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3 16:50:35
序論:在您撰寫化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有效課堂教學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學校整個教學工作的核心。“如何改變學生對化學學習激情不高,課堂學習氣氛不濃的局面”是我們化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思考并在實踐層面上必須解決的問題。而這首先要解決的是:向課堂教學要效益,要成效。尋求課堂教學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每個教師活動的根本目標,而有效課堂教學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一.有效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探求知識的原動力,也是發明創造的精神源泉。中學生正處于興趣廣泛、求知欲旺盛的時期。教師如果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并因勢利導,使學生把興趣轉化成樂趣,進而轉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學生對化學學習經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本人幾年來在這方面的幾點做法。
1、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成功的前提。
唯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在教學中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增強。因此,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強烈的求知欲和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與學生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共同探討化學世界的奧秘。
2、用化學故事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新課的導入是教學全過程的開端,它正如電影“序幕”一樣,可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瘜W小故事能抓住學生的心理,從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的求知欲,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氣氛很快進入活躍期。例如,“原電池”新課導入,我講了一個“兩顆假牙”的故事。在倫敦上流社會,有一位貴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時曾掉了一顆牙齒。為了顯示她的富有,格林太太特意裝上了一顆假牙。不料,自此以后,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醫院也不見效果。后來是一位化學家開出了一張處方,為她解除了痛苦。這是一張什么樣的處方呢?它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處方――“換掉一顆假牙!”為什么換掉一顆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的痛苦呢?聽到這里,學生一個個瞪大雙眼,露出渴求知識的目光。故事引入新課,使枯燥的知識變得趣味橫生。
3、 聯系生活實際,引發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內容豐富,饒有趣味的學科,化學教師如引導得法,創造使學生引起的環境,就可將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為什么炒菜時加了醋和酒后會產生一股香味,味道會更好?為什么衣服上的油漆可用汽油洗去?暖水瓶中的水垢可用醋洗掉?此時,學生急切盼望得到答案,于是在求知欲的心態中對化學產生于濃厚的興趣。
總之,教師要不斷的提高教學藝術水平,從教材的內容實際出發,運用各種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化學,使化學課堂像磁鐵一樣能夠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化枯燥為生動,變抽象為具體,對學習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創設有效情境,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
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只有學生積極參與到認知活動中來,學習才能有效地進行。因此,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學習氧化還原反應問題時,為了讓學生感覺到這一理論知識實際上距離他們很近,我設計了如下情境。大家吃過薯片嗎?薯片袋為什么鼓鼓的?這時學生可能想到薯片很脆,袋子不鼓起來的話,薯片容易被壓碎。怎樣才能讓袋子鼓起來?學生會想到充入一些氣體,并圍繞“為何充入氣體?應該充入什么氣體?”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在拋出問題后要把握好討論的時機。選擇好討論的內容,使討論成為深化課堂教學,促進合作交流參與互動。
三、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有效促進學生的最佳發展。
中學生身心的發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個人的特點。如果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同時在同一指令下“齊步走”,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佳發展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如何正確處理好個別差異與最佳發展之間的關系呢?教師應努力因材施教,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課堂教學方法。首先,降低知識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把新知識通過降低難度,使新知識變成似曾相識的東西,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順利的完成化學知識的正遷移,使學生感到知識易學、會學,從而樂學。其次,要確定分層教學目標。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特征,制定出具有整體性、差異性、層次性的目標。如在“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教學時。后進生能掌握最基本的解題格式和步驟就可以了,中等生能根據數學特點,靈活選用算法,會正確、合理地計算,優等生會進行綜合題型的巧算及拓展題的多種解法。這樣設計目標,保證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等生“吃得飽”。
四、注重課堂設計,追求教學實效。
1. 課堂教學有效性指什么?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發展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的協調發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在學習態度上,從‘要我學’到‘我要學’?!?/p>
2. 怎樣的課堂是有效的?
學生的進步不僅限于知識的掌握,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絕不能靠簡單的訓練,而要靠思維過程,要靠個性化的思維。 “教學的有效性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從時間上來說,學生的發展有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任何一個有效教學必定要促進學生當下發展,同時對學生長遠發展也會有影響。以前教學太注重當下發展,實際上教學還要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沉淀下來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精神。”
無效低效或負效是相對有效教學而言。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從不懂到懂,從懂的少到懂的多,從不喜歡到喜歡這門課程,這都表示學業上有收獲,有進步,這樣的課堂教學就是有效的。更進一步來說,無效低效也可以說是不需要教師教,學生也能理解。從專業角度來說,就是沒有發展;而負效教學是指學生對教學產生抵觸、排斥、厭惡的學習情緒,干擾學生的發展。所以高效的教學就是學生獲得充分發展,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統一發展,這是從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來規定“發展”。
