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15:44:43
序論:在您撰寫外資發展趨勢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表1 各國修改外資法的情況,1991—1998
項目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修改外資規章的國家數
35
43
57
49
64
65
76
60
外資規章的修改數
82
79
102
110
112
114
151
145
其中修改后更有利于引進外資的a
80
79
101
108
106
98
135
136
修改后與原規章相比對引進外資不利的b
2
-
1
2
6
16
16
9
a: 包括有關自由化的修改或旨在加強市場功能的修改和增加鼓勵外資的措施
b:包括加強對外資的管制和減少鼓勵外資的措施的修改
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
外資自由化內涵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解釋,所謂外資自由化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圖1):①減輕或者消除所謂市場扭曲(market distortions)的影響。造成市場扭曲的原因可能是外資法中專門針對外國投資者的限制措施(例如外資進入及經營方面的障礙),也可能是外資法中有關給予或不給予外國投資者某種優惠措施及補貼的規定;②提高給予外國投資者的待遇標準(例如給予外國投資者以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以及公平公正待遇);③加強對市場的監督以保障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轉(例如制定競爭規則,信息披露規則等)。
單邊外資自由化
各發展中國家的單邊外資自由化主要通過在上述幾個方面修改原有外資法或制定新法規來實現:
(一)減少對于外資準入、股權、經營等方面的限制
第一,在外資準入方面。各發展中國家政府通過減少(而不是完全放棄)對外資進入的行業限制,使得外國投資者的進入及開業較以前更為容易。各國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修改其外資法以放寬對外資的準入,一種方式是在所謂允許外資進入“積極清單”(positive list )上增加允許外資進入的行業;另一種方式是減少原來禁止外資進入的“消極清單”(negative list)上的行業,主要是服務行業和基礎設施產業。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拉美國家通過允許外資參與本國對于公共設施領域的私有化進程,開放了許多原來禁止外資進入的行業,如電信、公共交通等行業。
第二,在對外資股權限制方面。許多發展中國家曾將對外資股權參與限制和強制性的合資經營要求作為一種政策工具廣泛使用。目前,在大多數對私人投資開放的行業里,以上這兩種限制已被取消。另外,對于股權限制外的其他對外資控制的限制, 例如所謂的“金股權”(golden shares)盡管在大型投資項目中,在對當地經濟具有戰略重要性的投資活動中,或是在國有企業私有化的過程中,可能仍需繼續使用,但與以前相比這種方式的使用已經不是那么普遍。為消除對來自中小企業的外資流入的障礙,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減少或取消了外資進入的最低投資比例要求。另外,幾乎所有東南亞國家均修改了其外資法中非常普遍的股權當地化(fade —out)要求。
第三,在外資進入程序上。許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一些非洲國家趨向于用簡單的登記程序來取代原來對外資進入的審批要求。當然,對于外資進入某些特定的具有戰略地位的產業,例如銀行與金融業、航空運輸、廣播及電訊業,或是外資通過兼并或收購(m 各國都有一定的審批要求。
第四,一些國家正在放松某些類型的經營性限制。例如對于外國管理人員進入的限制除了其移民法上的限制外已有所放寬。 根據wto 的trims協議的要求,許多發展中國家修改了其外資法中為trims所禁止的有關履行要求的內容。對于那些不為trims 協議所禁止保留下來的履行要求,也不再作為一種強制性要求,而是與投資鼓勵措施結合在一起使用。據統計,1998年,對于經營性限制方面的修改占到了各國外資法修改的94%。
第五,一些發展中國家放松了對于投資項目的外匯管制。投資原本及利潤被允許自由匯回,盡管在外匯收支危機時,它們仍有權實行暫時性的外匯管制。
(二)提高給予外國投資者的待遇標準 減少外資流入障礙的同時,各發展中國家也通過修改其外資法提高了給予外資的待遇標準,目前給予外國投資者以國民待遇、公平和公正待遇原則上已被廣泛接受。具體來說,許多原來僅給予國內公司的優惠措施現在也同樣適用于外資。實際上,一些發展中國家給予外資“超國民待遇”,即外資能享受到本國企業所不能享有的優惠政策。另外,以往許多發展中國家外資法都規定外資企業不能在其國內資金市場上籌措資金,這一限制主要是為保證外國投資者的投資能帶來東道國所缺少的外匯資金,現在許多國家都已取消這一限制。
(三)加強市場監督機制 為保障市場機制的健康運行,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頒布了競爭法。制定有競爭法的國家從1980年的40個增加到1997年的70個。大多數國家也建立了對于跨國兼并、股票交易與金融市場的監督機制。
政策評價
發展中國家外資單邊自由化的發展趨勢與其對待外資態度的轉變密切相關。戰后至70年代,許多發展中國家政治上獨立后,為保證其經濟上的獨立,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對外資對本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持謹慎甚至懷疑態度,他們往往傾向于強調東道國對外資的管理,比如說采取禁止或限制允許外資進入的部門,限制外國投資者的利潤或原本匯出,或對外資實行履行要求等種種手段來對外資加以管制。但由于80年代以來一些發展中國家先后發生債務危機,迫使這些國家對外資的作用重新認識。另外,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發展,發展中國家越來越認識到外資尤其是跨國公司對于本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如外資可帶來發展中國家急需的資金、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市場。因此,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對待外資態度經歷了從謹慎歡迎到積極引資的根本性轉變,他們競相修改原來以管制為主要內容的外資法,大力推行外資自由化政策。外資自由化政策的推行對于某些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事實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聯合國貿發會議在其《1998年世界投資報告》中指出,近年來流入中、東歐國家外資大幅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國家推行市場經濟改革和外資自由化的政策。
自80年代中期以來,外資自由化浪潮席卷了各發展中國家,但與此呈鮮明對照的是,外資在各發展中國家的地域分配卻出現兩極分化的態勢。1997年亞洲發展中國家與拉美發展中國家引進的外資分別占到全球外資的21.8%和14%,而非洲許多發展中國家盡管修改了國內外資法,采取外資自由化的政策,外資流入水平仍然非常低,其引進的外資僅占全球外資的1.2%。因此,對于外資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資的作用, 應該認識到其局限性。外資自由化政策只起到允許外資進入的作用,但并不一定能保證外資的流入。
外資自由化內涵:減輕或消除市場扭曲影響;提高給予外國投資者待遇標準;加強對市場的監督。
(一)局限性 ①外資自由化政策本身不能完全等同于吸引和促進外資增長的政策。由于這兩種政策的主要目的都是為吸引外資,因此在實踐中往往難以區分。但是,外資自由化政策并不是吸引外資的唯一可能的手段,也不一定是所有情況下最有效的手段。在特定情況下,一些限制性措施也可被用來吸引外資,例如為吸引一個外國投資者投資某個產業時,東道國政府承諾在一定時期內不再允許其他投資者投資該產業與之競爭。②外資進入不僅取決于一個國家是否實施自由化的外資政策,更重要的是取決于某些經濟因素,諸如東道國國內市場的大小,國內經濟的增長速度,經濟運行狀況的穩定性,對國際貿易的開放程度,當地是否存在有能力的供應商等等。不同類型的外資進入時所考慮的經濟因素亦不同,例如對于以開拓市場為目的的外資來說,進入時主要考察的經濟因素是東道國市場的大小,因此,如果一國的國內市場容量十分有限,那么,即使該國外資自由化的程度再高,也不可能吸引到以開拓市場為目的的外資。③外資自由化政策在不同產業適用的效果不同。對于一些產業來說,外國投資者對東道國通過修改國內外資法而采取外資自由化政策是非常歡迎的。例如在通訊和公共設施領域,跨國公司對于外資自由化政策的反應非常積極。1990年美國投資者在這兩個領域中的投資僅占其對外直接投資總量1%還不到, 但隨著各國放松了對這兩個產業的管制,到1996年美國在上述兩個領域的投資上升到其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3%。相反,對于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競爭激烈、 交通運輸費用較低的生產性產業,比如說制造鉛筆、毛巾、牙刷的行業,外資自由化政策不會帶來更多的外資流入,這些產業的發展還得依賴于貿易和國內生產。在這些行業,外資自由化政策作用有限并非由于發展中國家失去了其吸引外資的地緣優勢(locational advantage),而是因為很少有外國投資者認為自己具備了與當地企業競爭的優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發展中國家目前所奉行的單邊外資自由化政策對于吸引外資來說,不僅有其局限性,當實施到一定階段時,甚至可能會帶來消極影響。在某個發展中國家剛開始實施外資自由化政策時,可能會對于吸引外資起到積極作用。但隨著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普遍實施外資自由化政策以競爭外資,外資自由化政策正逐漸失去它對外資的吸引力,這意味著外國投資者,尤其是跨國公司在作投資決策時,已不再將發展中國家實施的外資自由化政策視為一種鼓勵措施,而是將其視為理所當然應該享受的待遇。發展中國家普遍推行外資自由化政策所帶來的另一個后果是,同一行業在不同的發展中國家的開放程度正日益接近,這使得外國投資者對于東道國的其他與外資有關的條件(如前面提到的經濟因素、其他政策)越來越挑剔,要求也越來越高。
(二)關注焦點:第一,發展中國家應根據本國經濟發展水平謹慎決定外資自由化的步伐。事實上,盡管投資自由化是國際投資領域內的一個新趨勢,但甚至在目前許多所謂“開放”的市場經濟國家,他們的國內法也繼續對外資進入與設立進行不同程度的管制。第二,為使外資自由化政策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起到積極的作用,將外資引入到符合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發展要求的產業中去,發展中國家在不同的產業上應采取不同的自由化政策。對于優先發展的產業或因進行結構性調整急需外資流入的產業,可適當加快外資自由化的進程;而對于發展中國家具有傳統優勢的民族工業或暫時需要保護的“幼稚工業”,應暫緩實施外資自由化政策。第三,為保證外資自由化政策的成功實施,發展中國家應考慮到外資自由化政策與其他政策如貿易政策、財政金融政策、環境保護政策、勞工政策等相協調。第四,發展中國家應該認識到外資自由化政策不能被當作成一種相互競爭外資的工具來使用。如果發展中國家在推行外資自由化政策時競相攀比,不僅無助于吸引外資,而且與其利用外資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會背道而馳。為克服單邊外資自由化政策的消極影響,發展中國家應該加強外資政策的協調,統一立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發展中國家應該積極參與制訂區域性及多邊的投資協議,以便在國際層面上建立一個被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所認同的、統一的、透明的外資自由化標準。
中國重構外資立法體系應關注:研究外資自由化趨勢;發揮我國自身優勢;根據國際條約義務修改相應法規;加強反壟斷立法。
重構我國外資立法體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目前以三個專門外資法為骨架的外資法體系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在實踐中常表現為各法互不協調、難以解決外資領域中出現的新問題。因此,對于我國現行外資法的修改已經顯得十分迫切。在各發展中國家外資法出現自由化趨勢的背景下,我國在重構外資法律體系的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問 題:
(一)在修改我國現行外資法時,應注意研究其他發展中國家外資法中出現的外資自由化趨勢 例如,各發展中國家修改外資法、推行外資自由化一個重要內容是簡化外資的審批程序,而長期以來我國外資法的一個主要弊端是外資的審批程序過于繁雜,缺乏透明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外國投資者來我國投資的積極性。因此,應該參照其他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的立法經驗,修改我國外資法中關于外資審批的內容。
