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8 09:31:12
序論:在您撰寫城鄉規劃體系的構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資源環境;城市規劃管理;美麗中國;課程體系
當前,我國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突出,為了解決矛盾沖突,更好的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國家教委于1988年特設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并以此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引起社會重視。但高校學科體系的開設與構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地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影響,因此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這也是我國高校中開設的專業難以滿足當前社會發展需求、人才戰略、創新意識等的主要原因之一。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對教育教學的專門性進行研究探索,找到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的創新精神的最佳方法,使專業課程體系更加完善。
一、資源環境與城鄉管理規劃專業設置存在問題及不足
針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學生培養目標,如當前有很多高校是將該專業的學生培養成既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能在研究院、高?;蚴瞧笫聵I單位進行深造或是從事研究的高級復合型人才,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解決社會實際問題。而對于以后所從事的工作主要是集中于資源的開發利用、環境檢測與保護以及城鄉區域規劃等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相對應的工作領域主要是環保、國土資源、城鄉建設、交通等關系社會發展的政府機構。
1.專業設置不合理,實踐性不明晰
當前,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等專業的人才主要是為環境部門培養,房地產開發或是項目管理專業主要是為房地產部門培養人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主要是為國土部門培養人才,城市規劃和建筑專業則主要是為城建部門培養人才。這些專業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為專門部門培養人才,沒有進行交叉人才的培養,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有對口的就業方向。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則是在專業課的設置上進行了交叉,對學生進行的是多方面的培養而不是專門的培養,這一方面增加了學生就業選擇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學生的就業難度,就業方向沒有針對性。
2.課程設計不嚴謹,特色性不明顯
盡管有不少學習開始了這一專業,但從所開始改專業的高校的課程設計來看,還存在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方面該專業的主要課程是由地理、環境與規劃等專業領域的主要課程構成的,課程設計的主要標準之一是全而不是專業性,因此課程設計沒有突出點;另一方面在實踐教學環節,并沒有針對該專業選擇合適的實踐課程或是創新。此外,專業選修課雜而亂,且比重過大;必修課與選修課安排不合理,選修課主要集中于5、6兩個學期,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
二、優化環境專業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對策
該專業針對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低等問題進行了課程優化改革,使得該專業課程設計更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利用涉及面廣的優勢著重社會民生問題的研究與解決,不僅為社會培養出實用型的復合人才,使學生具有更高的素質和專業技能,而且關注社會問題,將與我們生活關系最密切的問題作為研究的重點,與時代接軌,與社會接軌。
1.優化設計課程體系,提高科學性
根據該學科的特點,對選修課劃分了三大類:城市地理學、城市生態學、鄉鎮規劃、鄉土地理學、景觀設計、社區規劃與管理和居住區規劃等課程各2個學分,30學時,這是第一大類城鄉規劃與管理課程;環境規劃管理、環境質量分析與評價、人居環境評價、土地評價與管理和環境生態學構成了第二大類,即環境規劃管理,每門課程都是30學時,相應的也是2個學分;最后第三大類則是由土地經濟學、房地產經濟學、產業經濟學、項目評估、生態經濟等經濟學領域相關課程構成的經濟管理科學,每門課程30學時,共2個學分。另外,對選修課的選課,學生在6、7、8三個學期根據已有的專業的知識和自己的特長與未來的就業選擇進行課程選擇,自主性更大。除了這些課程可供選擇外,學生也可以選修其他院系的課程,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2.建立完善專業實踐機制,提高實操性
該專業的主要目的是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教學一般有學校實驗和社會實習兩個方面,任課教師課根據實際需要,讓學生參與到自己的科研中或是讓學生到社會單位中實習。如齊齊哈爾大學于2010年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課程進行了調整,在專業必修課總學時不變的情況下,將實驗課時增加10學時;而對房地產測量學和地籍管理學也增加了實驗課時,前者增加12個學時,后者增加了16個學時,但這兩門課總的學時保持不變。從課程學時調整中可以看出,該學校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樣的調整更有利于學生以后的就業。
三、結束語
通過本文的論述,特別是對目前我國一些高校在資源環境和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了解和研究剖析,進一步弄清了該專業在我國的發展現狀,為了結合國家倡導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目標,筆者認為當前有必要重視和完善對該專業課程體系結構的重構和優化,進而為培養具有資源環境和城鄉管理專業性知識和實戰型人才的培養做些有益的實踐與嘗試。
參考文獻
[1]郭文炯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構想[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關鍵詞:工作室教學模式城鄉規劃
中圖分類號: TU98 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隨著地方經濟的飛速發展,為城鄉規劃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適應社會對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的需求,需要地方高校培養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工作室教學模式是以工作室為空間依托, 以專業教師為主導,以輔助教學和承接技術項目為主要任務, 由教師帶領學生承接和完成工程設計項目, 將產、學、研融為一體, 最終使學生的綜合專業素質和實踐操作能力得到提高的一種教學模式,工作室教學模式是建設實踐教學型大學的有益補充[1]。它的建立順應了時展的需要,這種靈活、高效的教學模式必將成為將來設計類專業教育的主要發展趨勢。
