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5:34:24
序論:在您撰寫詩歌閱讀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方法一:古詩閱讀鑒賞“三讀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理解的基礎,是領悟欣賞的前提。因此,指導學生閱讀鑒賞詩歌應把“讀”作為突破口。不過,讀的時候要帶著任務去讀,要邊讀邊思考,反復推敲,融會貫通。其方法步驟歸納起來有:
(一)讀懂。就是讀懂詩意。其過程是:
1.讀標題。從體裁或題材、題眼或關鍵詞等方面推知全詩內容。如《秋思》《越中覽古》《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2.讀注釋?;蝾}意解說,或背景介紹,或作者簡介,或詩文生詞、典故解釋,等等,都可成為我們對詩歌全面、深入解讀的“鑰匙”。如2006年遼寧卷考蘇軾《東坡》就有兩條注釋――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②犖確:山多大石。仔細閱讀,我們就可以從中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以及題意和詩意,進而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3.讀詩文。一是抓關鍵詞(情詞/詩眼),二是抓關鍵句(情句/詩骨)。據此認真推敲,“以意逆志”,體會作者的情感,理解詩歌的主旨。
(二)讀透。就是在讀懂詩意的基礎上挖掘隱藏在詩句字里行間深沉的意蘊,深入透徹地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蓮囊韵聨讉€方面著手:
1.了解作者。從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作者寫作時的心境以及作者一以貫之的創作風格等方面,“知人論世”,推知本詩將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寫作特點等。
2.知曉典故。詩人用典故,往往借古喻今,此為直接寄托。如果作者正面直接引用故事。李商隱“莊周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錦瑟》)詩中就是借莊周、望帝來寫自己。杜甫“出師未捷身長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這里寫的不僅是孔明的豐功偉績,更是詩人對自己壯志難酬、功業未就的感慨。因此,我們要正確理解這些典故的內涵以及詩人運用的意圖。
3.體味意境。古詩的意境是詩人用極為凝煉的文字創造的,是由作者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合而成的。在指導古詩閱讀鑒賞中,既要引導學生入“境”,又要啟發學生會“意”。而“意”往往蘊含在“境”之中,因此,我們就要隨流溯源,引發想象,進而悟出其中的意境美。
(三)讀化。就是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能力,將詩歌中的境界化為鑒賞者心中的境界,“置身詩境”,融會貫通,并突出表現為完成鑒賞文字的表述或鑒賞題的解答。具體抓好以下兩個環節:
1.入“境”。就是進入詩境,“設身處地”,把自己想象成詩人(或“詩中人”),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的內容,更真切地體會詩人的情感。而且,要學會總結、歸納,舉一反三。
2.比較。包括:古今比較,了解古人和今人在生活習慣和情感表達等方面的異同;作者比較,比較不同詩人在背景、經歷、風格等方面的差異和相似,同一詩人在不同時期、不同心境下其作品內容、情感和風格的變化;作品比較,比較不同作品在題材、主題、技巧以及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方法二:古詩篇章結構“四看法”
古人作詩,講究章法、結構的嚴謹和法度,注重詩歌(尤其是律詩和絕句)的“起承轉合”。我們在引領學生閱讀鑒賞古詩時,可從詩歌的起承轉合入手,通過對縝密結構的梳理,就能實現對作品意旨的領悟。在方法運用上重點要注意“四看”:
一看內容――抓“起”與題目??丛姼璧拈_頭是如何聯題起事的,進而推知要寫的內容。例如:《憫農》起句“鋤禾日當午”,其“農”可“憫”――既扣題,又可推知詩的主題;承句“汗滴禾下土”,其情可哀――承接起句,并有擴展,從而引出后面的主旨。
二看主旨――抓“轉”/“合”。“起”“承”往往是鋪墊、引起下文的,而“轉”“合”則往往是作者情感所向、詩歌主旨所在,此所謂“卒章顯志”法。例如:“誰知盤中餐”,詩人便從田野轉到家中餐桌,轉到人心中去寫;而“鋤禾”到成熟的“粒粒”,辛苦是貫穿全過程的――合題。因此,我們通過細讀并認真分析“轉”“合”兩部分內容就能推知詩歌的主旨。
三看意境――抓“起”/“承”。詩歌當中不同的意象往往表示著不同的情感,尤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意象。因此鑒賞詩歌必須看詩歌中有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什么畫面即意境,這個畫面(意境)有什么特點,對中心p感情的表達起了什么作用。
四看技巧――“起承轉合”都有。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表現為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等,而詩人總會根據表達的需要運用不同的技巧。譬如,開頭的“起”“承”部分多為寫景或敘事,運用的表達方式多為描寫和敘述,表現手法多為動靜結合(或以動襯靜)、遠近結合、虛實結合、融情于景以及比興、烘托、渲染、襯托,等等;而“轉”“合”部分多為總結或點題,運用的表達方式多為議論或抒情,表現手法則多為托物言志、借史詠懷、卒章顯志等。
方法三:古詩鑒賞意象“五析法”
閱讀鑒賞詩歌,最重要的就是領悟詩歌的意境,而要領悟意境就必須從分析意象入手??陀^的物象被賦予了人的主觀意念、情感傾向,并通過一定的組合關系形成一種讓讀者得之言外的語言形象,就成了意象;意象的精心建構便形成了意境。因此,運用意象分析法指導詩歌閱讀鑒賞更能讓學生“置身詩境”,更真切地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更透徹地理解詩歌的意蘊。
我們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分析入手:
1.析“象”。詩歌中“象”繁富眾多,但主要的是客觀實在的物象,在詩歌中表現為景物或景象;其次包括一些“虛在”的或心理上的“象”。我們在閱讀詩歌時首先是把這些物象找出來,然后思考分析這些物象有什么特點,詩人為什么選它們。如閱讀馬致遠的《秋思》,我們就應首先找出“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等物象,然后通過分析比較即可發現,它們具有共同的特點――色調灰暗陰冷,意韻蒼涼孤寂,而這與“斷腸人在天涯”的心境恰好吻合。由此,我們就可理解詩人為什么會精選這些物象,同時也能理解這些物象為什么能成為詩歌中富有特定意味的意象。
