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15:07:32
序論:在您撰寫對農業發展的建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其一,近幾年我國對韓國貿易穩步上升,并一直處于逆差;但對韓國農產品貿易一直處于順差。據海關統計,2013年中韓貿易額為2742億美元,進出口額比例約為2:1,貿易逆差超過900億美元。其中,中韓農產品貿易額為63.64億美元,進出口額比例約為1:3,貿易順差超過27.7億美元。從長遠看,這種順差呈不斷擴大的趨勢,主要原因一是我國地域遼闊,勞動力密集,農產品總量較大;二是我國農產品具有價格優勢,平均為韓國的20%~30%;三是韓國的農業資源短缺。
其二,我國出口韓國的農產品主要是初級產品或未加工品,進口的農產品主要是深加工品。從農產品進出口結構看,中國對韓國出口的農產品主要有水產品、蔬菜、油籽、禽肉等,2012年分別占中國對韓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5.7%、19.6%、7.7%和4%,合計占67%。中國從韓國進口的農產品主要是水產品、食糖、飲料等,2012年分別占中國從韓國進口農產品總額的28.5%、26.5%、10.2%,合計占65.2%。延邊州的情況也是如此,出口韓國農產品的主要品種有:水產品、人參、脫毒馬鈴薯、干明太魚、食用菌、桔梗、雜糧、山野菜、干菜(辣椒、蘿卜干等)、腌制蔬菜等,多為初加工或未加工的農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出口企業利潤低。有些低價農產品進入韓國后經過再加工、包裝,冠以韓國品牌高價出口到其它國家乃至返銷到我國市場,賺取中間高額的差價。我國的人參出口到韓國,加工成高麗人參后價值大增,就是典型的例子。
其三,中韓農產品貿易受政策影響較大。由于韓國農業發展空間有限,糧食安全又關乎國家安全,所以政府對本國農業保護力度大,主要體現在進口限制、對農產品出口的巨額補貼,以及農業扶持政策等方面。這些措施在保護國內農產品的同時,造成韓國國內的農產品價格居高不下。加之農村年輕勞動力不斷流失使勞動力老齡化嚴重,最終導致韓國農業國際競爭力較為弱小,農業結構調整比較緩慢。相對來說,中國的農業保護支持力度較小,比較價格明顯偏低,推動了兩國間農產品貿易。但是,當中國農產品威脅到韓國農產品的銷售時,韓政府或是農業協會就會尋求技術性貿易壁壘手段,對農產品貿易施加影響。
其四,短期內中韓農產品貿易格局不會改變。盡管貿易爭端不斷,但是中韓兩國地理位置相近,農產品資源存在互補,消費習慣相似,我國農產品價格低廉。短期內這種競爭優勢不會消失,因此農產品貿易格局在一定時期內不會改變。
延邊對韓農產品進出口的比重呈逐年增大趨勢,是韓國進出口農產品的重點地區之一。私營企業在延邊州對韓貿易中占主導地位,外商投資企業對韓進出口漲幅明顯,2013年兩者合計占延邊對韓貿易總額的98.8%。據統計,2014年上半年,延邊州在吉林省對韓貿易整體下行的壓力下,農產品出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對韓出口農產品4501萬美元,同比增長26.9%;出口水海產品1468萬美元,同比增長16.6%。數據表明,延邊州對韓出口貿易方面,農產品及水海產品的發展潛力比較大。今后隨著中韓自貿區的落實,關稅等貿易壁壘的取消,我州農產品的出口量將大增,我州應抓住這機遇,搶占市場先機。
二、中韓農產品貿易對我國發展的利好因素
中韓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我國而言,意義重大。從當前來說,現實意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促進我國的國際貿易的發展,有利于提高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增加就業;其次是中韓自貿區的建立有利于規范我國的市場,促進良性競爭,優勢互補;最后,建立自由貿易區能促進中韓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在我國周圍構建一個友善、和諧的發展氛圍。
中韓實行農產品自由貿易,對發展延邊現代農業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一是有利于促進農業領域投資和引進韓資。二是有利于促進農產品貿易,優化貿易環境,擴大貿易空間。三是有利于引進韓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2012年4月在韓國召開的首屆中日韓農業部長會議上,三國就糧食安全、動植物疫病防護、應對自然災害等重點領域合作達成諸多共識。中韓自貿區協定將逐步打破高技術貿易壁壘,推進建立農業政策分享和自然災害信息共享平臺。這將有助于延邊引進韓國的育種、加工等比較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消除食品安全隱患,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四是有利于提升延邊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
經過多年的努力,延邊農業具備了承接資本和先進技術的基本條件。一是專業農場和農業機械的普及,有利于農業實現規模化;二是延邊特有的生態條件,國家級生態示范州和國家級質量示范州的建設,以及國家生態功能區的定位,有利于延邊提升農業的標準化、市場化水平,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三是延邊在吸引韓資方面已經有良好的基礎。這必將吸引韓資和城鄉資本擴大農業投資,推動延邊外向型農業加快發展。
三、對策建議
1、打造中國延邊韓國商品集散地
在這方面,延邊具有得天獨厚的硬件、軟件優勢,建議依托延邊農業科技示范園龍井核心區,綜合運用延吉國家級高新技術區、琿春出口加工區等政策,采取“零售和批發相結合、線上線下交易相結合”的模式,廣泛發動在延邊和從延邊走出去的企業家,集中精力,打造中國延邊韓貨集散基地,同時建設若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并考慮在韓國設立“境外經貿合作區”,使之成為中韓產業互動合作區。一是建議州政府借鑒國內其它先進地區的做法,制定政策,調動全州的積極性,形成一盤棋,一個步調。二是海關、商檢等部門應合力支持,確保保質期短的食品順利順暢通關。三是完善物流倉儲基地建設。
2、爭取建設中韓自貿區先行區
中韓雙方初步同意將山東威海市和韓國仁川市列為中韓自貿區先行區,重點在通關模式和服務貿易領域進行探索。同時,有關方面有意將煙臺、青島、大連、鹽城、延邊列為第二批中韓FTA先行區,這對延邊發展是利好機遇,建議“先行先試”,積極爭取。抓緊梳理我州在服務貿易、現代農業和其它方面上的先發優勢,摸清我州在自然人移動(主要含勞務、旅游兩方面)、金融及貨幣往來、投資便利化、文化交流、服務外包及電子商務、現代農業等方面的底數,在此基礎上,啟動編制《延邊州建設中韓FTA先行區可行性研究報告》。促進省政府加強與商務部、發改委、外交部溝通,爭取納入相關談判計劃,早日啟動實施。選定韓國與延邊在城市整體實力、產業結構等方面接近的城市,由政府間簽訂合作協議,進行全方位合作。
3、大力發展我州農產品跨境貿易電子商務
《中韓自貿協定》中包含電子商務相關章節,中國首家中韓電子商務平臺已于2014年初落戶青島,目前已有150家韓國企業入駐。發展電子商務已成為當今國際貿易中的必然趨勢。建議我州進一步加快對農產品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涉及的一系列配套措施的研究制定工作,培育相關人才。推動延吉市申報成為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城市,對韓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將成為我州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4、積極引進韓國農業企業投資,重視培植企業主體
延邊企業在開拓韓國市場方面,有語言、文化傳統、社會情感、了解韓國社情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我州應大力培植企業主體,開拓韓國農產品市場。韓資企業投資延邊農業具有一定的基礎,中韓自貿區談判能夠大大改善我州投資環境,促進韓資進一步流入延邊,應抓緊包裝優勢項目,加強與韓國相關企業或協會的對接工作,加大對韓招商引資的力度。而且,制定優惠政策,提高服務水平,支持對韓經貿企業發展。面對中韓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延邊企業必須積極修煉內功,提高應對能力。
5、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建設、提升農產品質量
充分發揮延邊大學、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作用,通過農業合作等方式,積極引進韓國農業在育種、加工等方面的先進技術,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高延邊的農業生產能力和農產品深加工水平,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培育品牌,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強國際農業標準和技術法規的研究,建立我州的農業質量標準體系并轉化成出口推薦標準,與國際接軌。積極主動落實中韓關于糧食安全、動植物疫病防護、應對自然災害等領域合作的交換意見。按照農產品的類別、級別進行標準化篩選和加工,嚴格按照安全檢測標準及包裝流程并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產品認證等,強化標識意識,增強產品的信任度。重視對原產地的認定和保護。既要整合現有品牌資源,又要根據地區特色創建新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
[論文摘要]區域經濟反映不同地區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內涵和外延的相互關系,區域創新本質上是區域經濟行為。從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能力相互聯系的視角,對兩者的耦合關系進行了分析,并提出貴州省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能力發展的建議。