3. 如何實現化學課堂的有效教學?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是新課標的三維目標。在不同學科不同課堂里,這三個方面整合的角度和切入點不同,要根據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有機整合。這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為考試而損害三者的和諧發展。知識與技能要在過程與方法中獲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在過程與方法中培養,同時在知識與技能的獲得中不斷升華。知識點和技能要抓核心,有的知識點思維價值和情感價值比較豐富,這就需要挖深挖透。要根據知識的不同特點來整合思路。
(1)有效“講授”
無論教學如何改革,“講授”仍然會作為“有效教學”的一種有意義的常見教學方式。它一定會以它的“優勢”使之在長久的教學實踐中延續下來,并延續形成了的傳統。
課程改革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教師的“講授”似乎不重要。其實,必要的 “講授”是不能少的,尤其是對于那些“能說會道”的老師來說更是如此?;瘜W教學也不例外,盡管化學課需要教師講授的內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處、畫龍點睛的 “講授”總是能夠吸引學生,能使學生借助某種比喻、神似的表情效應而更有效地記住、理解某些似乎難以理解的知識。例如:《第一章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第二節元素周期律,一、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中,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這一規律時,是從兩個方面進行解釋,①原子對于原子核來說很大,離核越近的空間越小,所能夠容納的電子數也越少,離核越遠的空間越大,所能夠容納的電子數也越多。②比喻,同學們在不足一歲前,由于生活能力很小,總是在父母親的身邊,生活的空間非常小;上幼兒園、小學后,由于生活能力強一些了,生活的空間也大了一些,在父母身邊的機會少了;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生活能力不斷增強,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大,離父母親也越來越遠。由此使學生理解能量低的電子在離核近的區域內運動,能量高的電子在離核遠的區域內運動?!兜谝徽挛镔|結構 元素周期律》第三節離子鍵中離子鍵的概念:帶相反電荷的離子的相互作用叫做離子鍵,學生容易把相互作用理解為相互吸引,解釋相互作用時我是邊演示,邊講授‘當帶相反電荷的離子相互吸引到一定距離時,由于存在電子層和電子層、原子核和原子核是相互排斥,當吸引和排斥達到平衡時, 帶相反電荷的離子形成了穩定的離子鍵’。又如:《化學平衡》中“外界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的‘勒夏特列原理’可以給學生講授一些社會事例,⑴夏天天氣炎熱,同學們走路、做操時總是盡量往陰涼沒有太陽曬的地方走、站,而冬天走路、做操時總是盡量往溫暖有太陽曬的地方走、站;⑵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人們總是往沒有那么擁擠的地方移動。……。任何事物在發生變化時均遵循一定的規律性。
(2)有效“提問”和討論、思考
無論“講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師的講授都是有限的和零碎的或者說是輔的,教師若想有效地激發學生“投入”學習,則需要有效地“提問”并“激發”學生討論、思考,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保持某種“互動”的狀態。
化學有效教學的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學生自主的學習狀態。在這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教學中,更重要是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學生自主、積極的學習狀態,它取決于教師的“提問”是否有效。
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或學習興趣,且這種注意或學習興趣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能夠使學生展開積極討論。有效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巧。一個恰到好處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積極性,它能夠使學生全神貫注進行思考、進入良好的思維情景中。反之,一個不嚴謹、不科學的問題,則使學生茫然、無所適從,打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積極性,它能夠使學生精力分散、進入無緒的遐想中。因此,教師的提問,必須是有嚴密的科學性、邏輯性,即教師善于提問。一方面所提出的問題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對學生的知識、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另一方面問題提出后還要善于引導學生去討論、思考、探究,給予學生充足的討論、思考、探究時間,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即使學生回答錯誤,也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更不能是教師包辦,自問自答。例如:有一位教師在講《氧化還原反應》時,課前提問“我們在初中學了哪些反應類型?”學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師的提問意圖,結果物理反應、化學反應、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等通通都說了,甚至還有說其他反應的。而其意圖是要學生回答四種基本反應類型。我在講《氧化還原反應》時,課前提問“⑴在初中我們學習了氧化反應,氧化反應的定義是——學生回答:物質跟氧(氣)發生的反應,⑵還原反應是——學生回答:氧化物里的氧被奪去的反應,⑶然后請學生各寫出兩個對應反應方程式。”接著根據學生所寫方程式“”;引導學生討論、思考:“的反應里,氧化銅里的氧被碳奪去生成了單質銅,是還原反應。那么碳單質發生了什么反應?”——學生從生成物CO2容易的出是跟CuO里的氧發生反應——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是氧化反應。再分析引出一種物質被氧化時,必然有另一種物質被還原。氧化與還原反應同時發生的。課堂提問是化學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學課堂教學基本的常用的教學方法.一個好的課堂提問能夠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是學生在思考中得到啟迪、產生聯想,使教學中重點、難點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提問中滲透、理解。提高學生運用有價值信息提高解決問題和言語表達能力;有助于教師及時得到反饋信息,讓每一個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的化學。
(3)有效“實驗”
化學實驗通常有獲取知識、培養興趣、啟迪思維、培育品德等功能?;瘜W實驗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它通過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反應原理,透過現象看清物質反應的本質,并且,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在高中課程標準中列出的實驗化學實驗為觀察實驗、實驗、實驗探究、設計實驗,不同的實驗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同的,其層次也不相同。有效實驗,不一定是要學生都親自動手才操作有效,要看實驗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要突出方法、技能,還是現象、反應本質。有時只要求學生通過現象知道反應原理,可能教師演示現象會更明顯,實驗效果會比學生實驗更有效。如:金屬鈉在氯氣中燃燒《離子鍵》、苯與溴的取代反應等。有一位老師在講“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科學探究》時由于在把握實驗的主要目方面可能不夠準確,同時在準備實驗時也不夠充分,出現了以下問題。①在課堂上請學生上講臺做實驗比較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強弱時,由于沒有統一的參照對象(等量的固體,而且要量足),同時加水10mL用的是15×150mm的試管,結果溶液體積超過試管容積的一半,學生根本沒有辦法振蕩,也就不可能得出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強結果。②接下來該教師又請了另外兩位學生上講臺做實驗比較Na2CO3和NaHCO3與鹽酸溶液反應劇烈程度的比較,由于固體質量、鹽酸濃度、加試劑先后順序等學生不能準確把握好,也似乎看不出明顯的NaHCO3與鹽酸溶液反應更劇烈。③不知是學生緊張還是老師緊張,最后該老師請了另外兩位學生上講臺做實驗比較Na2CO3和NaHCO3對熱穩定性的分解實驗比較,讓一個學生取Na2CO3進行加熱分解實驗,另一個學生取NaHCO3進行加熱分解實驗,不知道是學生沒有聽清,還是學生緊張,結果兩位學生都是取的碳酸鈉(Na2CO3)。這樣的實驗,不僅讓課堂出現冷場,而且,讓學生今后不大敢于在師生面前做實驗??梢哉f是低效實驗或負效實驗。由此說明,有效實驗,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實驗,還要精心準備實驗,充分考慮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同時,實驗的目的、功能必須清晰可見。尤其是要學生做的演示實驗更要充分考慮實驗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偶發性因素、學生心理因素、學生能否準確理解實驗的目的和教師的意圖等。例如:做實驗比較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強弱時,如果能夠根據Na2CO3和NaHCO3的溶解度大小,先稱好等量的固體,改用18×180mm或20×200mm的試管就容易得到較理想的效果。做Na2CO3和NaHCO3與鹽酸溶液反應劇烈程度的比較的實驗,本人認為原初中實驗比較好,即先將等質量的Na2CO3和NaHCO3固體分別加入小氣球里,在兩支試管里各加入1-2mol/LHCl3mL,將氣球扎緊在試管口上,如圖1,實驗時同時將試劑倒入試管里,實驗簡單、方便、安全,實驗現象明顯,學生做實驗有成就感,同時實驗目的也得以體現。學生印象深刻。而Na2CO3和NaHCO3對熱穩定性分解實驗比較,則可以用大小試管同時進行,大試管裝Na2CO3,小試管裝NaHCO3,如圖2(實驗由教師演示,學生觀察)
