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6 16:44:13
序論:在您撰寫道德行為的培養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因此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小學教師在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更應做好育人的工作,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能力培養,才能鑄就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面對小學生思想處于不成熟的幼稚狀態,認知能力和辨別是非能力弱,自我控制力差,但可塑力、模仿力強的特點,教師該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呢?就這個問題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觀點。
1、說服教育
說服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要求學生遵守道德規范、養成道德行為,首先要提高認識、啟發自覺、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就需要運用說服的方法來講清道理,只有學生的認識提高了,認識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覺去履行。說服的應用很廣,無論運用哪種德育方法,都離不開提高學生的認識,都需要結合運用說服的方法。在說服的過程中,采用了各種方法加深學生的道德認知,他們理解得越深刻,就越能自律。所以我經常采用多種方式對他們進行說服,如給他們講一些小故事,讓學生們說其中體會到的道理;讓學生們對于自己周圍發生的事件進行討論評論;我還在網上下載一些勵志的或者有感染力的視頻片段讓他們觀看,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個性不同,對于道德的認知也不同,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他們的獨特性,對于有些孩子,他的道德認識水平達不到同齡孩子的正常范圍,對他的要求和教育方式就要特殊對待,如我班一年級的孩子,今天上課時說話了,語文老師讓他站了一會。課后我問他:“以后上課還說話嗎?”他說:“不說了”“為什么不說了?。俊薄耙驗槲艺f話老師會讓我站著?!蔽衣犃丝扌Σ坏?,在他的意識里只是因為會有懲罰才不去做這件事情,并沒有從根本的原因去考慮,之后我平靜的問他:“如果你在聽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的時候,有人在你旁邊說話,打擾到你,你沒有辦法專心聽故事,你覺得會怎樣?”“我會覺得有點生氣,他吵到我了?!薄皩Γ莻€人打擾你聽故事了,他做得不對,對人沒有禮貌。同樣的道理,如果你上課說話,會不會打擾到其他同學呢?”他想了一下,答道“會?!薄笆前。驗槟闵险n說話會影響到其他同學學習,影響老師講課,而且自己也會學不到知識,這么多的壞處,所以以后不要這樣做了。老師讓你站起來只是為了提醒你,上課要專心聽講,知道嗎?”孩子點了點頭,并說道:‘“以后我上課不說話了,因為自己學不到知識也會影響別人。”我想,他明白這個道理了。
2、反復實踐道德行為
人們只有在反復的道德行為的實踐過程中,才能加深道德認識、鞏固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也只有在反復的道德行為的實踐過程中,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自覺性,完善和穩定道德品質,以便在以后指導其行為。拿一些小事來說,教師如果常常帶領學生做一些“幫一幫”、“扶一扶”、“掃一掃”的好人好事,久而久之,等學生養成習慣了,即使是沒有教師的帶領,他們見到這些事情也會自覺的去做。因此,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將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反復的實踐。我現在帶的是一年級的新生。從開學第一天我就強調,老師和值日生打掃衛生非常的辛苦,所以同學們盡量不要往地上丟垃圾,地上有紙了,下課就撿一撿扔到垃圾筒里。我連續說了幾天后,我就沒有繼續像開始時那樣強調了,但是明顯看到,教室是衛生保持得不錯,雖然同學們不太會主動撿紙,但是扔紙的不多了,這時,他們已經有自覺性了,并且初步養成了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了。
3、家校結合
學校教育是主導,家庭教育是基礎,社會教育是延伸,它們是一個緊密聯系、各自獨立的有機系統。從目前現狀看,家庭與社會教育又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保證。若其一偏廢,學校教育的“主導”功能必會出現危機。習慣是在教育過程中和個人的后天實踐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的,小學生的一半時間在學校度過,還有一半的時間在家里度過的。家庭的傳統習慣、生活作風、品德等,對孩子的個性、習慣和品德的形成同樣有很大的影響。孩子是否誠實、文明、謙虛,等等,無不與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潛移默化有關。因此,教師應加強與家庭的聯系,發揮家長的作用。
關鍵詞:道德評價;行為習慣;培養
1 建立小學生行為評價目標體系
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的評價,是目前教育科研中的一個難題,幾年來,結合我校開展學生行為習慣養正教育行動,我作為學校一個品德課教師,一個學校分管德育的工作者,在對小學生行為評價方法和評價過程激勵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實踐證明,效果良好,方法可行,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結合《中小學德育綱要》、《中小學守則》,制定《學生行為年級序列要求》,“序列要求”體現小學階段各年級兒童心理、知識層次、行為發展的特點。接著,根據“序列要求”建立“高、中、低各年級學生行為規范量化考核目標”評價體系。評價體系由學習、禮貌、紀律、衛生、互助、愛校等行為組成,考核目標的內容體現了《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基本要求。各年級內容既有一定的重復,又有適度的化,體現出對學生行為評價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逐步提高的要求。同時,針對學生易出差錯的行為,制定了《學生在校一日常規》,分學習、紀律、禮儀、衛生四個方面,25個考核細目,列為“班級周評比”,這樣,學生行為考核做到長、短結合,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激勵對學生起一種增強和鞏固的作用。如果學生的某一行為能獲得學校、老師、家長、同學的承認,并受到了贊揚,就會有一種強化作用,他就會反復出現和保持這種行為;如果學生的行為得不到贊揚,他就會減少這種行為的出現,甚至消退。因此,必須重視評價過程激勵。
