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5 17:36:21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技術經濟與管理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國的基礎產業是農業,農業是中國的第一產業,農業在中國的國民經濟中屬于特別主要的支柱,對國家的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1978年以后,中國農業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農業產品的生產率每年都有所提升,農業經濟的增長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從以前的粗放型經濟發展為科學的集約型經濟。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對農業可以更好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農業的信息化是國民經濟信息化的主要構成因素,現在農業經濟發展不只是決定在農業的投入方面上,信息技術使用更是影響農業生產水平和效率的重要因素。把信息技術使用在農業的經濟管理中,將它們進行有效的結合,是現代化農業發展趨勢,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法。
1信息技術在農業管理中的應用
農業信息化指的是從農業的生產到農業產品的銷售每個重要的環節都要使用信息技術開展營銷。詳細的說就是在農業范圍里,把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在農業生產中進行使用,將信息技術進行全方位的使用。它可以有效實現和發展農業的決策體系和管理系統的結合,促進農業在生產效率方面的提高,保證科學的管理。我們要注意,信息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使用不是簡單過程,涉及的內容非常多,應該進行全面的實施信息的管理。詳細來看就是要實現農業資源、農業教育、農業技術和農業市場的信息化,必須要把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使用在農業的經濟管理每個環節中,才可以實現農業完成現代化的建設。
2信息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隨著中國農業的發展水平近些年來穩步的提高和政府對農業的重視提高,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背景下,在農業的經濟管理中使用最新的信息技術成為一個主要的趨勢,信息技術對農業的經濟管理有很大的作用。
2.1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小康社會有很大幫助
近幾年,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非???,現代化的技術行業在進行持續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保證城鄉共同進步和發展是政府所關注的。伴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在農業的經濟管理中使用信息技術現在已然成為農業發展的趨勢,可以提高農村現代技術的水平,推動農村更好的發展。
2.2有力的推動農村經濟進行產業化的升級
當下的市場經濟開始全面的開放,而信息技術的使用將會把農業經濟推到社會制高點。農業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農村經濟需要進行產業化的升級才可以適應現在的形勢,強化農村間的聯系,走農業化經營的道路才是應對之策。
2.3對于培養專業農業人才有推動作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經濟的發展與農業經濟管理實現現代化不能缺少科學技術的支持,也不能離開產業的經營。把信息在農業經濟管理中進行使用,可以提高農業知識在傳播方面的速度,強化農業地區之間的聯系,爭取將農業技術進行普及,保證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這樣才可以培養出素質高的農業人才。
2.4利于改變傳統農業的經營方式
中國因為農業的發展歷史非常長,而傳統的農業在經營和管理方面非常單一,中國的農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很弱。將信息技術在農業的經濟管理中去使用,主要是利用生物工程的技術等這些措施去轉變傳統農業的一些問題,逐步把農業產業化經營進行更好的發展,把農業的發展變為資源的密集型,最后徹底改變以前傳統農業的形式,進行新型農業經營方式。2.5可以有效的使農民進行經濟效益的增長有關的數據統計顯示,一些農業的生產地區事實上并不是因為農產品的產量少而發生的經濟方面的貧困,真正導致農民收入低的原因是農民沒有辦法正確的掌握有關市場的最新信息,而他們的農產品銷售策略也跟不上市場的瞬息萬變。因此,必須要保證實現農業經濟信息的管理,將現代化的技術進行充分的發揮,一定要堅持市場的主要導向功能,幫助農民掌握市場的信息,做出科學的營銷策略,提高他們的收入。
3信息技術和農業經濟管理結合遇到的一些問題
其一,農民缺少信息化的意識。農民對信息技術認識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的農民都是在很偏遠的地區居住,他們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農民的思維嚴重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趨勢,他們對新的技術和設備缺少了解,大部分的農民封建思想很大,他們自以為種植經驗豐富,不屑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使用,這會嚴重阻礙農業經濟的發展。其二,在資金的投入方面沒有達到標準,信息技術就不能進行現實的施行。信息技術的使用其實并不是非常簡單的過程,它不但需要農民有基本的知識,還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盡管這些年來政府在農業資金的投入上也在努力的加大,可是相當一部分的地方農業把資金用在其他的地方,這就導致農業在信息化的建設方面步履維艱。其三,農業的信息資源缺少必要的整合。中國有的農業地區雖然是按政府的要求進行發展,不過還是有很多的問題,其中最顯著的一個就是農業的信息資源非常缺乏。地方一部分的農業網站的信息不但缺乏權威性,還沒有做到及時的信息更新,這樣不能充分的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作用。其四,專業的信息技術人才非常缺乏。農業經濟管理的趨勢是信息化,可是因為信息技術有一些復雜,中國現在擁有優秀技術的專業人員非常缺少。
4農業經濟管理和信息技術結合的策略
4.1強化宣傳的力度,將農民進行信息技術使用的意識進行提高
農民是農業建設主要的力量,提高農民的思想和意識是發展信息技術和農業經濟管理結合的關鍵因素。所以政府和地方必須要強化宣傳的力度,積極的宣傳農業信息技術的效果和重要作用。同時農業地區要組織農民培訓,請專業人員對廣大的農民講解信息化給大家帶來的便利以及對農業生產有效的作用,提高他們的素養,為了下一步的發展進行基礎的奠定。
4.2提高資金的投入
農業經濟管理和信息技術結合一定不能缺少大量資金注入,中央政府需要制定可行的資金投入方案,結合不同農業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政策的制定,幫助農業地區早日的實現信息化的建設。地區需要把資金的使用用到實處,確保信息技術可以在農業經濟管理中順利的實現。
4.3保證農業信息資源的整合
信息化設備與技術在進行完善以后,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是要確保農業的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轉變以前傳統農業信息比較單一化的不足。
5結語
伴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完善,農業在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以前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因為它已經對農業產業化經營起到了阻礙作用,必須要進行改革。把信息技術使用在農業的經濟管理中不但是趨勢,也是推動農業發展的最好方法。它可以提高中國的農業經營規模,實現農民在經濟方面的增收。政府需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加大對農民在認識水平方面的培訓,等等,這樣才可以推動中國農業的繁榮。
作者:董文麗 唐燁 單位:臨江市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王麗莉.淺談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16):142-144.
