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7 16:11:06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數學課堂筆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課堂筆記;數學、高中、現狀
一、引言
數學課堂筆記是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學習的書面記錄,是一種學生邊聽取老師講授邊記載講課信息的重要學習方式,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是學生聽課注意力集中程度以及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綜合體現,它直接影響到數學學習和學習成績。本文通過數據統計,調查高中學生數學課堂筆記存在的問題,找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和建議。
1、問題的提出
作為一名高中一線的數學教師,通過對一些數學課堂授課的了解,有不少學生不會做數學課堂筆記;也有的學生沒有做數學課堂筆記的習慣,想起一些就記一些;也有的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聽講也不做筆記,而是做一些與課堂學習無關的事情;也有的學生想記下老師講的所有內容,忽視了聽課和思考。
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認真做好數學課堂筆記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有利于手腦并用和日后的學習查閱、整理和復習;做好數學課堂筆記,可以有效地監控數學學習過程,集中聽課注意力,幫助理解聽課內容,促進積極和創新思維,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增強聽課效果;做好數學課堂筆記還可以發揮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激活記憶,為復習考試提供重要依據,從而對數學成績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
二、數學課堂筆記對數學學習、數學成績的影響
我們研究記錄數學筆記是否對學習數學有幫助以及是否可以提高數學成績都分為兩種選項。首先,我們假設數學課堂記錄對學習數學和提高助學成績是獨立的,不具有相關關系,我們利用配對樣本的T檢驗,可以測出這兩個之間是否具有相關關系,即是相互獨立的,還是相互關聯的?抽取臨汾市的某所學校的高一兩個班級的學生,理科397班和文科399班,作為調查對象.共發出調查問卷共100份(有效試卷79份,有效回收率為79%),最終調查結果見如下表1:
配對樣本T檢驗簡單相關關系檢驗結果:
通過配對樣本T檢驗簡單相關關系檢驗結果來看,由于0.073>0.05,所以記錄數學課堂筆記對學習數學不具有明顯的線性相關關系,但是,0.040
三、思考和建議
3.1主要結論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還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教師普遍缺乏對記數學筆記、復習數學筆記的方法指導。
(2)學生沒有養成有效的記錄數學課堂筆記的習慣。
(3)學生沒有自己的記錄數學課堂筆記的格式與方法。
(4)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數學課堂筆記存在差異性,整體上看,理科生的數學課堂筆記比文科生的要好一些。
3.2有關數學課堂筆記建議
本文對高中數學課堂筆記的進行了多角度分析,為了構建高中數學高效課堂提供了實踐基礎.同時,結合本文提出有關數學課堂筆記的一些建議。從而培養學生科學的記錄數學課堂筆記。
(1)明確數學課堂中記錄筆記所側重的數學內容
許多學生不會作課堂筆記,往往將老師講的、黑板上寫的、畫的,一古腦兒地記下來,把課堂筆記變成了課堂記錄,結果是上課時手忙腳亂,下課后仍然是一知半解。因此,要作好課堂筆記,提高聽課水平和效率,應該明確記錄筆記所側重的數學內容,即記新知和要點、記疑點和問題、記心得和頓悟。
(2)確定記數學筆記的地方
如果記數學筆記的地方是記在課本上的筆記,也應該有一定的習慣,即把什么知識記在課本的什么地方,要心中有數。如數學公理、定理的推導過程可以記錄課題空白地方記,如果課本的空白處不夠空間,:還可以再添加插頁,粘貼在課本的相應位置,并作好標記。這樣井然有序的筆記對數學學習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如果有專用的數學筆記記錄本更好。
(3)聽記結合
有的學生上課只顧記不顧聽,往往記了一節課,對新學內容仍一無所知,記的筆記既無條理,又不完整,難以明白,結果事倍功半;有的學生只顧聽不顧記,結果過后如墜人云山霧海,對知識一知半解。因此,解決聽和記的矛盾就十分必要。聽和記看來似乎相互矛盾,實際上卻是統一的。筆記能抓住關鍵、重點,記得簡明扼要、詳略得當,聽課就抓住了重點,抓住了關鍵。但一定必須以聽講為主,以筆記為輔,千萬不可舍本逐末。
(4)自己的數學課堂筆記格式
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總結,希望學生形成自己的數學課堂筆記格式,在這兒推薦一種,將筆記分為主欄、回憶欄、思考欄三大塊。在聽課過程中,將教師的講授與板書內容記在主欄里;及時簡化主欄內容,以摘要形式將聽課筆記整理概括出來,寫在回憶欄里;將主欄遮住,用回憶欄的摘要作暗示,用自己理解的語言復述上課內容,然后進行對照檢查;在思考欄中記下自己的心得和體會;每周花10分鐘左右的時間快速復習筆記,主要看回憶欄。①
3.3研究的不足之處
根據調查結果,對數學課堂筆記的關系從多角度進行了論述,但從中不僅了解自己所學知識的匱乏外,而且發現了調查和研究中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條件限制,無法在高中各年級中做大量的調查與實驗,實驗結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有待進一步驗證。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筆記;意義;探討
高中數學的課堂筆記整理,主要是指學生將教師教授的內容進行整理和記錄,進而為課后復習提供保障。在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習過程中,課堂筆記對于學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學生并不會整理課堂筆記,課堂筆記的作用還不能充分發揮出來。因此,對高中數學課堂筆記的整理工作進行相關探討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高中數學課堂筆記整理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在高中數學學習過程中,數學課堂筆記是一個由聯想到分析再到文字的過程。在記課堂筆記的過程中,學生應該集中注意力,并在短時間內記錄盡可能多的教學內容,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并不能聽懂和消化教師所講的內容,將這部分內容記成筆記,在課后進行思考和消化,通過這一過程,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也有了顯著提高。
2.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高中數學的教材內容是無法滿足高考要求和學生需求的。因此,有經驗的數學教師都會適當擴充教學內容,這部分擴充的內容就是學生課堂筆記需要記錄的重點。學生對課堂筆記進行整理,能夠加深對所擴展內容的理解,也就能夠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因此高中數學課堂對課堂筆記的整理是十分重要的。
