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15:19:50
序論:在您撰寫農學專業社會實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經過一個多星期的勞動和學習,我覺得當時園子的主人選對了方向,其他人爭著種植蘋果和梨的時候他明智的選擇了核桃,因為當地的交通和信息都相對落后,很多農產品因為運不出去找不到買家,價格低得可憐,甚至根本就賣不出去,而核桃可以儲存一段時間,受交通的限制相對較小,更好的是近幾年核桃價格很好,目前為止還是供不應求,因此我認為近幾年核桃還是比較有前途的果樹之一。
我來自農村,心中也放不下自己的家鄉,另外我覺得農村的改革和發長對于現在的大學生來說應該是個難得的機遇,我們應該關注一下農村,或許在那兒我們能做點什么。
一、果園基本情況
興達果園是一個個體經營的果園,約有三十畝地,主要種植核桃,近一半的果樹掛果,因為規模不是很大,圓中的工作也不是很多,只在工作較忙的時候才請幾個短工幫忙,平時都只是園子主人張大爺一家親自打理一切事務,但不知怎么的,園中果樹長勢不齊,有的大有的小,并且有一定的病害,因此效益不是很好。
以前園中的果樹的株距基本一樣,沒有考慮到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同果樹會長得參差不齊,沒有做到合理密植,導致現在園中果樹有的相互爭強陽光,有的地方果樹小浪費了土地資源。這樣下來果樹的掛果量少且質量差,嚴重影響果園的效益。
張大爺介紹說:“每年都施用化肥,每到春季一家人忙不過來就請人來幫忙施肥,雖然每年花在施肥上的費用不少,但效果一直不是很好,果樹起色不大,但樹下的草到長得很好。原來以前他們施肥是把化肥撒在果樹周圍再鋤一鋤,這樣做嚴重浪費了化肥而且還會污染環境,是不科學的,必須改進。
張大爺還介紹說:“近幾年因為病蟲害增加,果實的質量有所下降,幸好國家政策好,核桃種植戶都領到了預防病蟲害的農藥,希望今年有個好收成。”是啊!農民勞動一年為的不就是有好收成。
二、到園中勞作
首先張大爺安排我們施肥,他要求我們在樹的周圍撒上化肥后把地鋤一遍。但是我覺得這樣會造成化肥的嚴重浪費,大部分被草吸收,而果樹則是缺肥,最后的結果是果樹長得不好,果樹周圍的草瘋長,即這種施肥的方法是錯誤的,應當改進。
我認為給果樹施肥應當盡量施在樹的須根較多的地方,因為植物吸收礦質離子主要是由跟毛區來完成的,須根主要就是根毛區,因此施肥就因施在須根多的地方,一般距樹干一到兩米左右,當然要看具體情況,不能生搬硬套,應該靈活處理,只要把化肥施在須根較多的地方即可。并且化肥應當適當深埋,一般要比草跟深一點,一以便果樹能吸收到而草不能吸收到,具體深度也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定。因此我認為應該先給果樹除草,除草后在施肥,施肥采用“坑施”,我想這樣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
我向張大爺提出我的看法并說明理由后,他同意今年試一試,如果效果好以后就用這種方法。
幾天的勞動還真有點累,盡管我是個不折不扣的農民,畢竟很長時間沒有進行這種高強度的勞動了。不過我們還是為我們高效順利完成任務感到高興,我還開玩笑說明年我還去果園幫忙。
施肥后我們有修剪果樹,修剪果樹-這活看起來簡單,但要真做起來還真不容易,這里面有著許多學問呢!大家都知道核桃生長結果習性特殊,傳統的修剪方法不能完全適用于核桃樹上。目前核桃結果大樹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于未修剪的荒長大樹來說,主要是枝焦梢,內膛光禿、結果部位外移。其原因是:大枝過多,內膛缺少足夠的空間供枝生長;內外枝條密集,內膛光照不良;枝條頂端優勢強,下部的生長勢力弱;混合芽頂生的習性加速了結果部位迅速外移;結果枝壽命短,連續結果3--5年生長勢力變弱;栽植過密,肥水管理跟不上,加速光禿現象的發展。在搞好土肥水和病蟲防治的基礎上,核挑的修剪是優質高產的一個關鍵措施。
在很多季節都可以對核桃樹進行修剪,方法也較多,可以參看以下方法,如果您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按您的好方法來操作,不要生搬硬套。
(一)修剪季節
1、秋前:白露--霜降(上/9--上/10,摘果后到落葉前半個月),秋剪促壯,宜剪弱樹、老樹、山上樹。
2、夏剪:立夏棗小滿(落花后到生理落果前),夏剪治旺,宜剪過旺不結果的樹,核桃一般不采用冬剪,冬剪傷流嚴重,但對干旱缺水地區,也可以冬剪。
(二)、修剪方法
1、鋸傷逼枝:核桃沒有不定芽,隱芽是更新的基礎。有的樹隱芽在枝段的基部,有的在枝段中部和基部都有,所以對已經光腿的部位,要在光腿部位的隱芽上方鋸傷深入木質部才能逼出新枝。逼出的新枝生長量因其基枝粗細及鋸傷的深度而異,長的可達1--2米以上(這種方法可以用在光禿部位),若鋸的很淺,只能長出不足30公分長的小枝,用這種方法可以在光腿部位達成結果枝組或培養出新的骨干枝。在早實性核桃上逼出的新梢,只要生長健壯,次年都能開花結果,有的早實性樹的部分隱芽是混合芽,萌生當年就能開花結果,而晚實性樹上萌生的新梢,需3年才能開花結果。
2、環鋸:對于較大的非骨干枝,從隱芽上方環鋸深達木質部,即能減弱該枝生長勢,又能使下部長出小枝,以填充光禿部位的空間,其效果與鋸傷逼枝相似,但作用更強烈,螺旋式對口環鋸則更安全,一般枝粗5--10厘米的鋸一圈,10--15厘米的鋸兩圈,兩圈間距在15厘米左右,若間距過窄,鋸的過深,枝條會枯死。
3、捏枝:內膛的新梢在未木質化前(6月份)把生長方向不合適的可以按到有空間的地方去,因為核桃枝條很柔韌且葉大而肥厚,對直徑5--10厘米以下的枝,在夏季向下彎拉,就能使角度開張到需要的角度,無需棍撐繩拉。
4、疏枝:核桃疏大枝,宜自基部內低外高留個斜茬,這樣外部就能長些小枝,以補充空間,不能留殘樁,否則樁死成洞。
5、掰頂芽:核桃頂芽肥大,頂端優勢強,往往形成大頂芽中條跑,成枝率低。在未發芽前掰去頂芽或發芽后掐去幼枝嫩頂梢,均能提高成枝率,形成緊湊的結果枝組。
6、剪嫩梢:在6月份修剪沒有木質化的嫩梢,能使腋芽立即萌發,用這種方法促分枝,培養結果枝組,比短截木質化的枝條好得多。
7、換頭回縮:核桃修剪主要用換頭回縮法,很少采用短截,如果對大枝回縮時造成的傷口過大,就在目的枝之上留一個剪口枝,以保護傷口,或在剪口下留一個隱芽。
8、一年生枝留保護芽短截:核桃枝髓心空大,對一年生枝短截后,剪口下常要干縮一段使剪口芽生長不良,所以一年生枝短截時應在目的芽之上再留一個保護芽,緊貼保護芽短截,使保護芽能長出小枝,這樣既避免剪口干縮,又保證了目的芽的長勢。
高校要引導大學生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潮中去,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和所掌握的技能,力所能及地為社會提供服務,尤其是利用自己的特長,參與地方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1]。農科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已經初步掌握了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成為某方面的準專業人才。在“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中,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聰明才智,組織他們到田間地頭,通過科技宣傳、普及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2]。
2“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組織管理與實施
2.1“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組織管理
(1)寧夏大學農學院成立了社會實踐領導小組。社會實踐領導小組的工作職責主要是結合大學生專業特點,統籌規劃和設計“科技服務”為主體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并進行決策、宣傳、動員和組織。(2)將“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在寧夏大學新一版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第一次明確將“創新能力實踐”納入學生學業要求和專業教學計劃中,并作為畢業審核的內容之一,規定了所修讀的“創新能力學分”最低標準為8學分,同時要求各專業根據專業特點自主設計學生創新實踐項目。大學生“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是農學院學生取得創新學分的主要途徑之一。(3)設立了專門的學生服務社會實踐基金。學院制定具體的服務社會實踐基金管理辦法,為學生服務社會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學院同時也規定:根據互惠互利、雙向受益的原則和“對于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的高校,鼓勵學生開展社會有償服務”的精神[10],通過這種形式籌措了實踐經費,使學生“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得到了資金支持。(4)建立服務社會活動檔案和記錄卡。農學院對學生“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分類并賦予一定的學分值,設計并制定了服務考核指標和程序,每學期進行一次登記和考核,及時計入學生學業檔案。學校會發給學生一張記錄其在校4年所進行的全部社會服務活動記錄表,以證明其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所獲得的業績。
