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6 08:27:36
序論:在您撰寫審計數據分析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審計證據數量;重要性,審計風險,抽樣風險,預計總體誤差
審計證據是指注冊會計師為了得出審計結論、形成審計意見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財務報表依據的會計記錄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獨立審計準則規定,注冊會計師應當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得出合理的審計結論,作為形成審計意見的基礎。在審計理論與實務中,諸多方面影響著審計證據的充分性,也影響著審計證據的數量。本文利用圖表形式,對審計證據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直觀分析,旨在提高對審計證據數量影響因素的感性認識。
一、重要性對審計證據數量的影響
如果一項錯報單獨或連同其他錯報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依據財務報表作出的經濟決策,則該項錯報是重大的,即影響報表使用者作出判斷和決策的錯報程度就是重要性水平。根據獨立審計準則,注冊會計師應當對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認定層次的重要性進行評估,以有助于確定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收集審計證據,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由此可見,重要性水平影響收集審計證據的范圍,從而影響審計證據的數量。
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認定層次的重要性水平也稱為“可容忍錯報”。它是在不導致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的情況下,注冊會計師對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確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錯報。重要性水平與審計證據之間的關系可以轉化成可容忍錯報與審計證據之間的關系。
在抽樣審計中,可容忍錯報與樣本量即審計證據數量之間成反向變動關系:可容忍錯報越大,樣本量越??;可容忍錯報越小,樣本量越大。而樣本量越小,審計證據越少;樣本量越大,審計證據越多。因此,可得出推論:在計劃審計階段,重要性水平越高,審計證據越少;重要性水平越低,審計證據越多。這里所指的重要性水平是指重要性的數量特征,即20000元的重要性水平比10000元的錯報重要性水平高。而為合理保證存貨賬戶的錯報或漏報不超過10000元所需收集的審計證據,比為了合理保證該賬戶錯報或漏報不超過20000元所需收集的審計證據要多。
二、審計風險對審計證據的影響
審計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而注冊會計師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根據獨立審計準則,審計風險取決于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審計風險模型可以表述為:
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
該式表明,在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水平下,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水平與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結果成反向關系: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越高,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低;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越低,計劃的、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高。當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水平一定時,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為:
檢查風險=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
也就是說,注冊會計師應當評估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并根據既定的審計風險水平和評估的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確定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水平,從而設計審計程序,收集審計證據。
這一關系式從表面看,解釋的是審計風險與檢查風險之間的關系,其實質卻是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之間的關系:在既定的、可接受的審計風險前提下,重大錯報風險越大,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小,會計報表中的重大錯報未被審計師發現的可能性越低,審計范圍越大,需要的審計證據越多;重大錯報風險越小,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大,會計報表中錯報未被審計師發現的可能性越高,審計范圍越小,需要的審計證據越少。也就是說,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數量之間成同向變動關系:審計風險越高,所需證據的數量越多;審計風險越低,所需證據的數量越少。
三、審計風險、重要性對審計證據的動態影響
(一)三者問的關系
根據獨立審計準則,重要性水平與審計風險之間成反向變動關系,由上述分析已知,重要性水平與審計證據數量之間成反向變動關系,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之間呈現同向變動關系。