3.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鞏固
在高中數學課堂學習過程中,課堂筆記能夠幫助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點進行鞏固。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都會將自己整理的筆記進行整理和回顧。復習筆記的學生往往能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因此,高中數學課堂筆記的整理,能夠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鞏固,進而有效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
二、關于高中數學課堂筆記整理的探討
1.培養學生記課堂筆記的習慣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應該培養學生記筆記的習慣。新教材的空白比較多,學生可以將一部分知識點記在書本的空白處,但是要注意不能隨意記錄,該記錄在相關知識的旁邊,便于學生及時復習,也能夠對課堂上所講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例如,筆者在教授重點知識時會停頓下來,給學生記筆記的時間,并會將一些擴充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根據筆記完成課后的復習工作。
2.對容易出錯的數學知識進行整理
在高中數學學習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容易混淆的數學知識,對這部分數學知識進行整理,可以采取記筆記的形式。例如,筆者在講解“利用判別式求值域”這一知識點時,告訴學生不要忘記討論,這是很多學生經常忽略的重點內容,需要記錄到課堂筆記上,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記憶,避免學生在做習題的過程中出現嚴重的失誤,便于學生查缺補漏,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3.對課堂上需要整理的內容進行明確
在對課堂筆記進行整理的過程中,數學教師應該明確學生的筆記內容,數學課堂筆記主要就是“四記”:第一,對教師的授課思路進行記錄,明確課堂上研究的問題是怎樣提出的,并需要采用怎樣的方法進行解答;第二,對課程綱要進行記錄,這個過程主要是對課程結構和邏輯線索進行記錄;第三,對課程要點進行記錄,這部分內容主要就是對數學課本中的定義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進行記錄,并牢記教師在課堂上的補充內容;第四,對課堂上來不及弄懂的問題進行記錄,以便能夠在課后進行梳理并解決。
4.高中數學課堂筆記要簡潔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越是簡潔的筆記,越高效。因此,筆者經常告訴學生,做筆記應該簡潔高效,用最少的字記錄最多的內容。同時,還應該正確處理“聽”“看”“思考”“記錄”四者之間的關系,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會出現被動局面。筆者一直提醒自己的學生,在課堂上要抓住教師停頓的機會,一邊思考一邊進行記錄,有疑問可以在課后向同學或教師請教,這樣數學教學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5.及時做好歸納整理
很多學生在課堂上都是邊聽邊記筆記,這容易造成筆記上面的內容混亂。因此,需要學生及時做好筆記的整理,及時對自己的筆記進行歸納和整理,便于以后的復習。
總而言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課堂筆記的整理工作十分重要。數學課堂筆記的整理應該引起更多教師和學生的重視。
參考文獻:
[1]李佳.高中數學筆記有效性之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x研究對象與方法
1. 對象
2015年4月通過抽樣的方法,選取高一8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51人,女生49人. 80名學生分成三個層次,多次考試成績基本穩定在班級前十名的作為學優生一層;多次考試成績基本穩定在班級后十名作為學困生一層;其余作為中間一層.
2. 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調查法.問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課堂筆記的記錄習慣和對課堂筆記重要性的認知;第二部分是不同課型學生課堂筆記的記錄策略和課后筆記使用情況.發放問卷80份,收回有效問卷71份,其中男生35份,女生36份. 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對其中的13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訪談調查.
3. 資料統計分析
采用spss19系統軟件分析,對不同數學程度的學生進行各項的差異性比較.
問卷調查結果
1. 女學生更需要數學學習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導
由表1可見,學優生中,男生比例占86.7%遠高于女生的13.3%;反之,學困生中女生占73.3%,存在顯著差異. 說明有更多比例女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習方法和策略存在不足,需要教師對其在數學學習上的指導.
2. 數學概念課上,學優生和學困生在課堂筆記策略和課后筆記使用上沒有顯著區別
由表2可見,概念課上,學生的筆記策略基本都是采用在書中標注的方法,50%左右的學生會在課后再理解消化數學概念,這一比例學優生略高于學困生.
3. 數學命題課上,學優生更注重課后對所學的公式、定理進行再次推導
由表3可見,學優生與學困生在數學命題課上的筆記策略沒有顯著區別,但學優生更重視公式、定理的推導過程.在課后的筆記使用上,有更多比例的學優生課后會對所學的公式或定理進行再次推導.
4. 數學例題課上,學優生與學困生的筆記策略存在顯著差異
學困生在數學例題課上,有較大比例的學生習慣于把上課老師寫的全部都記下來,基本沒有自己的選擇和取舍;而學優生基本都是有選擇地進行記錄,特別是重點記錄了老師總結的方法和知識.
從結果可以看出,學優生在課內更重視聽講與練習,有選擇性地記錄數學課堂上的內容. 而學困生在數學課堂筆記的記錄過程中,缺少自主的選擇,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筆記的記錄過程,影響了聽課的效率.
5. 解題過程中,學困生更依賴數學課堂筆記
有73.3%學困生,在做數學作業過程中會經常翻看課堂筆記,這一比例要遠高于學優生的20%,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學困生在做作業時非常依賴課堂筆記,課堂的有效掌握率低,若碰到筆記中沒有的題目類型,學困生就很難自主解決.
6. 在復習使用課堂筆記時,學優生和學困生使用筆記的方式是不同的
大部分學困生習慣于把筆記內容進行閱讀式的復習使用;而學優生,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筆記中的內容進行有選擇性的復習.
訪談調查結果
為了進一步研究學優生與學困生在數學課堂筆記的記錄策略和使用情況的具體差異,筆者對部分學生進行訪談調查,訪談調查的結果如下.
1. 學優生與學困生對數學概念的重視程度不一樣
學優生不僅在課堂內對概念的聽講較為重視,課后都會對新接觸的概念進行再理解;學困生課后基本不再關注數學概念,認為數學概念對解題沒有幫助.