一、對學生加強學習目的性的教育。
以往我們的教學始終把反復練習、訓練的方式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單純重視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由于教學目標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漸演變成“熟能生厭”的現實,其結果就是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辛苦。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課堂教學死氣沉沉,教學效率低下。教師的教學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是自發形成,而是教師教育、激發、誘導的結果。學生如果沒有遠大的志向,明確的學習目的,奮發的精神狀態是不可能持久的、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引發人的一切行為,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化學所特有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通過應用化學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及化學名人的事例、化學史等,激勵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通過介紹老一輩及新一代化學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為國爭光的動人事跡,勤奮刻苦、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為學生樹立榜樣,促其立志成才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換,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以往我們的教學不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固定教學方式,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嚴重制約了學生的發展,影響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我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一些教師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學方式。通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熱情,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一個重要條件。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好的學風和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善于學習,尊重科學,重視課本,勇于創新;在學習中養成課前預習,課上集中精力,課后復習的習慣;養成解題時縝密審題,先分析探求解題思路,結果要自我檢驗,解題后要思考總結的習慣。
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書本和課堂為中心,學生不是自主發展,往往是教師“強制”下的一種發展,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被動發展狀態。這種發展壓抑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導致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進而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教育心理學認為,人的思維是圍繞著某個問題而開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而得到發展的,思維的具體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我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重視如何提出合適的問題,使得能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并有啟發性,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思維,去探索、研究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問題要具有啟發性和學生解決問題的可行性,只要求學生簡單地回答是與否的問題或脫離了學生實際的問題是不能起到啟發思維的作用的。學生的思維得到長足發展就自然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四、運用多媒體課件
隨著電腦的普及, 多媒體輔助教學已成為現代教學中的一種有效手段和途徑。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者變為主動學習者,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創設合適的情景,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優化教學過程。在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選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情景及微觀世界的動畫等,能形成一種特定的教學環境和氛圍,拓展了教學空間。
2、增大課堂容量、信息量,提高課堂效率。 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識傳授,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如在講《元素周期表》有關知識的時候,把元素周期表制成課件,讓每一種元素都動起來,講到某一內容時如哪些是金屬、哪些是非金屬、什么是周期、什么是族等,用鼠標一點相應的內容就動起來,教學效果非常的好,運用多媒體播放既清楚又快捷,從而使課堂容量增大。
3、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有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有助于突破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把抽象的、難以直接用語言表達的概念和理論以直觀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或把課堂演示實驗中有毒的、有危險性的實驗通過播放錄像的形式演示出來,或把物質的微觀結構或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是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一種補充和發展,運用多媒體課堂教學也是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恰當地選準多媒體的運用與化學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適時適量的運用多媒體,就會起到“動一子而全盤皆活”的作用,發揮其最大功效,更好地促進素質教育實施,讓現代技術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關鍵詞:化學課堂;有效教學;效率;結果;體驗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1-0002-04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01
一、 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內涵
