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6 16:44:27
序論:在您撰寫中學教育的重要性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青少年是祖國的新鮮血液,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培養青少年的體魄強健、意志堅強、身心健康是重中之重。一直以來,我國的學校體育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尤其是現在學校的“蛋奶工程”使青少年的營養水平和形態發育水平不斷提高。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現在學校的教育為片面的追求升學率,經常忽視了體育課的重要性,甚至出現搶占體育課的現象,導致學生學習任務重,缺少鍛煉時間,致使青少年各項體能指標持續下將,調查表明城市中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顯增加。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二、認真研究教材、教法
新課標中指出要注重學生的終身體育,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我們要以增進學生健康為目的,打破傳統的偏重競技體育項目的教學模式,多補充一些大眾化的體育內容,如健美操、廣場舞、太極拳等項目,因地制宜開發一些當地的特色體育。為學生灌輸終身受益的體育知識,注重對學生掌握體育鍛煉方法的培養,總之,教材的內容要與時俱進,教法要不斷創新改進,以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和效益。
三、要重視學生的自身發展
受遺傳以及后天的營養等各方面的影響,學生的體質不同,具有個體的差異性。而我們的體育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掌握一定的體育鍛煉方法,平時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活動,具有體育的實踐能力、娛樂能力和觀賞能力,使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都能健康地發展。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給學生一個適當的機會,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提高學生對待體育鍛煉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生理和心理的全面發展。
四、讓學生在快樂中體會健康的生活
體育教學提倡的口號是“我運動,我快樂”。只有學生對體育鍛煉充滿了興趣,感受到體育鍛煉的快樂,我們的體育教學才會發揮出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快樂體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體育活動體驗到運動中的快樂,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之中,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快樂的氛圍,使學生在歡樂中獲得體育運動知識、技能,增強體質,塑造個性。青少年時期是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形成正確生活意識以及良好生活習慣的主要時期。而體育運動正是一種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積極進取、文明向上的一種的生活方式,因此體育教育是重中之重。
五、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
【關鍵詞】農村中學;美術教育;重要性
農村美術教育既不是“應試”教育,也不是專業知識教育,而是匯集文化百科,實現知識的大廣度,高深度、綜合性強的“智能式素質教育”。農村中學的美術教育,是學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審美情趣,使人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當代的中國也在進行著經濟模式的轉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機制,促進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但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工作的繁雜和被動。創造性和主動性被壓抑等負面影響。人的思想觀念在發生變化,相當一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失去信仰出現庸俗化、實用化的傾向。這是當今形勢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美術教育使人獲得一定的發展潛能,它能陶冶情操,豐富人性,提高審美情趣,因為美術既可以表現世俗情感,也可以表達人類高尚情感;既可以喚起人的生活親切感,又能激發人的神圣使命感。它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創造,是一種可感知的、符號化了的人類情感形式,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情感體驗,能領悟到一種語言無法表達的異常微妙、深幽、獨特和崇尚的情感氛圍,進而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在此過程中可以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并培養他們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和自信心。
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表現能力
比起其它學科更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從美術本身特征來看,創造才是美術的靈魂??梢哉f,沒有創造就不會有美術。而美術作品的價值恰恰是由獨創性體現出來的。美術的特征就是自由發揮,這是因為它相對于社會生活更少受到規范化的制約。人的很多愿望無法在社會中付諸實現,而能在美術創造的想象中得以“實現”。因此,在美術創作中,人能夠擁有更多更大的自由空間,往往能獲得更多的新東西、新方法的發現。然而,在這自由創作過程中有利于創造力的發揮,隨著一個過程的深入推進,還必須明確與之相適應的技術問題。這一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促使美術創作者獲得強烈的創造意識,各種工藝操作的方法與技能也不斷的的提升。
三、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學生在這一階段里,個性還未完全形成,可以通過美術這一特殊課程加以教育培養,培養他們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引導他們關心身邊的事物,關注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與人交往和共事。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對于內容和方式的選擇,必須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正因為美術課程是促進學生個性形成的最重要的課程之一,所以美術教學內容在引導學生形成社會共同價值的同時,也努力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美術課程的開設是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的,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說,美術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既包含情感與理性也包含腦力與體力等因素,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促進學生腦的潛能開發與全面發育發展
論文摘要:在中學,美術教育不屬于“應試”教育,也不屬于專業知識教育,而是匯集文化百科,實現知識的大廣度、高深度、綜合性強的“智能式素質教育”。藝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素質教育,這是文化發展的態勢,也是歷史的轉折。
一、美術教育在中學的現狀
