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7 05:12:29
序論:在您撰寫思想品德課題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思想品德 課堂提問 提問藝術
課堂提問是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的一項基本活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這對于教師把握課堂質疑具有深刻的意義。但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提問隨意性,無針對性,缺乏公平性,不痛不癢,沒有靈活性,大大削弱了學生的興趣,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影響了課堂氣氛,最終降低了課堂教學質量。因此,要想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解決好課堂提問的優化問題。那么思想品德課課堂提問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注意呢?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借鑒一些老教師的教學經驗,我就思想品德課堂的提問談一些認識。
一、課堂提問必須把握好問題難易的度
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思考、質疑能力,因此教學中涉及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這就要求教師的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設計好問題的關鍵在于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中,即提出的問題不能讓學生覺得太深奧難懂,也不能讓學生無需動腦,立馬可得,而是必須讓學生經過大腦的積極思維后得到相應的解答,讓學生“跳起來摘得到”。如果問題設計過小、過淺、過易,學生不假思索就能對答如流,長此以往,會讓學生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如果問題設計過大、過深、過難,學生誰也回答不了,這樣的課堂提問就像花瓶一樣只是一種擺設,只能成為教師的“個人專利”,會打擊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對自己喪失信心,不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據有經驗的老教師傳授,課堂提問的難易度應當以全班1/3到2/3的學生經過思考能回答上來為宜。因此,教師要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一方面認真鉆研教材,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另一方面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實際能力(口頭表達、思維等),以確定問題的難易程度,不致偏難或偏易。如此,學生在思考、討論并最終解決問題中必然充分體驗成功的,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課堂提問必須注重面向全體學生
新課程要求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部分教師為了求證完美的答案,達到預想的效果,總是面向少數幾個成績優異的學生,演繹一場又一場獨角戲,而忽略甚至剝奪絕大部分學生的想說欲望和表達機會。結果,提問或回答成了優生的專利,其他各層次的學生只是觀眾,久而久之,便形成學生有問題不敢問,有觀點不想說的局面,不利于師生的心理溝通和信息共享。因此,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給每一個學生創造平等的機會,也只有面向全體學生,才能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
三、課堂提問必須有針對性切中要害
對于每一個教學內容,不見得都能提出啟發學生思維的問題,如果非要提出那么幾個問題,則問題必有難有易、有大有小,而難難易易、大大小小的問題湊在一起必然會把主要問題淹沒,就只會起到混淆教學重點、模糊學生認識的作用。因此我們提問時要注重問題的針對性,切中要害,否則一堂課就會支離破碎,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框后,學生對于“總體小康、全面小康、社會主義現代化”等概念產生模糊和混淆。對此,我提出這樣一些問題:總體小康的特點是什么,它什么時候實現?全面小康的特點是什么,它什么時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點是什么,它什么時候實現?目前我國已實現了三者中的哪些?哪些還沒有實現,需要我們繼續奮斗?這一連串有針對性的問題,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這三個知識點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四、課堂提問必須追問深問,升華提問
追問是師生之間的思維活動,可以進一步澄清和堅定現有的想法,從而全面、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更深入地發現問題的背景和前景,否定或修正現有的認識,達到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的目的,升華提問的價值。
如,在學習《生命需要相互關愛》一課時,我提問:“同學們,你學當汽車駕駛員,現在要考駕駛執照。汽車啟動了,突然,你的前面同時出現了一個人和一條狗,你是……?”話音未落,幾個學生馬上接過來:“撞狗?!辈⒓娂娬f出大堆理由。我沒有立即表態,幾個搶答學生瞪著眼睛看著我,希望得到我的認同。我笑了笑問他們:“真的只能這樣嗎?”學生頓時安靜下來,進入沉思之中。突然,一個學生大聲地說:“不對,應該剎車!”大伙在一片笑聲中恍然大悟,頻頻點頭表示贊同。這樣的提問、追問、深問,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會在孩子們的大腦中形成一個“警戒點”,以后他們就不會輕易傷害其他生命。所以,課堂提問中的追問深問,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僅要讓學生明其理,而且要導其行。
五、課堂提問還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新世紀的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是學生學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所以,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是我們在中學思想品德課堂上所需注重的。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設計應該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具有啟發性。學生新課程標準強調一定要克服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因為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并不僅僅在于讓學生了解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思想品德的學習,使學生養成正確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為學生人格、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提供堅實的基礎。二是要有時代性。新教材所選擇的是對現實社會具有一定影響或借鑒意義,并有利于思想品德與現實緊密聯系的知識。因此,課堂提問要加強教科書理論知識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的聯系,使學生面對現實社會和生活問題時明辨是非,做到正確地判斷與選擇。
總之,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尤顯重要。課堂提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威懾,而是交流;不是教條,而是藝術。沒有有效的課堂提問,就沒有有效的課堂教學。一個優秀的思品課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掌握提問藝術,“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造,“問”出學生生命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嚴先元.教師怎樣提升課堂教學技能.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6.
