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8 16:37:59
序論:在您撰寫急診醫生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調查對象
抽取2013年10-12月接受湖南省衛生廳統一舉辦的“湖南省鄉鎮衛生院醫生培訓班”醫生206名(每家衛生院1名),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
1.2調查表設計
本課題組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在經過5位相關專家(3位教授、2位副教授)論證后,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其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①醫生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職稱、學歷、學習背景;②中醫藥知識知曉率調查,題目為閉合式,共10個題目,內容主要涉及中醫藥基本知識,如中醫藏象、五行、八綱辨證、六、辨時給藥、中醫養生等知識,答對賦分為“1”,答錯或不答賦分為“0”,超過2個題目未回答者視為無效問卷,滿分為10分;③中藥及中醫適宜技術的應用及需求情況,內容包括中藥及中醫適宜技術的應用情況、迫切需要學習的中醫適宜技術等。調查均采用封閉式提問,調查前進行預調查,一般10min可完成答卷,根據預調查反饋的信息,調整問題后,Cronbach'sα系數為0.84。
1.3調查方法
調查前,統一培訓10名調查員,根據每期鄉鎮衛生院醫生培訓人數的50%隨機現場發放問卷,以無記名方式,當場填寫并檢查后回收;若發現未填寫或缺項,則當場要求補填。共調查4期,每期調查人數分別為49、51、53、53名,共發放問卷206份,回收有效問卷206份,有效回收率100%。10d后隨機抽取15位鄉鎮衛生院醫生重測,重測信度為0.86。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統計、秩和檢驗等統計方法,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中醫藥知識知曉率
鄉鎮衛生院醫生中醫藥知識知曉率(答對的題數/總題數)為63.83%,其年齡、性別、學歷、職稱均對中醫藥知識知曉率的影響無差異(P>0.05),但其學習背景對中醫藥知識知曉率的影響有差異。
2.2中藥及中醫適宜技術應用情況
鄉鎮衛生院醫生中藥及中醫適宜技術應用情況不容樂觀,僅有20.39%的醫生經常采用中藥治療疾病,不足20%的醫生經常使用中醫適宜技術治療疾病。
2.3迫切需要學習的中醫適宜技術
不同醫生對中醫適宜技術的需求不一,大多數醫生希望學習針灸、推拿、敷貼、拔火罐、刮痧等操作協助治療疾病,96.60%的鄉鎮衛生院醫生希望學習一種或多種中醫適宜技術來幫助診療疾病。
3問題與對策
《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強調要開展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培訓,但本調查發現,湖南省鄉鎮衛生院中醫院校畢業的醫生僅占21.84%,接受過西學中培訓的醫生為18.45%,說明中醫培訓及中醫繼續教育的范圍太窄。本次調查發現,鄉鎮衛生院醫生具有“四低”特征,即低學歷、低職稱、低中醫藥知識知曉率、低中藥和中醫適宜技術使用率。學歷和職稱是反映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能力的指標之一,本次調查的206名醫生中,81.55%的醫生學歷為中專和大專,90.29%的醫生職稱為助理醫師和醫師,這與同類調查的數據較為接近。另外,鄉鎮衛生院醫生中醫藥知識知曉率僅為63.83%,且具有中醫背景的醫生中醫藥知識知曉率要高,由此可見中醫院校教育及中醫繼續教育的重要性。在低中醫藥知識知曉率的前提下,僅有少部分人經常采用中藥及中醫適宜技術治療疾病。眾所周知,中醫適宜技術在治療疾病方面不僅能夠節省醫療費用,且不良反應小,療效顯著。臨床研究表明,中醫適宜技術不僅可以配合西藥較迅速、較長時間地控制血壓,還能明顯改善高血壓患者不適癥狀。因此,不少鄉鎮衛生院醫生希望學習一種或多種中醫適宜技術以幫助診療疾病。基于鄉鎮衛生院醫生的“四低”特征及鄉鎮衛生院醫生迫切希望學習中醫適宜技術的情況,建議衛生主管部門為鄉鎮衛生院醫生提供中醫繼續教育的機會,使鄉鎮衛生院醫生提高學歷、職稱、中醫藥知識知曉率、中藥和中醫適宜技術使用率,達到提高臨床治療水平和降低基層醫療費用的目的。為此,筆者認為可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
3.1開展網絡遠程教育及對口援助,拓寬中醫藥繼續教育的渠道
目前,我國常用的中醫藥繼續教育渠道為各類研修班、學習班、學術講座、學術交流及脫產進修等,但我國鄉鎮衛生院醫生數量少、日常工作繁重,加之高昂的培訓費用等,導致大部分鄉鎮衛生院醫生無法離崗學習,進而影響中醫繼續教育的開展。而網絡遠程教育可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使鄉鎮衛生院醫生可隨時隨地學習,能有效幫助其提升學歷和職稱,提高中醫藥知識知曉率,并可節省費用。另外,衛生主管部門可指定省、市中醫院對口援助縣中醫院及鄉鎮衛生院,定期選派中醫藥專家赴基層講學,安排中醫骨干到基層歷練并指導縣中醫院及鄉鎮衛生院在中醫適宜技術開展中遇到的問題。
3.2合理選擇中醫藥繼續教育內容
根據鄉鎮衛生院醫生呈“四低”的特征和迫切希望學習中醫適宜技術的現實狀況,在進行鄉鎮衛生院中醫繼續教育時,應首先夯實鄉鎮衛生院醫生的中醫基礎理論及基本知識,再開始加強中醫適宜技術(針灸、推拿、刮痧、火罐等)的培訓,以實際滿足鄉鎮衛生院醫生的迫切需要。
3.3以農村地區疾病為導向,創新中醫藥繼續教育方式
急診醫學(emergencymedicine)是應社會需要和醫學發展而產生的一門新興的、跨專業的、跨學科的邊緣學科,是研究和處理各種急性疾病、各種疾病的急危重階段的臨床醫學,它涵蓋了各臨床科室的急癥、危重病、危重癥監護、院外各種突發事件的緊急醫療救護、災害和災難醫學、創傷及中毒醫學、急診醫學管理等。急診醫學具有全科醫學的性質,涵蓋臨床各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實踐技能要求較高,專長于急、危、重癥以及應急能力方面[2]。一個合格的急診醫生不但要有廣博的醫學知識和扎實的急救技能,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關系學、心理學和法律知識。因此,急診醫學教育必須適應急診醫學的發展,突出急、危、全的特點,著重培養急救理念,同時兼顧人文、社會心理學和法律知識的培訓。急診醫學科不但要承擔繁重的臨床救治工作,還肩負著教學與科研的重要任務。教學的對象主要包括輪轉的臨床各??漆t師、急診住院醫師、進修醫師以及各級實習醫師。由于他們知識水平不一,臨床經驗及社會背景不同,以致在基礎理論和臨床技能方面均表現出參差不齊。剛進臨床的醫師求之欲望強,動手積極性高,但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足夠訓練;而部分具有一定臨床經驗的醫師,則因知識更新滯后,陋習纏身,臨床工作往往力不從心。因此,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均齊化的急診臨床醫師,就必須設立專職的帶教老師因材施教,根據個體情況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既往的教學常注重臨床技能與操作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人文關懷方面的引導。由于急診患者大多罹患病癥而表現出痛苦、焦慮、不安、恐懼甚至精神異常,家屬也有不同程度的焦躁甚至言行失控;此外,急診醫學科還常面對患者的“生、傷、死”,患者、家屬甚至部分醫護人員面對“生死抉擇”、“生離死別”時,往往情緒失控、茫然無助,在這樣特殊教學氛圍中,醫學人文教育就顯得很有必要。而作為醫學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常被忽略的生死觀教育顯得更加突出而重要。
