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15:07:37
序論:在您撰寫新課標的育人價值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正確認識語文課“教學內容”的問題
作為新課標下的語文課,要求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尤其要通過對語文課本的學習與研討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而達成語文的學習目標。因此,語文課給學生“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就成為最為直接而永遠不能回避的問題。也許,有人會認為語文課“教什么”不是明明白白地寫在教參書上嗎?怎么會成為問題了呢?其實不然,一是語文學科還很年輕。1902年中國開始確定語文的內容,1949年才正式有了語文的名稱,就是現代語文教學也只有百年歷史,相較于數學已有2000年的歷史,語文學科還很年輕,尚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語文教學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也在所難免。二是語文學科教學個性化明顯,極易出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偏頗,教者的隨意性大,影響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效果。因此,正確認識語文教學內容的問題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語文教師專業化的重要體現。
二、正確認識語文教材的價值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是選編的,往往選擇了那些適合學業閱讀,能提高學生閱讀水平,陶冶性操,凈化心靈的文章,不可否認,這些文章的選擇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然而,作為文選型教材,這些文章本身并不是專門寫給學生當教材來讀的,沒有哪一個作家說,我寫篇課文來給學生讀。這些文章寫出來是滿足社會廣泛的主體需要的,這就決定了我們語文教材價值的雙重性。
一是語文教材的原生價值,教材中的文章寫出來的時候,它滿足讀者的何種需要。這些滿足社會閱讀對象的價值歸根結底是一種信息傳輸價值。它可能包括:知識傳播的價值;情感交流的價值;娛樂消遣的價值。讀者針對自己的主體情況,有“權”選擇接受這些文章傳輸的某方面的價值,也有“權”少接受或不接受某些價值,這里不存在“硬性”的規定。
二是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當文章被選入教材之后,要用來作為課文學習,就必須遵循語文教學的要求,針對不同的學習主體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針對不同的單元,根據教材編排體系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這種用來供學生學習,夯實語文基礎,提高閱讀與寫作能力,甚至影響學生情感傾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教材的價值,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價值,這也是“教材”僅是一個例子的原因。作為語文教師,眼光應“盯”在教材的教學價值上,不被教材的原生價值所影響,才能保證語文教學姓“語”,而不是“百家姓”。
三、正確認識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
其他各科教材(個別學科除外),只要教了教材直接傳輸的信息,教材的價值就基本實現。如“勾股定理”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確其性質,能推導三邊的特殊關系就可。可是語文教學中,語文課文往往是原生價值與教學價值背離,需要教者準確定位教學價值,語文教學中教學價值的確定是一項十分科學嚴肅而又艱辛復雜的工作,對每位語文教師是一種考驗,也是具有挑戰性的,其任務要比其他學科教師艱巨得多。也難怪一堂語文課下來,各種評價都有,有的全然不顧教材的編排體系,不顧文體的特征,不顧學情,生搬硬導新課標的要求去“戴帽子”,遠不像其他學科評價那樣方向明確。特別強調的是,語文教材教學價值的確定具有靈活性,教學價值也可能是多方面的,教者要排除教材原生價值的干擾,擦亮慧眼,選取適當的教學價值來教學。我們要選準課文的教學價值,其他非定位的價值點則可以留給學生自學,這樣才能改變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局面,才能正確駕馭課堂,不把語文教學引向誤區。
關鍵詞: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7-0137-02
一、前言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力資源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而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還不能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缺乏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1,2]。目前我國對高等教育質量的評價,大多是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的宏觀評價,很少有學者對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進行系統的評價和研究,尤其是缺乏針對經管類創新型本科人才的研究。因此,建立一套科學、系統的高校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對促進高校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3]。筆者在遵循評價指標體系指導思想和設計原則的基礎上,根據創新型本科人才的概念、內涵以及相關評價體系[4-7],結合經管類專業的實際情況,已建立了一套高校經管類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8]。本文以此為基礎對評價指標進行賦權,指標權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指該指標在整體評價中的相對重要程度,它是后續多屬性評價與決策的前提和基礎。根據評價對象的特點和評價活動的實際需要,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相結合確定評價指標權重,先運用AHP法計算指標權重的初值,然后采用Delphi法對初值進行適當調整。
