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15:44:32
序論:在您撰寫管理科學的基礎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theories and model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cultiv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health management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fail to meet the needs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ider their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good basic research ability for undergraduates.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medical university; health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0 引言
在?t學院校開設衛生事業管理專業,主要是為了培養管理學與醫學的復合型人才。[1]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框架下,“三早教育”是培養大學本科生綜合素質的基本路徑。[2]更具現實的情況是,國家目前在各大高等院校大力提倡“創新創業”的教育理念。[3]為了滿足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本科生的科研素質培養是非常關鍵的。[4]因此,加強大學本科的科研基礎能力培養,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基本素質,已經成為教育學界的共識。[5]在當下的教學實踐中,本科生的科研素質訓練已經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6]在此情況下,醫學校院也高度重視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的科研素質培養,并在教學實踐中針對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開設了大量科研基礎能力培訓的課程。但由于醫學院校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特殊的專業背景,使得現有的關于本科生科研素質的培養未能滿足創新型人才的需要,需要引起相關教育學界的重新審視和思考。
1 現狀與問題
1.1 教學目標不清晰
從最終的人才培養目標來看,在醫學院校設置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是為了滿足衛生事業發展對醫學和管理學交叉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上,主要課程設置包括了衛生事業管理類和醫學類專業課程。在思維樣式方面,由于衛生事業管理學屬于公共事業管理學,而公共事業管理學是管理學的分支,其思維樣式屬于社會科學樣式。而醫學屬于理科,其思維樣式屬于自然科學樣式。很明顯,社會科學思維樣式和自然科學思維樣式存在明顯的差異。這種思維的差異也顯著存在于二者的科學研究思維和研究樣式方面。由于醫學院校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特殊性,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思維都存在于教學實踐當中。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醫學院校專業目標培養的困惑。學生的思維訓練究竟以自然科學還是以社會科學的思維樣式為主,在目前的醫學院校當中仍然存在分歧。這種專業目標培養方面的不清晰也影響了本科生科研素質培養目標的確定。具體來說,為了支撐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科研基礎能力培養,究竟設置什么的教學目標,在目前的醫學院校當中缺乏清晰的界定,需要進行深度的思考和頂層設計。
1.2 理科化的科研思維訓練
從學科屬性來看,醫學屬于理科,是自然科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醫學的科學研究思維和模式遵從自然科學的研究范式。在這種研究范式框架體系當中,因果關系的證據是核心。因此,在現代醫學科學研究的主要強調以實驗研究為基礎的變量之間因果關系證據。但在社會科學的研究范式框架體系當中,由于是以人作為研究的主體對象,相關的混雜因素沒法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大規模的實驗研究將變得困難。這就導致,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尤其是經濟管理研究當中,更多探討因素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這顯著有別于自然科學研究范式當中,通過實驗將一些混雜因素進行控制,通過嚴謹的實驗設計來探討兩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實際上,就目前經濟管理科學研究所展示出來的研究模式來看,主要考察多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這主要由于開放性的社會環境,使得單純考察兩變量之間的關系將變得非常困難。在目前的醫學院校當中,學生絕大部分是醫學類的本科生,教師也是以醫學背景為主體。整體的教學和學習氛圍偏向于自然科學。比如在相關的教材當中,其中的例題及相關的習題訓練都是以實驗研究為基礎而進行的設計。在這種氛圍的誘導下,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的思維樣式逐漸偏向于理科的自然科學研究范式。
1.3 培養方案偏自然科學實證范式
在醫學的科研思維和樣式中,無論是基礎的實驗研究還是臨床研究都偏向于自然科學的實證分析范式。受此科研思維的熏陶和感染,在醫學院校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科研素質培養的教學當中,自然科學的實證分析范式占據了主體內容。比如在教學過程中,過度強調實驗研究的重要性,并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各種實驗研究設計的樣式進行了大量的講授。更重要的是,在后續的相關科研基礎能力培養課程方面,為了迎合實驗研究的需要,在教學內容方面進行相應的設置。比如在統計學教學方面,為了讓學生熟悉和掌握實驗研究數據分析的知識,在教學內容方面就設置了T檢驗、方差分析、卡方檢驗等內容。而在經濟管理研究研究當中常見的多元回歸分析等內容則相對較少??陀^地說,自然科學的分析范式是科學研究的核心。但是,社會科學研究仍然存在自身客觀的規律,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思維和范式。但在目前的醫學院校當中,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的科研思維和基礎能力培養仍然偏向于自然科學,尤其是衛生事業專業設置在公共衛生學院就體現得更明顯。
2 治理機制
2.1 轉變教學理念
從根本上來說,醫學院校的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從屬于社會科學范疇。從研究邏輯和研究范式來看,衛生事業管理專業遵從經濟管理學科的研究范式。但在醫學院校中,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科研基礎能力的培養偏向于自然科學的研究思維,顯然不能適應本科生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需要。因此,醫學院校相關學院必須進行教學思念的轉變。擺脫傳統的教學思維,適應時代對于衛生事業管理人才素質培養的需要。在教學目標的制訂、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平臺搭建等方面,圍繞建立本科生社會科學研究科研思維的教學思路,注重塑造本科生經濟管理科學基礎能力,以完成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科研基礎能力的培養目標。
2.2 重設教學目標
由于醫學院校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大學生畢業之后主要在醫院、衛生行政機構等從事管理工作,而且專業研究生主要從事衛生事業管理的研究工作。因此,醫學院校本科生素質培養必須適應這種管理型人才的需要。因此,醫學院校在制定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素質培養目標時,需要建立培養本科生經濟管理思維和基礎能力的目標。具體到本科生科研素質培養目標,需要確立以掌握經濟管理科學研究分析范式的培養目標。該目標的確定,體現了管理學在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教學的核心地位,強調塑造本科生社會科學研究思維能力的主導思想。
2.3 重置教學內容
在確定醫學院校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科研素質培養目標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重置教學內容。為了培養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的經濟管理基礎研究能力,需要參考綜合性大學經濟和管理學院科研素質訓練課程的設置。具體在教學內容修訂的過程中,刪除或壓縮相關與醫學研究相關的內容,增加與經濟管理研究相關的科研基礎訓練課程。比如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社會科學研究設計與寫作、計量經濟學等內容。而且,根據相關課程的邏輯關聯,將相關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形成科研基礎訓練課程群,以保證教學內容的邏輯性和完整性。更為關鍵的是,在相關教學內容設計方面,強化對于社會科學研究范式重點內容講授,比如社會調查研究課程中強化對于調查研究的設計、計量經濟學課程中對于調查數據和二手數據的處理。通過重置教學內容,以培養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社會科學研究思維,從而提高科學研究的基礎能力。
2.4 完善基礎教學資源