2.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歷史沿革和現狀
2.1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歷史沿革
工作室教學模式誕生于20世紀初期的德國,國立包豪斯設計學校以學徒制為基礎,強調教學走進社會,學校教育要同社會生產進行有機結合,要求學生既要有理論素養,也要有動手實踐能力[2]。此后, 美國、英國、芬蘭等發達國家的很多大學都依據包豪斯的辦學方式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調整和改革,在從作坊走向工作室的過程中,它們的教育模式都具備了共同的特點,即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學校和企業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
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高等藝術教學實踐中開始嘗試以工作室制的教學改革。本世紀初,一些市場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如上海、浙江、深圳、江蘇等地的高等院校,嘗試將工作室模式引入原有教學體系之中,以課題項目為核心,以工作室為教學平臺和載體,使用項目驅動法完成教學與管理相關工作。既促進了“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又實現了學生在校學習與社會就業的“零接軌”為新世紀高等教育的改革與實踐提供了一條很有價值的思路。
2.2工作室教學模式的現狀
現今世界各國的藝術與設計教育都以工作室教學為主體,培養學生從實際出發進行創造的能力,工作室教學模式是近代教育中的一種師徒式訓練模式,一般存在于研究生教學階段。目前,高校建筑學和城鄉規劃本科專業教育蓬勃發展, 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動手能力成為城鄉規劃專業教育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內許多重點高校在應用型較強的藝術設計、環境設計、建筑學以及城鄉規劃等專業實行工作室教學模式,但地方高校由于教學條件、師資隊伍、硬件設施等因素未能大范圍的推廣實施。工作室教學模式的實施有利于與學分制的掛鉤,完善選課機制,有利于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促進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工科人才,促進教師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在學習中鍛煉團隊協作精神[3]。因此,在地方高校城鄉規劃專業中開展工作室教學模式將有利于培養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高層次城鄉規劃人才。
3.地方高校城鄉規劃工作室教學體系的實踐
3.1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構建
城鄉規劃工作室教學模式是專業項目實踐與教學過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它以城鄉規劃行業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讓學生直接接觸實際工作案例和公司的工作模式,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按照工作流程和項目要求共同商討方案、分工合作完成整個項目。 教學團隊根據教學計劃的安排選擇合適的項目安排教學,完成控制性詳細規劃、 城市設計、概念規劃設計等真實項目,或者在工作室中以某一主題的設計競賽為完成目標,改變傳統的封閉式教學體系。除了一年級學生不分專業,首先學習基礎課程外,二年級以上的學生,不限年級,學生均可申請進入工作室,只對學生進入工作室前的知識結構作基礎的要求。結合地方高校的特點城鄉規劃專業根據從業人員的職業方向設置了新農村工作室、 修建性規劃設計工作室、概念性規劃設計工作室等方向。
3.2 工作室模式下教師團隊的組建
工作室教師團隊必須要具備一定研究和設計能力,通常是由一個高級職稱帶領若干個中級、初級職稱組成。工作室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為不同的學生確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在講授專業課程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工作室教學模式對于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將教學和科研有機結合在一起。
工作室的項目一旦制定,我們就要構建教師隊伍。措施一是工作室采取“導師負責制”,由學院教師和行業專家構成導師隊伍,要求具有講師以上職稱并具有較強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教師全面負責工作室的工作,聘請地方行業專家為學院的兼職教師參與工作室教學管理。但作為工作室教學團隊必須有年輕教師參與,目的是通過老帶新的形式,讓年輕教師通過實踐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專業綜合能力。措施二由于當地可以承擔工作室導師的人才資源有限,因此大力提倡充分利用學院的現有資源進行教學。選派年輕骨干教師參加相關行業組織的各種培訓和學習,通過這些措施加強工作室導師隊伍建設,把工作室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3.3 環境設備的配置
首先,城鄉規劃工作室的建設可結合地方高校的實際情況,獨立開辟出類似實驗研究室的場地來滿足需要,面積大小根據設置的工作室方向的數量多少來確定,但基本上不得小于60M2/間。其次在滿足面積的需求后還要能營造出工作室教學氛圍,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城鄉規劃的設計方法和手段已經離不開電腦,因此,獨立方向的工作室至少要求具備數據備份服務器1臺,教師和學生設計使用的工作站4-6臺以及與其相配套的電腦桌若干。為了方便開展小組討論,還需要配置能容納6-8人的工作臺1張及其多媒體投影演示設備1套。由于城鄉規劃專業的特殊性,設計方案前期經常還需要到現場進行外業查勘,數碼相機和一些基本的測繪儀器、專業的存儲設備也是必需配備的。后期設計完成后匯報方案時還需要使用到筆記本和激光翻頁筆等設備,制作設計成果與文本時還需要使用A3幅面的彩色輸出設備來完成。除此之外,相關的電腦裝機及其設計軟件資料以及城鄉規劃專業設計書籍也是必不可少的。
3.4 教學質量的評價與成果展示
工作室教學模式實踐最重要的環節是教學質量的評價,教師團隊對學生在項目實施進程中的每個階段,如項目的方案制訂、制作過程、設計理念與主題、規范與標準以及進度與工作態度等多個方面進行評價,并給出合理建議與改進意見,同時進行綜合性打分。考核評價重點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5.結語
工作室教學模式是以教、研、產為一體培養學生的一種新興教學模式,它的實踐應用打破了陳舊的教學體系,實現與學分制的掛鉤,完善了選課機制,有利于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促進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工科人才,促進教師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在學習中鍛煉團隊協作精神。
