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3 16:50:21
序論:在您撰寫常見內科疾病的護理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內科病人;心理問題;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4-0492-02
心理護理是護士在護理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包括行為、言語、態度、表情和姿勢等)和途徑,積極地影響病人的心理狀態,幫助患者在其自身條件下獲得最適宜的身心狀態。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護理的作用得到普遍認可,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實踐。加強內科住院病人的心理護理,對提高護理質量,促進病人疾病的康復有積極作用[1]。
1.心理問題的分析
1.1 焦慮心理:每個病人幾乎都存在焦慮心理,由于對住院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往往產生焦慮及緊張;第一次住院的病人一般表現比較明顯。病人由于擔心自己患何病、病情的嚴重程度,擔心能不能治好等,因而整日焦慮不安,表現為心悸、煩躁、呼吸急促、食欲下降等,并且害怕疾病惡化;另外,病人住院后情緒不穩定,對反復檢查、治療缺乏足夠的耐心,對醫護人員往往產生反感和敵意,住院期間對醫護人員的態度生硬、粗暴,對醫護工作百般挑剔等。
1.2 防范心理:內科病人慢性病較多,住院時間長,有的病人因錯服或誤服(注射)過藥物,對身心造成過痛苦,而在以后用藥過程中疑慮重重,懷疑醫護人員是否能給自己正確用藥,對醫護人員產生防范心理,不愿配合治療,甚至拒絕必須的治療。
1.3 恐懼心理:病人反復入院,會造成心理受損傷,控制能力降低,往往產生恐懼的心理;有的病人怕留后遺癥而恐懼,表現為流淚、痛哭;有些慢性病人需要長期治療,也會考慮家庭經濟問題產生恐懼心理;有些病人對于一些醫療操作不熟悉,因而產生恐懼不安的心理[2]。
1.4 孤獨心理:病人住院后,周圍接觸的多是陌生人,自然產生一種孤獨感。有的病人不善交往,性格內向,很少言語,使其它病人也對他們產生排斥感,不愿與他們交往,使這些病人更加感到非常孤獨;長期住院缺少親人陪護的病人,十分寂寞,表現為無所事事,情緒低沉;老年人更易產生孤獨感。
1.5 悲觀心理:有些病人患有慢性疾病,常反復發作,病程較長,忍受不了長期病痛的折磨,對疾病的恢復缺乏信心,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老年病人患病后感覺日落黃昏,就想放棄治療,不想給子女增加負擔,自暴自棄,往往被動配合治療[3]。脆弱的心理產生悲觀絕望的情緒,這樣藥物療效就差。
1.6 憤怒心理:當患者多次住院而病情沒有明顯好轉時往往產生憤怒甚至埋怨的心理。
1.7 依賴心理:這一心理在老年住院病人中有不同程度存在,特別是需要有人長期陪護的病人,依賴心理表現最為明顯。依賴性較強,把自己身體的康復全部寄托在醫護人員身上,希望得到醫護人員的幫助和關心,自己能做的事也不想去做,想讓別人幫助,適應生活在別人的照料,缺乏身體鍛煉,影響了病情的康復。
2.心理護理的實施
2.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對于突然到來的疾病,病人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產生緊張及焦慮的情緒,因此從患者入院開始,護理人員就應與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對待病人熱情周到,態度要和藹,要對待親人般誠懇,使病人一入院就產生一種親切感。加深對病人的了解,盡可能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護理人員要熟練、準確的進行護理操作,使病人得到安全感,一進病房就對病情感到有好轉的希望。有些病人認為病情較重,害怕疾病惡化,表現比較急躁,護理人員更要經常安慰;對于病情的檢查,護理人員要耐心細致的解釋,盡快解除他們的焦慮,增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創造良好的醫療氛圍。病房應保持良好的、安靜舒適的環境,護患之間保持和諧的關系,護理人員要用和藹可親的語言與患者進行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病人的心理緊張。這些都能對患者自身起到調節作用,對患者穩定病情和抵御消極心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2.3 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護理人員要加強與病人的溝通,經常到病房去探視,及時了解并針對病人的心理狀態,做好相關思想工作,對不同心理的病人要給予不同的護理。