二、基于AHP的指標權重計算
選擇科學合理的權重確定方法,是保障評價結果準確可靠的基本前提。為了能科學地確定出各指標的權重,本文采用AHP法和Delphi法相結合來確定指標權重,先運用AHP法計算指標權重的初值,然后采用Delphi法對初值進行適當調整。AHP[9-11]是一種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多準則決策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決策問題的有關元素按照支配關系形成層次結構,用一定標度對專家的主觀判斷進行客觀量化,構造出判斷矩陣,并在此基礎上計算各指標的權重系數,具體步驟如下。
(一)構造判斷矩陣
判斷矩陣表示針對上一層次因素,本層次與之相關的因素之間相對重要性的比較。為了使決策判斷定量化,本文采用1~9標度法,具體含義如表1所示。
(二)計算指標權重值
本文采用方根法[12]來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
(三)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
式中,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其值可通過表2查出。當CR
三、基于AHP的高校經管類創新型本科人才評價指標權重計算
針對高校本科人才培養的現狀和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筆者已建立了一套高校經管類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由創新培養體系建設、專業教師素質、學生素質能力、學生知識水平、學生創新能力和用人單位評價六個方面構成,共計24項指標[8]。本文以此為基礎對評價指標進行賦權,先運用AHP法計算指標權重的初值,然后邀請20位來自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高等院校以及用人單位從事人才管理的專家學者,采用Delphi法對初值進行適當調整,最后結果如表3所示。
四、結束語
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國實現科技和經濟高速發展的根本途徑。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高校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對促進高校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其中的指標權重確定是后續多屬性評價與決策的前提和基礎。本文根據評價對象的特點和評價活動的實際需要,以高校經管類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為基礎,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相結合確定評價指標權重,給高校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規劃提供量化的參考和依據。
參考文獻:
[1]馬德秀.以質量提升為核心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J].中國高等教育,2011,(21):6.
[2]林琨智.地方工科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07,(2):24-25.
[3]夏飛.改進中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培養質量評價體系[D].山東大學,2012.
[4]趙鐵,林昆勇.人才培養質量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高教論壇,2004,(3):146-151.
[5]喬海曙.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綜述[J].大學教育科學,2008,(1):88-89.
[6]李興國,崔珊珊,顧東曉,楊海燕.高校培養人才綜合評價:一種基于證據理論的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1,34(1):32-35.
[7]廖志豪.高??萍紕撔滦腿瞬诺乃刭|特征及培養[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1):107-110.
[8]張熠.高校經管類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8).
[9]Satty T L. A scaling method for priorities in hierarchical structures[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1978,1(1):57-68.
[10]Satty T L. Axiomatic foundation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Management Science,1986,23(7):851-855.