(二)充分發揮我國具有的吸引外資優勢,靈活運用外資自由化政策 由于我國具有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所不具備的吸引外資的優勢,如穩定的政治環境、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巨大的市場及
高素質卻相對廉價的人力資源,到1998年,我國已連續7 年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據聯合國貿發會議《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統計,1998年中國引進的外資總量達到450億美元。 鑒于前面提到的外資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資的局限性以及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我國不應盲目追隨發展中國家外資自由化的潮流,在修改我國外資法的過程中,應根據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引進外資的長遠目標來謹慎實行外資自由化,并且在不同的產業部門應實行不同的自由化政策。
(三)根據所承擔的國際條約下的義務修改相應的外資法規,決定外資自由化步伐 隨著中國即將加入世貿組織,中國有義務實施世貿組織的各項與投資有關的協議,如trims協議、gats協議, 并且有義務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議定書中所作出的市場開放承諾,這就要求我國一方面根據世貿組織有關協議的要求修改現行外資法中與世貿組織規則不符的內容,如被trims所禁止的當地成分、貿易平衡等履行要求, 另一方面根據市場開放承諾的時間表要求,在承諾對外資開放的領域內逐步推行外資自由化政策、放松對外資進入的管制。
表1 各國修改外資法的情況,1991—1998
項目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修改外資規章的國家數
35
43
57
49
64
65
76
60
外資規章的修改數
82
79
102
110
112
114
151
145
其中修改后更有利于引進外資的a
80
79
101
108
106
98
135
136
修改后與原規章相比對引進外資不利的b
2
-
1
2
6
16
16
9
a: 包括有關自由化的修改或旨在加強市場功能的修改和增加鼓勵外資的措施
b:包括加強對外資的管制和減少鼓勵外資的措施的修改
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
外資自由化內涵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解釋,所謂外資自由化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圖1):①減輕或者消除所謂市場扭曲(market distortions)的影響。造成市場扭曲的原因可能是外資法中專門針對外國投資者的限制措施(例如外資進入及經營方面的障礙),也可能是外資法中有關給予或不給予外國投資者某種優惠措施及補貼的規定;②提高給予外國投資者的待遇標準(例如給予外國投資者以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以及公平公正待遇);③加強對市場的監督以保障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轉(例如制定競爭規則,信息披露規則等)。
單邊外資自由化
各發展中國家的單邊外資自由化主要通過在上述幾個方面修改原有外資法或制定新法規來實現:
(一)減少對于外資準入、股權、經營等方面的限制
第一,在外資準入方面。各發展中國家政府通過減少(而不是完全放棄)對外資進入的行業限制,使得外國投資者的進入及開業較以前更為容易。各國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修改其外資法以放寬對外資的準入,一種方式是在所謂允許外資進入“積極清單”(positive list )上增加允許外資進入的行業;另一種方式是減少原來禁止外資進入的“消極清單”(negative list)上的行業,主要是服務行業和基礎設施產業。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拉美國家通過允許外資參與本國對于公共設施領域的私有化進程,開放了許多原來禁止外資進入的行業,如電信、公共交通等行業。
第二,在對外資股權限制方面。許多發展中國家曾將對外資股權參與限制和強制性的合資經營要求作為一種政策工具廣泛使用。目前,在大多數對私人投資開放的行業里,以上這兩種限制已被取消。另外,對于股權限制外的其他對外資控制的限制, 例如所謂的“金股權”(golden shares)盡管在大型投資項目中,在對當地經濟具有戰略重要性的投資活動中,或是在國有企業私有化的過程中,可能仍需繼續使用,但與以前相比這種方式的使用已經不是那么普遍。為消除對來自中小企業的外資流入的障礙,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減少或取消了外資進入的最低投資比例要求。另外,幾乎所有東南亞國家均修改了其外資法中非常普遍的股權當地化(fade —out)要求。
第三,在外資進入程序上。許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一些非洲國家趨向于用簡單的登記程序來取代原來對外資進入的審批要求。當然,對于外資進入某些特定的具有戰略地位的產業,例如銀行與金融業、航空運輸、廣播及電訊業,或是外資通過兼并或收購(m 各國都有一定的審批要求。
第四,一些國家正在放松某些類型的經營性限制。例如對于外國管理人員進入的限制除了其移民法上的限制外已有所放寬。 根據wto 的trims協議的要求,許多發展中國家修改了其外資法中為trims所禁止的有關履行要求的內容。對于那些不為trims 協議所禁止保留下來的履行要求,也不再作為一種強制性要求,而是與投資鼓勵措施結合在一起使用。據統計,1998年,對于經營性限制方面的修改占到了各國外資法修改的94%。
第五,一些發展中國家放松了對于投資項目的外匯管制。投資原本及利潤被允許自由匯回,盡管在外匯收支危機時,它們仍有權實行暫時性的外匯管制。
(二)提高給予外國投資者的待遇標準 減少外資流入障礙的同時,各發展中國家也通過修改其外資法提高了給予外資的待遇標準,目前給予外國投資者以國民待遇、公平和公正待遇原則上已被廣泛接受。具體來說,許多原來僅給予國內公司的優惠措施現在也同樣適用于外資。實際上,一些發展中國家給予外資“超國民待遇”,即外資能享受到本國企業所不能享有的優惠政策。另外,以往許多發展中國家外資法都規定外資企業不能在其國內資金市場上籌措資金,這一限制主要是為保證外國投資者的投資能帶來東道國所缺少的外匯資金,現在許多國家都已取消這一限制。
(三)加強市場監督機制 為保障市場機制的健康運行,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頒布了競爭法。制定有競爭法的國家從1980年的40個增加到1997年的70個。大多數國家也建立了對于跨國兼并、股票交易與金融市場的監督機制。
政策評價
發展中國家外資單邊自由化的發展趨勢與其對待外資態度的轉變密切相關。戰后至70年代,許多發展中國家政治上獨立后,為保證其經濟上的獨立,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對外資對本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持謹慎甚至懷疑態度,他們往往傾向于強調東道國對外資的管理,比如說采取禁止或限制允許外資進入的部門,限制外國投資者的利潤或原本匯出,或對外資實行履行要求等種種手段來對外資加以管制。但由于80年代以來一些發展中國家先后發生債務危機,迫使這些國家對外資的作用重新認識。另外,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發展,發展中國家越來越認識到外資尤其是跨國公司對于本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如外資可帶來發展中國家急需的資金、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市場。因此,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對待外資態度經歷了從謹慎歡迎到積極引資的根本性轉變,他們競相修改原來以管制為主要內容的外資法,大力推行外資自由化政策。外資自由化政策的推行對于某些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事實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聯合國貿發會議在其《1998年世界投資報告》中指出,近年來流入中、東歐國家外資大幅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國家推行市場經濟改革和外資自由化的政策。
自80年代中期以來,外資自由化浪潮席卷了各發展中國家,但與此呈鮮明對照的是,外資在各發展中國家的地域分配卻出現兩極分化的態勢。1997年亞洲發展中國家與拉美發展中國家引進的外資分別占到全球外資的21.8%和14%,而非洲許多發展中國家盡管修改了國內外資法,采取外資自由化的政策,外資流入水平仍然非常低,其引進的外資僅占全球外資的1.2%。因此,對于外資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資的作用, 應該認識到其局限性。外資自由化政策只起到允許外資進入的作用,但并不一定能保證外資的流入。
外資自由化內涵:減輕或消除市場扭曲影響;提高給予外國投資者待遇標準;加強對市場的監督。
(一)局限性 ①外資自由化政策本身不能完全等同于吸引和促進外資增長的政策。由于這兩種政策的主要目的都是為吸引外資,因此在實踐中往往難以區分。但是,外資自由化政策并不是吸引外資的唯一可能的手段,也不一定是所有情況下最有效的手段。在特定情況下,一些限制性措施也可被用來吸引外資,例如為吸引一個外國投資者投資某個產業時,東道國政府承諾在一定時期內不再允許其他投資者投資該產業與之競爭。②外資進入不僅取決于一個國家是否實施自由化的外資政策,更重要的是取決于某些經濟因素,諸如東道國國內市場的大小,國內經濟的增長速度,經濟運行狀況的穩定性,對國際貿易的開放程度,當地是否存在有能力的供應商等等。不同類型的外資進入時所考慮的經濟因素亦不同,例如對于以開拓市場為目的的外資來說,進入時主要考察的經濟因素是東道國市場的大小,因此,如果一國的國內市場容量十分有限,那么,即使該國外資自由化的程度再高,也不可能吸引到以開拓市場為目的的外資。③外資自由化政策在不同產業適用的效果不同。對于一些產業來說,外國投資者對東道國通過修改國內外資法而采取外資自由化政策是非常歡迎的。例如在通訊和公共設施領域,跨國公司對于外資自由化政策的反應非常積極。1990年美國投資者在這兩個領域中的投資僅占其對外直接投資總量1%還不到, 但隨著各國放松了對這兩個產業的管制,到1996年美國在上述兩個領域的投資上升到其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3%。相反,對于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競爭激烈、 交通運輸費用較低的生產性產業,比如說制造鉛筆、毛巾、牙刷的行業,外資自由化政策不會帶來更多的外資流入,這些產業的發展還得依賴于貿易和國內生產。在這些行業,外資自由化政策作用有限并非由于發展中國家失去了其吸引外資的地緣優勢(locational advantage),而是因為很少有外國投資者認為自己具備了與當地企業競爭的優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發展中國家目前所奉行的單邊外資自由化政策對于吸引外資來說,不僅有其局限性,當實施到一定階段時,甚至可能會帶來消極影響。在某個發展中國家剛開始實施外資自由化政策時,可能會對于吸引外資起到積極作用。但隨著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普遍實施外資自由化政策以競爭外資,外資自由化政策正逐漸失去它對外資的吸引力,這意味著外國投資者,尤其是跨國公司在作投資決策時,已不再將發展中國家實施的外資自由化政策視為一種鼓勵措施,而是將其視為理所當然應該享受的待遇。發展中國家普遍推行外資自由化政策所帶來的另一個后果是,同一行業在不同的發展中國家的開放程度正日益接近,這使得外國投資者對于東道國的其他與外資有關的條件(如前面提到的經濟因素、其他政策)越來越挑剔,要求也越來越高。
(二)關注焦點:第一,發展中國家應根據本國經濟發展水平謹慎決定外資自由化的步伐。事實上,盡管投資自由化是國際投資領域內的一個新趨勢,但甚至在目前許多所謂“開放”的市場經濟國家,他們的國內法也繼續對外資進入與設立進行不同程度的管制。第二,為使外資自由化政策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起到積極的作用,將外資引入到符合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發展要求的產業中去,發展中國家在不同的產業上應采取不同的自由化政策。對于優先發展的產業或因進行結構性調整急需外資流入的產業,可適當加快外資自由化的進程;而對于發展中國家具有傳統優勢的民族工業或暫時需要保護的“幼稚工業”,應暫緩實施外資自由化政策。第三,為保證外資自由化政策的成功實施,發展中國家應考慮到外資自由化政策與其他政策如貿易政策、財政金融政策、環境保護政策、勞工政策等相協調。第四,發展中國家應該認識到外資自由化政策不能被當作成一種相互競爭外資的工具來使用。如果發展中國家在推行外資自由化政策時競相攀比,不僅無助于吸引外資,而且與其利用外資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會背道而馳。為克服單邊外資自由化政策的消極影響,發展中國家應該加強外資政策的協調,統一立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發展中國家應該積極參與制訂區域性及多邊的投資協議,以便在國際層面上建立一個被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所認同的、統一的、透明的外資自由化標準。
