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5 17:36:38
序論:在您撰寫農村小城鎮建設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農村 小城鎮建 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 F2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0-0015-02
長期實施的城鄉二元化經濟與社會政策導致了我國二元化的社會結構。近幾年,因為社會經濟政策和社會結構二元化的雙重作用,致使城鄉間的差距逐年增大。我國社會在不斷的向前發展,城鄉融合的現象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在我國城市話的進程中,農村小城鎮是重要的組成之一,是城鄉融合與一體化的重要載體。
農村小城鎮化建設是城鎮在空間和數量上的增加、覆蓋范圍的增加、行駛的職能和公共設施的完善,更是經濟關系、生活方式和普遍的社會文明在農村普遍的提高。并不只是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并聚集在城市(鎮)的過程。
一、我國農村城鎮化的發展現狀
城市化是我國實現全面現代化的必經之路,而且是其重要的進程和階段。在我國城市化進程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進行,一是1950~1980年,城市化率水平在全國提高為19.4%,在這時間內提高8個百分點。這段時間,國家的發展核心是工業化。二是1981~1998年,城鎮化雖然不是重要的經濟發展目標,但是其與生產力有相互促進的作用。城鎮化導致制度的變化極大的促進生產力的大發展,生產力的大發展也加快了城市化進程的速度。在這一時期,城市化率在全國達到30.4%。在1998年,“小城鎮、大戰略”提出,城市化建設在我國已經進入加速發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城市化在我國不斷加速提高,2000年城市化率在我國達到36.2% ,2012年城市化率在我國已經達到52.57%。這時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已經基本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F階段城市化建設在我國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建設在農村存在區域性差異,但改革開放以來一直保持較快發展。現在農民在進行生產生活的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公共設施建設如交通、綠化等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從近幾年的建設和發展來看,農村進行城鎮建設與發展水平是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狀況有重要關系,城鎮發展快速的地區的經濟狀況也非常好。例如從2005和2006年從國家百強鎮的分布情況可以了解到,2005年全國百強鎮中,廣東省、上海、江蘇分別有30個、29個、23個,在其他的省市只有一個鎮在全國百強之中。2006年中,廣東、上海、江蘇分別為28、21、23個,在全國百強中占有大部分。
農村城鎮化對農村發展的影響是全面的,包括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一方面,農村城鎮化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優化農民收入結構。東部地區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分別是中、西部農民的4.3和3.2倍,其相對差異遠遠高于平均人均純收入,這更體現了農村城鎮化地區差異的影響,城鎮化導致關鍵性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及價格提升,包括土地、房地產等。城鎮比較發達的地區農民從這些要素所獲得的收入會比較高、要素進行市場化交易的機會也比較多。
另一方面,農村城鎮化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與消費結構。東部地區農民生活各項消費均高于中西部地區,特別是交通通訊、文教及醫療保健方面則更體現出農民生活的現代化水平。
二、我國農村城鎮建設的制約因素
我國農村城鎮建設面臨著農產品生產的安全保障制約。我國農業生產存在較大幅度的波動,這對于國家經濟安全是一個威脅。主要農產品產量保持較高水平的穩定性是我國農業生產的根本目標。而影響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耕地面積和農民的農業生產經營能力。
而農村城鎮建設對這兩方面都產生負面影響,一是城市化會導致耕地面積持續減少;二是城市化會導致非農就業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高素質農村勞動力進入非農產業就業,農業的整體生產經營能力下降。
無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理論還是我國的實踐都證明了農村集體經營體制的效率低于家庭經營制。目前我國農業生產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部分農民因非農經營與工資性收入導致種地積極性不高,同時農村土地流轉率過低,結果是大量農村耕地利用效率低。
大規模農村城鎮建設對農業生產安全的影響會更大,因此,在農村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如何消除負面影響是我們應該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提高我國農村小城鎮建設的對策、措施
作為經濟與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平臺,城市(鎮)在其發展過程中許多方面具有公共產品的特點,同時也受到市場化的影響。提高我國農村小城鎮建設,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政府責任。首先城鎮必須具有一定的經濟功能,包括提供就業、消費。這就要求城鎮具有一定的產業群體。我國農村小城鎮建設中,通過培育優勢和特色產業,以其為基礎進行城鎮化建設是政府的一個責任。市場經濟是一個依靠自身內部各因素相互調節與作用的經濟形態。
其次,農村城鎮化過程中的公共投資需要政府政策與財政的支持,包括城鎮建設規劃、公共產品的投資、吸引資金投入的政策等等。最為重要的殊的國情條件下,結合主要農產品安全問題,我國政府在農村小城鎮建設中的責任還包括以農村小城鎮建設為契機,通過配套其他政策措施,在保障主要農產品安全的基礎上,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土地流轉制度配套;二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我國農村目前的現狀是農村人口比重過大,人均耕地面積小,生產方式落后,生產力水平低。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和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后,會出現許多與發達國家相似的特征。
健全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有利于農民真正城市化和加快農村耕地的流轉與集中。沒有健全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農民居住在城鎮,但其行為、生活方式與以前無法有本質上的區別,其生活也可能會面臨著一些風險。出于對未來生活風險防范的考慮,對其所承包的農村耕地占而不耕是一種理性選擇,機會成本比較小,在國家取消農業稅費后更是如此。但這對整個國家來說,機會成本過大。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小城鎮建設必須要有雄厚的經濟依托。資金緊缺導致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城鎮功能不完備,是制約農村城鎮化發展步伐的重要因素。要積極穩步地發展小城鎮,必須解決資金問題。而要解決小城鎮發展中的資金障礙不可單純依靠政府投資,而應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加大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小城鎮建設的多渠道投入機制。
3.推動規模生產和集約經營。城鎮要依托特色產業,形成生產要素聚集,增強帶動周邊地區的能力。傳統的農業已不適應目前經濟高速發展的趨勢,必須有步驟地實現產業結構的轉變。最重要的還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要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村二、三產業,要認真選準啟動項目,精心培育支柱產業,增強小城鎮建設的經濟基礎。
4.科學規劃,走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道路。小城鎮的發展和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發展模式。必須從本地實際出發,園地制宜地尋求自己的發展途徑。小城鎮的形成和發展能與周圍地區構建良性的社會經濟互動關系,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5.規劃要突出特色性。要破除一味求大、求全的觀念,切實把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人工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地創造出城鎮特色。小城鎮規劃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以適應經濟和社會快速和長遠發展的需要。從城鄉各自的小循環、小系統走向城鄉統一的大循環、大系統,發揮城市輻射帶動優勢和城鄉之間關聯優勢,打通城鄉,資源共享,共同發展。
6.加強城鎮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推進農村城鎮化中加大環境治理和環保力度。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積極開發本區域土地后備資源。有效保護和利用水資源;控制污染企業的規模和布局,減少廢物排放,采用低能耗的先進工藝和技術,提高能耗效率,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同時要注意保護好文物古跡以及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與自然景觀,使小城鎮發展成為自然、經濟、社會和諧統一的社會體系。
農村小城鎮建設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也是一個重要趨勢,政府承擔相應的責任有利于我國農村小城鎮建設的規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瀅,陳柳欽.產業集群對小城鎮建設發展的重要作用.科學與管理,2006.1.