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創新能力日益成為影響區域發展的關鍵因子,成為很多政府為增強競爭優勢而選擇的一種重要的彈性政策措施。成功的經濟區域應該是內生型經濟增長的區域,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創新能力的競爭。改革開放后的前2O年,在Xl~4,平“兩個大局”思想指引下,中央政府實行“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非均衡發展戰略,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期落后的面貌,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本文運用耗散結構討論方法建立區域分工與合作的新的分析框架。為尋求解決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新路徑,破解區域封鎖、惡性競爭難題的新措施,探討區域分工合作的轉制和創新,為中國乃至發展中國家的區域分工合作、發展落后地區提供實踐范例,為各級政府區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1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能力
1.1區域經濟及中國區域經濟發展
經濟區域是指以一定地域為范圍,并與經濟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結合的區域發展實體。區域經濟則反映不同地區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內涵和外延的相互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實現了從低水平平衡發展到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的轉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造就了帶動國民經濟整體增長的經濟核心區和增長極,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
1.1.1區域經濟的基本內涵區域經濟是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每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都受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制約。水分、熱量、光照、土地和災害頻率等自然條件都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時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條件下,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受投入的資金、技術和勞動等因素的制約;技術經濟政策對于特定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區域經濟是一種綜合性的經濟發展的地理概念。其反映區域性的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現狀及問題,尤其是指礦物資源、土地資源、人力資源和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現在地區生產力布局的科學性和經濟效益上。區域經濟的效果并不單純反映在經濟指標上,還要綜合考慮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和地區性的生態效益。
1.1.2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重要歷程1978年以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經歷了從不平衡發展到協調發展的戰略轉變。根據不同時期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可分為3個階段,即l979—1990年向東傾斜的不平衡發展階段、1991一1998年開始關注中西部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啟動階段和1999年以后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全面實施階段。中國是一個地區差異較大的國家,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政府在“六五”計劃中采用傳統的沿海與內地“兩分法”來反映這種差異性,到“七五”計劃時期,中國政府按照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將全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大經濟地帶,并以此作為國家確定經濟開發重點和生產力布局優先次序的依據;在“八五”計劃中,中國政府又采用了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這種“兩分法”,“九五”計劃則表述為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1999年,中國政府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大開發的范圍,除了“七五”計劃時期的西部1O省(區、市)外,還包括原來屬于東部地區的廣西和原屬于中部地區的內蒙古,以及吉林省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這樣從省級行政單元看,形成了“10+2”的大西部概念和西部大開發背景下的新三大地帶格局。2005年以來,中國政府相繼實施了東北地區振興戰略和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在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將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分為四大區域,由此形成了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區域的新格局(表1)。比如,在西部地區,西南和西北地區的發展情況就差別較大,主要包括西部大開發省份;在東部地區,主要包括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東半島和京津冀的差別也很大,而東北地區可以大致看成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經濟區。
1.2區域創新能力及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2.1區域創新能力的基本內涵區域創新能力的概念,國內外尚未有十分明確、統一的概念。如從科技層面出發,將區域創新能力定義為“區域創新能力就是區域發展和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主要表現為工藝流程、產品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和開發能力之和”、“區域創新能力就是區域科技能力和區域科技競爭能力”等;美國哈佛大學波特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認為,國家創新能力取決于共有創新設施的強度,支持創新集群的環境條件下以及兩者互動聯系的強度。在我國,中國科技發展戰略小組在區域創新能力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該研究小組認為,區域創新能力是指一個地區將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的能力,將區域創新能力從知識創造能力、知識流動能力、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新環境和創新的經濟績效5個方面(圖示)。
1.2.2區域創新能力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隨著新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創新在本質上是一種經濟行為,區域創新在本質上就是區域經濟行為。區域經濟強化了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的區域意識和空間意識,即增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優勢,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高速穩定持續發展。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幫助區域創新從各個方面建立了一種區域架構。區域經濟活動暗示區域創新的系統特征,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誘導區域創新的空間布局,區域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工加強區域創新的優勢互補,區域經濟政策引導區域創新的發展方向??傊瑓^域經濟學對區域創新發揮著基礎理論的導向作用。
2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能力的耦合關系
2.1區域創新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
技術創新使主導產業或產業集群成為相關行業新的“增長極”,該增長極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不斷吸引著周圍的各種要素。一是增長極的高速增長對生產要素供應部門產生影響;二是增長極高速增長誘導周圍地區新興工業部門、新技術、新原料、新能源等的出現。區域創新環境還可以為區域內的大量中小企業提供新技術及各種技術服務,并進行技術擴散,形成更大規模的經濟增長效應。通過區域創新可以優化、整合區域內的創新資源,提高區域的創新能力,形成區域的創新合力,區域中高科技企業和高科技產業園區形成區域經濟中的新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區域內大型企業創新能力的形成,不僅可以提高企業自身對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還可以逐步形成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2.2技術創新促進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
