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8 09:31:26
序論:在您撰寫跨文化交流定義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當今社會,以互聯網為首的“第四媒體”和以手機媒體命名的“第五媒體”不斷涌現,這些新媒體改變了傳統傳播中的傳者和受著的關系,影響了傳統的媒體的傳播模式,給人類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同時也給學術界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課題。“新媒體”一詞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隨著新媒體產業的迅猛發展,國內越來越多的媒體人士以及研究人員開始關注新媒體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創新,縱觀近幾年關于新媒體的研究成果,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存在著很多基本問題沒有解決,而關于新媒體的優勢也有著很多方面的見解,發揮新媒體優勢,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成為當今的一大課題。
一、新媒體的內涵及種類
1、新媒體的內涵
目前對于“新媒體”的內涵,國內外的見解五花八門專家們各執一詞,各種組織機構、專家學者、新媒體的使用者都從各個不同的領域,從不同的視角對“新媒體”進行定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媒體就是網絡媒體”美國《連線》雜志:“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比A納兄弟總裁斯瓦茨威格:“新媒體就是非線性播出的媒體?!被ヂ摼W實驗室:“新媒體是基于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數字廣播等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訊網、數字廣播電視網和衛星等渠道,以電腦、電視、手機、個人數字助理、視頻音樂播放器等設備為終端的媒體,能夠實現個性化?;踊?、細分化的傳播方式?!鼻迦A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相對于一些老式的傳播媒介,新媒體就是指的新的傳播媒介?!睂τ谛旅襟w的內涵,很難給出一個滿意而準確的定義,綜合國內外以往給出的關于新媒介的定義:“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
2、新媒體的種類
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媒體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報紙、雜志、電視、廣播。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使人們可以更加廣泛地接觸和了解更多的事物。新媒體的種類有很多,主要有門戶網站、電子郵箱、搜索引擎、虛擬社區、網絡游戲、博客、維克、播客、手機短信、手機電視、網絡電視、數字電視、手機報、網絡雜志等等。
二、新媒體的優勢
1、媒體個性化突出
傳統媒體受各方面的影響,所有的媒體幾乎都是大眾化的,但是新媒體比較順應時代的潮流,相對于舊媒體而言,新媒體更加細分到受眾,可以面向到個人。個人可以通過新媒體定制自己需要的東西,每個新媒體受眾所接收到的信息可以一樣也可以不一樣。
2、表現形式多樣
新媒體相對于舊媒體而言,形式非常多樣化,各種形式的表現過程比較豐富,可融文字、音頻、畫面為一體,做到即時的、無限的擴展內容,從而使內容變成“活物”。理論上講,只要滿足計算機條件,一個新媒體世界的信息存儲需要。除了大容量之外,新媒體還有“易檢索性”的特點:可以實時存儲內容,查找以前內容和相關內容非常方便。
3、信息實時
新媒體順應時代的發展需要,不管是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十分的豐富以及新穎,科技含量也十分高,與廣播、電視相比,只有新媒體才能夠真正的做到時間沒有限制,隨時都可以加工,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利用新媒體與強大的軟件,可以做到24小時都在線,信息實時。
三、發揮新媒體優勢,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的策略
1、加強文化交流與語言學習
人們之間的根本差異主要是由于各自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文化具有自身結構,,不同的文化使得人們的思維方式、心態取向都有所不同,面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溝通交流十分重要,溝通交流的前提是要求交流者具有較好的跨文化意識,要具備較高的跨文化意識,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要閱讀相關的資料來了解各國的文化狀況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慣等等,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習俗的交流,這種交流的關鍵在于文化與文化的交流以及文化對交流行為的影響?;ヂ摼W的普及以及通信能力的提高,使得語言網絡課堂也十分普及,對于加強文化交流與語言學習十分重要。
2、舉辦文化年活動,注重商務禮儀
跨文化傳播很多都是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文化交流,因此,在跨文化傳播方面,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的推動,需要政府借助廣泛的外交活動,頻繁的國際組織交流來加強跨文化的傳播,舉辦文化年活動,借助互聯網的傳播,人們可以隨時的下載資料,觀看相關活動的影像資料,各國的網名也可以在互聯網BBS、個人博客、個人播客上的直接對話與交流,有效的提高了跨文化交流的效果。不同文化有各自的商務禮儀,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密切,商務活動也越來越頻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務人士要想更加有效的交往、談判,就必須注重商務禮儀。
3、掌握互聯網輿論話語權
輿論是表現大多數人意見的想法,由于文化的差異,不同國家、社會團體、民眾在互聯網上的輿論聲音各異,這些輿論壓力可以成就一些事情,也可以毀掉一些東西,掌握互聯網的輿論話語權對于發揮新媒體優勢,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有著十分重大的作用。
總之,本文分為三個部分來分析發揮新媒體優勢,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第一部分是分析新媒體的內涵及種類,第二部分是分析新媒體的優勢,包括媒體個性化突出、表現形式多樣、信息實時。第三部分是分析發揮新媒體優勢,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的策略,包括加強文化交流與語言學習、舉辦文化年活動,注重商務禮儀、掌握互聯網輿論話語權。
參考文獻:
[1]陳衛星.傳播的概念[M ].人民出版社.2004版.
