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3 16:50:41
序論:在您撰寫漢語言文學的專業方向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自東盟博覽會在廣西開辦以來,中國與東盟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地處該區域橋頭堡位置的廣西,人文傳統、生活習慣、地理位置與東盟國家接近,成為中國與東盟教育合作交流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雙方高等教育合作方興未艾,中等教育合作得到拓展,職業教育合作不斷延伸。廣西與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開展職業教育合作不斷升溫,并取得可喜成就,跨國培養的實用型技能畢業生成為熱門人才,大受用人單位的歡迎。為了順應時代的要求,河池學院中文系從2009年開始開設了對外漢語(泰國語言文化方向)專業。
1. 河池學院中文系對外漢語專業泰語教學的現狀
目前河池學院中文系對對外漢語專業學生泰語課程制定的教學大綱是:第一學期學習《基礎泰語》上16周,每周2個學時,共32節課;第二學期《泰語視聽說》及《泰語寫作》上16周,每周2個學時,共32節課;第三學期學習《泰語翻譯》,上16周,每周2個學時,共32節課。
針對該教學大綱,教師給學生訂了4本教材,分別是:
第一個學期《基礎泰語》,讓學生復印了一本內部版的學習泰語基礎的資料。該資料系統全面地將泰語最基礎的語音知識歸納在一起,讓泰語零基礎的學生比較容易地去接受和學習。
第二學期《泰語視聽說》使用的是《泰語三百句》,北京大學出版社,傅增有編著。此教材主要是為了使初學者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習掌握泰語日常用語而編寫的,每課配有場景對話,提供一個生動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開口練習鞏固知識,非常適合初學者使用。
第二學期《泰語寫作》沒有給訂閱教材,其原因是目前國內市場上沒有關于《泰語寫作》的教材。
第三學期《泰語翻譯》的教材是《實用泰漢翻譯教程》,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高彥德、李志雄主編。該教材以介紹泰國國慶與文化為主,每課由教學重點、課文、詞語注釋、重點句子翻譯注釋、練習和補充詞語等七部分組成,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泰國文化的學習及翻譯練習,有效地提升泰漢翻譯能力和語言轉換水平。《泰漢翻譯理論與實踐》,重慶大學出版社,梁源靈主編。該書包括翻譯概論、泰漢兩種語言的對比、詞義的選擇和運用、翻譯的技巧、翻譯中的增補、省略和重復等進行簡明扼要的理論闡述,讓學生能從大量的實踐中領會到翻譯的技巧,加深對翻譯理論的理解,從而提高翻譯水平。
2.問題所在
任課老師根據教學大綱給學生訂閱的教材基本上符合了教學大綱的要求,但考慮到泰語是小語種,其國內的教材市場提供的書籍還遠遠不能滿足泰語學習的需要,因此比較適合學生使用的教材少之又少。比如第一個學期任課老師給學生使用的是復印的資料,是根據學生的零基礎的情況來定的。泰語的難點是語音,往往拼讀課文比理解課文難。但由于周學時只有2節,學生每周只上一次課,時隔一周再來學習,很多音都忘記或者讀偏了。《基礎泰語》只開設一個學期,根本不能滿足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需求。往往這本教材上的東西還沒有學完就得換科目換教材了,基礎的東西沒掌握,何談進一步學習其他東西?因此《基礎泰語》的課時量不夠,教師很難把握教學的進度,學生也很難掌握好泰語語音的基礎。
《泰語視聽說》這門課對學生的要求很高,必須在學生有一定的基礎,拼讀沒有問題,單詞積累達到一定量的時候才能開設,而教學大綱卻把該門課程排在第二個學期來進行。這樣安排不夠科學,其原因在于學生只上了一個學期的課,語音部分才剛剛結束,就要進行視、聽、說的訓練,在學習的鏈接上是脫節的、不切實際的。而且在排課的時候,該系也沒有安排有多媒體教室來給學生上課。
《泰語寫作》是針對高層次泰語人才才開設的一門課。比如語文課,會對連句子都不會造的學生開設作文課嗎?學生的泰語還未達到寫作的水平,開設這門課就顯得沒什么意義了。
《泰語翻譯》教師給學生訂了兩本教材,《實用泰漢翻譯教程》是高等院校中文對外漢語專業的必修課教材,此書可使用一個學期,但是必須保證周學時達到4―6節才能學完。《泰漢翻譯理論與實踐》是讓學生自學的一本書籍,目的是擴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非泰語專業的學生中,沒必要開設這門課,因為沒有扎實的基本功,談不上翻譯。翻譯學講究“信、達、雅”,根據學生的泰語水平,最基本的“信”都很難達到。
3.解決問題
針對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解決以上問題的相應對策。
3.1修訂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對語言教學內容和方法等作出選擇,其主要任務就是確定教學內容,并為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細化處理。大綱除了要對語言內容和語言要素進行描述外,還要設計語言的其他內容,并且反映語言的教學理念、形式和方法(范愛克,1975)。教學大綱的制定是針對學習者而言的,其出發點就是適合學習者的實際語言水平,符合學習者對語言使用功能的要求,而且也要指明適合學習者學習習慣和要求的教學理論和方法。
目前的教學大綱對學生的泰語學習目標要求較高,超出了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而且沒有明確的教學理論和方法;其規定的教學內容不實用,不能反映出學生學習泰語以期實現交際目標的要求。因此,修訂教學大綱,使新的大綱教學適合學生零起點的泰語水平,滿足學生實現交際目標的要求,教學理論和方式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習慣,是改變中文系泰語教學狀況的當務之急。
建議重新擬定的泰語課程的教學大綱為:第一學期學習《泰語語音》,16周,每周4個學時,共64節課;第二學期《基礎泰語》,16周,每周4個學時,共64節課;第三學期學習《綜合泰語》,上16周,每周4個學時,共64節課;第四學期學習《泰語視聽說》,上16周,每周2個學時,共32節課。
3.2選用適當的教材。