2生死觀教育在急診醫學中的重要性
2.1生死觀教育可以提高醫護人員的醫學人文精神
醫學人文關懷是指在醫護過程中除了為患者提供必需的診療技術服務之外,還要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服務,以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3]?;颊呔驮\時,往往承受著病痛的折磨,對傷痛往往顧慮重重,在診療過程中,醫學人文關懷的重要性不亞于醫療技術的服務。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醫務人員不重視與病患的溝通交流,甚至過分考慮經濟效益,醫學人文關懷往往被忽略。尤其是在當今醫療領域市場化導向非常嚴重的情況下,患者往往被醫院和醫務人員當做“肉體物質”或“機器”,出現“重病輕人、重利輕義、重親輕疏”的現象。在診治過程中,往往不注重溝通交流,甚至出現未看病人,僅憑檢查結果來判斷、治療的現象。醫生和患者之間只有經濟利益關系和權責明確的醫療關系,醫學人文關懷幾乎缺失。在這種關系下,醫院和醫生缺乏對患者醫療權利和生命、人格的尊重,“以患者為中心”就成為一句空話。因此,要切實培養醫護人員的醫學人文關懷精神,應當對醫護人員進行補課教育,尤其是通過生死觀教育,使他們將“生命價值論”、“生命神圣論”等觀念根植于心底;教育和引導醫護人員對生命的重視和理解,充分認識到患者首先是人,是有生命尊嚴和價值的人,而不僅僅看到疾病本身,從而真正踐行“以患者為中心”的工作作風。另一方面,醫護工作者尤其是急診醫學科的醫護工作者,要面對患者的“生、傷、死”,其中“死亡”是常有的事,如此頻繁和近距離的接近“死亡”是任何職業的工作者都無法相比的??梢哉f,醫務工作者既是人生開始的第一個見證者,也是人生結束的最后一個送別者;他們在治療和護理臨終患者中,一方面要自身樹立科學、健康的死亡觀,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識的克服不利于臨終患者的不恰當態度和行為,同時還要給予臨終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會等全方位照護,并對家屬進行悲傷輔導。對醫護人員進行生死觀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他們對死亡的本質有正確的認識,樹立健康、科學的生命觀和死亡觀,同時掌握調適處理死亡事件的知識和技能,成為臨終患者的照護者、指導者和教育者,擔當起人類生命的指引者、守護者。此外,對醫護人員進行生死觀教育,也有助于他們自我調適,尤其是在臨床實踐中接觸大量死亡病例后能自我緩解因此而造成的心理沖擊和挫敗感,減輕自身的心理壓力。
2.2生死觀教育可以讓患者正確認識生命的自然規律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人從一出生就開始走向死亡。但是,受傳統觀念影響,病人或家屬常忌諱談論死亡,面對即將到來或突然而至的“死亡”往往出現回避、忽視、冷漠或恐慌的態度[4]。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在當代社會,死亡的觀念甚至被人們從頭腦中驅逐出“境”:只有臨終病人而沒有臨終者;只有逝去的病人,而沒有老死者;無疾而終、自然而死已經被社會認為是不正常的、不存在的。這意味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已讓人類產生了“生死的狂妄”(把正常死亡驅逐出人類視野了)。這種“狂妄”一方面造成了人們意識不到生命的脆弱,不思考死亡也不知道死亡,從而在人生當中迷失了方向,無法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和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這種“狂妄”也導致了人們對死亡的無知,而一旦真正面對死亡時,往往會表現出痛苦萬分、驚慌失措,直至心有不甘、無法瞑目,更不用談“超越生死”獲得“不朽”與“永生”了。由于沒有正確的生死觀,臨終者往往無法釋懷,總糾結于諸如“當今醫學科技如此發達,為什么自己的病就治不好呢”這種問題,甚至認為自己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死亡是不應該的,死亡的傷悲也就更大了;而臨終者家屬也往往覺得是自己沒有照護好死者,沒有及時發現親人的病痛,沒有讓親人接受最好的醫院、最好的醫師治療,于是不管患者得到多好的治療,只要沒達到患者及家屬的預期,患者不得不走向死途時,那絕對是心有不甘的,內心之愧疚和痛苦就更深;當患者死亡后,家屬也往往把怒火集中投向醫生、醫院,根本無法接受“不治身亡”這一事實,醫患關系也就空前地緊張起來。因此,一定要讓世人(包括醫生自己)明白醫生可以治“病”,但不能治“命”?!吧?、老、病、死”乃自然之規律,任何人都改變不了,所謂“永生、不死”是任何醫學科學都辦不到的。通過對患者進行生死觀教育,可使患者勇敢地正視死亡,加深對死亡的認識,使其意識到時間的有限,并逐漸接受死亡的現實,進而更加珍惜剩余的時光,采取積極的人生態度,使自己的余生過得更為健康和有意義,讓家人、朋友及社會放心、安心。同時通過生死觀教育,讓患者樹立健康、科學的生死觀,了解醫學的局限性,也有利于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2.3生死觀教育可以讓患者家屬以及社會正確對待生命,從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人是社會之子,但首先是自然之子。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是生命,生命的存在是智慧、力量和其他一切美好情感的基礎,什么名利、地位、權勢、金錢等,一旦生命逝去,將毫無意義。因此,要提高生命質量,維護生命的價值和尊嚴,體現生命的神圣。正如蘇格拉底所說:“不是生命,而是善的生命,才有價值。”對于個體而言,生命顯得如此弱小而單薄,極其容易受到傷害。因此,我們應該珍惜生命、珍愛生命、憐憫生命。但不可否認,生命終有一天會結束,只是人們在接受死亡這個問題上,是泰然處之,還是焦慮恐懼。人們接受這個問題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死亡的態度:是自然之死還是因疾而終。