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7 16:11:27
序論:在您撰寫鄉村建設成效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以小城鎮建設為基點 促進美好鄉村建設發展——以臨泉縣陳集鎮為例
收錄日期:2013年5月9日
陳集鎮位于臨泉縣城南40公里處,西與河南省新蔡縣楊莊戶鄉接壤,總面積為656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220個自然村。近年來,該鎮從實際出發,把小城鎮建設作為加快農村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農民市民化的重要途徑和載體,樹立集鎮大起來、市場活起來和人口多起來的理念。走科學規劃、強力推進、精心實施、完善功能的路子。立足讓農民擁護、讓農民滿意、讓農民受惠,實現農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提升,大力推進美好鄉村建設,走出了一條以特色城鎮化引領美好鄉村建設的新路子。
一、臨泉縣陳集鎮美好鄉村建設發展現狀
為改變農民居住分散、生活配套設施欠缺、宅基地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陳集鎮在美好鄉村建設規劃編制過程中,通盤考慮經濟、土地、產業、地域及自然人文特色,依照村莊原有社會倫理格局,農民生產活動等諸多的影響因素,通過優化空間布局、功能結構、交通組織、綠化景觀等各個方面,完善基礎服務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為美好鄉村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尊重農民意愿,依托中心集鎮建設新村
1、選址讓老百姓擁護。為更好地節約土地資源,2008年陳集鎮黨委、政府通盤考慮,決定在陳集鎮朝陽行政村選址進行美好鄉村建設,朝陽行政村緊鄰陳集鎮政府,其目的是發揮集鎮的中心輻射帶動作用。在具體的選址問題上,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最后決定利用原來的荒廢地和通過土地復墾,土地置換的方式進行美好鄉村建設。徹底解決人口過于分散的安居問題,逐步實現朝陽行政村的整體搬遷,為實現集約式發展奠定基礎。
2、新房建設讓老百姓滿意。為了讓老百姓高興稱心地搬遷,更好地發展小城鎮,陳集鎮黨委政府高要求、高起點、高標準進行規劃,聘請阜陽市規劃設計院為小城鎮建設進行整體規劃,從道路、橋梁、房屋、公園等基礎設施全方位的高標準規劃、高要求建設,使得整個布局結構合理,井井有條。同時,以低廉的價格出售給當地村民,以當時的市場價格出售,將近200平方米的門面房,售價為16萬元,僅僅收取成本費,由于價格低廉,村民們爭相購買,第一期工程已全面竣工,建造房屋16,000多平方米,80多戶居民已經入住和進行商品貿易。由于有完善的基礎設施,路燈、公園、敬老院、學校、道路、集貿市場、娛樂設施、工業園區等一應俱全,為下一步發展經濟奠定堅實的基礎。
3、新村居住讓老百姓滿意。朝陽新村在建設上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高起點、高標準設施配套與資源共享原則,最大限度地完善服務功能。由于第一期工程的順利推進,陳集鎮開始進行第二期24,000平方米100多套的住房建設和第三期72,000多平方米360多套的工程建設,目前總投入已超過3,000多萬元,修建商貿交易區、商業超市、多功能活動中心和休閑廣場等功能齊全的服務娛樂場所。真正做到了讓老百姓住得放心、住得舒心、住得安心。集休閑、娛樂、購物為一體的新村正在形成。通過連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一個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文明生態鎮正在迅速崛起,朝陽行政村開發模式已拉動周邊數個村掀起了美好鄉村建設的。
(二)尊重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大力推進中心村連片建設。城鎮化的過程是一個涵蓋城鎮和鄉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推動城市文明向農村延伸的過程。中心村處于“鎮”與“村”之間,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基礎條件好。根據地理位置、資源優勢和經濟流向,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的原則,陳集鎮確定了“穩步發展中心村、重點建設小城鎮”的美好鄉村建設思路。陳集鎮根據美好鄉村建設的總體方案,對朝陽行政村進行整體整治改造,主要包括村莊整體風格定位;大街小巷的硬化、綠化、亮化。預計到2011年底投資將達4,000萬元,努力實現基礎設施、公用設施、產業布局等方面實行一體化建設,從而促進生產要素的聚集,形成美好鄉村集群帶、小城鎮板塊。中心村連片改造和建設吸納周邊小村莊的居民前來定居,人口規??蛇_到15,000余人,從而實現公共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使人口和村莊的集聚功能充分發揮。
二、臨泉縣陳集鎮美好鄉村建設取得的成果
(一)拓展了發展空間,強化了承載力和輻射力。陳集鎮通過中心村、鎮村一體化建設,初步形成了人口集聚、住房集中、產業集群的特色小城鎮,大大拓展了中心集鎮的發展空間,強化了承載力和輻射力,促進了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的優化,拓寬了群眾的就業面。陳集小城鎮建設使中心鎮和美好鄉村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得到了優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資源的有效利用,就業、創業空間顯現。城鎮區域空間的擴展和人口的積聚,大大提升了城鎮的承載功能和輻射能力,使陳集成為群眾安居的樂土、能人創業的寶地、特色城鎮化建設的典范。與此同時,陳集鎮利用人口集聚的優勢,多渠道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創業提供幫助和服務。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為剩余勞動力創造良好的就業渠道。
(二)增強了集聚功效,優化了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陳集鎮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完善,發展環境明顯改善,聚集功能不斷增強,產業調整步伐加快,產業布局逐漸趨于合理,以種植、養殖為一體的新農業正在形成。中心村的建設為現代旅游、服務、娛樂、休閑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壯大提供了基礎。朝陽新村商業一條街100多間商鋪已各有其主,為當地的村民就業,增加收入打下很好的基礎。
(三)推動了第三產業發展,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陳集鎮通過中心村連片建設、鎮村一體化建設,明顯改善了區域內的基礎設施,依托本地的交通優勢和區位優勢,第三產業的發展明顯加快。該鎮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張(張新)-新(新蔡縣)公路、韋(韋寨)-艾(艾亭)公路穿鎮而過、西與河南省新蔡縣接壤,良好的區位優勢使得該鎮樹立正確的小城鎮定位。在小城鎮建設中堅持以城鎮建設帶動市場建設,以市場建設帶動商貿流通,以商貿流通促進美好鄉村生產發展、群眾增收。
三、臨泉縣陳集鎮美好鄉村建設幾點啟示
(一)美好鄉村建設要堅持群眾路線的理念。朝陽新村建設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效,與陳集鎮黨委、政府和朝陽行政村走群眾路線的理念密不可分,在朝陽新村的初期建設中,由于存在個別群眾思想認識不到位,存在一些消極抵抗的情緒,陳集鎮黨委政府、朝陽行政村以開明的心態,接受群眾提出的建議和意見,通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式解決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使得整個工作能夠順利推進。因此,在美好鄉村建設中,要堅持群眾路線的理念。眾所周知,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是思想領導方法的精髓,是科學領導方法的思想基礎。將群眾路線作為基本領導方法,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重要體現,因此堅持說服教育的領導方式,而不是以野蠻粗暴的工作方式與方法解決問題。這樣老百姓才能擁護美好鄉村建設,才能有效地順利地推進美好鄉村建設。
(二)美好鄉村建設要堅持鎮村有機結合的理念。陳集鎮在美好鄉村建設中,通過鎮村的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美好鄉村建設的新路子,實現了城鎮化和美好鄉村建設的有機結合。眾所周知,集鎮是農村生產生活的中心,是農村城鎮化的重要載體。特別是中心集鎮,鄉鎮所在地與行政村所在地有機地融為一體,且鄉鎮所在地行政村都是人口較多、經濟較為發達的村,這些村的美好鄉村建設根本不可能與中心集鎮建設相分離,中心集鎮建設好了也更容易帶動周邊村莊的美好鄉村建設。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建設中心集鎮也是建設美好鄉村。中心集鎮作為一個區域中心,是農村社會公共產品提供的基礎和服務的載體。按照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和中心集鎮的集聚效益,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有重點地支持中心集鎮的發展,加強與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密切相關的鎮區、村莊道路、電力、通訊、供排水、垃圾處理、衛生院、學校等公共設施的建設,積極推進中心村連片建設、鎮村一體化建設,將會從根本上改善農村地區的基礎,促進公共資源的有效利用,增強中心集鎮擴大就業、集聚人口的產業帶動和生活服務能力,使中心集鎮更有效地發揮對周邊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從而帶動周邊農村的美好鄉村建設。借鑒陳集鎮美好鄉村建設模式,移民并村、建設新村無疑是今后推進臨泉美好鄉村建設的一條新路。
