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7 16:11:25
序論:在您撰寫農牧業發展現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0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雖然基于工業社會要求的農業機械化、化學化、水利化和電氣化在世界許多國家還沒有全面完成,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數字化為核心、網絡化為趨勢的信息化產業逐漸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信息化技術同時不斷深入到農牧業生產的各環節中,形成了以數字化為特征的“數字農業”,給農牧業這個傳統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農牧業信息化對于農業經濟深入增長具有深遠的影響,并且可以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2]。加強農牧業信息化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
農牧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在駕馭農村市場經濟中處于前置性的基礎地位,是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農業實現現代化的必經途徑。隨著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農業信息技術將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4]。沒有農牧業的信息化,就沒有國民經濟的信息化,也就沒有整個社會的信息化。農牧業信息化應當成為中國這個農業大國一種必然和必須的發展趨勢,深入研究農牧業信息化是一項亟待探討而且具有重大意義的課題[5]。
1 農牧業信息化的概念
1. 1 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兩個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個過程,與工業化和現代化一樣,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3個層面和6大要素。所謂3個層面,一是信息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過程,是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二是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過程,是信息化建設的核心與關鍵;三是信息產品制造業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支撐。6大要素是指信息網絡、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產業、信息法規環境與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通過普遍采用信息技術和電子信息裝備,更有效地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6]。
1. 2 農業信息化
農業信息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農業信息化是指農業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廣義的農業信息化是指農業全過程的信息化,在農業領域全面地發展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滲透到農業生產、流通、消費以及農村社會、經濟和技術等各個具體環節的全過程,從而極大地提高農業效率和農業生產力水平[7]。賈善剛指出:農村信息化的概念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和遙感技術等多項信息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的應用過程。
梅方權年認為,農村信息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應是農業全過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術裝備現代農業,依靠網絡化和數字化支持農業經營管理,監測管理農業資源和環境,支持農業經濟和農村社會信息化[8]。
農業信息化可以從4個方面來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農業勞動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農業基礎設施裝備信息化;三是農業技術操作自動自控化;四是農業經營管理信息網絡化[5, 9]。農業信息化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和遙感技術等多項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應用的過程。
農業中所應用的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信息存儲和處理、通訊、網格、多媒體、人工智能以及“3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遙感技術RS)等。在發達國家,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大致有以下方面: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農業信息獲取及處理、農業專家系統、農業系統模擬、農業決策支持系統和農業計算機網絡等[5, 10]。數字化作為農業信息化的核心內容,就是按人類需要的目標,對農業所涉及的對象和全過程進行數字化和可視化的表達、設計、控制和管理。在數字水平上,對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流通、服務以及農業資源環境等領域進行數字化設計、可視化表達和智能化控制,使農業按照人類的需求目標發展。數字農業主要包括農業要素(生物要素、環境要素、技術要素和社會經濟要素)的數字信息化、農業過程的數字信息化(數字化實施和數字化設計)以及農業管理的數字信息化[1, 11]。農業信息化實質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全面實現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營銷以及農業科技信息和知識的獲取、處理、傳播與合理利用,加速傳統農業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管理和經營決策水平,促進農業持續、穩定、高效發展進程。農業信息技術就是實現農業各種信息采集、處理、傳播和貯存等方面的技術。
根據信息技術在農業應用領域的不同,主要分為氣象遙感技術、衛星定位技術、農業專家系統和農業自動化技術等[4]。數字農業的本質是把信息技術作為農業生產力重要要素,將工業可控生產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思想引入農業,通過計算機、地學空間、網絡通訊和電子工程技術與農業的融合,在數字水平上對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流通、服務以及農業資源環境等領域進行數字化設計、可視化表達和智能化控制,使農業按照人類的需求目標發展[1]。
筆者認為,農業信息化是指涉農領域(農、林、牧、副、漁)所有對象的數字信息化,具體體現在農業基礎設施裝備的數字信息化、農業生產過程的數字信息化、農業資源環境的數字信息化、農業生產管理的數字信息化、農業經營管理的數字信息化、農業市場流通的數字信息化、農業勞動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農民生活的數字信息化,應用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控制技術、“3S”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等高新技術實現農業的數字信息化,并付諸實施于農田精耕細作、病蟲害防治、林區規劃管理、畜禽漁業的生產操作自動化和數字化管理以及農民生活消費的網絡信息化等方面,集農業科學、計算機科學、地球科學、信息科學以及網絡科學等高端科學于一體的綜合性領域。
1. 3 畜牧業信息化
畜牧業信息就是對畜禽品種資源的遺傳育種、飼養管理、飼料營養、疫病防制、器械設備、畜產品加工及其經濟利用的有關理論和應用研究中表現出來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種畜禽遺傳育種信息、飼料營養信息、畜禽經濟信息、生產和經營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專家人才信息等內容。根據畜牧業結構和研究內容,畜牧業信息可以劃分為畜牧業自然資源信息、畜牧業生產信息、畜牧業科技信息、畜牧業經濟信息、畜產品市場流通信息、畜產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飼料營養信息、器械設備信息和單位屬性信息等類別[12]。畜牧業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業領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在畜牧業生產、流通、消費以及農村經濟、社會和技術等各個環節全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智能工具,實現畜牧業的科學化與智能化過程。畜牧業信息化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和遙感技術等多種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的應用。
畜牧業信息化的內涵至少包括以下領域:一是畜牧業生產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飼養管理等各個方面;二是畜牧業經營管理信息化,包括與畜牧業經營有關的經濟形勢、畜禽供求、國民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物資購銷和物價變動等;三是畜牧業科學技術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術快捷與方便的特點,改變傳統的畜牧業技術推廣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傳播和轉化,提高畜牧業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四是畜牧業市場流通信息化,指畜牧業生產資料供求信息、動物產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業信息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主要包括:畜牧業信息服務系統化和網絡化;畜牧業生產設施裝備信息化;畜牧業技術操作機械化和自動化;畜牧業管理決策信息化;畜牧業勞動者的信息化和知識化等[14]。
筆者認為,畜牧業信息化是指畜牧業飼養設施的操作自動化及數字信息化、畜牧業生產管理的數字信息化、畜牧業經營管理的數字信息化、畜牧業市場流通的數字信息化和畜牧業勞動者的高度智能化等,運用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無線射頻識別技術、“3S”技術、通信以及網絡技術,實現精細飼喂、科學育種、飼養環境的監控、疫情監測、疾病防治以及產品溯源等。
2 農牧業信息化的發展狀況
2. 1 國外發展狀況世界農業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大致經過3個階段:第1階段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廣播、電話通訊信息化及科學計算階段;第2個階段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計算機數據處理和知識處理階段;第3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數據庫開發、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應用、農業生產自動化控制等的新發展階段。
農業自動化技術在美國、西歐和日本已廣泛應用于工廠化養殖、工廠化蔬菜花卉生產、倉庫管理、環境監測與控制以及農產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飼料全部生產流程的自動控制、日光溫室中溫濕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動化控制。通過研制和使用農業機器人,代替人從事一些繁重的農事操作,如蘋果收獲、擠奶、噴藥、組織培養以及作物育種等方面。
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將計算機應用逐步推廣到農場范圍。典型的農業信息化系統有: 1975年,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創建了AGNET聯機網絡,現在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計算機網絡系統;美國國家農業書館和美國農業部共同開發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統CRIS可提供美國農業所屬各研究所、試驗站和學府的研究摘要。
美國計算機在農牧業信息化中的應用已相當普遍。譬如:畜禽飼養的計算機化,有管理豬生產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管理農業機械化的計算機以及在在農副產品加工方面也有廣泛的應用;其中,計算機在溫室環境方面的應用最顯其能。
早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農林水產省就“人工智能與農業”專門組織了一個調查委員會,列出了知識工程在農業中應用的一整套實施項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農業生產自動化管理系統,如植物工廠的蔬菜生產管理系統(菠菜、番茄、黃瓜、茄子、西紅柿和草莓等已進入批量生產)、陸田水田耕作、畜牧生產、家畜衛生系統、農業工程和機械管理系統等。
德國在農業科學研究中,已廣泛使用電子、信息技術等監測和自動控制各種試驗場所的溫度、濕度、光照時間和強度、風向風速等各項要素,均自動監測和記錄;德國還研究出許多用計算機編程控制的試驗儀器和設備;在農業生產中,裝有遙感地理定位系統的大型農業機械可以在室內計算機自動控制下完成各項農田作業[15-16]。
荷蘭在畜禽養殖基礎設施以及溫室種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處于世界前列。荷蘭的科研人員在十多年前應用數字化技術,在奶牛自動飼養管理系統Porcod系統的基礎上研發成功母豬自動飼養Velos管理系統[17]。
目前,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農業信息網絡技術、農業數據庫系統、農業管理系統、農業專家系統、“3S”系統、農業自動化控制技術、多媒體技術、精準農業、生物信息技術以及數字化圖書館技術[15, 18]。
2. 2 國內發展狀況
20世紀70年代中期,計算機應用技術開始進入我國農業領域,少數農業研究機構開展了計算機農業應用研究,從此農業信息化逐步在我國農業生產當中得以發展應用,具體發展階段[19]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階段
階段時間主要內容起步階段1981-1985年科學計算、科學規劃模型和統計方法應用普及發展階段1986-1995年數據處理(EDP)、大型數據庫的建立和MIS系統開發提高階段1996-2000年國家在“攻關”和“863”項目中都分別設置農業信息技術重大專題和課題快速發展階段2000至今農業信息化技術全面向農業生產實際滲透
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以來,將系統工程、數據庫與信息管理系統、遙感、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應用于農業、資源、環境和災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應用,有些成果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應用現代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建立了“中國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動態監測系統”[20]。