2. 學優生與學困生選擇數學命題的記憶方式不同
學優生為了達到有效理解和記憶數學公式和定理的目的,經常性地在課后把公式和定理進行重新推導,關注數學命題的前因后果;而程度差的學生,只關注公式和定理本身,課后解題過程中習慣于頻繁地翻閱書本中的定理和公式,記憶效果較差,遺忘率較高.
3. 學優生在數學例題課上的筆記策略是有選擇性的記錄
學優生在數學例題課上,選擇的筆記策略是先自己做題,對自己能夠順利解決的問題不做筆記;對解題方法比較新穎的或沒有理解透徹的,自己解決比較困難的,會選擇做筆記,在課后會對課堂上選擇性記錄的筆記進行再理解,并重新對筆記中的例題重新做一遍.
在數學例題課上,絕大部分學困生選擇把課堂內所有例題的題目和解答過程都記錄下來;也存在少部分學生選擇自己能理解的進行記錄;也存在極少部分男生基本沒有課堂筆記.
4. 學優生與學困生課后對作業、試題講評課筆記的使用上存在不同
學優生與學困生在作業、試題講評課上的筆記策略沒有顯著差異. 學優生當天在課后對錯題會選擇重新做一遍,并整理錯題,有選擇的記錄到錯題本中.復習時特別關注錯誤的原因和正確的解題方法,對具體解題過程關注較少. 學困生,課后極少關注錯題,基本沒有重新做一做錯題的習慣,對課堂筆記的利用不足.
討論
1. 重視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是學好數學的基礎
“概念理解”、“技能習得”、“問題解決”是數學教學的三大基本任務,同樣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任務,理解數學概念是學好數學的起點. 學生只有正真理解了數學概念,才能提高數學能力,理解數學思想,掌握數學方法.
2. 有選擇性的記錄筆記是數學課堂筆記的有效策略之一
數學課堂筆記是一把雙刃劍,好的課堂筆記策略能有效提高數學能力,不好的課堂筆記策略反而會影響數學的學習. 缺少自主選擇的筆記策略往往是抄錄教師的板書,學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筆記的抄錄過程中,思維處于停滯狀態,影響對數學基本知識的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和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降低了課堂效率.
數學課堂筆記不應成為數學課堂的簡單重復,要利用課堂筆記促進自身數學能力的提高,筆記內容就必須要有更高的起點,包括方法知識的提煉、內容的概括和困難問題的解決等.
經過一年的“理論實踐理論”教學經驗探索,撰寫了探究式教學理論、五環節教學設計理論、多元教學效果測評在實踐中應用案例,形成了具有較好實效的應用理論。在歷時一月的應用推廣中我課題組的理論成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課題組教師在研究過程中提升了業務素質和研究技能,學生在新型教學模式下培養了學習興趣、提高了解題能力、形成科學的學習態度。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五環節教學設計多元教學效果測評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我國新課程改革要求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從簡單地進行知識傳授的教學方法中脫離出來,既要重視傳授知識的結果,也要重視傳授知識的過程和傳授知識的方法。眾所周知,教學設計決定了教學的效果,教學的設計圍繞三維目標展開,對于三維目標的研究是數學教學者的迫切需要和高中的數學教學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需要。為積極建構與新課程教學實踐相適應的教學設計理論和操作體系,為教師實施有效教學提供支持,在新課程理念向教學實踐轉化過程中,使新課程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從而推動教學效益和質量得以提升,這是一項相當浩大的工程。本課題組承擔這項浩大工程中關于三維目標之一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在高中數學新課標(人教A版)必修2第2章教學設計的研究。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我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對課堂教學探究式教學設計進行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出臺和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重視學生課堂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教學設計理論和實踐研究也受到更多的重視,有了很多成果。從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可以看出,各個國家對重視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理論研究都在不斷推進,但是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研究的卻相對較少,基本上都是將教育學中教學設計理論加上數學的例子組合而成,忽視了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特別是針對性地開展某一知識模塊內容的教學設計研究還很少。教師應該怎樣培養學生學會主動地發現數學問題,確定并分析數學問題、合作意識及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意識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習過程的效率和重視方法的選擇,還亟待進一步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和意義
1、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第一階段采用文獻研究法奠定理論基礎、提升理論素養)。
(2)行動研究法(第二階段采用行動研究法預診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實施問 題解決設想方案、檢測問題解決效果、分析存在原因、提出改進設想)。
(3)抽樣調查法(第二階段教學效果檢測過程采用抽樣調查法,確保對象具有代表性、結果具有有效性)。
(4)經驗總結法 (第三階段采用經驗總結法總結課題研究經驗形成研究結論)。
2、研究的意義
(1)將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目標落實到具體的知識章節中,實現數學教學由教師為主體向學生為主體的轉變。
(2) 通過教學設計研究,尋求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方法,形成可操作性較高的教學設計理論。
(3)通過對高中數學(人教A版)必修2第2章第2節3個小節6個課時教學內容做教學設計研究給廣大數學教師以教學設計上的參考。
(4)為研究其他教學內容的課題組提供借鑒素材,推動整個新課改教材的教學設計研究。
(5)通過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思考、研究,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全面提高中學生的數學素養。
四、研究過程
1、明確課題組成員,制定分工方案,課題組成員根據分工方案認真研讀理論書籍、相關論文材料,做好讀書筆記,奠定課題研究理論基礎(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
我校承接課題后,積極組織我校數學教學一線教師參加課題研究,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并于當月召開課題開題報告會,制定了課題組成員分工方案。明確了以下分工:
安尊朝:主持課題組全面工作,督促和協調各成員間的工作安排,負責課題研究方案設計; 定期召開課題研究交流會;負責《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研究》論文的撰寫;完成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和工作報告。
黎祥權、羅實強:重點研究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過程與方法”設計、實施上存在的優點和不足;負責《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教學設計、實施上的優點和不足》論文的撰寫。
譚益強、葉正悠、趙麗娟:重點對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過程與方法”設計和實施上進行問卷調查和課外交流,掌握目標達成度,并負責理論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安飛、徐亞明、陳慶芬:負責《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的教學設計的撰寫及整理;負責課堂教學中典型案例(成功與失敗案例)的收集與整理及課題成果匯編。
劉來兵:負責各次會議的記錄、攝像、圖片收集、資料收集,協助完成結提報告和論文。
介于對課題研究需要理論支撐,課題組組織課題組成員研讀下列書籍、理論材料:
《課堂教學論》、《新教材將會給教師帶來些什么——談新教材新功能》、《高中數學新課程理論研究與實踐》、《數學教學研究與案例》、《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等。
2、課題組成員共同擬定課題實施方案,組織對課題組成員課堂教學進行調研,收集舊教案,認真編寫新教案并對編寫的新教案共同研究、修改,進行課堂實施并對課堂實施效果及時進行學生抽樣調查,分析信息反饋(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
3、課題組成員對實施的課題進行經驗總結(找出成功之處、不足之處的案例)并認真分析、研究形成結論(文本)(2013年6月至2013年8月)。
4、課題組成員撰寫結題報告,對研究的課題申請結題(上交記錄、圖片、教案、論文等),課題完成(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
六、研究結論
1.本項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成果
(1)探究性教學是增加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的探究性教學空間,通過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2)五環節課堂教學結構對于優化教師教學設計結構、促進知識結構生成、引導學生認識知識本質和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課題組從課題研究實踐中總結出以下五個課堂教學環節:① 創設問題情境,明確學習目標;② 指導學生開展嘗試活動;③ 組織變式訓練;④ 認知結構的組織和再組織;⑤ 根據教學目標,及時反饋調節。