[2]吳予敏.傳播與文化研究[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關鍵詞: 跨文化交流 商務英語 語用學 能力培養
一、語用學理論
關于語用學的定義有多種,索振羽編著的《語用學教程》中指出的定義表達得較為明確。“語用學研究在不同語境中話語意義的恰當的表達和準確的理解,尋找并確定使話語意義得以恰當地表達和準確的理解的基本原則和準則”。語用學可被定義為研究語言應用及語言交流的學問。也就是說,它是不同情況的交流環境中,如何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學問。因此,無論是英語國家之間的言語交際,還是不同語言國家之間的跨文化交際,都離不開特定的語境。
二、商務英語的語境
商務英語是英語的一種社會功能變體,是英語在商務場合的應用。商務英語源于普通英語,同時商務英語是商務知識和英語的綜合,因而具有獨特性。商務英語語境包括語言語境、人際交流的社會語境和交際雙方各自不同的認知語境。語境中的各個因素都可能影響交流雙方話語的表達和理解,從而關系到交際能否成功。因此,在不同的語境中需要注意不同的語用表達方式。
三、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商務英語的語用現狀
商務英語語用能力的培養,不僅是企業經營的實際需要,還是商務英語語用發展的必經階段。商務英語的語用能力主要表現為能否準確理解跨文化交流中的不同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禮貌稱呼等社會語言,并在交流過程中融合自己的思想,自然得體地表達出來。傳統的商務英語教學模式“商務+英語”培養的學生缺乏跨文化交流意識,在具體的商務實踐活動中,很難借助母語中的語言規則、思維表達方式來詮釋自己;甚至經常用語失誤,給對方造成困惑或是引起文化沖突,直接影響國際商務活動和商貿往來。這充分反映了學生在校期間對跨文化交流理論和實踐的理解甚微,商務英語語言運用能力較弱。
四、商務英語語用學能力培養策略
語言是人們進行社會生活的重要手段,當語言用于交際情景中時,語言注定與文化有著紛繁復雜的關系。
1.語言是一系列的符號,常常被認為具有自身的文化底蘊和價值。由于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人們在運用語言進行商貿活動的同時,不僅要掌握語言使用規范,具備良好的語言基礎和應用能力,還要深入了解語言文化內涵和語言所在社會群體的行為準則和風土人情,使對話雙方能夠在貿易往來的協商中盡快達成共識,提高文化交流水平,促進貿易往來。
2.在英語語言多元化的今天,使用英語進行國際貿易往來再不局限于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更多會發生于英語非母語的國家之間。因此,在了解各種語言的發音規則和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應深入了解貿易合作伙伴所在國家的商務用語規范和人文風俗,加快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跨文化交流活動的步伐。
3.通過對商務英語的課程設置、教學改革和師資培訓進行相應的調整,使培養的學生在工作中做到對文化差異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應對復雜文化社會的靈活性,適應日益廣泛的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1)關于商務英語課程設置的調整,要充分考慮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可將課程體系劃分為三個模塊,即以基礎語言技能為核心的語言類課程,以商務知識為核心的商務課程和以跨文化交際為核心的文化課程。在模塊構建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的語言知識、職業能力和跨文化意識,不斷提高商務英語語言運用的能力。
(2)以商務英語專業應用型人才知識、素質和能力要求為依據,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應用為主旨的教學內容體系,突出商務英語與時俱進的教學特色。運用現代課程開發模式,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形成以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為根本,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符合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和學生素質全面提高的需要,不斷提高人才的綜合素養和商務英語語言運用能力,以適應跨文化交流的商貿往來活動。
(3)逐漸壯大商務英語教學團隊和擴充師資力量,加強“雙師”“雙語”的師資隊伍建設,使人才既要有扎實的商務英語理論知識,又具備較高的跨文化知識修養和綜合商務語言運用能力。一方面,不斷擴大引進既有專業英語語言知識又有商務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專業英語人才充實隊伍,定期請企業優秀人員授課,講解基本的企業文化和必要的商務知識。另一方面,分派教師去企業參觀和實踐,熟悉企業的運作模式,了解國際和國內市場需求,增強商務英語教師的實踐授課能力,進一步提高商務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商務英語的語用能力是跨文化交流成功人士必須具備的主要能力之一,在不斷鞏固商務英語的語言知識和商務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作為教育者,我們更要在跨文化交流理論的指導下,積極開展商務英語語用能力培養策略的研究。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在跨文化交流的商貿活動中分析各國語言行為的文化差異,避免因語言規范的差異而在交談中產生誤解,同時研究商務英語的語用學能力的培養,對提高商務活動和商貿往來中話語交際的語用能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迎娣.語用學在商務英語中的應用[A].讀與寫雜志,2010,(05).
