積有變化嗎?在實驗室里怎樣用有關裝置實現反應?
圍繞一個概念,提問的清單是:
關鍵詞是什么?它的種概念、屬概念是什么?這個概念有什么應用?條件、結論是什么?有無特例?能用自己的話下定義嗎?如何使用?與它相類似的概念有哪些?有何異同?
圍繞一個計算提問的清單是:
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么必要?不這樣做行不行?如果不這樣做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景?有沒有其他替代的方法?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條件增減以后會怎樣?與它相類似的習題有哪些?有何異同?條件與結論互換后又會怎樣?
圍繞元素化合物提問的清單是:
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從異常中發現問題;改變命題提問;假定條件,探求結果;通過歸類,找出規律(或例外);通過對比,找出異同;透過現象,分析原因。
一、變被動為主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1)預習前教方法?!缎抡n標》中明確指出,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說明方法的指導,在《新課標》中仍沒有擯棄。學習母語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即聽到的都是漢語,看到的都是漢字。孩子一出生就處于漢語、漢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加之,小學生學習語文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關鍵在于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自覺拓展學習方法,進行預習指導,掃清生字詞障礙,圍繞思考與練習自學,搜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來,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2)課堂中給時間?!缎抡n標》中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教材也很精彩:或語言優美,瑯瑯上口;或形象生動,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發人深思……所以語文學習應該讓學生在富有韻味的語言世界里去體驗五彩斑斕的生活,去感悟善惡美丑的人性,去實現心靈的溝通。只要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學習,反復讀書,在讀中感悟,讀中聯想,讀中圈劃,讀中品美,讀中創造,一定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達到“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3)總結時搶機會。新課程強調“以學論教”,特別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性的發揮,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重視教學設計以外,還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課堂總結由學生來完成,是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一種好方法,小結占用的時間少,但作用卻很大:小結能鍛煉邏輯思維能力,能將知識納入體系,能造成懸念,是復習的依據,善于總結,才會有提高。它不僅能讓學生把每節課的內容要點記錄下來,利于知識的系統掌握,還能讓學生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學生的總結,既是前一個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的綜合,又是下一個學習過程的起跑點。當語文的學習中學生、教師、讀本之間的對話達到顛峰時,一些生成性資源得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情感洋溢萬分,教師給了機會,讓學生自主總結,在情感中得以升華,在學法上得以概括,與讀本對話將會達到感性與理性的和諧統一,自主學習才有保證。
二、變個體為小組,培養合作交流能力
隨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出現了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小組合作學習法”。 “小組合作學習”法是目前國內比較流行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是當前課堂教學的主流,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
1.合作交流去學什么
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合作完成所學習的內容,是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的基本條件,課堂教學是開放的,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合作伙伴,以及合作交流的問題。在學生合作學習交流之前,教師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關鍵出作教學預設,哪個階段要解決哪些問題,選擇哪種最佳呈現方式,讓學生明確這階段學習任務,做到有的放矢。
2.合作交流怎樣做
首先要明確小組角色、分工,做到全面參與,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單靠教師組織教學,不能保證各小組學習的質量和數量,需要有幾個得力的助手,要在各小組中指定一個學習成績較好,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的學生擔任組長,并加強對組長的培訓。教他們如何組織本組同學開展合作學習,怎樣處理組員們不同的意見、觀點,即時歸納整理本組的學習情況。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不僅要明確學習目標,更重要的是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完成目標任務。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初期,大多學生由于沒有合作學習的經驗和方法,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這時需要教師幫助學生確定小組學習的方法和步驟。只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步驟,才能保證各小組合作學習的速度、質量。然后告訴學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交流意見,讓個體在小組中動起來,最后要能表達自己的想法。 當然各小組用什么方法、步驟來學習,可由學生自己選擇,自主確定,教師也作適當的指導和幫助,避免小組學習偏離軌道、遠離目標。
3.評價學生的合作交流情況
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要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進行匯報、交流、評價。匯報一般由合作小組的組長匯報,其它成員作補充,匯報時要說明本組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結果以及收獲和感受。各組匯報、交流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對各組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評價要公平、公正、客觀,既肯定成績、又指出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以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改進和提高。
三、變接受為探疑,培養探索實踐能力
(1)探究自己的疑問。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問題,自主探究,自主實踐,讓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生需求得到充分尊重,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聽,用自己的嘴巴去表達,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
(2)探究小組成員的疑問。學生能積極主動探究實踐,形成互動機制,訓練競爭意識,促進團體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建立合作規范,培養合作技能,培養尊重他人意見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