[2]何劍,王良健.現階段我國農村城市化的負面效應及對策分析.學者論壇,2006.1 .
[3]許經勇.對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深層思考.經濟經緯,2006.1.
[4]王克忠,周澤紅,孫仲彝,朱惠.論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2009.11.
關鍵詞:小城鎮;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為繁榮農村經濟,各地加大舉措,紛紛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毋庸置疑,建設和發展小城鎮,不僅是我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徑,更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但是在對發展小城鎮的認識和實踐上,還存在著一些誤區和不容忽視的問題。一些地方不從實際出發,盲目攀比、一哄而上,亂鋪攤子,市場雖建起來了,卻"有場無市",造成資源浪費;有的忽視調查研究,不重民意,不按經濟規律辦事,搞形象工程,結果搞成"爛尾"工程;有的忽了市場機制的運作,成效不大;有的光顧眼前利益,只算經濟帳,忽視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不注重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長遠利益,對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造成隱患等,諸如此類。筆者以為,正確認識和把握城鎮化發展戰略的精神,理清建設和發展小城鎮的思路,對小城鎮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小城鎮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農村小城鎮數量大,起到連接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橋梁的作用。建設小城鎮可以通過減少農業人口,增加城鎮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決工農兩大產業間的利益失衡問題,擴大農產品市場的空間范圍,提高農民的相對和絕對收入水平。小城鎮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和世界發展趨勢一樣,中國最終走城市化發展道路,有計劃地推行農村城市化,重點建設好一批縣城鎮和中心鎮,具有城市功能,成為城市化的組成部分。沒有農村城市化,整體城市化將難以實現。農村小城鎮建設是整體城市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重要推動力量。
應當看到,作為鄉鎮經濟主力軍的鄉鎮企業還存在著規模小、布局分散,位置偏僻,管理水平低,無法實現相應的聚集效益等缺陷。小城鎮的發展可以使分散的部分工業企業積聚到小城鎮,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資源的最佳配置,促進鄉鎮企業上規模、上檔次,加快發展步伐。發展小城鎮可以加強對資源利用的規劃管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規模經營,有利于轉變鄉鎮企業的經濟增長方式。
發展農村小城鎮可以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有效地轉移剩余勞動力。小城鎮通過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使土地相對集中,這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創造了前提條件。非農產業的發展可以為農業采用大型的農業機械設備提高機械化水平;小城鎮建設為農村職業教育、科技推廣應用創造了條件,有利于農業生產、管理的科學化。
小城鎮建設集中了文化、教育、科技、衛生、體育、信息和服務事業,對于提高農村人口生活質量,促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將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小城鎮建設通過促進工業化、商品化而為農村實現小康提供物質基礎,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從而推動農村小康的全面實現。
二、加快小城鎮建設的科學舉措
筆者以為建設和發展小城鎮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建設和發展小城鎮值得重視和研究:
1.開拓進取,發展為先
發展小城鎮最大的不利因素是思想解放不夠,改革力度不大。加快發展小城鎮建設堅持發展為先。積極引導干部、群眾一切以發展辨是非,以發展評得失;大膽改革,大膽實踐,銳意進取。學習先進經驗,敢為人先,勇于創業。面對矛盾不回避,面對改革不動搖,爭取時間發展,讓實踐作結論,開拓創新,大膽實踐,把思想集中到發展上來,把精力用到改革上去,招商引資;小城鎮戶口放開,對進城農民一視同仁;加快發展,促進農民致富,促進小城鎮建設。
2.發展特色和個性
小城鎮的規劃建設過程是小城鎮特色形成的重要時期。高起點、高標準地制定小城鎮發展規劃,在立足城鎮長遠發展、增強城鎮綜合功能的基礎上,努力在塑造城鎮特色上下功夫,使各個小城鎮的建筑群體景觀、市政設施、園林綠化等都能充分體現當地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民族風情、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豐富內涵,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征。堅持先規劃、后建設,長遠規劃、分步建設的原則,注重土地資源的合理節約使用,重視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促進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
3.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基礎設施是衡量小城鎮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標志,是保證小城鎮各項功能正常發揮的基本條件,必須把完善基礎設施作為小城鎮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針對目前云南小城鎮基礎設施落后的現狀,結合發展要求,下一步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應放在完善能源供給、供水排水、道路交通、郵電通訊、垃圾處理,搞好鎮區綠化美化、環境衛生,積極發展文教衛生事業等方面,以優化小城鎮的發展環境。同時,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鎮的市場體系,根據當地的資源、產業優勢和市場供需狀況培育相關的專業市場、特色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搞好市場配套建設及相關服務,使市場成為帶動小城鎮及周圍農村地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加速器”,以增強小城鎮對人口和產業的聚集功能。
4.發展特色經濟
小城鎮建設對農村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城市化水平開始進入以城市為主的新的成長階段,而新農村建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城鄉之間的差距短時間內無法協調,以小城鎮建設帶動農村發展,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成為平衡城鄉差異的有力舉措。對于促進農村全面協調發展,首先應明確小城鎮不同于城市和農村的建設地位,其次應積極發揮其引導、帶動作用,推動農村、農業、農民三大主體的進步和發展。
(一)小城鎮的界定及其戰略地位
對于“小城鎮”的界定,目前我國學者各執一詞,本文以教授的界定為參考,他認為小城鎮是一種過渡性社區,也是一種社會實體。其過渡性指的是小城鎮是從鄉村性的社會發展到多種產業并存的逐漸向現代化城市轉變的中間性社區。相比于城市和農村而言,它比城市區域低一層,比農村區域高一層,是農村與城市的綜合體。這種綜合體仍然是一個經濟區域,它的主體是由一批逐步脫離農業生產勞動走向非農產業的人口組成的。其結合形式是一種多要素的空間結合,主要要素包括一定社會范圍內一定量的各種農村生產和生活要素,以及城市生產和生活要素,這說明小城鎮既不同于城鄉兩個區域,又與城鄉兩個區域有著緊密的聯系。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小城鎮建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從發展的形態來看,小城鎮建設初步形成了工業主導發展型、農工結合發展型、市場帶動發展型、交通樞紐發展型、城郊發展型、旅游開發發展型和工礦服務發展型等多種類型,這些類型皆能彌補農村依靠單一產業發展的不足。此外,小城鎮位于農村之首、城市之尾,處在城鄉交匯點,既是城市梯次結構的基點,也是農村經濟社會的中心。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新形勢下,加快小城鎮建設有利于拉動內需,有利于做大產業,有利于擴大就業??傮w來說,小城鎮在帶動我國鄉村城市化進程和促進農村發展中具有戰略性的地位。