2.2“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形式
針對“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寧夏大學農學院對學生、教師和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占96%的被調查者是認可和喜歡“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并認為它是最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根據農學院學生的專業特點與農學院實際情況,學校組織實施了以下形式的“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1)組織學生參與農學院專家服務團。農學院建立有13個由專家、教授組成的服務地方專家服務團,組織學生與專家服務團建立聯系,學生可以直接參與服務地方社會的實踐活動。(2)組織學生參與農學院教師的應用性科研項目和橫向項目。(3)組織大學生參加“挑戰杯”創業計劃和科技作品競賽項目,力求將以上2類項目與服務地方項目相結合,使創新性項目和挑戰杯項目能直接應用于社會實踐,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4)成立了以學生為主的農學院學生科技服務團,并按專業進行分組,作為服務地方科技的組織機構,統籌學生為地方提供科技服務的工作。服務團每年選派約10名優秀大學生到銀川市郊區或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進行掛職鍛煉或志愿服務,在學院專家或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周末、假期到戶、到園區開展志愿服務,積極服務當地的新農村建設。大三動物科學專業學生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到養殖企業和食品企業中實習,了解生產的實際狀況,對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5)根據不同年級、不同水平和不同能力的學生,分層次安排參與科技服務活動: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實際動手能力,可直接參與教師和企業的科研項目、技術革新,在教師的指導下從事技術培訓、技術服務等活動;低年級生專業知識欠缺,可參與知識培訓活動或參與專業性不太強的技術性勞動,還可向農民發放相關農業知識的宣傳單,從而達到學知識、長才干的目的。(6)在“學雷鋒”活動中,組織農科類大學生,尤其是園藝專業和植保專業學生到西夏區盈北村大棚種植戶中進行科技服務,幫助農民解決蔬菜種植相關病蟲害防治的問題。
3寧夏大學農學院“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成果
1.1學生自身成長成才的必要途徑
農業科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科學,大學生必須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也是農業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質。無論是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治、環境資源調查、畜牧、養殖,還是花木栽培,都不可能在教室里完成,都需要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實踐,都需要在實踐中創新和探討。只有通過實踐教學,把理論運用于實踐中,在實踐中觀察和發現客觀現實與原有理論的矛盾,才有可能創造出新的理論。農科畢業生一般到農業戰線就業,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有一大批農業科技人才。作為農科院校,必須根據高等農業教育的規律和農科專業的培養目標,以農業科技發展趨勢為導向,結合農業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要,從實踐教學入手,在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上下功夫,實行早訓練、早開發,使農科學生真正成為未來農業科技創新的先鋒。
1.2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要引導大學生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潮中去,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和所掌握的技能,力所能及地為社會提供服務,尤其是利用自己的特長,參與地方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農科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已經初步掌握了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成為某方面的準專業人才。在“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中,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聰明才智,組織他們到田間地頭,通過科技宣傳、普及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2“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組織管理與實施
2.1“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組織管理
(1)寧夏大學農學院成立了社會實踐領導小組。社會實踐領導小組的工作職責主要是結合大學生專業特點,統籌規劃和設計“科技服務”為主體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并進行決策、宣傳、動員和組織。
(2)將“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納入人才培養體系。
(3)設立了專門的學生服務社會實踐基金。學院制定具體的服務社會實踐基金管理辦法,為學生服務社會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學院同時也規定:根據互惠互利、雙向受益的原則和“對于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的高校,鼓勵學生開展社會有償服務”的精神,通過這種形式籌措了實踐經費,使學生“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得到了資金支持。
(4)建立服務社會活動檔案和記錄卡。農學院對學生“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分類并賦予一定的學分值,設計并制定了服務考核指標和程序,每學期進行一次登記和考核,及時計入學生學業檔案。學校會發給學生一張記錄其在校4年所進行的全部社會服務活動記錄表,以證明其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所獲得的業績。
2.2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形式
針對“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寧夏大學農學院對學生、教師和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占96%的被調查者是認可和喜歡“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并認為它是最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根據農學院學生的專業特點與農學院實際情況,學校組織實施了以下形式的“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
