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15:44:33
序論:在您撰寫道德與法治的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法律診所式教育。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美國的法律診所,已經在多年的實踐運用中被證明是法學專業的學生升華理論知識、獲取法律經驗、培養實務能力、鍛煉職業技能與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法律診所教育模式下,課堂教學中,圍繞學生承辦的實際案件,采取提問、討論、模擬、反饋等方式,使學生在交流互動中獲得實踐和法律上的知識;課堂外,學生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案件,在實務中提高自己法律理論的運用能力,獲取法律職業的實踐經驗,培養法律職業道德意識和素養。因此,在高校對專業型法律碩士的教育中更多的運用法律診所課程和方式,能夠有效地培養專業型法律碩士的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意識,特別是律師職業技能,以實現法學理論與法律實踐的統一。
2.課堂教學與遠程觀摩相結合的教育模式。課堂教學在我國兩千過年的教學體制和理念中都占據著首要的位置,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和分析,以“傳道授業解惑”。但是,對于實用性極強的法學專業和專業型、復合型的法律碩士來說,法律職業道德的教育和培養僅僅只有課堂教育是遠遠不夠的。目前我國包括中國政法大學在內的少數高校與當地法院進行聯系,構建法庭審判的遠程觀摩網絡,讓學生不出校門,在教室中就能觀摩到各類案件的法庭審理過程,并能夠在法庭審理過程中認真學習和研究律師、法官以及檢察官等法律職業人員的職業行為。課堂教學與遠程觀摩的結合,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理論知識和運用技巧。
3.實習與研究相結合。教師與律師的最大區別就在于,一個在研究中研究,一個在實踐中研究,大學教師甚至教授,通常都是埋頭做學問,理論能力和學術能力很高,但卻忽視了實踐。我國目前的高校教育,多是以學校教育為主,學生的實習成為畢業和就業前的一道程序。但對于專業型和復合型極強的法律碩士來說,雖然其在就業和擇業方面比法學專業的學生有著更多的選擇和機會,但是專業理論功底較弱,使其在走上工作崗位后的勝任能力存在一定問題。增加專業型法律碩士的實習教育,已經變得越來越迫切。只有更多的進行實習,深入法律職業的基層和實踐中,真正與法律職業工作者聯系在一起,才能發現目前我國法律職業道德的現狀和問題所在。讓學生更多地在實習中發現問題,并進行研究和總結,能夠更好地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升實務技巧,培養職業道德。
二、總結
從而讓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法律行為和習慣。而道德教育是通過對受教育者傳授道德倫理知識,使其提高道德覺悟,增強道德信念,并且做出良好的道德行為,令其的道德素養得到提高。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法制與道德的教育,可以減少大學生違法犯罪的行為,使廣大的大學生成為具有法律精神的合格公民,同時通過對大學生道德的教育,可以讓大學生提高思想修養,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傊瑢Υ髮W生進行法制與道德的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依法落實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主要途徑,二者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聯系,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首先,法制教育以道德的教育作為基礎和前提。道德既是法律教育的基礎,又是法律教育的升華,而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和對大學生的最低的要求。法制教育必須要以大學生的道德的自律為前提和基礎,只有當法律內化為大學生的自覺的行為的時候,大學生才會主動去守法。再者,良好的道德基礎可以對法制教育起到積極的影響。其次,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互相影響和滲透。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滲透和影響體現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們二者有相同的價值取向,道德和法律都在追求人類的公平、正義。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一方面法律被不斷地轉化為人的道德,即使某些倫理道德具有法律效力;另一方面道德經過不斷的發展,其約定俗成的觀念被納入了法律之中,使法律也顯現出一定的道德情懷。最后,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之間互為補充。道德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加強人們的倫理道德觀念,法制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為了解決一定的社會關系而存在的,而法律是國家通過強制力而保障實施的,道德則更多的需要人們“自律”,逐漸養成守法的習慣,當“自律”不夠的時候,就要法律的“他律”,來彌補“自律”的不足。因此,將二者結合才能夠起到更好的作用。
二、大學生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遵循的原則
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二者的結合教育應該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和原則。第一,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首先應該以教育性與管理性結合的原則為基礎。教育性與管理性相結合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采用說教式的教育手段,又要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強制性的措施,將二者有效并用,才能在大學生的法制與道德教育中取得較好的效果。大學生道德教育主要側重于對大學生進行思想的引導,而法制教育則重在對大學生行為的規范上。堅持教育性與管理性相結合的原則就是要對大學生進行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合理科學地規范大學生的行為,使二者形成統一,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第二,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應該秉承自律與他律結合的原則。自律是道德的主要特征,它支配著人的心理活動,可以說是人靈魂的“指南針”,決定著我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他律是法律的主要體現,它是由國家制定的,并且采用強制力保障實施來調整社會關系的規則與規范。自律和他律從表面來看是對立的,但二者在本質上是對立統一的,自律是他律所追求的結果,而他律是自律的必經過程,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轉化,因此,要實現大學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需要堅持自律與他律的有效結合。第三,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要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結合的原則。大學生和教師之間不是主導與被主導的關系,而是處于平等的地位,他們二者都具有主導性和主體性,不是主客體的關系,法制與道德教育的過程是師生互相施加影響、相互發展的過程。在高校要堅持這一原則,就要辯證地看待和處理師生之間的關系。
