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5:34:26
序論:在您撰寫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蓬安縣農業發展基本概況
2012年以來,縣內大量引入新農業技術,在生豬、水果、蠶桑等特色農業產業方面實現了技術化、標準化與規模化發展,大力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重點打造了縣內10個農業鄉鎮,建立了現代農業“一區五線”產業發展模式,并同步推出了新農村綜合體,強有力的促進了地方農業及農村的快速發展。
2018年11月專題評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方案,明確了未來縣內各大產業(特別是農業)發展的戰略工作方案及相關思路,明確了未來縣內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方針。在專題評審中,專門結合過往縣內針對農業工作結合性不緊密、特色不明顯、政策落地不強等問題展開分析,明確鄉村振興工作重點,完善總體規劃方案體系,確保全縣各個產業均能夠做到與鄉村振興戰略齊頭并進,實現下級與上級政策的有效對接。自2019年開始,蓬安縣已經圍繞農業方面在各個鄉鎮村建立了多個擁有良好基礎條件的農業產業發展試點,同時積極與縣內康養產業、生態旅游產業、保護開發產業等多產業形成深層次布局結合,再堅持融合發展理念,實現了對蓬安縣鄉村振興戰略的全方位統籌協調,切實增加了縣內資金整合能力與資金支持能力,同時在大量招商引資情況下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到蓬安縣的鄉村振興戰略當中。從整體上來看,要做到鄉村振興戰略全方位統一規劃與分布實施,認真結合縣內農業實際發展情況做好相關規劃設計內容,務必將各項工作落實,避免出現“光說不做”“流于表面”等問題。在整個鄉村振興戰略中,縣內也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主體基本原則,切實確保了戰略工作效果。即在資源深挖、分類推進與自身優勢發展的多重基礎之上選擇特色農業產業,切實推動強化區域農業產業協同發展,為農業技術推廣建立有利空間條件。
2蓬安縣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未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發展建議
在基本明確了自身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背景與基本工作方案思路后,專門圍繞戰略內容建立了未來農業技術的推廣體系,并希望在體系建設中完成以下3點工作內容。
2.1調整規范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調整規范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蓬安縣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基本關鍵,督促地方農業快速發展進步,同時結合統一標準組建基層農技推廣站,并配備相應齊全的辦公環境與設施。另外,縣內還專門建立農業技術咨詢服務大廳,專門開展各項農業技能培訓學習班,建設科學化檢驗室。在農技推廣體系中,蓬安縣還專門基于定崗定責機制、從業人員崗位技能培訓及知識更新培訓機制等實現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技術人員的有效規范,同時結合上述各項機制建立基層農業推廣站將更多農技內容通過推廣站宣傳給廣大縣內農戶,配合便民服務點,將大量農業科技示范戶推薦給農戶,共同在站內研討學習提高農技水平,為縣內農業生產水平優化創造可能性。
2.2創建優化多元投入體系
蓬安縣嚴格貫徹落實了當地的鄉村振興戰略內容,在農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中大力宣揚各項文件精神內容,希望農業技術人員技能不斷提升,知識不斷更新,并為他們提供充裕的政策資金支持以完備技術團隊建設。從2019年開始,縣內通過農技推廣體系全面帶動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研發,同時滿足技術研發、引進、示范與推廣4項內容。在融資渠道方面也不斷籌資,目前已經爭取到了來自于市、省以及國家的農技推廣專項獎勵資金。另一方面,縣內也積極引導各個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社會組織以及個人積極參與到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中,試圖發展推出農業新技術、新產品與新工藝,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實現農業技術研發與應用成果轉化[1]。
2.3強化農技推廣風險防范體系
構建良好的農技推廣及風險防范體系,為地方農戶普及農技風控技術,提高農戶的風險防范意識,并不斷完善相應風險預警措施,爭取實現對風險因素的有效量化,積極降低風險的發生概率。在具體的農技推廣風險防范體系建設過程中,應當加大對項目的立項、實施、監管與驗收,結合系統評估項目中所涉及的多個風險因子制定相應風險評價防范實施規劃,建立一套完善的風險預警防范機制與風險監測預警機制。為了進一步有效提高自身在農業技術研發與農技推廣方面的風險防范能力,當地還專門建設了鄉村綜合信息服務站以教育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并實時監控優化調整地方農業的生產信息內容與信息溝通內容,將農業信息網絡咨詢服務體系、農業技術研發與應用風險防范體系融為一體,構建蓬安縣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業技術推廣綜合信息化大平臺[2]。
【關鍵詞】農村經濟;鄉村振興戰略;措施與策略
1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阻礙的因素
1.1基礎結構設施建設力度薄弱
隨著社會現代化的逐步發展,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A設施設備有了明顯的改善,例如:重修了鄉村道路,更好地連接了城鄉的溝通,開辟了嶄新的銷售方式;引進了新的機器設備,減少了對人工勞動力的使用,縮短了產物的產出時間等等,但其機械化的投入力度還是相對比較匱乏。支持地方農業發展的基礎資金是有限的,將農業發展逐漸趨于機械化,也不僅僅是依靠政府部門的支持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的,最終,還是需要依靠從事農業的工作者從根本思想意識出發,進行思路的轉變,才能真正地對農業發展形成有利條件。很多發展相對落后的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已經逐漸老化,未能給予及時地更新處理,導致農作物的產量也相對降低,對農業經濟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而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并非僅依靠政府的支持,人們過于依賴政府,未能從自身出發去創新改革,最后可能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影響。
1.2產業結構因素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于農村的發展極其重視,因此了很多惠民政策,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完成。但是在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國各地區的農業發展卻存在供求關系不平衡的情況,這也導致很多農產品的供給未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所以這些類型的農產品需要從國外進口。但是某些農產品卻出現滯銷的情況,無法進行出口,而內需也無法解決這些農產品的銷售。這種農業領域供求關系及其不平衡的情況無法推動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經濟貿易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的模式已經不能跟上時展的步伐,也無法滿足新時代環境下的社會需求。因此,我國農業產業結構需要進行一定的改進,比如要更加多樣化,才可以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當中如魚得水,面對各種各樣的突況,可以做到從容不迫。這樣一來就可以解決在當前形勢下,我國農產品在全球化市場當中的地位低下的情況,進而可以穩定我國農業產業的波動。也可以減少因為價格的不穩定性,農民每年耕種的時候傾向去種植經濟屬性較高的農產品的狀況,從而使我國農業未來的發展的穩定性可以有著大幅度的增加。
1.3科技創新因素
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和農業經濟發展效果間息息相關,通過科技發展帶動農村經濟,幫助鄉村振興戰略的宣傳和推廣?,F階段,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經濟發展及推廣工作中,農業科技成果較不普及,農民對農業科技的認知度還不高,在農業的建設中使用機械的概率小。農村科研成果轉化及推廣的難度大。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十分匱乏。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匱乏會直接影響到我國農業科研的成果,同時也會影響科研類機構的運行。從整體的情況來看,具有博士學歷的研究人員在農業科研機構人員總數的比例相對較低,而且這些科研人員隊伍當中,青年學術帶頭人以及創新骨干力量不足。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科研人員還存在非常嚴重的人才流失的問題,這對于農業相關科技的發展工作而言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同時也會對國家農業產業經濟建設工作造成制約。
3鄉村振興戰略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