1. 課堂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指有效率的教學,即在一定的教學投入內(時間、精力、努力)帶來的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1] ;或者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的教學。[2]
2. 化學課堂有效教學
(1)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內涵
如上所述,有效教學是指有效率的教學。這是從大的角度來闡述的,具體到每個不同的學科,即學科的有效教學,除了具有有效教學的一般涵義,還應遵循該學科的特殊規律。因而,化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我們可以定義為:師生在化學課堂上遵循教學的一般規律和化學學科教學活動的特殊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教學投入,獲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的化學素養盡可能發展和提高的教學。
(2)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特征
關于化學課堂有效性的特征,如果從傳統教學論的角度來看,可能會被理解為化學老師所上的一堂化學課中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學內容是否清晰、教學方式是否得當等。但如果根據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內在涵義,我們可以發現其根本落腳點是學生的學,而非教師的教,也就是說,學生化學素養的發展和提高才是衡量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唯一標準。因此,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特征應該表現為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而化學素養我們又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化學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應用;二是化學實驗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三是把化學的學習與自身的生活實際和人類的生產活動聯系起來。
二、 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的意義
1. 中學化學課堂的一些現狀
總的來看,中學化學的課堂存在以下幾個不容忽視的現狀:
第一,為了教而教,忽視學生的學。課堂上有教無學,教學脫節,教師唱獨角戲,照本宣科滿堂灌,教師把學生的學置于腦后,不管學生愿不愿意、學不學得進,只是一味地教,為教而教,而不是為學生的學而教。[3]學生在這種氛圍下,對化學知識的學習往往僅限于被動接受,學習的主動性受到極大的限制,學習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
第二,教學過分注重形式和過程,忽視雙基,缺乏系統和計劃?;瘜W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的三維目標,一改傳統的單一模式,注重從多個維度來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本是好事,但是由于許多老師對新課改的理念理解不夠透徹和深入,為了突出三維目標,片面強調形式和過程,不重知識的本質,教學改革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其特點是浮躁而不深刻,花哨而不樸實,張揚而不清新。[3]這種課堂表面上很熱鬧、氣氛熱烈,但實際上缺乏實效,課堂效率低下。
第三,實驗探而不究,學習合而不作。新課改之前,對化學實驗的學習,一般是老師講實驗、學生背實驗、考試寫實驗這樣的三部曲;新課改之后,化學實驗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因此,在實驗課上,許多老師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做探究性實驗,減少了講授的時間。這樣做表面上有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但由于缺乏相應的引導,許多學生的自主探究往往是探而不究,花上大量的時間去做探究,卻沒能達到預想的效果。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化學課堂備受推崇的一種學習方式,對發展學生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現今的許多化學課堂,合作學習并沒能發揮出應有的效果,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是由于學生之間合而不作,互相推諉。
以上這些現狀所導致的結果必然是中學化學課堂的低效,甚至無效。
2. 中學化學課堂實施有效教學的意義
鑒于中學化學課堂的種種低效現狀,為了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師生更好地教與學,實施課堂的有效教學勢在必行。同時,由于化學是一門從西方引進的自然學科,在我國的發展時間短、基礎薄弱、化學教育質量不高、教學資源匱乏、師資力量不足,實施化學有效教學是改變這種現狀的重要舉措。而且,它對促進學校的學科建設、化學教師的自身發展和學生化學素養的提高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 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判斷化學教學有效性的標準應該是學生能否進行有效的化學學習、提高化學素養。余文森教授在其《課堂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認為:效率、結果、體驗是衡量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指標。[3]根據這三個指標,我們可以把化學課堂的有效教學規定為三個方面:一是提高化學學習效率的教學(讓學生對化學知識學得多、學得快的教學);二是增進化學學習結果的教學(讓學生對化學知識學得深、學得透的教學);三是提升化學學習體驗的教學(讓學生愛學化學、樂學化學的教學)。對應地,我們把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也分為三大類。
1. 提高化學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
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教學,指的是讓學生學得多、學得快的教學。我們都清楚,根據認知規律的特點,學生的學是從易到難、由淺及深的,因此,提高化學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需要把握的共同特征就是要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具體的教學策略包括:
第一,化抽象為形象?;瘜W學科中有許多專業性較強的概念,這些化學概念大多比較抽象、難懂,它們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對于許多化學本質的理解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這類化學概念的教學,將它們生動化、形象化是十分必然而又有效的策略。
例如,在描述“化學鍵”這個概念時,蘇教版的教材是這樣描述的:物質中直接相鄰的原子或離子之間存在的強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學鍵。這句話中編者用盡可能簡短和精練的文字比較科學地向讀者介紹了什么是化學鍵,同時也點出了形成化學鍵的兩個條件:即“直接相鄰和強烈的相互作用”。但是,美國教材在對這個概念的表述在注重科學性的基礎上,還盡可能多的采用比較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描述和解釋。在介紹“化學鍵”這個概念時,它是這么說的:化學鍵可以看做是兩個原子為爭奪共用電子而進行的拔河比賽。在這句話中,編者摒棄了抽象、難懂的化學專業名詞,而把化學鍵的形成比喻成為爭奪共用電子而進行的拔河比賽,既點明了化學鍵的形成是兩個原子爭奪共用電子的結果,又顯得形象生動,更有利于學生的吸收和理解。因此,我們的化學老師在向學生介紹“化學鍵”這個概念時,不妨可以參考此類例子,使用形象化的語言或者動作來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
第二,加強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系?;瘜W反應是化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化學方程式則是將化學反應符號化,它是化學學科區別于其它學科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化學學科獨特性和創造性的一種體現。正確、規范的方程式的書寫對化學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但許多化學方程式的記憶和書寫往往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難題。為了克服這個難題,教師在講授一個新化學方程式的時候,可以嘗試聯系以前學習過的相似的方程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