1.1 管理和推廣投入過少
經費不足是當前農業管理和技術推廣的主要阻礙因素之一,部分地方的鄉鎮地區所設立的農業技術推廣技術工作人員,會因為資金不足等因素停止推廣,或者難以保持持續性宣傳,進而導致技術宣傳不到位等問題;加上推廣形式比較單一,技術不高,也很難獲取理想的宣傳效果,無法與農民生產、作業的需求相匹配。
1.2 農民的整體素質比較欠缺
技術的推廣和宣傳效果與農民的整體素質有關,大部分農民的接受能力較差,無法理解到宣傳農業科技成果,宣傳新技術的目的和意義,導致農業科技的應用效果不佳。根據本地資料的收集發現,大部分農民的年齡較大,文化素質普遍較低,這樣的勞動力結構水平同樣限制了農業管理和農業技術推廣的進程。而農村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則選擇外出打工,這對于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大缺失,也是在農業生產和發展中的另一大阻力,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無法完全接受新的生產技術和管理,不具備先進的市場意識,進而導致整個管理工作缺乏后勁。
1.3 科技推廣內容與農民需求不符
加強農業經濟管理,提升農業推廣技術,擴大農業技術的宣傳范圍和效果,就是為了讓農民受益,農民是推動農業發展的主體,同時也是應用農業技術和農業生產結果的受益群體,因此,在推廣農業科技的過程中,應該注重觀察和了解當前農民的需要,才能將宣傳的農業技術轉變為發展農業的推動力。農民的需求是科技推廣的效益所在,隨著農業的發展和進步,同樣也需要獲得多樣化和高效化的生產技術,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于全面的管理技術和應用技術需求更為迫切,但是當前的農業經濟管理技術的推廣形式和方法均較為枯燥和單一,沒有對新品種的栽培技術和管理技術進行相應的指導和管理,也說明了與農民的生產需要不符。
2.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對策
2.1 提升技術推廣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
要求工作人員具有足夠的工作熱情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因為工作過程中需要工作人員在固定的時間內在農村工作,也需要與農民保持良好的溝通與交流,才能在不斷的考察和分析過程中,做好農業技術的推廣和宣傳工作。要求工作人員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術能力。在實際的指導工作中,需要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技術指導人員具有足夠的專業技術水平,才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體現出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指導的核心要求;因此,工作人員應該不斷加強自身品德修養的同時,還要注重增強自身的專業素質,只有具備全面的發展素質,才能夠處理好與農民之間的關系,合理、有序地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難題;要求工作人員具備專業的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真正做好全面的指導和推廣工作。
2.2 提升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專業能力水平
農田農業生產是一線的生產場地和實踐過程,工作人員只有具備足夠的生產指導技術,完備的專業知識,才能真正做好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由于農業生產經營具有生產期長、見效慢等特點,如果宣傳和指導工作人員的指示不明確,或者指導失誤,那么,所產生的影響也會很大,甚至會造成農業生產研究的損失。因此,加強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水平十分重要。
2.3 做好工作人員與農民的關系
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人員在開展基層實踐工作過程中,不僅需要完成國家布置的推廣和宣傳任務,而且還要做好服務農民的工作,因此,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該更多地走進農民生活,主動與農民搞好關系,充分展示自己的工作作用的同時,也要增強農民的信任,才能保證農業技術宣傳、推廣工作真正到位。比如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工作人員應該主動了解實際情況,并參與到問題的針對性解決中,進而提升人民的信任感;制定解決方案時,也要與農民保持充分的交流,在共同協助下獲得最佳解決效果,而與農民保持良好的交流,才能真正了解農民所需,農民所急,進而適當調整整體的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方案,以便開展針對性的服務工作,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的進步,保證農業生產得到穩定的發展。
3.結語
關鍵詞:農村經濟;農業;信息技術;宏觀管理;創新方式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和創新,以其獨特的優勢被廣泛應用在各個行業領域,致使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不同程度上的轉變,極大的促進了社會進步?;ヂ摼W技術的創新,有助于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產業結構和經營方式創新,為現代農業注入新的活力同時,推動農村經濟持續增長。基于此,需要進一步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方式創新,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以便于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縮小城鄉差距,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1.信息技術發展和變革
