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5 17:36:29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生培養目標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高校學生干部;培養目標;激勵機制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只有不斷的為社會貢獻知識并輸送人才,才能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所以,高校應該高度重視對學生“四有原則”的培養,特別是開展學生工作的學生干部,高校更應該重視對其進行培養所具備的重要意義。
一、學生干部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一)身心素質
高校的學生工作非?,嵥榍曳敝兀瑢W生干部在工作過程中擔負著非常重要的使命,因此,學生干部必須具備良好的身體機能與綜合素質,這是學生干部開展日常工作,以及執行具有特殊性的復雜任務的根本保障。不僅如此,學生干部還要具備意志堅定、情感豐富、興趣廣泛等較好的心理素質。
(二)政治素質
政治素質是高校選拔學生干部的關鍵。作為學生干部,只有具備了良好的政治思想,才能在學生工作中發揮其重要的作用。一個人只有具備了好的政治思想,才能成為一個有素質的人。因此,作為學生的榜樣,學生干部必須具有崇高的政治思想,才能去引導、感召、以及吸引學生,繼而提高高校學生的凝聚力。
(三)能力素質
學生工作在高校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學生干部的能力素質對學生工作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學生干部必須具備良好的開拓創新意識、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調節能力、文字組織能力、交際交往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組織協調能力等。學生干部只有具備了上述能力素質,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從而保障學生工作的完成質量。
(四)業務素質
作為一名高校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使其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專業理論與知識水平,因此,具有較強的探求欲與求知欲。這就要求學生干部的專業結構必須具備合理性,并擁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只有這樣,學生干部才會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樹立良好的形象,獲得學生的認同與尊重,有利于自身威信的樹立,繼而順利開展學生工作。
二、高校建立學生干部激勵機制的原則
(一)促進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國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因此,高校的基本目標與中心思想便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要想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就必須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只有學生的個性、素質、社會關系、能力、以及知識等方面在高校生活與學習中獲得發展,才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些能力素質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將其階段性、協調性、以及全面性與時代性相結合。高校的學生干部只有出色的完成一個學生所應執行的基本任務,才能促使自身的特長在學生工作中得以充分發揮,全面提升綜合素質與能力,繼而成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
(二)提升學生干部的影響力
學生干部對學生工作的開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雖然學生干部負責的都是學生工作過程中的基礎工作,但學生干部與學生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學生干部一般都是學生中的學習模范與道德標兵。因此,高校在建立學生干部激勵機制時要注重學生的影響力與示范性。促使學生干部發揮并利用自身的先進性,服務性,從而全面帶動高校學生的“正能量”發展。
(三)提升學生自我超越意識
學生干部不能安于安逸,滿足現狀,要具備不斷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意識。學生干部在執行學生工作的過程中,時刻面臨著學生對其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處理問題水平、以及調節能力的檢測。高校在建立激勵機制時,注重學生的自我超越意識,不僅有利于學生干部提升自身的抗壓能力,還有助于其綜合能力素質的提升。學生干部往往會將自身要求、同學競爭、以及他人評價的壓力轉換為執行工作的動力。高校要以這種情勢作為激勵機制的立腳點,對學生干部實施階段性的激勵措施。這樣才能不斷激勵學生實現自我完善,并進行自我超越,繼而促使學生干部可以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高校學生干部激勵機制的應用
(一)明確方向
高校在構建激勵機制時,必須依據學生干部的不同階段,為其設定目標,從而激發學生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例如,對于大一新加入的學生干部成員,高校的設定目標應為留任與提拔;對于大二、大三的學生干部,高校應充分了解學生的性格與特征,為其設定不斷提高,力求完善的目標,幫助其認知到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對于大四的學生干部,高校要針對培養與扶植新人為其設定目標。
(二)鼓勵競爭