地方高校工作室教學模式的實踐有力的證明了這種教學模式在深化教學改革,突出辦學特色,提高人才質量等方面體現出了較強的優勢。是對學生人格、知識、素質、能力的全面培養,也是造就“雙師型”師資隊伍的一條較好的路子。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作室的運作過程中,工作室與地方企業共同遵循“雙方參與,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 使學校與企業、市場有機結合,共同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工作室教學模式為探索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運行方式,通過工作室的實踐鍛煉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學生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儲艷潔,任磊. 工作室教學模式: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探索 [J]. 上海商學院學報.2009, (6), 67-69
[2] 肖勁蓉. 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服裝設計課程教學研究 [J]. 山東紡織經濟.2012,(7), 97-99
[3] 吳希艷,工作室教學對高等藝術設計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 [J].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2,(9), 61-63
>> 現代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體系的探索 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體系初探 現代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體系 淺析城市夜景照明的規劃與設計 城市夜景照明規劃與設計探究 現代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體系構建及相關闡述 長春市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研究 淺談柳州市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 天津特色城市夜景照明規劃設計初探 淺談城市夜景規劃設計問題及構思 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原則探討 小城市夜景照明規劃與設計 現代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方法探究 城市夜景設計中的燈光運用 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的藝術構想 淺談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構想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構想 淺談基于城市特色文化的城市夜景設計 城市風光帶設計與研究 淺談城市夜景照明設計的方式、方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根據大雁塔廣場在城市中的功能、地位并結合對現場情況的調查與分析,我認為大雁塔廣場的性質可定位為“集歷史教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市民廣場”,是陜西西安重要的景觀節點。目前,雁塔廣場少層次感,周邊仿古建筑照度不夠,南廣場夜景照明色彩略顯單一,為了加強大雁塔廣場藝術內涵,應注意側面補光,表現立體感;塔身建筑暗一些,東西兩側仿古建筑體量較大,可以通過燈光設計進行天際線的輪廓光帶調整,體現出建筑設計精華。在南廣場的還可以規劃以幾何構圖特征為主的植物廣場,體現了西安的市花市樹,為城市規劃了一個綠心,采用彩色投光燈、串燈等照亮月季和樟樹加以點綴,使文化廣場的夜景更加迷人。對于水面噴泉照明(如圖2),以多色可變換的水底燈和變色光纖束來烘托動態的水體效果,從而達到動靜相融的目的。樹冠采用投光燈進行重點照明,以綠色為主,配以少量紫色、藍色等色彩,將游人的目光引入到大雁塔廣場之中。草坪以反射式草坪燈為主,通過草坪的反射來達到照明的目的,既增加了草坪色彩的豐富性,又避免了慣用的草坪燈眩光對人視線的影響。在休閑區域采用柔和的光線處理,充分借用周邊的光環境,體現人文色彩、親和感,以地埋燈和庭園燈為主,使用暖色及低照度光源。大雁塔廣場的臺階較多,給每層臺階下面布置柔和照度的光帶,還可以保障游客安全還增強了廣場的層次感。
圖2 西安大雁塔北廣場音樂噴泉
圖片來源:http:∥/index/gg/200710/t130048.htm
在總結當前西安市廣場夜景光帶照明建設實踐的基礎上,我們應該看到其廣場夜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運用新理念、新思路來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廣場的夜景照明設計要注入精神和情感的創意,通過燈光的營建達到:在市政廣場或某些集會活動廣場,創造一種氣氛,激勵一種精神;在商業步行街或購物廣場,傳遞一些信息,刺激某種欲望;在群眾健身娛樂的休閑廣場,造就一種情景,感染一種情緒;在某些特定意義的紀念廣場形成一種氛圍,激發一種情懷。
2.3 園林夜景規劃
悠久的歷史文化決定了西安擁有較多的大唐遺址,另外地域文化賦予它獨特的秦風秦韻。針對西安這些傳統文化特點,我們進行西安園林夜景觀的規劃設計時,要注重表現其獨特而濃厚的城市底蘊和藝術內涵。具體景點設計要以造型、美學等為出發點,與電氣工程師的緊密配合,本著計劃、規范化、可持續的原則進行城市夜景觀景點建設。
為保持和發揚陜西的傳統文化,園林夜景規劃應加強秦風秦韻的體現。首先對具有陜西特色的秦腔雕塑和陜西怪銅像采用光帶照明,突出其輪廓結構,使雕塑和銅像栩栩如生。其次,對這些雕塑和銅像還有其他具有濃厚傳統文化的建筑物采用泛光照明。照度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選用較強照度即可。
此外,采用植物照明,利用明暗變化來實現和表現其特征,燈具選用復合金屬燈及石英燈的照射來區分植物的不同顏色和層次。照明主要采用全方位上照的燈光效果。園林中的彎曲小徑全用形狀各異的鵝卵石鋪砌,給游客以小徑幽林的感受。其中的小亭運用柔和的光帶布置,在夜色中顯得更加美麗。
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不同于城市景觀照明設計。雖然夜景觀離不開光,需要通過合理的照明來表現,但光的因素只是景觀空間特性中的一種,而且單從光的特性來講,它又包含了美學與技術兩方面的內容。高質量的城市夜空間環境與規劃設計師、電氣工程師的協調合作分不開,但規劃師所提出的要求需建立在經濟因素與技術手段所能達到的基礎之上,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個科學而合理的夜景照明規劃,是實現一個城市和諧、優美夜景畫面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夜景照明是城市的基礎設施,為點綴美化城市而建設,是裝飾性的照明。隨著城市夜景照明工作的推進和發展,廣大市民的期求也愈來愈高。城市夜景照明工程建設一定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各方面協調發展,要重視科學,重視景觀藝術和文化內涵,凸顯出城市的特點,以帶給人們一種美的享受,藝術的熏陶為宗旨!提高廣大群眾的精神內涵與審美水平,最終促使社會的和諧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崔家義.城市景觀大道的夜景規劃與設計——以煙臺市南大街和解放路北段夜景觀照明及廣告、門頭牌匾規劃設計為例[J].照明工程學報,2007,18(2).