論文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跨文化意識 實證研究
1引言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以及世界各國間文化的交融,使得“地球村”的概念應運而生。不同文化、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相互間的交往變得越來越密切。準確、恰當地與世界各國的人們交流,這是大學英語教學中所面臨的難點,因為交流不僅僅是語言本身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文化內涵的對接,從而通過語言作為載體表達出來。所以國際間的交流要求兩點:一方面是語言表達準確,另一方面是社會文化的熟練掌握。后者往往是前者達到更高境界的鋪墊。很多大學教學往往是語言技巧性訓練過多,而著重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很少,我們認為培養大學生的語言背后的文化框架是學好語言的更有效的途徑,是具有更為長遠而深刻意義的訓練。
2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2.1語言與文化
關于文化的定義很多,Kroeber和Kluckhohn(1952)列出了關于文化的164種定義。對文化較為權威的定義是EdwardTylor(1920)所提出的人類學領域中的概念,文化是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習慣等所構成的有機體,這個有機體組成了人類社會。Sapir(1921)給出了語言學中的文化定義,文化是指社會所做的和所思考的。HuWenzhong(1998)認為文化是一個特定社會背景下社會成員有代表性的行為模式的集合。Samovar和Po~er(2000)認為文化包括了知識、經驗、信仰、價值觀、行為方式、態度、宗教等等,從宗教到精神的所有領域。
語言反映文化,語言和文化是相互聯系的(Samovar&Po~er,1982)。DaiWeidong(1989)認為語言是文化傳播中的主要手段和途徑,靠它來表達信仰、價值觀和道德準則,并且語言為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其他人文化和思維方式的途徑。語言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根植于文化,一些學者認為是最主要的部分,如果離開了語言,文化的傳承是難以實現的;語言是一個群體最有效的代表,它包括了歷史、文化背景以及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和思維的方式。
2.2跨文化意識培養與語言教學
跨文化意識(IA)是深入了解各國文化的動機先導,是辨析各種文化相似與差別的前提(Chen&Starosta,1997)。跨文化意識是一種直覺,對交流中文化因素的意識反應,以及兩種語言所存差異的敏感。這是一種無形的但可以被感受得到的??缥幕庾R不僅僅是一種意識,而且還是一種洞悉交流信息的能力。Hall&To11(1999)將IA定義為識別、理解和區分本國及目標國的社會背景的能力。
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產生影響的因素,綜合起來主要有教師因子、環境因子、學生因子、教材因子等四大因素。其中教師因子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師意識;環境因子包括語言環境、傳播交流設備、文化交流環境與機會;學生因子包括學習自主程度、文化交流頻次、接受意愿與能力;教材因子包括:教材整體內容設計、教材的難易度、教材中的文化體現。
3樣本收集與分析
本研究調查收據主要采取現場發放問卷的形式,發放對象為高職院校在校大學生,共發放問卷200份,共收回有效問卷l79份。其中英語專業學生占75.6%,非英語專業占24.4%;男生占32.1%,女生占66.9%;大一學生占43.8%,大二學生占52.3%,大三學生占4.9%。
樣本的信度和效度是衡量樣本數據的兩大標準。信度主要檢測結果穩定的可靠性。我們采用Cronbach’sAlpha值檢驗各因子的內部一致性。效度衡量問卷是否達到了預定的目的,是否測量了要測量內容。我們采用KMO值進行分析。
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旋轉方法為最大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旋轉經3步迭代得到
從表二可以看出,我們選擇的四個因子的系數分別為0.729、0.658、O.750、0.625,皆大于0.5,所以均為有效值;KMO值分別為0.862、0.734、0.638、0.693,均大于0.5,也都為有效值。
關鍵詞:跨文化交流能力;商務日語教育;知識;技能;態度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18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4-0061-03
一、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定義及內涵
關于“跨文化交流能力”,世界上很多學者Ham.mer(1989)、Byram(1997)、Bennett&Allen(1999)等對其進行了定義。目前,最受跨文化學者們歡迎的定義是:“建立在個人的跨文化知識,技能和態度基礎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進行有效和恰當溝通的能力”?!陡叩葘W校日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14年)中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定義為:學生應能通過語言學習認識世界的多樣性,并以開放的態度對待多元文化現象;能敏銳覺察、合理詮釋文化差異;能靈活運用策略完成跨文化交流任務;能幫助中、日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
跨文化交流能力在知識培養方面,以下幾方面尤為重要:
第一、不斷積累對自身文化和他文化的知識,并且對此進行分析,理解文化間的異同。交流與文化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交流方式主要從文化知識中習得。只有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才能理解不同文化中價值觀的不同,習慣的不同和行為方式的不同。
