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15:45:05
序論:在您撰寫數字信息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大學生信息行為搜索引擎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 G259.7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0)01-0065-03
Students’ Information Searching in Digital Era and Requirement for Library
Li Kai(The Capital Library, Beijing, 100021)
Abstract: A report How College Students in Digital Era Search Information was published by“Information Quality Plan” of the Information College in Washington University. The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American students use in searching information are analyzed in the report and the researching conditions and problems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activities; searching engine; library
CLC number: G259.712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065-03
1背景
2009年12月,華盛頓大學信息學院的“信息素質計劃”發表了《數字時代的大學生如何搜索信息》報告?!靶畔⑺刭|計劃”的前身是在2007年成立的一個研究小組,它在2008年發表了一份信息素質報告,這份報告從學生的經驗出發,研究了大學生如何認識并且操作和課程有關的搜索工作。它的主要結論包括:絕大多數學生(87%)都不是從Google開始進行他們的研究工作,他們經常使用圖書館、圖書館網站和圖書館員。這個結論和之前絕大多數研究的結論都是不同的。
在發表這份報告之后,華盛頓大學信息學院在2008年正式成立了“信息素質計劃”,它關注在美國各地、各種類型大學的大學生的經驗,試圖理解青年人如何理解并且實際進行搜索――包括和課程有關的作業和每天的搜索活動,并且從青年人的搜索行為出發,研究信息素質的問題。
“信息素質計劃”在2008~2009年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人員在2008年冬天進行學生討論活動(訪問對象包括三所四年制大學一年級以上的學生,和三所兩年制學院至少完成了一個學期的學生)。他們又在2009年春天通過網絡訪問了哈佛大學、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和華盛頓大學一年級以上的學生以及加利福尼亞州的查菲社區學院,華盛頓州的海岸社區學院,和田納西州的義工國家社區學院至少完成了一個學期學業的學生。在2009年的調查中,研究人員一共調查了27666名學生,回收2318份回答,總體受調查率略低于8%。
2搜索的類型學
在2008年冬天進行的學生的訪談中,學生反復提及“發現的語境”。研究人員意識到,這些語境是理解學生搜索行為的關鍵。根據這次訪談的結果,研究人員定義了四個搜索的語境:
(1)大局:理解一個題目的背景,以便進行定義或者選擇研究題目;
(2)語言:了解和一個題目有關的詞語的意思;
(3)情況:了解和一個研究有關的具體情況(比如,這個研究多久能完成,是否能滿足導師的預期,等等);
(4)信息收集:查找、評估和本研究有關的資料。
在后續調查中,研究人員確認了這四個語境是確實存在的,而且同時存在于課程搜索和日常搜索中。它們通常都出現在大學生搜索過程的早期階段。但是,“大局”語境比其他三種語境出現的更早,它更多的和“前研究階段”有關,在這個階段中,學生需要思考他們的題目,縮小或者擴大題目的范圍。而且相對來說,這個語境也是四個語境中最重要的一個。
學生對于另外三種語境的需求程度大體相當。而且,另外三個語境在搜索過程中出現的時間也都大體相當。
3學生使用的資源和策略
本報告的一個重要結論就是學生在搜索過程中使用哪些信息源,以及使用怎樣的策略。
課程搜索和日常搜索的不同沒有讓學生使用顯著不同的信息源。學生也沒有因為不同的語境使用顯著不同的信息源。研究人員使用了肯德爾和諧系數(Kendall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來檢驗這個結論,在從0(完全不一致)到1(完全一致)的范圍中,學生在課程搜索和日常搜索的選擇分別得到了0.994和0.993。這意味著在這兩種搜索中,在不同語境下使用的搜索工具高度一致。
網絡和搜索引擎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越來越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幾乎所有被調查者在任何搜索中都使用Google,而且在兩種搜索中分別有超過一半的人使用其它搜索引擎(雖然在某些情況下,搜索引擎不是用的最多的或者最先用到的――比如在課程搜索中,絕大多數人使用課程提供的書目)。而且絕大多數人也都使用學術數據庫。維基百科是另外一個被廣泛使用的網站,和Google一樣,它也跨越了搜索類型和語境的類型。網絡正在日漸成為學生最重要的信息源。
圖書館被學生廣泛使用。在和圖書館有關的資源中,除了上述提到的專業數據庫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它在日常搜索中也有超過70%的使用率),在課程搜索中也有超過70%的人會去圖書館借書,并且有超過60%的人會使用實體的百科全書(上述兩種信息源在日常搜索中也有將近一半的人使用)。
另外一個顯著的現象是,學生的搜索具有相當高程度的社會性。在搜索中,他們非常仰仗人際關系。在日常搜索中有超過80%的人會尋求朋友的幫助,還有超過一半的人會尋求社會網絡或者教員的幫助;在課程搜索中有超過80%的人會向教員尋求幫助,還有超過70%的人會向同學求助。但是在兩種搜索中,分別只有不到50%和40%的人向圖書館員求助。
研究者還比較了學生使用的搜索策略和圖書館員使用的搜索策略??的螤柎髮W圖書館編寫的《研究過程的七個步驟》是圖書館搜索策略的一個很好的案例:
圖書館員的方法和學生的方法存在巨大的差別。在學生的方法中,所有四種語境都是在研究的開始階段需要解決的。但是圖書館的方法采取從一般到具體的順序,循序漸進的解決研究問題。另一方面,圖書館建議,在研究的開始階段應該使用可信、權威的信息來源來確定題目(比如說各種圖書館資源),在研究的后半段才使用網絡資源來擴充內容。但是學生往往一開始就使用Google和其他網站。
4關于學生的信息素質