3.1深化改革進程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是當下最為緊迫的工作任務,在面對著新形勢、新任務,我國主線應該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主體內容,總要求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去積極探索一條現代農業產業的體系。這也是我國農業發展過程當中所面臨的全新的課題。深化改革進程,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找到恰當地適合農村發展的手段,促進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除了選擇恰當的種植生產地區,我們還應當根據當地的實施情況進行規劃和統籌,合理的劃分,充分利用農業思維,將植物種在最恰當的土地上,制定科學的統籌方案幫助農民和農村企業獲得最大化的經濟利益。加大對農村的科技投入和經濟投入,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來支撐整個農產品的產業體系。其次是要加快農村產業化的集群發展,促進有關產業的融合,地方政府也要按照相關的國家文件的要求,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集群發展。最后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如把農產品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使農產品可以在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宣傳,從而解決創新成果推廣滯后的弊端。
3.2推進協調發展
在促進農村產業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遵守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所以相關部門要完善法律制度,在農村產業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營造一個法律環境?!蛾P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這個理念非常明確地提出來了加強對城鄉統籌的協調和推動,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們就需要將鄉村社會資源,經濟資源以及政治資源進行統一的規劃,幫助城鄉由原來的分割獨立的情況轉變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經濟結構。要相關政府機構加快制定有關振興鄉村的法律條文,同時也要完善與這些有關的配套的制度。因此,政府部門要快速地完成對農業產業經濟有關的法律條文的評估,對其中與農業產業經濟不相適應的法律條文進行清理或修訂,使有關法律條文能夠適應農業產業經濟發展。通過對相關法律條文的解讀,政府出臺相應的補貼政策,加大對大中型農村企業的補助,促進相關企業人員在當地的落戶。充分地發揮農村企業的作用。通過農村企業的規模擴展之后對人才的需求來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增強對政策的貫徹于落實,將政策細化,使鄉村振興過程當中,可以真正的為農村產業體系的構建提供有章可循的法律條文,建立一個與農村產業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法制環境,幫助農村居民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農村企業,通過政府對企業進行扶持,扶持過后的企業,多余的資金投入到對社會的幫助之中。這樣的幫扶模式可以幫助鄉村企業取得更加長遠的發展,促進鄉村振興[2]。
3.3加大投入力度
想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學合理制定發展規劃,就需要改革創新來促進鄉村發展。這無疑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我們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當中,毫無疑問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和麻煩。因此,在我們推進鄉村振興,還有滿足廣大群眾的需求時,必須要結合農村實際的發展狀況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相關文件要求,在農業產業經濟發展中,要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積極探索符合科學的對策。要想真正實現科技振興以及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效益的提升,那么給予科技創新工作以及人才培養工作足夠的重視,具有很高的必要性。從農業科技創新的角度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重點針對技術人員進行創新能力的培訓工作,可以整體提升示范基地以及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域的建設效果。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旅游業;發展對策
引言
報告中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處理好“三農”問題的關鍵,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部分,也是逐步成為促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隨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當地的基礎設施也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完善,進而產生許多工作崗位,為當地的貧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使人民的生活質量能夠得到明顯的提升。村民通過美麗的自然環境,得到了源源不斷的收益,生活在生態宜居的地方,村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就會大大提高。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也會被更深層次地發掘弘揚,一些古老建筑、優秀的傳統少數民族文化就會被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居民的思想會更加開放,與外界的交流會更多,為了更好地吸引外界游客,村民會積極學習,進而提升本村文明風氣,這對于鄉村精神文明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貴州經濟的發展增速雖然較快,但相對于一些發達地區增長空間較大,鄉村旅游業起步相對較晚,發展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困難。因此,本文將貴州省旅游業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與總結,并在此基礎上,對貴州旅游業實現鄉村振興提出了一些措施。
1貴州省旅游業的現狀
貴州是名副其實的旅游大省,打造了“爽爽的貴陽”等膾炙人口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而且旅游業也是全省經濟支柱產業。據貴州省統計局數據,2019年,貴州省接待游客113526.6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2318.86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7.21%、30.07%,占據貴州省2019年GDP的很大一部分。在鄉村旅游業的推動下,國家政策的傾斜與扶持,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旅游+農業”等模式的不斷發展,貴州省大部分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貧困鄉村擺脫了貧困,建成了新型的農村。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好花紅鎮好花紅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萬峰林街道處納灰村入選了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對于貴州省來說,鄉村旅游業一直是當地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托產業。
1.1“山地旅游+地方特色”模式
貴州省依靠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擁有較多豐富多彩、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舒適宜人氣候條件。同時貴州的歷史文化底蘊頗為深厚,從1930—1936年,的足跡遍及貴州的68個縣(市、區),留下了眾多歷史遺跡,如婁山關戰斗遺址、會址、烏江渡口、四渡赤水等地點。這些豐富的資源條件,形成了目前貴州旅游產業的一個發展模式,創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體功能區,形成了特色突破、多極拉動的旅游模式。
1.2“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模式
貴州省發揮交通與旅游區位優勢,做好荔波、赤水、七星關、碧江、玉屏、盤州、獨山、道真、威寧、桐梓、思南、從江、羅甸等多個旅游門戶,創建了多個優質的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了“云游貴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務平臺和相關旅游服務APP,形成了以花溪青巖古鎮、黃果樹瀑布等景區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智慧景區,引領帶動了貴州旅游產業的高質量、智慧型、全方位的發展態勢。
1.3產業融合模式
貴州省創建了旅游業和農業相互融合發展的特色旅游模式,形成了具有貴州獨有的特色鄉村旅游。在貴州山地特色的基礎上,探索研究出了觀光體驗、休閑創意等特色功能融合模式,通過發揮區域種植、養殖特色,合理系統地設計和規劃,建設鄉村商業品牌,充分利用品牌效應,同時依靠當地特色的民風民俗文化、生態田園風光等優質旅游資源,提供多種多樣的體驗式游玩服務,讓游客充分地沉浸式觀光暢游,創新打造了一批具有貴州獨有特點的農業與鄉村旅游休閑示范區,為突出“爽爽的貴陽”的城市形象定位和宣傳多彩貴州作出貢獻。
2貴州旅游業存在的問題
2.1鄉村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
