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4:44:24
序論:在您撰寫護理教育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隨著護理學科的發展,各級醫療衛生單位都十分重視護士的護理倫理素質,這是構建護理職業道德的基礎。在護理實踐中,涌現出了很多護理倫理素質高,專業技術過硬的優秀護士。就整體而言,護士倫理素質參差不齊的情況還比較突出。我國許多護理院校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才陸續開設護理倫理學課程,部分護理人員在校期間的接觸只是散見于其他課程,也有部分護理人員通過自學考試、電大等方式對護理倫理學有了初步了解。有關調查結果顯示,42.92%的護士對護理倫理學知識基本了解,47.74%的護士對護理倫理學知識比較了解和非常了解,有接近20%的護士對護理倫理學知識不了解[1]。此外,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部分護士自身不思進取,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重被動醫囑執行,輕主動整體護理;重治療效果數據,輕護患交流溝通;重常規護理操作,輕知識結構更新。同時,醫院缺乏為臨床護士提供護理倫理學再教育的機制,未建立護理倫理評價體系來指導護理實踐。這些原因,是導致護患關系緊張、護理質量下降的主要因素,阻礙了護理事業的發展?,F階段,相關院校重視、加強護理倫理學教育,是提高護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為病人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的前提保證,也是當前我國護生接受倫理學教育的主要途徑。
2.目前高職高專護理倫理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學理念的偏差
有一種觀念認為,護士只要掌握了護理知識和護理操作技能,就能很好地為患者服務。這種重學科,輕倫理的教學理念導致長期以來的護理教育在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之間存在失衡,即片面強調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高職高專護理教育更是如此。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中,高度重視護生對醫學基礎知識、護理專業知識和護理技能的教學,對護患倫理認知、護理法規認知、職業道德修養等人文素質培養不夠重視,缺乏科學明確的要求和評價標準。對護理倫理學課程的開課時間、教學時數、實踐教學等方面欠科學考慮。此外,在教學設計上,不注重護生護理倫理學知識體系與專業課程知識體系的銜接關系。比如有的院校在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開設護理倫理課程,此時護理專業課程尚未開設,學生對臨床護理中護理倫理行為的選擇缺乏感性及理性認識,不利于學生倫理評判性思維的培養;在教學環節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分離。護理倫理課程結束后,學生臨床實習期間,對學生護理倫理素質培養沒有具體要求,實綱中缺乏護理倫理道德評價體系,不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將護理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原則及規范與護理實踐結合起來。
2.2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對課程的定位
護理倫理學是護理學和倫理學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門學科,要求教師要具備復合型的知識結構。由于高職高專學校的迅速發展,目前護理倫理學師資力量和水平相對滯后。有研究表明,目前擔任護理倫理學課程的教師,人文學科背景的占51.4%,專業背景的占28.6%[2]。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囿于自身專業特點及相關知識缺陷,對護理倫理學在護生培養中的定位、教學內容取舍、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的見解。有的教師把護理倫理學定位為思想品德課,從道德層面上剖析課程,對護理倫理學的基本理論、規范體系、倫理道德等知識講授透徹,但由于缺乏護理學知識背景及臨床護理實踐的體驗,對臨床工作中如器官移植、人工生殖、死亡關懷等倫理問題的判斷、推理、決策訓練的能力欠缺,強化了護理倫理學的說教色彩,淡化了護理工作中蘊含的倫理關系[2]。有的教師將課程定位為專業課,授課時能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教學等多元化教學手段,將護理倫理教育與護理專業教育相互滲透,幫助學生在臨床護理實踐中選擇正確的倫理行為,但對護理實踐中倫理問題的本質分析不夠明晰和透徹。護理專業課教師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護理倫理素質的培養意識淡漠,加上缺乏一定的倫理學專業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護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略了對護理學中倫理問題的分析。這些“專業偏向”,都不利于護生護理倫理素質的全面培養,不能有效指導護士處理在護理實踐中遇到的倫理問題。
2.3高職高專護生的綜合素質影響
高職高專學生處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未發育成熟,且大多為獨生子女,入學成績較差。社會轉型期的種種因素,諸如一些不文明現象、醫患間彼此的不信任、家庭教育偏差等對青少年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思潮,使護生綜合素質呈逐年下降趨勢,有些護生甚至出現人生價值取向偏移[3],導致職業思想不穩定。他們在校學習期間,對護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缺乏使命感、責任感;重個人享樂,輕服務意識;重個人利益,輕奉獻精神;重自我凸現,輕團結協作。加上社會經驗的缺乏,法律意識的淡漠,在面對臨床中各種復雜的倫理問題時會感到較大的壓力。
3.加強護理倫理教育的思考與建議
3.1完善護理倫理學教育教學體系,加強學科滲透