技術創新與產業集群的關系:一是技術創新的系統性要求與產業集群內各主體的互惠共生性要求一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在創新系統中都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技術創新系統中的外部經濟效益與產業集群中的集聚原理一致。在產業集群中,眾多相互關聯的企業聚集在一起,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產業群的發展和建設可以促進地區間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減少產業結構趨同化和重復建設等問題,達到規模效應,從而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健康發展。技術創新加快了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這是由于技術創新的內在屬性與產業集群的一般特性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在我國,無論沿海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主導產業或產業集群帶動的區域發展典型。如中國的硅谷“中關村”,武漢“中國光谷”已研制成功5大品種、4O多種型號的新型激光切割機,在占領國內55市場份額的基礎上,開始稱雄東南亞地區的激光市場。
2.3區域創新離不開區域內技術進步及對經濟、文化資源的依存
產業結構的升級僅靠技術引進和模仿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自主創新的能力,而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依靠區域創新環境的建立和完善。區域經濟的創新離不開地區的經濟、文化和資源等條件和水平。國外的研究也證明,區域技術創新的發展受到區域具體的發展歷史、文化、傳統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結構因素的影響。區域創新是以區域作為整體,以發展區域經濟為目的,來構建區域創新系統,從而能夠一方面根據本地區的特點發展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與進步。
3貴州省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能力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加快重點行業、領域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3.1.1加快西電東送的建設貴州動能資源豐
富,水能、煤炭和煤層氣開發潛力極大,尤其是火力發電彌補了枯水期水電緊張的狀況,具有獨特的“水火互濟”優勢。同時,隨著貴州電力工業的發展,必然帶動煤炭生產的規?;?、自動化及集約化水平,促進煤層氣等新能源的開發,增加煤炭工業的科技含量,進而可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產品進入東南沿海。 3.1.2加快礦產資源的開發貴州磷礦資源豐
富,原礦品位高,有害雜質含量低,是全國數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業生產的重要原料。貴州磷及磷化工的生產規模、技術水平、生產設備和總體經濟效益在全國具有突出的優勢,發展潛力巨大。貴州的磷酸二銨為中國名牌產品。
3.1.3鋁及鋁加工貴州的鋁加工在全國占有重
要地位,氧化鋁、電解鋁在國內外都有很強的競爭力,經濟效益在全國同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目前,貴州省鋁產品主要銷往廣東,隨著“泛珠三角”區域經濟技術協作的深入,貴州鋁的深加工產品必然能尋求到更為廣闊的市場。
3.1.4加快高新技術開發及其產業化建設貴州
高新技術發展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等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群。另外,為了使貴州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指數、信息產品與服務指數、信息化水平總指數能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貴州省制定了“數字貴州”建設總體規劃方案,加強了“數字貴州”信息交換中心、數字國土、數字城市、數字農業、企業信息化、數字林業、數字交通、數字公安、數字校園的規劃和建設,同時制定并規范了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力爭形成較完備的信息產生、交流及共享體系,推動全省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發展。
3.2注重喀斯特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
貴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帶,處于長江、珠江上游分水嶺地區。由于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石漠化面積的迅速擴展,已從根本上威脅到貴州人民賴以生存的基礎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并嚴重危及長江、珠江中下游地區和三峽庫區的生態平衡,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社會與生態的持續協調發展和全國小康目標的實現。因此,加強貴州喀斯特區的環境保護及生態建設已刻不容緩。圍繞生態農業、生態林業、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生物資源開發及監測評價等內容,貴州省已開展了改善生態、生活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創建了退耕還林還草、保土節水、產業化生態旅游、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等試驗示范區。為了進一步推進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環境污染的控制,還需聯合其他省(區)共同攻關。
3.3加大貴州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
3.3.1畜牧業貴州氣候溫暖濕潤,畜群生長及飼
料生產條件明顯優越于西北和北方牧區,且廣大農村受工業污染和化學農藥污染的程度小,是生產“無公害食品”的理想地方。貴州畜禽品種豐富,擁有一批適應性好、抗病性強、周期短和肉質優的地方特色畜禽資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積達400萬hm2以上,還有約33萬hm2地坎,200萬hrn2林下草地,80萬hm2退耕還林地和數千萬畝冬閑田土可供利用,畜牧業發展的增長空間極大。此外,養畜成本低,使貴州畜牧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格上的競爭優勢。在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國家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列為重點,出臺了退耕還林還草等優惠政策,為貴州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加上加入世貿組織后,拓展了貴州畜牧業發展的國際市場空間,隨著“泛珠三角”區域的協作和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國家將進一步推進南貴昆經濟區的建設,這對貴州畜牧業的發展更為有利。新階段扶貧開發的推進,必然要加大對脫貧帶動力大的畜牧業的投入,也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時機。
3.3.2卷煙、釀酒等特色產業貴州烤煙種植和
卷煙生產歷史悠久,有明顯的資源和技術優勢,是全國烤煙種植和卷煙生產大省。全省擁有黃果樹、遵義、云霧山等名優卷煙品牌,目前,圍繞提高卷煙產品的質量,正對煙草配方技術、安全型卷煙生產技術、混合型卷煙產品以及煙用香精香料等進行研究開發。以“國酒”茅臺為龍頭的貴州釀酒工業,是貴州的傳統優勢產業。全省擁有茅臺、董酒、習酒、貴州醇、青酒等名優品牌及其系列產品。貴州釀酒工業擬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在保證質量和增加品種系列的同時,擴大市場占有份額。
3.3.3特色食品業貴州具有發展以特色農產品
和野生植物資源為原料的特色食品生產的優勢。黑糯米、薏仁米、蕎麥、芭蕉芋、山藥、辣椒、竹蓀、土豆、魔芋等特色農產品目前已由原料出口轉為就地加工;刺梨、獼猴桃、楊梅、柑桔、銀杏等已從野生轉為基地規?;N植;竹蓀、香菇、蕨菜、折耳根等山間野菜資源豐富,為貴州特色食品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發展貴州旅游業
貴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環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觀、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和宜人的氣候著稱。境內溶洞、瀑布、峽谷、石林、溫泉等自然景觀數量多、分布廣、觀賞價值高。全省擁有可供旅游者游覽的旅游景區(點)1000多處,有黃果樹、龍宮等8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貴陽、花溪、百花湖等4O個省級風景區,有梵凈山、茂蘭喀斯特森林等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淮河麻陽、道真大沙河等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還有遵義、鎮遠2座歷史文化名城,現已開發4條各具特色的旅游風景線。貴州是多民族省份,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產品不僅在全國旅游市場占有一定優勢,還具有重要社會文化旅游科研價值。隨著“泛珠三角”創新聯合體系的建設,區域協作內容的擴展,貴州與滇、桂、川將會形成旅游片區優勢,建立起西南區域旅游資源的大系統,合作推出旅游品牌。隨著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貴州旅游業獨特的地緣優勢將得到更好的發揮。