(二)小城鎮建設對農村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小城鎮作為城鄉之間的過渡性社區,不僅能減緩城市對于農村的沖擊,還能加快我國城鎮化的步伐,通過合理配置社會資源,提高全社會的資源利用率,通過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拉動農村經濟增長,促進農業生產效率提高,逐漸改變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在目前及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農村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第一,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根據增長極理論,小城鎮作為增長極可以帶動農村地區發展。具體來說,通過將區位條件較好的小城鎮培育成經濟增長極,使其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同時有效的規劃配置資源,推進小城鎮和農村工業機制,使小城鎮和農村的有限資金形成一個新的經濟中心,從而可以產生集聚效應、擴散效應,進而帶動小城鎮周邊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同時,小城鎮作為城市的邊緣性社區,相比于農村來說能更好地接受城市的輻射,以小城鎮接收到的城市化內涵向農村輻射比城市直接影響農村更加方便、快捷。通過城鎮對農村的資金、技術、人才、物資、信息等方面的幫助和輻射效益促進鄉村經濟全面發展。
第二,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的第一產業分布較廣,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明顯不足,而小城鎮的建設為農村彌補了這一不足,為其提供了第二、三產業發展的空間。小城鎮已不是人口稀少的社區,對商品的需求不再是簡單的商品生產和交換可以滿足的,為滿足城鎮消費需求,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農村在市場需求的引領下會逐漸改變自給自足的傳統生活方式。鄉鎮企業的應運而生,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重組,人們消費層次和物質條件的改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村鎮基礎設施如交通、通信、商貿、學校、文化娛樂的配套逐漸形成復雜的商品生產和交換,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將逐步在農村發展,促進農村單一產業結構模式的調整、優化,同時還可以提高規模效益和結構效益。
第三,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作為三農問題之一的農業一直都是農村發展的首要問題,農業的發展關乎農民,關系農村,是解決中國農村城市化的建設進程問題的開山之石。沒有達到農業現代化的農村不足夠稱之為一個現代化的農村,而農業現代化在一定意義上講的是農業產業化、規?;洜I。為了達到農業產業化、規?;洜I,必須使土地相對集中,這意味著有一部分擁有土地的農民必須將自己的土地流轉到另一部分人手中,成為尋求就業機會、外出工作的中的一員。毫無疑問,小城鎮的發展給農民就業提供了空間和可能性。小城鎮在發展伴隨著當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醫療、交通、信息的發展,同時它本身也會成為周邊區域的增長極,可以為當地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相應的支撐。依托現代化城鎮發展起來的農業必然會朝著現代農業的方向發展。
第四,帶動農村精神文明發展。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總是形影不離的,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的同時,也應及時補充精神文明建設。小城鎮是將城市科技、文明輻射到鄉村的最佳傳輸帶,應肩負起帶動廣大農村社會進步的重任。而小城鎮作為區域性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是科技企業的聚集地。農民在進入鄉鎮企業就業時,一方面可以獲取報酬,另一方面還可以感知小城鎮的科技、文化、教育、娛樂氛圍,不但學習了技能,增長了見識,還可以更新自己的傳統觀念,成為融入現代化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現代人。由此可見,小城鎮是城市形態的前奏,也是現代城市文明發展到鄉村的過渡,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地。
小城鎮建設對農村需求的拉動效應
小城鎮作為城鄉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具有規模效應和輻射功能,促進了新農村建設,對農村發展具有推動和拉動作用,表現在小城鎮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保障農村更好的發展。具體來說即是對農村建設、農業發展、農村工業發展和農村第三產業發展的拉動作用(見圖1)。
(一)城市對于農村的拉力因素
城市與農村是既沖突又統一的相輔相成的兩極,城市與農村的發展過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人口流動的過程,城市化的“化”從人口流動的角度來說即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過程,沒有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城市化就難以真正形成。城市化還意味著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更快比率的增長。從城市對處于農村的人們具有吸引力的角度分析,城市對農村的拉力因素是關鍵。城市人民相比于農村的高收入水平、富裕的生活和發達的生活環境吸引了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同時,農村本身的環境條件推動了農村人口流向城市:首先,農村人均耕地面積在人口增加的情況下逐漸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其次,農村的勞動生產率和農民的收入水平在單一產業低下發展的情況下難以提高,另外,身處現代社會接受教育、媒體的影響的新一代農村青年有了新眼界,交通的大力發展減少了遷移成本,這些都極大推動了農村人口離開農村遷入城市尋找新的生活、新的工作。這些也即是城市對于農村的拉力所在。
(二)小城鎮建設對農業發展的拉動作用
第一,小城鎮建設能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小城鎮對于農村產業結構的發展影響主要取決于小城鎮的發展致使城鎮人口的不斷增加,刺激了需求市場,從而影響供給方,也即是說城鎮消費需求的缺乏嚴重影響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小城鎮為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空間和依托。從實際情況來說,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應是市場化的發展,市場需求決定了農業產業是否能發展和發展的規模,農業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的決策必須以市場信息為依據,只有有了一定的市場需求,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才會成為可能。目前我國城鎮的農副市場開發不足,人們對農副產品的消費需求較小,農副市場有著明顯的供過于求的狀況,增加消費人群是改善這一情況的有力措施,因而小城鎮人口的增加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拉動力。另一方面,小城鎮建設對于農業產業的優化作用表現在提高城鎮人口對于農業的需求層次,據測算,一個人從農村遷移到城市,每年在糧食方面的直接消費量會明顯下降,而相反的,對于經過加工、品質較好的食品需求顯著增加,可以預測,引導農民生產附加值較高的經濟作物可以迎合市場需求。同時,小城鎮作為城鄉的過渡區,是商品貿易流通的中心地帶,加強小城鎮建設有利于農村市場的開拓,便于農副產品進入當地市場、大中城市市場,從而推進農村農業的發展。
