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5 17:36:23
序論:在您撰寫城市規劃與設計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城市規劃是對城市空間的分析與設計,也即對人活動的區域空間和各區域空間只的關系的協調。建筑設計是解決室內空間的使用、經濟、美觀的要求,同時在外部形體上,具有一定時代特性風格的前提下與周圍環境、城市歷史文脈及城市控制性規劃相協調的結果。城市規劃是動態地解決和協調各類建筑之間的聯系、建筑群的整體形象,以生態的、可持續的觀點延續城市的歷史,展望城市的未來。在這里,我試圖對城市空間進行解析,以空間為主導因素,討論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和制約。
解析城市空間
空間:城市空間是空間的一種,但空間是什么呢?空間一詞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來對城市進行設計,空間便移植入城市中,成為城市空間……一直以來,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實體,被看作塑造的主體,建筑師們如同雕塑雕像一樣極力刻畫著建筑物本身。上世紀末,建筑界發生了一場革命,人們看見了原先看不見的“空間”,建筑師們先前的理念殿堂轟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顛倒”過來。杰出的現代建筑代表人物賴特曾拿出中國老子的一段話來說明自己的創作意圖: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
這里的“無”賴特以之為空間。一個全新的觀念進入了建筑師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按撕?,建筑逐漸成為空間的藝術,被認為是一連串聯系的空間。
中西異同:中國人一直以來就不曾把建筑單體當作主體來刻畫。中國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體上,李允銖曾在《華夏意匠》中講到:“ 中國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開的”,中國建筑工匠考慮的是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院落”。中國古代建筑,以“院”為中心組織單座建筑,“院”被稱為一個基本的組織單元,若干院落組成建筑群,所謂“無院不成群”,而院與院的空間感受是絕不相同的,從而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建筑空間效果。西方建筑師則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單體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單體的形體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體要比中國古代建筑形體復雜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間設計上,中國是城市較早的,中國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與建筑之間上了。北京故宮、江南園林都是鐵證!
空間概念: 一直以來,西方建筑師這樣教授我們什么是空間:這是一種圖底關系。把房子當作實體,周圍環境作底,我們只看得見房子;如果把房子當作底,房子周圍的形狀就出現了,這便是空間。舉四合院的空間為例。
許多前人已給過我們明示。G.尼奇凱(G.Nitsche)為空間提出以下定義:“這個空間有個中心,就是知覺它的人。因此在這個空間里具有隨人體活動而變化的方向體系,這個空間,絕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換句話說,它是有限、非均質、被主觀知覺所決定的……”這是其所謂知覺空間。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間論序論》中講:“建筑空間是可以作為體驗空間來談的,”還說,“建筑空間同人及其知覺作用聯系在一起,所謂空間就是繼場所而起的知覺的總和?!焙5霞右蔡岢鲞^:“不能把人和空間割裂開來,空間既不是外部對象,也不是內部體驗,人與空間是不能分開考慮的……”舒伯格。舒爾茲也在《存在空間建筑》中說:“單純的現實主義者認為世界對我們一切人來說是共同的、一樣的,但我們所知覺道的卻不是那樣的世界,而是我們的動機和過去各種體驗所產生的形形的世界?!?/p>
然而,這關系和空間限定說的是什么?是空間本身嗎?不是,它們只是平面的圖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變化,它代表不了空間??臻g怎能與平面等同?
建筑空間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質感、材料、光影和色彩,這一切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清晰的表現空間的品質或精神。甚至于一聲呼嘯,一聲聲回音,也會讓人感到空間的存在。因而,現在所闡述的空間概念,不只是視覺感受,必須包括行動、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補充,它應是一種感覺,就如同我們全身的皮膚都可以感覺到“辣” 一樣,“辣”不只是一個味道,不只是味覺,而是一種感覺。
空間意識遠不止是腦力活動,它占據意識和感覺的全部, 要求整個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應,因而對空間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臻g就是某種因場所而產生的人的知覺感受。如同人的聽覺,不能用物體振動或聲波曲線來概括聲音;如同人的色覺,無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譜來描述顏色一樣,空間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來概括??臻g就是人的一種感覺,人對周圍環境場所的感受,對自身定位的感覺。
城市空間:城市中的空間,即城市中的人們所體會到的包羅萬象的感受。德國建筑師Robert Krier提出過城市空間的概念:它僅是城市內和其它場所各建筑物之間所有的空間形式。這種空間,以不同的高低層次,幾何的聯系在一起,它僅僅在幾何特征和審美質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從而允許人們自覺的去領會這個外部空間,即所謂城市空間。簡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間的可被人們領會的所有的空間。人在任何時候都在領會城市,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間。
城市空間的構成 :研究城市空間,必然要對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構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間是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從人的知覺、心理、行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爾茲在《存在空間建筑》中在談及空間時講到“如果把知覺心理學所帶來的這些基本成果用常見詞匯來表示,那就是初期組織化的圖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場所(place,近接關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線(Path,連續關系),區域(Area)亦即領域(Domain,閉合關系)的成立而確立。人為了給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這些?!笔鏍柶澾@里把空間用知覺心理學的方法分為了中心、方向、區域三部分。
美國奧斯卡·紐曼(Oscar Newman)從領域角度在居住環境中提出了一個由私密性空間、半私密性空間、辦公共性空間及公共空間構成的空間體系的設想,這種構成是從人的行為心理來分類的。
從人的認知意向來研究城市空間,凱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歸納了城市形象的五個要素: 路(Paths)、邊沿(Edges)、區域(Districts)、結點(Node)、標志(Landmarks) .這個分析是真正從人的認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間,盡管凱文。林奇本人也許并沒有把城市空間當作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各種感受,但他的城市五個構成要素恰恰是從城市所提供給人們的視覺感受即他所謂的人對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發而得出的。
城市空間的本質: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見其表面,而應究其本質,這樣才有助于我們的設計。一直以來,建筑師在談論建筑時,常用平面、模型來說明設計,經常費盡心機在設計平面、模型上。習慣性的,當建筑師、規劃師們談及城市規劃、城市空間時,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來。對建筑設計來說,也許確實離不開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設計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夠說明什么呢?按照圖紙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設計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間嗎?平面與模型,只能表現一種二維的形態,當然,以建筑師的眼光來看,平面上的建筑符號能代表特殊的涵義,在他們的頭腦中由具體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繪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圖來。而這一過程是足以耗費許多寶貴時光,且沒法保存下來;模型,似乎是對設計對象一個整體直觀的表現,但人們觀看模型的視角形成的印象是鳥瞰的效果,而建筑設計要解決人的尺度感受、規劃也解決的是人走在大馬路上視覺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錯落和周圍的環境相映成趣的效果,這些,模型體現不出來。如昌迪加爾城市中心,這是上世紀最偉大的建筑大師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這張精美的總平面圖,我們感到它的構圖十分嚴謹,極富現代風格,難怪曾有人評價它:“整體的構圖是華麗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盡管圖中加了陰影,使人感到其立體的效果,無非是讓人看到在高空看這個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幾個人能從這個角度欣賞這個偉大杰作呢?人們只能在城市中欣賞和體驗,同時城市空間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亞新都三權廣場及政府建筑群一經問世,震驚全世界,從高空俯瞰十分壯觀,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設計者奧斯卡·尼邁也爾(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視覺藝術是他的創作源泉,無疑這又是一個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從視覺出發,與昌迪加爾類似,他的城市空間需要還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顯其美麗,也就是在高空中觀察才見其壯觀。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當作雕塑來欣賞的。一位曾在那里住過的建筑師這樣評價:“住在旅館里,周圍一個孩子也見不到。整個城市沒有生氣?!背鞘锌臻g要提供給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覺,不能只是視覺。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衛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干道與母城來聯系,用地170公頃,人口2.3萬。中心商業區占地700×800米為島是布局,由兩個大型百貨商店、70個小型專業商店、咖啡店、飯店等組成。其規劃模型使我們得到了極為良好的圖形感受,由空中鳥瞰效果如同模型,“從飛機上看,完成的設計給人印象極深,它將觀者放在設計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樣位置上。然而當一個人實際從地面進入魏林比并在城鎮內走動時,他要想找一個統一組織的空間是徒勞的。事實上,從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絕不如在空中那樣令人滿意。”
因而,我們現在不能再抱著傳統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許時上半個世紀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這樣的設計典范起了改變,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羅(Colin Rowe)等人的理論,都暗示了一個重返街道生活,有歷史感與地點感的全新的城市設計范例的浮現我們應該尋求城市空間的本質以便找到更準確更實際的設計城市空間的方法。
本原問題即第一性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研究城市空間的本原,也就是探討城市空間從哪里來的,是什么東西決定城市空間的問題,從而知道城市設計者的任務,知道設計師應該設計的是什么。
城市空間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們去親身體驗,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們深入,親歷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動的人們的感受。當水花飛濺,汩汩作聲,從四面八方向我們飛來時,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說必須這樣。設計者的課題并不在于創作建筑立面和體量,而是要創造一個包羅萬象的感受,以促成人們的介入。