3.5重視勞動力資源的培訓與開發
貴州勞動力資源豐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的優勢。隨著“泛珠三角”創新體系的建設和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貴州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的數量將會增大。因此,除加快建立反應靈敏的國際勞務市場信息通道,積極拓展國際勞務市場,提高貴州國際勞務合作質量和水平,擴大勞務輸出規模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勞務輸出人員專業技能和新知識的培訓,提高勞務輸出人員的整體水平,并通過勞務輸出,帶動設備技術的輸出,促進貴州經濟的發展。
3.6構建以知識經濟產業化為重點的科技創新基地
構建科技創新基地要依據現代科學技術是知識經濟的核心、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經濟的主導產業、科學技術成為知識經濟中生產力的第一要素等知識經濟特征,尋求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支撐、實現產業化過程中核心技術隨資本、股權漂移,重點是建設知識經濟發展平臺。貴州科技創新基地建設重點應以省會貴陽為中心,以主導產業項目為支撐,核心技術研發為重點,核心組件經營為目的,最終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自我開發能力的高技術產業成果轉化??萍紕撔禄亟ㄔO要整合上、中、下游產業,形成產業鏈。產業化基地發展分三個時段:第一時期為基礎期,2003年7月至2006年底,完成組織核心團隊、掌握核心技術的主要支撐項目建設;第二時期為發展期,2007年初至2009年底,主要以搶占市場占有率為策略目標,占領一定份額國際、國內市場,實現科技創新基地的穩定收益;第三時期為整合發展期,在2009年以后的4~5年內,以品牌經營為主軸,實現以核心技術帶動的跨越式發展??萍紕撔禄氐膶嵤┲饕尚畔a業、新材料、生物技術三大塊組成,突出微硬盤核心技術產業、光電核心技術產業、數字TV核心技術產業三個核心項目及高科技產業群。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 結構調整; 主要問題; 解決對策
農業產業化可以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最佳途徑之一。而隨著農業產業化的逐步發展,農產品在生產、加工、運輸、倉儲、銷售等環節也逐步配套化、科學化。農業產業化所帶來的巨大生產力以及生產領域的擴大,有利于促進農業勞動力的就業,促進農業發展的優化升級。
一、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低、發展不平衡
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所導致的各地區間農產品產業化的發展水平間的差異越來越大。目前,許多鄉鎮農業產業化已初步完成了由產品初級加工向精細加工、由單一化向系列化、由內向型向外向型的方向轉變。但由于我國小農經濟思想對民眾影響的根深蒂固,仍然缺少對農業發展的橫向化與縱向化的分析,這主要表現在農民缺少市場意識,對農業產業化存有誤解,也使得參與市場的積極性不高,這也造成了農業產業化的經營組織的數量過低,無法形成一定的規模化、聚集化,使得農業產業化的競爭力無法與其它產業相比。
(二)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意識
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行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從目前情況來看,資源無法滿足產業化進程中的需要,因此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更為重要。但是當前一些企業只在乎眼前的利益,缺乏長遠性的打算,多采用一些“短、平、快”的項目和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忽視了對生態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一味片面追求農業生產量,對農業進行掠奪性的生產經營模式,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再加上農副產品加工業相對落后,缺少深加工的層級,在農產品加工過程中浪費嚴重,利用率低,無法表現農產品的價值。
(三)農業信息的傳播渠道不暢
隨著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加劇,農業信息的傳播顯得更加重要。它主要體現在能夠讓農民了解到當下各類別科技信息、市場信息,并能夠提前了解災害性氣候與病蟲害預報,及時做出應對。但從當下發展狀況來看,農村在信息傳播這一方面還處于初級的發展階段,主要表現為管理機制的不健全,缺乏的宏觀調控和行業管理制度的相關規定,各部門、各行業之間缺乏協調性,有些偏遠地區由于技術受限無法及時更新各類信息,這對農村信息市場的發展無疑帶來了不良的影響,阻礙了農村產業化的信息化發展。
二、加強我國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對策措施
(一)提高農民群體的文化素質
要想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優化升級,狠抓農民的教育培訓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可以通過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成人教育、農業廣播電視教育、農科教中心以及專業協會等形式,從而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農業技術培訓體系。于此同時,還需M一步發揮農技推廣站、農業廣播校、農業院校的作用,與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相結合,加快推廣新技術、新成果、新經驗、新方法、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從而為農村培養大批懂技術、能操作、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還可以通過建立擇優扶持的培訓激勵機制,改變小農思想,讓農民學會利用科技、信息來增加收益,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二)進一步推動對土地經營的規?;?/p>
這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實施,一是要因地制宜的發展鄉鎮企業,并與小城鎮建設以及戶籍制度政策相結合,實行企業化經營與專業化的生產,促使土地相對集中,形成一定的規?;?。其次,應當對耕地流轉制度進行細致的研究,使過去分散性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與規范的市場機制緊密聯系起來,形成規模生產和規模效益。最后,政府還應當加大對經營者在各方面的扶持和服務力度,使其能夠順利的發展。相信隨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理念的逐步推進與共識程度的加深,規模經營的內涵和外延也能夠得到新的升華擴展。
(三)加強農業信息市場的建設
第一,從事農業信息的人員本身應當不斷增強信息的商品意識以及市場經濟的觀念,改變過去依靠國家撥款的形式,只是按照行政指令來對信息資源進行整理、加工和的方式,而應當轉變為以獲取效益為目標,將農民的需求作為信息的導向,從而根據農業信息市場的特點來生產適銷對路的信息產品,從而在其中獲得一定的效益,來更好的維持信息運作的環節。
其次,在對農產品開發的環節中除保持原有的傳統產品外,還要通過信息的來對產品進行深加工,并開發出具有農業特色的各類數據庫,以及實物信息產品和配套產品,及時提供適合于農村市場經濟所需要的新內容、新產品。
其三,應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來建立適于本地特點的農業信息市場,充分發揮各類信息傳播的優勢,利用多種形式來進行多層次、多樣化的信息成果轉換。與此同時,也應當建立全國統一的農業信息市場,健全信息市場法規,對各地的信息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從而更好地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三、小結
我國農業產業化是否能夠得以順利的發展下去,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規范化、合理化的程度,而且通過產業分工的細致化,也能夠改變過去分散、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逐漸向專業化、精細化的農業社會化管理的方向發展。農業產業化不僅有利于農產品經營的規?;?、市場化,同時也有利于對先進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以便更加適應現代化生產的需要,推動農業增長方式的改變,使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趨勢更加科學化、規范化,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升級優化。
參考文獻:
[1]岳耀紅. 試論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對策[J]. 中國集體經濟,2017,(03):43-44.
