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5 17:36:31
序論:在您撰寫課堂教學的思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組織;教學效果
目前在大部分學校中,課堂教學幾乎都是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比最大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是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效果不好,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低,所以現在大家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改善課堂教學的效果。課堂教學的改善是專業內涵建設的重要方面,課堂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學互動和教學相長的載體。要把課堂變成學生自主、討論、探究的場所,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人或事能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把課堂教學引向生活的天地,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針對我們學生的特點,在有些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嘗試,嘗試讓學生走上講臺,扮演老師的角色,給其他同學講解某些知識點,讓學生體會當老師的感受;老師走下講臺,扮演學生的角色,在下面聽學生上課的時候,也可以體會學生聽講時的感受。這種角色的反串有助于不同角色之間的互相理解,是不同角色之間溝通的很好的方式。
一、教學的組織實施
具體實施過程中,我的做法如下:首先是對象的選擇一定要謹慎,如果對象選擇不好會直接影響這種教學方式的效果,我一般選擇的對象是大一第一學期的學生,主要是考慮到新生的學習熱情比較高,而且他們這方面的能力又比較欠缺,所以選擇他們來實施這種教學方式效果一般都比較好。其次是內容的選擇,我的經驗是要選擇相對簡單的內容,而且要選擇書本中相對比較靠后一點的內容,因為只有經過前面內容的學習,學生才能對相關的知識點有所理解,這樣在他們上講臺的時候才能講出一些內容,而且要選擇相對比較次要的一些知識點,即使學生在講臺上沒有把這個知識點講透也不影響對整體內容的理解。其次是組織實施,這個也是最關鍵的一點,直接影響到這種教學方式的成敗,我的做法是一般先讓學生主動報名參加這種課堂實踐,因為這個課堂實踐的表現會直接與平時成績掛鉤,所以學生一般都比較積極報名,我記得有個班班上總人數45人,主動報名參與的達到25個人,占了一半多。然后根據報名情況與學生溝通,給每位學生分配教學內容,提前給學生一段時間準備,分配內容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順序,前面幾位上臺的同學一定要選擇學習認真,表達能力強,知識點掌握好的同學,只要開始講的同學講的好,給大家樹立了一個好的標桿,那么后面的同學就會有壓力,他們就會積極努力的去準備,這樣整個課堂實踐的效果一定會很不錯;如果前面的同學沒講好,后面的同學也不會認真對待,這樣效果就比較差。在實施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我們不能忽略,每個學生在講臺上面講完他所負責的內容之后,老師一定要進行點評,點評的內容包括: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講解是不是到位,學生在講解過程當中整體表現怎么樣,有沒有把握教師這個角色中關鍵的地方等,原則就是既要鼓勵學生,指出其做的好的方面,同時也要給學生一些壓力,指出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讓后面講的學生有改進的方向。
二、教學效果分析
通過這種課堂教學實踐,可以達到如下效果:
1.提升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自我表達能力是學生在以后工作崗位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主要的鍛煉機會就在大學階段。讓學生上臺講課對學生的表達能力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特別是表達能力不太好的同學,可以通過若干次的上臺機會帶來大幅度的提高,這種鍛煉對學生以后職業生涯的發展也能夠帶來很大的幫助。
2.提升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學生接到任務之后,一般都會很積極的去準備;在上臺之前他一定會通過各種途徑把所要講的內容弄熟悉;經常進行這種訓練對于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3.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學生在臺上講的時候,我會讓學生完全扮演老師的角色,他可以讓其他同學站起來回答問題,也可以讓同學到黑板上去做題目,甚至可以扣表現不好的同學的平時分;這種方式會大大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4.增加同學之間的了解。學生在臺上講的時候其實也是表現自己的時候,通過在臺上的這種表現,可以讓其他同學更加了解你,這種了解對于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幫助很大,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班集體的凝聚力。