衛生部頒發的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明確提出:“加快護理教育改革與發展?!怀鲎o理專業特點,在課程設置中加大心理學、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的比重,增強人文關懷意識”,對新型護理人才的護理倫理教育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學校必須讓護生在學生時期全面系統地接受護理倫理學教育,培養良好的倫理素質。在護士的培養方案設計上,科學安排護理倫理學的開設時間,保證教學學時,并將倫理課程納入護理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在護理專業課程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科滲透的作用,把護理倫理學知識與護理專業知識深度融合[4],使學生在學習中達到知識、技能、態度三個目標的協調發展。有關調查資料顯示:98%以上的護理??飘厴I生認為臨床課程學習時期和臨床實習時期是他們鞏固專業思想、建立職業信念的最重要時期[5];重視實習階段的護理倫理素質培養,把護理倫理素質要求納入實綱,有目的地指導護生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將護理倫理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對護生的倫理素質培養貫穿于教育的始終。
3.2優化教學團隊,充分利用好第一課堂
第一課堂的主要任務是讓護生認識到這門課的重要性,培養職業情感,在掌握倫理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培養敏銳的倫理意識和判斷,解決護理實踐中的倫理問題的能力,從而讓護生對這門課產生興趣。組建知識結構全面的教學團隊是進行優質課堂教學的前提,能夠有效解決目前護理倫理學教師由于專業背景的不同,對課程的定位及對教學重點把握不一致的問題。在教學內容的取舍及教學重難點的把握上,通過集體備課,知識互補,優化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及手段運用上,既考慮知識性,也考慮趣味性,通過案例教學、情景再現、講座、評議等多元化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帶著問題去思考,主動運用護理倫理學基本理論、基本原則及規范,去解決在現代醫學技術運用中出現的與道德沖突方面的問題,提高護理倫理決策能力;在教學效果評價上,將結業考試成績、教學過程參與度、案例分析、論文的質量等,從認知、情感、表達、價值觀多方面考量,做出較為準確的評價。
3.3加強教師道德素質的提升
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時期,教師的言行舉止、職業道德和人格魅力,對護生職業道德素質起著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6]。全體教師都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為人師表,嚴謹治學,在學生管理及日常生活中樹立服務意識,熱愛學生,尊重學生,通過自身的模范行動去感染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的角色榜樣。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專業學習,優化知識結構,具有淵博的人文知識和精深的專業知識;加強道德修養,提升道德水準,通過言傳身教來培養護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幫助護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3.4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強化法律意識
1883年,沃德(L.F.Ward)在《動態社會學》中第一次闡述了“教育社會學”的概念和內涵。1893年,W.T.哈利斯(W.T.Harris)指出教育研究的基礎是建構在社會學上的。A.W.斯莫爾(A.W.Small)也提出要將社會學引入教育學之中。這些論述逐漸明確了社會學的母體科學屬性,我們知道,教育學的產生可以說比社會學要歷史悠久得多,早在公元前約403—221年期間的《學記》就是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此后教育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并逐漸形成為一種相對系統和有體系的科學。社會學作為一種研究人類與社會之間互動關系,規律及內在邏輯的科學真正意義上的興起是在18世紀,以奧古斯特孔德(IsidoreMarieAugusteFranoisXavierComte)為代表。20世紀初,法國社會科學家米爾涂爾干(EmileDurkheim)在1903年的《教育與社會學》中指出將社會學的觀點和方法運用于教育研究的意義重大,這也是教育社會發展歷程中的一次突破性進展。1917年,美國學者W.R.史密斯(W.R.Smith)撰寫了《教育社會學導論》。20世紀70年代之后,教育學與社會學的融合里涌現了一大批學者,如布迪厄(PierreBourdieu)、威克斯勒(Wexler)等人,他們講教育研究與社會學研究高度融合,彼此打通,深刻把握了教育的本質乃是人的實踐,教育社會學的視角為我們針對口腔護理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指南針”,護理本質上是針對“人”,講究以人為本,而教育社會學將與人與社會的互動關系作為研究基礎,可謂是異曲同工,不謀而合。教育社會學的這些研究講究從人的角度以及社會關系的角度出發推動教育研究,對于我們研究口腔護理的教育具有方法論上的指導意義和價值。
2當前口腔護理教育的主要困境分析