例如,講到銅與濃硝酸的反應時,要正確書寫這個反應的方程式,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類比之前學過的銅與濃硫酸的反應方程式:Cu+H2SO4(濃)■CuSO4+SO2+2H2O,他們就不難寫出銅與濃硝酸的反應方程式:Cu+4HNO3(濃)■Cu(NO3)2+2NO2+2H2O。因為學生已經知道銅是不活潑金屬,它不與普通的酸反應,但是濃硝酸和濃硫酸都具有強氧化性,能夠把銅氧化,而且得到的氣體不是氫氣,而是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這里,我們把銅與濃硫酸反應和銅與濃硝酸反應進行遷移就屬于縱向遷移;在“硝酸的性質”這一節里,我們還可以把銅與稀硝酸反應和銅與濃硝酸反應進行橫向遷移,銅與稀硝酸的方程式為3Cu+8HNO3(?。?Cu(NO3)2+2NO+4H2O,而銅與濃硝酸的方程式為Cu+4HNO3(濃)■Cu(NO3)2+2NO2+2H2O,這兩個方程式的書寫之所以不同,是稀硝酸和濃硝酸的氧化性強弱不同所致。像這樣,把這三個方程式放在一起進行橫向和縱向的聯系,學生不僅能夠更快地理解和記憶新的方程式,而且還能復習更多的舊知識。
第三,及時聽取反饋、幫助學生當堂消化。一整堂的化學課下來,對于老師所講的知識,真正能夠完全理解和掌握的學生寥寥無幾,大多數學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疑惑。這些疑惑的生成本是好事,因為它至少說明學生真正融入到了課堂的氛圍中,但是這些疑惑如果長期累積、沒能及時地得到解決,對學生后續學習的效率就會產生不良的影響,相反,如果教師能及時將這些疑惑匯總,幫助學生當堂解決,無疑對學生的學習效率大有裨益。
例如,講到氫氣在氯氣中燃燒這個反應時,有些細心的同學可能會注意到初中學過的燃燒現象都要有氧氣參加,為何這個反應沒有氧氣參加也稱作燃燒呢?這種疑惑絕不僅是個例,許多學生都會有此疑惑。此時教師就應當敏銳地捕捉到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這個有利時機,向學生補充說明在高中階段燃燒的概念已經拓展為:一切發光發熱的劇烈反應。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當堂解決這個疑惑,還能教育學生:在科學探究中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能墨守成規。可謂一舉兩得。
2. 增進化學學習結果的教學策略
增進學習結果的教學,指的是讓學生學得深、學得透的教學。普通的教和學通常是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被動接受,他們很可能對所學的知識一知半解或是淺嘗輒止,沒有真正深入地領會知識的內涵和本質。而增進學生的學習結果就是讓學生的學習從表層到內涵,所以所采取的教學策略應該是化淺為深。具體的策略有:
第一,巧妙設疑,引導學生思考。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說明知識的獲得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并使學生能提出越來越多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5]化學老師在教學中如能夠巧妙設疑,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定能對增進學生的化學學習結果大有益處。
可以看這樣一個例子:物質的量是高中化學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整個高中化學學習的一個重要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在上這個課的時候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讓學生死記概念、硬背公式,這種做法對學生深刻理解它的內涵以及后續學習都是極為不利的。但如果換一種方式來講物質的量,也許效果會好很多。例如,可以在學習物質的量這個概念之前,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要知道一盒粉筆的數量我們可以用數的,要知道一袋散裝餅干(已知單個重量)的數量我們可以用稱的,那假如我們想知道一杯18g的水中所含水分子的個數,又該怎么辦呢?這個問題一經提出,必然能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這個時候,教師通過提問、釋疑,引導學生進入物質的量的學習,不僅能使他們較快地學會這個概念,還能讓他們明白:物質的量是用來描述微觀粒子數量集合的物理量。即讓他們明白為什么要學這個概念?學來做什么?這種教學策略無疑能大大增進學生的學習結果。
第二,善于總結,幫助學生理解。有人通過一定的調查發現:許多理科生數學和物理都學得很好,但總是被化學拖了后腿,他們的理由是數學和物理的題目對思維性要求比較高,需要記的東西比較少,而化學正好相反,知識點多而雜,總是理不出頭緒。這種現象告訴我們:教師在高中化學的教學中對紛繁的知識點要善于總結,幫助學生理清頭緒,加深理解。
我們看這個例子:在選修《化學反應原理》中講到“鹽類的水解”這一節時,做了這樣幾個實驗:分別用廣泛pH試紙檢驗NaCl、NH4Cl、CH3COONa、CH3COONH4四種水溶液的酸堿性,得到的結果分別是顯中性、酸性、堿性、中性。我們知道鹽是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組成的,而酸和堿又有強弱之分,所以鹽類可分為強酸強堿鹽、強酸弱堿鹽、強堿弱酸鹽和弱酸弱堿鹽,而以上四種鹽的水溶液正好分別代表這四類,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做完實驗后,教師進一步剖析鹽類水解的過程,讓學生明白:鹽類水解的本質是弱根離子破壞了水的電離平衡。而在課的結尾,有些老師會對這節課做這樣的總結:有弱才水解,都弱雙水解。誰強顯誰性,都強顯中性。不僅形象地點明了鹽類水解的條件和水解后的酸堿性,讓學生能簡便地判斷鹽類的水解與否和水解后的酸堿性,更有助于增進他們學習的結果。
第三,勇于革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科書上的內容是教學的基本內容,是教師展開教學活動的依據。但是教學內容絕不應僅限于教科書,教師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時、適當地革新教學內容,這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增進學習結果大有好處。這一點在實驗教學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教科書上許多實驗的設置從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角度來看,并不十分合理,因此,化學教師在不違背科學性的條件下,可以大膽革新。
初中化學在講到“氧氣的性質”這一節時有一個實驗是硫在氧氣中燃燒,課本上的做法是把盛有硫粉的燃燒匙伸入充滿氧氣的集氣瓶中點燃。這種做法可以看到硫在氧氣中安靜燃燒、火焰呈藍色,似乎能夠滿足我們實驗的初衷,但是由于這個反應的產物是二氧化硫,會污染環境,不符合“綠色化學”的理念。因此,有些老師對這個實驗做了以下改進:實驗時舍棄了燃燒匙,而用細銅絲的一端蘸取少量的硫粉伸入氧氣中燃燒,觀察實驗現象,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藍色的火焰。這樣的實驗革新,不僅沒有影響實驗結果,而且能夠節約藥品、保護環境,更重要的是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增進學習結果。
3. 提升化學學習體驗的教學策略
提升學習體驗的教學,指的是讓學生越學越愛學、越學越樂學的教學。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3]因此,提升化學學習體驗的教學策略應該是努力幫助學生完成由“要我學化學”到“我要學化學”、“我愛學化學”的轉變。具體的策略有:
第一,聯系生活、聯系歷史。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應注意多積累一些化學與生活、生產等聯系的現實素材,并將其與我們的課堂教學有機的融合起來,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化學源自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思想。[6]另外,化學史上的一系列經典事例也可以成為教師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體驗的重要素材。
例如,羧酸中的甲酸又名蟻酸,蜜蜂或螞蟻等蚊蟲的分泌物中含有蟻酸,它可以跟堿發生中和反應,因此,被蚊蟲叮咬后可以涂上肥皂水等堿性溶液來緩解瘙癢。又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純堿或小蘇打來鑒別兩瓶已經失去標簽的潔廁精和洗潔精,因為潔廁精中含有鹽酸,具有較強的清潔能力。這兩個例子都表明了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中如能涉及將有利于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提升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而關于化學與歷史的聯系,比如講到純堿時可以補充有關“侯氏制堿法”的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講到三硝基甲苯(TNT)時可以拓展一些有關諾貝爾研制炸藥的故事,教育學生在科研中要有不畏艱難、敢于探索的精神……這些內容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塑造、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具有很大的好處。