2.析“意”?!耙狻奔醋髡叩乃枷敫星椤⒂^點態度等。詩歌中的物象附著有詩人的主觀意愿和情感,也就是已經成為了意象。譬如,《秋思》,制約全詩的“意”為“斷腸人在天涯”,這便決定了詩人所選之象必然帶有因“秋思”而“斷腸”之人的感傷痛楚的色彩;同時,單個的意象中,我們仍能“看”得出詩人“刻意”追求的“意”之所在。
3.析組合。單個孤立的意象是難以形成意境的;意象只有通過作者精心的建構(組合)才能形成畫面,才能形成意境。譬如,《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三句,詩人精選了9個名詞性意象,但任何一個都不能單獨形成意境;詩人在此將眾多的意象巧妙地疊加在一起,畫面感更加鮮明突出,意境更加深邃沉郁。
1.辨明詩題的含義。辨明標題,可以初步感知詩的內容、情感、物象的象征義等。鑒賞新詩,要注意“知人論世”,了解作者有關經歷、作品寫作年代及當時社會背景等,它能幫助讀者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色。如鄭愁予的《雨說》,一看到這個詩題,我們就會質疑:“雨”怎么會“說”?雨“說”的又是什么內容?這些話又是什么意思?如果再看副標題“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時,就會對此詩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表明詩人是對中國兒童的期待和祝愿,也是對中國美好未來的祝愿。
2.抓關鍵詞句領會詩意。關鍵詞句大多能暗示詩歌主旨,閱讀時應關注這些詩句。如《沁園春 雪》,鑒賞時就要抓住“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個關鍵句去感受的博襟和愛國豪情,并依據這個顯性的主題,去分析品味“望”“惜”等關鍵詞的意蘊與作用,就會舉重若輕。
3.發掘詩歌意象的內涵。新詩意象的解析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要仔細分析意象本身的特點,挖掘意象背后的內涵;二是要注意把握詩中多個意象之間的關系,體會詩人從中表達的感情。如《星星變奏曲》這首詩,整首詩都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抒情,展示現實與理想的矛盾,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望。
4.明確表現手法的作用。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例如比興、擬人、夸張、襯托、反復、象征、以動寫靜、小中見大、虛實結合、托物言志等。理解這些手法的作用,有助于披文入情。如葉賽寧的《夜》第二節,詩人寫“夜來臨,四下一片靜”,潺潺的溪水輕輕地歌唱,這是以動襯靜的寫法,更顯出夜的靜。然后由聽覺轉入視覺,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寫夜的美麗:“明月撒下它的光輝”,周圍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5.品味詩歌語言的美感?,F代詩歌的語言凝練、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樂美;可以說,品味語言是解答中考現代詩歌鑒賞題必不可少的。如果題目要求理解詩中某個詞語或句子的深刻含義,應先理解本義,然后結合全詩主旨、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來理解其深刻含義。如果題目要求品味詩歌中某個詞語或句子的表達效果,就可先確定該句(或該詞語所在句子)使用了何種修辭方法或表現手法,然后根據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的特點分析該句(詞)表現了詩中人、物、景怎樣的特點,有何表達效果;如果沒有使用修辭方法或表現手法,就可以結合詩歌主旨和意境分析它的表意效果及所包含的情感。
【實戰演練】
(2013?湖南衡陽中考題)1.閱讀下面現代詩歌,完成題目。
未選擇的路
弗羅斯特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雖然在這兩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返回。
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
(1)結合句子的內容,解釋詩中的兩個黑體詞。
①涉足:
②萋萋:
(2)詩歌中的“路”象征了什么?
(3)你怎樣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2013?貴州貴陽中考題)2.閱讀下面現代詩歌,完成題目。
青春寄語
佚 名
孩子,你們的眼眸里/青春在嘩嘩作響/流向那等待開墾的時光/這是你們的早晨/黎明的歌聲多么嘹亮/希望棲息在陽光的肩膀上/你們的夢想/還掛在青青的葡萄架上/風一吹,一粒粒綠色的青春叮叮當當/孩子,從現在起/你們要學會仰視,要學會自強/讓目光永遠飛向靠近太陽的地方/青春美啊/美在熱情/美在力量/美在自信/美在堅強/美在血脈里有崇高的理想在流淌/孩子,青春是一支動聽的歌謠/它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起航/人要活,就活得熱烈,活得充實/要活得像一團火焰,把周圍照亮/任憑千里冰封,鳥獸藏跡/你們也要燃燒出人生的精彩和輝煌
關鍵詞:現代詩歌;情景;情感;體驗
中國是一個詩歌大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當中,古代詩歌曾經占據著文學主體地位,并取得了輝煌奪目的成就。詩歌不僅僅是一種學習的形式,一種題材,它更是一種悠久歷史的代表。在此基礎上,1919年中,為了適應社會變革的需要,新詩應運而生。作為新時代詩歌運動的變革代表,至今為止的新詩八十多年發展史中,各種流派競相登臺,在歷史進程中也曾有過繁榮景象。但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北島、顧城等詩人為代表的詩潮平息之后,人們對詩歌尤其是現代詩歌的關注似乎越來越少了。青少年學生中愛讀詩、寫詩的更是寥寥無幾。
現代詩歌正在遭遇一個尷尬的處境。在書商那里,一本看似內容不差的小說,就可以賣錢,而且很快可以再版、三版;而詩集成了滯銷貨,甚至作者還得自掏腰包出印刷費。在大學課堂里,講小說時教室里滿滿當當,還有外系的旁聽生;輪到詩歌呢旁聽生找機會溜了,本系學生也沒了精神。怎么回事?是人的欣賞水平提高了嗎?我想,恰恰相反,這說明國人的文學趣味還有待于大大提升。那么,何以見得不讀詩文學趣味、水平就低下呢?
