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8 09:31:25
序論:在您撰寫國際直接投資的方式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從綠地投資與跨國并購之間的聯系說明國際直接投資發展不同階段進入方式的選擇
綠地投資與跨國并購各有特點,但兩者之間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歷程來看,這兩種方式可看做是國際直接投資發展的兩個階段。初級階段為綠地投資。在國際直接投資發展的初級階段,由于大多數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有限,不具備最基本的工業和生產技術,而跨國并購要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如東道國必須具備并購的條件和投資環境,具有可以并購的目標企業,具備能保證投資商從事有效生產和經營的條件和政策。一方面,在國際直接投資發展的早期階段,這些跨國并購所需要的條件不存在,國際直接投資不得不放棄跨國并購的方式。另一方面,國際直接投資母國之所以進行綠地投資,是因為母國具有相對于東道國來說先進的技術或其它壟斷性資源,這樣進行綠地投資可以使跨國公司最大限度的保持壟斷優勢,充分占領目標市場,并且投資母國新建廠房、生產能力、銷售渠道等,對東道國工業及技術水平要求較低,因此在國際直接投資發展的初級階段,投資主體愿意也不得不采取綠地投資的方式。
國際直接投資發展的第二階段則為跨國并購的方式。這是因為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滿足了跨國并購的條件,有了十分成熟的或者比較成熟的行業和可以成為跨國并購的目標企業,因此,跨國并購可以說是跨國直接投資和東道國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結果,也是國際直接投資發展的第二階段。
2.經濟發展不同水平國家國際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論證
2.1 發達國家國際直接投資進入方式的選擇
發達國家是全球國際直接投資的主力軍,也一直占據著國際直接投資的壟斷與優勢地位。從發達國家國際直接投資對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的貢獻度來說,全球國際直接投資發展變化的特點與發達國家國際直接投資發展變化的特點基本是一致的,因此發達國家國際直接投資進入方式的演變與世界國際直接投資進入方式演變過程基本是一致的。以美國為例,其國際直接投資主要進入方式也經過了從綠地投資演變為跨國并購的過程。
據《探索跨國企業:關于總部在美國企業的原始資料》相關數據顯示,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之間,美國跨國公司對外投資時,主要是采取綠地投資的方式,只有在1966年至1970年間,美國跨國并購占其國際投資的比例高于綠地投資,跨國并購所占比例為49.1%,綠地投資為43.7%,其它投資方式為7.2%,其余時間內,一直是綠地投資占其國際投資的比例高于跨國并購,因此在這段時間內,美國綠地投資額與跨國并購額占其國際直接投資比例大小關系與占國際投資的大小關系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在1951年至1975年間,除1966年至1970年間,美國的國際直接投資以綠地投資為主,也可以說這是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第一階段,即以綠地投資為主的階段。
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之間,跨國并購在美國國際直接投資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保持上升的趨勢,但上升的幅度較小,80年代后期則呈現出加速上升的趨勢。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統計,1990年至2003年間的14年中,美國公司的跨國并購案共計16000多起,年均超過1000起,并購金額約5700億美元。跨國并購額超過當年對外直接投資總額50%的年份有10個,超過70%的年份為6個,并且跨國并購額不超過國際直接投資總額50%的年份有3個集中在1990年至1995年之間。表一顯示的是全球國際直接投資中,跨國并購所占的比例。
表一可以看出從1995年至2001年,跨國并購一直是全球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這于美國國際直接投資主要方式也是一致的。另有據數據顯示,在2004年至2009年間,美國跨國并購額在其國際直接投資中所占的比例一直高于80%,甚至有的年份高于90%。因此可以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國際直接投資已進入到第二階段,也就是以跨國并購為主要方式的階段。另外在這一階段中,美國國際直接投資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國際直接投資方向由發展中國家轉向發達國家。
表一 全球國際直接投資與跨國并購情況 單位:億美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國際直接投資額 3287 3590 4643 6439 8650 12632 7600
跨國并購額 2290 2750 3420 4110 7200 11000 6000
并購所占份額 69.7% 76.6% 73.7% 63.8% 83.2% 87.1% 78.9%
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1995年至2001年《世界投資報告》
2.2 發展中國家國際直接投資進入方式的選擇
由于經濟、技術等發展水平有限,雖然在某些領域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可以與發達國家相提并論,但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總技術水平低于發達國家的現象。發展中國家在向發達國家進行國際投資時,一般缺少向發達國家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所有權優勢,因此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進行的國際直接投資較少。在發展中國家之間,雖然技術水平低于發達國家,但在另一個發展中國家市場上相對于當地企業而言存在著競爭優勢,為發展中國家進行國際直接投資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因此,發展中國家進行國際直接投資時,東道國一般為發展中國家。例如我國,目前綠地投資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但隨著我國經濟、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對外投資主要進入方式的也將會由綠地投資逐步演變為跨國并購。