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完善,對于互聯網中海量的信息資源,如何從中提取有價值數據信息難度較大,而大數據技術可以滿足這一需要。對于大數據的處理,需要新的處理模式出現,以便于具備更強的決策力和處理能力,實現海量數據信息的深層次挖掘和提取。作為數據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非結構化數據有實踐性強、價值密度低的特點,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通過數據來解決問題和管理決策。“互聯網+”作為網絡發展的主要趨勢,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一種新形態,通過在線和連結,有助于優化產業鏈和價值鏈,在互聯網思維指導下提升實踐成果,以便于為社會經濟持續增長注入新的活力,搭建廣闊的網絡平臺。信息技術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中,物聯網作為信息技術中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識別技術、智能感知和普適計算等技術,在互聯網中應用,可以將人機物有機整合在一起,實現信息的智能化處理。物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有助于推動物聯網業務優化和完善,拓寬應用范圍。基于此,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可以帶給人們更加深層次的感知和體驗,實現大數據的高效處理。
2.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中運用信息技術的意義
在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中,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助于推動經濟管理持續深化,具有深遠的意義。首先,在農村經濟宏觀管理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實現科學化管理,改變傳統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借助信息化經濟管理方法,改善傳統管理模式的缺陷和不足,以便于提升農村經濟宏觀管理效率。其次,推行農業農村經濟宏觀透明化管理,實現對經濟信息的查詢和監督,提升經濟信息透明度。最后,提升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質量,以往的農村經濟管理模式較為復雜,很容易受到人工操作誤差影響,而通過信息技術輔助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有助于及時改進其中的問題,提升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質量。
3.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中信息技術運用的問題
3.1網絡基礎設施不完善
縱觀當前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現狀來看,信息技術盡管在數據處理方面具有突出優勢,但是由于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成本較高,嚴重影響到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成效。當前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并未開設有線網絡,甚至沒有公路,經濟管理工作中無法通過有線網絡與互聯網連接在一起。對于此類地區,借助信息技術輔助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工作,借助移動通信網絡與互聯網連接在一起。盡管使用衛星網絡可以提供穩定網絡支持,但是成本費用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成效。
3.2專業信息技術性人才匱乏
在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中,由于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成本較高,將會嚴重影響到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增長。更為關鍵的是,由于信息技術自身特性,缺乏專業信息技術性人才。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要落后于城市,在教育方面投入力度不足,高學歷的農村居民多數已經進城,留在農村的居民較少,所以迫切的需要培養更多專業技術型人才,為經濟宏觀管理工作開展提供支持。但是,由于專業信息技術人才的匱乏,嚴重制約農村經濟持續增長。
3.3信息技術服務應用范圍狹窄
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提升管理質量,為農村經濟管理注入新的活力。農村信息化經濟管理主要表現在農村集體經營和農業合作社放慢,但是對于不同技術服務人員而言,信息管理需求會發生不同程度上的轉變。而當前農村區域開始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但是由于認知水平和重視程度不高,導致信息技術尚未全面推廣和應用。
4.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中信息技術的應用
4.1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在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中應用信息技術,原有作用為了可以得到充分發揮,應該進一步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加強農村寬度建設力度充分發揮寬帶網絡運營商作用,在政府的主導支持下提供充足資金支持,以便于為網絡建設提供物質保障。同時,加強網絡通信技術的推廣和宣傳力度,借助信息化技術來綜合分析其特征,在降低網絡建設成本的同時,切實提升網絡穩定性。此外,加強網絡通信技術的運用力度,降低建設成本基礎上,提供可靠的網絡連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輔助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工作開展,為農村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
4.2推動信息技術創新
在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提高對信息技術合理化運用的重視程度,結合農村經濟實際發展情況,借助合理的信息技術來改善傳統的農村經濟管理模式缺陷。但是,我國農村經濟管理和企業經濟管理之間差異顯著,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改善農村信息化水平滯后的問題。所以,應該進一步加強資金投入力度,推動信息技術創新和完善,以便于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4.3構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