三、問題及解決方法
在實施過程中容易碰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如下:
1.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在有些時候,我們實施這種教學方式的時候會發現學生的積極性不高,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教學對象選擇不恰當,二是對學生的激勵不夠。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可以采取如下辦法:首先教學對象的選擇要謹慎,如何選擇在上面已經談過;其次是對學生的激勵,我們可以采取精神激勵和實質激勵相結合的辦法,精神激勵是指讓學生通過參與這種教學實踐能夠獲得一種成就感,實質激勵可以采取加平時成績的辦法,在實踐中我發現通過這兩種激勵辦法的結合,一般情況下都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
2.學生在臺上講不好。學生上去講了,但是講不好,這是我們大家經常碰到的另一個問題,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學生備課不充分,二是教學內容選擇不當,三是老師點評不到位,學生不知道什么地方沒做好。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可以采取如下辦法:激勵學生,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具體做法上面已經提到;選擇相對簡單而且不是很重要的知識點進行實踐,減少學生備課時的難度;針對每位同學的表現,老師要進行恰當的點評,點評過程中要多肯定學生的表現,多表揚他們做的好的地方,不足之處也要注意表達的技巧。
3.學生在臺上講時,課堂紀律不好。學生在上面講時,課堂的紀律經常不好,這是我們大家經常碰到的問題,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在講臺上時威信不夠;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采取如下辦法:授權給臺上講課的學生,他們可以完全扮演老師的角色,對于表現不好的學生他們可以提問或扣平時分;老師要輔助管理課堂紀律,學生在上面講課的時候,老師可以坐在第一排或者最后一排聽課,如果看到經常講話的學生,老師也可以坐到他們邊上,這樣對學生會有一些威懾。
參考文獻:
[1]徐麗娜.淺談課堂教學改革[J].科技信息,2011.
[2]王冬梅.“1+1”高效課堂教學感悟[J].新課程學習,2009.
[3]李松林.論課堂教學改革向縱深推進的著力點[J].中國教育學刊,2012.
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這是我們共知的。引導的好與壞是直接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沖擊,從而影響到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至少要做到兩點: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說話。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實現學習活動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把興趣稱為最好的老師,這一點兒也不錯。興趣是孩子樂意學習的最大動力。課堂教學應該建立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老師就應該在課堂教學設計中下大功夫,怎樣去營造這種輕松和諧的氣氛是老師要考慮的。在這里,教師慎重處理剛入中學的初中生面前的許許多多個“第一”,是很關鍵的。
第一次印象,要深刻、啟智。教師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天,就要想辦法,引起他們對學校生活的興趣,學校美好的自然環境、和藹可親的老師,這樣就組成一個直觀教具,引發學生的興趣。
第一次轉換,要自然、親切。小學到初中是環境與角色的轉換,教師要設法及早使他們感受到初中生活的向往以及對知識的追求。教師第一次講課或組織活動,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老師時時注意著自己,關心著自己,要求著自己。讓他們傾心交談,教師也可以參加他們的活動,使他們盡快熱愛學校生活。
第一次要求,要具體可行。第一節、第一次上課學生接觸到的知識、教師要講的正確、清晰,不含糊,不模棱兩可,要有一定的直觀性和趣味性,使形成強烈的信息刺激,經久不忘,要講究教學藝術。
第一次交談,要寓情寓理。老師和學生的第一次談話,要十分注意感情、態度和分寸,要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學活動達到預期目的,就要講究語言美。
教師做好這樣的“第一”只能是工作的起點,不應是工作的頂點。做好第一次,以后每一次都應向第一次這樣做,相信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指日可待。
二、鼓勵學生說話
課堂中有了輕松和諧的氣氛,老師還應該調動學生進行積極思維,鼓勵學生說話,讓學生有什么說什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無拘無束的自由暢說中培養敢想敢說、勇于提問,勇于爭辯的創新品質,最大限度釋放各自的潛能。