一是口腔護理教育遠遠滿足不了社會需求。人們常說病從口入,口腔護理不僅僅對住院病人高度重要,對于人們的日常健康也十分重要。但是當前口腔護理教育的人才教育及培訓遠遠跟不上社會需求,如根據《今日口腔》雜志對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副院長姚永萍的采訪來看,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是四川省唯一的口腔護理??谱o士培訓基地,一年僅培養60名口腔??谱o士,而四川省每年對口腔護士的需求量為8000~10000名。60比10000,這供需之間驚人的差距靠什么來填補呢?主要依靠護理專業學生畢業后“老帶新”、繼續教育學習、培訓會等,但僅憑這些,很難實現保質保量的口腔臨床專科護士培養。這樣類似的情況在全國普遍存在,口腔護理教育的人才培養數量及質量都與社會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二是口腔護理教育的模式重理論輕實踐。眾所周知,口腔護理從根本上說是一門實踐性科學,需要不斷在實踐中總結/探索及提升,但是囿于當前的教學環境和實際情況,口腔護理的教育還是很多停留在對護理以及口腔護理的理論闡述,實踐實習的環節較少,口腔各??萍膊〉淖o理和??瞥S貌牧稀⑵餍?、藥物的使用,以及各??频某R幾o理等方面還缺乏實訓。三是口腔護理教育的方法亟待改進。當前對于口腔護理教育的方法,更多還是單向度/線性的發展模式,側重于給學生(護士)單向度的講解,缺乏多元互動和反饋,口腔護理的目的在于保持口腔清潔,濕潤,預防口腔感染等并發癥,預防和減輕口腔異味,除牙垢,增進食欲,確保患者舒適;觀察口腔內的變化,提供病情變化的信息。這些目的之達成在本質上都需要多元化/網絡式以及互動的教育方法。
作者簡介:張靜:女,碩士,講師,E-mail:jane_zhang@smmu.edu.cn
進入21世紀,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一系列重大災難事件。根據國際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2006年世界災難報告》[1],過去10年內災難造成的年平均死亡人數為12萬人。各種災難所致大規模傷亡事件(masscasualtyincident,MCI)的威脅已成為健康保健系統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作為健康保健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人員應在災難救援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目前國內外學者和學術團體均已認識到,開展災難護理教育對于提高和普及護理人員的災難護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對災難護理相關教育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國外災難護理教育研究現狀
1.1災難護理教育內容的構建研究
1.1.1基于勝任力構建教育內容
一些研究者認為,應基于健康保健人員參與災難救援時的勝任力構建突發事件應急準備的教育目標,并以此基礎來確定災難護理教育內容[2]。國外此方面的研究較多是在專業學術團體的支持下完成的,如國際大規模傷亡事件護理教育聯合會(INCMCE)與全國護理聯盟(NLN)合作[3-4]、美國急診醫師學會(ACEP)與美國護士協會(ANA)及急診護士協會(ENA)合作[5]、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與哥倫比亞大學護理學院合作[6-7]、美國健康研究與質量機構(AHBQ)委托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循證實踐中心[8]進行的研究中均提出了健康保健人員參與災難救援工作時的勝任力,其中也包含部分護士群體的核心勝任力。這些研究提出的勝任力成為相關災難救援教育內容的構建基礎。但有護理教育者[2]認為,以上研究提出的勝任力對護理專業人員聚焦不夠,研究視角也集中于核、化學、生物武器所致的MCI,較少涉及更廣義上的災難,如爆炸、放射性事件或自然災難等,以此為基礎構建的教育內容不能涵蓋災難護理教育的廣泛領域。
1.1.2基于災難護理模型構建教育內容
除基于勝任力構建災難護理教育內容外,尚有學者提出根據目前已有的災難護理模型的研究成果構建教學內容。Jennings-Saunders構建的“災難管理模型”[9]原用于指導社區護士制訂災難護理計劃。該模型將災難管理分為4個階段,分別關注災難不同階段的護理內容,即災難計劃的目標和資源配置、災難中的護士角色、健康需求評估和災難后患者及人群的健康反應。Veenema構建了關于護士在災難發生前、發生中和發生后3個不同階段的特殊作用的模型[10]。Wynd[11]在整合前兩位研究者的理論模型后形成了軍隊災難護理的模型。以上模型均已被研究者用作開發災難護理課程的工具。
1.1.3目前國外災難護理教育內容
國外學者對于災難護理教育內容的構建雖然還存在爭議,但一般認為任何導致MCI的事件均應歸入災難范疇,所有執業護士均應參加有關災難護理的教育,以獲得處置災難所致MCI的基本知識和技能[2]。然而災難是不可預測的,將災難應急準備的全部內容納入災難護理課程是不現實的。ANA和美國護理學院學會(AACN)建議,面向護士的基礎教育和繼續教育均應設置災難護理相關內容,但未規定具體的教育內容。目前國外災難護理相關課程的名稱、內容、學時及是否頒發證書等均呈現多樣化態勢,常見的課程名稱包括突發事件或災難管理及計劃、突發事件或災難應急反應、恐怖襲擊和國家安全管理、災難應急準備和災難救援保健、災難護理中的領導力等等。有教育者提出災難護理教育應包含5方面基本內容[12-14]:(1)檢測和報告異常表現;(2)傷病員護理;(3)護理實施的控制;(4)資源和應急準備計劃;(5)公眾管理。而另一項在威斯康辛州開展的重要研究[15]則認為8個基本內容應納入災難護理教育,即傷員分類和現場急救、生物所致疾病爆發的癥狀檢測、重要資源的評估、事件干預指揮系統、檢疫和洗消、現場心理援助、流行病學知識、臨床決策和溝通交流。
1.2災難護理教育項目的類型
國外開展的災難護理教育項目可分為正式的院校課程和繼續教育課程。一些醫學和護理專業學術團體協作設計并開發了災難救援相關教育項目,其中部分項目的對象包括護理人員。這些課程一般屬于繼續教育性質,可提供學分或認證,如美國醫學會[16]、美國紅十字和紅新月會、CDC[17]、突發事件護理教育協會(NEPEC)與全國護士突發事件準備協會(NNEPI)[18]等。一些護理院校也開發和提供了相關的繼續教育項目[19-23]。在正式的院校課程方面,美國Rochester大學護理學院率先提供了為期兩年的災難應急準備護理碩士課程[24],此后美國、英國、芬蘭等國家的護理院校陸續開設了突發事件護理和災難救援相關的研究生項目和研究生后證書項目,其中有些授予碩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25]提供了亞專業課程,作為護理研究生的專業選修課。Vanderbilt大學[26]還提供了突發事件應急反應的公共政策和管理的護理博士項目。
1.3災難護理教育項目的實施情況