每學期班里開展“十花”競賽活動,每一行為學生達到一定分數值時在“紅花欄”上掛一朵花,每學期獲“紅花少年”。半學期開展一次由家長、學校評選“文明孩子”活動,評上的在全校學生會上給戴上大紅花。每月一次諸如“學《規范》,做文明孩子”、“行為規范量化、目標知識搶答賽”、“學《規范》動作操作表演能力賽”、“學《規范》美術作品賽”等競賽活動。每天由紅領巾廣播站表揚好人好事一次,強化他們的良好行為,使之形成習慣。
2 拓寬道德行為評價途徑,進行行為習慣培養
葉圣陶說:“教育是什么?往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習慣,它是在長期活動中逐步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自然而然地完成某些動作的行為方式。行為有好有壞,一種穩定的好習慣實際上就是一種好品質的表現。如:認真讀書、寫字、獨立思考的習慣,守紀律的習慣,節儉的習慣、愛勞動講衛生的習慣等。習慣雖不是智力因素,一旦一種好的習慣參與了工作學習或勞動,便具有定向、動力,維持和強化的作用。好習慣受用終身,是成人成才必備的素質??v觀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開拓者無不具備有幾方面或多方面的好習慣。
“思考-行動-習慣-品質”是道德形成的規律,而“習慣”在從“行為”到“品質”的轉化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好行為能不能轉化成良好品質,關鍵在于對“習慣”這一環節的強化。因此,好習慣的培養成了少年教育的主攻方向。
小學階段是兒童形成各種習慣的于關鍵時期。孩子們生活在人群中,大千世界,好的壞的、美的丑的、真的假的同時在影響他們。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根據神經系統“最在可塑性”強調指出:“只要實施相應的影響,一切都可以使之向最好的方向轉變。”“即使是一般的學生,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為了不起的人?!睆男睦韺W角度看,良好行為的活動方式對大腦皮層連續進行定向刺激,就會形成“行為定勢”這種行為定勢表現出的便是“習慣”。
德育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有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途徑的設計,評價考核的改革等。教育部《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頒布,為我們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提供了一步很好的教材。我認為,采取形式多樣及時有效地對學生進行道德評價是加快良好行為習慣、道德品質養成的有力措施。
根據少年兒童認識事物、領悟道德的規律,評價教育主要是進行基本文明素質的培養,對低年級(七八歲的孩子)憑借《行為規范》擬定校內、家庭、社會考察細則,分段確定重點,提出“小目標”,如:課堂常規小目標、紀律小目標、勞動衛生小目標等等。提出一個,指導、落實一個,檢查、總結一個,抓好典型評選、樹標。接著再要求、再訓練。訓練時教師要有清晰的教育輪廓,寓教育于比賽之中,如:愛護書簿評比、個人衛生評比、說話評比等。通過比賽和評比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表現自己”的機會。堅持正面教育,不譴責,不懲罰,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到“進步”、“完成”、“高分”,受表揚、夸獎的喜悅,這種“成功的樂趣”是學生行為的內驅力。教師要以等待、寬容之心對待暫時后進的學生,教育全體學生從小“想好、向好、爭好”。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對低年級學生出現的任何問題都不可輕易下結論。應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規律,循循善誘。
中高年級學生由于學生文明素質基礎不同,對《行為規范》領悟水平也有差異。據調查,學生中能做到和基本做到《行為規范》要求的占55%以上,表現為積極、自覺;需要經常指導、檢查,才能做到的占35%,表現為不能自理、自控、自制,但都愿意去做;道德素質差些的約占10%;表現為粗魯、懶、好吃、厭學、冷漠、自以為是,這部分人雖然不多,但影響校風建設。今日表現在校內的不文明行為,弄不好明天到社會上去,就會成為新的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對學生的教育不能“一刀切”、“齊步走”。從教育的層次可分為“普遍教育”、“典型教育”、和“跟蹤教育”。普遍教育就是我們平時實施的“會議教育”、“課堂教育”、“統一號召要求式的混合教育”等,普遍教育對前面部分90%以上的同學有效果。訪查表明,普遍教育對文明素質差的學生效果則不好,對這部分同學要按照道德評價教育的要求和程序進行典型性專題教育。選擇發生在學生中間的好、壞典型,發揮教師的示范、指導作用,讓全班學生參與,人人講,面面講,講好處,講危害。要讓表現好的學生光光彩彩,伸張正義;讓表現一般的學生躍躍欲試,鼓舞士氣;使表現差的羞羞答答,平平邪氣,進而配合常規教育的檢查、評比,使表現差的學生產生危機感,促使他們以后“行為”前認真選擇。對為數不多的“名角”要跟蹤教育。進行跟蹤教育,首先要淡化教育者的角色痕跡,不要把你是受教育者,我是教育者分得那么清楚,成功的教育應該是忘記角色的教育。要同有不良行為的學生接觸,讓他沒有考慮地同你想談什么就談什么,適時地進行情感滲透,從關心入手,從他認為可以告訴你的“事情”開始,理清他的“行為過程”,當“教師”不能當“法官”,把“尊重事實”、“個人與集體”、“得與失”等編成“故事”,讓他耐心的聽下去,聽進去,領悟其中的道理,充分填補道德素質反面的空白,增強“行為”前的判斷選擇能力。“認錯”一般說是比較容易的,不必過分追求“口頭上的認錯”?!罢J錯”只是改錯學好的開始,關鍵是“認錯”以后的導行,真正地提高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判斷是非,選擇“行為”的能力,必須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精心地構思教育的形式、內容與方法。