中國重構外資立法體系應關注:研究外資自由化趨勢;發揮我國自身優勢;根據國際條約義務修改相應法規;加強反壟斷立法。
重構我國外資立法體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目前以三個專門外資法為骨架的外資法體系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在實踐中常表現為各法互不協調、難以解決外資領域中出現的新問題。因此,對于我國現行外資法的修改已經顯得十分迫切。在各發展中國家外資法出現自由化趨勢的背景下,我國在重構外資法律體系的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問 題:
(一)在修改我國現行外資法時,應注意研究其他發展中國家外資法中出現的外資自由化趨勢 例如,各發展中國家修改外資法、推行外資自由化一個重要內容是簡化外資的審批程序,而長期以來我國外資法的一個主要弊端是外資的審批程序過于繁雜,缺乏透明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外國投資者來我國投資的積極性。因此,應該參照其他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的立法經驗,修改我國外資法中關于外資審批的內容。
(二)充分發揮我國具有的吸引外資優勢,靈活運用外資自由化政策 由于我國具有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所不具備的吸引外資的優勢,如穩定的政治環境、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巨大的市場及高素質卻相對廉價的人力資源,到1998年,我國已連續7 年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據聯合國貿發會議《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統計,1998年中國引進的外資總量達到450億美元。 鑒于前面提到的外資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資的局限性以及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我國不應盲目追隨發展中國家外資自由化的潮流,在修改我國外資法的過程中,應根據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引進外資的長遠目標來謹慎實行外資自由化,并且在不同的產業部門應實行不同的自由化政策。
(三)根據所承擔的國際條約下的義務修改相應的外資法規,決定外資自由化步伐 隨著中國即將加入世貿組織,中國有義務實施世貿組織的各項與投資有關的協議,如trims協議、gats協議, 并且有義務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議定書中所作出的市場開放承諾,這就要求我國一方面根據世貿組織有關協議的要求修改現行外資法中與世貿組織規則不符的內容,如被trims所禁止的當地成分、貿易平衡等履行要求, 另一方面根據市場開放承諾的時間表要求,在承諾對外資開放的領域內逐步推行外資自由化政策、放松對外資進入的管制。
[關鍵詞]老撾投資;經濟;FDI;老中投資
[DOI] 10.13939/ki.zgsc.2015.08. 146
1 引言
老撾是一個比較落后的農業國。2008 年GDP 為51.87 億美元,1997―2008 年,農業,工業和出口的平均增長率分別為3.8%、14.3%、19%。老撾的最大自然資源是水能資源,理論上發電可達3000 萬~3200 萬千瓦。老撾政府正在努力推進水能的國際合作開發項目,希望將其變成東南亞的新能源基地。豐富的江河能源還為老撾發展農業、漁業、牧業、工礦企業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老撾是一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其中,自然景觀多種多樣,人文景觀多姿多彩,文物古跡眾多,宗教文化氣氛濃厚。
1.1 老撾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產業方面:老撾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耕作的粗放性和產量低,需要引進技術和管理。
第二產業方面:老撾的第二產業有電力業,林礦業,建材業,醫藥業和日用品業等。其中,電力和林礦業是老撾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第二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是缺乏規模性,尤其是建材業和采礦業,目前大多還處于起步階段,具有較大的投資市場。
第三產業方面:老撾的交通運輸主要依靠公路,其次是河運,航空和畜力,沒有鐵路。交通運輸業存在的問題一是公路的等級差;二是航空運輸雖然相對比較發達,但是航空運輸工具缺乏。由于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老撾的財政與金融形勢比較嚴峻,老撾貨幣基普對美元的官方匯率已由1997 年的1100∶1 跌至2009年的8470∶1。老撾的旅游資源比較豐富,但是旅游的基礎設施有待改善,發展旅游設施建設前景看好。此外,老撾的郵電通信業正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通信業具有較好的投資潛力。
對外經濟關系方面:老撾的主要貿易伙伴是泰國,新加坡,日本,美國,越南和中國。主要出口商品是電力,木材,石膏,錫和咖啡;主要進口商品是車輛,燃油,建材,衣料,醫藥和電器,每年的進口為逆差,逆差率一般在60%~100%,逆差主要靠外援和貸款來彌補。外援是老撾的主要財政和經濟建設來源之一,一般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15%以上。
1.2 東盟主要投資來源
從1988 年7 月老撾頒布《外國在老撾投資法》到2007 年已有40個國家的商人在老撾投資辦廠。中國目前是老撾重要的投資貿易合作伙伴之一,2001―2007年,全國外資總額累計增達 65.274 億美元,中國在老撾投資項目達207項,投資總金額接近10.584億美元,中國在老撾投資企業,占全國外商投資總額16.2%,排列于第二大投資國;最大投資國是泰國,投資項目有144項,投資金額為13.1347 億美元,占全國外商投資總額的20.12%;第三大投資國是越南,投資項目有95項,投資金額為8.0939億美元,占全國外商投資總額的12.4%。前三名占了投資總額的48.72%,都是來自于周邊國家。法國和日本發達國家投資金額分別占了全國投資外商投資總額的6.57%和6.35%,排列于第四和第五大投資國。2001年以來,法國在老撾投資額最高峰期為2005年,投資額為3.702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147 倍;對于日本在老撾投資的最高峰期為2006年,投資額達4.01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95.25倍。
2 老撾外國投資法和優惠
2.1 老撾投資法的演化
老撾是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在過去較長時期內,老撾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樣,崇尚自力更生,基本不對外開放。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下。老撾政府充分意識到外資對于落后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這引起了老撾的法律體系的變化,有關外國投資的政策和法律也紛紛出臺。
老撾的投資立法是以投資法為主體的包括系列法律在內的完整法律體系。1988年4月,老撾政府首次頒布《外國在老撾投資法》;1994年3月,老撾政府對《外國在老撾投資法》進行修改,增加了許多優惠投資政策,頒布了《促進和管理外國在老撾投資法》。1994年4月老撾國會頒布的新修訂的《外資法》,新投資法在互惠互利基礎上,鼓勵外國投資者以包括BOT,BOOT在內的多種投資方式,在各個領域投資 ;規定政府不干涉外資企業的事務,允許外資企業匯出所獲利潤;外商可在老撾舉辦獨資企業,合資企業等企業形式;國家將在頭五年不向外資企業征稅等。2001年3月《促進和管理外國投資法實施細則》出臺,保證了投資優惠政策的具體落實。
2.2 外資在老撾的投資形式
外國在老撾投資形式多樣,投資者可以在法律規定范圍內自由選擇。老撾1994年的投資法規定了外國投資者可以選擇合資企業或者成立獨資企業的投資方式。修改后的《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外國投資法》第3條規定外國投資者可以通過合作企業,合資企業,外資獨營企業等方式在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投資。對投資企業權利實行有效保護?!独蠐肴嗣衩裰鞴埠蛧鈬顿Y法》第5條規定合資企業是外國和國內投資者聯合創辦,擁有并經營的企業。合資企業的組織管理和活動以及參與這種經營的雙方之間的關系通過合資企業章程和雙方之間的合同加以管理。
2.3 外國投資的稅收優惠
稅收法律政策是投資雙方都極為關注的,它直接關系到雙方的利益分享。按照《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外國投資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在享有特殊優惠條件,受到投資鼓勵的領域或部門活動的合作企業,合資企業和外資獨營企業均應繳納利潤稅,稅率為純利潤的20% ~ 30%;在諸如貿易,旅館和其他服務性行業利稅為純利潤的35% 以上。但是,綜合老撾的法律來考慮,老撾實行的是比上述條款更為優惠的稅收政策。
2.4 其他方面的優惠法律政策
除了上述優惠外,老撾對外資還有其他優惠。1994年4月,老撾國會頒布的外資法規定,政府不干涉外資企業事務;允許外資企業匯出所獲利潤;在原料進口和產品出口方面,三資企業有權進口生產所需的機器,材料,運輸車輛,零部件,動力和原材料;擁有直接出口權,也可以委托老撾貿易公司或外國商進行出口貿易。
老撾工人工資成本較低。老撾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來保障老撾工人工資,但效果不是很好。老撾于1993年1月成立了勞動和社會福利部,并頒布實施了《勞動法》和最低工資法令等法律法規。老撾總理府于1997年10月3日頒布了最低工資的法令,規定非技術性普通工人每月的最低工資為36400基普,或每人每天1400基普。
滿足投資者勞務使用的需求。在招聘勞務人員時,提倡優先招聘老撾公民。如果專業特殊,可自由雇用國外勞力;也可直接招聘外國工人。在居住和進出境方面,給外國投資者及外國勞務人員提供方便,包括有關人員家屬的出入境簽證。
3 老撾的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趨勢
進入老撾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數據來自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國內和國外投資部和跨越1988年至2004年期間。外國直接投資的數據記錄用美元計量。在老撾的經濟改革開始,對老撾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小。對老撾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在1988年為2.7萬美元。1994年,外商直接投資對老撾是1.6億美元。亞洲金融危機暫時影響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向包括老撾在內的亞洲國家。1997年12月批準的外國直接投資在老撾的投資價值近12.6億美元。有吸引力的投資部門,礦業,林業,電信,酒店,木材工業,旅游,水力電力,石油和服裝行業。最初,合資企業是在老撾的外國投資進入的首選模式。
4 老撾吸引中國FDI的潛力
中國是一個資源非常貧乏的國家, 而老撾人均森林資源, 人均水力資源, 人均土地資源, 人均礦產資源均穩居世界前列, 除森林資源得到初步開發外, 老撾其他資源開發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梢部闯隼蠐朐谫Y源領域的比較優勢非常明顯,這也是老撾吸引來自中國的FDI的主要因素。
老撾和中國相比, 屬于落后地區。老撾政府為了吸引外資,制定了比較優惠的投資稅收條件。老撾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體現在稅收優惠和關稅優惠兩個方面。根據老撾投資法第四章第十八條明確規定了外商投資稅收和關稅優惠政策主要為:投資1類地區的7年免稅,投資2類地區5年免稅,投資3類地區2年免稅和進出口關稅減免等。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根據生產要素稟賦論得出以下結論:老撾吸引來自中國的FDI潛力最大的領域就是老撾資源開發、開采類行業,比如種植業、養殖業、采礦業等。
參考文獻:
[1]漆思劍,蔣紅彬.老撾外國投資法研究[J].河北法學,2009(10).