農村經濟較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為了改善其中的問題,應該構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在政府的主導下整合資源,實現農村信息資源的深層次開發和利用。諸如,引入社會資金支持,推動農村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同時,滿足農業市場發展需求。在推動農業現代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同時,增加農戶收入。
4.4加強信息人員培訓
在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中應用信息化技術,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專業信息技術人員支持,為了可以提升專業信息技術人員自身的素質水平,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加強信息人員培訓。推動管理理念創新,定期組織培訓和考核,提升信息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為后續的農村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和保障。同時,還要加強農民受教育程度,在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優化發展背景下,應該正確認識到信息化技術的優勢,降低人工勞動強度的同時,加速社會分化,以便于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做出更大的作用。提升專業技術人員的信息化水平,幫助農民正確掌握信息化技術,滿足現代化農業發展需要,以便于推動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農業大數據幫助相關企業増強競爭力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業的發展也日益趨近與規?;⑵髽I化,這樣的趨勢不僅可以使得我國農業生產資料得到更好的利用,還能使得農業大數據可以盡可能的為更多人服務。而對于農業大數據來說,它在農業企業中的應用就是幫助企業增強競爭力。
根據相關可以發現,我國農業企業一般有以下四種類型,分別是提供服務的農資企業,生產農產品的農業生產企業,加工農產品的農業加工企業以及進行產品流通的流通企業。這四種農業企業基本上涵括了我國目前所有的農業企業類并且對于這四種類型的農業企業來說,農業大數據的應用#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因為,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成熟,這四類企業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因此企業之間的競爭在不斷加劇。與此同時,在這個形勢下,農業企業中的問題會被逐漸的暴露出來,而在激烈的競爭中,這些問題對于農業企業的發展來說往往是致命的。比如說,農產品生產企業對農業市場的變化較不敏感、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加工技術更新較慢等等,這些問題都會使得農業企業的競爭力大大降低。而為了使得農業企業能夠更好更快的解決這些問題,為了使得農業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夠占有一席之地,相關企業必須盡快的將農業大數據運用到企業發展中來。
農業大數據在農業ik業的運用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企業增強競爭力。首先,農業一般是存儲在系統的數據之中,這樣就使得企業在查閱相關數據時的效率明顯提高,并且使得農業數據的滯后性大大降低。這是因為相關企業從數據庫中獲得數據只需要根據權限登陸數據庫系統,然后通過簡單的查詢就可以將數據直接調用出來,與此同時,數據庫中的分析軟件、預測軟件還能夠幫助企業對數據進行使用,使用的報告可以直接給企業的上層決策者提供支撐。而這個過程都是通過系統中的軟件“一步化”完成,這樣就能大大減少數據使用過程中數據傳遞等過程的時間與成本消耗。其次,農業大數據能夠給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提供支撐。對于農業企業的發展來說,什么是核心競爭力?那就是“技術”。而農業大數據的使用不僅可以給企業相關技術的發展提供最新的資料,還能使得企業技術的發展朝著社會需要的發現進行。最后,農業大數據的使用可以幫助企業準確把握市場的動態。農業企業想要在激烈競爭中尋求更好的發展,那么就必須對農業市場的變化有更為準確的把握。而農業大數據來源正是農業市場變化的收集工作,因此,想要及時把握市場動態,農業大數據的使用必不可少。
2.農業大數據幫助相關企業與部門更好的進行預測與決策
農業經濟管理中除了農業企業之外,我國政府中農業部門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政府農業部門對農業經濟的管理則主要通過宏觀的調控。在農業大數據的使用中,相關部門不僅可以通過數據分析獲得長久以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向,還能夠從這個大的方向中對未來我國農業發展進行預測。與此同時,農業大數據還記載了國內外農業經濟宏觀調控的基本結果,這樣就能夠給我國農業部門進行宏觀據測提供更為科學的參考,使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盡可能的少走“彎路”。
3.結束語
關鍵詞:農村;金融制度;經濟增長;理論綜述
中圖分類號:F83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7-0067-02
金融制度是金融交易賴以存在的社會形式,農村金融制度是金融制度在農村金融方面的具體化。作為金融交易的規則、慣例和組織安排等,金融制度對社會金融行為進行規范,對金融體系地位、職能和組成部分間的關系、活動原則和行為方式進行規定,從而決定著金融體制的性質和效率狀況。研究制度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金融制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特別是農村金融制度與農業經濟發展的關系,對我國金融體制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創新,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國外關于金融制度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綜述
金融制度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的開端,需從瑞典經濟學家魏克賽爾創立貨幣經濟理論說起,他指出貨幣金融對實際經濟活動具有重大的實質性影響。在他之后,凱恩斯等人提出了旨在說明貨幣金融對經濟的短期影響的理論。熊彼特則指出金融制度變遷對經濟增長從長期上講具有重大影響,即在經濟發展中,尤其是經濟發展的初期,銀行信用是金融活動的主要形式。