關鍵詞: 區域經濟 地方高校 應用型人才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快速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已經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必然趨勢。高等學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據本學校實際發展情況,從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出發,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科學而準確地定位自身的發展模式、發展策略、發展途徑和發展目標,同時緊密結合所在區域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培養適應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需求的高層次、高水平應用型人才。
一、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是地方高校發展的必然選擇
地方經濟要增長,地方產業要做大、做強還要做優,僅僅依靠地方政府和地方企業付出努力是不行的,需要有強大的科技支持和人才保證。地方高校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有巨大的地緣環境、文化資源優勢,并且在人才培養、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等方面也存在著地域優勢,我們一定要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充分運用這些優勢,從而使地方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地方高校通過和地方政府、地方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不但能促進地方高校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提升相關專業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而且能使高校獲得較為豐富的資源支持和取得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
二、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的地方高校具有可行性
首先,地方高校憑借自身的地緣優勢,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人才和技術有著充分的認識。地方高校通過及時調整學科建設和專業課程的設置,從而能夠迅速地適應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對人才的要求,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的人才支持和技術保障。其次,在地方高校中匯集著社會各個領域的具備專業技術能力的人員,這些人員依據當地的產業特色,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技術研究,從而形成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地方高校本身還擁有各類基礎實驗室、大型精密實驗儀器、豐富的專業書籍等,這些先進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有利于高校教師和技術人員取得較高水平、較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成果,能夠極大地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全面進步。最后,地方高校具有服務社會的基本功能。第一,地方高校是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輸出基地。高校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具體要求,積極調整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能夠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第二,地方高校是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咨詢服務平臺。地方高校有專業的技術人員能通過對企業提供的信息進行判別、篩選、分類、分析、排序和再造等一系列的過程,使企業得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第三,地方高校是企業培訓的重要平臺,地方高校為當地企業培訓提供了師資保證。
三、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的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地方高校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實質上就是要明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與地方政府和地方企業建立良性共生關系。