高校要采取合理有效的競爭機制,對學生干部進行換屆與選拔,通過優勝劣汰的政策,優化學生干部隊伍,提升學生管理工作水平。例如,高校在學生干部的換屆中,可以采用公開競聘的形式,選拔有能力、具備服務意識的優秀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工作,這樣不僅能夠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生干部競聘,還有利于優秀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
(三)賞罰分明
高校在建立激勵機制時,要注重對學生日常工作的考核,加大考核力度,實施賞罰分明的手段。對工作認真、負責的學生干部進行獎勵;對工作敷衍、態度頑劣的學生干部進行懲罰。針對學生干部設定具有合理性與科學性的考核制度,是施行賞罰激勵機制的必要前提,繼而才能對學生干部的工作職責進行明確、制定考核內容并設立賞罰標準;高校還要設立專人對學生干部地考核進行記錄,設定特定的時間對考核結果進行評定、匯總、以及總結。及時表揚工作成績優異的學生干部,并在學生工作發展過程中,對其進行優先選用;對于工作表現較差的學生干部,高校領導要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幫助其端正工作態度。而對個別工作能力較差或是工作態度消極的學生干部,可以取消其優秀學生干部的評選資格,甚至撤除其學生管理工作的職務。
(四)樹立榜樣
學生干部隊伍由優秀的學生組成,對學生有著引導的作用,是學生的榜樣模范。因此,高??梢栽趯W生干部中樹立學習典型,從而調動學生干部的工作積極性。高校可以通過挖掘、提煉優秀行為的方式,在學生干部中選拔優秀人才,繼而樹立學習榜樣。并對這些優秀行為進行大力宣傳,通過先進促后進的方式,激勵學生干部的工作熱情,促使學生干部隊伍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四、結語
高校只有建立具有合理性與科學性的激勵機制,并將其有效的運用到學生干部培養任務中去,才能全面提升學生干部的能力素質,構建高素質的學生干部隊伍,促進高校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才能為社會提供符合時代需求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廖新琳.高校學生干部培養中的目標激勵機制[J].現代經濟信息,2015(01).
[2]劉一男,項忠平,陳營.激勵機制在學生干部培養中的應用[J].群文天地,2011(10).
無數事實證明,人要發展,人生目標,人生理想尤為重要,高中生現階段以學習目標最為重要。針對我們學校的實際,如何幫助我們這些學習基礎薄弱,習慣較差的學生樹立學習目標,并有效執行,值得我們探索。
一、目標的重要性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這里的理想、方向我們可以理解成就是目標。
另外,哈佛大學也做過調查,對象是一群環境、智力、學歷等條件差不多的年輕人,結果:3%的人有目標且長期清晰;10%的人有清晰目標,但比較短期;60%的人有目標但比較模糊;27%的人基本沒有目標。然后哈佛對這群人進行了25年的跟蹤研究,結果他們的生活狀況及分布現象又如何呢?3%有清晰且長期目標的人,大都成了社會頂尖的成功人士;10%有清晰但短期目標的人,大都成為社會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60%目標模糊者,能安穩地工作與生活,但沒有特別成績;27%沒有目標的人,基本上是經常失業,靠社會救濟。由此可見,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啟動、激勵、凝聚、調控、制約等心理作用,對整個人生更是非常重要。
二、如何樹立學習目標
1.切實地審視自己,制定切合自己發展的目標,要切實能達到。樹立學習目標正確的方法是要切實地審視自己,制定切合自己發展的目標,要既能揚長避短,又能促進自身發展。我們普通高中的學生,多年的學習習慣及實際的知識狀況,大部分學生再走高考的獨木橋不太現實,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我們應該根據自身情況,結合學校分層教學的實際,選擇自己的發展的方向,如向體育、健美操、民族舞、美術、音樂等專業去發展。
2.建立有效目標,核心是量化和時限性。目標就是量化后的夢想,即一個有效的目標,必須符合以下四個條件:目標要具體的;能量化的必須量化;目標要能夠實現的;目標要有時間期限的。如果把上述要求再作簡化,有效目標的核心條件只有兩個:第一,量化;第二,時間限制。量化包括數字具體化和形態指標化。如果某一目標能用數字來描述,則一定用精確的數字來描述。時間限制是指任何目標都必須限定什么時候完成,可具體到某年某月,甚至是某日某時某分。
任何目標無法量化及不設定時限時都是無效目標,因為它是模糊目標。模糊的目標就像打靶時,若靶子都看不清,命中是偶然的,打不中是必然的。
3.建立目標要有階段性。要根據不同時段制定階段性目標。
三、如何實現目標
1.分解目標。分解目標就好像切香腸,一個大香腸吃起來不方便,但如果我們把香腸切成一片一片地入口,也就極其方便了,如果把目標分年、分月、分周、分天、甚至是分時來層層分解,按時間和計劃來執行自己的每一步目標,那么無論多大的目標,其達成都能舉重若輕。
例如,日本馬拉松選手山田本一,多次獲得世界冠軍,在他的《自傳》中是這么寫的:“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跑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過第一個目標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起初,我并不懂這樣的道理,常常把我的目標定在40公里外的終點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每個人與自己制定的目標都有一段很長的距離,這個距離常常使我們感到壓力大、信心不足,甚至是心煩氣躁,以至于有時會在奔向目標的路途上半途而廢。這時,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把這一段距離劃分成幾段或若干段,化整為零,逐一跨越,以此增強自己的信心。最終,讓自己的目標成功達成。大多數人之所以半途而廢,其實往往并不是因為目標過高、難度太大,而是覺得成功似乎遠在天邊,遙不可及,缺乏前進的動力。確切地說,他們不是因為失敗而放棄,而是因為倦怠而失敗。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循序漸進,在達成無數的小目標之后,才實現他們偉大的夢想的。