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既動腦、動耳,又動手、動嘴,還是提倡“課堂麻雀嘴”好。每一堂課都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講話,在講授新課以后,先開拓學生思路,激發學生情趣,讓學生自己根據教師新授內容或提出問題,或互相質疑問難,或獨創求異,可以進行小組討論,或同座互相補充,糾正,允許爭辯。
當然,對學生的觀點給予足夠的尊重和保護,教師可適時點撥引導,讓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求異創新能力和個性發展潛力在不斷的語言爭辯中得到培養與發展。
1. 教室的布局
中國的課堂大多人數偏多,有四、五十個學生已經算小班額了,六七十人的班額無論市、縣還是鄉鎮都不算稀罕。一般情況下,教室里都是桌桌凳凳行列對齊,面朝黑板整齊排放。由于座位的局限性,使得學生的交往活動范圍不廣,形式也較單一。而英國則是真正的小班授課,小學,教師是包班制,一個教師包一個班的全科教學,一個班也就10來個學生,甚至不到10個;在初、高中教師是包科制,每個班最多也就20多個學生,課堂管理靈活,桌椅擺放形式是小課堂就與講臺圍成圈,大課堂就以小組為單位圍成若干個小圈。教師成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促使所有成員雙向交流。在英國,學生不必拘泥固定座位,每節課可尋找不同的學習伙伴,他們課堂桌椅的擺設非常有利于這種交往模式的開展,創設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符合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甚至全員交流的原則。
2. 教師的肢體語言
中國的教師很注重自己在學生面前的個人形象,總是莊重嚴肅一板一眼的,他們要求學生也要坐端行直,不得交頭接耳,不得有小動作,他們自己很少有肢體語言,一般都是在講臺上“滔滔不絕”,課堂氣氛也是比較嚴肅的。而英國的教師則大多幽默風趣,不拘小節,上課時肢體語言豐富,不時手舞足蹈,課堂上對學生也沒有太多要求,學生們坐姿隨意,舉手發言時動作各異,上課期間站起來甚至出去都時有發生,他們不覺得課堂走動是個多大的事。
3. 教師對課堂的監控行為
因為大班額的緣故,中國教師普遍認為安靜、良好的課堂環境是全體學生認真聽講的保證。他們要求學生嚴格遵守課堂紀律,不得交頭接耳隨意說話。而英國的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盡量創造一種活躍、和諧的氣氛,使學生完全放松。他們的耐心真的是出奇地好,教師在講課時,學生可以隨時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問,教師并不介意被打斷,而是很有耐心地給予講解。我聽課的過程中親眼看到課堂上,一個八年級的男生拿著30多分的數學試卷(滿分100分),和任課教師商量能不能這個成績不算數,讓他重新再考一次。在我這中國的教師看來這無理可笑的要求,雖然也是拒絕,英國的教師居然耐心地答復了5分鐘。
在我國,教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來回走動,進行紀律的監控,并且會認真聽學生討論,或在考試時站在一旁看某個學生答題。但在英國這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他們認為如果學生在討論時教師在旁觀看會令到學生緊張,進行中的話題會中斷。英國教師的做法是:在討論結束后檢查和對比各小組討論結果,從而檢測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4. 授課方法
中國教師的課堂多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人式教學方法,講授內容大都緊緊圍繞課本內容,教學嚴謹、系統、完整。學生被要求記課堂筆記,英國的課堂教師在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動起來忙起來。作為observer我隨堂聽過英國Maiden Erlegh School八年級的地理、數學、法語和戲劇課,雖說學科不同,但所有的課堂卻有一些相同之處:貌似簡單課堂教學活動的背后掩藏著教師的匠心獨具,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學生的自主活動更多,孩子們一會動手剪剪畫畫一會寫寫算算一會組內總結陳詞忙得不亦樂乎,教師們就顯得安靜多了,他們更多是觀察是點到為止的引導。他們強調學生應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應看到學生的潛力。在課堂上盡可能擴大學生思考和實踐的空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主動地獲取外語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重教學內容獲取,而輕教學形式。
5. 授課方式
中國有統一的教材和大綱,教師面向全班授課,教學模式相對統一,教師以黑板為主,會利用多媒體設備,學生以筆記為主,間或有師生互動;英國則實行差異化教學,學生沒有固定班級,沒有材,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修課程,每個學生一個課表,實行跑班制,任課教師教室固定,為學生設計每節課的學習內容。課堂活動是培養和發展個性的過程,學生的人格受到尊重。英國的課堂教學是面向個體的個別化教學,分組教學是個別化教學的基本形式。雖然教學是在學生群體中進行的,但沒有統一、同步的要求,學生有按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的自由,也有在一定范圍內選擇學習任務的自由。
6. 師生關系