[2]張良民.老撾與東盟的聯系[J].東南亞縱橫,2008(7).
[3]段媚媚,從價值鏈理論角度分析老撾吸引中國FDI的潛力[J].消費導刊,2008(11).
[4]索姆吉特.老撾投資環境和發展領域分析[J].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下半月刊),2009(4).
[5]保建云.中國與老撾兩國雙邊貿易發展特點及其存在的問題分析[J].學術探索,2007(6).
一、我國外資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
2010年,金融危機逐漸衰退,世界經濟逐漸復蘇,但金融危機的滯后反應仍然存在,我國外資經濟發展既面臨發展機遇又要面臨嚴峻挑戰。
從國際環境看,一是2010年世界經濟有望出現緩慢復蘇,外資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總體趨于改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0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9%,其中發達國家將增長2%,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將增長6%。二是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外需不振可能在較長時期內存在,由于后危機時代競爭的需要,主要經濟體自顧性增強,各國將優先解決國內就業、產業發展等問題,繼續出臺各種貿易限制措施和保護措施,貿易摩擦日益頻繁,出口企業仍將面臨更多的貿易風險。三是利用外資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在中低端產業方面,周邊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在勞動力、原材料、能源價格等方面具有相當的競爭優勢,我國低生產成本優勢正在喪失;在中高端產業上,我國也將在高科技產業、節能環保等領域直面與發達國家的競爭。從國內環境看,一是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我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將推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一系列舉措,這將給利用外資和進出口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并促進外資結構調整和出口產品結構的調整。二是2009年我國先后七次提高出口退稅率,放寬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實施人民幣跨境結算,擴大外貿政策具有滯后效應,因此,這些政策對出口的促進作用將進一步顯現。三是引資新優勢有待提升。在產業優勢方面,我國當前的產業結構與國際對外投資結構不相匹配,承接國際資本轉移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增強。在要素成本優勢方面,受人民幣升值、勞動力和土地價格上漲、稅收成本增加等因素影響。我國要素成本優勢逐漸弱化,此前過分依賴要素成本優勢的引資策略有待進一步調整。
二、我國外資經濟發展趨勢與特點
(一)我國外資經濟發展的趨勢
我國利用外資大概經歷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起步階段,從1979年到1986年,外資主要來自于港澳,投資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區,產業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服務業;1987年至1991呈穩步上升階段,與第一階段相比,臺灣地區的投資增加,投資區域向東部地區擴展,投資產業投資于出口型生產項目;第三階段是從1992年至1993年,是高速發展階段;1994年到2000年是調整發展的第四階段,跨國公司較多進入,更多行業開始利用外資;2001年以來進入了成熟穩定的第五階段。2001年至2007年,我國利用外資4382.88億美元,年均626.13億美元。在2001年和2002年,中國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分別比上一年增長了11.5%和12.6%。2003年吸收了535.05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2004年創出606億美元的新高,約占世界總量的9.8%:2005年實際投資603.25億美元;2006年全國新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41485家,同比下降了5.7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94.68億美元,同比下降4.06%;2007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高達747.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6%,外商投資已遍及第一二三產業幾乎覆蓋了各個行業。
據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從1993年起,中國已經連續15年成為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人均收入較低,儲蓄也相當不足,缺乏經濟建設資金。從1979年開始,中國利用外資總額快速增長,至1993年,我國利用外資總額已經增至389億多美元,僅次于美國,處于世界第二位,2007年則達到748億多美元,居發展中國家之首。1979———2007年,我國利用外資的項目達到633981個,其中外商直接投資項目達到632298個,實際利用外資額超過9574億美元。引進外資的70%進入到了工業制造業部門,1990年外商投資工業產值在我國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2.28%,到2007年已經超過了30%。外資企業吸收的勞動力由1985年的6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1583萬人,對同期全國城鎮就業新增數的貢獻率達到9.5%。另據商務部統計,中國目前在外資企業工作的雇員有2800萬人。外資企業工業產值占全國的31%,稅收占全國的20%,進出口占全國外貿58%。
(二)我國外資經濟運行特點
近年來,我國外資經濟根據發展實際情況,切實改善外貿發展環境,加快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加強外商投資引導,擴大外貿環境,努力開拓新的利用外資方式,我國外資經濟運行呈現以下特點:
1.外貿出口總量略有下降,結構有所優化。我國加工貿易逆勢增長,外資企業出口相對好于內資企業。傳統市場比重降低,開拓新興市場效果明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勢良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外資的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國外直接投資對國內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外資來源和投資方式中,大項目帶動作用明顯,境外返程投資仍然是拉動外資增長的重要因素。從國別看,亞洲資金仍占較大比重,但外資來源開始呈現多元化趨勢。從合作方式看,獨資企業占較大比重。外商投資開始,為了降低交易風險、減少交易費用。一般采用和中方企業合資或合作經營的方式,進而以企業經營不善等借口通過增資擴股,最終完成對企業的獨資占有。
3.利用外資的產業和地域分布,三產比重分布不同。一直以來,第二產業占全部合同外資總額的絕大部分;第三產業吸引外資數額小于第二產業,占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的比例還略有下降;第一產業吸引的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很小。
4.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境外資源開發成為境外投資的熱點。2010年,我國增加境外投資開發項目。中方協議投資總額,逐漸增多,占全國境外資源開發中方投資的比例增多。境外并購成為境外投資的重要方式,境外并購項目中方協議投資總額已經逐漸占到境外投資總額的一半以上。工程承包帶動作用明顯,占全國對外工程承包營業額增多。
三、我國外資經濟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研究
2011年,我國統籌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著力穩外需、促增長,轉方式、調結構,把擴大開放作為拓展空間、增強發展動力的一項基本政策,把保持外貿穩定發展作為首要任務,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體制創新為動力,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全面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促進我國外資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我國外資經濟發展機遇
雖然我國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工作還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但目前經濟企業回升的大趨勢仍然蘊含著很多機遇。
一是世界各國投資限制的放寬為“走出去”創造了良機。為應對金融危機,各國政府紛紛出臺經濟振興計劃,放寬投資領域限制,為我國企業開拓市場帶來了新的商機。同時,我國正在積極構建與其他國家的雙邊、多邊合作框架,建立對話機制和平臺,并不斷研究和出臺相關鼓勵政策,有利于我國企業積極穩妥地“走出去”。
二是全球經濟的回暖為“引進來”提供了機遇。隨著經濟的復蘇,外商投資能力逐漸回升,新一輪的國際產業轉移不斷演進,發達國家為擺脫危機紛紛放寬了高技術領域特別是環境和新能源領域技術輸出,合作態度積極,有利于提升利用外資產業結構。
三是世界經濟出現積極變化促使國際貿易回暖。在各國政府干預和大規模刺激政策支持下,世界經濟逐步走向緩慢復蘇。2009年三季度以來,美歐日等主要發達經濟體開始有所回升,印度、越南等新興經濟體增速明顯加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0年世界經濟、全球貿易和跨國直接投資都將由降轉升,其中,全球貿易將增長3.9%,貿易增長5.8%,投資增長15%,國際金融市場趨于穩定,實體經濟出現復蘇態勢,有利于遏制國際貿易下滑勢頭并逐步回升。
四是我國經濟企穩回升為涉外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國家實施“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宏觀調控政策效應逐步顯現,國內經濟在企穩的基礎上持續回升,不僅為外商投資者提供了相對穩定的投資環境,也使我國企業境外投資能力明顯增強。同時,擴內需等政策的實施,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提高了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
(二)我國外資經濟發展的挑戰分析
盡管我國外資經濟發展蘊含著重大機遇,也要看到還面臨異常嚴峻的挑戰: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從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來看,不少國有企業包括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看,不少國有企業包括國有金融企業還未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機制不活,效率不高,社會負擔和歷史包袱沉重等問題仍然阻礙著企業競爭力的提高,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尚未完成,新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還有待于在實踐中完善。
二是市場體系還不健全,地區分割、行業壟斷仍阻礙著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市場秩序比較混亂,資本市場發展相對滯后,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比重低,金融風險過分集中于國有商業銀行。
三是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覆蓋面較窄,統籌層次低,保障能力明顯不足;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國家對農業支持保護體系不健全,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尚未形成。
四是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體制改革仍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發展的要求。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才能逐步消除上述體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2.政府管理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和加入世貿組織的要求。加入世貿組織最大的挑戰就是政企不分,政府職能轉換不到位。按照WTO規則不允許政府的權力進入市場,政府在微觀經濟領域內是不能有所作為的。政府的職責是搞好宏觀調控,但是我國的外貿管理體制還處在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政企不分,政府干擾企業的活動多,企業還沒成為自我約束、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F行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水平與入世后的客觀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3.中國企業缺乏國際競爭力。盡管我國已有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已經取得明顯優勢。缺乏核心競爭力是我國發展大公司和大企業集團面臨的突出問題。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弱的主要表現有:
一是缺少具有國際品牌的產品。國際知名品牌會使得企業更順利地與國際市場接軌,它越來越成為競爭的決定因素。沒有品牌就等于沒有市場,未來世界地圖就是世界品牌的版圖。根據世界著名品牌顧問公司“INTER-BRAND”2003年度“世界最有影響力100家品牌”評選活動表明,可口可樂品牌價值達到704.5億美元。而我國最有價值海爾品牌的價值只有265億人民幣,可見差距是巨大的。塑造企業的國際形象,學習和借鑒國外著名品牌國際化的戰略,創出世界名牌,已是擺在我國企業面前的重大戰略課題。
二是企業管理水平差距大。與發達國家和著名的跨國公司相比,我國企業管理較落后,特別是企業的戰略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營銷管理等方面,很難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國際激烈競爭。企業制度不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組織結構不合理,經營機制不活,產業集中度低,專業化水平不高,是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帶有根本性的深層次原因。
三是企業管理人才的缺乏。人才的缺乏將直接影響企業管理國際競爭力。2003年,國際競爭力中的企業管理競爭力要素中,中國除勞動力成本具有競爭優勢外,其他要素都在低水平上。在參與排名的51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的綜合生產率是泰國的60%,巴西的46%,馬來西亞的33%。在獲取合格工程師和稱職高級管理人員狀況的國際比較中,我國僅排名在51位和50位,遠遠落后于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
4.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雖然我國的金融體制已經歷了多次改革,但現行體制仍然存在一些明顯弊端,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例如國有銀行呆賬、壞賬等現象嚴重,外幣、同業拆借、證券回購利率的市場化水平不高,現行的人民幣匯率機制還很不完善,資本項目還沒有實現可兌換,直接影響了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和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融合。
四、我國外資經濟發展的新突破
我國外資經濟發展必須適應國情,為國內發展服務,若偏離此道,就談不上國家發展。必須明確國內發展要考慮國際環境的變化和影響,在轉型期,我們要立足國內,實行“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一方面要鼓勵跨國公司進入我國,充分利用國外的管理、資本和技術;另一方面要鼓勵國內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在競爭中壯大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具體有以下幾方面措施:
(一)我國外資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實施“引進來”開放戰略。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實施“引進來”,積極利用外資,是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行“引進來”并不是只要是外國的就都無條件地“請進來”,而是要在綜合考慮對國內的產業和產品發展水平的影響及其對社會和自然資源的綜合影響下決定是否引進。同時要正確處理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的能力,有能力的盡力自主開發,增強我國技術能力,提升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二)我國外資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是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叭嫣岣邔ν忾_放水平”的應有之義,就是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實施“走出去”戰略是對外開放新階段的重大舉措。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加入世貿組織,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條件更具備,要求也更迫切。我們要在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中,不斷提高“引進來”的規模和質量,大力推動“走出去”戰略。首先,在政治上,實施“走出去”戰略有助于樹立我國的大國形象,提高我國國際地位,維護我國國家利益,保障國家安全,促進祖國統一,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經濟合作。其次,在經濟上,實施“走出去”,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有利于引進先進技術,發展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我國設備、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有利于形成我們自己的跨國公司和著名品牌,更好地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并且可以增強企業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能力,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是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根本途徑。
(三)我國外資經濟發展的法寶是加強金融體制改革。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資本流動的速度加快、規模明顯加大,金融衍生產品和創新工具明顯增多,金融風險已不可避免。完善金融監管制度,首先,建立銀行存款保險制度和金融預警網絡機制;對外資銀行的進入嚴格把關,并制定有效的風險監管體系,維護國家貨幣政策的順利實施。其次,加強政府對外債的統一管理,合理控制間接利用外資規模和結構;要統一債權,加強債權集中管理,同時注重外債的使用效益,杜絕消費化使用外債錯誤傾向。第三,化解銀行不良資產,卸下國有銀行和企業的包袱,加快國有政策性銀行向商業銀行科學轉變的改革,重構政府、銀行和企業三者之間的關系,使銀行真正成為產權明晰、權責明確、自負盈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商業銀行。第四,穩定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應建立具有自我約束、公開透明、高效運作、監管嚴密并與國際接軌的運行機制,應盡快抓住當前亞洲經濟復蘇、金融市場相對穩定、我國外匯儲備充裕等有利條件,推動人民幣匯率和利率市場化改革,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
(四)我國外資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是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基礎上,通過實施“走出去”戰略,進一步加大對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改善貿易環境。根據國際貿易格局變化,適時調整出口市場結構,努力改變出口市場過于集中的狀況。對亞洲傳統市場,繼續深挖市場潛力,重點做好鋼鐵、機械、輕工、紡織服裝等產品的市場開發。積極開拓非洲、俄羅斯、印尼等新興市場,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把抓洽談、抓成交當作對外貿易工作的重點,推動企業電子商務洽談成交、小組出國推銷成交、函電往來成交以及交易會、博覽會參展成交,通過開展各種貿易方式,爭取多成交,早成交,把商品貿易、技術貿易、境外辦企業、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等多種方式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立體式綜合開發,帶動我國產品的出口。堅持主動出擊與積極應對并重,努力降低貿易摩擦影響。加強檢測預警,密切跟蹤主要市場貿易保護措施動向,適時國際貿易信息,建立風險預警機制;研究對策,保駕護航,建立國際貿易摩擦快速反應和應對機制,做好鋼鐵、紡織、化工、輪胎重點商品貿易摩擦應對工作,提高應對率和勝訴率。
(五)我國外資經濟發展重要動力是積極穩妥豐富外資利用方式。
1.首先用好內資。從當前投資、儲蓄和外匯儲備來看,我國有著龐大的內資儲備。要利用外資首先要利用好內資,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當前。為此,要加速金融體制改革與創新,健全資本市場,特別是證券市場。增加金融產品種類,拓寬儲蓄轉為投資的渠道,增強市場活力,充分利用內資。金融業的改革開放,首先要對內開放,老百姓不能只有存款權,要加強對普通百姓的貸款權,拓寬直接投資渠道,豐富股票、債券等的發行品種,只有通過多樣化的投資渠道,方能使儲蓄有效地轉化為投資,變高儲蓄率為高投資率,確保資本金這一稀缺資源在我國不閑置浪費,并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在內資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的基礎上,經濟建設所需資金再由外資增補。國際經驗表明,凡在國際經濟競爭力方面提升迅速的國家,基本上采取吸引國際間投資為主的投資方式,包括證券融資、利用投資基金、項目融資、租賃融資和BoT投資等等。我國應在注重外商直接投資的同時,積極運用企業并購、風險投資、投資基金、境外上市等形式利用外資,以使我國的資本市場盡早與國際資本市場連接,完善經濟發展體。
一、外商投資呈現新的特點
2006年,我國利用外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多方式利用外資更為活躍,全年非金融領域(不含銀行、保險、證券)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1473家,同比下降5.8%,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30.2億美元,同比增長4.5%,連續第14年在發展中國家吸收外資中拔得頭籌。外資的引進和使用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日益呈現新的特點。
(一)直接投資比重逐漸下降,間接投資不斷增加。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和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已不再是引入國際資本的惟一手段。國家和企業信用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不斷推進,較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和國內投資銀行業的日益發展,為我國以多種方式利用外資、降低金融風險提供了條件。2006年,國內企業的跨國融資又有了新的發展,如中國工商銀行海外首次上市即融資超過220億美元,一躍成為全球第七大銀行。這表明我國在吸引外資方面達到了一個新階段,越來越與國際資本流動的大趨勢接近。
(二)制造業利用外商投資仍保持主導地位,但比重下降;新批項目投資規模擴大,結構有所優化。
2006年,制造業仍是外商投資的主要領域,占我國實際使用外資總額的63.6%,比2005年下降6.8個百分點,新設立企業數、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也分別下降14.3%和5.6%,但單個項目平均規模增大,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等領域實際利用外資增長較快。
(三)亞洲十國(地區)和美國對華投資額下降;部分自由港對華投資增長較快。
2006年,亞洲十國/地區(香港、澳門、臺灣省、日本、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韓國)對華投資新設企業數同比下降6.5%,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下降2.4%,其中日本對華投資新設企業數同比下降20.8%,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下降29.6%;韓國對華投資新設企業數同比下降30.3%,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下降24.6%。同期,美國對華投資新設企業數同比下降14.3%,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下降6.4%。2006年,部分自由港對華實際投資增長20.2%,在中國吸收外資中的比重達25.3%,比上年增長3.3個百分點,速度之快尤為引人矚目。
(四)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增幅略低于全國水平,以出口為導向的加工貿易地位有所下降。