如果我們能夠把“走向死亡”看作是自然的一個過程時,對死亡的接受也就能默然處之,焦慮與恐懼也就大大減輕,因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之必然。但若無法正視死亡,視所有臨終皆因病所致,是因自己疏忽造成,是因醫學科技不發達所致,那就難以接受死亡,強烈的恐懼與痛苦就會如影隨形。因為無法接受死亡,也就視之為非自然,當然也就非必然,對此不必然的結局(尤其是死亡)不甘心、不安心,于是矛頭都指向“沒有盡心盡責”的醫院和醫生———這即是目前醫患關系緊張的深層根源。所以,解決緊張的醫患關系僅靠技術醫學是不行的,必須要從人文、宗教與哲學等角度來解決,要教育和引導患者及家屬樹立正確的生死觀。而醫師除了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之外,還應具備一流的人文醫學素養;醫院也不應僅是治病救人的地方,還應是生死觀教育的基地。只有這樣,才能讓患者知道生命之可逝,讓家屬或社會明白死乃生命之自然。只有通過樹立正確的生死觀,世人才會理解死者應優逝、醫療有局限,和諧的醫患關系才會真正建立。
2.4生死觀教育是新醫學模式的內在需求醫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交叉融合的綜合性學科。醫學的目的是預防疾病、控制疾病,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確立,使醫學集科學性、藝術性、道德性于一體的本來面目充分顯現[1]。傳統的醫學模式在診治過程中僅把病人當做一個生物體,而新醫學模式的建立不但要考慮病人的生物因素,還要重視病人的心理、社會因素,全面分析把握,做到身、心兼治,內、外兼顧,這就要求在醫學人才的培養中,必須教會醫務人員既要懂得分析患者的病理生理,也要懂得分析患者的心理、生活工作的因素。而生死觀教育是此項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有了正確的生死觀,醫護人員更容易對患者產生共情,更加注重與患者溝通、交流、深入了解,真正的病因也就更容易找到。醫護人員在具體的醫療實踐中要時刻遵循“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醫療原則,既要運用自己精湛的醫療技術去解除患者的病痛,也要充分發揮人文關懷的精神去安慰、幫助患者,以盡量緩解、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新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醫務人員必須接受生死觀教育,也只有這樣醫務人員才會更尊重患者的生命,關注患者的心理,盡一切可能促進患者康復。由于醫務人員職業特性,每天都要面對病患的病痛甚至死亡,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沒有人文關懷的理念,沒有正確的死亡觀(尤其是優逝的意識),就會對臨終病人漠然置之而沒有共鳴(同情)溝通,或對臨危前的處置機械傲慢而缺乏人文關懷,使病人在無望、恐懼和痛苦中死去,無法真正做到尊重生命、尊重死亡。因此,對醫務工作者開展生死觀教育及醫學人文培養是新醫學模式的內在需求,必將深遠影響其醫護職業生涯。
3生死觀教育的教學方式
綜上所述,生死觀教育在醫療活動過程中有著深刻的意義,那么如何開展生死觀教育呢。首先我們要結合醫療工作明確教育的對象,要對醫護人員加強生死觀教育。由于醫護人員常面對“生、傷、死”,特別是經常近距離接觸死亡,對死亡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確的死亡觀,是開展醫療救護和臨終關懷的基礎;其次還要在全社會開展生死觀教育。生死觀教育,尤其是臨終關懷是一個全社會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僅局限于對醫護人員進行生死觀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全社會大力開展生死觀尤其是臨終關懷的知識普及、宣傳教育,使生死觀教育尤其是臨終關懷的觀念深入人心,讓全社會了解、支持臨終關懷事業[5]。結合急診醫學科的特點,生死觀教育可以采取如下形式:
(1)堅持理論教育和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周期性教育。在理論學習階段,可以讓醫護人員學習、了解各種與死亡相關的文化與知識,包括死亡恐懼、類型、心理、禁忌等。而在臨床實踐階段則側重于教授臨終關懷服務等方面的知識與技巧,如病情告知技巧、與臨終病人溝通技巧、喪親心理調適、悲傷輔導、自殺干預、器官(遺體)捐獻及與死亡相關的習俗、儀式等。
(2)堅持多學科融合教育。生死觀的課題不僅涉及醫學,同時涉及哲學、宗教、社會學、心理學、文學、藝術、法學、倫理學等,這就要求在開展生死觀教育時,要廣博開放、多學科融合貫通。
(3)堅持生死觀教育的知行相長,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教育。如死亡人數較多的重大災難發生、死亡標準界定、安樂死討論、癌癥終末期治療的選擇、臨終關懷、瀕死(或死亡)病例都是進行死亡教育的良好時機,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重管理”的造血式的醫院托管的目標
我國鄉鎮衛生院通過采用“重管理”的造血式的托管方式,加快推進我國省市鄉鎮的醫療事業的全面發展,有效的協助鄉鎮衛生院提高醫療水平,通過提高鄉鎮衛生院員工的專業技術水平以及個人綜合素質等,來改善鄉鎮衛生院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滿足當地人民的醫療衛生需求。
(二)“重管理”的造血式的醫院托管的方法
“重管理”的造血式的醫院托管是在保障鄉鎮各個衛生院所有權以及原有名稱不發生改變的前提下,增加XX人民醫院分院的名牌,提高鄉鎮衛生院的可信度,通過實行“兩塊牌子,一班人馬”的方式進行經營。例如,重慶市的高鎮中心醫院由高鎮區醫院、高家鎮中心衛生院、太運衛生院和建國衛生院四個小型的衛生醫院組成,這四家小型衛生院在保持自身醫院名稱不變的前提下,增掛了豐都縣人民醫院的牌子,利用“品牌”效益在群眾心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據悉,從2013年開始,大連保稅區推進“大連市中心醫院托管街道衛生院”的醫療管理模式,使保稅區轄區內的亮甲店街道和二十里堡街道居民不需進城便能享受到三級甲等醫院醫療服務,使當地居民醫療城市化,居民幸福感倍增。實施“重管理”的造血式的醫院托管的過程中需要堅持。“五不變,一確保”原則在進行市級醫院托管鄉鎮衛生院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衛生院公立性質不發生改變、衛生院非營利性性質不發生改變、衛生醫療職能不發生改變、衛生院所有權不發生改變以及醫院職工的身份不發生改變這“五不變”的原則。并且要確保鄉鎮衛生院的國有資產的增值保值,不會因為進行醫院托管而出現國有資產流失的情況。
二、在市級醫院托管鄉鎮衛生院的基礎上會計核算方式的改變
(一)在市級醫院托管鄉鎮衛生院的基礎上會計核算必須堅持“三個不變”原則
1、保證鄉鎮衛生院原有的收支渠道不發生改變