教師根據學生的基礎水平重新選定了一套教材(廖宇夫編,《基礎泰語》(1―3冊),世界圖書北京出版公司出版,該教材(附MP3光盤一張)。這套教材從語音、詞語、句子到文章整體性、連接性比較好。不像以前使用的教材,一本教材跟另一本教材鏈接不上,教學內容繁雜陳舊,句子冗長,語言缺乏時代性,導致教材缺乏趣味性和科學性,失去針對性和實用性。而且整套教材包含了泰語語音、泰語基礎、泰語聽力、泰語口語的內容,教師就不用根據不同的課程名稱來選不同的教材,學生也不用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去適應教材。
3.3采取傳統課堂教學和多媒體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根據修訂的教學大綱,結合選取教材的特點,教學方式也應該隨之而改變,采用傳統課堂教學和多媒體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兩種課堂教學形式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提高,使學生的泰語學習處于良性上升狀態。
通過傳統的課堂教學,從根本上完善和提高學生的基礎語言理論知識和形成較為系統的泰語語言體系。這種教學方式具有兩個方面的優勢,一是符合學生的認知方式和長期以來養成的學習習慣;二是為多媒體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認知法的教學原則之一是“母語是學習者已有的知識,應該在教學中加以利用,必要是通過母語與目的語的對比,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語言規則”,而且,“把新的語言材料跟學生母語和目的語已有的知識銜接起來,跟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選擇和創造合適的情境教學”。因此,通過傳統的課堂教學,可以有效地使學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泰語語言的基礎理論知識,為進一步地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多媒體課堂教學可有效實踐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兩種教學方式的結合是兩種教學理論體系的結合,相互補充、相互配合,既可促進和完善學生基礎泰語知識的學習,又可加深他們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提高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而且通過多媒體提供的教學材料,進一步了解泰國人民的生活、政治、經濟、文化等,從而激發學習泰語的內在動機,提高對泰語的學習興趣。
3.4采取平時與期末、口語和筆試相結合的測試方式。
根據前面談到的修訂教學大綱、選用適當的教材、采取傳統課堂教學和多媒體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建議采用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相一致的測試方式:采取平時與期末、口語和筆試相結合的測試方式(具體細節不是本文討論的話題)。教師把平時學生的課堂表現列入測試分值之一,能有效地督促學生平時的學習;而期末的成績則是一個學期階段整體效果的顯現;口試與筆試的結合則可以更有效地考查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水平和交際能力,這一反撥作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學習。因此該測試方法適合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方式,也符合學生的要求。
4.結語
對外漢語專業的很我學生剛進校就把注意力放到了新專業學習上,大部分學生的對新的課程倍感興趣,可是教學大綱制定的不合理性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系列的影響。所以,本文通過對河池學院中文系對外漢語專業泰國語言文化方向學生泰語教學狀況的分析,發現該系泰語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革對策,并且希望對對外漢語專業泰語語言文化方向學生的泰語教學有所啟發。
參考文獻:
關鍵詞:非美術專;影視課程;漢語言文學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影視課程教學的概況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除了漢語言文學方向外,還設有各種方向,包括教育、新聞(或者新聞傳播)等。不管哪個方向,課程設置中大多設有影視類課程,如影視基礎、影視藝術創作、影視紀錄片賞析等,這些課程都屬于美術類課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面對這一類美術課時都頗感興趣。尤其是新聞(或者新聞傳播)方向的學生,其學習積極性更高。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學習影視類課程時,勤學好問,態度積極,這是該專業學生的一大特點,所以在課程學習結束以后他們的結業作品通常是既舒服美觀,又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該專業學生對影視類課程的知識極為渴望,他們有將文學帶入影視的無數創意,卻苦于技術與設備的限制無法實現。
雖然沒有相對完善的教學體系和健全的機制,但美術教學中的影視課程已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最喜愛的課程之一。目前,美術教學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關系正處于起步階段,仍需要多方的支持和促進。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影視課程設置的必要性
漢語言文學的文化性,以及文化的傳播性主要依托影視,其中與美術相關的,自然是影像色彩、構圖及光線選擇和處理等影視類基礎知識。漢語言文學的本土專業課程主要以文學史類為中心,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挖掘文學內涵。而在全球網絡大數據化的時代下,以影像視頻的形式傳播并保留文學的歷史性和可讀性的浪潮越來越受到世人的歡迎和認可。