【關鍵詞】新課標高師聲樂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4-0083-02
2001年7月,我國頒布并實施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簡稱新課標。這是我國基礎音樂教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的重要標志,是我國面向21世紀,為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培養高素質人才和提升綜合國力而進行的教育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迄今已有10個年頭。在新課標指引下中小學音樂教育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對應的全國中小學音樂課比賽也舉行了5屆,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新課標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新課標執行好壞的關鍵是師資,基礎教育的改革勢必為高師院校提出新課題、帶來新挑戰,為培養勝任新課標教學的師資,廣大高師院校積極行動起來開展教學改革,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培養了眾多優秀基礎教育音樂人才,成績顯著。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值此新課標頒布10個年頭之際,有必要回頭審視高師針對新課標所進行的教學改革,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本文從高師聲樂教學的角度展開討論。
一、新課標的核心精神內涵
新課標認為基礎教育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一門必修課,這是基礎教育階段音樂課的基本性質。音樂課程的價值包括審美體驗價值、創造性發展價值、社會交往價值、文化傳承價值四大方面。新課標提出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等嶄新的音樂教育理念。新課標的總目標是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傮w而言,新課標強調通過基礎音樂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具有良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勇于創新、視野開闊的人。
二、當前高師聲樂教學仍存在的問題
新課標實施伊始,在高師聲樂教學領域引出了許多話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教學改革,大家參與改革的熱情空前高漲。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同志的熱情明顯降低,高師聲樂教學偏離新課標軌道的趨勢也日益明顯,培養歌唱家、崇洋求難、向專業音樂院??待R等舊弊重又抬頭,值得我們深思。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洋歌,輕中國作品。
在大多數高師音樂系,隨處可見《外國歌劇作品選》、《意大利歌曲集》、《德語藝術歌曲演唱指南》等外國聲樂教材,期末考試演唱外國作品的學生也大有人在,甚至有學生總結出考試唱洋歌易于得高分的“經驗”來。以洋為美、向洋看齊大行其道,這不能不說是高師聲樂教育的悲哀。誠然,以意大利歌唱學派為代表的西洋唱法有其科學性,理應借鑒之,進而接觸一些外國作品;但同時應看到,西洋唱法在演唱某些中國作品時有其明顯局限,不能精確表達中國作品的“味兒”,不能包治百病。唱法因作品而變,因此,我們不應讓某一種唱法、某一類作品在教學中長期強勢,而應平衡古今、兼取中外,當務之急是重視中國作品,尤其是個性鮮明的民族聲樂作品。
2.重成人歌曲,輕少兒歌曲。
高師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什么?是基礎教育師資力量;基礎教育師資面對的是誰?是廣大中小學生。由此可見,高師聲樂教學留些空間給學生研究青少年歌曲一點也不多余。反觀當前高師聲樂教學,課堂上見不到《蝸牛與黃鸝鳥》、《種太陽》、《歌聲與微笑》等中小學音樂課堂常見的青少年歌曲,卻經常見到《勝利啊!勝利啊!》(Vittoria! Vittoria!)、《負心人》(Core ngrato)、《夜空中銀河低垂》等成人歌曲。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學生知道一些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和國家的代表性兒童歌曲,難道要等學生畢業后再去接觸他們職業生涯中真正常用的歌曲?這種教育實難稱之為有的放矢。究其原因,還是向專業音樂院??待R、求難、培養歌唱家的舊弊在作怪,忘卻了“師范性”的本質。
3.重“唱”的能力,輕“教”的本領。