城市空間就是城市提供給人們的那種包羅萬象的感受,城市設計者就應千方百計的創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種感受。什么決定這種感受呢?根據什么來設計呢?城市空間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們知道,城市與社會生活,與經濟、工程技術;與思想意識;與運動;與時間等都有密切聯系。各種因素都影響著城市空間的變化。究其共性,這些全都是“人的行動”——人在城市中的行為運動決定了城市提供給人們的感受,人們在城市中的行動方式的變化決定了城市空間的變化,“人的行動”即城市空間的本質。
空間就是人的空間,為行人考慮是設計的全部。城市設計是為人的,正如J.O.西蒙茲所說:“ 作為計劃著,我們不僅要處理地域、空間和素材,不僅要應付本能等屬于心靈方面的東西……僅僅適應人是不夠的,好的設計必須滿足他,取悅他,提高他,并且鼓勵他?!睆某鞘锌臻g的本質出發,即從“人的行動”出發,我們才能設計出杰出的城市,從而避免重蹈覆轍。設計城市空間,不再是空空的設計,實際是在設計人的行動,設計人的運動、視線、心理感受;設計在城市中讓人聽見什么,看見什么,碰見什么;設計不讓人聽見什么,看見什么,碰見什么,這才是設計城市者的任務。中國園林設計師們一直以來就是這樣做的,甚至中國設計師一直致力于在設計游人的心理、聯想及運動中的感受。當今的城市設計師應該向我們的先輩取法,細心體會中國園林的精妙之處,探究先輩們是如何設計人的運動、視線和心情,運用何種方法設計出那種豐富的空間。而在具體建筑的形體刻畫和理論設計上則應該取道于西方的先進內理論設計思潮。
空間發展的研究與城市規劃學
城市規劃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空間地域的規劃,其總任務是為各種活動(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間結構。這種規劃也稱“實體環境規劃”。但在研究對象上,城市規劃需要滿足城市綜合發展的需要與人們對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觀形式、性質與分工產業發展與布局、社會發展與設施、規模投資及城市各部分的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間應該是更為基礎的理論,它與城市規劃的結合,是從一個側面研究城市的形態。
現代城市發展與空間研究趨向
城市空間向區域空間轉化:區域交通和信息化發展促使現代城市空間從封閉結構向開放結構轉化,信息的溝通加速了城市網絡化的建設,使每個城市都與所處區域空間的整體密切相關,城市密集地區的出現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空間發展的一個明顯的現象。世界上已經有六大城市密集區,美國東北沿海地區、美國五大湖地區、日本東京地區、英國倫敦地區、歐洲西北部、中國滬寧地區等。
從廣度來說,以往的認為由產業布局的點狀規劃到交通布局的線狀發展再到以創造更好的環境,改善居住與工作套間為目標的面狀規劃的三次時間并沒有解決城市發展的社會病癥,應該探索更整體與立體的規劃,即在國土范圍內建立“自然—空間—人類系統”的整體割據和發展模式。特別應注重城鄉空間一體化的發展,處理好城市與鄉村的作用和關系,強調在大城市地區和城市密集地區建立一種共同發展的秩序,從而促使區域的整體良性發展。
空間意識與行為模式
文化觀念與理想空間: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構成生活方式和社會行為準則,由此而形成社會空間,是在世界范圍內都極為普遍的事實。美國人文地理學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與文化》一書中有大量例證闡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區,種族群體的文化傳統及其演進對城市空間的組織與發展產生影響,形成了城市空間的文化特色,空間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現為一方面其空間物質形體積淀和延續了歷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歲居民整體觀念和社會文化的邊而發展??臻g結構形成后又反過來影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為方式和文化價值觀念。
以中國古代為例來說明這一點:中國古人“仰觀為天,俯察于地”是觀察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圓地方說”就是中國早期對宇宙萬物空間形態的基本看法?!疤靾A地方說”作為一種整體上的文化觀,方形成為人類居住空間的理想模式。它從深層次的文化意識上奠定了中國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態。
對中國傳統城市而言,天人感應思想也極為重要。它通過與書等表達方式將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過城市空間布局中象征主義傳統。所謂“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類建筑要素如宮室、宗廟、社稷等都與天相對應,同時由星辰的運動顯示禍福。
行為活動與空間模式:20世紀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種社會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證實了城市空間不僅是一個三維和四維的空間實體,而是包含社會過程的綜合場所。這是一個空間觀念的更新,這一更新進一步說明了空間形式背后的深層社會結構。行為科學的發展對此產生了強烈的促進作用。
20世紀心理學發展經理了兩個重大的挫折,首先從傳統心理學轉向注重行為研究的行為心理學,接著再到注重飲食的認知心理學,它們構成了行為科學的理論基礎。
傳統心理學重視研究意識觀念,而忽視了物質與社會環境的作用。而行為心理學注重行為,否認意識觀念,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否認存在著本能的心理特征遺傳,走入了環境決定論的歧途。后來認知心理學對行為心理學進行了修正,引入了“整體行為”和“中間變量”的概念。“整體行為”是指共同趨向和目的,這種行為帶有選擇的性質,“中間變量”指行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結果,而和一系列中間變量有關,包括有目的性的認識,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經驗,它們與觀察的反應相聯系,構成行為的實際決定因素。環境雖然還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說明行為的最重要的原因。環境提供信息,通過人的外部行為的各種認知過程而加以編碼、儲存和操作。重視過去實踐經驗成為認知心理學的最重要特征。
人為環境與空間建構
建成環境與空間的肌理:建成環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環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墻、街道、橋梁、建筑物、構筑物等構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間發展都與建成環境有關,城市是一個連續生長和不斷更新的有機體。
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和不同地點、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環境能夠都有其自身的特點,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間肌理。我國傳統城市由于交通形式、營建技術和生產、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細密和均質的空間肌理。
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空間的肌理不斷有新的變化。現代中國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間肌理特征,具有了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行政區、文化區、旅游區等功能劃分,每個區內的建筑密度、高度、體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異,形成了整體的不均質、粗獷的空間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間層次上都有新的變化。這說明空間肌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與社會、生產、生活和技術相適應。
歷史觀與舊城更新:對待已有建成環境和城市的不同觀念將產生不同的空間結果,這在歷史上不乏其例。比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歷史擴展詭計,可以看出城市空間在整體建構上對已有建成環境的不同態度。古代中國的都城作為封建王朝的象征,“從項羽開了一個這樣的像消滅敵人一樣消滅錢鈔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一個特殊傳統,新的王朝興起就興筑新的城市,王朝的敗亡,就連同作為國都一起毀滅。”
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的影響
場地設計
場地設計是為滿足一個建設項目的要求,在基地現狀條件和相關的法規、規范基礎上,組織場地中各組成要素(建筑無、交通系統、室外活動設施、綠化景園設施、工程系統)之間關系的設計活動。
其根本目的是通過設計使場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對于室內空間的要求是建設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這使建筑物成為一個項目最主要的內容,建筑是場地設計中的核心內容)與其它要素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從工作內容上看:場地設計即是整個建筑設計中除建筑物單體的詳細設計外所有的設計活動。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設施、綠化景園設施、場地豎向、工程設施等的總體安排以及交通設施(道路、廣場、停車場等)、綠化景園設施(綠化、景園小品等)、場地豎向與工程設施(工程管線)的詳細設計。
從建設流程來看:實際建設流程中,一般首先是業主確定一個建設項目,并取得了相應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師來設計,建筑師是在野豬所提出的設計任務和基地條件的基礎上開始工作的。設計者在進行具體的設計前要做細化和完善設計任務的工作。包括詳細培植項目的組成內容,并對這些內容的規模、形式等一些有關的問題做出較為明確的規定,同時要與業主協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見。
城市規劃對場地設計的要求:城市規劃對場地設計的要求一是體現在城市總體規劃對于城市用地的發展方向和布局結構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體現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是具體性的,對場地設計有更直接的影響,場地設計對控制性詳細規劃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項細則必須做出恰當的切實反應。這些要求一般包括:“對用地性質和用地范圍的控制,對于容積率、建筑覆蓋率、綠化覆蓋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紅線距離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對交通入口的方位規定等。它們會對場地設計尤其是布局形態的確定構成決定性影響。
⒈對用地性質的規劃:具體建設項目的選址上,控制性詳細規劃限定這一項目只能在某一允許區域內選擇基地地塊;對用地進行開發的場地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限定該地只能做一定性質的使用。
⒉對用地范圍的控制:規劃是有建筑紅線與道路紅線共同完成的。
⒊對用地強度的控制:是通過容積率、建筑覆蓋率、綠化覆蓋率等指標來實現的。對容積率、建筑覆蓋率最大值及綠化覆蓋率最小值來限定,可將基地使用強度控制在一個合適的范疇之內。
⒋對建筑用地范圍的控制:由建筑范圍控制線來限定。即基地允許建造建筑物的區域。城規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圍控制線從紅線退后一定距離。
⒌規劃中對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場地設計中也應同時予以滿足。
我國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研究
控制性詳細規劃作為城市總體規劃與修建性詳細規劃之間中間環節,是城市規劃管理的主要依據和和土地有償使用的前提條件。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其控制力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建設加速,同時也出現種種失控現象。我認為其主要原因有兩方面:
⒈開發商和建設單位一味追求經濟利益,不斷更改建設用地和增加建設密度。
⒉行政領導為了招商引資,強行干預控制性規劃。而美國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是典型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產物,規劃法規系統比較完善,值得我們借鑒。
美國的區劃。美國地方規劃管理工作的三種控制手段:區劃法、土地細分法、和設計指導原則。
其中,區劃法和土地細分法是真正的法規,設計指導原則只是一種引導性的控制手段。
美國的區劃以“保護公眾的衛生、健康和福利”為出發點,其結果是對土地經濟利益的嚴格控制。包括:
⒈允許的用途。
⒉地段的設計要求(地塊的最小面積和面寬、紅線退后、容積率等)。