時代已經不同了。技術縱使不是我們這個時代唯一的特征,它也絕對是我們時代變化的重要的表征和動力?;ヂ摼W和搜索引擎成為絕大多數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們對實體的圖書館和圖書館員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為面對不那么熟悉和方便的實體圖書館,學生自然會更喜歡他們熟悉的方式――更不要說這個方式本身就有很多優點。所以,Google、其他搜索引擎和維基百科成為學生最重要的信息源是一點也不奇怪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無論在課程搜索還是日常搜索中,使用維基百科的人都比用實體百科全書的人要多,這說明至少對于大學生來說,新媒介相對于傳統媒介來說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優勢。
影響學生搜索過程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近年來的經濟危機。學校和學生面對經濟壓力,他們都盡可能的縮短在校的年限,這樣,學生在一個學期之內就要上更多的課,他們必須盡可能快的完成作業。所以他們必須采用更實用的搜索策略――這種策略并非因為學生對于可得的資源和服務一無所知,恰恰相反,這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摸索出來的。正如報告中指出:
今天的學生對于資源、系統和服務并不缺乏經驗。他們開發出了復雜的信息問題處理策略,滿足他們學校和日常生活搜索中遇到的問題。(p.33)
實用性表現在很多方面(如果不是所有方面的話)。比如,學生當然選擇了很多專業而且權威的信息源,比如專業數據庫。但是我們應當把它放到實用性的脈絡下加以理解:學生會選擇這些資源,首先是因為它們易于獲得,而且更容易滿足教員的期望,這是這些資源的一個巨大優勢。另外,大學生無需和人打交道就能使用這些資源,也是資源另外一個受到學生歡迎的地方。
大學生偏愛Google和數據庫的另外一個原因在于它們使用簡單。Google和絕大多數圖書館OPAC相比具有更易于使用的界面,專業數據庫也是如此。2.0的界面讓它們有更強大的用戶親和力。另外一方面,Google能夠一下就返回大量信息,這對于沒有太多時間的大學生來說,這至少看起來是非常方便的。
大學生使用的資源和策略往往是經過實踐和交流獲得的。正如報告所說,他們學習的方式往往是通過死記硬背,根據的都是個人的經驗(要么是他們本人的經驗,要么是他們朋友的經驗)。另外一方面,大學生迫于壓力,往往在實踐中毫無變通的使用這些方法――不管是在日常搜索還是課程搜索,或者不管在搜索何種語境,他們都使用各自很小的一部分信息源。這種方法有時會奏效,尤其在考試中,他們往往能取得過得去的成績。但是這種方法距離信息素質的要求相差甚遠,一點也不能培養“發展、實驗和創新的精神”。
使用網絡資源還有另外一個代價。報告發現,許多學生都覺得搜索很困難,并因此感到挫敗。這種挫敗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息過載”:搜索引擎返回了太多資源,學生無法判斷每一種資源的有用性和權威性。數字信息環境愈發復雜,數字資源愈發豐富,學生迷失在網絡之中。
5圖書館和圖書館員的角色
對于大學生的選擇來說,圖書館資源和圖書館服務的區分是有益的。前者包括數據庫、OPAC(以及實體的圖書館),后者比如圖書館員。
如前所述,學生廣泛使用專業數據庫、OPAC和實體的圖書館(比如使用圖書館的自習區,或者借書),但是他們很少使用圖書館員――不管是咨詢作業有關的事情,還是進行在線咨詢或者詢問和圖書館有關的問題。只有31%的學生認為,向圖書館員咨詢和作業有關的問題是有幫助的。而且,在四年制大學和兩年制學院的比較中,有更多四年制大學的學生不直接咨詢圖書館員。如果我們能夠認為四年制大學的學生比兩年制學院的學生信息素值更高,那么這似乎能夠說明`,使用圖書館員和學生的信息素質如果不是反向相關,至少也是沒有什么關系的。
相對于圖書館員或者圖書館服務,對學生而言,圖書館資源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其中一些原因包括:內容可靠、內容有深度并且詳細、能夠滿足教員對于作業的預期、曾經用過,而且作業取得了成功、界面簡單、隨時可用,很方便等等。一方面是圖書館資源具備和作業直接有關的優勢,比如在內容上更加可靠、更加詳細,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滿足學生對于“個人化”的需求:資源更加方便,無須和人打交道就能實現目的,學生也更加相信自己的信息素質,認為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工作。
學生如果要從人那里獲得幫助,他們往往會找到教員。他們使用教員的幾個最重要的原因包括:能夠用電子郵件聯系、能夠提供文字的指導、能夠評論他們的作品等等。教員相比于圖書館員的優勢似乎在于,他們是出作業的人,所以學生很自然的會更多的咨詢他們。而且相比于親自去圖書館咨詢圖書館員,上課見面是一個遠為方便的情境。
總之,學生不向圖書館員咨詢問題并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因為它說明今天的學生有更高的信息素質和更多的自信,他們相信可以自己來解決問題(或者是其他的渠道)。作為一種社會機制,圖書館和圖書館員大化為無形可能才是它最理想的狀態。
但是另外一方面,實際上,大學生的信息素質遠不能說是理想,就像報告中所說:
學生的信息策略是通過死記硬背學會的,而且他們毫無變通的使用這些策略,還能得到不錯的成績。許多學生的研究方法都遠非新的方法、缺乏實驗、發展和創新的精神。課程的研究作業不應當讓學生最后只是三心二意的探索數字世界里很小的一個范圍(比如說,有寫作業會給出“必須在論文中使用上述五種資源”的要求)。(p.33)
所以圖書館員完全應該更積極參與到培養學生信息素質的工作中。圖書館員應當進行更加詳細的進行研究,具體的分析讀者對于圖書館資源和服務的使用情況,以及讀者怎樣以及為什么使用這些資源和服務,不僅僅是某些資源的流通數量或者參考咨詢的數量等等。總之,他們還應該研究圖書館在學??傮w的研究流程中到底位于何種位置。圖書館應當根據研究結果全面的重新設計他們的工作流程和提供的服務。
在具體操作方面,他們應當更加積極的采用2.0的技術和理念,把圖書館服務推送到讀者那里,而不是等著讀者前來使用服務。比如積極和各學院展開合作,對教員和學生開展培訓,提高他們的信息素質。或者采用用戶更加熟悉的環境,把自己的服務植根于搜索引擎,或者設計出更加貼近用戶的服務。
重要的不是有多少人用圖書館和圖書館的服務――雖然,這也是這個職業需要關注的問題。重要的是圖書館是否能實現其職業的功能和理想。面對這個截然不同的時代所帶來的種種挑戰,我們可能需要重新考慮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并且做出一些努力來應對它們了。
關鍵詞:DIS 物理實驗教學 基于傳感器的實驗儀器
回顧近半個世紀的物理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成就是逐步確立了現代物理教學觀。教學過程從強調論證知識的結論向獲取知識的科學過程轉化,從強調單純積累知識向探求知識方向轉變。重視科學過程和重視能力培養,構成了現代物理教育的基本原則。而物理學中,概念的形成、規律的發現、理論的建立,都有賴于實驗。因此,強調重視實驗、改進實驗,成為新課改對物理教學的基本要求。
