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4 14:28:02
序論:在您撰寫幼兒藝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前言
民間藝術能否融入幼兒課堂教育,關鍵得看其有沒有實用價值和可操作性。幼兒教育加入民間藝術是為了讓原有的課程內容以另一種異于傳統課程的形式呈現在課堂上,不是生搬硬套機械式的添加。我園研究的科研課題:冕寧民間刺繡在幼兒美工活動中的轉換運用就是在探索如何采用一種新的方法把民間藝術和幼兒的課程有效地結合,以一種生動活潑充實有趣的方式展現在幼兒的面前,使他們的學習由一種單純的“玩”變成一種有效的“玩”。當然,幼兒教育融入民間藝術不是對民間藝術的全盤復制,不能過分強調民間藝術而舍本逐末,應當選擇性的添加和融入到幼兒教育中。
一.民間藝術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價值
我國的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民間藝術對當代的幼兒教育事業有著重要的意義。幼兒需要從小培養一種愛國思想,就必須對我們國家的優秀文化傳統有所了解。民間藝術是我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典型代表,因此,在幼兒教育課程中有選擇性的添加是一項很有意義的舉措。此外,民間藝術有其自身的獨特魅力和重要功能。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衣食住行到發明創造處處能看到它的縮影。如冕寧縣域內流傳的十字繡,黑底白花,簡潔樸素,鮮明和諧,從孩子們穿的黑底白花領褂,大人們用黑底白花的翁裙背小孩,婦女腰上圍的黑底白花的花圍裙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它早已以一種物態化的形式扎根于人們的生活環境中。在精神文化層面,它也以一種潛移默化地方式改造、影響人們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等多個方面。因此,民間藝術對幼兒智力潛能的開發、思想品德的培養、審美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培養都有巨大作用。民間工藝取材于我國勞動人民自身的生活,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操作性,許多作品都傳達了我國民間藝術傳統的精髓。開展這項內容不但能陶冶幼兒的審美情操,讓幼兒充分體驗藝術美帶來的精神愉悅,而且鍛煉了幼兒的認識、欣賞、思考、創作能力等。民間工藝中常常包含著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流露出人們對真善美的崇尚,滲透著我國本真哲學,如儒家道家法家甚至佛家等正統思想。這些優秀的價值理念、思想情感都會對幼兒的良好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民間藝術融入幼兒園課程的課程價值
2.1民間藝術融入幼兒園課程具有社會與個人價值
民間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是中華民族文明之源,是我國傳統文化這條大河的一個重要分支,它與生俱來的鄉土情味和地域特色最容易取得人們精神上的共鳴和認同,甚至喚醒深藏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愛國情愫。培養學生與傳承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因此學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符合國家、社會、家長提出的要求下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這就提醒我們,主體價值的體現必須以社會價值為根據,幼兒自身得不到發展,文化傳承又從何談起。當然,實現社會價值不能影響幼兒的身心發育,必須以一種積極健康的趨勢良性發展。
2.2民間藝術融入幼兒園課程可以彌補幼兒課程的不足
民間工藝有很強的地域性,它會以當地民族的傳統文化作為落腳點,滲透著當地人民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文化,因此它不同于當前制度化的教育體制。當前的幼兒教育課程很難看到帶有生活氣息和鄉土情味的民間文化,而我園將冕寧民間刺繡轉換應用到幼兒美工活動中則是一種貼近自然、貼近生活,融入民俗的教育方式,這正體現出民間工藝的實用性和教育價值。民藝誕生于普通人民生存的地方,與當地風土文化聯系緊密,和其它手工制作相比,它更能給幼兒帶來生活氣息。將民間工藝活動與幼兒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所帶來的必然是有濃郁生活氣息的課程。因此,我園開展的科研課題――冕寧民間刺繡在幼兒美工活動中的轉換運用的研究是實現幼兒園課程教育民藝化的一個很好平臺,這是民藝化的幼兒教育的優勢。
三.民間藝術融入幼兒園課程的思索
3.1利用童話語言培養幼兒對美工活動的興趣
