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4 17:04:49
序論:在您撰寫專升本經濟管理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旅游管理;國際化;培養路徑
伴隨旅游企業的國際化,著眼于基本技能和基層管理的傳統旅游管理課程體系,已不能滿足旅游企業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亟待進行調整[1-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探索旅游管理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戰略管理的國際化旅游管理人才,滿足旅游企業國際化發展的人才需求,提升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 旅游管理人才市場需求較大
江蘇師范大學地處徐州市,旅游管理學生就業主要面向長三角。長三角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長三角旅游業的迅猛發展。2010年,江浙滬共接待入境游客2189.72萬人次,實現外匯收入151.15億美元;接待國內游客8.7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9856.34萬元,長三角已經成為我國旅游產業發展的高地。
2010年,江浙滬共有1807家星級酒店,其中五星級酒店139家,678家A級旅游景區,4311家旅行社。三大旅游行業共吸納勞動力43.5萬人,其中星級酒店吸納勞動力28.8萬人,成為提供就業崗位最多的旅游行業,A級旅游景區安排9萬人就業,旅行社從業人數為5.7萬人。按照江浙滬地區每年旅游從業人員需求以10%的速度增加,則每年新增從業人員4萬人,旅游人才需求較大。
旅游市場的不斷擴大,為旅游從業人員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3]。據世界旅游組織和國家旅游局預測,中國未來十年,每年將增加旅游從業人員100萬,而全國旅游院校僅能提供10萬畢業生,旅游管理人才短缺。2012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鼓勵旅游消費、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對旅游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新機遇。江浙滬地區旅游業將再次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實現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而旅游高級管理、專業技術、服務技能型人才短缺將成為旅游產業升級的瓶頸。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對旅游管理(本科)的培養力度。
二. 國際化旅游管理(專轉本)課程體系構建
江蘇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專轉本)從2005年開始招生,生源主要來自旅游??茖W校和相關專業院校,學生已經接受過酒店、導游、景區管理等基本技能的培訓,但需要進一步提升英語能力和旅游管理管理能力。鑒于此,我院探索“平臺+模塊+課程群”的課程建設模式,構建一個基礎厚實的平臺,設置酒店、旅行社、景區三個專業模塊,貫穿專業必修、選修、實踐項目(包括技能和管理項目)三大層面,構建三大模塊的課程群。課程群遵循以人為本、中國特色的國際化、注重實踐環節等原則,依據旅游業國際化發展的人才需求,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具體特色如下。
1.專業英語課程。為適應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開設導游英語,鼓勵學生在取得中文導游證以后,積極報考英語導游證,提升自身素養;開設飯店英語,適應國際化品牌酒店的需要,引導同學報考并取得中高級飯店英語等級證書。
2.補充基礎課程。搭建旅游管理本科知識框架體系,夯實專業基礎,開設旅游經濟學、旅游心理學、旅游市場營銷、旅游規劃與開發、旅游法規等課程。
3.提升管理能力課程。針對旅游管理(專升本)學生在??贫我约寄苄团嘤枮橹鞯奶攸c,亟待提升其管理能力。開設飯店管理、前廳客房服務與管理、餐飲服務與管理、旅行社管理、旅行社計調管理、旅游景區管理、旅游危機管理等課程。
4.提升人文素養課程。開設中國旅游文化、旅游美學、世界文化遺產旅游、中國飲食文化、文物考古與旅游、人際溝通藝術等課程,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體現中華文化的淵博。
三. 國際化路徑支撐體系建設
1.教師隊伍國際化。首先,鼓勵教師出國研修,與開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休閑等專業的國際知名大學建立合作關系,學習旅游管理專業建設的成功理念,提升自身辦學、教學水平。目前,境外研修主要包括國際化雙語教學培訓項目(3個月)、專業境外研修計劃(6-12個月)等形式。此外,通過建立境外酒店實習基地,教師擔任其指導教師,一起進駐境外酒店,加快了教師隊伍國際化的進程。其次,聘請酒店、景區的國際品牌旅游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走進課堂,進行講學,與同學、教師進行座談,拓展其視野。最后,配合學校153人才建設工程,引進具有境外教育背景的旅游管理博士,加速國際化教師隊伍建設。
2.教材國際化。針對我國目前旅游管理英文教材缺乏的現狀,一方面,引進原版英文教材,但是可能會存在不適應國內旅游企業發展情況和學生情況等問題;另一方面,結合國內原有教材和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需要,自編英文教材,并不斷改進。
3.學生實習、就業國際化。第一步,遴選在我國境內經營的國際高星級品牌酒店,建立實習基地;第二步,國際旅游企業選拔優秀實習生赴境外跨國集團酒店實習鍛煉,回國后在國內本集團內部擔任中高級管理人員;第三步,選擇美國、法國、新加坡等國際品牌酒店,建立境外實習基地,實現實習與就業完全國際化。
參考文獻:
[1]王艷平.高等旅游教育的國際化與屬地化[J]. 旅游學刊,2003,(s1):164-166.
[2]李 力,楊 瑩,等.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經濟管理,2010,(2):181-185.
[3]魏 凱,孫 赫.旅游人才培養國際化探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4):112-115.
[關鍵詞] 大學生 職業生涯管理 社會需求
一、引言
根據教育部、人事部綜合提供的統計數字顯示,2003年我國大學畢業生超過212萬人,2004年達到280萬人。2005年達到338萬人,2006達到413萬,2007年預計達到495萬人!然而,據統計,按照歷年的就業率,截至2000年6月,我國各類高校畢業生中待業人數有30萬人左右,2001年超過34.5萬人,2003年52萬人,2004年75.6萬人,2005年達到98.2萬人,2006年達到123.9萬,2007 年將達到148.5萬!
有關部門的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新增就業機會大約為700萬至800萬個,而每年大學畢業生平均人數則大約在300萬左右。就這一數字對比而言,大學畢業生理應有比較大的就業空間。但無良好的職業管理意識,不能充分根據社會需求來規劃管理自身大學生涯,正是造成現今就業難的罪魁禍首!