由于教育體制、社會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原因,當前我國的美術教育比較薄弱,中學生的美術素質不高,藝術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尚未能充分表現出來,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本身就不重視藝術教育,把藝術教育作為不重要的課程,并不嚴格執行國家教委頒布的教學計劃,隨意停開美術課,為追求片面的升學率,擠掉美術課,使部分中小學校美術教育有名無實,就是開設美術課的一些學校,也因為缺少必要的考試、考核制度,存在著教師不負責任、學生學好學不好一個樣的問題,教育質量優劣很少有人過問。學校表面上抓素質教育,而實質上還在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美育的思想和現象還依然存在,美術教學存在著大面積“空白”,再加上教學中陳舊的教學模式、內容和方法,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培養多向型、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學生進入更高學校以后,又主要接受的是專業教育、技術教育,美術教育更顯得蒼白無力。
二、全社會應高度重視藝術教育
在中學發展美術教育事業,重要的一點是要營造良好的美育氛圍和文化環境,讓更多的人關心和支持美術教育,首先解決對藝術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一要充分認識到發展藝術教育事業是學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審美情趣、使人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術可以喚醒和激活人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二要充分認識到發展美術教育事業是推動我國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一個突破口和切入點,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這是教育改革一個帶方向性的大問題,重視和加強素質教育,就不能不重視美術教育;三要充分認識到發展美術教育事業是貫徹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戰略方針的需要,美術教育屬于上層建筑,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發展美術教育事業是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里,都離不開美術,凡是人的衣、食、住、行及眼光觸及到的人造物象,幾乎都是需要經過美術設計。
三、進行中學美術教育改革的思路
(1)首先,在教育法規和制度上確立美術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尤其是中小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將美術教育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教育發展規劃,使美術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
(2)建立制度和方法。將學校的合格與升學率分開,在評價上脫鉤,加快建立起一種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和對學校辦學方向、教學質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的科學評估制度和標準,對中小學美術教育,要制定出明確的、可以量化考核的水平指標,納入整個教育考核體系。
(3)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在中小學實行趣味手工、趣味繪畫教育,積極開展社會美術實踐活動,在學校內部和校與校之間定期舉行繪畫比賽,開展校園手工創作活動等;堅持學以致用是原則,使學生能把自己學習到的美的法則,以美的視覺展現出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還要把美術教學同繼承和發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結合起來,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同培養人們高尚的道德情操結合起來,使美術教育不僅成為教育事業,而且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事業的一項重要的奠基工程。這樣,既做到充分利用有限的美術課時,又能使有限的美術教學環境發揮最大的作用。
(4)進行鄉土實用美術課教學。鄉土實用美術課主要是針對本地方特殊性進行的一種課堂美術教學,是一種展示能力素質型的教學。在鄉土課中,指導學生用各種材料進行粘貼、拼貼、小雕刻、插接、編織、拼擺、鑲嵌、扎捆等,使學生了解和認識了家鄉的這些別具一格的有特點的物產資源,培養了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由于這些特有的物產取之方便,又容易被學生接受,有著親切感,所以,對開發和提高學生智商及求知欲有著其他東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5)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我們中學美術教師應當與時俱進,研究更加適應時代要求、更適合現代學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學模式。在美術教學中,依據現代中學生極具個性和創造性的特征,集合各種資源和方法,激發學生在美術的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性能力的培養。
(6)畢加索的概括是精彩的:“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是如何在他的成長的過程中去保持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品質。”高雅藝術進校園,把藝術教育滲透到學生中,美術欣賞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學,應多層次、全方位地進行,萬花筒很好看,因為它多變,對學生來說,充滿好奇,才能用心去觀察,我們應該把學生看成是一個能燃放出五顏六色七彩煙花的禮炮,而不是可以填實的容器,作為藝術教師,首先需要開放我們的眼睛和耳朵,像一個孩子一樣,用心去體驗和獲得我們周圍新奇與具有魅力的一切。
參考文獻:
[1]閻增武.美學原理導論.黃河出版社,1999.
論文摘要:在中學,美術教育不屬于“應試”教育,也不屬于專業知識教育,而是匯集文化百科,實現知識的大廣度、高深度、綜合性強的“智能式素質教育”。藝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素質教育,這是文化發展的態勢,也是歷史的轉折。
一、美術教育在中學的現狀
由于教育體制、社會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原因,當前我國的美術教育比較薄弱,中學生的美術素質不高,藝術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尚未能充分表現出來,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本身就不重視藝術教育,把藝術教育作為不重要的課程,并不嚴格執行國家教委頒布的教學計劃,隨意停開美術課,為追求片面的升學率,擠掉美術課,使部分中小學校美術教育有名無實,就是開設美術課的一些學校,也因為缺少必要的考試、考核制度,存在著教師不負責任、學生學好學不好一個樣的問題,教育質量優劣很少有人過問。學校表面上抓素質教育,而實質上還在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美育的思想和現象還依然存在,美術教學存在著大面積“空白”,再加上教學中陳舊的教學模式、內容和方法,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培養多向型、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學生進入更高學校以后,又主要接受的是專業教育、技術教育,美術教育更顯得蒼白無力。
二、全社會應高度重視藝術教育
