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6:10:51
序論:在您撰寫關愛弱勢群體的建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對策和建議
弱勢群體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所形成的社會結構中參與社會生產和分配的能力較弱、經濟收入較少的社會階層。弱勢群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我們調研的農村弱勢群體是指農村中人均收入很低、靠自身力量難以解決溫飽問題、需要社會關愛和救助的特困戶,包括鰥寡孤獨、家庭主要成員死亡或殘廢致貧、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貧、因自然災害致貧以及其它因素致貧的農村特困戶。
(一)我市農村弱勢群體構成及產生的原因
全市農村共有個113個鄉鎮,2614個村委會,11627個村民小組,總戶數56.73萬戶,總人口270.03萬人,目前,共有各類弱勢困難群體8.54萬戶、30.38萬人,分別占全市農村總戶數和總人口的15.05%、11.25%。
農村弱勢群體的構成主要有以下幾部分:一是因為家庭主要勞動力死亡或殘廢致貧,全市共有2.94萬戶、10.46萬人,分別占全市農村弱勢群體的30.91%、34.43%;二是因為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貧,共有2.53萬戶、8.98萬人,分別占全市農村弱勢群體的29.63%、29.55%;三是因為自然災害致貧,共有1.8萬戶、6.87萬人,分別占全市農村弱勢群體的21.08%、22。61%;四是因為鰥寡孤獨和其它因素致貧,全市共有1.27萬戶、4.52萬人,分別占全市農村弱勢群體的14.87%、14.88%。
從我市農村弱勢群體情況看,農村弱勢群體的產生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造成農村弱勢群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弱勢群體自身的原因。大部分農村弱勢群體由于種種原因,文化水平較低,思想觀念陳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落后,導致其不愿意或者難以接受新生事物,缺乏自我發展的能力和動力。同時,農村弱勢群體家庭又普遍存在勞動力缺乏、勞動力質量不高、發展生產的資金缺乏等困難,這又在客觀上限制了農村弱勢群體自力更生,自我發展。
2、社會經濟方面的原因。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由于農村弱勢群體自力更生,自我發展的能力薄弱,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外出務工難,家庭經營開展難,只能從事效益低下的種植業和零星養殖業,使其弱勢程度不斷加深;同時,由于資金和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原因,弱勢群體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機會大大降低,形成貧困--輟學--再貧困的惡性循環,使弱勢群體家庭難以擺脫弱勢地位。
3、偶然因素成為農村弱勢群體產生的主要原因。據統計,在全市農村弱勢群體中,因為家庭主要勞動力死亡、殘廢、生大病和自然災害等偶然因素致貧的有5.43萬戶、25.86萬人,分別占全市農村弱勢群體的63.58%和85.20%。
(二)在扶持農村弱勢群體方面所做的工作
近幾年來,我市在扶持農村弱勢群體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大量的工作:
一是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特困戶社會救助工作。目前已有8.74萬戶36.3萬人享受了農村特困戶社會救助。
二是不斷加強農村五保供養和敬老院建設工作。全市共有敬老院73所,五保戶6535戶、6954人,其中360戶、374人實現了敬老院集中供養,5308戶、5614人實行分散供養和親屬包養。以敬老院為依托,分散供養和親屬包養相結合的五保服務體系基本形成,較好地發揮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窗口和示范帶動作用,在全社會形成敬老、愛老、助老以及代際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
三是不斷加大救災投入,確保因災致困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每年投入救災的資金都在1000萬元以上,用于解決困難群眾無力克服的衣、食、住、醫等生活困難和災后倒房重建。同時,多渠道、多措施、多形式開展救災工作,較好地實現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潔凈的水喝、學生有學上、有病能醫治”的救災工作目標。
四是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積極為弱勢群體排憂解難。對臨時困難對象及時進行生活救助,努力構筑由星光計劃、老年公寓、康復醫院、便民服務等組成的社會服務體系,積極組織開展“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難、曖萬家心”的扶貧濟困送溫暖活動,完善弱勢群體子女的獎學金計劃、助學貸款計劃,開展黨政領導干部與困難群眾結對幫扶活動,真正使弱勢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三)農村弱勢群體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在農村沒有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缺乏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特困戶救助和五保供養制度由于經費來源不足而難以覆蓋全市所有的農村弱勢群體。二是農村特困戶救助標準偏低,覆蓋面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執行的特困戶標準是年人均純收入不足600元,他們只能維持基本生活,難以實現自我發展。目前,享受農村特困戶救助的約有4萬多戶、18萬多人,覆蓋面僅達到全市農業人口的7.05%和6.6%。三是五保供養壓力越來越大。隨著農村老齡人口增多,符合五保供養條件的人員不斷增加,同時,由于農村稅費改革和鄉鎮財力有限,難以做到應保盡保。目前,全市已有5614人符合五保供養條件的人員沒有享受到五保供養政策。四是因病致貧成為農村弱勢群體產生的主要原因,據調查,全市因家庭成員生大病致貧的農戶達到2.53萬戶、8.98萬人,分別占農村弱勢群體總數的29.63%和29.55%,而因病致貧的農戶由于需要資金較多,難以得到民政部門的救助。
(四)扶持農村少數民族弱勢群體的對策和建議
從農村少數民族弱勢群體的現狀分析,解決農村弱勢群體問題應從加快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村弱勢群體自我發展能力等方面入手,標本兼治。
1、營造全社會關愛農村弱勢群體的大環境。解決農村弱勢群體問題,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要求,也是落實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少數民族弱勢群體問題。要加大宣傳力度,形成人人關愛農村少數民族弱勢群體的氛圍;要制定和落實扶持農村少數民族弱勢群體的政策,使他們充分享受黨和政府的關愛;要繼續實行黨政領導干部與農村弱勢群體結對幫扶活動,動員和組織社會各方面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有計劃地解決農村少數民族弱勢群體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2、加快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是解決農村少數民族弱勢群體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導農民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道路,降低農業結構調整的風險;要建立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民發展生產提供可靠的技術和信息保障;要加大對農民的勞動技能、生產技術的培訓,引導農民外出務工、經商,提高非農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要加快城鎮建設步伐,提高城鎮化水平,引導農民向城鎮轉移;加快發展二、三產業,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3、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要抓住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國債資金向農村基礎設施傾斜的機遇,積極策劃和組織實施農業、林業、水利、生態環境、道路、能源、教育、衛生等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同時,要確保地方財政配套資金的足額到位,用于扶持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穩定增長,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制定農村少數民族弱勢群體就業扶持政策。