中國國家科技部從1990年開始連續支持“農業智能應用系統”的研究與應用,“數字農業”漸成氣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種作物的生育全程調控和農事管理專家系統,以及魚病防治和蘋果生產管理專家系統?!笆濉逼陂g,國家科技部等部門繼續加大對以“數字農業”為主要內容的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以“精準農業”、“虛擬農業”、“智能農業”和“網絡農業”等內容為切入點,組織實施“數字農業科技行動”。通過該行動的實施,突破一批“數字農業”的關鍵技術,建立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開發國家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研究開發一批實用性強的農業信息服務系統,初步構建我國“數字農業”的技術框架,從而加速了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計劃”在生物與現代領域啟動實施了“數字農業技術研究示范”重大專項。這些專項以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研制一批數字農業產品、開發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集成示范應用為目標,構建我國“數字農業”的科學技術體系及示范應用體系。在農田信息自動采集、農田植物生長模擬與數字化設計、稻麥品質遙感檢測、數字化種植技術平臺構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1]?!?63計劃”智能計算機主題連續支持“農業智能應用系統”的研究與應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種作物的生育全程調控和農事管理專家系統,以及魚病防治、蘋果生產管理專家系統[22]。由農軟開發的農牧場管理系統、育種分析系統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實驗室數據分析系統、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門和現代化農牧場推廣使用[15]?,F在,國內研制的多媒體小麥管理系統(WMS)和棉花生產管理系統(COTMAS)都可以應用于生產[23]。我國與世界各國一樣,畜牧業信息建設與利用也是從單機到網絡的一個發展過程。在單機應用方面,主要用于生產管理和決策應用[12]。我國畜牧業充分利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資源優勢,走畜牧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 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發展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信息化存在的問題有:農民素質不高、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難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網絡成本較高,阻礙了信息化的普及;農業信息化基礎工作水平低;信息技術實用性差,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還沒有完成,農業信息網絡人才缺乏[25]。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建立在網絡化的基礎上。我國的農牧業信息網絡化的發展雖然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設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12]。我國畜牧業信息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畜牧業基礎設施薄弱,畜牧信息資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給用戶的有效資源嚴重不足;畜牧信息技術成果應用程度低,嚴重阻礙了畜牧業現代化的發展,這也正是當前實施畜牧業信息化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在畜牧業生產部門及基層畜牧場,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傳統畜牧業的束縛,信息技術的普及遠遠不能同其他行業相比,從事畜牧行業的人員平均素質也遠低于其他行業部門,尤其是基層的管理人員及邊遠的農牧場,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26]。
筆者認為,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發展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依然是農民科學素質的提高、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立與完善及完全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4 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的發展方向
1)網絡化。信息技術發展是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相互融合的高新技術。
2)智能化。信息技術的智能化發展進步很快,在農業上的應用也將得到長足的進展。農業專家系統、農業管理信息系統和農業決策支持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現。
3)數字化。數字化內涵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原來的模擬信號被轉換成數字信號,實現了在計算機網絡上的高保真和快速傳播,可以制成數字視頻和音頻信號在網絡上傳遞,實現遠程教育等;二是表現在科學計算可視化和虛擬現實技術[25]上。
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突破一批數字農業關鍵技術,建立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開發國家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建立數字農業應用服務系統,通過系統集成和應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國數字農業的科學技術體系。在統一的技術標準下,對數字農業關鍵技術進行研究開發,通過系統集成構建數字農業技術平臺,初步形成我國數字農業技術框架。在我國不同生態經濟類型和不同農業生產管理類型地區,對數字農業技術進行集成應用示范,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促進當地農業信息化的跨越發展,加速農業生產由傳統、粗放、經驗型向智能、精準和數字化方向的轉變,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通過該行動的實施,突破一批數字農業關鍵技術,建立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開發國家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研究開發一批實用性強的農業信息服務系統,初步構建我國數字農業的技術框架,加速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并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精確化、遠程化、自動化和虛擬化[1]。
我國的畜牧業發展已經進入到了新的發展階段,建設集約化、專業化和優質高效的現代畜牧業已經成為必然[27]。在推進信息化的過程中,要通過計算機網絡及通訊技術,把畜牧信息及時與準確地傳達到用戶手中,實現畜牧生產、管理和畜產品營銷網絡化,加速傳統畜牧業的改造和升級,大幅度提高畜牧業生產效率、管理和經營決策水平[26];改變傳統的畜牧業模式,使農民依靠信息引導進入市場、組織生產,走畜牧業現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強對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傳,提高人們的信息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積極促進畜牧業信息化的發展[24, 26]。當前,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融合所衍生的“精準農業\"、“虛擬農業\"、“智能農業\"和“網絡農業\"等均是數字農業的不同側面,成為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方向[28]。
筆者認為,我國農牧業信息化應逐步實現農牧業生產的操作的全面自動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終進入網絡化農牧業。
5 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的作用
農業信息化、智能化、精確化與數字化將是信息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的結果,必將大大推動農業信息化,推動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及可持續方向發展。
作為21世紀農業的重要標志,發展數字農業及相關技術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必然選擇的支撐技術,因此將數字農業確立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平臺,符合時展的需要。數字農業展現了美好的前景,它將極大解放農業生產力,改變農業作業方式,實現農業生產質的飛躍[1]。先進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傳遞技術將有效地克服農業生產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業弱勢。
強大的計算能力、智能化技術和軟件技術,使農業生產中極其復雜和多變的生產要素定量化、規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時空變化大和經驗性強的弱點。將信息技術與航空航天遙感技術(RS)、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技術(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相結合,加強了對影響農業資源、生態環境、生產條件、氣象、生物災變和生產狀況的宏觀監測與預警預報,提高了農業生產的可控性、穩定性和精確性,并能對農業生產過程實行科學與有效的宏觀管理[5]。信息自動化技術使現代的養殖業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是形成統一標準化飼養的一種優化養殖方式。它有利于優化畜牧業區域布局;有利于解決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問題;有利于減少與外界接觸,減少傳染病的預防發生;有利于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保護人們的身體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養殖環境和生產性能的發揮;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質;有利于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推廣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產的宏觀管理和相互之間的協調,從而促進畜禽業迅速發展,提高養殖者的經濟效益[29]。同時,利用計算機控制實現自動補料、補水和補光等作業,節約勞動力。另外,通過多媒體模擬,可以在最適宜時期擴大生產,在市場行情最佳時銷售,從而獲得最大利潤[30]。
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加速農村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業生產過程實現自動化和高效益化;通過計算機對來自于農業生產系統中的信息進行及時采集和處理,根據處理結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統中的某些設備、裝置或環境,從而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自動檢測、記錄、統計、監視、報警和自動啟停等,實現農業自動化生產和對自然環境的實時監測[4, 23]。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得以改造,農業生產效率將大幅度提高,生產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種選育,提高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防止水平,減少損失,增加產出,獲得更大的效益,這將提高人類對自然的認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氣等自然資源,減少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29]??茖W指導農業生產管理,增加農副產品產量,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科學化管理,提高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決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
6 結束語
推動農牧業信息化有利于實現農牧業生產的全面自動化及數字化;有利于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有利于農牧業生產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不穩定性;有利于減少農產品市場波動,提高農業市場流通效率,從而增加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繆小燕,高飛.“數字地球”與“數字農業”[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 2004, 15(2): 30-33.
[2] Xu Zenghu,i Li Yingbo.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 intensive: the Case from China [C]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Management, 2007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hengdu, 2007: 1-5.
[3] 付鴻瓚,解鴻博.進一步加快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 J].
現代情報, 2008(6): 76-78.
[4] 佚名.農業信息化技術[EB /OL]. [2009-03-16].
http: // countryside. com. cn/[5] 胡倫賦.農業信息化研究[J].現代情報, 2002, (11): 43-45.
[6] 黃勝海,鄒劍敏.對我國畜牧業信息標準化建設的探索[J].中國禽業導刊, 2003, 20(14): 9-11.
[7] 佚名.什么是農業信息化[EB /OL]. [2009-03-16].
http: // sd - taishan. gov. cn/sites/yantai/articles/F00000 /1 /1155301. aspx.
[8] 李道亮.中國農村信息化發展報告(2007)[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
[9] 佚名.什么是農業信息化[N].中國財經報, 2005-12-28 (6) .
[10] 杜桂蓮,張勇.淺談農業信息化[ J] .現代化農業,2003(11): 23-24.
[11] 熊海靈,楊志敏.試論數字農業與農業信息化[ J].農業網絡信息, 2004(5): 27-29.
[12] 鄒劍敏,黃勝海.對我國畜牧業信息建設與應用的思考[J].農業網絡信息, 2007(1): 4-9.
[13] 張曉航.畜牧業信息化建設推進現代畜牧業[ J].今日科苑, 2007(16): 30.
[14] 陳新文.為畜牧業插上IT的翅膀[ J].中國畜牧雜志,2003, 39(6): 42-43.
[15] 趙靜,王玉平.國內外農業信息化研究述評[ J].圖書情報知識, 2007(6): 80-85.
[16] 佚名.農業信息化[EB /OL]. [2009-03-16]. http: // wzma. gov. cn/directionary/showarticle. asp? id =121&sort.