二戰后,美國經濟學家格利和肖先后與1955―1967年發表三篇代表性文獻(《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方面》1955,《金融理論中的貨幣》1960,《金融結構與經濟發展》1967),認為經濟的發展是金融制度變遷的前提和基礎,而金融制度變遷則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手段。格利(J.Gurley)和肖(E.Shaw)認為,如果一種金融制度過死地把支出分配與收入分配捆在一起,如果它不在制度上創造條件使一些部門的盈余預算與其他部門的赤字預算有選擇地相匹配,這種金融制度就會限制增長。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出版的《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一書中,則從實證的角度分析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金融發展是指一個國家金融結構(包括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的變化,研究金融發展就是研究金融結構的變化過程和趨勢,而金融結構的變化是金融制度變遷的集中體現。
1973年羅納德?麥金農出版《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同愛德華?肖同年出版《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標志著金融發展論的形成。根據麥金農的分析,所謂金融抑制是指政府對金融體系和金融活動的過多干預壓制了金融體系的發展,而金融體系的不發展,又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從而造成金融壓制與經濟落后的惡性循環。所謂金融深化,肖認為是指如果政府取消對金融活動的過多干預,可形成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金融深化論的核心觀點是,一國的金融體制與該國的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相互刺激和相互制約的關系。簡言之,金融深化就是整個經濟中金融部門的發展和社會貨幣化程度的提高。因此,所謂金融壓制和金融深化實際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
在金融制度和經濟增長的關系上,20世紀90 年代的金融發展理論家繼承并發展了麥金農―肖學派的觀點。在實踐上,通過實證分析試圖對理論模型的結果加以檢驗。(1)經濟增長及政府行為對金融制度變遷的作用。格林伍德和約萬諾維奇(Greenwood & Jovanovic,1990)、格林伍德和史密斯(Greenwood&Smith,1997)以及列文(Levine,1993)在他們各自的模型中引入了固定的進入費或固定的交易成本,借以說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是如何隨著人均收入和人均財富的增加而發展起來的。列文(Levine,1993)擴展了上述觀點,在其模型中,固定的進入費或固定的交易成本隨著金融服務復雜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在這種框架下,簡單金融體系會隨著人均收入和人均財富的增加而演變為復雜的金融體系。另外,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為,由于市場的失敗,政府行為在金融市場的發展與效率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他們認為,由于信息不完善、外部性(與公共物品)和規模經濟的存在,競爭與不受管制的金融市場將增加不穩定程度。斯蒂格利茨認為,政府對金融市場監管應采取間接控制機制,并依據一定的原則確立監管的范圍和監管標準。完善的游戲規則有利于金融市場的發展(Stiglitz,1994)。(2)金融制度變遷對經濟增長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金融發展理論中最核心的部分于從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出發對金融制度變遷對經濟增長的機制作出全面而規范的解釋。由于相關的文獻很多,我們借用馬樂科?帕加諾(1993)簡易框架,概括地介紹90年代金融發展理論家在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的作用機制上的觀點。a.金融制度變遷――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的發展――更高比例的儲蓄被轉化為投資―――經濟增長,金融體系的第一種重要功能是把儲蓄轉化為投資。b.金融制度變遷――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的發展――資本配置效率提高―一經濟增長。
二、國內關于金融制度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綜述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金融體系改革的不斷深化,金融制度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問題日益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和重視。
近幾年來,國內有許多經濟學家嘗試運用金融發展理論來對我國的情況進行實證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談儒勇利用我國近幾年的季度數據對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金融深度指標M2/GDP 所反映金融中介總體規模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而存款貨幣銀行相對重要性指標BANK 則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由此引申出的政策建議是大力發展存款貨幣銀行。此后,國內學者發表了大量論文,如韓廷春(2001,2002),周立、王子明(2002),米建國,李建偉(2002)等相關著述。但他們都得出了一個與談儒勇相似的結論,即我國金融深化指標(M2/GDP)與經濟增長指標(GDP)是負相關關系。這顯然與傳統的金融深化理論相悖,并與在其他國家得到的驗證不符,其根源在衡量金融深化指標的選取上。首先,指標M2/GDP不能反映我國金融發展水平或者金融深化程度,相反,它與金融深化程度呈負相關關系,它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金融抑制的反映。其次,由于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量金融創新工具的出現使得該指標在衡量各國金融深化程度上已經產生了系統性誤差。在指標選擇上,史永東(2004),賓國強(1999)等直接利用國外成熟金融市場上的一些指標進行實證分析,并不能完全符合中國的具體國情。而在后來的研究中,周立(2002)、韓廷春(2001)等雖然考慮了中國的具體情況,但考慮的角度不同,指標設計帶有主觀性和不完備性,影響了結論的可靠性。