一、DIS的定義及其構成
DIS(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實驗技術,又稱“數字化信息系統”,是由“傳感器+數據采集器+實驗軟件包(教材專用軟件、通用擴展軟件)+計算機”構成的新型實驗系統。該系統成功地克服了傳統物理實驗儀器的諸多弊端,有力地支持了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全面整合。
傳感器主要包括電流、電壓、壓強、溫度、聲波、位移、力、磁、光電門等多種傳感器。它們的主要功能是:實時地動態地測量各種物理量并把他們統一轉化成電信號送入數據采集器。并且,多種傳感器可以組合使用。在復雜實驗中,相比功能單一的傳統儀器儀表,這種組合的優勢更加明顯―組合意味著進一步的創新。比如,光電門和力傳感器的組合構成了“向心力實驗儀”的基礎;電流傳感器和力傳感器組合出了“安培力測量裝置”;而磁感強度傳感器與位移傳感器的組合,則創造性地獲得了“磁感強度一距離”關系圖線。
數據采集器,與計算機之間以串行方式通信。它可以同時接入四路傳感器、并行輸入,它的主要功能是:將由各類傳感器采集到的各種具有模擬特征的物理量轉換成能被計算機可以接受的數字量。
DSI系統的軟件主要包括教材專用軟件和教材通用軟件兩種。教材專用軟件主要是針對物理教材中的實驗研發而成,它可以完成中學物理教材中幾乎所有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簡潔、易用,更貼近課堂教學;教材通用軟件,可以自行設定許多功能,如組合、顯示、分析計算、曲線擬合等擴展功能,因而更適于探索研究。
二、實驗技術的技術特征
從以上對DIS組成結構和功能的介紹可以看出,DIS實驗技術的價值主要表現在:可以方便、迅速地采集現實生活或實驗室中各類物理量的信息,并通過計算機接口技術,將采集到的各類物理量信息傳輸給計算機進行多元化的分析處理。其中,DSI實驗技術所具有的函數圖像處理功能,能直觀地揭示出相關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因而,有利于我們對研究對象進行定性和定量兩個層面的探究。此外不難看出,多類型的信息傳感器、多通道的數據采集器、多樣化的自主操控平臺、強大的函數圖象處理等是DSI實驗技術具有的主要技術特征。借助于這樣的技術支撐,可以使我們對物理現象進行多角度的感知和多視角的深入分析與研究。因而DIS實驗技術具有獨特的教學功能。
三、DIS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學階段是人生承上啟下的重大時期,DIS實驗將實驗數據數字化,在真實實驗的基礎上實現了信息技術與物理實驗教學的整合,使用該系統能夠完成力學、運動學、電磁學、光學、熱學及原子物理實驗數百個,這恰好很適合中學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從而表現為強大的教育功能。DSI實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一個有效方法,具有激勵功能:實驗能呈現物理學習所必須的感性資料,提供學習情景,具有情景功能;實驗能點出問題的起點,撥動學生思維,能點出問題的關鍵,撥正思維方向,具有點撥功能;實驗能揭示現象的本質,解釋問題的原因,具有釋疑功能;實驗還能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觀察、操作能力,具有能力訓練功能;實驗有助于體驗、認識和運用科學方法,有助于開展科學態度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科學精神,具有教育功能;實驗過程本身作為一種科學實踐過程,能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有效的渠道和寬廣的空間,具有實踐創新功能。
總之,DSI能將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應用于教學,基于DSI的中學物理實驗教學能實現“求知、應用、教育和發展”的教學功能,注重知識和技能的結合,強調物理規律形成的過程和探究方法,教學過程中能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贒SI的物理實驗教學是優化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手段?;贒SI的物理實驗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改進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使用信息的能力;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科學態度,學會科學方法;具有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與求實創新的意識。
四、實驗實例及分析
1.教學目標
(1)通過深入探索實驗,培養學生設計、探究的能力。
(2)通過簡諧運動規律的揭示和整合,培養學生自主意義建構的能力。
(3)通過操作DIS實驗系統,使學生能夠熟悉現代化的實驗儀器,掌握新的信息采集和處理方式。
2.教學重點與難點
(l)簡諧運動概念的理解。
(2)水平彈簧振子運動(水平)規律的探索。
3.實驗過程
(1)實驗目的:觀察彈簧振子的振動圖像。
(2)實驗原理:將位移傳感器發射器作為彈簧振子固定在彈簧振子實驗器上并使之振動,獲得的s-t曲線即為彈簧振子的振動圖像。
(3)實驗器材:DIS數字化實驗系統(本文以朗威®DISLabV6.0為例)、計算機、彈簧振子實驗器等。
(4)實驗裝置(如圖1)。
(5)實驗操作:①將位移傳感器發射器作為彈簧振子使用,懸吊并可做水平振動。將位移傳感器接收器固定在另一側,使之與接收器處于同一平面且基本正對;②將實驗窗口調整為“示波顯示”方式;③打開位移傳感器發射器的電源開關,使之水平振動,可以觀察到彈簧振子振動圖像(如圖2所示)。
建議:①嘗試改變彈簧振子的質量,探究質量對振動周期的影響;②利用位移傳感器的特點,鼓勵學生自行設計構造彈簧振子實驗器。
4.教學策略
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機械振動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利用DSI系統提供的開放性探究性實驗平臺,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彈簧振子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探索,獨立建構意義。
5.整合與拓展
實驗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是否具有推廣的價值呢?對于別的情況也適用嗎?如果是以下幾種情況,結果是否還會一致嗎?