首先,詩歌作為四大文學體裁之首,有其相當的存在價值。短小、精練,相對于其他文學形式更加純粹。不管是文章中所展現的抒情、還是表達出的說理,對狀物進行的寫景描寫,好的詩歌都能給人以嚴謹、精悍、美的享受。作者體味到詩歌給大家帶來樂趣,正是所謂“濃縮就是精華”的道理吧!詩中沒有廢話可言,語句中沒有贅語可表達。
其次,一部好的小說、戲劇都要當成詩看,好的文學作品都有詩的特質,就是我們常說的有“詩意”?!逗商猎律啡缭娙绠嫞L雅別致;小說《荷花淀》描寫的是血雨腥風的,卻令我們沉醉在詩情畫意的蘆葦蕩中不能自拔。任何欣賞小說只看到其中故事情節是多么精彩、曲折的人,只是停留在這部作品最粗淺、最表面的層次。一流的小說家都不見得是最會講故事的人,一流的小說也未必有最好的故事在里面。情節內容就好像用枯樹搭成的花架子,架子上美麗的花朵都是故事之外的東西。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去尋找那些花兒的美麗。那么,如何正確地鑒賞詩歌呢?
一、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詩歌常飽含強烈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又是通過詩歌中的形象來承載的。這個形象來源于生活中一些具體可感的事物。這些形象又創設一種意境去感染人們,讓人們能夠懂得用體會來感受,所以在理解現代詩歌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詩歌的反復閱讀,從形象與意境入手去賞析詩歌,體會詩人的情感。如,《鄉愁》從詩題就可以知道作者表現的是思鄉之愁;《再別康橋》是通過金柳、青荇、碧潭、星輝組成迷離、淡淡憂傷的意境;《沁園春?長沙》中鷹擊長空、千帆競進、楓染霜林的場景則提醒我們偉人的氣概是多么豪邁。感情基調的把握讓學生感知到作者當時所處的意境,作詩時所處的狀態,學生體會到了,感受到了,進而也對詩歌的感情基調進一步多了一層了解,也大大地加深了學生對詩歌這種藝術表現手法的印象。
二、把握詩歌的表現手法
在表現手法上,現代詩歌常用修辭來增加藝術表現力。一般常見的有比喻、擬人、反復、排比、象征、通感等,要結合具體的詩句分析修辭對于增強詩歌表現力的作用。想象與聯想也是詩人常用的藝術手段,這種表現方式是詩歌的生命力所在。在詩歌賞析中,必須結合具體的詩歌形象來了解詩歌中的想象作用?!短焐系慕质小方柚S富新奇的聯想與想象描繪了美妙的天街景象,給人以美的感受。
三、把握詩歌的形式特點
詩歌是詩人情感的宣泄,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情感外,還要做到讓學生用凝練的語言展現出形象的特點、和諧的韻律,讓它具備的節奏感能夠鮮明地突出。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到詩歌本身所具備的特點,再次通過真實的感受最后掌握詩歌的形式特點,押韻、重疊、反復都能夠構成最悠揚動聽的旋律,只有通過反復地吟唱,才能夠把這種真實的感受體會出來。
四、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古詩特點 閱讀方法
中華民族是詩歌大國,詩詞歌賦在滾滾歷史進程中閃爍著絢爛的光輝。早在公元前六世紀,《詩經》就已誕生,并以其輝煌著稱于世。愛詩、誦詩、作詩,中華民族這一深遠的詩教傳統,使歷代炎黃子孫一直沐浴在中華文明的溫馨里。古詩有著較為固定的語言形式和比較嚴格的韻律要求,這讓各種形式的古詩讀起來有較強的節奏感和韻律感。這種節奏感和韻律感與人的思想感情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種特定的語言氛圍。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多為唐宋時期的名篇佳作,如《江雪》、《望廬山瀑布》、《山行》等。
一、古詩的特點
意境美。所謂意境,是詩人內在感情與外界的景物有機結合而創造出來的鮮明、生動、含義深刻的生活畫面。而意境美就是故事中所描繪生活畫面與作者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的美,正如人們常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情?!弊髡哌x取最富有特征的具體事物,或最有意義的場景,或最典型感受來言志抒情,以啟發讀者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會意境與情感,并從中受到熏陶。語言美,是指古詩的語言凝煉、生動形象。哲理美,是指選入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不僅詩中有情,而且有相當數量的作品還詩中有理。音樂美,是指古詩講究押韻和節奏。音韻和諧,節奏鮮明,所以讀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聲聲悅耳,產生了音樂美。
二、古詩的閱讀方法
1.讀懂詩句,理解詩意
古詩詞句凝練、語意含蓄,是用古漢語寫成的,語言表達上有許多特點,跟現代漢語的距離較大,閱讀時,首先得把它讀懂。要把詩句讀懂,可以通過注意認識古漢語中的通假現象、了解古漢語中詞的活用、懂得一些古漢語中的詞義變遷現象、理解古漢語中句法的不同特點、抓住“詩眼”等方法,因為這些往往都是理解詩句的障礙或敲門磚。熟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古詩文教學離不開對字詞語句的理解。有時字詞理解了,就理解詩意,體味到作者的感情了。如王維《鹿柴》中的“柴”同“寨”;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綠”為形容詞作動詞用;杜牧的《山行》中“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是“因為”,不是今義的“坐”等等。杜甫的《春雨》中“好雨知時節”的“好”就是此詩的“詩眼”,體現著文章的主題。
2.走進情境,感受意境美
在閱讀古詩時,要激發感情,走進古詩的意境。具體方法有很多:一是了解作者及背景。古詩是“詩人生活在情緒的流波中的影子”,我們要去了解作者生活的那個特定時代、特定環境,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去讀詩去想象。例如《江雪》這首詩,是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后,屢遭打擊,被貶永州時寫的。在了解了這些背景知識后,就更能體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對當時生活困境的影射,以及“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表達的作者面對失敗和困境時不甘屈服、理想不泯的精神。二是聯系現實生活,把現實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中,拉近距離,搭起入境橋梁。如閱讀《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時,可聯系生活中所見的春景以及自己放風箏的經歷,從而激起共鳴,自然而然走進詩歌的意境。三是利用音像資料。在古詩閱讀中,可能會遇到一些不熟悉的景物,若不能實景實物進行觀賞,可以通過出示圖片和錄音等,使自己有身臨其境之感。如《望廬山瀑布》一詩,可通過收集一些與廬山瀑布有關的影象資料來增強對這瀑布直觀形象感。四是豐富想象,閱讀時要想象詩中的情節、場面。例如《江雪》這首詩,通過思索和聯想:“大雪漫天飛舞,北風呼嘯,天地間白茫茫一片的場面?!睆亩玫乩斫庠娢膬热莺鸵饩?。