對農村少數民族弱勢群體的幫扶,要改單一的“輸血”為幫助恢復“造血”功能,從治表轉向治本。采取積極的就業扶持政策,像對待下崗職工一樣,對農村弱勢群體自謀職業的,要積極鼓勵并給予稅費減免等政策優惠。
5、加大教育扶貧力度,提高農村少數民族弱勢群體的整體素質。據調查,有很多農村少數民族弱勢群體家庭支付不起子女上學所需學費,輟學現象比較嚴重。針對農村少數民族弱勢群體整體素質不高的現狀,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少數民族弱勢群體的問題,加強少數民族弱勢群體子女的教育是關鍵。必須從其子女接受正規教育上著手,切實保障少數民族弱勢群體子女與他人擁有同等受教育的權利。建議減免農村少數民族弱勢群體子女九年制義務教育學雜費。對農村少數民族弱勢群體子女非義務階段教育所需的資金,各級民政、工會、婦聯、共青團等部門要承擔社會義務,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要加大對農村少數民族弱勢群體自身知識扶貧的力度,為他們免費提供技術培訓,使他們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摘要:近年來,鰥寡孤獨等弱勢群體火災時有發生,且呈上升趨勢,因火災導致的亡人數量也一直居高不下。高齡老人、孤寡老人、殘障人員等弱勢群體的消防安全狀況也越來越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關注。本文結合弱勢群體消防工作實際,詳細分析了弱勢群體火災高發的主要原因,并就如何進一步落實相關工作提出了具體工作措施及工作建議。
關鍵詞:消防 弱勢群體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生活節奏逐步加快,老年人特別是孤寡老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鰥寡孤獨、老弱病殘孕幼等人群均為弱勢群體),其安全狀況越來越不容樂觀,因火災事故造成孤寡老人喪生的事故也時有發生,如何進一步加強弱勢群體消防工作,為消防安全弱勢群體提供一個更為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也是我們當前消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弱勢群體火災高發的主要因素
根據近年來的火災事故調查統計,在居民火災中亡人火災事故多發生在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長期患病的殘疾人以及無自理能力的智障人員或精神病人等弱勢群體上。弱勢群體主要有以下幾類人員。一是60歲以上老人(包括有子女監護的和無子女監護的);二是殘疾人;三是常年臥床不起的病人;四是精神病人和智力缺陷人員;五是嬰幼兒。這些人員行為能力差,一旦遇到火災后不容易逃生,極易發生傷亡事故。通過火災原因分析發現,用火不慎、臥床吸煙、遺留火種、電器設備故障或電氣老化等是弱勢群體火災事故的主要原因。
導致勢群體火災高發的因素很多,但是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自我救助及火場逃生能力差
弱勢群體在喪失勞動或生活能力后,身體狀況、思想意識、行為能力等都與一般人有著較大差距。特別是體弱多病,甚至中風、癱瘓、殘疾以及高齡老人等,他們雖尚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反應遲緩,記憶力差,行動不便,一旦發生火災,他們既無力進行自救,也無力快速逃生,成為火災最直接的受害者。
(二)生活自理能力差,缺少社會關愛
縱觀被火災奪去生命的弱勢群體,大多數都有子女及親屬等監護人員,但由于監護人員工作或臨時外出不在身邊,且缺乏及時、周到的生活照應,弱勢人員的生活實際上仍處于獨居生活狀態。加之,弱勢群體平時較少與周圍群眾接觸,火災發生時難以及時得到有效救助。家庭、社會對弱勢人群體的關愛和投入,也還存在著諸多薄弱環節。
(三)安全意識淡薄,家中火險隱患多
當前,社會和家庭對弱勢群體的關注不夠還不僅僅體現在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慰藉,對其消防安全的關注度也存在一定的“盲區”。臥床吸煙、家中堆放大量可燃物、使用老舊電器、安全防范意識差等問題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于弱勢群體當中,這就造成了火災事故頻發,且一旦發生火災,往往又容易造成人員傷亡。
二、弱勢群體消防工作的幾點措施及建議
(一)調查摸底,建立完善弱勢群體消防工作臺帳
進一步加強弱勢群體消防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弱勢群體消防安全工作臺帳,通過街道、鄉鎮政府,廣泛發動各居民社區居委會及村委會,全面掌握地區弱勢群體基本情況,分類建立完善人員基礎臺帳,制定有針對性的工作措施,并形成長期消防安全專項工作檔案,從而使弱勢群體消防工作得到深入開展。工作臺帳的建立一是要全面了解掌握鰥寡孤獨等弱勢群體每名人員的基本情況,包括人員姓名、年齡、身體狀況、家庭基本情況、監護人(看護人)基本情況等內容。二是要對各類弱勢群體進行分類管理,明確各類人員易發生火災的突出特點,并有針對性的制定工作措施和落實防控手段。三是進一步明確工作責任人,完善工作責任制,確保弱勢群體消防工作落到實處,確保做到“三有”即“工作有范圍、關愛有重點、人員有明確”,確保工作全覆蓋,不留死角。
以北京市豐臺區為例,2009年全區21個街道、鄉鎮政府通過對相關人群進行走訪排查登記,全區共有弱勢群體80714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63576人,殘疾人3572人,常年臥床不起的病人2463人,精神病人和智力缺陷人員1904人;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1433人,獨居1397人,有吸煙習慣11061人。所有弱勢群體均以登記上賬,并落實社區級責任人,保證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構筑工作平臺,形成弱勢群體消防工作合力
弱勢群體消防工作不是某個部門的職責和任務,要充分發揮地區防火安全委員會議事協調機構作用,廣泛調動政府各相關職能部門作用,統籌規劃,將弱勢群體消防安全融入工作社會化體系。一是社工委、民政、老齡委、婦聯、殘聯、消防等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聯動,圍繞各自職責構筑統一的弱勢群體消防工作平臺,完善弱勢群體消防工作機制,全面推動弱勢群體消防安全監護服務、消防知識咨詢服務等工作的開展。二是進一步完善政府職能,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通過設立老年人消防安全專項資金,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協助更換老舊電氣設施,推廣家用滅火設施,配備應急呼救器,深入開展消防知識宣傳,進一步改善弱勢群體消防安全環境。
豐臺區婦聯、老齡委、殘聯等相關職能部門結合自身職責,先后組織開展各類專題活動50余次,開展弱勢群體入戶普查近萬人次,組織各類經驗工作交流會6次,聯合下發《豐臺區弱勢群體消防安全關愛行動工作方案》等相關文件3份,豐臺區弱勢群體消防安全工作平臺已初步形成。
(三)齊抓共管,建立弱勢群體消防安全防護網絡