在中國,教師被奉為權威,知識是通過教師的傳授而獲得的。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也是不同的;英國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多自由的機會,知識是依靠學生自己去探索和發掘的,教師只是協助者和引導者,英國的學生也更喜歡質疑和挑戰教師。聯想起來英國的課堂上教師尊重學生人格的微小細節:他們在給學生答疑解惑時,為了和學生保持平視,會俯下身子,或者蹲下來,或單膝跪地甚至雙膝跪地,換位思考,作為教師在中國的教室里我們有注意到這些嗎,有關注過和孩子們平等這回事嗎?甚至在大學培訓期間,給我們授課的教師們也很注意這一點,圖片為證,高高帥帥的Ted教師俯下身子聽我們討論時還怕我們有壓力,干脆單膝跪下加入我們的小組討論,真的好感動??!當孩子們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釋放,雖然年幼卻時刻得到充分的尊重;在這樣的氛圍里尊重培養了尊重。
7. 課堂評價方式
一、數學教學活動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發展智力、全面培養數學能力的主要途徑。每一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活動經驗和知識積累,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而每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水平是不同的,數學教學活動應在原有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學生培養和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水平,主要培養他們獨立思考,不迷信權威的理性品格;培養他們尊重事實,不感情用事的理性精神;培養他們進行思辨分析,不混淆是非的理性態度,進而提高學生的智力和全面的數學思維能力。為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必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不僅是行為上的參與,更要有思維上的參與,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與大家討論疑難問題、發表自己不同意見等方式。激發思維:通過促進學生在心理活動中的同化和順應,深化思維,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數學教學活動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20世紀中葉以來,由于計算機和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應用數學和數學應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數學幾乎滲透到了每一個學科領域和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高科技本質上是數學技術”“數學已經從幕后走到了臺前。在某些方面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因此作為未來公民,不僅要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還要能將這些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這就要求數學教學活動應該幫助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和技能、受到數學的初步應用訓練的同時。著重發展數學的應用意識。使他們能夠用數學的眼光進行思考,找到數學應用的契機。而傳統的數學教學只重視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的教學,忽視了數學的應用,從而數學變得抽象、難懂,進而學生沒有興趣。新課程改革后重視了知識的應用。如:在學生中開展“數學建模”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擴展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體驗了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同時開設體現數學應用的專題課程,鼓勵學生收集數學應用的事例,如:應用函數等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有關利潤最大、成本最少等問題。加強數學與日常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數學教學活動要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再創造”的過程
數學高度抽象的特點,從而造成了數學的難懂、難學,這就需要學生經歷感受、體驗和思考的過程,并用自身的體驗與創造的方法來學習數學,只有當學生自己通過思考建立起來的數學理解力,才能真正懂得數學。學好數學。而要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活動過程,就是為了讓學生去感受、體驗、思考。讓學生置身于適當的學習環境中,從自己的經驗和認識基礎出發,在老師的指引下,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抽象概括等,去發現或探索數學規律或結論,進一步地去證實或否定他們的發現或猜測。通過這種“數學化”和“再創造”的活動獲得的數學知識。與傳統的灌輸教學法下學生被動的接受、強化儲存所獲得的數學知識相比。效果要好。印象要深刻。在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活動過程后。學生能更好地感受。體驗數學的魅力,從而更好地培養自己的數學理解力,更好地認識,理解和獲得抽象的數學概念、結論,學好數學,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