在進行市級醫院托管鄉鎮衛生院后,鄉鎮衛生醫院依然應該堅持原有的收支渠道,繼續堅持鄉鎮衛生院原有的“收支平衡,超支不補,結余留用”的原則,將鄉鎮衛生醫院的收入劃分為“醫療收入”、“財政補助收入”、“科教項目收入”以及“其他收入”來進行嚴格的管理,嚴格按照鄉鎮衛生院的收費標準進行收費。將鄉鎮衛生院的費用分為“醫療業務成本”、“財政項目補助支出”、“科教項目支出”、“公共衛生”以及“其他支出”等。鄉鎮衛生院的所有的收支都應該經過預算并且嚴格按照預算來執行,衛生院的全部收入也應該通過銀行繳納到預算專戶,所有的鄉鎮衛生院只能開立一個銀行基本賬戶,確保財政專戶撥入的資金、所有的收支以及往來款項能夠進行真實準確的核算。
2、保證鄉鎮衛生院原有的財務人員不發生改變
進行市級醫院托管鄉鎮衛生院,并不代表鄉鎮衛生院不需要獨立的財務人員進行鄉鎮衛生院的自身管理。在醫院托管的情況下,鄉鎮衛生院還是需要設立其專屬的財務人員。財務人員負責被托管的鄉鎮衛生院的款項的收支、業務的記賬、財務基礎資料的保管以及藥品、國有資產的管理等工作。被托管的鄉鎮衛生院的財務人員為被托管方正式員工,由被托管方進行聘任以及調動。
3、保證鄉鎮衛生院原有的財務管理方式不發生改變
在進行市級醫院托管鄉鎮衛生院后,必須要保障鄉鎮衛生院原有的財務管理方式不發生改變。鄉鎮衛生院的財務會計業務依然要到市級醫院會計核算中心進行管理。鄉鎮衛生院應該設置其獨立的出納賬目以及會計賬目。鄉鎮衛生院應該堅持對自身收入的管理,鄉鎮衛生院的一切收支、債權、權益等進行獨立的核算并上報市級醫院會計核算中心進行審核監督。鄉鎮衛生院還應該堅持原有的收費標準以及收費票據管理制度,鄉鎮衛生院的資金賬戶、資產、會計業務等都需要交予市級醫院會計核算中心進行統一的管理。另外,被托管的鄉鎮衛生院還應該堅持對其專項資金支出的獨立管理,堅持量入為出,專款專用的原則。
(二)在市級醫院托管鄉鎮衛生院的基礎上會計核算必須堅持“四個統一”原則
1、市級醫院托管鄉鎮衛生院應該進行統一的財務管理方式
為了方便醫院托管后的管理,在保障被托管鄉鎮衛生院的財務管理方式不變的基礎上,市級醫院應該對其管理的各個鄉鎮衛生院進行統一的財務管理,將各個衛生院的財務支出,賬務等進行歸集和分析,納入會計核算中心核算。例如,各個鄉鎮衛生院在進行自身財務預算之后,應該及時的將自身的預算報表等資料集中交予市級醫院會計核算中心進行審核,市級醫院會計核算中心根據專業化的財務管理水平對鄉鎮衛生院財務預算制定專業、中肯的修改建議,并將全部預算整理下發回各個被托管的鄉鎮衛生院。每月,市級醫院會計核算中心收到各個被托管鄉鎮衛生院上報的財務報表等會計資料后,可以先審核其正確性,然后集中編制整體報表進行統一管理。
2、市級醫院托管鄉鎮衛生院應該進行統一的會計核算方式
雖然,在市級醫院托管鄉鎮衛生院后,被托管的鄉鎮衛生院必須要保持獨立的會計核算資格不變的原則,但是為了方便市級醫院的統一管理以及專業化管理指導,托管醫院以及被托管衛生院必須要統一其會計核算的方式以及口徑,選擇統一的會計制度與財務準則。被托管的鄉鎮衛生院的會計業務需要集中到市級醫院的會計核算中心,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可以實行被托管鄉鎮衛生院單獨設立其自身的出納賬以及會計賬,獨立核算自身的收支、債務、債權以及權益等。但是,被托管的鄉鎮衛生院發生的各項現金、轉賬等資金的結算,各項經費的撥入以及支出,各項往來賬目的收支以及各個業務管理的費用收支等業務都應該交由市級醫院的會計核算中心進行統一的核算。
3、市級醫院托管鄉鎮衛生院應該進行統一的資金管理方式
在市級醫院托管鄉鎮衛生院后,被托管鄉鎮衛生院的資金應該納入市級醫院會計核算中心統一管理,將其資金統一集中進行調配。但是這些資金的所有權、使用權、審批權等都不會發生任何改變。被托管鄉鎮衛生院的供給渠道、付款渠道、收款渠道等都不發生改變,被托管鄉鎮衛生院所有的資金收入和支出,依然采用“收支兩條線”的方式。
4、市級醫院托管鄉鎮衛生院應該進行統一的票據管理方式
為了方便市級醫院對鄉鎮衛生院財務的管理和指導,其財務票據應該進行統一的管理,無論是其票據的種類還是票據的格式應該進行統一。各個被托管鄉鎮衛生院應該從市級醫院會計核算中心統一領取財務票據,并由市級醫院會計核算管理中心進行統一的管理。鄉鎮衛生院的收費必須使用市級醫院會計核算中心統一的收費票據。被托管鄉鎮衛生院所有財務票據須由市級醫院會計核算管理中心統一發放和回收,再由被托管鄉鎮衛生院專人負責,實行領用核銷制度。
三、結論
分別以不同的鹽鹵時間、初煮后雞翅根的冷卻時間、八珍料鹵制時間為影響因素,考察其對雞翅根感官品質的影響。鹽鹵時間的確定將解凍晾干后的雞翅根在鹽鹵中腌制,溫度控制為4~6℃,時間分別設為20、30、40、50、60min,然后取出樣品,按“1.2.2”煮制后進行感官品質鑒評。初煮后冷卻時間的確定將初煮后的雞翅根在冷水中浸泡,冷水溫度控制在10℃,冷卻時間分別設為5、10、15、20、25min。然后取出樣品,按“1.2.2”煮制后進行感官品質鑒評。鹵制(復煮)時間的確定將初煮冷卻后的雞翅根放入八珍料液中,大火煮沸后分別用慢火煮制20、25、30、35、40min后進行感官品質鑒評。優化八珍雞翅根生產工藝的正交試驗根據單因素試驗結果,以鹽鹵時間、初煮后冷卻時間、鹵制時間為試驗因素,以產品感官評分為考察指標進行L9(34)正交試驗。感官品質評價方法采用朱紅等[6]的方法,由5名有一定經驗的人員對八珍雞翅根產品的主要感官特性口感、組織結構、風味、色澤進行評價,取平均分,各指標最高分為5分,評分標準見表1。
2結果與分析
2.1篩選八珍料配方的正交試驗
八珍料配方的篩選試驗設計見表2,試驗結果見表3、表4。從表3可以看出,最佳八珍料配方為A2B3C3D4,即:加工1kg雞翅根所用花椒2g、桂皮2g、八角1g、草果1g、肉蔻1g、陳皮1g、小茴香0.5g、丁香1.5g。對此最佳配方進行驗證試驗,產品評分值達到19.9分。通過表4方差分析得知,八角、草果、肉蔻和陳皮用量對產品感官品質的影響極顯著(P<0.01),花椒、桂皮、小茴香和丁香用量對產品感官品質的影響顯著(P<0.05)。
2.2八珍雞翅根生產工藝參數的單因素試驗
2.2.1鹽鹵時間對八珍雞翅根感官品質的影響鹽鹵是將雞翅根放入配制好的食鹽溶液中進行腌制,其目的是調味、調香、防腐敗、掩蓋異味、抑臭,在保持雞肉原味的同時,又賦予意向性的矯正味,以達到食品色、香、味的和諧統一,滿足消費群體的食味嗜好。本試驗利用鹽鹵進行腌制時采取低鹽低溫腌制[7],目的是使鹽鹵液在雞肉內逐步分散滲透均勻,另外使雞肉蛋白質有所變性,為肉質改良打下基礎[8]。由圖1可知,隨著鹽鹵時間的延長,八珍雞翅根的感官品質評分逐漸升高,當鹽鹵時間為40min時,感官評分最高,時間再繼續延長,感官評分又呈下降趨勢。說明鹽鹵時間為40min產品品質較好。2.2.2初煮后冷卻時間對八珍雞翅根感官品質的影響將初煮后的雞翅根放入10℃的冷水中進行浸泡,有助于使雞坯肉質緊密,避免在后期鹵制(復煮)時組織軟爛而影響感官品質。由圖2可知,八珍雞翅根感官品質隨著初煮后冷卻時間的延長而出現逐步降低的趨勢,冷卻5min時感官品質評分最高,達到19.7分,冷卻20min時感官品質評分最低。2.2.3鹵制時間對八珍雞翅根感官品質的影響鹵制時間對八珍雞翅的品質也有很大影響。鹵制時間短,雞翅根色澤淺,其風味難以形成;鹵制時間長,香氣濃郁但色澤過深,且浪費能源,出品率和生產效率低。由圖3可見,鹵制20min時,香辛料的味道沒有完全進入雞翅根中,產品有腥味且色澤太淺;鹵制30min時,雞翅色澤適度、香氣濃郁;而隨著鹵制時間的再延長,雞翅雖然香氣濃郁但因成型較差而使感官評分下降。說明鹵制時間為30min產品品質較好。