2004年4月,北森測評網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新浪網聯合進行的《當代大學生第一份工作現狀調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學生選擇在1年內更換工作;兩年內,大學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驚;33%的大學生“先就業后擇業”,第一份工作僅僅是由學校到社會的跳板;16.3%的人“沒有太多考慮”就“跟著感覺走”選擇了第一份工作。
一項針對北京市人文經濟類綜合重點大學在校大學生的調查表明:62%的大學生對自己將來的發展及工作、職業生涯沒有規劃,33%的大學生不明確,只有5%的大學生有明確的設計。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的結論,當代大學生面對的問題關鍵不在于就業,而在于如何去謀職,即通過盡早對自己的大學四年職業生涯進行管理,從而在進入社會時能順利實現社會需求的對接。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研究現狀及理論
1.美國的職業生涯規劃學說
美國最著名的職業生涯管理研究專家當屬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研究院的E.H.施恩教授。1978年他出版的《職業的有效管理》率先從職業發展觀出發,勾勒出了個人與組織相互作用的基本圖式,為我們認識個人成長和發展,組織發展與變革,管理角色與管理功能等領域的一系列問題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由于他在書中首次提出職業錨的要領而成為職業生涯管理的經典著作。
美國著名人力資源管理研究專家、尤他州立大學管理學系教授布魯克林.德爾1986年出版的《管理新職業者―當代工作者的多種職業生涯成功向導》論述T職業生涯的多樣化,將職業生涯定位分為進取型、安全型、自由型、攀登型、平衡型五種類型,并對這五種類型職業者的特點及其管理進行了研究。
2.法國的職業生涯規劃學說
讓.M.普雷地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人力資源》和1995年出版的《人力資源管理》兩書中都發表了同樣的論述:企業中的職業生涯首先表現為一系列工作職位,而職業生涯規劃則是指企業結構中一個員工過去、現在和將來的職位連續。這種對職業生涯規劃及管理的定義在1995年出版的里昂高等商業學校教授F.丹尼所著《干部管理》一書中被稱為傳統定義而受到批判:職業生涯的概念不應僅局限于它的客觀含義,還應包括個人對其職業生涯發展的見解和期望。職業生涯開辟了實現可以令一些員工滿意的職業生涯發展的新道路。他們要面臨各種不斷豐富自己知識的職業嘗試,其職業生涯與他們和客戶關系的發展而非和他們的新職業緊密相關。可見,職業生涯規劃及其管理在法國得到重視和積極研究,其定義和內涵的不斷更新,向側重于人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轉化。
3.中國的職業生涯規劃學說及管理理論
在中國,職業生涯管理的研究基本還屬于引進、介紹階段。臺灣人力資源管理專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黃英忠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人力資源管理》專著中論述了職業生涯開發管理的意義,職業生涯規劃與人性需求的關系、開發的階段、影響職業抉擇的因素、職業生涯管理等內容。張添洲著的《生涯發展與規劃》對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問題進行了研究。可以說,這是中國學者中對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研究的開創之舉。
我國的職業生涯管理理論以廈門大學廖泉文教授的“三三三”理論為代表,“三三三”理論將人的職業生涯分為三大階段:輸入階段、輸出階段和淡出階段,每一階段又分為三個子階段;適應階段、創新階段和再適應階段,而每一個子階段又可分為三種情況:順利晉升、原地踏步、降到波谷。按照她的觀點,大學階段的職業生涯管理應該屬于輸入階段的關鍵部分,是輸入信息、知識、經驗、技能為從業做重要準備的;認識環境和社會,鍛造自己的各種能力的關鍵時期。
三、浙江省人力資源的社會需求趨勢
2006年,作為國家“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浙江人才市場大盤較為穩定,人才供需良好。從省人才交流中心2006年度人才交流統計數據來看,共有2.8萬家(次)單位招聘信息,累計各類專業崗位70余萬個,有近300萬人次求職,供求比例為4.2:1。崗位對學歷的要求為:大專學歷的占41.0%;本科學歷的占22.3%;高中、職高、技校的占14.1%。
2007年浙江地區五大熱門行業人才需求強勁。據業內人士預測,2007年根據浙江省經濟發展特點和產業布局的總體需求,將有五大行業成熱門:計算機行業、金融投資行業、信息管理咨詢行業、新型能源行業、高科農牧行業。
根據省人才交流中心的報告,技術型人才需求量有持續增長的趨勢,就業歧視現象不斷變化出新形式,但總體有所減少。但企業對大學畢業生的職業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頂替工作經驗的重要形式,大學生職業素質的訓練應該引起更多高校的注意。
同時,專業加外語等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多,這也要求大學生要注意學好專業同時,加強另外一個關聯知識的學習,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復合型畢業生.特別作為經濟管理類學生,在專業之外,加強外語和計算機能力訓練,使自己成為一個復合型管理人才,真正具備管理者的職業素質。
四、基于社會需求的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模型
按職業生涯階段理論,大學四年處于職業生涯準備階段,也即是盡量吸收各種知識,信息和技能,為未來的職業做好充分的準備的時期。
從大學校園的一名學生到作為獨立的成年個體加入社會之中,這一人生巨大的變化是每個大學生都必須面對的。埃里克森將這一變化稱之為“危機”,即發生必要變化的時間。他認為成年期的任務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這一危機的處理結果。在大學階段職業選擇在學校經歷中占據越來越重要地位,大學生采取何種方式加以應付未來將向何處去的問題,實際上就取決于大學生如何理性的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進行管理,如何去完成自己的職業目標。在學習期間,大學生對個人的發展計劃并不明確,而職業生涯管理理論能夠指導學生規劃未來的人生發展方向,督促學生提前準備,準確定位。
我們從職業素質培養這個核心出發,建立一個基于職業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模型。把大學生的大學職業生涯分為四個階段,個體職業分析、職業認識培養、確立階段職業目標和職業實踐,而職業素質的培養貫穿始終,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必備內容。
大學四年的職業生涯管理模型
我們知道社會對經濟管理類大學生的需求中,以職業素質為最重要,職業素質包括熟練的讀、說、寫能力,應用型計算機、外語能力、敬業素質、團隊精神等。因為管理類工作是實踐性十分強的職業,在筆者的一次關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工作需求調查中,47家企業要求工作經驗的占了38家,占總數的八成以上,其中人力資源專員平均要求2.1年,人力資源副主管平均3.2年,人力資源主管平均4年。而不做工作經驗要求的企業對職業素質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把職業素質培養做大學職業生涯管理的核心的基于社會需求的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必然要求。
1.個體職業分析
從高中選專業是已經初步進行了個體職業分析,但是這還顯粗略。進大學后,可以基于學?;蛏鐣膶I測評或咨詢機構和人員,對自己進行更為專業的個體職業分析,掌握自身的各種信息,了解自己的特質并重點發展,為接下來培養自己核心職業能力打下基礎。
2.職業認識培養
在充分掌握自身信息的基礎,也已調整好自己的專業及方向后,可以就目前的專業或方向進行了解,收集相關知識,咨詢相關人士,形成對自己將來職業的一個完整直觀的認識體系,開始有目的的重點學習相關知識技能。
3.確立階段職業目標
在了解自己將來職業信息的基礎上,有了職業方向就可以確定職業目標了。根據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需要進行目標劃分階段,先進行自己個人的職業SWOT分析,根據社會需求,首先確立短期職業目標(即大學畢業時要達到的目標)。