3.領悟詩中的“理趣”,品位哲理美
詩中的一些議論往往表現得十分凝練,充滿哲理,從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等。這些名句,包含著詩人深刻的生活感受,充滿了耐人尋味的哲理,思想容量極大,常常成為全詩的警句。在閱讀時,應當注意品悟這些警句妙語,發掘其中的“理趣”,領會詩的哲理美。
4.品位語言美、鑒賞音樂美
在深刻理解了古詩詩意之后,再去品位古詩的語言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如品位前面講到的通假、活用、詞義變遷現象等。音樂美的鑒賞可以通過誦讀來實現。“三分詩,七分讀?!薄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薄皶x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誦讀對閱讀古詩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要使自己對作品有深刻的理解,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必須加強朗讀。古詩本身就平仄和諧,聲韻動人,誦讀起來音樂感十足。再加上對于詩中語言文字和詩意的細致品位,可使我們誦讀的時候能更好地把握古詩感情基調,處理好節奏停頓和重音等朗讀技巧,從而更加感受古詩的音樂美?!肮び破涫拢叵壤淦?。”由此看來,只要我們教給學生閱讀詩歌的方法,指導學生走好每一步,學生就不會為詩歌閱讀而頭痛,從而能夠通過反復朗誦,深入體會,來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感受詩歌的藝術形象,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參考文獻】
[1]周一貫《閱讀課堂教學設計論》[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0.136
[2]方衛平,王昆建《兒童文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
[3]《小學語文教材教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238
要欣賞古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結合作者的身世經歷和寫作背景
(二)、理解詩歌的形象內涵及其包涵的文化意義
(三)、賞析詩歌的意境
(四)、品位詩歌的韻律美和語言美
對古詩的欣賞需要培養一種趣味,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嶋H上,知、好、樂是欣賞藝術的三個層次,首先是知,其次是好,在這兩者基礎上才是樂。
如何具體去做,才能把欣賞古詩作為人生的一大樂趣?我認為做到以下幾個方面會有利于我們對古詩的欣賞和理解。
一|、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和寫作背景
漢代的《毛詩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p>
對古詩的欣賞需要培養一種趣味,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嶋H上,知,好,樂是欣賞藝術的三個層次,首先是知,其次是好,在這兩者基礎上才是樂。
如何具體去做,才能把欣賞古詩作為人生的一大樂趣?我認為作到以下幾個方面有利于我們對古詩的欣賞和理解。
一、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和寫作背景
漢代的《毛詩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這就是這就是說詩歌要表達思想,抒發感情。古人寫詩往往是在特定的背景下,特定的時間中的有感而發,抒發的是一種情感和志向,而這種情感和志向是情感和志向人寫詩的動力,找不到詩人感情的源頭,便摸不清詩人感情的脈搏,從這一點上說,詩歌是極富個性化的,所以古詩欣賞要盡可能地了解詩人的身世經歷和寫作背景等,就能設身處地的去領會詩人所經歷的生活情景,領會詩人獨特感受和豐富的感情,并與詩人產生共鳴。
例如,劉禹錫的七律《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首句便是“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边@里的巴山楚水是詩人被貶官地區的代稱,二十三年則是被貶官的時間。那么詩人為何被貶官呢?為何回來后已是物是人非,作者卻仍能保持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吟出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詩句?如果查閱以下詩人的身世經歷,我們會很容易發現劉禹錫是因在貞元二十一年(805)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參與王叔文變法失敗后被貶官,這期間宦海沉浮二十多年,雖歷經坎坷,但詩人那種達觀向上,倔強不服輸的性格卻沒有改變。
這還可以從他的另外兩首詩中看出。一首是815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詔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中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背⒂腥讼肫鹆怂?,結果他回長安寫了這首詩,刺痛了當權者,再度被貶為連州刺史。另一首是十四年后在回長安,寫了《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眲⒂礤a的性格從這兩首詩中可以明顯的表露出來,所以在這首詩中,他能從前四句沉郁中奮起,振作。了解詩人的經歷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詩歌的內容,還可以從詩人的人生境界中受到啟發。
(二)解讀文化信息
詩歌是自身文化信息的外化,中國古代詩歌的作者大多為飽學之士,他們身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化為一種精神,自詩歌中信手拈來,表達一種情懷。
20世紀心理學大師榮格曾研究人類的“集體無意識”。實際上我們民族的詩人受傳統文化熏陶日久,他們繼承了許多民族性的文化信息,在詩歌中廣泛應用,從而增添了詩歌的意蘊,但同時也給今人解讀古詩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對于這一類的文化信息,我們必須了解、歸納、掌握,從而成為一種解讀詩歌的手段。