(1)組織學生參與農學院專家服務團。農學院建立有13個由專家、教授組成的服務地方專家服務團,組織學生與專家服務團建立聯系,學生可以直接參與服務地方社會的實踐活動。
(2)組織學生參與農學院教師的應用性科研項目和橫向項目。
(3)力求將以上2類項目與服務地方項目相結合,使創新性項目和挑戰杯項目能直接應用于社會實踐,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
(4)成立了以學生為主的農學院學生科技服務團,并按專業進行分組,作為服務地方科技的組織機構,統籌學生為地方提供科技服務的工作。服務團每年選派約10名優秀大學生到銀川市郊區或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進行掛職鍛煉或志愿服務,在學院專家或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周末、假期到戶、到園區開展志愿服務,積極服務當地的新農村建設。大三動物科學專業學生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到養殖企業和食品企業中實習,了解生產的實際狀況,對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根據不同年級、不同水平和不同能力的學生,分層次安排參與科技服務活動: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實際動手能力,可直接參與教師和企業的科研項目、技術革新,在教師的指導下從事技術培訓、技術服務等活動;低年級生專業知識欠缺,可參與知識培訓活動或參與專業性不太強的技術性勞動,還可向農民發放相關農業知識的宣傳單,從而達到學知識、長才干的目的。
(6)在“學雷鋒”活動中,組織農科類大學生,尤其是園藝專業和植保專業學生到西夏區盈北村大棚種植戶中進行科技服務,幫助農民解決蔬菜種植相關病蟲害防治的問題。
3寧夏大學農學院“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成果
1農業院校文科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狀況調查
筆者選取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為個例,以該校公共事業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社會工作、市場營銷、國際貿易與經濟、會計、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等9個文科專業在校生為研究對象,通過配額隨機抽樣方式進行,樣本男女比例為3∶4,共發放72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700份,結合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研究,結果如下。首先,社會實踐平臺選擇與農業院校特點關聯性不大。只有不到10%的學生到農村基層單位去開展實習實踐活動,其余都去了政府、事業單位、國企或其他私企。且相比較而言,認為以后應該到農村或其他農業平臺進行實踐活動的學生比例低于認為不應該去的比例,分別是40%和43%。這與農業院校文科專業主要為農村和農場提供人才的辦學宗旨相悖,既不能很好地服務于農村發展需要,又不能讓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很好地發揮。其次,社會實踐崗位適合度與就業方向不相匹配。73.5%的學生認為,面對就業的壓力,社會實踐的內容選擇在與專業相關的大前提下,應與就業相匹配。而現實的情況是,大多數實習期間開展的工作環節與未來就業的應用方向匹配很不一致,崗位適合度低,這會導致學生在尋找工作和開展工作的過程中,無的放矢。一些學生認為,自己在做社會實踐工作的時候會遇到進入角色太慢,無法真正融入角色,實踐項目與自己實際的工作需求不相關等問題,項目往往是走過場,單純為了學分等。他們認為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與自己的未來理想職業沒關系。這就引申出一個問題,即社會實踐活動的資源配置不合理,個性化需求與大眾供給不匹配。再次,社會實踐考核和評價制度化水平不高。82.1%的學生認為只要社會實踐有了社會實踐單位的簽名蓋章,結果都是一樣的,沒有好和壞之分,無合格和優秀的區別。最后,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導與規劃很必要。在被調查對象中,100%的大學生都對社會實踐充滿期待與熱情,認為社會實踐是大學學習的必修課程,但是有69%的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具體情況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具體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有什么結果,尤其是對于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而言,此類情況反映比較明顯;因此,在社會實踐之前就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介紹與指導甚至規劃就顯得尤為重要。
2影響農業院校文科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效果的因素分析
2.1社會實踐形式和內容缺乏與農業院校特色優勢鏈接
切實來說,農業院校中的文科專業,是高校擴招形勢下綜合發展的產物,與學校中的農科專業比較而言,發展的內動力和外環境都是不足的,且在專業結構和內容安排上與農業院校本身的特色結合得也不緊密,表現在實習實踐環節:一方面,形式單一,目標不明確[2],社會實踐往往局限于社會調查、支教、參觀訪問等形式,且缺乏有效的系統組織,沒有深度;另一方面,內容泛泛,既沒有與大學生的專業特點緊密結合,也未能與農學等相關專業緊密結合,不能為農業和農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也使文科專業在與其他綜合類院校文科專業競爭時缺乏競爭力。
2.2社會實踐平臺選擇與建設不到位
到哪里去實踐的問題,一直是困擾高校文科專業實踐的主要問題,因為實踐地點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實踐的內容是否具有針對性。從調查數據看,想到國企和事業單位實踐的人數占大多數,而到農村基層的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城市的便利使學生不愿意去農村;另一方面,農村基層單位缺乏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足夠重視,只把接收社會實踐學生作為一種應付性的負擔。除此之外,學校盡管也建立了一些實踐基地,但由于經費短缺,要么基地少,難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要么基地分散,不利于統籌安排。
2.3社會實踐考核與評價未形成有效機制
在有些農業院校,要么根本就沒有把社會實踐納入專業的教學管理體系,未有明確的實踐計劃和時間安排,更談不上實踐指導了;要么就沒有制訂專門的考核標準和辦法,大多數的成績,僅參照實踐考核表登記情況的簡單方式來進行,導致很多學生甚至根本就沒有進行實踐,只是托人找個單位蓋章了事,實踐報告的真實性就可想而知了。還有的對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好壞根本沒有定論,更談不上與各種評獎和薦優掛鉤了,其激勵效果可想而知。
2.4社會實踐指導培訓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相比較而言,農業院校更關注農學等基礎專業的實習和實踐活動的開展,作為農業院校的特色專業,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僅關注于此顯然是不夠的,并且,直接影響到了對文科專業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與培訓[3]??偟膩碚f,指導的力度不夠,指導教師的人數不足,沒有出臺相關的指導政策,沒有對指導教師的指導行為給予鼓勵,例如,沒有將教師參與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時間計入工作量,作為教師職務評聘、晉升、評優等的依據之一等,只是更多時候借助于學生自身的力量開展實踐,組織制度化嚴重缺失。
3構建農業院校文科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新模式