在我國建國初期,由于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國家政策的影響,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與鼓勵下,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開始有了新發展。在“走出去”戰略實施的初級階段,主要是國內企業合并重組,增強公司實力階段,這一階段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發展速度緩慢。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經過近十年的積累與準備,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開始呈現加速上漲的趨勢,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從我國國際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來看,我國的國際投資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存量分布以亞洲、拉丁美洲最為集中,2008年末,亞洲、拉丁美洲的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存量分別為1313.3億美元、322.3億美元,分別占總量的71.4%和17.5%。2009年末,我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投資存量超過同期存量總額的90%,在發達國家的國際投資存量為181.7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總額的7.4%;其中,在亞洲、拉丁美洲、非洲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存量分別為1855.4億美元、306億美元、93.3億美元,分別占同期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總額的75.5%,12.5%和3.8%;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存量分別為86.8億美元、64.2億美元和51.8億美元,分別占同期總量的3.5%、2.6%和2.1%。投資地區以發展中國家為主,決定了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進入方式以綠地投資為主。
聯合國貿發會議FDI數據庫顯示的我國1990年以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綠地投資額和跨國并購額,以及綠地投資額和跨國并購額在我國國際直接投資中所占的比例,其中我國際投資額來看,我國的國際投資額呈現上升趨勢,特別是2004年以來,對外直接投資額呈現迅速上升趨勢。從綠地投資在國際直接投資中所占的比例來看,在統計的將近二十年中,綠地投資所占比例低于50%只有3年分別為,2000年48.9%、2003年8.3%,200年27.3%,從數據可以看出,綠地投資是我國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
2.3 最不發達國家國際直接投資進入方式
論文關鍵詞:金融結構,投資基金,內部治理
一、引言
在19世紀中后期產業革命的推動下,投資信托基金首次在英國出現。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中,投資基金在國際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上蓬勃發展,目前美國共同基金總規模已增長近1000倍?;饦I的迅猛發展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最顯著的現象。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也開始進行投資基金的嘗試,逐漸形成了投資基金市場的雛形。截止至2008年12月31日,中國共有60家基金公司掌管了納入統計的464只證券投資基金,資產凈值共計18864.60億元,份額規模共計24638.56億份(不含QDII,以下數據均不含QDII)[①]。其中31只封閉式基金資產凈值共計685.52億元,占全部基金資產凈值的3.63%投資基金,份額規模共計768.10億份,占全部基金份額規模的3.12%。其中433只開放式基金資產凈值共計18179.08億元,占全部基金資產凈值的96.37%,份額規模共計23870.46億份,占全部基金份額規模的96.88%。[②]
根據美國2008年度行業統計報告,全美約有600家基金發起人管理8889支共同基金,總資產凈值為9.601萬億美元,約占世界共同基金總資產凈值19萬億美元的51%。綜合1995~2008年的數據統計,共同基金占美國基金總資產凈值的比重約在92%~96%之間。[③]
20世紀是一個高速發展的世紀,在這一百年里,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科技日新月異,經濟快速發展,國際環境日益穩定,正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各國的對外直接投資(FDI)迅速發展起來。
一、世界直接投資的現狀
進入21世紀后,FDI繼續發展,2007年全球國際直接投資達到18333.24億美元,遠遠高于2000年創下的歷史最高水平。
2007年發達國家的流入量達到12476.35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了32%,美國仍然是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接受國,歐盟是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最大的地區,幾乎占發達國家總流入量的三分之二。
發展中國家FDI流入量在2007年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4997.47億美元,具體來看,所有發展中地區的FDI流入流量幾乎均有所上升。
二、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方式分析
FDI有兩種進入方式:綠地投資和跨國并購。20世紀90年代之后,隨著科技進步加快和各國經濟自由化加強,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FDI存量和流量規模日趨龐大,成為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推動力。聯合國貿發會議《2001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2000年,全球跨國并購總價值達到1.1萬億美元,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中所占的份額超過五分之四。一般情況下,外國直接投資較容易受跨國并購的影響,因此,這段時期跨國并購比新建的外國直接投資下降得更多。
2003年跨國的企業購并投資件數4500多起,在發達國家方面,美國是首位的跨國企業并購投資對象國。而在發展中國家方面,中國列首位,但在全世界則列于第四位。2003年跨國企業并購投資額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私有化進程的延緩或終結。
2005年跨國并購的交易額和交易量均有所增加:金額增至7160億美元;交易量增至6134宗,已接近1999年跨國并購達到第一次高峰時的水平。這樣高水平的并購盡管是跨國公司戰略選擇的結果,但也確實受到全球證券市場復蘇的推動。