有人講高師音樂畢業生既要能“上舞臺”,又要能“站講臺”,在教如何“上舞臺”方面我們做了很多,但在培養學生如何“上講臺”方面做得還遠不夠。筆者的女兒在幼兒園中班,園里組織歌唱興趣班,據說任課老師從某師范大學畢業不久,唱的很不錯又很負責,我們很有興趣,欣然報名,但在兩次活動之后孩子不太愿參加興趣班了,原因在于老師總讓孩子們放聲唱,看誰歌聲更響亮,以至于孩子嗓子啞了,說不出話來,了解到這一情況我們退班了。但我在想,這樣的個案不正是我們高師聲樂教學的一個縮影嗎?孩子的老師不正是千萬個高師音樂畢業生中的普通一份子嗎?誠然這位年輕老師的聲樂審美觀出了問題――她以為大的聲音就是好的聲音;她的教學法也出了問題――不懂得根據孩子的身心特點因材施教。但我認為這樣的尷尬與這位負責的小老師關系不大,倒與我們這些從事高師聲樂教學的人關系不小。我們是該認真告訴學生們怎樣教小孩子了,以切實幫助他們“站好講臺”。
4.重專業技巧,輕人的教育。
如果您讓一個高師學生講一下他在大學四年里唱了多少歌,他可能會拿出一個長長的清單;您在清單里任點一首請他演唱,估計他都會唱;但是假如您請他談一談歌曲的詞曲作者何人、講的是什么、學唱這首歌有何意義時,恐怕很難得到理想的答案,為什么?因為重了技巧、輕了人文。新課標強調基礎音樂課屬于人文學科,其目的是培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人”,而不是培養“小音樂家”,這個定位清楚了,高師的人才培養規格也就清楚了。當下相當數量的高師音樂生學習不求上進、過于講究吃喝玩樂,不遵守學習紀律、不懂得尊重師長的現象時有發生,充分表明他們還未成“人”,又怎能指望他們去育人?因此,聲樂專業教師要樹立“育人”的觀念,技術重要、育人更重要,切不可將育人的重任一股腦推給學工系列的同事。要知道,所有教師都有育人的責任,況且通過作品育人是專業課教師的獨特優勢。
三、改進高師聲樂教學的幾點思考
1.統一認識,高度重視。
針對高師聲樂教學依然存在的問題,聲樂教師尤其是高師聲樂教學的組織者、領導者要給予足夠的重視,要牢固樹立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師資人才的辦學宗旨,強調“師范性”,針對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深入研究基礎教育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探索基礎教育新規律,有的放矢開展教學科研活動。要繼續深入研究新課標提出的教學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將思想認識統一到新課標的要求上去,主動融入這場規模宏大、惠及長遠的教育教學改革中。新課標頒布實施僅有10個年頭,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不僅要下大力氣將改革不斷推向前進,培養更多勝任新課標教學的優秀人才,更要時刻防止舊弊的抬頭。
2.加強教材建設
高師聲樂教材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是高師聲樂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建國伊始“一邊倒”向蘇聯學習,以翻譯蘇聯教材為主,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20世紀高等師范院校聲樂專業的第一部規范、系統教材(高等師范院校聲樂試用教材《聲樂曲選集》,1981年)的廣泛使用,再到新世紀以來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層次鮮明的各類教材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先后高師聲樂教材逾百種。但由于新課標頒布至今尚不足十年,圍繞新課標編寫的高師聲樂教材暫未面世。站在新課標的角度看,原有的教材或多或少存有缺憾,加強教材建設,編寫與新課標緊密銜接的高師聲樂教材十分必要。教材建設至少應在三個方面加以重視:一是增加基礎聲樂教學理論知識的內容;二是增加兒童、青少年的歌曲;三是進一步突出民族特色鮮明的作品??傊?高師聲樂教材應適應基礎教育向素質教育轉換的這一發展趨勢,增強對新課標的適應性。
3.理論聯系實際,加強聲樂教學法教學。
聲樂教學是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不僅要懂“唱”,還要懂“教”,學好聲樂教學法勢在必行。現實中,專門開設聲樂教學法課程的院校并不多,以講座形式或在臨近畢業實習時向學生籠統介紹聲樂教學法較為常見,主講教師也多為教育理論方面的教師,本身未必有足夠的聲樂教學經驗,授課手段也往往是給學生照本宣科一些條條框框,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聲樂教學法這門課程應由理論功底相對扎實的聲樂教師來擔任,課程應至少包括聲樂基礎理論知識、青少年歌唱技巧訓練法、中小學音樂課堂組織法等模塊。為學以致用,應經常組織學生開展諸如說課、模擬教學等形式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條件允許的,還應安排學生到中小學實地觀摩學習,甚至承擔一些簡單的教學任務。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就不怕缺少“師范性”,一畢業就能夠勝任基礎教育音樂課教學工作。
4.加強人文教育,健全學生人格。
長期以來,基礎教育音樂課只教唱歌,片面重視技能訓練,與其它學科聯系甚少,對人文教育關注不夠。一方面強調歌聲“齊”、音量“大”,使歌唱停留在拼條件的階段、無藝術的美感可言;另一方面又有培養“小音樂家”的功利性目的。新課標淡化了這種功利性目的,更強調音樂的“教化”作用,將音樂教學與育人緊密關聯。因此,高師聲樂教學應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首先要引導學生辨別美、發現美、創造美,培養其高尚情操和創新精神;其次,通過合唱、重唱等歌唱形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使其學會交往,懂得如何在集體中找準自己的位置;第三,通過多樣性的教材,擴大學生知識面,促其樹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感悟和理解多元文化。