3.1結合特色優勢
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是農業院校培養人才的目標。要想有效激勵本專業大學生畢業后去服務“三農”,就必須培養農村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應用型人才,他們不但要能將本專業的知識學懂學透會應用,并且還要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甚至更好的農業生產技術知識。在農業院校,農學類專業一定是專長和特色,發展的也比較好,其社會資源和實踐體系也相對更完善。因此,無論是從農業院校文科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農業特色角度講,還是從農類專業社會資源的角度講,都可以將文科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與本校農類學科專業的學習和實踐有機結合,實現資源的優化組合和共享。例如,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農學院經常會在暑期組織服務墾區的“三下鄉”支農服務團,針對水稻種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田間調查、水土質量、園林規劃等多項內容展開指導、研究甚至直接動手操作的工作,為農民增產增收,效果甚好。這樣的實踐活動,文科專業大學生就可以參與進去,協助開展例如與農戶的溝通、走訪調查農場整體農業情況、宣傳學校精神與北大荒精神、統計田間資料等活動,不但豐富了實踐活動內容,增長了很多從未接觸過的農業知識,而且提升了對專業、對學校、對墾區的歸屬感,增強了文科大學生投身到現代化大農業建設中的決心。除此之外,還可充分利用校內的有效資源,例如到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農學院的科研所和園藝所,參與到育種、種植等實踐中去,做做調查、統計之類的工作,使學生不必走出校門就能了解到很多農業的知識,同時也為學校的發展盡了一份力。
3.2結合基地建設
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是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的主陣地,是穩定地保障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方式,可以磨練大學生堅毅、創新和有責任感的品格,提高大學生的分析和研究能力。文科專業也應該從這一點出發,充分利用自身的社會資源,與相關的企事業單位、社區、農場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以滿足文科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需要,更可以嘗試與實踐基地建立實習與就業一體化的模式,在基地實習期間,實習單位有意識地培養有意留下工作的大學生,給其更多的指導與任務安排,讓大學生提前熟悉工作環境,將實習實踐與就業相結合,既有效地提高了大學生的實習實踐熱情,又可大大縮短用人單位選拔和培養人才的時間[4]。針對基地建設中出現的缺乏系統性、層次性,運作不規范、不穩定,基地數量少、類型單一等問題,應該積極建設高質量的基地,完善實踐教學基地的各項管理制度及質量評價體系,建立一個長期化、規范化、項目化、經?;?、層次化、有效化的目標,共同參與學生實踐教學大綱及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與實施,強化學生實習期間的日常管理,優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創新實踐教學授課形式及內容,例如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人文學院與紅星農場展開合作,建立了教學研究和就業培訓基地,通過長期系統的合作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還可以利用學校內其他各學院建立的基地,展開資源的共享和合作,例如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農學院與黑龍江省農墾建三江管理局合作成立了一個國家級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規模和水平都比較高,在農學院展開對接實踐的過程中,文科專業的學生也可以參與進去,擴展基地的實踐范圍,深化基地的實踐內容。此外,還可以將實習實踐基地建設成就業的合作基地,把社會實踐和學生就業結合起來,通過實習實踐的環節,基地單位可以認真甄別、選拔符合自己需要的人才,并通過實踐過程有意識地培養其適應能力和團隊精神,為崗位需要提前后備人才。
3.3結合主題研究
實踐的主題選擇是實踐能否成功的重要條件。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要想取得社會的認同和實效,必須針對社會亟需和存在的問題,從基層的實際需要出發,按需設項。在實踐活動開始之前,就由學校與實踐單位協商制訂詳細的實踐方案,將服務的滿足盡量具體化,以實現學校與實踐單位的共贏。作為農業院校大學生,深入農村開展實踐活動一定是最好的需要的滿足,通過與廣大農民面對面地接觸與交流,既可以幫助農民樹立和改變某些態度和看法,又可以通過提供直接的服務解決他們的一些難題。例如,利用學習和鉆研過的法律知識,針對農民的土地糾紛等問題可以開展普法教育和政策宣傳,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的問題,維護他們的權益。因此,在教學實踐、專業實習和社會調查等的環節上,應該根據“三農”的需要,不斷拓展廣度和深度,深入實際,只有這樣,才能為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動手操作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文科大學生暑期“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的有效開展就是主題實踐成功的很好典范。文科大學生的另一個主題選擇是可以將社會實踐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結合起來開展,既能讓教師的科研水平和研究獲得來自基層的最真實的數據,又能為大學生實踐提供很好的選擇[5]。例如,筆者主持過一個“關于農村的基礎教育布局優化問題”的省級科研項目,就曾借助于本專業文科大學生的暑期社會實踐開展調研等活動,獲得了很多第一手的資料;同時,學生們也通過這個過程,了解了很多相關的知識,有的學生后來甚至通過畢業論文的方式來繼續深化研究。
3.4完善考核和評價體系
考核是衡量效果的標準與尺度,建立科學合理的考評體系,才能讓學校把握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整體情況以改進社會實踐的諸環節,才能激勵、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社會實踐過程,促進社會實踐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建立和完善文科大學生社會實踐評價體系,要將學校評價、社會評價和學生評價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從學校來講,要把社會實踐納入專業教學計劃中,作為一門必修課,設定好學時和學分,并通過課程安排的方式在實踐前給予詳細指導和說明。同時,應出臺相關的制度和規定,將社會實踐效果作為評議各項優秀評選的重要條件,與獎學金、先進個人、推薦免試研究生、推薦就業、推薦入黨等掛鉤,并應特別針對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一年一次的個人和集體先進評比活動,對在實踐中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表彰獎勵;從社會方面來講,實踐單位要如實記錄學生在實習單位開展各項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資料、學生的具體表現,并綜合給予評價;從學生方面來說,學生本人要對社會實踐內容和結果進行實事求是的記錄,要求詳細寫明社會實踐的地點,包括城市、城鎮、鄉村等,提供對方聯系方式、實踐過程的文字、圖片等資料,并能有效針對實踐中發現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具體的解決對策。再者,學校還要通過抽查的方式檢查學生的社會實踐過程,一經查實作假,必須按照相關規定給予處罰,以起到警示作用。
4結語
關鍵詞:農學專業;教學實踐;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7-0177-02