4.職業實踐或深造
確立職業目標后,就要針對性地訓練自己的職業素質,按照工作的勝任力模型,有目的參加相關培訓和實踐,形成自己的核心職業競爭力,以順利進入社會,融入職業環境?;蛘吒杏X知識儲備不夠,需要進一步充實則可以選擇深造。
當然,職業實踐是一個過程,不是短期的事情。大學整個期間都要求進行不同形式的職業實踐,這即是職業素質培養,需要貫穿整個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的始終。
五、總結
大學生職業生涯處于人的整個職業生涯的準備階段,也是各種知識信息輸入階段。基于社會需求的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模型的核心是職業素質的累積,以至形成個體核心的職業競爭力,順利從學生的角色轉變成職業角色。作為職業生涯關鍵階段的大學四年,有目的地合理進行管理,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園和社會的資源,為自己的打下堅實的職業基礎,才能真正的實現職業目標,邁向職業成功。
參考文獻:
[1]廖泉文:《人力資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234頁
[2]楊河清:《職業是生涯規劃》,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版163-164頁
[3]汪長江:2007浙江人才市場五大行業成熱門,浙江日報-浙江在線,2007年02月07日
[4](美)杰弗里?H.格林豪斯, 杰勒德?A. 卡拉南, 維羅妮卡?A.戈德謝克:《職業生涯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
農林經濟管理是建立在經濟學與管理學基礎之上的涵蓋面非常廣泛的一個涉農專業,目前國內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發展處境艱難,存在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筆者根據吉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學實踐,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理論課程教學進行深入研究和積極探索。
一、理論課程體系的構建
科學完善的理論課程體系是理論課程教學成功進行的必要基礎,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因此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素質教育首先必須構建科學的理論課程體系。
1.內容構成
根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知識體系確定三類課程,即普通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其中,普通教育課程主要包括數學、英語、計算機、體育和“兩課”等文化基礎課程,使學生掌握文化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加強學生思想政治修養,培養學生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學科基礎課程主要包括經濟學、管理學等經濟管理學科的基礎課程,給學生打下深厚的經濟學、管理學功底。專業課程主要包括農業經濟學、農業技術經濟學、農業政策學、農業企業經營管理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特色課程,使學生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的業務素質。
2.課程性質分類
按照課程性質將所有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課程,所有必修課要求學生必須修讀,選修課則允許學生進行選擇,只要修滿學分即可。
3.課程結構
一般地,課程體系的構建需經本專業專家組的多輪研討確定初稿,再報學院學術委員會審核后才能最終確定。在教學過程中,如發現問題可進行微調,每隔四年經過一輪完整的教學周期后再重新進行修訂。
本文由收集整理
二、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探索
1.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是學生直接接受文化知識,獲得各種技能的主渠道,是教師充分發揮自己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素質和能力的主要途徑。一般而言,教學模式應根據學科專業、課程性質和教學對象素質與個性的不同來進行選擇。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堂教學實踐中,主要有以下幾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1)講授式教學。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確實存在著種種弊端,但它仍有其可取之處。講授式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于教學的組織、管理和教學過程的調控,對教學環境的要求比較低,比較符合我國國情。講授式教學在一些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基本操作的教學中尤其適用,此時,教師的“講”處在相當重要的地位。通過教師的講授將有關概念、原理講清、講透,為后續的學習活動做好鋪墊,掃清障礙。
(2)案例式教學。案例教學是高等院校教學過程中最最具效率的教學方法之一,是指以學生對案例的分析討論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其教學內容圍繞案例的討論分析逐步展開,教師適時引導和評判,讓學生充分討論并發表各自的見解,最后得出結論或啟示的教學模式。在我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過程中,對管理學、國際貿易和農業項目投資評估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都成功地采用了案例教學。
(3)交流互動式教學。交流互動式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實現高度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它要求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關鍵在于教師放棄傳統的權威,改變傳統的角色,確立雙主體關系和互動對話關系。師生關系的改善,從根本上要求教師放棄傳統的權威,進行角色的重新定位。
(4)課題組式教學。課題組式教學是指以課題研究的形式開展課程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對于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熱點難點問題聯系緊密的課程內容,可從中確定一個或幾個有價值的課題題目,然后組成多個課題組(每5名左右同學組成一個課題組)分別進行研究,研究過程中盡可能按照課題研究的程序和規范進行。
(5)項目驅動式教學。項目驅動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由師生分工協作,將教學、學習和項目開發合為一體的教學模式。項目驅動式教學要求圍繞項目開發的規劃與實施來設計課程體系,由教師和學生組成分工協作的項目團隊,項目開發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授的是項目開發中涉及的系統的理論和應用知識,考核的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在項目開發中的應用,將教學過程與項目科技開發合為一體,師生合作,即讓學生獲得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與合作精神,既實現了教學目標,又可獲得項目開發效益。
(6)學生主講式教學。學生主講式教學是指選定一部分適宜的課程內容,安排學生去輪流主講,并主要由學生去組織課堂教學,老師作為輔助的教學模式。一方面,該教學模式需要學生必須進行充分地準備,既要深刻地理解和準確地把握課程內容,又要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另一方面,需要學生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既要按照預先的設計很好地執行既定計劃,又要根據課堂的情勢靈活調整設計與計劃,力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課外教學模式