1.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制訂地方高校的發展規劃。地方高校要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體規劃及相應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充分利用的資源條件、發展實際狀況,并且要依據今后本區域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和趨勢,確立特色鮮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及相應的管理原則和運行機制。地方高校要積極主動地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區域各產業特點,加強專業特色,調整專業結構,進行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地方高校在教學中要增加學生實踐性學習環節在課程中的比重,增加實踐教學學時,提高實踐教學學分,從規章制度上保障學生課程實踐應用環節,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充分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2.構建“產學研結合”模式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產學研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是完善地方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充分發揮地方企業的優勢,建立企業、高校和地方相關管理部門合作的組織機構和機制,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地方高校應借助自身的科技優勢和豐富的智力資源通過與地方企業共同建設實驗培訓基地的方式實現高校與企業的共贏。地方企業可以將企業的產品研發中心等科研部門設立在高校,由高??蒲腥藛T提供智力支持,為企業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提供科學保證。另外,地方高校要培養出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因此高??蛇x擇那些產業規模大、影響力好的地方企業將學生的實驗實踐培訓基地建立在企業中,讓學生到企業第一線進行學習,培養實踐操作技能,從而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構建“雙師型”的師資隊伍?;诘胤礁咝眯腿瞬排囵B的目標,不但要求教師具備深厚、扎實的理論知識背景,而且需要具有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和動手操作能力。教師應能充分吸收實踐工作中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方面的知識,并能在教學中高效地再現這些知識,同時將這些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因此建設一支既能教授專業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學生具體實踐的教師隊伍,即專兼結合、理實一體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在高校教學環節中是絕對有必要的。地方高??梢酝ㄟ^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教師到相關部門企業參觀考察、跟崗學習,深入企業第一線,支持教師參與相關企業職業實踐能力培訓等措施,做到實踐―理論―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教師的技能水平。鼓勵中青年教師積極參加國家各種從業資格證考試,提高具備專業從業資格證和任職經歷教師的比例。以此提升地方高?,F有教師隊伍的“雙師”素質。同時,高校還可以廣泛吸納地方各行業企業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員、管理人員和技術能手等,聘請他們擔任學校相關專業的專、兼職教師,這也是建設和發展高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一個方法。
四、結語
總之,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的地方高校克服了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正確合理地制定了本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從而使高校能夠在社會發展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吳淑芳,田伏虎.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思考[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123-125.
[2]黃國華.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探析―以南昌工程學院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6-8.
[3]陳曄,孫忠梅.區域經濟發展導向下的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04):7-9.
[4]謝安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思考[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2(Z1):135-136.
[5]葉小明,朱雪梅.“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影響因素與模式探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4):56-58.
一、創設道德行為沖突情境
思維認識決定行為,學生的道德認識對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具有重要的影響。而道德認識的形成是一個從道德知識獲取到道德品質確立再到道德評價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道德認識實現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由淺入深的質的飛躍。我們通過創設不同的沖突情境,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對道德的認識和理解。
如針對學生平時處事優柔寡斷的特點,筆者引入了一系列的沖突情境:你學習小組的同學答應費大力氣幫助小組完成某項任務,卻因種種原因沒有完成,小組成員不斷地埋怨他,你同情他嗎?你作文水平不錯,你的好朋友在作文競賽初賽階段想請你,你怎么辦?你打算在15歲生日那天跟父母一起過,可是有好幾個同學打算跟你一起慶祝,你怎么辦?