[2]張金亮. 鄉鎮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問題與對策[J]. 科技經濟導刊,2016,(22):210.
關鍵詞:耒陽;現代農業科技園;環境條件;意義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3-0003-2
現代農業科技園區是選擇在農業科技力量較雄厚、具有一定產業優勢、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城郊和農村,集中配置土地資源和農業資源,由政府、集體經濟組織、民營企業、農戶、外商投資興建,以現代農業設施和高新技術為支撐,集農業、林業、水利、農機、工程設施等高新技術為一體,運用現代組織管理方法經營的現代農業產業密集區域,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展示現代農業科技為主要目標對農業新產品和新技術集中投入、集中開發,農業高新技術的開發基地、種植基地,以此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1]。加強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發展農業高新技術項目,已經成為帶動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國家也加大了對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及農業高新技術項目的投入力度,并給予了相應的扶持政策及扶助資金[2]。
1 耒陽歷史人文
耒陽地處湖南省東南部,是湖南省衡陽市所轄的縣級市。全市總面積2656km2,總人口130萬人,市區常住人口43萬多人,轄一個正處級開發區,34個鄉鎮辦事處。耒陽有著兩千多年悠久歷史文化,是中國農耕文化發祥地之一,有“神農創耒”的美麗傳說;是世界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故鄉;是湖南省最大的縣級能源基地,俗有“油茶之鄉”、“楠竹之鄉”、“能源之鄉”、“漢白玉之鄉”等諸多美譽。早在2007年,新上任的耒陽市委書記袁延文就說過:“沒有煤炭,就沒有耒陽的今天;光靠煤炭,就沒有耒陽的明天”。2009年3月,耒陽市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城市名單,有專家稱400m以上的煤礦僅僅只夠挖15年,耒陽經濟結構轉型已迫在眉睫。
2 耒陽地理環境條件
耒陽南鄰廣東,是湖南省經濟戰略重點“五區一廊”的南大門[3],是內陸地區主動承受粵、港、澳經濟輻射,積極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前沿地。舂陵江四季通航,京珠高速、107國道、武廣高鐵貫穿全境,水陸空交通俱全,到廣州、武漢、南昌、桂林等地均在五小時內可以到達,全面融入“中南五小時經濟圈”。
耒陽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氣溫17.7℃,月平均最低溫5.8℃,月平均最高溫30℃;日照時間1680h左右,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常年平均降水量1337mm,植物資源種類豐富。
3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地理位置
耒陽蔡倫現代農業科技園(以下簡稱園區)地處耒陽蔡子池辦事處所轄的七嶺、大金、上嶺和大唐等村,總體規劃面積1萬畝,歐陽海灌渠貫穿全境,耒水緊鄰其側;園區土地以低矮山地丘陵為主,其中山塘水庫面積500多畝,優質水稻田3000余畝,土壤類型以第四紀紅壤為主,土層深厚,經過人工改良后適合各類亞熱帶作物生長。園區位于107國道旁,開車從園區出發到耒陽區約8min,到京珠高速12min左右,到武廣高鐵站20min左右,到遙田機場約30min。豐富的水資源為園區農業生產、農副產品深加工提供了基本保障,便利的交通條件為休閑旅游、儲藏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
綜上所述,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為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4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建設的意義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是一家集科研、農技培訓與推廣、農業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儲藏、加工運輸、新農村建設及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現代綜合性農業科技園,是耒陽經濟結構轉型的產物,是農業由傳統經營模式轉變為現代經營模式的典范,是農業科技研發的載體和孵化地,將為耒陽、衡陽乃至湖南甚至全國的農業發展貢獻力量。
4.1 結合科技力量進行農業生產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同湖南農業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及紹興農科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在園區建設年產1000萬瓶組培苗的組培大樓和50畝大棚基地,組建專家團隊,專門進行科研、產品開發和技術推廣等工作,為農業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4.2 結合國家相關政策進行農業生產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結合耒水流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使園區范圍內荒山禿嶺經過整理后,能成功種植各類果樹和綠化苗木,實現了荒山變綠、環境變美的目標,為實現把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建設成為耒陽 “城市后花園”的目標奠定了基礎。
4.3 合理利用現有土地資源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結合低產田改造項目,將園區低洼冷浸田改造成優質農田或擴大為水面,實現了田地的綜合開發利用,解決了冷浸田拋荒問題,提高了土地利用價值。
4.4 緊隨市場經濟步伐,實現農副產品價值最大化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建設大型的冷藏物流中心及農副產品加工交易中心,完善了農業產業鏈條式生產經營即:生產加工運輸銷售一條龍服務,實現了農副產品價值的最大化。
4.5 結合國家新農村建設政策,完善農村設施,實現農業產業化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善了農村自飲水工程,解決了農民工就業問題,改善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通過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使一部分農民掌握了一技之長,為實現農業產業化建設[4],實現“公司+基地+農戶”,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了舞臺。
4.6 推廣農業科普知識,展示傳統農耕與現代農業文化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結合農耕文化,建設農耕文化科普走廊,為展示傳統農耕文化,展望現代農業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建設生態餐廳及商務會所,進行商務和會務等接待,垂釣、休閑娛樂等項目相繼建成,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的完美結合,探索出一條農業綜合發展的新思路。
5 小結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的建設,確立了科研單位、園區專業人員、企業單位及政府部門的有機結合,不僅利用產學園結合的優勢合力推進企業發展,更在推進產學園結合的同時加快了現代化農業前進的步伐[5],是耒陽由不可再生礦產經濟轉型為可持續發展農業經濟的最佳選擇,是實現耒陽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路,是由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催化劑,是高新技術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6],對推進湖南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于平福,梁賢.現代農業科技園區評價體系研究[J].廣西農業科學,2004,35(4):342-345.