(3)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檢測結果做回歸分析對于提高數據分析質量,深度發掘影響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找準、找全問題成因有者重要作用。課題組在實施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通過努力探索、親身實踐、積極反思,確定了回歸分析在檢測教學效果方面的重要性。
2.本項研究所取得的應用成果
(1)課題組采用行動研究法診斷傳統教學法存在的不足,提出運用探究式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指導下自覺的、開放的、探究式教學活動從而落實教學目標的改進設想、運用開展實地授課方式驗證設想優劣、提出改進探究式教學的實踐操作完善設想。通過在實踐中反思理論上提出改進設想回到實踐中檢驗,讓學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識、在探究中學會用數學思維去思考和對數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在探究中形成科學的學習態度。
(2) 課題組在實施設計過程中嚴格落實五環節教學設計方法,有側重地開展重要環節的教學活動,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情況,針對性實施教學計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上分析看出,學生在課題組精心設計的五環節教學設計引導下,較大幅度提高了學習興趣、較大幅度增強了對新知識的認知和構建能力、較大程度提升了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4)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較大幅度提升,集體備課效率大大提高,對落實數學新課程教學目標有了比較明確的思路,能夠較好地通過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比較切實地將教師的課堂角色轉換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上來。
(5)我課題組經過實踐、反思設計的《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之探究性課堂教學效果問卷調查表》采用多指標檢測課堂教學效果較為客觀、真實地檢測了課堂教學效果。
八、致謝
感謝貴州省、銅仁市相關領導對我課題組的信任、指導和支持!
感謝思南縣教育局教研室相關領導、工作人員同志對我課題組研究工作的親切指導!
關鍵詞:傳統教學 弊端 信息技術 新課堂 必要性 重要性 教學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08
1 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分析
1.1 教學目標問題重重
首先,傳統教學對于不同學生設定同樣的教學目標,不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個體需求。這無形之中就給許多學生造成了心理壓力和情緒排斥。這不利于學生真正學習和掌握知識,目標地設定適得其反。
其次,教學目標太集中于對認知目標的凸顯而忽視了情感目標與人格目標。高中教學往往重點強調的是掌握所學知識,以應對考試。然而,被忽視的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要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人格得以健全,素質得以提升,情操得以升華,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再次,每堂課的教學目標也過于功利化。每堂課學習什么內容,要完成多少教學任務,都硬性地規定和計劃好了,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缺乏豐富性、動態性和趣味性。
1.2 教學方式弊端明顯
高中的課堂教學,通常都是以教師為主體,采取滿堂灌的方式。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師生互動性非常差。學生一味追求“聽懂”,而不是真正地學懂弄懂,整個過程中是被動地接受,缺乏主動的思考。這使得學生到底有沒有真正學到知識成為一個有待于被證實的問題。
1.3 考核辦法落后單一
高中的考核辦法永遠是一張試卷,一個分數。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辦法有它的合理性以及優點,但是同樣不能否認,它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弊端。由于考試都是統一安排,這就決定了它存在很多的偶然性。譬如,考試的時候某個平時學習很認真的學生生病了,某個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狀態不好發揮失常了,而某個平時不愛學習的學生考前臨時抱佛腳抱到了點子上,這樣就會導致考試結果與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真實情況大相徑庭。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不夠公平的。
2 高中信息技術新課堂教學措施的淺析初探
2.1 實施高中信息技術新課堂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簡析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而以計算機為載體,以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一直在改變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成為現代社會的人必需的素質。所以,學校教育應該從小培養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的能力,這是信息社會對現代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國家也將信息技術的教學改革列入了新課標改革的范疇,明文要求各學校真正重視信息技術新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并且嚴格執行。因此,探討和實施高中信息技術新課堂的教學,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2.2 實施高中信息技術新課堂的措施探討
2.2.1 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首要目標
通過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要使學生了解關于信息技術的基本文化常識和社會問題,學會正確獲取、選擇、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把信息技術變為一項持久的手段,以適應信息社會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這是教學必須達成的目標,即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基本養成。
2.2.2 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起點
高中的教學多理論且乏味,尤其在高考壓力下,學生的學多是處在一種消極接受、被動為之的狀態。要使學生真正在快樂中主動學習,興趣才是最好的驅動力。所以,信息技術新課堂的出發點,應該是通過獨特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只有具有了興趣,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才會相得益彰、相互促進,達到雙贏。
2.2.3 以學生的獨特性為教學出發點
信息技術的涵蓋面很廣,包括的方面很多,每個學生喜歡的側重面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學中要避免對每個學生的學習內容和目標進行整齊劃一的規定。而要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的愛好與興趣所在,盡量做到讓他們在掌握必須掌握的共同知識和技術的基礎上,有所側重地專研自己喜歡的方面,并盡可能對每個同學多一些指導。這就是因材施教思想的落實。
2.2.4 以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
教學的目的是育人,是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習知識、掌握知識,并通過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綜合素質。所以,教學理當以學生,而不是老師,作為主體。首先,老師應該改變滿堂灌的講授式教學,多關注一下學生的興趣、疑問,讓學生多思考、多發言,積極參與。另外,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進行小組互動學習。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還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力。
2.2.5 創新教學手段
信息技術是一門極具趣味性的課程。在教學中,可以大膽地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手段和方式。為了增強課堂的活躍性與豐富性,可以適當地進行一些小游戲、小比賽,如打字速度比賽,PPT制作比賽等等。這能極大地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促進學生進行創新和創作。
2.2.6 改革考核辦法
一張試卷,一個分數,這種傳統的考核辦法對于信息技術這門課程而言,尤其行不通。既然是信息技術,那么更傾向于是一門技術、一門技藝。筆者認為,在考核中,只限定大致的方向與內容,讓學生在所學范圍內自由發揮自主創造,才是真正掌握了所學知識與技巧,學以致用,學以創新的表現。
3 總結
直視并且克服傳統教學的弊端,探索高中信息技術新課堂,是一項長遠而艱巨的任務。目前,尚且處于初步探討的階段。因此,我們要不懈努力,孜孜以求,探索出信息技術新課堂的最佳模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新課程的教學實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北京師范大學課題組.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孫英娟.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生信息技術教學策略[J].信息技術教育,2007(1).