(1)用兩根彈簧水平拴住振子;(2)豎直放置彈簧振子;(3)把彈簧振子放在光滑的傾斜的斜面上。提議課下再設計實驗探究,繼續探究。
6.提升
通過對簡諧振動規律的由簡單到復雜的一系列探究過程,要讓學生對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有更深入的理解,體會到方法的重要性。大膽的猜測,嚴密的求證,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對誤差進行分析,采取新的方法減小誤差,培養學生對真理的不斷追求。
7.體會與反思
(1)DIS實驗與物理學科研究性學習的整合,應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位一體,以基礎知識為本,將思想、方法融入過程之中,將學生體驗融入活動之中,在活動中提升價值觀。
(2)DSI實驗與物理學科研究性學習的整合,不是簡單的重復傳統的實驗,而是應該有所創新,有所超越。這需要提供特定的情境,從中引出所需要探究的問題,利用DIS實驗的強大功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DIS實驗與物理學科研究性學習的整合,不能僅僅是把DSI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教師教學的手段,重要的是改變傳統的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要使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建構知識,獲得技能,利用DIS去發現,體驗,感悟,使學生學會對信息的獲取,分析,判斷,選擇,處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能力,團隊精神。
8.案后語
(1)傳統教材中,彈簧振子模型中的回復力與位移的關系,往往用胡克定律簡單處理,易給學生留下突兀的感覺,還有的學生對此產生懷疑。針對這種情況,根據新課程理念,應給學生一個清晰的證明。但是,回復力和位移都在時刻變化,傳統器材根本無法準確測量。利用DIS,進行實時測量,較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及時采集數據,并且繪成圖線,學生一眼看出是正比例函數,易于學生理解,對解除學生的懷疑具有更大的說服力,顯示出DIS的優越性。
(2)利用DIS不僅可以探究回復力與位移的關系,還可以探究回復力與速度的關系,甚至回復力與加速度的關系??梢宰寣W生在課下自主探究,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動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探究過程中,使學生對物理學方法、思想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這些都是傳統儀器無法做到,使用課件也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充分顯示出DSI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3)從實驗實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使用DSI,重點要放在對探究問題的提煉上,放在探究實驗的設計上,關注學生的討論和生成資源,關注對學生的反思與評價,而不僅僅是關注探究的結果。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發展。
五、結束語
應用DIS,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提高,更是教育思想觀念的進步。首先,傳感器、計算機等等信息技術設備都是物理學發展和進步的成果,將其應用到物理實驗教學當中,本身就是開闊視野、與時俱進的舉措。同時也為科學方法的培養和科學精神的塑造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其次,工具的發展是腦的擴展、手的延伸,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有了飛機,人類領略到了天空的高遠;有了宇宙飛船,人類體驗到了太空的深邃;有了先進的實驗手段,學生們必定能夠收獲足以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成功。
參考文獻
[1]張民生.中學物理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胡炳元.物理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烏美娜.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馮容士.DISLab與力學實驗教學[J].物理教學,2004,11
[5]朗威數字化實驗室系統用戶手冊
[6]朗威數字化信息系統實驗室(DISLab)V6.0 物理實驗實例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的精髓。中學階段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是21世紀學校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手段。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數學學習心得,供大家參考。
數學學習心得1有效教學是一線教師普遍關注的戰略性問題。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標》教材的實施,特別是有效教學的不斷嘗試和實踐,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教師的專業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有效教學的質量。我的學習后的體會如下:
1、要清晰了解數學教材呈現的知識結構。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至少要對小學六年所有的數學知識以及每一年級學生要達到怎樣的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僅僅局限在自己經常任教的那一個或幾個年級,而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學,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而且,只有對所教的學科知識體系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設身處地地用學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學真正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
2、要廣泛地閱讀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書刊。
讀書是提高人素養的一個重要方法,作為一名新形勢下的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多搜集和閱讀有關的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方面的書刊。如“課程論”、“小學數學教學論”、“小學教育論”、“小學數學教育”、“小學數學教師”等廣大教師會有很大幫助的。也許我們會覺得有的專業知識離我們太遠,看不懂或聽不懂。其實,看得多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所以,就應該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未知的知識。
3、要研究一些“教學案例”。
案例是一種理論與實踐,培養研究者反思案例是和團隊合作能力的研究方法,普通性重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和具體意義。通過對一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了我的教學能力。所以請教師們要留意教學案例,研究教學案例。
4、要積極參加各科培訓活動。
職前教育是我們教育教學的重要基礎,但我們要不斷的學習,特別是參加培養學習。對于培訓機構或者是學科開展的一些培訓活動。如新課程培訓、校本研究培訓、網絡研究培訓、教材培訓等,以提升我們的專業素養。
數學學習心得2有人這樣形容數學:“思維的體操,智慧的火花”。足以說明數學在形成人類理性思維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于生活中學數學
有人說:“數學是深奧的,變化莫測的,讓人搞不懂,猜不透。”但在我眼里,數學至多是一套打滿結的繩索,你必須耐心地解開一個又一個的死結,終有一天你一定能解開所有的結。學數學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思考。如果把數學比作一把鎖的話,那思考就是一把開鎖的金鑰匙,為你打開這數學之鎖。我們要學習蜜蜂那樣的工作方法,既會采蜜,又會釀蜜。數學是利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問題。學習數學要有毅力、有耐心、有恒心。正如一個挖井的人,挖了很深,就快接近水源時,卻放棄了。先前做的就都白費了,功虧一簣。解答數學題時,細心也是很重要的。計算中只要有一丁點的疏忽,就可能整題錯誤。正如下棋,只要走錯一步,可能導致全盤皆輸。大意失荊州,不要等到做錯了再后悔不已,世上從未有過后悔藥。因此,我們在學習數學的同時,要注意培養自己善于思考的好習慣,學會靈活運用,舉一反三,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成績。
于數學中學生活
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學數學就是為了學會應用,學會生活。只要我們細細感悟,就會發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比如說,購物會用到數的運算;小朋友搭積木時會用到空間幾何;修房造屋會用到圖形的整合;投票選舉時會用統計知識……這樣的問題數不勝數,由此可見,生活與數學形影相隨,密不可分。而數的運算在生活中更是無處不在。理財、購物、比較大小等,無一不用到數的運算。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價值深遠而非比尋常。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看到用正多邊形拼成的各種圖案,例如,平時在家里、在商店里、在中心廣場、進入賓館、飯店等等許多地方會看到瓷磚。他們通常都是有不同的形狀和顏色。其實,這里面就有數學問題。在用瓷磚鋪成的地面或墻面上,相鄰的地磚或瓷磚平整地貼合在一起,整個地面或墻面沒有一點空隙。這些形狀的地磚或瓷磚為什么能鋪滿地面而不留一點空隙呢?由此,我們得出了。n邊形,可以分成(n-2)個三角形,內角和是(n-2).180度,一個內角的度數是(n-2).180÷2度,外角和是360度。若(n-2).180÷2能整除360,那么就能用它來鋪滿地面,若不能,則不能用其鋪滿地面。瓷磚,這樣一種平常的東西里都存在了這么有趣的數學奧秘,更何況生活中的其它呢?
