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09:37:50
序論:在您撰寫頸椎病病因及治療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R752.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9-0079-01
目前,頸椎病已經成為一種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并且嚴重的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成為了嚴重降低人們生活質量的最嚴重的危險因素。由于頸椎病的癥狀比較復雜,病程也比較長,其癥狀表現為纏綿難愈的特點,已經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電腦越來越普及、生活學習壓力的也越來越大,頸椎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
1 傳統中醫對頸椎病的認識
中國傳統中醫學古典醫籍對頸椎病的有關論述,主要散見于“痹癥”、“筋病”、“骨痹”、“頸肩痛”、“肩背痛”等條目之下。中國傳統中醫學對于本病因病機的認識主要有:
1.1 風寒濕邪侵襲《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痙項強,皆屬于濕”;“濕所勝……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端貑?痹論》曰:“風寒濕邪流于筋骨,則疼痛難已”?!鹅`樞?大惑論》說:“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急則目眩以轉矣”。《諸病源候論》提出“由體虛,腠理開,風邪在于筋故也”。由于頸部感受風寒濕邪,使局部氣血循行受阻,不能榮養頸椎,可導致椎間盤變性,頸椎失穩,關節錯縫,刺激神經根而引起頸椎病。
1.2 外傷藺道人認為損傷可致“筋骨差爻,舉動不能”。即頸部外傷后可遺留關節錯位,椎體失穩,引發頸椎病。《醫宗金鑒》指出“因挫閃及失枕而項強痛”,說明了頸肩痛是閃、挫所致的筋絡、筋膜、韌帶、肌肉等軟組織損傷以及關節錯位造成的癥狀。
1.3 勞損《證治準繩》云:“頸痛頭暈非是風邪,即是氣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由挫閃及久坐而致頸項不可轉移者,皆由腎氣不能生肝,肝虛無以養筋故機關不利”。認為諸如閃挫、久坐、失枕等慢性勞損因素均可引起頸椎退變失穩,阻遏氣機,氣停血瘀痰阻,導致頸項疼痛,清竅失養形成頸椎病。
1.4 頸部姿勢不良《張氏醫通》云:“有腎氣不循故道,氣逆夾脊而上,至頭肩痛?;蛴^書對弈久坐而致脊背痛”。指出長期低頭伏案,頸部負荷過度可致頸椎病。
1.5 頸肌痙攣《證治準繩》說:“頸項強急之證,多由邪客三陽經也,寒搏則筋急,風搏則筋弛,左多屬血,右多屬痰”。認為頸部肌肉肌力不平衡,易導致椎力學失衡引起關節錯位而發生頸椎病。
1.6 筋膜緊張《黃帝內經?經筋篇》云:“足太陽之筋……其病……上引缺盆,胸乳、頸維筋急”“手太陽之筋……其病……繞肩胛引頸而痛……頸筋急”“手陽明之筋……其病……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認為筋膜緊張導致頸項強直引起頸椎病。
2 現代醫學對頸椎病的認識
2.1 動靜力平衡失調學說 不少學者[1-2]認為,正常人頸椎平衡通過兩方面來維持:1)內源性穩定:包括椎體、附件、椎間盤及相連的韌帶為靜力性平衡;2)外源性穩定:包括肌肉的調節和控制,這是頸椎運動的原始動力,此為動力性平衡。上述任何一個環節遭受破壞,均可能引起或誘發頸椎正常結構及平衡功能的喪失,從而導致頸椎病的發生。
2.2 退行性變學說 人體頸椎在20~25歲便開始出現退變,學術界普遍認為[3-5],頸椎骨關節結構退行性病變可引起一系列病變:一是由于椎間盤退化髓核脫水、間隙狹窄-韌帶松弛-椎體半滑脫。二是椎體緣、小關節、鉤椎關節,由于外傷出血,形成骨贅。三是頸椎生理前凸消失或后徑變窄,引起神經根及脊髓的壓迫而產生癥狀。
2.3 桅桿假說(拉桿天線假說) 脊柱的骨性結構與骨間連接共同形成了帆船的桅桿,而脊柱周圍附著的肌肉則好像穩定桅桿的纜繩,各方向相連在桅桿上的纜繩張力均衡,則桅桿穩定;反之則出現傾斜或斷裂,在頸椎則表現為曲度的變化和某個方向的側彎[6]。由于頸部不正確活動姿勢(如長期低頭),頸部肌肉韌帶長期處于不平衡狀態,引起肌肉防御性痙攣,椎體周圍肌群因應力性疲勞損傷,任其進一步發展會加速其硬化、條索狀改變的進程,從而使這些肌肉組織喪失其應有的功能作用,頸椎就失去了屏障的保護,加速加重了頸椎的退變[7-9]。
3 頸椎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目前中西醫都認為頸椎病是難以根本治愈的,療效標準主要考慮的是病者的癥狀和生活質量。中醫和西醫對頸椎病的認識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治療機理有不同也有相同,但均有一定的療效。西醫針對發病機制,主要采用制動、消炎、鎮靜、鎮痛、牽引等方法,取得一定的效果。西醫的治療特點,是重視椎間盤和骨質的改變,對于重癥患者還可以手術進行治療,這是中醫所不及的。但由于西醫在診斷標準上存在的問題,導致了治療上的不足,治療上較少考慮軟組織因素,較少考慮局部與全身的綜合治療,因此,療效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中醫的特點是注重辨證論治,既針對骨的治療,也針對筋的治療,這恰是西醫的短處。中醫在臨床實踐中,重視頸部軟組織的問題。中醫認為,頸椎病是內臟功能減退的表現,是筋骨的退化,筋就是軟組織,包括了椎間盤與肌肉。頸椎骨的退化過程是緩慢的,而筋退化和損傷往往是較快和變化的。頸椎病的發病部分與骨質增生改變有關,但也可能無關,單純軟組織的改變,也可出現頸椎病的臨床表現,而部分病者雖然有骨質的改變,但只對筋進行治療,亦可取得良好的療效。同時,中西醫辨證論治注重內外的平衡,在內扶助體內的正氣,在外調整頸部筋骨的平衡,內外兼治。針灸和按摩是治療頸椎病中比較有中醫特色的方法,兩種方法均因有效和簡便而得到廣泛應用。按摩講究治療頸周的筋結,重視整脊手法使頸椎恢復平衡,常常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針灸常從遠處取穴,通過經絡的傳導,有針對性地對病變的頸椎部位發揮治療作用。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頸椎病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剛,陳博來,孔暢.腹針配合旋轉手法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
[2] 郭元琦,陳麗儀,符文彬,等.腹針治療頸型頸椎病63例觀察[J].中醫藥學刊,2005,23(3):539-540
[3] 周金香,董華貞,陳文藝,等.小針刀配合手法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湖北中醫雜志,2010,32(8):66-67
[4] 盧艷玲,汪萍.頸椎病物理因子治療配合康復護理的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0,32(11):11
[5] 彭全利.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頸椎病96例[J].當代醫學,2010,16(25):151-152