(三)美好鄉村建設要堅持統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理念。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把城鎮和農村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突出重點,形成全方位、多層次、開放式的城鄉空間網絡結構。把城鎮建設規劃管理的各項工作延伸到鄉鎮和村莊,構筑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城鎮與農村發展格局,促進城鄉一體、鎮村聯動發展。特別是在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要統籌安排,整合資源,合理規劃,提高規劃水平,著力破除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和體制。改革城鄉分割的社會保障制度,打破傳統的城鄉分割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構建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民進城后享有同城待遇。陳集在城鄉一體化的建設過程中始終按照城鄉統籌的要求,同步推進農村水、電、路、氣、暖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優化農村發展環境,實現了城鎮和農村的無縫對接和聯動發展。
校本課程建設是教育革新的客觀要求。我國鄉村小學校本課程建設存在教師資源相對薄弱、學生厭學情緒蔓延、課程開發負擔沉重的現實困境。面對壓力與挑戰,濟南西營鎮南營小學積極與鎮教育辦公室合作,以跨學科整合的思維探索并打造了獨具特色的“中草藥課程”。該課程結合鄉村實際,制定課程目標;融合不同學科,設計課程內容;引領多方參與,構建評價體系,在困境中做出了全新探索,也為鄉村小學校本課程建設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
鄉村小學 校本課程 跨學科 課程整合
校本課程建設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受到歐美國家的廣泛重視,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化和推進,這一策略在我國也備受關注。早在1999年,我國頒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要求“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管理的舉措”。[1]2001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2]鄉村小學在教育資源短缺的現實條件下,校本課程建設逐漸面臨困境。盡管如此,一些鄉村學校仍然結合自身實際,做出了一些有意義的探索。濟南市西營鎮南營小學采用跨學科整合的方式來開發中草藥校本課程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其課程設計理念對鄉村小學校本課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鄉村小學校本課程建設的困境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導致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總體來看,經濟發達地區的教育條件優于欠發達地區;城市學校的教學資源優于鄉村學校。在這樣的背景下,鄉村小學的校本課程開發成為難題。
1.教師資源相對薄弱
鄉村小學教師資源比城市學校薄弱,制約著校本課程的開發。首先,鄉村教師水平較低。大部分教師長期工作在鄉村,這里生活條件艱苦,社會、家長對教育關注度低,很多教師不思進取,工作缺乏激情,難以專心教學。其次,鄉村教師數量緊缺。2001年起我國鄉村小學進行了撤點并校,并沒有取得整合教師資源的效果,反而因為辭退大量代課教師而使教師數量更加緊缺,鄉村小學尤其缺乏英語、音樂、美術學科的教師。再次,鄉村教育條件和工資待遇依然較差,對優秀教師的吸引力依然較弱?!罢{查顯示,農村教師隊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鄉村學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56.9%的教師調進了縣城,有36.7%的農村教師‘想要離開’現在的崗位。在縣域教師流動中,有67.3%為‘向上流動’,28.2%為‘平行流動’,只有4.5%為‘向下流動’,而且流動者多為年輕教師、高職稱教師和優秀教師。有77%的城鎮教師不愿意交流到邊遠艱苦農村學校任教;有80.2%的師范生‘愿意當教師’,但‘愿意去農村當教師’的僅有38%?!盵3]教師流動的單向性造成農村學校已多年沒有補充新教師,特別是部分有一技之長的優秀青年教師不斷流向城區學校,使得農村學校教師年齡結構、學科結構失衡,中老年教師占多數,非語數學科教師難以專業化。
2.學生厭學情緒蔓延
鄉村小學生主動性的喪失,也同樣使校本課程設置舉步維艱。鄉村小學生相比于城市孩子,缺少了更多自我發展的平臺。在偏遠山區,他們很少能充分享受城市學生司空見慣的互聯網資源,很少有機會參加素質拓展培訓班,他們尋求自我發展的最主要場域就是學校,而城鄉學校教育資源配置依然存在較大差距?!?013年小學各類器械配備達標率,鄉村僅為42.2%,鎮區為59.6%,城市為76.5%,城鄉差距依然較大。”[3]鄉村學校環境的落后,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受到影響;在原始的包班教學和管理體制下,學生們往往面對一成不變的教師。教師既是班主任,又是各科教師,不僅教師疲憊不堪,學生對此也倍感厭倦。面對沒有任何新意的學習環境,學生學習積極性受挫,在課程實施中逐漸喪失主動性,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3.課程建設負擔沉重
遵循國家課程設置標準,鄉村學校既要考慮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全面開展,又要考慮學校自身建設。伴隨課程開足、開全的壓力,鄉村小學校本課程建設負擔沉重。音樂、美術課程缺少專業教師,學校開足這些課程都很困難,只能安排其他學科的教師代課,這些教師由于沒有受過正規訓練,課程實施缺乏專業素養,教學效果差強人意,更談不上課程資源開發;而鄉村優秀教師的教學負擔本來就重,對于校本課程開發更加力不從心,在提出校本課程設計方案時,多是從互聯網上搜集現成資料,很少有自己的建設思路,課程內容往往平淡如水,起不到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
二、跨學科整合:困境中的有效探索
盡管校本課程建設是困擾鄉村學校發展的難題,但是體現特色、內容充實、促進學生發展仍是鄉村小學校本課程建設的努力方向。南營小學立足現實,積極思考:設置綜合課程可以縮減學科門類,減輕教師的負擔;課程內容貼近鄉村生活,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此,學校決定采取跨學科整合的設計思路,建設綜合化的鄉土課程。
1.結合鄉村實際,制定課程目標
為了進行有效的課程整合,南營小學課程建設團隊根據鄉村實際,從鄉土文化傳承、國家課程拓展、學生全面發展三個維度出發,規劃設置了“中草藥課程”。其課程目標為通過中草藥課程,使學生認識身邊常見藥材,知道它們的生長環境、藥性、藥效;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部分勞動技能,培養觀察、分析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創造力;通過活動,讓學生感悟家鄉資源的豐富,增加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從而激發他們研究事物的信心與決心。
首先,立足鄉土文化傳承。中草藥課程建立的最初原因是校領導充分考慮了當地資源和文化環境,西營鎮位于濟南南部山區,群山林立,是濟南市擁有藥材最多的鄉鎮,僅植物藥材就有千余種。鎮里人熟悉百草,有著豐富的藥物學經驗,當地也孕育了諸多老中醫,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南營小學嘗試設置“中草藥校本課程”。在對課程進行跨學科整合的實踐探索之后,學生可以通過“中草藥歌謠誦讀”、“中草藥的采集”、“中草藥文化探究”等活動了解家鄉文化。使學生打開生活視野,從不同方面學習中草藥知識,促進鄉土文化的保留與傳承。
其次,推動國家課程拓展。南營小學試圖將該課程打造為國家課程的拓展平臺。中草藥課程面向三至六年級學生開設,設置系統的總教學目標和階段性教學目標,自主開發教材,每個年級以主題的形式開展教學,并設有系統的課程評價制度。西營鎮南營小學,在國家要求開設綜合實踐活動這一必修課的前提下,積極考慮把兩門課程融合在一起,開發中草藥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素質拓展的機會。運用課程綜合化的方法不斷對課程內容做體系化開發和深化,打破該課程建立初期單一傳授藥物知識的局限,使國家課程的相關內容在本門課上得到深化和拓展。
最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鄉村小學地處山區,有廣闊的活動空間,與其把學生禁錮在書本和教室中,不如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接近自然。兒童和成人一樣,他們所認知的周圍世界不是以學科的形式出現,而是以綜合的、整體的自然事物或社會現象呈現。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共設九門課程,加上省級地方課和鄉土課,多達十幾門。就小學生而言,學了這么多課程,念了這么多知識條條塊塊互相割裂的書本,很難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們加工整理,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4]中草藥課程的開設可以讓學生有機會感知自然地理,將書本中學到的知識活學活用,提高自己的勞動技術、社會交往等多項技能,實現自身素質的綜合發展。