[4]李藝,李冬梅.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繼承與創新[Z].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關鍵詞:類比推理 類比思想 建構 課堂教學
一、類比推理及其特性
1.類比推理: 類比作為一種推理方法,它既不同于歸納推理也不同于演繹推理。應用類比推理可以在兩個不同知識領域之間實行知識的過渡,因此,人們常常把類比方法譽為理智的橋梁,是信息轉移的橋梁。經常有這樣的情況:長時間沉思于某一問題而未得解決,然而在某一時刻,在其沉思圈子之外有一個信息倒起了很大的啟發作用,觸發信息的過渡,使問題得以解決。這往往得益于類比。正如康德所說:“每當理智缺乏可靠論證的思路時,類比,這個方法往往能指引我們前進?!彼^類比是根據兩個對象之間的相似,把信息從一個對象轉移給另一個對象。類比的實質就是信息從模型向原型的轉移。
2.類比的特征:兩個對象的某些屬性是相同的,或者表面上毫無共同之處,只是在某種觀點上或某一抽象層次上是相似的,它的結論不是簡單的模仿、復制,而是創造性設想。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直覺思維能力的訓練,著重訓練學生的類比歸納猜想能力。類比推理是根據個人的經驗和直覺等推測某些結果的推理過程,是一種非邏輯推理。具有創新性, 主觀性,等特征。
二、類比推理的價值和意義
1.類比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學生的內驅力,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
在實際教學中,應多介紹一些大科學家的類比實例,介紹類比在科學發明發現中的重大作用,形成良好的氛圍。如計算機的誕生、飛機制造的歷史、伽利略的拋物實驗、楊振寧的“場論”等等一系列重大發明發現。繼而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平時解題過程中也有一系列的類比,這樣激勵學生大膽類比,猜想發現,最后論證。通過類比可以探索出很多新的知識、方法,尋求出與眾不同的解題思路,探索數學規律。由于類比是從特殊到特殊的一種猜測、推理,從一個已知的領域去探索另一個領域,而這正符合學生的好奇、去了解陌生世界的心理。因勢利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類比的欲望,而且提高了他們的類比興趣,養成良好的類比習慣。讓學生去主動地探索、研究新的知識。
2.通過類比可得新知
數學教材中,很多新的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先前的知識上發展而來的,在方法、思想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聯系。一旦學習的主體發現了這些聯系之間存在的相似性和可比較性,那么就可以利用原有的認知結構有效地學習新知識,同時也可以將先后的知識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3.通過類比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高中數學課程提出應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這也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當學生遇到一個陌生的問題時,有了類比的意識,他就會聯想一個在形式或方法上較為熟悉的問題來進行類比。發現其內在聯系,架起橋梁,溝通知識與知識、方法與方法之間的關聯,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去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4.類比是數學發現與創新的重要手段
類比就是一種大膽的合理的推理,它是創新的一種手段。因為有了類比,在研究一個問題時,學生將跳出一定的框架,不受現有知識的約束,根據其中的思想方法、表現形式等去利用其他的知識、方法來大膽提出設想、來找到具有創新性的解題方法。
三、類比推理的手段
1.通過類比“舊知”,構建知識體系
按照《課標》的要求教材是按照知識發展的順序來安排。知識和知識之間螺旋上升,構成了完整的體系,知識之間也存在著思想方法等聯系,教學就是要利用這種聯系讓學生利用舊知來探索新知。
在講授等比數列時,先回憶等差數列中的相關知識:
定義:an+1-an=d(d為常數),
通項公式:an=a1+(n-1)d,
性質:an=am+(n-m)d;
若m+n=p+q,則am+an=ap+aq。
通過小組合作,回憶舊知的證明推導方法,來類比得到新知,得到結論,給出證明。這種類比的方法可以廣泛地運用,
譬如,平面向量到空間向量的類比,平面解析幾何到立體幾何的類比等等。當然不僅是知識體系的類比,也可以包括一些常見的結論,如平面向量中“若=λ+μ且λ+μ=1,則P、A、B三點共線”,類比空間向量“若=x+y+z且x+y+z=1,則P、A、B、C四點共面”。
2.通過類比“方法”,領會其中思想
教師教學生,不僅是簡單地講解知識,不能僅滿足于讓學生模仿性地解題。更要讓學生學會一種思考的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遷移解題的能力。
定積分中求曲邊梯形的面積,步驟為“無限分割――以直代曲――求和――取極限”,核心為“以直代曲”。在同學們探討得出方法,理解思想方法之后,我給出思考題:“證明半球的體積為πR3”。同學們通過討論想出了分割的多種方法,①底面與圓面平行的若干圓柱;②底面與圓面垂直的若干小半圓柱;③圓錐。在討論中不斷克服困難,以高昂的斗志深化、鞏固了思想方法。
3.通過類比“形式”,發展創新思維
在解題的過程中應要求學生不拘一格,以發散的思維來觀察分析問題形式。問題情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兩個對象在表面上毫無共同之處,但通過觀察、創造條件,使兩者存在共同點,這種類比不是一種簡單的模仿,而是一種創造性。
譬如:(1)已知函數f(x)=ax+b,3a2+4b2=12,求證:當x∈[-1,1]時,|ax+b|≤。
分析:由3a2+4b2=12的形式聯想類比到橢圓的標準形式+=1,故設a=2cosθ,b=sinθ,
有|ax+b|=|2xcosθ+sinθ|≤≤,得證。
(2)解方程2x+xy=y2y+yz=z2z+zx=x
分析:觀察每個式子中都有一未知數為一次項,整理得y=z=x=,觀察形式類比聯想到正切的二倍角公式,
設x=tanθ,θ∈(-,),則y=tan2θ,z=tan4θ,x=tan8θ。
故有tanθ=tan8θ,
所以8θ=θ+kπ,θ=∈(-,),
即x=tan,y=tan,z= tan,k=0,±1,±2,±3。
四、培養學生類比意識的教學途徑
1.教師自身要有完善的知識體系和深厚的專業基本功
要想能順利地引導、組織學生去運用類比的思想去發現新知和創新解題,教師作為組織者一定要具有完善的知識體系和深厚的專業基本功,否則怎能發現不同板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怎能有效組織好類比教學,展示數學的內在和諧美,展示數學知識的統一性。因此在平時的鉆研中教師必須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把握知識的結構、去研究透知識表象背后的思想方法,不能思維定勢地去思考問題,對問題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通過自身的努力夯實專業基本功。
2.經常創設類比問題情境