[6] 董福慧.臨床脊柱相關疾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69
[7] 劉長利,董華,徐煒明,等.從“大椎包”入手治療頸型頸椎病理論探討[J].中醫藥信息,2005,22(4):F003
關鍵詞:脊髓型頸椎病 病因病理 推拿
【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29-02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于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并引起各種各樣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征。頸椎病共有5種分型,分別是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經型,椎動脈型和頸型,若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稱為“混合型”。而脊髓型頸椎病是以頸椎小關節及椎間盤退變為基本病理基礎,繼發形成椎體緣骨贅,并以此壓迫脊髓或支配脊髓的血管,導致的頸脊髓受壓或(和)脊髓血供障礙并引起與之相關的脊髓功能障礙的脊髓病。1952年Brain報道的大樣本脊椎病并將其區分為脊髓型頸椎病和神經根型脊椎病[1]。由于脊髓受損易于致癱而更受到人們的重視,本病多發于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嚴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見的頸椎疾患之一。本病發病隱匿,不易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晚期則發生神經系統不可逆損傷,而致肢體功能障礙。
1 臨床表現
本病一般發病緩慢,高發年齡段多在40-60歲,典型表現為:
1.1 眩暈、頸痛、頭痛、頸部疲勞進而出現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沉重感,隨后逐漸出現行走困難,下肢各組肌肉發緊,抬步慢,不能快走,繼而出現上樓梯時需借助扶手,患者雙腳有踩棉花感。繼之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疼痛,手無力、不靈活,精細動作難以完成,持物易墜落。亦有癥狀先出現于上肢,后出現于下肢者。
1.2 軀干部感覺障礙,常在腹部或胸部有如皮帶樣捆綁感即“束帶”感。
1.3 部分患者有括約肌功能改變,如排尿躊躇或尿潴留等排尿困難;大便秘結,減退。病情進一步發展,需借助他人攙扶才能行走,可發展至下肢痙攣,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1.4 體格檢查。頸部肌肉僵硬,頸椎生理弧度變直甚至呈反弓,項韌帶變性,有結節感,棘突有不同程度的偏移,不在同一直線上。四肢肌力減低,肌張力增高,上、下肢呈痙攣性癱瘓,且上肢在病損節段水平可出現遲緩性麻痹。淺反射減弱或消失,深反射活躍或亢進,可有髕陣攣和踝陣攣陽性。病理反射如:Hoffmann征、Babinski征陽性等。頸后伸位Hoffmann征可提高檢查的陽性率。
1.5 影像。X線片示:鉤椎關節增生,側位攝片顯示頸椎曲度變直,椎間隙變窄,有骨質增生或韌帶鈣化,斜位攝片可見椎間孔變小.椎間隙狹窄,椎體后緣增生較嚴重并突入椎管。CT、MRI檢查示:椎管變窄,黃韌帶增厚,椎體后緣增生物或椎間盤膨出壓迫脊髓。
1.6 脊髓型頸椎病與其他型頸椎病的鑒別診斷。頸椎病各型間的鑒別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及影象檢查,以下是頸椎病其他各型的臨床診斷要點:
1.6.1 頸型。①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并伴有相應的壓痛點;②X線片上頸椎顯示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等表現;③應除外頸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神經衰弱及其他非椎間盤退行性變所致的肩頸部疼痛)。
1.6.2 神經根型。①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癥狀(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②壓頭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③影象學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④痛點封閉無顯效(診斷明確者可不作此試驗);⑤除外頸椎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征網球肘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1.6.3 椎動脈型:①曾有猝倒發作并伴有頸性眩暈;②旋頸試驗陽性;③X線片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樞椎關節骨質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癥狀;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⑥除外椎動脈I段(進入頸6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段)和椎動脈III段(出頸椎進入顱內以前的椎動脈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⑦手術前需行椎動脈造影或數字減影椎動脈造影(DSA)。
1.6.4 交感神經型。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癥狀X線片有失穩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但在條件許可時,借用一些其他輔助方法,可對確定病變的性質、部位及鑒別診斷有一定幫助,如奎根氏試驗、脊髓造影、椎動脈造影、選擇性脊髓動脈造影、頸椎靜脈造影等。
奎根氏試驗即通過腰4~5穿刺達椎管內珠網膜下腔而測定腦脊液的壓力來斷定有無梗阻。也可以從腦脊液生化檢查中根據其蛋白量的升高來推斷其梗阻程度,了解脊髓受壓情況,從而有助于頸椎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脊髓造影,是向椎管內注入碘制劑或空氣來進行脊髓造影。它有助于對椎管及椎管內各種疾患的診斷和鑒別診斷,還可以明確脊髓受壓部位與范圍。但由于椎管穿刺本身可引起一系列副作用,使用造影劑可出現各種反應,具有一定危險性,臨床要從嚴掌握。
方法:收集從2010年10月到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臨床資料,將患者隨機分為小重量組、中重量組、大重量組,各40例?;颊呙咳招醒ㄎ蛔⑸渲委熀螅袪恳委煼?,每日兩次,每次15分鐘,20天為一療程。結合相應的護理措施,最后觀察三組患者的療效。
