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6 15:31:32
序論:在您撰寫科技館建設意義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G322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隨著國家對科學技術的日益重視,科技走進大眾生活以成為一種趨勢,所以科技館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已經成為大眾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活動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促進科技進步,提高國民素質的重大意義。加強加快科技館在人民群眾中的建設,充分發揮科技館科教興國的重要作用,是目前我國實施科學文化普及,保持群眾文化豐富性,促進群眾文化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手段。
1科技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意義
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僅吃飽穿暖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人們的精神需求日益提高,所以群眾需要的是在F代生活方式中、努力形成與現代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需求、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快適應群眾需求的文化建設,讓群眾文化顯出特殊又實用的功能。在這一過程中,科技館的建設顯得尤為迫切。
科技館是以提高大眾科學文化素質為目的,組織實施科普展覽及相關社會化活動的科普宣傳教育機構。它是我國科普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普事業不只是部分高級科技人才的事業,應該是人民大眾共同的事業,責任。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面對大眾尤其是面對青少年建設科技館能最大限度實現這些戰略。科技館通過組織實施科普展覽及相關社會化活動,向大眾講述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歷程、展示科學原理、現代技術應用以及科學技術最高成就和未來展望,激發大眾對科學技術的興趣,滿足公眾親身體驗和主動學習科學技術的需求,增強公眾的探索和創新能力。促進大眾科學技術素質的全面提高,使群眾文化建設開辟新天地,為國家輸送更多科技人才。
2科技館與群眾文化建設的關系
科技館是基于社會文化的現實需要建設的,充分發揮群眾文化設施作用的是它的社會公眾性。
科技館作為社會文明的重要窗口,聯系著社會文化環境、人口素質、人類社會發展狀況。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努力建設覆蓋全社會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文化建設的成果。而科技館的出現,大力的實現了這種惠及人民群眾的發展成果。
科技館的“參與過程自主性”體現了以群眾為主體的參與原則,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自主性??萍拣^展品的趣味性、可參與性,從過程到目的體現的寓教于樂理念也和群眾的“自我參與自我開發”心理完全吻合。也就是說,科技館的參觀過程充分體現了群眾的自我參與性。群眾們在參觀過程中獲得愉悅的體驗,充滿對科技的興趣,進而發展成自我開發,激發主動性和求知欲,產生良性循環。
3充分發揮科技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館作為科學與知識的寶庫,應該成為民眾的提高自身科學修養與政治素養的平臺,并將科技展覽與我國的政治相結合,起到提高全民素養的作用。除了做好自身科技陣地的任務之外,還要充當好政府的大喇叭,積極宣傳黨與政府的方針政策,對先進人物事跡進行重點宣傳,并重視法制宣傳教育,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讓更多的民眾做到知法、懂法、用法。科技館參與民眾文化建設應該更加符合我國發展國策,著重傳播生態保護與能源節約等技術,讓民眾能夠充分了解到可持續發張的重要意義,并主動加入到集約型社會的建設之中,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修養,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氛圍。
4科技館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措施
4.1擴展自身服務內容
科技館不能夠僅局限于傳播科學技術,而應拓寬自身服務范圍,進行綜合服務??萍拣^要針對不同參觀者的年齡、職業、背景等進行分類服務,比如對于青少年參觀者,可以重點培養他們對于基礎科學知識的認識與了解,同時通過實際操作等增進他們對于科學的好奇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而對于城市居民,則應該著重與大眾生活,選擇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知識,來引導市民能更加熱愛科技、熱愛環境與自身健康。要保障展品安全性的同時,提升展品的可操作性,將展品設計的更加人性化,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先進文化。科技館要由內而外的增加自身服務范圍與方式,開展多項特約服務、專題講座等,供更多人流參觀。
4.2加強自身隊伍建設
人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科技館的發展也離不開人才,人才是科技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走向合理的重要環節,所以我們要做到能識才、會用才,培養更多適用型人才,并做好相應的管理工作,提升隊伍專業水平與素養,切實提高科技館的服務質量。
5結束語