三、大學生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的措施
這樣的教學都不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產生最積極的和最有效的意義與價值。其中的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在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進程中,教師往往忽視大學生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尊嚴,忌談人性和人格尊嚴,無視他們生命情感中的豐富性和心理的多樣性,過多地強調大學生應該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服務,過多地引導和強調大學生應該遵從已有的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這樣的教育方式和思想理念,從根本上直接導致道德教育目標和法制教育目標彼此偏頗,雙方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強調社會生活和建設的穩定,忽視、否定甚至抹殺個人內在的社會需求。其中另外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在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發揮上,不能呈現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思想,不是重視大學生在促進人的個性、特性發展方面的個體,而是過多關注和強調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促進人類群體發展方面的社會群體,因此,不能使大學生正視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失去了最初的宗旨所在。
2高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效結合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之一便是高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有效結合。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宗旨是幫助和促進大學生實現個體化和社會化,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過程是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教育活動過程,這一過程直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引領和創造學生的幸福人生。實際上,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因為他們在促進人的發展、促進人的價值的實現和促進社會穩定發展方面的目標是高度一致的。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導大學生認識道德中所蘊含的善,認識道德所蘊含的社會崇高理想、完善提高自我意識以及實現自我的一種方式,道德激勵人們去不斷地超越自我并且去實現自我,在這一過程中能促成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然后再不斷超越自我,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和貢獻社會。而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目的是讓他們認識和了解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增強對法律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宿感,進而敦促他們自覺地維護和恪守法律觀念,幫助他們盡快地適應和融入社會,更快地實現超越自我。培養一個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是道德教育的理想結果,培養一個知法、守法的人則是法制教育的理想結果,還可以進一步引領、加強、促進和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和精神的健康、穩定發展。
3高校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效結合的路徑
3.1高度重視和有效利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繼續發揮這一門課程的重要載體作用,進而促進大學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機結合。
具體措施如下:把大學生道德與法制教育從傳統的常識教育提升為素質教育;讓學生深刻地領略和體會到社會主義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有機結合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所展現出來的的實際效應,讓大學生感受到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的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實踐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彼此相互獨立、相對線性的靜態發展狀況,促使二者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動態發展過程,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把道德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具體的法制社會的實踐活動充分結合起來,探索多元的教學方法,合理和優化配置教育資源,使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盡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積極認真地解決他們成長和創新發展過程中不斷涌現的現實問題,以便增強和提高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制觀念和道德素養。