結果:大重量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中、小重量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角度牽引下大重量、短時間牽引,以及進行對癥護理,有利于提高神經根型頸推病的治療成功率,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牽引 神經根型頸椎病 護理 牽引重量 牽引時間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6-0342-01
頸椎間盤突、椎間孔內骨贅形成會對脊神經根造成刺激,導致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生。患者的臨床癥狀為頸肩部或臂手處于麻木狀態,活動十分不方便,出現不同程度的運動障礙。頸椎牽引在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1]。不同牽引時間、牽引重量都會影響到治療的效果。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關于本院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牽引治療與護理方法,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收集從2010年10月到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臨床資料,將患者隨機分為小重量組、中重量組、大重量組,各40例。其中男患者50例、女患者70例。年齡在23歲到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83±5.94)歲。病程在30d到16年之間,平均病程為(10.84±2.02)年。三組患者均符合疾病納入標準,性別、身高、年齡、病因等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性(P>0.05),可以進行組間比較。
1.2 方法。
1.2.1 牽引治療方法?;颊呙咳招醒ㄎ蛔⑸渲委熀?,行牽引治療法,每日兩次,每次15分鐘,20天為一療程。
①牽引角度:指導患者采取坐位牽引方法,在治療前保證患者全身處于輕松的狀態,并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病理變化,掌握具體的病變位置。在手術之前分析X線片的特征,以及結合結合人體生物力學原理,從而采取不同的角度行牽引治療。如果患者的病變在C2到4之間,采取5到20度牽引;病變在C4到5之間,采取0度牽引;病變在C5到6之間、C6到7的情況下,頸椎曲度比較穩定的情況下,可以采取前屈10到20度牽引;頸椎曲度稍直,可以采取前屈5到10度角牽引,頸椎曲度消失,可以采取0到5度角牽引;針對頸椎反屈患者,可以進行垂直位牽引。②牽引重量:小重量組牽引重量在5到10%的范圍內,時間為55min左右。中重量組牽引重量在15到20%的范圍內,時間為30min左右。大重量組牽引重量在30%的范圍內,時間為15min左右。
1.2.2 對癥護理措施。①牽引前護理[2]:向患者充分講解病情,耐心介紹牽引的目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取得的效果,同時向患者詳細介紹牽引措施以及牽引前后的注意事項,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康復與預防知識。向患者介紹近年來牽引治療成功的經驗,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給予患者心理支持,有效消除患者的恐懼焦慮心理。②牽引時護理:在牽引的過程中,對患者的反應進行全方位的觀察,并詢問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不斷調整牽引的角度、重量,提高患者的舒適感。③牽引后護理:在牽引的時候,會增大椎間隙,可以科學調整小關節錯位和椎體滑脫,以促進軟組織修復、炎癥消退。在牽引后保證患者充足的休息時間,可以起到神經根的減壓作用。另外防止風寒濕三邪侵入,并指導患者進行科學的功能鍛煉,以縮短治療的時間。
1.3 評價標準[3]。①治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各項功能恢復正常,改善率大于90%;②顯效:患者不良癥狀出現明顯的改善,各項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改善率大于70%;③有效:患者不良癥狀均有所改善,體征功能障礙改善率大于30%;④無效:患者不良癥狀均沒有改變,體征沒有好轉,甚至出現加重的現象。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研究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本次所有研究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X±S),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大重量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中重量組、小重量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根據患者的病理變化、相應的病變位置等,可以采取不同的角度牽引[4]。本文采取不同牽引時間與不同重量來治療經根性頸椎病。大重量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比較高,可見角度牽引下采用大重量、短時間牽引,符合組織的生物力學原理,降低椎間盤內壓,緩解神經根所承受的壓迫,減少不良反應等。
在牽引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的反應,不斷調整牽引力度、角度等,防止因牽引過重過輕、角度偏離而加重病情。另一方面,優質的對癥護理有利于鞏固療效,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消極情緒,從而使消極情緒對患者機體內各個系統的負面影響降低,使患者內環境保持平衡的狀態,有效提高牽引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何風.穴位注射結合循經遠端取穴加行動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2.11(02):182-184
[2] 李艷麗.神經根型頸椎病牽引治療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11,09(23):105-108
關鍵詞:頸椎??;神經根;牽引;舒筋;整脊
中圖分類號:R681.5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3)08-0047-02