第二,小城鎮建設對于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改善農村就業率具有巨大作用。在我國,農村是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從事勞動生產的人口聚居的地方,現代化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產業改革,科技與資金的投入引起農村生產力的變革,需要較多勞動力生產的舊農村面貌悄然改變,眾多接受新思想、新科技的現代農村人口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進城鎮,同時許多城市對于人口的容納量接近飽和,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難題無法得到解決。由于小城鎮相比于大中城市具有更接近于農村,農民進城的門檻低、轉移的難度小、風險較小等優勢,可以較好的處理農村人口聚集的問題,減輕了大中城市人口過多的壓力。同時,小城鎮自身的建設尤其是鄉鎮企業的大力發展成功帶動了農村就業率的提升,據統計,從1985-1994年,全國小城鎮就吸納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近1.4億人。由此可見,建設和發展小城鎮是妥善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方法與途徑。
第三,小城鎮建設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是衡量獲得產出效率的標準,由于農村當前農村富余勞動力,剩余勞動力的滯留嚴重影響著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我國“小城鎮,大戰略”的政策鼓勵城鎮化的建設帶動農村城市化,小城鎮一方面可以吸收剩余勞動力,另一方促進非農產業的重組和非農人口的增多,拓展了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業就業人口通過城鎮化作用和轉化為非農群體,勞動生產率獲得提升。而一旦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通過在新的城市環境中的學習和進步,農業科技進步的瓶頸也可以逐步解除,這進一步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第四,小城鎮建設有利于提高農業產出水平,增加農民收入。改革開放以來,小城鎮對農民收入的帶動作用為44%。要想增加農民收入就要提高農業產出水平,而農業產出水平的提高取決于四個方面。首先,農業的產出水平決定于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人員,過去我國農村遠離現代化,科技、教育的落后導致農民觀念落后,思想、價值觀相對保守,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無法滿足高產出水平的需要,小城鎮的建設給農村帶來了現代化理念和現代化生活方式,現代化的沖擊促使農民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農業高產出水平有了第一層保障。其次,農業產出水平取決于農村生產要素的配給,傳統的經濟條件下,城鄉二元結構使得生產要素不能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農業的發展受到諸多限制,在此情景下,農業產出水平自然大打折扣,小城鎮的建設無疑加速了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流通,完善了市場,從而農業生產要素得到保障。另外,農業產出水平的提高還取決于規模效應。在農村,農業規模的大小取決于土地資源的集中程度,要使農業產出水平獲得提高,一方面應改善土地經營狀況,另一方面還應擴大土地的經營規模。對于擴大土地經營規模,一方面可以從減少農戶著手,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減少農戶可以提高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農村從事農業勞動數量的減少加上土地資源通過承包、流轉等其他方式集中,可以使得專業種植戶充分發揮長處,從而達到資源和人才充分利用的雙贏局面,另一方面進入城鎮和大中城市的農民逐漸成為非農居民,成為向農村引進科學技術的過渡性人才,為家鄉建設謀求了更多的福利,使得農業發展有了支撐,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三)小城鎮建設對農村工業發展的拉動作用
我國小城鎮建設對工業的發展有兩大作用,一種是對工業發展的極化作用;另一種是對工業發展的擴散作用。
第一,小城鎮建設對農村工業發展的極化作用表現在改變農村工業化結構,促進農村工業化發展。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給農村工業化發展提供了平臺和空間,目前我國多數鄉鎮企業集中向小城鎮擴散,小鄉鎮的面積有限,成立于城鎮的鄉鎮企業容易集中,可以進行連片開發,連片開發可以使得城鎮的資源與要素得到共享與充分利用,例如共用城鎮基礎設施,共用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共同創新企業發展機制,共同開拓市場,這些都能提高鄉鎮企業的規模與效益。通過調查、測算得知,鄉鎮企業集中到小城鎮,土地、交通這兩項的運輸費用可以節儉20%,政府對相關地區的公共設施投資可以節省30%,同時區域內的就業能力可以提高50%以上,這樣的集中、連片發展模式帶來的規模效益遠遠超過分散的鄉鎮企業效益。鄉鎮企業連片發展是其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其生產規模的擴大也將帶動農村工業化的進程,推動農村工業化發展。
第二,小城鎮建設對農村工業發展的擴散作用。首先,小城鎮自身的發展需要城鎮周邊地區盡可能的生產商品、加大工業以滿足小城鎮建設對源源不斷的能源、原材料、初級加工品的需要,這也意味著作為增長極的小城鎮發展越快、經濟越發達,對周圍地區的需求越多,帶動作用也就越大;其次,小城鎮自身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規模經濟的發展相比于農村具有顯著優勢,與農村產業發展相關的產品與技術會不斷向周邊地區擴散、輻射;最后,一般政府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時會均衡布局,為避免區域經濟差距過大政府會強化擴散效應,小城鎮相比于一般農村,具有交通、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對周邊農村的輻射作用較強,在政府強化擴散效應的措施下,能更好地帶動周邊農村工業發展,形成工業產業化,提高農村區域經濟發展。
(四)小城鎮建設對農村第三產業的拉動作用
作為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前提,城鎮化與第三產業的發展有著較為密切的正相關關系。根據發達國家經驗,城市化與第三產業的相關系數為0.8,這說明城市水平越高,第三產業越發達。一般來說,農村第三產業發展處于低下水平,究其原因,農村自古以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導致其市場的活躍性較低,相當部分的產品不需要在市場流通、交換,而第三產業的發展依賴于社會對生活和生產服務的需求量,依托企業和人口的聚集,只有當居民的整體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發生改變時,第三產業如服務業才能開始形成和發展。小城鎮是將農村人口轉化為非農居民的“蓄水池”,推進了人口和產業的聚集,帶動了農村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的改變,由此促進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
小城鎮建設對第三產業的拉動作用表現在:一是拉動了房地產市場;二是帶動了餐飲、服務業、流通業的發展。隨著我國小城鎮甚至小城市對城鄉人口流動戶籍制度限制的逐步開放,農民進城落戶對住房的需求增大,這在衣食住行等各大消費中成為最大的一次性消費,因此拉動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同時,小城鎮建設刺激了部分“先富起來”的農民進行消費和投資,建房或購房成為農民富裕的標志之一,也成為農民長期儲蓄和消費的動力之一。另外,相對于城市,小城鎮作為農村與城市之間的中間過渡帶,進入門檻較低、進城成本小,能夠吸引大量的農村人口,小城鎮人口和企業的聚集意味著規模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的聚集,這種集聚效應將極大促進餐飲、物流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小城鎮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務等為特征的地域系統。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建設小城鎮、發展小城鎮、經營小城鎮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落實省委“兩個加快”、市委“兩個強力推進”有效途徑,統籌城鄉發展的橋梁和紐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舉措。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把發展小城鎮作為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抓緊抓實抓好。
一、對巴中小城鎮建設的現狀分析