科技館作為一個新興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面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推動并提高了其科學文化素養,使群眾文化發展更加繁榮,淋漓盡致的發揮科技館惠民利民的作用,使群眾文化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核心功能??萍拣^作為政府和社會開展科普工作和活動的公益性基礎設施,其建筑本身必須滿足科技教育、觀眾服務、支撐保障的需要,否則,將影響科技館效能的發揮,起不到應有的社會作用。科技館的核心功能是對社會公眾實施科普教育,主要是通過舉辦互動性較強的科普展覽和組織公眾感興趣并對社會有益的科普活動以及利用特效影視、多媒體等高技術手段和形式,向社會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
2、歷史背景。14~16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催生科學活動興起,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開始深化,自然科學逐步從哲學中分化出來,開始形成了以研究某一類自然科學現象為主要任務的科學門類,繼而催生了一大批科學巨匠。17世紀,科學家們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提出了建立科技博物館的設想,限于人類的認識和社會發展水平,最早建立起來的這些科技博物館大都是自然史類的博物館。至19世紀,第一次產業革命之后,工業得到長足發展,工業技術類博物館應運而生。20世紀,尤其是二戰之后,科技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人類對科技的認識和需求空前提高,科技與人類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多的人開始熱愛和接受科學技術,法國發現宮、美國探索館、加拿大安大略科學中心等現代意義上的科技館產生了。我國科技館建設的大規模興起始于改革開放,1978年科學的春天來臨,促使國內一大批科技館誕生,據統計有400余座,但在社會實踐中發現,這些館大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技館,目前這批科技館大都被淘汰或改造,更新重建。
3、社會背景。①科技館建設會受到不同社會背景的直接影響。我國改革開放之初興建的科技館,之所以壽命較短,主要是沒有真正認識到科技館建設的意義。②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國人對科技館的建設開始反思,尤其天津科技館和中國科技館二期建成以后,使人們對科技館的功能認識耳目一新,對建設科技館認識水平明顯提高,一批真正意義上的科技館在中國大中城市陸續建成。《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這兩個重要文件,為科技館建設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是我們新時期進行科技館建設的依據。
二、正確處理科技館基本建設的四個關系
1、建設規模與運行支撐能力的關系科技館的建設規模一般是指科技館建設本身的建筑面積。在這里,筆者將其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建筑面積,二是占地面積,三是投資額度??萍拣^的建筑面積、占地面積與投資額度成正比。《科技館建設標準》將建筑面積30000平方米以上,15000平方米―30000平方米,8000平方米―15000平方米,8000平方米以下的科技館分別定為特大型館、大型館、中型館、小型館。提出400萬城市戶籍人口以上的城市適合建特大型館;200~400萬人口適合建大型館;100~200萬人口適合建中型館;50~100萬人口適合建小型館。雖然《科技館建設標準》中有了較明確的指導意見,但從這幾年的實際建館運行過程中來看,各地均有各自的做法,往往是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方,館的建比較大,并沒有過多的考慮城市人口和其他因素。應該說,一個城市建一座科技館是百年大計,從規模上考慮適當超前無可厚非,也是可以的,但不宜盲目攀比規模,超出本城市實際能力硬上大館。這是因為,科技館建成之后,規模越大,所需支撐費用越高,人力也需越多。所以要考慮兩個問題是否適應:一是支撐能力是否適應。包括財力運行費是否可支撐,還包括人力、編制是否能批;二是觀眾源是否適應。如果城區人口太少,外來人口和流動人口也不多,將會形成空館的問題,導致科技館的社會效益大幅下降。
2、館址區位優勢與館占地面積的關系??萍拣^館址的選擇一般應在符合城市總體規劃的前提下,盡量選在交通便利的城市文化區域,同時要求周邊有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有條件的最好能建成公園式院落,給觀眾提供良好的休閑區域,優美的室外環境與漂亮的館舍相映成趣,共同構成完美和諧的科普文化場所。
3、建筑物造形與實用的關系在科技館建設實踐中,業界人士普遍認為,只有方方正正的展館才是最好用的,布展利用率才是最高的,不僅展廳的邊邊角角都可利用,而且空間也能很好的發揮作用。所以,在建設科技館設計外形時,一定要考慮其實用價值,在此基礎上再考慮造型并融入藝術元素,使每座科技館既安全實用,又美觀大方,體現科技館的科學和藝術水準。
4、展教功能區與其他功能區面積設置的比例關系??萍拣^建筑從功能上可分為展教功能區、公眾服務功能區(也可叫公共空間)和管理保障功能區。從目前已建成的科技館來看,展教功能區和公眾服務功能區均屬于觀眾活動區域,其中均含有程序不同的展教內容,一般中小型場館難以具體界定這兩個區的邊界,所以也可以統歸為觀眾活動區。這兩個區域所占的建筑面積應在總建筑面積的70~80%,其中展教功能區要占到總建筑面積的60%以上。管理保障功能區占建筑總面積的20~30%為宜,一般講,場所越小,觀眾活動區域應該越大,建筑面積所占比例也越大。
在觀眾活動區,展廳是最重要的,包括常設展廳和短期展廳,還要設置科普活動區,如講座室、劇場;有條件的還可以設特效影視區;觀眾餐廳、紀念品賣場等。在管理保障區,應設置展教裝備開發、維修用房和倉庫,設置中央空調、配電等設備安置區及維修值班用房。然后根據實際人員需要,配備必要的辦公用房、安保用房、接待室及其他必須的保障性用房。令人擔憂的是,個別地方在建科技館的時候考慮展廳的面積比例較小,但對辦公場所很重視,建的很大,這是不符合現代科技館展教工作要求的。
三、了解科技館基建工程的主要環節
1、制作項目建議書。對科技館項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初步研究,提出建設項目的輪廓設想,并報發改委和規劃部門批準。
2、制作建設方案。分別提出科技館項目的建筑方案和內容建設初步方案。其中,建筑方案應通過招標選定若干設計單位來完成,再經專家評選從中選出若干個方案供領導比選,確定最佳方案進行細化設計。內容建設方案應提出展教工作基本思路和初步設想。