要想培養學生的類比能力,教學中的類比問題情境顯得尤為重要。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恰如其分地創設類比聯想的問題情境,暴露數學的思維過程,把每一個環節展現給學生,讓學生觀察和類比?,F在的數學教材中,每章都有引人入勝的章頭圖,同時在很多小節中也有生活的實例,學生可以從實際問題中類比得到數學知識;同時,新教材在編排順序上按知識的發展順序進行,也利于教師在組織教學時進行前后的類比教學。
3.實行變式教學
應該說變式教學是中國教學中成功的環節,通過變式的教學讓學生分析、提煉出不同表象后面相同本質的東西,通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從而為進一步的主動類比提供可能。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遇到新的問題時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認識、把握,才能有新的想法。
4.教學過程中注重知識的生成
通過教學發現,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對類比能否順利實施開展起決定性作用,只有有了相關知識作為保障,才有“跳一跳摸得著”的可能。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更多在學生的主體活動中生成知識,教師作為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在自主的活動中感悟到其中的思想方法和內在聯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遇到新問題時浮現出已有的思想方法和不同知識形式來進行類比。否則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的灌輸,那么只是帶來僵硬的思維方式。
5.開展小組合作交流
考慮到中學生的思維的不成熟性、不完善性,類比教學有時對學生的要求可能相對較高,憑一己之力可能難以在短時間內發現內在聯系去達成目標。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可適時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式,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上一個諸葛亮”。通過合理搭配小組的構成,營造輕松的研討氛圍,讓平時思維不活躍的學生有勇于表現自己、展示自己的機會,通過小組的合作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構建知識。在通過展示成果的方式讓學生的主體活動充斥著課堂,去批判地接受新知的生成。
五、類比教學中的注意點
1.知識、方法的可類比性
教師在組織學生以類比的方式來學習探究新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所給材料和要探究知識之間一定要存在著形式、方法或思想等方面的聯系,不能讓學生的類比活動毫無頭緒,變成無方向的一種所謂的探究,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類比。譬如學生可以用類比的思想利用等差數列的相關性質來推導等比數列的相關性質,但你不能要求學生利用等差數列的求和方法來類比探究等比數列的求和方法。
2.類比中的科學性
類比雖然是一種大膽的猜想,但類比不能僅滿足于猜想,停留在猜想到的東西,還要進行科學性的驗證。筆者在一次復習教學中安排了以下看似相關的兩道題,
(1)在橢圓x2+8y2=8上找一點P,使點P到直線l:x-y+4=0的距離最小。
分析:把點與直線的距離轉移為兩平行線之間的距離。
設與l平行且與橢圓相切的直線為y=x+m,聯立得9x2+16mx+8m2-8=0,
通過=0結合圖象得m=3,從而得到最短距離和切點坐標(即為P點)。
(2)求橢圓x2+4y2= 4上的點到點(0,5)的最大距離。
學生用類比的思想,想到以(0,5)為圓心作圓,設方程為x2+(y-5)2=r2,利用圓和橢圓的相切聯立求出r2=,即最大距離為__________。
可以看出學生類比其中相切的思想方法,求出了最大距離,感覺一氣呵成。但細細一想,若求最短距離,利用同樣的方法仍然只能求出r2=,出現了問題。
分析原因,由于在圓錐曲線中x和y有了范圍,所以相切只要求聯立后的方程只有一解,一個符合范圍的解,而不一定=0,所以此處的類比由于范圍的原因而不具有可類比性,出現了問題。
六、高中數學教學滲透“類比推理”的現狀分析
大部分教師缺乏研究意識,不能充分挖掘類比素材;不能將類比的思想滲透在教學中。
七、高中數學中“類比推理”資源庫構建及應用
1.類比推理資源庫的構建
從2004年秋季開始實施新課程,本課題開展研究,按“依據課標,緊扣教材;立足基礎,適當拓展;縱橫聯系,突出主干”的原則,構建了以高中數學的主干內容為線索的“類比推理”資源庫,其框架如下:
第一部分:實數與集合的類比
第二部分:數與形的類比
第三部分:函數中的類比
第四部分:立體幾何與平面幾何的類比
第五部分:高維與低維的類比
第六部分:等比數列與等差數列的類比
第七部分:不相等與相等的類比
第八部分:不等式中的類比
第九部分:多元與一元的類比
第十部分:橢圓與圓的類比
第十一部分:橢圓與雙曲線的類比
第十二部分:無限與有限的類比
第十三部分:離散與連續的類比
第十三部分:解題方法的類比
第十四部分:高考中的類比推理
第十五部分:高中數學類比推理訓練題精編
第十六部分:高中學數學類比思想應用的教學案例
2.“類比推理”資源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類比作為一種思想,同時也是一種方法,類比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創新思維,通過類比的課堂教學也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乃至處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所以,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重視類比思想的滲透和培養。
①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培養類比推理能力
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經歷了數學家漫長的創造過程,濃縮地將數學家的發現過程暴露給學生,則無疑是教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是培養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徑。
②在定理、公式發現過程中培養類比推理能力
數學公式和定理的發現過程,是合情推理的經典之作,自然是進行合情推理能力培養的典型材料。
③在解題思路的探索中培養類比推理能力
從條件要達到結論的彼岸,是觀察、歸納、類比、猜想、聯想、直覺、靈感等合情推理手段的綜合運用的過程。
④在復習課中的應用
通過類比,溝通知識、方法間的聯系,形成所學內容的整體結構 通過類比,加強橫向聯系,推廣應用。
⑤在研究性學習和課外活動中的應用
類比推理的素材用于研究性學習活動或課外活動中,引導學生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3.克服類比推理的負遷移效應
類比認知是指由已知事物在某些方面相似,去推論這些事物在其他方面也同樣相似的一種認知模式,它是思考、學習新知識的一種方式,類比的思維方式是特殊――特殊,是一個猜測的方法。類比是將一類事物所得的研究方法和規律應用于另一類事物,是創造性的聯想。數學的某些知識存在相似性,一般表現在數學符號、公式結構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數學中采用類比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原有知識結構的生長點,順利搭建新舊知識的思維聯系,降低感知的難度,同時激發想象的欲望,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由于類比具有偶然性,得到的結論不一定是科學的,往往需要論證,若類比使用不當,可能產生偽科學認知,人為增添知識的矛盾,若教學語言不嚴謹,還增加后續的教學難度。