把文字的博大精深與美術影視技巧結合起來,呈現別樣的文學風貌,是許多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需要尋找的突破口。因而,在這種美術影視與文學急需被組合的大市場環境下,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設置美術課程便顯得異常重要。
由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文雅柔和的特性能夠為影視作品保留文化的積累和沉淀,解決當今影視作品常出現的“沒內涵、沒美感、沒文化”的問題,所以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設置美術教學范圍內的影視課程便可實現視頻與文學的雙方共贏。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影視課程設置的意義
1.豐富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模式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模式中,以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以課本知識為藍本,吟誦古書經典,幾千年來形成一種“師者說、學者聽”的固定模式。但自美術教學中的影視課程植入該專業課程后,學生開始將古今文學的掌握轉換為圖像,把文字表達具象化,親自參與實踐操作,加入拍攝并完成剪輯,在原有的傳統模式上開創了全新的內容,帶領學生從另一視角看待文學作品,增加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豐富了教學的模式。
2.讓漢語言的文化傳承有更直觀可靠的載體
漢語言作為我國引以為豪的文化財產,延綿不絕,生生不息。通過甲骨、篆刻、竹簡印刷等文字方式的延續已無法滿足現在社會的需求,因而應運而生的影視圖像便成為21世紀漢語言傳承更為直觀可靠的載體。
在被多種文化充斥著的現代社會中,保存并傳承本土氣息濃厚的文化內涵變得愈發艱難,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讓漢語言的傳承依附于現代影視科技的內核中將會是對中華文化最有力的保護。
3.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傳承與發展中的生命力
流動的文學具有人類般鮮活的生命力和張力,影視教學實踐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作用,恰恰加強了文學的流動性。自媒體時代下的影視傳播,擁有一呼百應的效果,將培育未來文學領域人才的專業融合其中,無疑是為中華文化的持續發展鋪好了前進的道路,能有力地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創新能力;社會需要;教學質量
漢語言文學有著悠久的教學歷史和良好的教學傳統,是一門專門培養漢語言專業人才的學科。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由于漢語言文學學科的特點和自身特有的性質,致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在社會上的需求不很明顯,漢語言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業率逐年下降。因此,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已成為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者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接下來就漢語言文學的特點和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進行探究。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點
漢語言文學是一門人文社科性很強的學科,它是體現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載體,同時它還承擔著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質的重任,有著豐富的中外優秀文化經驗和遺產,它的主要內容是對人類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對國家、民族、自身以及他人的一種認識和社會責任感。漢語言文學專業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因此不像醫學、建筑、會計等專業有一個準確的職業定位,它的經濟效益無法直接定量,導致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就業時面臨一定的壓力,所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要想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提高自己專業的實用性迫在眉睫。
二、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的必要性
首先,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社會發展的需求?,F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是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質中體現得比較明顯,對于用人單位選拔人才可以起到導向的作用,所以也比較順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其次,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就是要注重教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人才。另外,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可以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參加就業創造條件。《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上公布漢語言文學就業的方向主要是教師、編輯、文案、文秘等職業,但實際上,這個專業畢業的學生還有許多在機關事業單位、新聞出版、教育科研、公司企業等單位,還有一部分在律師、房地產、金融銀行等方面工作,這充分說明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職業適應性很強,因此,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者,要在提高本專業應用性方面為學生多加考慮。