(二)評價審計結果時,重要性和審計風險對審計證據的影響
隨著審計過程的推進,注冊會計師應當評價對重要性的判斷是否仍然合理,從而確定是否面臨過高的審計
風險,審計證據的數量是否滿足了充分性要求。
在確定審計程序后,如果注冊會計師確定接受的重要性水平接近計劃階段重要性水平,則意味著初始重要性水平確定適當,審計風險控制適當,審計證據數量適當。
如果注冊會計師決定接受更高的重要性水平,則意味著注冊會計師對于初始重要性水平的估計過于保守,注冊會計師執行了過多的審計程序,收集了超過充分性最低數量要求的審計證據,雖不影響審計效果,但影響了審計效率。
如果注冊會計師決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例如初步評估的重要性水平為20000元,而再次評估的重要性水平為10000元,則意味著隨著注冊會計師對被審單位了解的深入,對被審單位的會計報表各個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做出了重新估計。此時注冊會計師認為,10000元的錯報就會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決策,而原來按照重要性水平為20000元所設計的審計程序沒有收集10000元~20000元之間的錯報。此時較低的重要性水平使得重大錨報風險水平提高,注冊會計師實際面臨的審計風險水平超過了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水平,這就使得注冊會計師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增加。此時,根據初步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設計的審計程序將不再適用。注冊會計師應當選用下列方法收集更多的審計證據,從而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1如有可能,通過擴大控制測試范圍或實施追加的控制測試,降低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并支持降低后的重大錯報風險水平。
2通過修改計劃實施的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降低檢查風險。
四、抽樣風險與非抽樣風險對審計證據數量的影響
抽樣風險是指注冊會計師根據樣本得出結論和對總體項目實施同樣的審計程序得出的結論存在差異的可能性,也就是樣本不能夠代表總體特征的可能性。例如抽樣風險為10%,則意味著即使注冊會計師遵循了獨立審計準則對樣本進行審計,其結論也不代表總體特征的可能性為10%。
非抽樣風險是指由于某些同樣本規模無關的因素而導致注冊會計師得出錯誤結論的可能性。例如注冊會計師選擇的總體不適合審計目標,未能適當定義誤差或錯報,選擇了不適于實現特定目標的審計程序,未能適當評價審計發現的情況等等原因所導致的未能發現重大錯報或控制失敗。注冊會計師可以通過采用適當的質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對審計工作進行適當的指導、監督和復核以及實務的改進,將非抽樣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抽樣風險與非抽樣風險共同構成審計風險,即:抽樣風險+非抽樣風險=審計風險
注冊會計師若想要求樣本代表總體特征的可能性越大,即抽樣風險越小,則樣本規模必然越大;樣本規模越小,代表總體的可能性越小。即抽樣風險越大。也就是說,抽樣風險和審計證據數量之間呈現的是反向變動關系。
審計風險由抽樣風險和非抽樣風險共同構成。非抽樣風險不受審計方式的影響,不隨樣本規模而發生變化,無論注冊會計師采用抽樣審計還是非抽樣審計,非抽樣風險都客觀存在。而抽樣風險隨著樣本規模的增加而逐步減小。在非抽樣風險一定的前提下,注冊會計師愿意接受的抽樣風險越低,可接受的審計風險要求越低,樣本規模通常越大,審計證據數量越多;而注冊會計師愿意接受的抽樣風險越高,可接受的審計風險要求越高,樣本規模越小,審計證據數量越少。當樣本規模等于總體時,即在N點處,也即詳細審計時,抽樣風險為零,審計風險全部由非抽樣風險所構成。
五、預計總體誤差對審計證據的影響
抽樣審計中,預計總體誤差即注冊會計師預期在審計過程中發現的誤差。其他條件既定的前提下,預計總體誤差越大,可容忍誤差也應當越大;預計總體誤差越小,可容忍誤差也應當越小。在既定的可容忍誤差下,當預計總體誤差增加時,所需的樣本規模越大。也就是說,此時預計總體誤差與審計證據數量之間成同向變動
六、總體變異性對審計證據數量的影響
總體變異性是指總體的某一特征(如金額)在各項目之間的差異程度??刂茰y試中,注冊會計師在確定樣本規模時一般不考慮總體變異性。在細節測試時,注冊會計師確定樣本規模時要考慮特征的變異性。總體的變異性越低,通常樣本規模越小;具有高度變異性的總體,樣本規模越大。也就是說,在細節測試中,總體的變異性與審計證據數量成同向變動關系:總體各項目之間差異越顯著,樣本規模就越大;反之,越小。
A某某涉嫌金融憑證詐騙案
司法會計鑒定報告
(文號)
×公安局經偵總隊:
一、緒言
應貴總隊的聘請,對A某某涉嫌金融憑證詐騙案進行司法會計鑒定。
案情概述:×年×月至×月,A某某偽造甲公司的印鑒章等,將美元×元從該公司開設在×銀行的賬戶,劃至A某某用“B某某”假身份證開設在×銀行的借記卡美元賬戶,然后通過×銀行的在線銀行電話系統,將美元×元結匯分次轉至用“B某某”假身份證開設在×銀行的借記卡人民幣賬戶。×年×月至×月,A某某分別在本市×銀行、×銀行等自動取款機(下稱ATM機),提取人民幣現金×元,又從×銀行的下屬營業網點柜面提取美元×元。
鑒定要求:(1)檢驗和確認A某某用“B某某”假身份證在×銀行辦理借記卡的情況。(2)檢驗和確認A某某從甲公司開設在×銀行的賬戶,劃至用“B某某”假身份證開設在×銀行的借記卡美元賬戶的數額。(3)檢驗和確認A某某在×銀行、×銀行等ATM機提取人民幣的數額。(4)檢驗和確認A某某從×銀行的下屬營業網點柜面提取美元的數額。(5)檢驗和確認A某某提取人民幣和美元的資金去向。
檢材提供:A某某涉案的材料,由×公安局經偵總隊提供。
二、檢驗
(一)關于A某某用“B某某”假身份證開設×張×銀行的借記卡的查證
1.經查,×年×月×日,A某某用“B某某”身份證在×銀行開設×#的×張借記卡,并辦理了×銀行在線銀行電話系統個人基本信息注冊(見附件一/1-2)。
2.經查,×年×月×日至×月×日,A某某利用×銀行在線銀行電話系統可自由實現多個賬戶之間的劃款,而且1萬美元以下的交易不需到柜面辦理,可通過在線銀行電話系統自由結匯的功能,先后用“B某某”身份證在×銀行辦理借記卡。這樣,已注冊個人基本信息的×#借記卡作為母卡,×張借記卡作為子卡。具體領卡營業網點和卡號如表1所示(見附件二/3-31):
