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15:20:02
序論:在您撰寫數字藝術學習內容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 題】數字化時代與文學
【關 鍵 詞】數字化時代/文學/審美思維/仿真
【 正 文】
文學藝術是時代的花朵。每個時代都會培育出自己時代所獨有的絢麗多姿的奇葩。文學藝術又是時代的鏡像。莎士比亞在他的著名悲劇《哈姆萊特》中就借主人公之口說過:“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它自己嬗變發展的模型。”[1](p68)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總是映顯出時代,以其獨特的神韻和風采而成為“一個時代的縮影?!盵1](p58)
我們正在走進一個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
高科技的發展,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運用,多媒體網絡的逐漸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一個擁有60億人口的世界逐漸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信息化、數字化的高度發展,是人類社會走向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它對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教育和文學藝術都已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信息化、數字化使整個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當代德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指出:“倘若我們沉思現代,我們就要追問現代的世界圖像?!盵2](p81)“現代的基本進程乃是對作為圖像的世界的征服過程?!盵2](p90)信息數碼圖像進入我們的儲存、檢索、閱讀、欣賞、傳送的工作平臺并顯示在電腦的屏幕上,它的快速、清晰、變化多樣,給接受者帶來了無窮的愉悅和享受。
數與美有著歷史久遠的關系。早在公元前六世紀,畢達哥拉斯就把數與美聯系起來,將數看作是美的本源,認為“事物由于數而顯得美”,一切藝術都產生于數,甚至整個天空都是一個音樂的音階和一個數[3](p113-114)。我們今天所說的數字化是建立在0-1的二進制的數的關系的基礎之上。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對美的創造、美的欣賞和審美教育,對文學藝術的發展,創造了古人無法想像的有利條件。它使歌德、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論述的“世界文學”的預言變成了生活的現實。人類在幾千年創造的文學藝術珍品,真正成了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財富。這給作家、藝術家、美學家相互學習、相互對話交流、相互吸取融合,提供了廣闊自由的空間。信息數碼圖像的創造、掌握與普及,大大有益于讀者大眾的審美素質和鑒賞水平的提高,讀者日益提高的審美需要又可給作家、藝術家創造藝術美以強大的動力,進一步促進文藝的發展與繁榮。
數字化一方面使世界圖像化了,另一方面,又使文學藝術這面時代的鏡子,呈現出了一些新的審美特征。
1.各種藝術的交融性和審美的共通感。這是經過數字化處理的文藝作品的一個鮮明特色。
在當今時代,我們經常可以欣賞到由衛星傳送,在電視屏幕上出現的世界各民族的藝術精品。盧浮宮的繪畫、西安的兵馬俑、歌劇《茶花女》、悲劇《哈姆萊特》與《羅密歐與朱麗葉》、電視劇《三國演義》與《西游記》等等,通過多種媒體,使藝術的各種成分,如聲、光、色、畫、語言文字交融成一體,從而給人一種審美的共通感。這種共通感是我們單純在書面語言的文學作品中無法獲得的。
2.作家和讀者互為主體,相互之間具有一種互動性。
作家是創造的主體,讀者既是接受的主體,又是參予創造的主體,他可以直接參加到文本的創造過程之中。讀者與作家之間形成一種全新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對話、交流關系。多媒體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的獨語局面,它給世界帶來了一個真正稱得起是復調的、多聲部的豐富多彩、萬紫千紅的局面?;有允菙底只瘯r代在網上創作、批評、交流、對話的根本特性。正如保羅·萊文森所說,“網上的文本使我們有能力進行迅疾的互動。”[4](p166)互動既有同一時間的互動交流,又有不同時間、地點的互動?!胺峭降幕釉诰W上的節奏是幾分鐘、幾小時、幾天,而不是幾天幾個月”,這種非同步性的互動,可以在網絡上強化混合媒介的沖擊力[4](p167)。
3.文學鏡像呈現出多維性與立體化的特點。
在電視或電腦的屏幕上顯示出的文學藝術圖像本身就是多維的、立體化的。美國學者埃瑞克·戴維斯指出:“電腦、媒體和遠程通訊技術正在不斷收集、控制、儲存和傳播著一個日漸龐大的數據流,這無疑建立了一個新的維度:信息空間。這個繁殖力極強的多維空間是虛擬的、網絡密集并十分復雜的,是一個廣闊而又至高的王國,它是由我們的想象力和技術的表述來調節的。”[5](p114)傳統的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閱讀鑒賞的方式是線性的由點到線到面,而數碼圖像藝術則是格式塔式的,具有直觀性、整體性。由數碼圖像建立起來的信息空間,不是一維、二維、三維,而是愛因斯坦所說的那種包括時間維度的“四維空間”。圖像顯示出的文學藝術作品是以四維空間存在著并給接受者以審美感受。20世紀最后兩年中,《泰坦尼克號》通過影響、電視、因特網,創造出了藝術領域的神話般的奇跡。盡管在此之前已經有35部電影和一百多部小說反復地敘說著泰坦尼克號豪華客輪因撞上冰山而沉入大西洋海底的故事,但都沒有產生通過數碼圖像顯示出的泰坦尼克號那樣的藝術魅力。
4.超越時空的開放性和自由性。
數字化時代,是一個真正走向開放和自由的時代,它徹底沖破一切封閉的牢籠。人們能夠以超越時空的方式,向地球的各個角落,向宇宙的星空去搜尋知識和傳送信息。“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已經不是笑語,而是生活的現實。馬歇爾·麥克盧漢明確地宣稱:“在瞬時信息的時代,時間(按視覺和切分計量的時間)和空間(統一的、形象的和有周邊密封的空間)已不復存在。在瞬時信息時代,人結束了分割性專門化工作的職責,承擔了搜集信息的角色?!盵6](p180)現在世界各國的科學家聯合繪制人類的“生物基因圖譜”,許多發達國家已經或正在著手建立“數字圖書館”。這樣以來,不僅關于人類自身的基因構成及其譜系,可以為世界各國科學家所共享,推進生命科學的發展,而且人類幾千年創造的藝術珍品和全世界的“文化基因庫”,同樣成了人類共同享用的財富。這對文學創造和藝術鑒賞水平的提高,無疑是一個福音。
5.數碼圖像的復制性與仿真性。
數字圖像高速、清晰、直接、仿真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復制功能與印刷術、照相術相比,也進入了一個全息、多維、具有創造性的新階段。在發達國家正在建立的數字圖書館中,我們看到,它不僅能復制、儲存古今中外海量的文化珍品,而且可以制成光盤、VCD、輕便地攜帶,長久地保存。在復制過程中,適應受眾的需要,還可以配上音、光、色、電、圖畫、語言,生動地表達出藝術作品的高遠深邃的意境。如經數碼圖像復制顯示出的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貝多芬的《英雄》、《命運》、《田園》的交響樂章等世界文學藝術珍品,比我們僅僅從詩集、散文集和聽音樂會得到的審美感覺,豐富得多。數碼圖像的復制者的具有創新性的制作,自然會在情感上引起受眾對作品的共鳴。