第二、牢記語境對交流所產生的影響。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從跨文化溝通角度,提出了“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日本人在交流過程中對語境有著很高的依賴性,即日本屬于高語境文化的國家。高語境文化交流中,信息只有很少一部分直接出現在說話者與聽話者的語言中,絕大部分信息出現在說話人的語境背景之后,或內化于個人內心當中。因此與日本人交流時,需要從對方上下文、語氣、表情、當時環境等因素中識別和把握說話人的真實意圖,明白其話外之音、言外之意。
第三、提高日語語言和非語言運用能力。語言能力主要是指按照日語的發音、文法等規則使用日語語言的能力。語言能力是指根據不同的場面、對象或狀況采取適當的語言來進行交流。但是在實際交流中,65%~70%以上的信息量是需要非語言交流方式傳達。非語言交流方式因文化不同而不同,所以如果欠缺該方面的知識,就會引起文化沖擊。
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技能培養方面,以下幾方面尤為重要:首先、培養與人樹立良好關系的能力。建立與異文化人們良好的關系,并維持該關系良好持續的發展。其次、培養平等交流的能力。當與對方意見不同時,能夠明確表達出自己的意見,但對對方表示尊重,并且支持對方陳述自己的意見。再次、對比觀察自他文化的異同。并且在對比觀察后,再次重新審視自身文化,進行交流。
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態度培養方面,以下幾方面尤為重要:第一、對異文化充滿好奇心,并且以一種開放和寬容的態度來對待異文化。只有對異文化充滿好奇心,才會積極主動的去了解。第二、擁有文化相對主義思想和異文化意識。為了進行順利的跨文化交流,基于文化相對主義的異文化意識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相對主義的核心即為“承認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因此我們應當跨越以自身文化為中心,采取客觀、平等的態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導致的行為方式的差異,要虛心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長處。
在商務日語教學中,對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如果能夠將知識、技能和態度三方面相結合進行全方位、立體型的培養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狀態。但是在目前的商務日語教學中,仍然較為注重商務日語知識和商務禮儀的傳授,而對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的關注還稍顯滯后。
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
(一)充分利用相關影視資料。影視資料主要是以使用母語交流的人們為對象,將真實的生活片段展現出來,體現出真實的特色。因為影視資料具有趣味性、語言和場景的真實性、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等特點,所以在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上是一種很好的教學素材。因為影視資料往往是圖與文一起顯示,達到視、聽、說三位一體的立體性,而且其中還包含了一定的情感與思想,所以往往比教材或單純的音頻資料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視資料還能讓學生感受最真實的語言氛圍,體驗最地道的語言表達,并且掌握一些句型的表達,能夠提高日語語言表達能力和準確度。同時,影視資料中還會出現一些非語言的行為動作,即包含了日本的文化、風俗、日本人的行為習慣等。在利用影視資料時,可以在影視資料賞析前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設某些問題,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觀賞影視資料。在賞析后,可以進行合理的評估。如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其中人物;寫出最喜歡的經典臺詞等。
(二)采用案例分析法。可以收集身邊的事例或者新聞、報紙、雜志上登載的現實中發生的異文化沖擊的事例,并對此進行介紹。通過對事例的介紹,讓學生對事例中出現人物的文化背景的特征、產生誤解或文化摩擦的原因進行討論、并進行深層次的分析。
案例分析法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跨文化沖突發生的原因;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行為的敏感性;而且通過討論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加深對自他文化的理解。通過反復的訓練,可以在培養學生實際交流中,根據不同的對象、場面、內容、狀況選擇恰當的語言和非語言行為的能力。
(三)采取PBL教學法。PBL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以構建主義為核心基礎的PBL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目的在于讓學習者投入到問題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在課堂中,由教師提出任務,把商務活動的一部分搬入教室,賦予人物角色,在教室中進行模擬學習。在商務日語課堂上,可以將中日文化中的某種文化沖突作為問題由學生來談論,并且得出結論。
(四)采取任務先行型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有很多種形式。在初級日語書中,經常是以“文型導入一使用所學文型進行角色扮演”的步驟來進行以“鞏固文型練習”為目的的角色扮演。在已有的商務日語教材中,也是按照“場景提示一表達練習一相同場面角色扮演”的步驟來進行角色扮演,所使用的表達方式均為已經學習過的表達方式,主要目的是鞏固所學文型及表達方式。