例如,古詩中登高,望月與思鄉的關系,可以說包含了我們這個民族一種獨特的文化心理,有人曾從“原型”批判的角度對詩歌中的一些文化信息和民族心理作了非常精當的分析,如傅道彬的《晚唐鐘聲——中國文化的精神原型》一書中對月亮及其藝術象征作了分類研究,他認為中國文化中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義是母親和女性。《禮記、祭器》中說大明生于東,月生與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說文》中釋月“闕也,太陰之精”。中國第一位女神女蝸,又是月神,這些都證明了這一點。同時,月亮的時圓時缺,周而復始,啟發人們對宇宙的思考,從而又衍生出許多象征意義。如月亮是孤獨失意的象征,月亮是美的象征,月亮同時象征著和諧靜謐的中國智慧和超群脫俗的士大夫風范。因而在詩歌的審美意象中,月亮被賦予多層含義。(一)月亮意象反映著古代文人尋找母親世界的和諧統一的心理,因而和思鄉主題和舊夢重溫有著必然聯系。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倍鸥Φ摹笆臄嗳诵?,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碧K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保ǘ┰铝吝€反映著失意者尋求慰藉與解脫的心理。如古詩十九首“明月向皎皎,照我羅床帷。憂愁不能解,攬衣起徘徊”。(三)月亮還代表著一種士大夫脫離現實苦難、超群脫俗、吟風弄月、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如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了解類似的月亮這些意象在我們民族心理上的象征意義,對我們解讀詩歌有很大的幫助。
同時詩歌中也包含著許多典故和傳說等信息,需要我們去解讀。
詩歌中的典故通常包括歷史故事、神話故事、傳說、小說和詩文掌故等。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著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典故既能使語言精煉,又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詩人藏克家說:“典故往往給今日的讀者造成不少麻煩,“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這兩句詩引用了典故,不把他們的意思弄清楚,就打不開詩意的竅門。”
因此,我們在欣賞古詩時,關鍵是弄清楚作者用典的意圖,即他想通過典故想表達什么思想感情,進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
舉個例子來說,如庾信的《擬詠懷》,蕭條亭障遠,凄慘風塵多。關門臨白秋,城影入黃河。秋風別蘇武,寒風送荊軻。誰言氣蓋世?晨起帳中歌。此詩是詩人入北周后擬阮籍的《詠懷》之作,詩中用了三個歷史故事?!扒镲L”句用《漢書?蘇武傳》故事,蘇武出使匈奴,被拘于北海牧羊,歷時幾十年,至昭帝時始得歸漢。友人李陵兵敗降匈奴,前來相送,與蘇武訣別,起舞悲歌?!昂本溆谩稇饑?燕策》中荊軻易水訣別之時,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為變徽之聲,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薄罢l言”一聯引用《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兵敗,被困于垓下,夜聞四面楚歌,知大勢已去,與帳中與虞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詩中的前兩個典故,暗喻詩人自己入北周而難返梁之悲,后一個典故則是暗喻梁朝的腐敗,都不是直接表達情志,但令人感而可知,確實達到了言少意多,含而不露的藝術效果。
(三)賞析詩歌的意境
所謂意境,是指藝術創造,特別是詩歌創造所達到的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玩味無窮卻又難以明確言傳、具體把握的藝術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既生于象外,又蘊蓄于象內。
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品,它是古代詩人力求創構的詩歌精華,是欣賞活動中最重要的審美環節,意境的有無高下,關系到詩歌的成敗高下。賞析詩歌的意境,最關鍵處要注意作品是否表現了真景物,真感情,情景關系處理是否恰到好處,是否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它絕非單純的情景交融,而“作者得于心,覽者會于意”,各自領略到賞析帶來的藝術美感。
下面試從情景關系的藝術表現,來賞析詩歌的意境
詩歌意境的創設,常表現為以下幾種藝術形式:
1、觸景生情
因見到某一景物,某一個場景,自然而然地生發出某種情感的抒發,表現在作品中常常是情景交融,情景一致,如黃巢的《題》:
瑣瑣秋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這首詩的作者,因為見到在秋天生長的情況下,而想到改變的處境,讓在春天同桃花一起開放,將所見之景和引發之情,藝術地概括在四句詩中,有著完美的意境,觸景而生情,說出來的是“報與桃花一處開”,內在有更深的內涵,那就是自己的雄心壯志--—替勞苦大眾改變現狀,從這可以看出,這首詩的意境是完美的,高超的。
2緣情寫景
詩人用某種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場景,在其筆下,這一景物或場景,也染上了某種感情的色彩。此種意境,古人稱之為“有我之境”,即有著作者自己的感彩。王國維《人間詞話》里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瘪T廷巳《鵲踏枝》“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薄翱煽肮吗^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淚眼問花”寫婦人的悲哀孤獨,無人可問,只好問花,用“飛過秋千”,秋千正是她丈夫親愛時打秋千之處,現在丈夫出外游冶,看到秋千,情從悲來。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一致的東西,人無計留住春,花亦然。
3寄情于景
有的詩詞,表面看來,全是寫景,實際上也有情在。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純用白描描繪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艱難獨行。作品中前三句全是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股悲涼。這首小詩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與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于景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的淋漓盡致。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短靸羯?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將悲秋與鄉愁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整個畫面給人以渺茫,凄涼、低沉的感覺,與這位漂泊異鄉的游子的心情相一致,這就是這首詩的意境。
可見,詩歌的意境要是沒有作者自己的真實感受,只是把別人寫過的意思在寫一遍,人云亦云,既沒有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看不到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態,那詩就沒有意境了。