2.融合不同學科,設計課程內容
目標的制定為內容的安排提供了依據。南營小學課程建設團隊在課程內容的深化和拓展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最終方案:課程設置圍繞活動主題展開,在每個主題的框架內篩選和整合其他學科內容,逐漸走上了課程綜合化的道路(如表1)。在目前的中草藥課程中,主要實現了四個學科的有機整合。
(1)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設置(實驗稿)》中明確規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地方、校本課程共占總課時的比例為16%~20%。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明確指出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南營小學在建設中草藥校本課程中,將國家必修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其子學科來開發。目前,已經開發了四項較為完整的綜合實踐活動方案,分別為野外中草藥采集活動、中草藥香包制作活動、藥膳加工活動、中草藥民間故事搜集活動。中草藥采集活動與勞動技術教育相結合,中草藥香包制作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藥膳加工與社區服務相結合,民間故事搜集與信息技術相結合。
(2)音樂學科的融合。中草藥課程在三年級第一學期第一個活動主題的教學設計中,整合了小學音樂課程的相關知識,本主題設計有三個課時,第一課時為“中草藥諺語精選”、第二課時為“中草藥歌”、第三課時為“西營中草藥贊”。由于在小學一二年級的音樂教學中,學生學習了沙錘這一簡易樂器,并注重打節拍的訓練,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主動引入沙錘等小型打擊樂器,與學生同唱歌謠,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將一二年級學到的樂理知識付諸實踐,進一步提升個人素質,這一課程設計對一二年級學生的音樂素養起到檢測和拓展作用。
(3)歷史知識的滲透。中草藥課程在開發的過程中,也注重與歷史學科的綜合。例如,三年級第二學期前兩個模塊由兩大活動主題,八個課時組成。第一主題為“中草藥的起源”,分為兩個課時:“原始群時代”、“神農嘗百草”;第二主題為“醫藥名人”:分為六個課時開展,依次為“華佗――麻醉散”、“藥王孫思邈”、“李時珍與《本草綱目》”、“扁鵲的傳說”、“皇帝的傳說”、“醫圣張仲景”。學生通過在課外閱讀相關書籍,在課上小組匯報的形式,系統學習與中草藥相關的歷史知識。
(4)品社課程的拓展。品社課程在中草藥課程中以隱性融合的方式存在。中小學品社課程是小學高年級的必修課程,其課程設置具有三大基本理念: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是核心,學生的生活及其社會化需求是基礎,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是課程的追求。在中草藥課程中,教師積極思考,為學生提供更多交流合作的平臺:在中草藥采集活動中,學生之間勞動合作;在藥囊香包制作中,小組之間協調分工;在藥膳烹飪中,家長與學生溝通交流;在民間故事收集中,學生與社區積極互動。參與這些合作交流活動,學生能始終與同學、班級、學校、家庭、社會保持良好關系,使他們真正在生活中學、在做中學,無形中提高了德育修養,激發了他們的生活熱情,這是對純文本授課的品社課程的深化和拓展。
3.引領多方參與,構建評價體系
南營小學采用跨學科整合的設計思維打造“中草藥課程”并沒有急于求成,而是不斷反思和總結,立足于課程的長期規劃和建設。為此,學校構建了一套多方參與的課程評價體系。
首先是學校領導的評價,這一評價貫穿于整個學期。在每學期開學前,中草藥課程的指導教師要撰寫好本學期的活動預案、活動計劃,經過學校領導審核后方可開展活動;在學期中,分管領導通過公開課加強指導檢查,關注課堂中教師的組織能力,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發展,監督教師積累學生活動過程的資料或素材,建立綜合活動學生檔案;在學期結束后,學校領導要審閱授課教師整理的經典案例、特色作業和撰寫的課程論文。學校領導通過整個學期的監督和評價來篩選課程內容,不斷修正和完善新學期的課程內容。其次是師生互評,這方面的評價主要集中于每個主題的教學結束之后。依據是學校編制的“學生自我評價單”,該評價單分為七部分“活動參與”、“體驗獲得”、“方法運用”、“能力發展”、“學生反思”、“小組評語”、“教師評語”。前四部分共設置17個標準,每個標準都有相應的分數,學生根據自己的表現,給自己打分即可;后三個部分,屬于開放性的評價,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完成。學校課程建設團隊,通過學生的打分和評語,進一步深化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修正新的活動主題。最后是校外專家的評價。一方面,南營小學聘請當地優秀中醫作為課程顧問,為中草藥課程建設提供思路;另一方面,南營小學積極尋求高校專家的指導,希望通過專家的觀察與評價發現不足,為校本課程長遠的規劃和發展提供保障。
三、鄉村小學校本課程建設的啟示
濟南市西營鎮南營小學中草藥課程資源還沒有達到精細化開發的程度。但是,學校扎根西營鎮獨特的鄉村環境來建設本門課程,已經做出了有意義的探索。通過現有成果,我們深刻體會到“跨學科整合”是鄉村小學校本課程建設的有效途徑。
1.制定長期規劃,打造課程特色
采用跨學科整合的設計思路建設校本課程之前,鄉村小學需要制定長期規劃,這是本門課程資源進行有序深化和拓展的保障。校本課程建設不能一蹴而就,要經過一個從無到有、從單一到綜合、從粗略到精細的過程。
學校立足于自身實際,制定校本課程建設的長期規劃。首先,組建校本課程開發團隊。鄉村教師資源缺乏,校本課程開發不能僅僅依托個人力量,需要教師群策群力。課程開發團隊建設不僅需要學校領導的重視、專業教師的參與、校外專家的指導,還要充分考慮到課程的傳承性,使本門課程的師資能夠長期保留,并不斷得到建設和完善。其次,要規劃課程開發的階段性目標和實施策略。南營小學將校本課程建設規劃為三個較為合理的階段:第一階段為2008~2009年是中草藥課程的探索建立階段,主要目標是打造單一科目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中草藥課程;第二階段為2009~2013年處在課程的規范實施階段,主要目標是建立和完善活動課程,規范主題教學,做好課程計劃、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第三階段為2013年至今,主要目標在于保留經典活動,建立課程的主體框架,并嘗試以跨學科整合的方式,拓寬課程內容,做好校本課程的長期建設。
2.有機整合資源,深化課程內容
鄉村小學采用跨學科整合的思維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是一條可行性的路徑,但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要認真考慮整合哪些資源,如何整合的問題。
跨學科課程整合,絕不是機械拼盤――將學校任意幾門學科的課程內容拼湊在一起。一門優秀的校本課程應該充分整合資源,深化內容。南營小學的中草藥課程融合了音樂、品社、綜合實踐活動等多門學科的知識,但這種融合并非機械整合,而是保持了多門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系。比如,目前南營小學的中草藥課程將國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為子學科,把中草藥課程本身規劃為音樂和品社的拓展學科,將來進一步精細化設計之后,中草藥課程也完全可以將自身設計為語文、數學等學科的拓展學科。鄉村小學校本課程開發始終要以學校為本位,學校要積極考慮在現實條件下建立自己的課程體系,而不是對國家課程全盤照搬、機械實施。倘若,鄉村小學能夠找到一門課程作為彰顯自身特色的平臺,并以此為焦點,進行課程的有機整合和規劃,學校課程建設將不再是難題。
3.完善評價方案,促進學生發展
學校采用跨學科整合的思路建設校本課程,離不開完備的評價方案。由于各校的特點、情況不同,校本課程評價方案的制定不可能有統一標準,而是要因校而異,采取適合本校特點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手段。但是,無論采取何種評價方案,校本課程開發離不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標準。
“校本課程評價方案的制定,要綜合考慮評價對象的全面性,評價主體的多元性,評價標準的差異性,評價活動的及時性和全程性”[5]。南營小學首先遵循了三個基本評價原則:注重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的統一,注重描述性和等級性評價的統一,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性與評價內容的多樣性。其次,在評價主體方面作了規劃,學校領導參與課程評價,主要通過開學伊始的材料驗收,與學期期中之后至期末前一個月的校本課程公開課兩個環節來監督;學生在進行完每個活動主題之后進行自我評價;授課教師制定了課程評價單,在每次活動主題結束后,教師對學生表現進行打分,并為每位學生寫評語;學校還組建了由校領導和專業教師、家長組成的7~8人校本課程評委會,通過每學期的公開課展示對本門課程做出評價。再次,在評價標準方面,學校根據課程中的活動內容設計標準,并通過打分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
總之,鄉村小學的校本課程建設應該是學校為解決自身的教育問題,根據國家或地方課程實施綱要的基本精神,結合現實條件,以學校師生為主體進行課程改革與發展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Z].1999.