由于地勢原因,貴州省山區較多,導致鄉村發展建設較為緩慢,一些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衛生等方面設施較為落后。而對于游客而言,這些公共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否和旅游體驗感息息相關,在互聯網高度發展的今天,游客的反饋將決定這些旅游景點是否可以長久發展。很多景區在村鎮,然而有些道路坑坑洼洼,并未得到很好的修繕,停車場位置不足使得出行不方便,景點之間不能快速直達,基本沒有公共衛生間,衛生間多為村鎮村民自建,衛生環境較差,旅館多為自家房屋改造,住宿條件簡陋,衛生不達標等一些問題都將會帶來游客一些負面反饋,導致游玩時間縮短,經濟收益減少,甚至可能會產生負面宣傳,不利于景區的長久發展。
2.2缺乏專業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對于旅游業的發展而言,不可或缺的就是專業化的管理人才。然而對于鄉村旅游業而言,很多景點都是依靠當地居民經營,以農家樂、民宿為主,性價比較低,村民由于缺乏專業的經營與管理知識,很多村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導致綜合素質偏低,服務水平和質量均有待提高。同時,還因為管理制度混亂,缺乏規范化統一的管理制度,使得鄉村旅游業呈現一種雜亂無章的粗放式經營狀態。要想實現鄉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多個部門之間協同合作促進旅游業的發展,然而現存的問題卻是難以形成統一的規章制度進行管理,以及缺乏現代化專業化的管理人才。
2.3鄉村旅游品牌缺失
對于旅游業而言,一個知名的品牌顯得尤為重要。一些知名旅游勝地和城市文化旅游景區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知名品牌,而對于貴州省當地的鄉村旅游業而言,則缺少品牌。鄉村旅游業主要依托于當地政府,靠政府的力量進行旅游資源開發,很少會與第三方合作,如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同時,由于鄉村旅游規劃并沒有制定管理制度,因此政府對于鄉村旅游的財政支撐可能是有限的,會阻礙當地鄉村旅游業的優化配置和資源整合。臨近的鄉村之間未必能夠形成利益共同體,產生集群效應。大部分都還處于“農家樂”這個層面,不能創新推出更具有發展前景的旅游品牌,缺乏競爭力。
2.4安全意識薄弱
安全是鄉村旅游發展的保障,目前貴州省的鄉村旅游還存在一些安全問題。貴州地形比較復雜,有很多瀑布和大水潭,安全隱患較大。安全設施落實不到位,如,瀕臨水潭的地方沒有安裝防護欄,缺乏安全警告牌等。一些森林探險項目存在安全問題,如,一些巖洞沒有開發,就對游客開放,探險項目沒有配備專業的導游,而是由游客自行聯系當地的村民來引導,甚至在旅游旺季,人手不夠的時候,由當地未成年人充當導游,引導游客進山探險;而且山里部分地方沒有通信網絡,遇到突發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
2.5環境保護不力
對于發展鄉村旅游產業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過綠色手段,幫助實現鄉村振興。然而在實際的鄉村旅游產業開發過程中,有些人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對當地的旅游景點大肆開發,一些洼地、峰林、峰叢、溶洞、暗河等遭到破壞,甚至破壞了原有的歷史遺跡、生態資源等,使其變得面目全非,最終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而且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不夠,只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生態環境的修復。如,直接將廢水排到河里,就地焚燒垃圾等行為。
3貴州旅游業實現鄉村振興的措施
3.1推動基礎設施與旅游區域的協調發展
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重要一環是要保證旅游景區有配套的基礎設施,如加寬美化鄉村連接縣城的道路,修建公共衛生間并配備工作人員定時清掃,對餐飲及住宿情況進行持續監督,通信網絡全覆蓋等。只有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安全舒適的景區環境,游客才能在游玩時感到身心舒暢,擴大景區的口碑,游玩人次才會增加,鄉村旅游才能更好地發展。由此可見,基礎設施的提升、人居環境的改善,是鄉村旅游提質升級的基礎性保障。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在規劃區域旅游時應將基礎設施建設考慮在內,將餐飲、住宿等行業與鄉村旅游融為一體,相輔相成,共推貴州旅游業的經濟發展。
3.2完善旅游業規劃,保障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自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后,貴州旅游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緊抓這次機會,開發旅游資源,加大對外宣傳力度。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利于貴州將自然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為鄉村振興的發展添磚加瓦。但是大開發不等于濫開發,不能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要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中尋找平衡,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保障自然資源不受損害,要積極保護當地的峰林、峰叢、溶洞等自然景觀,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提高當地居民和游客保護環境的意識,只有在保障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下,旅游業經濟才能持續穩步增長。
3.3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突出鄉村旅游特色
通過挖掘各地民族的歷史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農耕文化等,把鄉村旅游和少數民族文化融合起來,保留少數民族村寨的原汁原味,提升鄉村旅游文化內涵,突出鄉村旅游發展的特色化,讓游客在游玩的同時感受當地的文化底蘊。鄉村旅游要準確地把握消費者的需求,將旅游產業延伸至其它產業。如,在保留傳承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同時,開發鄉村養老、影視基地、婚紗攝影基地等其它旅游產品,打造獨有的鄉村旅游品牌。
3.4加強人才培訓,提高鄉村旅游專業服務能力
鄉村旅游業面臨著人才緊缺的現狀,為了解決這種局面,要培養旅游專業人才,要開展好職員素質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的能力。對于鄉村旅游的經營者來說,可以將鄉村居民進行統一管理,進行培訓,并通過建立與培訓相關的考核制度來評價培訓情況,提高鄉村旅游職員的整體專業能力。此外,還可以采取校企聯合培養的模式為農村輸送旅游專業人才,這不僅能夠提高整體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質量,還能節省大量的培訓費用。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環境下,貴州省的鄉村憑借著特有的旅游資源和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快速發展,但還存在鄉村旅游品牌缺失、安全意識薄弱等問題,貴州的鄉村旅游業要積極查找問題、改進問題,激發鄉村旅游市場,打造綠色生態環保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加快貴州省鄉村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鄧小海,肖洪磊.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鄉村旅游轉向研究———以貴州省為例[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8(05):42-49.
[2]董菁,毛艷飛,張良.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鄉村旅游產業的優化升級研究[J].農業經濟,2018(09):50-52.
[3]王琳麗.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鄉村旅游業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20(06):40-41.
[4]黃快林,黃立霞.以鄉村旅游業助推鄉村振興[N].湖南日報,2018-11-18(002).
[5]陳永馳.河南省鄉村振興進程中鄉村旅游業發展路徑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20.
對策建議思考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力促進了鄉村交通快效發展,提高了群眾生活品質,提升了群眾幸福指數,但由于鄉村交通社會關注不夠、資金投入不足、管理職權不清、行政監管不力等問題,致使鄉村交通成為管理空擋和盲區,無形制約著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創新鄉村交通管理勢在必行。
一、鄉村交通面臨的現狀
鄉村公路覆蓋面廣,連接廣袤的縣、鄉、村、組,里程數占全國公路通車里程的四分之三,是我國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交通直接服務于“三農”,是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基本條件,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先行要素,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力抓手。
長期以來鄉村交通面臨著“公益性”現狀,在建管養運安方面,很大程度按照“公益事業”對待。一是沒有控制性的鄉村交通詳細規劃。鄉村交通設計隨意性大,甚至以領導的意見為轉移,路面結構設計不規范、設計線路與實際路段情況不符、有的地方根本就不設計,造成鄉村道路坡度大、彎道多、拐彎急、視線差。致使鄉村公路技術等級低,安全風險高。二是沒有保障性的鄉村交通資金來源。鄉村交通資金主要來源于中省補助資金,需要縣鄉村一定數量資金配套和社會捐助。由于縣級財力不足、鄉鎮資金緊缺、村集體經濟薄弱、社會捐助難度大等因素,造成部分交通項目采取村民“一事一議”等模式,委托當地既無資質、無技術、無經驗的村委會組織隊伍自建。致使鄉村交通質量差,使用年限短。三是沒有系統性的鄉村交通管理體系。鄉村交通的發展,目前更多注重交通的數量,而忽略了交通的管理?!爱a業發展”的成片推進,一些企業在鄉村安營扎寨,貨運車輛不斷增多,“雙超”問題無人管;“產業興旺”的初步實現,流轉土地后的群眾空閑時間增多,駕駛二輪摩托、電摩托、農用車等出行頻繁,且駕乘人員老齡化嚴重,違規問題無人管;“建管養運”的嚴重脫節,養護主體不明確、管理責任不到位、養護措施不落實,造成路面水溝邊坡養護不及時、路面損壞、交通設施破壞等問題無人管。致使鄉村交通安全隱患突出,群死群傷重大安全事故頻發。