四、結束語
總之,新課標的頒布和實施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以新課標要求為方向進行教學改革已是高師聲樂教改的大趨勢,高師聲樂教育工作者必須主動順應時代的發展,深入領悟新課標的基本精神,將新的教育理念運用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為培養基礎教育優秀音樂師資力量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修海林.關于國家《藝術課程標準》研制的思路與認識[J].音樂研究,2002(1)
3 胡知凡.藝術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 葉高峰.《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與《普通藝術課程標準》的比較研究[J].藝術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9(3)
記者:此次新課標修訂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朱立祥:第一個變化是強調提出“德育為先”的概念。在這次修訂中,不論是國家對各個課標組的要求,還是各位專家對課標的審查,都不斷強調落實《綱要》中所提出的“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要求。
第二個變化是提出“能力為重”,這和《綱要》的要求相契合,強化能力培養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所有學科中有所體現。比如,過去數學學科強調培養學生的“雙基”,即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而這次修訂的課標就明確提出從“雙基”到“四基”,即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基本生活經驗和基本思想。
簡單地說,在人文社會學科領域,強調突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理科領域,則強調凸顯重要科學概念的傳遞,即學習科學概念并不是讓孩子去死記硬背,而是讓孩子對這個概念進行深層次的理解,體現對孩子能力的培養。
此外,很多學科還強調培養學生信息處理的能力,這也是符合信息化時代背景的,是自主學習的需要。
第三個變化是反映出時代的精神、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比如“十六大”以來所取得的新成就、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以及當代科技成果等,均在有關學科標準中體現。
第四個變化是對課程的總體容量進行了控制,強調了學段的銜接。部分學科強調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難度進行了適當的調整。
記者:新課標中刪減和調整了部分內容,此舉對減負有無作用?考試難度是否會降低?
朱立祥:《綱要》中提出減負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對于教育本身來說,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各個環節都要落實減負。教材要依據課標來編,老師要依據課標來教??梢姡n標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一定要體現“減負”,各學科都需在大量調研基礎上進行微調。
關于考試,我認為試卷的難度與所教內容的難度之間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密切,直白說就是——教的難,可以考的容易;教的容易,可以考的很難。因此,考試難度的衡量在于評價制度與考試性質。如果是選拔性考試,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是水平考試,則應該不會有太難內容。
總體來說,這一次修訂是建立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是建立在與國際教材的比較上。學者們指出,修改前的課標總體難度是適中的,個別學科有偏高的傾向。這一次在得到相應的調整后,自然也會在考試中有所體現。
記者:新課標中增加了一些德育內容,以及跟進時代的內容,此舉的出發點是什么?
朱立祥:我認為,這個出發點是解決教育教學根本任務——教書育人的問題。具體說是教什么樣的書、育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需要將有關德育、時展、科技進步方面的內容與課程相結合。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工作、學習的人,即使無法預測未來到底是什么樣,但我們知道適應未來的人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人文素養、藝術素養、對生命的認識以及基本技能。所以,這些都需要在課標中進行相應改變。
記者:新課標對老師的教育教學提出了什么新要求?