[2] 曹仁穩.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福建熱作科技,2003,28(3):38-41.
[3] 中國耒陽黨政門戶網站[OL].leiyang.省略/main/zoujinleiyang/index.shtml.
[4] 郭春恒,劉春和,張玉東,等.對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的幾點建議[J].農業經濟,2003,7:29-30.
[5] 高煒.推進產學園結合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J].奮斗,
1正確理解和認識“創意農業”
2005年,文化創意產業進入我國,2007年,“創意農業”的概念就出現于各類學術期刊中,許多學者就創意農業的概念、特征、發展模式、路徑等方面進行了探討。[1]受制于對新領域的研究仍處于摸索階段,特別是浮躁和功利的研究風氣作祟,目前對創意農業的研究存在著一定的片面認識和理論缺陷。
11創意農業是農業還是創意產業
創意農業最開始是由創意產業學者而非農業學家提出的,這就為“創意農業”印上了深深的“文化創意”的標簽。誠然許多學者在定義創意農業的時候都強調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融入創意,但事實上更多的研究成果仍然著重于產品創意。人們更樂于發現一種新的產業模式所帶動的經濟增長,而忽略了農業本身所特有的安全性、自然性和無可替代的本質。
創意農業所涵蓋的內容和領域是很廣闊的,但究其本質和核心應該是屬于農業范疇內的,是將創意和文化的元素融合到農業的各個領域中。當然創意農業也不應該僅僅拘泥于此,還應該包括農業經濟學以及文化創意產業中與農業相關的部分。
12創意農業服務的對象
文化創意產業強調了人的主體地位,而農民作為創意農業的參與者和服務對象,在創意農業中同樣占有主體地位和作用。如上所述,通過發展創意農業,能夠增強農村經濟實力,進一步實現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收入的增長;但不能忽視的是通過發展創意農業,能夠實現對農民精神生活的豐富以及自身素質的提升。
13創意農業發展的區位選擇
前文我們指出創意農業是由文化創意產業學者提出的,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路徑不難發現,文化創意產業都是在發達地區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這使得創意農業的研究和發展也同樣從發達地區開始,而在這些地區發展的創意農業則清一色地變成了“特色種植”“農業觀光”“生態采摘”等,屬于“郊區農業”和“農業旅游”的范疇之內,這顯然是對創意農業片面、狹隘的理解和應用。
既然創意農業的主體是農業,就應該首先在農業主產區和廣大農村地區推廣和發展,而這些地區往往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形而上學地套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模式,在發達地區推廣創意農業顯然是不合適的。
綜上所述,創意農業是以農業為主,廣泛地推廣和服務于農業、農村和農民,以實現農業發展、農村進步、農民富足的新興農業模式。需要強調的是,這并不是對于創意農業進行概念式的表述,而是本文對創意農業核心問題認識的總結和說明。
2吉林省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農產品轉化成經濟效益的能力較差
雖然吉林省的農產品產量實現了穩定快速的增長,但由于轉化經濟效益的能力不足,導致了農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遠遠低于產量的增長。“高產量、低回報”已經成為吉林省農業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22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
吉林省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起步較晚,吉林省農業的機械化水平低,且發展速度緩慢,這導致一方面農產品的產量提高不上去,?r產品的生產成本較高;另一方面使得基礎農業占用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抑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析出。
23農民的人均收入偏低,普遍素質不高
吉林省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保持著穩定的增長,并略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但較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相比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目前吉林省農村人口普遍的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含初中),少數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村人口基本上都留在城市里,這使得農村人口整體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質不高。這種由于教育缺失導致素質不高,從而影響到農業經濟發展,進一步減緩了農民的收入增長,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特別是農民整體素質不高會直接影響到創意農業的實施和發展。
3吉林省發展創意農業建議
31逐步形成創意農業產業集群
創意農業是對整個農業科研、生產、銷售體系進行創新,現有的以家庭為基礎的農業生產單位各自為戰,大大提高了推廣創意農業的難度和成本。建立創意農業產業集群是發展創意農業的前提和基礎。不同于文化創意產業在城市的集群發展路徑,由于農民生產生活空間相對固定,在區位上實現集群效應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創意農業的產業集群具體表現形式為“龍頭企業/生產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由龍頭企業或行業組織指導農戶進行統一的生產和銷售。從實現路徑上看,初期主要依靠政府的引導和扶持,組織小規模試點,待試點成功后再大規模推廣。
32在農業生產各環節充分融入文化元素和科技創新
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而創意農業更依賴于科技創新,特別是轉化和普及的能力。文化體現出地域性,融入文化元素的農業生產會創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這種差異性是農產品價值的一種體現。
充分理解和把握市場需求,努力發展高科技含量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是吉林省創意農業必須堅持的道路。為此要鼓勵龍頭企業或生產組織與廣大相關院校、科研單位保持緊密聯系,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為一體的創意農業科技文化創新體系。
33建立獨特的創意農業品牌
吉林省創意農業品牌戰略要經歷品牌構建、實施和維護三個階段。首先是品牌構建階段,通過成熟的受到廣泛認同的明星品牌,利用品牌效應的外部性,建立“吉林農業”這一整體品牌形象,通過對“吉林農業”這一品牌的文化構建和價值構建,在國內外消費群體中實現對品牌的高度的認同,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和價值滿意,進一步實現品牌構建帶來的價值增值以及對未來發展過程中蘊藏的沉淀成本。其次是品牌實施階段,吉林省創意農業的品牌建設不能停留在“吉林農業”這一廣義概念上,要利用品牌的概念擴散性和延伸性,結合具體農產品的自身特點,形成各具特色的獨立個體品牌。最后是品牌維護階段,就是通過提升農產品質量、提供特色農產品服務和其他營銷手段對整體和個體品牌進行品牌維護。[2]
關鍵詞:現代農業 特征 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4-242-02
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要求,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期間的一項重大任務。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基本途徑,也是強化農業現代化建設產業支撐的重要舉措。
一、現代農業的內涵和特征
農業是人類社會中最早出現的產業,從農業發展的歷史階段來看,農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現代農業四個階段。
(一)現代農業的內涵
現代農業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形態,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密集型的發達農業。現代農業就是運用現展理念,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物質條件,現代經營形式和管理方式,實現農業的貿工農緊密銜接、產加銷一體化的多功能、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產業體系。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過程。
(二)現代農業的特征
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基本特征:
1.科學化。傳統農業主要依賴資源的投入,而現代農業則主要依賴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創新?,F代科學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先導和原動力,不斷推進現代農業向更高的層次邁進?,F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在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過程,是用現代科技知識培養造就新型農民的過程。
2.市場化。傳統農業主要以自給自足為目的,現代農業的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為市場提供豐富多樣的商品,農產品的商品率很高?,F代農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市場機制對農業資源配置起主導作用,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動力源泉。
3.產業化。傳統農業是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以農戶為基本生產單元的小生產,僅僅局限于種植業、養殖業等生產環節?,F代農業則打破了傳統農業主要從事初級農產品原料生產、產業脫節的局限性,走出了生產、加工、銷售和社會服務一體的產業化經營道路,實現了一二三產業互動,形成了一個與發展農業相關、為發展農業服務的產業群體。在現代農業中,分散經營的農戶有效地組織起來,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
4.集約化。傳統農業主要依賴資源和勞動的粗放投入,現代農業注重各類生產要素的集約投入,生產要素得到有效合理配置。主要是通過運用現代科技和裝備、有效整合資源、適度集中土地和實施科學管理等,以資金與技術的集約投入來取代以資源和勞動的粗放投入,改變農業粗放經營的狀況,有效地提高資源利用率、資源產出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5.生態化。傳統農業以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來換取農業的發展,付出了過大的資源環境代價?,F代農業則以高度重視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來優化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和諧、持續發展。現代農業注重資源的節約使用、循環利用、綜合開發,積極推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進農業標準化清潔生產,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