⒊建筑設計要求(限高、層數、建筑面積等)。這些區位、用途和開發強度等因素,直接影響著地價,關系到房地產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開的法定程序來決定。即每一個影響地價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規中得到了明確控制,而沒有對視覺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國控規傳統做法忽略了經濟規律。目前,我國控規典型的做法是由規劃師在指定的大街區或幾個大街區內,參照甲方提供的容積率(密度),擺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現狀的前提下,追求空間體量的美學關系和視覺效果。然后以此來分割地塊、分配樓板面積、指定建筑紅線,以供將來批租土地之用。這種做法常常土地市場經濟規律。如,規劃師為了追求美的原則,把地塊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規定的高低不一,喪失了統一的標準和公平的原則。還違背了地價運作的經濟規律。
我國城市規劃的誤區。歷史上由于種種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規劃設計與大型公共建筑項目的設計之間一直難以區分,這種現象造成我國的控規地從美學和視覺效果出發,缺乏對土地經濟體制的全面認識。在控規立法上,我覺得應該注意兩個原則:
⒈對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設開發的經濟規律。
⒉一切對地價有重要影響的因素應該在立法中有明確的規定。
求同與求異的原則。在同一區位的相鄰地段,美國區劃的控制原則是求同,即遵循地價運作的經濟規律,在同一區位,保證土地轉讓(批租)時地價相同,自然要把地塊的大小、建筑體量、容積率、紅線后退等做一視同仁的規定。這種控制手法在產生和諧的風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護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視覺美感的控制。美國的經驗:引導性手段。
以美國的城市設計指導原則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視,關心的是人在以街道為中心的公共空間的心理和視覺體驗。城市設計指導原則對一切影響街景透視的因素提出設計要求,包括建筑體量關系,廣場之間的圍塑關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關系等。
建筑設計之我見
起初,做設計時我經常的手法也是從主觀的感覺出發,通過形體、體量的造型來首先達到視覺上的審美要求,而且設計的大多數時間用在了這方面,對于細部則由于時間的限制而來不及仔細推敲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沒有結合環境總體考慮。
在現今緊促的教學制度下,我學到了什么呢?學到了功能組織、流線分析、快速設計,
而創意真的難以發揮。即使有,也覺得自己的東西太少。我自己擅長的就是三維想象。在與現今教學環境的結合下,我在透視、空間分析方面有了很大進步。而這是不夠的。前段時間看了些論文書刊雜志,結合規劃考慮了設計的做法,逐漸明白建筑更應該怎樣做了。
⒈ 結合環境。從城市區域規劃出發設想建筑與大環境的結合:建筑的整體輪廓上,與周圍的現有建筑呼應,立面上虛實對比、色彩處理與環境格調相協調,流線上,符合環境的肌理;從人的感覺出發想象建筑局部小環境的處理:通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間,
⒉ 造型。有自己的風格,整體性強、簡單中體現復雜,不變中起變化。這方面我喜歡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輕佻。
關鍵詞:城市規劃 空間結構 建筑設計
城市規劃是對城市空間的分析與設計,也即對人活動的區域空間和各區域空間只的關系的協調。建筑設計是解決室內空間的使用、經濟、美觀的要求,同時在外部形體上,具有一定時代特性風格的前提下與周圍環境、城市歷史文脈及城市控制性規劃相協調的結果。城市規劃是動態地解決和協調各類建筑之間的聯系、建筑群的整體形象,以生態的、可持續的觀點延續城市的歷史,展望城市的未來。在這里,我試圖對城市空間進行解析,以空間為主導因素,討論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和制約。
解析城市空間
空間:城市空間是空間的一種,但空間是什么呢?空間一詞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來對城市進行設計,空間便移植入城市中,成為城市空間……一直以來,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實體,被看作塑造的主體,建筑師們如同雕塑雕像一樣極力刻畫著建筑物本身。上世紀末,建筑界發生了一場革命,人們看見了原先看不見的“空間”,建筑師們先前的理念殿堂轟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顛倒”過來。杰出的現代建筑代表人物賴特曾拿出中國老子的一段話來說明自己的創作意圖: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
這里的“無”賴特以之為空間。一個全新的觀念進入了建筑師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漸成為空間的藝術,被認為是一連串聯系的空間。
中西異同:中國人一直以來就不曾把建筑單體當作主體來刻畫。中國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體上,李允銖曾在《華夏意匠》中講到:“ 中國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開的”,中國建筑工匠考慮的是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院落”。中國古代建筑,以“院”為中心組織單座建筑,“院”被稱為一個基本的組織單元,若干院落組成建筑群,所謂“無院不成群”,而院與院的空間感受是絕不相同的,從而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建筑空間效果。西方建筑師則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單體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單體的形體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體要比中國古代建筑形體復雜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間設計上,中國是城市較早的,中國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與建筑之間上了。北京故宮、江南園林都是鐵證!
空間概念: 一直以來,西方建筑師這樣教授我們什么是空間:這是一種圖底關系。把房子當作實體,周圍環境作底,我們只看得見房子;如果把房子當作底,房子周圍的形狀就出現了,這便是空間。舉四合院的空間為例。
許多前人已給過我們明示。G.尼奇凱(G.Nitsche)為空間提出以下定義:“這個空間有個中心,就是知覺它的人。因此在這個空間里具有隨人體活動而變化的方向體系,這個空間,絕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換句話說,它是有限、非均質、被主觀知覺所決定的……”這是其所謂知覺空間。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間論序論》中講:“建筑空間是可以作為體驗空間來談的,”還說,“建筑空間同人及其知覺作用聯系在一起,所謂空間就是繼場所而起的知覺的總和?!焙5霞右蔡岢鲞^:“不能把人和空間割裂開來,空間既不是外部對象,也不是內部體驗,人與空間是不能分開考慮的……”舒伯格。舒爾茲也在《存在空間建筑》中說:“單純的現實主義者認為世界對我們一切人來說是共同的、一樣的,但我們所知覺道的卻不是那樣的世界,而是我們的動機和過去各種體驗所產生的形形的世界。”
然而,這關系和空間限定說的是什么?是空間本身嗎?不是,它們只是平面的圖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變化,它代表不了空間??臻g怎能與平面等同?
建筑空間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質感、材料、光影和色彩,這一切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清晰的表現空間的品質或精神。甚至于一聲呼嘯,一聲聲回音,也會讓人感到空間的存在。因而,現在所闡述的空間概念,不只是視覺感受,必須包括行動、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補充,它應是一種感覺,就如同我們全身的皮膚都可以感覺到“辣” 一樣,“辣”不只是一個味道,不只是味覺,而是一種感覺。
空間意識遠不止是腦力活動,它占據意識和感覺的全部, 要求整個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應,因而對空間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臻g就是某種因場所而產生的人的知覺感受。如同人的聽覺,不能用物體振動或聲波曲線來概括聲音;如同人的色覺,無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譜來描述顏色一樣,空間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來概括??臻g就是人的一種感覺,人對周圍環境場所的感受,對自身定位的感覺。
城市空間:城市中的空間,即城市中的人們所體會到的包羅萬象的感受。德國建筑師Robert Krier提出過城市空間的概念:它僅是城市內和其它場所各建筑物之間所有的空間形式。這種空間,以不同的高低層次,幾何的聯系在一起,它僅僅在幾何特征和審美質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從而允許人們自覺的去領會這個外部空間,即所謂城市空間。簡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間的可被人們領會的所有的空間。人在任何時候都在領會城市,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間。
城市空間的構成 :研究城市空間,必然要對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構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間是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從人的知覺、心理、行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爾茲在《存在空間建筑》中在談及空間時講到“如果把知覺心理學所帶來的這些基本成果用常見詞匯來表示,那就是初期組織化的圖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場所(place,近接關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線(Path,連續關系),區域(Area)亦即領域(Domain,閉合關系)的成立而確立。人為了給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這些?!笔鏍柶澾@里把空間用知覺心理學的方法分為了中心、方向、區域三部分。
美國奧斯卡。紐曼(Oscar Newman)從領域角度在居住環境中提出了一個由私密性空間、半私密性空間、辦公共性空間及公共空間構成的空間體系的設想,這種構成是從人的行為心理來分類的。
從人的認知意向來研究城市空間,凱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歸納了城市形象的五個要素: 路(Paths)、邊沿(Edges)、區域(Districts)、結點(Node)、標志(Landmarks) .這個分析是真正從人的認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間,盡管凱文。林奇本人也許并沒有把城市空間當作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各種感受,但他的城市五個構成要素恰恰是從城市所提供給人們的視覺感受即他所謂的人對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發而得出的。
城市空間的本質: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見其表面,而應究其本質,這樣才有助于我們的設計。一直以來,建筑師在談論建筑時,常用平面、模型來說明設計,經常費盡心機在設計平面、模型上。習慣性的,當建筑師、規劃師們談及城市規劃、城市空間時,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來。對建筑設計來說,也許確實離不開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設計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夠說明什么呢?按照圖紙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設計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間嗎?平面與模型,只能表現一種二維的形態,當然,以建筑師的眼光來看,平面上的建筑符號能代表特殊的涵義,在他們的頭腦中由具體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繪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圖來。而這一過程是足以耗費許多寶貴時光,且沒法保存下來;模型,似乎是對設計對象一個整體直觀的表現,但人們觀看模型的視角形成的印象是鳥瞰的效果,而建筑設計要解決人的尺度感受、規劃也解決的是人走在大馬路上視覺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錯落和周圍的環境相映成趣的效果,這些,模型體現不出來。如昌迪加爾城市中心,這是上世紀最偉大的建筑大師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這張精美的總平面圖,我們感到它的構圖十分嚴謹,極富現代風格,難怪曾有人評價它:“整體的構圖是華麗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盡管圖中加了陰影,使人感到其立體的效果,無非是讓人看到在高空看這個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幾個人能從這個角度欣賞這個偉大杰作呢?人們只能在城市中欣賞和體驗,同時城市空間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亞新都三權廣場及政府建筑群一經問世,震驚全世界,從高空俯瞰十分壯觀,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設計者奧斯卡。尼邁也爾(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視覺藝術是他的創作源泉,無疑這又是一個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從視覺出發,與昌迪加爾類似,他的城市空間需要還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顯其美麗,也就是在高空中觀察才見其壯觀。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當作雕塑來欣賞的。一位曾在那里住過的建筑師這樣評價:“住在旅館里,周圍一個孩子也見不到。整個城市沒有生氣?!背鞘锌臻g要提供給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覺,不能只是視覺。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衛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干道與母城來聯系,用地170公頃,人口2.3萬。中心商業區占地700×800米為島是布局,由兩個大型百貨商店、70個小型專業商店、咖啡店、飯店等組成。其規劃模型使我們得到了極為良好的圖形感受,由空中鳥瞰效果如同模型,“從飛機上看,完成的設計給人印象極深,它將觀者放在設計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樣位置上。然而當一個人實際從地面進入魏林比并在城鎮內走動時,他要想找一個統一組織的空間是徒勞的。事實上,從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絕不如在空中那樣令人滿意?!?/p>