[17] 佚名.解放養豬業生產力的新技術-數字化養豬[EB /OL]. [2009-03-19]. http: // agr.i com. cn/doc/2008 /3 /19 /150228. htm.
[18] 呂曉燕,盧向峰,郝建勝.國內外農業信息化現狀[ J].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 2004, 16(11): 121-125.
[19] 劉世洪.農業信息化與農村信息化[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
[20] 張建立,張建鑫,世昌.數字農業概述[ J].農技服務,2007, 24(9): 116.
[21] 佚名.數字農業和精確農業[J].北京農業, 2006(6): 4.
[22] 吳吉義.國內外農業信息化現狀分析[EB /OL]. [2006-07 -26]. http: // soft6. com /tech/9 /97096. ht-m.l[23] 佚名.什么是農業信息[EB /OL]. [2006-02-28].
http: // tzag. gov. cn/documents/docdetai.l asp? doc-umentid=137491&sub_menuid=101.
[24] 徐婷婷,付龍.加快畜牧業信息化應解決的幾個問題[J].黑龍江畜牧獸醫, 2007(11): 118.
[25] 杜桂蓮,張勇.淺談農業信息化[J].現代化農業, 2003(11): 23-24.
[26] 劉宇,蔣國濱.利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促進畜牧業信息化的發展[J].黑龍江畜牧獸醫, 2003(4): 18.
[27] 趙穎波.讓信息化促進現代畜牧業建設[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 2007(2): 1.
[28] 盧鈺,趙庚星.“數字農業\"及其中國的發展策略[ J].
黑龍江畜牧獸醫, 2003(4): 485-488.
一、現狀分析
(一)農牧業增加值適度增長,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高
內蒙古農牧業增加值“十五”期間年平均增長6.6%,比其“九五”期間年平均增長速度加快了0.2個百分點。內蒙古2006年農牧業增加值641.72億元,比上一年增長6%;2007年農牧業增加值784.08億元,比上一年增長5.8%2008年農牧業增加值906.98億元,比上一年增長7.5%;2009年一季度農牧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約4%,2009年上半年農牧業增加值146.8億元、同比增長3.5%??梢钥闯?,內蒙古農牧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比較適中。
但與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相比,農牧業(第一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較小,特別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高。2007年,內蒙古第一產業增加值比上一年增長5.8%,而第二產業增長25.3%、第三增長15.6%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1%,而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4.3%、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1.6%,第一產業無論增長速度還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都比第二、三產業低得多。2008年,內蒙古第一產業增加值比上一年增長7.5%,而第二產業增長20.5%、第三產業增長15.5%,第一產業增長速度比第二、三產業小得多: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而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1.4%、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3.6%,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較低。2009年第一季度,內蒙古農牧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約4%,而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797億元、同比增長19.2%:2009年上半年,內蒙古農牧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而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046.1億元、同比增長18.7%,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319.9億元、同比增長14.2%。
(二)農牧業結構趨向合理,農畜產品的質量有所提高
“十五”期間,在內蒙古農業部門結構中,種植業的比重由56.8%下降到48.3%,畜牧業的比重由37.8%上升到45.4%,林業和漁業的比重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種植業內部糧、經、草結構協調,集約化、優質化水平逐漸提高;草原畜牧業特色化、綠色化的優勢明顯,農區畜牧業的規模化、專業化有所拓展:林業特別是生態林草業加速發展,生態環境局部得到改善:漁業的養殖規模擴大、捕養技術提高、產品品質優化。
2008年,內蒙古優質高產高效農作物的比重達到61%,比上年增加5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推廣地膜覆蓋面積1531萬畝,比上年增加143萬畝;坐水點種971萬畝,比上年增加346萬畝:間套復種面積1155萬畝,比上年增加110萬畝:推廣配方施肥面積4251萬畝,比上年增加1064萬畝。2008年,畜牧業占第一產業的比重為45.9%,農區牲畜存欄占全區牲畜總存欄的70%牲畜良種及改良種比率達到93.3%,畜種、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大牲畜總量增加,肉牛、乳牛均保持增長勢頭,羊存欄總量小幅下降,優勢畜產品保持穩步增長的良好勢頭。
2009年,內蒙古繼續優化農牧業布局,加快東部玉米、中部馬鈴薯、西部農區肉羊和東部草原肉羊、肉牛以及城郊奶牛產業帶建設:科學合理布局糧食生產,集中建設東部嫩江流域、西遼河流域和西部黃河流域兩大糧食核心產區;在全區54個旗縣(場)落實100萬畝糧油高產作物示范田,同時大力發展設施農牧業,全區設施馬鈴薯面積新增40萬畝、達到100萬畝。設施蔬菜面積新增26萬畝、達到100萬畝,大力實施百萬肉牛、百萬奶牛和千萬只肉羊高產創建工程。畜牧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牲畜的良種化、改良化水準提高,截至2009年6月內蒙古家畜改良比重達到95%,目前全區家畜改良配種總規模達3000萬頭只,其中牛改良配種270萬頭、冷配220萬頭,綿羊改良配種2000萬頭只、人工授精1035萬只,山羊改良配種720萬只、人工授精2213萬只,馬、驢、駝改良配種10萬匹(峰)。推廣良種豬660萬口,推廣良種家禽3800萬只。
農畜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得到新的提升。目前,全區無公害農畜產品達到851個,產品生產總量達到1787.74萬噸,產值達到80.89億元;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達到571個,產品實物總量達到488.3萬噸,產值達到76.7億元,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面積達到2900多萬畝:有機農畜產品達到226個,產品實物總量達到20.1萬噸,年銷售額3.68億元。全區動物防疫監測預警和應急快速反應能力進一步提高,重大動物疫病始終處于穩定控制狀態。
(三)糧食總產量增加,但小麥、稻谷的產量減少
2008年,內蒙古農作物播種面積686.08萬公頃,比上年增加9.93萬公頃;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525.45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5.27萬公頃。2008年,內蒙古糧食總產量首次達到2130.23萬噸(420多億斤),比上年增產319.16萬噸,增長17.6%,實現改革開放以來首次連續5年增產;其中,玉米、大豆和薯類產量分別增長21.5%、23.8%和26.4%。全年油料產量117.54萬噸,甜菜產量170.04萬噸:蔬菜產量1360.84萬噸,增長6.5%;水果產量238.16萬噸,增長15.4%。需要特別關注的是,2008年內蒙古小麥的產量為154萬噸、比上年下降了12.5%,稻谷的產量為70.5萬噸、比上年下降了13.4%,小麥和稻谷產量下降的幅度都很大:說明在一定程度上糧食總產量的增長主要是“粗糧”增多了,而“細糧”反而減少了;為了滿足消費的需求,我區小麥和大米的購入量要相應地增加。
內蒙古的糧食內部結構不合理,在2007年1750萬噸的糧食總產量中,“粗糧”占85.8%、特別是玉米占64.1%,小麥、水稻僅占14.2%;這就使玉米、粗雜糧等嚴重過剩,小麥、水稻等的缺口增大。糧食供給的結構性矛盾加劇。
2009年第一季度,內蒙古春耕所需要的農用生產資料即化肥、農藥、農膜、柴油、種子等貨源充足,價格回落幅度較大,從而降低了種植業生產成本,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全區糧食播種面積增加較多。2009年上半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8137萬畝,比上年增加255萬畝。內蒙古玉米播種面積比上年
增加了4%左右,連續9年穩步增加。
(四)大部分畜產品的產量增幅較大,但牛奶等的產量下降
2008年,內蒙古牲畜存欄10677.2萬頭(只),比上年下降1.6%;其中,大牲畜存欄達到1063.8萬頭,比上年增長3.0%,而羊的存欄為8442.9萬只,比上年下降了3.8%。全區肉類總產量219.37萬噸,比上年增長6.3%:牛肉產量43.1萬噸,增長6.1%;羊肉產量84.8萬噸,增長4.9%;山羊絨產量6890噸,增長3%:牛奶產量912.2萬噸。2008年內蒙古部分畜產品產量增速回落的幅度較大,如牛奶等;特別是小畜羊下降的幅度較大,需要引起注意。
2009年上半年,全區牲畜總頭數達10852.6萬頭只,比上年增加174.8萬頭只,連續7年穩定在1億頭只以上。牛羊生產持續增長,出欄肉牛93.7萬頭,肉羊1614.3萬只,分別比上年增長3.9%和2.2%;牛肉、羊肉產量分別達到17.1萬噸、25.2萬噸,同比分別增長7.5%、1.6%;全區奶牛存欄313.8萬頭,同比減少1.3%;牛奶產量324.5萬噸。同比下降14%??梢钥闯觯D痰刃螽a品的產量及奶牛存欄數出現了大幅度下降;說明“三聚氰胺”事件,對我區奶牛養殖業、乳制品產業的影響是很大的。
(五)農田、草場基本建設加強。農牧業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量等增長
2007年,內蒙古農牧業機械總動力2209.27萬千瓦。比上年增長7.6%;機耕地面積518.61萬公頃,增長6.6%:機電井數量38.51萬眼,增長0.3%:年內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7.73萬公頃,發展節水灌溉面積62.47萬公頃:全年農村牧區用電量34.10億千瓦時,增長6.7%;化肥施用量(折純)140.29萬噸。增長10.5%。2007年,內蒙古農牧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為60.1%,進入全國中級機械化水平省區行列:內蒙古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是43.16%。
2008年,內蒙古農牧業機械總動力2779.44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5.8%:機耕地面積523.33萬公頃,增長0.9%:機電井數量39.31萬眼。增長2.1%:年內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7.64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1.54萬公頃:全年農村牧區用電量36.50億千瓦時,增長7%;化肥施用量(折純)154.10萬噸,增長10.1%。農牧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2.5%,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5.41%。