3.經查,×年×月×日,A某某先作操作試驗,將美元×元存入×#借記卡賬戶,然后于×年×月至×月通過在線銀行電話系統轉賬結匯美元×元,再從ATM機提取人民幣現金(見附件一/32―36)。
(二)關于甲公司開設在×銀行賬戶內美元×元被A某某劃入用“B某某”假身份證開設在×銀行金穗借記卡美元賬戶的查證
1.經查,×年×月×日,A某某填寫匯款申請書,用偽造的甲公司印鑒章等欺騙×銀行,將美元×元(按國家外匯管理局提供的同日美元交易中間牌價USD100:RMB827. 73計算,折合人民幣為×元)從甲公司開設在×銀行的賬戶,劃至用“B某某“身份證開設在×銀行的×#借記卡(母卡)美元賬戶(見附件二/1―8)。
2.經查,×年×月×日至×月×日,A某某從×#借記卡(母卡)美元賬戶,將上述美元×元,按美元1萬元以下的不同金額,通過×銀行在線銀行電話系統結匯或轉賬,分別轉入以“B某某”身份證開設的×張借記卡賬戶(其中×#金穗借記卡,因已注冊,故未用)(見附件二/9―40)。
(三)關于A某某在×銀行、×銀行等ATM機提取人民幣×元的查證
經查,×年×月×日至×月×日,A某某用×張借記卡,從×銀行、×銀行,×銀行、×銀行、×銀行、×銀行、×銀行、×銀行等ATM機,提取人民幣現金×元。具體取款情況如表2所示。
(四)關于A某某從×銀行的下屬營業網點柜面,提取美元×元的查證
經查,×年×月×日,A某某用×張借記卡,從×銀行的下屬營業網點柜面,提取美元×元。具體取款情況如表3所示。
(五)關于×張借記卡存款余額,以及A某某提取的美元×元、人民幣×元去向的查證
1.經查,截至×年×月×日,×張借記卡的存款余額,合計人民幣×元、美元×元.其中人民幣存款戶人民幣×元、美元存款戶美元×元已凍結。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見附件五/1―4)。
2. 經查,案發后已扣押A某某藏匿在×銀行、×銀行保管箱人民幣×元和美元×元,還扣押A某某藏匿在家人民幣×元;其余人民幣×元(×元-×元-×元), 則被A某某用于消費(見附件五/6―14)。
三、鑒定結論
(一)×年×月×日至×月×日,A某某用“B某某”身份證在×銀行開設×張借記卡,其中×#借記卡為母卡,×#借記卡未用;
(二)×年×月×日,A某某使用匯款申請書和偽造的甲公司印鑒章欺騙×銀行,從該公司開設在×銀行上海的賬戶,將×美元(折合人民幣×元)劃至以“B某某”身份證開設在×銀行的借記卡(母卡)美元戶,然后通過×銀行在線銀行電話系統結匯轉轉賬,分次從借記卡(母卡)劃到其他×張借記卡賬戶;
(三)×年×月×日至×月日,A某某用×張借記卡從本市各大銀行自動取款機提取人民幣×元;×年×月×日,A某某還用×張借記卡從×銀行的下屬營業網點柜面提取美元×元;
(四)截至案發日,A某某劃入借記卡(母卡)美元戶的美元×元,除柜面提取美元×元外,實際轉入各借記卡美元×元,結匯后由A某某提取人民幣×元。上述各借記卡賬戶尚有:美元存款余額為美元×元、人民幣存款余額為人民幣×元。案發后已凍結A某某以“B某某”身份證開設在×銀行借記卡的人民幣存款戶人民幣×元、美元存款戶美元×元;扣押A某某藏匿在銀行保管箱的人民幣×元、美元×;扣押A某某藏匿在家的人民幣×元。
鑒定人:
(簽章)
(司法會計鑒定資格證書號×××)
復核人:
(簽章)
日期:
第二部分文證審查意見
司法會計文證審查意見書
文號
一、基本情況
×年×月×日,公訴人某某某提出委托,要求對A某某金融憑證詐騙案件中的司法會計鑒定結論文書進行審查。
二、審查情況
該鑒定文書存在以下問題:
(一)結論之前,名為檢驗,卻未對檢材特征進行觀察,也未對同一事實檢驗不同的檢材,使用的是查賬常用的簡單的報告方法;
(二)將A某某使用假身份證開設銀行賬戶、辦理銀行卡等,本應由辦案人員調查的事實也列入了鑒定范圍;
(三)直接指名道姓說A某某實施了什么行為,而不是說某某賬戶實施了什么行為;
(四)文書名稱為“鑒定書”,但使用的方法卻是查賬的,尤其是未經任何論證,直接提出了鑒定結論;
(五)鑒定結論基本上重復了檢驗的內容。
三、審查結論
(一)文書名稱改為查賬報告;
(二)以“某某賬戶實施了什么什么行為”,代替文書中“A某某實施了什么什么行為”;
(三)刪除鑒定結論第二項中“……使用偽造的印章……詐騙”等內容。
論文摘要:隨著信息技術被廣泛、深入地應用在會計工作中,會計工作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不僅原有的會計數據處理流程發生了改變,會計環境也被極大地改變了,使傳統的審計理念和技術面臨巨大的挑戰,審計人員不僅面臨“進不了門,打不開賬”的尷尬局面,審計理論和方法也急待改進以適應信息化的進程。
1 現代審計與傳統審計的共同點
計算機審計的目標與傳統手工審計的目標是一致的,無論是計算機審計還是傳統審計,國家審計的審計過程都必須經過審計準備、審計實施與審計報告三個階段,通過執行檢查、觀察、詢問、函證、重新計算、重新執行、分析程序等基本審計程序來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并將審計思路和審計過程予以記錄形成審計工作底稿,作為發表審計意見的依據。
2 現代審計與傳統審計的差異
2.1 站在新角度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信息網絡廣泛普及,信息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各行各業普遍運用計算機和網絡等信息技術進行管理,審計人員不得不面對海量的會計電子數據。在手工審計方式下,審計人員總是先分析審計對象的各個部分,再歸納、綜合為整體,其思維方式是:部分一整體,這適合于數據量不大的審計對象,卻很難全面把握海量數據。而計算機審計打破了手工審計思維方式,強調以系統論核心,從系統上把握審計對象,即從審計對象的整體出發,先進行系統分析,把握總體,再建立審計模型,分析數據,最后作出總體評價,其思維方式是:整體一部分一整體,計算機審計能夠從宏觀上和系統上把握審計對象,以擴大審計監督范圍,提高審計監督能力。
2.2 面臨新環境 計算機審計下的審計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表現為審計人員必須利用計算機實施審計,要求審計人員能熟練操作計算機特別是相關的審計軟件;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術在會計工作中的廣泛、深入的應用不僅改變了原有的會計數據處理流程,還極大地改變了會計環境。信息化建設使得所有會計數據不再是紙介質的憑證、賬簿及報表,而是以“比特”方式保存在磁性介質上,數據表現形式虛擬化,即審計環境數字化,審計人員所面對的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賬本,而是無形的電子數據和處理這些電子數據的會計核算管理系統,而這些會計電算化軟件版本各異,使得審計環境比傳統手工模式下顯得更為復雜。