客觀地說,目前醫學院校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科研素質培養的教學內容,與經濟管理教師隊伍的匱乏存在一定的關聯。因此,要保證醫學院校本科生科研素質培養質量,首先需要加強師資建設。經濟管理科研能力培養需要專業的師資隊伍。在這方面,可以考慮從綜合性大學招聘經濟管理背景的教師充實師資隊伍。另外,實驗室建設方面,可以考慮建設相關的經濟管理研究的實驗室。比如心理學在經濟管理科研中的地位日益顯現,因此需要建設相關的管理心理學的實驗室。最后,在科研教學資源方面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比如,在目前的經濟管理類的科學研究當中,對二手數據的分析也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樣式。在此情況下,科研數據庫的建設是關鍵。在目前的醫學院校當中,相關經濟管理的數據庫建設比較少。因此,為了培養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科研素質,相關數據庫建設是需要進一步加強??傊ㄟ^完善教學基礎平臺,從而保證學生科研思維的訓練圍繞在社會科學研究范式的思維邏輯里面。
關鍵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學;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4-0154-03
地理學經過長時間的學科建設和學科發展,教學課程體系早已相當成熟。隨著全球性的資源環境問題、生態退化問題、城市化問題等的出現,傳統的地理學已不適應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發展。國家教育部于1999年對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進行了調整,地理學由原來以學科分化為特征的自然地理專業和人文地理專業,調整為以學科層次為基礎、學科綜合為特征的地理科學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和地理信息系統三大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設置順應了時展的要求,理論上可解決我國現階段城鄉發展過程中的資源配置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
一、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發展介紹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作為地理學的二級學科,其目的在于培養具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能力的綜合性人才。該專業設立的時間短,但開設的院校數量相當多。據統計,自從1999年設立該專業開始至2006年底,開設該專業的學校已達125所。且開設的院校類型多樣化,既有綜合性大學、師范類院校、工程類院校,也有農林類院校和建筑類院校。該專業主要是面向如何正確處理、協調資源、環境以及城鄉規劃三者間的關系。已有的高校多建立在自然地理類、人文地理類、資源環境類、城市規劃類、管理類等已有學科的平臺上,并密切結合了地理科學、環境科學、城市規劃與管理科學的核心內容,涵蓋知識面很廣。該專業的主要應用方向有:土地利用與規劃管理、城市與區域規劃、房地產開發與經營、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及應用等。涉及的應用面相當廣,且對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包括面向管理層的應用——研究區域人口、資源、經濟和環境等的協調發展;面向操作層的應用——工程化的趨勢。近年來,隨著城鄉規劃體系層次的發展需求不斷深化,相關學科知識交叉性的日趨增強,資環專業相關學科的研究領域也不斷拓廣、拓深,可研究范圍逐漸擴大、研究層面日益拓寬,具有特色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逐漸顯示出其發展生命力。
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受人才市場需求的影響,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發展速度迅猛,設置該專業的高校數量在1999年僅有32所,2002年達到55所,2006年則增至125所。在該專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多年的辦學實踐經驗和日趨嚴峻的學生就業壓力說明,資環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正受到多方面的挑戰。尤其是逐漸增加的就業難度和近似飽和的人才需求市場對該專業造成了相當大的沖擊。該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凸顯:
1.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厚基礎、寬口徑。開設該專業的院校類型多樣,如綜合性院校、理工院校、農林院校、地礦院校。學校所依托的基礎平臺多元化,為了體現、突出學校特色,不少高校都基于優勢學科和平臺開設了一些方向模塊課程,致使過早地脫離了地理科學這一專業的“母體”。但受傳統的、經典的地理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影響,多數院校在設立之初并無明顯特色。
2.資環專業開設時間較短,各高校專業人才不足,師資短缺現象較普遍。開設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雜亂無章,專業培養方向不夠明確,課程教學體系結構不盡合理,實踐性教學環節相對薄弱。課程體系構建較盲目和隨意,大多院?;旧喜捎妙愃频膶I培養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設置,將地理科學、環境科學、管理科學作為專業主干課程,片面的追求專業主干課程的細而全。有些高校的特色方向與依托的平臺近似,并沒有形成分流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機制。實踐性課程設置也大都依賴原有專業條件,缺乏實踐創新體系。
3.現行課程體系培養的畢業生就業去向不明確,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從專業的培養目標上看,資環專業的寬口徑,可使該專業的畢業生能在城市建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以及相關教學研究機構等企事業單位就業。但由于該專業與其他專業有較大的專業課程重疊,致使該專業的畢業生與城市規劃等老牌專業的畢業生相比,專業基礎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競爭力不強。雖然不少學校設置了幾個特色專業方向,力圖將學生送往對口的部門工作,但效果不明顯,結果不盡如意,導致學生就業并沒有固定的行業領域。此外,隨著該專業就業對口單位對用人的學歷門檻、綜合素質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這更使得資環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問題愈加突顯。
據調查,全國該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多樣化,去除考上研究生要繼續深造的人數占較高比重外,其余的就業類型比例分布較均勻,分布在各類機關、企事業、科研設計單位、工程單位及部隊等,畢業生就業方向呈現出“滿天星”式的局面[3]。
三、當前地理學新技術介紹
近年來,地理學受到大量新技術的沖擊,并逐漸與之相滲透、融合,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專業方向[4]。新技術主要有:①地理信息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以空間數據庫為平臺,可對地理空間數據進行實時采集、數據更新、數據處理、空間分析及為各種與空間位置有關的實際應用提供咨詢和輔助決策,是空間信息技術的主要部分。它以空間分析和地學應用模型為支撐,實現各種信息的模擬與綜合分析。GIS使得地理學家更加便利的分析、挖掘已擁有的地理資源和信息,為進一步的地理研究應用提供強有力的輔助決策支持。②遙感。遙感技術是指在遠距離不接觸目標物體前提下,可根據接收到的物體所反射、發射的電磁波來判定、測量并分析探測目標物體的性質。從資源信息獲取、傳輸、處理,到實驗室分析,遙感都為地理學家提供了主要的數據信息來源。隨著遙感向“三高”(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高輻射分辨率)的發展,大量復雜的地理問題都可直接或者間接地借助于遙感得以解決。③測量與地圖學。測量和地圖學提高了地理工作者對地理數據的獲取、分析和結果輸出等工作的效率,并對地理空間數據的深入分析和對數字制圖的標準化、規范化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④時間分析和空間分析。通過對長期積累的地理資料進行時間序列的分析,可以獲得具有規律性的地理知識。空間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統的核心功能,是GIS區別于其他類型系統的一個主要標志,可為地理知識的空間表達提供重要的依據。⑤計量地理學。該學科運用多種數學統計的方法,從更高層次上來分析、理解、解釋地理現象,側重于用多種經典數學模型來對地理學進行定量表達。
四、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與優化
當前,關于資環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與優化的研究并不多。要對資環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必須認真分析社會人才需求、客觀分析專業定位,要突出專業方向,體現學科特色。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適應面廣”的原則培養具備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專門人才,結合現在通用的“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結構,在上述地理學科新技術支撐下,采取了相關優化措施。
1.調整課程結構。開設了該專業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選修課數量偏少、范圍偏窄,在教學計劃中占分值比重偏小的現狀。應考慮適當壓縮專業必修課的比重,加強專業選修課的比重,提高選修課在教學計劃中所占的比重。經綜合考慮,各類課程的學分結構可調整為:必修課(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占60%~65%,選修課占35%~40%。選修課在專業培養中地位十分重要。
2.基礎課模塊?;A層次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對專業有明了、宏觀的認識。基礎課程可為其他課程的開設提供鋪墊,基礎課程的開設對專業的建設方向意義重大?;A課主要有自然地理學、地圖學、管理科學、環境科學、生態學、地球信息科學、測量學等。