Weiner[3]的調查發現,2001-2003年,在美國護理院校中災難應急準備相關教育的平均學時數約為4h,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網絡和期刊文章,其次是教科書或專家講座,錄像通常作為補充資源。大多數護理院校會利用以上資源中的2-3種輔助教學。教學方法較為單調,教師最常應用的教學方法是講授,較少使用研討法、遠程或在線學習、野外實習、自主學習或其他方法。到2003年,幾乎所有護理教育層次均開設了災難護理相關內容的教學,在本科課程中整合了學時不等的教育內容,在研究生層次則有相關選修課、認證課程或學位課程,以及職后繼續教育項目,根據課程性質不同,學時有所不同,但學時數遠較2003年前增多。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遠程或在線學習成為教學實施方法的主流,較多的認證課程和部分學位課程均全部或部分使用在線學習的方法,并且提供了在線的虛擬教室、電子郵件、電話等輔助教學方法。在校內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也較多地關注學生作為成人學習者的特點,使用了以學生為中心、自我導向和同伴分享的教學策略,如自主學習、研討會、野外實習、模擬演練等方法。
1.4災難護理教育存在的問題
災難護理教育在國外護理教育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專家一致認為,在災難多發國應開展災難護理教育,災難護理教育應面向所有護士,災難護理教育的全部內容均應實施教學。與這個目標相比,目前的災難護理教育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教學實踐中仍存在較多問題。
1.4.1尚無具有普適性的災難護理勝任力模型指導教育內容的構建
雖然相關專業團體均推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每個報告適用的災難類型不相同,適用的對象也不全是針對所有的護理人員,推出時間均在2003年以前,因此無法滿足目前所有護理人員均需具備災難護理核心勝任力的教育要求。
1.4.2缺乏具有普適性的災難護理教育體系
由于各國均無強制規定在正式的護理課程中加入災難護理教育內容,而且目前的護理院校教育課程已近飽和,很難再增加新的課程,護理教育者現在采取的折衷辦法就是整合一部分教學內容到現有的課程體系中,或者是開發任職后的繼續教育課程。也有教育者認為,災難護理課程應選擇最基本、最需要的內容作為教學內容,但目前無論是從基于勝任力還是基于災難護理模型的角度構建的教學內容,尚不具有普適性。
1.4.3災難護理教育的有效性缺乏研究支持
現行以勝任力為基礎開發的災難護理課程,其課程內容是否真正反映出勝任力的要求,尚缺乏研究報告支持,因此教育內容的有效性仍值得商榷。
1.4.4災難護理教育項目的開發較為困難
災難護理教育項目的開發研究工作復雜,關于災難護理的報道較少是以研究為基礎的成果,而公開發表的相關教育培訓文獻也較為匱乏,因此研究者可資利用的文獻一定程度上需依賴于原始的甚至是零次文獻,如會議報告等。在教育項目開發過程中,較難找到具有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的災難護理專家,這也是影響相關研究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目前對于災難護理教材、教學策略和評價手段的研究尚不系統,已經開發的課程、教材及在線資源存在不能及時更新的問題[3]。
2國內災難護理教育研究現狀
國內關于災難護理教育的報道多為理論探討和經驗總結。對災難護理教育的呼吁首先來自于醫學領域。有作者[27]在“九五”期間就提出我國應大力發展災難醫學,2003年提出建設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體系,必須要發展適應中國國情的災難醫學[28],2005年有急救醫學專家提出應盡快創立災難醫學護理學,開展相關研究和教育工作[29]。此后部分作者對災難醫學與災害救援護理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文獻綜述[30],對護理人員在災難衛生救援中的作用進行了理論分析,指出開展“災難醫學護理教育”或“災難性護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探討開展災難醫學護理教育的主要措施等等[31-32]。還有研究者對醫學生和醫護人員的災難醫學知識進行了問卷調查[33-34],結果顯示,調查對象對災難相關知識掌握明顯不足,提示我國目前的醫學教育在此方面的內容不夠完善。該系列調查結果從一個側面提示了我國災難醫學及護理課程的需求現狀。該組研究者還對災難醫學護理教育的教學內容提出了初步建議[35-36],即借鑒軍事醫學課程構建災難醫學護理教育內容,用這種方法提出的災難相關護理教育內容尚缺乏循證基礎。此后部分護理學者也開始了相關的理論探討,2005年有作者[37]在國內首次應用“災難護理學”的概念,2006年護理學者[38-39]建議在醫學院校開設災難醫學、災難護理學選修課,以及在在職人員繼續教育中增加相應教育內容。
【關鍵詞】 敘事教育;護理;教育
近年來,我國護理教育事業發展迅速,但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尤其是教育方法上仍采用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而對于國外先進的教育方法還比較陌生。二十世紀末期,美國護理教育家首次對不同層次學習護理專業的學生實行了敘事教育方式,開拓了在護理教育研究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曾經說過:“教育就是經驗的重構?!蔽覀兛梢詫⑦@句話作為敘事教育的詮釋,敘事教育就是通過對以往的教育經驗、經歷,學生與教育者之間發生的教育事例等進行重新的解釋、敘述和重構,以達到對學生的教育目的一種新的教育手段。將敘事教育應用到我國的護理教育當中,在教育實踐中可以不斷的發展和創新出符合我國特色的獨特教育方式,促進我國護理教育發展。
1 敘事教育的基本特點
敘事教育是通過描述經驗,合理的解釋現象的教學、研究方法。敘事材料有的可以是故事,比如說一次閱讀或者與其他人談話當中了解到、聽到的生活故事。也可以是利用其它途徑而獲得的材料,如護理教育工作者工作日記。敘事所搜集的材料可以直接作為研究對象,也可以作為研究分析其他護理教育問題的輔助媒介。通過故事來啟發別人,提高自己,將敘事教育的教育研究過程看成是經驗積累和經驗反思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努力地發展和創新。
敘事教育的實施要遵循一定的基礎原則,如解釋學,女權主義,現象學等。敘事教育是想通過敘事的手段,挖掘出故事背后隱藏的技術與理性的東西,讓學生接受故事的同時掌握和理解故事的真正意義。