在中學發展美術教育事業,重要的一點是要營造良好的美育氛圍和文化環境,讓更多的人關心和支持美術教育,首先解決對藝術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一要充分認識到發展藝術教育事業是學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審美情趣、使人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術可以喚醒和激活人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二要充分認識到發展美術教育事業是推動我國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一個突破口和切入點,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這是教育改革一個帶方向性的大問題,重視和加強素質教育,就不能不重視美術教育;三要充分認識到發展美術教育事業是貫徹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戰略方針的需要,美術教育屬于上層建筑,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發展美術教育事業是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里,都離不開美術,凡是人的衣、食、住、行及眼光觸及到的人造物象,幾乎都是需要經過美術設計。
三、進行中學美術教育改革的思路
(1)首先,在教育法規和制度上確立美術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尤其是中小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將美術教育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教育發展規劃,使美術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
(2)建立制度和方法。將學校的合格與升學率分開,在評價上脫鉤,加快建立起一種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和對學校辦學方向、教學質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的科學評估制度和標準,對中小學美術教育,要制定出明確的、可以量化考核的水平指標,納入整個教育考核體系。
(3)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在中小學實行趣味手工、趣味繪畫教育,積極開展社會美術實踐活動,在學校內部和校與校之間定期舉行繪畫比賽,開展校園手工創作活動等;堅持學以致用是原則,使學生能把自己學習到的美的法則,以美的視覺展現出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還要把美術教學同繼承和發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結合起來,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同培養人們高尚的道德情操結合起來,使美術教育不僅成為教育事業,而且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事業的一項重要的奠基工程。這樣,既做到充分利用有限的美術課時,又能使有限的美術教學環境發揮最大的作用。
(4)進行鄉土實用美術課教學。鄉土實用美術課主要是針對本地方特殊性進行的一種課堂美術教學,是一種展示能力素質型的教學。在鄉土課中,指導學生用各種材料進行粘貼、拼貼、小雕刻、插接、編織、拼擺、鑲嵌、扎捆等,使學生了解和認識了家鄉的這些別具一格的有特點的物產資源,培養了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由于這些特有的物產取之方便,又容易被學生接受,有著親切感,所以,對開發和提高學生智商及求知欲有著其他東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5)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我們中學美術教師應當與時俱進,研究更加適應時代要求、更適合現代學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學模式。在美術教學中,依據現代中學生極具個性和創造性的特征,集合各種資源和方法,激發學生在美術的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性能力的培養。
(6)畢加索的概括是精彩的:“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是如何在他的成長的過程中去保持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品質?!备哐潘囆g進校園,把藝術教育滲透到學生中,美術欣賞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學,應多層次、全方位地進行,萬花筒很好看,因為它多變,對學生來說,充滿好奇,才能用心去觀察,我們應該把學生看成是一個能燃放出五顏六色七彩煙花的禮炮,而不是可以填實的容器,作為藝術教師,首先需要開放我們的眼睛和耳朵,像一個孩子一樣,用心去體驗和獲得我們周圍新奇與具有魅力的一切。
參考文獻
[1]閻增武.美學原理導論.黃河出版社,1999.
關鍵詞:感恩教育;重要性;德育工作
一、背景與現狀
(一)時代背景
20世紀,科學技術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給人類生活各方面帶來了顯著提高,使人的智力、體力獲得巨大解放。但是片面強調發展科技而忽視了人文德育,同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諸如社會問題的老無所依,生態環境問題的環境污染,科技犯罪和道德頹廢?;仡欉^去,深刻反思。人們開始認識到單純依靠科技的進步,并不能促使人類的全面發展,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發展,才真正有利于人類走向解放。在這樣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世界各國開始關注對年青一代的人文教育,因此德育成了各國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同時也是迫在眉睫的艱巨任務。
(二)青少年素質現狀及成因
在家里,孩子是家人關注的中心,在他們只有索取,沒有回報。父母關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要學習成績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勞。一旦有錯誤時,父母多說幾句,他們就埋怨父母的嘮叨、麻煩,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源有家庭和學校的雙重原因,作為教師我們也應該予以反思,應該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多開展一些相關主題的活動,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親情,學會感恩。在報紙或電視上,我們看到一些關于學生缺乏感恩的行為越來越多,他們把父母給予的看作理所當然,把某些陌生人和機構的幫助看作理應如此,尤其是一些貧困生申請的“兩免一補”,只知道拿錢,卻不知道用功,只知道索取而不知付出,而更加讓人擔心的就是在社會利己思潮沖擊下,不少大學生貸款上學畢業工作后遲遲不還欠貸,而他們這樣的舉動,也讓不少銀行對發放助學貸款持觀望的態度,從而讓社會陷入無底的惡性循環,這無一不反映了學生感恩意識的缺乏,也反映了學校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這與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學校德育的不足、家庭教育不完善等方面是不無關系的:社會中,首先是市場經濟環境下功利主義的盛行,經濟上的急功近利,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社會責任感弱化,公德心淡漠,一部分人唯利是圖、損人利己、過河拆橋,這給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在形成的大學生帶來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再次是對不良社會現象處置不力而產生的暗示效應,例如,當今社會子女不孝順父母、學生不尊重老師、受恩者對施恩者恩將仇報等種種現象。家庭中,許多家庭教育注重子女的智力發展、文化學習,卻忽視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