3.2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促進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生動的有機的融合。
道德和法律同屬于上層建筑,是社會控制和調整人們行為關系的規范,二者的邏輯關系應是獨立、并列的,但存在相互交織、相互滲透的常態。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聯系與差異也緣起于法律與道德的聯系與區別。
(一)法律和道德的聯系與區別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定公民權利和義務,是調整公民行為的社會規范。而道德是社會調整體系中的另一種形式,規制公民的義務,依賴于社會輿論實施,它是公民關于善與惡、美與丑、正義與邪惡、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的感覺、觀點和原則的總和。法律與道德的聯系,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馬克思認為,法律和道德都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為經濟基礎服務,同時受到政治和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并為一定階級的政治和社會意識形態服務。二者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是一致的。其次,法律和道德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法律貫穿著道德精神,道德的諸多內容又是從法律中汲取的。道德通過對法律某些規定的公正性和公正程度的評價,促使法律的廢、改、立,使其保持法律的倫理方向。法律則通過立法和司法,促使某些道德規范完善和發展,制約不道德行為。法律和道德的社會本質和服務方向是一致的,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禁止和譴責的行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培養和贊揚的行為。法律是道德的政治支柱,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石。道德和法律的區別,道德是基于人性至善的觀點而立德,法律是以人性之惡而戒行。從法理上講,二者的區別存在五點。首先,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意志,用成文的規范形式表達出來,按照程序實施的。而道德是以社會意志出現的,它的存在形式有多種,而表現形式是社會輿論。其次,違反的后果不同。違反道德通常受到的是社會輿論的批評、譴責,這種懲罰是不經過程序,直接實施的。而違法是要按程序處理的。所以道德調節具有靈活性、普適性,這是其優點,也是其缺點,道德制裁沒有確定性。其三,二者調節人們的行為方式不同。法律是通過為人們確定在社會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來調節公民之間的關系。而道德則是通過為公民指出其在社會生活中的義務而調整公民之間的關系。法律是以權利為本位的,道德則是以義務為本位的。其四,法律和道德調整的對象是公民有意識的行為。但法律主要調整的是公民做出的外在行為,道德則是要求公民的外部行為和內在動機都符合道德準則。其五,二者規范體系的結構不同,法律的體系結構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制度系統,而道德體系結構則是個別的道德規范組織在一起,沒有制度化。
(二)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聯系和區別
大學生法制教育是法治模式下公民法制通識教育的一部分,其內涵是在國家主導模式下對公民的法律知識、法律觀念、法制意識以及法治信仰的培育,法制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并引導其樹立法律信仰的教育形式。大學生道德教育,是國家培育公民高尚的道德品質,形成道德習慣的教育形式。其內涵是對大學生有目的地實施道德影響活動,提高大學生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在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相通的,都是為了培養人,塑造大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當代社會公民應該是全面發展的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的公民,法治公民和道德公民是核心價值觀所要求的,也是高校和大學生所追求的目標。但目的相通,并不意味著教育形式的相同,法律與道德本質的區別,注定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相互獨立是發展的必然趨勢。首先,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目標一致性,決定了二者相互聯系。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行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所以,必須堅持一手抓法制,堅持以憲法為指導下的權利本位的法制教育,無論是法理信念、法治信仰,還是與生活聯系緊密的部門法都要以有效方式給予宣傳教育,使之深入人心,形成對法律的敬畏和信仰意識;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注重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特別是優秀傳統道德。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但問題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夠的。僅憑人的天性去行善往往是不可靠的,行為還需要借助法律規范來強制,進而進行教化。反之,只有法律的底限要求的不為,也很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還需要道德的高層次為人的修養。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具有的普遍約束性和道德教育具有的層次性,要并行不悖,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應呈現出互動性與交叉性,在法制教育中體現道德精神,在道德教育中滲透法治元素,將二者的教育作用最大化。