敘事教育能夠通過對資料的研究分析、解釋重構等手段來達到教學教育的目的。同時還能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使師生之間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從而實現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敘事教育源于生活,利用生活作為銜接點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創造一個和諧的教育環境,這樣不僅能提高教師教學實踐意義,還能夠豐富教學理論,提高教學質量。
2 敘事教育應用于護理教育中的主要形式
2.1 利用電影,文藝作品等形式 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通過理解人類體驗并且做出相應的判斷與決策。國外教育工作者在2004年曾經運用電影和文學等敘事教育方式給學生講解老年護理課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讓學生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原諒,什么是關愛,什么是生與死的深刻內涵。還有的國外學者在對精神科護理學的教育過程當中,為學生播放有關精神疾病患者平常生活的影片,學生通過影片對精神病患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切實地了解了他們生活的痛苦和艱難,成為學生對于認同和理解價值觀的一個平臺。
2.2 利用為同學講解故事的形式 講故事是傳遞信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故事是護士了解人類體驗一種有效途徑。國外學者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對老年護理課程產生了很多獨特的想法和思考,通過敘述故事,讓學生樹立起理解老人,關愛老人的良好思想,這對學生今后的工作非常有啟發。學生通過對故事的理解和反思,可以得到很多前輩的護理經驗,從故事中懂得什么是關懷,什么是關愛,對于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培養良好的醫護道德,理解多元照護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
2.3 利用反思日記的形式 反思是一個很好的自我思考、自我學習的過程,古人有“一日三省吾身”的說法,在工作和學習當中也應該這樣,日記是記錄一天所做所得的過程,作為護理工作者每天在記錄日記的過程中反思自己一天的言行,從中得到好的經驗,改正不好的做法,在反思過程中所得到的經驗與精華傳遞給學生們,從而有效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
3 敘事教育的應用價值
3.1 能夠加深護理教育教學體驗 敘事教育改變了傳統護理教育中只重視教學結果而不重視教育過程這一現象,課程重點變為教學體驗。對于護理教育工作者將目光從教育結果向教學體驗的轉移起到了重大的啟發和引導作用。將敘事教育方式應用到護理教育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們對現實醫護工作的了解,通過敘事的方法,學生們間接地得到工作者的醫護經驗,體會醫護者的醫護道德,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標和方向,理解作為護理工作者所要肩負的責任,并體會到能夠幫助患者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3.2 培養學生醫護觀念及思想品德 敘事教育將抽象的道德與規范融合到所要敘述的故事或者經歷當中,揭示護士要養成終身學習觀念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培養良好的醫護品德,樹立良好的醫護工作者的形象。通過對這些故事或經歷的講解與重構,使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對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品德加以理解和吸收,逐漸地影響他們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觀念,使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道德觀。
3.3 敘事教育能夠更好地對抽象概念進行描述和理解 能夠對患者產生同情心是作為一個護士的工作基礎,想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切實理解患者的體驗,明白其內心情感,與之心與心的溝通,然而這些是書本上很難體會到的。通過敘事教育的方式將各種各樣的內涵傳達給學生,讓他們能深刻體會到這種抽象情感的內涵,了解患者的心理,使他們在護理工作中更貼近和理解患者的痛苦,開導和引導患者走出心理的暗區。
總之,敘事教育方式具有護理專業特色,通過各種文學、講解等手段傳播護理工作的理念,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讓學生對抽象的情感有更深刻的認識,懂得要成為一個合格醫護工作者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專業護理水平,更要具備了解病人,關心病人,理解病人的醫護道德修養。護理教育應合理的運用敘事教育手段,時刻注意與國際護理教育相結合,促進我國護理教育發展,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醫護人才。
參考文獻
[1] 郭瑜潔,姜安麗.敘事教育在護理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
在高職教育中護理專業是重要的課程,高職院校開設護理課程可以為國家培育出更多的醫學人才,也能為醫院提供良好的醫護人員。因此,我國應重視對高職護理教育的改革研究,讓學習護理專業的學生掌握熟練的護理技能,從而保證在日后能做好自身的工作。
關鍵詞:
高職;護理教育;改革
0引言
在對高職護理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首先護理教師要根據《護理教學大綱》和教育內容明確對學生的教育目標,并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其次,教師要對教學方法創新,讓學習護理專業的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護理知識,這樣教師就可以將良好的教學理念灌輸到學生的思想中,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護理學習觀念,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意識到學習護理專業的重要性,從而形成良好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精神。