[2]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2001.
[3] 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課題組.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3~2014)[Z].2014.
[4] 課程教材研究所編.綜合課程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關鍵詞:小城鎮建設;農村經濟;新農村建設
基金項目:本文為教育部社科項目部分成果,項目批準號為:05JA790001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識碼:A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中國有9億農民,要實現全面小康、促進整個國家的和諧發展和政局穩定,必然要解決“三農”向題。小城鎮建設,直接關系農村經濟發展,同農業現代化戰略、人口戰略和城市化戰略相關聯。小城鎮的建設與發展,是建設現代農業、提高人口素質、調整并建立我國合理的人口、城鄉結構的重要進程,也是建立我國新型城鄉關系,逐步縮小城鄉差別的有效之舉。
一、小城鎮建設促進鄉鎮企業快速發展
鄉鎮企業與農村小城鎮是一對“孿生兄弟”,不抓小城鎮建設,以鄉鎮企業為主的農村二三產業就發展不起來,大量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就退不出來。相應地,不發展鄉鎮企業,小城鎮建設就失去依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就要減慢,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就難以生成。發展鄉鎮企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發展小城鎮也是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這兩個戰略要同步實施,才能使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才能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解決“三農”問題找到共同點。因此,促進鄉鎮企業與小城鎮互動發展既是鄉鎮企業今后發展壯大的內在要求,也是小城鎮建設的內在需要。
二、農村人口轉移與小城鎮建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小城鎮是聯結城市和農村的紐帶,是國家經濟帶動農村經濟的樞紐,也是農村社區發展的發動機。一方面小城鎮建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新特點應與農村人口轉移相呼應,小城鎮基礎建設中對簡單勞動力的客觀要求與農村人口能力水平之間的協調,為轉移的農村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小城鎮建設不僅緩解了農村就業壓力,提高了農民的自身素質和生活水平,也為農村外出打工人員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大舞臺,并得到了更高層次的發展;另一方面農村人口轉移為小城鎮建設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加速了小城鎮的基礎建設。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轉移在一個時期內將呈加速發展態勢,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必將引起農村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將有更多的農業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縮小城鄉差別是大勢所趨。作為這一系列變化外在表象的農村人口流動,將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小城鎮建設過程中最為敏感的因素,小城鎮建設與發展對農村勞動力的需求量會有增無減。
三、小城鎮建設與鄉鎮企業集群的發展相互促進
產業集群是指在同一地區集中了大量生產同類產品或相關產品的企業,它們之間進行專業化分工與協作,能夠產生顯著的規模效益,具有地理上集聚的特征。目前,我國鄉鎮企業也在向集群化發展,如浙江嶸州的領帶、大唐的襪業,都是這樣的產業集群。它們不僅提高了集群整體的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強了企業競爭力,而且大大促進了小城鎮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因此,鄉鎮企業集群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小城鎮是鄉鎮企業集群最好的載體。培育和發展鄉鎮企業集群,關鍵是要搞好小城鎮的建設,包括基礎設施、社會化服務體系、政策環境、產業定位等,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促使產業集聚,形成產業集群,推動區域經濟和城鎮經濟發展。反過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也會為鄉鎮企業集群的發展提供功能更為完善的環境。
四、小城鎮建設有利于農民轉變角色、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現代化
現代化理論和實踐表明:人的現代化是經濟社會現代化的核心,國民素質是人的現代化程度的標志,也是現代化的基石。農民轉變為小城鎮居民,進入到第二和第三產業的領域,新的勞動方式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使他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都發生了變化,亦即當物質需要達到一定臨界值時,必然產生不滿足、產生新的欲望,推動精神世界的創新,開始追求更高一級的精神需求,包括對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求。農村小城鎮受到自身規模和功能的限制,只能起到向農村傳播城市文明“接力棒”的作用,剛剛轉變角色的農民,適應小城鎮有限功能的要求,也是向人的現代化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我國農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在解決了制度變革之后,還有兩個大的瓶頸制約:一是物質技術生產力過于低下;二是人的素質不高。農村小城鎮的發展和建設,既有利于將傳統落后的生產力轉化為現代化的機器生產,實現物質技術生產力的進步,又有利于改變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尺度等社會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造就現代化人。
五、小城鎮建設有利于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石,由于大量富余勞動力滯留在農村,生產經營分散,形不成適度規模,生產成本很高,勞動生產率低下,造成農民人均純收入遠低于城鎮。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實行農業產業化、規?;?、集約化經營。但這需要各種條件,而最關鍵的一個條件,是必須減少農業勞動力數量,加快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加快農業產業化、工廠化,依靠科技進步,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技術裝備,把大批農民從傳統種植業中解脫出來,按照高產、優質、高效原則,廣泛采用優良品種,提高農副產品產量與質量,使農業朝著種養加(工)、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方向發展,實施產業化經營戰略;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推進耕地集約化經營,使剩余的勞動力從事務工經商、第三產業,促進小城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小城鎮的工業經濟源于鄉鎮企業的崛起,我國2,400余萬家鄉鎮企業,70%左右分布在村一級地域,其中規模較大的多集中于小城鎮,但總體上看,鄉鎮企業尚未走出布局分散、規模偏小、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趨同,以粗放經營和外延式增長為主的階段,并以高投入、高耗費、低產出、低質量、低勞動生產率實現其發展;還存在污染環境、浪費耕地等負面效應,改變這種狀況,迫切要求加速小城鎮的建設與發展。以小城鎮為載體,通過相應的措施和有效機制,吸引鄉企向工業小區集中、連片發展,不僅可以有效地克服以上種種缺陷和弊端,又能相應地帶動第三產業發展,更多地吸收農業富余勞動力。小城鎮的發展和功能的進一步完善,還可以為鄉鎮企業和新建企業提供合適的地理區位、基礎設施以及人才、技術、市場、服務等環境,推動鄉鎮工業和新建企業良性發展。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小城鎮對實現農村產業化和現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六、小城鎮建設是發展鄉鎮第三產業的載體
隨著我國工業化的加速發展,城鎮化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實踐表明,城鎮化水平越高,農民收入水平也會越高,也只有加快城鎮化進程,減少農民數量,增加城鎮人口,增加對農產品的需求,才能提高農民收入。因此,以小城鎮為載體大力發展鄉鎮第三產業,是城鄉統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應著力營造鄉鎮第三產業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加大對第三產業的資金投入,打造鄉鎮第三產業服務體系和產業鏈條,建設信用擔保體系、行業專業協會、技術創新和教育培訓體系,鞏固提高傳統產業,努力開創新型現代服務業。