建區設市十六年來,由于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小城鎮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對經濟社會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小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到底,全市有123個鄉集鎮,61個建制鎮,其中國家級重點鎮5個,省級試點鎮48個,縣城以下鄉鎮建成區面積達到198平方公里,鄉鎮平均建成區1.1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平均66平方公里分布著一個小城鎮。恩陽鎮建成區面積3.5平方公里,城鎮常住人口4.5萬人,是全國重點小城鎮。清江鎮近幾年來城鎮房屋建筑面積以每年5—10萬平方米,人口以年均500戶、人的速度增長。
(二)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通過抓小城鎮的規劃、建設、功能完善,小城鎮成為人口、經濟、社會等資源的重要集聚點,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成為農村公共服務的重要輻射點,成為農村和城市的重要結合點。對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形成起到了聚集作用,對產業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對農村人口的轉移起到了吸納作用。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全市小城鎮常住人口達到6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27.1%。比如,樂壩鎮總人口7680人,城鎮人口達到6100人,城鎮化率達到80%。白衣鎮十年來鎮區面積擴大8倍,城鎮人口增加6倍,達到1.2萬人,占總人口的35%。
(三)基礎和服務設施明顯改善。路、水、電、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市場等服務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到底,全市鄉鎮建成主要交通公路232條,里程1208公里;建成區道路硬化率達到70%;鄉鎮通電率100%;60個鄉鎮建有集中供水廠(站);所有建制鄉鎮開通固定電話、移動電話,60%的鄉鎮開通網絡;建成了一批綜合農貿市場、專業市場、經營超市,促進了物流的初步形成;恩陽、清江、樂壩、涪陽和興文實現天然氣管道集中供氣;地處深山的空山鄉實現了“五通”。
(四)鎮域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小城鎮的發展,促進了鎮域經濟的加快增長,特別是建制鎮經濟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其他鄉集鎮。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響的旅游型、工貿型、商貿型、農產品加工型小城鎮。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小城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9.24億元,其中二產業6.47億元,三產業10.63億元。如,樂壩建鎮十五年來,堅持以工業、商貿為主導,去年底工業產值超過1億元,占gdp的80%以上,三次產業比重為4:43:53,提供稅收超過萬元。涪陽鎮興辦12家超市,新建1萬平方米綜合商品交易樓,吸引了一批廣東、福建、浙江等地客商,個體戶達到250戶,帶動了以涪陽、陳河為中心的通江銀耳、食用菌特色產業發展。
(五)歷史文化底蘊較為深厚。我市部分小城鎮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文化。長赤、毛浴、沙溪、光霧山(桃園)、得勝等鎮具有光榮的紅色歷史,深厚的紅色文化。白衣古鎮以上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著稱。恩陽古鎮以文化、特色民居遠近聞名,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四川省十大古鎮。水寧寺、白衣、毛浴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清江、曾口、涪陽、鐵佛等21個鎮被省政府命名為文明村鎮。
盡管小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建設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困難。
一是規劃明顯滯后。城鎮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設規劃滯后于建設發展的需求。全市小城鎮總體規劃修編率僅為27%,絕大部分小城鎮沒有控制性詳規,更沒有小區規劃。已有的小城鎮規劃大多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總體布局與發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小城鎮規模偏小,90%的建制鎮建成區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其他鄉集鎮不足1平方公里,大多停留在農村居民點的層次上,輻射帶動能力弱。城鎮建設缺乏特色風貌,缺乏文化內涵,缺乏城鎮品味,基本上是一條水泥路、一排卷簾門,“千鎮一面”的火柴盒式建筑,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
二是基礎設施不完善不配套。由于自身財力薄弱,多元投入機制尚未建立,相關配套政策不到位,投入明顯不足。一方面,鄉鎮政府性債務沉重。據對恩陽、清江、曾口、白衣、元山、駟馬、諾水河、廣納、涪陽、樂壩、大河、光霧山12個小城鎮的調查,除涪陽已消化全部債務外,其余11個鎮政府性債務達到1.25億元,最少 的樂壩鎮為140萬元,最高的駟馬、恩陽達到2200萬元,平均達到1000萬元以上。制約了城鎮規模的擴大,城鎮功能的完善。另一方面,路、水、氣、管網等基礎設施和公建設施不配套。沿公路建設的鄉鎮,公路與街道功能不清,以路代街、以街代市現象突出;多數鄉鎮未實現雨污分流,未集中進行污水處理和垃圾收集;管網建設嚴重滯后;文化、體育等公共設施缺乏;燃氣普及率僅為0.1%。
三是缺乏產業支撐。城鎮經濟總體效益不高,產業發展普遍存在產業規模小、鏈條短、水平低的狀況,產業支撐能力弱。不足以刺激基礎設施的快速改善和促進生產要素向城鎮的有效積聚,城鎮的輻射和帶動能力弱,二元結構特征明顯。同時,由于自然和歷史的原因,對外交流合作有限,對外開放的水平低,仍處于封閉半封閉狀態,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不強,借力、借勢、借資金、借技術發展尚未真正起步。
四是集鎮管理水平不高。城鎮管理體制機制不適應發展的需求,政府主管部門調控能力較弱。規劃應有的指導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作用發揮得不夠,隨意性明顯,重建輕管的現象比較突出。小城鎮違法建設屢禁不止,臟、亂、差現象較為普遍,監督管理和執法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準確把握小城鎮建設在城鄉統籌中的功能定位
城鎮化直接體現著一個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不可逾越的階段。發展小城鎮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的主要途徑。在推進農村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其重要性,增強發展的緊迫感。
(一)發揮小城鎮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鎮是一個行政區域的中心。位于農村之首,城市之尾,一頭連農村,一頭連城市,一頭連農戶,一頭連市場。是城市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必然聯系。在該地域系統內發揮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鎮的發育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為此,必須作為一件大事抓緊抓好。
(二)發揮小城鎮的聚集作用。城鎮化是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生產專業化的結果。當前,大中城市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產業升級等多方面的原因,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減弱。而加快小城鎮建設,有利于滿足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低成本需要;有利于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相對集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有利于解決農民離土不離鄉,起到維護社會穩定和擴大內需之功效。建設小城鎮,可以聚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可以發展一個地方的生產,繁榮一個地方的經濟,富裕一個地方的百姓。