2.3 線索更復雜 計算機審計環境下,傳統的審計線索因會計電算化系統而中斷甚至消失。在手工會計系統中,從原始憑證到記賬憑證,從過賬到財務報表的編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記錄,都有經手人簽字,其紙質業務軌跡,是重要的審計線索與審計證據的來源,審計線索十分清楚。但在會計電算化系統中,傳統的賬簿、相關的文字記錄被磁盤和磁帶取代,加上從原始數據進入計算機,到財務報表的輸出,會計處理集中由計算機按程序自動完成,傳統的審計線索在這里消失。而審計線索的改變,導致在電算化系統中可人為篡改數據而不留痕跡,如電算化系統數據來源、公式定義、編制結果、打印格式均采用機內文件的形式,若有人篡改公式、編制失真的財務報表,然后再將篡改的公式等予以復原,則很難判定報表數據的正確與真實性。從而使得傳統審計的追蹤審查已不適用,審計入手點更多的是靠判斷和經驗。
2.4 涉及的范圍更大 在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中,由于會計事項由計算機按程序自動進行處理,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計算機或過賬錯誤的機會大大減少了,但如果會計電算化系統的應用程序出錯或被人非法篡改,后果將不堪設想。
計算機審計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對電子數據直接進行測試,即審計人員不須先將被審計單位的電子數據轉換成電子賬套再實施審計程序,而是擺脫傳統的電子賬套及其所反映的財務信息,深入到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底層數據庫,獲取更多更廣泛的數據,然后通過對底層數據的分析處理,獲得大量的多種類型的有用信息。
總而言之,計算機審計的范圍較傳統手工審計要廣泛得多、深刻得多。審計人員可以根據審計目標的需要將審計的范圍和內容作出必要的擴大。
2.5 審計技術更現代 傳統手工審計隨著風險基礎審計模式在實務中的廣泛運用,分析性測試方法逐漸成為其核心方法。但信息技術的應用導致審計內容及審計線索的變化,要求審計人員必須革新審計技術方法,計算機審計的核心方法是數據分析方法。數據分析方法不同于傳統的分析性測試僅局限于對信息的處理,它是對來自于底層的、元素性的數據進行處理,可以有多種多樣的組合,在用途上可以作多種多樣的拓展,從而形成多種多樣的信息。因此,數據分析技術可以用于多種測試工作。在采用數據分析方法時,可使用兩種計算機審計特有的新型審計工具:審計中間表方法、審計分析模型方法。審計中間表是利用被審計單位數據庫中的基礎電子數據,按照審計人員的審計要求,由審計人員構建,可供審計人員進行數據分析的新型審計工具。它是實現計算機審計的關鍵技術。審計分析模型是審計人員用于數據分析的技術工具,它是按照審計事項應該具有的時間或空間狀態(例如趨勢、結構、關系等),由審計人員通過設定判斷和限制條件來建立起數學的或邏輯的表達式,并用于驗證審計事項實際的時間或空間狀態的技術方法。
2.6 審計流程更長 計算機審計由三階段演變為四個階段。傳統手工審計模式中,國家審計的審計過程一般可分為審計準備、審計實施和審計報告三個階段。但是,在引入計算機審計后,審計準備階段與審計實施階段的界限變得非常不清,可能是由于數據分析既像審計準備工作,又像審計實施工作。其中,主要的問題可能是審前調查的歸屬沒有明確的限定。審前調查需要做大量的數據分析工作,而數據分析的測試屬性又無法合理確定,于是有些審計人員將其劃入審計準備階段,有些審計人員則將其劃入審計實施階段。我們應當將審計過程再行細分,將其直接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審計準備階段、審前調查階段、審計實施階段和審計報告階段。審計準備階段與審前調查階段的劃分原則應該是,審計人員是否需要實施實際的數據分析。如果需要,就須向被審計單位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通知書,然后才能獲取敏感性、實質性的數據。有了審前調查階段,審計人員就可以名正言順地進行數據的采集、轉換、整理和分析,從而為制定審計實施方案和進行審計驗證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大數據分析;內部審計應用
近年來,大數據應用更加廣泛,它改變了固有的數據分析方式,將企業經營以及與之相關聯的企業和客戶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通過新的思維處理數據與技術的難題。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很多優秀企業都將大數據作為新一輪經濟增長點,從2012年開始就實現了持續增長,成了企業市場經營的巨大資料庫,提高了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具體而言,大數據分析是一種能夠從各類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數據的一種新技術,對內部審計工作來說具有的意義不言而喻。下面就從大數據分析給內部審計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入手,從實際出發做好應用性審計,帶動審計工作發生質的飛躍。
一、大數據分析給內部審計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一)審計目標信息化技術使用的初期,內部審計工作依賴計算機技術,可以通過對數據的觀察和分析找到審計中存在的問題,為具體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則將審計工作帶到了新的高度,它不僅能夠發現問題,還可以對風險進行評估,對效益進行分析,及時發現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降低內部控制風險,為企業發展做出預測性思考。(二)審計內容數字是傳統內部審計工作參考的重點,包括營業收入、費用支出、稅收情況等等。大數據分析則突破了原來數字化的限制,基本內涵和審計的內容不斷向外延展,打破了傳統數據結構化的樣式不足,在不同的時間范圍內可以生成復雜多變的數據,其中包括文本、音頻、視頻、xml等,構建出了審計的立體化方法。(三)分析技術大數據分析與內部審計應用的結合,最大的改變就在于技術的更新,大數據分析可以實現大數字的整合,從五大技術方面進行了完善。即可視化分析、數據挖掘算法、預測性分析、語義引擎和數據質量與管理。這些新技術可以通過標準化的形式,建立數據新模型,提取隱藏起來的內部審計信息,利用圖表展示數據分析的全過程,并做出前瞻性的判斷,從而提高數據的分析準確性。
二、大數據分析內部審計的方式