2006年,全國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達5638.4億美元,同比增長26.9%,比2005年下降4.3個百分點,比全國同期出口增幅(27.2%)低0.3個百分點,占全國出口總值的58.2%,所占比重同比下降了0.13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出口4311.6億美元,同比增長24.4%,占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總值的76.5%,所占比重比2005年下降了1.6個百分點。
二、國際和國內的主要因素
展望2007年,我國吸收外資總體上面臨著有利于發展的國內外形勢;但一些短期因素,如人民幣升值、貿易摩擦加劇、“兩稅合一”、要素成本上升、能源資源制約等對外資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一)國際因素
1.世界經濟總體向好
2007年,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的風險仍然存在,如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發達國家國內政策調整的不確定性、通脹壓力加大、加息預期上升等,特別是美國經濟明顯減速,對商業投資的增長可能形成壓力。但是,綜合IMF等國際經濟組織和主要發達國家政府的預估,2007年世界經濟總體趨勢仍將向好,增長率仍將達5%左右。
2.國際投資仍處于新一輪上升周期
近年來,在全球經濟保持較高增長水平的大背景下,全球資本市場日趨活躍,投資便利化政策的不斷實施推動跨國直接投資繼續回升。從2004年開始,國際直接投資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國際金融體系的逐步完善也為這些資本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手段,2005年、2006年以來并購投資的增長趨勢也印證了這一判斷。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最新的報告,2005年全球FDI流入9160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9%。2006年全球FDI總額達到1.2萬億美元。2007年全球FDI將繼續保持在目前的高水平上,跨國產業轉移仍將處于活躍期,流入發展中經濟體的份額會繼續增長。
3.新一輪產業轉移正在醞釀,服務外包快速增長
近幾年全球服務外包增長迅猛,并以每年30―40%的速度擴張,預計到2007年全球服務外包的總數將達1.2萬億美元,超過全球FDI的總量。與此同時,跨國公司的總部/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運營中心將面臨重新洗牌。全球新一輪國際投資增長中,以全球服務外包為特征的產業轉移將成為重要的推動力。我國提供服務存在著巨大的成本優勢,尤其在開展服務外包方面有著極大的潛力,因此全球服務外包的增長前景對我國而言是個難得的機遇。
4.發達國家吸引FDI重新回升,美國國內政策調整使其對外投資規模持續下降
從近幾年的情況看,發達國家,尤其是主要對外投資國國內政策的調整日益成為影響跨國投資流向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國吸收外商投資中,來自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的投資增長起伏不定,研究表明,某些偶然因素可以導致這種搖擺。從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可以看到,2005年以來美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有明顯下降的趨勢(2005年美國對華實際投資下降22%,2006年1-9月下降14%),而跨國公司資本大量回流美國。2004年美國頒布了《就業機會創造法》,2005年又頒布了《本土投資法》,將針對美國公司海外收益的所得稅稅率由35%下調至5.25%。受這類政策調整因素影響,美國的跨國公司紛紛將留在國外的投資利潤匯回美國。這種趨勢有可能還將繼續,美國對華直接投資將受到影響。
5.新興發展中國家對外資吸引力大幅增強
新興發展中國家對外資吸引力大幅增強,特別是印度將有大幅提升,亞太地區吸引外資增長最快的泰國和印尼,2005年分別增長了159%和242%;2006年又繼續保持大幅度增長的態勢。周邊國家的崛起對我國吸引外資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壓力。這兩年日本企業到中國以外的其他新興國家投資的趨勢逐步擴大。根據日本外務省統計,2006年1-8月日本對馬來西亞投資同比增長254%,對印度投資同比增長172%,而同期日本對華投資減少32%,預計全年對華投資將出現四年以來首次負增長。
(二)國內因素
1.成本優勢繼續減弱。
2006年以來,上海、廣東、深圳、福建、青海等地相繼提高最低工資水平和建設用地的使用金額標準。我國大多數地區,特別是東部一些地區的土地、原材料、勞動力成本、資源等生產要素的價格都在上升,逐漸失去了成本優勢,不少勞動密集型的外商投資項目已經或正在醞釀向中西部地區和周邊國家轉移。
2.國家陸續出臺了一些規范外資利用的政策。
為了給內資企業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2006年,國家陸續出臺了一些規范外資利用的政策,目的是在加強規范的前提下適度發展。2006年7月商務部、建設部等6部委出臺的《關于規范房地產市場外資準入和管理的意見》,8月商務部、國資委等6部委出臺的《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對2007年外商投資房地產和外資并購都將產生直接影響。
3.國內兩稅合一政策的討論,讓一些原本有投資計劃的境外企業轉而采取觀望態度。
近兩年來,國內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呼聲日趨高漲,而且實際立法工作也在不斷推進,客觀上使得外商投資企業尤其是中小外資企業預期投資收益出現下降,來華投資的步伐相應放慢??鐕驹趯崿F一體化擴張的過程中,最關心的因素是基礎設施、工業化程度和市場容量等,而不是優惠政策,所以調整稅收優惠政策不至于會嚇跑較大的外資,但小資本對優惠政策的調整比較敏感。
4.國內產業政策調整加速,在環保和能耗方面的投資門檻越來越高。
近兩年,環保和商務等部門密切配合,嚴格限制低水平、高污染、高消耗的外資項目進入,在東部沿海一些地區,當地政府不僅不歡迎外資企業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投資,而且明確鼓勵已有的相關企業向外遷移,目前在廣東、江蘇等地已出現了一些低端加工產業由珠三角向粵西北、由蘇南向蘇北轉移的趨勢。
5.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降低了出口型外資企業的市場預期。
不斷加劇的貿易摩擦造成出口型企業的市場風險加大。而對投資制造業,并以出口為主的外資企業來說,人民幣的升值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國際競爭力。一些外資企業因此推遲項目投資。
6.民營資本不斷壯大,國際融資渠道增加,部分領域對外商直接投資的需求下降。
一方面,國內不少行業生產能力過剩,外資在國內市場與民營企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外資企業的盈利空間在縮小,立足和發展的難度加大。另一方面,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國內企業的跨國融資有較快發展,如中國聯通、中國石油等都成功進行境外發行股票,一些部門和金融機構也在境外融資,合資已不再是引入國際資本的惟一手段。
三、2007年前景展望
(一)總體趨勢
自2005年開始,我國利用外資已經結束了快速增長的階段,進入了平穩、低速增長階段。2007年我國經濟增長的幅度或許會有所放緩,但整體增長趨勢不會改變。隨著我國加入WTO后過渡期的結束,服務貿易領域的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將為金融、保險、商業和運輸服務等領域的跨國公司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
綜合上述因素和2006年合同外資增長情況,初步判斷,2007年來華外資總量仍將處于高位,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增長難于止跌回升,只能爭取基本穩定,不再下滑,很可能大體保持上年的規模或略有下降。但外商直接投資的結構將趨于優化、合理,利用外資水平將進一步提高。
(二)東中西部地區引資趨勢
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雖在總額上有所增長,但在全國所占比重沒有大的改變,西部地區甚至一度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外資進入的原動力不強,缺乏利益驅動。外資是否能夠向中西部轉移,關鍵取決于投入中西部的要素回報率是否能高于東部。從2006年合同外資增長情況看,如能采取更加有效的引導政策,進一步實施“萬商西進”工程,雖然東中西部利用外資的總體格局尚不會有根本變化,但差距將會有所縮小。
(三)主要行業引資趨勢
隨著后過渡期的結束,服務貿易領域的對外開放將會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領域外商投資將繼續保持強勁增長,2006年增長15%左右,重點集中于運輸業、計算機應用服務、分銷服務、旅游及相關服務、建筑業及金融服務業,房地產業的發展則會受到抑制。制造業合同和實際引資都將呈負增長趨勢。廣義農業領域實際利用外資有可能有較大幅度增長。
(四)外資來源地發展趨勢
外資來源地預計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即亞洲地區仍是最主要的來源地。雖然發達國家的對外投資占全球跨國投資的80%以上,但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歐美投資的穩定發展勢頭,其中一個原因是,在金融、電信等關鍵領域我國的市場準入措施對外資的進入有所限制。但隨著服務業的進一步開放,歐盟、美國對華投資比重將會有所上升。根據中國美國商會對美國在華企業的一項調查,90%以上的美國企業對今后五年在華業務持樂觀態度。
(五)利用外資形式趨勢
長期以來,外商對中國的投資主要以綠地投資為主,單一的投資方式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外國投資的進入。從全球跨國投資趨勢看,資本流動的構成正在發生變化,在新建項目中使用的外國直接投資越來越少,更普遍地采取兼并與收購方式,證券資本在國際資本流入總量中所占的比重也日趨增加。由于國家關于外資并購的法規逐漸完善,外資對我國未來長期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增強,一些重要產業中的骨干企業的投資價值充分顯現,并購投資方式將繼續增加,尤其是東部地區以節約土地資源為主要目的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以國有企業戰略重組為目的的并購投資將會有明顯增加。與此同時,外商獨資企業的主流地位將會繼續提升,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比重將會有所下降。
四、當前的熱點問題
(一)從長遠看外資增長下降趨勢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國內外大量的研究表明,FDI與我國經濟增長具有較高的正相關關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表明,我國GDP年均9.7%的增長速度中,大約有2.7個百分點來自利用外資的貢獻。外商投資企業中,直接從業人員超過2350萬人,占全國城鎮從業人口約10%,如果考慮大量企業為外商投資企業進行生產配套所形成的間接就業,外商投資企業總的就業人數將超過1億人。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稅收占全國稅收總額的20.7%,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28.6%。我國實際利用外資增長趨緩客觀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內投資增長過快所帶來的壓力,因此,短期內外商投資增長趨緩或小幅下降具有一定積極作用,但是,如果這種下降趨勢長期化,將不可避免地會對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人民幣升值、貿易摩擦、兩稅合一、要素成本上升、能源資源制約等對外資可能產生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外資的實際價值,特別是美元資本的價值;不斷加劇的貿易摩擦也增加了出口型外資企業的市場風險;國內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實際立法工作已經開始推進,外資企業預期回報可能有所下降,尤其是對優惠政策比較敏感的中小外資企業的投資積極性可能有負面影響;由于國內傳統制造業投資已出現飽和趨勢,要素成本的上升和能源資源的制約,將加大外商投資的成本。這些問題都需要引起重視。
(三)制造業和外向型外資下降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外資企業出口釋放了我國的生產要素優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正如大量國際投資改變了國際貿易的流向一樣,外商投資企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我國的對外貿易結構。目前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已占據了我國對外出口的半壁江山,而且其對外依存度(1998-2005年間,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的對外依存度平均為43%)明顯高于國有企業的22%和民營企業的9%。因此,制造業和外向型外資下降可能導致我國外貿出口減少,繼而導致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上升。這應引起我們的警覺。