除此之外,還有些值得我們重視的研究成果。李廣眾運用計量分析表明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點不應放在擴大存款貨幣銀行的規模,而必須提高提配置金融資源的效率。曹嘯等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法分析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結論是我國的金融發展確實構成了經濟增長的原因,但主要是通過金融資產數量上的擴張而不是通過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的。杜詢誠(2002)比較了中國近代經歷過的自由市場型和壟斷型兩種金融制度模式,他發現在自由市場制度下,金融與經濟的關系是“平行”的;在壟斷制度下,經濟仰賴金融,而政府控制金融,金融市場不再具有自發創造性。韓旺紅等對金融中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經驗分析也表明,金融發展的主要指標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確存在很強的相關關系。馬正兵則建立金融部門和實物部門的生產函數,并借助于此,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金融發展的外部效應進行實證分析,結果是中國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曾發揮了支持作用,隨著經濟增長不斷從金融部門抽取租金,金融的經濟增長效應有減弱的趨勢,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之間存在著多重均衡。并指出,長期持續的經濟增長需要加強金融部門的發展,特別是要優化政府的金融制度安排,使金融部門既能促進經濟增長又能從經濟增長獲得動力,實現融合全身發展與經濟增長效應最大化。
三、我國農村金融制度與農業經濟增長研究現狀
徐笑波、鄧英淘、張元紅、張兵、朱建華、賈紅崗等關于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相關性研究都做過探討。提出了金融相關率指標理論,該金融相關率指標(FIR)在數值上等于“行社存款”與“農村國民收入”之比,并通過圖示分析了二者的發展變化規律,同時也分析了農村信貸資金與農村國民收人增長的相關關系。張元紅(1999)計算農村金融相關率的方法與前者類似,采用的是“行社存款”與“農村GDP”之比。通過對各年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的業務領域已不再局限于農村,所以“行社存款”指標值顯然大于農村實際金融資產數值。張兵等對上述指標所作的修正是用“農戶存款”、“農業存款”和“農戶手持現金”三者之和作為“農村金融資產”數據;同時以“農業GDP”指標代替“農村國民收入”指標。
對灌區農業經濟技術進行綜合評價是一種多目標、多層次的決策過程。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人們就熱衷于多目標決策理論的研究,在優選識別過程中并不存在研究對象絕對的優劣界限,具有中介過渡性,屬于模糊概念,故對應的評價也稱為模糊識別。在實際工作中,對一個事物的綜合評價,常常涉及多個因素或多個指標,這就要求必須根據多個因素對事物做出綜合評價。綜合評價在技術經濟方案選擇、地區經濟發展的比較分析、招投標的評標、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招聘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模糊綜合評價過程中通常要建立模糊矩陣,確定指標的權重,計算綜合評價值,最后進行綜合判別[3-6]。
1模糊綜合評價模型
1.1模糊綜合評價理論
在模糊方法中,有一類模糊系統,其行為和結構沒有清晰的界定,系統的信息具有模糊性,即系統具有不確定性的表現形式。根據模糊集理論,可以用隸屬度將具有模糊性的概念定量化,建立模糊系統的數學模型[7-9]。模糊綜合決策模型的建立思想:設U={u1,u2,…,un}為n種元素或指標,V={v1,v2,…,vm}為m種評判,它們的元素個數和名稱均可根據實際問題由人們主觀規定。由于各種因素所處的地位不同、作用不一樣,權重也不同,因此評判也就不同。人們對m種評判并不是絕對地肯定或否定,因此綜合評判應該是V上的一個模糊子集:B={b1,b2,…,bm}∈ζ(V)其中bj(j=1,2,…,m)反映了第j種評判vj在綜合評判中所占的地位,即vj對模糊集B的隸屬度,B(vj)=bj。綜合評判B依賴于各個因素的權重,它應該是U上的模糊子集A=(a1,a2,…,an)∈ζ(U),且∑ni=1ai=1,其中ai表示第i種因素的權重。因此,一旦給定權重A,相應地可得到一個綜合評判B。模糊綜合決策全面考慮各因素在評判中所占地位,以求得更精確的評判結果,同時又較一般的綜合評判更具模糊化,也更切合實際。模糊變換是模糊綜合決策的基礎,模糊變換實際上是這樣一種模糊映射(從X到Y的一個模糊變換):T:F(X)F(Y)ET(E)更直觀地講,模糊變換是論域x上的模糊集到論域y上的模糊集的一種轉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模糊綜合決策的數學模型由3個要素組成,其建立步驟分為4步:
第一步:建立因素集U={u1,u2,…,un};
第二步:給出評價集V={v1,v2,…,vm};
第三步:建立隸屬函數。對于數值越大級別越低的指標,隸屬函數可以取如下形式:A(x)=1x>ab-xb-aa≤x≤b0{x>b式中:x為樣本中評價因子的實測值;a、b為相鄰的等級標準值;A(x)為某種元素的隸屬度。對于數值越大級別越高的指標,隸屬函數的形式則正好相反。
第四步:確定權重進行綜合評判??紤]每個評價因子的重要程度不同,需要對不同的評價因子賦予不同的權重,組成參與評價因子的權重集。對權重wi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權重集組成的向量:A=(w1,w2,…,wn)式中:w1、w2、…、wn為各因素的權重。
按照綜合評判模型的計算方法,結合上述計算可得出權重集,并由此得到綜合評價的結果。1.2模糊綜合評價方法設U={u1,u2,…,un}是待評價的n個方案集合,V={v1,v2,…,vm}是評價因素集合,將U中的每個方案用V中的每個因素進行衡量,得到一個觀測值矩陣如下:A'=a11…a1nam1…amn式中:aij為第j個方案關于第i項評價因素的指標值。
相對偏差模糊矩陣評價的步驟如下:
(1)建立理想方案u=(u01,u02,…,u0n)其中u0i=max{aij},aij為效益型指標min{aij},aij{為成本型指標
(2)建立相對偏差模糊矩陣R:R=r11…r1nrm1…rmn其中rij=|aij-u0i|max{aij}-min{aij}