遷移認知是學習中的一條重要規律。它是指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已有的認知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積極影響屬于正遷移,對學習新知識起促進作用。例如,學會了騎單車,有助于學習駕駛摩托車。產生消極影響稱為負遷移,例如,學會了騎單車,會妨礙學習騎三輪車。一切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的。即一切有意義的學習必然涉及類比認知和遷移認知,高中數學學習尤其如此。
在新課程改革下,要注意初高中數學新舊知識的銜接,這就要求高中數學教師積極進行引導,克服一些負面影響,從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那么高中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的類比認知和遷移認知有哪些表現呢?
第一種表現:學生學習高中數學時,由于缺乏學法指導,加上新教材內容多難度大。部分學生不重視數學概念的理解,在運用類比認知時,錯把類比當作邏輯推理方法,對概念之間只有形式的比較,抓不住概念的本質特征,主要表現在:
①沒有抓住類比特征。例如實數與集合類比,特征是不等號與包含關系符號類比。
②沒有弄清概念內涵。例如數列與函數類比,實際上數列是特殊的函數。
③有些類比對象選擇不科學。
第二種表現:知識與知識、概念與概念、技巧與技巧之間,有時彼此類似或有許多共同因素,促成對認知的正遷移,學習輕松自如,事半功倍;有時不同因素難以區分,相互干擾,則會發生負遷移,學生往往分不清主次。主要表現在:
①用錯相似形式的數學公式。例如實數運算性質與對數性質。
②錯誤理解公式。例如向量的數量積,橢圓與雙曲線中a、b、c的幾何意義。
③錯誤地推廣知識,例如不等式的性質等。
數學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為學生的終身服務。這涉及到知識的掌握與運用。但是知識是靜止的,方法的運用是動態的,因此,在掌握知識及運用方法上要充分應用類比認知和遷移認知。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既教猜想又教證明,歐拉從有限到無限的類比使他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類比總是可靠的。類比既具有引導我們走向成功的一面,也有能把人們引入歧途的一面。因此,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類比,既要大膽地使用類比,又要嚴格證明。在教學中,教師要將“猜想”與“證明”同時進行,即類比的結論,若判斷成立,則要給予證明;若判斷是錯誤的,需舉反例。
第二,既重類比規律又重特殊性,類比有規律可循,但又不是一成不變的;類比不是萬能的,但類比又是十分重要.在類比時,既重類比規律又重其特殊性。
第三,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應恰當地運用類比認知法,不能混淆比喻與類比,要對學生在類比過程中產生的想法,能確定正誤及時評價,不能確定的給予方法上的指導。
教材中安排得最多的是類比內容,在講授新知識的同時,經常聯系舊知識,創造條件進行類比,擴展學生的思路,養成學生進行類比的習慣。平面幾何的基本元素是點和直線,而立體幾何的基本元素是點、直線和平面,如果我們建立如下對應關系:平面內的點對應到空間中的點或直線,平面內的直線對應到空間中的直線或平面,那么把平面幾何某些定理中的點換作直線,或把線換作平面,就可以幫助學生“發現”一類相似的立體幾何定理。
第四,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了解有部分知識學生可能發生負遷移,講課時應使用各種方法對該知識重點講解,把它講清,講透,把學生的負遷移消滅在萌芽狀態。
第五,當有些知識技能發生正遷移時,我們應該運用正遷移的規律培養學生的能力,古人說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就是指學習中的這種正遷移。
第六,在數學概念的切入點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中,應注意思維的發散性、嚴密性和邏輯性。要精選例題,精講過程,精練習題,培養學生多思的解題習慣和靈活的解題能力,切忌“題海戰術”,因為大量的做題,使學生建立了數學問題與知識之間機械式的條件反射,形成負遷移,學生遇到問題的第一反應是相應的內容,而不做具體分析,這不利于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應用?!邦}海戰術”還使學生過分強調解題經驗,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更無助于知識與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教學中,要防止學生根據形式類似,進行類比造成的錯誤.多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是法寶,重視類比和遷移對學生的影響,使每一部分的教學順利地承上啟下,使學生正確、牢固、靈活地掌握知識,掌握數學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八、實驗的效果分析
學生數學素養增強,整體成績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教師的專業水平得到提升。
“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種“具體化”和“同化”的過程。教師應將自己的“再創造”為學生展現出“活生生”的思維活動,從而幫助每一個學生最終相對獨立地去完成數學思維的建構活動。一個好的數學教師應該通過自己的教學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和熱愛,增強他們的數學意識,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活動的內在樂趣。我們更需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美的鑒賞和追求,因為對于美的鑒賞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只有我們意識到類比的教育教學價值,通過類比的教學方法去展示數學的知識,才能讓學生拓展視野,以極大的熱情去研究、學習數學,認識到數學世界的和諧統一,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化。巨大的科學發明需要有較強的類比能力,而較強的類比能力正基于猜想與證明的有機結合。對類比的各種狀態要給予嚴格論證,還要捕捉各種類比念頭,抓住兩系統間的相似之處,利用類比這座雄偉的橋梁,將信息不斷地過渡,并不斷地證明,使其科學化,從而使學生的創造力不斷地在類比成功中得到升華。
參考文獻:
1.嚴運華著: 高中數學“類比推理”資源的構建及應用.2007
2.波利亞著:數學與猜想.科學出版社.1984
3.劉云章等:數學解題思維策略.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一、問題設置的要求