理論課程的課外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它
轉貼于
也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必要環節,因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涉農特點,其課外教學尤其重要。目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有以下幾種比較適用的課外教學模式。
(1)網絡教學。網絡教學是教師在課外時間借助網絡完成教學過程的一種教學模式。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師可以把與課程相關的學科前沿知識、典型案例等放到網上供學生閱覽,也可指導學生自己上網查閱學習資料。有條件的課程最好能構建網絡教學平臺,在平臺中設計多個功能模塊,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2)引導式教學。目前,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來說,由于專業興趣缺乏而導致的厭學現象更為嚴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緊密聯系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實際的熱點問題、事關億萬農民疾苦的問題等喚發學生的責任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通過其他各種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外時間進行自主學習,這是能夠從根本上確保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模式。
(3)課外活動式教學。采取適宜的形式開展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實現其他教學方式所無法達到的良好效果,而課堂時間有限,同時很多活動也無法在課堂時間進行,只能在課外時間組織。
3.課程考核模式
在吉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系教學實踐中,對傳統的的以單一的期末考試來確定學生課程成績的一次性考核模式進行了改革,采取貫穿課程學習全過程的全方位的綜合型考核模式,旨在全面考查課程教學大綱所要求的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和素質提高水平。
(1)考核內容。考核內容主要包括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相應的實踐能力素質和創新能力素質三個部分。
第一,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即對每門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主要內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第二,實踐能力素質。在遼寧師范大學劉磊的博士論文《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論綱》中,將實踐能力劃分為八個方面,即語言實踐能力(對詞義特別敏感,擅長有效利用口頭或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音樂實踐能力(對樂曲、旋律、節奏特別敏感,有很強的感知、鑒賞、表達和創作音樂的能力),數理邏輯實踐能力(有效利用數學和邏輯進行推理的能力),空間實踐能力(準確感知視覺空間世界的能力),身體運動實踐能力(動作靈巧、敏捷,在身體平衡、協調、力量、速度、靈活性等方面表現突出,善于運用身體來表達內心感受的能力),人際交往實踐能力(善于覺察并區分他人動機、意圖、情緒的能力),自我認識實踐能力(善于認知人的內心世界,善于分辨自己的心理狀態的能力)和自然實踐能力(善于觀察和洞察生物界以及自然規律的能力)。一般的,每門課程所要求的多是其中的一種或幾種,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應在每門課程所對應的實踐能力方面得到鍛煉和提高。
第三,創新能力素質。主要指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能夠產生創新意識并善于進行思想創新、觀點創新、理念創新和方法創新的素質,創新能力是每門課程教學目標中非常重要的但又難以確切考核的一項素質。
(2)考核方式。傳統的課程考核往往只采用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單一的考核方式,這樣無法有效考核學生的全面素質,不能很好地滿足考核內容的需要。根據考核內容多樣化的要求,應該采取課堂提問、隨堂小考、命題討論、案例分析、實驗操作、課程設計、課程論文、現場實踐和期末考試等多種考核方式,當然,考核方式也應因課程而異,根據每門課程的性質與特點可以選擇與之相適宜的考核方式。
伴隨旅游企業的國際化,著眼于基本技能和基層管理的傳統旅游管理課程體系,已不能滿足旅游企業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亟待進行調整[1-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探索旅游管理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戰略管理的國際化旅游管理人才,滿足旅游企業國際化發展的人才需求,提升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 旅游管理人才市場需求較大
江蘇師范大學地處徐州市,旅游管理學生就業主要面向長三角。長三角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長三角旅游業的迅猛發展。2010年,江浙滬共接待入境游客2189.72萬人次,實現外匯收入151.15億美元;接待國內游客8.7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9856.34萬元,長三角已經成為我國旅游產業發展的高地。
2010年,江浙滬共有1807家星級酒店,其中五星級酒店139家,678家a級旅游景區,4311家旅行社。三大旅游行業共吸納勞動力43.5萬人,其中星級酒店吸納勞動力28.8萬人,成為提供就業崗位最多的旅游行業,a級旅游景區安排9萬人就業,旅行社從業人數為5.7萬人。按照江浙滬地區每年旅游從業人員需求以10%的速度增加,則每年新增從業人員4萬人,旅游人才需求較大。
旅游市場的不斷擴大,為旅游從業人員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3]。據世界旅游組織和國家旅游局預測,中國未來十年,每年將增本文由收集整理加旅游從業人員100萬,而全國旅游院校僅能提供10萬畢業生,旅游管理人才短缺。2012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鼓勵旅游消費、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對旅游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新機遇。江浙滬地區旅游業將再次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實現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而旅游高級管理、專業技術、服務技能型人才短缺將成為旅游產業升級的瓶頸。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對旅游管理(本科)的培養力度。
二. 國際化旅游管理(專轉本)課程體系構建
江蘇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專轉本)從2005年開始招生,生源主要來自旅游??茖W校和相關專業院校,學生已經接受過酒店、導游、景區管理等基本技能的培訓,但需要進一步提升英語能力和旅游管理管理能力。鑒于此,我院探索“平臺+模塊+課程群”的課程建設模式,構建一個基礎厚實的平臺,設置酒店、旅行社、景區三個專業模塊,貫穿專業必修、選修、實踐項目(包括技能和管理項目)三大層面,構建三大模塊的課程群。課程群遵循以人為本、中國特色的國際化、注重實踐環節等原則,依據旅游業國際化發展的人才需求,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具體特色如下。
1.專業英語課程。為適應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開設導游英語,鼓勵學生在取得中文導游證以后,積極報考英語導游證,提升自身素養;開設飯店英語,適應國際化品牌酒店的需要,引導同學報考并取得中高級飯店英語等級證書。