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是在頸椎間盤退變的病理基礎上,繼發相鄰骨與軟組織結構的退變,最終導致脊神經根的損傷而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其發生率及程度隨年齡增長而日益增多,并逐漸加重,40歲的人群更易患頸椎病,男女之比為1.4:1,以C5~C6,C6~C7兩節最多見[1]。而神經根型頸椎病占各類型頸椎病發病率的60%~70%,是最為常見的頸椎病類型[2]。隨著人們工作壓力增大,生活方式轉變導致的長時間伏案,不適當的體育鍛煉,使該病的發病率增高并有年輕化的趨向,引起了社會關注,筆者近年來以牽引舒筋結合整脊為主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40例,取得一定療效,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頸椎病的診斷,并且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病理分型[3]。2組均依據患者的臨床病史、癥狀、體征并結合頸椎影像學資料(X線片、CT、MRI)確診。
1.2納入標準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3],年齡在20~70歲間,自愿接受本療法,治療期間不進行其它影響療效判定的治療。
1.3排除標準1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2 其它原因導致的頸椎疾患,如頸椎骨折、脫位、椎體結核、椎體腫瘤等;3有嚴重的精神、心理疾病;4嚴重的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妊娠期的患者;5依從性差,不能按時接受治療及如期隨訪者;6 重度骨質疏松癥者。
1.4一般資料將在2011年7月~2013年1月間就診于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推拿科門診,且符合納入標準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8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男12例,女28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65歲;病程最短5 d,最長10 a。對照組男11例,女29例;年齡最小24歲,最大67歲;病程最短6 d,最長9 a。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病程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治療組采用牽引舒筋結合整脊療法,對照組單純行牽引舒筋治療。
2.2舒筋治療患者俯臥位,先用法,按揉法作用于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岡上肌、岡下肌等處約3 min。再用一指禪推法分別作用于風府穴至大椎穴、天柱穴至頸根穴(大椎穴旁開一寸)約3 min。左側臥位,用一指禪推法作用于風池穴至頸臂穴(缺盆穴內一寸)2 min,點按風府穴、風池穴、頸根穴、頸臂穴、肩井穴、肩外俞穴、天宗穴等穴位以患者感到酸脹為度。右側臥位手法同左側。放射至拇指根麻木者,取同側C5~6椎間隙,用一指禪推法、按揉法治療3~5 min;放射至拇、食、中指及環指橈側半指麻木者,取同側C6~7椎間隙,用一指禪推法、按揉法治療3~5 min;放射至小指及環指尺側半指著,取同側C7~T1椎間隙,用一指禪推法、按揉法治療3~5 min。平臥位,醫者用食中指沿C7至C1向上點揉患者頸夾脊穴酸脹為度。
2.3整脊治療頸部采用橫突觸診檢查時,可發現病變相應椎體滑脫、旋轉、側擺等錯位改變,結合X片以印證,需要通過特定的正骨手法來糾正復位。方法如下:低頭搖正法[4],用于C2~6頸椎后關節“旋轉式錯位”;側頭搖正法[4],用于C2~6鉤椎關節“旋轉式錯位”;側臥搖肩法[4],用于C2~7、T1~2“旋轉式錯位”;側臥推正法:用于各頸椎前后滑脫式錯位,尤其對頸軸反張者有效[4]。每做完一次整脊后,需要用兩手觸診來檢驗頸椎整復的效果。
2.4牽引治療選用Q-7型頸椎牽引椅,患者取坐位用頸椎枕頜吊帶進行牽引,牽引重量為患者體重的20%~40%,每次牽引10~20 min。
上述療法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休息1~3天,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臨床療效評定。
2.5統計方法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數資料、等級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治愈:原有疼痛、麻木等各種不適癥狀消失,頸部及肢體各屈伸肌群肌力及功能恢復正常,可以正常工作和勞動。好轉:原有疼痛、麻木等各種癥狀減輕,頸部及肢體功能較前改善。未愈:癥狀較治療前無好轉。
3.2治療結果見表1。
4討論
頸椎病是因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鄰近組織,并引起各種癥狀和體征的頸椎退變性疾患[5]。1952年Brain等首次將頸椎病分為脊髓型和神經根型兩種。許多研究闡述了根性病變和髓性病變的本質特點[1]。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勞損、退變、外傷等因素導致的頸椎間盤纖維環退變、破裂進而導致的向后外側突出的髓核、增生或松動移位的后方小關節等使頸神經根受到壓迫刺激,而引起的以脊神經根分布區相一致的感覺、運動及反射障礙[6]。
非手術治療是治療頸椎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僅可使頸椎病患者的病情減輕或明顯好轉,在本病的早期階段甚至可治愈,由于頸椎病的復雜性,不同類型、不同時期的頸椎病在治療上也有不同要求,各種療法均有其應用范圍,療效差異較大。牽引和推拿療法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7]。牽引通過對頸部的制動與固定使頸部肌肉松弛,恢復頸椎的內外平衡和正常列線,有利于突出物的還納,增大椎間孔容積,減輕局部創傷反應[8]。舒筋手法作為推拿手法的一種,其操作簡單易學,推拿醫師通過特定的手法將患者頸、肩、胸、背部的肌肉做較大幅度的被動活動,以達到行氣、活血化瘀的作用,局部血運的加快,利于局部滲出的炎性致痛物質代謝,減輕疼痛癥狀;另一方面還可使粘連的神經根得到部分松解,解除肌肉痙攣,可使患者感到舒適。整脊手法以“理筋,調曲,康復鍛煉”治療為原則。整脊醫師基于患者的癥狀體征和影像學資料,使患者處在特定的,而使欲被復位的某節脊椎處于活動度最大的位置上,通過特定的手法在特定的方向和用力點上施加瞬間爆發力,將處于旋轉、側移等異常位置的脊椎調整回原位,恢復椎體間關節的穩定性,改善了頸椎的平衡狀態。
脊柱形態結構與功能的統一協調性,決定了脊柱輪廓應力對脊柱的穩定性[9]。在脊柱輪廓應力的外四維中,以肌肉韌帶的第一杠桿為動力和支撐力。因此整脊需要先理筋。另一方面,脊柱的不平衡,除外傷的外來暴力以及骨病自身破壞以外,常見的勞損病,均起源于肌肉韌帶損傷而致輪廓應力不平衡后繼發。所以,在治療脊柱勞損病中,理筋為首要治療大法。椎曲決定了椎間孔脊椎管的形態,也決定了脊神經及脊髓的自我定位。因此,脊柱勞損病幾乎所有病理改變均為椎曲改變。所以,整脊治療是以調整和恢復椎曲為主要目的。由此可見頸椎病的治療需要筋骨并重,舒筋、整脊應有機結合,使頸椎達到應有的內外平衡。通過臨床療效對比發現,牽引舒筋結合整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肯定,并優于單純牽引舒筋療法,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范清宇.臨床骨科學[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4:48.