(三)發揮小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小城鎮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載體。城市工業文明向農村擴散,離不開小城鎮,城市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以小城鎮為基地,才能盡快為分散的農民所掌握、所享受,先進的科學技術很多要通過小城鎮向農村傳播。在實踐中要充分發揮小城鎮對農業、農村、農民的帶動作用,對農村產業的輻射作用。
(四)發揮小城鎮促進對外開放的作用。擴大對外開放是農村進步的強大動力。小城鎮是農村對外開放的窗口。作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起步晚、起點低、積累少,招商引資難度大,更應該加快建設農村小城鎮,充分發揮其對外開放的“窗口”作用,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像樂壩鎮多年來重視抓小城鎮建設,促進開放開發,吸引了大量外地和當地人務工經商,興辦企業,鎮域經濟迅速發展壯大。
(五)發揮小城鎮促進科學發展的作用。要確立抓小城鎮建設就是抓發展的思想觀念。把小城鎮建設作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戰略,作為體現以人為本、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舉措,作為統籌區域、城鄉發展的有效途徑,實現人口、經濟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動,立足特色資源,打造產業集中區,增強小城鎮的經濟實力,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
三、加快農村小城鎮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堅持輿論導向。充分發揮輿論的引導作用,形成廣泛共識。加快小城鎮建設是落實市委重大發展戰略的需要,是推進農村城鎮化的需要,是推進“三農”問題解決的需要,是擴大內需、應對金融危機的需要,也是抓好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需要。根據巴中實際,應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市、縣中心城市,完善功能,提升品味,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一手抓星羅棋布的小城鎮,堅持城鄉統籌、合理布局、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創新體制、突出特色,把城鎮化與農村工業化、產業化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增強小城鎮的發展活力、發展后勁。
(二)堅持規劃導向。小城鎮建設必須堅持規劃先行。規劃要具有科學性、前瞻性,按照起點要高、規模適度、分步實施的要求,提高規劃水平。明確小城鎮的定位和發展方向,有所為有所不為,因地制宜、節約資源、突出特色、個性發展,體現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態特色,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相結合,切實避免“千鎮一面”的雷同。合理確定小城鎮建設的選址、規模、標準和設施配置,把小城鎮建設成為布局合理、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管理有序的新型城鎮。一要搞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合理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二要搞好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包括控制性詳規、小區規劃、管理建設規劃以及基礎設施配套的規劃;三要搞好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將小城鎮規劃與產業布局規劃、教育規劃、區域交通規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基本農田保護規劃有機地銜接起來,更好地發揮小城鎮的基礎潛力、產業潛力。四要嚴格實行規劃控制,增強規劃的嚴肅性,保障規劃的連續性、權威性。
(三)堅持政策導向。充分發揮政策的威力和效應,推動小城鎮建設。一要制訂和落實優惠政策。進一步放寬農村居民到城鎮的入戶條件;在小城鎮范圍內收取的土地出讓收益、城市維護建設稅和配套費,除按規定上繳集中調劑使用的部分外,其余應全額返還給鄉鎮,用于小城鎮公用事業和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改革城鎮公共設施的價格機制,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費、公平負擔的原則確定價格,逐步實行企業化運作;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允許不同集體經濟組織之間按照“等質等量,就近方便”的原則進行土地調整交換;運用災后重建的政策,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步伐;充分運用村居民自治手段,推進小城鎮開發。二要建立財政引導、民間投入、外資進入的多元投入機制。應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資金向小城鎮建設傾斜;積極爭取信貸投入;實行以地生財、以財建鎮,最大限度盤活土地資源,以特許權經營(bot)、轉讓資產權益(tot)方式及資產收益抵押方式,籌集建設資金;經營好城鎮有形和無形資產,可將市政設施的使用權、經營權實行市場營運,通過轉讓、拍賣城鎮空間、廣告經營權、線路經營權、設施冠名權等獲得收益;積極利用世行貸款建設重點鎮,爭取供水設施和歷史文化名鎮專項資金扶持小城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個人和外商投資建設和經營自來水廠、燃氣、公共交通、垃圾和污水處理等城鎮基礎設施,或者經商興辦鄉鎮企業。
(四)堅持產業導向。興鎮必興業,興業才能強鎮。小城鎮發展必須以產業為依托。應當因地、因鎮制宜,找準主攻方向,發展主導產業,避免“小而全”。要通過產業布局、產業規劃、產業政策來引導集鎮的發展,制定有利于促進二、三產業集中的扶持政策,引導龍頭企業、經營者向小城鎮匯集,形成產業集中區,形成生產要素聚集地,既壯大鎮區經濟實力,又增強對農村經濟的輻射功能。比如,曾口、恩陽、江口鎮可以規劃為工業園區;又如,光霧山、諾水河、白衣鎮可以建設旅游園區;再如,樂壩、清江、巴州鎮可以發展商貿物流園區,涪陽、大河、駟馬、尹家、鐵溪等地可以規劃發展農產品加工園區。
關鍵詞:小城鎮;建設;問題;策略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將發展農村小城鎮作為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盡管小城鎮戰略仍存在爭議,但從歷史發展的趨勢分析,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9億多農村人口的超大規模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是推進城市化道路的一項正確的戰略決策。加快發展小城鎮建設,可以大規模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促進鄉鎮企業聚集,提高經濟效益,有利于節約用地和環境保護。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對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都將發揮重要作用。小城鎮建設是國家城市化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新時期城市發展方針。大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合理發展小城鎮是推進我國城市化的重要途徑。目前,小城鎮建設在我國正進入快速推進的時期,在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如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努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正確把握小城鎮建設的發展方向,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是我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加快小城鎮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擴大內需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抓手,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是提高城鎮化水平、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是一項必須兼顧到各方面利益的系統工程。盡管小城鎮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