農學專業是高等農業教育最重要的專業之一,也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而實踐教學又是農學專業最為重要的人才培養環節。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社會對農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人單位急需動手能力強,能適應不同崗位,有創新能力的技術型綜合型人才。這就需要高等農業教育培養模式不斷變化,培養出具有實踐動手能力和積極創新精神的高層次、復合型農業技術人才。目前,農學專業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實踐教學在培養農業專門技術人才方面的重要性顯得越來越突出。然而,在開展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因此,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是現代高等農業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農學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農學專業是一個專業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很多專業知識必須通過實踐教學才能得到深入了解。實踐教學是高等學校根據專業培養目標,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培訓,提高獨立工作能力和操作能力,增強綜合素質的各種教學模式的統稱。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提高學生專業認知,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增強科研素質等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教學不僅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而且還能培養農學專業學生熱愛“三農”,樹立為“三農”服務的思想。實踐教學是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生產的紐帶,農學專業學生素質和業務能力的提高,僅僅依靠理論教學是無法達到的,必須通過認知實踐、生產實踐、科研實踐等環節的培養訓練才能達到,才能真正將課堂所學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1]。目前,農學專業學生普遍不愿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從而造成農村缺乏高素質的現代化農業科技人才。只有通過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才能提高學生對農學專業的專業認知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傳承“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
二、當前農學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實踐教學目標不明確,認知不夠。實踐教學部分培養目標已脫離社會發展的需要,造成學生知識面窄,綜合素質不高,市場適應能力不強。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不少高校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只重視于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總認為教學質量的高低,主要看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實踐水平則無足輕重,造成學生缺乏獨立生產能力的培養,而很難提高創新試驗能力。
2.實踐教學計劃有待完善,系統性和整體性不強。農學專業的課程內容往往按照課程計劃進行安排,而實踐教學不僅受教學計劃的影響,還受各種作物生長季節的限制。往往實踐教學安排僅僅能讓學生了解極少部分作物的整個生命周期,諸多其他內容只能借助圖片、標本等呈現給學生。學生只能掌握一些抽象的東西,缺乏對作物生產全面而系統的了解。
3.實踐教學基地基礎設施差,部分內容難以開展。隨著高校辦學規模擴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教學基礎建設嚴重滯后,實驗設備條件跟不上,不利于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特別是實踐教學基地缺少生產科研基本的實驗儀器設備,學生無法將畢業論文與實踐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4.實踐教學內容與學生畢業選題聯系不緊密,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學生是實踐教學的主體,學生的參與程度直接關系到實踐教學的質量。實踐教學內容往往與學生畢業選題聯系不大,不能從學生的學習心理上設置教學內容,難以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有些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參與程度不高,進而影響實踐教學的質量。
三、做好農學專業實踐教學采取的對策
1.明確實踐教學目標,促進綜合化、現代化建設。實踐教學應與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相結合,以培養綜合素質高、知識面廣、有創新能力、能獨自承擔工作任務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由于農學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所以在實踐教學中,老師應當要充分認識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摒棄傳統教學以理論學習為重的老觀念,應以鍛煉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基本出發點,不照本宣科,根據實際情況,結合理論知識,來明確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以及學生所需掌握的技能。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應相互學習交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了解不同作物及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而不單單是本專業的學習。同時,還應培養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在栽培、育種、種子生產等方面的專業技能及科研能力,從而推動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建設。
2.完善實踐教學內容,建立完整的評價體系。實踐教學內容應以“以人為本”和“能力本位”的思想為指導[2]。學生是實踐教學的主體,以學生為出發點,能力培養為中心,在內容的設置上要充分考慮到實踐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實踐任務的可完成度,內容上要確保通過實踐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和技能,突顯實踐課程的特點。實踐教學內容還需與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和學生自身特點相結合,保證實踐教學的內容能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由于農學專業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專業,要求學生了解掌握農業生產上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在實踐教學的內容上不能單一片面,既要符合本專業的特點,又要有一定的綜合性。由于作物生長有很強的季節性,在實踐教學的內容上應根據不同作物的生長特點進行合理設置。教學過程中通過合理的時間安排把課堂到實驗室再到田間生產實踐這三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教師可以把科研項目融入其中,介紹前沿的科學技術,鼓勵學生進入實驗室學習和參與田間生產,增加社會實踐內容,逐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學實踐的評價體系,以促進實踐教學內容的完善,包括學生對實踐教學的滿意度、學生生產實踐技能的掌握情況、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完成實踐任務情況、教師和學生對實踐內容的建議等。