二、鄉村交通存在的問題
鄉村交通點多、線長、面寬,通過近幾年來鄉村振興的強力推進和精準扶貧的高效實施,鄉村交通雖取得了決定性的發展,但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可忽視。
(一)交通群體無安全意識。
部分駕駛人員酒后駕車、超員超載、逆向行駛、搶道追逐;部分駕駛人員駕駛的車輛未年檢、無交強險,甚至是城市淘汰的報廢車輛;農用車、二輪摩托、三輪車、電動車在鄉村泛濫,部分駕駛人員未經過正規培訓、不懂交通規則、甚至不能識別交通標識;部分留守老人為省事省時省錢,親自駕駛電動摩托組合接送留守兒童上學和放學,無安全意識又嚴重超員;部分群眾把鄉村公路當做公共資源,隨意在公路上鋪曬糧食、擺攤設點、堆放柴草。
(二)交通運輸無設施保障。
鄉村交通規劃設計建設因資金原因,未按照“同時規劃、同時設計、同時施工”要求,增設交通標識標牌、減速帶、波形護欄。部分公路坡度大、彎道急、搭接多、臨水臨崖,未安裝波形護欄和警示標識;部分公路兩旁的學校、院落、企業等出入的人車較多,未安裝減速帶和提示標志;部分公路路面狹窄,安全風險點和風險源多,車輛只能單向通行,未按技術規范修建錯車道。
(三)交通執法無強硬措施。
鄉村交通管理有交警、運管、路政、農機、道安辦、派出所、交管辦等多個部門,各部門職能明確但交叉、執法配合但推諉,結果是多個部門管不了、管不住、管不好一輛車;鄉村交通里程長、范圍廣、車輛多,交管部門人手少、裝備少、車輛少,上路執法就顯得力不從心,對鄉村一些交通違法行為缺乏震懾力,多數駕乘人員都抱有僥幸心里,與交管部門玩起了“貓捉老鼠”游戲;鄉村道路車輛種類繁多,無牌無照駕駛、非法營運、違規載客、對抗執法已成氣候,雖常常開展執法,但缺少強硬的措施,鄉村交通運輸違法違紀行為屢禁不止。
三、鄉村交通管理的建議
鄉村交通客觀存在的問題,我們只有客觀面對、探索改變、創新管理,才能為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提供交通保障。
(一)建設、管理、養護“三到位”。
一是公路規劃建設落實到位。新建的鄉村公路對路基、路面、路肩、路沿、錯車道、涵洞、水溝、邊坡、彎道、坡度、標識標牌、減速帶、波形護欄等嚴格按照鄉村公路技術規范規劃設計、送審和評審;項目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的確定,項目業主必須嚴格按照招投標程序依法依規開展,絕不允許采取“一事一議”等委托的方式讓無資質、無技術、無業績的單位或者個人建設;在項目建設中落實好“七公開”公示牌制度,主動接受村“兩委”、黨員干部和社會的參與監督,確保項目建設按圖施工、對標施工、規范施工。二是安全設施管理落實到位。堅持“應安盡安”的原則,在鄉村公路急彎、陡坡、臨水、臨崖等危險路段和事故“黑點”路段,增設波形護欄、交通警示標牌、限速標志等安全設備;在重要道路的平面交叉路口,醫院、學校、企業、院落等人居密集出入口,增設信號燈、人行橫道、減速帶、提示牌和照明等安全設施;為確保公路安全設備不被人為破壞和損毀,將監督管理舉報職能添加至“村規民約”和村“兩委”工作職責中,充分發揮當地群眾和村“兩委”第一時間的作用。三是公路管理養護落實到位。鄉村公路路網密、里程長、管理分散,無法依靠公路管理部門的專職養護人員養護,鄉村公路管理養護嚴重滯后,致使公路兩側雜草叢生,占據了有限的使用路面;水溝涵洞淤泥阻塞,排水十分不暢,路面沖毀嚴重;邊坡安全隱患突出,威脅行人和車輛安全。為了加強鄉村公路養護,采取“誰受益,誰養護”的原則,把公路管理養護責任落實到當地鄉鎮人民政府、交管辦和村委會,以鄉鎮和行政村為主體,設立養護作業班組,加強鄉村公路的日常養護和巡查,同時倡導全民愛路、護路和養路意識,切實把鄉村公路管理養護工作從行業行為轉變成政府行為、社會行為、群眾行為。
(二)機制、資金、服務“三強化”。
一是強化工作機制??h級人民政府出臺鄉村公路建管養運安工作實施意見,使之形成“政府主責、鄉鎮主抓,部門參與,群眾配合”的鄉村交通管理新機制,將鄉村交通管理納入交管部門、各鄉鎮、各村委年終考核指標,與“安全生產”和“綜治指數”掛鉤,實行“一票否決”;建立鄉村交通管理委員會制度,每月定期開展全縣鄉村交通管理工作督查通報會,及時通報各鄉鎮各村組交通管理情況,對交通管理問題突出的鄉鎮村組,縣級分管領導約談鄉鎮主要領導,鄉鎮主要領導約談村“兩委”;鄉鎮“交管辦”每月編制好“兩庫一圖”,及時更新轄區鄉村交通管理排查臺賬、整改臺賬、銷號臺賬,確保制度上墻、臺賬上墻、業績上墻。二是強化資金保障。緊緊抓住交通運輸發展“黃金時期”和鄉村振興政策支持方向,結合鄉村振興謀篇布局,精心包裝產業路、資源路、旅游路等項目,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注重包裝優勢項目,加強交通重點項目招商引資,有序開放交通建設投資市場,加大與交通建設領域企業對接力度,用好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爭取社會資金;統籌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上級轉移支付、地方債券等資金來源,加大涉農資金的拼盤整合利用力度,集中力量推進鄉村公路建管養運發展。三是強化服務深度。結合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整合鄉村客運資源發展片區客運,實行一片區一公司,將管理重心下移,通過對公司財政補貼、減免稅收、政策扶持等手段,降低經營成本和收費標準,讓群眾有車坐、坐得起、坐得方便、坐得安全,徹底解決鄉村客運散、亂、險、貴等抗風險能力弱的問題;市級公安車管部門要簡政放權,主動深入鄉村基層,服務基層,在鄉村基層開展微型面包車、農用車、三輪車 、摩托車等車輛及駕駛人業務辦理,為群眾提供便利服務,有效解決鄉村農用車、三輪車、摩托車等車輛不注冊、不年檢、不保險,駕駛人不考駕駛證、駕駛證逾期不年審等問題,逐步使鄉村車輛和駕駛人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管理軌道;縣級交管部門通過定期召開鄉村駕駛人、村組干部及部分村民交通管理宣傳教育培訓例會,通過警示片血淚史教育和交通管理知識培訓,有效提高群眾交通管養知識、交通安全意識和遵紀守法觀念。
(三)交管、鄉鎮、村組“三聯動”。
關鍵詞:紀錄片;非物質文化遺產;松山水酒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農業、農民“三農”問題的良好解決,關乎億萬農民的切身利益。在國家高度重視鄉村發展這一時代背景之下,我國的農業農村,必將擁有極為良好的發展前景。貫徹落實這一重要要求,需要針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1]。中國是聞名世界的文明古國,擁有璀璨的歷史文化。中國也是酒的故鄉。在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酒與酒文化一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并且以其文化特性,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更好地記錄還原酒與酒文化,能夠讓人們加深對酒的物質與精神價值的重新認識。為了追溯湖南省婁底市新化水酒的文化歷史淵源及特色,本設計選擇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婁底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松山水酒,作為研究主題。通過紀錄片增強松山水酒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引發更多的人關注松山水酒,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松山水酒研究背景
松山水酒源于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圳上鎮黎明村,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導致松山水酒這一傳統手工藝未曾傳播與發揚出去,借助紀錄片這一表現形式,可以更好地對婁底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松山水酒進行影像傳播與保護。大多數情況下,紀錄片不需要由演員直接出演,紀錄片中的人、地與實際情況一致,在原生態的基礎之上,能夠塑造優秀的市場價值和品牌價值。因此,通過紀錄片,能夠以更加立體、形象、自然的方式實現對松山水酒的品牌傳承發展。松山水酒采用古法釀制,它具有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學術研究意義以及探討價值。黨的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是黨對我國鄉村建設的深層次把握,聚焦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對于整體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著重要意義[2]。為響應貫徹黨的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本設計以松山水酒作為研究主題,利用數字影像對松山水酒進行品牌宣傳,以期形成品牌效應并帶動松山水酒產業的良好發展。數字影像技術是新時代下產生的一種新型技術,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多種領域內都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隨著該項目的誕生,在宣傳松山水酒品牌價值的同時,利用數字影像技術能更好地增強松山水酒的經濟效應,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到數字影像的重要價值。
2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當代價值
近年來,文化領域創新成果頻現,以“故宮文物”為代表的文創作品逐漸被大眾熟知。鄉村旅游也作為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的新興嘗試在各地風靡。非遺成為文創領域和鄉村旅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跳出原有單一文化內涵的桎梏,在經濟領域嶄露頭角,帶來的經濟價值不可小覷。非遺與鄉村振興中的“生活富?!薄爱a業興旺”“鄉風文明”要求相契合,成為集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于一身的“多功能”項目,給鄉村振興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