2006年,并購仍在外國直接投資流量中占很高比例,但綠地投資也有所增長,特別是在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期經濟體。由于公司盈利的增長,利潤再投資已成為內向外國直接投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大約占2006年全世界外資流入總量的30%,單在發展中國家就占到了一半。
2007年,跨國并購交易的金額達到1.637萬億美元,比2000年創記錄的水平增長了21%。因此,從整體上看,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對2007年全球跨國并購沒有產生明顯影響。
三、對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啟示
1、中國應增加對外直接投資,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體水平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改革開放后,經濟實力不斷增長,現在中國的外匯儲備也相當豐富,中國有條件有能力增加對外直接投資,特別是增加跨國并購,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年在世界范圍內,跨國并購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中國要進一步發展本國經濟,就要順應世界發展潮流,采取并購的方式可以利用別人原有的銷售渠道,與新建相比,節約成本。
2、培養跨國管理人才。從整體上看,我國派往境外企業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較低,缺少從事跨國經營所必備的,既有專門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能,又通曉國際商務慣例,國際營銷知識和外語水平的跨國經營的高級管理人才。我國企業缺乏一整套適應國際市場競爭需要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許多從事跨國經營的企業還沒有建立起現代人力資本觀念,對人才資源管理的認識仍舊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層次上,導致外派人員專業能力和積極性都不高,遠遠不能適應跨國經營對人才需求的競爭需要。因此,我國要大力開發和培養符合國際化要求的復合型人才,在目前國內比較缺乏熟悉國際規則和東道國的市場法律的人才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招聘優秀的國際人才來彌補靠自身培養的不足。同時,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可以通過公開招募人才、建立培訓中心或者委托專業機構從事相關活動等方式,加強對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李東陽,對外直接投資的實現途徑及其選擇[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2,(06).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 方式選擇 綜合分析框架 策略建議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走向海外,實施跨國經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大幅增加。200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28.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2004年將達到70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145%,2005年達到140億美元。不同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在資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風險承擔上對企業要求各不相同,這不僅影響著企業對外投資的管理和控制,而且還影響企業自身投資的風險和績效,因此選用合適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是確保企業海外經營成功的前提。國內已有學者對海外投資中各種對外投資方式的優劣(劉松濤,2004)、獨資和合資的選擇(尹建橋,2001)、對外投資的國際經驗(陳浪南等,2005)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資理論系統提出企業海外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選擇對直接投資方式的建議。
本文從如何高效轉移和利用企業優勢的視角,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梳理,將影響企業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因素概括為:企業優勢資源轉移起點因素、轉移終點的因素和企業戰略因素。并據此提出企業選擇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一個綜合分析框架,最后應用這個分析框架就我國企業選擇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和建議。
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
從知識轉移的視角,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主要是說明企業所具有的特有技術、管理等優勢如何有效轉移到國外,與東道國的資源和能力結合,產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論有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巴克利等的內部化理論,以及弗農的國際產品周期理論和區位理論。壟斷優勢理論主要強調企業擁有的特定的生產和過程專有技術,從而具有相對優勢,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將這些優勢生產和過程專有技術轉移到海外,就能產生更多的經濟收益。直接投資的內部化理論主要認為能使企業利用內部組織體系和信息傳遞網絡能比市場以更低的成本發揮將企業專有的知識和技術優勢轉移到國外。國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區位理論認為直接投資在那些適合企業知識和技術充分發揮作用的區位條件下,企業專有的技術和知識才能充分發揮作用。鄧寧對上述三個理論進行了綜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認為對直接投資的成功不僅取決于企業擁有特定知識和技術等無形資產,而且還要有特別適于企業特有技術和知識發揮作用的國家和地區的有利配套條件,而這二者的結合取決于企業轉移和利用這些知識和技術的內部化能力。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企業所專有的技術和知識的性質,東道國的政策,所要轉移知識的價值,企業轉移的能力,東道國的配套資源和文化差異等因素。