內蒙古農業綜合開發工程開始于1989年,到2008年,全區農業綜合開發累計投入資金124.52億元。20年來,開發范圍不斷擴大,項目和投資逐年增加。農業綜合開發范圍已由最初東四盟市的12個旗縣,發展到12個盟市的81個旗縣、6個國有農牧場管理局。累計改造中低產田2028.35萬畝,開發利用鹽堿及沙荒地154萬畝,營造防護林293.31萬畝,草場建設1407.42萬畝,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37億公斤。
內蒙古河套灌區由于水利設施老化,有灌無排或排水不暢,灌區內土壤鹽堿化嚴重,現有787萬畝引黃灌溉農田中,中低產田面積占65%。1992年,內蒙古河套灌區被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15年來,共投資13億元,累計完成土地治理項目263.9萬畝,占全市現有耕地面積的28%。2008年1月,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再次立項,從2008年起至2017年止,改造中低產田500萬畝,每年安排實施50萬畝。
(六)集約化、技術化水平有待提高,現代農牧業的發展速度需要加快
盡管內蒙古農牧業機械化、水利化等的水準有所提高,但是農牧業的科技貢獻率較低,集約化、技術化水平不高,農牧業水利、電力、防護及機械等的設施、設備的建設、更新、維護滯后,現代農牧業的發展才剛剛起步。
在內蒙古的農牧業機械設備中,20馬力以下的拖拉機占拖拉機總數的76%,且40%多的拖拉機超期服役,玉米的機收面積只有5%左右:全區74%的農田沒有灌溉條件,灌溉飼草料地面積僅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0.4%,設施農業面積占種植業面積的不到1%;一些作物品種已經推廣使用了20多年,變雜退化現象非常嚴重,沒有有效地提純復壯和更新。
內蒙古農牧業的科技貢獻率緩慢爬升,由“八五”期末的34%逐漸增加到“九五”期末的39%,又增加到“十五”期末41%左右,2007年為43.16%,2008年達到45.41%;然而,我國“十五”期末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8%以上,特別是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升到了60%―80%的水平,相比之下,內蒙古農業的科技進步水平還比較落后。農業科技研發機制、服務機制、推廣機制及創新機制等需要進一步完善,特別要重視農牧民、農牧業與農牧業技術、農牧業科技人員緊密聯系的橋梁和紐帶。
內蒙古農牧民文化素質低,具有一定技術、技能的人才嚴重短缺,阻礙了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和現代農牧業的發展。據內蒙古第二次農牧業普查資料。到2006年底,內蒙古農牧民家庭勞動力中文盲的比例高達7.4%,小學文化程度者占33%,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0%,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者不足1%,文盲和小學文化程度的比重明顯高于發達省區。
(七)農牧業生產資料價格回落,糧食價格變幅不大,畜產品價格下跌
2009年上半年,內蒙古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0.8%;其中。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水平同比下降0.9%,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水平同比下降0.7%??梢钥闯觯r村居民消費價格的降幅要比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的降幅低0.2個百分點。 2009年第一季度。內蒙古化肥、農藥、地膜等農用生產資料的價格與上年同期相比呈全面下降的態勢。如。呼和浩特市農用生產資料的價格總體下降了12.57%,其中復合肥下降26.1%,尿素下降8.51%,農用薄膜下降14.19%,農藥下降13.96%。種子下降13.39%。農用生產資料價格的大幅回落,降低了農業的生產成本,加之各項惠農政策的有效實施,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使2009年全自治區的糧食播種面積又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2009年上半年,內蒙古農牧民出售糧食的綜合價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2%,其中稻谷平均每公斤1.71元,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玉米每公斤1.17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5%。2009年第二季度,內蒙古糧食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2.0%。第一季度略降,第二季度微漲。主要糧食的價格變幅不大、比較平穩。
2009年上半年,內蒙古畜產品價格同比下降了6.1%;其中,活豬的價格
為每公斤11.81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1%,去骨豬肉每公斤17.21元、比上年同期價格下降6.8%:牛肉每公斤21.81元、比上年同期上漲10.5%,羊肉每公斤23.67元、比上年同期上漲了0.3%:山羊絨的價格為每公斤186.15元、比上年同期價格下降15.0%,綿羊毛每公斤6.34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2%。內蒙古畜產品價格下降的幅度較大,特別是山羊絨、活豬的價格下降超過兩位數,綿羊毛價格的下跌也接近10個百分點,這會使草原畜牧業及農區養豬業的收益銳減、甚至出現虧損,農牧民特別是牧民的收入增長更加艱難。
(八)農牧民生活改善,但城鄉差距繼續擴大,牧民收入低于農民收入
1.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逐漸增長,恩格爾系數大幅度下降,說明農牧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990年為647元、1995年為1300元、2000年為2038元、2006年是3342元、2007年是3953元、2008年是4656元。2008年比2007年實際增長11%: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006年為2772元、比上年增長13.3%,2007年為3256元、比上年增長17.5%。2008年為3618元、比上年增長11.1%:改革開放30年來即從1978―2008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31元增加到4656元、后者是前者的35倍多,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138元增加到3618元、后者是前者的26倍多。農民恩格爾系數,1995年為59.7%、2005年為45.1%、2006年為41.0%,2006比1995年下降18.7個百分點:牧民恩格爾系數,1995年為48.1%、2005年為34.3%、2006年為30.8%,2006比1995年下降17.3個百分點:農牧民恩格爾系數,2007年為39.3%、2008年為41%。
2009年第一季度,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現金收入為1672.4元,同比增加242.8元,增長17%,增幅比2008年第一季度提高6.5個百分點:農牧民人均現金支出1461.3元,同比增加237元,同比增長19.4%,增幅比2008年第一季度提高10.7個百分點。2009年上半年,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現金收入達3362元、同比增長12.9%,其中,家庭經營性收入達2476元、同比增長8.1%;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1617元,同比增長12.3%。
2.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消費差距均呈擴大的趨勢,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水平的差距仍然較大,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來出現了牧民人均收入低于農民人均收入的現象。內蒙古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牧民純收入的比,1990年為2.2:1,2000年為2.52:1,2005年為3.06:1,2008年3.1:1: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享受的一些福利待遇等,實際上城鎮居民的收入是農牧民收入的5倍甚至5倍以上。
1985年,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為325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595元,城鄉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比為1.83:1;2006年,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為2771.97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7666.61元,前者比后者少4894.64元;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9281.5元,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3256元,前者是后者的2.85倍: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0827.04元,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3618元,前者是后者的2.99倍。2008年,內蒙古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2.8%,農牧民恩格爾系數為41.0%,前者比后者低8.2百分點。說明農牧民消費水平、生活水平與城鎮居民的差距還較大。
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1990年,全區為647元、全國為686元,全區比全國低39元;2000年,全區為2038元、全國為2253元,全區比全國低215元;2005年,全區為2989元、全國為3255元,全區比全國低266元:2006年。全區為3342元、全國為3587元,全區比全國低245元2007年,全區為3953元、全國為4140元,全區比全國低187元2008年,全區為4656元、全國為4761元,全區比全國還低105元。
據內蒙古農牧業經營管理站的統計數據顯示,進入21世紀以來,內蒙古牧民的人均收入一般要低于農民的人均收入。2001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農民人均收入61.6元,2002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農民人均收入199.3元,2003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農民人均收入197.2元,2004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農民人均收入125.7元,2006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農民人均收入98.4元,2007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農民人均收入124.6元。原因主要是:草原嚴重退化。產草量減少、載畜量下降,牧戶牲畜牧養量的增加受到了限制;圍封、舍飼,禁牧、休牧等實施后,草原畜牧業的生產成本增加了,而近年來畜產品的銷售價格穩中有降,特別是山羊絨等的價格下跌的幅度較大,這樣草原畜牧業的經濟效益不良,牧民的家庭經營性收入減少:由于受專業技能、語言交流等方面的影響,牧民輸出勞務的困難更大一些,這樣牧民的工資性收入也不會多;農民種糧已享受到了一系列相關的補貼,牧民養畜幾乎沒有補貼,當前牧民享受的政府補貼僅相當于農民的大約1/66;牧民為有效保護、永續利用草原資源,為恢復、維持、擴大草原生態系統的生態效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草原生態補償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牧民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