構建消防弱勢群體火災防控工作,主要應從家庭、鄰里、社會等層面積極落實好各項工作,確保弱勢群體消防防護網絡的建立。一是要強化家庭安全責任意識。通過宣傳教育,使家庭監護人員不僅在物質上,更要在精神上關愛弱勢群體;通過簽訂安全責任書不斷提升弱勢群體看護人員的安全責任意識;通過組織開展安全培訓,提高家庭監護人員突發事件的實際處置能力。二是積極倡導鄰里守望、和諧安居的平安理念。發揮社區(村)委會等基層力量的作用,通過結幫扶對子,鄰里間每天敲門溫馨問候等形式,切實加強對弱勢群體的監管工作。三是充分發揮基層派出所及義務消防隊作用,通過定期巡視,入戶走訪等形式,落實弱勢群體社會防控力量,為弱勢群體編織一張以人為本、人人參與的消防安全防護網絡。
在實際工作中,北京市豐臺區通過組織各街道、鄉鎮逐級簽訂責任書,利用安全知識流動大講堂、社區老年服務中心等組織培訓開展教育等手段,不斷提升看護人員的安全責任意識和突發事件的實際處置能力。各基層派出所社區民警、社區(村)委會、消防志愿者等積極開展摸排走訪,開展一對一的結對服務,提供消防常識咨詢和安全檢查巡視服務,有效提升了豐臺區弱勢群體的消防安全狀況。
(四)強化科技手段,不斷改善提高硬件環境
在進一步完善弱勢群體防護網絡的同時,還應圍繞建立家庭消防設施配備保障機制,不斷改善弱勢群體消防工作硬件環境。一是為獨居生活的老年人、殘障人員家庭安裝緊急呼救器,由社區(村)委會或物業管理公司實行24小時監控。二是為弱勢群體家庭配備家用滅火設施,如滅火器、滅火毯、防毒面罩,安裝可燃氣體報警器等,確保緊急情況下減少人員傷害。三是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切實解決弱勢群體實際困難,開展免費的用電設備、電路安全以及燃氣設備檢測維修服務。四是要積極推廣鰥寡孤獨等弱勢群體家庭裝修材料的不燃化,減少火災荷載,推廣應用家用阻燃織物,如阻燃被褥、阻燃床墊等個人防護用品,降低致災機率。
在實際工作中,豐臺區所屬各街鄉鎮也均能夠結合各自轄區工作特點,圍繞建立家庭消防設施配備保障機制,有針對性的落實各項工作措施。據統計,全區已累計為3675戶有需求的老年人、殘障人員家庭安裝了緊急呼救器,豐臺街道還專門配備了無線緊急呼救器。方莊街道、盧溝橋街道、南苑街道、東高地街道、馬家堡街道自籌資金,為部分鰥寡孤獨老人、殘疾低保人員以及離退休人員配備家用滅火器累計2000余具。方莊街道有針對性的對鰥寡孤獨家庭的用電設備電路進行檢測,幫助弱勢群體減少致災因素;和義街道聘請專業電工和燃氣集團人員對弱勢群體家庭進行了全面的電氣檢測和燃氣檢測服務,及時更換老化電氣線路,倡導更換陳舊的電器和燃氣設備。
(五)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建立專項資金保障制度
政府、社會、單位和公民都有責任和義務為鰥寡孤獨等弱勢群體創造一個良好的消防安全環境,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堅持安全發展,完善社會服務體系,保障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重要精神。一是加大財政投入,設立弱勢群體消防安全專項資金,進一步加大弱勢群體消防安全投入。二是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加快敬老院、老年活動中心等公益性場所的建設,實行弱勢群體集中化服務。三是充分發揮社會力量,設立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社會救助資金,編織一張由政府、社會、單位、公民和家庭成員,社區鄰里及民間組織等共同組成的關愛弱勢群體、珍愛生命的愛心網,舉全社會之力幫助老年人等弱勢群體遠離火災危害。
僅2009年上半年,豐臺區屬21個街道辦事處、鄉鎮政府累計投入弱勢群體工作資金70余萬元,全區297個居民社區、村基本建立起了弱勢群體關愛組織,落實各項保障資金,確保相關工作的順利推進。
(六)強化宣傳教育,營造良好和諧社會環境
關鍵詞:弱勢群體;特俗服務;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7-0112-02
弱勢群體,也叫社會脆弱群體、社會弱者群體,其主要包括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病患、失業者、貧困者、下崗職工。而今年來隨著中國快速地城鎮化,農民工也被納入弱勢群體的概念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弱勢群體既有物質方面的追求,也有精神層次的追求,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弱勢群體更需要精神方面的鼓勵和關愛。作為社會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圖書館,本館深刻意識到在目前社會環境下精神層次的探索是對未來穩定社會環境、培養下一代的基礎。而具體則體現在讓弱勢群體到良好的環境去讀書,去拓闊視野,從知識上充實自己。而對未成年人、兒童的啟蒙教育,圖書館則肩負著更長遠的意義。
一、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的必要性
1.關懷弱勢群體的讀書環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我國未成年人的數量約有人口基數的19%,少年兒童的成長關系到祖國的未來,而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在如今信息化高速發達的時代不免會感到迷茫與困惑,如何培養少年兒童的正確價值觀和讀書習慣是圖書館服務管理的重點。而另一方面老年人約占人口基數的10%,我國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不僅僅是子女的責任,作為圖書館應該關注老年人的健康閱讀生活,并提供一個場所使得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某些殘疾人、下崗工人,作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具有物質生活欠缺、精神迷茫等特征,積極推動滿足其精神面貌也是本館的工作重心。所以圖書館為弱勢群體的特殊服務必須得到重視,因為正是這些形形的人群組成了我們的社會。
2.堅持公益原則,為弱勢群體服務。在《圖書館服務宣言》中:“圖書館在服務與管理中體現人文關懷。圖書館致力于消除弱勢群體利用圖書館的困難,為全體讀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務?!惫鎴D書館應向弱勢群體提供更好的、更周到的服務。這一要點不能以性別、職業、身體差異、年齡差異為借口,應更人性化地為全體公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快捷、人性化的讀書環境。作為文化氣息濃厚的公共場所,圖書館應充分考慮讀者的特殊需求,如提供人性化的咨詢服務、寬敞明亮的閱覽室,空調、網絡等設施則保障了讀書者對舒適環境的需求,簡化并有效的借閱流程則方便弱勢群體將書本帶回家。各種活動的舉辦,有效提高了社會各層人士對讀書的濃厚興趣。
二、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的具體措施
1.公益圖書館的收費。弱勢群體在財富、社會地位、知識、生存能力等社會資源的占有上存在不足,處于劣勢,他們的生活質量在物質上得不到保證。而圖書館對弱勢群體的收費則增加了甚至抹殺了弱勢群體的讀書欲望,如何降低甚至減免收費,是圖書館的天職,更是政府的職責所在。圖書館是公益機構,早于20世紀90年代,我館已意識到社會弱勢群體的特殊性,并積極開展為福利院老人送書、在節假日組織少年兒童讀書日等活動,開展在鄉鎮周邊地區為農民送去相關農業書刊、提供講解等服務。而如今隨著國家政策對弱勢群體的著重關注,圖書館也已經幾乎是零門檻為社會公民進行服務,所以從收費管理上,可以說如今的圖書館幾乎可以免費地為所有弱勢群體服務,并且我館積極開展相關服務的宣傳教育,對我館員工進行服務培訓,使得熱忱服務成為我館最重要的人文標志之一。
2.增強服務意識。圖書館面對弱勢群體的特殊情況,也應有特殊的服務特色。首先要對弱勢群體的心理進行分析,在服務態度和語言表達方面,一定要熱情謙和,甚至在特殊情況下提供一些上門服務、閱讀服務等等。從硬件設施來講,圖書館應該建立無障礙通道,備有輪椅等設備,在書庫的走道設計上要保證殘疾人的方便,并且提供網絡、電腦等現代化設備,盡一切能力去完善圖書館的建設。在軟實力上,應積極主動組織各種專題講座、培訓班,不僅僅在讀書中使弱勢群體得到精神上的安慰,更是要全方面地針對各種人群的不同需要,合乎各種人群的利益去組織活動。要讓弱勢群體在這樣一個積極向上、輕松愉快的環境中解決切身問題,增加活動交流心得,增強生存的信心。