2.反復強化。第一,反復拷問自己,為什么要設置這個目標。一般人在設置好目標之后,都是去想如何實現,卻沒有想為何要制定這個目標。當你能找出設定目標的六大理由時,你就會產生迫切要實現這個目標的欲望。第二,設置的目標要具體,最好有明確的數字。如果某一目標能用數字來描述,則一定用精確的數字來描述。第三,目標期限。時間限制是指任何目標都必須限定什么時候完成,可具體到某年某月,甚至是某日某時某分。但在這一過程中,不能求快,太快給自己的壓力太大,欲速則不達。第四,制定實現目標的行動計劃,也就是哪個階段完成什么,如何完成。
3.積極的心理暗示。心理學證明,積極的自我暗示可能會對我們的身心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消極的自我暗示可能會對我們的身心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教師告訴學生時刻給予自我積極的心理暗示:我一定要做好!我一定能做好!同時把自己的目標張貼在明顯之處,每天反復地提醒自己,反復地強化。
4.抵御誘惑。當今社會,科技發達,文化多樣,很多都會對我們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誘惑。包括:電玩、網絡、漫畫、小說,光怪陸離的社會生活,早到的愛情等等。
5.實現目標要持之以恒。例如,我校2011屆高考的張揚同學,當年中考300多分考入我校,英語成績幾乎為零,高二分班后他每天堅持早起學英語,不會的單詞查詞典,堅持兩年如一日,最后取得高考全省第七名的好成績。事實證明只要堅持肯定會有收獲。
一、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的目標
1.生物知識目標。生物知識素養內容包含與人類現代生活與生產密切相關的最基本的生物學知識,以及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水平的、基礎性的、學生能夠接受的生物學知識,還有生物學方法論知識等等。這些知識都是學生今后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生活和繼續學習所必需的基礎知識。
2.生物能力目標。生物能力素養中既有進行生物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觀察能力、實驗研究能力、實踐活動能力,更有學生終身發展所需要的探究性學習能力或自主學習能力。
(1)觀察能力。觀察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手段,也是獲得生物學知識的首要步驟。科學研究中問題的提出和假設是通過仔細觀察產生的,結論也是從實驗過程中精細、系統的觀察獲得的,參觀訪問、調查研究等各種生物學實踐活動需要大量的觀察與分析。觀察為各種思維活動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因此,生物學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正確客觀而敏銳的觀察力的培養。
(2)實驗研究能力。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科學,生物學實驗是驗證和獲取生物學知識、技能,發展思維力的重要手段。生物學實驗能力包括:從實驗中獲取知識的能力,實驗技能整體化運用的能力,具有運用實驗尋求解答的能力。
(3)實踐活動能力。實踐活動能力主要是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即與自然界生活、工農業生產、醫學及各種社會實踐聯系的能力。包括:能正確地把生物學概念、原理、規律知識運用于現代生產生活、實驗中去,特別關注傳統知識的現代拓展。如分析解釋說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中的應用;更強的實踐能力還表現在能將中學的生物學及其他學科知識綜合運用到解決某一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去。如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物理、化學、地理與數學等多學科的簡單綜合性知識,共同解決環境治理、能量開發利用、生物種群分布等問題。
(4)探究性學習的能力。生物學的各種觀察、實驗、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分析、比較、判斷與綜合概括等思維能力也得到長足的發展,這是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能力基礎。探究式學習的過程離不開大量的觀察、實驗、調查研究及各種思維活動,是知識與科學方法相結合的訓練,是多種能力整體性運用的創新活動。在培養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實踐活動能力的基礎上,發展學生探究式學習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這是當今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3.思想情感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在生物科學的知識素養與能力素養的培養過程中,經常滲透思想情感及價值觀的教育,這是學生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如,在知識與能力培養中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發展觀、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培養熱愛生物科學、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良好的科學探究精神、創新精神、與人合作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具有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等。
二、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的原則