數與美繪制的時代鏡像是豐富多樣而又迷人的。但是我們又不能忘記,數字化本身是一柄雙刃劍。如果我們僅僅看到它給世界帶來的福音的一面,而忽視它的負面效應,那就會陷入一種新的陷阱。為此,《技術帝國》一書的作者特意發出了一個警告,他說:“我們所面臨的21世紀將越來越受制于世界的數字化。”[7](p103)就文學藝術的發展來講,有幾個問題應特別引起我們的重視。
1.復制性、標準化與獨創性的矛盾。
文學藝術作品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它的獨創性。藝術最忌雷同化、標準化、模式化、理性化。愛德華·楊格在《試論獨創性作品》中指出:“獨創性作品是最最美麗的花朵。模仿之作成長迅速而花色暗淡。……有些作品比別的更有獨創性;而且,我認為,它們越有獨創性越好。獨創性作家是、而且應當是人們極大的寵兒,因為他們是極大的恩人,他們開拓了文學的疆土,為它的領域添上一個新省區?!盵8](p82)楊格認為,模仿的、機械工藝復制的作品,永遠無法超越藍本,因為原作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它們個個“都是獨特無二的:沒有兩張面孔、兩個頭腦是一模一樣的,一切都帶有自然的區分的鮮明標記?!蹦7碌?、機械工藝復制的作品泛濫的結果,使文學界不再是獨立特行之士的結合,而是一大雜燴,亂七八糟一大群,出了一百部書,骨子里只不過是一部書[8](p95-96)。復制性和標準化是通過數碼圖像制作的作品的一個重要特征。瓦爾特·本雅明指出:“即使在最完美的藝術復制品中也會缺少一種成分:藝術品的即時即地性,即它在問世地點的獨一無二性。”[9](p84)他還說,“原作的即時即地性組成了它的原真性(Echtheit)?!耆脑嫘允羌夹g——當然不僅僅是技術——復制所達不到的。”在數字化虛擬世界中顯示出的一幅幅法國盧浮宮保存的藝術珍品,的確非常逼真,然而人們總是還想去盧浮宮親自欣賞一下大師的原作。因為再好的復制品,也無法表現原作的神韻(本雅明稱之為“光韻”),無法表達出原作的那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具有獨一無二的深邃的意蘊。數字化的世界是一個技術世界?!凹夹g世界是能相容的標準化的世界,如果沒有標準,那么既不能發射也不能傳送?!盵9](p85)對于網絡世界來說,技術的標準化是必需的,對于文藝創作來講,標準化則是與藝術家追求的獨創性相左的。
2.數字世界的全球化與藝術的民族性、本土化的矛盾。
數字化世界,打破了地方的和民族的局限,使整個世界都進入了因特網之中。從而,“將地球變成了一個互連或者內連的整體,并不斷提高其相互依存性的必要過程?!盵10](p207)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使民族文學走向了世界文學,同時,又不可否認出現了一個全球化與民族化、本土化的矛盾問題。數字化的進程,運用的是一種二進制的0-1的世界性的語言。僅從使用的工具來說,數字世界的全球化與民族性、本土化就產生了矛盾。關于這一點,《技術帝國》的作者已經感觸到了,他說:“技術標準的復雜化和提高必然意味著:更好,更多!這是技術與文化的第一個矛盾,第二個矛盾是文化總是保衛本土的:它總與界限、區域、歸屬相關聯。只有帶地方色彩的文化,與地域相關的特性,用自然語言創作的文學作品,根據定義,任何自然語言都不是宇宙的也不是世界的。某些技術語言是世界性的語言,比如二進制語言,0和1的語言。不過自然語言不是由什么人發明的,因此不是技術語言。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一種珍貴的無法磨滅的詩意的東西,即區域性的東西。技術相反,一種語言相對于另一種語言來說,沒有必要一定是可譯的:它應該保留某種只能被翻譯但并不等同于翻譯的東西,技術與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種緊張狀態,讓我們感到難過和痛苦。”[10](p206-207)在數字化世界上,各民族文學的自然語言所保留的詩意的無窮的韻味顯然是世界性的技術語言中難以表達的。
3.技術理性與審美情感教育的矛盾。
數字化本身是技術理性的結晶。它與被稱之為“美育之父”的席勒所倡導的通過審美教育培養感性與理性統一的完美的人是相悖的。在技術理性指導下的技術決定一切、控制一切的社會中培養的人,馬爾庫塞稱之為“單面人”。當著技術成為物質生產的普遍形式時,它就制約著整個文化,直接影響社會生活,結果,“異化的主體為它異化了的存在所吞沒。只有一面,它無所不在,形式多樣?!盵11](p212)理性得到空前的張揚,而感性和情感的因素則黯然失色。在數字化的虛擬世界中,“是沒有什么強烈感覺的,只滿足于自己干凈、簡化、經濟,也就是吝嗇到極點的形象,它會切斷我們與真實世界的聯系。”[12](p119)就現實中青少年喜歡看的卡通片,如《貓和老鼠》、《米老鼠與唐老鴨》等,都是經過數字化處理而創造出來的。它們雖然有其趣味性,但對陶冶青少年的審美情感,則是意義不大的。至于那些含有不健康因素的、格調低下的卡通片,那就更是有害無益了。
特別應當引起我們重視的,是文化上的新殖民主義與審美情感教育的矛盾。《技術帝國》中有一段講得很好,說:“今天真正的問題是第三世界中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人都被圖像技術逮住了,美國化了,他們的文化很像是環游世界的人的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法國人和英國人都屬于同一個世界,都說著洋涇浜英語。隨后,你會發現,在暗處,有一群被遺棄的人,他們想退回到從前的信仰中去……這一意愿中有某種可敬的東西。“[12](p119)在當今世界,真正掌握信息技術的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美國。美國不僅是經濟上、軍事上的超級大國,也是掌握信息技術的超級大國。他們利用因特網等信息數碼圖像技術,極力地在各個領域推行其價值觀和新殖民主義。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利用手中掌握的數字圖像技術,在全球范圍內推行的殖民主義文化與各民族的文化形成尖銳的沖突,它與美育建設的目的、內容和方式,都是根本不相容的。18世界末席勒發表《審美教育書簡》的重要目的,是要消除社會的嚴重異化現象,培養全面發展的審美的人,技術帝國推行的新殖民主義文化,不是要消除異化現象,而是要進一步制造更加嚴重的社會異化現象和人性異化現象。
參考文獻
[1] 莎士比亞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2]?。ǖ拢R丁·海德格爾.林中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3]?。úǎ┪帧に凭S茲.古代美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4]?。溃┍A_·萊文森.數字麥克盧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5] 王逢振編譯.網絡幽靈[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6]?。樱R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7] (法)R·舍普等.技術帝國[M].北京:三聯書店,1999.
[8]?。ㄓⅲ鄣氯A·楊格.試論獨創性作品[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9]?。ǖ拢┩郀柼亍け狙琶?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10]?。ǚǎ㏑·舍普等.技術帝國[M].北京:三聯書店,1999.