首先,父母的溺愛造成了子女缺乏自立精神。中國家庭的父母多有一種再窮不能窮孩子的理念,只要兒女過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從不讓孩子感知自己付出的愛,感知自己生活的艱辛,也從不要求孩子回報,這種溺愛使孩子只擁有了被愛的權力,失去了愛的責任甚至是愛的能力,使本來應為雙向互動的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情感,成為僅是父母對兒女無私奉獻的單向車道。
其次,家庭對學生的期望。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學習成績優異,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其他都是次要的,對成績的盲目追求,忽視了對孩子情感的重視,導致了他們成為不會感激、不會感動、不會感謝的冷漠一代。學校中,學校教育出現經濟功利化的傾向。在教學中表現為強調學知識提高能力而忽視學做人的問題,出現了重視感恩知識、感恩經驗的傾向,忽視學生在感恩教育中的情境體驗,道德教育有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傾向。道德本身就是實踐的道德。然而在傳統的思維定勢中,習慣把道德教育問題與政治問題緊密相連,導致道德教育過分政治化,而以情感教育為主的感恩教育很難實質性地進入學校教育范圍。
感恩教育在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必然缺乏應有的地位和作用。聚焦我們當前的學校德育,其過程就是教育者把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范傳授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這種品德的過程,具有明確的規定性和必須服從的強制性?!安活櫰返聝然幝?,否定道德學習主體化,用規范宣講取代心性修養的純外礪過程成為中國德育現實的主要特征?!薄肮钡膬A向一度成為德育的趨勢,總要求德育具有即時、顯性的功效,忽視或輕視德育的長期效益,總要求我們做到“大德”的時候,往往忽視了“小德”。學校教師向學生灌輸愛國、愛家、愛社會的“大德”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學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師的“小德”,很多學生在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的時候,卻不知道報得三春暉。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是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以靈魂喚醒靈魂的感性教育,是以德報德的感性教育。感恩是對社會冷漠癥的最好矯正。尤其在各種思想文化碰撞激蕩、道德價值標準逐漸趨向多元的社會轉型期,為了我們的民族,為了我們“禮儀之邦”的榮譽,我們必須教育我們的學生學會感恩,培養他們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優良的心理品質;培養他們樂觀向上的心理素質。讓學生學會感恩,培養學生的感恩品質。我們從以下幾點說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感恩是中華傳統美德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感恩思想一直占據主流地位?!暗嗡?,當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動人詩句,顯示了我國源遠流長的感恩情懷與傳統。感恩是一種美好的情感,一種做人的道德,是一種處世哲學,是做人的支點。因為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老師對我們有教育之恩,社會對我們有關愛之恩。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尊敬師長;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關心、幫助他人;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會勤奮學習、珍愛自己;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能學會包容、贏得真愛、贏得友誼;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我們就會明白事理更快地長大,我們就能夠擁有一個美好未來。感恩,不僅僅是一種美德的要求,更是生命的一個基本使命,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最起碼的修養,也是人之常情。不懂得感恩,就不會懂得何為人間真情,沒有感恩意識,個人的其他道德更是無法建立起來。缺少感恩教育會影響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因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獲更多的人生幸福。每一個人都應常懷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撫養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關懷你的人、感激幫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種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貴之所在。拒絕感恩,是道德的失落,是不文明的表現。在一個文明的社會,知道感謝,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這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要求,可以促進社會各成員、群體、階層、集團之間的關系相處融洽、協調,促進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信任、幫助。要想確切改變我們社會的感恩現狀,從學生抓起,感恩教育尤為必要。使我們真正能做到讓學生們學習換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讓社會有些人暫停麻木冷漠的心,真誠地去體貼關心別人。
(二)感恩教育具有深遠意義
“感恩教育”的核心是“感”和“恩”,基礎是“愛”。感恩,絕不是對父母恩情簡單的回報,它是學生本身的一種責任、自立及自尊意識,更是一種精神境界的追求。人,離不開群體,唯有學會感恩,感謝生活,感謝父母師長,才會更加熱愛生命,關愛他人,收獲和平與快樂?!鞍偕菩橄取薄把蛴泄蛉橹?,鴉有反哺之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只有不忘父母之恩、人民之恩、祖國之恩,才能弘揚中華民族“孝廉”之美德。感恩教育自古以來就被重視。早在北宋時期司馬光也就曾給出了最為精辟的論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蓖鈬形徽軐W家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爆F今社會也是一樣,感恩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愛媽媽,才能愛祖國?!币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愛,又怎能愛他人、愛祖國?而在目前的教育結構中,孩子們缺少的恰恰就是這種感恩教育。實施感恩教育,就是要喚醒青少年的感恩情懷。就是要讓青少年知足惜福,學會感恩,懂得愛與被愛。因此,要想做好德育工作,首先我們必須讓感恩教育占據我國教育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我們懂得感恩,學會感恩,才能真正培養自身的道德修養、愛國情操。而伴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和推進,德育在教育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簡單樸素的感恩教育蘊涵著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關懷,學會感恩是學會做人的前提,因此,更應將感恩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實踐行。
三、推進感恩教育的幾點對策
作為教師,我們更不能忽略對孩子的感恩教育,懂得感恩,才會有社會意識。一個人的責任感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十分重要。古往今來,大凡是對國家、民族做出卓越貢獻的優秀人物,都在孩童時就形成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那么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學會感恩呢?