對于焦慮心理的病人,護理人員要指出焦慮不安的不利影響,對病情進行認真的解釋,使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幫助病人進行放松訓練(自我按摩,簡易保健操等);對有防范心理的病人,護理人員在對病人進行每項操作前,應向病人說明操作的步驟、目的,告之病人在操作中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這樣不僅能取得病人的合作,又能消除病人的顧慮;對有恐懼心理的病人,護理人員要言行謹慎,細心觀察,周到服務,消除病人對疾病的顧慮,盡量滿足病人的要求,同時向病人講明病情波動是常見的,減輕病人的恐懼心理;對有孤獨心理的病人,護理人員要主動接觸病人,幫助病人建立與別人交流的通道,對孤獨病人談一些他感興趣的話題,也可引導病人參加一些如讀書、下棋、打太極拳等有意義的活動,排解病人的孤獨感;對有悲觀心理的病人,護理人員要讓病人了解,配合治療對于疾病治愈有重要的意義,對患者的每一點提高都要給予鼓勵和肯定。護理人員要爭取得到家屬的配合,使家屬主動關心病人,使病人認識到親人們正急切的盼望著他(她)早日康復,讓病人在精神上徹底戰勝自己;對有依賴心理的病人,護理人員要鼓勵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病人明白適當活動對身體康復的重要性,也可根據病人病情制定活動計劃,讓病人提高活動興趣,積極配合活動。
2.4 調動病人的主動性。病人健康信心的恢復對提高自身康復能力至關重要。護理人員要調動患者積極的心理因素,深入病房與之談心,及時掌握病人心理狀態,體貼關心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幫助病人樹立堅持治療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消除病人各種不良的心理因素,掌握病情的發生規律,提高護理質量,幫助病人早日康復。
現代護理學強調,護理工作己不再是局限于簡單的打針、發藥等基礎工作,是拓展為對病人心理護理在內的具有創造性、獨立性的護理。是以病人為中心的活動[4],普通的護理己不能適應現代護理的需要。在現代護理模式中,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是搞好護理工作的前提條件,對于現代化的護理工作,只有掌握病人的病情,掌握不同病人的心理,解決他們的心理難題,對病人進行針對性的護理,使病人恢復戰勝疾病的信心,才能改變病人的心理狀態及行為[5],從而促進病人身體盡快康復。
參考文獻
[1] 凌燕.內科患者心理護理體會.中華醫學寫作雜志,2003,10(4):365.
[2] 朱劍秋,等.內科患者的心理護理體會.當代醫學,2008,11,14(22):125.
[3] 陳鳳春,等.內科患者的心理特點及心理護理.臨床護理,2008,8,5(8):1030-1031.
1 臨床資料
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在我科住院患者240例,其中男114例,女126例,年齡24~82歲,平均(48.9±9.7)歲。職業:干部和知識分子86例,工人93例,農民61例;文化程度:大專以上64例,高中或中專142例,初中以下34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者68例,高血壓者74例,冠心病者46例,腦出血者24例, 慢性胃腸炎者15例,腫瘤者13例。
2 護理
2.1 疾病初期患者的心理活動及其護理一向身體健康的人有僥幸心理,不相信自己有病,幻想醫師的診斷是誤診,要求重新化驗檢查;有的甚至否認自己有病,勉強堅持上班,拒絕治療,以證明自己無病。當患者承認自己患病時,多是憂心忡忡,一怨別人沒有照顧好自己,對自己關照不夠,二怨自己沒有量力而行,而表現孤獨、自憐,情感脆弱。男性患者常表現焦慮不安,女性患者表現懼怕而哭泣。有的患者產生一種倒霉心理,不想積極治療而消極抵抗,以至和醫護人員或其他人尋事爭吵,來發泄自己內心的痛苦,常常心理自相矛盾,既想向醫護人員把病情詢問清楚,有時又想順其自然。此期患者的心理活動很復雜,心理需要也很迫切,大多數患者是緊張、疑慮不安、悲觀、抑郁,常希望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質、嚴重程度、預后如何,并且對家庭、子女、經濟收入、個人前途以及工作等很牽掛[1]。對疾病初期的患者,護士應給予較多的心理支持,使其從心理上接受和承認自己有病,端正對疾病的認識,護士應從誠懇的語言,和藹的態度,給患者以精神安慰和鼓勵,同時應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要,以減少患者的緊張情緒。
2.2 疾病發展期與穩定期 此期患者的注意力集中指向自身的疾病變化上,關心自己的疾病與健康,迫切需要知道自己疾病的診斷、檢查結果、治療方法、病程的長短和預后。在這一階段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合作趨向默契和協調,但因疾病不同,心理狀態也有所差異,表現種種不適的體征。護理人員應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護理,滿足患者的心理及安全需要,多進行鼓勵解釋和安慰,穩定情緒,為患者創造一個有利于恢復健康的心理狀態。