任務先行型角色扮演是一種情境模擬活動。即“就某特定情境,學生分角色扮演情境中的人物,并通過目的語將情境中具體發生的情況演繹出來”。任務先行型角色扮演與單純性的角色扮演有明顯的區別。其特點是:特定情境的創設包含了交際中可能出現的文化沖突;任務先行,使學生明確了在本交際活動中所要達成的目標;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沒有事前學習相關的表達方式,所以學生必須要考慮如何發話,采取何種行為。即角色分配、情節討論、表演均由學生獨立完成;學生通過表演、觀察、分析、評價、討論、反思,培養思辨力和多文化視角。
一、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負遷移
EdwardT.Hall是跨文化交流這方面的奠基者,他認為“文化既交際,交際既文化”。文化與交際的關系密切,兩者不可分離,通常,在人本的日常交際當中,彼此之間的文化就會無形的被表達出來,而文化負遷移,在國家之間的交流之間,會到來一定方面的影響,所以,對于這方面進行研究,就顯得非常重要。遷移這個詞,最早在心理學領域之中被提了出來,直到20世紀50年代,它的概念在語言學中出現,由于在這方面研究的不斷發展,在文化領域的方面,也被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跨文化交流之中,人們往往習慣按照自己的文化來表達自己所要表現的意思,因此文化遷移的現象隨之產生。心理學認為,在學習當中,把起到負面作用的現象定義為負遷移,相反的,起到正面作用的現象定位正遷移。在母語文化與其它語言文化相同或者接近的情況之下,則會產生正遷移,如果不行同,則會產生負遷移。在跨文化負遷移方面來講,人們往往習慣用自己的母語文化來評判其它語言文化,另外,文化之間的差異,使彼此之間的交流受到阻礙,而文化正遷移則不會帶來這方面的影響,所以,在文化負遷移上面進行研究更加具有意義。通過各方面的研究和分析,總結出了文化負遷移方面的三大特點;一是母語對目的文化的影響,給目的文化帶來理解上的差異;二是被交際者從母語國帶入,并且有一定的方向;三是這種現象必然存在,因為在整個文化交流之中,它不可避免的會發生。
二、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負遷移產生發的原因
在文化交際過程當中,產生這種文化負遷移的因素諸多,但是,從兩方面,可以對其進行總結。一是客觀角度上面分析,造成跨文化之間交流的負遷移是由于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二是從主觀的角度上面來看,這種文化負遷移時跨文化交流之中的一種心理過程。
三、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負遷移調查
針對文化負遷移帶來的問題和影響,我們抽取50位外資和合資企業的員工,還有100位中國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以此來做了一份問卷調研。這次問卷調研的主題就是“是否具有文化交際的經歷”,通過對這次問卷的各方面的分析,最終得到了一些數據;在中國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當中,表面文化負遷移的平均率為39.5%,深層文化負遷移為61%,相反,在在華外資和合資企業的中方員工當中,表面文化負遷移的平均率為30.5%,深層文化負遷移為40.5%。通過這些數據顯示,我們可以看出負文化遷移在我國是普遍存在的,表層文化負遷移和深層文化負遷移相互之間有一定的差異性。另外,從獲取的數據當中,我們可以分析到文化負遷移的程度還和人的因素有關系,為了進一步的在這方面做出準確的分析,我們又通過采取面對面和電話訪談的形式做了進一步的調研,在這次的調研之中,我們發現一個人的文化程度高低決定目的語言的理解程度,在文化交流之中,言語之間文化障礙就越小。在文化“適應模式理論之中”,文化適應被分為文化適應和社會適應兩點。雖然,在跨文化交流當中,負文化遷移不可避免,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努力,把負面影響降低。
四、文化交流中的適度文化移情
能否突出母語文化的束縛,接受其它文化,是款文化交流活動中的關鍵所在,同時,在這種文化遷移當中,文化移情則具有必要和可能的兩大特性。移情是一個美學概念,它的提出者是德國美學家羅勃特.費肖爾,最后經過谷魯斯的推廣,在其它領域也開始出現。國際的跨文化交流當中,彼此之間的不斷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可以使跨文化交流順利進行。同時,在調查之中發現,跨文化交流之中,還應該遵循適度性的原則,不能全都同意別人的看法,而拋棄自身文化特點。
五、結束語
關鍵詞:非言語交際;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
我們對文化的定義是:它是反映人類生活的一種現象,記錄了人類的活動的軌跡以及歷史的沉淀,反映出了人們對于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以及愿望,這是一個不斷創造發展的過程。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由于其歷史的不同、社會制度的差異、的差別生活方式的迥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的人們走到一起進行生活、交流以及分享各自的感情時,跨文化交流實際就已經產生了。人類的這些跨文化的交流可以分為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J.R.Firth把語言比作為互動的與人際間的語言溝通。即語言的交流過程就是信息的交流過程,交際是在人與人交流中互動進行的。語言學家Grant Hennings則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效果80%以上是通過教師的面部表情以及舉止等非語言手段來實現的,而只有不到20%的信息是通過純語言行為傳達溝通實現的。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非語言交際對于英語課堂的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要重視非語言交際,培養學生成才。
一、非言語交際的定義