(一)樹立重視德育工作的觀念,落實感恩教育
在中學校園實行感恩教育,首先要明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不能認為開展感恩教育活動會浪費學時,無益教學成績,這就要求所有教職員工轉變觀念,跟隨素質教育推行的步伐,落實感恩教育,使學生逐漸養成感恩父母、感恩同學的思想習慣,學會尊重,要相信這種意識會轉化為孜孜以求、自強不息的學習精神。引導全體教職員工意識到自己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認清日常工作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異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獲?!崩酶鞣N場合和時機在學生的心底播種善的種子,讓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間的親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關愛、支持和援助時,給他人以回報,不要只圖索取和享受。教育學生將他人恩惠銘記在心,增強責任感,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懂得憐憫、懂得尊重、懂得責任,與人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二)營造充滿愛的校園環境環境
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和感悟有著無可比擬的作用,因此,營造一種積極向上、豐富的校園精神文化環境,為同學們營造一個充滿愛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顯得尤為重要。校園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心理環境、人文環境等多個層面,它對同學們的成長往往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長期以來在學校德育教育過程中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盲點,即缺少對教育對象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寬容之上的對話。師生關系往往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種“管理與服從”“權威與聽從”的關系,是“以上對下”“以強對弱”的關系,這種關系常常表現為教師對同學們的“教訓”“告誡”甚至是“塑造”。處在這樣的人際關系之中,同學們的心靈是封閉的、壓抑的,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礙,同學們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施恩之心當然難以養成。所以,只有在學校生活中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關系,使精神相遇的對話關系成為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一種積極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態,才能讓同學們在一種自由、變化、動態的對話關系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開展感恩教育也才是教育環境基礎。這就要求教師要用自己的愛心來感化學生,經常關心、鼓勵學生,向學生傾注愛心,注意轉變教師的多重角色,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合作關系,使學生切實感受到老師的愛心和對自己的關懷,時時刻刻感覺老師在關注自己,使之“親其師,信其道”,無論是對優等生還是后進生都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對學生做到一視同仁。尤其對后進生的態度,要特別慎重,要“動之以情”,切忌冷嘲熱諷,而應多給一些贊揚、鼓勵。同時在校園內宣傳欄、樓道、走廊等地方張貼感恩教育海報,內容可以包括小故事以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孟子”“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对娊洝贰薄耙蝗諡閹?,終身為父”“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薄暗嗡?,當涌泉相報”“喝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等詩詞名句,課間播放《感恩的心》《聽媽媽的話》《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等歌曲,使學生耳濡目染,讓感恩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三)引導學生感恩從小事做起
小習慣決定大品德,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習慣組成的,“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因此,我們要注重自己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感恩不僅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責任。感恩應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最基本的修養,也是人之常情。表達自己的感恩或接受對方的感恩,都需要練習,并且需要將它培養成為一種自然的習慣,讓感恩成習慣,隨時隨地感恩陌生人給你的付出和幫助,感恩就會成為你的一種美德、一種態度、一種信念,更是一種責任和使命。在日常學科教學、班級管理中,注意抓住學生學習、生活的點滴,有意識地滲透感恩教育。教學生從身邊小事中學會體察生活,知恩圖報,學會回饋社會。開展感恩教育要讓學生了解到知恩圖報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回報,還包括感情世界的回報,回報可以從學會感謝做起,這包括通過語言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來表達我們的謝意。學會知恩圖報,要引導學生學會感受日常生活,感受生命中的各種恩惠,并挖掘出生活中那些小恩惠的價值。應該看到,日常生活小事是滋養感恩大樹成長的養料,生活就如讀一本書,你一字一行一頁地讀,在這過程中被感動了,就會知道報恩。學會知恩圖報是要讓學生知道,并非大恩大德的舉動才是報恩,對別人點滴的行為的報答也是報恩。這里落實到學生的具體生活中可以是對父母的點滴孝心,對師長、同學、朋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關心,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等。這樣的心與行為會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創設一個和諧的校園環境,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園。