3.專業必修課模塊。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綜合性很強,其主干學科為地理學、環境科學、地球信息科學。為了明確專業定位,反映學科特點,突出專業特色,專業必修課模塊應包含自然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方法、遙感技術與應用、地圖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區域分析與規劃、生態學、管理學、GPS原理與應用、計量地理學等課程。突出地理科學和生態科學及相關科學的地位,培養學生基于人地關系和區域規劃視角下對資源、環境等全面觀察、深刻思考的能力。在信息技術時代,更應充分利用信息科學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全球定位系統等“3S”技術,培養綜合能力型人才,以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
4.專業選修課模塊。高??筛鶕延械幕A條件、學生對課程的多種客觀需求以及社會對畢業生不斷變化的需求狀況,靈活開設“課程超市”,讓學生有更多的課程選擇范圍。課程應多樣化,明確方向性和靈活性,以拓寬學生的選擇空間,讓學生進行“自助式”的課程消費。
5.教學實踐環節。教學實踐環節是專業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實踐環節主要包括分散性實習、集中性實習、教學實習、野外實習、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其中社會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均在企事業和政府部門中進行。學生通過在不同階段的實習,將城鄉規劃與管理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提高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各項實習環節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分析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表達能力等。還可以酌情對興趣濃厚、獨立能力較強的學生增設具有高難度訓練和科研雙重性質的第二課堂,經過多層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訓練,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增長見識,拓展視野。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在專業培養、課程設置、技能培養等環節都大量的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測量與地圖學、計量地理學等地理學新技術的支撐。以社會市場對人才需求為導向,按照現代社會綜合素質人才質量觀,以“3S”技術應用和物質層面上的城鄉規劃管理為重點,將多專業學科交叉滲透、互相支撐、協調發展。為了培養既擁有扎實的地理學專業思想內核,又能掌握城鄉規劃管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應用能力的綜合素質較高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在專業課程設置時,可以基于突出地理學科新技術,優化課程設置,建立多學科融合、分層次、多模塊的教學體系,探索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工程項目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吳云清,張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創新立體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2]鄒家紅,袁開國,劉艷.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與優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8(1):110-113.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課程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27-0189-02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大學生,是我國進行素質教育的重點,而培養的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實行教師與學生互動式教學。山西財經大學作為一所地方高校,承擔著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大學生的重任,而地方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科學合理的定位,不僅直接關系到地方高校的健康發展,而且直接關系到地方經濟的協調發展。但是,目前大多數地方高?,F有的人才培養模式不能很好地滿足地方的需求。
1 地方高校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性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教育教學改革都把教學與學習方式的轉變視為重要內容,研究性教學正成為教育領域里的一個世界性主題。研究性教學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模式,是美國布魯納(發現法)和蘭布德、布萊伍德(研究、探索法)為代表的探索型教學模式與保加利亞洛扎洛夫(暗示法)為代表的開放型教學模式在我國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借鑒與發展。
研究性教學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的教學以研究性為主,這是研究性教學的一個主體,即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科學研究的思維與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教學,達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授學習方法和科學研究方法、傳授科學觀和科學態度的目的。二是學生的學習也以研究性為主,這是研究性教學的另一主體,即學生主動適應教師的研究性教學,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主動學習,從而獲取知識、運用知識、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達到培養綜合素質、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研究性學習,無疑是目前地方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較為可行的教學方式。首先,研究性教學富有研究的意蘊,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這種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生學習和研究的方法,使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動地思考與探究,從而更好地增強學生的研究意識,提高研究能力。其次,研究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目前的大學教學導致學生的知識遷移和應用能力差,缺乏創新精神,而研究性教學讓學生參與探究,為學生提供運用創新能力的機會,對學生的創新成果達到前所未有的尊重,認同學生的創新價值,因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再次,研究性教學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研究性教學把教學、科研、實習、生產與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參與科研及社會實踐工作,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使他們獲得最直接、最親切、最生動的實踐能力。因而,研究性教學有助于理論聯系實踐,加速了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步伐,對提升地方高校開展素質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 《管理決策》課程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性
《管理決策》課程是我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專業基礎課,主要研究管理決策理論、方法和技術的方法論科學,“管理就是決策”――其方法廣泛適用于自然、社會、經濟等各個領域,因此管理決策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核心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系統闡述現代決策科學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內容包括:決策理論概述、期望效用值理論、確定型決策分析、不確定型決策分析、風險型決策分析及貝葉斯決策、個體決策行為效應和模型、組織決策、多目標決策、多屬性決策、群決策、項目管理決策等。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首先,使學生對決策理論的學科體系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管理學科專業知識奠定學科基礎,并使之具有較完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其次,使學生能明確理解管理決策這一方法工具的特點、作用;弄懂各種概念、范疇等基本知識;掌握運用各種基本方法。再次,培養學生參與、制定企業經營決策的能力,在今后的實際工作和生活中,能將管理決策的知識貫穿其中。最后,教會學生理論分析,使他們能夠分析管理現象的具體事例并能以報告的形式給出分析結果和合理化決策建議。
伴隨教學環境的大大改善,《管理決策》理論課程的面授結合多種實驗、案例和討論等形式進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在如何更為有效地、深入開展研究性教學方面仍然存在以下幾點不足需要改進:①需根據學生的反饋意見,更新課程開展研究性教學的階段性規劃。②教材內容雖然較為全面和新穎,但教材建設仍有不足;實驗環節的多種軟件沒有得到有效整合。③課程目前主要針對管理科學和工程管理專業的本科生,若要其完全適用于其他專業,如企業管理、會計等的本科生。《管理決策》的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應繼續加以完善,結合具體專業建設面向全校管理學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或專業選修課。