3、項目正式立項。將建設方案(包括建筑方案和內容建設工程方案)一起報送發改委提出立項申請并得到正式批復。
4、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對建設項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詳細論證;對項目技術上、經濟上是否可行進行詳細評價;最后提出結論性意見。
5、進行勘察設計并編制設計文件。對項目建設地點進行地質方面的勘察,對周邊環境進行全面調查,然后提出項目的詳盡規劃和初步設計,連同建筑方案報省發改委和當地規劃部門批準,取得各種相關建設手續。
6、進行建設準備和工程招標及設備招標采購。包括進行征地(拆遷),平整土地,通水、電、路,落實施工隊伍,物資采購等。
7、制定建設計劃和投資計劃并報主管部門批準。
8、組織基建施工。提出開工申請并得到批準;遵循施工程序,按國家各種規定要求進行施工。
9、施工驗收并編制施工決算和辦理資產交接使用的手續。
四、強化基建工程與內容建設的結合
在項目決策階段,內容建設部門要提出內容建設總體設想與初步方案;提出各功能部分(如展廳、影院、實驗室、講座廳等)的主要建設內容,所占建筑面積及空間高度要求等?;ú块T要對內容建設部門提出的要求統一考慮列入相關規劃。
在項目設計階段,內容建設部門要提出各功能部分的平面布局方案;提出各功能部分的具體內容及占地面積;提出各功能部分的層高、柱距、樓地面荷載等要求;提出各功能部分的上下水接口、強弱電插座、廢氣、廢水排放數量、位置及要求。
在項目施工階段要全過程加強溝通,基建部門要對內容建設部門提出的要求逐項進行落實,內容建設部門要對不切實際的方案進行修訂。
目前國內各高校,無論是研究型還是教學型,也無論是師范類還是綜合類或者藝術類,藝術設計課程一般分為基礎課和專業課二級結構體系,這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所有的基礎課教學都應該為后面的專業課程服務。如三大構成、制圖等課程,在以后的設計課程中都是要經常用到的。
二、什么是精品課程建設
精品課程建設就是聚集優質的教育資源,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使學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得到教學共享的一項教學創建活動。它的宗旨是培養滿足國家和地方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2003年4月8日,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各門類、專業的校、省、國家三級精品課程體系。
三、景觀設計精品課程的建設
80多年前包豪斯提出了“藝術與技術相統一”的觀點,并建立起了現代設計教育的基本體系,甚至部分基礎課程今天仍在世界各國的設計教育中沿用[1]。做設計,一定要能解決問題,這才是有用的設計,而不是一個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品。而景觀設計更是要創造一種天人合一的人居環境,解決目前我國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環境問題。我們目前做的景觀設計精品課程建設,就是要在更廣闊的平臺上,讓學生能夠達到這種藝術與技術的統一。
(一)課程設置
1.總目標
以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景觀設計專業的教學質量,使該專業辦學特色更加鮮明,人才培養模式取得突破性進展,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顯著增強,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穩步提高,形成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景觀設計人才培養機制;以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為實踐平臺,以工學結合為特色,培養高素質設計人才。
2. 建設思路
我們試圖擺脫設計教育一直處于脫離實踐的“理論教學”、“理論設計”或“模擬式設計”的狀態中,將項目教學引入課堂。在過去,往往注重形式及效果表現,很多學生都愿意把大把的時間花在效果圖上,把畫面的好看與否作為設計的唯一評判標準,這就離設計的本質越來越遠。特別是在設計技能的實踐教學課程方面,不僅遠遠落后于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水平,而且與我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的水平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實踐項目教學的提高,是目前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根據全國范圍內健全和完整的景觀設計教育上還處于探索階段這一事實,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市場為導向,在已經具備景觀專業和景觀設計研究院的前提下,依據景觀設計專業應用性強的專業特點,走產、學結合的道路,探索校企結合、工學結合、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2.5+1.5”與“訂單”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累計為2年半,頂崗實習為1年半。安排學生到企業或校內實訓基地進行頂崗實習,到企業的學生組成企業“訂單”培養班,學生實習結束后由以企業對學生的成績評定為主,企業與學校共同對學生進行實習成績評定,并頒發“頂崗實習”證書,在學生畢業時可優先進入企業就業。
3.課程建設
構建基于景觀行業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改革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以及基礎理論內涵為主線來進行。開發常見的市場項目為課程設計基礎的教學內容,實施以真實項目或設計競賽為載體的教學方法,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和基礎理論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校企合作,建設產學結合的優質核心課程。根據市場項目的具體情況逐步改善相關課程。