一、小城鎮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小城鎮建設規劃趕不上建設步伐。
有些地方小城鎮發展很快,早已突破了原來的規劃,但有些地方兩個或多個相鄰的鎮已經聯在了一起,形成了具有一定城鎮化水平的經濟區域,由于受到行政區劃的制約,這些經濟區域的基礎設施不能共享,造成資源浪費,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在低水平上重復建設,引起財力的浪費,其原因主要是:(1)規劃缺乏前瞻意識。小城鎮建設僅僅從眼前利益出發,沒有考慮到今后發展需要,沒有作統一周密的部署,往往先規劃,后,先建設,后拆遷。(2)規劃缺乏整體配套意識。小城鎮內各種公用設施應該相互配套,同時規劃實施到一定程度,行政區域應同步調整,實現市政公用設施資源整合利用。
2、小城鎮的規模偏小,功能單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小城鎮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雖然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但遠未達到適度。小城鎮的規模偏小必然造成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狹小,使得城鎮經濟難以繁榮起來,城鎮功能的發揮也受到極大的影響,導致小城鎮發展的后勁嚴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財力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小城鎮規模偏小對資源的集聚能力小,既難以把周邊的資源吸引過來,又無法對鎮域經濟產生輻射。鎮域規模小,而公務員并少不了多少,必然會加劇農民負擔。
3、小城鎮建設資金短缺導致鄉鎮政府的急功近利行為。
資金問題是小城鎮建設的大問題。小城鎮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從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到文教、體育等公益事業,都需要巨額資金。從全國來看,小城鎮的投融資體制逐漸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但總的說來政府部門的投資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單一的投資渠道。主要渠道有“以地生財”和“集資建鎮”等。“以地生財”是當前各地小城鎮籌集建設資金的主要手段,這種做法實際上與保護耕地的國策相矛盾。在實踐中,各個小城鎮都盡可能多出讓一些土地,或者變相把農用土地非農化?!凹Y建鎮”也是小城鎮籌集建設資金的主要做法之一。
4、小城鎮建設缺乏可持續性。
一些地方政府在小城鎮建設中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忽視長遠利益,嚴重影響了小城鎮建設的可持續性。(1)環境污染嚴重。不少小城鎮環保意識淡薄,治理污染的能力差,污水廢氣亂排亂放,各種有害物質嚴重超標,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2)過度占用農業耕地。不少地方在推進小城鎮建設過程中,不注意保護耕地,房屋建設過于分散,建新不拆舊等現象較為普遍。過度占用耕地,既不利于小城鎮建設后續用地,也不利于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其帶來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
5、小城鎮結構形態環境雷同缺乏特色。
小城鎮規劃中“技術烏托邦”的思想與文化的趨同性帶來小城鎮規劃色的缺乏。小城鎮規劃設計中套用大城市的規劃模式,造成小城鎮原有特色的消失。小城鎮規劃對特色的認識有待全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僅注重規劃中的物質特色,忽視了小城鎮特色中的非物質要素;城鎮特色應是一個整體,從結構形態規劃,用地總體布局到詳細規劃、建筑單體設計、園林景觀的各個步驟。
二、加快小城鎮建設的對策
1、科學合理規劃小城鎮布局。小城鎮規劃是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小城鎮規劃要在城鎮體系規劃指導下,依托產業和區位優勢,布點在有經濟優勢,資源優勢,產品優勢的區域。從宏觀上、全局上進一步優化小城鎮的布局,將小城鎮匯入分工明確,布局為合理的城鎮體系,利用大市場形成強有力的增長點。
2、集聚人口,擴大小城鎮規模。小城鎮的吸引力,直接取決于其有機體的多功能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就業和發展第三產業吸引力。二是調整產業結構,促進二、三產業發展,加快小城鎮建設創造良好的條件。三是做好招商引資,包括民間投資、外商投資、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四要積極利用優惠政策挖掘潛力、盤活資產、促進建設,加快人口和生產聚集。
3、多方籌資,解決小城鎮建設資金短缺問題。小城鎮建設需要大量資金,僅依靠國家和農民是不現實的,而應該進行融資體制創新,拓寬融資源渠道,建立多元投資機制。(1)出讓土地使用權籌資。在國家政策允許的情況下,通過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把小城鎮經營性用地納入一級市場,由政府壟斷,以公開拍賣的方式出讓土地使用權,籌集建設資金;(2)利用貸款籌資。在對還貸能力和項目回收期進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向國家政策性銀行和國際金融機構申請低息或免息貸款。利用貸款所籌資金用于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3)引進資金。小城鎮依托本地特色優勢,通過招商引資。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加快小城鎮建設。
關鍵詞:加快 農村小城鎮 建設
加強小城鎮的綜合管理、建立和完善服務機制。加強小城鎮的綜合管理,是一項重要的工作。要引導農民擺脫小農意識,樹立整體觀念,積極培養進鎮農民的法律意識、科普意識和文明習慣,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要加強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的配套設施建設,做到規劃和建設同步進行;要建立科學的物業管理機構,完善服務機制,建管并重,以管促建,樹立農村城市化新形象。
一、小城鎮建設基本概況與狀況
小城鎮發展還是比較快,幾年的時間全省村鎮鋪裝砂石以上道路1.04億平方米,年平均增加0.21萬平方米,道路鋪裝率由98年的82%提高到89.87%,其中小城鎮鋪裝高級道路101.7萬平方米,年平均增加203.4萬平方米;自來水普及率由98年的50.60%提高到60.66%,其中小城鎮自來水普及率由98年的74.78%提高到82.36%;小城鎮共增加地下排水管網588公里。小城鎮地下排水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小城鎮住房向城市化邁進。全省村鎮新建住宅、公共建筑、生產性建筑等房屋建筑面積達到7933萬平方米,年平均新建房屋1576.6萬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由98年的16.47平方米增加到18.65平方米,住房磚瓦率由98年的58.86%提高到73.05%。其中小城鎮新建住房20.18萬戶,1895萬平方米,年平均新建住房379萬平方米,人均住房由98年的17.25平方米增加到19.52平方米,住房磚瓦率由98年的77.43%提高到87.9%。
二、加快小城鎮發展的建議
1 建設要有新措施。首先,要建立城鄉聯動和整體推進建設機制。各級政府要敏銳地把握國家政策走向,把發展特色產業、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培育新農民和大市場作為推進農村城鎮化的抓手,按照“資源集中利用、企業集群發展、環境集中保護”的原則,打破所有制和城鄉界限,實施城鄉經濟融合和一、二、三產業聯動,創辦高標準鄉鎮工業園區,以基地的形式,推進各種生產要素加速向小城鎮聚集,招商引資,吸引有實力的企業落戶農村小城鎮,提高小城鎮建設質量。還有制定一套優惠政策吸引本土非公經濟人士參與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外商和民營企業家在小城鎮創業、扎根,發展鄉鎮企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和家庭工業,提高小城鎮的綜合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同時,要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制度,促進農村小城鎮建設可持續發展,確保農民的收入穩定增長。