2.3八珍雞翅根生產工藝的優化
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通過正交試驗對八珍雞翅根生產工藝的優化結果及方差分析見表5、6。從表5可以看出,對感官品質評分指標,鹽鹵時間、冷卻時間和鹵制時間的R值均大于空列R值,說明它們對感官品質評分指標的影響均有效。比較R值發現,對感官評分影響的主次順序為A>B>C,即鹵制時間>鹽鹵時間>冷卻時間。鹵制時間對感官評分影響最大,直接影響產品的風味。優選的最佳工藝條件為A3B1C1,即鹵制時間30min,鹽鹵時間30min、冷卻時間5min。由于此組合并未體現在表5的9組試驗中,因此對選出的最佳組合做驗證試驗,其制作出的八珍雞翅根感官評分達到20.0分,分值較高,可滿足大多數人的口味。由表6可以看出,鹵制時間對感官品質評分的影響達到極顯著性水平(P<0.01),鹽鹵時間對感官評分的影響達到顯著性水平(P<0.05),而冷卻時間對感官評分的影響不顯著。
3結論
1.1領導不重視隨著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水平提高,部分院方領導更多的關注于臨床治療效果而忽視醫院感染在醫院管理中的重要性。片面的認為對醫院感染的管理工作投入不能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只是臨時的應對檢查工作,未形成醫院感染的系統管理模式[2]。未能建立醫院感染管理的組織并制定相關制度。
1.2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的認識缺乏醫護人員未認識到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對醫院感染的標準未形成正確認識,對醫院感染相關知識掌握不足,知識知曉率低。
1.3醫院感染的管理混亂殺菌消毒設施簡陋,器械消毒程序不明確,醫療器械殺菌消毒不徹底,操作方法不規范,甚至使用過期消毒劑殺菌消毒,盛放消毒液的器具未及時更換造成污染,不能保證殺菌消毒的有效性。無菌包出現過期及潮濕等情況。醫護人員在治療及護理過程中無菌操作規程不規范。未建立醫院感染臨床診斷標準,對發生醫院感染的病例監測不規范。高壓滅菌容器的操作需要專業人員,經過考核培訓,持證上崗,參與調查的衛生院的高壓滅菌容器的消毒人員均未進行專業培訓,不了解消毒的具體操作規程。醫護人員對手衛生重視程度不足,部分醫護人員對手部清潔的具體步驟不了解,部分醫院為了節約費用,甚至沒有洗手液及消毒劑。醫護人員在進行診斷、治療及護理過程中未嚴格洗手,造成感染。
1.4醫療垃圾管理不規范醫療垃圾及生活垃圾未分類處理,醫療垃圾未進行妥善處理,增加再次流入市場的風險。多數衛生院存在醫療垃圾存放地點及醫療垃圾的處理記錄不完全。
1.5環境布局不合理部分衛生院的手術室、處理室、產房及供應室布局不合理,未嚴格劃分各個區域。
1.6消毒記錄不完善消毒記錄應真實、完整的記錄器械的消毒情況,同時消毒記錄也是在產生醫療糾紛時具有法律效率的依據。消毒記錄的規范化書寫是發生醫療糾紛時醫護人員對自我的保護措施。
2鄉鎮衛生院醫院感染的預防對策
2.1領導需提高重視衛生管理部門加強對各衛生院進行監管及交流,相互學習,相互補充,提高整體工作水平。衛生院領導及上級領導應提高對醫院感染的重視度,充分認識有效的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是預防傳染病在院內爆發的重要措施。應加強消毒供應室的投入和建設。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確保醫院感染防控工作的正常運行。
2.2建立獨立科室通過專業人員的管理模式,在院內設立消毒供應室,消毒供應室需專人負責,消毒過程及消毒標準需要嚴格遵照衛生部的規定進行規范化的消毒,消毒供應室人員分工明確[3]。
2.3提高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的認識定期組織全院醫護人員進行醫院感染相關知識的培訓和學習,提高醫院感染的防控意識,了解國內外醫院感染的新知識,針對在防控醫院感染過程中的問題及時同專家進行交流討論,及時掌握文件的精神、具體要求,并更新醫院感染相關知識,提高控制醫院感染的整體水平[4]。通過學習提高全院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的認識,定期組織考核,考核成績同職稱評比掛鉤。醫院感染的專職人員需要經培訓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醫院醫務人員需要加強醫院感染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將培訓學習的知識,應用于日常工作的各個環節。
2.4加強醫療垃圾的管理力度制定醫療垃圾的監管制度,明確醫療垃圾的分類及相關管理責任人,將生活垃圾同醫療垃圾分類。一次性醫療用品使用后需要及時毀型,防止再次流入市場。設立醫療垃圾儲存站,并定期對醫療垃圾儲存站進行消毒,對醫療垃圾的轉運及處理進行登記,妥善保管記錄。對醫療垃圾儲存站的工作人員需進行關于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并提供相關防護措施。
2.5建立監督及考核制度加強醫院感染的監督隊伍建設,通過績效及激勵機制,提高監督人員及醫護人員工作的積極性。監督部門應定期進行全院醫院感染工作的檢查,針對檢查工作中發現的問題,組織學習及討論,避免類似問題的發生。
2.6加強病例監控加強醫院感染病例的監控工作,制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在診斷及治療過程中發現醫院感染病例應及時上報,妥善處理,防止醫院感染的爆發[5]。醫護人員若出現遲報及漏報的情況應根據獎罰制度給予處罰。
2.7加強消毒隔離監管力度做好物品的清潔和殺菌消毒工作,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掌握消毒劑的使用方法,配置濃度,合理使用紫外線燈進行消毒工作,做好高壓滅菌爐的監測,做好消毒隔離人員的知識培訓,需要定期檢查殺菌消毒的效果,保證殺菌消毒的效果。針對檢查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高整改措施。醫護人員應嚴格執行手的規范化管理,手部衛生是預防衛生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對醫護人員進行手的正確清潔方法培訓,醫護人員需要及時合理的佩戴無菌衣帽及手套,有效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
2.8加強對一次性醫療用品的管理一次性醫療用品的監管是有效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組成部分。醫院的一次性醫療物品需嚴格執行準入制,一次性醫療物品需核查三證,進貨時嚴格把關,防止偽劣物品進入醫療部門。
深圳市高中生 議論文寫作 問題 對策