現代認知結構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因而特別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所以,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中心,精心設計能引起每個學生思索的問題,學生有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才能主動探索,才能在問題探索中培養學生靈活掌握和運用概念、原理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逐漸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1.全面性原則。生物科學素養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生物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傳統的生物教學過于注重知識的授受,輕能力的培養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镀胀ǜ咧猩镎n程標準》要求我們構建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科學教育體系。
2.全體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培養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生物新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現在高中生物課程的設計也使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多樣化需求成為可能。高中生物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模塊。必修模塊是生物科學的核心,同時也是現代生物科學發展最迅速,應用最廣泛,與社會和個人生活關系最密切的領域。所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認識生命系統的物質和結構基礎、發展和變化規律,以及生命系統中各部分間的相互作用;選修模塊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生物科技視野,增進學生對生物科技與社會關系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
3.基礎性原則。知識是發展能力的載體。知識性內容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相關性越高,實現遷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時效性就越長久,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價值就越大。生物教學內容應符合學生知識基礎和認知結構特點,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關的教學內容,忌盲目拔高,避免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
4.時代性原則。生物學教學要體現“科學、技術、社會”的思想,反映當今社會、經濟和生物科技的關系。植物組織細胞離體培養、試管嬰兒、克隆、基因工程技術合成胰島素、干擾素、酶工程的應用、分子探針的應用、轉基因食品、人類基因組計劃等已經或正在走進人們的生活。生物教學應引入這些對社會發展和個人生活密切相關、學生關心又感興趣的熱點問題,結合教材的基本原理,組織學生討論、學習,一方面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1教學目標的教學功能
從教學實踐來看,教學目標對于學生而言是這個章節、這節課學習活動的預期目標,同時也是調控學習方向的準繩,對課堂教學活動具有監控和宏觀調節作用,教師首先根據學生的學情和教學內容設定教學目標,一旦設定,教學目標反過來對教學活動起著重大的影響作用.在教學實踐中,一節課教學目標科學合理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強,創造性思維被有效激發,有利于知識生成和物理科學素養的提升.具體而言教學目標有如下幾個功能.
1.1導向功能
將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疊加起來就構成了整個高中物理學科的學科目標體系,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都是物理學科實施教學最為可靠的依據,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起著導向性作用.
那么這個目標的導向功能是怎么實現的呢?
我們教師在設置了教學目標后,學生一旦明確了學習目標,必然是對目標的達成度有一個有意注意,導向功能就是通過師生對的注意來實現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目標上來,而且還會盡量去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擾.
(1)教學目標明確的課堂教學活動是有序的,學生知道要做什么,避免了學習的盲目性.
(2)教學目標將師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中來,有利于物理知識、規律的強化和記憶.
(3)量化的教學目標達成后,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提高教學活動的效率,在知識學習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指引功能
教學目標的教育功能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備課的項目而存在,他對教學方案的選擇具有指引性.
(1)某節課教學目標如果是側重于結果性評價,如某一個物理知識的掌握或這節課學習的結果,那么,這節課在實施方案上可以選擇接受學習和講授教學,借此提高課堂容量和教學的效率.
(2)某節課教學目標如果是側重于過程性評價,如學生學習的過程或獲得探索某一類物理知識的經驗和方法,那么,這節課的實施方案上可以選擇發現式學習和探究式教學,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參與、去發現、去感悟,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性.
當然,高中物理不是每一個章節都是采用探究式教學的方式,應該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和教學內容的重要性進行科學的選擇.