因而,我們現在不能再抱著傳統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許時上半個世紀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這樣的設計典范起了改變,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羅(Colin Rowe)等人的理論,都暗示了一個重返街道生活,有歷史感與地點感的全新的城市設計范例的浮現我們應該尋求城市空間的本質以便找到更準確更實際的設計城市空間的方法。
本原問題即第一性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研究城市空間的本原,也就是探討城市空間從哪里來的,是什么東西決定城市空間的問題,從而知道城市設計者的任務,知道設計師應該設計的是什么。
城市空間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們去親身體驗,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們深入,親歷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動的人們的感受。當水花飛濺,汩汩作聲,從四面八方向我們飛來時,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說必須這樣。設計者的課題并不在于創作建筑立面和體量,而是要創造一個包羅萬象的感受,以促成人們的介入。
城市空間就是城市提供給人們的那種包羅萬象的感受,城市設計者就應千方百計的創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種感受。什么決定這種感受呢?根據什么來設計呢?城市空間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們知道,城市與社會生活,與經濟、工程技術;與思想意識;與運動;與時間等都有密切聯系。各種因素都影響著城市空間的變化。究其共性,這些全都是“人的行動”——人在城市中的行為運動決定了城市提供給人們的感受,人們在城市中的行動方式的變化決定了城市空間的變化,“人的行動”即城市空間的本質。
空間就是人的空間,為行人考慮是設計的全部。城市設計是為人的,正如J.O.西蒙茲所說:“ 作為計劃著,我們不僅要處理地域、空間和素材,不僅要應付本能等屬于心靈方面的東西……僅僅適應人是不夠的,好的設計必須滿足他,取悅他,提高他,并且鼓勵他?!睆某鞘锌臻g的本質出發,即從“人的行動”出發,我們才能設計出杰出的城市,從而避免重蹈覆轍。設計城市空間,不再是空空的設計,實際是在設計人的行動,設計人的運動、視線、心理感受;設計在城市中讓人聽見什么,看見什么,碰見什么;設計不讓人聽見什么,看見什么,碰見什么,這才是設計城市者的任務。中國園林設計師們一直以來就是這樣做的,甚至中國設計師一直致力于在設計游人的心理、聯想及運動中的感受。當今的城市設計師應該向我們的先輩取法,細心體會中國園林的精妙之處,探究先輩們是如何設計人的運動、視線和心情,運用何種方法設計出那種豐富的空間。而在具體建筑的形體刻畫和理論設計上則應該取道于西方的先進內理論設計思潮。
空間發展的研究與城市規劃學
城市規劃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空間地域的規劃,其總任務是為各種活動(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間結構。這種規劃也稱“實體環境規劃”。但在研究對象上,城市規劃需要滿足城市綜合發展的需要與人們對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觀形式、性質與分工產業發展與布局、社會發展與設施、規模投資及城市各部分的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間應該是更為基礎的理論,它與城市規劃的結合,是從一個側面研究城市的形態。
現代城市發展與空間研究趨向
城市空間向區域空間轉化:區域交通和信息化發展促使現代城市空間從封閉結構向開放結構轉化,信息的溝通加速了城市網絡化的建設,使每個城市都與所處區域空間的整體密切相關,城市密集地區的出現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空間發展的一個明顯的現象。世界上已經有六大城市密集區,美國東北沿海地區、美國五大湖地區、日本東京地區、英國倫敦地區、歐洲西北部、中國滬寧地區等。
從廣度來說,以往的認為由產業布局的點狀規劃到交通布局的線狀發展再到以創造更好的環境,改善居住與工作套間為目標的面狀規劃的三次時間并沒有解決城市發展的社會病癥,應該探索更整體與立體的規劃,即在國土范圍內建立“自然—空間—人類系統”的整體割據和發展模式。特別應注重城鄉空間一體化的發展,處理好城市與鄉村的作用和關系,強調在大城市地區和城市密集地區建立一種共同發展的秩序,從而促使區域的整體良性發展。
空間意識與行為模式
文化觀念與理想空間: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構成生活方式和社會行為準則,由此而形成社會空間,是在世界范圍內都極為普遍的事實。美國人文地理學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與文化》一書中有大量例證闡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區,種族群體的文化傳統及其演進對城市空間的組織與發展產生影響,形成了城市空間的文化特色,空間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現為一方面其空間物質形體積淀和延續了歷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歲居民整體觀念和社會文化的邊而發展??臻g結構形成后又反過來影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為方式和文化價值觀念。
以中國古代為例來說明這一點:中國古人“仰觀為天,俯察于地”是觀察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圓地方說”就是中國早期對宇宙萬物空間形態的基本看法?!疤靾A地方說”作為一種整體上的文化觀,方形成為人類居住空間的理想模式。它從深層次的文化意識上奠定了中國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態。
對中國傳統城市而言,天人感應思想也極為重要。它通過與書等表達方式將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過城市空間布局中象征主義傳統。所謂“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類建筑要素如宮室、宗廟、社稷等都與天相對應,同時由星辰的運動顯示禍福。
行為活動與空間模式:20世紀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種社會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證實了城市空間不僅是一個三維和四維的空間實體,而是包含社會過程的綜合場所。這是一個空間觀念的更新,這一更新進一步說明了空間形式背后的深層社會結構。行為科學的發展對此產生了強烈的促進作用。
20世紀心理學發展經理了兩個重大的挫折,首先從傳統心理學轉向注重行為研究的行為心理學,接著再到注重飲食的認知心理學,它們構成了行為科學的理論基礎。
傳統心理學重視研究意識觀念,而忽視了物質與社會環境的作用。而行為心理學注重行為,否認意識觀念,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否認存在著本能的心理特征遺傳,走入了環境決定論的歧途。后來認知心理學對行為心理學進行了修正,引入了“整體行為”和“中間變量”的概念?!罢w行為”是指共同趨向和目的,這種行為帶有選擇的性質,“中間變量”指行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結果,而和一系列中間變量有關,包括有目的性的認識,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經驗,它們與觀察的反應相聯系,構成行為的實際決定因素。環境雖然還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說明行為的最重要的原因。環境提供信息,通過人的外部行為的各種認知過程而加以編碼、儲存和操作。重視過去實踐經驗成為認知心理學的最重要特征。
人為環境與空間建構
建成環境與空間的肌理:建成環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環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墻、街道、橋梁、建筑物、構筑物等構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間發展都與建成環境有關,城市是一個連續生長和不斷更新的有機體。
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和不同地點、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環境能夠都有其自身的特點,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間肌理。我國傳統城市由于交通形式、營建技術和生產、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細密和均質的空間肌理。
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空間的肌理不斷有新的變化?,F代中國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間肌理特征,具有了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行政區、文化區、旅游區等功能劃分,每個區內的建筑密度、高度、體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異,形成了整體的不均質、粗獷的空間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間層次上都有新的變化。這說明空間肌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與社會、生產、生活和技術相適應。
歷史觀與舊城更新:對待已有建成環境和城市的不同觀念將產生不同的空間結果,這在歷史上不乏其例。比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歷史擴展詭計,可以看出城市空間在整體建構上對已有建成環境的不同態度。古代中國的都城作為封建王朝的象征,“從項羽開了一個這樣的像消滅敵人一樣消滅錢鈔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一個特殊傳統,新的王朝興起就興筑新的城市,王朝的敗亡,就連同作為國都一起毀滅?!?/p>
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場地設計
場地設計是為滿足一個建設項目的要求,在基地現狀條件和相關的法規、規范基礎上,組織場地中各組成要素(建筑無、交通系統、室外活動設施、綠化景園設施、工程系統)之間關系的設計活動。
其根本目的是通過設計使場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對于室內空間的要求是建設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這使建筑物成為一個項目最主要的內容,建筑是場地設計中的核心內容)與其它要素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從工作內容上看:場地設計即是整個建筑設計中除建筑物單體的詳細設計外所有的設計活動。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設施、綠化景園設施、場地豎向、工程設施等的總體安排以及交通設施(道路、廣場、停車場等)、綠化景園設施(綠化、景園小品等)、場地豎向與工程設施(工程管線)的詳細設計。
從建設流程來看:實際建設流程中,一般首先是業主確定一個建設項目,并取得了相應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師來設計,建筑師是在野豬所提出的設計任務和基地條件的基礎上開始工作的。設計者在進行具體的設計前要做細化和完善設計任務的工作。包括詳細培植項目的組成內容,并對這些內容的規模、形式等一些有關的問題做出較為明確的規定,同時要與業主協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見。
城市規劃對場地設計的要求:城市規劃對場地設計的要求一是體現在城市總體規劃對于城市用地的發展方向和布局結構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體現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是具體性的,對場地設計有更直接的影響,場地設計對控制性詳細規劃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項細則必須做出恰當的切實反應。這些要求一般包括:“對用地性質和用地范圍的控制,對于容積率、建筑覆蓋率、綠化覆蓋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紅線距離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對交通入口的方位規定等。它們會對場地設計尤其是布局形態的確定構成決定性影響。