對學生進行孝心教育從小抓起,從細節入手,引導學習“孝言孝舉”。孝言有:“起床問聲好、進門忙報到、出門打招呼、睡覺道晚安、分別說再見、感激表謝意”等。孝舉有:“就餐要讓座、父母生病懂得端水遞藥、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自己能做的事盡量自己做。”道德情感需要積累,規范行為需要培養。孝心教育就是要從這些細節入手,教育他們怎樣孝敬父母長輩。只要我們從小就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孝心感恩教育的引導,很多學生都是愿意按照家長和老師的指點去做的。久而久之,尊敬父母、孝敬長輩就會在他們心中開花結果。生活中的孝心教育要從日常小事做起,給爸爸媽媽倒杯茶,敲敲背,捶捶腿。陪爺爺奶奶聊聊天,說說學校發生的事情。爸爸媽媽生日時親手為他們做件小禮物。幫助爸爸媽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讓他們感受到你的關愛。養成寫孝心日記的習慣,就是將平時所做的有關“孝心”的事情以日記的形式記錄。每個人所做的事不同,習作水平不同,我倡導讓學生寫真實的日記,不需要華麗的語言。這就是教育學生誠實的一面,也是孝心的真實行為。讓學生努力總結自己所做的事情。
(四)開展主題班會
為了更加集中地引起全體學生的共鳴,讓學生在相互影響感染中得到情感上的升華,我精心組織了一次全班同學參加的感恩教育主題班會———“學會感恩”。借此讓同學們懂得珍惜,珍惜所擁有的一切,珍惜他人的努力和付出,常常報有一顆感恩的心。以下是班會記錄:①以一首《感恩的心》將同學們的情緒帶入,營造一個感性而溫馨的氛圍,歌聲可以培養學生學感恩的興趣,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開啟學生的形象思維。尤其是精煉的歌詞傳達出的思想內容是優秀的教育材料,再加上用優美的曲調,靈活巧妙地激活課堂,讓學生感知人間真情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學效果;②請同學上講臺詩朗誦《擁有一顆感恩的心》;③聽了朗誦后,互動活動“說出最讓你感動的事”(請幾位學生講述);④小型辯論賽。要學會感謝身邊的人,特別是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恩,而又應拿什么來報答父母所付出的無數艱辛呢?正方:給父母的報答是精神上大于物質上。反方:給父母的報答是物質上大于精神上。無論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應該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感恩父母,關心自己的至親,父母的愛是那么的平凡,卻又那么的動人,正如丁香花般的默默無聞,卻沁人心脾。⑤觀看“歷史上最牛的勵志感恩教育的‘一橫老師’的演講”,讓學生身臨其境,并通過談感受,使學生從“一橫老師”的演講中能充分感悟感恩!⑥請同學們借此機會對在平常不敢說,或者是因為以前的時候有點小摩擦的,借此機會化解矛盾,感謝同學朋友。⑦班主任總結:這里班主任有意識的向同學們講清楚感恩的作用,人生道路上有了感恩,生活的前景一片燦爛!那么,在怎樣感恩的問題上,教師從學生個人的內涵發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導學生立志成才,讓學生能正確的培養自己人生觀、價值觀,最終把自己培養成優秀的中學生。⑧布置課后作業:每個同學每周至少為家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打掃衛生、洗碗、疊被、整理房間、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腳等,化感恩為行動;記住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是母親節;6月的第三個星期天是父親節;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師節。在母親節和父親節向父母說一聲“謝謝”,道一聲“辛苦了”,在教師節時向老師說一聲“祝老師節日快樂!”。送上一句溫馨的祝福,傳遞感恩之情!在這次“學會感恩”主題班會的過程中,我能感覺到同學們對這次活動的積極參與,用心感悟,他們都在竭盡全力想用自己的行動去打動別人。他們的節目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辯論會非常精彩,看到他們看視頻時流下的眼淚,聽他們講述自己感恩的故事,作為老師的我心里也涌起一份真實的感動。我突然感覺學生們都是些善良純潔的孩子,他們對他們的父母、老師、朋友,甚至生命中所有的人都擁有一顆誠摯、感恩的心,通過這次活動,將自己對感恩的感受抒發出來,積極影響身邊的人也常常擁有一顆感恩的心?;蛟S我們平時都不會直接抒發自己的情感,但是我們并不是沒有必要讓身邊的人了解到我們對他們的關心和感激,所以這樣體驗感恩的活動是我們學生和老師所需要的,他們需要一個空間、一個舞臺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次活動也在我們班掀起了一陣孝敬長輩、尊敬師長的熱潮,這說明感恩教育活動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我們每個人都已經真正地試著敞開心扉感恩這個美麗的世界了,而這只是起點,感恩教育是一場持久戰,也是綿延不絕的希望之光。
(五)專題活動法,在實踐中感恩
在特定的日子,如,中秋節、“三八”節、母親節、教師節、元旦等節日來臨之際,以班團會的形式組織感恩活動,如,學唱感恩歌曲,出感恩專題的黑板報,感恩征文、攝影比賽等。感恩教育要落到實處,就要從點滴實踐做起。如,(1)倡議學生在家里主動為家庭承擔力所能及的勞動。如,冬天洗衣、洗菜等洗理活動。讓學生們從真實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偉大與艱辛,從而將“感恩”內化為心靈深處的情感,并且從內心深處迸發出孝敬父母的情懷;(2)要求學生離家到校后要及時向家長報平安,讓家長放心;(3)利用中秋節的契機給父母寫一封感恩信或送一份小禮品;(4)五一勞動節時布置“為父母洗一次腳”活動;(5)提議學生給同桌、老師送上一份新年賀卡,感謝他人對自己的幫助。具體有設定一個月(5月份)為“感恩月”,安排一系列專題活動:a.感恩父母養育對父母的”四個一”感恩活動:給父母、長輩洗一次腳、讓父母滿意的一次決定、給父母交一份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給父母寫一封表達感恩的書信。b.感恩學校、老師的培育“對老師的五個一”感恩活動:為老師寫一封信、和老師談一次心、給老師做一張賀卡、給老師提一個合理的建議、寫一首感恩老師的詩歌并進行詩朗誦比賽。c.感恩同學對同學的一幫一”感恩活動:對同學伸出援助之手(學習上、生活上的幫助)。d.感恩祖國、感恩社會班級愛國詩歌朗誦會,“感恩”主題作文,國旗下獻詞:“熱愛祖國,從我做起?!痹诨顒又笕〉昧肆己玫姆错?,很多家長來電或者來信對學校的做法表示支持、肯定與感激,稱自己的孩子明顯懂事了,會更加體諒父母、孝順父母了。舉一個例子,某班張同學以前和家長的關系很不好,他的父母多次與我交流,對自己的孩子除了無奈,還是無奈。通過這次活動,高×同學的變化特別大,不但不再與父母吵架、作對,更重要的是,已經能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也能主動與父母進行交流,談心。