1.3標準功能
(1)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學的怎么樣,如何自我評價和檢測,教學目標就是個評價標準,預期的目標有沒有達到,達成度為多少,都是相對于教學目標而言的.
(2)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性作用,教學目標達成度反映了教師的授課質量和教學水平,是對教師教學基本功進行評價的標準之一.
1.4激勵功能
(1)當我們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內在的需要趨于一致時,學生達成目標的過程也是滿足自身內在需要的過程,此類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要學”,學習內在動機水平一般很高,有利于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2)當我們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興趣趨于一致時,此類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樂學”,明顯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正情緒,學生會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而努力.
(3)當我們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的難度與學生能夠完成的難度相符合時,學生在經過努力獲得成功,這樣的教學目標能夠有效激發學生成就動機,“成功”的感覺更能容易推動學生的物理學習進程,而且學生的學習動力維持時間更為持久.
2制訂教學目標的意義
(1)有利于教學的規范化.
(2)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教學目標規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向和學習行為,使學生明確地知道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
(3)有利于教師的教學.教學目標是教學的目的與歸宿,使教師知道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4)有利于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往與溝通,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5)有利于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真正確立.
(6)有利于成為教和學的評價依據.
3設計案例――《平拋運動》教學目標設計
3.1三維目標
3.1.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拋體運動,什么是平拋運動,知道拋體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
②知道拋體運動的受力特點,會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拋運動
③理解平拋運動的規律,知道平拋運動的軌跡是一條拋物線
④會確定平拋運動的初速度
⑤能夠利用平拋運動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3.1.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經猜想、設計實驗方案、探究規律,實例分析等環節,掌握科學探究一般方法
②利用已知的直線運動的規律來研究復雜的曲線運動,滲透物理學“化曲為直”、“化繁為簡”的等效思想
3.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實驗探究和理論推導,形成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造性思維;實用寫作學;言語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3-0069-01
“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要求語文教學“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培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
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1.實現以寫為本,建立一門實用的中學寫作學
我們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學仍然處于"以讀促寫"階段,是以閱讀為本位、以寫作為附庸的格局。我們必須從語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學內容的比例,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做出科學合理的編排,從而給師生提供教與學的依據;或者建立一門實用的中學寫作學,真正確立寫作和寫作教學的本體地位,從而形成以讀帶寫、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高中作文寫作教學新格局。
首先,作文教學必須突破封閉格局,走出課堂,走進自然的懷抱和社會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學生懂得作文必須有感而發,只有不斷地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才能實現對寫作素材的積累。
其次,要注重從閱讀及視聽媒體中汲取營養,特別是電視、電腦進入千家萬戶,極大地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教師應合理地綜合利用各種有利因素,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2.在拓展訓練時強化語感培養
在培養語感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文中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等的品味與琢磨上,還要重視學生對語言直覺感受的豐富性與多元性,設計科學合理、發展學生思維個性的練習,使其成為在教師正確啟發引導之下以直覺思維活動為媒介、以培養語感為目的的語言訓練。應該把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訓練作為語感廣化、深化的杠桿。
有所感才能有所言,正所謂“由感而發”,因而在教學中我們以讀促說,以說促寫,組織學生經常開展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創造性的口頭語言表達,或書面的寫作,讓學生在語言的運用過程中,進一步感悟語言之神妙,不僅使課文的思想得以延續,而且自身的語感也在水到渠成的引導中得以發展。呂叔湘先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p>
3.打破思維定式,激勵創新意識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中,教師對學生來說。是神圣的權威,真理的化身和絕對的評判者,學生被動接受老師的駕馭,在這種教學思想的壓制下,學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無創造力可言。我們老師對于學生回答的問題,不能以自己的思維方式或唯一的標準答案捆住學生,要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式是羈絆,在評估學生非基礎知識方面的答案的時,要把有無創造性放在首位,只有這樣不斷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才會在頭腦中閃現創造的火花。
4.培養發散思維能力,鼓勵多角度思考問題
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發散思維,發散思維的培養,主要是教會學生去多角度思考委托求得多種設想和答案。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在作文教學中,針對某一作文題目,進行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增加了思維的多維性,減少了思維的單向性,發展了思維的流暢性,通過長期的訓練,必能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5.要強化互動教學,讓學生活起來