三、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策略
1.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社會是不斷進步和發展的,但是,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和教育的過程中,陳舊、老套的課堂教學模式仍占主導地位,影響和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創新能力的發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創新就要求教師敢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時能夠不受專業的限制,強化學生對某個方面專業的理解認識,為自己將來走向社會打下扎實的基礎。比如,新聞、文秘等專業都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個分支,如果學生有這方面的興趣,就可以著重針對這方面的知識進行學習。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思維上的創新?!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苯處熞⒅嘏囵B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學會用創新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學生在面對問題時才不至于束手無策,才能真正適應社會發展對學生的要求。
2.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及時增減課程,優化課程結構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要想提高其專業的實用性,根據社會發展及時增減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精簡課文內容,優化課程結構,按照目前學科發展的現狀來設計課程內容,通過課程的合理設置,不斷完善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選擇方式,進而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學生運用語言的實踐能力,以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
3.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質量,不斷改善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學生掌握漢語言文學知識的主渠道,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重教學質量的提高,不斷改善教學的方式方法,及時學習和引進教育科研成果,運用先進的理論經驗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并且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4.強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能力
強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就業水平,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過硬的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具有明顯的優勢。結合漢語言文學的特點,它的就業方向離不開“讀、寫、說”三個方面,由此可見,教師在這幾方面對學生進行強化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模擬一些招聘過程中的常見情境,通過自我介紹、面試問答等形式鍛煉學生的口才,因為口才并不是簡單的能說會道,他是一個學生“德、才、學、識”等方面的綜合體現,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具體指導,可以使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得到提高、完善,只有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強化,才可以學以致用,對學生走向社會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5.漢語言文學應用性要和德育教育相結合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若一味地強調應用性,就
會使學生對于漢語言文學學習的價值觀大打折扣,從而對自己所學的專業產生懷疑,缺乏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這就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既要立足于“創新、實踐、應用”,還要著眼于我國傳統文化教學的“傳道,授業,解惑”,要充分發揮“文以載道”的教學思想,把漢語言文學專業推向更大的社會舞臺。
總之,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自身要有創新意識,加強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并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在社會上的應用性,為將來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彩玲.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教學的思考[J].學周刊,2011(29).