6.多樣化。傳統農業僅局限于食品和原料的供給功能,現代農業則將單一的農業生產功能拓展為生產、生態、生活和科教等多功能,除具有食品保障和原料供給功能外,現代農業還具有增加農民就業和收入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功能,承擔著創造和傳承文化以及保護環境的功能,發揮著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以及滿足人們領略自然情趣、享受田園生活的需求?,F代農業的多功能性決定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多樣化,現代農業不但是效益農業和市場農業,而且還是綠色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同時又是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
二、發展現代農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是要統籌產業發展。農業現代化與其它產業現代化是一種相互依存、互為基礎的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的關系。要注重三次產業之間的滲透、融合,統籌產業協調融合發展。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工業和服務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物質和技術保障,構建起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另一方面,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延伸和拓展,實現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優化升級農業結構。
二是要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經營規模的擴大是現代化農業的必然要求,我國分散的農戶經營方式對于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所要求的大規模生產是一個非常不利的制約條件。要在堅持和鞏固的基礎上,不以犧牲農民的土地權益為代價,引導農村土地合理流轉,積極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適度的規?;洜I和專業化、社會化服務。
三是要把科技進步作為首要推動力。農業科技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標志,只有推進科技進步,才能實現現代農業要求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目標,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增強農業的綜合競爭力。發展現代農業,要以節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等農業生產要素為核心,通過勞動力集約和技術集約,走以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為主要目標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四是要注重示范引導??v觀世界不同國家建設現代農業的實踐,大致可分為三種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勞動力節約型模式,以歐洲為代表的節老節地復合型模式,以日本為代表的土地節約型模式。歷史經驗表明,農業現代化并沒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我國地區間的資源環境條件、農業發展水平和經濟技術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在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要發揮地區的比較優勢,加強試點示范工作,探索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區域現代農業建設的模式和道路。
五是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F代農業的建設不能以農業資源的過度開發、植被破壞、水源污染、土壤侵蝕為代價,要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推行農業清潔生產,充分釋放和凸顯農業在維護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要功能。
三、發展現代農業的措施和途徑
一是要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用工業化產品提升農業。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引導企業向產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拉長產業鏈條,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提高附加值,培育和壯大一批產業關聯度大、競爭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強的龍頭企業。加強農業開放工作,拓寬眼界,在全國甚至世界范圍內引進資金、配置要素,利用好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升農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積極推進農業基地建設,充分發揮資源、市場和技術優勢,逐步實現農業區域化布局、規?;a。積極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圍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產業鏈條,努力引進上下游關聯項目,發展關聯產品,主動引進同類企業集聚發展,形成規模效益。
二是要培育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建設現代農業,最關鍵就在于人才隊伍的培養,要培養一批踏實能干,具有創新意識、具備現代管理知識的農業企業家隊伍,培養一批具有工業化要求的競爭意識、服務意識、協作意識以及現代眼光甚至世界眼光的干部隊伍,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推動農業工業化經營管理、產業化鏈條延伸。加快現代農業人才隊伍的建設,要加大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發展面向農業的職業教育和新型技能培訓;要整合培訓資源,采取訂單、定向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要推進農科教有效結合與科技服務,鼓勵農業科研院所深入基層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服務。
三是要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堅持把循環經濟理念貫穿于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促進農業良性循環發展,農業資源最大限度地得以利用。要根據“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洜I”的原則,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加快建設專用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要以資源節約為目標,抓好農業節水、節地、節肥、節藥、節能,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要加快農業生物質產業的開發,推廣沼氣,推進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綜合利用。要抓好農業產業鏈的延伸,促進農產品加工向精深發展,形成種植、養殖、加工系統化,提高農產品加工過程中各種廢棄物的有效利用。
四是要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強化政策扶持,完善運行機制,引導其提升服務質量,拓展服務領域,積極支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開展市場銷售、信息服務、技術培訓、農資配送和統防統治等農業生產;要完善農業技術支撐體系。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理順農業科研管理體制,建立新型農業科技新體系,實現農科教、產學研統籌,加強農業科技自主研發和集成創新,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要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整合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資源,提升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完善農業科技推廣平臺建設,提高農民接受和運用農業科技的能力;要健全農村市場體系。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網上交易、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培育農村經紀人、運銷專業戶和流通中介組織等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流通主體。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和市場服務,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五是要深化農村改革。要推進土地流轉體制改革。在確保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不變、依法自愿有償流轉的基礎上,建立土地流轉市場,采取股份合作、出租、轉讓等形式做好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引導農業生產向集約化方向發展,提高農業規?;潭?。要完善支農體制改革,整合各類財政支農資金,綜合運用稅收、貼息、擔保等經濟政策引導民間資本參與現代農業建設。要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新型金融組織和信用擔保機制,拓寬農村擔保品范圍,推廣農村小額信用貸款,加快培育村鎮銀行、擔保公司,增加農村金融供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1.吳光玲.現代農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02)
2.韓長賦.加快發展現代農業[N].人民日報,2010.11.22
3.霍子俊,胡恒洋,張俊峰,蔡平.美國現代農業發展及借鑒[J].中國經貿導刊,2008(3)
4.柯炳生.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7(2)
近年來,淮北市立足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以工業理念抓農業,加快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在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方面,均獲得長足發展。