[2] 王曉燕.城市夜景光規劃與設計[M].中國(天津)首屆現代城市光文化論壇,2004.
[3] 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4] 楊公俠.視覺與視覺環境[M].同濟大學出版社,1986.
[5] 肖輝乾.夜景照明與規劃設計[J].建筑科學,1996.
1.前言
依照目前我國科學發展觀念論述,涉及城鄉協調規劃活動,主要立足于中心長期改革流程進行逐層推進,使得國家統一規劃效應能夠分布得更加均衡,盡量將不同地區差異性效果縮小,這是長期實踐工作以來的經驗之談,也是一種全新的認知理念。后期城鄉規劃細務必定要依照法律標準逐步推進,當中科學發展、建設觀交錯性發展,秉承長期針對性視覺功效,將全體公民核心意識彰顯得淋漓盡致。
2.我國目前城鄉規劃體系結構特征論述
依照我國首都在發達城市地位的扭轉現實進行客觀評價,由于申辦奧運會以來,已經完全有能力處理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事務,根據國務院審核標準透析,在城市規劃區域內部實施這類管理已經成為當下流行之舉,有關政府必須保證針對其進行長期有效監督、引導,最終形成具備全新發展活力的新格局意志。這已經充分顯示,關于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事業發展,是完善城鄉一體化進程不可或缺的制備資源,使得中心城市、村莊、鄉鎮之間的合作、交流體制更加健全,規劃中需要全面覆蓋的職責任務也因此得到有力拆解,對于促進城鄉經濟系統化發展來講大有裨益,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引導媒介。
2.1統籌規劃細務中綜合性職責的強化
根據我國城鄉改革條例觀察,涉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章程理念得到再次重復性彰顯,在此基礎上,有關協調細節中的利益結構要梳理完全,盡量將社會既定階段發展目標與人民生活環境有機結合,使得城市與公民長遠利益得到有效呼應。城鄉規劃中不可否認,需要將局部與整體、近期與后期細節掌控完全,經過統一解析之后,為經濟與社會、歷史與現代關系做出穩步疏導,保證城鄉空間資源在第一時間內實現合理化配置;對于近期制度性安排任務與長遠歸控計劃要盡量明確,避免建筑時序出現嚴重紊亂結果,并重點跟進城鄉基礎、公共設施搭建條件,為中低收入群體提供合理的住房空間。
2.2科學民主決策活動的監督
涉及依法行政的民主機制傳統要做好長期維護,尤其在面對全國大面積區域推行階段環節中,必須彰顯政策執行力度,這是法治性政府建設以來需要秉承的關鍵意志理念。城鄉統一、和諧規劃作為分散利益元素的整合舉止,是響應我國可持續發展公共策略而衍生的健全體系架構,使得內部執行與監督結構能夠互相牽制,不致于造成一些弊端隱患問題。透過對照新條例準則進行客觀分析,尤其在完善科學民主決策力度環節中,需要聯合專家科學咨詢制度以及社會公示渠道、責任明確機制進行公眾參與權力的維護。例如:北京在深化我國公民參與體制過程中,在科學民主決策流程中加以重點敘述,并且在執行流程中主動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特別是程序調整以及審批工序等都打理得井井有條,真正穩固了規劃細務的嚴肅性地位。
3.涉及城鄉規劃的細化職責內容以及完善措施分析
3.1細化職責內容梳理
我國在明確改革規范條例內涵中明確闡述,城鄉規劃工作必須保證嚴格遵守國家法律交接秩序,技術驗證標準、公眾參與能度以及科學決策手段等要建立必要的溝通、交流機制?;貞浳覈^往城市規劃經驗,其中科學發展理念的指導地位無可厚非,使得上述機理協調關系得到充分彰顯,城市協調、穩定潛質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得后續系統要涵交接節奏恰到好處。上述細節要點就是目前規劃職務的具體指導方向,我們目前要做的就是在專家科學認證結果出來之后,聯合各類部門,包括交通、經濟、政府單位在內,共同調節信息公布出口,在有效的社會監督視角下,在權責、程序具體化的背景下操刀后續一切細致化工作內容。文中一直強調的就是公眾參與實效,其實這就是貫徹民主政治概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政府智能、服務合理轉換的前提保障,能夠針對既定管理模式以及服務政策做出科學評估,進而全面應對現下城鄉規劃活動中面臨的各類技術、經濟元素沖撞危機。我國后期市場建設活動不斷活躍,整體利益體系轉向清晰化顯像樣式,當然此類規劃手段作為政府調試利益關系的必要疏通媒介,更需要針對公眾最基本利益標準進行全力維護,將任何阻塞因素消除,爭取建立一種較為完善的公眾參與機制架構。
3.2改善舉措分析
經過上述公眾交流平臺的建設經驗論述之后,我國主體規劃單位開始聯合真實場景進行階段試驗性操作,使得社會秩序以及交互式合作效應真正釋放;另一方面,透過結合北京實際經濟發展情況解析大眾參與規劃活動的進行模式,尤其在編制制定以及實施環節中鞏固社會主體認知地位。為此,有關管制單位專門制定一種城鄉規劃的合理意見修改程序,并定期舉辦一些交流、探討會議,中心內容就是目前改造活動的合理性以及改進建議,這使得單位部門與社會公民之間的利益得到更加清晰的綻放,相信任何違反城鄉和諧規劃理念的行為都將及時暴露,并接受國家法律部門制裁。經過這類措施的逐項頒布以及后續協調文件內容的爭相輔助,相信必定能為社會公民積極參與規劃、監督活動提供疏導渠道,保證整體法律管制效率的透明效果和延展深度,使得后期公民能夠秉承共同發展理念,全面支持國家合理改革舉動,為構建具備法制化基礎且經濟結構合理的國家架構形式奠定適應基礎。例如:為貫徹國務院批復及《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自2005年起,規劃部門組織編制完成《北京市中心城控制性詳細規劃》和通州、順義、亦莊等11個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并健全和完善了相應的管理辦法。同時,完成了70 個鄉鎮總體規劃的審批工作,占到需要編制規劃鄉鎮的 60%,并將在2009年基本實現全覆蓋,為加快小城鎮建設帶動農村地區發展的做好規劃基礎服務。
1.前言
依照目前我國科學發展觀念論述,涉及城鄉協調規劃活動,主要立足于中心長期改革流程進行逐層推進,使得國家統一規劃效應能夠分布得更加均衡,盡量將不同地區差異性效果縮小,這是長期實踐工作以來的經驗之談,也是一種全新的認知理念。后期城鄉規劃細務必定要依照法律標準逐步推進,當中科學發展、建設觀交錯性發展,秉承長期針對性視覺功效,將全體公民核心意識彰顯得淋漓盡致。
2.我國目前城鄉規劃體系結構特征論述
依照我國首都在發達城市地位的扭轉現實進行客觀評價,由于申辦奧運會以來,已經完全有能力處理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事務,根據國務院審核標準透析,在城市規劃區域內部實施這類管理已經成為當下流行之舉,有關政府必須保證針對其進行長期有效監督、引導,最終形成具備全新發展活力的新格局意志。這已經充分顯示,關于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事業發展,是完善城鄉一體化進程不可或缺的制備資源,使得中心城市、村莊、鄉鎮之間的合作、交流體制更加健全,規劃中需要全面覆蓋的職責任務也因此得到有力拆解,對于促進城鄉經濟系統化發展來講大有裨益,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引導媒介。
2.1統籌規劃細務中綜合性職責的強化
根據我國城鄉改革條例觀察,涉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章程理念得到再次重復性彰顯,在此基礎上,有關協調細節中的利益結構要梳理完全,盡量將社會既定階段發展目標與人民生活環境有機結合,使得城市與公民長遠利益得到有效呼應。城鄉規劃中不可否認,需要將局部與整體、近期與后期細節掌控完全,經過統一解析之后,為經濟與社會、歷史與現代關系做出穩步疏導,保證城鄉空間資源在第一時間內實現合理化配置;對于近期制度性安排任務與長遠歸控計劃要盡量明確,避免建筑時序出現嚴重紊亂結果,并重點跟進城鄉基礎、公共設施搭建條件,為中低收入群體提供合理的住房空間。