(九)不合理開礦、辦廠,已造成一定程度的農牧業資源破壞與環境污染
不適當地開礦、建廠、修路以及城鎮建設等對農村牧區特別是草原及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污染。截至2007年,內蒙古全區礦山開發占用破壞土地75801.27公頃,其中占用破壞草地占44%,林地占3%,耕地占9%。其它地類44%:內蒙古東勝礦區面積3481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化面積占57%,且沙漠化土地還以每年0.5%的速度擴展。內蒙古的霍林河煤田、神府煤田、準格爾煤田等開發過程中,造成了較大面積的綠色植被的破壞,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沙漠化:如,準格爾煤田建設區的沙化面積以每年大約4%的速度增長。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部分旗近年來加快了工業化的步伐,開礦、建廠愈來愈多,但所引起的草原破壞、生態環境污染也不容忽視。如。二連油田開發區。開發前草地生產力為21105公斤/公頃,開發后變為1095公斤/公頃左右,蓋度由原來
的45%―55%降為28%――38%。
二、發展展望
由于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進一步落實,農牧民生產積極性的空前高漲,對農牧業與農村牧區投入的大幅度增長,如2009年上半年涉及農、林、水的財政支出資金達54億元、同比增長75.2%。高出地方財政支出速度32.4個百分點,所以,雖然受旱災、病蟲害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2009年內蒙古的農牧業經濟總體上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2009年內蒙古農牧業(第一產業)的增長速度預計為5%左右,增加值達到950億元左右。2009年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預計比2008年增長6%左右,達到4900元左右。2009年全區牲畜總頭數達10852.6萬頭只,比上年增長約1.6%。盡管2009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達到542.4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7萬公頃,其中玉米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4%左右:但是由于全區局部遇到了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特別是全區大部遭受了比較嚴重的旱災,截至2009年8月10日全區農作物受旱面積達4727萬畝,其中重旱2050萬畝,因旱造成189萬人以及427萬頭只牲畜飲水困難,自8月17日10時起全區啟動了抗旱Ⅲ級應急響應:所以,2009年內蒙古的糧食總產量要比2008年有所下降,預計保持在360億斤左右。
如果不出現大的自然災害,2010年內蒙古的農牧業經濟形勢估計要好于2009年,農牧業經濟發展的速度加快,發展的質量也要有所提高。2010年,內蒙古農牧業(第一產業)的增加值預計比上年增長6%左右,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預計比上年增長7%左右:全區牲畜總頭數預計比上年增長1%左右,達到1.09億頭只左右:全區糧食總產量預計比上年增長5%左右,達到380億斤左右。
三、對策建議
(一)建立和完善符合農村牧區實際的農牧業補貼制度和保護制度
當前正在實行的對生產銷售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的農民的直接補貼,還增加了購買農機補貼、購買良種補貼等,這是很好的辦法。其實,既應該進一步建立健全農牧業的保護價制度,也應該制定實行對農民與牧民的直接補貼制度;除了糧食的直接補貼等,還可以嘗試根據農戶與牧戶承包經營的耕地、草場的面積,按畝制定標準定額,由政府給予農民家庭與牧民家庭直接的現金補貼。
要建立牧民養畜的直接補貼制度。比照農民種糧的直接補貼制度,根據牧戶承包經營的草場面積和飼養牲畜的情況,由政府財政每年給予直接的補貼,從而建立牧民養畜的直接補貼制度。
要建立生態草業發展制度。牧區應發展一批生態草業戶。以維護、培養所承包的草場為主業,政府或基金會根據維護草場的面積、草的生長情況等給予草原生態效益補償費,從而使保護草原、恢復植被成為牧民的自覺行動。
要建立草原生態補償制度。草原畜牧業開創了可持續發展的先河,綠色大草原是在廣大牧民世世代代的維護下才保留到了今天。要根據牧民為有效保護、永續利用草原資源,為恢復、維持、放大草原生態系統的生態效能做出的貢獻,進行長期的生態補償;可按照戶(牧戶)、人(牧民)、承包草原的面積與等級等。每年進行一定金額的補償。
要建立牧區大宗畜產品的政府儲備制度。牧區的羊肉、牛肉、山羊絨、綿羊毛等大宗畜產品,要建立國家或省級政府的儲備制度:通過政府的購入或發售,調節這些畜產品的市場價格,使其維持在比較合理的水平,從而保障草原畜牧業的收益水準,保護牧民的利益。
進一步完善退牧還草制度。既要按照牧戶禁牧草場的面積,分年度連續性給予足夠的糧食與現金補償,根據牧戶休牧的時間與規模給予充足的飼草料補償:也要對于禁牧、休牧的模范戶給予獎勵:還要適當延長對禁牧、休牧的補償時間,下一步可考慮延長3-5年。
(二)拓展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增加對農牧業及農村牧區的投入
各級政府要繼續增加對農牧業基本建設、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財政投資,且隨著GDP的增長、財政收入的增加,用于農牧業與農村牧區的財政支出在總支出中的比重要以一個科學合理的速度不斷增大,而不是減少。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牧區的建設。要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牧區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牧區的公共服務,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強化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發展農村牧區通信,繼續完善農村牧區電網,逐步解決人畜的飲水困難問題。
加速推進農村牧區信用社的改革完善,增強其生機活力,特別是對“三農”、“三牧”的信貸支持能力。規范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為_農牧業與農村牧區服務的職能,開拓農村牧區、農牧業、農牧民的保險業務,逐步建立健全農村牧區商業性與政策性相結合的金融體系,從而大幅度增加農牧業與農村牧區金融資金、信貸資金的投入,使農牧業與農村牧區資金短缺、投入不足的不良局面有所改觀。吸引社會各界對農村牧區進行資金、技術、人才的投人,鼓勵其到農村牧區發展第二、三產業,發展集約化、規?;a業化的第一產業。引導、激勵農牧戶自身增加生產性的投入,提高其發家致富的積極性。
(三)發展綠色、安全的農牧業,繼續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和養殖結構等
綠色農牧業的核心是在確保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的前提下,以標準化生產為主要手段,以品牌建設為突破口,提高農牧業綜合經濟效益。要充分發揮內蒙古綠色環境優勢和豐富的農畜產品資源優勢,積極實施綠色品牌戰略,加強無公害農畜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發展和認證。當前最受消費者青睞、最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畜產品主要是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非轉基因食品等。內蒙古農牧業資源環境受污染的程度不大,符合生產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的基本條件的地域很多,只要生產過程與加工、運輸、包裝、儲藏等按照規范的要求進行,完全可以生產出符合國際標準的高質量產品。
調整農牧業生產結構,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特別要注意調整種植結構,增加小麥、水稻等精細農作物的種植面積。隨著糧食播種面積的擴大,小麥與水稻播種面積也應該相應地拓展,從而使全區的糧食結構趨于合理,減輕購入細糧的壓力和出售粗糧的難度等。
(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選擇新型工業化和科學城市化的發展路徑
要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提高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水平的重要內容,努力在提高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上下功夫,在提高農村牧區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上下功夫,在提高城鎮化水平上下功夫,逐步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爭取到2020年,內蒙古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基本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呼包鄂”地區2015年基本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
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內蒙古農牧業發展承擔著保障農牧民收入、保障國家和自治區的糧食安全、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等重大責任。但是,內蒙古農牧戶缺乏對現代種植、養殖技術的應用,科技創新推廣機制滯后,分散生產的經營模式不利于發展現代設施農牧業,基于此,我公司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依托現代化、科學化的技術,改善了傳統農牧業的缺點,堅持集約化、產業化、規模化原則,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牧業,著力幫助提升農牧民收入。
2內蒙古農牧業發展現狀及問題
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內蒙古農牧業發展承擔著保障農牧民收入,保障國家和自治區的糧食安全,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等重大責任。內蒙古推進農牧業現代化,發展現代農牧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有諸多問題值得關注,需要深入研究逐步緩解。
2.1內蒙古農牧業發展現狀
第一產業增加值持續增長。2006年――2013年內蒙古農牧業的年增長率均處于較高的水平,同自治區整體國民經濟發展速度保持一致,第一產業基礎地位進一步穩固。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穩健增長。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農牧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平穩運行。農業產值所占比重下降,畜牧業產值所占比重上升。內蒙古初步建成了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農畜產品生產基地,農畜產品加工水平已經處于國內前列,牛奶、羊絨等部分農畜產品生產加工保持國內領先。