從企業國際戰略的視角,對外直接投資是企業總體市場戰略和競爭戰略的一部分,對外直接投資是為了戰略防御、分散風險、提高企業形象或者協調戰略行動,是為了避免競爭地位被削弱,而不是僅僅為了獲取利潤,或者是為了搶占一種有價值且有限的資源或生產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競爭者手中,或者是企業為了出于海外戰略協調,加強各子公司之間的戰略支持和協作。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選擇主要是基于企業的戰略動機或者投資動機考慮。
綜上所述,各種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和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概括見表1。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分析框架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按其海外企業的股權安排,可分為獨資和合資兩種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業中的股份全部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業股份為母公司與合作伙伴共同擁有。而按照海外企業的建立過程不同,對外直接投資可分為并購和新建兩種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購或者兼并國外已經存在的企業,將其納入母公司的運營體系,后者是指企業通過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業,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并購相對新建,優點在于能快速進入市場,利用原有的供應、分銷渠道,不確定性和風險比較小;缺點在于進入市場后整合難度大,短期內投入大,同時可能購買到企業不需要的資源,并可能受到東道國政府政策的限制。獨資相對于合資優點在于控制程度高,企業技術擴散風險低,可能的投資收益高,但缺點在于投入資源多,投資風險大。
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就是圍繞如何將企業國內優勢高效地轉移到國外,實現其戰略目標,讓這些優勢充分發揮其價值的過程。從企業優勢跨國轉移和利用這一視角,我們對上述從理論推演中得出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來自優勢轉移起點的因素,如企業優勢資源的性質和價值,企業的國際經驗等;二是來自優勢轉移終點的因素,如東道國的政治、經濟環境,社會文化差異和配套資源等;三是企業海外戰略,如企業海外投資戰略,投資動機等。企業直接投資方式的選擇就是這三類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投資方式選擇的綜合分析框架,見圖1。
對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策略建議
從企業優勢資源轉移起點因素看
我國機械、紡織、輕工和家電等行業的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應采用獨資新建或合資新建方式。我國的機械、紡織、輕工、家電等在國內已經處于市場飽和,處在產業的成熟階段,而且有比較成熟的技術,企業所具有的技術、知識和管理優勢相對比較容易轉移。如果當地政府對直接投資股權有所限制,則可采用合資新建模式投資。
對于以高技術和創新為特征的行業,在發達國家直接投資,應該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對以高技術和創新為主要特征的行業,發達國家資金、人才等配套實施方面比較齊全,具有技術上的優勢,而且考慮到這些行業技術更新快,投資金額大,合資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并購可以節省進入時間,能比較迅速地獲得新技術,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因此,我國企業以直接投資進入發達國家這些行業時應采用合資并購方式。
對擁有較多國際經驗和實力的大企業,宜采用獨資新建;而對缺乏國際經驗的小企業,宜采用合資并購。當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中,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但中小民營企業表現日漸突出。我國對外投資的大企業往往擁有較先進的技術、管理和營銷技能,具有較多國際經驗,對國際市場比較了解,熟悉東道國投資環境,為了防止這些優勢的擴散,需要較強的控制程度,應該采用獨資新建為宜。而實力比較弱小的企業,缺乏國際經驗,對國外經營環境比較陌生,宜采用合資并購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
從優勢資源轉移終點因素來看
東南亞國家和我國社會文化差異比較小,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不很大,直接投資中,應采用獨資新建方式。東南亞各國與我國有著相似的地理、人文環境,社會文化產差異比較小,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比較快,市場潛力比較大,對我國企業具有的技術、知識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具備相應的配套資源和環境支撐,投資風險相對較小,因此在這些國家的直接投資,我國企業可采用獨資新建的方式。
歐美各國,和我國社會文化及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都比較大,則在直接投資中,宜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對于歐美等西方國家,我國的直接投資總量比較少,一般是為了獲得其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應采取合資并購的方式進入。通過并購,企業可以直接獲得所需的技術和知識資源,帶動國內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升級。采用合資的形式,企業可以減少資源的投入,而且在企業運營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幫助,以充分利用和轉移這些技術和管理知識。
從企業海外投資戰略看
為了獲得全球資源,實行全球一體化戰略,則直接投資應該采用獨資新建方式;如果是為了實現當地化戰略,則應該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如果企業投資的戰略是為了獲得全球的資源,則傾向于采用獨資新建方式,加大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以獲得全球的協調和資源最優配置,實現企業的全球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而對于海外投資戰略是為了尋求當地化戰略,以快速有效地對當地需求變化等市場環境做出反應,則企業應該給當地企業充分的經營自,發展他們和當地供應商、顧客、政府等的關系網絡,采用合資并購方式。