四、數學教學活動要加強師生的互動活動
[關鍵詞]新課程 課堂教學 思考
新課程實施以來老師最大的困惑是:如何按照新課改要求實施課堂教學?新課程所倡導的課堂教學是開放的,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與促進者,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探究式、合作式。這種課堂教學并沒有減輕教師的負擔,而是把教師推上了更高的臺階,要求教師熟知課標,深入研究教材,能靈活的運用教材,能根據學生實際合理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探究、組織學生交流,懂得適時的點撥誘導,掌握與學生溝通的技巧。但我們在具體實踐中卻走入了幾個誤區:
一、把問題教學變成了“學生被你牽著鼻子走”
教師通過一些背景材料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并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引導性的問題,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得知識與經驗,并形成一定的能力。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模式。但往往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并不能暗示學生我需要知道什么?怎樣才能知道?而是讓學生一頭扎進你設計的問題,絞盡腦汁,也無法掙脫你下的套子。真正的收效是:大多時候學生對你設計的問題并不感興趣,甚至產生抵觸情緒,或者你設計的問題根本不適合學生。所以我們一方面力求用有興趣的問題吸引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在自學教材內容后提出問題。大部分教材內容都可以采取學生先自學,然后提出疑問,師生合作交流這種教學方式。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是本節課的疑難點,也可能是在實際生活中碰到的相關難題,這些問題才是學生真正感興趣且急于解決的。不要讓你的問題限制、束縛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學到自己想學的又需要學的東西。
二、錯誤地理解“師生互動”
新課程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往往被當做是老師提問,學生思考、討論后作答。這種問答式教學恰恰扼殺了學生的個性思維。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必把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都設計成問題提出來,要留有余地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各持己見的情況下暴露出更多的問題,也呈現出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師生對話,讓某些錯誤的認識漸漸被一些人發現,讓一些正確的、更好的思路與方法漸漸被大家認可、接受,然后通過老師簡短的點評、講授使學生學到知識、學會學習的方法、體驗學習的快樂。例如,在學習“圓的一般方程”時,可以先讓學生做:把圓的標準方程展開,然后問“圓的標準方程展開后有什么特點?它的一般形式可寫成什么?具有這種形式的方程一定表示圓嗎?”這些問題順次提出后,學生馬上進入自主探究階段。前兩個不難得出答案,但后者較費勁。你可以讓學生每人寫出一個這種形式的方程,再判斷自己寫出的方程是否表示圓。進行到這里可能就不那么順利了,你可以與學生交流判斷的方法及依據。第三個問題解答后,你乘勝追擊:“這種形式的方程什么情況下表示圓?圓心坐標及半徑分別是什么?其余情況下方程表示什么?”這一系列的做、想、交流、歸納概括之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就實現了。所以說“師生互動”就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的探究,學生的不會引起的討論點撥及學生在引導探究后的歸納概括,老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評價與指導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師生互動”應該是互相取長補短、發現并解決問題的過程,查漏補缺的過程,選擇最優的過程。
三、以為“合作交流”是課堂教學的最佳方法