朱立祥:第一,教研人員和老師要積極深入地學習新課程標準。在修改過程中,很多學科的課標組都對本課程的課程性質表述進行了修改,學科對學生發展的價值有了更明確的表述。我們每天研究的、教的到底是怎樣一種學科,這個學科的育人價值到底是什么?只有把學科性質弄明白了,才不會局限在知識點的教學上,而會去思考一個“扇面”的問題,即教什么,為什么教。
第二,老師要提高自己的學科專業素養,教語言的有語言素養要求,教科學的有相應的科學素養要求。學科知識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老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學科知識,提高自己的學科專業技能。
第三,老師要提高自己教育教學實踐的能力。首先,各個學科的老師都要做好自己的教學設計,設計有效的學生學習活動,在師生互動交流中進行教學。其次,老師要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基礎,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己具備的能力出發,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再次,老師要深入研究教學內容,包括學科性質、學科教學的具體內容以及學科的知識結構。最后,老師要研究本學科的教學特征,不同的學科都有自己的教學特征、教學方式。當一個孩子在學習不同的學科時,應該能夠感受到“老師在用不同的方式教,我應該用不同的方法去學”。
長期以來,關于語文及語文課程,彌漫著太多的不確定性,即便是諸如“語文是什么、語文教什么”等這樣一些語文教育的基本問題,都一直在爭執不休、莫衷一是,理論界如此,及至實踐層面,一線的語文老師當然也就無所適從、不知所往了。課程標準的出臺,在一定意義上緩解了這一矛盾,特別是2011版新課標的頒行。盡管如巢宗祺先生所言,新課標還有不少需“留待以后探討的問題”[1],盡管今后還會有更新版本的課程標準面世,但新課標還是讓我們看到了國家政策層面的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最新同時也是具有連續性的頂層設計和清晰思路。關于語文課程的性質與理念、功能與地位、目標與任務、實施策略與教學方式等等,新課標都一一明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有了新課標在手,老師們也許可以不必再理會“理論達人”那些令人目眩的說道,也至少可以抵擋一陣來自家長或社會焦灼心理的圍堵??梢源_信,在新課標的語境中言說,在新課標的場域里觀察,在新課標的框架內踐行,照著新課標指示的方向往前走,沒錯的!
下面擬從基本理念、基礎目標、現實問題等三個方面談談學習新課標的體會。
一、語文課程基本理念的確認
新課標進一步明確了語文課程的價值追求,清晰了語文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新課標保留了原實驗稿關于“基本理念”的四條,但在具體表述上作了些許增刪與調整。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調整體現了幾個方面的取向:第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語文課程中的滲透;第二,進一步突出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第三,進一步突出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學國語言文字的運用,以及實施這一目標的基本環節和要素。這些值得我們仔細揣摩和認真領會。
“語文素養”的提出,是第八次課改的重大理論貢獻。新課標關于“語文素養”的表述有兩點發展:一是豐富了語文素養的內涵,在原有“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語言積累”“語感”“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基礎上,增加了“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內容,把“方法與習慣”納入素養的視野,體現了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的規定性;二是明確了語文素養的“養成”理念,清晰了語文素養的形成途徑。新課標強調,實現語文教育的育人功能,須“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而不是采用與語言文字教育平行外加的方式。這一表述,折射出語文素養“養成”的基本特征,如綜合性、基礎性、過程性、非線性(習得與發展并非一一對應的直線關系)等。當然,這些還有待進一步深化與拓展,但基本的方向不應迷糊。