首先,數據驗證性分析朝著數據挖掘性分析轉變。即由原來的多維分析驗證數據變為挖掘性技術的使用,將數據倉庫和模型構建起來,做好聚類分析,找到規律性內容,并提取關聯性數據。例如,在電力審計過程中,可以建立起專門的數據資料庫,找到電力使用的具體數據,分析用電情況。其次,審計方式由事后發現問題變為風險預警。企業經營難免會遇到各種風險,對市場形勢進行分析,將可能存在的危機控制在萌芽階段,是大數據分析有別于傳統分析模式最大的特點。另外,大數據分析可以早期關注經濟運行情況,發掘數據敏感性波動,并集合社保審計、債務數據、經濟宏觀運行數據,實現信息庫的交叉使用,提升數據分析水平和審計能力。最后,單機審計向云審計方法的轉變。云審計是基于云數據庫設立的數據平臺,它依靠的是中心統計分析,通過網絡與“云”的對接,對審計成果進行共享。與此同時,在大數據分析云計算實施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建立預算、財務、執政一體化策略,設立專門的數據平臺,提高信息化技術審核的質量,做好宏觀分析。
三、大數據分析在內部審計中的應用
大數據分析與內部審計的綜合應用是信息時代技術演變的新手段,在與內部審計結合使用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全面化使用,從制度流程、機構人員、審計業務以及技術上做好配合,全面推行新的審計方法。(一)創新大數據工作模式創新是進步的源泉,大數據分析的推行,與內部審計工作的結合,都必須堅持創新原則,對預算執行審計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傳統的孤立審計已不適應大數據審計的要求,需要打破部門之間的界限,以審計項目為管理主線,成立大審計組,進行扁平化管理。結合各預算部門的財務數據,發現是否存在預算項目在連年結轉的情況下仍然安排新增預算、造成資金閑置的問題。通過對數據進行宏觀整體分析,發現是否存在預算執行效率不高、分配下達預算不及時、撥付轉移支付資金超期等情況。(二)完善跟蹤審計方式通過建設審計數據綜合分析平臺,搭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聯網審計系統,用Hadoop等專業工具處理半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規范高效地匯集和處理大規模數據信息。例如,在地稅審計中,可利用地稅聯網審計系統,集中進行全省地稅數據整理分析,探索“數據集中采集、集中統一分析、疑點分布落實、資源充分共享”的大數據審計模式,實現全省聯動審計。此外,還要對資金分配結構、資金使用流向、資金管理情況進行總體分析,全面反映預算執行整體情況,實現對預算單位的審計監督全覆蓋。(三)實現多數據融合,落實經濟責任審計運用關聯分析,找出數據間的相互聯系,分析關聯規則,發現異常聯系和異常數據,尋找審計疑點。在經濟責任審計中,可利用財政、稅務、社保、培訓等數據在橫向和縱向之間都做好關聯性研究,做好數據的全面跟蹤分析,實施和推行經濟責任審計模式,提高審計效率。另外,在深入挖掘數據過程中,還要利用數據倉庫和模型分析統計數據變動信息,分析關聯性內容,對體制機制性問題開展研究,挖掘行業性和趨勢性問題。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對審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為審計提供了新的工具。傳統的大數據分析與內部審計工作的結合不夠緊密,技術應用不夠突出,且人才缺失。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新情況,內部審計工作必須從數據、資源、人才方面逐步積累資源,創新大數據分析的思路和模式,研究技術發展的情況,并建立覆蓋公司業務流程的審計信息化管理系統,使公司各業務線在統一、透明、標準的審計監控下陽光運行,確保大數據在內部審計中的高效應用。
參考文獻:
[1]王磊.數據挖掘技術在保險公司內部審計中的運用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15.
[2]梁秀根,黃鄧秋,蔡赟,魏連濤,梁國平.持續審計結合數據挖掘技術在內部審計中的探究和應用[A].全國內部審計理論研討優秀論文集(2013)[C].2014:10.
一、信息化環境下的計算機審計的特點
(一)信息化給計算機審計帶來了較大挑戰。
當今社會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資訊已經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無形的資產和寶貴的社會財富,信息技術正以空前的影響力、傳播力和滲透力,不可阻擋地改變著社會的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在信息化環境下,一方面國家制定實施了一系列信息化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超高速寬帶網絡、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云計算、物聯網、計算機仿真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應用不斷涌現,全面提升了國民經濟信息化水平,國家電子政務得到快速發展,國家審計的信息化建設也必須努力適應、快速跟進;另一方面被審計單位不斷采用新技術,信息系統日趨復雜,數據量急劇增長,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審計機關和被審計對象所使用的工具手段必須處于同一個量級,才能相互適應,形成有效的監督制約關系。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審計監督的信息化成為把握住信息化的先機,搶占審計發展的突破點和制高點。
(二)信息化條件下的計算機審計風險。
1.系統風險。信息化條件下,計算機審計不再是常規的簡單的數據式審計,更加關注信息系統本本身,信息系統的控制風險、檢查風險等給審計人員帶來較大挑戰,需要審計人員除了具備常規的數據分析技能外,還要掌握的系統設計架構、系統布局、網絡布局、軟硬件環境等各方面的專業知識,通常情況下,能掌握上述一方面專業知識就已經很不容易,要系統全面地將上述知識全面掌握,難度非常大。由此可見,開展信息系統審計的系統風險非常大。
2.控制風險。信息化條件下的計算機審計更加關注在總體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控制風險的把控。數據分析的模式更傾向于“總體分析、發現疑點、分散核查、系統分析”。對于總體分析和系統分析來說,對新消息系統和業務數據的控制測試尤為重要,也是一大難點。