2.3 疾病恢復期 經過疾病的折磨,趨向康復后,患者感到欣慰,但會有新的心理問題,擔心自己失去工作能力,不能勝任工作而產生憂郁心理;有些患者害怕恢復期過短會影響痊愈;有些患者雖已痊愈,不需要繼續住院,但卻感到體力不足,不能適應原來的環境等等,特別是患慢性疾病并有缺陷的患者,怕出院后無人照顧舊病復發,或怕出院后受歧視。此期應對這些患者做耐心的解釋,說明允許出院即表明疾病已好轉或基本穩定,只要堅持治療,定期來醫院復查,疾病是可以痊愈的[2]。對身體殘疾或缺陷者應勸患者面對現實,重新衡量自己的身體功能,學習新的適應方法,對社會有所貢獻,對家庭有所幫助或生活能夠自理,這就是“健康重建”,鼓勵患者主動適應病前能夠自理,這就是“健康重建”,鼓勵患者主動適應病前的生活習慣,主動幫助患者制定治療休養計劃,詳細做好出院前的衛生健康指導,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項,使之愉快的出院。
綜上所述,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并不斷提高護士業務素質、道德休養,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能使之早日出院、康復。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醫學 護理糾紛 護患關系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3-0236-01
1 護理糾紛的原因
1.1 法律意識淡薄。 一部分護士對護理行為的法律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在診療護理過程中,護理行為缺乏嚴肅性,未認真履行告知義務、保護患者的隱私,管理好病歷,造成病歷隨便被人翻閱,甚至丟失,未認真按照護理記錄書寫要求書寫護理記錄而讓患者及家屬舉證問責,引起護理糾紛。[1]
1.2 責任心不強。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未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違反操作規程,就會在病人的診斷、治療和護理過程中出現差錯,如打錯針、發錯藥、醫囑的轉抄錯誤,未能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及護理需求給患者身心帶來了傷害引發護理糾紛甚至導致醫療事故的發生。
1.3 專業知識缺乏、技術操作水平低。護士的業務素質和操作水平直接影響著護理質量和護理效果,護理人員由于專業知識欠缺,未能及時準確地觀察患者病情而延誤治療;在和患者、家屬交待病情、履行告義務時,就會導致患方對醫方的信任度下降;護理人員技術操作水平不高,如動、靜脈穿刺成功率不高,不能熟練使用呼吸機、除顫儀、心電監護儀,熟練掌握上氧、吸痰、心肺復蘇等搶救技術在搶救病人時而影響搶救質量,引發護理糾紛。[2]
1.4 服務意識不強。一些護理人員服務意識淡薄,工作中未能積極主動地為患者提供服務,不能正確認識自我,把不良心態帶到工作中,對病人關心不夠,解釋工作缺乏耐心,說話語氣生硬,對患者的合理要求置之不理,未認真落實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不但影響護理質量也導致家屬不滿而產生護理糾紛。
1.5 護患間缺乏護效的溝通。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患者的護理需求也越來越高,護士在診療護理過程中如果不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需求,不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權、同意權、隱私權、選擇權等,不做到有效溝通及疏導,極易導致家屬誤解引起糾紛。[3]
1.6 醫療費用問題。高新技術的不斷引進,新特藥物的臨床應用,醫療費用的增長超出了患者的經承受能力,患者對費用的敏感度大大提高,如果費用一日清單不清,護士對費用的處理和解釋不到位,極易導致護理糾紛的發生。
1.7 患者法律意識增強和媒體的負面報道。近年來,我國國民法律意識逐漸增強,當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時,懂得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權益。而有一些媒體也借機對醫院進行負面報道,這就容易造成護理糾紛的激化。
2 針對上述護理糾紛采取的對策
醫療糾紛具有放大效應,最初發生時如果不及時干預和處理,會逐步升級。幾年來,我科針對護患糾紛的特點,堅持“早發現、早參與、早解決”的“三早”工作方針,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護患糾紛,取得了明顯成效,具體做法與防范措施如下:
2.1 加強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及技能操作培訓。護士的業務素質對醫療護理質量的高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個護士具備了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過硬的技能操作能力,在工作中就會得心應手。有計劃組織護理人員參加繼續教育及抓好低年資護士的“三基”培訓并進行考核,科室經常組織護理查房、疑難病例討論、危重病人床旁查房、晨交班的提問,人人參加,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業務水平,從而提高護理服務能力。