幼兒喜歡可愛的卡通的事物,結合一些童話漫畫不斷提高幼兒繪畫水平,這是幼兒容易理解和樂于接受的方式。現在的卡通漫畫豐富多樣,指導幼兒畫出自己喜歡的內容,如巴拉拉小魔仙、天線寶寶、海綿寶寶、大耳朵圖圖等。老師在示范畫圖的時候幼兒都特別激動,容易互相討論注意力不集中,老師應把幼兒盡量集中在自己周圍,讓他們清楚地看到示范畫圖的整個過程,同時要注意一邊畫一邊溝通,給他們一種心理暗示使之對畫圖不那么恐懼,消除壓力,從而接受繪畫這一活動,然后引導幼兒大膽的畫出刺繡作品中的圖案:“大團花”、“吊吊花”等較復雜的圖案。對幼兒畫出的圖畫,用童話式的語言進行評論,多對幼兒的進步和發現給予鼓勵,使他們更樂于去做這一項繪畫活動。
3.2結合手工活動開展繪畫,激發幼兒對美工活動的興趣
手工課程包含泥工活動、紙工活動等。繪畫與手工結合的美工活動,不僅僅是像繪畫活動那樣要求作品的好壞,而更注重幼兒從動手參與活動中體會到的樂趣,因此這是大多數幼兒所喜愛的課程,幼兒在玩泥、剪紙、繪畫、填色、穿線、拓印、排水、扎染、彩線編織、粘貼等活動中對事物的認知,有利于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模仿和利用這些模型。例如,通過給漫畫涂色染紙,可以提高他們的整體感知能力。折疊、剪紙等活動,可以讓他們理解對稱結構。
3.3幼兒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靈活創新
教師在幼兒民間藝術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教師的幫助幼兒面對民間藝術作品時有自己的判斷,能做出自己的審美反應,幫助他們掌握怎么樣認知和感受民間藝術作品的精髓,這是培養幼兒審美感和認知能的關鍵。教學內容的選材上,以靈活多樣富有樂趣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幼兒才更愿意參與到課堂中。課堂上采用分組教學的方式,強帶弱,大帶小,認真的和不認真的為一組,課后和家長溝通,要求家長在家督促幼兒多做民藝手工活動,如剪紙,剪吊吊花、大團花,做紙風車,泥塑。在家長的指導下了解民間藝術,如冕寧刺繡:繡花鞋墊、繡花領褂、繡花翁裙、繡花圍裙等。經常組織一些制作小工藝品、繪畫、剪紙的比賽,并設置獎品評選優勝,這樣更能帶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自由發揮的平臺,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對幼兒的培養必須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應該針對他們的興趣將民間藝術有機的設置在課程中,這樣才能得到教學雙贏的目的。
結論
民間藝術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了解它就是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欣賞它就是感受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幼兒教育融入民間藝術是我國教育事業一個大膽嘗試,同時也是對我們優秀民族文化的一種繼承和弘揚。此項舉措不僅使現代教育保持了中國民間文化的藝術根源,又賦予了其新的時代意義,或許還會開啟我國教育之路向更遠的方向發展的大門。
參考文獻
[1] 曹蓉. 提高幼兒美工教學效果的方法研究[J]. 科教文匯, 2010 (026): 174-174.
[2] 趙淑芳. 民間工藝融入幼兒園課程的意義及策略研究[D]. 西南大學, 2010.
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師生交流思想的藝術,更是一門對話語言藝術。教師教學語言使用的好壞對及時調控教學活動起著關鍵作用。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要藝術,要有魅力,有感染力,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首先,要有生動性。要結合文本使用夸張一點的語言,聲情并茂,用兒童喜愛的語氣講解,不僅能吸引學生,而且易于學生理解。能拉近幼兒和教師的距離,讓教學變得輕松愉悅,事半功倍。其次,語言要有示范性和具體性。講解要具體簡潔,讓幼兒容易接受和記憶。再次,語言要有激勵性。在實際教學中不斷鼓勵幼兒大膽想象,踴躍發言。教育學生錯了不要緊,關鍵要敢于思考,樂于表現。激勵性的語言對內向、靦腆的幼兒效果更好。這樣藝術而有效的語言不僅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而且讓幼兒愛學﹑樂學。還能從小培養幼兒的語言天賦。
二、利用手指操,增加趣味,開發兒童智力
幾年幼教工作,我發現最讓幼兒感興趣,最能鍛煉幼兒思維的是手指操。所以我在教學中經常教幼兒練習手指操。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的智力在他的指尖上。”對于嬰幼兒來說,手指活動是大腦的體操,活動的是手,得到鍛煉的是大腦。手的動作對語言﹑視覺、聽覺﹑思維等的發展也有極大的助益。
三、將唱歌﹑跳舞貫穿到整個教學中,培養幼兒的藝術天分