2.補充基礎課程。搭建旅游管理本科知識框架體系,夯實專業基礎,開設旅游經濟學、旅游心理學、旅游市場營銷、旅游規劃與開發、旅游法規等課程。
3.提升管理能力課程。針對旅游管理(專升本)學生在??贫我约寄苄团嘤枮橹鞯奶攸c,亟待提升其管理能力。開設飯店管理、前廳客房服務與管理、餐飲服務與管理、旅行社管理、旅行社計調管理、旅游景區管理、旅游危機管理等課程。
4.提升人文素養課程。開設中國旅游文化、旅游美學、世界文化遺產旅游、中國飲食文化、文物考古與旅游、人際溝通藝術等課程,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體現中華文化的淵博。
三. 國際化路徑支撐體系建設
1.教師隊伍國際化。首先,鼓勵教師出國研修,與開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休閑等專業的國際知名大學建立合作關系,學習旅游管理專業建設的成功理念,提升自身辦學、教學水平。目前,境外研修主要包括國際化雙語教學培訓項目(3個月)、專業境外研修計劃(6-12個月)等形式。此外,通過建立境外酒店實習基地,教師擔任其指導教師,一起進駐境外酒店,加快了教師隊伍國際化的進程。其次,聘請酒店、景區的國際品牌旅游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走進課堂,進行講學,與同學、教師進行座談,拓展其視野。最后,配合學校153人才建設工程,引進具有境外教育背景的旅游管理博士,加速國際化教師隊伍建設。
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大學生就業
農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農村基層部門、農村金融財會、農業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但是,許多農經專業的畢業生極少愿意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城市的學生不愿意到鄉鎮工作,一樣來自農村的畢業生不愿意回到農村,這與農經專業培養目標不一致;而有些非農經專業的的畢業生卻選擇了如大學生村官等這樣的職業。現如今在就業取向“功利化”,人們通過對馬克思關于小農經濟的悲觀論調的影響,使農民跌入生活的底層,造成了人們對農業的偏差認識,認為只要跟“農”字沾邊的就會受到歧視。因此,通過調查分析新疆農業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業現狀,改善畢業生就業現狀,能有效地促進我國本科教育的不斷發展。
一、數據獲取
文章采用訪談和問卷調查方法獲取數據,調查對象為新疆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已畢業與在校生。主要涉及:第一,在校生的就業取向;第二,本科生對為了來發展的認知。共發放問卷100份,2010級30份,2011級45份,2012級25份,共收回問卷100份,回收率100%,樣本可用。
二、農經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取向
(一)專業選擇與學科認同度
專業的選擇說明學生們一開始對本專業的認同度,對以后的學生學習與老師教學有著重要影響。調查顯示,只有60%的學生把農林經濟管理作為第一志愿。影響選擇的因素中,學科認同度極為重要,個人喜好、父母影響也有著一定的影響(見表1)。
(二)專業認同度
1.課程設置的認知度
入學前,90%的學生對農林經濟管理這個專業不了解,在對“你對農經專業的教學大綱和培養方案是否了解?”這個問題時,2%的同學非常了解,14%比較了解,不太清楚的占42%,42%完全不了解。(見表2)。
調查表明,新疆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各個年級的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認知度各有不同,學生的回答說明了同學們對農經專業課程設置的認知度不夠。通過上表顯示,隨著課程的深入,年級的升高,了解程度也在慢慢升高,有此表可以看出,2010級的學生隨著即將邁入社會,也對學科的設置有了很深的認知。
2.課程設置的滿意度
(1)對授課內容的滿意度。從整體看,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滿意程度,2010級、2011級的變動趨勢基本一樣,學生多數選擇比較滿意和一般,非常滿意和不滿意人數較少。而2012級農經專業學生意見多數集中在一般,造成這樣的原因可能是新生入學對大學課程的不適應,期望值過高,從而導致對授課滿意度整體較低。
(2)就業對授課的需求。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課程內容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差距,基礎理論創新是農林經濟改革的理論基礎。大部分農經專業學生在學習專業課以前的課程安排專業性不強,不適應市場需求體系。學生在近4年的大學生活學習中,大部分基礎課程沒有得到改革,現階段已經不符合社會對農林經濟管理人才的需求。
(3)實踐教學的滿意度。各年級都認為實踐教學都不能得到滿足,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往往動手實踐能力較弱。隨著現代農業發展、人才需求的轉型、大環境的變化,農業已成為我國重中之重。傳統的教學方法、實驗體系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三、我校農經專業本科生對專業未來發展的認知
調查數據顯示,隨著我國研究生招生政策的改變,新疆農業大學學生對畢業后繼續讀研也有所變化。通過比較,隨著畢業的臨近,計劃讀研的學生人數在逐漸增多,大多數學生認識到讀研的必要性。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通過大學課程的學習,了解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就業的困難和市場需求帶來的專業認同度不高。而通過個別訪談結果顯示,在問及“是否考取本專業的研究生”時,大多數受訪者表示,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設置適應我國市場體系,能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能得到高度的社會認可時才會選擇本專業。由此可見,在提高本專業在學生認同度方面沒有得到解決。
隨著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通過對農經專業就業競爭優勢的調查中反映,農經專業本科生認為所學知識廣泛,可以從事跟農業相關或無關的的經濟管理的工作。
四、促進農經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建議與對策
通過本次數據調查分析處理,農經類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和學校的專業設置之間存在的問題已基本顯露,作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更好的解決農經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
(一)加大社會關注力度,建設完善的就業體系
目前,我國農業不夠發達,農業市場的建立還不夠完善,從而導致了就業的困難,社會應該加大關注的力度,建設一個更完美的就業制度,政府應該在就業指導服務體系中發揮主導作用。加大資金的投入,建立統一的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網站和健全的就業信息反饋機制,為大學生好就業提供更好的就業發展平臺。
(二)順應市場需求,合理設置專業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大學院校的“計劃性”招生不利于我國農經專業的學生就業。學校傳統的辦學方式已經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為了更好地順應市場的需求,作為學校方面,增加專業特色的建設、加強專業實踐活動、重視學科交叉,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專業型人才已經,有目的的培養農經類的專業人才。
(三)強化就業思想,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我們學生也應強化就業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更新就業觀念,提高自身素質,來應對市場的考驗。(作者單位:新疆農業大學2013級經濟與貿易學院)
參考文獻
[1] 樊平軍知識視野中的中國大學專業設置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10.