七、小城鎮建設有利于農村循環經濟發展
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運行良好,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但是,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土地、植被、水資源等浪費嚴重,農村污染、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突出,農業的安全問題也沒有徹底解決,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期,要解決長期困擾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就必須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農村循環經濟。
小城鎮建設是可以通過加速農村城鎮化進程,縮減農村住宅用地,使農民住宅向城鎮集中,大力發展小城鎮的建設??梢怨澕s大量的住宅用地和道路用地,從而使更多的土地能夠用于農業生產,也體現了我們循環經濟理論中的減量化原則。
八、小城鎮建設有利于促進城鄉互動發展
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積極構筑多種形式的以城帶鄉平臺,擴大就業容量。一是構筑信息共享平臺。把農村信息化建設納入國家基礎工程建設的范疇,加快農村網絡普及和應用,建立起城鄉信息溝通的有效平臺,加強信息交流,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二是構筑產業對接平臺。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通過壯大傳統產業,做強非農產業,開發新興產業,提高農業內部吸納就業的能力,發展農村小城鎮、縣域經濟和中小城市,擴大就業容量;三是構筑文化融合平臺,推動城鄉文化交流,特別是要采取“文化下鄉”等多種行之有效的形式,繁榮農村文化市場,進一步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程度,實現城鄉地位平等、利益均享。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成教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牛德林,徐靈.積極發展小城鎮是加速農村現代化的戰略選擇.邊疆經濟與文化,2004.1.
[2]張常明.加強新型農民培養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新農村建設,2006.8.
關鍵詞 農村能源;項目建設;現狀;措施;成效;浙江慶元
中圖分類號 S21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3-0232-01
慶元縣農村能源工作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總要求,依托農村沼氣(中央投資)項目強有力的支撐,規劃引領、因地制宜、以點帶面、項目帶動,農村能源工作大力推進,亮點紛呈,成效明顯,為全縣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環境保護做出了積極貢獻。
1 慶元縣農村能源建設與利用現狀
1.1 農村能源建設
從2005年開始農村戶用沼氣國債項目建設,截至2013年底全縣有沼氣用戶8 180戶,建成5個清潔能源利用示范村,大中型沼氣項目1個,沼氣整村集中供氣示范村2個,農村小型連戶沼氣8個,農村太陽能推廣利用3.1萬m2,沼氣后續服務網點76個。農村能源項目總投資達5 000萬元以上。
1.2 農村能源利用
目前慶元農村農民生產生活用能主要以使用清潔能源液化氣、電、沼氣、太陽能為主,非清潔能源薪柴、煤炭為輔的用能方式。據慶元縣農村能源辦公室2013年度《農村地區生活能源消費情況統計表》資料顯示,全縣有農村人口18.8萬人,用能總量折標煤約4.62萬t,人均用能折標煤0.25萬t,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達到54.3%。其中使用清潔能源折標煤2.51萬t,占54.3%;非清潔能源折標煤2.1萬t,占45.7%。非清潔能源來源主要是薪柴、煤炭,2013年薪柴使用2.23萬t,折標煤1.84萬t,占農村生活用能的39.8%;原煤使用0.37萬t,折標煤0.26萬t,占農村生活用能的0.06%。隨著農村清潔能源的普及發展,除農村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外,農民對薪柴等非清潔能源的用量也相對減少。據慶元縣林業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慶元縣森林覆蓋率達到83%,被國家環保局譽為“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和“國家級生態縣”。
2 農村能源項目建設措施
2.1 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責任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沼氣項目建設工作,把農村能源建設作為政府職能轉變,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為民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來抓。早在2005年,縣政府就成立了以分管縣長為組長,縣有關職能部門的主要領導為成員的“慶元縣農村沼氣設施項目領導小組”,形成了縣政府牽頭抓總,農業部門具體抓,各部門分工負責,農民為主體的工作格局。并從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縣財政安排了專項工作經費,將農村沼氣項目建設任務列入各項目鄉鎮的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內容,明確了工作職責。
2.2 加強項目管理,確保建設質量
項目建設嚴格按照相關的國家或行業標準,逐戶設計,統一施工,堅持質量第一。一是項目建設實行職業準入制度,從事沼氣池建設的施工人員必須獲得“沼氣生產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持證上崗,實行“誰建造,誰管護”的原則,力求建池戶受益;二是要求各施工隊伍和技工都按相關的建設質量標準規定進行施工,真正做到“四統一”,即建池標準統一、安裝規范統一、施工程序及方法統一、技術驗收標準統一[1-2];三是加強監督檢查??h農能辦的工作人員經常下到項目村進行檢查、跟蹤服務,及時糾正施工中出現的問題。此外,充分發揮村級組織的監督作用,村干部、農戶全程參與項目實施監督,確保建成“村民滿意”項目。
2.3 加強項目資金管理,確保資金安全運行
建立規范的資金使用制度,確保項目資金按規定專戶核算,??顚S?。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遵循質量第一,戶用沼氣項目建設的沼氣池必須經縣農能辦驗收合格后,再由縣農業局通過財政專戶統一按戶支付補助資金,對戶用沼氣灶具及配件等關鍵設備選用農業部公開招投標產品,做到了陽光操作。
2.4 加強項目安全管理,確保項目施工安全
項目建設始終都把安全生產放在首要位置。一是加大了安全宣傳,對技工反復強調安全生產,提高技工的安全生產意識;二是制定安全生產制度,明確安全生產責任,規定技工要負責向農戶說明施工現場的安全注意事項;三是落實安全施工責任制,與施工單位簽訂了安全責任狀,做到責任到人;四是加強了檢查指導,確保項目安全施工、放心施工[3-4]。
2.5 加強項目檔案管理,確保項目資料完整
為準確掌握項目建設進度和資金投入運行的情況,縣農能辦加強了項目建設檔案的管理,對建成投入運行的建池戶、設施及時建卡立檔,做到建設一戶,立卡一戶。
2.6 加強后續服務管理,確保項目正常運行
農村能源項目后續服務按照“服務專業化,管理物業化”的原則,成立了“慶元縣百峰沼氣專業合作社”,組建了76個鄉村沼氣服務網點,以區域形式將沼氣后續服務功能涵蓋全縣278個沼氣項目村。通過建設形成了“農村能源辦公室―百峰沼氣專業合作社―鄉村服務網點”的三位一體的服務網絡,服務網絡將主要承擔農村沼氣項目的后續服務工作,積極探索了后續服務新形式,逐步建立一種“有償、自愿、合同管理、菜單式”服務新模式。
3 農村能源項目取得的成效
農村能源項目的推廣應用既可解決農民生活用能所需,減少人畜糞便和生活污水造成的面源污染,有效改善農村環境衛生狀況,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5],還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有機肥,降低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率,減少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節支增效,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顯著的特點,是推動循環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
3.1 生態效益明顯
慶元被譽為“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和“國家級生態縣”,是甌江、福安江、閩江源頭。慶元農村能源事業長足發展,對生態環境和“三江”水系的保護起重要作用。據2013年林業調查,慶元的森林覆蓋率達到83%,為浙江省之最,生態效益明顯。
3.2 經濟效益顯著
年處理污水48萬t,年利用沼肥8萬t以上,經濟效益顯著。
4 結語
慶元縣農村能源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特別是隨著整村集中供氣項目的示范推廣,一些農村能源設施的相繼建成,勢必成為新農村建設、農業“兩區”建設和發展循環農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5 參考文獻
[1] 王金玲,王珍,陳偉華.開發利用農村能源促進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3(S2):129-130.