針對上述問題,深化《管理決策》課程的教學改革,特別是總結分析《管理決策》課程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實踐成果,探索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多種形式,對促進授課教師的科研向教學轉化,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以及獨立研究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 《管理決策》課程實施研究性教學的步驟
本項目擬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入手進行改革,制訂并分步驟實施《管理決策》開展研究性教學的階段性規劃方案,在總結歸納前期成果的基礎上構建并實施“五位一體”的復合型教學模式。
第一,教學方式多樣化。主要有:教授課堂授課,小組案例討論,小組課堂交流,應用教學軟件開展決策仿真模擬競賽,開展管理決策的“沙盤”模擬教學,課后小組大作業。教學手段方面,本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方案、課件及作業等教學資源可在本專業實驗室的局域網上運行。大量的課外學習資料可通過本專業的網絡機房從Internet獲得?,F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縮短了授課時間,提高了單位教學效率,增加了信息量,豐富了教學內容,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建立分層遞進式教學規劃。建立分層遞進式教學規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階段,對已做工作的總結分析:本階段開展了課堂講演比賽,進行了實驗環節的改進,針對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總結分析。
第二階段,在繼續第一階段所做工作的基礎上,探索深入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多種模式:一是開設公共選修課“大學生視角下決策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作品賞析”,擴大受益學生人數。二是由學生選擇課程中不同的知識模塊組成興趣小組,撰寫課程研究論文,提高學生科學研究水平,使其初步具備一定的科研素質。三是由研究生帶隊組成不同的案例編寫組,組織本科學生編寫決策案例庫,鍛煉學生案例收集及編寫能力。四是改進課程講演比賽的設計要求,根據上一屆學生的反饋信息,提高和細化講演各環節的要求。
第三階段,多方征求意見,對第二階段所開展的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和分析,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逐步將教學規劃體制化、制度化。
第三,構建“五位一體”教學模式。對各種教學模式進行資源整合,依托學校校園網絡、實驗室,構建“五位一體”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室理論授課―“企業經營決策與戰略”沙盤模擬―“決策天地”計算機仿真對抗比賽―《管理決策》精品課程網站網絡教學―QQ群、視頻對話實時溝通。
(1)教師實地授課可以實現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語言交流,通過肢體動作、課程場景設置、學生教師角色互換等多種媒體形式,可以實現專業知識的快速傳遞、理解。
(2)沙盤模擬實驗室所購置的“企業經營決策與戰略”沙盤,通過模擬企業的整體運營過程,讓學生分析企業內外部環境,制定戰略決策、市場及產品決策、生產決策、營銷決策、財務決策,體驗企業的經營決策過程,從而掌握制定決策的方法,遠離決策陷阱和誤區,達到提高學生決策能力的目的。這種教學模式融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專家診斷于一體,新穎的參與式教學方式,強烈的競爭環境,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興趣。
(3)“決策天地”網上學習社區,是項目管理實驗室所購置的計算機仿真對抗比賽軟件,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現代仿真原理,基于云計算理念,集現代管理決策理論、系列決策實驗系統和決策學術交流論壇于一體,使用一套基于Internet版的智能型、多層次、互動式快速培養現代管理決策人才的創新模式與實踐平臺:人機對抗現代企業決策仿真系統――Internet版、組隊對抗現代企業決策仿真系統――Internet版和群體對抗現代企業決策仿真系統――Internet版,三套軟件,既可用于組織學生開展現代企業決策的理論學習與實驗學習,又可用于組織學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現代企業決策仿真大賽與科技活動,使學生在短短的幾天時間內就能樹立市場競爭意識,培養把握市場機會能力,突出以銷定產理念,揭示物料采購影響,了解成本費用形成,整合決策方案全面預算方法,掌握現代企業決策原理,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現代管理決策人才培養的質量、數量和速度。
(4)《管理決策》精品課程網絡教學,采用了立體化、虛擬化、動態化的教學方法,延長了課程講授、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本課程所使用的PPT教學手段、視頻教學手段、圖片教學手段、動畫教學手段等使政治經濟學教學內容更加立體化。本課程的網絡課件為教師備課提供了一個具有數百部視頻資料庫、數百部(篇)參考文獻資料庫、數百幅圖片資料庫和具有特色的動畫資料庫等,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包含教學要點、教學案例、參考文獻、視頻資料、動畫解說、在線測試、習題練習、在線疑難咨詢等內容的虛擬課堂。本課程網絡互動空間、資源共享、相關鏈接、信息為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以及獲取課程資源提供了空間平臺。
(5)QQ群、視頻對話實時溝通。QQ群是騰訊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服務,群主在創建群以后,可以邀請朋友或者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到一個群里面聊天。在群內除了聊天,騰訊還提供了群空間服務,在群空間中,用戶可以使用群BBS、相冊、共享文件等多種方式進行交流。視頻對話實現了在教師和學生之間面對面的遠程交流,方便了教師借助網絡實時捕捉學生面部表情,進而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紅.研究性教學視野下的教師角色思考[J].教師教育研究,2007(1).
[2]陳琴英.研究性學習與教師角色的轉化[J].高教論壇,2005(1).
[3]王菊.“對話式”教學與高校研究性教學的構建[J].遼寧教育研究,2007(1).
(東北財經大學 會計學院;中國內部控制研究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5)
摘 要:財經院校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由于是不同教學單位開設的,容易產生授課內容重復的問題.本文以《金融學》和《財務管理》課程為例,在闡述兩門課程整合的必要性的基礎上,分析整合方案應考慮的因素,并根據專業基礎課設置原則,給出了三個解決方案,并基于知識完整性,針對每一種方案給出了具體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 :專業基礎課;金融學;財務管理;整合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4-0254-03
基金項目:本項目為東北財經大學校級教改課題《管理類專業基礎課授課內容重復的整合研究》的研究成果
近幾年,教育部不斷地對高等學校教學計劃改革提出政策性規定,比如,學分不斷降低,這樣的改革對于學生來說有利有弊,好處是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拓展授課以外的能力和素質的提升,有利于培養綜合性人才;弊端是對于沒有學習規劃的學生來說可能造成知識攝取不足,限制了知識面的擴展.為了彌補這樣的弊端,高等院校應該合理設計專業基礎課,盡量在有限學分的前提下,給學生充分補給基礎知識,為其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很多財經院校設置專業基礎課時常常會有授課內容重復的現象,如果重復的課程不是來源于同一個教學單位,那么授課老師之間就可能缺乏對于授課內容的溝通,可能會導致重復或銜接問題.本文以財經院校管理類專業專業基礎課《金融學》和《財務管理》課程為例,分析兩門課程授課內容重復的整合問題.
1 《財務管理》和《金融學》兩門課程整合的必要性
《財務管理》和《金融學》是分別隸屬于管理類和經濟類的兩門課程,但其授課內容卻有很大的重復性,以我校會計學系列教材《財務管理》(劉淑蓮主編)和金融學系列教材《金融學教程》(蘇平貴主編)為例,《財務管理》教材共14章,《金融學教程》教材也共14章,從其目錄標題看,共有9章是完全重復,其余的章節有部分重復,也就是說,兩門課程至少有70%以上的內容是重復的.目前,我校管理類專業同時開設了這兩門專業基礎課,根據2010級的教學計劃,我校共有17個管理類專業同時在大學二年級開設了財務管理和金融學課程,其中,勞動保障、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財務管理是方案內學科基礎選修課,金融學是學科基礎必修課;管理科學和工程管理專業的金融學是選修課,財務管理是學科基礎必修課;其余的12個專業(電子商務、旅游、資產評估、日會、注會、會計學、加會、財務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資源、市場營銷、工商管理)的財務管理和金融學都是學科基礎必修課.這意味著我校有12個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因為教學計劃安排而導致財務管理和金融學的重復學習.只有5個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選課來避免財務管理和金融學的重復學習,然而這些學生極有可能因為不了解課程的內容而同時對兩門課進行了選修.由此可見,我校目前管理類專業同時開設財務管理和金融學勢必造成授課內容重復,浪費了教學資源,同時也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教學質量.