3.組織風險。信息化條件下的大項目更多,為了整合資源,需要搭建大項目的組織模式,特別是數據分析平臺的模式,需要將業務人員和計算機專業人員有機整合,整合多部門、跨專業數據,進行數據關聯挖掘和分析,在組織方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審計機關內部風險。一是人才匱乏。信息化條件下的計算機審計需要既懂審計業務,又精通計算機技術的復核型人才。國家審計機關雖然通過計算機中級考試培養了大量計算機人才,但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審計人員的知識儲備還是難以滿足信息化建設的需要。二是軟硬件環境相還有待加強。審計機關經過金審工程一期和二期建設,基本搭建了適應我國審計機關發展的軟硬件環境,但審計機關的電子政務建設還是與財政、稅務等部門有一定差距。如審計機關未布置主流的ORACLE環境,對流行的空間地理技術等新技術不掌握,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弱化了審計機關的監督能力。
二、信息化環境下的計算機審計的組織方式和主要內容
(一)組織方式。
近年來,審計機關開展的財政大格局審計、社保資金審計和省長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打破業務和行業界限,將審計機關內部有機整合,“全國一盤旗”,嘗試搭建數據分析平臺,組建數據分析團隊,提出了“總體分析、發現疑點、分散核查、系統分析”計算機審計思路,取得了較好效果。如有的特派辦創新計算機審計模式,探索構建“特派辦級分析平臺、項目審計組級分析平臺、審計人員級分析平臺”的三級數據分析平臺。整合多部門、跨專業數據,搭建特派辦級數據分析平臺,進行數據關聯挖掘和分析;根據審計組的業務需求,組建審計組級數據分析平臺,開展針對性的數據采集和分析;根據具體需求,針對特定數據,構建審計人員級數據分析平臺,迅速完成個性化的數據分析。通過數據信息與業務經驗的緊密結合,人力資源與設備資源的科學組合,業務骨干和計算機骨干的有效整合,以及審計延伸與數據分析時間的合理安排,增強了計算機技術對審計工作支撐能力,強化了數據分析審計成果的轉化率,大大提高了信息化審計能力。
(二)主要內容。
1.開展信息系統審計,探索信息系統審計的方式方法。圍繞安全性、有效性和經濟性這三個著力點,研究建立信息技術項目績效評價體系,逐步探索開展對電子政務項目和企事業單位信息系統的績效審計。
2. 拓展計算機審計的寬度和深度。計算機審計要向被審計單位管理領域和業務的核心技術環節滲透,關注數據產生的關鍵控制節點,在常規的數據式審計外,更加關注數據產生的真實性和合法性,研究和評估信息系統能否有效滿足管理需要,以促進完善系統、提高管理水平,充分發揮審計建設性、預防性的 “免疫系統”功能。
3. 占領信息技術高地,積極探索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積極學習和研究被審計單位及行業廣泛應用的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自動監測技術等先進技術和方法,并探索運用于審計,不斷創新審計技術方法,提升信息化環境下的審計監督能力。
4. 加強計算機審計理論課題研究工作。加強計算機審計標準規范、計算機審計方法體系和操作制度體系的建設,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設理論研究水平。
[論文摘要]計算機審計已經成為當前我國信息化環境下的審計發展的方向。文章首先闡述了傳統手工審計的特點及計算機審計產生的背景與含義,然后對兩者進行了較深入全面的比較分析。
隨著“金審工程”的實施,計算機審計正逐步取代傳統的手工審計方式,成為開展審計工作的“利器”。但不少人經常混淆計算機輔助審計與計算機審計的概念,并沒意識到計算機審計與傳統手工審計兩者的巨大區別,沒意識到計算機審計的應用將引發一場審計革命。為了促進計算機審計的發展,必須澄清計算機審計與傳統手工審計的概念以及其區別。
一、傳統手工審計與計算機審計
傳統的會計、統計和計劃等管理數據的處理是以手工操作為主,傳統審計也是以手工的會計資料處理系統為特征的。隨著審計事項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日益復雜,傳統手工審計的取證模式也逐漸從賬目基礎審計發展到制度基礎審計再發展到風險基礎審計,審計取證的切入點從反映經濟業務的紙質賬目演變為內部控制制度再演變為內部控制制度與風險因素,審計對象從紙質賬目系統一個變為內部控制制度與紙質賬目系統兩個,審計的核心方法也從詳查法發展為測試法;而測試法的大量運用,使審計方法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并使其最終脫離了簿記方法,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審計方法,并使“簿記審計”轉變為“測試審計”,使審計逐步脫離審計就是查賬的概念。
在紙質環境下,審計實務可根據具體審計項目的審計目標選擇相應的審計模式,既可以采取賬目基礎審計模式,也可以采取制度基礎審計模式或風險基礎審計模式。但隨著信息技術被廣泛、深入地應用在會計工作中,會計工作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不僅原有的會計數據處理流程發生了改變,會計環境也被極大地改變了,使傳統的審計理念和技術面臨巨大的挑戰,審計人員不僅面臨“進不了門,打不開賬”的尷尬局面,審計理論和方法也急待改進以適應信息化的進程。因此,為適應信息化建設的迅猛發展和審計環境的巨大變化,計算機審計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世界各國信息化環境下的審計發展的方向。
計算機審計是指在信息化環境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傳統審計學、管理學、行為科學、系統論、數理統計等科學相互融合、滲透而產生的一門嶄新的審計學科。計算機審計是以被審計單位計算機信息系統和底層數據庫原始數據為切入點,在對信息系統進行檢查測評的基礎上,通過對底層數據的采集、轉換、清理、驗證,形成審計中間表,運用查詢分析、多維分析、數據挖掘等多種技術和方法構建模型進行數據分析,發現趨勢、異常和錯誤,把握總體,突出重點,精確延伸,從而收集審計證據,實現審計目標的審計方式。因此,計算機審計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執行經濟業務和會計信息處理的計算機系統進行審計,即計算機系統作為審計的對象;另一方面,利用計算機輔助審計,即計算機作為審計的工具。概括起來說,無論是對計算機進行審計還是利用計算機進行審計都統稱為計算機審計。
二、計算機審計和傳統手工審計比較
(一)相同之處