2.2 轉變服務理念,更新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護理人員要轉變服務理念,站在患者的角度為患者考慮問題,按照“整體護理”和“優質護理服務工程”要求積極主動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的護理服務,切實體現“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服務宗旨,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避免糾紛的發生。
2.3 建立良好的護患者溝通。護患關系是護理過程中涉及范圍最直接、最廣泛、影響最復雜的一種人際關系,相互間作用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護士的情緒和工作,進而影響到護理質量和患者的康復。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士起著主導作用,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颊邔ψ陨砑膊〖邦A后的看法,診治中是否積極配合等,都與護士(和醫生)的言行有關。由于解除患者的疾患和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是護患雙方的共同奮斗目標,因此,護患雙方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護患雙方在診治中的某些不協調完全可以通過相互溝通得到解決。[4]
2.4 加強法制觀念,強化風險意識,規范護理行為。隨著社會進步,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對護理服務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不僅要良享受良好的護理服務,也要保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臨床護理活動也存在著相應的風險。所以護士必須學習護理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護士的慎獨意識,規范護理行為,認真履行義務,維護患者和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實施護理。經常組織護理人員學習《護士條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侵權責任法》、《護理文件書寫規范》等護理相關法律法規利用晨會、業務學習時討論媒體報道的典型糾紛案例,從中吸取教訓,防范于未然。[5]
2.5 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這是把醫療護理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的第一道防線。在執行醫療護理活動中,護理人員必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遵守操作規程,不可憑主觀經驗和估計行事,不可忽視操作中的“病情”觀察。要注重經常性的管理教育,經常組織護士學習護理核心制度和護理技術操作規范、常規。規范護士考評的內容與標準,嚴格考核。要改變被動接受、應付檢查的現象,把護理道德規范工作化為護理人員的自覺行為,要采取不定時等多種形式進行檢查,對檢查結果及時進行獎懲、評比和示范,把護理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
參考文獻
[1] 余榮安.護理糾紛發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吉林醫學.2010(24)
[2] 馮麗君,王巖,馮恩航,張宇,吳冰.臨床護理糾紛的原因分析與預防[J].黑龍江醫學.2010(04)
[3] 任燕燕,李豐芹.護患糾紛的原因及預防措施[J].護理研究,2009,23(增刊1):202
神經內科常有老年人腦梗死,腦出血等急性腦血管意外的重癥患者的接診,對急重癥患者實施監護,使用監護儀也就較為普遍,成為護理工作中重要措施。先進的監護設備和檢測技術,對病情進行周密的觀察,及時的發現病情的變化,治療和維持生命器官功能,預防并發癥,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發揮了積極地作用。監護儀的使用無疑對我們在重癥病患的護理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我們也總結發現一些問題,該如何對策,特研討如下:
1 監護儀使用中常見的問題是電極片粘貼部位過敏
輕者皮膚瘙癢,發紅,重者局部形成小水泡。例如,我們監護的一例重度顱腦損傷深度昏迷患者,在接通監護儀后3小時后,粘貼片局部出現小水泡。雖然護理人員及時發現經積極治療沒有發生并發癥,但也出現了病人痛苦的躁動。
這就要求我們護理人員一定要注意密切觀察局部的情況。及時更換電極片。我們的做法是用丙酮或乙醚-酒精混合液,輕擦皮膚。在遇到胸壁長毛者要局部剃毛,用酒精脫脂。這樣電極才能盡可能減少皮膚阻力,才能保證心電圖記錄質量。并在更換電極片時一定要注意略移換粘貼的位。以避免電極片過度刺激引起的不適感,更重要的是在更換電極片時就便于仔細觀察局部情況如出現皮膚發紅、痛癢就要涂以皮康霜或皮炎平霜,盡早減輕過敏的癥狀避免加重形成小水泡。