音樂活動是一種情感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以自己的情緒感染和啟發幼兒,不論是唱歌﹑表演等都應該充滿感情,做到有控制地表現和渲染,和幼兒一起分享音樂的美感和體驗。在實際教學中,我每天都上兩節音樂或舞蹈課,并通過六一表演等活動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培養幼兒的音樂特長,使幼兒從小喜歡唱歌﹑跳舞,喜愛上幼兒園,使幼兒學習變得多姿多彩。
四、注重培養繪畫和手工能力
幼兒園小班的藝術論文
美是一切的開始,繪畫,是以感受美和表現美為基礎的,同時又是幼兒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和維持心理平衡的有效途徑,是幼兒用來傳達情感的視覺語言。兒童畫并不單單是一幅畫,而是幼兒的自我表現。在繪畫中,幼兒表現的是他的思想、感情、興趣和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對于三歲的幼兒來講,繪畫有一定困難,因為這時的幼兒手肌肉尚未成熟,手臂動作很難控制。因此,他們的繪畫,只能畫出一些亂線、亂點或亂色塊。然而,正是這些亂線、亂點或亂色塊,體現了他們對世界的夢想和認識,甚至是他們日后在藝術領域中展現才能的起點和開端。作為幼兒教師,如何更好地開展繪畫教育,使他們在這方面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呢?我想,首先應從興趣入手,有了興趣就有了積極性,有了積極性就能激起欲望,從而使他們喜歡繪畫。興趣做主,情趣引路,在鼓勵中激發幼兒的創造表現,通過實踐和觀察,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培養幼兒繪畫興趣,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興趣是美術活動的重要動力,小班幼兒作為繪畫教學的初始對象,興趣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它會影響幼兒繪畫技能的提高速度。對于剛接觸繪畫的幼兒來說,對一切都很陌生,辯別方位的能力很差,手眼不協調,握筆困難,控制筆更難,如果立刻要求他們畫出什么圖象,只會增加幼兒緊張情緒,因此不必強求幼兒畫出什么東西,可以開展一些有趣的繪畫游戲,逐步培養他們繪畫興趣。
1、如傳統的《筆寶寶跳舞》,向幼兒介紹筆寶寶住在盒子里,它們每天都要到紙上來玩耍、跳舞,然后再回到盒子里去,鼓勵幼兒在紙上涂鴉,教師用提示的方式“筆寶寶會不會跳圓圈舞呢?再跳一個方塊舞好嗎?啟發幼兒畫出圖形。又如在進行橫豎線交叉畫網格這一技能的學習時,設計了“捕魚”的游戲情境,用魚網網住幼兒,幼兒積極參與,并且能興致勃勃跟隨教師一起來觀
察魚網,有了初步的感性經驗,輕而易舉地為橫豎線交叉畫網格奠定了物象基礎。 在《造籬笆》美術活動中,這是以畫直線為主的游戲,教師事先在紙上畫小雞,并與幼兒一起扮演“雞媽媽”和“小雞”,在圓圈上畫直線即造籬笆,老師還用“雞媽媽”的口吻進行引導,提示“小雞們”把籬笆造的密一些,直一些,不然“大灰狼”會來把“小雞”捉走的,寶寶們立即認真的畫起了“籬笆”,活動結束時,教師用大灰浪木偶佯裝無法鉆進小雞家,只能灰溜溜的走掉,使幼兒體會美術活動的樂趣,激發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2、為了使幼兒繪畫活動更直觀,提高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我們還經常采用把紙剪成大樹的形狀,啟發幼兒在上面畫上大蘋果;或者剪個紙盤,啟發幼兒畫餅干或糖果用來招待客人等等。
3、為了激發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可以在活動中為幼兒設置好玩的游戲情境,比如在學習畫線條的時候,請幼兒幫助媽媽繞毛線,邊念兒歌:“繞、繞、繞毛線,我幫媽媽繞毛線,繞出一團大毛線”,一邊提醒幼兒從中心一點向外繞線條的過程,再提醒幼兒大膽的繞出各種顏色的線團,孩子們在活動中 “玩”的不亦樂乎,同類的游戲還有:織毛衣、掛窗簾、花格布等等。
老師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啟發,對培養幼兒繪畫興趣,提高繪畫技能是很重要的。因為小班幼兒正處在繪畫涂鴉期,他們的繪畫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沒有構思,只有涂涂色塊,畫畫線條,常常畫完后不知道畫的是什么,此時如果老師能啟發幫助他們想象一下作品象什么,說一說畫的是什么,會使他們有所醒悟,驚喜不已,感受到自己本領變大了。老師還要注意觀察,及時了解幼兒的設想,幫助幼兒解決想表達而表達不出的內容,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教師對幼兒作品的評價對于激發幼兒興趣也是很重要的,在評價幼兒作品時可以經常給幼兒一點小小的獎勵,如:在畫面上畫個小鳥,貼個小花等,每當幼兒得到獎勵時,會高興地拿著自己的作品自我欣賞一番,在他們看來,得到老師的獎勵就是得到了最高的獎賞,也是對自己作品的肯定,因而對繪畫充滿自信,由于經常得到全面肯定,漸漸地,幼兒不害怕繪畫了,落筆大膽了,對繪畫有了初步的興趣。
二、學習簡單的繪畫技能,讓幼兒能夠畫出自己喜歡的畫。
光有繪畫興趣,沒有繪畫技能,幼兒就表現不出自己所認識的生活 ,因此對小班幼兒來說,傳授簡單的繪畫技能必不可少。
1、采用游戲的方法。