其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異質性,決定了二者獨立發展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將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厘清,法制教育解決的大學生權利保障問題,認清作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保證法律普遍性約束。道德教育解決的是大學生的修養問題,具有層次性差別。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均衡,形不成教育平衡支點,對于道德教育重視,忽視了法制教育,重勸導輕約束,重自律輕他律,重揚善輕抑惡,其直接的后果是道德教育效果空泛。要改變這種狀況,筆者以為,必須以法制教育的獨立發展為前提,加強法制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分量。形成一個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全員重視法制教育的氛圍和環境,并且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給予認真研究,以形成獨立的教育科目。使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兩個輪子走路,羽翼雙飛,平均用力,形成合力,既避免道德教育的空泛又解決法制教育實效不足的問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德育教育的重視,削弱了法制教育的獨特性和固有本質,使得法制教育缺失了超越的形而上的哲學思維方式———法治哲思,造成法制教育的德育化,這是弱化法制教育的特征。法制教育實質為普法教育,是一種通識教育,它是一個系統性的社會工程,大學法制教育應是其中最為重要一環,如果法制教育忽略了法治思想的滲透,那么大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依然從道德考量,就會遵從于權威、人情和關系,最終會使得自身權利附屬于權力。這和國家、社會追求的價值目標是相悖的。弱勢的法制教育一旦與強勢德育教育結合,其后果很必然是依附于德育教育,使得法制教育效果呈現出道德教化的“高大上”,缺少了法制教育所應蘊含的法治精神。要改變這種依附情況,法制教育必須有其獨立發展空間。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行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蘊含著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是相互獨立的意境。二者在約束路徑上是不一樣的,法制教育是注重他律的教育,法治的本質其實也是在追求一種對秩序的認同,也就是對法治的認同和內化,強調的是從大學生內心中有一種所敬畏的邊界,樹立一種權利和義務的觀念,加強大學生對法律在本質上的理解,側重于對權利的彰顯。強調他律,對于個體來講,其所關注的是自己的外在行為合乎法律規定的約束,他律能夠充分限制個體的為惡,最大限度地約束人的不良外在行為。法律規范表達的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也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的普遍性要求。道德教育注重的是自律,道德教育基于人性之善,道德境界是分層次的,是逐漸向上的,對人的德性要求是分層的。一個人作為社會中的個體,是需要在道德教育過程中不斷完善的,其追求的道德層次會越來越高。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其關心的是大學生自律情結,專注于義務的認同,在反思和自責的過程中,強化自新的修養,這是傳統儒家文化“修齊治平”的精華,也是古代君子之德所追求的境界。至此,大學生法制教育獨立于道德教育的發展是合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目的的。
二、加強法制教育獨立性的有效途徑
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獨立性發展,是由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決定的,也是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法治社會所倡導的,擺脫隸屬于道德教育的地位是由法制教育的特異性決定的。只有更好地獨立發展,才能夠更好地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證作用。各高校應在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強化法制教育的理論研究,加強法制教育的內容規制,制定具體措施推進法制教育。
第一,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體系建設。從教師的法律素養到學生法制教育目標以及法制教育目標考核給與明確化,大學要有專門的法制教育機構開展工作。
第二,強化法制教育的課堂教學,增加法制教育教學課時。創新法制教育課堂教學的教材和教法,增加上課時數,僅憑十幾個課時很難談及大學生法制素養和法制意識的培養,建議單獨開設法制理念課程。要積極拓展教學時空,利用媒體、網絡、社團普及法律知識和理念。
第三,營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環境,建構良好的家庭法制教育環境,優秀的學校法制教育環境,積極的社會法制教育環境,健康的網絡法制教育環境,促進國家對法制教育的重視,注重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樹立大學生法律信仰。意識的培養不僅僅是課堂教學顯性的教育,而且要從依法治校、依法治國的基本制度入手,加強媒體法制宣傳,突出國家政府主導,社會全員參與,學校、社區家庭形成氛圍,對大學生法制教育進行潛移默化的隱性滲透。
關鍵詞:初中語文;探究學習;意義;引導;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112-01
提倡探究式學習是初中語文新課標的一大亮點,體現了現代語文教育的理念。探究性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為此,新的初中語文教材增加了許多可供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內容,增加了相關的練習設計。我們語文教師必須深刻理解其目的與意義,并要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積極有效的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
1.要正確理解探究式學習的重要意義
現代高素質人才必須具有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在教學中精心培養,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就是一條重要的渠道。因此,教師必須努力創設探究性的語文教學課堂。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主動探究。