關鍵詞 高職 視覺傳達專業 漢字設計 教學內容體系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高職視覺傳達專業教學體系普遍問題
第一,漢字教學體系的缺失。文字、圖形、 色彩是平面設計信息傳達的三要素,文字廣泛運用于廣告、書籍、企業形象、包裝、網頁設計等各種視覺媒介形式之中,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占重要位置。我們生活在漢語言環境中,各種視覺媒體也主要運用漢字而非英文。然而,視覺專業并沒有形成獨立的漢字教學體系,進行系統的教學體系的規劃和設計。第二,文字設計課程只有3周48學時,課時量遠遠不夠。在有限的文字設計課程中過多地關注英文字的設計。作為母語的漢字設計卻成為文字設計課程中的次要角色。第三,教學內容重復,教學銜接性差。教學內容的規劃是整個專業教學中最重要、最基礎的環節,直接關系著教學的質量和教學目標的實施。每一門課程大綱由一名教學經驗豐富的任課教師獨立編寫,在編寫中主觀性強,常忽略了與其他課程的聯系。同時教師獨立的教學,將造成教學內容重復和遺漏教學知識點。教學內容的銜接成為我們需要思考和改革的重要課題。
2 教學體系定位與構建原則
漢字藝術設計教學體系定位:以培養學生漢字藝術設計和運用能力為出發點,使視覺傳達專業學生形成較系統的和設計知識體系,培養符合人才培養目標和適應職業能力崗位的人才。教學體系構建遵循整體性、關聯性和層次性原則。教學體系的知識點之間是有機關聯的,每個知識點都是為統一的教學目標服務的。各個知識點相互配合,產生協同狀態下正面教學效果。筆者將教學體系作了層次性分析,將教學體系劃分為基礎、實踐和創作三個教學階段。在教學每一個階段,具體教學知識點層次分明,結構清晰,易于教師掌握。
3 漢字設計教學內容體系
本文主要研究漢字藝術設計教學內容體系。遵循整體性、關聯性和層次性原則,以培養學生漢字藝術設計和運用能力為導向,構建漢字設計教學內容體系。通過修改課程設置和相應課時,2011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正式建立了以文字設計課程為中心,視覺語言表現、視覺語言應用、電子刊物設計、版式設計、畢業設計共同構建的漢字設計教學體系。整個教學體系劃分為基礎、應用和創作三個階段,涉及8門專業課?;A階段主要掌握文字基礎知識和各種創意。涉及視覺語言表現、視覺語言應用和文字設計課程;實踐階段主要掌握文字基礎知識實踐運用的能力,涉及版式設計和電子刊物設計;創作階段是整個教學體系中的重難點,通過畢業設計策劃、畢業設計執行、畢業設計制作課程進行主題創作。教學體系的三個階段相互關聯,專業知識循序漸進。
(1)教學體系基礎階段,教學學時占據:視覺語言表現15學時、視覺語言應用15學時、文字設計48學時。三門課程安排在第二學期Illustrator和Photoshop軟件課程和二維設計基礎課程之后。視覺語言表現課程中,啟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在輕松愉快的手工制作和繪制中體驗漢字創意方法。視覺語言應用課程中,學生將表現課程中創作的圖形元素運用到實物上。經過這兩門課程,學生建立從無到有、從設計元素到產生實物這一完整設計制作工作過程的感知。文字設計課程中,學生掌握漢字的基礎知識和各種創意方法。教學中,首先注意不能過多強調文字的創意,而忽略了漢字基礎知識的講解。其次,注意文字設計與專業設計課程之間的聯系,如文字設計與標志,文字設計與書籍設計的聯系。期末作業以線裝書籍的形式提交,建立文字設計與電子刊物設計和版式設計課程之間的關聯。其中封面、封底、扉頁、目錄和章節頁為電子打印稿,內頁為文字設計手繪稿。
(2)教學體系實踐階段,教學學時占據:版式設計30學時,電子刊物設計35學時。兩門課程分別安排在第二、三學期。學生將所學的漢字基礎知識和創意設計知識運用于版式和電子刊物設計之中,進而掌握漢字編排、漢字與圖形、漢字與視覺流程等知識。期末作業需要設計制作出相對成熟的版式設計作品和電子書,屬于綜合性強的實踐訓練。將文字與圖形、版式,文字與電子刊物等在每個教學單元課程中有機地融為一體,從而提高學生融會貫通的實踐能力。
(3)教學體系創作階段,涉及畢業設計策劃、畢業設計執行和畢業設計制作三門課程,安排在第五學期。畢業設計是高職學生最后的在校學習課程,是學生結合自身的特長并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創造作品階段,也是對教學體系有效性的檢驗階段。在進行畢業設計選題初期,教師引入漢字設計主題,部分對漢字設計有興趣的學生自主選擇漢字設計主題。在畢業設計的創作方面,原創性是至關重要的。要求學生從自己的學習生活中的所感所想出發來做文字設計。漢字設計類選題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選題立足于小點進行擴展和深入,切勿過大。畢業設計歷時3個月,本校視覺專業畢業設計每年都會進行大規模的展示。在畢業設計展場同時召開雙選會,邀請用人單位前來參觀和招聘。
通過視覺傳達專業漢字設計教學內容體系的梳理,進而修改了專業教學計劃。2010級新開設視覺語言表現和視覺語言應用課程,2011級文字設計課程從48學時增加到60學時。到2011級視覺傳達專業,正式建立了以文字設計為中心,眾多課程共同協作的漢字設計教學體系。通過2010、2011和2012級視覺專業教學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改革逐步推進,也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師生反映良好,學生作業質量顯著提高,并舉辦了文字設計、視覺語言表現與應用課程展覽。畢業設計作為整個教學體系的創作階段,其中漢字設計類作品的質量是整個教學體系檢驗的重要標準。畢業設計多個文字類作品在全國設計比賽中屢獲大獎。其中《文字樂音》作品在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藝術設計專業優秀畢業設計作品展中榮獲銀獎。我們針對近三年的就業情況,做了問卷調查,整體的就業率穩步提升。眾所周知,高職學生畢業后不一定選擇大學所學專業的工作就業。值得注意的是,畢業后以設計為業的人數統計中發現,畢業設計選擇文字主題的同學絕大多數留在了廣告公司,而且薪酬也是本屆畢業生中相對較高的。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教學內容體系中仍然有諸多不足。伴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各種新的視覺媒體進入我們的生活,新媒體設計也越發受到業界的關注。漢字藝術在新媒體中的運用和漢字設計與新媒體課程的關聯性尚待研究。
綜上所述,我們制定了視覺傳達專業的漢字設計教學內容體系,并對2010級、2011級和2012級視覺設計專業進行教學改革。然而,需要通過漢字教學體系的改革來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并非簡單地制定了教學內容體系即可。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更需要豐富自身知識結構和提高專業能力,將教學改革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張晉.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9.
案例背景分析:
2012年11月,學校舉行了語文、數學年段教學組“優秀團隊”評比活動,要求每個年級組派三位教師參加,其中一人說課、一人上課、一人進行課后反思。十多年沒參加教學競賽活動的我很榮幸地被選中,負責上課這項“光榮任務”。由于這次參賽的教學內容臨時通知,又是借班上課,無疑給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增加了難度。幸好在我們六年級組全體數學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終于順利地完成了“分數的意義”的教學,為六年級組獲得“優秀團隊”稱號出了一份力。雖然這事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我對“分數的意義”這節課的教學感觸頗深,現擷取其中的幾個教學片斷,與大家共享。
教學片斷與分析:
片斷一:單位“1”的意義
師(出示數字1):這是什么?