以上這些情境是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學生可以用自己已有的道德知識對沖突情境進行判斷,以鞏固和擴大道德經驗,加深對道德知識的理解,使道德知識成為指導個人行為的自覺力量。
二、創設道德行為信賴情境
信賴是一種積極的、具有鼓勵性的情感,一個被教師和同學信賴的學生,往往自信、有朝氣、干勁十足、主動積極;相反,一個遭到教師和同學厭棄的學生則往往自暴自棄,消極無力,不思上進。這說明,信賴情境是愛的力量,能夠轉化為學生的心理動力,從而影響到學生的道德行為。教師要善于創造良好的信賴情境去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喚起學生的自尊、自信。事實上,也只有信任和尊重才能喚醒“自我”,引起學生的自覺性,激發學生自我完善與自我控制的潛能。
三、創設道德行為受挫情境
學生有了道德認識也就有了道德行為的愿望,但有些學生由于意志力薄弱而不能做出相應的行為,有的學生雖然也做出了相應的行為,但由于缺乏毅力或不能抗拒誘惑而不能堅持到底。
如筆者在教授《笑對生活》時,針對中學生意志力不強的現象,引入了以下情境:在考試中,你的好朋友把一張寫有答案的紙團丟到了你的桌面上,你怎么辦?你今天患了輕微的感冒,面對新的作業任務,你怎么處理?在生活中,老師安排沒有經驗的你組織一次班級活動,你怎么辦?
以上是學生受挫后的道德意志鍛煉,目的是要使他們養成控制和調節自己行為的習慣,以自己的道德意志克服內外干擾,以內部意志來調節自己的行為。我們在訓練學生道德意志時可以提供道德意志榜樣,特別是同齡人的事跡,以激發學生鍛煉意志的欲望。
四、創設道德行為實踐情境
道德行為,即人們在道德認識和情感態度影響下所表現出的行為。人的道德品行,通過其言行來表現,受制于人的道德認識和情感體驗。同時,道德行為對道德認識的鞏固和發展,對道德情感的加深和豐富以及對道德意志的鍛煉又起到了促進作用。我們可以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實踐鍛煉方式。
五、強化學生道德行為還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1.道德行為的培養要以學生為主體,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參與到自己的修養建設中去。教師必須啟發學生發揮自我激勵的作用,使教育的影響變為自我教育的力量,并使教育與自我教育形成合力,這樣才能使學生實現言行一致,知行統一。
2.道德行為的培養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同一年齡段的學生其個性是有差別的,培養學生道德行為必須要注意他們的個性特點,做到有的放矢,長善救失。
3.道德行為的培養要注意內容的更新和方法的多樣。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和成長的環境發生著巨大變化,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認識也不斷發生著變化。比如,現在的學生與前幾年的學生不一樣,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與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學生不一樣,還有性別的差異對學生道德認識的影響也很大。作為一線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學生個體,不同的教育環境,與時俱進,不斷調整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并不斷進行變化和創新,以完成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
關鍵詞:中學生;道德行為;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0-161-01
一、中學生道德行為問題影響因素分析
1、學校道德教育存在偏差
學校在加強學生道德教育過程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學校為了抓教學質量,而嚴重忽視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加之學校的道德教育教學教材缺乏,不能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即使學校進行道德知識的教育,也只是分散在各個學科的教科書中,對于道德教育的內容偏少,并且教師對道德教育的方式只是局限于說教,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學生的叛逆和抵制情緒,使學生認為道德教育過于空虛,進而會導致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2、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的道德教育也有著重要作用。雖然中學生在學校中已逐漸脫離對家庭的依賴,但家庭仍然是中學生生活和成長的重要環境,對中學生的道德觀念影響很大,因此,家庭環境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會深深影響他們的行為和方式,并影響學生人格塑造。不良家庭教育價值觀對于中學生的道德教育也會產生影響。在市場經濟拜金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一些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中,過度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不重視孩子的道德教育,進而導致家庭教育的目標偏離。
3、不良社會因素的影響