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但需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時機。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問題需要合作交流。有些簡單問題讓學生合作交流既浪費時間又助長了一些不積極動腦、動手的學生不良學習習慣的養成。有些過難的問題直接交給學生合作交流,也既浪費時間又容易使學生心理受挫,產生自卑感。如果先點撥引導一下,讓大多數學生能頓悟此題目與已學過的哪些知識有關,能猜想該用什么方法,從哪兒入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一會兒,再合作交流具體的解決思路與方法,則既給了學生互相學習的機會,又不抑制學生的個性思維,有利于學生自我肯定又相互欣賞。其次,搞清楚什么時候需要合作交流。不是每個知識點的學習、每種解題方法的掌握都需要合作交流。簡單題目教給學生自主探究后稍加點撥即可,復雜題目在學生獲得一定的信息、經驗后,在具體的方法選擇上讓學生合作交流既可以相互學習,又可能得到老師預料不到的結果。師生的合作交流往往是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合作交流之后進行,這樣會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另外,合作交流的度要把握好,合作交流的內容要明確、解決的問題要具體,避免放得太開、扯得太遠,偏離主題。在合作交流中不要盲目地否定一些想法,不要急于對學生的想法做出好與壞的評價,以免挫傷一些學生的積極性,也不便于發掘學生的的潛能。通過合作交流,老師要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過程,以便進行學法指導。要在合作交流中增進了解,培養協作意識,營造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積極向上的氛圍中提升能力、增強自信。
四、盲目追求“一步到位”
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普遍感到課時不足。這一方面反映出我們對新課標吃得不透,對教材把握不準。一些在高中任教時間較長的老師,總感覺新課程把一些該要求學生學習、掌握的內容、解題方法沒有提到,或者有些方法不講學生解題不方便。還有一些老師受輔導資料的影響,總覺得有些東西不介紹給學生是自己的失職。于是把一些新課標不要求的內容硬是要添加進去,通過上習題課讓學生去接受舊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定理、解題方法。這樣既加重了學生的負擔,造成學生心理壓力過大,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有問題,過早地放棄或厭學,又浪費了有效的教學時間,降低了教學效果。而實際上有些方法、結論無需學生過早地接受,在后續學習中隨著知識、經驗的積累,學生自然而然地會領會。另一方面,說明我們沒有吃透學生,不了解學生現狀,這種強迫教學就是不適合學生的無效教學。如果課堂上什么都講則反而造成什么都講不透,講的不細致、不到位。成為為追求“全面”而淡化了“本質”。因而,每節課都應該先從宏觀上整體把握,再從微觀上具體設計。習題課的效果往往達不到預期的設想,只要引導學生掌握必須掌握的即可,要學會選擇和放棄,不要追求“一步到位”。
五、認為課堂教學的理想效果是“學生說對了,也做對了”
“學生說對了,也做對了”只能說明一部分學生把一些問題弄明白了,而不代表全部,也不可能代表全部。
我們總不希望看到學生出錯,不能正視學生的錯誤,這是我們教學藝術上一個大的缺憾,也是制約了我們培養創新型人才、改進教學的重要因素。學生的錯誤往往暴露出課堂教學的一些疏漏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所存在的誤區。教師應充分認識學生錯誤產生的內在合理性,并盡最大可能對錯誤中的合理成分給予肯定,而不是簡單的全盤否定。這樣有利于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還有激勵學生努力尋找自己錯誤根源的作用。學生的認知錯誤應借助學生的自我否定來得以糾正,教師要通過學生的錯誤反思自己的教學。學生的錯誤往往反映出我們的概念教學不扎實細致或解題不規范,或不重視理解公式中的附加條件等等。所以,我們有時為學生提供一些反面的學習材料,或在問題中設置一些陷阱,最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呈現出一些錯誤或疏漏,我們正好可以借助學生的錯誤促進其認識的升華。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活起來,學生才會勇于挑戰,敢于懷疑,做好自己。
關鍵詞:積極 主人 發展
一、大膽放手――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要放手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去探索并嘗試學習新知識,這道理很多老師都懂,但在實際教學中,很難落實在課堂教學中。
比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一課時,有些教師雖然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導,但放的還不夠,學生稍作推導后,就讓學生說公式,而后拼命強調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殊不知,絕大部分同學通過一會兒的拼、擺、剪是推導不出的,教師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優秀學生會了后就讓他們說,應注意讓一般甚至后進的學生推導出來,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來明白公式的來源、意義。
二、走進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就是通過將數學教材中枯糙、脫離學生實際的數學知識還原,取之于學生生活實踐并具有一定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以此來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新版的小學數學課本也正朝這個方向在努力,在教學中,我尤為重視。