[2] 張和平,張司達.北方農村能源生態模式類型分析及重點發展領域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07(24):212-213,215.
[3] 謝明明.推廣新能源發展 推進新農村建設[J].種業導刊,2013(8):31-32.
1建立農村與城市間的積極聯系
農村與城市中心經歷的每次沖突都是為了維持它們之間的互補關系。因此,將消極關系轉變為積極關系很有必要,它可以提供解決農村和城市問題的方法,以使環境更為舒適宜人。目前為止,人口流動是單向的從農村到城市。隨著交通系統、網絡信息和資訊的迅猛發展,必須要生成農村與城市之間的雙向流動。因此,伴隨著社會、經濟、政治和科學技術的極大發展,將會給21世紀的生活帶來極大地影響。這樣的新生活將會給農村和城市之間的聯系帶來更多的便利。
2建立農村生態村模式
2.1生態村模式的一般特性生態村將采取充分利用農村地區特點的方式,規劃不能在城市區域建造的先進生活基礎設施。然而,生態村概念的顯著特點就是對作為農村地區基礎網絡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空間資源(稻田,非水稻田,丘陵和山區)的定位。這對創建人,信息與物品之間的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有必要找出鼓勵城市居民長期留在農村區域,甚至在那里定居的方法。這樣,將建立起城市與農村互惠互利的體系。在基礎設施中,生態村將采用冷卻和加熱系統這種有效利用區域資源的方式。這些系統應該是被動可用的,如利用綠色植物擋住陽光和誘導自然風通風。但當這種被動系統不能被有效利用時,隨著城市與農村的和諧共存,在灌溉系統中,冷卻與加熱系統將被采用。因為城市水污染的關系,處理系統不能被廣泛的應用(垃圾在被排入污水系統前需要被絞碎)。然而,當處理器被納入一個小規模的跨村供水系統時,農村地區就可以減少對環境污染的關注。此外,處理器可以從當地農田回收堆肥作循環氮氣。傳統景觀元素的區域布置和分配基于自然系統,生產結構和農村人的生活方式。在傳統農村地區,房屋周圍種植防風林,樹籬,非水稻田,稻田及灌溉系統,這些都是獨特的植物群和動物群。農村地區的生態區可以分為點型、線型和區域型生態區。當物料的循環和物種的供給完成在每一個生態環境中的有機延續時,豐富的生態品質得以維持。為了維持這樣的生態區,生態系統將進行檢查并且挑選出重要的生態區。為了發展生態網絡,需要建立提高土地生物利用率的體系。本文根據農村生態系統的差異建立了三個不同的模型。三個生態村模型的關鍵區別在于人口密度、農村與城市的距離和農村生態環境的差異(見圖1)。生態村預期的人口密度在近郊為100人/公頃,典型的農業區為10人/公頃,偏遠山區為1人/公頃。100公頃面積的近郊生態村在三種模式中被認為是最普遍的。另外,農村與城市的距離在生態村建設中也十分重要,人口在10萬以上,能基本滿足人們的工作機會,信息交流,文化設施,教育設施和醫療服務。居住于毗鄰大城市的村民可以很容易的接受其優點。居住于距離城市1小時車程內的村民也比較容易接受大城市的好處,但那些生活在1小時車程以外的人不能輕易接受城市基礎設施的優點。最后,生態村應該依據不同的生態環境而建造,除了利用不同的資源建立自身循環體系外,還可以滿足城市人口對農村景觀的不同需求。
2.2城市近郊生態村模式的特點我們假設這種模式包含10000名市民和60位村民。在100公頃區域模型中30公頃用于住宅發展(新鎮),另外70公頃用于農村土地使用,其中20公頃用于建設配發花園和非水稻種植,40公頃用于水稻種植。城市近郊生態村模式循環體系的特點是充分利用組件使城鄉直接互動(見圖2)。例如,有機垃圾和污泥從新城通過處理器收集,被處理成有機肥料。肥料的生產總量為115噸每年,用于10公頃花園和20公頃非水稻農田。循環系統的應用將減少當地政府對收集垃圾的支出。地下水有效的培養著40公頃稻田(10mm每天)以作為充分利用冷卻和加熱系統的緩解治療方法。這種治療將避免過載排污系統和地下水位的降低。當然,水在加熱池塘用于栽培生長期稻。在這個模型中,配發花園在新城居民和農民交流方面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農民可以通過租用城市居民的農田來獲得更多收入。人與人之間可以通過培育蔬菜和花卉來交流信息。
2.3典型農業區生態村模式的特點第二種模式是擁有1000人的典型農業區生態村。在這個模型中,100公頃用地中10公頃用作定居區,另外90公頃用于農田,其中有14公頃非水稻田和76公頃稻田(見圖3)。在這種生態村里,冷卻和加熱系統可以被很好的利用;小規模的村莊污水系統處理器結合生產農田,對保護和再生資源的利用可以很好的用于飲用水和灌溉稻田。對于疏松的土壤,稻田作為太陽池使用的僅有7公頃,而其余的是在冬季期間保持非水稻田的干燥。這種模式的另一個特點是通過創造一個生態網絡連接鄉村景觀資源。生態網絡最顯著的組成部分是樹林,沿路種植的樹木可作為農田的防風林。這些樹林和路邊的樹木作為動物活動的生態走廊也很重要。濕地和沿河岸林也是很重要的野生動物棲息地。
2.4偏遠山區生態村模式的特點第三種生態村模式是60個村民和40個參觀者在偏遠山區里。在這種100公頃模型里,1公頃用作定居區,另外99公頃作為農田使用,19公頃非水稻田,40公頃水稻和40公頃灌木林地。在所設計的生態村的圖像透視圖中,牧場都顯示在圖中下部,這表明在偏遠山區土地利用的另一種可能性(見圖4)。在草場中,動物糞便可以有效地用于生產沼氣,并通過發電裝置轉化為能量。將泉水用于冷卻和加熱系統。處理器將用于資源循環利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這種模式的另一種功能。然而,該模型的最顯著特征是使用木炭植物和溫泉水組成的矮林樹木作為加熱系統。在苗圃生長的植物可直接從木炭廠排出熱量。在這個生態村,居民建造的住房,即使在冬天,也可以使用供熱系統。用熱地板輻射加熱將提供舒適的生活條件。因為林地的薪柴和木炭僅為1公頃面積,而矮林林地有40公頃,所以可以持續供給。在山區斜坡上面的梯田和非水稻田被認為是傳統的日本山區農村的歷史人文景觀元素。這種景觀元素可以吸引大量城市游客觀光。由于針樹廣泛的種植致使山區農村景觀的價值不斷減少,將針樹替換為更具吸引力的闊葉落葉喬木可以提高景觀觀賞的潛力。這種轉換也可以有效的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城市和農村居民之間的互動是維護此類地區的重要方面,因為人口減少和勞動力老齡化非常明顯。因此,這種模式提出長期居民建房的必要性。他們將通過志愿活動來幫助保護半自然生態系統。高科技信息的快速發展將有助于這里的居民對全世界網絡信息的了解。信息網絡的發展,將使更多地游客停留在這個區域。
3一個生態村模式應用的案例
基于上述研究方向實施的生態村項目,應對每個地方都建立詳細的計劃以便于重新設計改造現有的農村大環境。本文所討論的項目清單、成本以及測試用例都是在距東京東南部80公里的千葉縣長生郡中進行的。長生郡被歸類為城市近郊的生態村。一個曾經作為傳統村莊,但現在被重新設計成為具有更高價值的居住地區。在這個區域,發展這種具有公共菜園的農戶區,將是農村新型生活方式的一種體現。該項目的目標是通過建造野生動物棲息的濕地和中水處理系統而最大限度的打造一個生態村莊。這個過程中,濕地水被很好的利用。通過二次加工水處理系統,可以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降低,很好的保護半自然的河流堤岸。增加農儲市場的規劃建設將大大加強農村與周邊城市人們的聯系,推動和使用這種從每個家庭所產生的有機垃圾(經處理)和村莊內處理水排出的污泥所產生的堆肥,例如用于城市景觀和農業區域,將大大提高該區域內氮的循環量。在費用方面,收入很有可能大于開支。舉例來說,將村莊里處理的水在濕地中進行二次處理的成本要比在工廠中處理大大減少。另一方面,重新設計濕地的成本等同于這片土地減少的大米的產量所損失的費用,唯一的成本在于1000人在這個過程中所利用的水的排放費用。該項目對于保護生態系統和稻田是非常有效的,即使是面對在旱地種植水稻的趨勢。此外,它對去除廢水中的氮和磷是非常有效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技術外,每個項目都代表了一種經濟有效的生態技術,可以基于長生郡平坦地勢的環境特點,利用有限的空間發揚這種稻田鑲嵌景觀的形式。
4結語
關鍵詞:少年宮 建設 管理 活動
鄉村學校少年宮是依托農村中小學現有場地、教室和設施,依靠學?,F有教師和志愿者,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發展個性特長、開展實踐活動的公益性活動場所,是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
一、建好、管好、用好鄉村學校少年宮
1.加大投入,努力改善辦宮條件――建好少年宮。我們積極爭取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的支持,在省市縣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我校被確定為“中央彩票公益金資助――中國福利彩票和中國體育彩票”資助項目,給我校撥款20萬元,用于少年宮的建設和發展。我們堅持一室多用、一地多用的原則,對教學設施進行合理有效的改造整合,現已有籃球場2個、乒乓球臺2個、排球場2個等體育運動場地,并添置了相關體育運動器材如籃球、乒乓球臺、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臂力器等128件;建有圖書室、閱覽室各1間,購置藏書2萬冊左右;有標準的理化生實驗操作室和儀器室各1間,可用于科學實驗操作;有500平方米多媒體教室1間、微機室2間,用于少年兒童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有140平方米舞蹈室1間,用于文藝訓練、展演;有音樂室1間、美術室1間,購置了襯布5塊、遮光窗簾4塊、寫生凳30個、寫生燈4只、美術教學用品柜6個、靜物臺4個、寫生畫板45×32(cm)或60×45(cm)30塊;有陶器、水果等寫生用品1套,畫架10個,書法課桌凳30套,筆架30個,墨盒30個,筆洗15個,毛筆30個;有科技小制作1間,展室1間。現有場地設施能基本滿足少年兒童教育學習活動的需要。