3.圖書館員工的素質。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應具有樂觀積極、樂于助人等特質,人與人的交流中能夠體現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相關專業的培訓則是良好提供服務的基礎,如何劃分、分析具體弱勢群體的切身精神狀態,并加以引導,介紹其閱讀相關書籍也是評判一個圖書管理員業務熟練的標準。今天少年兒童的精神狀態是重中之重,由于我國家庭結構的特殊構成特點,少年兒童可能背負太多的升學壓力,課外培訓等活動也使少年兒童精神負擔甚重。圖書館應針對少年兒童活潑好動、興趣廣泛的特性,對少年兒童的圖書進行詳盡分類,并提供建議供學生參考,培養少年兒童的讀書習慣,在未經引導下的少年兒童可能對大千世界有些迷茫,正確引導學生的讀書興趣,可以防止學生誤入歧途。我館更是推薦少年兒童多讀經典著作,從經典中讀歷史、讀人文,并且盡量避免選擇那些枯燥無味的經典文學著作,從而讓少年兒童以讀故事的心態,去了解人文歷史,在娛樂中學習知識,潛移默化地讓少年兒童覺得讀書是有趣的,而不是父母、老師安排的任務,讓學生自發地去讀書。
圖書館員工的素質不僅體現在人性化的服務,也應更好地拓展自身的社會洞察力,在不同領域做出不同的成績。比如在少年兒童的閱讀生活上,以上建議以少年兒童作為圖書閱覽的參與對象,對其特征進行了分析。同樣在其他社會弱勢群體,如農民工這一群體,也需要更詳盡的分析和作為。農民工這一名詞是我國工業發展的產物,農民離開家鄉來到縣城去尋求物質的豐收,而據我館在實際生活中的實踐,農民工的心態以及相關復雜的家庭環境情況更加值得關注,農民工帶來的子弟更是我們的工作重點,不同于城里的孩子,農民工子弟大多害羞,并且意識到與城鎮孩子的差別,我們應當一視同仁地對待農民工的子弟,并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務讓他們得到社會的關注和關愛。
救濟、扶助、五保供養工作情況
殘疾人是一個特殊而困難的社會群體。我國現有6000多萬殘疾人,約占總人口的5%,其中80%生活在農村。他們當中有相當數量因自身殘疾的影響以及外界環境的障礙,生活處于貧困狀態。市委、市政府歷來重視和關心殘疾人扶貧工作,民政部門把殘疾人救濟、扶助、五保供養始終當作一項重點工作常抓不懈。
一、為農村貧困殘疾人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特困戶社會救助工作。目前已有2萬多殘疾人享受了農村特困戶社會救助。
二是不斷加強農村五保供養和敬老院建設工作。全市共有敬老院73所,五保戶6535戶、6954人,其中360戶、374人實現了敬老院集中供養,5308戶、5614人實行分散供養和親屬包養。以敬老院為依托,分散供養和親屬包養相結合的五保服務體系基本形成,較好地發揮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窗口和示范帶動作用,在全社會形成敬老、愛老、助老以及代際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
三是不斷加大救災投入,確保因災致困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每年投入救災的資金都在1000萬元以上,用于解決困難群眾無力克服的衣、食、住、醫等生活困難和災后倒房重建。同時,多渠道、多措施、多形式開展救災工作,較好地實現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潔凈的水喝、學生有學上、有病能醫治”的救災工作目標。
四是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積極為弱勢群體排憂解難。對臨時困難對象及時進行生活救助,努力構筑由星光計劃、老年公寓、康復醫院、便民服務等組成的社會服務體系,積極組織開展“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難、曖萬家心”的扶貧濟困送溫暖活動,完善弱勢群體子女的獎學金計劃、助學貸款計劃,開展黨政領導干部與困難群眾結對幫扶活動,真正使弱勢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二、農村貧困殘疾人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在農村沒有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缺乏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特困戶救助和五保供養制度由于經費來源不足而難以覆蓋全市所有的農村貧困殘疾人。二是農村貧困殘疾人救助標準偏低,覆蓋面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執行的特困戶標準是年人均純收入不足600元,他們只能維持基本生活,難以實現自我發展。目前,享受城市低保和農村特困救助的殘疾人約有5.18萬人。三是五保供養壓力越來越大。隨著農村老齡人口增多,符合五保供養條件的人員不斷增加,同時,由于農村稅費改革和鄉鎮財力有限,難以做到應保盡保。目前,全市已有5614人符合五保供養條件的人員沒有享受到五保供養政策。
三、扶持農村貧困殘疾人的對策和建議
從農村貧困殘疾人的現狀分析,解決農村弱勢群體問題應從加快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村弱勢群體自我發展能力等方面入手,標本兼治。
1、營造全社會關愛農村弱勢群體的大環境。解決農村弱勢群體問題,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要求,也是落實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弱勢群體問題。要加大宣傳力度,形成人人關愛農村弱勢群體的氛圍;要制定和落實扶持農村弱勢群體的政策,使他們充分享受黨和政府的關愛;要繼續實行黨政領導干部與農村弱勢群體結對幫扶活動,動員和組織社會各方面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有計劃地解決農村弱勢群體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2、加快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是解決農村弱勢群體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導農民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道路,降低農業結構調整的風險;要建立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村殘疾人發展生產提供可靠的技術和信息保障;要加大對農村殘疾人的勞動技能、生產技術的培訓,提高非農收入在農村殘疾人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要加快城鎮建設步伐,提高城鎮化水平,引導農村殘疾人向城鎮轉移;加快發展二、三產業,為農村殘疾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3、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要抓住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國債資金向農村基礎設施傾斜的機遇,積極策劃和組織實施農業、林業、水利、生態環境、道路、能源、教育、衛生等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大力爭取國債和上三級資金支持。同時,要確保地方配套資金的足額到位,確??h區、鄉鎮兩級財政用于支持農村發展資金的穩定增長,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制定農村弱勢群體就業扶持政策。對農村弱勢群體的幫扶,要改單一的“輸血”為幫助恢復“造血”功能,從治表轉向治本。采取積極的就業扶持政策,像對待下崗職工一樣,對農村弱勢群體自謀職業的,要積極鼓勵并給予稅費減免等政策優惠。
5、加大教育扶貧力度,提高農村殘疾人的整體素質。據調查,有很多農村殘疾人家庭支付不起子女上學所需學費,輟學現象比較嚴重。針對農村殘疾人整體素質不高的現狀,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殘疾人的問題,加強農村殘疾人的教育是關鍵。必須從其子女接受正規教育上著手,切實保障弱勢群體子女與他人擁有同等受教育的權利。要加大對農村弱勢群體自身知識扶貧的力度,為他們免費提供技術培訓,使他們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救濟、扶助、五保供養工作情況
殘疾人是一個特殊而困難的社會群體。我國現有6000多萬殘疾人,約占總人口的5%,其中80%生活在農村。他們當中有相當數量因自身殘疾的影響以及外界環境的障礙,生活處于貧困狀態。市委、市政府歷來重視和關心殘疾人扶貧工作,民政部門把殘疾人救濟、扶助、五保供養始終當作一項重點工作常抓不懈。
一、為農村貧困殘疾人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特困戶社會救助工作。目前已有2萬多殘疾人享受了農村特困戶社會救助。