社會環境復雜多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充滿了一些不良因素,尤其在當下一些不良風氣滋生,比如在尋求職業的過程中,為了選擇好工作,有些學生通過走后門等方式和功利主義等不良現象的過分追求在學生中產生了很壞的影響,還有許多家庭倡導讓孩子早些離開學校的思想意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學生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和侵蝕。由此可見,不良社會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等外部條件很容易會導致一些中學生道德行為失范。同時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過程中,一些人過多追求個人利益,也直接影響了中學生的道德觀念和行為。
二、培養中學生的道德行為的對策
1、創建優良校園道德環境
校園文化會對學生的道德行為和情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要重視校園文化對學生的熏陶作用,加強對校園環境的美化和優化。針對當前網絡對中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學校可以通過校園網絡的建設來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正確發揮校園網絡的思想教育功能。加強良好教育環境的營造,建立積極的課堂氛圍,倡導良好的學風和道德教育環境,確保學校成為豐富道德教育內容和活動的重要陣地。因此,要優化學校德育內容、形式和方法,充分發揮學校在學生道德行為中的主渠道的作用。
2、強化家庭道德教育的作用
針對家庭教育對中學生道德行為的深刻影響,所以要盡可能提高家庭教育在中學生道德行為培養過程中的作用。由于學生的許多時間生活在家庭中,中學生價值觀念的初步判斷會受到父母的影響,所以這就要求家長首先要從自身做起,教給孩子正確的價值體系,并在實踐中嚴格要求自己,給孩子做踐行道德觀念的行為。同時要嚴格區分關愛和溺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應該以愛為基礎教孩子明辨是非,而不是盲目的順從和溺愛孩子。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家務勞動也是培養孩子道德行為的重要措施。做家務可以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經常做家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可以幫助他們抵御貪圖享受等不良風氣的影響。家庭教育要積極配合學校的道德教育。家庭要積極配合學校共同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品質。加強與學校老師的密切聯系和溝通,和孩子一起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素質教育活動以提高學生的道德行為水平。
3、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會對中學生的價值觀產生很大影響。良好的道德行為離不開社會環境的優化。良好的社會環境可以為中學生的道德行為培養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并且會對學生的道德行為培養起著強大的推動作用。所以為了推動中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應該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打擊誘發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的活動。同時要加強對中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引導學生自覺遵守法律法規,自覺杜絕低俗文化的侵害,提高中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學生文化建設的投資,為建設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奠定物質基礎,并加大輿論正面引導,加強對學校周邊網吧等場所的整治,營造積極的校園周邊環境,確保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加強社會環境的綜合治理,加強對污染因素的控制,進一步凈化社會教育環境,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總而言之,加強中學生思想道德行為教育是關乎民族未來發展的重大任務。但是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卻存在重智輕德、急功近利的不良現象,針對當前影響中學生道德行為的因素,要有針對性的加強對中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需要依靠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協調,采取綜合治理的措施,不斷創新對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充分凈化道德教育環境,使道德教育真正發揮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讓學生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參考文獻:
[1] 肖 虹.新時期中學生道德教育研究[D].山西農業大學.2013.