對于非言語交際這門學科的研究興起于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的人類學家伯德威斯特在1952年就出版了《身勢語入門》,為這門學科奠定了基礎。近幾年,國外對于“非言語交際”已經掀起了新的一輪熱潮。很多專家都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關于非言語交際的定義,各國學者提出的定義有很多種,有的定義簡單,有的定義復雜,如關于非言語交際,西方學者提出的定義很多,有的定義很簡單,如西方學者Malandroetal提出了“非言語交際是不用言詞的交際”的說法。我國學者于上世紀也加入了到了這個學科的研究,畢繼萬在其著作《跨文化非語言交際》中就將非言語定義為:“不用言詞表達的,為社會所共知的人的屬性和行為,這些屬性和行為由發出者有目的地發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發出,由接受者有意識地接受并有可能進行反饋?!?/p>
二、在英語教學中的非言語交際
在英語教學中,跨文化非言語交際在整個教學中的比重非常高,相比較于傳統的外語教學,傳統教學往往只是注重語言本身,單純的強調語法以及詞匯的掌握和練習,往往忽視了文化方面的知識傳播。在英語課堂上,語言交流和思想文化交流的全過程包含了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筆者認為要想提升英語教學中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法:
(1)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非語言行為的含義和文化特點。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最主要表現在東方文化更注重含蓄、內隱的表達,而西方文化則屬于外露型的弱交際文化。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經十分重視非言語行為,提出了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要學會“察言觀色”。
比如目光是非言語傳遞的重要組成部分。眼神不僅可以表達出很多的內心活動,而且具備了一定的交際功能。在我國的傳統中,我們在與別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為了表示禮貌以及尊重,一般情況下我們是要避免直視對方的眼睛,而在西方國家的文化中則認為,兩個人在交流的時候,眼神的直接交流表達了對對方的一種尊重,如果不敢直視則被別人認為是一種心虛的表現。
(2)利用科技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提升教學環境。傳統的英語教學只是采用書本進行信息的傳遞,隨著近幾年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一些圖形、圖像、音頻、動畫等技術的產物已經走入到學生的課堂。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語,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更為生動的表情及姿態,從而加深對于英語的學習。
(3)通過非言語交際的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非言語行為都會傳遞一種信息,對接收信息的一方有著一定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行為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多去參加一些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去深切的感受不同地區的文化,在與不同文化的人交流的時候,應該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利用自身學習到的知識巧妙地解決跨文化交流中出現的問題,由此來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結束語:非言語交際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表現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英語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將非言語交際與言語交際進行有機地結合,一定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非言語交際行為要遵循西方英語文化的大背景,并通過多種渠道向學生灌輸非言語交際的信息,去分析文化的差異,引導學生體驗到學習英語文化的樂趣,并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一定的英語交際能力,實現跨文化交際,從而培養學生成才。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2]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3]李杰群.非言語交際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王晴.非語言交際與文化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1997(3).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增強,國家之間的交流也越發頻繁。英語作為世界性語言,是國家之間交流溝通的重要工具,可以說,英語教育的發展對我國文化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跨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育探索》一書,對當前中國外語教育的現實狀況進行了細致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并指出了當前我國英語教學的一些缺點。同時還提到了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許多問題,對英語教學模式的演變歷程也進行了綜述。書中提到: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應當不斷地進行改革,這樣才能不斷地滿足和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