第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實驗和合作學習。新課程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在化學課上,自主探究實驗和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的兩件法寶。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過程所得到的體驗要遠比聽教師講授多得多;而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隨著學生之間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幫助,集體的榮譽感、責任感、以及與他人的交際能力,合作能力,都會悄然得到增強。[7]這些都十分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進行分組實驗的時候,兩位同學合作,在進行實驗前準備的時候可以由一位同學負責組裝儀器,另一位同學負責取藥品;實驗過程中可以由一位同學負責操作,另一位負責記錄相關的實驗現象;實驗結束后,一位同學負責收拾儀器、清理實驗臺,另一位負責做實驗總結。這樣不僅能有效地節約實驗的時間,還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學習體驗也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很好的提升。
第三,積極開展課外活動,發展第二課堂。傳統的大多數化學課堂由于種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總是條理有余、趣味不足,這樣長年累月,教學變得機械、單調,學生也自然覺得學習索然無味。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體驗,積極開展課外活動,發展第二課堂,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通過制作教具、模型,舉辦化學講座,化學課外實驗,化學競賽,化學晚會,化學墻報,化學展覽會,參觀與化學有關的工農業 部門,進行社會熱點問題的調查,撰寫化學小論文等等活動。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有理有趣。這些活動能活躍課堂氣氛。開闊學生視野,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8]
四、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景
化學課堂有效教學是針對化學課堂的低效而提出的。然而,現階段的大多數化學課堂仍然采取的是傳統模式,想要使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真正推廣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仍然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學校、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有關的教育行政部門需要出臺和制定能夠保障有效教學實施的政策和法規;其次,學校要為師生創造有利于化學有效教學的平臺;再次,教師要牢固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和意識,并在化學課堂上采取切實的行動;最后,學生要積極響應和配合化學課堂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 姚利民. 大學有效教學特征之研究 [J]. 現代大學教育,2001,(4)
[2] 程紅,張天寶. 論教學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 中國教育學刊,1998,(5)
[3] 余文森編著. 課堂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4-36,210,255
[4] 束軍波. 高中化學有效教學的策略 [J]. 現代教育科學,2013,(4)
[5] 宋煜. 讓問題驅動教學成為有效教學之翼[J]. 化學教與學,2013,(3)
[6] 張維. 減負提質 實施化學有效教學 [J]. 中學生數理化,2013,(5)
【關鍵詞】有效課堂教學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學校整個教學工作的核心。“如何改變學生對化學學習激情不高,課堂學習氣氛不濃的局面”是我們化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思考并在實踐層面上必須解決的問題。而這首先要解決的是:向課堂教學要效益,要成效。尋求課堂教學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每個教師活動的根本目標,而有效課堂教學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一.有效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探求知識的原動力,也是發明創造的精神源泉。中學生正處于興趣廣泛、求知欲旺盛的時期。教師如果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并因勢利導,使學生把興趣轉化成樂趣,進而轉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學生對化學學習經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本人幾年來在這方面的幾點做法。
1、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成功的前提。
唯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在教學中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增強。因此,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強烈的求知欲和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與學生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共同探討化學世界的奧秘。
2、用化學故事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新課的導入是教學全過程的開端,它正如電影“序幕”一樣,可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化學小故事能抓住學生的心理,從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的求知欲,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氣氛很快進入活躍期。例如,“原電池”新課導入,我講了一個“兩顆假牙”的故事。在倫敦上流社會,有一位貴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時曾掉了一顆牙齒。為了顯示她的富有,格林太太特意裝上了一顆假牙。不料,自此以后,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醫院也不見效果。后來是一位化學家開出了一張處方,為她解除了痛苦。這是一張什么樣的處方呢?它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處方———“換掉一顆假牙!”為什么換掉一顆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的痛苦呢?聽到這里,學生一個個瞪大雙眼,露出渴求知識的目光。故事引入新課,使枯燥的知識變得趣味橫生。
3、聯系生活實際,引發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內容豐富,饒有趣味的學科,化學教師如引導得法,創造使學生引起的環境,就可將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為什么炒菜時加了醋和酒后會產生一股香味,味道會更好?為什么衣服上的油漆可用汽油洗去?暖水瓶中的水垢可用醋洗掉?此時,學生急切盼望得到答案,于是在求知欲的心態中對化學產生于濃厚的興趣。
總之,教師要不斷的提高教學藝術水平,從教材的內容實際出發,運用各種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化學,使化學課堂像磁鐵一樣能夠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化枯燥為生動,變抽象為具體,對學習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創設有效情境,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
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只有學生積極參與到認知活動中來,學習才能有效地進行。因此,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學習氧化還原反應問題時,為了讓學生感覺到這一理論知識實際上距離他們很近,我設計了如下情境。大家吃過薯片嗎?薯片袋為什么鼓鼓的?這時學生可能想到薯片很脆,袋子不鼓起來的話,薯片容易被壓碎。怎樣才能讓袋子鼓起來?學生會想到充入一些氣體,并圍繞“為何充入氣體?應該充入什么氣體?”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在拋出問題后要把握好討論的時機。選擇好討論的內容,使討論成為深化課堂教學,促進合作交流參與互動。