生:數字1。
師:這個1其實很神奇,數學、生活中的很多物體都可以用1來表示。那誰能說說1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1:1張紙、1個圓、1個蘋果、1本書……
師(邊演示課件邊說):是啊,1既可以表示一個物體,如1個足球、1個正方形、1把尺子等(板書:一個物體),還可以表示一些物體,如1束鮮花、1盤蘋果、1堆面包等(板書:一些物體)。像這樣的一個物體或一些物體,我們教室里就能找到很多,你能找到嗎?
生2:一個書包,一個小組里的一些人,一個班級里的一些人,教室里的一些課桌,教室里的一些凳子……
師(指著大屏幕上的物體):一個物體或一些物體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整體,對這樣的一個整體我們用1來表示。為了與自然數1區分開來,我們給這個1加上引號,叫做單位“1”。(板書:單位“1”)
……
分析:
數學概念是生活的具象,又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升華?!胺謹档囊饬x”對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對于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教學難點??紤]到單位“1”的概念相對抽象,所以我通過問題“這個1其實很神奇,數學、生活中的很多物體都可以用1來表示,誰能說說1可以表示什么呢”,直接把新知引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借助生活的一個物體、一些物體,變抽象為具象,加深了學生對單位“1”意義的理解。
片斷二:分數的意義
師:請各小組長倒出信封里的學具,組內同學看看信封里還藏著哪些單位“1”。
生1:一張長方形紙、一條線段(圖)、4個蘋果(圖)、6只熊貓(圖)。
1.布置要求。
師:下面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利用學具,分一分手中的單位“1”,你會得到哪些分數?
課件出示要求:
(1)在分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分一分、折一折、畫一畫、涂一涂等方法。
(2)想一想,說一說:你把誰看作單位“1”?你是怎樣分的?你又是怎樣得到這個分數的?
2.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3.反饋交流。
師:誰來說說,你們組把什么看作單位“1”?怎么分的?研究出了什么分數?
生2:我把這張長方形紙看作單位“1”,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用1 / 4來表示。
師:誰聽明白了?他是怎么分的?請你再大聲地說一遍。(生復述)
師:他分的四份同樣多嗎?
生:是同樣多。
師: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
生: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拿出一張長方形紙,隨意折出四份,取其中一份):我折的這一份也表示1 / 4嗎?
生:不是。
師:為什么?
生:沒有平均分。
師:所以,我們在創造分數時一定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師:誰還創造了不同的分數?
……
分析:
思維來源于實踐。只有思維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在這個環節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探索,重視學生知識的自主構建。學生通過學具折出長方形的1 / 4,雖然一開始沒有說出“平均分”三個字,但我相信他們內心深處是知道的。所以,我問學生“他分的四份同樣多嗎”,當他們異口同聲地告訴我“同樣多”時,我知道學生是理解平均分的內涵的。于是我故意說出前半句“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學生自然就接上“平均分”了。這樣教學,既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片斷三:
師:看到大家表現得這么精彩,我完全相信大家都能創造出分數。下面請小組合作,把6只熊貓平均分,看哪個小組創造的分數最多,組長負責記錄下來,時間為1分鐘。(生操作討論、記錄)
學生反饋創造出的分數:1 / 6、2 / 6、3 / 6、4 / 6、5 / 6、6 / 6、1 / 3、2 / 3、1 / 2……
師:你們真會動腦筋,想出了這么多的分數。誰來說說3 / 6表示什么意思?
生1:把6只熊貓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6份,表示這樣的3份,用3 / 6來表示。
師:你太厲害了!那2 / 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把6只熊貓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這樣的2份,就是2 / 3。
師:說得真好!可是我有點不明白了,同樣是分6只熊貓,為什么會得到這么多不同的分數呢?(生答略)
師:這些分數的分母都表示什么?分子呢?你能發現什么?
生3: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總份數”,分子表示“份數”。
師:現在你能說說什么是分數嗎?這些分數都是把單位“1”怎樣分?
生4: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的幾份就是分數。
師: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的“幾”,數學上通常用“若干”來代替,“若干份”是個不確定的份數。
師(小結):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1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
分析: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闭n堂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分一分、折一折、畫一畫、涂一涂等活動掌握分數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我安排了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讓組長分發給每個學生一個物體或一些物體,讓他們人人都動手操作,利用手中的物體創造一個分數,并逐一反饋,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分數的意義;第二個環節是通過比賽的形式,讓組內學生同策同力,創造出更多的分數。這樣的一系列操作活動,給學生創造了廣闊的探究空間,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平均分”的內涵,理解和掌握分數可以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這樣教學,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是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比較抽象、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知識,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多給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課堂中,我摒棄以往數概念教學中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大膽、科學地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設計了較為開放的問題,并給學生提供必需的學習材料,從而拓展了學生探索的時空,讓學生在“做數學”中感悟數學。
1.立足課堂,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學習資源。
數學教學不能“以本為本”,所以教學內容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如教學“分數的意義”一課中,我注重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思考性,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廣闊的思維空間。在這樣的數概念教學中,學生的知識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學習環境間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整個新課的學習,看似淡化了定義概念的教學,實則引在核心處,撥在關鍵處。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辨析問題,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因此,我重新整合教材,出示一張長方形紙、一條線段(圖)、4個蘋果(圖)、6只熊貓(圖)等學習材料,讓學生自己去創造分數。學生從一張長方形紙、一個圓等一個物體創造分數,到從4個蘋果、6只大熊貓等多個物體的不同角度來創造分數,既深化了每個環節的交流反饋,又提高了他們的認知,使學生進一步明白分數是表示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而不是表示個數與總個數之間的關系,這是分數意義教學中學生最容易誤解的知識點。這樣的動手操作設計,讓學生感悟從一個物體到一些物體都可以用單位“1”來表示,明白“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1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這樣教學,分數意義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有效解決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掌握過于抽象、枯燥、難懂的問題,使學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練習中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了分數。這樣有效整合教材,有力地推動了學生認知體系的螺旋上升,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教學方式的創新,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苯處煹慕虒W應以構建主義基本理念為依托,注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做數學”中獲取知識,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數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營造寬松、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創新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學生對知識的自我構建。