二是不斷加強農村五保供養和敬老院建設工作。全市共有敬老院73所,五保戶6535戶、6954人,其中360戶、374人實現了敬老院集中供養,5308戶、5614人實行分散供養和親屬包養。以敬老院為依托,分散供養和親屬包養相結合的五保服務體系基本形成,較好地發揮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窗口和示范帶動作用,在全社會形成敬老、愛老、助老以及代際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
三是不斷加大救災投入,確保因災致困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每年投入救災的資金都在1000萬元以上,用于解決困難群眾無力克服的衣、食、住、醫等生活困難和災后倒房重建。同時,多渠道、多措施、多形式開展救災工作,較好地實現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潔凈的水喝、學生有學上、有病能醫治”的救災工作目標。
四是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積極為弱勢群體排憂解難。對臨時困難對象及時進行生活救助,努力構筑由星光計劃、老年公寓、康復醫院、便民服務等組成的社會服務體系,積極組織開展“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難、曖萬家心”的扶貧濟困送溫暖活動,完善弱勢群體子女的獎學金計劃、助學貸款計劃,開展黨政領導干部與困難群眾結對幫扶活動,真正使弱勢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二、農村貧困殘疾人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在農村沒有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缺乏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特困戶救助和五保供養制度由于經費來源不足而難以覆蓋全市所有的農村貧困殘疾人。二是農村貧困殘疾人救助標準偏低,覆蓋面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執行的特困戶標準是年人均純收入不足600元,他們只能維持基本生活,難以實現自我發展。目前,享受城市低保和農村特困救助的殘疾人約有5.18萬人。三是五保供養壓力越來越大。隨著農村老齡人口增多,符合五保供養條件的人員不斷增加,同時,由于農村稅費改革和鄉鎮財力有限,難以做到應保盡保。目前,全市已有5614人符合五保供養條件的人員沒有享受到五保供養政策。
三、扶持農村貧困殘疾人的對策和建議
從農村貧困殘疾人的現狀分析,解決農村弱勢群體問題應從加快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村弱勢群體自我發展能力等方面入手,標本兼治。
1、營造全社會關愛農村弱勢群體的大環境。解決農村弱勢群體問題,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要求,也是落實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弱勢群體問題。要加大宣傳力度,形成人人關愛農村弱勢群體的氛圍;要制定和落實扶持農村弱勢群體的政策,使他們充分享受黨和政府的關愛;要繼續實行黨政領導干部與農村弱勢群體結對幫扶活動,動員和組織社會各方面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有計劃地解決農村弱勢群體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2、加快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是解決農村弱勢群體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導農民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道路,降低農業結構調整的風險;要建立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村殘疾人發展生產提供可靠的技術和信息保障;要加大對農村殘疾人的勞動技能、生產技術的培訓,提高非農收入在農村殘疾人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要加快城鎮建設步伐,提高城鎮化水平,引導農村殘疾人向城鎮轉移;加快發展二、三產業,為農村殘疾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3、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要抓住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國債資金向農村基礎設施傾斜的機遇,積極策劃和組織實施農業、林業、水利、生態環境、道路、能源、教育、衛生等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大力爭取國債和上三級資金支持。同時,要確保地方配套資金的足額到位,確??h區、鄉鎮兩級財政用于支持農村發展資金的穩定增長,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制定農村弱勢群體就業扶持政策。對農村弱勢群體的幫扶,要改單一的“輸血”為幫助恢復“造血”功能,從治表轉向治本。采取積極的就業扶持政策,像對待下崗職工一樣,對農村弱勢群體自謀職業的,要積極鼓勵并給予稅費減免等政策優惠。
5、加大教育扶貧力度,提高農村殘疾人的整體素質。據調查,有很多農村殘疾人家庭支付不起子女上學所需學費,輟學現象比較嚴重。針對農村殘疾人整體素質不高的現狀,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殘疾人的問題,加強農村殘疾人的教育是關鍵。必須從其子女接受正規教育上著手,切實保障弱勢群體子女與他人擁有同等受教育的權利。要加大對農村弱勢群體自身知識扶貧的力度,為他們免費提供技術培訓,使他們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關鍵詞:弱勢群體;公共圖書館;特殊服務
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812-2485(2013)09-040-03
十提出:要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建立和諧社會,達到全社會的和諧發展。這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弱勢群體是社會成員的一個層面,關注弱勢群體,為弱勢群體服務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維護社會穩定有序的需要,是構建和諧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也是公共圖書館應履行的職責。
1弱勢群體
1.1 弱勢群體的概念與范圍
弱勢群體是指憑借自身力量難以維持一般生活的困難者群體。廣義上的弱勢群體是指社會中的弱者即需要人們給予特殊關懷和援助的人群;狹義上指在社會性資源分配上具有經濟利益的貧困性、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會群體,或是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權益維護、競爭能力等方面處于劣勢的一部分勞動者所構成的相對落后于社會發展先進水平要求的人群共同體。
目前我國的社會性弱勢群體主要包括:下崗和失業職工、進城務工人員;老年人群體等;生理性弱勢群體主要是孤寡老人和殘疾人。
1.2 縣級圖書館弱勢群體的文化狀況調查
弱勢群體作為一個社會群體,也有著對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需求。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發展與弱勢群體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而基于資源合理配置的信息平等似乎越來越遠,獲取信息的機會不均衡問題日益凸現。這種不均衡主要表現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象寧蒗縣屬于西部偏遠地區,位于滇西北高原川滇交界處,屬典型的高寒冷涼地區、全縣總人口25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87%,區位偏僻,交通閉塞,農村人口較多,經濟生活處于貧困化,弱勢群體的收入一般都處于社會平均線下,只能維持生存和生活需要,生活質量較低。生活來源是靠國家接濟或家人撫養,生活十分困難。象這樣貧困地區的弱勢人群獲得信息的機會是不確定的,甚至是困難的,更有不少人被排除在圖書館服務之外。因此,關注弱勢群體的特性,研究其心理特點,了解、掌握其知識信息需求,為他們提供滿意的服務,是各級公共圖書館必須承擔的一項重要而光榮的任務。