2.1回溯鄉村發展歷史
非遺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誕生至今經過成百上千年的傳承發展,保留著獨特的歷史印記。非遺集中體現了當時村民對文化信仰的樸實追求,更能透過表面的文化承載形式反映出誕生地當時的民風習慣,是考證當時歷史極有效的信息載體。通過梳理當地非遺傳承發展的過程,可以明晰在其產生、發展、傳承、延續等不同歷史階段鄉村的農業生產條件、物質生活水平、社會組織架構和村民互動方式,甚至當地的道德衡量標準、社會風俗習慣、人情交流往來等都可以從中得以體現,成為探索當地歷史文化的有益路徑。這對研究鄉村歷史、追溯鄉村發展淵源具有重要意義。
2.2豐富鄉村文化內涵
中華文化綿延至今,不論在城市還是鄉村都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價值體系,鄉村傳統文化尤其如此,其背后蘊藏的人文思想、精神理念、思考方式、價值追求以及文化偏好無一不展現著當地村民內化于心的精神追求,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寄托所思所想的重要載體。非遺不僅攜帶著過去的文化價值,也傳承著現代的文化內涵,與現代文明交織共生,為鄉村成長壯大提供了豐厚動力來源和養分滋潤,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村民生活方式及其行為舉動。雖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現形式多是文學故事、民俗習慣、傳統技藝、音樂戲劇等一些看起來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載體,但正是從這些傳統習慣中折射出我國延續至今的農耕文明的全貌,對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建立傳統道德體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鄉村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傳遞出的文化內涵具有廣泛的村民基礎,長期形成的文化習慣很容易被村民接受,是推進鄉村文明建設的有效手段。
2.3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進,各地開始嘗試探索將文化資源融入到當地的產業發展中,建筑業、手工業、旅游業、文創設計業等多個行業都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非遺擺脫了原先單一的文化助力定位,轉化成一種生產力資源,逐漸在經濟領域展現價值。經濟發展促使物質水平逐漸提高之后,人們的目光不再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而是開始轉向對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的追求。這個時候商品對于人們來說,其實用價值顯得不是那么重要,反而是其背后蘊藏的深層的文化理念成為人們首選的標準,非遺的衍生產品由此獲得人們青睞。
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提供的新機遇
當下全面脫貧順利實現后,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效銜接成為現階段鄉村發展的首要目標。各地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導,開始大力發掘本地鄉村的內生特色,鄉村本土的經濟發展、特色產業、生態環境、治理模式、民俗文化、精神內涵、歷史傳承等都被作為新興視角放在時展脈絡下進行審視,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帶來了新的機遇。
3.1政策傾斜支持
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非遺作為一種新興力量被重視起來,尤其是傳統工藝可以作為產業發展的路徑被利用。國家出臺了許多文件以更好地發揮傳統技藝的作用,還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吸引群眾參與。除此之外,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我國充分借鑒日本發展農業經濟的先進經驗,提出發掘優勢,建立“一村一品”理念。這個理念提出后,各地積極響應,開始在當地落實摸清家底的“八個一”要求,在對本村的歷史文化進行梳理后,總結歸納本村的文化特色,將本村流傳已久的歷史文化重啟。在此過程中著重進行對文化資源的把握,在頂層設計中體現“一村一品”的差異化。各地根據“一村一品”指示,設立不同的資金扶持項目和人員交流支持,大力發掘本地的特色非遺資源,并逐步將非遺資源打造成當地的特色名片。國家、省、市、縣自上而下的政策傾斜為非遺保護利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3.2優秀傳統文化需求日益高漲
過去幾十年間,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飛速躍升,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吃穿極度匱乏的時代已經過去,人們在基本生活保障得到滿足后,從單一的物質需求開始向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并重轉變。除了追求更好的物質條件以外,人們開始重視內心對于精神文化的需要。如何充實精神、提升文化素質成為人們現階段更上一層樓的追求目標。從改革開放至今,國家重視提升教育水平,科學知識傳播使得大眾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質普遍提高,表現在人們的審美水平和人文追求逐漸向高層次發展。在外來文化大幅席卷各地的情況下,不少人開始呼吁重視我國傳統文化,希望通過發掘傳統文化背后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達到充實民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效果。非遺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完美契合了民眾這一需要。
3.3經濟發展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帶來空間
我國最早的社會生產形式是農業,農業收入是我國早期社會發展的經濟來源。我國的傳統文化最早也是起源農業文明,在農業文明的土壤中生根發芽,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例外。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保留著鄉土性的特點,與農業社會息息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成形發展離不開農業社會的經濟支持。早期人們通過農業獲得衣食溫飽,在此基礎之上才開始構建文化體系。農業社會下的生產力進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誕生的基礎?;厮莞鱾€朝代可以看到,經濟發展較為迅速的朝代,其文化遺產就越多,這是因為經濟發展給文化誕生開拓了空間。當下鄉村振興戰略帶來的農村經濟發展無疑也將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創造優渥的現實條件。
4松山水酒的影像傳播與保護實踐
4.1前期工作
4.1.1勘景為了能夠找到合適的拍攝場地,以增強影片的可觀性,團隊一行多次前往新化,歷時180余天,把紀錄片所需場景暫定下來。例如,團隊選取了陳歷祥先生的酒廠以及放置水酒的馬龍洞為酒窖拍攝場景,選取了油溪橋村的木屋、紫鵲界梯田等一系列符合拍攝場景要求的地方作為紀錄片取景場地。4.1.2美術設計在拍攝過程中,團隊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拍攝淘米的過程中,畫面背景太過雜亂,團隊成員便用竹排整齊排列在背景墻上,從而得到干凈整潔的鏡頭畫面;在拍攝煮米的過程中,灶臺周圍的環境雜亂無章,為了畫面的唯美效果,團隊成員自主布景,首先將旁邊的柴火棍排列整齊,然后在突出的白墻上排列好竹條,在拍攝攤涼鏡頭的過程中,原場景中的背景窗是不銹鋼窗戶,無法融合整體畫面。因此,我們便與酒廠負責人溝通將不銹鋼拆除,最終得到完美的畫面。在拍攝壓榨鏡頭的過程中,因為整個環境都是白墻壁、白柱子,這樣單調的環境會導致整體畫面不協調,所以團隊成員聯系酒廠負責人用竹條裝飾了一下酒窖環境,把白墻、白柱子遮擋住。有了竹條的裝飾,整體畫面協調了很多。在拍攝插秧鏡頭畫面的過程中,考慮到讓演員穿上蓑衣戴上斗笠更符合拍攝畫面效果,所以摒棄了他們原定的穿著打扮,穿上團隊成員準備的蓑衣斗笠。
4.2幕后紀錄片
4.2.1創作觀點根據紀錄片的拍攝腳本進程進行記錄。利用所記錄拍攝團隊在工作時的記錄視頻和正片拍攝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的視頻,通過將正片與幕后花絮相結合這一方法,采用幽默搞笑的方式,進行再次的藝術加工和展現。在影視藝術中,電影紀錄片占據重要地位,其完整地記錄了國家的印跡。但是電影幕后紀錄片畢竟是一種新興的紀錄片類型,其具有自身的類型特質和傳播特征以及價值導向。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以及所面臨的困境與出路都值得作深入的研究。4.2.2成片思考在拍攝花絮的過程中,會考慮到如何才能展現出更好的效果,比如重點記錄哪些方面,以及在制作花絮的過程中,重點偏向哪一種類型才會引起觀眾興趣駐足觀看。是純花絮還是純預告?最終團隊選擇將兩者結合,但更偏向花絮多一點的方案。通過幽默的展現形式,讓觀眾更想深入地去了解我們的拍攝過程。一部好的紀錄片不單單只是隨便找個地方拿著相機就開拍,而是要經過不斷探尋、不斷摸索,去發現、去總結出來的成果。
5結束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鄉村傳統優秀文化的精髓,在展現鄉村歷史文化脈絡、豐富鄉村精神文化生活、開發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等方面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國家和政府正在大力推行鄉村振興戰略,這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對其各項價值運用有著新的期待。本文沿著這個思路發掘松山水酒的歷史、文化及經濟價值,無疑是一次非常具備研究價值的實踐。
參考文獻:
[1]樊鑫鑫.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內涵與實施路徑[J].鄉村科技,2021,12(4):6-7.