(1)涂色游戲:涂色游戲就是教師畫好物體形象的輪廓,然后在輪廓中涂色,激發幼兒對色彩美的感受。如:請幼兒涂紅蘋果等
(2)添畫游戲:添畫游戲就是教師畫出一副圖中的主要形象,然后請幼兒添畫一些輔助物。如:教師在紙上畫出動態不一的小雞的形象讓幼兒添畫“小蟲子”“點小米”或畫“籬笆,小草”,教師畫美麗的金魚讓幼兒在金魚嘴的前方添畫水泡等。 讓幼兒主動觀察這些物體的形狀和顏色。
2、開始教幼兒畫畫時教師要結合日常生活中喜愛的事物,選擇外形可以概括成點、線的物體為內容,如用點畫“飄落的雪花”、用短線畫“綠綠的小草”、用圓畫“蘋果、氣球”等。圓是繪畫活動中最早的圖形,畫圓圈時,幼兒往往急于將起點和終點合攏,因而不容易成功。教師可以在教學時邊畫邊說:“圓圓慢慢圈起來”。又如:畫葡萄時一邊畫一邊說:“一個小圓,三個伙伴,許多小圓靠一起,變成葡萄一串串?!边@樣可以增強幼兒的印象和興趣。
3、使用幼兒熟悉的語言,如把豎線、橫線比喻成木棍,豎線比喻成木棍站立,橫線比喻成木棍睡覺,弧線比喻成木棍彎腰。講時掌握幼兒的語言特點,幼兒喜歡用重疊詞。因此,在講形象特征時多采用重疊詞,如講鴨子畫法時可以這樣說,圓圓的頭,扁扁的嘴巴;蘋果,圓圓的蘋果;熊貓的身體是胖胖的;大象的鼻子是長長的;紅紅的太陽;綠油油的草地等。多用重疊詞,就能加深幼兒對形體特征的印象。
4、用擬人夸張的手法進行教學。把要畫的內容編成一個一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邊講邊畫,傳授簡單的繪畫技能。
5、多畫多練是提高幼兒繪畫技能的主要途徑,除了每天繪畫教學活動外,還可利用區域活動中的繪畫角,扮演小畫家,引導幼兒參與到繪畫活動中來,教師為幼兒提供紙和筆,供幼兒自由涂畫,并以參與者的的身份與幼兒一起畫畫,這樣就會大大的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三、精心設計活動方案,開展多種形式的繪畫活動,鼓勵、肯定幼兒
幼兒園的備課不僅要設計好活動方案,還要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所以,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設計了在玩中觀察--在情景中產生興趣--在活動中思維想象--在鼓勵中創造表現的活動模式。比如,為了讓幼兒學畫短豎線,我們設計了可愛的小白兔,請你來做客的活動:先組織孩子們到草地上玩,感受草地的茂密、柔軟,通過觸摸小草來觀察草的色彩及外形,既在玩中觀察。然后,在室內設置情景,以木偶小兔的口吻簡潔、明了地向幼兒提出要求,激發他們的作畫愿望,既在情景中產生興趣。接著在幼兒作畫過程中緊緊圍繞情境表演向幼兒提出要求。如草長的什么樣?它是什么顏色 的?如果你的草地鮮花盛開,小兔肯定會更高興等,以激發幼兒大膽想象,既在活動中思維想象。這一做法既面向了全體,又對有一定繪畫技能的孩子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最后給孩子留出充裕的作畫時間。畫好后,將事先準備好的紙兔獎給孩子們,讓他們貼在草地上,并鼓勵他們:這片草地又多又綠,真好!瞧, 可愛的小兔來做客了!這些鼓勵能使幼兒積極創造、表現,而那些落筆膽小或缺乏毅力的幼兒也會因此增強信心,既在鼓勵中創造表現。
小班幼兒受年齡的限制,小肌肉發展還不完善,同時對一項單一的活動興趣不能持久。所以還要開展多種形式的繪畫活動,讓幼兒對繪畫活動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比如: “手掌印畫”、 “拓印圖形”、 “紙團壓印”、 “泡泡畫”,以及 “添畫、吹畫”等活動。我們把這些稱之為玩色活動。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感觀去接受色彩的刺激,對色彩產生一種情緒表達的需要和欲望。
在繪畫過程中,幼兒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就需要我們老師做適當的引導和靈活的處理,在幼兒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幫助;在幼兒感到困難和乏味之前介入,避免幼兒產生畏難情緒。比如:在繪畫《毛毛蟲》時,王越小朋友平時聰明伶俐,畫得很快,然而毛毛蟲的身體卻總是畫成三角形,他幾乎沮喪了,嘟嘟嚷嚷說自己不會畫,準備放棄,看到這種情況,我建議他去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畫的?他仔細看了看同伴的畫,得到啟發后,悄悄地走到我身邊說:“張老師,我慢慢地畫,毛毛蟲的身體就圓了。”說完后開心的笑了。