3.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關鍵詞:數字素養;藝術教育;教育融合;教學模式;學生學習
一、數字素養介紹
(一)數字素養教育渠道
數字素養就是在學習、生活、工作、社會參與過程中,自主、自由的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和數字信息的一種能力。然在數字素渠道中,不但包含顯性教育方式,同時還具隱懷教育方式,也就是數字素養的融合性教育,把數字素養中的一些內容科學性的融入在學科教育中。數字素養與學科教育的有效融合現正是教育領域全新的發展方向,而且還是各學科課程的全新延伸和擴展。如國外一些發達國家,正大力研究數字素養和外語學科教育的融合。從數字素養層面來看,實施外語教學,能夠在提升語言水平的同時,與數字素養進行有效融合[1]。
(二)數字素養特點
在各類學科當中,數字素養教育不但與語言學科具有緊密的相關性,確切的說,其同藝術學科也具有緊密的聯系。首先,應用數字媒介可以促進圖像實現中心化,由此可以透出當下的社會文化實際現象,由此可以為圖像及影像的意思表達提供高效的舒展平臺。其中視覺素養是指數字素養其內在組成,然藝術形象特征則與此正好穩合;其二,傳統藝術其在構設數字文體的時候起到了非常關鍵性的作用。數碼攝影和傳統性的繪畫創作,及數字舞蹈和傳統舞蹈,網絡音樂和傳統音樂,其各自在本質上,均都屬于表述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而已;其三,媒介藝術長期以來都是媒介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為此數字素養包括了對數字媒介藝術的批判和理解。然對于數字媒介藝術的創作與研究,原本便是藝術學科教學的主要意圖。最后,將媒介素養引進到以往藝術學科教育,是很多國家應用的一種教學方式。由此可以發現,在數字背景下,數字素養教育與藝術教育的有效融合是時展所必須實施的一項舉措。除此之外,對于教育實現信息化這一戰略目標,也需將數字素養同藝術教育進行深度融合。所以,需主動挖掘出數字素養教育同藝術教育兩種教育的有效融合的優良途徑,由此更高效的促使學生數字能力和藝術水平的共同發展與提升。
二、數字素養教育同藝術教育兩種教育的相互融合
(一)教育內容上
在國外數字能力理念前提下,我國相關學者構建了數字能力的模型。其主要由三層及要素所組成,包含工具性知識和技能,高級知識與技能,使用態度。其中一層,屬于功能性任務,二層是所用對策水平的相應技能,三層組織技能應用的思維和態度。這一模型為藝術學科教育過程中,可以靈活高效應用數字素養奠定的方向性基礎[2]。
1.結合學科學習目標來融入數字素養
結合藝術學科的具體學習目標,來實現引進數字素養中工具知識和技能層的教育。首先,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通過合理的數字工具和信息技術來處理藝術學科學習中相應問題的一種自覺意識;其次,旨化學生對輔助學習工具及其特點和功能,與使用方法進行了解和學習,讓學生可以精準正常穩固的進行技術性操作。最后,栽培學生通過使用數字工具來創設或是再創數字藝術的能力,及選用適合媒介實施傳播的相應能力。如,可在美術學科的教育過程中,結全色彩學習目標,讓學生在網絡中搜集并下載供學習使用的一些數字圖像,這樣學生便可通過圖像處理的一些較件,或是數碼式繪工具來對原來的圖像進行色彩的加工和優化,同時將作品放到網絡平臺中供學生相互分享和鑒賞[3]。
2.以藝術學科學習任務為核心合理引進數字素養
以藝術學科的學習任務和課題為依據,引進數字素養中的高級知識與技能級層的教育。首先,從藝術學科問題角度來觀察,可以看出,正確要求學生在數字環境當中實施溝通,由此可以實現資源的相到共享;除此之外,栽培學生積極參與數字協作能力,讓學生學會選擇最為適合的媒介結合技術實施合作。如,藝術教師需引導學生掌握利用視頻會議和各網站工具,針對相應藝術問題來實施小組在線形式的討論和交流;其次,栽培學生通過數字工具和信息技術的用來進行藝術學習活動的能力,讓其熟練的應用數字媒介來訪問網絡資源,并從中獲得知識,由此提升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結合藝術教育主題或是問題來引進數字素養
結合藝術學習的具體主題,和有針對性的藝術問題,來合理引用數字素養中的應用態度層次,由此激發出學生個體創新、批判和自主性的思維。首先,合理要求學生通過數字媒介和技術來實施藝術學科的創新。其次,栽培學生對于數字藝術的批判形式的解讀能力,使學生能夠有效學會數字藝術文本的各種分析方法,如批判性分析法,多元化分析法和語境化分析法;最后栽培學生合理應用數字媒介來實施藝術學習自主性能力,讓學生在大量信息和動態數學學習條件下,為自己合理定位。如,在現時期網絡環境下的藝術資源具有多元化、豐富性和復雜性特點,如想栽培學生個體辨識媒介和信息合理實用性能力,讓學生學會利用確定個人地位,來獲取與應用個性化的教學資源,除此之外,還可結合實際學習任務來選擇最為適合的數字媒介及數字技術和數字信息[4]。
(二)教學模式上
1.雙向學習模式的遷移
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內容在不斷發生變化,媒介信息量因此變得非常龐大,如此情況下,便需要媒介素養教育不但需清楚其作用,還需要學會怎樣使用,由此栽培學生在了解媒介的前提下,學會嫻熟使用的能力。為此,學習遷移便成了媒介素養教育中非常關鍵的一種方法。確切的說,媒介教育主要目標便是為遷移而實施教育。就是利用媒介教育其系統化的訓練模式,讓學生可以把所學到的一些知識和技能,及認識與分析事物的方法及思維合理的應用于處理傳播期間的各類問題,由此靈活多變的合理應用。學習遷移法,為數字素養教育與藝術教育間實現統一和有效融合,奠定了基礎[5]。
2.雙重創作的有效結合
媒介創作方式就是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對策,現時期這一方法被國外很多國家應用。其屬于一種在實踐操作中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重點突出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操作過程的體驗,由此輔助學生獨立參加媒介文本教育實踐活動,其中包含錄制影像、拍攝照片、制作幻燈片、網頁設計制作等。在對媒介文本的分析和評判前提下,利用對媒體使用及創作活動的真實體驗,來加深理解媒介和文本,由此有效提高學生媒介素養。除此之外,在藝術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實踐參與是最基礎,最為重要的一種教學方式。所以在教學法上對兩者路徑進行有機融合,便屬于雙重創作融合,就是在藝術學科的教學中,對藝術文體的創作活動和數字媒介的文本創作活動進行高效的整合,由此達成兩種創作的有效融合。
(三)教師層面
1.將數字素養當作藝術教師所必備的一項技能
讓教師充分認清數字素養是藝術教師教育需具備的重要技能。阻礙數字素養和藝術教育相融合的重要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師自身數字素養水平便是眾多原因中的一種。在藝術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數字素養屬于現時期藝術教師需正確面對的一項挑戰。隨著網絡技術與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生對于網絡的應用能力遠遠超過教師,然相對來說,一些教師正經歷向數字化技術和理念不斷遷移的過程,這對于數字媒介、智能信息技術、資訊技能、思維方式等仍需不斷學習與適應。
2.藝術教師積極提升自我數字素
藝術學科的教師需積極的提升自身數字素養,由此對數字媒介和數字化環境與其文體特點進行全面并且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以期待能夠有效解決由于數字移民身份而產生的不適性和阻礙性,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從中找出與學生實施高效對話溝通的能力和水平,由此更好的適應數字時代下師生關系,這一舉措與新時期教學模式需求非常相適。藝術學科的教師在所實施的提高自身數字素養的眾多途徑中,除進行自我學習以外,還需固定時期的參與數字素養的相應學習,通過專業數字素養教育機構所實施的系統并且深入的學習,在培訓人員的輔助及引導,充分學習數字理念知識,同時掌握相應的媒介技術,不斷提高信息操作技能,及時創新教育理念,對教學方法進行完善。
(四)學生層面
首先,培養學生藝術學習中數字工具與技術使用意識。學生需在藝術學習中培養,合理應用數字工具及信息技術的積極意識,結合自己藝術學習的具體特點,積極通過相應新媒體及新技術來實施新形式的學習,如移動式學習、泛在式學習、定制在線學習、線上線下相結合學習,創作學習及探究式學習等。其次,學生嘗試從不同資源環境下收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應試著在不同教學資源的環境下搜集藝術教學資源,如此操作不但會讓學生得到較大成就感,讓自己需要能夠更好的與課程資源、學習方式、技術服務相適,由此實現自己的藝術個性化,不再僅限制在以往藝術教學的被動式學習。而且如此操作,還可鍛煉自我通過數字化獲得和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在信息化環境中準確為自己定位,不斷提升信息獲得和控制能力。
三、結語
【關鍵詞】數字化課程資源庫;兒童藝術教育;整合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9)01/02-0026-04
進入21世紀以來,網絡信息技術對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影響越來越大?!靶畔⒓夹g與課程整合”“網絡教學”“數字化學習”已成為當前教育領域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國2001年頒布的《新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普遍運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其中,數字化課程資源庫建設尤其受到人們的重視。所謂數字化課程資源庫是指按照課程內在邏輯關系構建的,由通過數字化媒體制作和使用的教學素材構成的可擴充再造的開放式教學支持系統?!?〕數字化課程資源庫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實現新課程理念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從技術層面逐漸打破了各種資源的時空限制,使素材性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和共享以及校內外課程資源的相互轉化成為可能?!?〕