2. 2內蒙古農牧業存在問題
農牧業的物質裝備水平較低,機械化程度尚不能滿足現代農牧業發展的需求,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困難,科技貢獻率不高。目前,我區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70%,進入基本實現農牧業機械化階段,但屬于低層次、簡單機械化階段,主要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化程度仍然較低,特別是牧區畜牧業機械化長期處于低水平發展,只有一些打草、捆草等簡單機械。由于地理環境、經濟狀況和科技基礎的不同,全區各地農機化發展不平衡,根據有關資料,呼倫貝爾市的農機化綜合水平已進入比較高級的階段,達到70%以上,而呼和浩特市的綜合機械化水平還在初級階段,僅38.6%。內蒙古農牧業機械服務體系發育不全,服務能力較低。首先,農機生產企業一般把維修站設在市一級農機銷售單位,縣鄉兩級維修站很少,農牧民為修理農機需要付出很大精力和財力。其次,農機具品牌和配件品種多,更新換代速度快,而現有維修服務網點設備簡陋、規模小,不能從事大型農業機械的大修保養,只能以換件維修為主。最后,農牧戶家庭經營、分散生產的經營模式不利于耕地資源的整合利用、草牧場連片經營,那些已經習慣于個體、家庭經營的牧民大多擔心合作帶來的潛在或不可預知的風險,不利于發展現代設施農牧業。
3基于內蒙古發展背景的設施農牧業產品初探
3.1施農牧業發展策略
1、提高對設施農牧業重要性的認識
要從戰略高度去認識設施農牧業,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助推現代農牧業發展。既不能“一窩蜂”式擴大設施農牧業的規模,也不能“蝸牛式”發展設施農牧業。要正確認識設施農牧業,要結合實際,要用發展眼光、超前意識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積極引導經濟發達地區率先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
2、加強生產隊伍素質建設
設施農牧業對從事設施農牧業生產和開發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進設施和技術只有由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高素質生產者運作,才能充分發揮設施和技術的先進性,充分發揮巨大的增產潛力。因此,必須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大力引進、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現代農業思想、熟悉現代農業理論、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并且具備創新能力的精干的技術、經營管理和研究開發人才隊伍,提高生產隊伍的素質。
3、制定優惠政策
要制訂扶持設施農業發展的產業、人才、金融等優惠政策,要設立發展設施農牧業專項資金增加投人,解決農牧民的資金投入問題。對于內蒙古中東部地區,給予政策和資金適當支持,重點發展溫室、大棚,積極發展大中棚;對于經濟薄弱的西部地區,要給予更大政策傾斜和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同時引導和鼓勵經濟發達地區“三資”投向設施農牧業,重點發展標準化節能型設施農畜牧業。
4、推進設施農業規模化
連片成規模,規模出品牌,品牌出效益。設施農牧業投入高、產出高、效益高,只有進行規?;a才可能形成品牌效應,占領市場,使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的優勢得到有效的開發與持續利用,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要培育一批重點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中扶持和培育規?;脑O施農業基地,加快設施農業企業的發展。
5、培育專業合作組織
實踐證明,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開辟農產品銷售渠道、有效增強農民市場競爭力的基本手段,是全面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個體農民的市場力量較弱,缺乏競爭力。要引導那些具有近乎相同的產品、相同的利益、相同市場地位的農戶組成利益共同體,大力培育適合市場競爭的共同利益集體,促進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同時,建立相應的政策與法規,規范各類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健康運行。
6、加強技術創新研究
要加強技術創新研究,加大科研開發力度,解決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難題,特別是加強基質栽培、節水滴灌、營養液配置及管理、生物防治、環境、計算機控制等技術的應用和研究;重視協作攻關,積極開展配套技術開發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設施農業設備和技術,形成集成優勢,促進設施農業的技術。
3.2設施農牧業產品模式初探
本產品是鉸接鏈式三角形模塊相拼接的凸圓形、多功能鑲嵌式、一體化的設施農業建筑,主要分為農業與畜牧業兩大部分,運用高科技進行牛、羊、雞等多種養殖以及各類植物和有機農作物的種植,改粗放型傳統農畜牧業為高度集約型的現代化農業,發展節地、節能、節水、經濟型的設施農畜牧業也是我國農牧業發展的一個趨勢。設施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集中土地、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形成了以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和勞動力密集為主要特征的集約型、高效型產業。本產品最大單體設施面積達到463平方米,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等特點,體現了集約化、產業化、模塊化等理念。
公司產品根據目標市場消費者的需求不同,分為家庭型、集體型以及企業型,規??纱罂尚?,充分滿足消費者的各類需求。另外,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都制定了設施農業的財政、稅收上的優惠政策,再加上公司產品價格合理、收益高,可以促進設施農業協調有序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本產品具有如下優勢:
第一,結構現代化、模塊化,易拆卸,易拼裝,不損害土地,可以因地制宜搭建;
第二,采用風光互補的自然能源方式,獨自供電供熱,其風電達到2000瓦,且光伏搭建在建筑頂部,同時可以起到遮陽調節作用;
第三,采用養殖的糞便沼氣發酵處理,沼氣可用于民用生活燃氣,發酵糞便可直接還田;
第四,考慮到地區太陽直射角1.7,采用逐步退臺,可保持光照,同時頂部采用集約化噴灌,起到了頂部與支撐作用;
第五,產品結構輕型穩定,造價低,通風自如,整體具有合理力性結構,空間大且適于機械化或半機械化種養殖,頂部用PE薄片安裝,具有透光性好,不易破碎,使用年限長等特點。
3.3產品簡介
本產品是鉸接鏈式三角形模塊相拼接的凸圓形、多功能鑲嵌式、一體化的設施農業建筑,運用高科技進行牛、羊、雞等多種養殖以及各類植物和有機農作物的種植,最大單體設施面積達到463平方米,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等特點,體現了集約化、產業化、模塊化等理念。
3.4產品分類
公司產品根據目標市場消費者的需求不同,分為家庭型、集體型以及企業型,規模可大可小,充分滿足消費者的各類需求。另外,各?。ㄖ陛犑?、自治區)都制定了設施農業的財政、稅收上的優惠政策,再加上公司產品價格合理、收益高,可以促進設施農業協調有序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3.5產品優勢
本產品具有如下優勢
第一,結構現代化、模塊化,易拆卸,易拼裝,不損害土地,可以因地制宜搭建;
第二,采用風光互補的自然能源方式,獨自供電供熱,其風電達到2000瓦,且光伏搭建在建筑頂部,同時可以起到遮陽調節作用;
第三,采用養殖的糞便沼氣發酵處理,沼氣可用于民用生活燃氣,發酵糞便可直接還田;
占農業總產值的的1.8%;牧業產值1894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0.3%;
副業產值904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9.7%;漁業產值292.7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0.3%。
2、農作物生產結構情況
××縣主栽農作物有大豆、玉米、馬鈴薯。版權所有
200*年三大作物占總播面積的73.5%,200*年占85.8%,平均年遞增2.2%。
200*年,三大作物總產占糧食總產的81.0%,平均單產212.8
斤/畝,200*年三大作物總產占糧食總產的99.2%,平均單產403.1斤/畝,平均年遞增9.6%。
200*年三大作物平均畝生產成本144.3元/畝(農業經營管理總站4
個鄉鎮上中下農戶平均數,下同),200*年三大作物平均畝生產成本123.9元/畝。200*年,糧、經、飼種植比例為85.5:13.5:1,200*年為89.2:9.8:1。
3、農民人均純收入及其構成情況分析
200*年,××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490元(90年不變價,下同),2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582元,平均年遞增8.2%。200*年從種植業收入1028元,
從養殖業收入149元,從加工業收入224元,從其它收入89元。200*年從種植業收入1968元,從養殖業收入301元,從加工業收入198元,從其它收入115元。7年中,種植業收入平均年遞增9.7%,養殖業收入年遞增10.6%,加工業收入呈負增長,其它收入年遞增3.7
%。
4、農副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及其構成情況
200*年,××縣農副產品加工業產值7456.4萬元,其中,油脂加工業產值5914萬元,占79.3%,淀粉加工業產值509.5萬元,占6.8%,其它加工業產值1032.9萬元,占13.9%。200*年,農副產品加工業總產值10135.5萬元,其中,
油脂加工業產值7264.9萬元,占71.7%,淀粉加工業產值1702.6萬元,占16.8%,其它加工業產值1168.0萬元,占11.5%。7年中,農副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平均年遞增4.5
%,其中,油脂加工業平均年遞增3%,淀粉加工業平均年遞增18.8%,其它加工業產值平均年遞增1.8%。
5、養殖業生產情況
200*年,××縣牲畜存欄31.8萬頭(匹、只),其中:大畜5.6萬頭,小畜10.
8萬只,生豬15.4萬口。200*年,全縣牲畜存欄76.2萬頭(只),鄉鎮部分牲畜存欄60.5萬頭(匹、只),其中:大畜3.8萬頭,小畜39.
7萬只,生豬17萬口。從200*年到200*年的7年中,
牲畜存欄年遞增9.6%,其中:大畜近幾年逐年增長態勢,小畜年遞增20.4%,生豬年遞增1.4%。
6、農機具狀況
200*年,××縣大中型牽引動力機械1342臺/54426千瓦,200*年,
大中型牽引動力機械779臺/25275千瓦,呈下降緩升趨勢。小型牽引動力機械從200*年的10881臺/97929千瓦,增加到200*年的18517臺/197976千瓦,臺數和動力分別平均年遞增7.9%和10.6%。200*年,大中型配套農具2971臺,配套比為1:2.21,200*年,
大中型配套農具1302臺,配套比為1:1.67。200*年小型配套農具16453臺,配套比1:1.67,200*年,
小型配套農具46940臺,配套比為1:2.53
7、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及投入情況
200*年以來,××縣從中低產田改造、農田防護林建設、農田道路建設、
小流域治理和水源井建設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200*年到200*年,共改造中低產田17.