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各大高校的傳統的文史類學科,隨著社會對文學人才需求的增加,近年來受到廣泛的重視,在高校就業去向中,新聞出版部門、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都有涉及。漢語言文學在教學上不僅能夠直接地體現我國博大精深的漢語魅力,而且象征著我國悠久歷史的五千年文化也得到良好的傳播和發揚。為了更好地適應我國的改革開放發展方向,漢語言文學在高校中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專業素質的培養得到重視。著重探討在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學科的應用性轉型,培養社會應用型人才。在此,進一步研究應用性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實踐手段,而且是對學生發展方向進行系統的跟進教學,它作為一種新式的教學方法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具有積極的效果,在當前各大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大力推廣和宣傳。高校中漢語言文學專業對學生的基本培養要求是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在教學中漢語言文學專業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在研究中國古今歷史文化的同時,也對國外文學進行研究。漢語言文學是我國高等學府唯一一個對古今中外文學進行全面涉獵的專業,其專業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感受到文學的魅力,而且自身的語言水平和文化素質也得到升華。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在企事業單位中對應用型人才需求不斷,高校應該適應社會的發展培養技能型、應用性人才。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應因地制宜,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不但要對語言和文學的基本理論有一定的了解,同時應該加強對于漢語言文學相關的專業基礎知識也要適度地學習,以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和文學鑒賞能力。重點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查找資料和閱讀文獻的能力和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灌輸給學生漢語言文學教育相關的文學語言藝術的政策和法規,以解決學生在走進社會、就業后遇到的基本問題。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教學的現狀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培養社會技能型及應用性人才已經是各大高校重視的問題,如何更好地使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是高校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相互制約,注重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成為我國高校教育思路轉變方向。在我國,傳統的大學教育注重對學術性、學科性人才的培養,重理論輕實踐,忽視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具體情況。漢語言文學就是其中之一,重視對文學的教學,在具體實踐上沒有深入研究。社會的發展需要高校正視其存在的社會價值,并調整教學方案,著重應用性轉型。在高校的教學系統中,漢語言文學學科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和社會就業人員配置的變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就業上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面臨邊緣化的危險。因此,調整現有的漢語言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探索并研究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學科的應用性轉型勢在必行。針對目前的現狀來說,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轉型顯得極其緊迫和重要,各大高校在意識到這一點以后,也在探索更新更好的育人之路,進行漢語言文學學科的應用性轉型探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面對日益復雜多變的局面,漢語言文學作為文科專業的重點學科,時事政治對其影響重大,深受其變化發展的影響。在了解了這一點之后,對漢語言文學的人才培養意義重大,及時找到新的培養模式、新途徑、新方法,是我國各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唯一出路。在當前,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側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在人才培養戰略上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主要為基礎文學課、專業課以及專業實踐課。當前,在社會大量需求應用性人才的情況下,促進了漢語言文學學科的人才培養方案,并進行及時的調整和改革,增加應用性教學模式。這樣有利地突破了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方法的束縛,并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實際的應用能力以提高學生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熱情。
三、漢語言文學學科應用性轉型的必要性
高校是人才的集結地,也是向社會輸送人才的發源地。在我國企事業單位中,絕大多數重視對人才應用性的培養,高校應該緊緊把握這一特點,滿足社會的需求,促進學生更好地就業。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一門人文學院的基礎性學科,對提高學生的應用性能力更需要進行新形勢下的探索和改革。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教學是一個不斷積累經驗,需要進行長期總結和不斷發展的過程,需要教師在新形式下對課程環境和實踐環節進行不斷完善。高校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教學的改革和探索符合當今時展的需要,培養應用性人才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而且能夠更好地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綜上,漢語言文學學科在應用性教學實踐中應該側重提高其人文價值和就業應用價值。
四、漢語言文學學科的應用性轉型探索的策略研究
(一)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具有豐富性、趣味性、實用性
漢語言文學專業不同于其他專業,具有廣泛的知識系統。專業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但要注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而且要重視對學生的漢語言文學應用性能力的培養。教師要提高學生對古代和現代漢語言文學的實際閱讀水平并加強對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普通話的應用能力的培養,并運用各種多媒體等新型教學輔助工具以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堂教學效率。最后,教師在上課之前要對課堂的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并根據學生的具體內容進行適度地調整,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使其具有豐富性、趣味性、實用性。
(二)專業教師要加強自身的文學素養
漢語言文學專業在當前這個經濟時代的大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社會教育意義。在教改的重點上,教師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轉型方面的教育。所以,專業教師要注意自身文化素養的增加,不斷進行自我充電,改變傳統意義上專業課教學的常規教學觀念并逐漸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轉型要對學生在專業學習和能力培養兩個方面進行必要的融合。教師要緊跟時展,對時事新聞進行第一手資料的總結,及時對學生進行教學傳達,并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在進行實踐性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過程中要尊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規律,把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特點并充分地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有節奏地對教學工作進行改革。