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以學生熟悉的,并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取代脫離生產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如在教學第六冊“歸一應用題”例一時,我把教材中的題目“一輛汽車3小時行120千米。照這樣計算,5小時行多少千米?”作為“試一試”,之前,以“小明買4本筆記本用去了16元,照這樣計算,買6本筆記本需要多少錢?”由于要知道“買6本筆記本需要多少錢,必須先知道筆記本的單價”這一認識是學生生活經驗中早已具備的,因而在解答時,更顯得得心應手。又如,在教學第六冊例3“挖一條水渠,計劃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實際每天挖40米,實際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學時也將例題作了一點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飲,一家人計劃每天吃3塊,30天吃完,實際每天吃了5塊,實際幾天吃完?”由于要求“實際幾天吃完,必須知道冷飲有多少塊”這又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在解答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興趣盎然,思維也活躍了。
在教學中,我常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踐中選擇題材,進行整理,互相出題,鞏固新知。比如,我班組織春游活動前,我讓學生以小隊為單位,每人拿出零用錢,一起到商場購物后,再把這編成不同的應用題,同學間相互解答,有的同學編成“我們小隊有7位同學,每人拿出5元錢后去聯華超市購物,買掉礦泉水7瓶,每瓶2元,還可以買什么?”“我們小隊8位同學,一共有50元錢,買了面包8個,每個1元,買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買了……”在同學們的自己編題,自己解答中,他們的數學思維、數學解題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時,這是他們在玩中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所以,興致頗高。
三、開放題練習――學生知識沖突與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學,我們曾給學生這樣一個誤區:題目中有適量的條件、唯一的答案、相對程式化的數量關系等,我們的學生正是在這樣一種反復訓練中學習數學,并逐步形成思維的定勢,碰到有多余條件或不同種解答時,往往不知道從和入手,因此,作為一個明智的教師,要多設計一些開放題,以使學生在發散性、多維度的思維活動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求比兩個數的和多(少)幾或是幾倍的書的兩步計算應用題例1“果園里有桃樹78棵,梨樹36棵,蘋果樹的棵數比桃樹和梨樹的總棵數少20棵,蘋果樹有多少棵?”時,我先設計了“某水果店有蘋果6箱,橘子18箱, ?”通過讓學生補充不同的問題,先明確兩數之和(差),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還設計了一個條件不足的題目,如“商店有紅氣球21個, 黃氣球有多少個?”讓學生通過思考添加條件解答,為學生進一步明確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很重要。
在教學中,我還注重設計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題目,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如在解答第六冊練習六第13題“每個燈柱上裝5盞燈,一共60個燈柱,我帶來320盞燈,帶來的燈夠不夠?”這是一道解題策略開放的題目,在解答中,教師要注意啟發引導,不拘泥于一種方法,可從60個燈柱上共需要多少盞燈考慮;也可從每個燈柱上裝5盞燈,320盞燈可裝多少個燈柱考慮;還可從320盞燈裝在60個燈柱上,每個燈柱上可裝幾盞燈考慮。
一、教師首先改變觀念
舊的課程觀是以學科為中心,是面向少數人的課程,強調的是掌握雙基,是重視學科系統知識的課程,是以接受式為主的課程,是注重結果和知識獲得的課程。從長期的教育實踐可以看出,這樣付出的代價太大,而發展的只是少數尖子生。而21世紀要求的是全民素質的提高。所以,促進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主動發展,則是新課程的根本宗旨、核心理念和最高價值追求。這就要求教學要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轉變,要面向全體學生,不僅要注重雙基,更注重過程與方法,要把系統知識與社會、生活、科技緊密相聯系。學習方式上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真正培養學生能力,評價即注重結果又注重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教師只有從理念上重新認識,才能為改革的順利實施以及高效課堂提供有效的保證。
二、有效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1.深研教材,精心備課是前提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核心,教師必須利用好課堂這一主陣地。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新教材是經過幾次修訂后形成的,教師要真正理解領會其改革意圖,就必須認真研讀新教材,深刻領會其編寫的指導思想,對調整內容進行新舊對比,在對比中來領會,對一些暫時拿不準的問題,進行廣泛的教研討論,在教學中提高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