目前,景觀設計專業已有的專業課程為景觀設計Ⅰ-Ⅴ,分別講述公園設計,居住區設計,濱水景觀設計,步行街設計,校園設計這五大設計類型,另外還有快題設計Ⅰ,快題設計Ⅱ,分別講述城市廣場設計,庭院設計。這是我們以前做的教學計劃,目前針對市場的變化,我們取消了校園設計、濱水景觀設計和步行街設計,把廣場設計和庭院設計加入進來,并且重新整合了快題設計,主要講授小游園設計和中小學校園設計。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還會逐步縮短設計課的學時,增加實踐項目的鍛煉。景觀設計最多不超過7周,140學時,快題設計最多不超過兩周,40學時。這樣按照初步計劃,可以實現以下教學課程的改革目標:
景觀設計課程前期由三部分組成,即理論講解、地段考察和課題設計。通過理論講解使學生了解該課程設計中的發展歷史、基本概念、方法、要素、過程,并通過實地考察地段和案例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分析和消化,最終結合課題設計的訓練,將理論應用于實踐,以討論、改圖等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設計靈感,完成景觀設計方案,并達到鞏固消化理論知識的目的。
景觀設計課程后期由兩部分組成,即方案匯報,設計理論綜合考試。方案匯報就是在學生完成設計方案的時候,任課教師組織本屆學生集體在公共課教室,模擬公司向甲方匯報方案時的過程,由教師任甲方,學生為乙方,通過對自己方案的剖析,說服老師和同學,由所有任課教師打成績,得平均分匯入最后該生的成績總分。此方案已經在幾屆學生中實施,效果顯著,學生不但能做好設計更能講好設計,到公司實戰的時候用處頗大。
設計理論綜合考試,就是不管本學期學多少設計專業課,圖紙照常交,最后要有這些科目的理論綜合考試,以達到督促學生自覺補充理論知識的匱乏為目的。目前,學生作圖的水平都很高,但是做得好卻講不出來,不能很好地說服甲方,講明自己的設計意圖。溝通能力是設計師的首要能力,而且公司里實際項目競標,更是要看設計師對方案的講解能否打動甲方。除了考試,我們平時還會加強學生對設計說明的編寫,使其能夠做得好更能說的棒。
以上就是景觀設計專業課程的建設方案和具體實施方案,我們所要達到的效果就是小專業大融合,學科交叉優勢互補,緊抓市場,校企合作,教學跟進,盡一切努力,做好景觀設計專業的建設。
(二)教學內容
1.教學內容組織與安排
景觀設計是景觀專業的專業課,地位十分重要。且內容涵蓋十分廣泛,學科之間的交叉現象也十分明顯。
本課程屬于詳細規劃層面,更關注具體人群對于特定地塊空間的具體使用方式及心理體驗,培養學生利用水體、地形、建筑、植物等物質手段,依據使用者的心理模式及行為特征,結合具體環境特點,對用地進行改造或設計,創造出滿足人們交往、工作、生活、審美需求的戶外空間場所的能力。
為了達到優良的教學效果,我們開設景觀設計原理、園林分析這樣的理論大課,而在小班教學中,突破目前高校中景觀設計的泛泛而論,不具體講解每一種類型的設計,且沒有相應實用教材的現狀,主要通過六大部分的講解與實訓來實現學生對景觀設計的掌握,并且匯編成冊,整理出內部講義――《景觀設計》。這六大部分又分為兩大塊,其一景觀設計Ⅰ、Ⅱ、Ⅲ、Ⅳ;其二快題設計Ⅰ、Ⅱ。這六大部分同屬景觀設計專業課,是目前市場上最為常見的六大類型的景觀設計,分別為城市公園設計并且融合濱水景觀設計、庭院景觀設計融合室內裝修、居住區景觀設計、城市廣場設計、小游園設計、中小學校園設計。
2.實踐教學
以實訓基地建設為依托,創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環境。針對景觀專業的特點,學生就業去向,結合所在地區實際情況,采取多層次多角度的實訓基地建設方案,如設計單位、制圖公司、施工單位等,全方位的考慮,從而為學生就業提供有力的保障。
3.創業教育
加強創業引導,基于景觀設計專業的特點,開設KAB創業基礎課程。如果能夠培養更多的人創業,那么則會帶動更多的人就業,以達到我們教育的最終目標。
(三)教學條件
1.教材及相關資料
由我專業教授牽頭,組織我們的專業教師,共同參與編輯完成適用于我院景觀專業的針對性教材及講義。通過幾屆學生的試用,逐漸的完善并對外出版。
構建本專業的資料室,學院出資,由專業教師提供參考資料的明細,統一采購,統一管理存放。這樣教師能夠多在教室備課,就能有更多的時間給學生。
2.實踐教學條件
學生在校期間最后一年半,都要到校內外實訓基地接受實訓,并由老師和實訓基地的設計師共同給成績,這樣學生在實訓基地的一年,能夠充分地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發揮出來,并和實踐相結合,起到更好的融會貫通的作用。
3.網絡教學環境
計算機互連網(因特網)技術的出現,使人類知識傳遞和學習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便捷性、形象性和互動性成為其最大特點。計算機網絡教學手段的運用,對促進、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本專業教師在校內搭建起景觀專業網絡教學平臺并對外開放,課程網站設有教學課件、教學視頻、在線輔導和作品賞析、學習論壇等方便學生學習、交流的欄目。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搭建,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教學模式
景觀專業認真研讀學院文件和相關教學理論,創設了工作室教學模式。具體情況如下:
1.硬件上。工作室把原來的普通班級安裝網線、投影儀和能夠容納30臺電腦的電源。在工作室就能實現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等等手段的教學方式。而且設計專業離不開電腦,這樣老師能夠更加及時有效的指導學生電腦制圖以及查找網絡資源,開拓設計思路。
2.軟件上。每個工作室配備一名專業教師,這名教師的產生是通過學生與老師的雙向選擇而來,這樣學生有了選擇教師的機會,老師也有了選擇學生的權利。這樣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教師的專業方向。而且雙選工作室的老師,與學生的接觸時間更多了,更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想法,以便及時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自身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工學結合”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根據課程的不同,我們引進各種設計類型的真實項目。這樣我們能夠很好的及時準確的把握設計項目的真實情況,能夠為學生創造更貼近實戰的效果。具體方法如下:
1.方案競標