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能夠很好的將學生的精力集中起來,提高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的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創設情境進行問題設置。教師在進行課堂問題設置的時候,應該根據實際的情況創設出一定的情境來,從而提高數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學生對有趣味的東西或者問題往往興趣會比較大,這樣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會更加的積極,課堂氛圍自然也會更加的良好。比如說,老師在進行拋物線教學的時候,可以將籃球投籃加入進去,并進行相關情境的創設,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便會興趣盎然,積極性也會得到提高。
2.問題設置必須有一定的啟發性。教師在進行問題設置的時候必須注意其啟發性,學生在思考的時候便會有一定的疑惑,這樣很容易讓學生為了一個問題進行爭論,這樣學生的交流也會增多,學生的思維也很容易得到開發,比如說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設置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并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這樣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便會愿意更加積極的進行探索,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思維創造力和探究性思維。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應該設置一些靈活性比較強的題目,并對學生進行啟發,教會學生舉一反三,這樣學生的思維會更加的靈活,很容易學會一類題的解法。
3.問題設置必須有一定的針對性和適度性。教師在進行課堂問題設置的時候,必須根據數學科目的特點進行,保證課堂問題設置的針對性和適度性。適度性指的便是教師在進行問題設置的時候,必須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仔細的分析教材,這樣設置出來的問題不但能夠反映出學生學習和數學知識發展的過程,還能夠確保其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難度不會過于簡單也不會太大,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更加容易被激發出來。其針對性便是,教師在進行問題設置的時候,應該特別注意和學習中的難點重點有關系,這樣學生便能夠不斷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更好的突破學習中的一些難點,提高自己的數學成績。
4.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合理的評價。對于高中學生而言,教師的評價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論文教師的評價比較積極,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便很容易提高學習積極性,提高自己的數學學習能力,所以,教師必須認真的對待學生回答的答案,并進行合理的評價,絕對不能在學生回答完之后不進行任何評價便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講解,這樣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進行評價的時候還應該注意對學生的啟發,啟發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的全面,若是學生回答錯了,教師也不應該馬上批評,而是將學生的錯誤指出來,鼓勵其學習和改正。
二、避免提問的誤區
1.忽略學生思維過程
有部分教師在上課的時候,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往往會大量的提問一些比較簡單的記憶性的內容,如球的表面積與體積公式,錐體柱體的體積公式等。誠然,這樣的提問是必要的,但不應為成為課堂主要的提問問題,雖然這樣的問題學生回答的比較踴躍、班級回答問題的氣氛比較熱鬧,但太多這樣的提問,其實是忽略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對學生思維的發展、課堂效率的提問并無實際意義。
作為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的好壞,一個最基本的價值取向應該是提問能否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如果一個提問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那么這樣的提問不管怎么熱鬧,它都不能算是一個好的提問。因此,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一方面,對于問題的設置要注意有一定的思維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在提問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留給學生適當的思維活動時間,同時,教師要時刻注意對學生的啟發與引導,使其始終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以期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比如,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傾聽并注意及時的鼓勵與提示,以給學生創造一個友好和睦的思維環境;同時,對學生的回答,不管學生回答的質量如何,教師都應該追問你這樣回答的理由是什么?你用什么來支持你的答案?如發現不足,就可問如何修正?這樣通過對學生思維過程的關注以及對問題的進一步分析、修正、歸納、總結,就會促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要注意邏輯是否清楚、依據是否充分、推理是否正確。只要能長期堅持重視學生思維的過程,就一定會對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與優良的思維品質的養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教師理答未能深化
所謂理答是指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應。這種反應,應該是對學生應答的評價、補允、修正、拓展、提示本質等。但有部分教師在理答時,往往只是簡單的對學生做一個很簡短的評價如“你回答的很好”或是只簡單的關心結果的正確與不正確如“同學們,你看他回答的對不對?”“對,請大家以后要注意這樣做”,“不對,那正確的是什么?”。以上這些言語,表面上看,這個教師理答的非常好,但實際上,作為教師的理答,理應有一個更高的層次,就是不僅要指出學生的對與錯,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對問題的本質進行闡述,通過對問題的拓展、延深使學生對這一問題得到升華與深化,使學生知道知識的遷移以及融會貫通,為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打下基礎。
3.提問對象考慮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