[2]李爭鳴.頸肩背功能訓練對頸椎病的治療作用[J].廣西醫學,2008,30(10):1572~1573.
[3]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4]魏征.脊柱病因治療學[M].北京:商務印刷出版社,1995:87.
[5]海涌.脊柱外科治療原則[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256~257.
[6]陳燕坤.針刺加牽引治療頸椎病120例[J].廣西中醫藥,2003,26(4):36.
[7]熊愛民.牽引下正骨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6(1):63.
[8]陳啟波.針刺結合頸椎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75例[J].廣西醫學,2008,30(2):279~280.
【關鍵詞】中醫按摩;頸椎病
【中圖分類號】R68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01
按摩屬于人類社會中較為歷史悠久的藝術,按摩應當是源于古人本能的自我防護意識,在古時候人類所掌握的生產力水平低,在生產生活當中難免要經歷傷痛和病患,他們會下意識的撫觸感到不適的地方,在撫觸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之后,較為聰明的古人會注意把經驗積累起來,最后從本能活動轉化為主動的醫療活動,經歷了歷代人的持續積累、總結、提高后變成了正規的醫術,
一、按摩學的發展歷程
早于1949年之前,按摩療法只是在民間存在和發展,因為那個時期國家對于民眾衛生并不重視,特別是操作類別的中醫技術,因而按摩當時不得不零散的分布于民間,這樣的存在形式受地地域的限制,從業者彼此欠缺技術上的交流。不過,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其散布于民間,又由于我國廣闊的地域特性使各地的病癥不盡相同,從而各地的按摩技術發展也自成流派各具特色,比如各地的推拿正骨術,江浙地區的“一指禪”推拿術,山東地區的小兒推拿術等。在近代史中因為西醫進入中國,按摩同中醫的許多學科一樣受到極大的沖擊,不過按摩技術卻在西醫的沖擊當中汲取了西醫的生理解刨學等有關內容,使得自身更加充實和完善。
二、關于頸椎病介紹
頸椎病也叫做頸椎綜合癥,屬于一類基于退行性病理變化的病患。這種疾病的主要成因包括坐姿不正確、韌帶變厚、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長時間慢性勞損、肌肉長期疲勞、頸椎骨質增生等,導致脊神經根、頸椎或頸部動脈被壓迫,或肌肉軟組織過度勞損等,因而發生多種功能性困難的綜合性臨床特征,多數現象為失眠多夢、記憶力降低、頭疼眩暈、嘔吐惡心、肢體麻木、肩頸痛、肌肉萎縮,更為嚴重的后果會出現行走艱難或癱瘓等。
三、頸椎病的種類以及發生原因
按照病癥表現不同以及涉及的部位差異,主要分劃分成脊髓型、交感神經型、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以及混合型。
(一)頸椎病發病原因非常復雜,重點包括3種因素,首先是外力原因。主導因素是因為積累性損傷、外力傷害等因素,引起頸部骨關節失穩后,鉤椎骨關節變位、松動而引起兩旁上下的橫突孔發生了側向或軸向錯位,導致壓制或刺激到椎部動脈。其次是結構性原因,含蓋頸椎間盤突出、頸椎增生、鉤椎關節囊出現了創傷性反應等。第三是血管方面的原因,顯現為血管動力出現異常、血管發生異變或是出現動脈硬化。
(二)在中醫當中把頸椎病歸于眩暈、肩頸痛、痹癥等領域。而按摩療法卻有疏通筋骨、疏導粘連、排寒祛風、鎮痛消炎、清瘀活血、舒經活絡等作用,進行過按摩治療之后,可以清除神經根和其附近軟組織中發炎導致的水腫,可以調節頸椎部分的血液循環狀況,能夠延遲或降低頸椎骨關節韌帶的骨化及鈣化進程,使肌肉更富有彈性,使小關節的功效得到改良。
四、采用按摩療法治療頸椎病的原理
(一)改善按摩部位的血液循環,縮短炎癥消除時間。頸椎在出現部分病變時,常常會導致關節部位的軟骨發炎,或是引起滑膜積液或水腫,使神經出現刺激性病癥,采用按摩治療可以通暢周邊的血氣,減低疼痛感,縮短炎癥消除時間,因而實現醫治的功效。中醫當中覺得引起頸椎病的原因包括,一是肝虧腎虛,血氣虧空的內因,二是外力損傷,邪風濕氣入體等所致。血氣在頸部流通不通暢,脈絡阻塞不通是發病的主要因素。按摩療法可以舒經活絡順、通暢血氣、除邪風祛濕寒,同當代醫學主張的“改善一定范圍內血液循環,促進炎癥消除”相似。
(二)延緩部分軟組織發生痙攣,清除部分粘連病變。頸椎附近的軟組織受到傷害發生病變,會出現非正常壓力,使得頸椎部分結構的平衡性遭到破壞,從而導致頸椎的骨關節發生失穩現象,這樣會刺激或者壓迫到交感神經或椎動脈,使得頸椎動脈輸送血量降低。頸椎周圍的肌肉以及軟組織發生的異?,F象,在頸椎病的病因當中同椎間盤及椎骨同樣不可輕視。借助按摩療法放松頸椎附近的肌肉,以及關節囊、韌帶、肌腱等,將軟組織出現的粘連進行分離,實現放松通暢的療效。