2 監護線過多也會對患者有潛在的傷害和造成不適
每個監護的病患最少要接通三條導線。多的再加上胃管、氣管插管、頭部的引流管等,可達7~8條之多。如果遇到病患有躁動不安的因素使病人抓住導線或把導線、管道等壓倒身下,就有可能造成潛在的危險和不適。這就要求我們護理人員要加強床單元的護理。及時把病患床頭的各種導線和引波管進行仔細的理順,必要時給予約束、固定使病人不易觸到、摸到,以減少對病患的不必要的傷害和危險。
3 監護儀造成的精神痛苦
在監護儀使用過程中,病人的多部位都被各種監護導線和導管所纏繞。
病人的自身活動必然要受到限制,他自己很難保持合適的休息姿勢,會有一種強迫靜臥和捆綁感就會由此產生情感上的憂郁和焦慮。本來神經內科的急重病患就多有偏癱失語、意識喪失、抽搐等癥狀。會有反應遲鈍、心里失平、常表現出自卑、依賴、焦慮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加上監測儀的“捆綁”自然會加重病人痛苦的表現。
這就要求我們護理人員更加耐心和細心,在盡可能范圍內幫助病患變換以減少因監護儀帶來的不適感,并要向病人講清怎樣活動而不影響監護效果。要向意識清醒,知覺敏感的患者介紹使用監護儀的目的、用途及安全性,尤其是要對監護儀的報警,要對病患做出簡要的解釋,使病患明白儀器是為檢測病情而使用的,并非是意味者病危。讓病患坦然對待自己的病情,樹立信心配合治療使我們的護理工作達到藥物治療都起不到的作用。
4 醫護人員過分依賴監護儀提供的信息也會導致錯誤的判斷
在我科病人使用的監護儀至少能檢測病人心率、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等。尖端科技的應用也會導致醫護人員對技術設備的過分依賴,如果盲目依靠儀器提供的信息,一旦這些信息與病人的臨床情況相矛盾就會導致錯誤的處理,使病情惡化。例如一例高血壓腦出血使用監護儀的患者,在翻身前監護儀的血壓顯示180/110mmHg,而翻身后血壓降至100/56mmHg。值班護士又連續兩次通過監護儀測血壓都低。而呼喚醫生來又沒查到低血壓的征象,醫生讓病患平臥,在分別用水銀血壓計和監護儀兩種方法測血壓,發現血壓與翻身前沒有明顯差別,這說明監護儀顯示血壓降低是由改變所引起的。但如醫生片面只按低血壓的顯示處理錯誤的判斷自然會錯誤治療而出現危險。
這對提醒我們神經內科護理的特點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對急重的病患,尤其是意識不清表達不明的病人在使用監護儀時,更要多動腦筋,多看、多想、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層面,正確識別儀器所顯示的各種信息多做分析,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我們科室定期考核醫護人員對儀器性能掌握的情況,對檢測結果的分析和臨床意義等基本知識,來用理論和操作相結合的辦法進行考核。對不熟悉儀器性能的護理人員限制使用并限期學會。強調護理人員不要只注視監護儀上的圖形、數字的改變,而忽視了患者的存在。要隨時想病患透露必要的信息又可隨時觀察病人病情變化的細節。例如:口腔黏膜有無干裂、潰瘍,皮膚有無出汗增多、顏色改變及肢體運動改變等,監護儀不能顯示的病情變化,這樣才能做好監護,提高護理質量。
5 監護儀使用造成的依賴性,這也是我們護理工作所遇到的問題
來神經內科的患者大多是發病急、病情重,不僅病人就連同病人的家屬都可能伴有焦慮和恐懼。有部分的病人害怕自己的生命受威脅,過分依賴監護儀。他們可能會認為只要在監護儀的監護和醫護人員密切觀察下,自己的生命安全才得到保障。對危重患者滿足其生存需要將是護理工作的重點,解決其實際問題是醫護人員的目標和義務。所以,對有使用監護儀產生依賴的患者,護士一定要做好說服和解釋,使患者知道自身疾病已緩解,不必再用監護儀。同時更要告訴患者長期處于監護的條件下會對自己的病情恢復并不利,要避免新患者或者搶救患者時對自己的影響,而建立恢復健康的信心。
我們認為在使用監護儀時,護士一定要走近患者,做好四勤:口勤、眼勤、腿勤、手勤。從病患的一點一滴的變化中了解對患者產生壓力的原因,善于發現問題采用不同的措施解除監護儀使用帶來的問題,以促進護理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周秀華,主編,急救護理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98:18
關鍵詞:小兒內科;常見疾?。慌R床護理路徑;效果