1.3 圖書館應在服務和管理中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圖書館的人文精神是在服務、管理中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人的關懷,體現人的價值。重塑自我形象,強化服務意識,堅持以人為本,弘揚人文精神,真正體現“一切為了讀者,為了讀者的一切,滿足讀者對圖書館的需求”,已被確認為現代圖書館的服務宗旨。
弱勢讀者與其他讀者一樣,享有讀書學習的權力。知識援助并不是施舍,只是履行圖書館為讀者服務的職責。關愛弱勢讀者,不是由于憐憫,而是人性自我完善的需要。圖書館的服務不僅要有板有眼,更要有情有義,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弱勢讀者需要。
2縣級圖書館對弱勢群體的服務舉措
2.1針對殘疾人特點開展助殘服務
本人覺得縣級圖書館應該開辟“盲人讀物中心”、“殘疾人法律服務中心”等專門的服務窗口。還應該成立 “弱勢群體服務部”,專門為殘疾人、老年人、少年兒童等特殊群體提供特殊服務??h級公共圖書館在一個縣內只有一座,圖書館門前應設輪椅專用坡道,館內必須建設輪椅專用通道,一個縣城只有一座圖書館向他們提供服務,沒有適合輪椅通行的專用通道,圖書館幾乎是把他們排斥在外啦。至于安裝電梯目前絕大多數縣級館限于經費捉襟見肘可能基本上都沒有建設打算,倘若能夠開通籌措經費的渠道,特別是現在圖書館也是越建越高,加之人們的生活節奏普遍高頻率,到圖書館一趟不容易,人人都渴望圖書借閱的方便快捷,縣級公共圖書館完全可以通過設計,在保證方便坐輪椅讀者使用的同時,也為一般讀者提供力所能及的便捷服務。還有殘疾人座便器,一座圖書館至少要為男女讀者各建一個蹲位,這也是既保證有最低限的設施配備,又不因設施數量超過實際需求,導致利用率低下而造成浪費。
2.2電子閱覽室應為盲人設專座
作為縣級圖書館,電腦應裝配專門的盲文操作系統,座椅也要充分考慮盲人的生理習慣,盡可能選擇沒有突起和尖銳部件的軟座,避免盲人在摸索的過程中受到傷害。還要考慮到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的電腦桌應全部采購棱角經過磨圓的,電線也經過PVC塑料管包裝,座椅為皮革軟座,鍍鉻的彎曲鋼管扶手光潔平滑,最大限度減小兒童和盲人受傷害的可能。圖書館的樓梯欄桿扶手不留突出部件,消防栓門也不采用玻璃門,避免盲人和小讀者不注意掛住衣服,打碎玻璃而傷著自己。
2.3活躍殘疾人的各種文化生活
弘揚獨特的聾啞文化,活躍聾啞人的文化生活,提高其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縣級圖書館應聯合殘疾人聯合會舉辦了針對聾啞人的“手語世界”活動。其目的在于消除聾啞人與正常人之間的交流障礙,促進互相了解和溝通。我個人覺得為了活躍殘疾人精神文化生活,還應該適時舉辦一些“殘疾人電影展播”活動,免費為殘疾人放映反映殘疾人自強不息生活的優秀影片??紤]到殘疾人的特殊情況,為殘疾人提供專項服務;為聽障者安排字幕電影,用手語做影片故事情節、任務關系介紹;為視障者安排中文對白影片,對無聲場景、任務表情、動作、場景切換等進行現場解說。
3縣級圖書館對弱勢群體的服務方向
3.1 目前現狀
國際圖聯已經成立了“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部”專門為有困難的人群服務。因此,公共圖書館作為各類型圖書館中與社會關系最為密切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必須確保那些由于某種原因不能得到主流服務的少數群眾也能夠平等地享受各種服務。失業、貧困、殘疾、行動不便等原因造成弱勢群體獲取知識障礙。為方便殘疾讀者獲取信息,本人覺得縣圖書館應該有針對性地為弱勢群體舉辦各種專題講座、報告會、培訓班。
我覺得象我們縣級圖書館還應常年設立的未成年人心理咨詢服務,針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咨詢輔導活動經常走進社區與學校,并在附近的中學設立一些心理輔導站點;讓處于貧困地區的弱勢群體享受同等的閱讀快樂;應該組織館員進行手語培訓,邀請聾啞學校的專業老師講解基本手語,通過學習以更好地幫助聾啞朋友,與他們進行零距離的交流;與老年大學合作舉辦各種展覽活動,如2009年至今,寧蒗縣圖書館與寧蒗縣書法協會聯合舉辦了4次書畫作品展,展出作品均體現老同志老有所為的精神風貌和藝術追求,非常具有意義,得到了廣大讀者和群眾的好評。
3.2 存在的不足和建議
縣級圖書館和大城市的圖書館相比,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例如,如何更好地為盲人服務,為殘疾讀者提供網絡信息服務,如何與有心理障礙的人流等等方面都還比較薄弱。
本人認為,基于縣級圖書館的自身條件,作出如下建議供參考和探討:為老年人在看書的同時配備舒適的桌椅;針對老年人視力差的特點,在閱覽室備有不同度數的老花鏡。為方便視障者利用圖書館,可以組織志愿者上門服務,對堅持來館的視障者可以派專人接送;針對盲人讀者,可以成立一個專門的盲人閱覽室,在閱覽桌面中間放置木雕水杯托,以避免盲人讀者碰翻水杯燙傷,并設專門引導員,安排志愿者進行對面朗讀服務等;引導殘疾讀者利用電子閱覽室,讓這些讀者利用網絡更好地獲取信息資源。
另外,很多農民對政策法規知之甚少,不了解與自身利益相關的政策法規,在自身合法利益受侵犯時,不會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還有很多人存在治病難的情況,享受不到公費醫療福利,得不到疾病防治、衛生保健、藥品和醫療機構的信息。所以,可以利用圖書館豐富的信息資源,通過眾多的檢索途徑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弱勢群體提供相關文獻資料,供其參考;向受害者提供法律咨詢、為失學者提供免費學習機會、為病者提供醫療咨詢、為生活失足者指出正確生活之路,等等。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弱勢群體服務既是圖書館的社會責任,也是其服務內容之一,在信息時代這個問題更是日趨重要。作為社會知識保障體系的一部分,圖書館應大力弘揚和堅持公共性、公益性、讀者至上、服務社會的基本理念,為廣大的青少年、老年人、農民和殘疾人以及其他的弱勢群體服務。關愛每位讀者,不以社會地位、財富、權力劃分讀者,真正把人是社會發展目的的神圣原則落實到工作上,為每位讀者提供人文意義上的幫助。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圖書館獨特的職能,為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長治久安,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參考文獻
1程鵬. 弱勢群體——中國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2(4).
2余杏安.公共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 云南省圖書館,2007(3).
3楊萍.構建和詣社會---公共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的思考.云南省圖書館,200(3)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
一、引言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基本趨勢,我國自1999年開始步入老齡社會的同時,也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階段。2010年國家統計局進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的人口已達13.7億,而60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3.26%,6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8.87%,這說明我國的老齡化趨勢進一步加劇。而我國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近六成分布在農村,農村老齡化的程度明顯高于城鎮和全國水平,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年輕人向城市的流入,這一比例還會增大。老年人群體屬于生理性的弱勢群體,農村老年人又由于各種各樣的內在或外在原因使得其缺乏勞動能力、經濟水平低下、難以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在市場經濟中處于弱勢地位,并且很難通過常規渠道來尋求自身利益的保護[1]。因此,農村老年人成為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如何解決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養老問題,使他們能夠“老有所養”、安度晚年,受到了政府、社會和家庭越來越多的關注。