從根本上說,計算機審計的目標與傳統手工審計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所規定的監督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其職能都表現為經濟監督、鑒證和評價。在實施審計的過程中,審計人員都必須以《審計法》或《注冊會計師法》以及相關的審計準則作為執業標準和職業規范,以會計準則與相關的法律法規作為判斷被審計單位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是否真實、合法的標準。無論是計算機審計還是傳統審計,國家審計的審計過程都必須經過審計準備、審計實施與審計報告三個階段,通過執行檢查、觀察、詢問、函證、重新計算、重新執行、分析程序等基本審計程序來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并將審計思路和審計過程予以記錄形成審計工作底稿,作為發表審計意見的依據。
(二)不同之處
1.審計環境不同。計算機審計下的審計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表現為審計人員必須利用計算機實施審計,要求審計人員能熟練操作計算機特別是相關的審計軟件;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術在會計工作中的廣泛、深入的應用不僅改變了原有的會計數據處理流程,還極大地改變了會計環境。信息化建設使得所有會計數據不再是紙介質的憑證、賬簿及報表,而是以“比特”方式保存在磁性介質上,數據表現形式虛擬化,即審計環境數字化,審計人員所面對的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賬本,而是無形的電子數據和處理這些電子數據的會計核算管理系統,而這些會計電算化軟件版本各異,使得審計環境比傳統手工模式下顯得更為復雜。
2.審計的思維方式不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信息網絡廣泛普及,信息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各行各業普遍運用計算機和網絡等信息技術進行管理,審計人員不得不面對海量的會計電子數據。在手工審計方式下,審計人員總是先分析審計對象的各個部分,再歸納、綜合為整體,其思維方式是:部分一整體,這適合于數據量不大的審計對象,卻很難全面把握海量數據。而計算機審計打破了手工審計思維方式,強調以系統論核心,從系統上把握審計對象,即從審計對象的整體出發,先進行系統分析,把握總體,再建立審計模型,分析數據,最后作出總體評價,其思維方式是:整體一部分一整體,計算機審計能夠從宏觀上和系統上把握審計對象,以擴大審計監督范圍,提高審計監督能力。
3.審計線索不同。計算機審計環境下,傳統的審計線索因會計電算化系統而中斷甚至消失。在手工會計系統中,從原始憑證到記賬憑證,從過賬到財務報表的編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記錄,都有經手人簽字,其紙質業務軌跡,是重要的審計線索與審計證據的來源,審計線索十分清楚。但在會計電算化系統中,傳統的賬簿、相關的文字記錄被磁盤和磁帶取代,加上從原始數據進入計算機,到財務報表的輸出,會計處理集中由計算機按程序自動完成,傳統的審計線索在這里消失。而審計線索的改變,導致在電算化系統中可人為篡改數據而不留痕跡,如電算化系統數據來源、公式定義、編制結果、打印格式均采用機內文件的形式,若有人篡改公式、編制失真的財務報表,然后再將篡改的公式等予以復原,則很難判定報表數據的正確與真實性。從而使得傳統審計的追蹤審查已不適用,審計入手點更多的是靠判斷和經驗。
4.審計測試的對象與范圍不同。在會計電算
化信息系統中,由于會計事項由計算機按程序自動進行處理,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計算機或過賬錯誤的機會大大減少了,但如果會計電算化系統的應用程序出錯或被人非法篡改,后果將不堪設想。因此,會計電算化系統及其處理的合法性、正確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與系統內部控制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直接影響著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正確性。為了控制數據風險,保障審計目標的實現,計算機審計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對系統內部控制進行調查、測試和評價,包括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審計與測試,這是手工審計所無法實現的。
計算機審計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對電子數據直接進行測試,即審計人員不須先將被審計單位的電子數據轉換成電子賬套再實施審計程序,而是擺脫傳統的電子賬套及其所反映的財務信息,深入到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底層數據庫,獲取更多更廣泛的數據,然后通過對底層數據的分析處理,獲得大量的多種類型的有用信息。這些信息不但包括傳統的財務信息,而且還包括非財務信息、自行組合的新財務信息、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組合的混合型信息。這些類型的信息在傳統賬套中是無法輕易取得的,從而擴大了審計人員的視野,豐富了審計人員的可用信息。此外,由于運用了先進的信息化手段,計算機審計可以非??焖俸头浅1憬莸靥幚砗A繑祿?解決了在紙質和手工條件下審計人員想做而不可能做的事情。
總而言之,計算機審計的范圍較傳統手工審計要廣泛得多、深刻得多。審計人員可以根據審計目標的需要將審計的范圍和內容作出必要的擴大。
5.審計技術方法不同。傳統手工審計隨著風險基礎審計模式在實務中的廣泛運用,分析性測試方法逐漸成為其核心方法。但信息技術的應用導致審計內容及審計線索的變化,要求審計人員必須革新審計技術方法,計算機 審計的核心方法是數據分析方法。數據分析方法不同于傳統的分析性測試僅局限于對信息的處理,它是對來自于底層的、元素性的數據進行處理,可以有多種多樣的組合,在用途上可以作多種多樣的拓展,從而形成多種多樣的信息。因此,數據分析技術可以用于多種測試工作。在采用數據分析方法時,可使用兩種計算機審計特有的新型審計工具:審計中間表方法、審計分析模型方法。審計中間表是利用被審計單位數據庫中的基礎電子數據,按照審計人員的審計要求,由審計人員構建,可供審計人員進行數據分析的新型審計工具。它是實現計算機審計的關鍵技術。審計分析模型是審計人員用于數據分析的技術工具,它是按照審計事項應該具有的時間或空間狀態(例如趨勢、結構、關系等),由審計人員通過設定判斷和限制條件來建立起數學的或邏輯的表達式,并用于驗證審計事項實際的時間或空間狀態的技術方法。