3.增加經費投入,改善實踐教學場所。隨著學生的入學人數不斷增加,學校的實踐教學場所的儀器設備、基礎設施等嚴重滯后,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實踐教學條件。教學實踐基地是學生與社會接觸的一個重要平臺,能提高學生的試驗熱情和動手能力?;亟ㄔO的起點應該高,最好能具備一定的生產水平,可以與有關單位展開長期的穩定的合作達到互利共贏,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3]。因此,學校應當加大對實踐教學場所的建設投入,以校內基地建設為主,校外基地建設為輔。校內基地的建設為學生和老師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學生的理論知識和生產實踐可以同時進行,同時也方便教師的科研與教學。在基地建設中應完善基本的基礎設施,提供必要的實驗設備和專業的管理人員,校外基地應解決學生的食宿問題,保障學生和教師的基本生活要求。學校對基地的建設還將有助于教師科研項目的展開,讓學生參與其中,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一個很好的提高。
4.調動學生積極性,嚴格考核實踐教學內容。學生的積極性直接關系到實踐教學的質量。學生的積極性越高,參與程度也就越高。在實踐教學時,應該從各個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包括改善教學內容與形式,與學生的畢業論文緊密聯系,開展與實踐教學內容相關的活動,改善老師授課的方式方法,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考核等,其中,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考核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定期對學生進行生產技能和理論知識的考核,這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幫助學生掌握各種技能的要點,發現自己的不足。
5.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實踐教學的根本目標。農學專業學生的優劣,實踐能力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實踐能力強才能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應當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加實踐教學的課程與內容,布置實踐任務,并對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估。除了加強實踐能力外,實踐課程還應當有社會實踐的環節。社會在不斷的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畢業能盡快地融入社會中,促進農學專業大學生更好地就業。
四、小結
總之,在農學專業中,實踐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教學環節。當前社會的農業發展還存在許多問題,急需大批高素質農學專業的人才,推動農業的發展。農學專業教學實踐是學生了解、掌握、運用農業生產技術的一個重要機會,是提高學生能力和素質的重要途徑。在實踐教學中應充分認識農學專業教學實踐的特點,明確教學實踐的目標,結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地對實踐教學改革創新,達到培養出新型農業人才的目的,從而推動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唐鑫華,鄒德堂,王敬國,寧海龍.地方高校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探討[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3,(9):106-109.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大農學專業 模塊化教學
農學專業是農業高職院校的傳統專業,隨著新專業、熱門專業的不斷出現,農學專業在農業高職院校中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如何使傳統農學專業持續發展是目前農業高職院校急需解決的問題。經過多年的改革與實踐,人們對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取得了共識,即以增強應用能力為主旨,以滿足社會需要為目標培養適應生產、管理、服務等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1.“大農學專業”的思考
1.1“大農學專業”的概念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僅對傳統農業領域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需要大量與之相適應的科技人才。為了適應現代農學專業科技人員的崗位需求,高職院校培養的農業人才既能帶領組織廣大農民做農村致富領頭人和農村小城鎮現代化的建設者,又能自身創業,直接成為專業大戶,做私營企業的示范者。因此要求農學專業的學生不但要懂得大田作物的栽培技術,而且還要懂得園藝植物(果樹、蔬菜、花卉)栽培、畜禽養殖、植物保護、農產品加工與保鮮及農業企業經營與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多技能的培養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實踐動手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1.2“大農學專業”的內容
1.2.1淡化專業界限,增大選修課時量。
由于高職院校培養的農業人才是面向農村基層,這就決定了他們必須是“多面手”人才。也就是說,他們不僅要懂得農作物的種植、培育等傳統知識,而且還必須懂得農產品加工、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農業環境保護、農業信息技術、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管理等相關學科的知識[1][2]。因此,在專業設置時就應淡化專業課的界限,將農學類(如農學、園藝、種子等)專業的基礎課打通,設置基本相同的基礎課,這樣既能滿足學生對基礎知識學習的需要,又能服務于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將有關專業課內容相同的部分整合為綜合化課程,如將作物栽培總論部分與園藝植物栽培總論部分整合為植物生產技術原理課程;將某一專業方向的專業課作為其他專業方向選修課,如蔬菜栽培課程是園藝專業的主干課,而農學專業則作為專業限選課。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素質培養的需要,又有利于增加學生就業途徑,從而保證學生素質教育的完整性、知識技能多面性,進而達到一專多能的可持續性。
1.2.2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增開技能培訓課程。
為了滿足農業生產一線、農村基層的需要,高職院校不僅要培養學歷型農業技術人才,而且要大力培養非學歷型技術應用性和實用性人才。在設置專業課及實訓課時應邀請農場私營業主、鄉鎮農技站、農產品流通行業、市農業局、農業科研部門、高等農業院校等相關行業專家,以及生產一線的勞動模范等,對所開設的課程進行論證,提出修改意見。并根據這些意見對農學專業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增設生產上必需的、實用的課程,并在課程中補充新技術、新成果。如增設WTO與中國農業、農業經濟管理、市場營銷、農產品加工與貯藏、無公害食品生產、食用菌栽培、畜牧概論等課程,從而使所開設的課程既符合生產的需要,又能夠提高學生面對市場的競爭能力和適應社會需求的創新發展能力。
2.模塊化教學的思考
2.1模塊化教學的概念