二、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的問題分析
在農村當中,老年弱勢群體獲得的支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式的社會支持,另一類是非正式的社會支持。前者的支持主要是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社區正式組織的幫助等,后者的支持是指在血緣、地緣基礎上形成的,涉入老年人生活較多的家庭成員、親友、鄰里、志愿者等提供的支持[2]。
本文主要從家庭、政府、社區和社會四個層面來分析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網絡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的支持主體地位受到動搖
從我國的現實狀況來看,家庭支持不僅是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的基礎,也是其社會支持網的主體。家庭支持的重要性既體現在它在所有的社會支持中所占的比重,同時也體現在老年人的個人選擇之中?!梆B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在農村尚未改變,在老年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最先想到和最先尋求的往往是家庭的協助,只有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才會尋求其他途徑的支持。但隨著我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流,再加上家庭趨于小型化、核心化,傳統養老觀念的轉變等,可以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的家庭成員更少了,這必然會動搖家庭養老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老年人能夠獲得的贍養資源,使相當一部分老年人陷入勞動負擔沉重、經濟困難、照料缺失、精神孤獨等困難之中。
(二)政府支持相對太弱[3]
目前來看,政府對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支持主要表現為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實施、農村養老機構的建設以及農村文化建設。農村老年社會保障主要是以五保供養、最低生活保障、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農村養老保險等為主的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這些保障政策的實施對于緩解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經濟困難、保障其基本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與城市相比還很不完善,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除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外,各項保障政策對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覆蓋面還很小,并且保障水平非常低。而目前面向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機構主要是政府供給的、救濟型的敬老院,面向的只是農村中的“五保戶”,很多農村老年弱勢群體并不具有入住資格,而且各項設施與服務與城鎮中的福利院、養老院相比較落后。再加上農村文化建議滯后,老人的精神需求很難通過公共文化活動來獲得滿足??梢哉f,我國政府為農村老年弱勢群體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相對于城市來說政府對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相對太弱。
(三)社區養老支持的缺位[3]、
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社區支持是建立在地緣和親緣關系基礎上的,主要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社區成員支持,即與老年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社區的鄰居、朋友等提供的支持;二是社區組織支持,即具有組織化和制度化的村委會、老人協會等提供的支持。首先從社區成員的支持狀況來看,由于農村老年弱勢群體自身的消極求助心理、社區成員提供幫助的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村老年弱勢群體從社區成員處獲得的支持力度十分微弱。其次從社區組織的支持狀況來看,由于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級組織建設滯后和意識上的忽略等原因,使得我國目前多數村委會的職能非常有限,僅限于組織實施國家政策,在解決農村老年弱勢群體養老問題上的角色出現了缺位。而農村老年弱勢群體需求程度較高的老人協會由于其發展面臨著資金短缺等硬件支持障礙,其作用的發揮受到了嚴重限制,使得不少農村老年弱勢群體難以從中獲得精神滿足,只能從農村較為活躍的宗教組織中尋求精神依托。
(四)其他社會力量支持極少
在為農村老年弱勢群體提供社會支持方面,除了家庭、政府和社區外,其他一些社會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可以為農村老年弱勢群體提供多樣化的服務與幫助,以彌補家庭、政府以及社區支持的不足。但在城市發展較為普遍的慈善捐助、志愿服務、民辦服務機構等,在農村發展相對滯后,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不平衡,使得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獲得其他社會支持極為有限,并不能彌補家庭、政府和社區支持的空白。
三、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建構的必要性
據統計農村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考慮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支持問題,勢必在不遠的將來難以應付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4]。與此同時,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及現代化的發展,家庭趨于小型化、核心化及養老觀念的轉變等使得家庭養老的功能在不斷地弱化,家庭養老已不再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要求,不能滿足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養老需求;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農村養老保險的缺位,其他社會力量對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支持太少,使農村養老面臨風險,使農村老年弱勢群體對未來養老的預期不確定。這些都對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養老問題發出了挑戰。因此,在了解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的基礎上,探索建構合理的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的途徑,對于農村老年弱勢群體“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安度晚年、提高生活質量,共享社會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平穩過渡到人口老齡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四、五位一體地建構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網絡