關鍵詞:農村金融;鄉村振興;金融體系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響,在農村經濟形態的發展和形成過程當中,鄉村振興會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發展限制。所以,分析農村地區的金融領域發展現狀,結合其存在的不足和困境對應的提升措施,為后續鄉村振興道路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也可以為提升我國農村經濟環境起到推動作用。
1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必要性
對鄉村地區經濟振興所起到的推動作用,是農村金融發展的關鍵,也是農村地區經濟產業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首先,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想要實現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變化,就要實現農業產業體系的現代化發展,提高實現產業創新和整體競爭力。目前雖然我國農業產業發展有了較大進步,但整體生產技術相對落后,資源的利用率相對較低,種植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與城鎮相比,農村的整體經濟水平相對滯后,收入較低,不管是在農業科研設備補充還是產業融合等方面都缺少外來資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的經濟發展[1]。其次,農村金融支持也是實現鄉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實基礎,和諧健康的農村生態環境是實現農村地區長遠發展的關鍵保障。在農業發展環境下,農業種植過程當中使用化肥、農藥以及其他污染環境的原材料會影響土壤質量,降低作物產量,嚴重時會導致水土和耕地面積流失,阻礙農業可持續發展。肆意排放農村生活垃圾、焚燒秸稈等產生的污染,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來科學處理污染源[2]。再次,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是地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淳樸的鄉風是實現農村地區發展的重中之重。但現在農村地區依然有盲目攀比、大肆操辦紅白喜事的現象,同時文化建設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區,有限的文娛設施難以滿足群眾的基本需求。留守老人的贍養問題、兒童的教育問題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另外保護傳統文化、修復歷史遺產以及宣傳和引導道德風貌都需要引入資金,保證工作順利實施[3]。
2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
農村金融發展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現。首先,農村金融是支持產業興旺、助力農業發展的基礎。金融對于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要以重視培育新型農業主體為基礎,以引入社會資本先進技術和完善管理經驗為目標,以此來調整現有的農產品結構,創新農村地區的產業布局,實現糧食、農林、牧業的統籌結合以及種植養殖和銷售的一體化發展[4]。其次,要強化涉農金融機構通過信貸手段來培育創新型農業主體的作用,實現農村產業的多角度融合以及農村地區全產業鏈的一體化發展,確保多個產業結構可以實現互動補充,以此來促進農業產業的興旺發展。再次,農村金融要以扶持綠色農業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從傳統的追求高產轉變為追求綠色可持續發展,對應的金融導向也呈現出新的變化。涉農金融機構要在支持鄉村振興發展的進程當中引入綠色導向,以綠色信貸業務來支持農業綠色循環的低碳生產,實現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是要改變傳統的種植養殖產業,使依靠自然資源消耗為主導的粗放型經營模式轉變成現代化的可持續綠色發展模式,重視在農業生產技術發展過程中引入節本增效的創新技術,強調推廣畜禽養殖新型農業發展模式。農村金融支持可以依托農村地區現有的綠色資源,發展并扶持休閑、旅游以及健康產業,推動農林牧漁等產業和教育、文化、養老等實現有效融合[5]。最后,農村金融支持要重視發展普惠金融,提高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國農村地區金融市場發展較為失衡,地區金融配比難以滿足實際需求,想要實現鄉村地區的可持續振興發展就要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的缺陷。將有限的金融資源投入到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當中,通過拓展和延伸農村地區的服務鏈,形成一體化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以強化鄉村地區發展的前提開展豐富多樣的金融普惠活動,幫助農村居民提高金融服務的運用能力,實現農村地區共同富裕[6]。
3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面臨的困境
農村地區金融發展是以推動農村地區經營主體多元化發展以及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資金融通可以確保各項基礎工作順利進行,但受外界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缺乏資金對農村各項事業的融通支持以及對不同經營主體的政策性支持,同時具體的對象和外部環境的差別會導致相關工作受阻。
3.1農村金融市場不完善
首先,農村金融市場的供給環境相對較弱,難以與城市地區相匹配。大部分農村金融行業的發展相對較慢,金融供給的主體相對單一,市場發展空間較小,商業和國有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運營工作會過度關注個體利益,不能根據農村市場的實際情況完善工作細節。一些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數量少,有的地區只有農村信用合作社,會因為結構單一而影響融資功能,直接限制鄉村振興的整體發展。其次,現有的農村金融市場結構不合理。受市場主體的供給和需求不對應問題的影響,金融監管體系對市場的約束性和管理性相對較低,直接影響農村金融體系的細化和完善,失去對地區經營結構的約束。
3.2農村金融服務不到位,金融產品單一
農村地區的金融產品能充分展現出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情況。通過對農村金融市場的運行情況展開分析可知,豐富的金融產品能從多個角度滿足農村地區金融主體的不同資金需求,以此來為農村經濟主體的項目建設提供基本支撐。分析目前的建設成果可知,農村金融產品的類別和形式還不夠全面,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的整體要求,也不能實現外界環境和內部政策對經營的促進作用,直接影響農村地區的金融供給,導致資金的運營和使用受到較大的約束。
3.3貸款額度有限,貸款困難
目前農村金融機構所發展的業務當中,大部分為小額貸款,款項相對分散,存在一定的回收風險,會影響農村金融機構對地方經濟水平的促進作用,甚至會阻礙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村地區,農民對小額貸款的需求量較大,一般會以相應的擔保抵押為條件申請貸款,但因為農村地區的抵押物資較少,且大部分農民的個體條件不能滿足貸款要求,所以農村金融發展會受到一定約束,制約了農村經營主體的經濟發展水平[7]。
3.4農村金融保險不完善
農村金融保險對于鄉村振興產業的穩定和發展以及后續的風險防控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農村金融保險在地區經濟發展進程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農村金融保險存在發展滯后以及缺乏擔保的情況,在當前社會環境當中,商業保險不斷發展,而農村金融保險相對落后,影響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限制了對保險的可承擔風險。另外農村金融機構的現有網點數量較少,在開展涉農業務時需投入大量資金,降低了貸款的收益率,導致資金流入到非農產業中。假如農村金融保險不能降低農業融資風險,就會影響鄉村振興戰略實施[8]。
4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建議
4.1構建合理的金融服務政策和體系
首先,分析目前農村金融環境的發展情況可知,其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存在較大不足,要從農村金融的不同發展階段來制定并落實對應的金融服務政策,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多元化農村經營主體的現代化發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其次,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需要結合現狀科學規劃銀行和非銀行機構,以多樣化的途徑引導多種類型的農村金融機構,確保該類金融機構促進農村區域實現經濟和文化水平雙重發展,滿足農村地區在各個領域建設工作的資金需求,另外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調節效應,合理布局農村金融的業務網點,為完善和發展后續經濟體系打下基礎。再次,要細化現有的監管機制,規避各類風險,構建完整、科學、優良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確保相應的金融服務制度滿足鄉村振興發展的需求[9]。
4.2創新服務模式和產品
首先,要引入新型技術手段完善金融服務。在過去銀行業的發展進程當中,信息不對稱對農業金融發展的阻礙較大,引入大數據技術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促進銀行服務業在農村地區的發展。涉農金融機構要根據新型農業主體的個體需求,結合現代化的智能手段創新并整合業務模式,提高服務的技術和數據處理能力,完善業務審批過程,簡化辦事環節,提高農村金融的服務質量。其次,涉農信貸增信途徑和方法有待豐富,農村金融機構應結合國家的政策方針來提高涉農信貸期限的時間和額度。例如,在黨的報告中提出了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繼續延長30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型農業主體出現。農業金融應以此為契機發放農村土地經營和農房抵押貸款,在農業設施設備抵押和生產訂單等方面加強融資,以此來提高貸款的額度并延長相應期限,針對農戶、地方產業、農村合作社以及電商產業鏈等渠道增加貸款,并豐富融資模式,以此來滿足在土地流轉和服務過程當中涌現出的新經營模式。再次,要結合農村地區現有的產業鏈,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和農村地區現代化農業規模的共同發展,農村產業鏈經營主體的基本資金需求從小額化向規?;D變,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農業金融機構要以解決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及后續流通和營銷渠道當中的融資需求為切入點,打造出符合農業金融產業差別的新金融服務體系,根據不同的客戶需求完善定價細則,確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根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滿足不同農戶的基本需求。
4.3保證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全面提高
站在整體的角度分析,想要實現農村金融對“三農”工作的良好服務,就要完善和優化金融服務體系,明確其在鄉村振興工作當中的具體職能。要改變現有的工作思維,強化金融服務模式,依照農村地區特有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農民的實際需求,通過面對面、點對點的服務模式實現金融服務和農業種植生產等活動的有效融合。結合這些方面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對應的金融服務方案,進一步細化以多元化農村經濟為主體的金融服務,確?,F代農業生產活動得到更科學有效的提升,從根本上解決鄉村振興工作當中的資金難題[10]。