所謂探究性的課堂教學,就是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為主的教學。具體說,它是指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索、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探究式課堂教學特別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2.科學設計探究的題目,努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能否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學時應提出探究性問題,使學生在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學習動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例如,我教《死海不死》一課,提問學生:是否見過或聽說過不會游泳的人可以在海里悠閑自得的游泳而不被淹死?在學生置疑時,又告訴學生確實有這樣的事,那個地方叫"死海"(板書)。并提出問題:為什么這個海叫"死海"?為什么不會游泳的人在死海里淹不死呢?學生聽到這一系列奇怪的事和需要探究的問題,就馬上把精力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了。
3.研究學生,找出特點,根據實際,選準題目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學生是實施教學的對象,因此,學生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便是教學中的"彼"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教學方法效果的驗證都是要通過學生才能夠反映出來的。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說過:"教學必須符合人的天性及其發展的規律,這是任何教學的首要的、最高的規律。"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發展和規律即指學生的實際情況。所以,我們無論準備采用什么教學方法,都必須以學生為主要對象,以學生對教材的承受能力為主要根據,以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習上的創造力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這些,就必須先對學生實際狀況進行了解和掌握。
學生情況包括其知識基礎、思維感知基礎、個好、生活學習習慣、家庭情況、班級環境情況(包括班級的大小、優差生分布、紀律情況、學習氣氛、團結情況和情感趨向等)、前任教師的教學情況(括前任教師的施教方法及習慣,學習的適應程度和接受情況等),還有學生對外界影響的反映情況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了解和必須了解的。一個合格或優秀的教師,應是在此基礎上選擇教法,形成自己的個性教學特色的。因為不同年齡段、甚至同一年齡段的學生,優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們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異的。他們的個性、愛好、興趣、習慣、思維、感知、技能以及受影響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現著色彩紛呈的景象。我們要了解這些情況,要從中找出共性和個性的東西,尋找出他們共有的感知規律,以便為我們選擇適宜靈活的教學方法做好準備。我們注意到這樣一些現象:許多在教學上取得輝煌成就的教育名家,不管在什么地方作示范課時,雖然他們所面對的學生的具體情況是陌生的,但是,他們在上課時,開始總要對學生進行些適當的調查了解,然后再開始他們的課堂教學活動,這實際上是在為我們樹立榜樣。只有了解了學生情況,才能適宜地選擇教學突破口,靈活運用教法,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教學大家們如魏書生、寧鴻彬、錢夢龍等人的個性教學特色的成功經驗實際上給我們揭示這樣一個道理:面對學生,研究學生,依靠學生因情而動地選擇教學方法是教育教學的一個客觀規律,尤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特征。
4.引導學生在探究中鞏固知識,發展思維,體驗成功的快樂
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逐漸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市場經濟從根本上講就是一種法治經濟,市場主體具備較高的法律素質,是保障市場經濟健康和平穩運行的必要保障??v觀我國的傳統法律教育模式,其已經很難適應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人們也越來越對高校法律教育的改革傾注了非常大的關注度。我國高校法律教育的特點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相分離從屬性上來看,道德和法律都是社會規范中調整、約束人們行為以維持正常社會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從善與惡、好與壞的角度,通過人們內心的價值判斷標準、傳統習慣以及社會輿論來約束和調整人們的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法律則是利用強制性來規范、確保人們行為的合規合法,保障社會的有序發展。道德和法律互相補充、相輔相成,不可偏頗。道德強調的是自律,將被動的遵守變成主動約束。法律強調的是他律,其通過強制性和威懾性約束人們的行為符合法律規范。道德和法律運用不同的約束形式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的目標,從本質上看,道德和法律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在我國傳統教育中,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通常是被割裂開來,往往偏重于道德修養教育,因此很難使學生持續性地形成穩定的法律信仰,而這又會反過來對道德認識產生負面的作用,最終影響個人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法律學科課程和法律活動課程相分離中國傳統的學校教育,特別看重學科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而忽視活動課程的作用,認為活動課程會擾亂在正常的教學秩序,而且還與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不相符。因此,在我國高校的法律教育中,學科課程的比重大大超過了活動課程,有些甚至都沒有開設相應的活動課程。高校法律教育老師,往往只重視對法律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傳授,而忽略對學生法律素質以及相關能力的有效培養。在法律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學生對法律知識認知,學生往往都是被動接受和死記硬背法律知識的,對相關法律問題和法律情景的分析涉及過少,師生間缺乏互動。但是歸根結底,法律都是要解決現實問題的,教師只闡述某一具體規定,而未能讓學生掌握和領會該法律法規的精神實質的話,一旦學生遇到真實情況的發生,如果缺乏具體的明文規定,往往會束手無策、無法靈活應用,甚至造成學生自身的違法犯罪情況的發生。