以獲得海外資源為動機,應選用合資并購方式;以獲得海外市場為動機,在趨于飽和的市場,應該選用合資并購,在成長潛力大的市場,應選用獨資新建。如果是為了獲得海外資源,則可采用合資并購。資源類型企業往往投資巨大,投資開發周期長,投資風險比較大,而我國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實力有限,所以不宜采用獨資模式,合資可以使得企業和合資伙伴共擔風險,從長期的互利關系中得到穩定的資源供給。如果企業投資的動機是為了獲得海外市場,在那些潛力比較大的市場,采用新建模式;在需求趨于飽和的市場,則應采取并購的方式。
影響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因素是很復雜的,本文從優勢資源有效轉移和利用這一視角的分析,為進一步分析提供了一種觀察的新角度,以后還可進一步拓展,比如可以應用這一框架對某一行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進行具體的研究,另外,對投資方式選擇的三大影響因素還可以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一弛,歐怡.企業國際化的市場進入模式研究述評.經濟科學,2001(4)
隨著當前社會不斷發展中,各種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經濟體制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各個因素的影響,各種經濟危機不斷的涌現而出。國際直接投資的地區流向、產業流向、投資方式等將會如何變化是當前人們探究的重點,更是當前社會高速發展過程中其主要的發展趨勢和發展方向所在。其在發展中是利用當前科學管理措施和技術方法對經濟發展中的各種相關因素進行綜合的處理,提高我國的外匯儲備資源真正走出國門進行跨國投資和發展的主要方式和措施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關鍵。
1. 國際直接投資新趨勢本文由收集整理
近幾年來,受世界經濟持續繁榮,跨國企業和公司迅速的發展,是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影響和制約因素,跨國公司迅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程度繼續加深使得當前各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新的發展局勢。
1.1國際直接投資總量和主體持續增長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報告—《2007年世界投資報告—跨國公司、采掘業與發展》指出,2006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連續第三年呈現增長趨勢,達到13060億美元,增長38%。這一數字接近2000年創造的14110億美元的歷史紀錄??梢姡瑖H直接投資總量持續增長,投資主體也不斷增長,只是增長速度有所放緩。
1.2以發達國家為主流向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將繼續增長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快速增長,當前世界各種發展數據和發展形勢飛速應用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關鍵,更是發展中國家企業進行發展的良好契約和機會。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都出現增長。其中當前發達國家企業增長在過去各個時代中都要快,而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各種發展模式和管理控制措施的不斷應用是當前發展的前提和關鍵。
1.3發展中經濟體和經濟轉型體發展為國際直接投資來源地
《2007年世界投資報告》的相關數據報告表明來自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經濟體的企業越來越在國際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們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為母公司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另外,來自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期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促進了大規模的南-南直接投資流量,從而促進了南南國家在投資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1.4全球當地化
經濟全球化和激烈的國際競爭,促進了國際產業轉移,跨國公司為提高全球競爭力,紛紛對外投資。而進入21 世紀,當地化和全球化一樣變得越來越重要 。跨國資本不僅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一體化的生產活動,而且還要認識東道國的具體特征 ,要考慮當地的供給能力、當地消費者的偏好、政府規章制度等??鐕Y本在當地化和全球化之間不斷地尋求平衡。
2. 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概述
2.1我國國際直接投資所取得的成就
我國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30年,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和企業實力的增強,我國企業跨國投資也蓬勃開展起來,成為主動參與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有關人士在“第二屆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新聞會上指出,截至2007年底,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非金融類)累計達920.5億美元。如今,我國繁榮的經濟和龐大的外匯儲備使得來自我國的資本正成為全球市場上的重要投資者,此前,我國資本已經進入了多個世界級的公司。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國在多元化投資方面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收購了摩根士丹利、黑石集團等金融巨頭的部分股權。
2.2我國國際直接投資所面臨的問題