管理類專業同時開設《財務管理》和《金融學》課程造成重復授課不光是我校的問題,外校同樣存在這樣的情況.以山西財經大學為例,工商管理專業、物流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專業、管理科學專業、工程管理專業、項目管理專業等管理類專業都同時開設了《財務管理》和《金融學》課程.
管理類專業學生開設《財務管理》和《金融學》課程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財知識和了解金融市場環境知識,以培養適應經濟型社會需求的管理類人才.《財務管理》以講授公司理財知識為主,簡單介紹了金融市場環境知識.《金融學》對金融市場環境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同時也大量介紹了理財知識.這就使得兩門課程產生了大量的授課內容重復.根據學分制的教學制度,在總學分一定的情況下,如何取舍這兩門課程,或者如何很好地整合這兩門課程,思考這兩個問題,有利于重新修訂或調整管理類專業學生的教學計劃,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資源配置.
2 設計管理類專業《財務管理》和《金融學》課程整合方案應考慮的因素
2.1 體現課程基礎性的特征
專業基礎課是為學生學習專業課奠定必要基礎的課程,是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必修的重要課程.不同的專業有各自的一門或多門專業基礎課,同一門課程也可能成為多門專業課的專業基礎課.作為財經院校的管理類專業學生,了解理財知識和金融市場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所有管理活動都是為了提高價值,而在現今的商品經濟社會里,金融市場是與個人生活和企業經營不可脫離的平臺.但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將來的主要就業崗位又不專門是公司財務和股票投資,因此,對于管理類專業的學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應該包含理財和金融市場的基礎知識.
2.2 擴展知識面
比較寬厚的專業基礎,有利于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畢業后適應社會發展與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專業基礎課的設置除了要突出財經院校的特征之外,還要能夠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除了介紹理財知識和金融市場的基礎知識外,還可以介紹一些與企業經營和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財經類知識,比如貨幣的供需與定價、風險管理等基礎知識,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3 教學資源分配
學校在設置課程時往往會考慮到教學資源分配問題,這不僅關系到教師資源的合理分配,也關系到學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問題.《財務管理》通常是財務系(或者會計系)開設的課程,《金融學》是金融系開設的課程,在設計管理類專業開設的《財務管理》和《金融學》課程整合方案時,要注意這樣的問題:如果保留《財務管理》,金融系需要開設什么樣的課程能夠給學生介紹金融方面的知識;如果保留《金融學》,財務系需要開設什么樣的課程能夠給學生介紹財務方面的知識;如果這兩門課程都刪除,那么哪門課程能夠補充理財和金融市場知識,這個教學任務應該由哪個系來承擔.
3 管理類專業《財務管理》和《金融學》課程整合的方案設計
針對上述問題,財經類院校管理類專業本科教育的專業基礎課應該凸顯財經特征,因此,關于《財務管理》和《金融學》兩門課程的設置有三種可能:一是保留《財務管理》課程,舍掉《金融學》;二是保留《金融學》,舍掉《財務管理》;三是同時保留《財務管理》和《金融學》,并協調兩門課程的授課內容,凸顯兩門課程各自的特點.
3.1 保留《財務管理》,舍掉《金融學》
表1列示了中國校友會網最新編制完成的《2014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中除東北財經大學外,排名前5名財經類院校的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的設置情況,由于各個學校教學計劃設計不同,所以有的學校也叫“學科公共課”.從表1可以看出,基于財經類院校的特點,各財經類院校管理類專業的課程設置中都有“財務管理”課程,主要是因為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主要是學習企業中某一方面的管理技能,而財務管理是企業基于價值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內容之一,因此,為了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財務管理》課程成了各財經院校管理類專業必開的課程.
如果保留《財務管理》課程,基于知識完整性,替代《金融學》可以開設的金融類課程應具備以下特點:(1)詳細介紹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類型;(2)介紹金融市場參與要素;(3)介紹金融市場工具的流通和定價機制.基于上述考慮,可以選擇的課程有:貨幣銀行學、金融市場學等.
3.2 保留《金融學》,舍棄《財務管理》
如保留《金融學》課程,基于知識的完整性,替代《財務管理》可以開設的包含理財知識的財務類課程很難在同一門課程中找到,往往會在《管理會計》和《財務分析》中涉及到部分理財知識,由于學分的限制和基礎性要求,這兩門課都是專業必修課,不適合作為專業基礎課開設.那么替代《財務管理》的課程就需要在別的教學單位尋找,比如:投資學等.
3.3 同時保留《財務管理》和《金融學》并予以協調
如果同時保留《財務管理》和《金融學》這兩門課程,就需要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協調,避免出現重復的授課內容.本文認為,基于專業基礎課54學分的要求,《財務管理》和《金融學》的教學大綱至少要包括表2的內容.基于兩門課程內容的整合,需要針對管理類專業編寫配套教材,這樣才能夠避免教學資源的浪費.
4 結束語
財經院校的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專業必修課之前,需要充分了解理財和金融市場知識,這些知識應該在專業基礎課中進行設置.目前,管理類專業主要是設置《財務管理》講授理財知識,設置《金融學》講授金融市場知識,但由于這兩門課分別開設在財務系和金融系,授課教師在授課時存在授課內容溝通障礙,導致這兩門課的授課內容存在很大重復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文根據專業基礎課設置原則,給出了三個解決方案:保留《財務管理》,舍去《金融學》;保留《金融學》,舍去《財務管理》;同時保留這兩門課程.并基于知識完整性,針對每一種方案給出了具體的應對措施.
參考文獻:
(1)楊琴軍,陳龍清,季華.淺談專業基礎課教學改革與學生能力培養的整合[J].中國林業教育,2006(3):14-17.
(2)趙冬梅.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財務管理教學改革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9(8):34-36.