目前,幼兒教育領域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庫建設也受到廣泛重視,它與學科教學整合和應用的水平直接影響到數字化教學和學習的效果。本文從兒童藝術教育的角度,重點探討數字化課程資源庫與兒童藝術教育整合的重要意義、基本方式以及在整合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具體事項。
一、數字化課程資源庫與兒童藝術教育整合的重要意義
數字化課程資源庫將網絡資源服務于具體的藝術教育活動,它既兼顧了教師“教”的便利性,也兼顧了兒童“學”的需求性,同時還能更好地展現藝術教學內容,豐富藝術教學手段。
1.更好地展現藝術教學內容,豐富藝術教學手段
藝術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在于藝術教學除了大量的“可以言傳”的教學內容外,還存在著大量的“只可感受和意會”的教學內容。例如,如果僅僅用語言和文字來描述舞蹈家的美妙舞姿,難免會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可是在傳統教學中,大量需要感受和意會的教學內容只能依靠教師的語言來表達,依靠幼兒出類拔萃的悟性來體會。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這是很難的。如今,當數字化課程資源庫與兒童藝術教育整合時,藝術教育的教學內容便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展現和表達。就以視覺藝術教學為例,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中的素材和信息技術的運用(如虛擬現實技術等)可以展示動態的視覺藝術內容,進一步縮小時間和空間的差距,這時即使幼兒身處幼兒園的課堂之內,仍然可以望見遙遠的埃及金字塔。
2.幫助教師順利獲取藝術教學資源
網絡的出現,使廣大教師擁有了一個巨大的學習、交流、探討的空間。然而,面對浩瀚的網絡資源,教師如何選擇、收集、處理、存儲、使用和改進教學資源,這并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在使用網絡搜索藝術教學資源時,教師往往會碰到以下問題:(1)網絡資源的質量參差不齊,很多資料專業性和正確性不強,時有錯誤發生。(2)網絡資源形式多樣,難以直接滿足不同教師、不同教學方法和教學風格的具體需要。教師在搜索網站與網頁資源之后,還需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篩選和修改才能真正獲得自己需要的資源,這會大大耗費教師的時間和精力,影響備課質量。(3)部分網絡資源只能在線觀看,不能下載,在時間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要進行在線鏈接觀看,會導致教學效率低下。而且網絡資源更新快,有時會出現“死鏈接”現象。一旦出現意外情況,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而有了數字化課程資源庫后,教師可以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學素材和教學資源,豐富藝術教學內容,同時還可以在課堂上靈活轉換角色。例如,當教學內容有了更好的傳播者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多媒體等數字技術邀請更好的“虛擬老師”來為幼兒上課,教師則可以作為教學討論的參與者、協調者、鼓勵者,更好地與幼兒互動。借助數字化課程資源庫的幫助,教師的教學方式更加靈活,手段更加多樣。
3.轉變幼兒傳統的藝術學習方式
傳統的幼兒園藝術教學通常是讓全班幼兒按照教師的要求統一欣賞、統一實踐,這樣的教學活動顯然已經不能滿足信息時代幼兒個體對藝術學習的需求。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許多具備了交互功能的藝術實踐創作軟件不斷出現。與其他學習媒介相比,這種具備交互功能的藝術實踐創作軟件具有獨特的優勢。鮮艷的色彩、連續的動畫能逼真地再現某些藝術創作的過程,為幼兒提供另一種藝術學習的方法與途徑。此外,一些藝術實踐創作軟件能根據幼兒的操作情況自動調整所提供的操作內容的難度,便于幼兒進行個別化學習。這樣的學習氛圍十分有利于幼兒藝術創新精神和藝術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數字化課程資源庫與兒童藝術教育整合的基本方式
數字化課程資源庫與兒童藝術教育整合的根本宗旨是培養幼兒能夠在信息化環境中利用信息技術完成課程學習的目標并學會進行終身學習的本領?!?〕在信息化學習環境中利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進行藝術教學和藝術學習的具體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作為教學工具,與幼兒園藝術教學活動整合
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作為教學工具,與幼兒園藝術教學活動整合,是指幼兒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中的素材進行學習,數字化課程資源庫完全為幼兒園藝術教學活動服務?!?〕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和整理,決定用什么形式來呈現教學內容(如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幼兒接受了學習任務之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進行藝術學習,達成教學目標。最后,教師和幼兒一起進行教學評價、反饋。
例如,某幼兒園大班幼兒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欣賞德沃夏克創作的《幽默曲》。如何引導幼兒欣賞音樂作品,感受音樂作品中的音樂要素以及諸要素的對比,從而發揮自己的想象,體會音樂表現的情感內涵呢?這時,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中的相關素材進行輔助教學。首先,教師可以利用MP3音頻軟件讓幼兒完整地聆聽音樂作品,在優質的音響效果中充分感受音樂的整體美。接著,在幼兒初步熟悉音樂作品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幼兒對音樂作品進行故事化的想象,對音樂的各種要素作出積極反應。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中的動畫視頻資料,讓幼兒在《幽默曲》的音樂背景中觀看《三只小蝴蝶》的動畫故事?!队哪啡捎脧腿?,第一段旋律流暢優美,俏皮幽默,好像是一只毛毛蟲一點一點地爬動,鍛煉身體,準備變成一只美麗的蝴蝶。稍后,樂曲旋律轉為連貫、抒情的音樂風格,就像一只蝴蝶破繭而出,在天空中自由飛舞。樂曲第二段開頭重復第一段的開始部分,暗示著第二只毛毛蟲變成了蝴蝶,但第二段的中間部分音樂情緒稍有變化,力度加強,旋律純樸動人,似乎在講述第二只蝴蝶碰到了一場暴風雨,它頑強地飛舞著。樂曲的第三段再現第一段,輕盈美妙,似乎意味著故事的結尾,第三只毛毛蟲破繭而出。音樂聽起來干脆卻又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讓人對三只小蝴蝶的故事回味無窮……在聆聽音樂、觀看動畫故事的過程中,幼兒逐步感受到《幽默曲》中跳躍和抒情等音樂要素的對比以及全曲ABA式的音樂結構。最后,全班幼兒和教師一起結合身體律動來加深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在以上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幼兒借助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中的音頻和視頻素材,感受了音樂,加深了對音樂要素和音樂結構的體驗和理解,推動了藝術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
2.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作為學習工具,與幼兒自主藝術探究活動整合
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作為學習工具,與幼兒自主藝術探究活動整合,是指幼兒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的幫助下,進行藝術實踐活動。這里的藝術探究活動不是指幼兒園中的集體藝術教學,更多的是指課后的延伸活動。與傳統的課堂教學不同,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作為學習工具,與幼兒的自主藝術探究活動整合,它是按照幼兒實際的藝術能力、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的不同,將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的藝術活動以主題的形式循序漸進地展開?!?〕幼兒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藝術實踐,將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科學等方面的知識進行融合,最終促進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自主藝術探究活動更加突出了幼兒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各種任務主要由幼兒自主完成,教師和家長僅僅對幼兒的選擇和操作等進行一般性指導。這種整合方式是把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作為幼兒自主藝術探究活動的學習工具,幼兒可以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中尋找藝術學習內容,獲取藝術學習資源,尋求藝術學習幫助。