因此,于生活中準確地把握數的內涵,運用數的外延,能更好地服務我們的生活,豐富我們的生活。同時,我也從中學會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總之,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獲得數學知識,并用所學知識解題及解決一些生活實際問題。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能鍛煉自己觀察事物的能力,分析判斷力及創新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這些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把人生道路走得更好,使我們終生受益。
數學學習心得3《工程數學》矩陣論部分的課程已經結束,很高興能夠得到信息系主 任朱老師的悉心講授與耐心指導。
應用矩陣的理論和方法解決工程技術和社會經濟領域中的實際問題以越來越普遍,矩陣論已經成為最有實用價值的數學分支之一。作為一個工科學生來說,矩陣論變的尤為重要,許多線性或非線性的問題都要用到矩陣論的知識,象我們的專業基礎課《彈性力學》、《有限元》。
此書第一章“線性代數基本知識”讀起來還是蠻輕松的,因為大部分的內容已經在本科階段的《線性代數》里面學過了,再加上考研的時認真復習過。也許覺得前面的輕松,學后面的內容的時候也就有些放松,結果是過了幾節課后就感到書上的內容是越來越生僻了,有些東西太抽象,讀起來枯燥,難以讀懂;它比《線性代數》更深入,難度大多了。還好及時調整,勉強跟的上課,當我認真去學的時候,感到書上的東西還是蠻有意思的。把前后章節的邏輯關系,連貫關系搞清楚的時候,那是一種愜意;當你把書上一個看似很難的題目弄清楚的時候,你會有一種征服感、勝利感、甚至是一種虛榮心的滿足。本人自認為第二章最有意思,也是學的最好的一個環節,從相似對角化到相似Jordan矩陣,再到Cayley-Hamilton定理、上三角矩陣、上Hessenberg矩陣,如果把它們的相承關系及應用條件都弄清楚了,那么這一章也就算學懂了。
讀完《工程數學》矩陣論部分,感覺學的還不夠,以后還的加強學習。最后要感謝朱老師的教導。
數學學習心得4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
“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育實踐者的不懈追求。通過一些學習,我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展開了思索,在此談談自己的體會。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通過在課改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與反思,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嘗試。
首先,重視課前的備課
(1)認真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了然于胸,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如果目標過高或過低,都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而應當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那么備課“備”什么?教師備課的重要指導思想不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們都認識到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應當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能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其次是教師要勇于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其次,重視課中教學行為的有效性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課改思想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的這些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組織、指導等“教”的行為下發生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師“教”的行為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具體行為都應當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設計。如何提高教師高效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呢?我認為:
(1)教師要著力打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放下傳統觀念中“師道尊嚴”的架子,要“俯下身子”與學生交流。只有在和諧、平等、其樂融融的師生關系中,才有師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飛揚,學者興致高漲。這就需要教師樹立以發展學生為本的觀點,堅持教學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師更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此外,教師還要時刻銘記學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積極地建構知識。
(2)教師要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的實際,從生活或具體情境中引入數學新知,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產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的學情,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創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動機,積極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
(3)教師在課堂中要善于傾聽。我們經常要求學生上課專心聽講,致力培養學生傾聽的良好習慣。其實,我們教師更需要有一雙善于傾聽的耳朵。李政濤先生在《傾聽著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一文中寫道:“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p>
要提高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教師更應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在課堂中善于傾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問題時,要善于傾聽、關注學生涌現出來的各種各類信息,對信息進行篩選和組合,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去發現,去思考,推進教學過程。有了教師的傾聽,才有師生、生生間有效的互動,才有學生新知識的建構、能力的提高。
數學學習心得5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數學教學的目標必須在課堂中完成。新課標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把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暢所欲言”,“紋絲不動”變成“自由活動”,“注入式教學”變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們知識,更要教給孩子們掌握知識的方法。這一點在我們的課堂上落實的不是很好,這里折射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打造適合自己的高效課堂,讓數學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一、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深入解讀教材是基礎
小學數學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知識體系。課程改革使小學數學教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解讀教材成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解讀教材即有效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內涵,以保障教學活動高效的開展。我個人認為,了解教材應首先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知道本學年要交給學生那些知識,并知道各個知識點與前后知識點的聯系。同時要領會教材意圖。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課標要求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不能認為讓教材再現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必須經過再加工重新創造,使教材“新鮮出爐”,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態度、能力的過程之中。
二、以快節奏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意識
我相信,一個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隊伍里排隊等候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厭倦、沮喪”來形容。在我們的教學中,由于受“希望學生盡快掌握所學知識”的心理影響,教師往往更樂意將知識嚼得碎碎的喂給學生,期望學生都能體會到獲得知識的欣喜,所以突破難點時總愛嘮叨幾句,練習中總愿意等最慢的一個學生也把題目做完,哪怕減緩上課節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學生為本,卻不知這正是消磨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癥結所在。美國“啟發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當老師在整堂課里快節奏地講解授課內容時,學生們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我們的課堂中應該以快節奏方式來維持一定的學生參與度,當我們感到學生參與程度在下降、學習活力在減弱、注意力在轉移時,應盡快向下推進課程,讓學生們感到課在不斷地推進,總覺得有事要做、有問題要思考。老師講解、問題解釋和學生練習、答寫只要有約一半的學生明白、完成就盡快變化,哪怕對反應相對遲緩的學生來說,我們也不能減慢速度去適應他們,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漲地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趕上教學的節奏。