【關鍵詞】工作過程;高職教育;課程設計
一、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教學
根據不來梅大學技術教育研究所以勞耐爾為首的職業教育學的研究,所謂工作過程是“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個綜合的、時刻處于運動狀態但結構相對固定的系統”。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教學法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得到廣泛應用。該方法是以任務驅動來設置教學模塊,以項目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教學模式,是由教師設計項目任務書,學生根據項目任務的要求,收集信息、制訂計劃、實施任務、制造產品,最后由教師和學生對項目完成的過程及產品進行綜合評價。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教學法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任務驅動”則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完成任務的過程是運用行動做事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過程的操作要規范,符合工作要求。該方法的運用突破了傳統的授課模式,因此教師在設計課程教學時必須注意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與傳統的的教學的區別,課程定位、課程設計理念等都必須遵從“工學結合、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育理念。
工作過程導向《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的研究在我國已經有人開始研究,但也是在嘗試階段,特別是對于針對東莞地區企業特色的《管理學基礎》項目式教學目前仍是空白,眾所周知,東莞市正在進行產業雙轉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電子信息、電氣機械、紡織服裝、家具、玩具、食品飲料、造紙及化工作為東莞支柱性產業。以東莞職院為例,學院多數學生來自于東莞本地,將來就業的地區也多在東莞,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工作過程的《管理學基礎》項目教學法,可以根據東莞當地的企業特色進行的教學設計,為學生的就業及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本研究在實施項目教學過程中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融合,通過一定的授課方式將工作的實際過程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其中,掌握工作的程序,并體驗中間涉及到的勞動組織關系,既強化技能訓練,又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基于工作過程的管理學基礎課程設計思路
高職院校的管理類各專業基本都開設了《管理學基礎》課程,課程的覆蓋面較大。管理活動無處不在,自有了人類活動便有了管理活動,一個部門、一個組織甚至一個人的自身都需要進行管理。這些管理基本上都有相通之處,都要遵循共同的規律。管理學基礎是為各項專業管理奠定現代管理科學知識的一門管理理論基礎課。作為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仍應以“面向學生、面向市場、面向實踐”為教育理念,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為指導思想,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以知識學習為基礎,注重管理素養訓練,突出技能和能力目標,增強課程的實踐性、應用性和職業性。
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設計的思路是在工學結合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理念的基礎上,將理論知識體系與實踐工作環境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的改革。管理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結合當地的企業或者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企業的實際狀況來進行設計。本研究以東莞地區的高職院校的管理學基礎課程設計為例,將東莞本地的某知名企業作為綜合貫穿項目,來設計管理學基礎的一系列訓練子項目,對學生進行分組,要求每個組另外在模擬成立一公司,隨著知識的逐漸深入,逐步完成項目,在此過程中學生將逐步認識管理的概況。
工作過程導向的管理學基礎課程總體設計思路:本課程采取雙線并行的方式,課堂上以當某知名企業為總體項目貫穿始終,課外組建項目團隊,每個團隊模擬成立一公司,完成成立該公司的設計方案。本課程基于工作過程系統設計了以“走進管理”“奠定理論基礎”、“四大職能運用”、“綜合應用訓練”四大學習模塊并分為七個項目,培養學生管理問題分析能力、科學決策能力、計劃制定能力、組織能力、組織能力、領導能力、控制能力、溝通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等。本課程以培養基層管理高技能型人才作為首要目標,突出適應企業基層管理崗位綜合管理技能與素質,繼而向中層管理者成長的需要。
管理學課程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三、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設立課程培養目標
我國的高等職業院校大多是地方高校,是地方科教興市的重要基地,因此,只有結合地方實際,切實為地方服務,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才有發展的空間和活力。高職院校無論在專業設置還是課程設計上都要切實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特點,我們在進行課程培養目標確定時,也要把握好這一點。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方法打破了傳統學科系統化的束縛,在培養目標中強調創造能力(設計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是被動的適應能力的訓練。管理學基礎課程在能力目標設計時應著重設計崗位操作能力、職業綜合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崗位操作能力,即能熟練運用知識完成一項具體工作(如:計劃書撰寫、設計組織結構圖等等),這是職業適應能力的表現;職業綜合能力,即完成一項整體性工作任務的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即任務組織、優化和一定的職業遷移能力和把握機遇的能力。本課程以任務驅動來設置教學模塊,并以項目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以培養綜合管理技能為主線,建立教學內容體系,首先是讓學生認識管理并奠定理論基礎,即:管理系統的基礎知識,包括管理的概念、屬性,管理者等;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進過程、最新趨勢、管理原理等;管理環境,主要包括組織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讓學生掌握管理基礎知識,樹立現代管理思想與理念,這是培養管理技能的基礎與前提。然后培養四大職能的運用能力,即計劃能力、組織能力、領導能力和控制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加以綜合運用,使學生初步具備企業基層管理人員的素質和技能,最終達到本課程的學習目標。本課程據此確立各項目知識目標和所要達到的能力目標。各項目的目標設置如表1所示:
四、教學內容和學習過程考核設計
高職教育大多強調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觀、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觀、基于學習情境的建設觀等。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要素為課程內容選擇標準與課程內容排序標準;課程內容的選擇以強調過程性知識為主,課程內容的序化以工作過程為參照系。本課程教學內容主要依托于前面項目及需要完成的任務的設計來進行設計,內容知識點緊扣需要完成的任務進行整合,而最終考核方式,除了期末卷面考核外,平時表現占有一部分,其中平時成績包括了各知識點的考核,而我們對于每個知識點的考核也圍繞著各小組模擬的企業漸進式進行,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管理所應具備的技能。具體設計如表2所示:
五、結束語
課程組在工作過程導向的《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實踐表明,該教學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也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注意,將學生從已經習慣了被動的“填鴨式”的學習轉變到現在的主動學習的學做一體的方式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與此同時對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要求高職教師轉變課程理念、掌握新的課程理念及新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技能,對教師的雙師素質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詩文.高職教育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9:35,76-78.
[2]程路.論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與改革[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3]王艷紅,蔣文昭.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8.
[4]嚴中華.我國高職課程改革三次浪潮解讀及其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09(5).
[5]徐國慶.當前高職課程改革中的困境與對策[J].江蘇高教,2008(4):124-126.