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引進外國直接投資仍是我國參與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但同時也應當看到,在我國經濟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國際經濟聯系日益增強的大背景下,積極擴大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將對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起到更為深遠的促進作用。從根本上說,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決定于其經濟發展水平。鄧寧的投資發展周期論對此做出了科學的解釋。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不可能很大。除此之外,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仍處于穩定低水平。另外,在國際直接投資問題上,我國仍然存在著體制上和資金上的障礙。
2.3適合我國國情的國際直接投資策略
政府的政策支持。這是一個資本高速流動、跨國公司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面對這樣的競爭格局和發展趨勢,我國政府在政策上對跨國企業的支持對我國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至關重要。
企業的開拓進取。在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我國企業不可避免地將會遇到一系列的策略選擇問題,如投資國別的選擇、投資所有權
形式的選擇等。許多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在這些策略選擇上出現了失誤。因此,必須特別注意對外直接投資策略的選擇,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3. 對我國國際直接投資的展望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是新世紀我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十年,2008-2010這三年更是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決定性意義。今后一段時間,我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將呈現以下趨勢:
3.1行業選擇上將突出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行業
首先,今后將加大對發達國家前瞻性高科技產業的學習型投資,這既是我國產業結構高級化調整對先進技術的現實需求,又是我國獲取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最有效途徑。其次,對外投資于成熟技術的過剩產業,擴大出口貿易量。
3.2地區分布日益多極化
發達國家仍是投資的重點地區,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由于其經濟的普遍轉好、市場潛力巨大、優惠的政策以及為我國企業相對優勢的發揮提供了便利條件等因素,而被我國企業所看好。
3.3投資方式靈活多樣
隨著更多的企業走出國門,企業對投資方式的選擇將更加靈活多樣。除了繼續采取并購方式,縮短進入進程,盡快得到技術和市場。在投資于發達國家高新技術領域的大型企業時,我們更可能會嘗試以戰略聯盟的方式進入,充分享用戰略聯盟形式帶來的好處。
國際直接投資帶動了貿易量的迅猛提升。外商直接投資對于發展中國家的東道國,其發揮的作用除了能彌補發展中國家儲蓄缺口的直接效應,更重要的是在當地會產生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效益。具體說來,東道國通過吸收隨外資一起轉移的技術、管理經驗,迅速提高本國的生產力水平,提升商品的技術含量,改善貿易的商品結構,增強其國際競爭力;促進發展中國家國家出口產業的成長,并可利用外商的銷售網絡迅速進入國際市場,進而擴大他們的對外貿易量。
中國從1978年出口的20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32位,上升到2007年的1.2183萬億美元,排名第2位,占到全球商品出口貿易的8.8%。
國際直接投資對貿易方式的影響??鐕緩V泛的海外直接投資行為使貿易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隨著跨國公司出現后,貿易中間商、商的地位相對下降。國際化生產方式及利用各國比較優勢的需要使加工貿易盛行起來,許多擁有廉價勞動力的發展中國家因此成為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海外加工基地。除了加工貿易,補償貿易、國際分包合同等其他新型貿易方式也有所發展。
國際直接投資對定價機制的影響。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主要通過“轉移價格”(劃撥價格)來進行。“轉移價格”是跨國公司根據其全球戰略目標,在母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間交換商品和勞務時采用的交易價格,目的在于逃避稅收,回避經營風險,加強公司的競爭優勢等。它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有可能和實際成本沒有直接聯系,因而具有很強的人為性。“轉移價格”的廣泛運用使得國際市場的價格行情更加變幻莫測,同時模糊了國際貿易的利益關系,使貿易利益的歸屬難以計算。
國際直接投資對貿易商品結構的影響。這種影響著重體現在東道國商品貿易結構的變化上。一般說來,過去發展中東道國引進的外資主要集中在自然資源開發領域。隨著外國直接投資轉向東道國的勞動、資本密集型產業,東道國的出口就相應變為以勞動、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這說明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對發展中東道國出口產品結構升級的促進。在進口方面,機械設備、原料輔料等資本品往往在東道國進口構成中占較大比重。隨著加工貿易的發展,零部件、半成品等中間產品在東道國的進口構成中的比重也不斷上升。
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日益融合及共同發展的趨勢
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規模同步快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國際直接投資增長速度的大幅度提升,國際資本流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使之與國際貿易規模的差距正在不斷地縮小,二者之間的發展同步性特征得到進一步的強化。目前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的總量增長已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兩大重要標志和表現。這表明國際資本不斷擴大的趨勢成為帶動國際貿易高速增長的原因,而國際貿易的高速增長又促使了國際直接投資的進一步擴大。