2.成立組織,完善制度――管好少年宮。為進一步加強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副校長、德育辦主任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對少年宮的課程設置及管理、教師的培養等進行具體的研究和指導,定期對各小組的活動情況及教師的相關材料進行檢查與考核。關工委、少先隊、教導處負責對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和運行情況進行督查,領導小組和全體輔導老師集體商討制定了《少年宮規章制度匯編》,形成了有關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極大地推進了少年宮建設的順利開展。
3.豐富活動內容,滿足孩子需求――用好少年宮。我校把鄉村少年宮建設同學校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創建整潔、文明、美觀、舒適的育人環境。一是狠抓了清潔衛生管理,堅持做好每周大掃除、天天小掃除和時時常保潔工作;二是狠抓全體師生的文明習慣養成教育,利用教職工會、周會、班會等時間,通過宣傳教育、文明勸導、體驗活動等方式將文明習慣養成教育制度化、經?;?;三是加強了校園文化建設,裝飾校園文化墻,教學樓走廊布置有玻璃飾板、白鋼板等材料制作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各班級開辟學習園地36版,完善了相關的標牌。
①強化師資隊伍素質,提升人才培育水準。今年,我們在校內校外廣泛選聘了德才兼備的專兼職輔導員20名,包含音樂、體育、書法、舞蹈、馬頭琴等20個活動小組,做到了每個學科、項目活動都有一名教師或輔導員全面負責、督促、指導,使得少年宮活動逐步趨于規范化、學科化,努力實現活動過程最優化、有效化。
②陣地服務時間和空間有效打開,使更多的孩子參與到少年宮組織的活動中來,努力拓展少年宮活動時間和空間。時間上通過行課期間搞好常規活動項目(如每周二、三、五的活動時間開展的音樂、體育、書法、剪紙、朗誦、英語、寫作等各種學習培訓活動)、周末及節假日全面開放場地和設備的方式,保障了少年兒童的學習活動時間。
二、取得的成績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班l村學校少年宮”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少年兒童在知識技能、道德情感、文明衛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學習生活得到了充實。2012年少年宮馬頭琴班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自治縣(旗)科學發展論壇匯報演出,獲得與會領導的好評。2012年有16人的書畫作品獲得省級獎勵,有25人征文獲得國家獎勵,輔導教師的教具、課件12件作品獲得省市縣獎勵。2013年5月,我校鄉村學校少年宮承辦了前郭縣“和諧校園,藝彩飛揚”文藝展演和全縣第二屆中學生籃球賽,我校文藝代表隊的四個節目均獲得一等獎,體育代表隊獲南片中小學團體冠軍,鄉村學校少年宮兩次均獲優秀組織獎。
三、不斷完善,努力提升建設水平
1.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學校剛剛合并,可以說是百業待興,孩子們活動所需設備器材和運行缺口較大。
2.進一步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我們雖有部分教師能夠滿足開設音樂、美術、體育及實驗操作指導,但按照少年宮建設要求還不能滿足活動之需要。我們將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辦法,聘請社會知名專家學者、專業人士和志愿者到校為孩子們上課輔導。
關鍵詞:新農村社區建設;背景;現狀;成效和影響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6-0133-02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農村社會已進入急劇轉型時期,城鄉發展邁入了新階段即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但是,中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及實行的二元城市化政策,使城鄉發展存在較大的不平衡,故亟須調整城鄉二元化的發展思維,加快城鄉統籌,以促進農村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在城鄉統籌中,農村處于劣勢地位,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和城市存在較大的差距。如何推進城鄉一體化,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課題。
新農村社區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切入點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突破口,并在近年來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的結合中在全國廣泛開展。目前新農村社區建設還處于實踐探索階段,在具體實施中,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和研究。
一、河南省新農村社區建設的背景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指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需要和社區的需求,打破原有的村莊界限,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村,經過區位調整、統一規劃,建立具有一定人口規模、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居住方式與產業發展相協調、服務管理模式完善的現代化農民聚居區。新農村社區建設是經濟社會結構轉型中一次深刻的農村社會變革,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和現實的可能性。
(一)新農村社區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的需要
河南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5 958萬,雖然最近幾年農民工不斷向城市遷移,但仍有相當部分農民在農村生活,尤其是對于上了年紀的農民工,已經失去了靠青春和體力打拼的資本,再加上城市的高成本,大部分要返回農村。受制于傳統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影響,農村地區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和城市存在巨大差距,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對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農村社區建設,就是要不斷滿足農村居民的這些要求,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讓他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而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一體化是城鄉一體化的外在體現,所以新農村社區建設是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有效載體,是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格局形成的重要內容和手段。
(二)新農村社區建設是推進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突破口
河南農村人口多,城鎮化水平低,2013年河南城鎮化率僅為43.8%,低于全國城鎮化率(53.7%)將近10個百分點。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對土地和發展空間產生巨大的需求。河南有4.7萬多個行政村、18萬個自然村,農村呈現出村莊數量多、規模小、分散居住的特點,而且隨著農村人口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向城市的遷移,很多農村出現“空心化”現象,住宅閑置增多,土地利用率低。在這種背景下,我國推出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建設新農村社區可以整合閑散的土地資源,為城市建設的騰出更多的用地指標,為加快地方發展工業、加速城鎮化提供更多土地和空間。新農村社區建設實際上是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需要。