三、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有效促進學生的最佳發展。
中學生身心的發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個人的特點。如果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同時在同一指令下“齊步走”,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佳發展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如何正確處理好個別差異與最佳發展之間的關系呢?教師應努力因材施教,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課堂教學方法。首先,降低知識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把新知識通過降低難度,使新知識變成似曾相識的東西,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順利的完成化學知識的正遷移,使學生感到知識易學、會學,從而樂學。其次,要確定分層教學目標。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特征,制定出具有整體性、差異性、層次性的目標。如在“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教學時。后進生能掌握最基本的解題格式和步驟就可以了,中等生能根據數學特點,靈活選用算法,會正確、合理地計算,優等生會進行綜合題型的巧算及拓展題的多種解法。這樣設計目標,保證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等生“吃得飽”。
四、注重課堂設計,追求教學實效。
【關鍵詞】化學有效課堂挖掘教材小組合作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與材料、工農業、能源和資源的開發、環境保護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對實現社會主義“四化”建設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基礎階段,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和幫助學生們過好基本概念關,實驗操作關等,使學生們能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自己工作六年以來,在實踐中的一些做法,談點體會。
一、注重新課引入,激發學習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巨大動力,發明創造的源泉。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學。教學中我們常借助于圖片、動畫模型、幻燈、電影視頻等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直觀引入教學。一般來說學生剛接觸化學時,會對化學頗有興趣,尤其對化學實驗更感到非常有意思,學習興趣很濃厚,但是當學到化學用語、元素符號和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有可能會使原有的興趣消失。這時在課堂教學中應多注意將抽象內容具體化,例如在學習分子原子是,我們就運用動畫模型,分子分解,原子重新組合,從動畫過程中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分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在學到基本原理時,常插入電影視頻引入,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學習質量守恒定律時,我在課堂教學時就以“狄仁杰的電影視頻”引入,學生興趣一下就提起來了,讓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這些生動具體的新課引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了初中學生學習化學的畏難情緒,使學生感到化學有趣,樂意學,使智力和能力同時得到了發展。
如在學習《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第一課時,用了這樣一則故事:游客牽著小狗進入一個深山洞,在接近洞底時,小狗暈倒,而人卻沒有事。這是怎么回事?用這樣一則故事作為懸念,讓學生去思考“為什么”,使學生一上課就興趣盎然,沉浸在樂學的氣氛中。如在學習《空氣》第一課時,以猜謎語的形式引入:一物到處有,用棒趕不走,眼睛看不見,手摸也沒有,咀嚼無滋味,無它活不久。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說出謎底。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教師趁勢導入新課,在這種愉悅、興奮的狀態中進入新課,教學效果交好。
二、重視演示實驗,加強直觀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演示實驗是一種最有效的直觀教學方法。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演示實驗,這幾年我的感受是:空洞的講,不如做實驗。只是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實驗,還要注意幾個方面:一是課前準備要充分。首先要熟悉課本,熟悉實驗內容和實驗步驟,明確實驗的目的,思考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觀察什么,如何記錄現象。其次演示實驗所需的藥品儀器都要準備齊全,缺少一樣都會影響進程,也會影響學生的情緒。最后演示實驗教師最好能在課前試做兩次,做到心中有數,否則實驗不成功,會讓學生失望。二是演示實驗中,操作要規范。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學生獨立操作的依據和榜樣,對學生的實驗技能起著示范作用。三是演示實驗中,現象要明顯。產生的現象盡量使全班每個學生,特別是最后一排學生都看得清楚?,F象不明顯,學生看不到,必然影響課堂紀律,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如何才使現象明顯?我想這都是教師需深入思考的。比如在做六單元活性炭吸附紅墨水中的色素時,按著實驗步驟做出來的效果并不明顯,學生看不到顏色變淺或是退去,教師在演示這個實驗時可以多做一步,放置一段時間后,可以做過濾操作,濾液非常澄清,與之前加的紅墨水進行對比,現象明顯。加強演示實驗的教學,也能有效提高化學課堂教學。
三、注重挖掘教材,適時啟發與點拔,發散思維
教師要熟悉教材,挖掘教材。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教師應深刻領會教材編者意圖,挖掘教材的內在聯系,盡可能用精練的語言來啟發學生。
例如在學習九單元《溶液的濃度》第一課時時,教材安排在兩杯等量水中,分別加一勺糖和兩勺糖,完全溶解,兩杯糖水的甜度一樣嗎?先從味覺入手,與生活貼近,學生很明白,這就是濃稀問題。緊接著問,化學中如何定量表示溶液的濃稀呢?教材安排了實驗,通過等量水中加入硫酸銅的量不同,所呈現的顏色不同,也能辨別溶液的濃稀,這是從視覺上看的,也不能定量表示,所以提出了,化學上定量表示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學習溶質的質量分數。接著就介紹溶質質量分數的定義,表達式,緊接著對表達式的應用。教材的安排盡然有序,一定要挖掘教材,只有明白了編者的意圖,才能啟發學生,讓學生輕松接受知識。接下來可以讓學生完成下面題目:將50克某物質溶于95克水中,請想一想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一定是多少呢?能就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嗎?問題出現看似很簡單,有一些同學露出不屑的表情,緊接著的問題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大家馬上意識到不會是那么簡單的計算,于是大家積極投入到討論、思考的氛圍中。教師可適時啟發:50克物質一定完全溶解了嗎?如果沒有怎么辦呢?這個問題要以通過教師啟發、點拔學生來完成或通過師生共同合作討論來完成。這樣不僅讓學生復習鞏固了以前學過的知識,也教會學生對已經學過的溶解度進行運用,當然更鍛煉學生的思維,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能力會很快提高,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重視學生參與,提升學習能力