三、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保證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我們都曉得“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歡哪個老師就會對該老師上的課青睞有加。現代教育家認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師生關系基礎上,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所以,師生關系的和諧,既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能讓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1.備課從了解學生入手
備課從了解學生入手,有利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有利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利于有效地解決教學難點。
學習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在他們原有的知
識基礎上知識的同化與順應的過程。在教學前對學生摸摸底,針對其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知識結構的建構與重組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學生一定要與他們建立互動的關系。經過筆者實踐:學生在課外活動的狀態下談話效果較好。因為學生認為老師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較放松,容易暢所欲言,能順利得到老師想要的答案。如果說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還有所保留的話,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開的。因此,家訪可以幫助老師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學生,建立起老師、孩子和家長的友好關系。
2.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于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于傾聽的兒童。
要實現高效課堂首先要轉變“發言熱鬧的教室”為“用心的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傾聽的教室”里,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因此就需要引導學生在發言之前,要仔細地傾聽和欣賞每一個學生的聲音。不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
傾聽學生的發言,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為教師要擅長接學生投過來的每一種球,特別是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這也是作為教師其自身的專業素質和駕馭課堂能力的最好表現。
3.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
據教育心理學研究和教育實踐表明: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心情舒暢、情緒飽滿的情境下,大腦皮層容易形成興奮中心,同時思維最活躍,實踐能力最強。那么,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明白: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建立學生自信心的必備條件。實踐也證明,當孩子在一個寬松愉悅的環境中進行學習,他們的自信心會較強,他們會有不怕失敗的心理,有自由發揮、充分交流的機會,有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的自信心是學生向新的目標、新的成績前進的動力,隨著新成績的取得,又會形成向更高目標進取的內驅力,從而形成發展進步的良性循環。
二、設計有彈性的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設計一些較簡單的問題由學生完成,使教學目標循序漸進,實施分層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為每一個學生設計不同水平的數學題,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成功,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三、運用豐富多彩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
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的自信心與他的成功成正比,成功越多,自信心越強;挫折越多,自信心越弱。針對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在教學時,應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直觀形象、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地呈現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四、提供探索與交流的空間
現代課堂教學要求:有效的教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于模仿和記憶,應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學習數學。在這些活動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都能夠不同程度地培養和建立學生的自信心。《新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教學應該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給學生提供一個探索與交流的空間,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意識的強化和自學能力的提高。
五、采用多樣性的評價方式
關鍵詞:美術教學數字信息策略
20世紀末,隨著網絡技術、光電技術、通訊技術的全面開發與廣泛應用,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和世界文化的大融合,“網絡化的生產關系、數字化的生產力”的出現,使全世界的科研與教育正經歷一場數字化、網絡化、全球化的歷史變革。教育的“信息化”,將是知識經濟時代教育興起的重要標志,是21世紀教育發展的基石。①高校的美術教育在現代媒體技術的推動下,教育的方式與手段已產生了質的飛躍與變化。
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和視覺藝術,是一種極具想象力與創造力的藝術。它具有形象性、可視性、審美性、前衛性與文化性。高等學校的美術教學,以往總是采用理論講述、圖示、演示、觀摩、欣賞等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知識面窄、信息量少、教學方式單一,已經遠遠不適合時展的要求?,F代多媒體數字信息化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教學的信息化與集約化,運用現代媒體、以數位集成的形式傳授知識。它具有直觀性強、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等優點,同時也避免了教師大量的個體重復性勞動。研究與策劃如何使高校美術教學信息化,對于信息時代美術教學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設立專門的美術教育數字信息中心
美術教育數字信息中心的主要職能是負責美術信息源的采集、整理、分類、存檔、以及課件制作、網頁制作、信息交流及美術教育網絡的建立與管理。配置人員主要有美術信息采集人員、信息中心管理員、打字員、影像師、課件開發與制作人員、網絡技術員等;基本設施有電腦、掃描儀、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打印機、影像編輯系統及相關軟件;專用辦公室、設計室、錄音室、美術資料室、檔案室以及網頁、課件制作室、數碼影視演播室等。信息中心的規模與技術人員的配置應根據本校的經濟條件、辦學規模與專業特點、崗位需要來確定。
美術教育信息中心的采編人員根據該校的辦學理念、辦學層次與方向在專業教師的參與指導下精心選取與采集,經過技術人員的加工與整理,制作成相關教學資料,為師生提供教學與管理信息,提供師資交流、學術交流、實習考察、遠程教育等方面的信息與服務。
二、建立美術教育網絡,整合美術教育資源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點是在教學過程中廣泛應用以電腦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其主要表現形態為資源全球化、教材多媒體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活動合作化、管理集約化、辦公自動化、環境虛擬化。早在2001年4月,MIT的“網絡課件開放工程”(OCW),歷時十年,在國際互聯網上兩千多門網絡數字課件。這一創舉,大大拓展了教學的時空舞臺,使大學教學從教師的個體行為轉變為真正的群體合作,并同技術、藝術、網絡教學設計專家共同組成網絡課程資源開發、建設、管理與服務的團隊,不僅減輕了教師的個體性勞動,而且向全世界的同類課堂宣戰!②在我國,2002年12月江蘇省教育廳王斌泰同志在全國教育廳長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③研究加入WTO后教育新的運作方式與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擴大教育對外合作與交流,培養具有世界眼光和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的構想。2003年,教育部開始設立國家級精品網絡課程,計劃在五年的時間建設1500門國家級精品網絡課程。它向全世界的人民免費開放,節約了數萬計的教師數千萬課時的個體性、重復性的勞動,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網絡數字教育對于高校美術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為我們的美術教學提供了一個無限的虛擬空間、學習空間,使教師從傳統的教案、教參、資料室、圖書館的小圈子里走出來,走進一個全球化的大美術教育背景下的大教室。因此,建立一個全球范圍內的美術信息網絡與數據庫,逐漸形成一種全新的信息化美術教學模式是高校美術教學信息化的一項實際性策略。具體措施如下:
(一)創建美術教育信息庫,開設數字圖書館。打破教材只限于書本的傳統,為學生個體學習提供專業化的信息網絡資源。書籍是不說話的教師,多媒體信息是會說話、會表演的教師。與媒介中心結合的現代化圖書館,它的電子檢索系統,使學員可以在很短時間內獲得最需要的資料。④
(二)建立跨校跨國美術教育同盟,互通有無,實現教學資源的交流與共享。譬如:教學課題的研究,專業課件的共同開發,數字教育信息的交互使用等。有條件學校的師生還可以跨校講課、聽課、評課。教育同盟包括了同級兄弟學校、不同級別的上下級學校及相關單位。近十年來,中國的高校之間或聯合或合并成綜合性大學,或開發為大學城,這都是一種資源共享、提高辦學綜合實力的一種做法。
(三)進一步提高多媒體教學設施的覆蓋率。在師生宿舍、教室及公共教學場合安裝網絡設施。文化教室要有智能尋址調頻廣播系統、VOD多媒體教學系統、智能監控教學評估系統、電腦、電視、音響、投影儀、網絡、操作系統教學軟件等電子教學設施,畫室要有電子演示板、便攜式投影儀等,電腦設計室應有標準配置的PC機(最好是蘋果機)、交換機、雙向互動DVB-C系統等,以及相關軟件。
(四)實現教學管理的數字化與辦公系統的智能化。教育行政系統日常工作中會產生大量的基本數據,如學校基本信息、學生基本信息、教師基本信息、教學安排信息、課堂教學信息、教學評估信息、學籍信息、成績統計信息等等。這些數據經常需要進行整理、保存、統計、上報等處理。真正的教育管理現代化需要建立一個相對完備和穩定、面向管理的基本數據庫。智能化的管理與辦公系統是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五)實現教材的電子集成化。教師的大部分講義可采用“電子課件+講義提綱”的形式,取消傳統手寫教案的備課方式。要求圖文、音像、形色、版式、直觀性、交互性、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及操作性的高度統一。以網盤、電子郵箱、移動硬盤、光盤等形式存儲或在互聯網上直接,這種方式空間小、容量大,下載、攜帶都很方便,經濟實惠。對于部分課程,完全可以取消傳統教材(以課件代替教材)。但任課教師對此課程的教學大綱、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教學主要內容、重點、難點、實施建議、考試范圍應做出相應的界定與說明,并給學生提供閱讀書目及相關資料。對于學生,可以普及掌上多媒體學習機、MP4數字播放器等教學輔助工具。新開發的掌上多媒體學習機、MP4數字播放器可以上網下載,為學生提供電子教材、課件、名師課堂等數碼視屏,不愧為美術教學的好幫手。這些工具均由校方購置,學生可以低價租用。
(六)普及“移動教育”(MobileEducation,也有人稱為MobileLearning)。移動學習具有移動性、高效性、廣泛性、個性化等特性。移動互聯帶來“隨時、隨地、隨身”的信息交流和服務手段,從而實現了真正的信息傳達的夢想。利用移動互聯技術,學習者不僅可以依靠掌上電腦上網,還可以用手機、PDA和智能電話等小巧、便于攜帶的移動終端上網,尤其是3G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可以實現瞬間上網和永遠在線,使信息獲取也更加便捷,信息處理更加實時高效?!耙苿咏逃钡陌l展將成為教育信息化的一種重要途徑。
三、不斷提高美術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
信息時代的教學重點已由傳授知識為主轉向傳授方法與發展能力為主,從發展標準化的共性為主轉向發展多樣化的個性為主,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可見,信息時代的學校教育已對高校美術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
美術教師除了常規的職業技能素養以外,還應該具備與信息教育相關的信息處理能力,如多媒體教學、影像技術,以及外語能力、創作能力、公關能力等。其中信息處理能力包括獲取信息,管理存儲信息,分析和使用信息,信息的再創造能力。⑤普通美術教師應該掌握這些常規軟件操作與應用。對于設計專業的教師還要精通相應的專業軟件。外語,特別是英語,已經成為國際互聯網通用的一種文字語言,作為高校的美術教師,應該掌握其讀、寫、聽、說的基本技能。
新一代的美術教師應具備現代教學的組織與策劃能力,應是教學的策劃師。美國教育心理學家D.P·奧蘇伯爾曾創造一種“AdvanceOrganizersInstructionModel”(先行組織者教學模式)。他認為,獲得信息是教學的基本目標,教學的組織與策略是決定能否很好地獲取并得以保存知識的最重要因素。教師不僅僅是把本人的一點可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采取更有效的方法與手段,將人類優秀的教學成果加以組織與整合,使之符合教學的目的與要求,并應用于美術教學實踐。
當代美術教師除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向學生傳授學習經驗與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主張用自學輔導等多種新的自主性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等形式來取代班級授課制。
美術教師還應具備團隊協作精神,充分發揮團隊優勢。教學課件的共同開發、科研課題的共同研究,需要集體的智慧,從而縮短了工作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益。
四、強化學生的信息素養
當代學生除了要有較高綜合素養與專業水平、自學能力外,還應該具備信息時代所特有的信息素養。教育部部長周濟說:“計算機和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不僅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變著教育和學習方式?!雹夼囵B學生以信息素養為基礎的信息技術能力,形成為適應在信息社會生存、終生學習和持久發展所必需的基礎能力。⑦最近,南京大學桑新民教授從三個層次、五個方面歸納了信息素養的內在結構。第一層次:①高效獲取信息和批判地評價、選擇信息的能力;②有序地歸納、存儲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③運用多媒體形式表達信息、創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新的寫作能力;第二層次:④將駕馭信息的能力轉化為自主、高效地學習與交流的能力,包括跨時空、跨文化的學習與交流能力;第三層次:⑤培養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環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識與社會責任。
身處網絡時代的當代大學生,除了課堂教學以外,特別要注重網絡學習。WebQuest(網絡探究學習)的創始人BernieDodge教授,他的WebQuest理論十分重視學生高級思維技能的發展,重視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發展性學習能力的培養,為美國教育帶來了重大革命。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李芳樂在WebQuest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提出的資訊素養對如何培養信息素養問題極有借鑒意義。
五、不斷完善與更新教學設施
數字信息教育離不開科學技術與現代化的教學設施。數字信息化教學的設備主要包括電子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CAI)、智能監控教學評估系統、VOD多媒體教學系統、雙向互動DVB-C系統的設施,國際互聯網、校園局域網以及其他輔助設備(AccessoryEquipment),如學生掌上多媒體學習機等??茖W技術在飛速發展,教學設施需要與日俱進。培養一流的美術人才,相應配置一流的、前沿的教學設施。
六、做好美術教育信息化服務工作
采用網上互動教學系統,構建教師、學生、專家、家長為主體的信息交流平臺。充分利用Internet技術,使Internet成為整個信息教育服務的核心。電子信箱、QQ語音和視頻聊天、網絡信息傳輸服務的廉價優勢,使得現代教育能突破傳統的教育模式而進入到全新的境界。增強網上的交互性,學校的業務數據能夠在Internet上被家長、學生或其他訪問者受權訪問,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美術教學的視頻點播與課件下載技術,實現內外統一,與教育主管部門及其他學校并網,暢通無阻地通訊、交流。
美術教育的數字信息化是信息時代一項嶄新的課題,我們要遵循教育發展規律,采用現代科技手段,認真探索信息化發展的運行機制,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美術教育事業,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注釋:
①葉平.搶占教育信息化制高點湖北教育信息網
②桑新民.探索信息時代高校課程與教學的新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高等教學出版社,2005(6)P38
③/gov
④王大根.美術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P70
關鍵詞:信息技術;現代化教育;自主探究;moodle平臺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5-089-01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這樣一些詞:信息、信息社會、信息時代、信息高速公路等等,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感覺到社會已步入信息技術的使用階段,作為社會的一員,每個人都應認識、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尤其是在校學生。那么如何使學生盡快理解掌握信息技術呢?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我總結了一些方法介紹給大家。
一、使學主充分認識信息的重要性
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項面向未來的現代化教育,它對于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適應信息社會的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強對學生的信息技術教育,可以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轉變他們的學習觀念,促使整個教育的內容、方法、體系、模式發生巨大的變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體制的現代化。此外,隨著信息化程度的廣泛提高,信息技術課在中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許多地區信息技術課已列為必修科目。這充分說明了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因此盡快探索一條信息技術教育的捷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會為學生輕松地學習信息技術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自主探究學習方法的實施