(三)新農村社區建設是適應農業現代化、農民職業化的需要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未來的發展必須走規?;a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的新型農業現代化路子。傳統分散的農業勞動方式也逐步為農業機械化方式所取代。改革開放30年,河南農業機械化、合作化、規?;将@得了大幅度提高,2013年全省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現已達到75%,農業專業化、合作化程度提高,農村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規模養殖戶大批涌現。全省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迅速。
隨著大批農村勞動力遷移到城市外出務工,或從事其他多種經營。越來越多的農民不再從事耕地產,甚至完全從農業生產中解脫出來。一部分農民就近從事非農產業活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遷移到大中城市,從事更加遠離農業的工作,城鎮化對他們有極大的吸引力。這說明,河南農業農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建設新農村社區,有利于開展集約經營,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農民職業化。
二、河南省新農村社區建設的發展現狀
自國家提出“開展農村社區建設”以后,河南省各地市高度重視,積極響應號召,站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開展新農村社區建設,2012年河南省全面啟動了縣(市、區)新農村社區布點規劃,截至2012年7月底,已啟動新型農村社區試點2 300個,初步建成350個,累計投資631.5億元。
其中安陽市確定了18個省級新農村示范村、4個新型農村社區整體推進縣(市、區)、14個整體推進鄉(鎮),截止到2013年一季度,共投入資金93.27億元,已經啟動建設新型農村社區153個。其中23個社區已完成建設進度的80%,有25個社區已完成60%,68個社區完成30%。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社區已建成87個,主要集中在城市近郊、縣城近郊、鄉鎮政府所在地和產業集聚區內;建成社區面積690萬平方米,騰出土地面積7 000余畝,入住戶數1.7萬余戶。
新鄉市把全市3 571個行政村規劃為900個新型農村社區。已完成重點區域內352個社區已啟動建設,累計完成各類資金投入224.5億元,完成建房面積2204萬平方米,入住農戶10.5萬戶,完成拆遷面積5.2萬畝,復耕或恢復生態面積2.6萬畝。
綜上所述,全省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在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實踐中不斷取得可喜的成績,已經成功探索出不同類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示范帶動作用凸顯,河南省新農村社區建設已經從試點運作發展到全面推廣的新階段。
三、河南省新農村社區建設的成效和影響
(一)改善了居住環境,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和農村社區化發展
通過新農村社區建設,各級財政獎補資金很大一部分用于建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徹底改變城鄉面貌、改善群眾生活居住條件。在實地走訪中我們發現,很多地區基本實現了“五通七有兩集中”。其中,“五通”指通自來水、電、四級公路、寬帶、有線電視;“七有”指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連鎖超市、標準衛生室、文體活動廣場、幼兒園及小學、養老院、科技文化中心;“兩集中”指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處理。新農村社區建設使原來雜亂無章的村莊變得井然有序,解決了農村臟、亂、差問題,初步實現了居住樓房化、生活城鎮化的轉變。
(二)增加了城市建設用地空間,加快了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
通過“合村并居”,節約了土地。新農村社區建設能夠在不減少農用土地的情況下進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置換,為第二、第三產業發展騰出建設用地,解決了工商業用地問題,保證了土地資源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拓展了城市化發展的空間,加快工業化進程。根據中牟縣政府官員了解,中牟縣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共涉及427個行政村,這些村莊累計占地面積21萬畝,通過新農村社區建設,可節約土地10萬余畝,節余的村莊建設用地指標可以為產業集聚區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商業服務騰出很大的空間。
(三)節約了土地資源,推動了農業產業化和規?;洜I
宅基地復耕后一方面增加了耕地面積,確保了糧食安全,另一方面通過土地流傳促進了規模經營,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以安陽錦和新城為例,錦和新城規劃建設涉及33個行政村,原村莊占地9 500余畝,新城占地2 600畝,節約土地近7 000畝。錦和新城規劃統一流轉2.5萬畝土地后,目前,正在建設總投資5.8億元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該區占地2.5萬畝,是一個集糧食生產、畜牧養殖、種苗繁育、瓜果生產、休閑觀光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園區,農民既可以在園區承包土地又可以務工,成為職業化的農民。
四、結論與思考
目前新農村社區建設在河南省各地普遍開展,已經從試點運作發展到全面推廣的新階段。新農村社區建設給農村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使原來散居的村落轉變為集中化的新社區,一方面改善了村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使農民享受到了和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居住條件和公共服務。另一方面也整合了閑散的土地資源,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為工業化和城鎮化騰出了更多的用地指標,也推動了土地流轉,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
但是目前對于新農村社區建設,很多人定位不清,缺乏正確理論指導。許多領導干部、農村基層工作人員甚至一部分研究者認為新農村社區建設就是“居住集中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目的是為了騰出更多的城市建設用地,提高城鎮化率,這是一種很大的理論誤解,由此也造成目前合村并居的推行面臨諸多困境與問題。
如果新農村社區建設的著眼點僅限于土地,而不是從城鄉社會的整體轉型角度來進行,單純地就合并談農村社區建設,這仍然是堅持城鄉二元觀的做法,單純地讓村民住上樓房,并不意味著實質上農村發展水平的提高,將城市和鄉村人為的割裂開來,將農村發展禁錮在農村,是不利于和諧城鄉關系發展的,勢必造成“土地城鎮化”快于“人的城鎮化”。
因此,我們必須致力于消除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思維,力圖在城鄉一元發展的新思維下實現新農村社區建設困境突破,走城鄉統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即改革成果共享,城鄉居民平等流動機會的增加以及發展權利和權益的平等性、參與的公平性、社會福利的一體化。
所以,村莊合并,建設新農村社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新農村社區建設不僅僅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而且是農業生產方式、農民生活方式的轉換,農民身份的轉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目標應該是消除城鄉居民的身份差異及由身份差異所引起的一系列福利待遇和基本權利的不均等,實現城鄉一體化。
參考文獻:
[1]陳小京.湖北農村社區建設的調查和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08(11).
[2]程同順,杜福芳.城市化進程中的新農村社區建設[J].湖南社會科學,2012(3).
[3]甘信奎.新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及政策推進[J].江漢論壇,2009(2).
[4]劉高鑾.當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存在的誤區及對策[J].中國民政,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