[2] 林玲.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培養初探[J].科技信息,2011,(10):476-478.
[3] 許家林.面向二十一世紀的高等農經管理系列課程教學內容及體系的改革[J].農業經濟問題.1996.4.
[4] 紀軍,楊鷹.市場經濟人才需求與計劃型培養模式沖突下的普通高校研究生就業狀況分析與對策研究[J].遼寧教育研究,2008,(1):107-109.
關鍵詞:經濟管理專業;項目管理;教學改革;實踐教學
作者簡介:洪巍(1983-),男,安徽滁州人,江南大學商學院,講師。(江蘇 無錫 214122)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1-0105-02
在當今社會中,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各樣的項目猶如雨后春筍,不斷地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如蘇通大橋項目、杭州灣大橋項目、港珠澳大橋項目、神州飛船項目等。這些著名的建設、科研項目在改善社會生活、推動國家經濟與科技發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可見,項目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而項目的發展,則需要投入大量的科技、資金以及人才等資源。其中,人才是推動項目發展的核心資源。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需求,全國各大高校在相關院系中開設了項目管理學課程,涉及土木工程專業、經濟管理專業、軟件工程專業等多個專業。在不同的學科專業中,項目管理學課程教學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鑒于此,通過分析項目管理以及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教育的特點,針對傳統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項目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為提高項目管理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具有現代項目管理學知識的優秀人才提供理論支撐。
一、項目管理的特點
一般來說,項目管理是指為了滿足特定的目標、要求或期望,運用各種相關的知識、技能、方法與工具,所開展的各種計劃、組織、決策、領導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動,簡而言之,就是指為了實現既定目標而開展的項目計劃、組織、決策、領導和控制等管理活動。[1]美國項目管理專業資質認證委員會主席Paul Grace指出,“在當今社會中,一切都是項目,一切也將成為項目”。Paul Grace的話表明,從廣義的視角看,在當今的人類活動中,只要是以項目的方式運作的事情,都可以運用項目及項目管理的知識給予指導??梢姡椖抗芾硎且婚T綜合性和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它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項目管理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征。項目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延伸與發展,項目的類型也在不斷拓展。在現代社會中,一般意義上的項目不僅包括建設工程項目,還包括軟件開發項目、社會公益項目、科學研究項目、國防項目等。雖然不同類型的項目在某些方面或層次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它們也具有各自的領域或行業特征,在活動內容、組織方式以及涉及的知識、技能、方法等方面有所差異。因此,項目管理需要提煉項目開展過程中的共性問題,具有一定的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性特征。此外,在特定的項目中,項目管理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綜合性特征。例如在大型工程項目中,由于投資規模大、實施周期長、技術復合度高、建設環境復雜多變,在項目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在特定的自然、社會、政治、法律、市場環境下綜合考慮工程的質量、成本、工期、環保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因此,大型工程項目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領域、多學科的知識,其綜合性顯而易見。
第二,項目管理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征。項目是指人類組織在一定環境條件的約束下,通過有效利用特定資源,實現某個特定目標的實踐活動。項目實施的過程是一個“造物”過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項目活動所造之物可以是一個實物,如橋梁建設項目所建造出來的橋梁;也可以是虛擬的,如形成的計算機軟件程序、新的知識體系等。然而,不論項目的結果是不是實物,項目開展過程中的人類活動都是客觀存在的,且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實踐活動。而項目管理是關于人類如何開展實踐活動的知識,包括實踐活動的計劃、組織、決策、領導、控制等。此外,項目具有創新性特征,除了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項目管理更關注實踐,并以實踐活動中所遇到的新問題為研究對象。可見,項目的自身特點決定了項目管理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征。
第三,項目管理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隨著人類活動的快速發展,項目的種類不斷豐富,復雜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加之項目具有一次性、獨特性、創新性特征,在項目管理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新的問題。通過對新問題的研究及解決,項目管理知識體系得以拓展,這將進一步促進項目活動的發展。因此,項目管理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它來源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并與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二、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教育的特點
一般來說,本科生教育擔負著為社會培養高水平的專業人才的任務。[2]因此,經濟管理專業的本科生教育的目標就是為社會培養具備一定經濟管理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它具有如下幾方面的特點:
第一,大學本科生一般是高中畢業之后,直接進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存在顯著的差異。高中教育是基礎知識的教學,課程數目較少,在三年時間內學習固定的幾門課程;而大學教育課程數目較多,往往在一個學期內需要完成數門課程的教學,相關課程的學習周期變短,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發生較大的改變。
第二,大學教育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高考以基礎理論測試為主,高中教育所關注的重點是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雖然近年來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但對高中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還有待加強。大學教育則有所不同。在大學教育中,理論知識教學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還需要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經濟管理專業的本科生教育,更注重對學生實際管理能力的培養以及管理經驗的積累。