4移情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莊子與惠子游與濠梁之上。
莊子曰:“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這個故事實際上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莊子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想必他把自己的情感提體驗驗證在魚身上,魚在水中無拘無束的游,假若是人一定會感到自由自在,產生一種愉悅之感,于是有了這樣一樁公案。
在許多時候我們知道旁人旁物處于某種境地,有某種知覺,產生某種感情,往外就是憑自己的經驗推測出來的人與人,物與物,有許多共同之處,他們都有一種情感的共通,假如沒有了這一點,人與人就無法進行心靈的溝通了。
詩歌的欣賞中也可以去了解詩歌創作總的這種移情方式的應用。如陶淵明何以愛菊呢?因為他在傲霜殘枝中見出孤臣的勁節;林和靖何以愛梅呢?因為他在暗香疏影中見出隱者的高標。
同時,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在欣賞詩歌中也可以根據自己在某種情景下的某種情感體驗推及到詩人的抒情主人公身上,從而對詩歌有更好的了解。
當崔灝站在黃鶴樓上,極目遠眺,看到晴空下的遼闊平原,看到鸚鵡洲上的萋萋芳草,他會想到什么呢?假如你是崔灝,仕途坎坷,孤身一人登黃鶴樓,會有什么感受呢?這時你也許會體會到詩人為什么會產生身世之感,為什么會有“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思鄉之苦。
五、調動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生活體驗理解詩歌
托爾斯泰說:“在自己心里喚起曾經一度體驗過的感情。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后,用動作、色彩、線條、聲音以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能體驗到這同樣的感情。①
詩歌欣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體驗的過程。香菱跟林黛玉學詩,她讀了王維的“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這句詩后,說這‘余’和‘上’字,難為他怎樣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做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云直上。誰知,我昨日讀了這兩句,倒像是又回到那個地方去了?!睂嶋H上香菱在這里談的就是一個和有趣的詩歌鑒賞問題——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來理解詩歌,這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重要方法。
例如,很多出門在外的游子,都有一種思念家鄉的情懷,特別是當某一個又一個特定的時刻,例如佳節、月圓之夜。此時,窗外月光如水,窗內月光泄在地上如覆了一層清霜,這時李白的《靜夜思》便會涌上心頭。這時候心靈便可能會突然開悟,仿佛這首詩是李白在一千多年前特意為我們寫下的?;蛘哒f這首詩在那個夜晚,那個地方,已經擁有了兩個作者:李白和自己。這時,對詩的理解就不再只是那種理性的認識,而是有了自己的情感體驗,從而使這詩成為自己的。這時再設想李白寫這首詩的情景,想想寫這首詩時的李白,就有了一種從來未有過的親切感,自然更為透徹地理解了詩,也理解了詩人。
六、品味詩歌的韻律美和語言美
郭沫若在《論節奏》中說:“節奏之于詩是它的外型,也是它的生命,我們可以說沒有詩是沒有節奏的,沒有節奏的便不是詩。”②很多人喜愛詩歌,有的便直接來源于詩歌在形式上產生的一種韻律美。
有規律的運動可造成節奏,詩歌形式的構成就符合一定規律,從而形成節奏。例如,五言詩的朗讀節奏上用“二二一”或“二一二”等停頓方式。這些音節組合方式,詩人劉大白在《中詩外形詳說》中認為比較接近形式美的“黃金分割律”,從而產生一種欣賞的愉悅感。同時詩歌的押韻,平仄和疊韻、疊字、疊句的恰當運用也達到了音調的和諧,從而產生一種美感。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說:“詩歌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在語言的精煉與和諧程度上,有別于散文的語言?!雹墼姼璧恼Z言富有一種美感。它是高度個性化的,比一般的語言更含蓄,更富藝術性。它通過比喻、雙關、通感、象征等多種方式,給讀者創造了如詩如畫的藝術境地。
詩歌語言的美總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語言的精煉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詩歌又是文學中最精煉的語言藝術,要在短小的篇幅內表達豐富的內容,必須要求語言精確簡練,言約意豐,從而“片言明百意”,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余地。
語言的精煉常體現在“煉字”與“煉句”上。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還。
其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始用“到”字,后來該為“過”字,又該成“入”字、“滿”字等,最后始定為“綠”字。這就體現了古人煉字的精煉性。“綠”字把看不見的春風轉換成鮮明的視覺形象。
二、語言的含蓄美
含蓄就是語言深藏不露而不直接說出,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啟發讀者通過聯想去領會“詞外之情”,言外之意”。北宋柳永《雨霖玲》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痹娙嗣枥L的是戀人間的離愁別恨,作為一種微妙、隱秘、復雜的內在感情,若從正面直接刻畫,難免不盡人意。但詩人完全拋開了愁怨相思之類的文字,也沒有運用典型的修辭手法,而選取了“楊柳岸”這個惹人情思的場景,再把“曉風”,“殘月”,這一清新,凄婉形象剪接進去,從而形成一個朦朧、深遠、而又有點神秘感
詩歌語言的各個意象之間,有大量的可供讀者聯想,想象的空間。
李煜的《浪淘沙》詩句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笨捎兴姆N解釋:一是說春歸何處,表示疑問語氣,可標點如下:“天上?人間?”二是表感嘆,春天去了天上人間,又可標點如下:“天上!人間!”三是對比,從前是天上,現在是人間。還有的認為,“流水落花”指別時的容易,“春去也”指相見時的難。
金圣嘆說:“最恨人家子弟,凡是讀書,都不理會文字,只記得若干事跡,便算讀過一部好書?!蔽覀冃蕾p詩歌時可以從品味優美的語言入手。詩歌的欣賞是一個及其復雜的藝術創作過程,它需要用心去發現,用心去理解,用心去體會。
參考文獻:
①托爾斯泰:《藝術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47頁
關鍵詞: 少教多學 課內課外 品行純化 拓展延伸