依據相關研究表明,將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于小兒內科常見疾病護理中,具有良好效果,為進一步研究其效果情況,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對小兒內科常見疾病患兒試行護理路徑,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小兒內科收治患兒數量前四位病種共270例患兒設為研究組,年齡0.1~13歲,平均(2.73±1.08)歲,支氣管肺炎84例,小兒腹瀉58例,急性支氣管炎67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3例,其他18例;并選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臨床護理路徑實施前的常見疾病患兒260例設為對照組,年齡0.2~12歲,平均(2.91±1.21)歲,支氣管肺炎87例,小兒腹瀉61例,急性支氣管炎6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0例,其他10例。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1.2.1臨床護理路徑的制訂 以科室的骨干護理人員組建研究小組,負責病種的篩選、護理路徑計劃與流程的制訂,并進行臨床評價、指導與總結改進;對相關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以保證研究數據的有效性與真實性,培訓的內容包括護理路徑的意義、目的及實施方法等;依據護理程序、所收集資料進行護理路徑的制訂,以時間進度作為橫軸,以入院指導、接診診斷、病情檢查、臨床用藥、治療及護理等較理想的護理手段作為縱軸,并羅列護理內容與護理目標。
1.2.2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 征詢患兒與家屬需求,由主治醫師與護士確定執行護理路徑,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執行中護士依據路徑表內容評估并落實護理措施,及時記錄反饋變異因素,入院后將開展護理路徑的告知單予以患兒或家屬,并以通俗語言進行健康教育以獲得配合;實施中小組成員對護理變異因素進行分析并測評專項護理的滿意度,以實現對護理路徑的修正與完善。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住院費用、住院天數與生活質量,并調查患兒與家屬健康教育的達標率與護理滿意度。
1.4效果評價 生活質量采用SF-36量表進行評價,包括軀體疼痛、日常活動、精神狀況及總體健康等指標;健康教育的達標率采用調查問卷評價,包括疾病知識、飲食情況及用藥知識等問題,按掌握程度分別計0、1、2分,得分大于15者為達標;滿意度采用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價,按滿意程度分別計1~5分,大于或等于85分者為滿意[1]。
1.5統計學分析 資料均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以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的住院時間與住院費用 研究組患兒住院時間與住院費用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的生活質量 護理后研究組各項生活質量指標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健康教育的達標率與護理滿意度 對照組健康教育的達標率、護理滿意度分別為(81.60±7.93)分、83.46%(217/260),研究組為(97.63±8.13)分、93.93%(263/280),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臨床護理路徑屬于患者住院時期應用的護理模式,美國、澳大利亞及英國等國家大型醫院采納應用均取得良好效果,我國自2010年起進行臨床護理路徑的試點工作,近年該護理模式的適用病種越來越多[2]。本研究選取270例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小兒內科患兒與260例未應用該護理模式患兒進行效果對比,以探討小兒內科常見疾病臨床護理路徑的建立和應用效果。
臨床護理路徑主要針對特定群體,以時間進度作為橫軸,以入院指導、接診診斷、病情檢查、臨床用藥、治療及護理等較理想的護理手段作為縱軸,從而制訂較完整的護理日程計劃表[3]。本研究結果顯示,臨床護理路徑的研究組患兒住院時間與住院費用均少于對照組,提示臨床護理路徑有助于縮短患兒住院時間并減少住院費用。本研究中以臨床護理路徑規范患兒護理工作,引導護理人員依據路徑計劃進行各項護理措施的規范、準確實施,保證護理過程的清晰條理與明確記錄,從而確?;純韩@得理想護理服務。此項屬于臨床護理路徑能有效提升患兒生活質量的理論依據,表明實施臨床護理對促進患兒康復具有積極意義。同時研究表明研究組患兒、家屬健康教育的達標率與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臨床護理路徑能提升患兒與家屬達標率與滿意度。原因在于護理路徑有效規范患兒與家屬健康教育的指導內容,保證教育工作的預見性 []、計劃性與針對性,從而確保計劃實施的完整性與連續性;護理路徑還可保證護理人員與患兒接觸的時間與細心度,從而密切護患關系并提升患兒與家屬的滿意度[4]。關于臨床護理路徑對患兒治療中不良反應的影響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小兒內科常見疾病建立規范臨床護理路徑,能有效減少醫療費用并促進患兒盡快康復,從而有效提升患兒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王金燕.臨床護理路徑在肺炎患兒中的效果觀察[J].現代實用醫學,2014,26(7):910-912.