4.4大力發展農村綠色金融服務
首先,要重視農村金融對綠色產業的引導、約束和杠桿作用。農業金融機構要依照農業發展基礎強調其實現綠色低碳化的轉型方向,結合有效的金融服務促進農業產業呈現更高效、高質量的生產模式,從傳統的粗放型生產經營轉變為重視生態節約環保的綠色經營,在此過程中要加大綠色信貸的投放力度,重視對農業種植養殖以及深加工產業的金融支持。其次,要細化綠色農業信貸投放制度,通過制定差異化信貸策略,創新現有的綠色金融產品結構。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生產和經營特點,探索農產品商標質押貸款的新型貸款模式,結合分類化的客戶管理渠道,對現有的信貸項目庫當中所涉及的農業循環經濟項目分級授信,提高其授信額度。構建以現代化農業科學技術為支撐的農業示范基地,開拓綠色貸款通道,實現農村綠色金融服務的可持續性發展[11]。再次,要強化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性支持,結合現有的政策標準和金融發展制度,落實農村綠色金融的相關要求和政策體系,構建并完善能和其相對應的、以服務于農村地區金融需求為主體的中介服務機構,投入充足的資金,調動涉農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視以綠色金融服務為基礎的綠色小微企業和項目的信貸投放。
4.5加大對農村農業貸款的管理力度
想要實現農村地區金融結構的穩定發展,就要完善利率定價機制,高利率會增加農民的貸款負擔,阻礙地方經濟發展。政府要以規范市場運營模式為主,合理調控農村金融市場,確保各項業務有序進行。農村信用合作社要結合科學的利率機制優化現有利率,確保農民主體得到金融優惠,積極參與地區經濟建設。要以小額信貸為主導,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信貸需求構建與實際利率相符合的金融制度,在強化融資效率的同時實現對金融機構運營工作的科學引導,確保金融服務能滿足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要求。
4.6拓寬信貸渠道,提高農村農業貸款額度
發展農村信貸領域要拓寬農村信貸渠道,提高農村信貸的利用效率,強化監管水平。通過機構擔保以及補貼政策,推進農村金融的創新和發展,拓展信貸渠道,發展不同的資金渠道,實現多個渠道資金抵押,保證農村地區經營主體拓展融資渠道。另外要加大農村金融對金融貸款的投入力度,從地方經濟的發展角度入手確定金融活動的發展方向,依照民間借貸的實際情況規范并引導市場環境有序發展。
4.7防范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風險
首先,要由財政部門設立專門的農業風險補償基金來補貼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信貸投入,并適當補償不良貸款造成的損失,完善并推廣農業保險制度。要豐富并完善農村信貸的擔保體系,優化現有的金融環境,確保各類金融機構能夠更多地參與到農村金融服務當中,有序推動城鄉文化和經濟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金融保險制度,構建農業金融信貸的對應風險。其次,要擴大政策性保險費用的補貼范圍,吸引更多創新型農業主體,結合政策性保險對策預防風險。可以通過政府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引導并鼓勵商業性保險機構開展農業保險相關業務,確保對應的保險服務能滿足農業市場的實際需求,為新型的農業主體提供更可靠有效的保險基礎。再次,可以推出盈利涉農保險產品,確保農業經營主體在遭遇自然災害時能得到啟動資金補償。最后,通過引入風險共擔及補償制度來構建政府機構、農戶和經濟組織等多位一體的聯保模式,充分落實集中擔保、分散使用的靈活模式,采用綜合化的保險措施來防范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過程當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金融風險,確保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資金可以完全應用到農村地區建設當中,促進農村地區各個領域的整體發展[12]。
5結束語
農村金融工作的發展和完善直接推動解決了“三農”問題,目前在鄉村振興工作過程中支持農村金融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農村金融發展受環境及制度的影響存在諸多困難,對應的保障制度也不能確保金融體系穩定發展,從而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影響了鄉村的發展。因此要以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為基礎,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制度,進一步促進中國農村經濟向高質量方向發展,并實現了農村金融對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小華,楊玉琪,程露.新發展階段農村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問題與解決方案[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7(6):41-50,257-258.
[2]李茂,王晨陽.金融創新如何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銜接[J].河北學刊,2021,41(6):204-209.
[3]邵曉翀,杜爾玏.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現實基礎、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基于新發展格局視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1(10):76-80.
[4]袁文.鄉村振興中農村金融立法的困境與破解路徑[J].農業經濟,2021(10):94-95.
[5]王興國,吳梵,劉韜.農村金融發展影響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計量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21(10):84-91.
[6]李昱呈.開發性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路徑探究[J].開發性金融研究,2021(5):41-48.
[7]馬天祿.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J].中國金融,2021(15):26-27.
[8]林暹亮.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長效機制構建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20.
[9]李自強,陳佑成,葉偉嬌,等.網點布局視角下農信社信貸服務感知質量影響機制分析與展望———基于商譽評價的調節效應分析[J].農業展望,2019,15(11):27-34.
[10]陳麗.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思考———以廣東省梅州市為例[J].農村金融研究,2019(6):67-70.
[11]丁竹君.創新農村金融工具的路徑選擇[J].社會科學輯刊,2010(1):117-119.
關鍵詞:普惠金融;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
一、普惠金融的內涵與作用
“普惠金融”一詞由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旨在通過金融服務手段為農民和小微企業等有需要的群體提供幫扶性的儲蓄、貸款等金融幫助。而我國受自然經濟發展和鼓勵創新創業政策的影響,普惠金融多年來在我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并結合我國本土的實際發展情況,其具體形式也變得更加豐富。長期以來,我國城鄉發展差距較大,農村地區的經濟來源渠道單一、整體發展水平較低,一直是我國普惠金融的重點關注對象。雖然普惠金融的具體金融形式豐富多樣,但由于其幫扶性的特點,在實踐中通常是以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使得我國農村地區的群眾能夠更容易地參與農村金融服務。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歷經多年的實踐與完善,在各個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金融機構的數量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并且仍然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金融服務的質量卻并未跟上數量增長的步伐,并且由于農村經濟的特殊性和政府政策的不斷調整,在具體實踐中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農村地區的發展狀況仍然值得探索和研究。
二、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的實踐情況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登上了新的臺階,但是城鄉差距的擴大仍然是我國當前面對的最突出的發展問題,農村地區的發展問題仍是國家政府和全社會人民關注的頭等大事。在自普惠金融進入農村以來,已歷經十余年的發展,其中最明顯的表現是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的數量大大增加,同時開始出現了一批以農村商業銀行為首的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首先,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的數量得到了顯著增加,覆蓋率大大提升。普惠金融顧名思義,其核心關注點一個是金融服務的普及性,一個是金融服務的優惠性,服務于所有有金融服務需求的人群,才是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其次,農業貸款余額不斷提升,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這表明農民手里可以支配利用的資金不斷增多,農業經濟的發展得到了極大的促進。再次,普惠金融的商業模式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而持續的創新。在過去的幾年中,受惠于政府政策的專業性引導和金融科技的大力支持,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邁入了新征程。與傳統的普惠金融商業模式不同,新興商業模式是基于互聯網為發展背景的情況下,結合金融科技,實現了普惠金融發展與數字化信息的有效融合。與傳統的商業模式相比,數字普惠金融不僅在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服務性方面有廣泛的提升,利用互聯網技術,在降低時間與空間成本的方面也有長足的進步,能夠讓客戶更加方便簡捷地得到所需要的金融服務。由此可見,數字普惠金融超越了地理上的限制,使得身處不同地區的人民在任何時間都能享受到相同質量的金融服務,進一步在形式上增強了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對于鄉村振興的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梢哉f,近年來普惠金融發展的主流地位就是數字普惠金融。最后,在普惠金融的應用發展中多方機構合作倒推了整個金融業乃至國家經濟的發展。推動普惠金融更加全面地發展不僅僅是銀行機構單方面的努力,更是國家與多方機構共同建設了責任分擔體系。國家通過各項財政支持和幫扶政策在宏觀上推動普惠金融體系的完善建設,為其有序健康地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并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向縣、鄉等金融服務薄弱地區拓展網點和業務,平衡了鄉村地區的供應與需求。同時政府與多方機構通過建立了風險擔保體系,有效地控制了在服務過程中的各類風險。