(三)法律教學避重就輕,對法律運用能力的培養力度不足長久以來,因為我國古代法制的特點,程序法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人們往往只知道實體而不知道程序,將程序法視作實體法的附屬品,可有可無。受此影響,在我國高校法律教學實踐中,“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現象普遍存在,在高校法律教學實踐中,教師為了迎合學生的興趣和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往往會有意識地增加更多的實體法的內容以及相關案例,占用了本該是學習程序法的時間,另外因為學生沒有真正進入社會,也未曾經歷過相應的法律執行程序,因此學生對程序法的感知會更加的模糊。這就導致高校法律教育的成效有所影響,使得學生難以形成系統性的法律基礎知識,進而影響了學生對法律實際運用的能力的有效培養。
(四)法律教學偏向義務本位,權利意識的培養力度不夠從我國法治觀的發展演化歷程來看,我國的法治觀還是側重于“義務”的規定,強調少數人對多數人的社會控制。在我國傳統的高校法律教育實踐中,仍然還殘存著義務本位思想的影子,具體表現在法律教育內容編排上,往往強調學生的守法教育,而忽視對學生用法能力、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的培養。在以義務本位思想為指導的高校法律教育過程中,教學主體即老師是以預先設定學生是“惡”的前提下開展相關教學活動的,其教學的目的就在于通過課堂的法律教育活動,使學生知道不應該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這種教學活動幾乎完全抹殺了學生在法律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對于相關法律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對增強學生的法律素質產生加大的負面作用,甚至會造成學生對法律的片面理解從而產生不良的情緒。
二、高校法律教育的素質教育發展新取向
現代化已經成為我國乃至全世界的時展節奏,經濟建設要有現代化的思想,相應地教育也應當有現代化的理念和策略,在人們思想觀念向現代化不斷轉變的同時,社會的法治建設也要走向現代化?,F階段我國高校法律教育已經出現了在要求學生掌握法律知識和規范的同時,注重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目標培養,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開展法律實踐體驗,使學生在遵守法律、守護法律、運用法律的前提下,對法律內涵和法治精神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促進更多的人參與到立法過程中去的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發展新趨勢。高校法律教育的理念發生了重大的革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逐漸致力于學生法律主體意識的覺醒和法律素質的全面培養法律意識指的是人們對于法律現象的想法、觀點、心理反應等的總稱。作為將來市場經濟的主體,具備較高的法律意識是當代大學生未來立足社會的必要條件。據有關調查顯示,現階段已經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在出現損害自身利益的情況后能夠擁有較強的法律意識,能夠訴諸法律。學生已逐漸將法律知識、思維以及信念融入自己的主體范圍之內,將被動轉化為主動,進而養成良好的法律運用能力和法律信仰,從而使得學生法律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逐漸致力于對法律剛性特征與現實社會紛繁復雜性之間的調和眾所周知,法律是具備強制性的國家意志的體現,就像俗語講的“法律是完全沒有感情的”,但是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卻與法律的剛性之間往往會出現差異和不適用的地方。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法律的制定、執行、監督等提出了與之相適應的更高的要求。這同時也要求在高校法律教育過程中,要致力于向學生講解法律的剛性和實際社會情況的多變性之間的協調,注重培養學生對法律運用的靈活處理。
(三)致力于法律理論教育和學生實踐的有效結合單純的法律理論知識的灌輸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法律素質的養成是不足的,尤其是對學生正確運用法律能力的培養是遠遠不夠的?,F代高校法律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師重視學生對法律理論知識的實踐運用,在實踐運用的過程中對法律理論知識加深體會和掌握,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法律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的活躍度,對高校法律教學課堂學習進行鞏固和補充,進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的目標。
三、高校法律素質教育的具體實施策略
法律素質教育導向下的高校法律教育,最終是要依靠高校法律素質教育的具體方法和策略得以實現,要以科學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促進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和增強,形成正確的法律體會、法律情感以及法律信仰,進而提升學生的法律運用能力,從而達到高效法律素質教育的最終育人的目標。
(一)將法律情感教育逐步融入高校法律教育中法律情感是指人們對法律現象、法律法規所持有的情緒反饋以及形成的有關體驗。大學生的法律情感,只有通過特定的法律知識的學習、逐漸的內化,才能真正培養起來。一個學生是否具有正確、堅定的法律信仰,能夠在充分理解法律知識的額基礎上信任法律,進而在主體性作用下對法律加以靈活運用,是衡量一個學生具備法律素質與否的重要標志。因此,要在高校法律教學的具體過程中,明確法律情感教育的培養思路,盡量將法律情感教育有機地融入到整個法律教學過程中去,才能真正地提高高校法律素質教育的實效性,才能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科學、健康的發展模式。
(二)將個性教育逐步融入高?;A法律教育中高校素質教育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綜合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人,綜合素質全面協調發展,離不開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和個人潛能的挖掘。個性發展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是內在統一的,個性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強調對學生個性以及潛能的挖掘、發展,摒棄了傳統教育中的平均主義,根除了教學內容單一、教學形式固定、教學方法老舊等弊病。素質教育理念引導下的高校法律教育,就是要充分重視個性教育的思維的融入,根據學生具體的情況,因材施教,善于利用不同學生對法律學習過程中的不同興趣和特長,從而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整體的遵法、守法、用法的能力,使學生養成較高的法律素質和能力。