(四)積極擴大歐盟、北美、日本等具有先進技術的發達經濟體對華投資規模。
雖然發達國家的對外投資占到全球跨國投資的80%以上,但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吸引這些投資的穩定發展勢頭。在我國吸收外商投資中,來自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僅占不到三分之一,而且呈現起伏不定狀態。在我國一般性的資金缺口問題和外匯短缺問題已經基本解決的情況下,如何積極擴大歐盟、北美、日本等具有核心技術、原始創新的知識產權、高技術的發達經濟體對華投資,對提升我國利用外資水平意義重大。
(五)應對區域貿易安排中投資自由化問題。
當前,世界上各個地區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與締結進行得如火如荼,而投資自由化已成為這種制度安排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投資自由化并非等同于簡單的市場開放,它包括經濟環境、政策環境、社會環境等投資環境的改善。我國如何把握投資自由化的進程,如何使之與國家發展政策和管理經濟的自主性相結合等,都是需要反復權衡的問題。
【關鍵詞】外資企業;財務管理;發展
財務管理在任何企業的管理中都占據了首要的位置,每個企業都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財務管理水平,來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全球化經濟發展趨勢使信息化普及了世界每個角落,外資企業更是高度信息化的企業,外資公司的財務管理信息化發展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國外資企業發展的驅動力是信息技術的進步及應用。由于我國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相對較晚,我國的外資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并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局限了外資企業的快速發展。本文就我國外資企業的財務管理發展形勢進行了分析,并淺析了其未來發展的趨勢。
1.我國外資企業財務管理現狀分析
1.1 我國外資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發展情況
外資企業是帶動我國出口規模的重要國策之一,因此外資企業在我國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空間,根據近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各企業資產進行重組、行業進行聯合,以及跨行業兼并等行為的實現,各企業集團的不斷出現、擴大,因此形成的規?;笊a及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這些都需要大量準確的相關信息和基礎數據作為基礎,現行的信息化財務管理模式可以把這些復雜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及工作流及時而且準確地收集起來,幫助外資企業很好的控制并利用企業資金,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1.2 我國外資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發展局限性
1.2.1 信息化系統財務管理無法保障安全性及重復建設。財務系統效率較低,資源和資金存在嚴重浪費現象,業務創新的能力較差,信息分散化,提高服務水平有一定的難度。由于傳統財務管理系統的影響,公司在資金平衡、投資管理、成本計劃及成本預先控制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1.2.2 資金管理系統不夠完善。大多數外資企業內部沒有形成一個集中的資金管理系統,沒有建立統一的資金調控制度,信息平臺不統一,信息化傳遞渠道沒有建立完善,財務數據、投融資管理、資金結算等情況不詳細,導致外資企業不能全面掌握公司財務相關信息,不能及時地對資金進行有效的管理、調配、監督和控制,致使管理措施的不及時,以至于影響整個企業的良性循環。
1.2.3 財務管理人員信息化技術滯后,降低管理效率。由于我國整個信息化技術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信息化技術人才也相對較少,尤其是財務管理方面的技術相對薄弱,許多外資企業雖然一直在引進新的信息化技術,但許多老員工并不能完全掌握這些技術,不能很好的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這給公司的財務管理工作的良性發展帶來了障礙。
1.2.4 財務監督制度落實不到位,影響公司財務管理發展。由于老思想的影響,礙于面子等問題,財務管理在執行監督制度時,出現了各種獎罰不明確、領導個人占用公司資金、資產報廢處理不明確等等各種問題,大大阻礙了外資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的正常進行,迫使財務人員私改真實信息,造成了公司財務管理人員責任心不強、核算不準確、賬物不符等現象出現,增加了外資企業的經營風險。
2.我國外資企業財務管理未來發展趨勢
2.1 外資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建立起一套集中的財務管理信息平臺
財務部門整合好公司的資源,運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整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外資企業要想站穩腳跟,進行信息化的整合是不可避免的。各項財務數據的集成及應用進行系統化的整合,可以很好的降低外資企業的成本核算及監督管理,防范財務風險,更有助于信息化基礎平臺的創建。外資企業在業務數據統一集中的基礎上,建設各項數據倉庫,避免資金浪費,便于財務管理的進行,提高整個公司的管理水平,從而達到提高公司綜合競爭力的目的。
2.2 加強公司資金合理化管理機制
要想實現公司的價值最大化,提高公司在社會上的的競爭力,必須提高公司的市場價值及獲利能力,合理的財務管理手段可以使財務管理部門的價值最大化,也可以提高公司資金的利用率,增加現金的凈流量,持續穩定的創造利潤。
2.2.1 保障好外資企業的資金流通、安全及經濟效益。財務部門時刻謹記貨幣資金是企業生存的主要命脈,貨幣為王,公司所有生產和經營的活動都是建立在貨幣資金這一物資基礎之上的。借鑒其他大公司倒閉的經驗,運用信息平臺合理調配公司的內部資金,在投資方面不要占用過多的自有資金。保持好資金的流入、流出比例,防止出現資金出多與入的現象發生,避免公司往來款項及銀行借貸不能按時歸還,從而影響公司的信譽、效益及運營效率,為以后的借款創造出更多的便利條件,提高公司的聲譽、影響力。
具體措施有三點:
①集合所有財務信息全面預算管理。財務部門根據本公司資金流動的特點進行分析,編制年度資金預算時要細化到每月、每天,嚴格按照預算執行,對待大額資金的支出要按照規定程序進行審批、堅持好聯簽制度,避免出現和失誤的現象。
②公司內部資金持續監控。財務管理部門對公司內部資金流動情況實時監察,特別是對大額資金的動向監控。
③科學籌集資金及使用資金,降低資金成本,提高貨幣資金的利用率。財務管理部門是最清楚公司資金基礎的一個部門,應該根據公司實際經濟情況,積極提出統籌和靈活利用資金的方案措施,努力為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獻計獻策。根據本公司特點及市場經濟的特點,選擇適合本公司的資金籌集方式,合理的利用公司內部的閑置資金,在安全、合理、合法、有效及保值增值的基礎上,使企業資金的價值最大化,同時也可以做到資金的有效監查及控制。
2.2.2 建立科學的資金風險監管及評價體制。對于外資企業來講,凈資產是在排除了公司資產可能存在的市場風險損失及變現損失的基礎上,對外資企業凈資產風險監管的綜合性指標,可以衡量外資企業的資本充足性。準確地把握公司的風險,監管更加有針對性及時效性,對各類風險指標化、數量化,做好風險評估。在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完善以凈資本為核心的科學的風險監管體系,可以有效地防范外資企業經營失敗引起的市場系統性風險,而且可以作為我國外資企業市場持續監管及準入的主要依據之一。
2.2.3 應收債務的財務管理方案。三鹿奶粉導致三鹿集團破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三鹿集團的破產不僅給他們的員工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也給許多供貨商及經銷商帶來了負面影響,一些供貨商被拖欠的貨款數目達到750萬之多,給其公司帶來了資金緊張的情況,資金周轉不開,無法執行已簽合同,出現違約,損失可想而知。由此可見,我們財務管理部門必須把所有應收債務,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羅列清楚,建立客戶檔案,對客戶信譽進行評價評級,縮短應收賬款周轉的天數及占用的資金成本。實時監控欠款的流動情況,提高資金的追回率及使用效率。
2.3 外資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必須樹立現代化財務管理理念,重視企業文化建設
現代化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公司運行在更加開放、靈活的環境中。在這個大的環境下,對每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樣也對財務管理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財務人員必須加強網絡技術的學習,樹立現代財務管理理念。
第一,加強業務信息知識的學習及運用到實踐中。積極搜索財務信息、利用好信息手段在工作中。經濟信息是商品,會計信息更是直接關系到企業發展的商品,有著其巨大的價值。首先,財務管理者要做出企業投資、籌資方案,必須對一些會計信息進行搜集、分析、整合。拿企業籌資來說,先分析企業的資金情況,決定采取什么形式進行籌資,通過分析市場上可能獲得的資金來源,找好籌資對象。這些都要充分利用會計信息,會計信息的價值就在于使企業資金風險降低,減少成本投入,使企業資金的價值最大化。其次,財務管理人員為公司生產經營狀況分析提供參考,提出具體的整改方案,協助決策者作出正確的管理決策,為增加企業的價值貢獻著一份力量。所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中,財務人員必須樹立現代化財務管理理念,關注一切影響企業發展的相關財務信息,運用專業知識及實踐經驗來協助領導者做出正確地發展決議。
第二,財務管理人員強化長遠發展的觀念。長期持續健康的發展是外資企業所追求的,因此,對于財務管理人員來講,也要和公司的目標是一致的,充分考慮理財行為是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在處理資金的工作中,避免出現企業財務決策的短期效應出現,本著企業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合理的處理每一筆資金的去向,使財務結構合理化,企業發展長期化。
第三,重視外資企業企業文化的建設。首先財務管理人員要對企業的服務理念強記于心,強化服務意識,注重品牌建設。其次,跟著公司文化的導向前進,在公司的思想平臺上發展財務工作。
2.4 強化財務管理人員的危機意識,增加公司的創新力
整個外資企業從高管到員工都要意識到要想企業良好發展,必須增強危機意識,創新一定要放在公司發展的首位,財務管理也要通過實現創新來提高企業的財務競爭力。
2.5 建立進出口業務審核及發貨審核制度
2.5.1 進出口業務詳細計劃審核制度。相關業務部門應該及時的把外簽業務合同及計劃送審到財務部門,財務管理人員對具體的業務信息進行整合,準確地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幫助措施,這項制度的完成對企業的貿易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2.5.2 進出口貨物收發審核制度。收發貨物時開具的各種單據,必須由財務部門進行詳細地審核,對其數量、價格進行科學評估,確認無誤簽字后才能發貨。在遇到匯款情況時更要慎重,各種執行方式必須明確,責任到人,每一步必須有相企業關負責人的簽字后方可執行,這一制度的執行是需要嚴格落實的,不能因為事情緊急就節省程序,此制度長期堅持下去勢必會對企業的發展壯大有著深刻的意義。
2.5.3 需要做好會計處理的幾項內容:①在出現進出口業務銷售情況時,需做相應的會計處理;②產品因某種原因出現退貨現象時,也需做相應的會計處理;③在支付銀行借貸費用或銷售費用時;④進出口貨物出現“免、抵”稅務現象時;⑤進出口業務貨款到賬時等等還有很多具體的事情需要規范的會計處理。
3.總論
就目前形勢來看,我國外資企業正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而且還陸續出現了外資并購內資企業的情況,外資企業確實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據了優勢的位置,但是經濟危機的出現給每個企業都敲響了警鐘,其中也包括外資企業,這就要求外資企業也必須重視其自身的發展方向。財務管理工作是外資企業良性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F代化的信息技術,要求財務管理者必須達到更高的業務水平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外資企業的財務管理信息化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逐步完善的過程,相信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我國外資企業財務管理會達到一個理想的水平。
參考文獻:
[1]晁江華.對提高外資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思考[J].時代金融,2011,21.
[2]曲秀娟.外資企業內部控制探討[J].現代商業,2009,27.
[3]傅雁蕾,楊子平.外資并購中的企業所有權配置問題研究[J].會計之友(上旬刊),2010,10.