在課堂上,引入方案競標的真實過程,引導學生獨立或成組完成該項目并參加競標過程。最終由各班任課教師聯合推舉出年級前二十名,然后由我們的校內外實訓基地負責人共同打分,評選出前三名,并頒發證書。
2.參加競賽
參加各種景觀設計類的比賽,這種實踐教學法,更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以前枯燥乏味的課堂充滿了活力。如:09年組織06級學生參加了第五屆全國高校景觀設計畢業作品展,并獲得個人優秀獎和集體優秀組織獎。
3.參觀考察
通過參觀各種有名的設計案例,提高學生的鑒賞和設計能力,開闊學生的眼界及設計思路。如:北京的皇家園林、蘇州的私家園林、上海深圳的現代恢弘等等,通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們也逐步建立了很多校外考察基地。
4.實際施工操作
讓學生通過自己測量地形、設計圖紙,并實際參與工程建造,把設計圖紙和施工實物聯系起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逐步讓學生獨立完成更多的項目。2008年底,組織06/07兩屆學生實地測量了東方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的地形,并繪制成圖紙。2010年,我們組織08級學生,參與了學院休息座椅的改造工程。學生分組設計圖紙,并把優秀的圖紙付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來,我們還要計劃讓學生逐步參與到東方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的設計及施工過程當中。
5.模型制作
由指導教師指導學生把自己的設計變為實體的模型,這樣有利于學生去推敲自己的設計,以達到修改、論證自己設計的目的。
(六)以精品課程建設為契機,促進師資隊伍建設
1.由資深教師和青年教師形成一對一的傳、幫、帶關系,幫助青年教師制定個人培養計劃,并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給與具體指導。
2.在教學工作中,由資深教師任主講老師,青年教師任輔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在教學過程中或者在寒暑假期間,有針對性的選送優秀青年教師去兄弟院校參觀考察學習;支持并鼓勵青年教師在我?;蛘呶覈ㄖ绲膬瀯菰盒:蛢瀯輰I進行深造學習。
四、藝術設計教育課程建設展望
(一)未來設計教育的工學結合要逐漸轉變到工學交替,采取1+2+2的模式,學生入學基礎課一年,學習了基本的理論和技法后,到校內外實訓基地實習兩年,在這兩年里,他會對這個專業的方向以及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有個大致的規劃,這樣再進入學校學習兩年,目標明確,社會的現實也會激發其學習動力。
(二)在我國提出“創新型國家”的大背景下,正是設計教育發展的大好時機。面對“中國設計”時代的來臨,設計教育更應該重視創新設計人才的培養,使我國從世界的“制造大國”變成設計研發中心和設計創新大國?!坝苍浭鞘澜缰圃斓貒遥?997年布萊爾當選為英國首相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10多年來英國整體經濟增長70%,而創意增長93%。創意產業已經成為英國第二大產業[2]。設計教育將是我國打造經濟強國的原動力,只有從源頭上去真正構建我國的現代設計教育體系,培養新一代的設計創新人才,才能在 21世紀實現“中國設計”的真正崛起與騰飛[3]。
關鍵詞:景觀;應用型人才;改革;綜合素質
現代園林發展起源可追溯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在古典造園、風景造園的基礎上,經過科學革命方式建立起來的新學科。風景園林學是以強調建設和諧的人居戶外空間環境為基礎,把工程技術與藝術表現融為一體,并與城市規劃、建筑設計、植物學、藝術美學等學科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地豐富科學藝術手段,為人類建立了一種適合生存并促進自身發展的室外生活環境。在21世紀,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識,氣候變暖、能源緊缺、環境危機是人類面對的共同挑戰??茖W發展、生態文明、和諧社會已經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經濟穩定增長和快速城市化仍將持續很長時間。物質主義和過度消費開始引起有識之士的關切和思考,對大自然和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初露端倪,因此風景園林應運而生。由于風景園林學科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根本使命,以保護和營造高品質的空間景觀環境為基本任務,因此它的發展前景不可限量。風景園林學科的時代背景、發展前景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社會發展、人類科技文化的進步,使得風景園林專業需要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風景園林的任務是豐富多變的,這就需要大量的知識面寬、專業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人才。正是基于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專業人才為目的,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開設了景觀設計原理這門課程,通過優秀景觀設計的案例分析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了景觀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該課程主要介紹有關景觀規劃與設計的發展演變、景觀資源的類型及評價方法及城市與區域的景觀與綠地系統的規劃方法。景觀設計原理課程是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風景園林專業的必修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風景園林專業的學生對景觀設計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了解了與景觀設計有關的理論知識、景觀設計的原則,熟悉景觀的構成要素、景觀設計的過程與方法。因此,從教學內容、授課方式、實踐教學、教學資源四個方面,進行分類分模塊的改革創新,創造了一體式學生理論實踐創新思維模式。