1關于對高職護理教育改革的現狀分析
據調查顯示,我國目前對于高職院校護理教育的改革的效果并不容樂。這主要是因為護理的教學觀念落后、陳舊,在課堂教學中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從而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教師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學生不愿主動的學習護理知識。與此同時,高職院校的護理教師對自身的職業不夠重視,在教學時只將書本的理論知識教授給學生,而缺少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教學課程,這使得學生在學習時不能掌握熟練的護理技能,由于教師自身缺少職業道德觀念,使得學生對護理專業的學習也缺乏重視感。如果高職院校不能及時的改變護理教師的教學觀念,那護理課程將會成為一門擺設,對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同時,學生自身的也存在許多問題,由于高中院校所招收的都是文化基礎差,素質低學生,這就給教師的工作帶來了難度,教師要想將良好的護理理念灌輸到學生的思想中,教師就要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讓學生自身養成良好的學習理念,但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素質培養的培養,護理教師卻很難有效的完成,從而使得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下降,學習效率始終無法提升。
2高職護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我國逐漸重視在教育教學中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主動的對護理教育進行改革,從而為國家培育出優秀的護理人才。在對護理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能將護理專業理論性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也會讓學生掌握熟練的護理技能,并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對自身的學習的專業受到重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的學習護理教學知識,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自身的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1].
3針對高職護理教育改革提出策略
3.1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
在高職院校護理教育的改革過程中,護理教師應積極主動的學習自身的專業知識,研究其專業知識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思考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與此同時,教師也要與同專業的教師互相交流研討專業知識,從而提升自身的思維創新能力。這樣教師就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而教師的這種做法也會使讓自己形成良好的專業素養。
3.2增強學生的護理學習理念。
護理專業的學生是日后的醫護人員,如果學生缺乏良好的護理理念,那學生將無法保證在日后能順利的進行工作。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增強學生的護理理念,讓學生對自身學習的專業有準確的認知,這樣學生才會認真的學習護理知識,并對自身的專業負責。而當學生形成良好的護理學習理念后,學生就能發現學習護理教學知識的樂趣,從而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豐富自身的護理知識[3]。
3.3改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護理教師要想讓學生對護理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就要對教學方法創新,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新穎獨特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要護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有效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學習到真實的護理知識。
3.4明確教學目標,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案。
在護理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特征研究教學方案,這樣教師就能制定出科學的教學方案,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和計劃性的教學,從而使得課堂教學更具有規范性,而學生也可以準確的理解護理教學的意義。
4.總結
總而言之,護理教師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對教學方法創新,在課堂教學過程采用新穎獨特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和人文素養,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護理觀念,這樣學生在日后就會對自身的工作認真負責,從而提升自身的護理技能。
作者:周澍晗 單位:畢節職業技術學院醫學護理系
參考文獻
[1]任亞麗,楊洋,范雙莉.高職護理“系統解剖與組織胚胎學”說課設計[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3):12-23.