在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文化中,民間美術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國悠久文化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保持了人類創造文化的最初形態,其主流多帶有實用性,而人類最初的造物活動就是從實用性開始的,在實用的基礎上發展了審美,使之既滿足實用的物質需要,又能滿足審美的精神需要。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如,年畫、窗花、剪紙、刺繡等,這些作品的內容有很多紋樣,可讓幼兒在欣賞的同時學會運用這些紋樣。剪紙是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一種藝術種類,它具有源淵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因此,我給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剪紙環境,讓幼兒欣賞一些我國著名剪紙藝人的剪紙作品,感受濃郁的民族氣息與氛圍,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例如,在幼兒園走廊上布置的“民間剪紙”是一幅幅典型的剪紙作品,窗戶上有著各種各樣的窗花。平時孩子們了解最多的是窗花和在嫁娶時看到的各種各樣的“喜”字,窗花有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而“喜”字有圓形的,方形的,心形的,他們對這些剪紙作品特別感興趣。因此我發動幼兒收集了這些“喜”字和窗花,幼兒帶來相互交流分享。幼兒看后,都要求我能夠教他們剪這些“喜”字,我便讓他們跟我學習了一種最簡單的雙喜剪法?;顒雍?,每個幼兒都拿著他們的作品,臉上洋溢著愉悅的笑容。從這開始,他們便對剪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常在區域角剪各種各樣的窗花。民間文化藝術的種類繁多、龐雜,應根據幼兒特點,有目的地選擇一些孩子們常見的較為簡單易懂的文化藝術作品,如,年畫、剪紙、刺繡、臉譜、制作小工藝品等等讓幼兒從中去了解它們、認識它們、欣賞它們。比如,年畫和剪紙。中國的年畫歷史悠久,不同的地區年畫各有不同的特色,但都具有線條簡練,色彩鮮艷,造型夸張的特點,構圖飽滿充實、富有裝飾風格。讓幼兒欣賞年畫,一方面可以從中了解我國的傳統社會文化和習俗,另一方面還可以欣賞年畫的畫法和著色技巧,給孩子以美的享受。再比如中國的剪紙,有彩色和單色兩種,彩色的絢麗多彩,單色的樸素大方。由于地理環境和人們習慣不同,各地的剪紙風格也不同。通過欣賞剪紙,可使孩子們了解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還可以從剪紙中了解許多知識,從而給孩子啟迪和美感。
二、創造富有文化特色的教育環境,萌發幼兒對文化藝術的初步感受和表現情趣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萌發幼兒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卑盐幕瘽B透于環境布置中,創設與美術教育相適應的富有文化藝術氣息的環境,為幼兒提供感受文化藝術和表現文化藝術的機會與條件。在教室環境布置中,我把教室里一塊大面積墻面布置為一群穿著民族服裝的兒童,他們手執彩綢敲著鼓,歡慶節日的大型著色畫紙,在兒童的周圍襯著一幅幅浙江蠟染圖形與造型的手帕和風箏的藍印花布,以及獨具奇妙色彩與圖案的染紙,這些無不透出濃厚的民間文化藝術氣息。當這樣的布置展現在幼兒而前時,他們不由得連連贊嘆道:“??!這些東西太好看了,太好看了!”這是幼兒對美的感受與自然流露,也是對祖國文化藝術的感悟與贊美。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打破過去美化教室環境由老師包攬的習慣,充分發揮幼兒們的主動性,讓他們開動腦筋,展開想象的翅膀,積極參與教室美化。一幅幅形象生動、色彩紛呈的繪畫,一幅幅美妙的刮畫,一幅幅奇妙的染紙、剪紙,一幅幅有趣的沙畫,像一朵朵奇葩盛開在我班的作品墻上。當這些展現在幼兒們的面前,使他們又一次感受到文化藝術的多姿多彩,進一步激發起幼兒對藝術的興趣,對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興趣,從而增強幼兒的民族情感。
三、弘揚民族文化藝術,促進幼兒個性化藝術教育的發展
1.幼兒親自參與收集過程,使資源更具情感性。以“促進每一個幼兒的健康和諧發展”為立足點和歸宿點,確定“以幼為本”意識,所開發的民間美術欣賞內容,要面向全體幼兒,要使每一位幼兒都喜歡參與,有能力參與,都能產生成功體驗,促進每一位幼兒自主性、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我們把挖掘地方美術欣賞資源,讓幼兒從欣賞自己的家鄉開始,喜歡家鄉,喜歡民間美術作品,成為我們挖掘地方民間美術資源的探索點。我們帶領幼兒深入民間,通過帶領幼兒實地參觀、圖書館查閱資料,通過網絡搜集資料,挖掘吳越地區民間建筑、年畫、石雕藝術;民間歌謠、童謠、傳說故事;民間游戲、玩具;民間傳統節日、服飾;民間音樂、戲曲欣賞、打擊樂;民間傳統美食等。幼兒親身參與、親自體驗,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與共鳴。
2.發揮社會、家庭、社區的力量,使資源更具完整性。我們注重整合社會、社區、家庭各方面的教育資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源遠流長的優秀民間藝術作品,發揮多元文化的總體效益。如我們聯系小滿戲社團,請社團的人員為我們介紹小滿戲的來源、請家長帶幼兒去看小滿戲,觀察小滿戲頭飾的裝飾物、戲服的圖案花紋等,聯合社區,采訪當地的老人,并從他口中了解更多的民間習俗,如端午節掛彩蛋、穿老虎衣服,二月二吃桂花糕等本地習俗活動;還請民間面塑師來幼兒園傳授捏面人技巧,請家長利用周末等帶幼兒參觀古建筑、各類石橋、先蠶祠,帶幼兒品嘗家鄉的盤龍糕、大麻餅、梅花糕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使收集欣賞內容的過程更加貼近生活,更便于幼兒感受和理解。