面對龐大的農村老年弱勢群體,要使他們的養老問題得以真正的解決,既不能單純依靠老年人的家庭,也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某一支持系統,而是需要發揮家庭、社區、政府、社會和老年人自身的綜合力量,共同采取可持續的、有效的措施,五位一體地建構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網絡。
(一)以家庭支持為基礎
雖然近年來,在農村家庭支持的主體地位受到動搖,但家庭仍然是農村老年弱勢群體養老的核心。要以家庭支持為基礎來建構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網絡就要以家庭的支持和幫助作為解決養老問題的基本途徑,這就需要從兩個方面做起,即從經濟支持和孝老教育兩個方面做起。在農村子女應當盡可能地為父母提供經濟支持,定期給予父母生活補貼。此外在農村老年弱勢群體需要時應及時給予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經濟上的支持固然重要,傳統的孝老教育也必不可少,子女應該不斷增強自身尊老、敬老和孝順父母的意識,逐步增強家庭意識,強化家庭觀念,鞏固家庭養老的基礎,充分發揮中華民族尊老孝老的文化傳統美德,加深全民居家老人的理念。
(二)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隨著家庭養老功能的不斷弱化,政府應當在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養老中擔當著不可規避的責任。政府應當通過公共政策的制定、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來保障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生活需求,為其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除了要加快完善和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外,政府還應該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機構,如建立門檻較低、設施完善、收費合理的養老院、敬老院等,使有需求的老年弱勢群體能夠入住。此外,政府還應當關注農村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村的文化建議。在經濟方面,政府應當通過財政扶持和政策扶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逐步改善小城鎮的投資環境,減少勞動力的外流,增加農村剩余(下轉第180頁)(上接第178頁)勞動力在家附近就業的機會,同時還要通過各種政策手段保障進城務工人員有穩定的收入、良好的工作環境,進而保證有足夠的勞動力,足夠的資金為老年弱勢群體提供生活、精神慰藉。在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完善農村的道路、飲水、灌溉等基礎設施建設,減少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日常生活和勞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安全隱患。而在文化方面,不僅在農村要配備完善的娛樂健身器材,還要扶持老人協會,推動農村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健康的文化活動,豐富老年弱勢群體的精神生活。同時還要定期開展農村普法活動和“孝老”教育宣傳活動,提高對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意識和子女尊老、敬老和孝順父母的意識。
(三)以社區支持為依托
農村社區既是在血緣和地緣關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熟人社會,也是農村老年弱勢群體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社區對老年弱勢群體的關愛和支持尤為重要。包括村干部在內的社區成員應該提高對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關愛意識,在農村成立各種自愿組織,如成立幫工、照料和慰問小隊或團體等以充分發掘社區成員的潛力來為農村老年弱勢群體提供幫扶。對有集體經濟能力的社區要努力為特困老年弱勢群體提供現金、糧食等經濟援助,不斷完善社區的道路、飲水、灌溉等基礎設施,同時還應提供公共文化設施,并依托農村老年弱勢群體普遍歡迎的老人協會來組織下棋、打牌、傳統文藝表演等各種健康的公共文化活動。而對經濟條件較好的社區可以建立農村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為生活難以自理的老年弱勢群體提供入住或上門照料服務。
(四)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
除家庭、社區和政府外,其他一些社會機構、組織、團體、個人等也應采取一些措施來關懷農村老年弱勢群體。學術機構和媒體等通過研究、報道等方式來呼吁政府和社會重視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養老問題;非正式組織可以通過發展諸如提供小額信貸滿足老年人的付款需求、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老年人的自養能力等項目來援助農村老年弱勢群體;醫療機構可以在農村社區定期為老年人進行體檢,及時發現和治療老年人的各種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對于其他社會志愿團體、企業、個人等可以通過捐助、慰問等方式加入到關愛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行動中來。
(五)以老年弱勢群體的自助互助為原則[5]
社會支持的最終工作目標是協助農村老年弱勢群體建立起一個適合其個人的社會支持網,使他們有能力通過這個網絡實現自助。社會各界應當尊重、提倡和鼓勵農村老年弱勢群體實現自立自助,注重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充分發揮農村老年弱勢群體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使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由純養人口部分轉變為自養或作貢獻人口,如在農村實施老年勞務儲蓄,提倡低齡老年人在為高齡老年人提供自愿服務的同時,把其服務時間儲蓄起來,到自己年齡逐漸增大的時候便可支取同樣的服務。同時,社會和農村老年弱勢群休都應當轉變養老觀念,養老不能單純依靠家庭和社會,也應該發揮老年人自身的力量,從而建立一種新型的老年價值觀和養老文化。
參考文獻:
[1]東波,顏憲源,陶志剛,馬露霞,姚云云.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老年弱勢群體問題研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1).
[2]周慶剛,董淑芬,李娟.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與社會和諧[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34-61.
[3]葉敬忠,賀聰志.寂寞夕陽:中國農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225-262.
[4]高靈芝.老年弱勢群體社會支持體系的分析與思考[J].社會科學戰線,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