(三)調整頸椎的間隙,清除小關節的紊亂病灶,抑制骨質增生,調整血管和神經等位置狀態。
神經根頸椎病大多是因為椎間盤萎縮病變、關節囊松弛、椎間隙變窄、關節突出、頸椎或其軟組織發生了病變、小關節錯位、椎體滑脫或移位等引起頸椎孔變細,使相關的神經根受到壓迫,并且因為伴有水腫滲出、慢性發炎、肌肉損傷等問題,最終變成了腫塊、條絮、筋結等使附近血液無法流暢循環。
椎動脈頸椎病大多是因為外傷或慢性勞損等因素引起關節失穩后,鉤椎關節松動、移位從而影響到兩旁的上下橫突孔,導致壓迫或是刺激了椎部的動脈。對此,采用正骨按摩療法可以準確有效的增加頸椎的骨關節間隙,增大頸椎孔,緩解骨刺刺激和壓迫神經根的情況,加強對增生骨質的吸收和部分水腫滲液的吸納,改良錯位的關節,以此削弱或清除神經根被壓迫或是動脈被壓迫導致的病癥。
五、結語
頸椎病作為較為常見骨關節病患,其發病對象早已不再局限于中老年人,正逐步呈現出年輕化的態勢。更多的年輕人正遭受頸椎病引起的病痛,他們的生產生活受到了廣泛的影響。不過,頸椎病只要采取科學的預防手段或是經過科學的醫治,其同樣可以獲得有效控制甚至治愈。頸椎如果發生不良現象,不可諱疾忌醫影響治療,一定要對其做到早發現、早就診、早醫治。
參考文獻
[1]u祥發;岳志琦;綜合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20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6
關鍵詞 頸椎病 病因生物力學分析 推拿牽引治療 伏案職業群體
1 病因生物力學分析
頸椎病就其本質來說就是其生物結構和功能的損傷問題,用生物力學原理和方法來進行分析,既有必要,又相當有效。
1.1 頸椎的靜力性結構失衡與頸椎病類型 頸椎有七節,上接頭顱,下連胸椎。頸椎既要支持和活動頭部,又要負責向腦供血的椎動脈和中樞分配在頸、肩、臂的脊神經的通行。頸椎的這些重要生理功能順利完成,必有賴于其復雜的靜、動力結構的精巧平衡。這種平衡一旦因損傷而喪失,就會致使頸椎內的脊髓、神經、血管等組織受到壓迫刺激而產生一系列酸痛、麻木、眩暈等癥狀。按生物力學觀點,頸椎中自身不具備像肌肉那樣動作能力的結構,均屬靜力性結構,包括椎體及其附件(椎弓、橫突、鉤椎關節、關節突小關節等)、椎間盤、椎管、脊髓、神經根、血管和相關韌帶等。頸椎靜力性結構失衡所涉及內容較多,概括起來主要有四種壓迫刺激性失衡:
1.1.1 椎體附件和椎間盤與脊神經根之間的失衡:因各種急慢性損傷因素和機體急慢性退變性因素,致使椎體、椎弓、關節突、小關節骨質增生,椎間孔變窄,椎間盤突出而使脊頸叢和臂叢神經根受到壓迫和刺激而水腫,發生無菌性炎癥,就會把其所支配的頸、肩、臂等處的酸痛和麻木感覺傳送到大腦。這是伏案群體患者中最常見的神經根型頸椎病。
1.1.2 椎體及附件與椎動脈之間的失衡:如果骨質增生致使頸椎橫突孔變窄、上下關節突明顯增生肥大以及鉤椎增生向外突出,就會直接壓迫和刺激椎動脈,并使之痙攣,從而造成大腦供血不足,產生暈眩、頭痛、視物模糊、猝倒等癥狀(注:倒地平躺即恢復正常),這就是椎動脈型頸椎病。
1.1.3 椎體及附件與交感神經干之間的失衡:如果椎骨一系列骨質增生使得分布在頸脊神經根、脊膜、小關節囊上的交感神經干(由腦發出的)受到壓迫或刺激,患者就會出現片頭痛、頭昏、惡心、嘔吐、眼后部脹痛、耳鳴、發聲障礙等癥狀,這就是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1.1.4 由于椎弓內緣骨質增生,椎管內徑變小,又因椎體間隙變窄,致使椎管內后襯的黃韌帶打皺著褶、變性增厚:再加上管內前襯的后縱韌帶勞損而骨化,均會使椎管腔狹窄,最終導致脊髓受擠壓而損傷,從而引起下肢發麻、行走困難(腳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樣)等癥狀,這就是脊髓型頸椎病。
1.2 頸椎的動力性結構失衡與頸椎病類型 按生物力學觀點:頸椎的動力性結構主要指附著在七節頸椎上且分布到頭、頸、背、肩、胸等處的肌群和沿頸叢神經干、臂叢神經干分布的肌群以及相關的韌帶和筋膜。伏案工作所產生的向前下方的合力,歸根結底還是要靠頸椎背后及兩側的肌肉張力來平衡。因此頭部長時間前屈給這些肌群以沉重負荷,于是給上述頸椎動力性結構造成勞損性失衡。低頭伏案是目前職業勞動姿勢的一大特征,而頸椎恰恰處在頭顱與軀干之間,頭的重量大,低頭前屈就使得頸椎4、5、6節處受力負荷更大,由此可見,連續低頭伏案工作時間越長,患頸椎病的機會就越大。
此外,頸椎靜動力結構(椎體、椎間盤、韌帶、肌肉)隨年齡增長而衰老退變,特別是35-50歲退變速度呈加快趨勢。往往在椎體各處發生骨質增生形成骨贅,致使頸椎的動靜力性結構失衡,引起頸型頸椎病和頸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認為,氣滯血瘀是促發頸椎病的重要因素。這是因為頸椎勞累一天之后,氣血容易通過休息和睡眠很快得到濡養和恢復,而體質差的人往往是循著“氣不通則麻”、“血不通則木”的規律,造成經絡氣血運行阻滯,日子一長,頸部的組織結構就會失去濡養,積累勞損,形成現代醫學所說的退行性病變而患頸椎病。
2 推拿、牽引治療各型頸椎病的體會