1景觀設計原理課程概述與目前存在問題
由于風景園林專業的特殊性,該課程主要內容包括景觀概述、發展歷程、影響因素、空間設計、景觀構成的環境要素、設計程序與方法、設計表達、各種類型景觀設計。此外,還有景觀設計原理對風景園林專業的指導意義。景觀概述:景觀設計的基本認識(景觀的概念、景觀設計的概念、景觀設計專業與風景園林專業、景觀設計師)。發展歷程:古典園林的傳承、現代景觀的產生。影響因素: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功能因素:(功能屬性、功能構成、功能、布局)空間因素、人文因素、生態因素、技術因素。景觀環境與行為心理(人對環境的需求、環境感知與環境認知、個人空間與感覺尺度、私密性與領域性、環境行為規律)??臻g設計:空間設計基礎(空間概念、講解點線面體以及空間)、空間處理手法(空間構成、空間類型、空間操作、空間界定、空間與功能)、空間要素與設計原則。景觀構成的環境要素:地形、道路與場地、植物、水體與山石、景觀設施與小品、照明設計、景觀建筑單體設計。設計程序與方法:講解一般景觀設計的程序與主要內容以及各階段的注意事項。設計表達:景觀制圖、景觀透視。各種類型景觀設計:城市公園、廣場、居住區、庭院、濱水、道路景觀設計。講解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存在問題:第一,課程內容空洞,理論缺乏實際指導和借鑒作用;第二,課程內容淺顯,未能滿足培養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性人才的培養需求;第三,整個課程為48個學時,基本以理論課為主,未安排相應的實踐課學時,未能很好達到鍛煉學生的實際設計能力的效果。
2課程改革內容和教學方法創新
2.1課程內容與實踐、實際項目相聯系
將課程與招標網的實際工程項目相結合,通過理論知識點賦予相應的設計項目無縫銜接,配合指導老師進行指導。積極組織學生參加風景園林學科相關設計競賽,以團隊進行考察的形式,從中培養設計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
2.2多維度、多地點進行設計考察
從理論課堂與室外課程進行呼應,通過案例圖片和現場實際參觀考察進行,把景觀設計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設計類別進行闡述,對一些設計熱點,如生態停車場設計、海面城市、雨水花園、美麗鄉村等相關案例進行重點剖析。
2.3網絡平臺資源的利用與整理
讓學生在課余時間瀏覽相關專業網站,搜集相應素材。國內比較有名的,如生生景觀、秋凌景觀設計、國際新景觀、筑龍園林景觀、園景人、田園志、微設計、景觀派等。借助這些互聯網平臺,為學生提供最新的實踐案例以及理論思想,并且提供相關設計素材豐富設計作業的層次感。
2.4師生互動
平時課程作業讓師生充分互動,進行思考,課堂上由一組學生講解他們所欣賞的景觀設計案例,內容包含案例的概括、案例優缺點、由此得到的經驗和教訓。
2.5專項作業訓練
快速設計與草圖表現能力是風景園林設計行業所必備的一項技能,在課程的授課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相關設計訓練,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專題進行快題設計方案構思。例如,選擇永川興龍湖公園、觀音山公園、渝西廣場等地方進行景觀改造設計。
3結語
如果問一位老師,在他今天或整個學期所要上的這門課程當中,在課堂上要教些什么?怎樣教?為什么要那樣教?也許他會很驚訝,因為在他看來答案太簡單、太明顯了,哪個老師不是照著課本的內容和順序講課呢,無非是在課堂上多舉例和學生多做練習,以便讓學生能順利應付各項考試。有些老師或許會說,因為班上學生普遍來說成績不是很好,因此他們會從課本中挑出一些重點,自己加以整理;另外再補充一些說明和練習題,把這些要點和例題都寫在黑板上,好讓學生抄下來,以便課后復習和日后準備考試之用。還有一些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說其實他們在上課之前并沒有明確規劃好教些什么以及用什么方式教,不過課堂上卻能隨機應變,以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方式不但讓學生學得愉快,而且印象深刻。至于為什么這樣教?他們認為學習應該是一個愉快和充實的過程,不過學生的注意力只能維持小段時間,因此要適時穿插一些生活上的實例,或有趣的故事。從上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師因自己的經驗、想法、和關心的事項不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也會不同,但到底影響教師課堂教學的因素是什么呢?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怎樣做才是積極的好老師呢?本文擬從建構主義課堂學習觀來探討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
二、建構主義課堂學習觀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Behaviorism)發展至認知主義(Cognitivism)后的進一步發展,它不僅更加深入地探討了課堂學習的本質、過程,而且以現代者的眼光透視了課堂學習的策略、形式、環境、對象等,從多角度發展和豐富了課堂學習理論。行為主義者認為學習是通過強化而建立刺激(Stimulation)與反應(Reaction)的聯結,學生接受教學所傳遞的客觀世界的知識,得到與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便達到了學習的目標;認知主義雖然強調學習者內部的過程,但認為學習是將外界客觀事物內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的過程;而建構主義者提出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已定知識,而是學習者主動在內部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不同的建構主義者從各自的角度論述了課堂學習,從而使建構主義課堂學習理論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但從總體上我們可以歸納出建構主義課堂學習論的主要觀點。