由上可知,在小學階段德育的重要性,那么教師在德育的過程中應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呢?我認為鍛煉學生的德育意志,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尤為重要??梢哉f有許多學生不乏道德認識,知道要怎樣做而不應該怎樣做,但往往禁不住某些事情的誘惑而人為地犯錯誤,或情緒被激化時而犯錯誤,如明明知道打人罵人不對,但當與同學發生沖突時便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這些同學所缺乏的就是道德意志力和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梢姡處熢诘掠绣憻拰W生的道德意志、培養學生道德行為的重要性。
小學教育學當中對道德意志的解釋是:是指人們為了達到確定的目的,自覺克服困難和障礙的能力和毅力。通過這個解釋,我們可以了解到意志它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精神力量。具有這種能力的小學生,可以把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的道德認識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的道德情感轉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轉化為自身的素質??梢哉f道德意志是道德行為形成的催化劑。而對道德行為的解釋是:人們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為。道德行為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綜合表現,也是一個人的思想覺悟高低、道德品質完善程度的主要標志。上面的話里也已經說過,由于學生道德意志的薄弱,即使有正確的道德認識、良好的道德情感,但行為上確是另一回事。由此,又可見教師在德育中鍛煉學生的道德意志、培養學生道德行為的重要性。
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去做,才能鍛煉好學生的道德意志,培養好學生的道德行為呢?“小學兒童的品德是從習俗水平向原則水平過渡,從依附性向自覺性過渡,從外部監督向自我監督過渡,從服從型向習慣型過渡?!奔热绱?,“壓”也不失為一種方法,說“壓”有些不太合適,要說嚴格要求更為妥當。人都有自覺能動性,但人的自覺能動性往往具有一定的范圍,并不是每一項紀律都能自覺的遵守,每一項任務都能自覺的履行,每一件事情都能自覺的完成,也就是說人還有一些不自覺性。對小學生而言由其如此,表現在道德品質上,自覺能動性越強的學生道德品質九越高,反之亦反之。對于“反之”的同學,就需要我們的嚴格要求,使之養成習慣,形成為自覺能動性。當然,嚴格要求是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的。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4-102-01
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階段形成的思想品德對兒童一生的成長都有重要作用。因為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尤其是人的許多行為習慣,都是在兒童時期養起來的。在小學階段養成兒童具有良好的品德的行為習慣,就為他們今后的思想品德進一步健康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相反,如果在這個時期放松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或教育方法不當,使學生形成了不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則將影響他今后一生的發展。
由上可知,在小學階段德育的重要性,那么教師在德育的過程中應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呢?我認為鍛煉學生的德育意志,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尤為重要??梢哉f有許多學生不乏道德認識,知道要怎樣做而不應該怎樣做,但往往禁不住某些事情的誘惑而人為地犯錯誤,或情緒被激化時而犯錯誤,如明明知道打人罵人不對,但當與同學發生沖突時便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這些同學所缺乏的就是道德意志力和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可見,教師在德育中鍛煉學生的道德意志、培養學生道德行為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對道德意志的解釋是:是指人們為了達到確定的目的,自覺克服困難和障礙的能力和毅力。通過這個解釋,我們可以了解到意志它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精神力量。具有這種能力的小學生,可以把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的道德認識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的道德情感轉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轉化為自身的素質。可以說道德意志是道德行為形成的催化劑。而對道德行為的解釋是:人們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為。道德行為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綜合表現,也是一個人的思想覺悟高低、道德品質完善程度的主要標志。上面的話里也已經說過,由于學生道德意志的薄弱,即使有正確的道德認識、良好的道德情感,但行為上確是另一回事。由此,又可見教師在德育中鍛煉學生的道德意志、培養學生道德行為的重要性。
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怎樣去做,才能鍛煉好學生的道德意志,培養好學生的道德行為呢?“小學兒童的品德是從習俗水平向原則水平過渡,從依附性向自覺性過渡,從外部監督向自我監督過渡,從服從型向習慣型過渡。”既如此,“壓”也不失為一種方法,說“壓”有些不太合適,要說嚴格要求更為妥當。人都有自覺能動性,但人的自覺能動性往往具有一定的范圍,并不是每一項紀律都能自覺的遵守,每一項任務都能自覺的履行,每一件事情都能自覺的完成,也就是說人還有一些不自覺性。對小學生而言由其如此,表現在道德品質上,自覺能動性越強的學生道德品質九越高,反之亦反之。對于“反之”的同學,就需要我們的嚴格要求,使之養成習慣,形成為自覺能動性。當然,嚴格要求是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的。
其次,反復實踐道德行為。人們只有在反復的道德行為的實踐過程中,才能加深道德認識、鞏固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也只有在反復的道德行為的實踐過程中,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自覺性,完善和穩定道德品質,以便在以后指導其行為。拿一件小事來說,教師如果常常帶領學生做一些“幫一幫”、“扶一扶”、“掃一掃”的好人好事,久而久之,等學生養成習慣了,即使是沒有教師的帶領,他們見到這些事情也會自覺的去做。因此,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將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反復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