他的父母激動地給我打電話,說現在孩子好像變了個人似的。將感恩教育融入社會實踐,通過回饋社會,開展愛國、愛人民的教育。學校要引領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同和接受社會性規則。帶領學生投身社會實踐,把校園教育轉變為社會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形成和鞏固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另一方面,能使學生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發現自身的價值,或者發現自身素質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找到前進的動力和方向。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體會到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幫助與施恩,不但能鍛煉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還能在活動中升華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
(六)呼吁家長和社會一起努力堅持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要取得實效,僅靠老師和學校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得到家長和社會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都全方位啟動,才能把感恩教育做得有聲有色,鮮活生動。感恩教育是一種以情換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人性換人性的人性教育,所以在實施感恩教育的過程中要通過巧妙的情境設置做到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處處體現人性的光輝。感恩觀念和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長期的艱苦努力。產生絲毫的動搖,都有可能半途而廢。為此,可在短信、家長會中向家長傳遞相關信息,在家長會的一些環節可以安排孩子在父母身邊一起做一些小互動,讀寫好的信,一起觀看影片等;同時呼吁媒體多報道感恩示例,傳播正能量,通過暗示效應使更多青少年效仿。在感恩教育的實踐中,我也和學生共同成長,打造人生的新境界。這期間我領悟了“只有心懷感恩,才能滋潤生命”的人生真諦;也知曉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處世哲學;更深刻認識到了沒有感恩的生活是蒼白的,沒有感恩的民族,他們的國家將危在旦夕!很榮幸我是一名教師,可以對孩子們的成長產生一定影響,感恩教育是一種必不可少的人生教育,“求真向善造美做好人”是我不變的教育理念,為此,我愿意繼續學習,繼續探索,不斷積累,將感恩教育進行到底!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更加落實德育觀念,踐行感恩教育,為素質教育的推進邁下自己堅實的一步,也為祖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盡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張翔.大學生感恩教育與和諧社會構建[J].文教資料,2007(11):180-181.
[2]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4).
[3]喻文德.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J].當代青年研究,2005(8).
[4]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應有之義[J].中國教育學刊,2005.
[5]高愛芳,高衛松.學校品德教育應首推感恩教育[J].教學與管理,2005.
1 當前美術教育初探
中學美術教育是以美術為基礎的一門教育門類,以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美術素養,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美術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與美術教育的初衷仍然存在差距。
(一)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現階段我國正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為美術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有相當一部分人還無法走出傳統應試教育的陰影對素質教育并未形成真正的認識,有很大一部分人還沒對美術課重視,甚至把它作為簡單的副科,美術教育在學校中的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好轉,在社會和家庭中也沒有得到普遍認可和支持。所以,中學美術教育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要發展還需要經歷一段艱難的過程。
(二)教師隊伍建設不完善
先說美術師資的缺乏,這在鄉鎮上的中學中是普遍存在的,即便是有師資的學校,專業人才也是屈指可數,甚至多數都不是配備的專業美術人才,而是由其他任課老師兼任。一般一個鄉鎮中小校僅有一名專、兼職美術教師,有的偏僻小學甚至沒有美術教師。在中學美術教育中,教師是啟迪學生智慧、提高學生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美術情操的引路人。然而目前中學美術教師數量嚴重不足,而且素質偏低,文化修養、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都處于低水平線上,這使得中學美術教育很難有質有量的向前進行,這是當下我們值得深思的。
(三)美術教育設備不健全
由于現階段美術教育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和重視,美術教育投入的很少,幾乎無配套學具,以致大多數學生根本無法進行專業的美術技法訓練,難以達到基本的課堂教學要求和效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是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2 培養中學生審美能力、審美情趣的重要性