⒈對用地性質的規劃:具體建設項目的選址上,控制性詳細規劃限定這一項目只能在某一允許區域內選擇基地地塊;對用地進行開發的場地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限定該地只能做一定性質的使用。
⒉對用地范圍的控制:規劃是有建筑紅線與道路紅線共同完成的。
⒊對用地強度的控制:是通過容積率、建筑覆蓋率、綠化覆蓋率等指標來實現的。對容積率、建筑覆蓋率最大值及綠化覆蓋率最小值來限定,可將基地使用強度控制在一個合適的范疇之內。
⒋對建筑用地范圍的控制:由建筑范圍控制線來限定。即基地允許建造建筑物的區域。城規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圍控制線從紅線退后一定距離。
⒌規劃中對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場地設計中也應同時予以滿足。
我國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研究
控制性詳細規劃作為城市總體規劃與修建性詳細規劃之間中間環節,是城市規劃管理的主要依據和和土地有償使用的前提條件。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其控制力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建設加速,同時也出現種種失控現象。我認為其主要原因有兩方面:
⒈開發商和建設單位一味追求經濟利益,不斷更改建設用地和增加建設密度。
⒉行政領導為了招商引資,強行干預控制性規劃。而美國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是典型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產物,規劃法規系統比較完善,值得我們借鑒。
美國的區劃。美國地方規劃管理工作的三種控制手段:區劃法、土地細分法、和設計指導原則。
其中,區劃法和土地細分法是真正的法規,設計指導原則只是一種引導性的控制手段。
美國的區劃以“保護公眾的衛生、健康和福利”為出發點,其結果是對土地經濟利益的嚴格控制。包括:
⒈允許的用途。
⒉地段的設計要求(地塊的最小面積和面寬、紅線退后、容積率等)。
⒊建筑設計要求(限高、層數、建筑面積等)。這些區位、用途和開發強度等因素,直接影響著地價,關系到房地產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開的法定程序來決定。即每一個影響地價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規中得到了明確控制,而沒有對視覺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國控規傳統做法忽略了經濟規律。目前,我國控規典型的做法是由規劃師在指定的大街區或幾個大街區內,參照甲方提供的容積率(密度),擺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現狀的前提下,追求空間體量的美學關系和視覺效果。然后以此來分割地塊、分配樓板面積、指定建筑紅線,以供將來批租土地之用。這種做法常常土地市場經濟規律。如,規劃師為了追求美的原則,把地塊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規定的高低不一,喪失了統一的標準和公平的原則。還違背了地價運作的經濟規律。
我國城市規劃的誤區。歷史上由于種種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規劃設計與大型公共建筑項目的設計之間一直難以區分,這種現象造成我國的控規地從美學和視覺效果出發,缺乏對土地經濟體制的全面認識。在控規立法上,我覺得應該注意兩個原則:
⒈對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設開發的經濟規律。
⒉一切對地價有重要影響的因素應該在立法中有明確的規定。
求同與求異的原則。在同一區位的相鄰地段,美國區劃的控制原則是求同,即遵循地價運作的經濟規律,在同一區位,保證土地轉讓(批租)時地價相同,自然要把地塊的大小、建筑體量、容積率、紅線后退等做一視同仁的規定。這種控制手法在產生和諧的風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護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視覺美感的控制。美國的經驗:引導性手段。
以美國的城市設計指導原則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視,關心的是人在以街道為中心的公共空間的心理和視覺體驗。城市設計指導原則對一切影響街景透視的因素提出設計要求,包括建筑體量關系,廣場之間的圍塑關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關系等。
建筑設計之我見
起初,做設計時我經常的手法也是從主觀的感覺出發,通過形體、體量的造型來首先達到視覺上的審美要求,而且設計的大多數時間用在了這方面,對于細部則由于時間的限制而來不及仔細推敲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沒有結合環境總體考慮。
在現今緊促的教學制度下,我學到了什么呢?學到了功能組織、流線分析、快速設計,
而創意真的難以發揮。即使有,也覺得自己的東西太少。我自己擅長的就是三維想象。在與現今教學環境的結合下,我在透視、空間分析方面有了很大進步。而這是不夠的。前段時間看了些論文書刊雜志,結合規劃考慮了設計的做法,逐漸明白建筑更應該怎樣做了。
⒈ 結合環境。從城市區域規劃出發設想建筑與大環境的結合:建筑的整體輪廓上,與周圍的現有建筑呼應,立面上虛實對比、色彩處理與環境格調相協調,流線上,符合環境的肌理;從人的感覺出發想象建筑局部小環境的處理:通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間,
⒉ 造型。有自己的風格,整體性強、簡單中體現復雜,不變中起變化。這方面我喜歡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輕佻。
關鍵詞:城市規劃;特色;可持續性
前言
現代城市發展的不確定性、人類居住環境的復雜化,產生了城市規劃設計理念并得到不斷發展。城市規劃設計理念是關于一個城市較長時期內的戰略性發展指導,其任務一是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城市性質和城市的發展規模;二是綜合部署城市各組成部分的用地,對工業、交通、住宅、商業、公共事業、基礎設施等進行合理的組織和布局。城市規劃設計是約束城市規劃的重要學科,對城市規劃和城市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城市規劃設計存在問題
1.1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城市結構形態環境雷同
城市規劃中“技術烏托邦”的思想與文化的趨同性帶來城市規劃色的缺失。我國目前城市規劃設計模式是以功能主義的基礎,以規劃技術作為主要規劃手段的模式。尤其是文化的趨同在城市的規劃與建設中成為現實,技術性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結果是城市規劃與人居環境日趨同質化。城市規劃對特色的認識有待全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1.1僅注重規劃中的物質特色,忽視了小城市特色中的非物質要素。城市規劃中注重城市內容要素的共性方面,沒有注意到諸如山川水勢、建筑材料、文化、歷史、地方技術等構造城市素材的特色方面。
1.1.2城市特色應是一個整體,從結構形態規劃,用地總體布局到詳細規劃、單體設計的各個步驟,從城市總體景觀到街道、建筑都是其特色所在。我國小城市詳細規劃的模式是先由道路交通控制劃定的地塊的大小、形態等,然后在地塊上布置形態各異的體量并依此而制定詳細規劃,各個建筑單體也標榜自我,以營造各自的特色,正如某學者指出:“各個建筑單體追求特色,正是造成當前城市(鎮)缺乏特色的主要原因”。城市規劃設計中套用大中城市的規劃模式,造成城市原有特色的消失。在規劃設計不注重原有的地形、景觀特色,造成城市特色多樣性的減弱和原來良好的社會空間與城市肌理的破壞,這也是減弱城市特色的一個方面。
2.城市規劃原則
為了合理地進行城市規劃設計,規劃時必須采取合理地采取適合的原則:
2.1可持續發展原則:遵循環境與資源可持續發展原則,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環境綜合質量,尋求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效益的統一,努力實現發展生態環保效益型經濟的目標,使規劃統籌安排、持續發展。同時把握城市社會經濟與城市發展趨勢與規律,調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網絡系統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2.2客觀原則:以科學的態度充分認識城市發展建設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規劃即具高起點、高標準、長遠性,又要與實際密切結合,尋求切合實際的城市開發策略、發展指標與階段目標。使規劃適當超前,兼顧現實。
2.3特色原則:充分提煉城市自然、歷史、文化、現狀特點,發揮較好的自然條件優勢,在城市形象和整體空間環境研究的指導下,進行城市景觀特色的創造,使規劃精心構思,體現特色。
3.城市設計在城市規劃各階段的應用
城市規劃主要研究內容是以城市社會發展需要,來確定城市功能和土地利用,在研究過程中需運用城市設計的理論和方法,但從其過程和結果來看,主要是二維空間的工作;城市設計是以城市空間形體環境為主要內容的三維空間的規劃設計工作,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貫穿于城市規劃的全過程。
3.1城市設計在城市總體規劃中的運用
城市總體規劃是從宏觀角度對城市的功能結構、產業構成進行空間布局和調整,其規劃的結果將會形成較為合理的城市宏觀空間布局,從而大致確定了城市居住、商業以及公共設施等的不同功能的建筑分布狀態。我們知道,不同功能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外部特征,從而也就形成了城市的雛形。所以說在總體規劃的色塊圖上,實際已經決定了城市的大致空間形態。
總體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是在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功能布局的基礎上,研究城市空間形體環境的總體布局。如道路、廣場、公共綠地系統的布局,重要的、標志性建筑物和構筑物的布局,城市輪廓線的布局等,使整個城市的空間形體,形成一個完整有序、有機統一的整體―即城市范圍內的空間形體布局。
3.2城市設計在城市詳細規劃中的運用
詳細規劃能夠更為明顯的體現城市設計的思想,通常有一種誤區,就是一提到城市設計就會想到群體建筑的空間布局,其實我認為這只是城市設計較為深化的一種形式,也是城市設計對城市的作用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城市的詳細規劃包括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在控制性詳細規劃過程中,能夠控制城市大致的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風格等較為模糊的城市形象。
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地位,上承總體規劃,下啟修建性詳細規劃,因此其城市設計更注重其特有的“連續性”特點。從“承上”角度,城市設計應服從城市總體規劃,并視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合理的修正;對特定地段要從整體環境人手進行詳盡的城市設計運作。從“啟下”角度,城市設計既要匠心獨運,為后續設計留有伏筆;又要避免規定過死,應為后續設計工作留有較大的創作余地。
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城市設計的內容、深度與指標體系的完善與否,以及對設計部門工作的評價,將直接關系到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服務對象――規劃管理的效果。
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必須充分注意城市文化的延續與創新。文化環境的存在,是決定城市設計特色的靈魂。城市有特色的街、巷、古樹、廣場和歷史建筑,規劃中都要從景觀方面加以保護。這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方面。城市設計要尊重地方風貌和人文環境,并將其融合在現代設計語言里,形成城市文化的特色。有價值需要保護的建筑,周圍新建筑的體量、尺度,甚至設計細部,都需與其呼應,其中建筑高度的控制是至關重要的。
到了修建性詳細規劃階段,城市的大致形態其實已經能夠以顯現出來。詳細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是深化完善特定地段的控制性空間定位的詳細規劃,使其內容達到修建性詳細規劃的深度。
3.3城市設計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建筑設計是建筑單體工程的設計工作,是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的繼續和具體化。在建筑設計中應從城市整體角度,考慮建筑單體設計,用于塑造良好的整體建筑環境建筑設計過程中城市設計手法的運用也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因素。好多建筑師往往較少的考慮建筑體周圍的環境因素,而僅拘泥于建筑單體本身的形體設計,忽視了建筑體與其周圍的城市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很多優秀的建筑實例可以證明,好的建筑一定要與其周圍的城市環境和諧融洽,運用城市設計的思維模式進行建筑創作可以說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解決建筑與城市的關系,也是作出優秀建筑設計的一條有效途徑。
4.結語
城市規劃最主要的目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現代化的城市,應具備展示城市形象、滿足人們活動需求、改造城市環境的功能。不斷優化城市建設、利用保護城市資源、保護好生態環境,以使城市成為一個生態型、文化型和生活型的市民城市。
參考文獻:
[1]涂軍飛.淺談城市規劃建設新模式[J].科技創新導報,2008(08).
[2]曾浦成.我國城市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6).