第三,與土木工程等專業性較強的專業不同,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項目管理的教學更側重管理理念與方法。土木工程、軟件工程等專業性較強的專業在進行項目管理授課時,更多的是從相關專業領域出發,重點介紹具有自身專業特征的項目管理理論與方法。而經濟管理專業涵蓋面較廣,其專業性與土木工程等專業相比較弱,因此該專業的項目管理課程更注重一般性理論知識與方法的教學,更關注知識體系的全面性以及學生知識面的拓寬。
三、傳統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人類社會不斷發展、人類活動的廣度與深度不斷延伸的今天,項目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重要性日益顯現。項目管理是研究項目活動中統籌規劃和系統管理的學科,是高等院校經濟管理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然而,由于認識上的欠缺以及現實條件的制約,傳統的項目管理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致使該課程教學實踐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具體表現為:
第一,教學內容以基礎理論與基礎方法為主,缺乏對典型案例的分析講解。在項目管理課程教學中,如果只一味地講授基礎理論知識與方法,一方面由于學生剛完成高中階段的學習,對項目管理方面的基本專業知識掌握有限,且缺乏實踐經驗,而大學課程與高中課程相比進度較快,因此難以很好地接受與消化相關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由于理論知識比較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聽課熱情,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從而影響課程教學的效果。
第二,教學多采用理論加舉例的方式,缺乏實踐教學環節。[3]一方面由于認識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客觀條件的約束,項目管理的課程教學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然而,項目管理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學生無法在課堂的理論教學中培養實際管理能力,積累實戰經驗。而以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是講理論頭頭是道,一遇到現實問題便束手無策,嚴重偏離現實情況。
第三,缺乏對具體行業或領域相關項目管理知識的介紹,忽視項目管理理論的新發展。雖然經濟管理專業涉及面較廣,但在教學過程中若只講解項目管理的一般性知識,而不以具體的行業或領域為背景,泛泛而談,那么講授的知識將過于空泛,學生也難以了解實際行業或領域中的具體管理方法。此外,項目管理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若忽視項目管理理論發展前沿的介紹,將不利于學生對項目管理理論發展脈絡的整體把握。
四、項目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項目管理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應用性以及開放性特點,針對傳統課程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結合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教育的特點,提出如下教學改革建議:
1.在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過程中融合經典案例
從現象學的觀點看,課堂教學應懸置既往的教學理論與教學假設,回歸課堂教學事實本身,而案例教學就是有效途徑之一。[4]針對項目管理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如項目成本管理、項目組織管理、項目質量管理等,搜尋與設計相契合的案例,在理論教學過程中穿插案例的講解。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將教學內容分成三個部分,即基礎理論、典型案例分析、隨堂問題。其中,通過基礎理論的介紹,讓學生了解項目管理相關環節的基本概念、內涵特征、管理方法等知識;通過具體典型案例分析與講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相關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通過隨堂問題,檢驗學生對一些重點、難點知識的掌握,并進一步加深他們對相關知識的記憶與理解。上述三個部分教學內容可以根據具體的課堂情況進行靈活安排:既可以以基礎理論知識講解開始,也可以以用隨堂問題引出基礎理論知識,更可以用經典案例引出后面的基礎理論知識等內容。
2.通過多種形式加強項目管理的實踐教學
雖然實踐教學成本高,實施難度大,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但是可以轉變思路,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展開項目管理的實踐教學。首先,可以通過模擬教學的形式來彌補實踐教學的欠缺,如運用ERP沙盤模擬的形式開展工程項目管理的實踐教學。其次,可以利用學生生產實習的機會開展實踐教學。在此過程中,授課教師需要在學生生產實習之前做好實踐教學的準備工作,如依據教學大綱,設計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框架,規定實踐教學的內容、目的、具體實施步驟、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等,以確保實踐教學達到預期效果。此外,可以鼓勵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一方面科研項目是項目的一種,可以借此機會讓學生在整個科研活動中加深對項目管理的理解,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積累項目管理經驗。
3.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與土木工程、軟件工程等專業的本科生相比,經濟管理專業的本科生所學習的課程覆蓋面較廣,知識較“軟”,畢業后就業的選擇范圍較廣,因此知識面的拓寬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在項目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意知識體系的全面性,適當介紹不同領域與行業的項目管理理論與方法,并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及接受能力增加對項目管理理論新發展的介紹。如在項目管理的教學過程中增加對大型工程項目復雜性管理理論——綜合集成管理理論的介紹,以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還要注意知識的系統性與專業性,以某類項目為主,系統介紹該類項目管理的相關理論與方法。
五、結束語
項目已成為社會經濟建設過程中的內在推動力,項目管理課程在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教育過程中舉足輕重。本文分析了項目管理以及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教育的特點,并針對傳統項目管理課程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教學改革的建議。然而,教學改革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斷地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而不斷地推進教學改革前進的步伐。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而為社會經濟建設輸送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戚安邦.項目管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5-16.
[2]葉超.南京大學本科生教育目標與期望的研究——基于SERU的問卷調查[D].南京:南京大學,2013:15.