2.2科學民主決策活動的監督
涉及依法行政的民主機制傳統要做好長期維護,尤其在面對全國大面積區域推行階段環節中,必須彰顯政策執行力度,這是法治性政府建設以來需要秉承的關鍵意志理念。城鄉統一、和諧規劃作為分散利益元素的整合舉止,是響應我國可持續發展公共策略而衍生的健全體系架構,使得內部執行與監督結構能夠互相牽制,不致于造成一些弊端隱患問題。透過對照新條例準則進行客觀分析,尤其在完善科學民主決策力度環節中,需要聯合專家科學咨詢制度以及社會公示渠道、責任明確機制進行公眾參與權力的維護。例如:北京在深化我國公民參與體制過程中,在科學民主決策流程中加以重點敘述,并且在執行流程中主動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特別是程序調整以及審批工序等都打理得井井有條,真正穩固了規劃細務的嚴肅性地位。
3.涉及城鄉規劃的細化職責內容以及完善措施分析
3.1細化職責內容梳理
我國在明確改革規范條例內涵中明確闡述,城鄉規劃工作必須保證嚴格遵守國家法律交接秩序,技術驗證標準、公眾參與能度以及科學決策手段等要建立必要的溝通、交流機制?;貞浳覈^往城市規劃經驗,其中科學發展理念的指導地位無可厚非,使得上述機理協調關系得到充分彰顯,城市協調、穩定潛質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得后續系統要涵交接節奏恰到好處。上述細節要點就是目前規劃職務的具體指導方向,我們目前要做的就是在專家科學認證結果出來之后,聯合各類部門,包括交通、經濟、政府單位在內,共同調節信息公布出口,在有效的社會監督視角下,在權責、程序具體化的背景下操刀后續一切細致化工作內容。文中一直強調的就是公眾參與實效,其實這就是貫徹民主政治概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政府智能、服務合理轉換的前提保障,能夠針對既定管理模式以及服務政策做出科學評估,進而全面應對現下城鄉規劃活動中面臨的各類技術、經濟元素沖撞危機。我國后期市場建設活動不斷活躍,整體利益體系轉向清晰化顯像樣式,當然此類規劃手段作為政府調試利益關系的必要疏通媒介,更需要針對公眾最基本利益標準進行全力維護,將任何阻塞因素消除,爭取建立一種較為完善的公眾參與機制架構。
3.2改善舉措分析
經過上述公眾交流平臺的建設經驗論述之后,我國主體規劃單位開始聯合真實場景進行階段試驗性操作,使得社會秩序以及交互式合作效應真正釋放;另一方面,透過結合北京實際經濟發展情況解析大眾參與規劃活動的進行模式,尤其在編制制定以及實施環節中鞏固社會主體認知地位。為此,有關管制單位專門制定一種城鄉規劃的合理意見修改程序,并定期舉辦一些交流、探討會議,中心內容就是目前改造活動的合理性以及改進建議,這使得單位部門與社會公民之間的利益得到更加清晰的綻放,相信任何違反城鄉和諧規劃理念的行為都將及時暴露,并接受國家法律部門制裁。經過這類措施的逐項頒布以及后續協調文件內容的爭相輔助,相信必定能為社會公民積極參與規劃、監督活動提供疏導渠道,保證整體法律管制效率的透明效果和延展深度,使得后期公民能夠秉承共同發展理念,全面支持國家合理改革舉動,為構建具備法制化基礎且經濟結構合理的國家架構形式奠定適應基礎。例如:為貫徹國務院批復及《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自2005年起,規劃部門組織編制完成《北京市中心城控制性詳細規劃》和通州、順義、亦莊等11個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并健全和完善了相應的管理辦法。同時,完成了70 個鄉鎮總體規劃的審批工作,占到需要編制規劃鄉鎮的 60%,并將在2009年基本實現全覆蓋,為加快小城鎮建設帶動農村地區發展的做好規劃基礎服務。
關鍵詞: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實踐能力;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6-0186-03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Yin Yanqiong et al.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China)
Abstract:Practical cours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in pre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They are the link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c.They are also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First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Then,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for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i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i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to construct theirs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Practical ability;Curriculum system
1 引言
前,向應用技術類型轉型發展是地方本科院校克服與化解發展中的問題,繼續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1]。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而科學合理的實踐課程體系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一個綜合性、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必須以適應專業所面向的行業(職業)崗位要求為導向,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注重基礎理論知識學習與積累,強化綜合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培養,建立基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實踐課程體系,才能培養出具備扎實基知識,具有較強綜合實踐能力,能在與專業相關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本文以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為例,基于目前實踐課程體系現狀,闡述實踐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路及具體做法,以期能為我國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提供參考。
2 實踐課程體系構建的重要性
首先,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課程體系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就業競爭能力的重要途徑。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一個實踐性比較強的專業,畢業學生主要在城鄉建設局、城鄉規劃設計院所、國土部門、房地產公司等從事城鄉規劃、區域規劃、土地規劃、測繪、房地產評估、房地產經紀等工作,這些工作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而系統的實踐課程既能加深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又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還能讓學生接觸實際工作崗位,提高實際工作能力和自身的素養,為畢業后能更快更好的適應社會適和參與職場競爭做充分的準備。