在整個三年的教學活動中把基礎理論、專業理論、教學實習、社會實踐、生產實踐及社會服務等實踐教學環節納入教學計劃,建成秩序漸進、層次分明而又相對獨立,同時又有明確教學目標的三大教學模塊。旨在實現三年教學“實踐不間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手并重”的目標[3]。其主要形式表現為:第一模塊,為一年級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勞動技能培養階段,以課堂理論教學和社會調查為主要方式;第二模塊,為二年級專業技能培養階段,通過“學校+公司”聯合進行生產實習,注重專業技能和實踐并進,在實踐中掌握專業理論;第三模塊,為三年級綜合素質訓練提高及農業創業畢業設計階段,通過“學校+公司”,培養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復合性人才。
2.2模塊化教學的內容及培養目標
2.2.1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勞動技能培養模塊。
這一階段主要是對一年級新生所進行的培養。主要進行公共基礎課的教學和基本勞動技能的培養,讓學生重點掌握基本勞動技能,并結合實踐課教學和專題講座,向學生介紹所學專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并通過社會調查和組織參觀,使學生了解農村現狀和農業生產的主要生產環節、存在問題及現代農業技術對農業生產的巨大促進作用。
2.2.2專業技能培養模塊。
這一階段主要是對二年級學生所進行的培養。以“學校+公司”聯合進行專業課學習和生產實習,進一步強化勞動技能的培養和提高;增加實踐性、技能性強的專業內容,分專業進行實訓,重點掌握農作物、蔬菜、林果、花卉及農產品加工與保鮮等田間管理的各種方法和技術要點,使學生提前接觸專業實踐鍛煉。
2.2.3綜合素質訓練提高及農業創業設計模塊。
此模塊是在學生學完全部專業理論知識之后,通過運用所學全部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獲得獨立從事科技和組織管理工作能力的一種綜合訓練,是學生步入社會的準備階段,是對學生掌握知識水平的總檢驗,是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前的實戰演習,更是學生今后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農業創業的訓練階段。強化“學校+公司”頂崗實習;教學與推廣相結合頂崗實習;模擬承包實習。實習中要求學生掌握主要農作物的生長發育特點和不同生育階段的栽培技術要點;初步具備試驗設計、田間安排、調查測定,初步具備指導農業生產和進行農業技術承包的能力;組織學生搞好農業創業設計用來替代畢業論文。
3.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3.1存在的問題
3.1.1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實訓方式有待改善。
社會的發展對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而高職高專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教學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最為突出的問題是辦學特色不甚鮮明、教學基本建設薄弱、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亟待改革[4];對其服務區域性的特點考慮得不充分,專業課的強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及實訓實踐在教學時間上分配不太合理,理論課在教學計劃中占有比重過大;雙師型(即是教師,又是農藝師、畜牧師等)教師隊伍建設有待提高。
3.1.2實踐教學環節計劃、制度不完善。
許多農職院校從教師到領導對實踐教學的性質以及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認識不清,導致對實踐教學應達到的目標及其教學方式方法不一致。主要表現為:一是,實踐教學計劃不完善,缺乏操作性強的實踐教學教材?,F代農科的教學仍然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學計劃往往是按照課程體系進行安排,而農學類學科的實踐教學往往和農業生產緊密聯系,受生產的季節影響很大。另外,近年來理論教學的教材更換很快,而實踐教學的教材相對滯后,使得實踐教學的內容落后于生產,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是,實踐教學考核指標體系不健全,可操作性差。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對實踐教學應達到的目標及其考核體系不健全,使教師在指導實踐教學時沒有明確的目的,沒有統一的要求,實踐教學考核沒有標準,隨心所欲,甚至憑印象評分。三是,實踐教學基地不足,條件差,影響師生實踐教學的積極性。隨著高校擴招,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猛增,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嚴重滯后,投入嚴重不足,儀器設備陳舊,實踐教學的科技含量低等,嚴重影響了師生實踐教學的積極性。
3.2對策
3.2.1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根據農業類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培養目標,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要注重靈活多樣性,可聘請一些在生產第一線的具有豐富實踐經驗且有一定理論知識的專業技術人員、專家來針對性地教學;講授內容不應只局限于教材,可以講授能及時反映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和技術;教學場所不應限于教室,也可到田間地頭、施工現場、公司車間等。在教學方式上,要注重師生之間交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達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的目的。
3.2.2造就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
要抓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他們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積極從企事業單位聘請兼職教師;實行專兼結合;改善學校師資結構、適應專業變化的要求;淡化專業基礎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界限,逐步實現教師一專多能。
3.2.3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環節要改變過分依附理論教學的狀況,探索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應認真組織編寫各專業各階段實踐教學大綱,將實踐教學獨立開課,把教學實驗、教學實習、專業勞動、生產勞動、生產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社會實踐等組成一個與理論教學相對獨立的教學體系,單獨制定實踐教學計劃、大綱,明確各項實踐教學的目標、任務、內容,并對各項實踐教學做什么、怎么做、達到什么標準等制定出具體量化指標,根據實踐教學計劃、大綱,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特點,編寫一套實用性、針對性、指導性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實踐教學教材。建立一定數量的相對穩定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使之不僅成為學生實驗、實習的必要場所,而且也是學校與社會聯系的重要渠道。
另外,還應重視社會實踐活動,農業類高職院校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著特別的意義,不僅是一種專業實踐教學過程,而且對學生深入了解農業、農村和農民,正確理解中央對農業的方針政策,穩定其專業思想,確立全心全意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決心,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官春云.建立“大農學專業”的實踐.高等農業教育,2002,(10):3.
[2]張立峰.對農學學科、課程之結構-功能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4,(10):64-65.