高中生寫作能力是語文學習的重要能力。議論文文體的寫作難度對高中生而言是最大的。因為議論文的寫作無論在內容和思想上都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雖然國內對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教師的作文教學情況的研究比較多,但對學生議論文寫作的研究還非常少,迄今還沒有人專門研究深圳市高中生議論文寫作存在問題,本研究采用調查法對此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1 研究對象
選取深圳市三所公辦高中(分別為重點、普通、職高選取)學生為調查對象,發出問卷420份,回收有效的問卷400份,有效回收率98.5%。
2 研究工具
自編調查問卷,共設計23個調查題目。在自編調查問卷以前對學生進行訪談,了解他們議論文寫作的情況,在此基礎上,擬定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包括三部分:(1)學生的背景資料,包括學生個人信息和所在學校的基本信息;(2)學生對議論文的興趣和認識;(3)學生的議論文的寫作看法和寫作情況;(4)學生對教師評改議論文的情況的評價。
3 統計工具
使用SPSS16.0軟件對調查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4 結果與分析
(1)深圳市高中生對議論文寫作的興趣
從本調查發現,深圳市高中生喜歡議論文的為22.5,而喜歡小說的占23,記敘文的占28.5,散文的占26。高中生對議論文寫作“沒有特別好感”為40.7,對議論文“沒有感覺,感到頭痛”的占11.5,“能夠表達觀點,很有意”僅占46.5,其他的占1.3。上述結果體現出五成多的學生對議論文的寫作的麻木茫然甚至是痛恨的態度,這些學生比較排斥議論文寫作,這是一個不容樂觀的現象。
(2)深圳市高中生課外閱讀的情況
深圳市高中生對雜文隨筆評論的喜好占53.8%,另外喜歡消遣小說的占40.5%,網絡快餐文學的占5.8%,數據顯示出近六成高中學生有閱讀經典文學或者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的渴望,近三成學生鐘情于以情節娛樂取勝的文學,極少部分學生鐘愛快餐文學。
(3)深圳市高中生課外活動的情況
課外活動是學生學議論文的另外一種方式,課外活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議論文的興趣、展示自我才氣、開闊眼界,是豐富學生生活經驗和提高其思辨能力的重要渠道。通過表2的數據可知,深圳市高中生的語文課外活動更傾向于劇本表演和辯論賽,讀書匯報會周期長,娛樂性質低,所以更多的學生熱愛劇本表演和辯論賽。
(4)深圳市高中生對議論文的寫作看法的情況
我們從兩方面對高中生對議論文的寫作看法進行了調查:
一是深圳市高中生對寫作難度的調查。本調查發現,深圳市高中生對議論文的寫作普遍感到困難。他們認為材料型作文寫作很有難度的占30.3,難度一般的占58.5,很容易的占7.5%,“無此經歷”的占3.8%。認為命題作文寫作很有難度的占15.7,難度一般的占67.8,很容易的占15,“無此經歷”的占1.5%。認為話題作文寫作很有難度的占17.5,難度一般的占68.5,很容易的占12.5%,“無此經歷”的占1.5%。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主要是一般的材料作文主體對象不止一個,材料的情感傾向的不確定性,出題者的出題意圖的不好把握,這些都造成了學生對材料作文的畏難心理。
二是對深圳市高中生認為要寫好議論文應該具有的學習方法的調查。本研究發現,有近六成的高中生認為,要寫好議論文必須“主動進行課外相關素材論據的積累和模仿練筆”;有50.75的高中生認為,必須“得到專業科學的議論文寫作方法技巧、策略的主題訓練”;另有43%的學生認為,要寫好議論文必須“經常進行課堂內議論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指導訓練”;“在寫作前,適量進行與論題相關的辯論式思維活動訓練”,上述調查結果反映出學生期待教師能夠加強讀寫訓練的愿望。
上述調查結果反映出深圳市高中生急切需要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加強對他們的思維訓練,根據本研究發現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教育對策:
1.改進教師的教學,加強對高中生議論文寫作興趣的培養
本研究發現,深圳市高中生對議論文寫作的興趣不高。因此,教師要著手培養學生議論文寫作興趣。
首先,教師要選好議論文的寫作題目,刺激學生的寫作欲望。教師對議論文寫作題目的選題要遵循以下的特點:一是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所選議論文的話題是在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范疇之內,才能使學生有想表達想創作的愿望;二是所選議論文寫作題目要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點,高中生心智比較成熟,有個性化的見解和思考,期待以成人的眼光去剖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教師需要選擇有個性化有思辨色彩的題目。
其次,教師要提高議論文講評課的針對性、時效性。提高教師議論文講評課的針對性、時效性要做到:
(1)講評課少批評多鼓勵,設身處地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以消除畏難情緒;
(2)教學目標有的放矢,教學重難點突出,爭取讓學生能有收獲;
(3)選擇有思想和有內涵的范文來點評,讓高中生在閱讀優秀范文中揣摩好作文的妙處,以獲得心靈的洗禮和智慧的熏陶;
(4)要讓作文有時效性必須縮短作文的批改時間。教師單槍匹馬來完成這項工作是很困難的,因此能讓高中生參與進來并高效地完成任務,要做到:①布置評改任務提供評改方法。②小組討論巡回指導。③小組合作,互動評改。評改工作結束后,教師的講評課要針對凸顯出的問題,對癥下藥。
2.擴大高中生的閱讀面,豐富學生的知識
本研究發現,深圳市高中生的閱讀面比較狹窄,這必然會影響到他們的議論文寫作水平。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教師需從兩個方面入手:
(1)是立足課本。學生首先接觸的是課本素材。語文教材及語文讀本的文章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要鼓勵學生提取精華創建自己的素材庫,《史記》中各種立體生動的人物形象,諸子百家中的亙古不衰的智慧哲理,現當代作家中充滿理性智慧的文字等都可以成為我們筆下充滿生命活力的素材。,三鼓勵的導師的知識)本中生議論文寫作興趣的培養。