關鍵詞:《護理教育學》;教材;知識體系;教學質量
教材是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體現了學科的基本知識規范和知識體系。護理教育學作為護理學專業的重要課程,有助于學生樹立科學的護理教育理念,掌握護理教學技能方法,為畢業后從事護理教學工作奠定基礎。因此,《護理教育學》教材知識體系的優化與完善,對護理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有著重要影響。
1《護理教育學》教材建設現狀與問題分析
選取目前國內較為通用的4版《護理教育學》教材,通過目錄內容的對比,得知現有《護理教育學》教材的知識體系如下。詳見表1。通過對國內《護理教育學》教材比較得知,其知識體系包括了護理教育的目標體系、護理教育課程、護理教育心理學基礎、護理教學的組織形式與方式方法等。雖然教材理論體系全面,但在教學實踐中卻存在不足。(1)學生學習獲得感不強。護理教育學是一門運用教育學規律、理論與方法研究護理教育現象與問題、發現護理教育規律的學科。對于護理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其具有很強的跨學科性,其中包含的教育哲學、教育倫理學、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較難掌握與理解,學習難度高,獲得感不強。(2)學生對課程認同度不高。《護理教育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教材的知識體系有著明顯的教育學痕跡,多借用教育學理論與方法為來闡釋護理教育,護理教育理論特質凸顯不足,學生對課程認同度不高?!斑x課初衷是想多了解醫學教育理論或護理教育理論,開闊學科視野,但學習后覺得和教育學原理或概論課程中有太多的交叉重疊,未實現學習目標”。(3)教學內容存在交叉重疊。心理學是教育學的重要學科支撐,在教育學理論體系中有著重要地位與作用?,F有《護理教育學》的主要教材中,大多設置了“護理教育心理學基礎”的課程單元,包含了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知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等理論。但在教學實踐中,這些理論知識與《護理心理學》存在交叉與重疊。重復性的理論講授降低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熱情,削弱了護理教育學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2《護理教育學》教材優化的原則
2.1堅持立德樹人
體現尊師重道教材既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也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載體。高校教材必須體現黨和國家意志。堅持指導地位,體現中國化要求,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風格,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5]?!蹲o理教育學》教材知識體系在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同時,更要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因此,新時期《護理教育學》教材知識體系優化,要堅守立德樹人的初心,履行教書育人使命。充分利用教材這一重要傳遞載體,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實現鑄魂育人?!袄^承發揚中華民族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新時期尊師文化的民族根基?!盵6]“尊師重道”是中華精神文明中師道文化的精髓,《護理教育學》教材建設中,以“尊師重道”為立德樹人著力點,確立課程思政的育人主線。通過對護理教育經典思想的解讀、護理教育家榜樣引領、護理教育熱點問題分析等,引導學生尊重護理教育規律、熱愛護理教育學科、崇尚護理教師職業。
2.2對接教學質量國家標準
凸顯護理教育特色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是教材建設的重要遵循。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規定了護理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應具有“初步的教學能力”,特別是“臨床教學能力”[7]。護理教育學課程作為支撐人才培養目標的直接關聯性的課程,需要按照國家要求,科學設置教材體系與內容,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初步教學能力”的培養目標設定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俺醪健弊鳛槌潭雀痹~相對于高級、高深而言,對于本科專業學生來說,掌握護理教育最基本的理論與技能,為畢業后從事臨床教學提供保障,為研究生階段護理教育的繼續學習奠定基礎。“教學能力”則是明確了本科階段護理教育學課程以傳授教學理論與培養教學技能為主,確保學生畢業后能夠獨立從事教學組織、實施與評價等活動。因此,對照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護理教育學》在教材知識體系優化中,應以護理教學的理論、技能方法作為教材建設的主體內容,特別是鑒于目前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要關注臨床護理教學的組織實施、教學方法的運用、學習效果的評價等,既契合教學國家質量標準要求,又凸顯了護理教育的學科特質。
2.3運用信息技術
構建立體化教材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新探索給中國高等教育“變軌超車”提供了重大機遇[8]。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為了更好地適應青年學生的認知特點,滿足微課、翻轉課堂等新時期教學改革的需要,《護理教育學》應建立配套的立體化教材資源。這種資源不僅限于紙質教材的數字化轉化,更應該豐富數字教材元素,開發融文字、音頻、視頻為一體的數字資源,使護理教學更加生動形象,有利于師生互動交流。利用二維碼、信息鏈接等方式,提高知識容量,及時為學生推送護理教育的新理論、新成果,滿足不同學生發展需要。針對教師教學實踐需要,編寫輔助教學的教案、課件、案例庫、素材庫、試題庫等,為教師提供有力的教學支撐,彌補由于教育學學科背景缺乏所造成的能力短板。
3《護理教育學》編寫體例與知識體系
3.1教材編寫體例