2.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一堂課,就是一個真實的情景銜接、轉換與推進。從一堂課的導入開始到鞏固練習、總結評價、作業布置的設計,都要充滿著奇、趣、新、有針對性,有啟發性或者有探究性價值。要改變傳統式課堂的單一、乏味,缺乏實質性關系的轉換模式,使課堂的每個階段都成為一幅幅精美的“情景圖畫”,每個問題都成為一顆顆圓潤的珍珠。比如,導入新課,力爭做到快、新、精、平、奇。教師引入的語言簡短明白,易懂,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導入新課要有新意,形式新穎,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開講導語,做到內容精煉,講解精彩,抓住關鍵,畫龍點睛;教師在引入新課時的知識坡度不宜過大,最好以舊知識引入新知識時要先在一個平臺上;在簡單的導語中給學生留下一點奇妙和懸念,以吸引學生提高他們學習的注意力。
另外,以豐富的情景推進課堂教學的深入。和諧的新課堂形態,應根據教學的需要,推出多樣性的情景,并有機地轉換,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思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以推進課堂教學的深入。比如,創設問題情境,以最近新科技知識創設情境,以學科間的知識交叉點設置課堂情境?;蛘?,讓活生生的生產生活現實作為課堂教學情境。創設這樣的融現實、書本于一爐的課堂教學情境,必將使課堂教學的情境更為豐富。
激活反饋,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鞏固和運用知識。激活練習形式是激活思維的基礎。根據初中生求新,求趣,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我們設計練習形式時引入開放式練習題,如一題多解,一解多題,小組間開展做接力賽題,趣味性游戲練習,小論文演講,啟發思維的探究性練習等。
三、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要想真正實施有效課堂教學,教師必須能很好地駕馭課堂,這就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業務水平。而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聽評課。聽課與評課是進行教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聽課更有利于學習他人的教學經驗、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評課更有利于對教學的總結、整理與反思,從而提升教研教學水平。因此,積極地組織好聽評課,是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手段。
下面就對教師聽課與評課提出自己的幾點想法。首先,我認為,要想聽好課,就要明確一堂好課的標準,做到有備而聽。①一堂好課從教學設計上,應該符合:合理、靈活、具有開放性;能結合教學內容和實際,創造性地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②從教學行為上:能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獲得更獨特的個性體驗;關注學生學習,體現學生的實驗地位;要利用多媒體進行資源整合,不能用課件代替其功能;教師不一定按課本順序講,要對知識進行整合。③對于一節好課應做到五有:有效,即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深層思考、積極交流;有質,即回歸學生,即學生學了什么?怎么學的?學的效果等;有度,即活動量、思維量、節奏負擔等調節有度;有變,即預設性、生成性、機智有變;有神,即敢質疑、敢批評、敢創新。其次,作好記錄、仔細觀察。聽課時不僅要注意教師的教學行為,還要注重學生的學,并做好必要的記錄。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評課的依據。
對于評課要注意兩點:①評課的幾個方面。第一,要評教學的三維目標的體現與落實情況。第二,是評教師的組織能力,包括教學語言、教學活動。第三,教師的調控能力,即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與進展情況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證課堂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第四,教學機智,課堂對學生能否是愉快的、和諧的、有成就感的。第五,教師的習題設計是否有梯度,面向全體學生,有利于教學的展開。②評課要評出藝術。多數的評課都是對做課教師的優點一一列舉,加以贊揚,是容易被做課教師所接受的。但如果對教學中的不足不能很好地指出,不加以討論與提出有效建議,不利于教師的成長。所以,如何既能提出建議,又能為做課教師所接受,就要講究藝術了。所以,對不足的地方我們要委婉地指出來,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引出討論的話題,再經過討論與交流對話,進行共同思索。聽課人與講課人能對共同的話題進行討論交流,并提出良好的建議,往往能為講課教師所接受,這樣的評課,能使聽課者、評課著、授課者共同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