[3]盧永琴,熊偉.工程項目管理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
關鍵詞:低年級本科生;應用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7-0232-02
與時俱進是對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加強學生將理論運用到實際的能力是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之一。大學低年級指的是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兩個學年,在低年級階段,課程往往以公共課和基礎課為主,專業課很少。在教學活動中,往往在專業課的教學中比較重視應用能力的培養,而低年級學生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基礎性的理論知識,很少有機會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缺乏應用能力的培養降低了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所學專業感到日趨迷惘,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為將來的專業課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一、海南大學經濟管理類專業低年級學生應用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海南大學經濟管理類專業經過三十年余年的發展,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積累了大量的教學經驗,但在低年級學生應用能力培養方面仍有進一步優化的必要。通過對經濟管理類各專業在校各級學生和往屆畢業生的調查,在低年級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中,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方式固化,實踐教學嚴重不足。海南大學經濟管理類專業低年級的課程絕大多數是公共課和基礎課,關于經濟管理類的課程非常少,而且擔任教學任務的教師大都是外學院或者外系的,一般采用老師向學生進行灌輸理論知識的教學方式,應用能力方面的教學嚴重不足。學校組織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主要針對高年級學生,低年級學生幾乎沒機會參加。因此,在大學的頭兩年時間里,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呈現愈來愈弱的趨勢,學生普遍認為對本專業的認識比較迷惘,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并未得到提高。
2.課程考核方式單一,難以激發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興趣。低年級各門課程的考核模式一般為期末筆試。除了課堂考勤外,既缺乏對平時學習效果的考核,又缺乏對實踐能力的考核。低年級學生在中學時期形成的應試學習的觀念未得到根本改變。一部分學生一味地追求高績點,沿襲了高中學習的固有模式,每天往返于教室、自習室、圖書館三點一線,只學習老師教過的基礎知識,使這部分學生雖然學習勤奮,但無法提高自己的應用能力,無法實現自身的全方位發展。還有一部分學生由于缺乏自我約束,平時不注重自己的學習任務,只在臨近期末時突擊學習??傮w上來說,課程考核方式的單一既不利于應用能力的培養,又使學生缺乏參與社會實踐、提升自身實際應用能力的動力。
3.網上選修課沒有得到學生的真正重視。為了拓寬學生視野、加強學生的人文修養、增長學生的社會實踐知識,學校增加了若干有助于提升學生應用能力的網上選修課,并且對學生有強制性學習要求,以此來提高課程的綜合性。但是由于相當一部分低年級學生以前缺乏選修網上課程的經歷,未能認識到線上教育的重要性,經常出現期末集中時間“刷網課”的情況,并未真正地認真學習。
二、國外高校的先進經驗
1.美國的高校普遍注重綜合性人才的培養,與當地企業有著很好的合作關系。這些與高校有合作關系的企業為經濟管理類學生提供大量的實習機會,讓他們在大學低年級時就與社會經濟環境接軌,培養自己的實際運用能力。除此之外,美國的許多高校還為低年級學生開辦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實踐教學活動,例如出國交流、工程實習項目、服務學習、綜合研究項目等等,為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提供鍛煉自己、提升自己的機會和平臺。
2.歐美高校普遍重視平時考核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不以期末一次考試定成績。歐美國家在經濟管理專業的本科教學中普遍把課堂討論、分組調研、課堂展示、平時測驗、研究報告等等教學方式都計入最終成績,也就是說,在總成績中,而平時成績比期末考試的比重大得多。學生要想拿到好成績,就必須在平時注重把基礎知識的學習充分融入到對社會實踐的思考中。學生為了增強社會閱歷和實踐能力,積極從事校外打工活動。低年級學生的應用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3.韓國的高等教育具有鮮明的特色,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首先,韓國高校依據學生特點不同進行彈性培養。其次,在培養經濟管理類學生時,關注社會經濟發展形態,例如社會需求、經濟問題等等,依據社會發展狀況來改革對經濟管理類學生的教育和培養方式。最后,韓國對經濟管理學生的教育不是以理論知識傳輸為主,而是以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為主要方向。
三、提高經濟管理類專業低年級學生應用能力的具體建議
1.創新教學團隊建設,組建跨專業的教學團隊。將低年級的公共課和基礎課的任課教師吸收進專業教學團隊中來,公共課和基礎課的任課教師可以參與不同的專業教學團隊。這樣,教學團隊的成員就能夠涵蓋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整個培養周期。團隊成員通過共同研討研究制定適合專業教學需要的公共課和基礎課的教學方式,使低年級的教學能夠契合專業的需要,在低年級階段就開始注重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建議學校對跨專業的教學團隊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激勵。
2.公共課和基礎課的教學模式應當多元化,增加互動性和學生參與度。在課堂上適當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比重,例如要求學生做課堂展示,展示內容可以是學生對上次課堂教學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和探索,也可以是對上次課堂教學內容如何應用的研究,展示方式可采用PPT、現場解說等多種方式。對于難點問題可以采用辯論和演講的方式來加深理解,還可以采用小組交流、課后調研等方式來豐富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3.成績考核形式多樣化、豐富化。平時的課堂辯論、演講、課堂展示、研究報告、小測驗等都可以計入最終成績。在考查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基礎上,增加實際應用的考核,把任務考核計入最終成績中。例如對于管理學的成績考核,可以要求學生在本學期內完成一次關于管理的任務,去企業尋找實習機會或者進行管理方式的觀摩,或者由學生組成團隊進行小型的模擬自主創業,并對完成的任務進行記錄或證明,期末由老師進行專業成績評定,計入到最終成績中。這樣的考核方式能夠促使學生有意識有目的地組建小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網上選修課的考核方式應當注重平時考核,淡化期末考核。
4.鼓鈦生組建專業學術社團,積極吸收低年級學生參加,由高年級學生帶領低年級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學術研究、研發專利、創新創業大賽、數學建模競賽、學術主題辯論賽、演講比賽等等活動,使低年級學生在課外有充分的興趣和機會參與各種學術實踐活動,有助于開闊眼界,提升自身的應用能力。教師可以把一部分實踐教學活動并入專業性社團的活動中去,既有利于學校對各社團的管理和評估,也有利于社團之間形成良性競爭,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提升綜合實踐能力。
5.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為低年級學生創造更多的實地參觀考察機會,創造條件使低年級學生也能有機會參與企業提供的調查研究項目。
高校應當充分認識到經濟管理類專業低年級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積極實施教學改革,提高低年級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積極性,加強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為低年級學生在未來的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范玉紅,商冉,敬佩.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的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3).
[2]楊海,羅相巧.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問題與對策研究[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