1.課堂學習的實質是學習者的主動建構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不是老師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學習者被動地吸收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主動地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的,每個學習者都是在其原有的知識經驗和信念的基礎上,對新的知識和信息主動地進行選擇性的加工,從而建構起自己對知識意義的理解,而原有的知識經驗又會因新信息的進入發生調整和改變。因此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簡單地從外部搬到自己的記憶中進行直接的翻版,而是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進行自我理解,建立內在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的過程。
2.課堂學習的課本知識并不是唯一的正確答案,學生的學習是在自我理解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檢驗和調整的過程
建構主義向傳統的學習理論提出了挑戰,認為課本知識僅僅是一種關于各種現象比較可靠的假設,是對現實的一種更可能正確的解釋,而并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這些課本知識在進入學生的經驗系統被接受之前是毫無意義的,只有通過學習者在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雙向相互作用后,才能建構起它的意義。所以學生學習課本知識時不是像鏡子那樣去“反映”呈現,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這些假設作出自己的檢驗和調整。
建構主義者認為,在課堂中學生并不是一塊白板,他們的學習往往是以自己的知識、經驗、信息為背景來分析當前知識的合理性,而不是簡單地死記和模仿。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強迫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知識給學生,也不能把所教的知識作為預先確定了的東西讓學生無條件地接納,而應該引導并指導學生如何在自己原有經驗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相互作用建構知識的含義。
3.課堂學習要具有情境性(situation)
建構主義者批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去情境化”的做法,他們認為學校課堂教學常常在人工環境而并非自然環境中教學生那些從實際中抽象出來的一般性的知識和技能。而這些知識和技能常常被學生遺忘或只保留在他們頭腦的內部,一旦走出課堂到實際生活便很難回憶出來并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因此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保持和使用他們學到的知識,就必須讓學生在自然環境中學習或者在具體情境中進行活動性的學習,從而促進知與行的結合。
情境性學習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的任務要具有挑戰性、真實性,并且任務的難度要稍微超出學生現有的能力范圍,讓學生面對一個要求真實的、認知復雜的情境,使之與學生的能力形成一種積極的不相匹配的狀態,即認知沖突。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內部動機,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愿望,主動地進行知識意義的建構。
4.課堂學習需要在合作(cooperative )中進行
建構主義認為,事物的意義源于建構。而學生又往往以自己的方式建構事物的意義,每個學生理解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這種客觀差異性本身就構成了豐富的資源。在課堂上學生通過與其他同學討論、爭辯、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學習,超越了自己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所學的知識。通過合作學習學生認識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理解,檢驗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從而改組自己的認知結構,對自身的知識進行重新建構。課堂上學生在交互合作學習中不斷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再認識,對各種觀念加以組織和改組,這種學習方式不僅逐漸提高了學生的建構能力,而且有利于以后的學習和發展。這種合作學習不僅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也涉及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成為學習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
綜上所述,建構主義課堂學習觀強調學習者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只有通過學習者積極參與才能達到他們自己確定的目標。教師只起輔導、引導、支撐、激勵的作用,但不能代替學習者學習,也無法將任何目標強加于學習者。荷蘭尼密根大學(University ofNijmegen)對不同學習觀進行驗證,實驗的結果能證明建構主義課堂學習觀的重要性。該實驗的理論假設是:學習者對學習持有不同的觀點,如再現學習觀、建構主義學習觀和應用學習觀,不同的學習觀分別對應于不同的學習風格與策略,如表面學習、深入學習和具體學習。由此則相應地產生了不同的學習結果:回憶類問題、頓悟類問題和問題解決類問題。