(一)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融合,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需要意大利法學家米拉格利亞曾經說過:“道德與法律乃倫理學的兩枝,是實現人類目標或倫理實體的兩種方法?!钡赖聫娬{自律,其實現方式主要依靠輿論督促、內心修養和習慣驅使,道德弘揚“什么是好的”、“做什么能夠得到社會的褒揚”,道德是柔性的“約束”。法律規定“你必須怎樣做”、“你應該怎樣做”、“你不應該怎樣做”或者“不許你怎樣做”、“什么做了要受懲罰”,法律是硬性的“底線”,主要體現他律。道德要求人們應該為善,法律要求人們不得為惡。實現道德和法制教育的融合,引導大學生按照法律的要求去規范自己的行為,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將法律的外在強制性約束自覺轉化為內在道德修養,即由“他律”轉化為“自律”。一方面,通過道德教育的說服力和勸導力來引導大學生感受社會關系的脈動,確定自身生存發展與社會和自然的關系,增強自身的道德責任感,使其在美德指引下,自覺地揚善抑惡、明辨榮辱、選擇高尚、棄絕卑下。另一方面,通過法制教育讓大學生知法、尊法、守法、用法進而護法,敢于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使“法”成為大學生的行動準則。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就必須注重道德和法律的強制與自覺、有形與無形、自律與他律的相互結合。
(二)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融合,是大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的需要社會中每個個體要生存、發展、獲得幸福,首要的前提是個體具有生活和創造生活的能力。就大學生這一群體來講,他們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但是就總體而言,權利意識差,維權意識薄弱,適應社會能力方面不容樂觀的。道德教育使大學生道德高尚,明禮誠信;法制教育使大學生遵紀守法,尊重法律。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對于增強大學生成長的動力、提高大學生的全面素質、優化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過兩者的結合,一方面,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辨別力、判斷力、選擇力和創造力,引導大學生處理好理想與現實、權利與義務、個人與集體、競爭與合作、自由與紀律、友誼與愛情、學習與工作等關系。另一方面,激發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幫助大學生塑造新的行為方式,做到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擁有必要的用法、護法能力,形成自覺依法辦事的行為習慣,以適應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秩序化的要求。當前我們國家正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為大學生成長成才和創業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大好機遇和廣闊空間,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是大學生的基本素質,體現著大學生協調各種關系、處理各種問題時所表現出的是非善惡判斷能力和行為選擇能力。良好的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將會有助于大學生不斷拓展個人發展空間,從而更大程度地實現自身價值。
二、大學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融合的實踐把握
(一)以生活為本,實現道德和法制教育的融合個體思想品質的形成并不取決于擁有書本知識的多少,它是在包括課堂生活在內的所有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是在對生活的體驗中形成的,是在對生活世界的感悟中形成的。以生活為本,就是以大學生現實生活為參照和源泉。我們知道,道德與法律與人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道德與法律存在于生活之中,是為了生活并通過生活而進行的。順應現代人生命意識的凸現及個性張揚,道德法制教育必須回歸生活。因為人的個性是體現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的,道德法制教育是“人對人的理解”,是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彼此心靈撞擊、溝通和升華?,F實生活中大學生會面對諸多壓力,如學習壓力、生活壓力、情感壓力、就業壓力等,道德和法制教育,要從引導大學生的成人成才高度、從大學生個性需求出發,關心他們的生活以及思想變化,將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與解決他們生活實際問題緊密結合起來,避免缺乏生活情景性和生動性的空洞的“單向度”灌輸式道德法制教育模式。堅持以生活為本,要注意結合大學生的時代特點,用身邊的故事感染大學生、以大學校園的案件警示大學生,不斷深化大學生對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理解。引導他們遵德守禮、知法守法、健康向上,幫助他們解決在理想信念、人際關系,以及學習生活、社會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道德困惑。同時,關注困擾大學生常見的法律問題,幫助大學生釋疑解惑,引導他們通過合法途徑正確處理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難題,引導他們遵德守禮、知法守法、健康向上。一方面,重視道德教育,要“把主體的德行作為利益賞罰的一個重要依據,以選擇性激勵幫助人們在為自己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付出物質利益代價和成本中學會遵守社會道德”。另一方面,通過法制教育,培養大學生規則意識,幫助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思維方式,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須做”、“什么不能做”,在遇到法與理、法與情的沖突,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情不合法的情況能夠堅持法律之上,維護法律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