其次,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課程體系是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作為一個全新專業,雖然能夠延續地理科學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社會認同和口碑,但始終還是一個新專業,目前還沒有畢業生,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辦學尚處于探索狀態[2]。因此,必須加快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課程體系,努力提高實踐教學和人才培養的水平,不斷提升學生實踐的能力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才能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服務城鄉規劃行業的發展,實現專業的轉型和持續發展。
3 實踐課程體系現狀
3.1 專業發展現狀 國家教育部在2012年頒布的新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為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2個專業[3-4]。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原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本科專業于2013年9月正式招生。自2013年招生以來,該專業招生形勢良好,生源穩定,2013―2016年該專業共招生7個班、337人。
3.2 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楚雄師范學院2006年在地理學背景下開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雖然已經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但目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3.2.1 人才培養方案基本沿用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在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2013級、2014級使用的是2011版的人才培養方案,在這一版的人才培養方案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的設置基本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相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2個不同的專業,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面向的行業不同,相應的課程設置也應當有所不同。
3.2.2 實踐教學環節學時相對較少,針對性不強 2012年教育部等部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要求理工農醫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學分(學時)不少于總學分(學時)25%[5]。在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2013級、2014級使用的2011版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學分為36學分,占總學分158的比例僅為22.78%,明顯低于教育部的標準。除此之外,在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2013級、2014級使用的2011版人才培養方案中,還存在著所設置的實踐課程針對性不強、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問題。如在專業綜合實踐技能訓練課程組中設置的學術與科技競賽活動課程,該課程學分為2學分,只要學生聽8次學術講座并撰寫聽后感或者參加4次校級及校級以上的學術與科技競賽并獲得證書就可以獲得學分。通過這幾年的實踐發現,學生聽學術講座大多流于形式、只為交差了事,所聽的學術講座和專業聯系不緊密,而且聽后感還有剽竊、抄襲的現象。學生所參加的學術與科技競賽和專業、今后職業發展關聯度不大,而且級別不高。
3.2.3 實踐師資缺乏,學生實踐能力不強 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就必須配備足夠的實踐師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因此要求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而現目前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師資力量薄弱,尤其實踐師資非常緊缺。目前的情況是學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專任教師數量偏少、年齡偏輕、職稱偏低,真正城市規劃專業出身的教師不足3人,專業教師年齡均在在35歲以下,職稱均在副教授以下,這些教大部分碩士研究生畢業以后就直接進入學校工作,均存在城鄉規劃從業經驗不足的問題。目前學校每年招收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相比省內外重點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基礎相對差、實踐能力不強的問題。
4 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
基于現狀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楚雄師范學院在2015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重新審視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按照“強調基礎,突出實踐技能培養、面向行業(職業)”的思路,構建了以實驗課程、素質拓展、實習課程、綜合實踐、實訓課程等五大模塊組成的實踐課程體系(見表1)。實踐課程學分合計為74學分,占總學分172的比例為43%,符合教育部的規定。
4.1 實驗課程 實驗課程主要是基礎課、專業必修課開展的實驗、實踐環節(見表2),主要是鞏固、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訓練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提升學生開展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能力。