(2)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課外閱讀是學生課內閱讀的補充和繼續,不僅能夯實課本知識,深化課本內容,對開闊眼界和寫出個性化的議論文是很有益處的。因此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為學生營造一個大的課外閱讀的環境。讓學生到圖書館去, 到閱覽室去,將課內讀書與課外讀書結合起來。②幫助學生讀有價值的書。教師可定期開出一些閱讀書目推薦給學生。如擁有廣泛讀者群的《讀者》、《青年文摘》、《思維與智慧》等。③指導學生選擇科學的閱讀方法。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下的閱讀方法:a.略讀:快速閱讀,不求細枝末節,鍛煉議論文寫作中的重要思維――歸納;b.精讀:把握微觀細節,關注值得推敲研究的的局部內容;c.總結概括人物生平事跡,每天閱讀一兩個歷史人物( 如孔子、孟子、莊子、屈原、劉備等) 的生平事跡, 并且對他們的生平事跡進行提煉概括,然后再從不同的角度來比較辨別,分析人物的獨具特色的一面。 ④指導學生做筆記。教師要指導學生整理一些優秀的文章,摘抄其中的有內涵的句子和提取事例精華。⑤要求學生背熟名句,提升文章的文化品味。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本研究發現,高中生對語文課外活動持積極的歡迎態度,尤其短期性的集體性的活動(如劇本表演和辯論賽)更受高中生追捧。諸如開展辯論賽,通過選取值得論辯的社會焦點問題,做好論辯前期準備工作,做好論辯指導工作,安排好論辯雙方論題。
4.向學生傳授議論文寫作的策略
本研究發現,深圳市高中生認為不同的高考題對議論文的寫作有影響,其議論文的寫作思維水平不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
(1)加大對學生審題的訓練。教師要從高考考查的范圍中來加強對學生的審題訓練,加強審題專題訓練,要幫助高中生學會審題,明確審題步驟和把握審題的關鍵要素。如果是材料作文那么要做到:要抓住材料的關鍵詞句;整體把握材料的情感傾向,明確出題者的出題意圖;透過表面現象,挖掘本質根源。如果是命題作文,教師要幫助高中生分析題目的語言結構,明確題目要求的重點。一般來說,命題作文的題目的特點一般有三類:以判斷句為題的命題作文的題目直接點出了中心論點,對這樣的題目應該著重分析它的謂語部分,因為這部分往往是題目要求的重點。以詞組為題的命題作文如果題目若以聯合詞組為題,就要搞清兩者之間的關系和地位;若以偏正詞組構成,重點關注定語。以緊縮復句為題,就要明確句子內部的關系。
(2)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議論文寫作中的思維能力包括形象思維、辯證思維、邏輯思維能力。
①是要加強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比如寫“人生的境界”為話題,寫超脫的人生境界,借助于思維的相似性而展開聯想的翅膀,可以想到莊子、許由巢父、竹林七賢等人的境界,這是相似聯想,也是一種橫向思維;對比聯想,兩類事物的對比可以是同向對比也可是反向對比,比如,美人與花越比越美,東施效顰只能是美人越美丑人越丑了;另外還有因果聯想,由果推因等,這里就不舉例了。
②是要加強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議論文寫作中,邏輯思維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分析和綜合,篩選與概括、求同與求異、推因與論果的能力等。擁有這些能力,文章才能盡顯深度和精辟。
③是要加強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辨證思維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學會辨證的分析原因與結果、現象與本質、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內因與外因、整體與部分、內容與形式等關系。它往往體現在關系型的議論文中,比如話題作文“露與藏”的關系是一正一反對立統一的關系:藏為了更好的露,藏是露的基礎和依托,露是藏的歸宿和寄托。
[論文關鍵詞]旅游文化,震驚;心理;調適
旅游者外出到異地文化區域的旅行游覽,是對另類文化的體驗。旅游者異域文化的體驗最明顯的是文化震驚,就是說旅游者對他鄉文化的不理解而大為震驚。文化震驚是指某人進入一種新文化環境時所經歷的情感落差或創傷性經歷。很多跨文化交流的著作中也稱為“文化沖擊”、“文化休克”和“文化震蕩”等,我們在論述旅游文化傳播中,稱之為“文化震驚”。
文化震驚是1960年首先由文化人類學家奧伯格(KalveroOberg)提出的,他認為文化震驚是“由于失去了自己所熟悉的社會交往信號和符號,對于對方的社會符號不熟悉,而在心理上產生的深度焦慮癥”。日本學者星野命認為“文化震驚一般來說指的是一個人在接觸與自己的文化所具有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人際關系、價值觀或多或少不相同的文化時,最初所產生的情感上的沖擊和認知上的不一致”。托夫勒(A.Toffler)說“文化震驚是某人發現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是’的意思變成了‘否’,‘固定的公價’變為可以討價還價,微笑可以表示氣憤”。人們發現自己處于陌生的環境,無法對信息作出相應的反應,不能問路,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他人的問題,氣候與自己家鄉的氣候完全不同,食物幾乎不認識等等,這些給人們帶來的震驚猶如經歷一種動亂,一場內在文化積累或文化構成上的動亂。文化震驚產生的直接原因是旅游者的文化身份(指旅游者的所附帶的客源地的文化)與目的地的文化不一致造成的,但是這只是外在的因素。從旅游者的內在心理運行來看,文化震驚表現為旅游者認知機制的變動,是由于旅游者的認知心理平衡被破壞導致的。
一、旅游者文化傳播中震驚產生的心理機制
旅游者對世俗生活表現以及對生存世界的認識、價值觀有自己的觀念,這是旅游者在旅游中的文化背景,也成為他們作為主體心理反應和行為的根據,和作為旅游觀賞對象的目的地人們的世俗生活以及生存世界的認識、價值觀念有根本上的不同。其實,這種不同就打破了旅游者認知心理平衡結構。
對人的認知平衡研究比較重要的心理學家是弗里茨·海德,他研究人的認知結構平衡主要目的是讓人對事物的認識如何與外界保持和諧一致,因此他在1958年所寫的《平衡理論》中認為:人的認知結構是平衡的、和諧的,一旦出現不平衡、不和諧,就會產生一種緊張和恢復平衡的力量去改變這種狀態,重新恢復認知系統的平衡狀態。海德還提出了體現這種思想的“P—O—X”模型,體現了一種簡單的交往關系,其中P是認知主體,O是作為P認知對象的另一個人,X則是與P、O有著某種關系的某種情境、事件、觀念。
“P—O—X”模型存在兩種關系:單元關系和情感關系。人的認知對象之間,有的是分離的,有的則是由于存在接近、類似、相屬等關系而結成一個整體,被人們所認知,這種聯結成一體的認知對象,海德稱之為單元關系。人對認知對象都有特定的情感與評價,如喜歡、討厭、贊成、反對等,對認知對象的這種情感、評價稱之為情感關系。海德認為人對認知單元內的兩個對象,一般是保持同一方向的態度,如對不喜歡的人的衣著也不喜歡。海德認為人們在對認知對象的整體情感一般是同一的。情感關系有正負之分,愛、喜歡、贊成、尊重、認可、崇拜為正向情感關系;恨、討厭、反對、排斥為負向情感關系。
海德認為,個體的認知結構是否平衡,取決于情感關系是否一致。在“P—O—X”三者之間的關系可能是平衡的,也可能是不平衡的。三者關系的直觀表現是:
P與O對x認知和情感處于不平衡狀態有4種狀況:
1.P與0的關系和諧,二者在情感上是認可的。
P贊成x,O也贊成X;
P反對X,O也反對X;
2.P與O的關系不和諧,二者在情感上是不認可的。