(三)在教學中應用情景教學法,讓學生身臨其境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同學在畢業擇業上選擇就業的工作較其他的專業同學來講比較開放,只要是涉及文學文字方面的工作都比較合適,相對火爆的工作如文秘、新聞以及廣告策劃等。因此,專業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充分考慮這些工作崗位的特點和優勢,利用情境教學模式來和學生進行互動。在教授公關談判等課程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造兩個公司談判的情境,讓學生假想作為一名談判專家該如何運用自身的語言藝術來贏得整場談判,為公司創造效益。情境教學法下,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實際工作中的魅力和作用。與此同時,情境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自身的專業素質,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情境教學法的設置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轉型起著積極的作用。
(四)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與其他專業的相關聯性
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文科專業里所學的知識是比較寬泛的,但是在學生就業上,許多知識卻運用不到,這是我國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加強對漢語言文學專業與其他專業的相聯系性,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際技能是關鍵所在。在文科專業里,圖書管理、新聞學這樣的專業就和漢語言文學專業之間具有很強的相聯系性。比如記者在采訪時,需要有很強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應變能力才能很好地把事件的原委敘述給觀眾。這時就需要漢語言文學課程上的語言鍛煉,只有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與其他類似專業的相聯系性,才能使應用性教學落在實處。促進學生增加自身的應用能力,使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轉型得到發展,并且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五、結語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教學質量 提高途徑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6-0076-01
漢語言文學專業重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并不像其他行業一樣有明確清晰的職業定位。隨著當前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形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因本專業的就業局限性使得對職業的選擇范圍更加狹小。因此,在發展這門體現我國傳統精神和人文內涵的專業基礎上,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應用型、綜合型人才是值得教育部門深思的問題。
1.漢語言文學的專業特點及教學質量現狀分析
1.1漢語言文學的專業特點
漢語言文學主要研究賞析對象是中國語言的詞語、句法,古今詩歌、散文、小說等各類文學作品,對專業學生來說能夠擁有寬廣的知識面和優秀的人文素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要學科包括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學、傳播學、文秘教育等,涉及的課程多為語言學、文化概論、文學史、心理學等??偟膩碚f,漢語言文學的概念較為籠統,是傳統的人文學科,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繼承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其專業的綜合性比較強,對于職業的選擇與方向沒有清晰的定位,對于社會經濟效益的作用較小,主要體現在社會效益方面的創造。
1.2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現狀分析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對于素質教育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一門傳統的人文學科,在持續發展的社會教育中不容樂觀。從各種數據調查分析可以看出,近些年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面臨就業的嚴峻挑戰與考驗,有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在于高校教學主要側重與學生對于漢語言文學的賞析分析運用能力或者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與水平,而忽視了社會實踐的要求。當前大多數高校還是繼續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內容比較呆板,和實際情況的關聯性不強,實用性也比較低,導致了學生對其的學習興趣大大降低,這些都嚴重制約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教學質量的高低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就業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面對漢語言文學當前的困境,如何更好地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質量值得重視與思考。
2.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的途徑
2.1優化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內容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涉及面比較廣泛,語言的更新換代速度也比較迅速,在教學上應當結合實際形式,適時改變更新教學的內容,提高本專業的社會適應性。教師也應當在緊抓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專業學科體系,做好漢語言文學的相關課程的適應教學,避免出現重復。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精簡書本內容,擴展到社會實踐中去,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適用性方向,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在提高教學實用性方面,要增加重視技能培訓的教學內容,不僅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運用習慣,提高自身人文素養,還要增強學生對語言運用能力的環境適應性。
2.2改進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方法
在素質教育改革的社會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滿足不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以及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的改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體現其在課堂中主體地位的重要途徑。首先,教師應當以教材知識為基礎,根據學生的生活習慣、學習經驗、知識水平等角度,通過借鑒優秀教學方式并結合實際情況加以改善,提高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興趣以及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知識改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新型技術,例如多媒體教學,增強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帶動學生的探索心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2.3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