2 要優先發展農墾和森工小城鎮。具有大農業、大林業的特點,是農業大省和林業大省,上百個農墾、森工小城鎮星羅棋布。農墾和森工小城鎮普遍經濟實力強,工業化程度高,組織程度高,發展基礎好,建設水平高,輻射能力強,具有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應成為我省小城鎮建設的重點,必須大力扶持和優先發展。
3 省級及以上政府或有關部門應盡快完善村鎮建設必要的法律及規章制度,建立必要的研究與管理機構,完善職能,認真解決村鎮建設存在的許多矛盾與問題,確定符合實際的城鎮化標準,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制定切合實際的發展小城鎮建設的有力措施,推進城鎮化進程。
4 小城鎮建設投資取向。除工業、生產、民用建筑主要以民間、企業投資外,基礎設施、園林綠化、公用設施等應主要由政府投資建設,或以經營城鎮的手段進行開發建設,村鎮的總體規劃的編制與實施應由政府投資與管理。
5 要圍繞農村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搞好小城鎮規劃建設。我省是農業大省,已發展綠色農業為宗旨,走有特色的道路,農業發展現代化。小城鎮建設必須緊緊圍繞農村的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和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三個中心環節,規劃和建設好小城鎮,進一步促進農業強省建設。
【關鍵詞】城鎮化;優勢;思考
一、城鎮化的意義
加快小城鎮發展,對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帶動城鎮化,發展鄉鎮企業和狀大縣域經濟,帶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加快小城鎮發展,就是通過小城鎮這個重要階梯,從就業,社會保障,住房、教育、醫療、計劃生育、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解決好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問題。就是要在城鄉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既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加速農村文明進程,又緩解了城市壓力,推動城市化進程,這也是城了統籌,共同發展的需要,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完善社會管理,走共同富裕道路,真正實現城鄉和諧,社會整體和諧意義重大。
二、小城鎮建設的優勢
1、政策優勢
“十二五”時期,我國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戰略取向,將進一步促進城鄉經濟的發展,使更多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入第二、第三產業,從而減少農業人員,提高農業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進而擴大消費,提高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近期中央出臺的二號文件,更是對系貴州這樣的地方帶來更多的自和優惠政策,對加快發展帶來了很好的機遇。
2、農民的心聲
我國農村經過幾十年的改革和發展,一部分先富起來的農民正轉向非農產業,他們走進周邊的小城鎮,并通過城鎮對生產要素的聚集效應,帶動輻射周圍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小城鎮的發展,現今還沒有走出來的農民都以先走到小城鎮的農民為榜樣,要向他們學習,爭取自己也成為城鎮里的一名成員,大多數人都愿把近年的勞動收入的多數效在買房和建房上。
3、生存壓力小
小城鎮的優勢現為人口壓力小,體制上靈活,農民工進城就業落戶的門檻低,障礙少,在小城鎮農民工與其他職工同工同酬,能夠享受基本公平。在小城鎮沒有嚴格的戶籍限制,沒有很高的房價,沒有很高的生活消費。若農民向就近小城鎮遷移,語言能相通,人呢風俗又相似,文化、生活方式又相差不遠,在心理上又沒有受外排壓力。小城鎮里的服務設施又能增加農民的生活幸福指數,使他們更能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
三、小城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城鎮規劃規模較小
近年來一些地方的小城鎮建設取得一定成效,積累了一定經驗,但我覺得如西南地區人口較多是客觀事實,就現在建好的不少小城鎮給人的感覺就是太擠,人行道、車道設計得窄,盲道這種體現人性化的設施沒有完善。地下設施上設計缺乏長運性,如下水管口徑由于過小導致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被翻修,公共設施中如公廁,修息櫈等設計建得少。還有今年挖通信管道,明年挖煤氣管道,后年挖排水管道的現象出現,一方面浪費了大量的公共資源,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給市民的出行,居住帶來不便。城市管理方在, 由于小攤小炍的知法率低,執法隊伍也缺少專業技能和規范意識,在執法過程中出現粗暴執法。加上近年出現在貴州的翁安事件、黔西事件等,給我黨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
加上前些年各地政府部在大力發展房地產,在配套設施規劃建設方面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中低端市場的建設,而民眾的購買力客觀上決定了地攤,零食攤販存在的必要性,還好是近年中央出臺的一系列嚴格房地產業的政策限制了房地產炒作,同時“十二五”規劃放緩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指標:7%左右的增長率這個數字,給地方上發展小城鎮留足發展空間。
2、新城鎮的定位不夠
在現階段開建中的小城鎮均缺乏有力的支柱產業,即使有、都有在規模小,鏈條短,現代化水平低的狀況,對城鎮資源整合能力都還有待提高,對市民出行交通便利的問題沒有解決好。
3、對環境問題重視得不移
由于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本部地區的淘太產業就有很多往西部轉移,在西部接納的企業中就有不少是對環境有污染的,這些企業雖然能給西部地區用較短的時間提高經濟效益,但負面帶來的污染周邊環境問題地是嚴重的。
四、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思考
1、統籌規劃、合理布局。
針對西部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慢的實際、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以縣城為中心,建制鎮為重點,分期分批,非均衡推進當地新城鎮建設思路,按照“推新區拉老區,先基礎后配套,先重點后一般”的原則,先制定出長遠點的建設規劃,注重規模、容量、能有遠景點的綜合承載,運作能力,把小城鎮建設目標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全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統一起來,讓人感受有搞當今小城鎮建設又有未來發展領先意識的體觀。
2、量體裁衣,因地制定
在現有的經濟能力下,積極爭取上面部門政策,資金支持,通過招商引資等融資方式,加強建設力度。要體現出“高起點、有特色、重長遠”的原則,具有超前性、科學性、實用性。注意留足城鎮未來發展的空間。根據自己的可運作資金情況,根據自己的環境地理情況合理安排,合理布局。能依山建的就依山、別一味的追求推平。
3、注重制度創新
在小城鎮建設中可進行投資體制試探,如:土地入股份紅。按照“政府主導、農民自愿、一事一議”辦法。別人出資,農民出地共建共管,按股份分紅的道路,這種方式又能很好解決征地拆遷難的問題。
土地置換方式試探,達到以地生財,以財建路,以路帶城的目的。
協調銀行、企業、農民合作。對企業生產時對農戶有影響的地方,政府出而幫助企業,銀行資金的解決農戶從廠區或受干擾地區搬至小城鎮的費用。
4、重視效益、強化管理
小城鎮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經濟發展的狀況,所以,在建小城鎮時,要有自身優勢主導產業作支撐,把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把產業發展納入城鎮發展,區域發展的軌道。各地應從實際出發,根據自身發展優勢,歷史沿革、地域特點,民族文化 ,來挖掘內在底蘊和民族文化特色,找準主導產業。積極培育出優勢產業以夯實小城鎮經濟基礎。
塑造出良好的管理環境。加強管理隊伍尤其是執法隊伍建設,通過對現有人員進行培訓,規范好管理制度,讓公仆真正服務于農民服務于市民,處理好干群矛盾也是和諧新城鎮的需要,就現城管隊伍為例,近年來,不少地多出現的,媒體報道出的一些城管粗暴執法事件。雖說這些事件的原因復雜,但有一點,就是與城管隊伍整體素質不夠高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對現有人員加強政治思想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嚴格把關、在社會上招收人員進入管理人員隊伍,既減輕了社會的就業壓力,又得到老百姓的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