作為一名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在講課時,我明顯地感覺到如果在信息技術課上只單純地講解,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那么學生只能死學死用,不能達到熟練掌握技巧的程度。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比較特殊的課程,它有自己專門的上課環境和專用設施。它不同于其他的課程,僅僅通過講授就可以使學生理解。它必須要通過實踐才可以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但是由于我們的實踐時間對于每個學生來說都是比較少的,所以就需要學生從心里去掌握知識,這樣就不需要死記硬背,可以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那么如何使學生自發地去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呢?這就是我在講課時提倡的“自主探究”方法,即充分發揮計算機的優勢和學生好動的特點,讓學生在課堂上操作計算機。通過不斷地實踐,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操作技能,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所擔任的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的角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是為學生創造一種有利于他們主動學習和發展的環境和條件,而且整個學習過程要開放、自由和寬松。教學中我積極利用自主探究法使學生們學到更多的知識,讓學生們自主學習,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自主探究”呢?我主要從三方面人手:
1、預習及自學:預習是事先對所學知識的簡單了解。之所以要求學生對知識進行預習,就在于使學生在講課時能夠跟上節奏更好地節省上課的時間,并且可以更快更有效的接受學習的內容。對于“自學”,是指學生在預習的同時不僅僅只學書中的內容,同時在遇到疑難同時,能夠根據書中的講解,自己動手操作解決疑難問題,例如,上網搜索知識點,互相探討學習難點。通過自己的思考與實踐,得出結果,通過自學使學生充分發揮動手的能力,掌握各種技能,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這種方法的運用要比老師單純地講好得多。
2、利用Moodle教學平臺更好的開展自學與師生互動。Moodle平臺是一個免費開發的源代碼教學平臺。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很好的把準備的素材和各個需要的內容都做到這個平臺中。讓學生在整個課堂中指導他們的學習。并且在其中可以添加各類小測試,論壇等,很好的提高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利用整個平臺,可以使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信息技術課來說,它有其獨特的特點一一實踐性強。在平臺中,適當的安排學習任務,讓學生有足夠的實踐操作,比原始的單純的按部就班講內容效果要好的多,所以選擇一款好的教學軟件,對于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是很有幫助的。
[關鍵詞]建構主義、情境、意義建構、協作、交流、自主學習
社會在進步,世界在發展,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工作在當前已經時不可待。陳至立同志在2000年10月25日召開的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內容從傳統計算機基本知識轉到利用計算機和網絡作為工具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和探討。"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計算機是工具,學會使用計算機是同會讀、會寫、會算一樣的;但計算機又不是一般的工具,只會使用是不行的,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計算機的優秀用戶,還應懂得一些原理,并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地強調知識的傳授,并不能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這就要求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應有別其他課程的教學,在教學方法上的設計應有所突破,而近年來在西方流行的建構主義理論于是顯身成為一種不錯的教學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本來是源自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不僅形成了全新的學習理論,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情境":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并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這種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就意味著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信息技術是指人類對載有信息的數值、語言、文字、聲音、圖像和影像等進行采集、處理、儲存、傳輸和檢索的經驗、知識及其手段、工具的總和。其教育目標即在于使學生能計算機這一工具實現信息管理、信息處理、信息表達和信息傳遞?;诖?,筆者結合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和傳統教學設計理論對該課程的教學設計進行探索性的研究。
一、教學目標分析上: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設計中通常不是從教學目標開始,而是從如何有利于學生意義建構的情境開始的,但是并不能全盤否認教學目標分析的作用。因為每一節課內容總是由基于知識點組成的,而各個知識單元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有的屬于需要掌握的基本要領、基本原理,而有些則屬于當前學習階段只需要了解還無需掌握的知識,如"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就屬于后者??梢?,對當前所學的知道不加區分一律要求對完成"意義建構"(即達到較深刻的理解與掌握)是不適當的。所以應該對整門課程及各教學單元進行教學目標分析,以確定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其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在進行教學目標分析的基礎上選出當前所學知識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作為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或曰"基本內容"),然后再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意義建構。這樣建構的"意義"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才是符合教學要求的。
二、教學內容設計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為達到教學目標所需掌握的知識單元)和教學順序(對各知識單元進行教學的順序);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特征的分析確定教學的起點;
①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能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
②要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將知識"外化");
③要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實現自我反饋)。
根據以上的原則,確定教學內容有以下的步驟:
1)課前先深入了解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情況。因為有些學生或自學或通過其它途徑已了解或掌握了教學目標中確定的教學主題,這樣他們就有可能希望能通過課堂教學獲取教學主題相關知識的深化;而有些學生則對這些知識內容的了解可能是一片空白。比如在"中文windows98操作系統"一章中有些學生已經學會了windows98的基本操作,但是對"操作系統"、"文件夾"、"文件"等的概念卻搞不清楚。
2)對了解到的學生情況進行分析,對不同學生層次進行不同的教學內容上的制定。即將一節課的知識分成幾個層次:基礎、提高。因為windows98操作系統提供的一種可視化操作,它的基本操作如"打開文件"、"文件復制"……,對學生來說都是比較掌握的,而這些又是以后課程必需的基礎,所以我將它歸入基礎部分;而"資源管理器"則涉及一些概念性的問題就相對難了些,我就把它歸為提高部分;
3)仔細分析知識點,基礎部分中找重點,比如有些部分可能學生們會不甚重視或者對在了解學生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強調;提高部分則挖掘基礎。
4)制定學習任務,創設問題。
三、教學過程中的設計
1.將教學內容中基礎部分的重點知識點(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簡潔明了的方式進行講解?!皐indows98的運行環境、安裝、啟動……”就屬于這部分。
2.將學生分組,并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一般可以以提出問題或分配項目的方式。分組時可根據學生本身素質分基礎和提高,人數一般為4、5人為佳。如基礎組的學生設計的學習任務為讓他們完成一些作業如:"⑴在桌面上移動圖標⑵打開"開始程序附件游戲紙牌",并通過使用"幫助"玩該游戲⑶……";提高組的學生則提出問題:"結合前面介紹過的操作系統知識理解windows98中的資源管理器中的文件結構及文件操作。"
3.學生協作完成任務,教師適時進行引導。
4.學生各組進行交流討論??刹捎酶鹘M匯報及各組之間互相提出意見或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也在此中參與,但是主要還是以監控、分析和調節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為工作重點。
5.教師根據觀察和分析總結可適當布置新的作業任務,將基礎組和提高組進行重新組合來完成作業。這樣一來可以強化練習,鞏固學習效果;二來可以將學生之間的差距拉短,學習好的學生可幫助差的學生,從中也有助于個人學習系統化理解,而學習上相對吸收慢的學生則會在其中獲取新知識和學習壓力,如果老師能正確引導讓學生將此壓力轉變為動力,那么他們就會更努力更自主地學習。
另外,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還特別要注意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樣就能使教學開展得順利而且有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