在強化互動教學課堂時,應根據實際制定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所謂三位一體的新課程教學目標就是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心中始終要想著學生,人的發展是設置一切目標的依據。教學只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體驗,才是可持續的有遠見的。
教師上課講什么?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師所講述的只是學生想要領悟而領悟不到的,曾經研究不出來的部分?!边@也是說,教師應講在“點子”上,要重在引導上,更多的時間應該還給學生,要巧妙地設計,讓學生有機會體驗,有東西探究,從中萌發創新意識。
我們設計每一堂課的時候,都要做到教學形式生動活潑,妙趣橫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體驗課堂內容,觀察學生的探究動向,善于捕捉學生的思想火花,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6.鍛煉學生的言語能力
【關鍵詞】實施 培養 終身體育 意識 目標 體育教學
一、目前高中體育教學中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現狀
在現代社會中,高中階段的教育是我們學生成長最迅速的時期,同樣也是任務最終、壓力最大的一段時間。就我國目前的高考教育形式而言,高中時期的學生面臨著升學的壓力,激烈的競爭使得學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緊張的學習當中,學生對于體育鍛煉變得無暇顧及。目前,高中體育教學中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學生體育意識淡薄甚至是缺乏。高中階段屬于一個比價特殊的時期,學生為了高考只能全身心的灌注于文化課的考試中,而毫無選擇的放棄了體育鍛煉,面對升學的壓力,學生只有推掉一切體育鍛煉以及其他活動,企圖擠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與高考有關的知識。
例如:在高中的校園里,很少看到有學生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倒是經常看到一個個坐在教室里,埋頭奮斗的身影。倘若問一下學生,怎么不去休息一下,那么聽到最多的回答是:馬上要高考了,哪有時間休息?長此以來,高中學生的體育意識就越來越淡薄甚至是變得極為缺乏。此外,還有一部分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缺乏毅力、沒有恒心,因此,沒有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
(二)教師體育鍛煉觀念有偏頗。高中時期,學生對體育的認識還不成熟,因此,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引導與講解。但是,大部分的高中教師并不為學生傳授科學正確的體育鍛煉價值與意義,也不為學生講授系統的體育知識技能。他們迫于升學率的壓力,也只是給學生講與考試有關的知識,只注重對學生進行身體和技能方面的教育,忽視了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在他們的觀念中,學生只要能掌握住順利通過考試的知識就行,再加上學生的時間本來就不多,所以,很少有教師為學生灌輸終身體育意識。
二、影響高中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培養的因素
對于目前高中體育教學來說,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是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但由于該時期的特殊性,在實施這項任務的過程中,仍舊存在著很多的阻擾性因素,其中最為顯著的因素有下面幾個:
(一)教師的專業性因素。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體育教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體育教師也比以往更具專業性。但在很多地方,一部分高中教師的專業知識依然存在很多的缺陷。通常來講,教師體育運動技術的高低和體育意識的形成有著密切的聯系,倘若體育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科學正確的指導,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體育技能的掌握,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體育、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逐漸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反之,學生不但不能正確掌握體育知識,而且還會降低對體育的學習興趣,甚至在體育活動中造成損傷。這樣不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
(二)學生本身的因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現代生活的變化,很多高中學生的生活比以前更豐富,除了升學壓力導致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沒有終身體育意識、不再喜歡體育運動,學生的興趣觀念也影響著其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如果學生是對體育運動本上有著濃厚的興趣,那么他們很容易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如果對體育沒有興趣而是喜歡電腦、上網等其他一些休閑方式,那么,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擾,學生會果斷地舍棄體育運動。這就是學生本身對其終身體育意識造成的負面影響。
三、培養高中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有效措施
終身體育意識對高中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現代高中體育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采用正確有效的措施,積極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有:
(一)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增強其終身體育意識。高中時期的學生心理發育已趨于成熟,求知欲很強,而且具有一定的體育鍛煉能力。教師應該緊緊抓住這個有利條件,多與學生進行一些類似于競賽、游戲的體育運動,讓學生對體育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為學生灌輸終身體育意識,讓學生從心理上接受并將這種意識內化,已達到增強的目的。
(二)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數是以教師為主導的,但靈活的轉變體育教學方式,也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對體育知識的學習與掌握,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進行體育鍛煉,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比如說:籃球的運球訓練。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的專業化素質水平,因為教師的專業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想真正的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教師就必須擁有扎實的專業化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夠給予學生快速、到位的指導,進而加快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結語:通過以上的闡述,在高中體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夠使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體育鍛煉意識,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鍛煉能力,使得體育鍛煉能夠連貫與延續,并且能夠為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高職教育培養目標;高職生發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0-009-02