2.3.1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漢語言文學作為對中國傳統文化語言的繼承和發揚的一門學科體系,不僅要求學生真正體會到這些知識中的精髓,還要求學生從專業學習中發現社會需要的精神動力。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在固有的觀點上提出新的見解,從而提升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質量。
2.3.2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內容較為廣泛,綜合性比較強,除了幾個固定的就業方向外沒有明確清晰的專業對口崗位,因此,高校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方式上應當采用多種措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社會上的政府機關部門、金融企業或者新聞部門都有對人文素養高、語言運用能力強的人才的需求,針對這一點,教師要在提高學生專業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打破漢語言文學傳統的就業設定模式,通過對相關就業崗位的了解,充分運用自身理論知識結合到實際工作中。
2.4加強漢語言文學教學實用性
從傳統的就業視角來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方向比較固定,一般多為教師、文秘、文案策劃工作者或者編輯等,但隨著社會認識的深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由于在校接受的知識較為系統全面,人文素養與語言運用能力都比較高,畢業后參與的工作延伸到政府機關、教育科研部門,甚至有的會到金融類、房地產類企業從事工作。由此可見,高校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教學質量的高低影響到其今后的工作擇業規劃,所以,從加強漢語言文學教學實用性的角度來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質量十分重要。高校應當精心設置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課程,將社會適應性要求加入到課堂學習中,在各方面的教學中向學生們滲透漢語言文學的實用性。
3.結語
總之,面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面狹小,范圍局限的劣勢,高校應不斷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質量,以此來適應當今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在發展本專業傳統教學內容的同時將專業知識與實際需求結合起來,優化教學模式和結構,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社會適用性,讓學生在殘酷的社會就業環境中能夠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水平。
參考文獻:
[1]楊榮榮.新課程背景下漢語言文學教學觀念轉變分析[J].網絡導報在線教育.2012-08-06.
1.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后高職教師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中,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缺乏對教學方案進行科學的研究。大部分教師依然采用著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這給漢語言文學的課堂教學帶來很大的弊端,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一些理論的教學課堂,學生往往會因枯燥的課堂內容而產生厭學的情緒。
2.漢語言文學課程的結構體系不合理高職漢語言文學教學的主要發展方向是創建經濟實用的課程結構體系,促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但是,在目前的高職院校中,漢語言文學課程的結構體系還存在很大的缺陷,課程內部的要素結合很不合理。這對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帶來很大的影響,無法充分提高學生的專業和知識水平,無法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3.課程教學的理念模糊在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知識,注重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技能,忽略了對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了解和領悟漢語言文學的課程理念,對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實際意義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師當中,絕大多數教師對漢語言文學的教育的核心理念存在理解上的誤區,不能準確地把握漢語言文學的教育培養方向,無法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上培養學生的文學知識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解決高職漢語言文學教學存在問題的對策
1.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采用全新的教學方法在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觀念,重視在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而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往往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要積極探索新的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模式,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效率。例如,教師可以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課堂上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比如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分組去研究自己喜愛的現當代文學作品,然后在課堂可以通過話劇表演,多媒體課件演示,以及小論文等方式,展示合作研究的效果,教師對學生的研究結果做出評價和總結,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作品的知識內容。
2.建立完善的漢語言文學課程結構體系在高職院校的漢語言文學的課程結構體系中,教師樹立科學的課程結構觀念,建立起完善的課程結構體系,從大的角度思考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問題,積極優化課程的教學設計,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的整體效應。在建立完善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結構體系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為課程結構體系的重心,通過為學生預留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與空間,提高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的實踐探究,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善的漢語言文學課程結構體系,能夠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提高漢語言文學課程的整體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3.深入領會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理念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的要求中,高職漢語言文學課程的教學要充分培養學生文學素養,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創建活躍的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在高職院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學中,許多教師過分注重對漢語言文學課程專業技能知識教學,這和漢語言文學重在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有很大的沖突。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理念出現錯誤,很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因此,高職漢語言文學教師要深入去領會漢語言文學在當今社會的教學理念,把握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本質,認識到漢語言文學是由語言、文學等元素組成的一門課程。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對語文工具的應用,更是培養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夠運用漢語言文學的知識能力。