P贊成X,O反對X;
P反對X,0贊成X;
1957年利昂·費斯廷格在《認知失調理論》中提出了認知失調論。他相對海德來說,更加強調認知要素引起的矛盾沖突即失調或不協調。費斯廷格說過,如果用“協調”來代替“平衡”這個詞,用“不協調”代替“不平衡”,那么海德的陳述和失調理論所討論的是同一“過程”。當然,費斯廷格的失調理論和海德的認知平衡理論既有密切的關系,又有不同的側重點。
費斯廷格所指的認知是一個相對比較寬泛的概念,是指認識體系的因素,即一個人意識到的一切有關環境、個人的任何認識,如事實、信念、意見、情感等。他認為人的認知因素是無窮盡的,各種認知因素間存在著3種關系:協調、不協調、不相關,人總是使不協調的認知協調起來,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很難做到這一點。他認為,不協調有各種表現,如獲得的認知與先前的認知,原先所抱的希望未實現,做出的決定還有某種遺憾。
費斯廷格認為不協調存在程度的差異,有的嚴重一些,有些輕一些,主要由兩個因素來決定的:
(1)認知對個人的重要性,如果認知的對象與個人關系重大,不協調的程度就要高;如果認知對象對個人不重要,不協調的影響程度就要輕。
(2)不協調因素在全部認知中所占的比重,如果不協調認知在全部認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不協調的程度就越高。
費斯廷格認為,通常有3種途徑來減少不協調:
一是改變行為,使認知主體對行為的認知符合態度的認知。二是改變態度,使主體的態度符合他的行為三是引進新的認知元素,使之與原有的認知成分保持一致,如尋找一種能夠解釋認知和行為的理由,像阿Q的精神勝利法。
海德的平衡理論和費斯廷格的失調理論,主要研究人的認知和人的行為態度的變化。我們把他們的研究引入旅游文化傳播中來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從人的認知角度來觀察旅游者在游覽旅游對象過程中的心理變化。
旅游者以客源地的文化身份旅游,其動機就是體驗旅游目的地的差異化的文化??驮吹氐奈幕c目的地的文化距離落差越大,越能夠提起旅游者的好奇心,對旅游者產生的吸引力也越大,也因此產生的文化震驚也越大。旅游者的不平衡會越嚴重,心理上的失調會越嚴重,也就是震驚程度也越大;如果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對旅游者是非常重要的,或者二者密切程度很高,或旅游者對目的地的文化關注度很高,對二者的文化差異非常感興趣,那么對旅游者的心理震驚程度也會越大,反之,就越小。用一個比較形象的公式表示就是:
旅游者的心理震驚=文化差異性(客源地的旅游文化與目的地之間的文化差異)×目的地文化對旅游者相關的程度(重要性、密切性、關注度等).旅游者在旅游異域文化中出現的心理不平衡或失調正是旅游目的地經營者所追求的,這種不平衡越明顯,旅游者感受的心理壓力越大,他受到的刺激越大,震驚程度越高,留下的印象越深刻,目的地的旅游文化特色也就越鮮明,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也會越大。當然,目的地的文化特色越鮮明,對旅游者的針對性也就越強,對旅游者細分度會越高,會排斥一些對這種文化不感興趣的旅游者。
學者們對旅游者進入異質文化中產生的文化震驚,主要集中在兩個階段:(1)經歷異文化過程中的文化震驚;(2)經歷異文化回到自己文化群體之后的文化震驚。旅游者到外地異域文化旅游之后又回到本文化中時,還會經歷一次文化震驚,其強度有時不亞于進入新的異質文化。當旅游者在外地旅游完后,回到家鄉吃驚地發現家鄉的文化與自己所想的不一樣。這種感覺被稱為反向文化震驚。這種經歷一般要持續一段時間,旅游者才能再次適應家鄉的文化環境。正如位和平組織的志愿援外人員回到美國后,這樣說道:“當我回到俄亥俄家鄉后,我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晚上像從前一樣與老朋友們在房前花園里聊天。但兩個星期以后,我就不去花園那里了,他們并不關心我講的秘魯的印度人的問題,我也不關心他們所講的克里夫蘭印度人問題?!甭糜握咴诼糜芜^程中文化震驚的強度變化如下圖1:
文化震驚和反向文化震驚都是旅游者心理平衡被破壞和認知失調的結果,尋求心理平衡和協調是每一個人心理的自然趨向,旅游者在這種心理壓力下會尋求調適的方法。
二、旅游者文化震驚的作用以及對負向作用調適的策略
文化震驚對旅游者可以產生兩種作用,即正向作用和負向作用。正向作用是:適度的文化震驚可以給旅游者帶來心理上的期待,刺激他們的好奇心理,讓他們對旅游過程產生興趣。負向作用是文化震驚也可能帶來跨文化交流的障礙,旅游者會產生一些心理上的障礙,瑞辛格(Y.Reisinger)與特納(L.W.Turner指出:人們已經指出了文化休克的大量癥狀,如:緊張、源于脫離自己所熟悉的環境而產生的失落感、由于在新環境中不能應對自如而產生的無能為力的感覺、尷尬、屈辱、沮喪、被新環境中的成員所拒絕的感覺,對其本身的價值觀與身份的迷茫、缺乏競爭力、挫折感、對東道主的消極情感、拒絕學習新的語言、煩躁增加、疲憊、挑剔、主動性降低,甚至對清潔狀況的過度關注與擔憂。詹特(Jandt)識別出了文化休克的2類癥狀。生理癥狀包括對健康與安全的緊張、懼怕與新國家中的任何人有身體交往、渴望感、酗酒與吸毒過度關注清潔狀況、工作質量下降。心理癥狀則包括失眠、倦怠、孤立、孤獨、方向感錯亂、挫折感、對新國家持批評態度、神經緊張、自我懷疑、易怒沮喪、氣惱以及情感與智力上的衰退。嚴重的甚至是旅游者到一個社會制度、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國家或民族去旅游,個人長期建立起來的信念和價值觀根本不能適應新的環境,以致于發生了混亂,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遇到的問題。一些人甚至喪失自己原本應有的原則,而隨波逐流。如一些政府官員到我國的澳門旅游的時候,看到當地的賭博很興盛,認為別人賭了,自己也想參與賭一把,最后把賭博還當成了一門愛好,不惜貪污受賄參加賭博,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文化震驚中產生的正向作用,會激起旅游者的興趣,進一步去探索旅游文化產生的原因,尋找到解釋理由之后,能夠對旅游中所發現的文化差異進行理解,尋求兩種文化的共同點,從而增加自己的知識積累和閱歷。
旅游文化震驚的負向作用破壞了旅游者旅游行為的本來目的,所以只有積極消除負向作用,或者把負向作用轉化為正向作用,才能夠讓旅游者的旅游行為成為一個增長見識和閱歷的非常有意義的過程。這樣,對旅游者、作為旅游中介的導游以及旅游目的地都提出了要求:
其一,旅游者要不斷調適自己,以適應目的地文化,否則文化交流無法進行下去,導致旅游文化傳播過程停止。旅游者要端正自己的心態,注意克服心理障礙,把旅游當成是一種體驗和交流的他鄉文化的過程,不帶有文化成見,充分理解他鄉文化的存在價值尊重他鄉文化,旅游中既不因為異域國家或民族經濟、文化先進而產生自卑情緒,也不因為異域國家或民族經濟、文化的落后而產生自傲。同時在旅游中充分學習文化交流技巧,提高自己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保持自己文化心理適度的平衡,有效地適應異域文化,促使旅游文化交往中的震驚轉變為正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