一、“開放式”——聯系社會,引導實踐
統觀思想品德教材,實踐性強是它的一大特點。不少課文內容都是取自現實社會,距離學生身邊很近的實 例,因而在教學中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或帶領學生走向社會課堂,進行現場教學;或組織學生擬定實踐 主題,引導身心參與。例如《要節約水電》一課,課文中主要介紹節約水電的事例,屬于榜樣教學。為了挖掘 課文的深層思想內涵,增強教育效果,我們結合本地實際,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學校附近的自來水廠和電站 參觀、訪問,進行現場教學,讓學生目睹自來水生產和發電的全過程,親身感受工人叔叔生產勞動的艱辛,再 回頭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易于增強教學效果。而在《做集體的小主人》一課的教學中,我們則參照課文的內容 ,引導學生以“慶五一,頌祖國”為主題,自行組織安排一次班級文娛活動,然后組織一次主題班會,對這一 活動進行總結,讓大家在實踐中體會怎樣做好“集體小主人”。這種教學方式,我們把它總結歸納為“開放式 ”。
二、“表演式”——增添興趣,直觀形象
思品課的內容,雖說都通俗易懂、具體、明了,但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喜好直觀的心理特點,若能按照 教材不同內容特征,輔以表演之類的形式,使教學更生動,形式更多樣,課堂氣氛更活潑,學生興趣更高,教 學自然也就更易見成效。例如:有一位二年級的思品教師在講授《集體力量大》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正確理解 “集體力量大”的內涵,她精心設計了一個小品:讓四個小學生搬一張桌子,先是四人朝四個方向用力,結果 搬不動。后來讓四人朝一個方向齊心協力,很快將桌子移動了。小品形式雖然簡單,但學生投入專注,興趣很 高。經過小品的直觀表現,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集體力量大,不等于人多力量大,發揮集體力量必須以團結 為前提。
三、“摸擬式”——生動活潑,加深理解
有些課文內容,靠單純講解說教,學生反應不很積極。教學效果就難免要打折扣。于是,我們在教學中又 嘗試了另一種教法——“模擬式”。用得好,既能變呆板為活潑,化枯燥為生動,同時也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 的理解。例如:我們在進行五年級《希望工程獻愛心》一課的教學時,剛好本縣有一個農村小學生因為得了白 血病需要巨額醫療費用,既面臨失學,更面臨著生命危險。于是,我們在授課時,以時事為背景,在課堂上模 擬了一次“獻愛心”活動,學生們配合默契,投入真誠,既體味了“獻愛心”的欣慰,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和 思想內涵的理解。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特點采用“答記者問”、“新聞會”等模擬形式來活躍 課堂教學,也能收到較佳的教學效果。
四、“演講式”——鍛煉表達、提高覺悟
思品課的很多內容,不但需要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解,而且很需要學生的感情投入。只有真正牽動學生的心 靈,激發他們的真摯感情,發揮他們的主體地位,教學才能事半功倍,效果立增?;诖耍覀冊诰唧w的教學 中,引入了另一種新形式——“演講式”。例如:我們在四年級《英勇不屈的好黨員》、《在烈士紀念碑前》 、《抗日英雄吉鴻昌》等課的教學時,進行了一次小型演講會。即課前讓學生(最初是挑選,后來是輪流)引 用課文(適當結合一些課外)的典型事例,寫成短小精悍的演講稿,每節課用25分鐘時間讓學生上臺演講,然 后教師歸納、總結、勉勵。這種方式,很受學生歡迎。他們不但準備認真,而且感情投入,控訴敵人的暴行時 ,聲淚俱下;頌揚革命先輩的氣節和風范時,肅然起敬。這種演講式教學,既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進一 步提高了他們的思想覺悟,達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
上述“四式”教學形式實際上是本地區目前正在實驗過程中的“活動式”教學法在小學德育教學中的系列 應用。所謂“活動式”教學法,是指“在課堂上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及課本的內容由教師有目的、有計劃 、有組織地通過多種活動形式,開展以學生為主體,以參與性、自主性、趣味性、創造性為重要特征的方法” ,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活動”,又不同于“活動課程”,是區別于兩者之外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其理論依據 ,一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自主參與理論”;二是“主體教育觀”;三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
“活動式”教學法的主要操作步驟有:1.尋找活動要素。2.設計活動形式(目前常見的形式有上面提到的 開放式、表演式、模擬式、演講式。其他諸如沙龍式、制作式、圖示音像式等,鑒于小學生年齡與心理特征, 不大常用,這里介紹從略)。3.擬定活動過程。
教學實踐證明:“活動式”教學法是一套能適應不同教學環境和教學對象的常規手段。它在整個中小學德 育教學體系中具有其它方法無法取代的作用和效果。單從它在思品課堂教學的應用來說,具有如下優越性:
1.“活動式”教學法有利于學生全員參與和全身心投入整個教學過程,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上 述所舉“四式”尤其是“開放式”的運用看,好奇心、新鮮感和實踐性刺激全體學生都“動”了起來,使得他 們自始至終都專心投入,積極活動,熱情參與,同時由于走出了課堂,接觸了社會,又使他們開闊了視野,鍛 煉了膽識,從而進一步豐富了知識的內涵,延伸了知識的外延,使他們的學習由被動到主動,變客體為主體, 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體驗式”教學是一種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實踐活動,通過自我體驗,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精神,最終成才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
所謂體驗,就是通過實踐活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是人們通過自己的眼、耳、鼻、舌等感覺器官或自己身體行為直接感知客觀“現象”,并開動思維機器認識“現象”本質的過程。思想品德課的體驗式教學,就是要使學生能在體驗生動的問題情境之中掌握知識、在身臨其境中發展思維,增長解決問題的才干,學會從體驗中認識世界、領悟做人的道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發展他們的個性、情感、意志、態度,實現“自我教育”。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能充分體驗到認識提高的快樂,道德向上的快樂,獨立創造的快樂,參與合作的快樂,進而更加勤奮學習,最終成才。多年以來,我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嘗試從學生個體的體驗、感悟和實踐三方面采用體驗式教學,較好地達到上屬教學效果。我的做法和感受是:
課程內容源于生活。人教版新教材初中乃至小學各年級,思想品德課本的許多內容。都是針對學生實際生活和人生發展過程中涉及所需的道德要氣而編寫的。我在教學有關內容時引導學生結合個人的親身感受和體驗,通過自身舉例、現身說法等來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例如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級思想品德中《揚起自信的風帆》一課講到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這一知識點。課前我先請同學們想一想、找一找自己和身邊的同學或朋友,“由于樹立了自信心取得了成功,進而增強了自信取得更大成功”和“缺乏自信失敗不斷或沒有多少成功也就更加沒有自信”的正反兩方面事例,寫成簡要的書面材料在課上進行相互交流、當堂體驗。
1.課前搜集資料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
2010年秋季開學我主動申請從七年級開始帶課(以前總是八、九年級),開展我的新一輪“實驗”———利用思想品德課增加學生的人文積累。因為在教學中我發現一個事實:我在初中閱讀過的很多中外小說,我所知道的歷史典故現在的孩子竟然大多不知道,于是我有意識地根據教材內容,提前布置學生搜集歷史典故、名人軼事等,然后利用課堂交流,既是學生能力的展示,也是學生人文知識比拼的大舞臺。例如,在粵教版八年級“善待他人”、“相處有方”兩單元教學時,我布置學生提前搜集有關“誠信”、“與人為善”、“理解與寬容”的相關成語典故、歷史人物故事。課堂上,很多同學積極發言,講到“一諾千金”“、退避三舍”、“負荊請罪”等典故。在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述中,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潤物無聲的環節中沁入學生的心田。再如七年級“我與父母”教學中,我讓學生搜集“二十四孝”的故事,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些故事能夠留傳千古?哪些故事中人物的做事方法在現代社會中需要改變?這些思考讓學生認識到隨著時代的變遷,“孝”的表現也需要與時俱進。
2.詩意的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人文品格
人文思想是支撐人文知識的基本理念以及內在邏輯,同科學思想相比,人文思想具有很強的民族色彩、個性色彩和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其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思想品德課的實質是一門道德教育的課程,如何使道德教育摒棄假、大、空,而增強其實效性呢?在教學中,我重視創設情感豐沛的教學情境,以情感人,以情導行。如在“意義人生”一課時,我引用了陸游和的詩詞,讓學生在配樂朗誦中欣賞、思考:陸游和筆下的梅花在思想感情表達上有什么不同?學生回答后我歸納總結:兩首詞都表達了梅花不畏嚴寒、高潔的品格,表達了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不同的是陸游的梅寂寞凄涼,飽受挫折,一種悲涼之情甚至自怨自艾的情緒;筆下的梅傲寒俏立、積極樂觀,“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一種敢于斗爭對勝利充滿信心之情躍然紙上。于是,學生們對后一種“梅”的品性更為欣賞。
3.優化的作業設計培養學生的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蘊涵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與科學方法強調精確性和普遍適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強調體驗?!暗掠貧w生活”是新課改中德育課程的主旨。在作業設計中,我將生活事件、生活情景、生活現象、生活經歷等植入作業中,將靜態的文本和動態的生活世界結合起來,拓展和豐富課程資源,立足于服務學生,完成學生成“人”的教學價值追求。