美術教育能陶冶情操、豐富人性、提高審美情趣,美術既可以表現世俗情感,也可以表達人類的普遍情感,它可以喚起人的生活親切感。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情感體驗,能領悟到一種符號語言無法企及的異常微妙、崇高和獨特的情感氛圍,進而凈化心靈、陶冶性情。然而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培養人的審美情趣,進而增強人的審美修養,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一門重要學科。中學生此時處在心智蓬勃發展的時期,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勝心很強,他們渴望美、追求美,所以對中學生進行美術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1)美育是促進中學生審美發展的需要。審美發展是個體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審美發展是指個體的審美認同能力的發展,包括欣賞藝術風格、感知藝術形式美、品味藝術蘊味、展開藝術聯想、實施審美創造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實施中學生美育,正是為了有效的促進中學生審美認同能力的生成和發展。同時,中學生此時正處在審美發展的決定性轉折階段,其審美感覺和審美趣味都總是在變化與發展中,而中學生發展的特點例如不穩定性、過渡性等同樣體現在這種審美發展當中,這對于青少年的身體、品德、智力等各方面都會產生重要影響。換言之,青少年審美能力、審美需要和審美意識的發展,反映的是情感表達與交流、創作性表達的能力與興趣、審美趣味與理想諸方面發展情況,都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與眾不同的表現,是個體全面發展的重要部分。美育通過促進審美發展,也將最終作用于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2)美育對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人格是理性與感性、社會與個人相互協調而又和諧的人格。美育過程是直接激發和升華人對美的事物的情感、激蕩生命活力、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培養創造力、觀察力、想象力的體驗過程。由此可見,美育對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長期以來,對于教育質量及其意義,大家的認識存在著很大的誤區。在理論層面,有著名的“月亮說”。即:
(1)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專家們熱衷于全面否定傳統、全心奉承西學,談大學教育質量必談哈佛,談中學教育質量定提伊頓,似乎沒有把學校辦成哈佛、伊頓的教育都是質量差的甚至落后的教育。殊不知美、英也是讓學校各具特色,而不是把所有的學校都辦成哈佛和伊頓啊。
(2)月亮本身不發光,照到哪里哪里亮。一些人不懂教育,卻在那里對教育指手畫腳,“指揮若定”,教育質量的標準似乎就在他們的信口開河之中。在實踐層面上,有著名的“分數論”,即將“教育質量”等同于“教學質量”,又將“教學質量”等同于“升學率”,再將“升學率”等同于“考試分數”。依此遞推,“教育質量”便等于“考試分數”了。這些都是典型的認識誤區。
何謂教育質量?
至今還無人對“教育質量”給出令人信服的定義。《辭?!分杏嘘P于“教育”和“質量”的描述:“教育是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質量是產品或工作優劣的程度”。華東師大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陳玉琨教授、副主任沈玉順等把學校教育質量定義為:“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活動的結果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边@算是比較合理的定義。重新審視教育質量,我們會發現:
(1)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但不等于教育就是功利社會的奴隸,教育質量也不應只是功利社會需要的一種分數映照。誠然,在當今社會背景下,高考升學的層次是學生未來謀取工作崗位層次和占有社會資源多寡的一種初步對接。圍繞“高考升學”而對應的“應試教育”以及作為界分“應試教育”優劣的分數標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教育不僅要適應社會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要引領社會發展,教育質量應為引領社會發展程度優劣的一種映照。否則,一味追求升學率,不僅“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現象會大量出現,中學教育以及在這種教育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學生也將遭受極大的扭曲和變異。針對中國基礎教育的現狀,數學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教授曾告誡說:那些以為中國學生的數理化成績要比同齡的美國孩子好、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要比美國中學生基礎扎實得多、只是創新能力差一些的看法,“都是多少年來可怕的自我麻醉”。
(2)教育質量是滿足需要的程度的度量,但學校教育卻很難滿足所有利益關系人的需要,因此,學校教育質量必然取向和落腳于“學校選擇的教育價值最終實現情況的度量”。在學校生存和發展中,涉及“政府、學生、家長、社區、教職工、董事會”等利益關系人,每一個關系人的需要是不一樣的。如政府需要培養勞動者、接班人或公民;學生需要為未來發展奠定一個好的升學平臺,同時還需要學校為其提供成長過程中的幸福體驗;家長需要把孩子送進重點學校;社區需要培養勞動力市場需要的素質,等等。事實上,學校根本無法滿足如此眾多的、有時甚至是相互沖突的需要。學校的教育質量只能取向和落腳于:學校在現有法律、政策和社會背景下,根據自身辦學情況選擇的辦學目標的實現情況的一種度量。也就是說,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由自身所選擇的需要被滿足的程度來度量。
(3)教育質量的高低在學生身上的表征依靠于數據、依賴于度量。而度量不僅有定量的,也應有定性的;不僅要著力于眼前的維度,也要著眼于長遠的維度。更為重要的是,不能在教育自身構建一個內部封閉的系統來進行度量。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教育質量無疑需要用學生被滿足需要的數據特征來呈現,但這里涉及“知識本位、社會本位和學生本位”的價值觀的選擇。在“知識本位”的價值觀下,教育質量是以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技能情況來度量的,其印跡就是考試分數。在“社會本位”的價值觀下,教育質量是以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素質來度量的,涉及高校、社區、教育研究機構對學校的評價,這些都是學校主動要尋求的一種度量和驗證。在“學生本位”的價值觀下,除了用未來發展所需的分數來表述,還需用學習過程中的幸福指數來表述;除了用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對學校的評價來表述,還需用學生在走向社會后以及在人生的全過程中對學校的評價來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