【關鍵字】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理念
前言: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在人們日程生活中并不陌生,因為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是現代年輕人選擇居住城市所重視的一個主要因素,也決定著現代老年人的養老城市的選擇。因此,城市規劃的理念和城市設計的理念逐漸成為了不少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所打出的宣傳標語,希望借此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和老年人選擇自己的城市。然而,很多城市的發展都是有其自身的發展特點、文化氛圍以及地域特征,并不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形成的。所以,探討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內涵、功能以及歷史發展概況、理論發展概況,進而分析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區別與聯系就有了意義。
一、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內涵
(一)城市規劃的內涵
城市規劃是以專家決策、科學論證、發展眼光為前提,研究城市的合理布局、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和城市的未來發展的綜合部署,也是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運行三個階段管理的前提,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社會結構發展、空間結構、經濟結構進行規劃。
(二)城市設計的內涵
城市設計,又叫做都市設計,現在很多設計師和理論家普遍接受的內涵是城市設計是一門學科,一門尤其關注城市公共空間的學科,一門關注城市城鎮功能、城市面貌、規劃布局的學科。城市設計的重點是在設計復雜過程中尋求城市中的實體安排和居民的社會心理健康和諧[1]。
二、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功能
城市規劃的功能是為城市的發展服務的,即通過對城市的發展結構、空間結構、經濟結構進行專家決策、科學論證,并用發展的眼光,對城市的布局、發展、建設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的依據和指導,從而對城市建設、城市運行做好一定的基礎作用,推動城市建設、城市運行進入正常的軌道。此外,城市規劃的功能還體現在理念上,即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是以什么樣的理論進行指導城市規劃的,把城市建設成一個什么樣的城市,不僅考慮的是建筑實體、經濟實體等,還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人文環境的建設,即依據城市特征建設富有人文氣息的城市特色,利用自身的優勢來完成對城市的規劃。在這一系列城市規劃中,最為根本的一點就是為人民服務,這也就是,城市的規劃和發展都是以人為標準的,也就是說,人民對城市規劃的意愿必須放在城市規劃的首位,不能只依據合理規劃和完整規劃而忽視掉人民對城市規劃的意愿。因此,城市規劃的功能,簡單的來說,就是為了人民的生活、工作環境更為舒服、愜意。
城市設計的功能,則是立足于城市規劃,在總體城市規劃的基礎上進行城市設計,這些設計包括建筑的設計、環境的設計、道路的設計、人文景觀的設計以及公共空間的設計。因此,相較于城市規劃的理論性和指導性,城市設計更有實際性和具體性,可以把城市規劃的理念通過城市設計的方式表達出來。而在城市設計之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如何使城市規劃以更好的城市設計來服務于人民,這一點,在城市設計當中最為棘手而且難度也最大,這是因為,在當前的城市設計中,所有的建筑、環境、景觀、活動空間都不是在城市規劃的指導下進行了,而是依據人民的需求與否進行城市設計。這就使得在很多時候,會出現很多城市規劃中所沒有的一些城市設計,這就導致了城市設計在實際執行總會出現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城市設計好與壞的標準也就沒有一個準確的標準。而城市設計的功能,簡單的來說,就是服務于人民,用具體實際的建筑、空間來實現人民生活的愜意、舒服[2]。
三、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發展進程
城市規劃是隨著文明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類居住環境的改善、城市的出現而不斷發展的。在世界上,城市規劃這一概念和理論都出現的非常早而且成熟,在實踐上也取得驚人的成績。
城市規劃在中國,主要是與我國文化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在古代中國典籍中,我們會發現一些對城市規劃的記載,如《考工記》中的都、王城、諸侯城的不同城市的建設制度,還有道路系統和用地功能分區。在《商君書》中更是提到了農田土地分配比例,并要發展人口、糧食、建城等相應條件。在《墨子》中更是記載了城市建設與城防的重要性,以及城市規模與農田、糧食的關系。這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我國古代城市的規劃主要著眼于軍事思想和整體觀念,講求城市與自然的關系,重視等級觀念。這在我國后來的城市發展也有所體現,都是更為重要的是越來越強調城市的結構形態,即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城市功能分區,形成不同的功能區域,完成城市規劃的不同功能。
城市規劃在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出現《建筑十書》,系統闡述了城市環境衛生、城市選址、城市公共建筑布局等原則,并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到了中世紀,逐漸形成以教堂為中心的城市發展模式。到了近代,則基于資本主義商業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多樣化的城市規劃理論。
城市規劃在現代,東西方的城市規劃都著重于城市規劃理論的建設、城市規劃的實踐以及城市建設立法,逐漸的融合各種傳統學科和新興學科,是城市規劃越來越科學、越來越符合人民生活的意愿。
城市設計則是新近發展起來的學科,最早出現在歐美國家,這是因為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經濟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和對生活環境的要求提高,導致現在城市中功能分區的增多,這就為城市設計在實際建設中帶來了復雜性和多樣性。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各國在城市設計上進行了豐富的實踐,促使了城市設計飛躍式的發展[3]。
四、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關系
(一)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區別
城市規劃是對城市總體上的規劃,而城市設計是城市規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城市規劃對城市設計具有指導性,城市設計是在城市規劃的指導下進行相關的設計和施工。因此,城市規劃就具有數據性和抽象性,而城市設計卻表現出圖形化和具體性。
(二)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聯系
城市規劃是城市設計的藍圖,從上面介紹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的發展歷程中也可以看到,城市設計是在城市規劃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是對城市規劃的具體實踐。而且,城市規劃的理念和城市設計的理念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人民的生活更美好而進行規劃和設計的。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在內涵上就可以看出區別與聯系,而且在功能上,城市設計也是以城市規劃為基礎進行設計和建設的。從發展歷史上來看,城市規劃具有悠久的歷史,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城市規劃的理論和實踐都有豐富性和系統性,使得世界城市的發展取得了質的飛躍。而城市設計的理論和實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才發展起來的,是一個年輕的學科,但是在城市規劃的指導,也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薛靜,余翔.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的關系[J].天然氣與石油,2010,02:59-62.
關鍵詞:城市設計;影響因素;城市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3-034-02
一、城市設計的定義、內容
目前,國內外人們對城市設計的理論、內容和方法尚無統一認識。但在研究了國內外一些著名專家、學者對城市設計的有關論述和我國現行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的有關體制,可得到一個共同的認識:城市設計的重點是城市空間形體環境規劃。它是以“人本”觀念為核心,以功能和美學為原則,為城市社會(市民)創造一個優美的城市形體環境和良好的空間秩序。
傳統意義上城市設計有多種定義,其強調的重點各不相同。
北京城市設計學術研討會的結論認為,城市設計是城市規劃的延伸和具體化,是深化了的環境設計。城市設計是以人為中心的,從城市整體環境出發的規劃設計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體形象和環境景觀,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它是城市規劃的延伸和具體化,是深化了的環境設計。
從學科角度來說,城市設計是跨越城市規劃、園林建筑學和建筑學三個學科之間的一個獨立的學科:是在城市形體環境中創造三維的空間形式。在學科體系上,它是城市規劃的深入和具體化,與園林建筑學和建筑學的區別在于它是設計城市,而不是設計具體的形體環境元素。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城市設計是一種思維方法,是整體而辯證的,是一種能夠對城市時空結構中節點的分析,是綜合技術的設計,要特別注重城市交通道路的組織,是整體美學的綜合藝術的表現。
二、城市設計內涵之我見
1.內涵
就我個人而言,比較傾向于以上第三種觀點,我認為城市設計就是一種意識形態,是一種思想形式。它存在于城市規劃的每個階段,無論是城市的總體規劃還是詳細規劃,都需要運用城市設計的思想。城市設計的目的是給城市創造一個優美的城市形體環境和良好的空間秩序?!豆矆鏊D城市空間:城市設計的維度》一書中作者的核心觀點認為城市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人們創造更好的場所”,因此我認為凡是涉及到城市物質環境和空間形態的改變的設計,都需要體現城市設計的思想。
2.影響因素
凱文?林奇在他的《城市意象》中通過對城市以眾意向的調查,歸納了城市設計包含的五項要素,即邊緣(Edge)、街道(Street)、區域(District)、節點(Node),標志(Landmark)。抓住這五項要素的設計,就能創造好的城市印象。這也是近年來西方規劃界普遍遵循的城市設計指導。
邊緣:是城市或地區的輪廓,是除道路以外的線性要素。它們通常是兩個地區的邊界,相互起側面的作用。那些強大的邊界,不但在視覺上占統治地位,而且在形式上也連續不斷。如沿河的城市輪廓、海上的城市景觀、高架路形成的“空中邊界”等。
街道:是縱向展開的城市景觀,包括車行道,步行道乃至河道,是城市中的絕對主導元素。一些主要的交通線都會成為關鍵的意象特征。如果主要道路缺乏個性,或容易互相混淆,那么就很難形成城市的整體意象。典型的空間特性能強化特定道路的意象。特殊的立面特征對于形成道路特征具有重要作用。甚至路面紋理、路邊的種植都不可忽視。除了這些可識別性外,還應有方向性。起點和終點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能將城市聯結為一個整體。
區域:是觀察者能夠進人的相對大一些的城市范圍,是內部展開的城市景觀。如居住區、市場、文化區、旅游區、公園等。決定區域的物質特征是其主題的連續性。通常一個區域應具有典型特征。而創造一個強烈的意象,必須對線索進行一定程度的強化。一些區域是內向的,一些則是外向的。
節點:是觀察者可以進入的戰略性焦點,是人們往來行程的集中焦點,往往在路與路、路與河、路與林、河流與河流的交匯點。成功的節點不但在某些方面獨一無二,同時也是周圍環境特征的濃縮。有的是通過其空間形態,有的是通過其獨特的單體建筑給人以深刻、難忘的印象。