二、結語
教師只有把握課堂教學技巧和各種有效提問方式,才能更好地實施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進步。不管是集體提問還是個別提問呢,課堂提問的方式有很多種,如:設疑式、逗趣式、對比式、刨根式、輻射式、求同式、層遞式等等。初中思想品德課上,雖不要求教師所有的提問方式都用上,但教師要根據實際,靈活運用,或設置搶答題或點名提問等,促使學生興趣的提高。
2.教師在課前要有充分的準備
教師備課的時候,必須落實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跟據實際教學進度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來準備教案。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理論知識偏多,課堂提問在加強學生記憶的基礎上,可多設置類似“如果是你,你怎么辦”的討論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調動學生積極性。
3.教師要掌握課堂提問技巧
對于開小差的學生,不能以提問作為懲罰,打擊學生自信心;不要只提問舉手的學生,也不能總叫幾個固定的學生回答,更不能全部都是集體提問。提問的問題設置得好,能很好地銜接教學內容,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完成教學目標。學生回答了之后,對于學生的答案點評,可由其他學生來完成,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思考,點撥學生的思維。這些提問技巧,都需要教師掌握。
4.教師要合理利用上課時間
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環節要把握得當,不能顧此失彼。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大部分內容要求學生理解、背誦。在課堂上,教師提問的時候,不僅要給足學生相應的思考時間、回答時間,還要有相應的小組討論時間,進而讓學生理解所學內容。只有引導學生從理解到記憶的層面上來,才能使學生更好地記憶。
5.教師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每一節課都是一次生動的直播,在課堂教學當中出現的優缺點,教師都應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改進教學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養成書寫教師工作筆記的習慣能很好地幫助教師進行教學反思。
6.學校要加強對思想品德課程的重視和提高教師培訓的有效性
因思想品德課在初中不是主要科目,有些學校缺乏相應的重視,在課程安排的實際教學引導中,缺少相應的軟件和硬件輔助。同時,對于教師的培訓,沒有扎實落實,甚至沒有思想品德教師的相應培訓。因此,學校必須轉變做法,重視思想品德課程,教師隊伍才有機會提升,學生也有機會獲得更好的學習環境。
7.總結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小組討論;問題分析及對策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新課程改革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形成高效的學習策略,這充分體現了新課改“以生為本”,體現了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教育理念。課堂教學中的小組討論,既倡導了新的學習方式--合作探究學習,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團體合作意識與能力,使學生學會與組內成員相處。但是在長期的教學中,筆者發現現在的思想品德課中的小組討論存在問題不可小視,現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總結出來,與各位同仁共勉。
一、小組討論存在的主要問題
1.討論的題目設計不合理。在課堂教學中,討論主題要明確、清晰,有討論的必要性與價值,這關乎小組討論的成功與否,也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但是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發現思想品德課的小組討論往往存在以下問題。
(1)討論的主題脫離生活實際。初中思想品德課是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聯系中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但是,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筆者發現小組討論題目,基本上是圍繞書本重點、難點展開,是典型的為考試而設計的討論。比如在八年級上冊第2課第一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中,教師設計的討論題目是“為什么要培養生活自理能力”,第三框中設計的討論題目為“只要在青少年時樹立一個高目標,并且在任何時候都不改變目標,你就一定會實現目標”,這些題目的設計在內容與形式上時刻圍繞中考,教師往往把中考的考點或者本課的重點設計成一些討論的題目,目的是為了學生掌握這些基礎知識點,在題目的設計方面缺乏生活性,與學生的實際脫離,漸漸地學生失去了討論的積極性。