(3)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wi(i=1,2,…,m)。確定各指標的權重通常有客觀賦權法和主觀賦權法,主觀法是指請若干專家就各指標的重要性進行評分,然后將各專家的評分值平均就得到各指標的權重??陀^法是根據各指標值之間的內在聯系,利用數學的方法計算出各指標的權重。
(4)建立綜合評價模型:Fj=∑mi=1wirij(j=1,2,…,n)若Ft<Fs,則第t個方案排在第s個方案前。由觀測值矩陣A,依據各指標的屬性構造出一個理想方案,然后考察已知方案中哪個方案與此理想方案最接近。
2應用實例
人民勝利渠灌區位于河南省北部,處于東經113°31'—114°25'、北緯35°00'—35°30',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為14.3℃,年均日照時數為2364h,年平均無霜期為223d,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48.8mm,年平均蒸發能力為1629mm。灌區灌溉水源主要為黃河水,以自流引水為主,還有少量井渠結合灌溉。區內土質以輕壤土和中壤土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和水稻等作物。灌區涉及武陟、獲嘉、新鄉、原陽等地的45個鄉鎮,土地面積為1183km2?,F有5個人民勝利渠灌區農業經濟技術方案,即u1、u2、u3、u4、u5;有產量、投資、耗水量、用藥量、勞力、除草劑、肥力7項評價指標。在7項評價指標中,產量、勞力、肥力是效益型指標,投資、耗水量、用藥量、除草劑為成本型指標。應用相對偏差距離最小法進行模糊綜合評價。
(1)相對偏差模糊矩陣評價。根據河南省人民勝利渠灌區的試驗資料,設U={u1,u2,…,un}是待評價的n個方案集合,V={v1,v2,…,vm}是評價因素集合。將U中的每個方案用V中的每個因素進行衡量,得到一個觀測值矩陣。人民勝利渠灌區農業經濟技術方案,見表1。
(2)相對偏差模糊矩陣評價的步驟。第一步:構造理想方案。u=(u01,u02,…,u07)=(7500,900,8000,7.50,1050,3.75,6)其中u0i=max{a}ij,aij為效益型指標min{aij},aij{為成本型指標
第二步:建立相對偏差模糊矩陣R。R=r11…r17r51…r57其中rij=|aij-u0i|max{aij}-min{aij}。由上式可得R=010.2500.50.66110010.7510.80.33300.75000.330.40.6670.1710.50.75000.6670.3301110.2
第三步: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wi(i=1,2,…,7)。由變異系數法可知:wi=vi/∑7j=1vjvi=six槡i利用Matlab程序可得出:珋x1=0.53,x珋2=0.3,x珋3=0.4,x珋4=0.5,x珋5=0.6,x珋6=0.598,珋x7=0.48s1=0.3793,s2=0.4147,s3=0.4541,s4=0.5,s5=0.3791,s6=0.4349,s7=0.4147v1=0.7127,v2=1.3822,v3=1.1354,v4=1,v5=0.6319,v6=0.7272,v7=0.8640于是,各指標的權重為0.110,0.214,0.176,0.156,0.098,0.113,0.134。
第四步:建立綜合評價模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為Fi=∑7j=1wirij若Ft<Fs,則第t個方案排在第s個方案前,經計算可得F1=0.5156,F2=0.5597,F3=0.2595,F4=0.4373,F5=0.5375即F3<F4<F1<F5<F2根據綜合評價值越小越好可知:方案3最優,方案2最劣。
(3)模糊矩陣的評判分析。①模糊矩陣評價排序為F3<F4<F1<F5<F2。②方案3貼近理想方案,在用水安全保障的條件下,保證勞力出勤,搞好科學管理,施藥量和除草劑盡量少用,保護生態環境,產出效益最大。③方案2背離理想方案,使用水量不能安全保障,施藥量和除草劑用量最大,污染生態環境,產出效益最小。
關鍵詞:推進;農村專業合作社;經濟管理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29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的市場競爭也開始變得越來越激烈。而在此社會背景下的以農戶為基礎的小規模農村生產模式中的問題也在逐漸的暴露出來。本文首先對農村專業合作社這一概念進行論述,接著對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意義進行詳細的論述,提出了一系列推進農村專業合作社經濟管理的相關對策。所以,對于合作經濟組織的自發建立用來應對市場風險這一做法已經成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
1 關于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概述
隨著社會共有制度的提出,農村經濟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為了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國家將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生產資料進行統一的分配,進而完成生產活動,在這個過程里,農村專業合作社逐步形成。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主要可以總結為3個階段:初期的合作化階段,生產模式的改進、土地制度的改革都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在這個階段中,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強,對工作的開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農村經濟發展和實際情況發生很大的偏差,失去了公平性和科學性,嚴重威脅了經濟的發展;經濟合作社階段,合作社在這個發展階段已經逐步適應了經濟發展的現狀,農民的積極性也隨著生產活動報酬的增加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2 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意義
2.1 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要想促進農業的發展就要實現農業產業化,只有不斷推進農業龍頭產業的發展,才能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經營。但是如果不能將農戶進行有效地統一,那么僅僅依靠農業中的龍頭產業也是不夠的,在這種情況下,則需要對新農村專業合作社組織進行積極的探索,同時要對合作社成員提供必要的服務和支持,保證農業龍頭的訂單可以達到客戶的要求。另外,還要不斷地提升農民的地位,并充分運用農村專業合作社來實現農業質量的提高,并對農業生產中的各個環節加以完善,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對農業產業化經營有著重要的意義。