4.2 素質拓展 素質拓展主要包括軍訓與國防教育、三生教育、就業與創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見表3),開設這些課程的目的主要是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覺悟與職業道德,擁有健康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形成健全的人格。
4.3 實習課程 實習課程包括專業見習、專業調查、專業實習(見表4),通過專業見習、專業調查、專業實習,使學生深入到與本專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對與本專業相關行業的發展概況、管理、運行、工作標準、職業能力要求等有較實際、深刻的認識;鞏固專業理論知識,強化專業技能,初步培養學生從業的職業意識和實際工作能力,為將來更好的就業、從業做好準備。
4.4 綜合實踐 綜合實踐包括專業區域綜合實習、專業野外綜合實習、畢業論文(設計)(見表5)。通過專業區域綜合實習、專業野外綜合實習,使學生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掌握野外調研的方法和技術路線,能敏銳發現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并能用所學專業知識展開深入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或解解方案,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畢業論文,讓學生經歷選題、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撰寫論文、論文答辯等各個環節,讓學生綜合運用4年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方法對某一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
4.5 實訓課程 實訓課程包括計算機制圖技能訓練與拓展、規劃專業技能訓練與拓展(見表6),通過計算機制圖技能訓練與拓展,使學生能熟練運用AutoCAD、Photoshop、Sketchup等繪圖軟件繪制規劃圖,能運用熟練GIS進行空間分析。通過規劃專業技能訓練與拓展,使學生獲得城鄉規劃專業方面的職業技能和能力。
5 結語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一個綜合性、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構建該專業科學合理并切實可行的實踐課程體系是一項綜合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面臨轉型發展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該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一定要具有足夠的前瞻性,要根據社會人才需求,不斷調整、充實、完善,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趙荷花.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7):22-25.
[2]陳昆侖,李丹,王旭.學科調整背景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機遇與發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2-2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關鍵詞: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 ;物理空間;鄰里空間;評價體系;“新都市主義”
Abstract:Transitional community,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the city community and rural villag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inhabitants ’ live and work, also th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economy .However,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re exist a lot of problems in space planning of the transitional communit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ree typical transitional communities in Suzhou Industrial Park, research them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whole of the community space, physical space, service, facilities, life habits and neighborhood space, then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transitional community ; space planning ; physical space ; neighborhood space ; evaluation system ; "new urbanism"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6)-12-68(7)
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建設用地需求的增加,城郊農村土地的征用數量加大的同時也出現了由政府投資建設解決失地農民居住問題的聚居社區即過渡型社區。過渡型社區意味著該類社區的過渡性特征,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進程中的特定社區演進形態,既包含著城市社區空間形態的特點,又延續著一定的農村社會屬性。[1]作為我國城市化背景下產生的特殊類型社區,其產生不但有其內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且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城鄉二元體制的對立和缺乏應有的關注,過渡型社區存在的問題也逐漸凸現出來,主要表現為社區整體空間規劃不夠科學合理,服務設施分類配置不完善,物理空間以及鄰里空間設計不合理,社區功能和居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不相適應等。與此同時,現有社區空間規劃的研究片面強調物質形體決定理論,注重社區物理空間的研究,忽視對社區居民鄰里關系和心理空間探究,社區規劃建設中的各種問題和矛盾不斷凸顯,在造成財政損失、資源浪費的同時影響了居民的生產生活。
1 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評價體系建構
1.1 評價體系的設計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較少,現實中缺少一個科學的可量化的科學體系來評估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的科學性。
結合已有相關學科的研究基礎[2],并經實測之后的修正調整,筆者將過渡型社區的空間規劃評價體系劃分為整體規模、物理空間、服務設施、空間使用習慣和鄰里空間5個考察維度作為一級指標,在一級指標下設35項二級指標對社區規劃的科學性進行測評。調查采用客觀賦值法與層次分析法相結合的方法,對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賦予恰當的權重。