(2)討論主題缺乏層次性。課堂討論的題目要精心設計,既要考慮大多數學生的能力,又要有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提升學生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使之有討論的必要性與價值。但是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發現小組討論的題目難易度把握不夠好。有些題目設計過分簡單,有些題目又設計得太難,致使小組討論解決不了。
如七年級下冊第22課《增強自我保護》中設計了“網絡的利與弊”“為加強網絡的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議”等討論題目。從拓展學生知識面、聯系生活角度來說,沒有問題,但是教材中并未涉及網絡的相關知識,如果在課堂中討論這兩題,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些困難,尤其是對網絡管理提出建議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再進行小組討論。而有些題目設計得太過簡單,直接在書本就能找到。題目設計缺乏層次性,導致學生對討論的內容缺乏興趣。
2.討論小組的分組不合理。思想品德課小組的分組情況是否合理,決定小組討論的效率與成果。在長期的教學中,筆者發現,幾乎所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分組有著驚人的一致性。在分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
(1)分組程序的簡單化。分組的隨意性,很難保證小組內部形成優勢互補與思維的碰撞。
(2)小組討論時缺乏分工。小組內對于討論的問題缺乏分工,致使參與度不高,影響了小組討論的實效性。
(3)小組討論缺乏有序性。教師在討論中作一些引導性的誘導和點撥,是討論能夠有效開展必不可少的條件。但是,在思想品德課中,筆者發現,小組討論過程往往缺乏有序性。
(4)小組討論缺乏監控。在小組討論時,大部分教師是站在講臺上觀望,或者隨意地在每組之間來回穿梭,偶爾對個別小組進行指導。
(5)對小組討論缺乏評價機制。小組內部討論缺乏互評機制,影響了一部分學生的參與性。
二、提高小組討論實效性對策探討1.合理分組,重視分工。在分組時,不要單純地以固定的座位來分組,應該盡量考慮學生之間的親疏程度,也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更要考慮到整個小組的團結合作。在班主任的建議下,可以在考慮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的前提下,將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進行有機組合,讓每組的“綜合實力”相當,既體現公平又可以調動每個小組的積極性。同時,對所有小組編號,如1組、2組等,每個小組設立一位組長,負責該組的討論情況記錄。對每組的每位同學進行編號,如1組1號,2組4號等。
在小組討論時由組長負責本組的紀律、討論主題等。
怎樣才能取得體育、德育“雙豐收”呢?
一、精心設計
我們應該設計多種方法,采用多種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開發他們的創造力。在編寫教案時,要根據本課內容、任務、目的精心設計,要有針對性、啟發性、趣味性。教學方法和練習手段要多變,提高學生的興趣,推遲疲勞的出現。如做隊列練習時,是比較枯燥乏味,可采用“我是一個兵”的標準要求自己,努力做出“立正”、“向右看齊”等正確動作,以實際動作向學習,鍛煉學生的毅力和耐力。再如壘球投擲課時,如果單一的投擲,學生興趣不濃,思想教育也跟不上。如果設計成“投彈炸鬼子”游戲(在投擲區前畫一條及格線,遠處放一個或多個標志物,上畫日本鬼子兵的頭像,看誰能炸死鬼子兵,如不到及格線者算炸傷自己,罰做俯臥撐,促其加強臂力練習)學生們興趣盎然,都能奮力向敵人投擲。這既是效果好的體育課,又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在綜合訓練課上,創編了一套組合游戲——《路上》,在游戲中設置了“雪山”、“草地”、“鐵索橋”等情境,讓學生通過跑、跳、翻滾攀爬及投擲等活動,全身心都得到鍛煉,這是一節“軍事課”,又是革命傳統教育課。
二、寓教于樂
要做到“寓教于樂”,就應在體育教學中采用“游戲教學法”,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好動愛新鮮,注意力不集中很適合游戲教學。游戲教學是從個人的發展需要出發,把獲得運動的快樂感和培養自我鍛煉能力作為目標的教學思想。它重視每一項不同運動所獨具的樂趣,并強調愉快地、自主地從事體育學習。游戲教學在形式上是以快樂從事體育學習為目標,但真正的目的是為兒童在學校階段認識體育,真正獲得快樂體驗,從而持之以恒,直至終身進行體育鍛煉。游戲教學要依據大綱、教材的要求和實際可能,又要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和時代特點,從實際出發。使教學內容生動活潑,學有所獲。如跳單雙圈時,有些學生因圖快或不認真,常常踩出圈,如果設計成“小貓捉老鼠”游戲,誰要是踩出圈,就算被小貓捉住,這樣再跳時學生就會很認真,又很有趣。又如“送盲人回家”游戲,讓“盲人”戴上娃娃頭,“少先隊員”推著“盲人”繞“土堆”“過小橋”,看誰先送到“家”,學生們看著憨態可掬的“盲人”樂不可支,都爭著去送盲人,達到鍛煉和教育目的。在低年級或學前班搞穿衣服扣扣子比賽、用筷子夾玻璃球比賽等,培養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用“石頭、剪子、布”等游戲形式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使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得到鍛煉。三、心有德育場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