國際直接投資的產業流向與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相一致。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材料、初級產品在貿易中的地位不斷下降,制成品比例不斷上升。在制成品貿易內部,高科技產品貿易成長速度比低技術產品成長快。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表現出的特點是投資方式開始從以產業結構轉換導向型和資源開發導向型投資轉為向技術創新導向型投資和產業國際轉移型投資,表現為研究開發和第三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額迅速增加,投資比例上升。
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政策的相互結合。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融合的趨勢在世界貿易組織的工作中已表現得越來越清楚。早在關貿總協定框架下的“烏拉圭回合”就已經將投資問題列入談判議程并達成了協議。在此輪談判中修改和補充的《關貿總協定1994》規則涵蓋了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問題,旨在進一步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以擴展國際貿易和跨國直接投資。
中國制造業貿易和投資關系研究
隨著中國企業綜合能力的提高,近年來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業務逐的增加,單筆項目的收購金額也越來越大。同年我國境內企業共買下278家德國企業??梢钥闯?,跨國并購正逐漸成為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仍處于探索嘗試的階段。
以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分布來看,從傳統制造業逐漸轉變為先進制造業。我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分布比較廣泛,13個大類基本都有涉及。由于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以及國內制造業生產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在行業分布上呈現出從傳統制造業逐漸向先進制造業轉變這樣一種趨勢。所謂傳統制造業,一般是指其生產需要消耗大量資源,生產技術比較落后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近幾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的分布上,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等先進制造業己逐漸成為我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行業,但是據商務部統計,截止2007年底,紡織業、鋼鐵業、造紙、木材加工等傳統制造業在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上占絕大部分。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綜合分析框架策略建議版權所有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走向海外,實施跨國經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大幅增加。200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28.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2004年將達到70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145%,2005年達到140億美元。不同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在資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風險承擔上對企業要求各不相同,這不僅影響著企業對外投資的管理和控制,而且還影響企業自身投資的風險和績效,因此選用合適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是確保企業海外經營成功的前提。國內已有學者對海外投資中各種對外投資方式的優劣(劉松濤,2004)、獨資和合資的選擇(尹建橋,2001)、對外投資的國際經驗(陳浪南等,2005)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資理論系統提出企業海外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選擇對直接投資方式的建議。
本文從如何高效轉移和利用企業優勢的視角,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梳理,將影響企業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因素概括為:企業優勢資源轉移起點因素、轉移終點的因素和企業戰略因素。并據此提出企業選擇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一個綜合分析框架,最后應用這個分析框架就我國企業選擇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和建議。
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
從知識轉移的視角,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主要是說明企業所具有的特有技術、管理等優勢如何有效轉移到國外,與東道國的資源和能力結合,產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論有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巴克利等的內部化理論,以及弗農的國際產品周期理論和區位理論。壟斷優勢理論主要強調企業擁有的特定的生產和過程專有技術,從而具有相對優勢,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將這些優勢生產和過程專有技術轉移到海外,就能產生更多的經濟收益。直接投資的內部化理論主要認為能使企業利用內部組織體系和信息傳遞網絡能比市場以更低的成本發揮將企業專有的知識和技術優勢轉移到國外。國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區位理論認為直接投資在那些適合企業知識和技術充分發揮作用的區位條件下,企業專有的技術和知識才能充分發揮作用。鄧寧對上述三個理論進行了綜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認為對直接投資的成功不僅取決于企業擁有特定知識和技術等無形資產,而且還要有特別適于企業特有技術和知識發揮作用的國家和地區的有利配套條件,而這二者的結合取決于企業轉移和利用這些知識和技術的內部化能力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企業所專有的技術和知識的性質,東道國的政策,所要轉移知識的價值,企業轉移的能力,東道國的配套資源和文化差異等因素。