2.2 解決農村領域的相關問題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雖然我國農村已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可是想要與世界先進農業化進行接軌仍然還有不足。這些不足主要表現在生產經營方式上,在我國,農業生產主要是以一家一戶為基礎的小規模生產,在這種模式之下,農業生產的勞動生產率降低,并且拉大了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使我國農業的發展和國外領先的合作社經濟管理差距不斷加大。由于我國農民組織程度不高,加上對品牌化的認知不足等,往往導致農產品技術含量低,增值能力差,直接影響到農業發展的整體效益。所以,在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汲取國外的先進經驗,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模式進行創新,積極營造一個農民自覺、積極參與的農村合作組織,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解決農業領域的相關問題。
2.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結構主要有政府和農戶2大主體。但是,在這2大主體之間并沒有合適的組織支撐,因此,這種現狀導致一些制度無法得到落實。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合作社不僅是農民自助服務的組織,還是政府扶持農業發展的方式之一。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在國際貿易糾紛之中,農村專業合作社通過自身的優勢把農民和農業生產緊密融合起來,給市場競爭的完善帶來了許多有利方面。總體來看,農村專業合作社發揮了政府和農戶之間的紐帶作用,可以促進政府根據農業發展狀況對農業活動進行合理的規劃,讓r業生產更加適應市場經濟的進步。
3 推進農村專業合作社經濟管理的對策
3.1 完善壯大新農村專業合作社
我國當前的新農村專業合作社主要有聯合社與基層社這2種組織。新農村聯合社能夠推進新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主要的原因是:通過對基層合作社進行組建然后再組建聯合性社團,能夠逐步實現經濟效益的規?;?;為政府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建議作為政策支撐;高質量的服務于社內成員;對建立國際化交流體系意義重大。在農村的實際發展中,應該推動基層社、聯合社的共同發展,這樣才能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不斷推進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3.2 以合作為基礎加快國際化經營進程
在不同的地區新農村專業合作社之間有著競爭和互助2種關系。開展新農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不斷拓寬合作的領域,只有借此為合作社的成員提供實效強大的專業服務,才能不斷地促進新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我國的新農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上仍有很大的空間,只要加強合作交流,才能提高整體競爭力,促進農村各項經濟的快速有序發展。
3.3 健全相關的機制
專業合作社和綜合合作社是根據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特點不同等進行劃分的。在實際工作中應該對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機制進行完善,同時還要加強對專業合作社以及綜合合作社關系的協調等,根據地域不同的特點和農民群眾的不同需求對當地進行產業發展的相關指導,并制定科學的發展方案。在運行機制方面,政府應當協助合作社的相關人員進行生產管理等方面的機制構建,并且明確利益分配、資產歸屬等內容,只有完善相關的機制,才能保障合作社的正常運轉,進而推進農村專業合作社經濟管理工作的有序運行。
3.4 強化專業人員的素質培養
想要推進農村專業合作社經濟管理工作的發展,需要工作人員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同時,還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缺少專業人才是當前農村專業合作社經濟管理的發展現狀,因此,要不斷強化對工作人員的專業和素質培養,另外,還要對人員配備進行優化,盡可能的去選擇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并不斷創新管理模式,為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提供積極的保障。
3.5 推動農村專業合作社之間的交流合作
團結互助永遠是合作社之間發展的不變主題。而在國際上所說的合作,則是指的從地方到國際的廣泛合作,這樣才能讓所有的合作社都能得到均衡的發展。根據我國的現狀來看,合作社的發展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間。通過農村專業合作社之間的交流合作加強活動,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合作社的競爭力,還有利于我國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同時,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也有著長遠的意義。
4 結語
從我國農村的發展情況能夠看出,只有建立農村專業合作社,才能不斷促進政府和農民群眾之間的密切聯系,在推進農村專業合作社經濟管理的進程中,應該借助完善壯大新農村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為基礎加快國際化經營進程、健全相關的機制、強化專業人員的素質培養等相關的手段。只有對農村的發展狀況進行及時的了解和分析,才能不斷推進農村專業合作社經濟管理的發展,最終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國民經濟的穩健增長。
參考文獻
[1]姚曉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視域下農村合作社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科技展望,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