二、刷選民間藝術資源,使欣賞內容更適宜幼兒
民間美術作品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在挖掘有價值的民間美術欣賞內容時,不要一味的求大求全,也不是拿來就用,而是遵循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關注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生活經驗,選擇的每一個欣賞內容都符合幼兒的精神需要。
1.選材以生活性、活動性為原則,選擇的作品要接近幼兒的生活,才會被幼兒理解和認識,才能引發幼兒進行相關心理、動作活動,使幼兒通過心理、動作等反應更好的來理解作品。如選擇幼兒會經常經過的一些古橋,幼兒不僅熟悉,而且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觀察。家家戶戶節日都要吃的盤龍糕,欣賞盤龍糕的形狀、裝飾的圖案等。
2.要把民間藝術作品欣賞化繁為簡,取其精華,選材以提高幼兒的藝術感受為欣賞目的。民間藝術作品生動有趣、自由奔放、色彩絢麗,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美感。這與孩子們平時接觸到的兒童畫有著很大的區別,從理解到實踐再到創造,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因此,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取其精華,幫助幼兒理解民間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及其深刻內涵。
3.選材要摒棄落后的資源,關注積極向上的。只有積極向上的資源,才有利于進行資源創新,使幼兒在原有經驗上有提高。如有些民間藝術作品表現出歡慶、美滿、喜悅、追求、向往美好等情感,如:“百子圖”、“古建筑上的雙龍雕塑”、“定勝糕”,這些象征美好愿望的作品,有利于幼兒在欣賞表面現象的同時,內化為自己的情感認識,激發幼兒再創造的熱情。
三、歸類民間藝術資源,使欣賞內容主題化
(一)關注兒童的人文精神需求人是物質性存在和精神性存在的共同體,物質性存在使人得以生存,而精神性的存在則使人得以有意義的生活。物質性存在對個體的成長固然重要,但人作為精神性存在的需求也必須得到滿足才能成長為完整人格的人,而這必須依賴于文化,離開了文化就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因此,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不僅應該關注幼兒作為物質性存在的工具性需求,還必須滿足幼兒作為精神性存在的人文精神需求。具有深厚文化底蘊且內容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是本民族兒童珍貴的文化資本,節奏豐富的板凳舞、婉轉動聽的八音坐唱、朗朗上口的敬酒歌以及內容豐富的節日都是布依族、苗族兒童表現自我、增強自信心的重要途徑。而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豐富的民族藝術只有在民族節日一些特殊的場合兒童才能有所接觸和感受,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的開展無疑給予了兒童一個展示自我、彰顯個性的絕佳機會。因此,在開展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的過程中在注意到兒童藝術特長培養,給予兒童生存教育的同時必須凸顯民族文化藝術課程對兒童存在的價值,以實現其對兒童個性培養的重要價值。我們知道,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關注維度就是個性彰顯,強調人之存在的自由和個性的彰顯,因此在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中注重對幼兒進行存在教育就在于把兒童個性的自由發展作為目的,激勵兒童形成不同的情感體驗,啟發和鼓勵兒童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自我創造、自我超越,從而實現對兒童人文精神需求的關注。