好的語文課,它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合力打造而成的。時下,“少教多學”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常態,高中語文現代詩教學亦然。我認為,在現代詩的閱讀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自,窗里窗外都是學生自主自悟的影子,這樣的“少教多學”必將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必將引領學生在現代詩的田野中收獲更多“枝枝葉葉花花果果”,套用“教師為了不教”這個句式,就是,學是為了更好地學。
一、少教多學,不只是課內
有專家言:“學習不一定發生在‘課內’,也可以發生在‘課前’和‘課后’。”的確,好的語文學習,不拘囿于一時一地,課前課后都應該和語文“耳鬢廝磨”;特別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現代詩中的“小中見大、虛實結合、襯托、托物言志”等特點,更決定了學生有更多自由:自主預習權、課前搜集資料權、課后探究延伸權……如此,才能在第二天的課堂中“小中見大”,學習才更有針對性,更加主動,更富有成效。
比如,人教版語文《雨巷》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它的音韻、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內涵,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嘗。上課之前,可引領學生上網查查:“雨巷、油紙傘、籬笆墻、丁香”等詩中意象,或資料,或圖片,或視頻;課后,可以讓學生搜搜與“丁香”有關的詩句讀讀,如李商隱的《代贈》,李Z的《攤破浣溪沙》,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為什么用“丁香姑娘”,而不用“玫瑰姑娘”、“茶花姑娘”?讓學生自學的觸角擴展到課外,擴展到網絡。
古詩往往是用一首詩塑造一種意象,現代詩往往是在一首詩中寫多種意象,這意味著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現代詩時,應該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前學習“菜單”。這份“菜單”中,一定要為孩子們“提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語文學習資源,積極利用音響、廣播、電視、書報雜志,拓寬學生學習和引用語文的渠道”[1],這一切,靠老師的“教”是無法完成的,只能靠學生的自學和多學。所以,少教多學,不只是課內,而是為每一個學生創設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發展。
二、少教多學,不只是識記
不能認為,熟讀甚至背會了詩歌,熟記了詩人背景、代表作和寫作手法,就是對語文的負責,就是對詩歌學習的“未雨綢繚”。在有關“字詞句篇”的識記、背誦之后,學生如果能在心靈、情感和品性方面得到多重滋養,這不能不說是詩歌教學的幸事。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離不開“少教多學”這種理念的支撐。
比如,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再別康橋》的教學為例,如果放手讓學生自學,那么,學生就不會僅僅在識記和背誦的圈圈里打轉轉,而是把目光投向更寬、更遠、更多維的地方,至少,學生可以觸及以下幾個方面:
1.了解康橋,知道徐志摩于1928年第三次漫游歐洲,在一個明媚的夏日午后,徜徉于昔日的校園,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他的詩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別康橋》。
2.自由探索《再別康橋》的情感美、畫面美、音韻美、建筑美。
3.進一步了解康橋和徐志摩的“精神聯系”:康橋:詩人自由之夢飛翔的地方(1921年,徐志摩經狄更斯介紹在皇家學院作旁聽生);康橋:詩人愛之夢破滅的地方;康橋:詩人美之夢蘊積的地方……
細究以上內容,不需要學生反復背誦,卻在學生的情感深處留下點點劃痕,讓學生扎根在文人生態的根系中,進而成為促進學生精神成長的“維他命”。可見,少教多學,不僅是文學常識和字詞句的死記硬背,更應該是孩子情感、心靈和品性的多重浸潤和滋養。
三、少教多學,不只是課本
一首詩學完了,但那不是完稿,不是謝幕,而是一個新起點,是新的索引和新的延伸。把書讀厚,即學習的人給“書”加入了自己的生活、情感、觀點和疑問,應該成為語文學習中最重要的視點和理念之一,現代詩閱讀,要像韓軍所說的那樣:著意于“精神”,著力于“言語”,必得益于“能力”[2]。
仍然以《再別康橋》的教學為例,可以進行以下拓展和延伸。
1.走出康橋:課外朗讀《走出康橋――志摩的詩》之《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和《偶然》。
2.挑戰康橋:
(1)用散文的語言改寫其中的一節詩;
(2)以《童年的____________》為題創作一首小詩表達對童年美好時光的留戀。
新課改視域下的現代詩教學是動態多元的,并且是一個不斷探究延伸的空間?,F代詩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適合于學生“少教多學”,更適合于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建構,自我擴展,并且在這種彈性的促進下不斷延伸、不斷向“新的陌生區域”挺進。語文教師自己少講一點,引領學生自主自悟,學會建立,利用和享受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在由扶到放的路上漸行漸深,必將惠及語文教學,惠及學生,甚至必將惠及教育界和整個社會。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形勢 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個性化 有效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071-01
語文是一種思維學科,語文閱讀材料風格迥異,千差萬別,需要學生對語文閱讀材料具備一定的篩選能力及思維能力,而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則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及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徑。個性化閱讀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對閱讀材料的不同見解,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閱讀方式,從而在個性化閱讀實踐中尋找出最適合學生自身的閱讀方式,提高學生語文閱讀整體水平。
一、個性化閱讀的重要意義分析