[4]李靜.外資企業的轉移定價行為分析[J].商業時代,2007,2.
摘 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金融市場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在全球金融環境發生改變的大背景下,中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日益則為全球金融機構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尤其是在銀行業的發展方面,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本輪危機過后,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戰略會發生一定程度轉移,以力爭擴大客戶資源,發揮自身優勢,從而大力提高市場份額。
關鍵詞 后危機時代 外資銀行 發展趨勢
一、危機后全球金融市場發展趨勢
1.金融危機難以阻礙金融全球化的進程
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是此次金融危機爆發前存在的兩個趨勢,金融全球化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金融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不可抗拒的一個潮流。雖然此次金融危機帶來的連鎖反應波及全球,在全球范圍內也出現了反對金融全球化的聲音,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的大趨勢下,金融全球化也將進行下去。但與此前金融全球化進程有所不同的是,危機后金融全球化的推動力量以及發展重心可能會有所不同,且面臨的監管環境也將發生變化。
2.危機后全球金融市場格局重心逐漸轉移
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歐美等發達國家銀行業損失慘重,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難度較大。而同時新興市場國家金融業損失較小,而且隨著新興市場國家實體經濟的不斷發展,也必然會推動金融業等虛擬經濟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速全球經濟格局的轉變,同時也意味著金融市場的重心逐漸發生轉移,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金融市場規模將大幅提高,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將處于加快轉變之中。
3.國際銀行業競爭格局發生變化
雖然危機中歐美銀行業遭遇重創,很多大型銀行虧損嚴重,且由于貨幣貶值和去杠桿化而導致市場份額有所下降。與此同時,銀行業競爭的天平向發展中國家市場傾斜,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興市場國家銀行業的發展,同時也提升了其競爭力。不過同時也應注意到,雖然發達國家銀行業在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但其在全球銀行業競爭中的霸主地位并未得以改變,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大型銀行在全球銀行競爭中依然處于主導地位。尤以美國為例,金融危機中美國政府通過注資、并購等形式,使美國的6大銀行和5大獨立投行發生天翻地覆的劇變,在全球前25家大銀行中占據6席,摩根大通、美洲銀行和花旗銀行超越英國匯豐銀行居前3位。而且日本3大銀行也未受重大影響,繼續居于全球25大銀行之列。
4.全球范圍內金融監管力度將會加大
金融危機的爆發與金融監管不力有直接的關系。這次金融危機后,許多國國家的監管當局都認為危機的發生與監管理念沒有跟上金融系統的變化有關。因此后危機時代,全球金融監管在監管理念、監管規則、監管方法等方面開展根本性改革。首先,金融業監管方面將會擴大監管范圍,將重要的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工具以及第三方服務機構納入監管。其次,全球范圍內金融監管約束將會加強,如限制過度杠桿以及加強金融交易信息披露等。未來監管當局會加強對金融產品和金融機構的杠桿比率的控制,除純經紀業務和結算服務外,所有業務均應有資本約束。同時會加強場外市場交易的監管,要加強對沖基金的信息披露。各國應擴大對本國金融監管范圍,對所有金融機構銀行、證券、保險、金融產品與衍生品及金融市場實行全面監管,確保各金融市場之間監管信息通暢和信息共享,防范跨行業風險。
二、后危機時代外資銀行在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在全球金融環境發生改變的大背景下,中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日益則為全球金融機構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尤其是在銀行業的發展方面,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機遇。
1.后危機時代中國金融市場潛力巨大
金融危機發生后,中國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和經濟刺激政策,使得中國經濟率先從金融危機中復蘇。同時,中國的銀行業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成功的經受了考研,顯示出多年來金融改革所產生的積極效果。經過危機的洗禮,我們看到中國的金融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而且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以及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力度的進一步加大,以及危機后全球金融業重心呈現出向亞洲轉移的新趨勢,這些都凸顯出中國金融市場未來發展的潛力巨大。這種巨大的發展潛力不僅對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也為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等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的銀行市場遠未飽和。
2.危機中部分外資銀行在華業務不降反升
在本輪全球金融危機中,雖然外資銀行所受損失要遠遠大于中資銀行,但那主要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的分支機構所受到的損失要小很多,甚至有些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更為迅速,與母國銀行的業績形成鮮明對比。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的信心和投入都沒有受到重大影響。而且由于中國金融市場環境相對要簡單,外資銀行在中國面臨的機遇也較好。
3.外資銀行在管理與技術等方面擁有強大競爭力
相對于中資銀行而言,很多外資銀行在經營理念、產品創新和人才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這些正是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所特有的優勢。
在經營理念方面,外資銀行一直把盈利性放在首位,而且秉承以“客戶為導向”的理念,注重對客戶具體需求的調查和溝通,通過細化市場等方式為客戶量身定做個性化服務。而且注重盈利性的同時,還強調安全性和流動性,這說明同中資銀行相比外資銀行商業化程度較高。產品創新也是外資銀行同中國銀行業競爭的優勢。目前,中國國內大多數銀行的主營業務依然集中在存貸差方面,利差收入占全部收入的80%甚至更高,中間業務收益僅占總利潤的10-15%。而外資銀行的主營業務則是中間業務,而且中間業務收入、資金交易收入和利息差收入約各占三分之一,比較平衡。由于中間業務所具有的高盈利性和高服務性,未來銀行業競爭的核心必然將集中于中間業務的競爭。而在此方面外資銀行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利用其豐富的金融創新經驗,在個人理財、現金管理等中間業務領域發展客戶群,提高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此外,外資銀行還擁有先進的信息技術平臺,遍及世界的機構網絡體系,24小時快捷的咨詢渠道,可以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差異服務,這種技術上的硬件優勢極其派生的服務優勢是對中資銀行的巨大考驗。
三、后危機時代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1.危機后外資銀行遭遇信譽危機,在中國市場份額下降
金融危機下,因為國外母公司的虧損嚴重,外資銀行在華分支機構也遭遇了巨大的信譽危機。金融危機之前,很多客戶被外資銀行提供的高投資回報率所吸引,但危機爆發后,這些客戶很多都迅速轉向中資銀行更為安全的投資。為此許多外資銀行流失很多客戶資源。除此之外,危機發生后中國啟動巨額經濟刺激計劃,信貸投放總量增長30%,但外資銀行在拓展業務過程中并沒有能借勢取得發展。中資銀行原本就在整個銀行業體系中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外資法人銀行所占比重相當低,而經過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進一步下滑,目前市場總份額維持在2%左右。
2.外資銀行可能面臨更嚴格的監管環境
雖然中國金融業絕大部分市場都已開放,但外資銀行對中國的監管環境依然存在擔憂,尤其是金融危機發生后,中國對外資銀行的監管將會更加嚴格?,F在外資銀行必須要應對不斷加強的監管力度,其中包括新賬戶的開立指引、客戶賬戶余額對賬、針對房地產抵押貸款的新限制以及理財產品的推出。這些日益嚴格的監管環境對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生存與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3.中資銀行的競爭將成為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最大對手
金融危機發生后,同外資銀行相比中資銀行所受沖擊較小,并乘此機會縮小了與外資銀行的差距,隨著中資銀行服務能力和產品質量的不斷提高,以及其在中國無與倫比的網點優勢,外資銀行面臨著比其他因素更為嚴峻的形勢。在理財、銀行卡和網上銀行等業務領域,中資銀行都在不斷努力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促使外資銀行在優質服務上與中資銀行展開競爭,而外資銀行在創新方面的能力和優勢卻因為各種限制而無法完全施展,這使得外資銀行在發展過程中倍感壓力。
四、后危機時代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趨勢與策略分析
1.完善東部重點城市布局,加大中西部中心城市的網點建設
2010年是中國經濟走出危機后鞏固提升的一年,在各項區域發展規劃統籌協調之下,中國經濟有望實現更加均衡和諧的發展。尤其是中央政府發展中西部地區的各項政策措施不斷推出,為廣大中西部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了諸多機會,尤其是對中西部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必然會帶動當地對金融機構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以追求金融資源為戰略目標的外資銀行必然會在完善東部重點城市網點布局的同時,加速對中西部中心城市金融市場的開拓。而重慶、成都、西安等城市將成為外資銀行中西部布局的重點,同時安徽、內蒙古、廣西、海南等省區有望成為外資銀行青睞的新熱點。
2.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將加速亞資銀行進入中國的步伐
雖然亞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要遲緩于歐美銀行,但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亞資銀行加快了在中國的發展。恒生銀行、富邦銀行、香港大新銀行、馬來西亞聯昌銀行等紛紛加大對中資銀行的股權投資。而且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正式啟動,以及EPA補充協議六的影響將進一步顯現和兩岸金融合作備忘錄的正式生效,東南亞地區銀行、香港地區銀行和臺灣銀行都將加大對內地市場的滲透,這也是中國在亞洲經濟中影響力不斷提高及于亞洲地區經貿聯系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亞洲銀行加速進入中國市場的所表現出的利益訴求。
3.加大農村市場建設力度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呈現出一種新的現象,即外資銀行“下鄉”,匯豐、渣打開設了多家村鎮銀行,而花旗也在湖北公安縣、赤壁縣和大連瓦房店等先后設立多家貸款公司,外資銀行開始進入中國廣大的農村市場,這標志著中國金融業開放的力度進一步加大。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前景廣闊,但為農村市場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有非常單薄,這種尚待大力開發的農村市場,將成為外資銀行業務發展的新機遇。
4.業務發展突出自身優勢,加大中小企業市場開拓
在具體業務實施開展方面,未來外資銀行將繼續利用自身優勢,深入挖掘客戶需求、進行產品創新和加強風險控制,同時會加速銀行卡、個人消費貸款和中小企業融資等業務的發展。尤其是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外資銀行逐漸由多年來重點面向大型企業集團等高端客戶的戰略轉移為親民策略,這是因為外資銀行認為中國中小企的融資困境對金融機構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契機。因為一方面中國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對金融服務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外資銀行如果想加快在中國的發展,就必須大力發展龐大的中小企業客戶群,以此來破解網點稀少、客戶資源欠缺以及存款和貸款額度的政策限制等方面的劣勢。外資銀行可以利用其強大的全球網絡和國際清算系統,幫準中小企業尤其是外向型中小企業拓展業務,規避風險。
參考文獻:
[1]劉鵬.后危機時代歐美銀行業的幾個趨勢.中國金融.2010(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