教師更要明確自己的角色,“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要時刻銘記學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積極地建構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搭建好平臺,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所以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就顯得尤其重要。教師可設定一些由淺入深的問題或在問題設計上盡可能提供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小組以交流討論、合作探究、講座的形式去解決。例如:在學習五單元《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關系”的探究活動中,教師可設計如下問題:①質疑、猜想,讓學生提出猜想,反應物的質量總和與生成物的質量總和到底存在什么關系;②制定實驗方案,密閉容器內,探究紅磷燃燒和鐵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③學生分組動手實驗探究,并記錄現象和數據;④對現象和數據進行分析;⑤討論、交流總結得出質量守恒定律的結論;⑥對結論進行運用,分析碳酸鈉與鹽酸的反應,條在空氣中燃燒的反應,天平為什么不平,由此也得出運用質量守恒時應注意什么。實踐證明這種設計效果非常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注重科學探究的設計和培養,學生全程參與,小組合作,交流討論,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知識與技能目標得到較好的落實,而且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得到很好的體現,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傾聽每個學生的觀點,讓學生充分展示,不要限制學生的思考方向,適當地進行鼓勵,對學生的錯誤多一點寬容,多用一些激勵性的話語。久而久之,學生與教師之間會增進感情同時又能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做能促進學生的進步,大大的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優化初探[J].成才之路,2008(29).
一.有效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探求知識的原動力,也是發明創造的精神源泉。中學生正處于興趣廣泛、求知欲旺盛的時期。教師如果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并因勢利導,使學生把興趣轉化成樂趣,進而轉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學生對化學學習經久不衰的求知欲。
歷史教學中,如何導入,怎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教師一定要重視每節課的導入藝術,盡可能一開始就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鉆研教材內容和貼近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頭,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一節課的良好開始,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效果。如我在講述絲綢之路時,視頻展現"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闊草原全景,吟誦"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古詩詞,指出絲綢之路不只吸引古人,直到今天仍然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旅游勝地。情景意境交融,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使其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學習。良好的開頭,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為一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以下是本人幾年來在這方面的幾點做法。
1、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成功的前提。
唯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在教學中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增強。因此,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強烈的求知欲和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與學生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共同探討化學世界的奧秘。
2、用化學故事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新課的導入是教學全過程的開端,它正如電影“序幕”一樣,可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瘜W小故事能抓住學生的心理,從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的求知欲,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氣氛很快進入活躍期。例如,“原電池”新課導入,我講了一個“兩顆假牙”的故事。在倫敦上流社會,有一位貴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時曾掉了一顆牙齒。為了顯示她的富有,格林太太特意裝上了一顆假牙。不料,自此以后,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醫院也不見效果。后來是一位化學家開出了一張處方,為她解除了痛苦。這是一張什么樣的處方呢?它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處方——“換掉一顆假牙!”為什么換掉一顆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的痛苦呢?聽到這里,學生一個個瞪大雙眼,露出渴求知識的目光。故事引入新課,使枯燥的知識變得趣味橫生。
3、聯系生活實際,引發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內容豐富,饒有趣味的學科,化學教師如引導得法,創造使學生引起的環境,就可將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為什么炒菜時加了醋和酒后會產生一股香味,味道會更好?為什么衣服上的油漆可用汽油洗去?暖水瓶中的水垢可用醋洗掉?此時,學生急切盼望得到答案,于是在求知欲的心態中對化學產生于濃厚的興趣。
總之,教師要不斷的提高教學藝術水平,從教材的內容實際出發,運用各種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化學,使化學課堂像磁鐵一樣能夠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化枯燥為生動,變抽象為具體,對學習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創設有效情境,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
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只有學生積極參與到認知活動中來,學習才能有效地進行。因此,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學習氧化還原反應問題時,為了讓學生感覺到這一理論知識實際上距離他們很近,我設計了如下情境。大家吃過薯片嗎?薯片袋為什么鼓鼓的?這時學生可能想到薯片很脆,袋子不鼓起來的話,薯片容易被壓碎。怎樣才能讓袋子鼓起來?學生會想到充入一些氣體,并圍繞“為何充入氣體?應該充入什么氣體?”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在拋出問題后要把握好討論的時機。選擇好討論的內容,使討論成為深化課堂教學,促進合作交流參與互動。
三、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有效促進學生的最佳發展。
中學生身心的發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個人的特點。如果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同時在同一指令下“齊步走”,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佳發展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如何正確處理好個別差異與最佳發展之間的關系呢?教師應努力因材施教,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課堂教學方法。首先,降低知識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把新知識通過降低難度,使新知識變成似曾相識的東西,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順利的完成化學知識的正遷移,使學生感到知識易學、會學,從而樂學。其次,要確定分層教學目標。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特征,制定出具有整體性、差異性、層次性的目標。如在“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教學時。后進生能掌握最基本的解題格式和步驟就可以了,中等生能根據數學特點,靈活選用算法,會正確、合理地計算,優等生會進行綜合題型的巧算及拓展題的多種解法。這樣設計目標,保證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等生“吃得飽”。
四、注重課堂設計,追求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