從企業國際戰略的視角,對外直接投資是企業總體市場戰略和競爭戰略的一部分,對外直接投資是為了戰略防御、分散風險、提高企業形象或者協調戰略行動,是為了避免競爭地位被削弱,而不是僅僅為了獲取利潤,或者是為了搶占一種有價值且有限的資源或生產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競爭者手中,或者是企業為了出于海外戰略協調,加強各子公司之間的戰略支持和協作。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選擇主要是基于企業的戰略動機或者投資動機考慮。
綜上所述,各種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和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概括見表1。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分析框架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按其海外企業的股權安排,可分為獨資和合資兩種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業中的股份全部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業股份為母公司與合作伙伴共同擁有。而按照海外企業的建立過程不同,對外直接投資可分為并購和新建兩種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購或者兼并國外已經存在的企業,將其納入母公司的運營體系,后者是指企業通過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業,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并購相對新建,優點在于能快速進入市場,利用原有的供應、分銷渠道,不確定性和風險比較??;缺點在于進入市場后整合難度大,短期內投入大,同時可能購買到企業不需要的資源,并可能受到東道國政府政策的限制。獨資相對于合資優點在于控制程度高,企業技術擴散風險低,可能的投資收益高,但缺點在于投入資源多,投資風險大。
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就是圍繞如何將企業國內優勢高效地轉移到國外,實現其戰略目標,讓這些優勢充分發揮其價值的過程。從企業優勢跨國轉移和利用這一視角,我們對上述從理論推演中得出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來自優勢轉移起點的因素,如企業優勢資源的性質和價值,企業的國際經驗等;二是來自優勢轉移終點的因素,如東道國的政治、經濟環境,社會文化差異和配套資源等;三是企業海外戰略,如企業海外投資戰略,投資動機等。企業直接投資方式的選擇就是這三類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投資方式選擇的綜合分析框架,見圖1。
對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策略建議
從企業優勢資源轉移起點因素看
我國機械、紡織、輕工和家電等行業的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應采用獨資新建或合資新建方式。我國的機械、紡織、輕工、家電等在國內已經處于市場飽和,處在產業的成熟階段,而且有比較成熟的技術,企業所具有的技術、知識和管理優勢相對比較容易轉移。如果當地政府對直接投資股權有所限制,則可采用合資新建模式投資。
對于以高技術和創新為特征的行業,在發達國家直接投資,應該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對以高技術和創新為主要特征的行業,發達國家資金、人才等配套實施方面比較齊全,具有技術上的優勢,而且考慮到這些行業技術更新快,投資金額大,合資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并購可以節省進入時間,能比較迅速地獲得新技術,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因此,我國企業以直接投資進入發達國家這些行業時應采用合資并購方式。
對擁有較多國際經驗和實力的大企業,宜采用獨資新建;而對缺乏國際經驗的小企業,宜采用合資并購。當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中,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但中小民營企業表現日漸突出。我國對外投資的大企業往往擁有較先進的技術、管理和營銷技能,具有較多國際經驗,對國際市場比較了解,熟悉東道國投資環境,為了防止這些優勢的擴散,需要較強的控制程度,應該采用獨資新建為宜。而實力比較弱小的企業,缺乏國際經驗,對國外經營環境比較陌生,宜采用合資并購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
從優勢資源轉移終點因素來看版權所有
東南亞國家和我國社會文化差異比較小,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不很大,直接投資中,應采用獨資新建方式。東南亞各國與我國有著相似的地理、人文環境,社會文化產差異比較小,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比較快,市場潛力比較大,對我國企業具有的技術、知識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具備相應的配套資源和環境支撐,投資風險相對較小,因此在這些國家的直接投資,我國企業可采用獨資新建的方式。
歐美各國,和我國社會文化及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都比較大,則在直接投資中,宜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對于歐美等西方國家,我國的直接投資總量比較少,一般是為了獲得其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應采取合資并購的方式進入。通過并購,企業可以直接獲得所需的技術和知識資源,帶動國內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升級。采用合資的形式,企業可以減少資源的投入,而且在企業運營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幫助,以充分利用和轉移這些技術和管理知識。
從企業海外投資戰略看
為了獲得全球資源,實行全球一體化戰略,則直接投資應該采用獨資新建方式;如果是為了實現當地化戰略,則應該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如果企業投資的戰略是為了獲得全球的資源,則傾向于采用獨資新建方式,加大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以獲得全球的協調和資源最優配置,實現企業的全球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而對于海外投資戰略是為了尋求當地化戰略,以快速有效地對當地需求變化等市場環境做出反應,則企業應該給當地企業充分的經營自,發展他們和當地供應商、顧客、政府等的關系網絡,采用合資并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