(二)喚醒兒童的民族文化精神訴求人是文化的人,人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必然把自我塑造成為“文化的人”??梢哉f這就是人的真正本質,人的唯一本性。由此,個體一旦離開文化,離開塑造自我的文化將會面臨著一種文化上的失語,沒有了自己的文化權,這樣的人將會是一個沒有精神存在的空殼軀體。少數民族地區的兒童對本民族文化的訴求是強烈的但較為深沉且內隱,從而導致人們對兒童的民族文化精神訴求的忽視。甚至于身處其中的民族個體都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自我對本民族文化的精神訴求,而這種精神訴求對個體自我精神發展是極為重要的。例如,很多人不得不承認自己對本民族的服飾有著一種特殊的、深刻的情感,而由于種種原因這種情感在現實生活中被人們忽略了,但我們不能否認在個體內心深處這樣一種情感的存在。而這就需要我們創造機會,喚醒兒童的民族文化精神訴求,并使個體這樣的一種精神訴求在與民族文化不斷的接觸中得到滿足。人類學家蘭德曼告訴我們:“由于人有漫長的童年期,所以文化的掌握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他在漫長的、必要的時間中,不僅必須及早接觸文化,而且需要不斷地接觸文化。單純認識文化制度和習慣本身是不夠的,可以說,不僅必須熟悉文化的詞匯,而且也必須熟悉文化的句法,要花大量努力去看透這個復雜的裝置,并且有意義地運用它。如果靠本能而沒有自己的貢獻,就不能實現文化的移入。因此,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中存在教育的開展是非常有必要且有價值的,它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工具層面上,更為重要的是它讓兒童及早地接觸了本民族文化,而且提供機會讓兒童不斷地接觸文化,從而時刻喚醒民族文化中個體的民族文化精神訴求,并給予滿足。
(三)塑造兒童完整的精神人格完整的精神人格是教育培養個體所追求的理想目標,更是具有高包容性、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等基本屬性的普惠性學前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完整的精神人格包括兩個層次:一是作為一個人的存在所需的生理性需求和精神上的滿足;二是作為群體的存在所需的被理解、被需要等精神上的追求。普惠性學前教育追求的不僅是群體之間的高包容性與非排他性,其實也包括其培養對象即兒童個性人格中的高包容性與非排他性。而這樣完整的人格塑造不是強調工具性的課程所能培育出來的,必須依靠人文課程特別是藝術課程的逐步熏染,而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中的存在教育無疑能達到這樣的一個目標。個體的生命本身,只有在與外界他人的交流對話中,才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同時,在個體生命的歷程中,各個人生階段的角色及其與之相連的價值擔當活動,能夠給個體更好地詮釋生命意義所在。因此,學前教育作為教育的起點更應該努力引導兒童在人生伊始就建構自己的完整的精神人格。幼兒園的民族文化藝術課程把兒童從本民族文化這個自我封閉的世界中釋放出來,既滿足了兒童對自我民族文化的一個精神寄托,更促進兒童學會在與他人共同生活中超越自我的存在,從而避免因為片面的、孤獨的個體存在而感知不到生命存在的意義。
二、民族文化藝術課程的兒童存在價值構建
正如石中英所言:“現代的教育歸根到底就是‘生存的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這種教育給予了人們賴以生存的意識和能力,卻沒有給予人們生存的理由和根據。其結果是,在現代教育的作用下,現代人擁有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卻越來越對生存的必要性發生懷疑。這種懷疑使得現代人的生活充滿了無聊、空虛、寂寞和無意義感,從根本上威脅到人生的幸福與人類文明的進步?!币虼?,教育特別是作為人生基石的學前教育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就不能只考慮作為“工具的人”,而更應該關注作為“目的的人”,即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的實施不僅要考慮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而更應該關注如何增加人的存在意義。
(一)重視“人類的兒童”兒童不僅是作為“兒童的兒童”,而且是作為“人類的兒童”,兒童既分享著人類的尊嚴,又遭遇著人作為人的存在問題。教育兒童不僅意味著要幫助他們提高生存能力,而且要幫助他們提高存在的智慧;教育者不能僅以功利的眼光來看待教育,還應該以存在的眼光來打量教育。在民族文化藝術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把兒童看成是作為“兒童的兒童”,設置課程必須時刻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兒童還是作為“人類的兒童”,即兒童遭遇著其作為人的存在問題,諸如死亡問題、孤獨的問題、自我認同的問題、自我歸屬問題以及自我價值問題等。民族文化對個體的內在價值是無限的,我們只有在一種生于斯長于斯的自我民族文化中得到滋養,實現自身文化建構和精神升華,人的心靈才會找到一種安全感和歸屬感,人的自我存在感才會貯存在我們的生命血液里,伴隨著我們走出有意義的生命之路。幼兒園的民族文化藝術課程于兒童的價值也深刻地蘊含其中,而當我們把極具個體存在價值的民族文化僅僅作為一種工具滲透在幼兒園的藝術課程中時,這其實是一種撿其皮毛丟其內在的做法,民族文化藝術課程的深刻價值沒有更好地體現出來。因此,我們必須改變民族文化藝術課程的對象觀,不僅把兒童看成是“兒童的兒童”,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教與兒童認知方面的知識,我們更要把兒童當成“人類的兒童”,教予兒童關于自我存在的知識。