關鍵詞:農學專業人才培養 就業 專業改革
一、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1.學校農學專業概述
農學專業是華南農業大學最早設立的專業之一。在近百年的辦學過程中,專業實力不斷提高,其中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和生態學科被列為學?!?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該專業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特色專業,2012年成為廣東省的重點專業。
2.農學專業教學模式分析
2001年,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張桂權教授提出,要結合當下農學專業人才培養需求趨勢,為農學專業設立更為細致的方向,在專業下設立了三個方向,即農業信息技術方向、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農業生物技術方向。每個方向的培養方案各具特色,同時實施教師隊伍的培養提高、教學方法的改革等措施。
在各個專業方向課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課程相同,涉及通識課及專業課,即農學專業要求每一位學生具有扎實的農學基礎理論知識,專業上總體呈現大同小異的特點。
在技能方面,農學專業注重培養學生進行田間試驗和統計分析、進行作物高產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種、組織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農產品質量檢測和農產品經營管理與國際貿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1)特色實踐教學模式。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在課程體系中加大實踐課比重,提出了實踐教學體系的指導思想: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辦學,建立特色實踐教學模式,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專業人才。
(2)導師制培養方式。華南農業大學教學相關文件規定,農學專業學生大二即啟用導師制,導師負責指導學生進行試驗及畢業論文,每位學生選擇導師一般是先考慮本院系內老師,若是對其他院系老師的研究方向感興趣,亦可跨系選擇導師,甚至可以跨學院跨學校選擇導師。
(3)設立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科技創新項目的開展對于培養大學本科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團隊意識等都有著促進作用。從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3年的項目審批情況來看,各類科技創新項目立項已超過82項,參與人數約350人,結題率高達98%,投入金額約10萬元。對比往年數據,每年參與科技創新項目的學生獲得各類獎學金的人數都在遞增,在專業學習、綜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較為明顯的提高。
二、農學專業畢業生近年就業情況分析
1.就業形勢好轉
《2008-2010年本??茖I就業狀況》數據資料顯示,農學專業就業形勢逐年好轉。據有關媒體報道,近兩年廣東省應屆大學生就業率高達95%,農學類本科生就業率超過95%。
經統計,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就業率在2008年至2012年逐年提高,近兩年排在同類專業的前列,2011年農學院三個不同方向的農學專業就業率達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農學專業有5名本科畢業生因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的資助而出國深造。
2.就業流向多樣
調查顯示,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生在2010-2013年的就業率依次為96%、97%、97%、99%。針對農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流向進行調研分析,進入國企相關機構的所占比例連續三年維持在的10%左右,進入私營企業的比例呈增長趨勢。
升學深造占農學類總人數的比例依次為8%、12.2%、31.9%、23.4%,農學類專業本科生選擇升學深造的人數越來越多。調查顯示:超過一半學生考研的動機是為了職業發展,考研成為農學專業本科生重要的畢業去向。
3.就業對口率低
針對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畢業生就業流向進行調研分析,近四年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畢業生所占比例依次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鐚I就業的畢業生中,30%迫于家庭壓力,28.3%對農業不感興趣。
三、農學類人才培養與供需分析
1.人才供給分析
通過對2013年畢業生進行就業跟蹤問卷調查,發現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學生在培養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分析如下。
農學院2013屆畢業生318人,約64%的人認為影響就業的最大因素是個人實際能力,有20%的人的認為是所學的專業,接著是計算機技能、英語能力、學校社會聲譽、家庭背景等。因此,學好本專業知識和提高個人的實踐能力,對農學畢業生來說是就業的重要籌碼。
有64%的畢業生認為求職過程中遇到最主要的問題是專業不對口或專業面太窄,24%的畢業生認為是信息嚴重不足。因此,多方面發展自己,增加就業技能,重視拓展就業信息,重視自己的職業規劃,應該是農學院畢業生必須考慮的。
2.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現代農學和過去農學有許多不同。農業院校培養出來的農學專業畢業生會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高端測試設備和儀器,從而能在先進的實驗室里學習知識和技能,在現代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等技術平臺上進行科學的探索和研究。
通過對吸收農學專業人才相關農業企業的問卷調查,總結各用人單位在選聘畢業生中考慮問題的星級指數,可看出,綜合素質與學生專業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兩個要素。所以,農學專業畢業生在農業領域就業的競爭力是最大的。
四、農學類本科人才培養建議
1.明確培養目標,開展特色培養
華南農業大學對農學專業進行整合改革后,構建了“四模塊”的教學體系。因此具體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結合市場實際人才需求開展特色培養,使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優化。
根據人才市場需求,從本專業、本學校及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畢業生反映的專業面太窄這一問題,研討出具有廣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把培養能力作為專業教學的重點,培養能在新形勢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專業培養應該提供較多高質量的課程實踐,使培養計劃落到實處,使學生專業能力能夠得到提高;同時學校應該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訓課程或學習平臺,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除專業技能外的其他綜合能力。
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填鴨式”教學日趨嚴重,因此應對施教方法進行改革,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可通過設立論壇演講答辯、討論解析、師生自由辯論等多種形式,把學生放在教學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提高語言表達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
3.推動校企交流合作,增強人才培養實效性
從企業一線崗位的優秀人員中聘請、聘用一部分流動師資,這些優秀的工作人員相對于長時間待在學?!熬幹啤眱鹊慕處熡懈S富的社會實踐經驗,能傳授給學生更貼近實際的管理、營銷手段。兩種師資相結合,既能保證課程理論體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學生將來更快地適應市場的需求。
4.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
根據農學類人才的特點,利用本校本地區學科與教學優勢,學??梢蚤_展與動植物生產、電子商務及特色農產品開發等相關的特色創業培訓。在國家農業創業政策、農業市場環境分析及生產技術環節上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
五、對其他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建議
1.創新農學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社會對農學專業人才的實際需要,華南農業大學調整了農學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在農學專業教育改革上多次進行創新,形成了較為成功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把專業課程設置的橫向拓寬與縱向深入統籌起來。
通過建立教學和就業實習基地,適度、適量地增設研究型課程與實踐型課程,同時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并強化了社會實踐環節,把社會實踐和教育實踐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
同時,華南農業大學還聘請一線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走進課堂,講授栽培、育種等的實際情況和實踐經驗,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設計和人生規劃。
2.優化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企業及學校雙方注重“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聯合培養不僅限于畢業實習,部分課程實習亦可在企業完成。首先,整個農業行業的企業為學生提供機會和平臺,學生可以學以致用,提高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同時,企業也能提前發掘適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決人才缺口問題。
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
農學專業學生培養除了依靠專業知識教學外,科技創新項目申報也起著推動作用。一直以來,華南農業大學積極申報科技創新項目,同時鼓勵學生畢業論文與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不僅能鞏固農學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知識,還有利于培養其思維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向東,張桂權,蘇雄武.基于現代農業的農學專業改革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2(9).
[2]李偉,劉春燕,王維.農學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三年實踐教學為例[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3]劉圓,陳霄.近兩年廣東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5%[N].羊城晚報,2014-11-09.
[4]朱冬蓮.地方農業院校農學類本科專業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2.
[5]劉向東,郭海濱.現代農學專業實驗課整合改革研究――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