標志:是觀察者的外部觀察對象,如有影響的古今建筑、城市雕塑,也包括自然物。標志應具有鮮明獨特、清晰醒目的特征,與背景形成對比,占據突出的空間位置,在整個環境中令人難忘。凱文?林奇認為這五大要素控制了城市意象,從而建立了城市環境形態穩定的概念。在現實中,上述各元素類型都不會孤立存在,把城市環境形象分解為五大類進行分析研究,為城市設計的推進開辟了概念明確、可實際操作的道路。70年代美國舊金山的城市設計就采用了這一方法,在世界上頗具影響。
三、城市設計在城市規劃各階段的應用
城市規劃主要研究內容是以城市社會發展需要,來確定城市功能和土地利用,在研究過程中需運用城市設計的理論和方法,但從其過程和結果來看,主要是二維空間的工作;城市設計是以城市空間形體環境為主要內容的三維空間的規劃設計工作,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貫穿于城市規劃的全過程。
1.城市設計在城市總體規劃中的運用
城市總體規劃是從宏觀角度對城市的功能結構、產業構成進行空間布局和調整,其規劃的結果將會形成較為合理的城市宏觀空間布局,從而大致確定了城市居住、商業以及公共設施等的不同功能的建筑分布狀態。我們知道,不同功能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外部特征,從而也就形成了城市的雛形。所以說在總體規劃的色塊圖上,實際已經決定了城市的大致空間形態。
總體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是在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功能布局的基礎上,研究城市空間形體環境的總體布局。如道路、廣場、公共綠地系統的布局,重要的、標志性建筑物和構筑物的布局,城市輪廓線的布局等,使整個城市的空間形體,形成一個完整有序、有機統一的整體―即城市范圍內的空間形體布局。
2.城市設計在城市詳細規劃中的運用
詳細規劃能夠更為明顯的體現城市設計的思想,通常有一種誤區,就是一提到城市設計就會想到群體建筑的空間布局,其實我認為這只是城市設計較為深化的一種形式,也是城市設計對城市的作用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城市的詳細規劃包括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在控制性詳細規劃過程中,能夠控制城市大致的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風格等較為模糊的城市形象。
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地位,上承總體規劃,下啟修建性詳細規劃,因此其城市設計更注重其特有的“連續性”特點。從“承上”角度,城市設計應服從城市總體規劃,并視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合理的修正;對特定地段要從整體環境人手進行詳盡的城市設計運作。從“啟下”角度,城市設計既要匠心獨運,為后續設計留有伏筆;又要避免規定過死,應為后續設計工作留有較大的創作余地。
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城市設計的內容、深度與指標體系的完善與否,以及對設計部門工作的評價,將直接關系到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服務對象――規劃管理的效果。
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必須充分注意城市文化的延續與創新。文化環境的存在,是決定城市設計特色的靈魂。城市有特色的街、巷、古樹、廣場和歷史建筑,規劃中都要從景觀方面加以保護。這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方面。城市設計要尊重地方風貌和人文環境,并將其融合在現代設計語言里,形成城市文化的特色。有價值需要保護的建筑,周圍新建筑的體量、尺度,甚至設計細部,都需與其呼應,其中建筑高度的控制是至關重要的。
到了修建性詳細規劃階段,城市的大致形態其實已經能夠以顯現出來。詳細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是深化完善特定地段的控制性空間定位的詳細規劃,使其內容達到修建性詳細規劃的深度。
3.城市設計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建筑設計是建筑單體工程的設計工作,是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的繼續和具體化。在建筑設計中應從城市整體角度,考慮建筑單體設計,用于塑造良好的整體建筑環境建筑設計過程中城市設計手法的運用也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因素。好多建筑師往往較少的考慮建筑體周圍的環境因素,而僅拘泥于建筑單體本身的形體設計,忽視了建筑體與其周圍的城市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很多優秀的建筑實例可以證明,好的建筑一定要與其周圍的城市環境和諧融洽,運用城市設計的思維模式進行建筑創作可以說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解決建筑與城市的關系,也是作出優秀建筑設計的一條有效途徑。
四、小結
城市設計的目標已經從較為單純的美學、空間形體環境,發展為改善、提高城市綜合的生活環境質量。因此城市設計的內容還涉及到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利用及歷史傳統風貌、城市特色的繼承與發展等。城市設計的對象,也從單純的研究物質空間,發展到包括研究人的行為心理及社會文化。因此,城市設計理論正在日趨走向成熟和完善。③
(作者簡介:彭茜,女,工作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建筑學院。)
參考文獻:
[1]劉宛.城市設計理論思潮初探(一―六),國外城市規劃
[2]張錦秋.城市設計的理論與實踐
[3]劉玉民、白晨曦.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規劃管理相關問題探討,建筑創作
[4]Saarinen, Eliel,顧啟源譯,《城市―它的發展、表敗與未來》
[5]簡雅各布.《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
[6]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
[7]卡爾索普《步行地帶》
[8]西特.《城市建設一書》
關鍵詞:市政園林設計;城市規劃;
一、市政園林規劃與城市規劃之間的關系
市政園林規劃是在城市規劃的而基礎上進行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大眾對于城市生活環境的要求也正在不斷的加強,在生活質量以及對生活要求不斷提高的過程中,社會中的各種資源也正在被高效的利用,各類資源被合理的應用到城市規劃以及市政園林規劃之中。
其中,城市規劃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對城市的建設進行總體的設計與計劃,市政園林的設計建設的重要目的就是做好城市內的綠化工作的建設。其中,城市規劃的活動就是在城市內進行蓋房子的規劃,園林設計的建設活動就是將園林內事物進行裝修美化,城市規劃進行蓋房子,園林設計進行美化裝修,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尤其是園林設計在人文生活中發揮著生態建設以及科學設計的目的,使得市民能夠享受到城市生活的舒適的環境。
市政園林設計的時候應當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在此基礎上對城市進行規劃與建設。城市規劃能夠為市政園林的設計提供基本的保障,城市發展已經從傳統的損壞生態的角度上跳出惡性循環,將生態環境建設以及城市規劃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生態、能源、經濟等建設基本要素總結歸納在一起,形成良性循環,并將其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的共識。
二、市政園林設計的內涵與意義
市政園林設計指的是在區域內對城市綠地進行系統的規劃與設計,由于現階段綠化建設對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市政園林設計在城市建設中成為了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園林部門在進行城市綠化設計規劃的時候,需要根據城市建設的狀況進行完善設計,市政管理部門一定綜合的考慮城市內的各方面因素,對市政園林建設的方案的可行性進行系統的建設與考察,尤其是對城市內重點建設區域,例如住宅區、工業區、區域內的交通情況以及地形情況等等,市政園林內的整體綠地風格的協調進行調整,在美學的角度上體現出人文發展的觀念。
城市化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城市空間的擴展也在飛速的發展,需要適當的進行市政園林設計的優化與調整,園林綠地規劃的設計需要與城市的發展相互適應,使得當前的城市規劃建設能夠適應生態環境的建設,在市政管理的角度下,市政園林的建設應當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將規劃設計的角度創造最佳的居住環境,也是市政園林的設計規劃的最高的境界。
三、在城市規劃的進程中進行市政園林設計工作
市政園林的設計應當從大角度進行,與城市規劃的進程與計劃相互協調,結合區域的特點進行細節的協調與整理,促使市政園林建設能夠最大程度的給城市的局面帶來美滿的生活環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
3.1市政園林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市政園林的設計工作與城市建設的各個層面都有密切的聯系,涉及的范圍也是非常的廣泛的,城市內的每一寸土地、城市內的每一個角落都是市政園林設計的區域,由于工作量的規模以及數量,使得市政園林在進行規劃的時候受到了諸多客觀因素以及歷史因素的限制,不僅如此,市政園林在進行設計的時候還遇到了一些共性問題的限制,首先,市政園林的設計對城市內的不同區域的重視有所不同,市政園林進行規劃的大部分地區都是重視景區的建設,忽視了城郊區域的生態園林的建設,其次,在進行園林規劃的時候,園林的綠地指標得到了過度的重視,使得城市內的綠化覆蓋率以及綠化了等的規劃并不合理,在這一過程中,城市園林綠地的設計忽視了人均綠地面積,過分強化了城市內草坪內的作用,以及城市內的灌木以及喬木都出現了密集的狀況,忽視了草坪、灌木、喬木中間的合理搭配,使得城市內的市政園林設計缺少了風格化。不僅如此,市政園林設計在進行設計的時候為了追求美觀度,追求模仿歐美風格,但是在進行園林藝術設計的時候,不能忽視傳統園林藝術和地方特色,導致當前多數城市內的市政園林設計出現了"四不像"的風格。
3.2針對當前市政園林設計的具體實施建議
由上文可以看出,市政園林的設計并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工程,因此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市政園林設計與城市規劃相輔相成,尤其是要與區域周圍的環境形成協調統一,與周圍的城市環境要素進行協調統一。在進行設計的時候,精準的把握住城市內各種環境因素,根據區域內的不同環境特征訂制不同的園林設計方案,市政管理部門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應當與城市內經濟、文化、歷史、生態等多個因素進行充分的考慮,將城市內各種不同特色的區域劃分成為不同的版塊,尤其是要針對城市內的特殊區域進行針對性的設計,保持園林設計的方案與城市的特色進行高度的統一,例如:城市內的商業區就應當展現出商業的特色,城市內的教育區域就應當具有文化的特殊氛圍,小區的居民樓里就應當展現出適當的休閑性。在進行市政園林設計的時候首先就應當考慮這一因素,尤其是在進行綠地規劃的時候,市政園林的設計人員需要圍繞城市居民的需求進行設計與規劃,在城市內的道路兩旁種植綠色植物以凈化城市內交通車輛排除的尾氣,并在進行綠化設計的時候種植防塵植物、隔離汽車綠化帶等等,使得城市內的居民能夠享受到清潔、干凈的生活環境,使得城市居民對于生活環境的需求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
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市政園林設計的目的不僅僅是實現凈化城市空氣的目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實現美化城市的目標。因此在進行園林設計的時候,可以選擇多種多樣的植物進行搭配與設計,使得市政園林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能夠實現美化城市的作用。由于植物自身就具有了生命美、色彩美、姿態美等等特征,在進行市政園林設計的時候,將綠色植物中存在的美的因素協調搭配在一起,使得城市內的整個的生態體系實現完整以及健康的狀態,使得城市內的綠地建設實現了四季的靜態構造,也同樣使得市政園林的設計具有多元性以及立體感,實現市政園林的設計的理想追求。