例如,在5~6歲幼兒“猜猜我是誰”的自主藝術探究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大多數幼兒喜歡小動物、愛看小動物的憨態、愿意模仿小動物的叫聲和動作的特點,將藝術學習活動和幼兒的興趣結合起來,在游戲中開展“猜猜我是誰”主題活動。如在模仿動物叫聲的過程中,幼兒可以體會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通過對動物動作的模仿,幼兒的肢體動作進一步協調;在對動物生活的體驗與動作模仿中,幼兒開始思考動物與人的關系問題,感悟到要愛護動物,珍惜生命。具體探究活動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1)幼兒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中尋找各種動物叫聲的音頻資料,閉上眼睛聽聽動物的叫聲,感受聲音的強弱、高低、長短、音色等,猜出動物的名稱,并試著模仿幾種動物的叫聲。(2)幼兒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中尋找各種動物外形及身體動作的視頻資料,比較不同動物的身體動作、皮毛顏色、外形、五官、神情等有什么區別,嘗試用身體動作表現動物的不同之處,并能用簡單的詞語描述動物的特征,如快、慢、笨重、靈巧等。(3)幼兒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中尋找與動物相關的音樂或美術作品,如《動物狂歡節》《鴨子拌嘴》《賽馬》《小狗圓舞曲》等,欣賞藝術作品,想象藝術作品表現的是什么動物以及這些動物在干什么。(4)幼兒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動物題材的藝術作品,和同伴或家人嘗試根據作品創編童話劇并進行表演,最后拍攝成錄像上傳到資源庫中,與其他人交流分享。當然,以上環節的設計還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進行自主選擇和更改。在“猜猜我是誰”自主藝術探究活動中,幼兒是藝術學習的主人,各種任務主要由幼兒自主完成,教師或家長可以提供協作和幫助。
三、數字化課程資源庫與兒童藝術教育整合的注意事項
當前,信息技術迅速發展,促使整個教育環境快速變化。幼兒園教師只有具備相當的信息素養,才能勝任教育工作。當然,盡管網絡教學、數字化學習有其獨特的優越性,但始終無法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學者在研究網絡教學技術的應用時,將它定位為輔助傳統教學的網絡學習系統,認為它具有一些傳統教學無法具備的優點,但是相對地也有缺點和限制,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教師在利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不能忽視教師的作用。能否充分發揮數字化課程資源庫的作用,更好地進行教學改革,正確扮演好教師的角色,發揮教師的作用,這是非常關鍵的。
第二,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的開發和建設的過程中應注重效果而非盲目追趕潮流。教師要以教學為中心,善于利用各種數字化課程資源,根據需要靈活轉換媒體展示方法,充分發揮數字化教學媒體的功能。
第三,要不斷更新和充實數字化課程資源庫,確保資源最優化,以便有效整合課程資源,為教師和幼兒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陳旭遠.新課程,新理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培訓教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15.
〔2〕程莉君,高學林.中學生物學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中學生物學,2008,(4):40.
〔3〕余立.以終身教育理念迎接21世紀〔J〕.開放教育研究,2001,(1):34.
〔4〕何峰濤.基于教學資源庫的網絡多媒體教學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116.
〔5〕章偉民.教育理念與教育技術〔J〕.電化教育研究,2002,(4):7.
〔6〕肖平,章偉民.對當前教育主題資源庫建設的幾點建議〔J〕.當代教育論壇,2006,(5):39.
〔7〕馮鳳.數字資源與課程的優化整合及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7,(1):92.
On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Curriculum Resource Database and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Xu Yun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那么,我們在實踐中如何也把藝術學科融入到“統整項目課程”改革中來的呢?首先,我們來看看《國家中小學藝術課程標準》中的表述,“藝術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它不僅僅是某一門藝術學科的知識、創作技能、文化背景、風格流派等內容的綜合,還是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等多種藝術學科的綜合以及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可見,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實踐也是藝術學科的任務。
在實踐中,我們主要是從STEAM的角度進行跨學科統整融合,讓藝術教師與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教師聯動,除了彰顯以藝術學科內容為核心的課程統整外,還倡導藝術教師積極參與到其他學科的課程統整的創新學習中。
我們以美術學科為例,美術老師王思思在上《昆蟲》主題時,創新地借助了STEAM的課程理念。本主題王老師設計了7課時進行,經歷了以下過程:觀看影片《昆蟲總動員》―針對影片提問題―科學教師專業答疑―用keynote軟件制作“我的昆蟲筆記”―二維碼分享作品―用粘土捏制昆蟲角色―制作GIF動畫―二維碼分享。這一過程很清楚地展示了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有效統整,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培養。
又如,二年級數學教師發起了“對稱”主題的多學科融合統整,美術教師也參與其中,通過樹葉畫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對稱的粘貼創作,創作內容融入語文學科的內容,學生在粘貼繪畫中感受“對稱美”,并用寫作與口語表達“對稱美”,最后美術教師通過創感的數字故事把孩子們的作品通過互聯網進行分享。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專業 基礎課教學 教學改革
目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教學體系在中國并不完善,大部分院校由于師資人員稀缺,在課程設置以及教材的規范建設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如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沒有規范統一的要求與內容;在基礎課程的設置上盲目照搬國內外同類院校的相關課程,形成了現階段基礎教育與后續專業課程教育脫節的問題;課程設置不利導致學生在就業時無法直接面對工作崗位,還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繼續教育。針對這些現象,本文以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礎課教學為切入點,力圖通過對設計教育方法沿革的研究,以及對國內外相關院校優秀教學模式與經驗的借鑒,找到國內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基礎課教學的合理方式,為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整體學科發展提供先決條件。
一、基礎課教學對基于藝術學學科門類下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重要性
國內高等教育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主要依托于傳統藝術院校及綜合性大學的藝術設計專業而開設。依托于藝術學學科門類下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主要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藝術造詣,輔之以培養其熟練操作各類設計軟件的能力;依托于工學學科門類下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主要側重于向學生傳授計算機及信息處理技術,輔之以適量藝術類課程的培訓。本文中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指的是依托于藝術學學科門類設計學類下的專業學科。
與傳統藝術學門類的課程設置體系一樣,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中的首要環節是基礎課。從培養學生專業素養方面來講,基礎課教學為學生未來進行藝術設計提供了基本藝術構思與實踐能力,基礎課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學生對專業的初始學習興趣的濃淡,以及學生本科學習階段和職業生涯中執行能力的高低。藝術設計以創意為本,除了對學生基本造型能力的培養外,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礎課還肩負著啟迪學生創意思維能力的重任,是引導學生進入專業創意與設計領域的關鍵。從完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建設與發展的方面來講,基礎課教學目標設置的合理性與教學成果的有效性將直接影響學科全面的課程體系設置與建設,對探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課程建設之路,乃至認識教學教育規律都起著前提性的作用。因此,基礎課教學對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本教學與學科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目前國內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基礎課教學現狀與弊端分析
目前,國內各院校對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礎課教學都比較重視,有的院校還專門成立了基礎教學部來負責基礎教學。絕大多數院校制定了相對完善的基礎課程體系和明確專向的教學目標,并要求教師結合較為豐富的教學內容以及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努力使學生獲得扎實的專業基礎能力。然而,作為在我國起步較晚的專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課程設置與專業建設中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在發展中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弊端。作為本專業課程設置中的首要環節,基礎課教學肩負著聯接傳統的藝術素養教育與現代的創意設計教育的重任。但是在現階段具體的教學實施中,卻呈現出以下諸多弊端:
第一,缺乏與專業特征相適應的教學內容,不利于學生的后續教育與就業。一些院校盲目照搬國內外同類院校的相關課程建設,在基礎課程的設置上仍以傳統的三大構成課程為主。在教學實踐檢驗中,我們發現三大構成的傳統教學內容與新媒體方向并不完全適應:三大構成之后的大多數專業課程中很少有手繪的項目,使大多數學生無法將基礎課所學應用到后續學習與設計中,形成了與后續專業課程教育脫節的問題,更造成了學生在就業時需要再培養的難題,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就業。
第二,沿用傳統的教學體系與模式,不利于對學生創意能力的培養。大部分院校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基礎課教學中還采用傳統的蘇聯或者德國包豪斯學院時期的教學模式,無法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時代性相適應。在教學過程中,基礎課教師大多采用相近的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向學生傳授相似的教學內容,仍以傳統的“教師講,學生練”的教學模式為主,缺乏對現代設計所需要的人才的創意思維能力的培養。
第三,對專業的媒體特征重視不足,缺乏藝術素養與數字技能之間的銜接。目前,國內絕大多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礎課教學仍以傳統的藝術素養教育為主,弱化了對學生的媒體意識和數字技能的培訓,致使學生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與傳統藝術專業相混淆,無法準確進行自我定位,并在后續的專業課學習中出現對數字技術的學習困難乃至心理排斥。
三、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礎課教學改革探索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多學科與新技術相融合的新興專業,其專業涵蓋內容廣,作品表現豐富,形式多樣。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礎課程既不是傳統的三大構成與手繪技能培訓,也不是簡單的用電腦繪制圖形的課程,而有其自身的特性,即藝術與技術的綜合性、多媒體融合的表現性、人與新媒體的交互性、與時俱進的創新性。因此,只有在基礎課程的設備上兼顧新媒體的特性,才能為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打好基礎。在未來的數字媒體專業基礎課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中,應努力做到以下措施:
(一)在課程培養內容中注重對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
好的思維方式會改變學生學習的思維模式,會提升其學習的主動性、探索性和求知欲望。因此,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基礎課程的設定要在前期就注重對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使其不但能在知識的理解上循序漸進,養成良好的思維模式,還能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從而在提高教學效果方面取得實效。
在教學過程中,可嘗試重新設定數字媒體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形式與內容,將一些平面專業的思維訓練課程,如圖形聯想、創意課程、字體設計、版面設計等適當引入其中。在授課時也要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模式。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以及計算機的普及,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思路和學習路徑,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單一授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教師可以在授課前設定主題作業及框架,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方法和自學能力,使其獨立探索教師課前布置的任務并在其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到課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解答學生的問題。這種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是提高教學成果的最有效方式,它改善了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局面,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也充分檢驗了教師對于知識的全面掌握。與此同時,學生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習得了良好的自學能力,其未來的學習責任心、對藝術求索的進取心也都得到了鞏固。
(二)在課程培養方式中強化數字化的技術手段
數字媒體專業是傳統藝術與數字技術相融合的學科,它既要求學生對藝術專業知識有足夠的了解,又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計算機操作水平和理科基礎。在基礎課授課過程中嘗試把數字化教學方法引進傳統的教學體系,將是一種提高教學效果的新探索,具有可研究性、可探索性以及非常高的實用性。
在教學過程中,可嘗試從以下幾個具體方面引入數字化技術手段:第一,將基礎課程的作業以一些數字化形式表現,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學習重點的必要手段。這種方式在啟迪學生的同時,也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藝術水平并掌握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從而以數字化教學手段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第二,實施循序漸進的基礎課程練習,在探索科學合理的學科內容和訓練方法的基礎上,達到培養學生形成合理的創作思維方式的終極目標。課程的循序漸進練習表現形式有三種,即以數字化的手段表現圖像作品、以數字化的手段表現抽象形態、以數字化的手段創作具有新媒體藝術特征的作品。這三個階段是一個遞進的練習過程,第一階段可以本著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原則,讓學生將一些簡單的圖形圖像以數字的形式表現出來;第二階段通過一系列的練習內容與主題來完成,注重培養學生再創造的思維與技能;第三階段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后續課程作為目標來鍛煉,注重對學生多維性、交互性的練習。第三,培訓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字化技術,使其在具備基本數字化技術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建立起對綜合媒體技術的學習信心。培養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學習興趣與習慣是本階段的教育目標,培養學生對基礎技能的掌握能力以及對后續課程的輔助學習能力是本階段的教育內容。
(三)在課程培養目標中明確實踐性的終極教學成果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多對虛擬內容不感興趣,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礎課設置要以明確的結果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實踐項目為主,加大運用數字媒體技術進行藝術創作的實踐項目比重。通過“項目帶動教學”,引導學生以實踐的應用為目標來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
在具體實施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在前期基礎課程的設置上具有目標性,最終達到“以項目帶動教學”。將大一新生上學期的基礎課程目標設置為在學期末能夠完成一項帶有目標性的項目,將教學與實踐融為一體,在向學生傳授基礎課程知識的同時為其制定學習目標與方向。第二,按照課程教學的實際方向,建立工作室項目責任制,以工作室制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具體教學中,強調實踐性教學的導向作用,打破課內外界限,搭建校園與產業溝通的橋梁。學校與院系應積極開設各種工作室和實驗基地,使其成為學校與社會對接的窗口,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積累設計經驗并反哺基礎課教育,為深化課程體系建設做出貢獻。第三,在基礎課程的檢驗環節引入市場驗收機制,以市場標準檢驗學生的作品。除了學期考核外,還要與一些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期聯系,經常性地組織社會從業人員對學生作業做檢驗,使校園中具有創意的作品能夠被應用到實踐中,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吳昊.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現狀及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J].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2]王曉芬,陸凱,苑鵬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基礎課與軟件課教學新理念[J].電影評介,2009(7).
[3]馮文博,羅維亮.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技術―藝術”培養體系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