近五年來,我們采用推拿、牽引治療各型頸椎病160例,獲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2.1 臨床資料 本院就診患者160例,男83例,女77例;年齡最小者21歲,最大者78歲;病程最短者2個月,最長者40年。其中有90例患者曾分別接受過中藥、西藥、針灸、封閉、理療等多種單獨治療效果不佳。
2.2 療法應用
2.2.1 器械牽引:在有牽引器的條件下,可以用枕頜式坐位牽引的方法,牽引重量男性一般為8~14kg,女性6~12kg,牽引時間一般為30分鐘。
2.2.2 局部推拿:牽引后,病人坐于椅上,術者站于其后,雙手扶其雙肩,緩緩向后抬至一定角度,再緩慢向前推至垂直位,囑病人雙上肢隨身體擺動而前后擺動,頸肌放松,約1-2分鐘后進行推拿。推拿時,醫者先在患者頸項部、肩背部及上肢做輕快的滾揉法5分鐘,然后多指拿揉上述部位,拇指按揉頸和上胸椎兩側的壓痛點,重點按壓第六頸椎橫突旁的神經刺激點和交感神經星狀神經結(缺盆),各點按3分鐘。
2.2.3 推正法:前后滑脫錯位者,術者雙拇指按于其后的棘突旁,左右旋轉式錯位者兩拇指分別置于左、右偏向不同的兩個棘突旁,當向前運動時,雙拇指加力推正之。
2.2.4 搖正法:選用復位角度時先將病人向后拉至某一角度,以保持頸椎前屈角度,然后術者選好“定點”,進行搖頭或搖肩手法復位。以頸C4、5錯位為例,觸診橫突C4偏右C5偏左,術者左拇指按C4右偏橫突后側,左手托其左頰搖向右方達最大角度時稍加“閃動力”而復正。再以右拇指按C5左偏橫突后方,左手托其右頰搖向左方。亦可用搖肩法達一定角度作一閃動來復位。
2.2.5 側按法:術者一手虎口扶于病人頸部錯位椎旁隆起處“定點”,另一手握病人健側手腕,徐徐用力向下推拉,使病人頸部側屈約200°然后輕輕還原。重復上述動作3次。一般先作健側,使交錯的關節易于松解,然后作患側復正較易成功。
2.2.6 點穴治療法:同上。醫者雙拇指點按風池、天柱、大椎、肩中俞、肩外俞、腕骨、后溪、少澤等穴,每穴點按半分鐘。
2.3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消除或基本消除;顯效:頸痛、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頭暈等癥狀明顯減輕;頸部活動改善,牽拉壓頭試驗陰性;感覺、運動、腱反射基本正常;好轉:頸部活動好轉,牽拉壓頭試驗陽性;疼痛頭暈等減輕,上、下肢感覺、運動及腱反射情況有所改進;無效:癥狀特征無變化。
2.4 治療結果 本組頸椎病患者均以接受本法治
療2個療程為觀察時限,每個療程10次,即連續治療20次后評定療效。治愈52例,顯效60例;好轉40例,無效8例;有效率達95%。神經根型頸椎病45例,治愈17例,顯效20例,好轉8例;椎動脈頸椎病26例,治愈10例,顯效5例,好轉11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8例,顯效5例,好轉3例;脊髓型頸椎病6例,好轉2例,無效4例;混合型75例,治愈22例,顯效33例,好轉18例,無效2例。
3 討論
頸椎病就其本質來說就是其生物結構和功能的損傷問題,用生物力學原理和方法來進行分析,既有必要,又相當有效。頸椎上接頭顱,下連胸椎,既要支持和活動頭部,又要負責向腦供血的椎動脈和中樞分配在頸、肩、臂的脊神經的通行。頸椎的這些重要生理功能順利完成,必有賴于其復雜的靜、動力結構的精巧平衡。按生物力學觀點,頸椎中自身不具備像肌肉那樣動作能力的結構,均屬靜力性結構,頸椎靜力性結構失衡所涉及內容較多,概括起來主要有:椎體附件和椎間盤與脊神經根之間的失衡;椎體及附件與椎動脈之間的失衡;椎體及附件與交感神經干之間的失衡;椎管及管內縱韌帶與脊髓之間的失衡。按生物力學觀點:頸椎的動力性結構主要指附著在七節頸椎上且分布到頭、頸、背、肩、胸等處的肌群和沿頸叢神經干、臂叢神經干分布的肌群以及相關的韌帶和筋膜。伏案工作所產生的向前下方的合力,歸根結底還是要靠頸椎背后及兩側的肌肉張力來平衡。因此頭部長時間前屈給這些肌群以沉重負荷,于是給上述頸椎動力性結構造成勞損性失衡。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其發病機理很復雜,在頸椎因長期勞損以及年齡增長的生理性退變過程中,除表現有椎體前后緣及小關節的骨質增生外,其周圍的關節束韌帶也相應發生充血腫脹、纖維化、鈣化或骨化等一系列的變化,從而刺激或壓迫脊神經、脊髓、頸部交感神經、椎動脈或脊髓的營養血管等引起的臨床表現,我本人自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采用推拿配合中藥湯劑治療頸椎病190例,并對其療效進行觀察,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90例病人中,男88例,女102例;20~30歲9例,31~40歲43例,41-50歲76例,51~40歲50例,61歲以上12例;病史最短1周,最長15年。
2 治療方法
2,1 頸椎牽引 使用枕頜布袋牽引法,牽引重量從4kg開始,根據患者耐受程度而決定牽引重量的多少。