三、結語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途徑研究
一、漢語言文學的特點
漢語言文學這一概念是一個相對籠統的概念,它和其他語言的概念一樣,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也正是因為如此,漢語言文學專業沒有很清晰的職業定位,它的應用性也比較弱。社會化分工建設的逐漸精細化使這一情況發生了一定的改變,漢語言文學被細化成了多個類別,這使得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漢語言文學屬于人文科學,因此,它能夠體現人文精神。同時,漢語言文學也繼承了我國傳統文化,它的其中一個教學目標就是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除了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之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重要目標之一,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作出眾多的努力。首先,教師要將當前社會發展的過程應用到教學過程中來,這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教學過程中所涉及到的趨勢問題的理解,并且這還有助于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創造。社會地位發展與進步給技工院校帶來了更大的教學壓力,提高教學的實用性成為了各大技工院校所急需解決的問題。漢語言文學專業也是如此,它必需盡快提高專業的應用性。目前,社會學生面臨著十分激烈的就業競爭,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實現就業,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盡快實現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的轉變。
二、提高文學教學質量的途徑
(一)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要注重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這一詞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它不僅包括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地位創新,還包括教學思維的創新,并且教學思維地位創新比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的創新更加重要。要想實現創新,就必須突破固有限制。由于大多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都具有十分活躍的思維,因此,該專業的學生有著很廣的就業面,這本身是漢語言文學地位優點所在,但這一優點也造成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不夠認真,學習效果不佳。有一部分學生在畢業之后不會從事這一專業的工作,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必須考慮到這一點。為此,教師不能將自己的教學局限在課本最終版,教師要對當前社會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調整教學內容,為學生在社會上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有很多專業都是從漢語言文學專業演變而來的,例如新聞、文秘專業。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不僅要確保學生擁有一定的專業能力,還要打破專業限制,將漢語言文學專業獨有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教師可以口向學生教授文秘、新聞等由漢語言專業演變而來的專業的相關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從而加強學生的從業能力。
(二)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要培養創新思維
一般來說,行動是由思想所決定的,因此,要想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改變學生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專業特性,漢語言文學對學生的文學素養的要求較高,這一專業的學生必須擁有一定的東方文化底蘊與中國文化底蘊。所謂的歷史文化底蘊不但在于對于文字等與漢語言等直接相關的文化的了解。更在于對于整個中國歷史文化的解讀。相信有了良好的政治觀、歷史觀和地理觀的鋪墊,漢語言的學習者們才能真正的體會到漢語言最最原始和基礎的力量。由于漢語言文學這一專業具有較強的文化特征,該專業的學生能夠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對漢語產生感情,并且學生會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產生進行創新的動力,這有助于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因此,教師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時候,要注重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為此,教師要積極進行教學思路的創新。同時,教師還要積極進行探索與實踐,并及時進行經驗總結,在實踐中繼承發展,在探索中開創未來,從而找到最佳的教學方式。
(三)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要加強實用性
文秘、編輯等職業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主要就業方向,但通過分析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漢語言文學的畢業生都在企業、新聞出版等單位就業,還有一部分畢業生在房地產、律師等行業就業,這說明有漢語言文學這一專業具有很強的職業適應性。但盡管如此,漢語言文學相關專業的學生還是給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的就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為了減少沖擊,提升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迫在眉睫。漢語言文學這一專業所包含的課程多達十幾門,過多的課程設置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必須盡快精簡課程,并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同時,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用性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的時候,要盡可能多的增加具有實用性的內容。
三、結語
提升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質量,需要通過幾個途徑來實現。本文通過對于漢語言學科特點的描述,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漢語言文學的思維和加強漢語言文學的實用性入手。將漢語言文學真正的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去,在生活中體會文化的魅力所在。筆者認為這也將是未來漢語言教學的發展方向,提高文化的創新能力,真正將我們傳統的藝術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安慧玉.淺談提高《政治經濟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途徑[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156-157.
[2]曾慶敏,杜曼,李爭鳴.淺談提高“英美文學選讀課”教學效果的途徑[J].中國電力教育,2007,10:116-117.
[3]蘇永紅,羊健.淺談提高繼續教育教學質量的途徑和措施[J].中國成人教育,2010,0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