【關鍵詞】小學教育 科學化 人文化 素質管理
引文:對學校來講保障其正常運行的基礎就是良好的校園管理,因此,學校的領導者和建設者要對學校的管理工作高度重視,并以此來對校園師生的行為進行科學的規范。校園管理者要想使學校管理水平提升,就需要加強和完善學校的行為規范和文化制度建設,以便使學校的正常運行實現,從而促進學校的長遠發展。
1小學校園科學化、人文化管理研究
小學校園實行科學化、人文化管理就是希望,校園在實際管理中更加科學,為小學生營造一個人文環境氛圍。小學校園在進行科學化建設中,一定要制定嚴謹合理的教學方案,這樣才能讓教師在實際的教育真正感覺到學生的重要性,對于教學方案能夠進行科學性設計,提升校園在實際管理中的水平。人文化管理觀念在形成時,小學校園教師在實際教育中應該尊重小學生個性的不同,這樣才能對于小學生精神世界的建設進行科學化引領,在教學中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讓小學生對于教師的教育更加充滿興趣,感受到教師教育魅力。
2小學校園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素質教育落實不夠。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教育部門對小學校園管理的要求也在逐漸增多,為了滿足我國社會發展的未來需要,小學校園中的素質教育逐漸受到我國社會各界的重視,但在現實發展中我國很多小學素質教育落實不夠的情況卻極為普遍。小學素質教育落實不夠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我國當下過于重視應試教育,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小學教師往往強調學生自身學習成績,忽視了其本身綜合能力的提高,長此以往小學管理將與素質教育的理念愈行愈遠,這點值得我國小學重視。
2.2安全管理存在問題。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近年來社會大眾的戾氣有一絲加重的現象,這點反映在校園中就造成了很多的校園暴力與校園惡性事件的發生,對我國小學校園建設來說造成了較為不利的影響。想要對小學校園進行科學化、人文化、規范化的管理,就必須抓好小學校園的安全管理問題?,F階段我國一些小學校園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甚至校長與學生之間常常發生一些矛盾甚至犯罪行為,這點在小學校園的相關管理工作的建設中必須受到格外關注。
2.3文化建設任重道遠。在小學校園管理的建設中,相關文化的建設關系著小學生自身的發展,值得我們對其進行注意,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的原動力。在我國現階段的小學文化環境建設中,相關小學校園重視程度不夠、過于重視課程教學的現象屢有發生,這種現狀下對于我國小學校園中的文化氛圍塑造極為不利。此外,一些小學認為校園文化建設沒什么用的情況理念存在較為普遍,這對于教學改革中要求的通過小學校園建設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目標的實現極為不利。
3小學校園科學化、人文化管理途徑
3.1提升小學教師教育水平,完善教師團隊。教師是小學生最長接觸的校園管理人員,教師教育水平如果提升,那么小學生在教師的教育下就能獲得更加寬廣的知識面,讓學生在問題解決時更加輕松。小學教師教育水平的提升不單單表現在知識的教育方面,還表現在教師對于小學生素質教育方面?,F階段,小學教師的素質教育還停留在傳統教育內容中,傳統的素質教育僅僅對教師對于學生師德教育尤為關注,這樣讓教師無法提升自身素質教育水平。小學校園在進行科學化、人文化、規范化管理中,一定要讓教師對于校園管理規章制度更加了解,在實際校園生活中能夠付諸于行動中,為小學生做出良好的榜樣形象。
3.2完善小學校園文化環境。小學校園科學化、人文化管理中,不僅僅是教師團隊應該提升自身教育水平,校園管理人員應該積極為學生營造優良的校園學習環境。小學校園文化環境建設需要在校園的人文環境及外部環境兩方面建設。小學校園在人文環境建設中,應該讓教師在實際教育中擁有更加高水平的教育質量,完善教師教育環境,為教師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小學生也能夠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學習,教師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更容易有教學欲望。小學校園外部環境建設中,校園管理人員應該關注小學生的身心建設,讓校園環境與小學生身心發展相吻合,這樣才能夠讓小學生在對于學習充滿興趣,讓教學與小學生心理變化同步,盡最大可能為小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3.3完善學校的管理制度。作為促進學校進步的法寶,創新教學管理制度將直接關系著教師的教學熱情和教學效果。因此,建立適合本區域的創新素質教育,破除陳舊的管理模式成為了擺在很多小學學校管理者面前重要問題。在學校規章制度的創新中,要融入激勵機制提高教師教育工作的飽滿熱情,最終使學校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3.4深化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要深入付諸學校素質教育有序發展的實踐。教改的成功與否關系學校是否具備生命力和發展前景。深化教育改革就是要實現在實際工作中學理論、轉觀念。如學校管理人員在當前新課改的背景下要走出傳統的教學,引入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注重運用科學的人才觀和發展觀,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進而提高學校的整體管理水平。
3.5建立小學校園的安全預警機制。一般來說在小學校園周邊的人口密度較大,加上我國國際形勢的日漸復雜,社會中的人心動蕩,這些原因之下小學生的安全就很容易出現問題,加上小學生本身人小體弱,安全意識薄弱等因素,為了避免突發的人為或意外傷害出現,在小學校園管理中建立完善的安全預警機制就顯得很有必要,并能夠有效的防治小學生的嚴重安全事故的發生。
4結束語
小學校園科學化、人文化管理是小學全面發展的主要途徑,是我國教育質量保證的關鍵性建設,能夠讓小學生在教育中更加規范,提升教師教育質量,保證小學校園全面發展。只有將小學教育管理進行科學化和人文化武裝,才能注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才能統籌兼顧,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才能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為學校的高效、穩健、快速發展搭建更廣闊的平臺。
參考文獻:
【關鍵詞】應用管理學基礎 綜合職
業能力 培養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0C-
0069-03
高職應用管理學基礎課程是工商管理大類的專業基礎課。隨著管理在現實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以及企業對管理人才的愈加重視,不管是工科專業還是文科專業都普遍開設應用管理學基礎課程。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端職業技能人才。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社會進步和勞動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現代企業運行和管理進入了以過程為導向的綜合化運作時代,這要求技能型人才不僅要有崗位能力,而且應當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成為應用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筆者認為,可根據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遵循專業建設適應市場、課程改革跟蹤市場、實訓教學結合市場、教學產品服務市場的課程體系改革理念,對課程體系進行全面改革與創新。
一、當前高職應用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應用管理學基礎課程是管理類專業的主要基礎課程,其所蘊涵的知識和技能貫穿于企業管理一線業務的全過程,它的知識點和技能點是各類專業就業必備的技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但是從目前的教學情況看,效果不盡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課程體系和內容設計缺乏專業針對性
由于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各異,因此對課程內容的要求必然存在差別。應用管理學基礎課程在不同專業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講授的理論深度和內容側重點、學時分配等應針對不同專業的要求區別對待,比如對工商管理和財務管理來說,其重要性就不一定相同。但目前來看,許多高職院校應用管理學基礎課程體系和內容設計上缺乏專業針對性,沒有很好地考慮與各專業的培養目標配套。
(二)教學形式不能適應教學目標要求
根據高職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要求,應用管理學基礎課程內容設計上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然而,當前應用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理想信念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多采用“粉筆+黑板”、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形式。這種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
(三)案例教學法實施效果不好
案例教學法又稱哈佛式教學法,是一種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它把現實中的問題帶到課堂,在課程的理論框架中探討現實的問題。其中案例的討論在本質上是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的,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扮演引導者和激勵者的角色,學生才是真正的參與者,可以暢所欲言,充分發散思維。這種教學法符合管理學科的特點和規律,因此被廣泛采用。但從各高職院校的具體實施情況來看,案例教學法的效果不甚理想??v觀當前的管理學案例集可以發現,適合我國國情和企業具體情況的案例比較少,案例教學中很多案例為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案例或者是國內知名企業的案例,這些案例要么綜合性強,學生因缺乏實踐經驗而難以正確分析,要么可操作性和可借鑒性差,不適應企業現實發展的需要。而且,案例教學中的案例很多缺乏系統性,每部分都是一個小案例,很少有案例貫穿幾個知識點,這樣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效果欠佳。另外,大多數教師缺乏企業的實際工作經驗,對企業管理本身認識不足,難以適應案例教學的要求。
(四)課程考核形式單一