5萬畝,累計投資4310萬元,80%屬農民自己投資。共營造農田防護林1.55萬畝,投資194萬元,60%為農民投入。共修建農田道路286公里,投資509版權所有
萬元,均為農民出義務工完成。從200*年開始,共新打水源井445眼,投入69萬元,絕大部分為農民自己投入。
8、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及投入情況
棚圈建設2001年2400個,投入11萬元,200*年3000個,投入14.88萬元。
關鍵詞:甘南州;農牧民;合作社;現狀;對策
甘南減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帶,境內海拔1100~4900米,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全州轄8個縣市、99個鄉鎮(街道辦)、664個行政村,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3.07萬,農牧村人口占80.2%。2014年全州實現生產總值118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8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16.8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72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581元。甘南州集高寒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生態脆弱區特征于一身,保護與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
一、發展現狀
甘南州自然環境條件艱苦,各類災害頻發,加之經濟社會基礎薄弱,以農業、半農半牧業、牧業等三種經濟類型為主,農牧村貧困而大,生活水平普遍較低。近幾年來,甘南州始終把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提高農牧業生產組織化、規模化、產業化水平的重要載體,不斷加大扶持組建力度,使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得到了快速發展。截止2014年底,全州在工商部門登記的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共4077個。按從事行業劃分:種植業941個,畜牧業2650個,林業282個,漁業4,服務業46,綜合性的154個。按牽頭人身份劃分:農民3676個(其中農牧民致富帶頭人牽頭的282),企業和基層農技服務組織401個。按經營服務內容劃分:產加銷一體化服務2899戶,生產服務為主的660戶,購買服務為主的32戶,倉儲服務為主的2戶,運銷服務為主的42戶,加工服務為主的34戶,其它形式的408戶。隨著農牧民合作社規范化水平不斷的提高,目前有國家級示范社6個、省級示范社19個,州級示范社83個、縣級示范社242個。
二、存在的問題
1.合作經營不到位。部分農牧企業設立合作社的目的是為了利用國家優惠政策,套取補助資金,這種合作社只具有法律形式,卻沒有按章程運作,更沒有開展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合而不作,成為“空殼合作社”。少數合作社則由家庭成員出資,合作社的運作、利潤分配往往由個人說了算,成為“一人合作社”。
2.運行機制不規范。相當一部分專業合作社受成員文化程度低、小農意識強、民主意識缺失、管理水平差等主客觀因素限制,雖然依據章程設立了組織機構和相關制度,但能真正發揮作用的寥寥無幾,從而導致管理行為的隨意和經營行為的混亂。
3.發展觀念不先進。參與合作社者大多是農牧民,合作社負責人一般由所在村組負責人或當地種養殖大戶擔任,靠經驗做事居多,很難適應現代農牧業規?;a的要求。大部分合作社依靠當地特色優勢資源發展經營,由于認知有限,對合作社及其產品的定位模糊不清,在做大做強產業、創優創牌方面的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
4.資金支持不保證。大部分合作社的運作缺乏外部力量的扶持,尤其是各大商業銀行的信貸支持。如《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財政應適當安排資金,支持農民合作組織的建設,以促進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各項配套政策,實際上無法安排到位。
三、對策建議
1.強化組織領導。根據屬地管理原則,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相關單位工作職責,建立農牧、工商、質監、金融、稅務等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為合作社與職能部門工作交流搭建平臺。
2.加大宣傳引導。充分利用每年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宣傳月,結合送農牧業科技下鄉活動,廣泛深入宣傳法律法規,提高思想認識,引導農牧民積極參與創建專業合作社。
關鍵詞農業;發展現狀;發展空間;對策;青海格爾木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0)01-0363-02
青海格爾木是我國生態環境很脆弱的地區之一,也是當前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地區之一,礦產資源豐富,以工業為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圍繞資源開發提供蔬菜、肉類、蛋奶等生活需求品,大力發展綠洲農業,通過荒漠化治理,穩定生態環境,遏制綠洲農業退化的趨勢,利用山川奇貌發展獨特的旅游業,帶動產業的發展。格爾木市的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常駐人口已由2000年的16萬人左右增加到現在的35萬人,格爾木市作為進藏物資的后勤保障基地同時還將擔負西藏地區部分農產品的供應,也是格爾木市農業發展的機遇和方向。格爾木市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地域差異大,不同農業生產區域生產特點明顯不同。近兩年來格爾木市充分利用天然的地理條件及氣候條件,建立了格爾木枸杞種植基地、蔬菜種植基地、格爾木紫皮大蒜生產基地、青稞種植基地、馬鈴薯種植基地[1]。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提升了農業綜合經濟效益,充分發揮格爾木市農業資源優勢,發展了特色農作物生產,促進格爾木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1格爾木市農業區發展現狀
格爾木市農業總播種面積已達4 053hm2,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 577hm2,蔬菜播種面積589hm2,油料播種面積209 hm2,枸杞1 549hm2,水果3.5hm2;糧食作物總產量達到1.067 萬t,蔬菜總產量3.01萬t,油料總產量940t。
1.1郭勒木德鄉蔬菜、小麥產區
郭勒木德是距市區較近的一個鄉,該鄉有23個行政村,各村分布不集中、分散?,F有農業耕地面積1 492.8hm2,因每個村距離市區遠近、土壤條件、基礎設施等有差異,農業生產特點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其中新樂村、中村、西村主要以大田糧油作物為主。新樂村、中村、西村距市區較遠,水利設施不完善、農田灌溉條件較差、土壤質地較差,不適宜發展設施農業,目前和今后主要還是以小麥、油菜、枸杞、大蒜等作物為主。小島村、鹽橋、城北、新華、東村等村以日光節能溫室溫棚等設施進行蔬菜生產。小島村、鹽橋、城北、新華、東村等現已建成日光節能溫室2 000余座,年生產蔬菜2萬t左右,提高了格爾木市的蔬菜自給率,蔬菜自給率已達60%。寶庫村主要以反季節蔬菜生產為主。格爾木地區大田萵筍的種植,是針對北方地區市場萵筍上市的時間空檔,春夏萵筍在4月下旬至7月下旬上市,秋萵筍9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上市,格爾木地區的萵筍剛好在8月至9月底上市,為格爾木地區發展萵筍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也為該地調整種植業內部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機遇。2009年寶庫村種植反季節萵筍133.3hm2,所產反季節萵筍遠銷西寧、蘭州、西安等地,有很大的市場,寶庫村現已成為格爾木市的反季節萵筍生產基地。
1.2大格勒鄉大蒜、枸杞、青稞產區
大格勒鄉雖距市區較遠,但該鄉地處109國道89km處,交通便利,信息靈通,農業耕地面積為673.5hm2。紫皮大蒜、青稞是該鄉的拳頭產品。紫皮大蒜因個大、辛辣味濃、品質優良而聞名于省內外,遠銷四川、寧夏、陜西、西藏、西寧等地,深受各地群眾的青睞。大格勒鄉種植生產的青稞品質優良,深受藏區藏族同胞的歡迎,最近幾年,大格勒鄉與西藏聶榮等縣連續多年簽訂了青稞定購合同。在今后的生產中,紫皮大蒜、青稞的種植將成為大格勒鄉的主導產業。枸杞是近兩年剛興起的經濟作物,大格勒鄉也已經成為青海省柴達木枸杞種植的一個基地。
1.3烏圖美仁鄉小灶火馬鈴薯、青稞產區
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小灶火灌區,距市區逾120km,該地區農業面積為236.8hm2,主要生產馬鈴薯、青稞、小麥、油菜。馬鈴薯、青稞是該地區的拳頭產品。生產出的馬鈴薯淀粉含量高、口感好、品質優良,已為格爾木人民所鐘愛。但由于距離格爾木市區較遠,交通不便,運輸成本較高,地理位置是制約該地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
1.4農墾集團農業區
農墾集團農業區土地總面積118 519.8hm2。2009年各類農作物播種面積1 638.5hm2,其中小麥274.2hm2、青稞434 hm2、馬鈴薯23.6hm2、油菜141hm2、蔬菜268hm2、瓜果3.3 hm2、牧草6.3hm2,枸杞種植面積487.7hm2(耕地種植);蔬菜日光節能溫室2 278座,面積129.3hm2,塑料大棚108座,面積2.7hm2,小拱棚32座,面積0.8hm2;退耕還林679.7 hm2,公益林面積17 258.4hm2;可利用草原面積6 666.6hm2。牲畜存欄數31 000只(峰、匹)。農墾集團是格爾木市主要的農業生產區,它離市區近,蔬菜大棚多,全市80%的蔬菜由農墾集團園藝公司提供。
2農業生產區域發展空間
2.1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促進農業產業升級
小島村、鹽橋、城北、新華、東村、農墾園藝公司日光溫室周年大部分生產的主要是西紅柿、黃瓜等利潤較低的普通蔬菜,在今后,如要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需推廣種植一些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的花卉、菌類等利潤較高的經濟作物,以提高經濟效益、實現農民增收;新華村、城北等部分地塊存在著地下水位較高、土壤含鹽量高、土壤容易翻漿、泛堿的問題,是目前制約地蔬菜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今后需在鹽堿地改良地、引進無土栽培技術等方面下功夫,以提高日光節能溫室等農業設施的生產能力,從而增加農民收入[2]。
2.2積極發展良種繁育和種子產業化生產基地
小灶火地區周圍基本上是戈壁和草原,距離市區較遠,在作物種子繁育方面,有較好的條件。今后應在這方面安排一些優良種子繁育的產業化項目,使其發展成為格爾木市的良種繁育和種子產業化生產基地。
3發展對策
3.1發揮科技帶動作用
近幾年,格爾木市共引進推廣新技術300多項、新品種260多個,引進開發新技術100多項,無土栽培、立體種植等新技術在蔬菜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組織實施蔬菜安全生產方面的科技計劃項目22項之多。其中,格爾木市承擔的“十五”重大科技專項“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及信息體息建設項目”、“格爾木市優良新品種繁育推廣項目”都取得了成果。以項目為依托,全市制定了一系列蔬菜標準化生產規范,把產、加、銷等各個環節全部納入了標準化管理范圍。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把推廣農業科技作為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來抓,大力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3]。加快設施栽培、無公害栽培、標準化栽培等重大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快糧、油、菜等主導農業的優良品種引進與推廣,加快先進農機具、高效環保農藥、化肥、飼料等農資新品種的引進與推廣,大力引進農產品加工、包裝、保鮮、貯運等先進技術。以科技示范為重點,大力抓好科技示范場的建設,促進先進技術和新品種的應用,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堅持走科技興農發展道路,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體系,加快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大力推廣良種良法,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和農產品的品質和檔次。農技部門應因地制宜地推廣市場需求的新品種、新技術,提高格爾木地區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努力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質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使科技的創新作用成為農民新的增收點。
3.2優化種植業結構
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從國際國內市場的角度,重新審視自身的比較優勢,堅持以效益為主的方向,突出高原特色,加強分類指導,對農業生產力進行一次重新布局,努力實現農業結構的生產區域化、區域特色化、特色規?;R皇钦{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充分利用青海省冷涼性氣候和污染較少的優勢,面向市場,對已經初步形成產業的青稞、反季節蔬菜、枸杞、紫皮大蒜、優良種子、馬鈴薯等特色農產品生產規模,著力由小調大,提高規模效益。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大力推廣中藏藥材、球根類花卉和優質果品生產,逐步培育壯大,形成新的特色產業。二是調整區域布局結構。從全市區域上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在城鎮郊區要大力發展城郊型現代農業,種植反季節蔬菜、特種水果,增加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和特色農產品生產,重點發展反季節蔬菜、高原特色花卉,建設高科技示范園區,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示范效應;對于遠郊農業區,重點發展優質專用青稞、優質枸杞、紫皮大蒜、優質蔬菜種子。三是品種調特占市場。2009年中央1號文件也提出,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盡快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4]。格爾木市農作物品種雖然不多,但也有好多名特優稀農牧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如青稞、枸杞、良種。在結構調整中,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品種,引導農牧民發展特色農牧業,做到“人無我有”,對有市場潛力的傳統品種,也要運用高新技術嫁接,提高產品檔次,做到“人有我優、你優我特、你特我新、你新我精”,這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3.3加快制定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調整農產品品質結構,制定嚴格的農產品質量標準。用嚴格的、科學合理的質量標準,有效地指導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杜絕劣質農產品的生產,體現優質優價,加快實施綠色品牌戰略,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生產,綠色食品不僅國內市場潛力大,而且在國外具有更大的潛力。由于國內外對綠色食品需求不斷增長,因此綠色食品的價格看好,其經濟效益也十分可觀,適于作為支柱型創匯農業發展。要站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把綠色食品生產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及早地重視起來,促進農民增收。在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力度、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等方面多做文章,多方爭取項目、爭取資金,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投資力度,為農業生產經營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3.4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流動
積極發展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積極培育農村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及中介組織,認真做好政策指導和各項服務工作,為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創造良好環境,逐步實現農戶分散經營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達到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地經濟、富一方百姓的目的。重點抓好反季節萵筍生產基地、優質枸杞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紫皮大蒜種植基地、優質青稞、優質馬鈴薯生產基地等農業生產基地建設,以促進格爾木地區無公害蔬菜、良種繁育、設施農業、特色農產品等產業的發展,加快特色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外資、民資和工商資本創辦龍頭企業,培育農產品生產、加工的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格爾木地區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同時把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與農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由種植業向多種經營、鄉鎮企業轉移,使農村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得到合理安置,以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4參考文獻
[1] 丁忠兵.實施品牌戰略帶動青海農業發展[j].柴達木開發研究,2003(5):46-48.