1.1在量的增長方面預計到“十二五”末,全市糧食總產可達130萬t,較“十一五”末增長4.3%;蔬菜總產可達105萬t,增長31%;肉蛋奶總產可達17.2萬t,增長24.6%;水產品產量可達3.1萬t,增長24%;農產品加工產值可達550億元,是2010年的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較2010年翻一番。
1.2在質的提升方面
1.2.1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加速向優質、高效、規模轉變糧食生產連續12a喜獲豐收,小麥單產和優質率均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第二個成功創建小麥“千斤市”。培育規模養殖場、養殖大戶2000余個,規模養殖比重超過80%,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73萬hm2,建成6.67hm2以上規模連片蔬菜種植基地200余個。全市已建立無公害、綠色食品基地4.67萬hm2以上,認證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74個。
1.2.2農業生產方式加速向產業化經營轉變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核心的產業化經營機制正在加速建立,全市已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5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2家;培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1209個,培育家庭農場1129家。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等模式,建立起10大優勢規?;?,全市已有25萬農戶被吸納到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中來。
1.2.3農業結構加速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轉變全市培育了鳳凰山、百善等4大食品工業園區,形成面粉、禽類、肉豬加工等5大產業集群和年加工500萬頭豬、1.3億只雞鴨、500萬t糧食能力。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強大聚合效應,帶動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市場流通、貯藏保鮮、休閑觀光、社會服務上下游產業聯動發展互促互進。
1.2.4農業增長加速向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轉變在種植業方面:全市建立1個國家級良種區域試驗站,5個品種展示基地,2萬hm2良種繁育基地,主要作物良種率達到95%以上;在養殖業方面:建立大自然、天意種公豬場,皖北灰驢保護場,種鴨繁育基地,畜禽良種率達到90%以上。推進農業關鍵技術集成創新工程,小麥單產水平、生豬規?;B殖水平、設施蔬菜種植水平均居全省前列。實施新型農民培訓工程,每年通過開展科技下鄉、組織專家開展巡回講座等形式,培訓農民10萬人次。開展農產品“三品“認證,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8%以上。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285萬kW,并呈現動力大型化、機具配套化、作業社會化的發展態勢,小麥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
2現代農業發展的環境條件分析
2.1有利條件“十三五”期間,淮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宏觀環境總體比較有利。一是國家把“三農”問題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實施一系列有力、直接、范圍廣的強農惠農政策,為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創造了良好發展環境。二是全市農業結構不斷優化,逐步沿著精致農業方向發展。全市蔬菜、花卉、綠化苗木等高效經濟作物面積不斷上升;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穩步發展,占農業的比重進一步上升;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農產品出口大幅增加。三是農業生產方式快速變革。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耕地承包經營權向少數種植大戶集中,農業產業化企業不斷涌現,農業生產裝備水平大幅提升,農業集約化、規?;I化、標準化、產業化不斷推進,農業發展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傳統農業向都市型現代農業轉變。同時,全市農業的生態功能、景觀功能明顯提升,美好鄉村建設初顯風貌。四是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農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拉大了對農產品的有效需求,為我市農業發展提供內在動力。
2.2不利因素通過多年來的持續努力,淮北市現代農業得到長足發展,但存在諸多值得關注的問題。從個主要發展指標上看,一是糧食增長的空間越來越小,可供挖掘的潛力已經不多,持續增產的難度加大。二是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和農民工就業結構的變化,農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的難度加大。三是養殖業受市場波動、污染物減排和用地問題三重制約,發展步伐緩慢。從農業發展的內在動力上看,表現為4個制約:土地經營規模的制約,農業經營過于分散;經營機制的制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缺失,市場競爭主體弱??;社會化服務的制約,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需要轉型,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亟待構建;農業基礎設施的制約,農業靠天吃飯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
3加快淮北市現代農業發展對策建議
總體思路: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3.1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積極創新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模式,完善基礎設施,提升產業檔次,扶持創建百善、高岳、鳳凰山、榴園4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積極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10個市級和40個縣區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以“菜籃子”產品為重點,大力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創建活動,擴大水果、蔬菜標準園、畜禽、水產標準化養殖示范場建設規模,強化農業投入品、農產品質量及生豬定點屠宰監管,加強農業“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強化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擴大園區承載能力,促進產業集聚,加快培育“骨干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新型產業聯合體。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在知名電子商務平臺籌建淮北農產品特色館。
3.2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深入推進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以“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現代農業示范區為平臺,以小麥、玉米和大豆3大作物為主體,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實施節肥、節藥、節水行動計劃,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率,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糧食綠色增產模式。大力推動設施蔬菜發展,突出抓好渠溝、百善等11個設施蔬菜基地建設。積極開展蔬菜標準園創建活動,推動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加快標準果園建設和設施水果發展,擴大塔山石榴、段園葡萄、黃里笆斗杏、黃營靈棗及雙樓水蜜桃等優質水果生產基地。大力推進“一村一品”。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全面提升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處理無害化水平。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抓好精養魚塘改造升級工程和健康養殖示范場創建工作,積極發展休閑漁業。
3.3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規范土地流轉,鼓勵開展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托、土地托管、社會化服務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扶持壯大骨干龍頭企業,積極打造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甲級隊”,加快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規范農民合作社發展,提高家庭農場生產經營能力,開展職業農民培訓,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公益與經營融合,擴大政府購買農業公益試點,以農機作業、植保統防統治為重點,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創辦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訂單式”、“保姆式”、“全程式”服務。
3.4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加快構建現代農業基礎設施體系以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引導,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實施農業機械化示范創建工程,建設新型農機專業合作社,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加強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并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加快建設農村信息化示范區和農業物聯網試驗區。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積極拓展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工業原料化等多種形式利用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