[2]陳健,廖意芬,王曉云.小兒內科常見疾病臨床護理路徑的建立與臨床應用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7):510-512.
關鍵詞:呼吸內科;臨床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8-0217-01
由于大氣污染、吸煙、工業經濟發展導致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吸入以及人口老齡化等原因,我國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日益增高,死亡率也日益上升,目前因呼吸系統疾病的導致的死亡原因,已在所有疾病中占第三位。而在這些死亡病例中,老年人的比例甚高,由于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免疫系統日漸衰退,這為疾病入侵呼吸系統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并且對于這些疾病的治療效果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對老年人的臨床護理工作提出了巨大的要求,同時也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本文就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入住本院呼吸內科治療的85例5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病歷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其住院期間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常見問題,并結合實際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現將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實驗資料的選擇均來自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入住本院呼吸內科治療的85例5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病歷,其中男性53例,女性32例,最小年齡57歲,最大年齡83歲,平均年齡66歲,這些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咳嗽、咳痰、胸悶、呼吸困難為主,經過診斷主要為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以及支氣管哮喘。其中慢性支氣管炎35例,阻塞性肺氣腫43例,支氣管哮喘7例。
2常見的護理問題及應對策略
心里護理:老年人年齡偏大,身體免疫力降低,對于疾病的抵抗力減退,疾病往往反復發作,老年人對此心里負擔較重,易產生焦慮、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對于疾病治療的信心不夠,往往會產生消極治病的想法。另一方面,對于部分患者,由于家庭經濟狀況的原因,考慮到自己的疾病可能會給家人在經濟上帶來一定的負擔,對自己疾病的治療產生內疚感,造成一定的心里壓力。對于此類患者,作為護理人員,我們要向其解釋疾病的發病原因,治療手段及治療方案如何,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對于存在焦慮的患者,我們應適時的進行安慰,與老年患者多溝通,了解其存在的困難,并努力給予幫助。
睡眠護理:呼吸內科老年患者本身疾病的所致,使老年患者感到呼吸困難,夜間難以入睡,導致老年患者睡眠障礙;另一方面,由于老年患者在疾病治療期間往往有較大的心里壓力,往往使其難以入睡。睡眠治療的好壞直接影響人體的生理節律,與疾病的預后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此類患者,改善睡眠狀態是護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降低病房內的噪聲分貝,保持適當的溫度以濕度,我們可以通過建立一個安靜和諧的睡眠環境促使患者入睡。對于心理負擔較重的患者,積極的心里護理是必不可少的,解除患者的心里,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飲食護理:飲食與疾病的預后有著密切的聯系,良好的營養狀況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復,老年患者年齡較大,身體的各個器官正經歷著衰退,對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大大的減退,另一方面,由于老年患者長期處于與疾病的抗爭狀態,身體能量的消耗較大,這樣容易造成老年患者的營養不良,對于這些患者,針對其不同疾病制訂合理的食譜,合理調配飲食,少吃多餐,增強食欲,滿足老年患者身體需要。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攝入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用藥護理:隨著病情的發展,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也逐漸發生著改變,肝腎功能減退,對于藥物的解毒及排泄能力下降,對于老年人的用藥,要根據病情的變化及肝腎功能綜合考慮,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由于老年人記憶力減退,對于藥物可能出現漏服或者過量服食等情況,要告知其家屬密切觀察老年人的用藥情況,如果在用藥后出現一些副作用,要及時的向醫生匯報,積極的處理副作用,并且協助醫生制定新的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呼吸內科老年患者產生的護理問題與多種因素有關,主要與老年的病情、年齡、家庭的經濟狀況及環境相關,并且各個因素之間可以相互影響,加重老年患者的病情。但是通過適當的解釋、教育及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案能夠減輕患者的心里負擔,改善患者的治療療效,提高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度,減少醫患糾紛,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李冰, 呼吸內科病人健康教育的實踐與體會. 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 2004. 2(2): 第126-127頁