[2] 李鴻霞.青海藏區農牧業循環經濟發展研究[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82-84.
關鍵詞:農民;災害;農業保險;體系建設
一、木蘭縣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根據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開展農業保險的有關精神,木蘭縣提出發展農業保險的工作意見,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木蘭縣下設了分支機構,成為木蘭縣首家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由縣農委和縣農經管站組織開辦了各鄉鎮農經管站長和各村村長、村委會成員及一些種養大戶參加農業保險培訓班,請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木蘭縣分支機構總經理講解了農業保險業務和一些有關農業保險知識及農業保險理賠流程。
目前,人保財險是木蘭縣唯一的農業保險機構,機構全稱為“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共下設網點11家,木蘭縣農業保險的一個發展現狀就是農業保險過于單一。截至2013年,人保財險才在木蘭縣開展養殖業保險業務,據調查在部分山區鄉鎮,許多農民根本不知道人保財險在木蘭縣還開展了養殖業農業保險的,更是很少有人知道該保險公司有哪些農業險種。
二、木蘭縣農業保險發展存在問題
(1)部分農戶缺乏購買意愿。通過木蘭縣下設的11家網點信息反饋中了解到,目前在木蘭縣仍有部分農戶缺乏對農業保險的認可,進而導致這部分農戶沒有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農業保險機構(也即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基層的宣傳業務存在不足,導致許多農戶因對農業保險缺乏認識而沒有購買農業保險;二是部分農民存在僥幸心理,認為自己的農田或者家畜不會有太大的風險,即使購買了農業保險也是“白花錢”,索性對農業保險的許多作用也無視掉;三是由于種植面積或養殖規模的限制,許多農戶不愿意為一畝地或者一頭牲畜購買保險,認為如此小的規模還“不夠麻煩的”。由于以上原因導致木蘭縣部分農戶對農業保險缺乏購買意愿。
(2)部分農戶無法接受現有保費標準。對木蘭縣300戶農戶的農業保險參保情況進行相關抽樣調查顯示:對農業保險“完全不清楚”和“一無所知”的農戶占農戶調查總數的17.83%。1/5對農業保險的認識僅僅是停留在“聽說過”水平上。在木蘭縣,如果除掉政府對農業保險的補貼,那么農業保險的純保險費一般應占農作物價值的15%左右,對農業保險的相關管理費用約為農作物價值的50%,盡管近年來木蘭縣現行的政策性農業保險費率2%-10%,同時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各地區都對農業保險費進行了較高的相關補貼,大部分地區的補貼達到了保費的40%-80%,但相對于一般財產險的保險費率,木蘭縣的農業保險費率仍然非常高,農業的比較效益低下,農民收入相對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農戶的種植利潤相對偏低,就無法接受現行狀況下的保費標準。
(3)投保人結構惡化。投保人結構惡化這一情況主要是從保險機構角度來分析的。由于農業尤其是種植業地理條件的特殊性,不同地理位置所具有的風險是不同的。在自然災害發生概率較低的地區,從農業保險的需求角度來講,大多數農戶是不會選擇購買農業保險的,尤其是在種植面積較小,相關的配套設施比較完善的情況下,農戶所承擔的自然風險是相對較小的;相反,在自然災害發生概率較高的地區,大多數農戶則會從規避風險的角度來盡最大可能地購買農業保險。從農業保險機構的角度來看,在長期狀態下,農業保險的投保人結構將會出現惡化。
(4)農業保險經營技術落后。農業保險經營技術的落后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種植業保險中的自然災害現場勘察、災后理賠以及理賠時間確定等。以災后理賠為例,如農戶的農田遭受了較重的冰雹災害,但并未絕產,與該農田所在地區秋收前遭受了較大的霜凍災害,但該農田并未受凍。此時該地區的農田平均產出水平非常低,保險公司無法以一個合理的平均產出水平對該農戶進行理賠。在類似的情況下,如果保險公司沒有一套完整的經營技術,則會在農戶與保險公司之間產生矛盾,嚴重時甚至會影響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
三、提高木蘭縣農業保險發展水平的對策建議
(1)加強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參保意識。針對農戶缺乏對農業保險購買意愿的情況,保險機構應該在合理范圍內加大對農業保險的宣傳力度,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通過對保險機構的基層員工進行培訓,提高員工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讓農戶感受到保險機構的正規性,確保農戶在理賠范圍內一定能夠得到合理賠償;二是通過新聞媒體加大對農業保險的宣傳力度,使農民對農業保險的險種、費用、作用及價值有足夠的了解;三是在必要的情況下,保險機構可以采取一定的“促銷”策略,讓農戶從“實踐”的角度對農業保險有切實的了解。
(2)提高政府補貼力度。在部分農戶仍然無法承擔現有保費金額的情況下,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一定得補貼。國內外的實踐反復證明:發展農業保險,如果沒有充足的政府補貼,從長遠來看,無論采用何種農險模式,其保障作用都很有限。當前,木蘭縣財力還比較有限,財政補貼應堅持基本保障的原則,保險機構在保險標的的選擇上,應首先選擇關系國計民生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并主要實行保費補貼。把木蘭縣長期實行的以直接的農業補貼、價格補貼和發生自燃災害時中央財政的救濟款,逐步轉到對農業保險的投入上。
(3)對投保農戶進行風險分級。對于投保人結構惡化這一現象,政府和保險公司應當予以重視,以防止投保人結構惡化的進一步擴大,影響農業保險的穩定發展。本文認為,應通過多投保的農戶進行風險分級來預防這一現象的惡化。保險機構可以在取得地方基層政府的支持下,對農戶種植土地的所處地理位置、歷年經營情況及近年來自然災害的發生概率進行一定得了解并收集相關數據,對所取得的數據進行處理,綜合各方面的風險因素,對投保農戶種植土地的風險發生概率進行等級劃分,對不同風險等級的農戶收取不同金額的保險費用,確保投保農戶的結構不會進一步惡化。
(4)提升農業保險經營技術。提升農業保險的經營技術是加快農業保險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保障農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提升農業保險經營技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合理的農業保險人力資源開發機制,確保農業保險機構中的基層人員能夠對基本保險業務充分了解的同時,還能夠對種植業和養殖業方面的技術、流程及經驗等有相對足夠的了解;二是成立相關的研究機構,對農戶風險等級劃分、現場勘查、災后理賠等多方面進行專業性的研究,確保各項業務辦理的合理性;三是完善農業保險的內部監督機制,確保保險機構內部業務員能夠在合規的情況下進行基本業務辦理,保障保險機構和農戶雙方的合法權益。(作者單位:東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李文.關于我國農業保險法律制度建設的思考[J].特區經濟,2011(02).
[2]吳利紅,婁偉平,姚益平,等.水稻農業氣象指數保險產品設計――以浙江省為例[J].中國農業科學,2010(23).
[3]侯玲玲,穆月英,曾玉珍.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及其對農戶購買保險影響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0(04).
[4]孫香玉,鐘甫寧.對農業保險補貼的福利經濟學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