在對蘇州工業園區三個過渡型社區社區規劃科學性測評體系構建中,m=35; n= 5。實質上,R是U與V之間的模糊關系:即R= U*V [0,1]。
當模糊評價矩陣R與P已知時,就可利用模糊變換原理進行綜合評價,得到最后的綜合評價值:Q=P*R=(q1,q2,q3,……qn),式中Q即為綜合評價度。
1.2 評價體系的量化
社區空間規劃科學性評價的本質是一個量化分析的過程,利用某些特殊的測量技術進行量化處理,將有助于使那些居民難于表達和衡量的“主觀感受”既客觀又方便地表示出來。而在統計學中常用的李克特量表較為容易設計和處理,受訪居民也容易理解,本測評體系設計借鑒了李克特量表(表2),數值越高說明對某項評價越高。為了便于分析社區空間規劃的科學性,在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科學性測評體系的基礎上需要將符合度由定序轉化為定距。對應量表中的選項,必須將其轉化為數字,才能為后續的測評服務,符合度轉化采用百分比評價法。
2 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評價體系的應用
本研究的調研場域是中國-新加坡合作蘇州工業園區的若干社區。蘇州工業園區自1994年設立以來,出于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伴隨著不斷地拆遷征用土地,至今已興建了大量動遷小區。經濟發展和對勞動力的需求吸引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包括金益新村、蓮花新村、淞澤家園等一些主要由失地農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居住的過渡型社區。
本次問卷調查依據金益新村、蓮花新村、淞澤家園三個社區的規模和常住人口確定,調查方式以調查者逐題詢問為主,采取多階段抽樣法(Multistage Sampling),一級抽樣框為所有的蘇州工業園區過渡型社區,二級抽樣框為社區內所有單元,抽取整個單元;二級抽樣實際操作中為等距抽樣,抽樣間隔由調研小組進入社區后根據小區樓房幢數計算。共發放問卷500份,實際收回問卷數量500份,其中有效問卷數量為498份,有效回收率為99.6%。樣本人口統計信息情況如表3。
對基礎數據進行統計錄入工作,對錄入后的調查數據應用SPSS19.0 進行數據處理,即得出實際綜合評價度值,如表4和圖1。
根據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及其權重(總指標為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科學性,B1-B5 為測評度一級指標,C1-C35 為二級指標) ,結合統計數據得出的初步指數符合程度,得出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科學性實測值為:
按照相符度指標標度法,蘇州工業園區三個典型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科學化主觀評價值為58.75%,在50% 和75% 之間,說明蘇州工業園區城鄉結合部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科學化程度總體尚可,但尚有較大改進空間。
3 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評價測量結果分析
3.1 社區空間整體評價
社區空間整體評價部分中,主要考察了社區的整體規模大小、日常生活方便程度以及公共交通工具方便程度三個方面。相對而言受訪者對社區規模評價較低,測量值僅為0.64,接近16%的受訪者認為社區規模不合理,而日常生活方面程度和公共交通便捷程度評價相對較高,指標值分別達到0.73和0.75,均有超過84%的受訪者對其表示肯定。這說明過渡型社區空間規模過大是該類社區空間整體規劃中的主要問題所在。由于實地調查的三個社區規劃建設的目的主要是在園區工業化進程中安置失地農民,部分社區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往往規模較大以滿足當地居民動遷的需要,如蓮花新村五區有148幢居民樓,居民數萬人,徒步穿越整個社區絕非易事,在這樣偌大的社區中僅有中心地帶布置有健身器材、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顯然不敷使用;其次導致部分社區公共交通不便,部分居民反映要徒步15-20分鐘才能走到最近的公交站臺。
3.2 社區物理空間規劃
多數過渡型社區居民對自己居住的房屋質量以及樓宇間距存在不滿,問卷中房屋質量和樓宇間距的測量值分別為0.47和0.46。社區居民普遍反映作為社區核心部分的社區住宅存在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此外,社區居民普遍反映樓宇間距不合理,部分居住在一樓二樓的社區居民反映冬季陽光無法照射到自家居室,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如在淞澤家園社區調查時,就有居民反映房屋高度不合標準,根據相關政策文件要求,動遷安置社區的居民樓房標高2.8米,實測多只有2.68米。金益新村、蓮花新村和淞澤家園均有居民反映自家住宅存在著墻壁裂紋、地板滲水等問題,在走訪過程中也發現部分住宅存在墻皮、瓦片脫落現象。
社區基礎設施上,受訪者普遍反映社區道路規劃、出口設置、排水系統規劃設計較為合理,相應的測量值分別達到0.65、0.72和0.63。關于社區的配套設施,社區居民對于所在社區綠地面積、體育健身設施和社區安保設施評價較低,實測值僅為0.53、0.45和0.43,社區居民普遍反映社區治安狀況堪憂,以蓮花社區一區為例,由于社區生活著大量外來人口,盜竊案件經常發生,雖然近期安裝了監控設備,但是很多居民對其實際作用仍然表示懷疑。有居民抱怨安保人員,保潔人員敷衍了事。相對而言,受訪者對垃圾處理設施布點和停車場位規劃的評價值較高,分別為0.74和0.67,不過也有人擔憂照目前的發展趨勢,過不了多久就肯定不夠了,因為現在的停車位就已經占用了原先的綠地,所以今后連占用的空間都沒有了??梢娺^渡型社區的空間規劃上,涉及到垃圾處理和停車場位等基本生活需求的問題上基本滿足了居民需要,但在綠化、健身、安保等涉及社區居民生活質量需求提高的問題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3.3 社區服務設施評價
在涉及社區空間規劃的“軟件”方面的服務設施及其質量上,居民的滿意度普遍較低。受訪者除對社區周邊菜場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等評價尚可外(測量值分別為0.58和0.59),對社區健身設施、文化娛樂中心和社區居委會功能職能的是否有效發揮均表示不盡人意(測量值均在0.4以下)。體育健身設備數量過少,或器材布點不夠合理,部分設備由于長期頻繁使用而出現毀壞現象卻長期得不到維修。還有些開發較早的小區則沒有娛樂健身設施的布點??紤]到健身設施和文化活動中心使用者多為老年人,交叉分析顯示59位年齡超過60歲的受訪者中,很少使用健身設備和利用文化活動中心的比例分別達到56%和60%,而有些活動場所租賃給個人當作商業用途。需要注意的是,多數社區內部的農貿市場價格相較于周邊大型農貿市場的偏高許多,使得社區內部農貿市場便利居民生活的功能難以發揮;也有不少居民反映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生醫療水平有限,很多情況下只能舍近求遠;而很多居民對于社區居委會所在位置一無所知,很多居民表示對于社區居委會在什么地方和現任居委會主任是誰不了解。許多人遇到麻煩事也不會找社區居委會。社區居委會作為社區連結紐帶和居民之間凝聚劑的功能還有待發揮。可見社區服務質量的提升,不僅僅是“硬件”設施的配備布點,更重要的是“軟件”服務質量的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