[2]崔紅萍,淺析內科護理中護患溝通的應用.健康必讀,2012.11(6):第488頁
[3]裴麗秀,呼吸內科住院病人的睡眠質量分析及其護理對策探討,醫學信息,2011,24(3):第233-234頁
[4]黃志敏, 淺議呼吸內科老年病人的護理保健問題, 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02(7):第158頁
關鍵詞:心血管疾?。粌瓤谱o理;應用成效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9-0443-01
為研究心血管疾病的誘發因素,并觀察相應的內科護理措施,為臨床護理工作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必要的參考與借鑒,本文選取我院于2009年4月份至2010年4月份收治的11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分析患者發病的誘因。觀察我院采取的內科護理手段,評價其應用效果?,F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收治11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42例;年齡范圍:45-74歲,平均年齡為67.3歲?;颊呒易寰鶡o遺傳性疾病史,27例患有糖尿病。其他病史為:心肌梗死病史52例,心絞痛病史79例。
1.2 方法:收治患者后,及時進行對癥治療,并且通過臨床檢查與問詢的方法,分析患者的疾病誘因。與此同時,護理人員提供全面性的護理服務,包括基礎護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導、飲食干預與病情觀察護理。
基礎護理: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應該提供干凈整潔的住院環境,定時打掃并通風,確保充分的采光。同時,需要定期更換床單等,為患者創造衛生的環境,注意盡量減少重復性操作,保證患者獲得充分的臥床休息[1]。
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知識,加深其對自身病癥的了解。同時,還可以講解常規治療方法、易出現的不良反應、護理要點等,鼓勵患者在必要時進行自我防護,增進其保健意識。
心理疏導:患者由于自身病情發作速度快,一般較重,易于出現過分擔憂情緒,此時護理人員需積極進行心理安撫[2]。首先,需要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以增進交流的成效。然后,告訴患者積極的心態有助于疾病的康復,鼓勵其配合治療。在患者或其家屬提出疑問時,積極解答。
飲食干預: 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影響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因而護理人員需要提供飲食干預與指導。告訴患者控制鹽分的攝入,降低并發高血壓的風險[3]。日常多攝入富含蛋白質的營養食物,針對部分年紀較大的患者,可以多吃軟質或流質食物,必要時采取治療措施提供營養支持。
病情觀察護理:除去以上操作,護理人員還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進展,監控心率、呼吸、脈搏等基本生命體征的變化,記錄尿量與大便性狀等,以便于醫生調整治療方法。同時,避免患者情緒過分激動,盡量減少探視次數。如果氣候變化較大,則需及時添減衣物,并調整病房布置。此外,注意控制患者的運動量,避免誘發不良后果。
2 結果
經過分析,發現,患者心血管疾病出現的誘因可以分為四類,分別是情緒快速變化、氣候變動、運動量短時間內大幅增加、膽固醇上升。符合上述四項誘因的患者分別有46例、11例、34例、27例。在護理服務結束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了顯著改善,同時對病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得到提升,有效降低了疾病的復發風險,護理成效十分良好。
3 討論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十分常見的一類疾病。近些年來,伴隨經濟的高速增長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日常習慣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這一點在飲食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人們的飲食結構、飲食習慣均呈現出日漸多樣化與高脂化的趨勢,這一點直接導致了人體對不健康成分的過度攝入,誘發心血管疾病[4]。除了此項因素,包括氣候、情緒等在內的變化也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出現。因此,當前的重點在于探明該類病癥的發病誘因,以便在發病前積極預防,在發病后對癥治療。同時,除了臨床治療,全面性的護理也必不可少。經過本文研究,得出心血管疾病的常見誘因主要包括情緒的快速變化、氣候變動、短時間內運動量大幅增加、膽固醇上升。針對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包括基礎護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導、飲食干預與病情觀察護理在內的內科護理手段,可以有效改善疾病體征,增進保健意識,取得積極的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 康太華,郎恩普,劉敏,楊俊,李莉,李書國,陳梅仙.淺析心血管疾病的誘因與內科護理體會[J].中外醫療,2010(19):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