論文摘要:隨著信息技術被廣泛、深入地應用在會計工作中,會計工作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不僅原有的會計數據處理流程發生了改變,會計環境也被極大地改變了,使傳統的審計理念和技術面臨巨大的挑戰,審計人員不僅面臨“進不了門,打不開賬”的尷尬局面,審計理論和方法也急待改進以適應信息化的進程。
1現代審計與傳統審計的共同點
計算機審計的目標與傳統手工審計的目標是一致的,無論是計算機審計還是傳統審計,國家審計的審計過程都必須經過審計準備、審計實施與審計報告三個階段,通過執行檢查、觀察、詢問、函證、重新計算、重新執行、分析程序等基本審計程序來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并將審計思路和審計過程予以記錄形成審計工作底稿,作為發表審計意見的依據。
2現代審計與傳統審計的差異
2.1站在新角度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信息網絡廣泛普及,信息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各行各業普遍運用計算機和網絡等信息技術進行管理,審計人員不得不面對海量的會計電子數據。在手工審計方式下,審計人員總是先分析審計對象的各個部分,再歸納、綜合為整體,其思維方式是:部分一整體,這適合于數據量不大的審計對象,卻很難全面把握海量數據。而計算機審計打破了手工審計思維方式,強調以系統論核心,從系統上把握審計對象,即從審計對象的整體出發,先進行系統分析,把握總體,再建立審計模型,分析數據,最后作出總體評價,其思維方式是:整體一部分一整體,計算機審計能夠從宏觀上和系統上把握審計對象,以擴大審計監督范圍,提高審計監督能力。
2.2面臨新環境計算機審計下的審計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表現為審計人員必須利用計算機實施審計,要求審計人員能熟練操作計算機特別是相關的審計軟件;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術在會計工作中的廣泛、深入的應用不僅改變了原有的會計數據處理流程,還極大地改變了會計環境。信息化建設使得所有會計數據不再是紙介質的憑證、賬簿及報表,而是以“比特”方式保存在磁性介質上,數據表現形式虛擬化,即審計環境數字化,審計人員所面對的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賬本,而是無形的電子數據和處理這些電子數據的會計核算管理系統,而這些會計電算化軟件版本各異,使得審計環境比傳統手工模式下顯得更為復雜。
2.3線索更復雜計算機審計環境下,傳統的審計線索因會計電算化系統而中斷甚至消失。在手工會計系統中,從原始憑證到記賬憑證,從過賬到財務報表的編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記錄,都有經手人簽字,其紙質業務軌跡,是重要的審計線索與審計證據的來源,審計線索十分清楚。但在會計電算化系統中,傳統的賬簿、相關的文字記錄被磁盤和磁帶取代,加上從原始數據進入計算機,到財務報表的輸出,會計處理集中由計算機按程序自動完成,傳統的審計線索在這里消失。而審計線索的改變,導致在電算化系統中可人為篡改數據而不留痕跡,如電算化系統數據來源、公式定義、編制結果、打印格式均采用機內文件的形式,若有人篡改公式、編制失真的財務報表,然后再將篡改的公式等予以復原,則很難判定報表數據的正確與真實性。從而使得傳統審計的追蹤審查已不適用,審計入手點更多的是靠判斷和經驗。
2.4涉及的范圍更大在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中,由于會計事項由計算機按程序自動進行處理,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計算機或過賬錯誤的機會大大減少了,但如果會計電算化系統的應用程序出錯或被人非法篡改,后果將不堪設想。
計算機審計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對電子數據直接進行測試,即審計人員不須先將被審計單位的電子數據轉換成電子賬套再實施審計程序,而是擺脫傳統的電子賬套及其所反映的財務信息,深入到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底層數據庫,獲取更多更廣泛的數據,然后通過對底層數據的分析處理,獲得大量的多種類型的有用信息。總而言之,計算機審計的范圍較傳統手工審計要廣泛得多、深刻得多。審計人員可以根據審計目標的需要將審計的范圍和內容作出必要的擴大。
2.5審計技術更現代傳統手工審計隨著風險基礎審計模式在實務中的廣泛運用,分析性測試方法逐漸成為其核心方法。但信息技術的應用導致審計內容及審計線索的變化,要求審計人員必須革新審計技術方法,計算機審計的核心方法是數據分析方法。數據分析方法不同于傳統的分析性測試僅局限于對信息的處理,它是對來自于底層的、元素性的數據進行處理,可以有多種多樣的組合,在用途上可以作多種多樣的拓展,從而形成多種多樣的信息。因此,數據分析技術可以用于多種測試工作。在采用數據分析方法時,可使用兩種計算機審計特有的新型審計工具:審計中間表方法、審計分析模型方法。審計中間表是利用被審計單位數據庫中的基礎電子數據,按照審計人員的審計要求,由審計人員構建,可供審計人員進行數據分析的新型審計工具。它是實現計算機審計的關鍵技術。審計分析模型是審計人員用于數據分析的技術工具,它是按照審計事項應該具有的時間或空間狀態(例如趨勢、結構、關系等),由審計人員通過設定判斷和限制條件來建立起數學的或邏輯的表達式,并用于驗證審計事項實際的時間或空間狀態的技術方法。
2.6審計流程更長計算機審計由三階段演變為四個階段。傳統手工審計模式中,國家審計的審計過程一般可分為審計準備、審計實施和審計報告三個階段。但是,在引入計算機審計后,審計準備階段與審計實施階段的界限變得非常不清,可能是由于數據分析既像審計準備工作,又像審計實施工作。其中,主要的問題可能是審前調查的歸屬沒有明確的限定。審前調查需要做大量的數據分析工作,而數據分析的測試屬性又無法合理確定,于是有些審計人員將其劃入審計準備階段,有些審計人員則將其劃入審計實施階段。我們應當將審計過程再行細分,將其直接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審計準備階段、審前調查階段、審計實施階段和審計報告階段。審計準備階段與審前調查階段的劃分原則應該是,審計人員是否需要實施實際的數據分析。如果需要,就須向被審計單位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通知書,然后才能獲取敏感性、實質性的數據。有了審前調查階段,審計人員就可以名正言順地進行數據的采集、轉換、整理和分析,從而為制定審計實施方案和進行審計驗證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