教材編寫體例不僅是知識呈現方式,更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導引索。依據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與原則,《護理教育學》應進一步豐富學習資源,完善知識結構,設立“學習目標、關鍵術語、思維導圖、問題情境、實踐活動、問題思考、內容小結、拓展學習、自我評價”等欄目,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在單元教學前,設置“學習目標、關鍵術語、思維導圖”欄目?!皩W習目標”幫助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學習活動,也是課程教學目標的依據;“關鍵術語”提煉單元教學的核心詞匯,發揮提綱挈領作用;“思維導圖”運用結構圖明確單元知識理論的邏輯關系,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結構,加深理解與識記。在單元教學中設計了“問題情境、實踐活動、問題思考”欄目?!皢栴}情境”作為單元教學的導語,選取貼近學生實際的護理教育熱點現象與問題,啟發學生思考,為課程教學創設情境;“實踐活動”則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如觀察、調查、閱讀、資料收集、討論等方式,主動地參與教學;“問題思考”是在課程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部分,通過設置問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學內容。在單元教學后設置“內容小結、拓展學習、自我評價”欄目?!皢卧〗Y”是總結單元學習內容,及時幫助學生復習回憶,加深知識記憶;“拓展學習”為學生推送前沿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育讀本,拓寬視野;“自我評價”分為學習收獲與學習不足,引導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實現自我激勵、自我改進,提高學習效果。
3.2教材知識體系
1反思性教學理論的發展
1.1反思及反思性教學的概念
20世紀早期美國著名教育哲學家杜威(Dewey)系統論述了反思活動。“反思”在杜威的《Howwethink》一書中被明確界定:對任何信念或嘉定的只是形式即為反思,根據支持它的基礎和他的趨于達到進一步結論進行積極的、堅持不懈的和仔細的考慮,而英國的洛克(J.Loke)和荷蘭的斯賓諾莎(B.Spinoza)等人是較早研究反思的學者。洛克稱對獲得觀念心靈的反觀自照為“反思”,與此同時,心靈獲得是不同于感覺的觀念。而后,在杜威研究的基礎上,人們對教師如何反思進行了深入研究,進而應生了以英美兩國為主的維拉(Villar)、麥倫(VanManen)、Pennington、Zeichner、Farrell等人對“反思性教學”的不同表述,雖然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汲取眾說之長,一種由教師反思性教與學生反思性學構成的雙邊性特殊認識過程即為反思性教學。國內只有少數學者提出了反思性學習的概念,鐘浩梁認為“在教師專業發展過程反思性學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對其中所涉及的知識、策略、效果等進行深究,不僅僅是一般性的回顧教學過程,具有探求研究的性質。它對教師理論素養、教育教學能力、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蔽覈鴮W者鄭菊萍提出“反思性學習就是學習活動過程中要進行反思,是再認識和檢驗自己思維過程、結果的過程?!眹鴥葘W者對反思性學習的理解仍然是以教師為主體,強調如何通過反思對自身教學水平進行提高。該研究認為完整的反思性教學不僅涵蓋教師反思性的教,也包含學生反思性的學,教學相長、兩者兼顧。
1.2反思性教學的結構
反思性實踐的概念由前麻省理工學院的蕭恩教授(DonaldSchon)首次提出,它看重實踐者在活動中確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而不看重實踐者對實踐的預測和控制,提出了反思思維是不同于“技術理性”的理論思維。受蕭恩的影響,“反思性教學”被布魯巴赫(J.W.Brubacher)等人從時間的維度劃分為實踐反思(reflectionforpractice,又譯實踐前反思);實踐中反思(reflcetioninpractice);對實踐反思(reflectiononpractice,又譯實踐后反思)三類。唐和格里菲斯(SarahTann&MorwenaGriffiiths)兩位英國教育者提出了反思時間框架即快速反思、修正、回顧、研究、理論的重構和重建的5個層次反思構架。這五個層次的反思結構更進一步拓展了蕭恩在行動中反思、對行動中反思的思想,是反思行為具體化。趙蒙成重視資料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將反思性教學分為明確問題、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建立理論假設、實施行動5個步驟,但沒有體現反思的重要作用。熊川武則認為,教學反思的過程包括分析教學現狀、提出假說、實施計劃、得出初步結論結論。雖然闡述的便于實際應用,但也未能將反思性教學完整的呈現出來。我國學者鄭菊萍首先對反思性學習的過程概括為反省、評判、察覺問題、界定問題、確定對策、實踐驗證、總結提高7個階段,詳細列出了反思的過程。
2反思性教學在護理教育中的應用
2.1護理教學中反思的重要性
隨著不斷發展的護理學科,人類逐步提高對健康的需求,這對護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國外護理教育屆對于新概念的接納程度和敏感度,很快使反思性教學引入護理教育的領域并獲得了一定的成效。護理專業的大學生要“發展和運用更高層次的解決問題和評判性思維能力是在1998年美國高等護理教育學會(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esofNursing)在修訂版本的護理專業高等教育標準中提出的”,而反思性教學的本質就是提高學生和教師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量文獻表明,反思性實踐對發展護理教學實踐、社區護理實踐以及注冊護士考核都有積極作用,英國護理產科學委員會(NMC)已經將反思技能的展示與臨床能力聯系在一起來評判是否能獲得專業注冊資格。Agaath等研究者認為,對于護理專業終身學習和發展以及日常實踐中采取深思熟慮過的決定和行動來說,反思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護理教學中的反思引起了國際的廣泛關注,比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但各個國家沒有對護理教育中的反思性教學的應用達成共識。
2.2護理教學中反思的方法及測量工具
2.2.1護理教學中反思的方法
國外護理教學中反思性學習和反思性教學的方法種類豐富多樣,比如:反思性學習法包括錄音帶或錄像學習法、日記法、合作學習法、真實性評估和學習檔案、繪畫、詩歌等;反思性教學方法包括反思日志、教學自傳、教研活動或研討會等,通過多種多樣的方法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得到反思,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使教學經驗得以提升,同時使學生學習能力得以提高。
2.2.2護理學中反思的測量工具
國外主要應用SRIS(theSelf-ReflectionandInsightScale)工具,譯為自我反省和洞察力量表,該量表是由Grant,Franklin,andLangford等人根據元認知與自我調節理論發展編制,主要用于評估個人自我意識,并被MarilynE.Asselin等人使用。Roberts等研究表明,SRIS對于測量準醫學生職業行為的變化是有用的。雖然沒有對護士用此量表測量,但是它對護士是有潛在用處的,尚無針對護士的量表來測量反思。目前,國內也沒有測量反思的工具,特別是針對護理教育環境中的反思。
3我國護理教學中反思性教學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