四、總結
市政園林在進行設計工作的時候,應當與城市建設相互促進,在進行城市規劃的時候還要兼顧城市內的生態環境的建設,園林設計的功能主要是實現城市建設的精裝修,是對城市綠化的美化、創造,促進城市居民生活的自然化、理想化,使得城市的建設能夠按照人類的規劃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本文對市政園林設計以及城市規劃的關系進行了探索,提出了二者結合的措施。
參考文獻:
[1]屠陳松.淺談市政 園林設計與城市規劃 [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 0 1 3( 1 9 )
關鍵詞:建筑類型學;城市規劃;景觀設計
一、建筑類型學基礎上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1.規劃不合理、建筑質量差。在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看到某條道路被重修、某個公園被重建等,造成這種現象的本質原因是對城市未來發展藍圖不夠科學不夠合理的規劃。另外,城市面積的擴大使很多濕地、森林、河道受到破壞,與此同時這些空間的開發利用率低,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規劃的不合理、開發時間的倉促、開發流程的大意都使城市的環境建設區域形式化。
2.規劃尺度不合時宜。最近幾年,我國環境項目規模越來越大,沒有經過認真考核和科學規劃的商業綜合體以及眾多旅游度假村正在飛速崛起,使城市的空間負擔更加嚴重,不僅不利于城市環境的長遠發展,而且還可能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3.城市之間的規劃設計缺少必要的聯系?,F階段的城市建設大多根據硬性的規范和控制指標而定,使建設方案嚴重缺少完整性和合理性,各個地域之間的設計分裂打破了城市的和諧面貌,使城市整體缺少人文情懷和生態特色。
4.城市建設盲目西化。西方文化作為強勢文化流入中華大地,必定會對我國的建筑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同時,在商業模式下,城市景觀建設也少不了滲透著利益因素,過于西化的建筑方案,并沒有給城市規劃加分,相反盲目西化,使得城市缺少個性化特征。
二、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的特征
1.城市景觀的歷時性??偨Y以往的實踐經驗我們可以看到,在選取的類型上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幾何簡化,使其在一些方面具有普遍的抽象性。類型元素在經過簡化還原之后就可以不用再經過任何修飾地應用在建筑形式處理方面,也可以將類型轉換,以便于產生各種各樣的效果。除此之外,幾何元素在經過還原之后也可以再進一步地用圖形換喻等方式使其到達類推處理層次,進而賦予簡潔圖形更加厚重的歷史意義。而土地規劃整合的不合諧大多來自于硬性流程和追求指標,同時卻忽視了設計是否合理、完整,也沒有注意各個地域之間是否協調,城市的環境缺乏整體性與和諧性,也缺乏生態文明與人文秩序。
2.城市景觀的系統性。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是人類對大自然改造的結果,城市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空間,不同的空間類型空間性質也不相同,比如說:佛堂宗教場所等是供人們瞻仰、教育、懷念的地方,人們需要安靜的空間因素;城市中小憩的場所,需要交流、休閑,這樣的場所需要一定愉悅性。因此城市所有類型的場所都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正是這些別樣的地方,才讓城市面貌整體上趨于和諧。
3.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具有地域性。類型學基礎上的城市建設并不是某種固定意義上的設計技巧,也不是簡單的模型和圖像構成的整體,而是一種可以將多種項目設計方法融合到一起的設計理念,它作為一種媒介,應用在現實建筑過程中,反映出歷史特色和變化兩大內涵,共同作用于城市規劃和發展,建筑類型學存在的基礎就是變化發展,因此尤其排斥形式主義,它是傳統文化的傳遞者,它是豐富現代人情感世界的重要途徑,是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體現人文性、前瞻性的關鍵。
三、城市景觀設計過程中建筑類型學的落實
類型學對于專業工作者來說并不陌生,但是究竟該如何在實踐中做到靈活應用,并充分體現建筑類型學的優越性,將理論和景觀案例相結合,找到真正適合城市發展的景觀設計方法?
1.對城市建設規劃進行全面分析。要對設計對象進行精確地分析,需要做的工作是收集某地區人口數量和地區的主要特征,對當地的交通情況進行分析,明確該部分地區的使用功能。此外還要對周圍的自然環境進行充分了解,城市規劃畢竟是在大自然中進行,任何建筑行為和建筑物都需要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對城市居民的生活習性進行大致了解,對投資金額、建設意圖、相關技術等進行分析,進而獲得分析對象和周圍環境系統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確定該區域在景觀類型學設計中應處的層級;通常情況下,對象分析可以分為文化、職能以及空間形態這三大部分。
2.類型選擇。類型選擇過程中要明確幾大原則,分別是選擇原則、層次深入原則、人性化原則。首先選擇原則主要是指城市特色原則。城市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人類越來越成熟、文明,它是人類群居的高級形式,而城市同時又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表現形式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同步的,由“城”來形容,代表了城市具有一定的區域性,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市”則寓意著商品交換、貨幣流通,人們在這個場所中換取自己需要的物品,這在某種意義上屬于商業范疇,正是因為這些個性化十足的元素就是城市存在的標志,它們的發展也就象征著城市的進步,所以說,城市規劃中,在類型選擇上,城市的景觀設計一定要符合城市本身的發展特色和發展趨勢,尊重地方性的傳統,融入的元素也要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和精神文明象征,因為這些鮮明的元素就是城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而城市居民的興趣愛好、人文素養則凸顯出了城市的精神世界,城市的特色正是通過這兩大方面共同體現出來的。例如:蘇州作為一座園林城市,做好景觀設計綠化工作固然是重要的,這一城市的存在有濃郁的園林色彩。其次遵循層次深入原則。城市特色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即外部形象、表象、內部抽象。其中我們將能夠對城市進行直觀認識的觀察稱作為形象,比如這個建筑物外表是方形的、是磚紅色的;人們通過聽覺或者觸覺感受到的為表象,表象則包括城市的主要特色、城市的發展水平、城市居民的文化程度、文化素養等;而抽象感知則是將兩種感受綜合到一起,再通過文字認識或者通過人們的介紹對城市獲得深層感悟,其中包括城市在歷史變遷中的潛在文化特征。最后要重視人性化原則?,F代社會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在隨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改變,例如:目前幾乎人人一部手機,人們通過新聞客戶端了解天下事,已經習慣了在公交車上、在地鐵上看看新聞、聽聽音樂等等,所以說新的城市景觀設計一定要有所創新,不能照搬照抄經典和古典,在選擇類型中,更不能盲目地效仿其他國家或者其他地區的城市規劃,要求景觀設計必須站在人性化角度,使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將現有的生活和歷史相結合,使那些在社會中奔波的人群有一種歸屬感和安定感。這樣一來,不僅幫助城市獲得個性化十足的歷史文脈,而且還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對傳統的愛戴,只有充滿希望和生命力的景觀才是現代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需要尤其重視的。
3.類型轉換———在歷史中尋找最原始的類型。城市景觀的設計不應該單純地考慮某一單一的元素,更應該囊括歷史人文景觀等多元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歷史邏輯以及建設依據,才能發現景觀建設原型,充分展示城市的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另外值得留意的是,大部分的歷史原型都需要獲得當地人民的認同,文化說到底還是存在于人們的心中。它們依靠某種介質,一代代地傳遞,活在人們的記憶中,這樣的原型才能獲得人民的一致認可。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尋找原型其實就是城市問題的解決,不但能夠回歸傳統,還能在新城市中建立傳統和現代的結合點,努力將城市和歷史結合。
四、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中的具體方式
1.重視植物配置的重要性。植物配置在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中占有重要地位,不管是道路兩旁的綠化帶,還是城市內供市民娛樂玩耍的公園等場所,植物配置都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多種植物的合理種植與搭配,不僅能相互促進生長,而且構成的景觀也是美不勝收,無疑是一項既省錢、又省力的景觀。其中要注意的是,植物搭配過程中要切忌違反植物的生長規律和養護原則,盡可能地對植物進行定期修剪,使它們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例如,筆者曾經到鄭州市某條公路主干道上,這里的植被可以根據顏色和品種分為三種,最矮的是翠綠色、依次向上是楓葉紅和墨綠色,這樣的顏色搭配,讓人眼前一亮,無疑是非常成功的道路景觀。而且該道路上的植被全部都是常年為綠色,即使季節變化也不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美觀,且易成活、易養護。
2.水景觀的生態規劃。流動的活性水,是我們每個人都非常喜歡的自然景觀,但是城市內部除了河流、噴泉,很少有活水。我國地域遼闊,水資源的分布也參差不齊,水景觀如果能夠利用得好,無疑給城市添加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例如:筆者曾在秦皇島游玩,它的某條街道就有假山瀑布,且是活水,再搭配上流水邊翠綠的植被、遠處粉紅色的城堡,真像是到了人間仙境,竟然一點都不覺得是在道路上,倒像是在一處世外桃源。再如:筆者冬天曾去過西安某博物館前,也有一處活水從最高層的臺階往下流淌,筆者看到之后因為是在冬天,這灘活水讓人覺得越發冰冷,而且博物館周圍除了零星幾棵光禿禿的樹之外,全部都是灰色的混凝土,讓人覺得此處的活水完全是多余。因此水景觀在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它周圍環境的搭配,還要考慮自身的價值。
3.倡導綠色無污染,利用清潔能源。在城市的景觀設計中,必須要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自然資源,我們都不陌生的清潔能源主要有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應用較廣泛的就是太陽能和風能,在城市路燈等照明用具中,可以適當地使用太陽能;同時,太陽能路燈設計成本高,在具體使用中,也要視情況而定。城市的發展、規劃受到多個集團利益的制約和影響,其中包括當地政府、設計單位、建筑單位、規劃單位等等,致使很多地區的城市環境出現量大質薄的現象,再加上多種文化理念和傳統思想的影響,使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空間變成一個“雜貨店”,毫無美感所言。希望本文的敘述能夠為相關工作者帶來幫助。
參考文獻:
[1]羅文艷.象征特性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3.
[2]張亞南.城市景觀設計要素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9.
[3]陳凌.楚文化精神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9.
[4].論場所精神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表達[D].沈陽:沈陽建筑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