三、當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建設不完善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各個地區之間差異巨大,加上現代化工業的發展,導致城鄉發展差距較大。部分落后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尚未完善,尤其是一些較為偏遠的地區,由于地勢特殊和當地人民生產生活的特點差異,各個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不同程度的滯后。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以及互聯網的普及,我國的通信技術發展水平較為先進,在一些發展較好的農村和地區已經出現線上支付等現代化手段,但是在一些較為偏遠和更加貧困落后的地區,由于設備建設和維護的難度和成本較高,尚未建立完整而健全的互聯網終端,移動支付手段也沒有得到全面的推廣。這就造成了這部分地區的金融服務領域難以得到滿足和發展。同時,由于經濟發展落后導致農村的基礎設施資金來源渠道單一,通常是各級政府撥款,但經常受到資金不足的制約,各級政府所能夠提供的基礎設施數量較少,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而在信用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部分地區的農民并沒有建立完整的信息檔案,因此當其出現違約行為時,很大程度上并不能采取較為有效的措施。同時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開展還面臨著很大的信息障礙,農民所能夠獲取到信息的渠道是十分有限甚至是單一的,而這對于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來說,農民獲取信息的對稱性和時效性都大大被削弱。
(二)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供需相應存在誤差
目前農村大多數農民仍以務農為主要收入來源,而受到自然氣候條件的影響,農作物的生產周期一般比較長,并且其產量和品質受到各種人為和自然災害因素影響較大,極容易造成產量的減少和品質的降低,從而導致農戶當期收益減少,這也極大地提高了涉農貸款回收的風險。近些年,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導致農村里大部分的青壯年都離開農村進城務工,導致真正從事務農的農民的老齡化十分嚴重,盡管新的經營方式、商業模式在不斷涌現,但傳統務農人員仍然面臨著農產品滯銷等問題。而在一些發展較好的地區,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人們的收入日益增高,農民不再僅僅以追求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為唯一的需求,對于鄉村旅游、生態環保、教育醫療等多方面也需要金融資金支持,但現有的配套機制仍是匱乏狀態。這就造成了鄉村金融服務需求的多樣化與信貸投入的不統一。人們日常需求的產品及服務越來越多,但農村普惠金融機構創新能力不足,配套的創新機制不完善,無法滿足農村用戶對金融服務的進一步需求。與此同時,農村金融市場也面臨人才短缺這一難題,基層人員多數是單一工作的員工,未接受過金融創新方面的學習與培訓,難以推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的發展和創新。
(三)金融生態環境薄弱
我國的征信體系是以中國人民銀行為主導的,同時接入了多方機構的征信信息。但在農村地區,難以做到完全覆蓋和信息共享,部分村鎮的普惠金融機構還不能做到共享資源,導致客戶信息不透明,大大提高了用戶還貸不及時的風險。目前,我國農村的貸款對象仍然以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為主,關于個人的有象征信信息仍十分缺乏,相關體制仍未建立,難以對個人借貸的風險進行實時監控。由于我國城鄉發展的差異,農村地區部分農民的教育層次和文化水平較低,涉及金融方面的相關知識更是十分匱乏,金融詐騙等問題也屢見不鮮,這給農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的同時也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風險,給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危機。在農村金融市場上,由于農民知識匱乏及部分道德水平不高的現象,可能出現故意騙取貸款和逃債等行為的出現;而農民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和金融意識還較為缺乏,容易出現將個人信息借予他人等多種問題,這對于農村金融市場的征信體制建立造成了極大的阻礙。與此同時,對于金融機構來說,貸款給農民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風險的舉措,大多數農民從事的是農產品的生產相關的行業,本身受到各種自然條件的制約,應對市場變化的抗風險能力也較差,經濟收入不穩定,有大很可能會出現無法還貸的情況,這就造成在農村的市場上,普惠金融具體的產品和種類比較匱乏。
(四)相關的規章制度不完善
目前對普惠金融的應用和發展,相關的政策僅僅停留在針對群體的層面,并沒有落實到農村現實環境下。一些大型的金融機構,只是設立了面向農民這一群體的普惠金融服務,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缺乏相應的規章制度,針對農村市場的普惠金融的發展,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體系。政府相關法規的制定也較為宏觀,對于具體落實未形成指導意見。以常見的抵押擔保為例,在農村地區的實施過程中對資產的評估擔保方面都存在著很多問題亟待解決。經過以往簡單化的數量增長階段,農村地區的普惠金融發展已經初步向更加深入更加具體的方向發展,相關的產品和服務的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一些輔助機構開始出現并發揮作用。在此背景下,相關法規和制度的完善顯得十分重要。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健全有力的法制引導和保障,在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尤其如此,只有在制度和法律層面進行不斷完善,才能更好地引導農村市場地的普惠金融實現更好的發展和創新。
四、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的改進建議
(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普惠金融服務網點覆蓋率
隨著城鄉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的生產生活需求也得到提高,而與之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速度卻沒有跟上。在政府層面,可以通過財政補貼進行扶持,幫助部分落后的鄉村地區完善基礎設施,做好物質條件基礎;并通過補貼政策,推動一些傳統的大型企業牽頭,幫助農村地區建立移動設備網絡,為今后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引導農村地區盡快發展數字化產品做好鋪墊工作。同時應該引導不同的地區借助自身的地理優勢、產業優勢等形成新的增長點,并通過出臺相關的扶持性策略,形成發展合力,并根據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具備可操作性指導意見,從而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在金融機構層面,主動進行機構網點向鄉鎮級別的地區進行擴張,根據不同地區金融需求的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進行針對性的產品設計和服務提供。進行金融機構網點的選擇和設計過程中,應當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深入分析當地普惠金融服務的具體需求,進行綜合考慮。
(二)降低農業生產風險,鼓勵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
為了應對農作物生產環境的不確定性,除了加強水利建設以外,政府還應當完善財政補償手段,尤其是對受災群眾的需求進行動態分析,提供針對性的幫助。同時政府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吸引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以緩解務農人員老齡化的問題。普惠金融對鄉村振興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金融機構應引導金融資源向農村下沉,將基礎金融資源配置的重點轉移到農村,堅持立足于農民群眾的需求,針對鄉村振興的痛點,加強對基層工作人員的創新性培訓,創造出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滿足農村用戶日益增長的需要。與此同時,金融創新還需要堅持因地制宜、風險可控的原則,從實際出發,根據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趨勢變化和“三農”金融需求,有效地防控風險,引導更多的金融資源投入鄉村振興中。
(三)健全農村征信體系和監管體系,創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金融市場的良好發展離不開健康的社會征信體系,逐步完善農村征信信息,建立一套專門針對農村用戶的征信體系是很有必要的。金融機構也要主動積極引導農村用戶培養誠信意識,利用經濟手段讓客戶切實體驗到守誠信的好處。同時國家也應該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的良好風氣,強化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能,引導金融市場進行合法的交易。針對農村地區農民金融知識匱乏的現狀,應當建立完善的金融知識普及體系,可以考慮通過設立專門的學習機構進行教學普及。同時為了保證具體落實過程中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村為單位,設立學習小組的方式,并定期開展金融機構下鄉的活動,通過一些鼓勵性的活動激發農民的學習熱情,并根據不同的農民基礎水平進行差異化的普及工作。在普及過程中應當注意要時刻結合當地發展現狀,進行針對性教學,要以農民的切實需求為基礎,確保農民能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
(四)完善相關的法規建設,加強政府監管
普惠金融的應用和發展,與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都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在此過程中,相關法規的建設和完善是指導和總領性的任務。政府部門通過宏觀調控實現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出臺相應的政策條款,一定程度上對金融機構進行政策性補助,從而引導其更多地向農村地區發展擴張,更好的服務農村地區;并通過一些鼓勵性政策,降低農民創新創業的成本和門檻,拓展農民獲得收入的渠道。除此之外,政府監督部門也應加強在執行過程中的監管力度,對于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及時的懲處,營造健康良好的普惠金融發展環境。我國經濟增長模式已從高速增長完成向高質量增長的轉變,然而農村地區的發展必然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實現普惠金融全面推廣的過程中,農村市場的發展潛力是不容忽視的;相應的,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普惠金融因其普惠性的特點也成為實現鄉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對當前普惠金融在農村市場上的實踐現狀進行深度剖析,對實現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薛繼芳.農村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問題思考[J].時代金融,2020(09):14-15.
[2]王林.我國農村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中國商論,2019(21):54-55.
[3]宋俊.普惠金融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J].經濟研究導刊,2021(3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