自黨的十以來,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框架已初步形成,高職教育得到了蓬勃發展,逐漸占領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出人意料的是,高職畢業生仍遭受著文憑含金量低、社會認可度不高、就業薪酬低等問題的困擾,高職生的發展現狀與我國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之間出現了較大的偏差。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的今天,培養符合高職教育目標的高職生不僅有利于我國職業教育的長足發展,也有利于滿足市場對勞動力的多樣化需求,更是保障我國經濟轉型、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因此本文將針對高職生的培養目標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力圖為高職生培養目標的實現提出建設性意見。
一、我國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
2006年11月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種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肩負著提高國民素質和為市場提供新型勞動力的雙重目標,其未來的發展將取決于育人性和應用性的發揮。
1、高職教育的地位
2011年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 ISCED )指出:“高等教育包括通常所理解的學術教育,還包括高級職業或專業教育,比學術教育更廣泛”。 進一步明確了“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的同等地位。早在2000年,我國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就曾指出:“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高職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同等地位得到了國內外的普遍認可。
2、高職教育的育人性
教育作為有目的的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其目的是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促進社會的發展。高職教育作為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承擔著育人的職責。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不斷更新,僅僅擁有職業技能的純粹勞動力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習力的培養、職業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是市場對高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職教育的育人性應體現在重視高職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上。
3、高職教育的應用性
在我國7000多萬技工中,高級技工僅占5%,與發達國家1/3的比例相距甚遠, 而在產業結構升級的今天,市場對工程師、高級技工等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卻在與日俱增。因此,培養與市場接軌的具有超強動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既是高職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總的來說,我國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一線所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這一目標既遵循了國際發展潮流,也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形勢,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切實可行的目標。
二、高職生培養目標的實施情況
從我國高職生的發展現狀來看,現實狀態中的高職生與培養目標之間出現了偏差,高職生培養目標的實施情況不容樂觀。
1、社會認可度低
這主要體現在文憑貶值、擇業空間小等方面。在當前的勞動力市場中,學歷是求職者最直接的敲門磚,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和教育層次的高移,本科生與研究生人數與日俱增,相比之下,高職生的??莆膽{在這場文憑“大比拼”中日益縮水。不僅如此,高職生的就業空間也逐漸被日益膨脹的本科生擠占,生存空間日益狹窄。
2、就業質量低
雖然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率在逐年提高,但高的離職率依然反映著高職生就業質量低的現狀。據調查,我國2009屆高職畢業生半年內的離職率為45%,遠高于“211” 院校和非“211”本科院校的22%與33%。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市場更加強調應聘者的學習能力、職業道德等綜合素質,單純擁有職業技術的高職生們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3、高職生的擇業優勢在不斷削弱
超強的動手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是高職生明顯的擇業優勢。但從目前的一些研究中發現,高職畢業生最引以為傲的“動手能力”與普通本科畢業生相比,已無明顯優勢; 另外,擇業的功利色彩也在不斷凸顯。據王冉(2009)對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生的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學生畢業之后都選擇留在北京,不愿回到生源地或到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的中西部地區。
三、現實與目標沖突的原因分析
目標狀態中的高職生是奔赴祖國各行各業生產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勞動者,而現實中的高職生并沒有得到市場的青睞,這種現實與目標之間的差距受傳統人才觀、學校和學生個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1、思想觀念障礙
受“學而優則仕”“君子不器”等傳統思想的影響,我國的職業教育一直得不到社會的認同。工匠藝人的精湛技藝一直被認為是“奇技巧”,無法與讀書人的求仕之路相提并論。直至今天,“學歷至上”依然是企業信奉的用人準則,可以說傳統觀念是影響高職生獲得社會支持的一大因素。
2、高職院校自身的障礙
(1)生源基礎差。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高職院校為了緩解生源危機不得不降低錄取標準,生源質量不斷下降,高職生基本素質參差不齊,加劇了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實施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