新課標還凸顯了語文課程的價值引領與滲透,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明確指出“革命傳統”“愛國主義”“創新精神”教育是語文課程應有的責任。這些重要理念,有助于我們厘清對一些問題的模糊認識。比如,不久前曾有對語文教育“美德綁架說”的指摘和“全能幻想論”[2]的批評。前者認為,語文教育應當“去政治化、去思想性”;后者認為,價值引領是人文社會學科的共同任務,語文教育將此攬入懷里,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全能幻想。事實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言文字始終負載著人文內涵,語文課程的實施過程就是將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過程。學生的閱讀與表達,就是接收他人或傳遞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情感態度。因此,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的語文教育,必須承擔起一定的國家責任和社會義務,將愛國主義、傳統美德、創新精神等方面的教育,與知識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這并非語文課程的附庸或無奈,而是時代賦予語文的教育使命和文化自覺。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十年課改倡導的標志性理念之一。新課標在此也有幾個明顯變化:一是提出以“問題意識”替代“自主意識”;二是“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三是提倡學習方法的融通,例如強調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又具有現代社會的學習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在老師中有一種觀點,認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不適合語文教學。我們通過討論,比較一致的共識是,離開語文的語境過于籠統地講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確讓人不明所以、不知所措,因而必須對這一理念作“語文化”解讀。比如“合作學習”的經典定義是:“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助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毕逻@個定義的前提是:合作學習是小組共同解決某個問題。但語文的學習有其個性,語文教學中的小組學習可能在揣摩怎樣朗讀更好,可能分小組進行鑒賞,可能在討論某個問題,可能在分角色表演,合作的結果有時是“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有時就是一種體驗。這樣理解也許更加有助于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合作”[3]。
二、語文課程基礎目標的堅守
關鍵詞:新課標 課堂教學 民主與放縱 重視
前些日子看到這樣一則資料:有位老師為了充分落實新課程、新課標精神,在課堂上特地設計了一道延伸拓展題,以活躍課堂氣氛,突出學生主體性、課堂民主化。題目是這樣的:
一個年輕人行走在郊外,忽然聽到呼救聲,發現是一個旅游者掉在湖里了。當時,周圍沒有船只、木板、繩索、竹桿、救生圈之類,又沒有通訊工具,年輕人自己也不會游泳。問:如果你是年輕人,是跳下去救人還是轉身離開?
當時課堂討論熱烈異常,老師任學生自由發揮,暢所欲言,不作定論。這道題學生主要是熱衷兩個答案,就是“跳”和“逃”。事后聽課老師好評如潮,紛紛肯定這堂課落實了“尊重學生的選擇,還主體于學生”的新課標要求。
熱評當中我們是否作過冷靜思考呢?新課標倡導民主的課堂教學,注意發揮學生的學習個性,應該承認這是一種先進的、科學的理念。新課改的實施也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課堂教學呈現一些新鮮的氣象。但是我們的老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對新課標先進理念的理解往往會進入一些誤區,比如像上面這道延伸拓展題。
這是一道兩難選擇題,就是道德的拷問和生命的威脅。跳,是弘揚了我國傳統美德,但有悖于生命教育的主題。再說了年輕人自己也不會游泳,其結果很可能是二個都被淹死,那跳的價值有多大呢?當年的救火少年賴寧的英雄事跡不是再也不提了嗎,更不讓少年學習了嗎,因為現在我們在提倡生命教育。
轉身離開走,就是“逃”,這又是違背我們的道德教育的。但是老師讓學生暢所欲言,觀點不對學生的操行作評定,那學生自然會踴躍發言,個個興致高昂,課堂氣氛自然會熱鬧。
尊重彼此的選擇是對的,重視學習過程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我們的教學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為了讓課堂熱鬧?是為了讓學生發言踴躍?或是為了新課標的課堂民主化,還主體于學生?
我想,這顯然是違背新課標精神實質的。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弊灾鞑皇仟毩⒌?,而要與合作、探究相結合。
一道道德拷問與生命威脅的兩難選擇題,不僅僅是讓學生暢所欲言,重點應該是合理引導學生“言”的方向。這道題完全可以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甚至是啟迪學生開啟智慧之門。
教學中最可怕的是思維固定化、模式化。新課標之所以倡導還主體于學生的出發點我想就是讓學生走出傳統的僵化教學模式,開動腦筋,活躍思維。
這道題目老師為何定格于讓學生在“跳”和“逃”兩個結果做文章呢?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是不是只有這兩種結果呢?為什么不啟發學生走出這種兩難境地呢?