可以說,國家之間交流的加深直接影響著我國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進行?!犊缥幕暯窍碌拇髮W英語教育探索》一書認為:學術界從不同的角度對跨文化傳播進行定義,歸結起來,大致可以概括為:“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交流溝通?!睂τ诳缥幕瘋鞑碚f,傳播與文化兩個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內容。不同的社會背景、民族、國家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同時,文化也塑造著這個國家的形象。與其他同類書籍不同,《跨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育探索》一書對此問題的分析十分透徹,并對傳播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了描寫。首先,書中寫道:世代相傳的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成為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文化和傳播相互依存,二者缺一不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類的文化需要傳播來完成,而對于傳播而言,喪失了文化傳播便喪失了意義……其次,對于文化來說,其發展與變遷都是通過傳播的促進來完成的,這也恰恰印證了傳播延續文化的重要作用。我國當前正面臨著大學英語教育的困境,時代與社會進步發展使跨文化交際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增加,這讓構建全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近20年來,歐美等國家的跨文化外語教學工作發展十分迅速,這也為我國提供了許多借鑒?!犊缥幕暯窍碌拇髮W英語教育探索》一書認為,我國可以積極汲取其他國家的外語教學經驗,做到為我國所用。
語言交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都涵蓋在跨文化外語教學的目的當中。而其內容則包括了文化教學、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語言教育三個方面?!犊缥幕暯窍碌拇髮W英語教育探索》中寫道:在跨文化外語教學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學習語言和文化能夠對目的語言文化進行掌握。而他們所掌握的這種目的語言,能夠保證他們和其他語言群體之間的正常交流。與此同時,在這一文化的學習過程中,他們也能加深對自身語言的反省。這對于我們了解語言文化的發展構成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將本民族的文化和外來文化進行對比,可以極大程度地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強對文化敏感的差異性認識,這對于解決文化發展過程當中出現的誤解沖突等問題,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跨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育探索》認為,文化知識、語言知識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這三個方面是相互滲透的,語言和文化知識為文化交流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事實上,這本書中的許多觀點都具有極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尤其是書中提到的跨文化交流的需要遵循的幾點原則,更是非常值得人們去參考。這幾點原則主要包括:其一,學習者中心原則。學習者中心論提倡以自主學習能力為中心,重視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其二,互動性原則。所謂的互動性原則,即文化語言的互通性,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互通性以及教育與學習之間的互動性。
綜上所述,從全局來看,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模式的最終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而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則是其基本目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全球化形勢的加強,各國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跨文化交流中的許多問題也暴露出來。民族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的差異造成了各國之間交流的障礙,而語言障礙則是各種障礙中最重要的一點。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犊缥幕暯窍碌拇髮W英語教育探索》一書認為,我國應該探索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狀況的英語教學模式。這本書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我國當前跨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育面臨的眾多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之道。這對我國高校英語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研究高校外語跨文化交流問題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是許多教育工作者以及外語學習者值得學習的優秀書籍。
(陳瑞琳/華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陳俊玉,華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