個性化閱讀著重培養人文精神,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確立了學生主體地位,符合新課程改革理念。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全面倡導每個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站在不同的思維角度理解語文閱讀文本內容,打破了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一講到底的教學模式。采用個性化閱讀模式,能夠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更加鮮活,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翁,在個性化閱讀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個性化閱讀教學模式符合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思維屬性,是培養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重要舉措,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一個人閱讀能力高低是由其本身思維活躍能力決定的。而個性化閱讀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個性化閱讀教學模式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具有一定的促進意義。
二、新形勢下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
1.尊重學生閱讀能力差異,提倡個性化閱讀方式
在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閱讀能力差異,提倡個性化閱讀方式,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幫助學生尋找適合不同性格特征學生的閱讀方式,在學生找到適合自身個性閱讀方式后,教師應在此基礎上進行語文閱讀指導,并進行分類評價。另外在語文閱讀材料選擇中,教師應采取推薦閱讀材料的方式,以學生個性特點及實際需求為依據靈活選擇語文閱讀材料。例如對于喜愛詩歌的學生可以給其推薦《冰心詩四首》,分別為母親、成功的花、嫩綠的芽兒及紙船;還可以推薦《泰戈爾詩三首》,分別是金色花、榕樹及告別;總而言之應根據學生喜好及個性選擇,充分激發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
2.開展個性化課堂教學實踐活動,著重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
教學實踐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與積極性,對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有意識的選擇一些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給予學生一定的體驗及感受,例如蘇教版七年級第四單元《三峽》這一文章的“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早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教師在這一課文講述中,應正確引導學生理解該文章內容,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三峽風光及三峽水流之神速,從而使學生與作者的情感思想產生一定的共鳴,仿佛置身與三峽景致中。個性化閱讀是學生個性化體驗的自由釋放,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大的閱讀效果,教師應針對學生閱讀中的疑點難點開展閱讀教學,通過課堂互動,相互討論等方式有效解決語文閱讀問題,提高語文閱讀分析能力。
3.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方式,為學生讀出自我創造條件
初中學校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將語文閱讀材料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傳達給學生,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充分吸收語文閱讀材料中的精華。例如作者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等,學生在閱讀后充分理解后,在以后創作中可以選擇性的借鑒一些優秀表達或者思維方式,使其轉化為屬于自己的東西,這就是初中語文閱讀的最終目的與最高境界?;谡Z文個性化閱讀這一獨特性,語文教師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應告別追求表面繁榮的景象,應給予學生一定的自,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方式,為學生讀書自我創造良好條件。例如有的學生喜歡在網上閱讀,有的喜歡通過書本閱讀等等,如學生在網上閱讀蘇教版初中課本中朱自清的《春》,在閱讀時學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在網上搜集一些關于春天景象的視頻,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閱讀內容,真切感受春天的氣息。
4.對學生個性化閱讀成果進行客觀評價
通過評價能夠檢驗一件事物的成果,因此在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個性化閱讀成果進行客觀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語文閱讀中存在的缺點及優勢,這樣學生在以后的閱讀中就能夠有意識的避免閱讀錯誤方式。那么要保證閱讀評價的客觀性與準確性,那么需要教師對學生的閱讀范疇及能力有一個大致了解。要了解學生閱讀水平,可以定期舉辦語文閱讀活動,選擇同一性質的閱讀材料可以更為客觀的評價學生閱讀水平,例如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天上的街市》與《蔚藍的王國》,這兩篇閱讀材料均屬于想象類材料,通過語文閱讀比賽可以有效掌握學生閱讀狀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評價,明確指出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真正提升學生語文閱讀水平,突出學生閱讀的個性化。
三、總結
個性化閱讀教學是新形勢下的創新閱讀模式,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語文閱讀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在個性化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將閱讀教學轉變為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在語文閱讀中充分彰顯自身個性魅力,強化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能力,使學生懂得從不同的思維角度看待閱讀材料,與閱讀材料能夠產生一定的思想共鳴,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蘇云.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3,7(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