2,2 推拿治療?、傧仍陬i部用點、壓、拿、捏、彈撥、滾法等舒筋活血、活絡止痛手法放松頸部肌肉。②脈沖式指壓法:患者取俯臥位,在頸椎兩側兩椎體之間旁開1.5寸使用脈沖式指壓法;方向:斜向下向里;力度:由輕到重;時間:每一位置施術1分鐘。胸椎從第一胸椎至第四胸椎每兩個相鄰椎體之間旁開1.5寸,使用脈沖式指壓法。方向:斜向下向里;力度:由輕到重;時間:每一位置施術1-2分鐘。
2,3 中藥煎湯口服 當歸15g,桂枝12g,紅花9g,路路通10g,川羌活15g,五加皮12g,丹參20g,川芎12g,黃芪30g,白芍15g,桃仁15g,乳香12g,沒藥12g,絡石藤12g,細辛3g,水煎服,1日1劑,每日2次。
3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頸椎功能正常;顯效:癥狀、體征部分消失,功能基本恢復正常,能參加工作;好轉:癥狀好轉、體征未完全消失,功能未完全恢復;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
4 治療結果
本組190例病人,經治療最少者6次,最多者14次;痊愈:男75例,占39.47%;女78例,占41.05%。顯效:男6例,占3.16%;女16例,占8.42%。有效:男5例,占2.63%;女6例,占3.16%。無效:男2例,占1.05%;女2例,占1.05%。
從療效結果分析:運用牽引推拿配合中藥湯劑治療頸椎病對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基底動脈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療效非常好,而對脊髓型療效最差。
5 典型病例
病例1:霍某,女,56歲,工人,頸部疼痛伴有頭昏、惡心、心悸、經多方治療,效果不佳,經人介紹前來我科就診,患者自訴初起以頸項部疼痛不適為主,易疲勞,未加以重視,之后逐漸出現頭昏、惡心嘔吐、右上肢麻木疼痛等癥狀。x光片提示:頸椎生理弧度變直,頸椎體后緣見有唇樣骨質增生,椎間隙狹窄,椎間孔縮小,診斷為混合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經牽引推拿配合中藥湯劑治療10天痊愈,恢復工作,隨訪2年未發。
病例2:張某,45歲,干部,頭昏,頭痛伴有手指發麻2個月,加重1周。患者自訴有頸部外傷史,頭昏頭痛伴有手指發麻尤以低頭勞作時以及轉頭時加重,夜不能寐,自服多種中西藥物,無效,經人介紹前來我科,x光片示:C4-C6椎間隙變窄,生理弧度變淺,椎后緣骨質增生。CT示:C4、5C4、6椎間盤膨出,診斷為:頸椎間盤膨出癥。經我用牽引推拿配合中藥湯劑療法治療5次后癥狀明顯改善,夜寐能臥,治療10次后,頭昏頭痛頸痛消失,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為鞏固療效,共治療20次,隨診至今未發。
6 討論
6,1 病因病理分析 頸椎病是復發性很強的一種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頸椎綜合征的人越來越多,40歲以上的人中頸椎病的發病率高達60%。
我認為造成頸椎病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以下兩個原因:(1)長期從事低頭屈頸工作,高枕睡覺或頸部外傷致頸椎扭曲改變,使肌肉疲勞和勞損。(2)肝腎不足是頸椎病發作的內因(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肝主筋腎主骨,中老年人肝腎氣血衰退,肝血腎精濡養筋骨的功能失常,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臨床治療頸椎病應補益肝腎為主、益氣活血、祛風散寒治療為輔。
以上幾種引起頸椎病的原因無論是長期低頭工作者還是頸部外傷或肝腎不足者均可以引起椎間盤萎縮變性,彈性減少向四周膨出,椎間隙變窄,繼而出現椎體前后緣與鉤椎關節的增生、小關節關系改變,椎體半脫位,椎間隙變窄,黃韌帶肥厚,變性及頸韌帶鈣化等一系列改變。當此類勞損性改變影響到頸部神經根頸部脊髓或頸部主要血管時,即可發生一系列相關的癥狀和體征。
6,2 治療和體會 通過頸椎牽引脈沖指壓推拿、口服中藥湯劑綜合治療可起到雙重治療效果,其機理:
(1)枕頜布袋頸椎牽引適用于各種頸椎病,對早期更為有效(但對病期較久的脊髓型頸椎病進行牽引,有時可使癥狀加重,故較少應用)。牽引機理:第一,限制頸椎活動,有利于組織充血水腫的消退。第二,解除肌肉痙攣,從而減少對椎間盤的壓力。第三,加大椎間隙和椎間孔,使神經根所受的刺激和壓迫得以緩和,神經根和周圍組織的粘連也可能得以松解。第四,緩沖椎間盤組織向周圍緣的壓力,并有利于已經向外突出的纖維環組織消腫。第五,使扭曲于橫突孔間的椎動脈得以伸張,第六,牽引頸椎關節可使嵌頓的滑膜復位。
(2)脈沖指壓推拿治療頸椎病機理:①疏通經脈止痛止麻。②加寬椎間隙,擴大椎間孔,整復椎體滑脫,解除神經壓迫。③松解神經及組織粘連,緩解癥狀。④緩解肌肉緊張,恢復頸椎活動。⑤可以減輕肌肉萎縮防止關節僵直和關節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