(二)重構“人類的教師”教師是教育的引領者,其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從來都是無可替代的。而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如何發揮作用以及發生什么樣的作用,一方面取決于教師的學生觀,即上文提到的對象觀,另一方面取決于教師的自我意識。在現代教育中,整個社會,包括家長、學生以及教師本人在意識中都習慣地把教師進行“神圣化”、“功能化”,比如社會上盛行的一句話是:“為人師表,你應該怎么樣”。也就是說因為你是教師,你就必須給其他人做一個良好表率,你就必須是完美無缺的、純潔的、大公無私的等等。可人們卻忘了教師也是“人”,作為“人”而存在著,而人自然是人無完人,有著所有人所具有的自然需求和本真狀態。因此,教育要關注人的存在問題,教師本人必須要撕破“教師”這個“面具”,回到他本來的和豐富的人性狀態,樹立最為“人類的教師”的新意識。在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中的教師也應該如此,尊重自我與幼兒對本民族文化的情感需求,敢于承認本民族文化中的糟粕,自信于本民族文化中的精華,勇于接受他族文化的優秀部分。只有這樣的教師才會意識到民族文化藝術課程對幼兒存在教育的重要價值,也只有這樣的教師才會塑造出具有強烈自我存在感的社會新一代。
在對幼兒開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每個動作、神態均會影響幼兒的思想,幼兒會注意并模仿教師的動作,所以,教師的行為舉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育的質量。例如,如果在講課時,個別幼兒東張西望或捉弄同學,教師可以邊講邊走到幼兒身邊撫摸他的頭,幼兒就會安靜下來,認真聽課;但是教師如果采取斥責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就會產生副作用,在影響教學的同時還會傷害幼兒的自尊心,因此教師的非語言教學遠遠勝過口頭語言。
1.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幼兒的情感十分強烈,并且有很強的感染力,非語言具有形象性、情景性、豐富性,可以更好調動學習興趣,增強課堂中的師生互動。例如教師以一種振奮的精神進入教室,幼兒的注意力會讓學生更加興奮。
2.有利于突出重點,控制進程
幼兒的注意力很難集中,注意時間短,思維通常是以具體形象為主,課堂以直觀形象的體態語言為輔,有助于補充有聲語言的不足,使語言更有感染力和鼓動力,可以調節教學進程。3.有利于師生間的感情溝通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良好的非語言對幼兒的學習進行積極的引導,對師生的情感增進起到催化作用。教師用飽滿的精神、親切的態度,營造了愉快的教學氣氛,幫助幼兒投入學習。
二、幼兒教師教學中的非語言類型
1.幼兒教師的眼神語言
幼兒教學中的眼神語言是指通過教師眼神的變化傳遞教學信息。幼兒的年齡較小,但也懂得根據教師的眼神判斷一些事情。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運用眼神語言,給幼兒更多的鼓勵,努力做到親切、自然,不要目光呆滯、搖擺不定、閃閃爍爍,看窗外或看墻壁,或目光固定在幾個人身上。
2.幼兒教師的表情語言
幼兒教學的表情語言是要通過教師的臉部和嘴部肌肉運動來傳達教學內容及相關知識。教師在課堂時要面帶微笑,調節自己的心情,給幼兒親切、和藹、信任的感覺,開朗豁達,讓幼兒成長的環境更加寬松、和諧。期間教師要面部表情豐富、適度、自然,切勿變化太快,也不能面無表情。
3.幼兒教師的手勢語言
幼兒教學的手勢語言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用手和胳膊的動作傳達教學信息及情感變化。手勢語言可以增強有聲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彌補有聲語言的缺陷,幫助幼兒強化記憶,進一步實現教學目標。幼兒教學的手勢語言的重點在于表達關鍵詞,要自然得體、恰當準確、目的明確、節奏明快,一般手勢的幅度不應過多過大,否則會分散幼兒的注意力;也不能過小,否則無法引起幼兒的注意,所以,手勢語言的運用要適時、適量、適度,才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4.幼兒教師的空間距離語言
幼兒教師的距離語言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保持教師與幼兒的相互交流,合理利用教師所處的角度和空間。幼兒和教師之間傳達信息、交流感情都要用到距離語言,它是體態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的感情具有依賴性,幼兒會對教師的親近十分開心,會愿意聽教師的話。因而在幼兒教學中教師給自身的定位、距離幼兒的遠近直接影響教師和幼兒之間情感的親密程度,還會影響教學的效果。
5.幼兒教師的外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