當前,各高職院校在應用管理學基礎課程考核上大多采用總結性考核(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70%或60%、形成性考核(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30%或40%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只能檢驗學生對知識的記憶,難以檢測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真實能力。因此,學生依然擺脫不了“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皆忘記”的狀況。
二、基于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應用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途徑
應用管理學基礎課程概念較多,理論性比較強,尤其是第一部分的管理概述和第二部分的管理理論,理論性更強,學生在學習中普遍感到吃力,興趣不足,學習效果不明顯。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地轉變教學觀念,在理論教學基礎上融入實踐教學,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對管理學產生興趣,加深其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一)樹立明確的教學理念和目標
在教學中,教師應打破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觀念,以學生為中心,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合作讓學生主動探索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為更好地服務地區經濟,充分體現高職高專辦學特色,根據工作崗位所需的管理技能來組織教學內容,并且注意知識更新,在教學中盡可能把國際上最新的管理成果和管理經驗納入課程教學中。據此,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為:以學生為主體,理實一體,實訓為主,理論為輔,培養學生基層管理崗位所需的素質和技能。教學中,多角度探索“工學結合”模式,實現“理論教學實務化,實踐教學真實化”,大力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提高他們分析問題、運用知識的能力。
根據管理專業人才市場需求及特點,應用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目標可確立如下:一是知識目標,即要求學生了解和掌握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發展、管理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掌握管理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創新等職能的基本內涵、要求及科學有效實現的方法。二是能力目標。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管理知識進行具體的管理案例分析,并能夠在學完課程后對管理實踐進行考察。三是素質目標。要求學生通過管理學知識的學習而真正學會并能夠用自己的頭腦來思考管理學理論與實踐問題。
(二)重新設計教學思路
課程教學中,融“教、學、做”為一體,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理論知識的講授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管理寓言、觀摩、小組討論等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1.按照“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的總體設計要求,以工作任務模塊為中心構建管理項目課程體系。徹底打破學科課程的設計思路,緊緊圍繞項目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突出工作任務與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在職業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增強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的相關性,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2.以廣西中小企業對管理人才的需求引領課程項目工作任務,以課程項目工作任務選擇課程技能模塊,以課程技能模塊確定課程內容。將應用管理學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循序漸進地融入各項目之間及項目之下各模塊之中,并通過工作任務的分析與完成,涵蓋管理領域所涉及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也就是說,先獲取技能,再體驗知識。在技能的學習過程中獲取相關的管理知識。其編排依據是該職業所特有的工作任務邏輯關系,而不是知識關系。
3.實行以認識實習、課堂實訓和仿真模擬實訓三位一體的實訓模式。首先是開課前,安排2天的崗位認識實習,以在真實職業環境中促進學生對管理崗位知識的認知,增強學生對管理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對本課程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其次是在階段模塊學習中安排項目化實訓,以強化對知識的理解、掌握項目技能;再次是課程學習完成后,進行仿真綜合模擬實訓,利用管理科學系的沙盤模擬軟件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管理的實踐性,同時派部分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參加每年省級或國家級的管理沙盤模擬比賽,促使學生學習,在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培養學生綜合管理技能和綜合管理素質。
(三)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組織形式
1.構建能力模塊實訓體系。取消以前的以章節為教學單位的教學體系,實行強化能力培養的模塊式實訓。在確立管理學基礎課程能力培養目標體系的基礎上,通過能力分解,構建若干個能力培養訓練單元,即以一項(組)能力培養為一個實訓單元,以系統進行該項能力的打造與培養;再由若干個訓練單元組成訓練階段,即各模塊的實訓。
2.采用模塊化、任務化、實戰化的模式進行教學。在課程教學設計中主要采用“故事+拋錨式”的教學方法,以吸引學生對管理學課程的興趣。在每一項目的第一節課用一個小故事來引出課程的內容,把本章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告訴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課后思考,同時有針對性地布置相應的項目,讓學生組建管理團隊,進行角色的分配,實現“理論教學實務化,實務教學實踐化”,從而多角度地探索“工學結合”的途徑。
3.采用“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應用管理學基礎課程理論性強、抽象枯燥,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固然能吸引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成效,但高職生普遍具有學習惰性,這就要求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不能單純追求學習成就,更要追求學習過程的享受。教學中,可用人物角色扮演來取代冗長的文字案例或理論分析,比如在管理學第一部分的管理者相關知識教學中可以創設一些職業情境,將班級的“班長”、“學習委員”、“生活委員”等職位更改為“總經理”、“行政總監”、“財務總監”等管理崗位,增強學生對企業管理崗位的認識,同時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責任感;還可以用電影片段來展示管理現場,用動畫來展示討論場面,用故事來解釋一段流程。通過多媒體、角色扮演再現真實的管理現場,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改革教學考核方式
應用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傳統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核,這種考核方式比較單一,也不利于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這一情況,可采用“過程考核+期末考核+企業考核”的形式,即考核主體多元化,考核形式多樣化,考核主體不但有學校的教師和學生,而且有企業的工作人員,同時把考核的場所擴大到企業。改革考核的目的是在培養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的同時實現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
課程教學考核主要分為過程考核和終結考核兩部分,理論知識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結合,學校考核與企業考核相結合。過程考核有課堂表現、到課情況、平時作業考核和實訓考核,其中課堂表現、到課情況、平時作業考核占總成績的20%,實訓考核占40%,終結性考核占40%。終結性考核分知識點掌握與知識點應用考核以及技能掌握情況考核,知識點掌握與知識點應用的考核從試題庫中抽取,試題庫由本課題組教師負責建立,成績占終結性考核的50%;技能掌握情況以小組課題成果的形成考核,由課題組的企業專家負責評分,占終結性考核的50%。
(五)組織學生外出參觀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管理知識的理性認識,可將部分教學安排在課外進行,比如組織學生到周邊的企業參觀,進行專業認知教學,并邀請企業的管理人員到學校為學生授課、開講座。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調研活動,比如在講到管理者的知識點時,組織學生訪問企業的管理者,使其通過調研訪談加深對管理者相關概念的認識,真正認識到管理者需要具備哪些素質。這種實踐教學方式一方面能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應用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中,應采用多種方式、多種手段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始終把課程改革的理念貫穿于課堂教學中。這也需要教師、學生、學校、企業的通力合作才。
【參考文獻】
[1]胡衛東.綜合職業能力導向的廣西高等職業院校課程改革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10)下
[2]石麗.“旅游學概論”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8)下
[3]程云行,何紅光.管理學課程實驗教學中的職場化模式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1(6)中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廳2012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2012JGA370);廣西教育廳2013年教育教學改革一般資質項目(2013JGB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