我想,這里除了“跳”和“逃”之外,應該還有其它的答案的,比如:雖然周圍沒有船只、木板、繩索、竹桿、救生圈之類的,那還有沒有其它的東西呢?我何不找一找?沒有東西,又不會游泳我難道不會想想其它的辦法嗎?比如:我可以撕開自己的衣服弄成長條拋過去讓他抓住,這樣不是沒有可能的。
答案雖然不是唯一的,但我們教學不是為看熱鬧,而是讓學生把腦筋動起來。原教育部新聞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他認為語文不僅僅是一門基礎課,而且是一種技能。只有開啟了學生的智慧之門,才能把技能教給學生,學生才能掌握技能。
同時,現在有一個不容回避的嚴峻現實:由于社會風氣的某些負面影響及網絡的不良信息的浸染,不少學生在道德、情操、意志、品格等方面已是千瘡百孔,無規矩之念、是非之觀、榮辱之心、敬畏之感。對學生這方面的民主自由言論,其實就是一種放縱,嚴重違背我們教書育人的初衷。
現在,有的老師把《背影》上成了“父親爬鐵軌違反交通規則”的課,把《愚公移山》上成了批評“愚公沒有環保意識”的課。老師還美其名“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還用“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漢姆雷特”來解釋。面對學生對文本價值的曲解和誤解,老師不及時進行有效調控、引導和點撥,這樣是否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的最大尊重?
一、前言部分論述的比較
在前言部分的開篇詞中,老課標提出的是要通過歷史教育“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新課標提出的是“培育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是時展和社會前進的需要,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需要”。兩相對比,可以看到,老課標重視的是歷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而新課標重視的是公民教育和學生的成長需要,側重點是不同的。此外,在開篇詞中,老課標也提出了通過對歷史多樣化的學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而新課標的表述為:“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提高綜合素質,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辈坏匾暤氖菍W生自身的發展,符合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特征,而且提出“歷史的角度”一詞,注重的是從歷史的本身來考察社會發展和感悟人生。
二、課程性質論述的比較
老課標一開篇就是從初中必修課程的角度來強調歷史的課程地位,但是新課標卻從人文社會科學的角度加以強調,由此可見,老課標重視的是課程設置,而新課標重視的則是歷史作為人文課程本身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兩個版本的課標編寫理念的不同。這點也體現和貫穿于新課標本身。老課標的課程性質概述得非常簡略,最后歸結于歷史課程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成,其表述較抽象且不夠具有學科的特殊性。而新課標對課程性質的表述比較具體,強調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教育,并將其學科特性分為四個方面,分別為: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與綜合性,并將老課標中的“國際意識”一詞改為“國際視野”,從詞性上分析其詞的外延更為寬泛。而這四個方面分別從四個層次上表述了歷史課程的性質:思想性是樹立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基礎性是以普及歷史知識,形成歷史意識為主;人文性是表現歷史所特有的人文教育功用,是形成學生正確價值取向的方面;而綜合性則是重視歷史與現實結合的作用。從新課標對課程性質的具體解讀我們可以感受到,隨著歷史理論的不斷進步,我們的課標編寫也在不斷成熟,不但重視歷史學科的學科特性,而且更注重站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心理水平的角度去考慮。
三、課程基本理念論述的比較
老課標對編寫理念的表達是:“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發揮歷史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睆睦险n標的課程理念可以看到,老課標在大的范圍內是要求以學生為中心的,但重點是放在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和歷史的道德教育功能。而新課標在課程理念中分別列舉了四個方面。與老課標明顯不同的是,新課標明確提出“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首次提出了“正確的價值判斷”理念。這就告訴我們,不但要教歷史書,而且重要的還在于育人,在于思維的訓練。此外,在初中歷史學習的要求上,以“普及歷史常識”、“初步具備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為主,這一標準比起老課標顯然在歷史知識的掌握上有所降低且更加具體,在評價體系上也給予了教師更大的自,要求創新和發展。
四、課程設計思路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