然而實驗結果了這一假設,實驗證明不同的學習觀、學習風格與策略、學習結果之間并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學習者在三種學習結果上表現出最佳業績,再現型學習者則相反,在學習結果上表現出最差。而且實驗還表明,從小適應了再現學習的學生要重新確立建構主義學習觀是十分困難的,他們往往害怕建構性的學習,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拋開熟記的程序獨立思考問題,他們總是試圖將學習納入再現的軌道,并千方百計地試圖回避要求建構學習能力的情境。并且他們還錯誤地認為,考試所要求的就是極端的再現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常常缺乏應用原有知識、控制和檢查自己建構性學習過程的能力。因此這一實驗結果證明只有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才最符合學習的本質,最有利于開發人的潛力,也能促進人的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三、建構主義的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Instruction Design)是指通過目標分析而設計出一定的教學程序和方法以保證特定目標的實現。教學設計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思想指導下進行的,也是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思想的集中體現。它包括觀念(ideas)、計劃(plans)以及為開發真正的教學必須和能夠遵守的規則(rules),即推進學習和達到教學開始前預計的學習結果的說明和任務的分配。教學設計安排專家(教師)和新手(學生)之間為學習而進行的交流,交流的內容和訊息主要是關于經驗的與正規科學的或有時是人文科學(arts)的學科的信息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交流的特征(features)和有關群體所持有的規范(norms)與價值(values)的訊息只有在相關時才被討論。而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一個子系統,一般認為,課堂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在教學工作開始之前,根據現代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與主張,依據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各主要要素(內容、學生等)的系統分析,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創造一種教學活動模式,并形成有序的流程(反饋),以指導課堂教學工作的有效實施。建構主義的興起是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對傳統教學思想提出了嚴重的挑戰,建構主義課堂學習觀對傳統課堂教學設計提出了質疑,這為構建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作了有益的探索。
1.傳統課堂教學設計存在的弊端
第一,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是以“書本知識為本位”。忽視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以及情感的交流。從而使學生只能獲得僵化的、死板的知識,喪失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情感性和發展性。第二,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以“教師的教為本位”。教師在課堂上處于支配地位,控制著學生的學習和整個課堂教學的進程。學生的學只能圍繞教師的教而轉,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觀眾”,喪失了學生課堂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第三,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以“靜態的教案為本位”,學生只能被動地適應并接受。從而使教師對教材、教案的認知過程代替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喪失了學生課堂學習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
2.建構主義課堂學習觀指導下的課堂教學設計
一、落實“三定”,瞄準問題行為
在課堂觀察的具體操作中,應該重點落實“三定”,即定時間、定人員和定方向,尤其是“定方向”,必須具有針對性。通常情況是備課組核心成員在每次觀察活動實施前進行一次碰頭會,說說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困惑、遇到的難點以及一些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也可以說說自己平時與組內教師隨機交流后的感想、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后的實情分析。充分討論后,與會教師確定課堂觀察活動觀察的將是何種教學問題。這種教學問題可能是“教”的方面,也可能是“學”的方面,但它們都是針對本校師生的實際情況的。
例如某次課前會議,我們確定了把“促進學生有效學習”這一教學行為作為課堂觀察的方向。緣起是教師在解決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困惑。
又如開展“教師有效理答與學生有效回答”課堂觀察的課前會議,其緣起是:在一次以“教師有效提問”為方向的觀察活動中,我們發現被觀察者的提問是比較有效的,學生回答問題的有效度也很高,所以單就那次觀察的方向而言,被觀察者在這兩方面都達到了“有效”。但我們在回顧被觀察者的教學片段時發現其提示語過多的現象:第一個問題提出后,在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的3分鐘時間內提示語有6次,第2個問題提出后有8次提示,這也許正是學生的回答如此高效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引起了我們的一系列思考,在問題提出后,教師應該怎樣去候答?學生回答后,教師又應該怎樣去理答?帶著這樣的思索,備課組確定了接下來跟蹤觀察的方向是“以學論教,有效理答”。
二、設計量表,提供診斷依據
對觀察表的設計,我們是從借鑒華東師大崔允教授主編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開始的。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邊嘗試、邊修改的實踐后,現在備課組所用的觀察表均由本組教師原創。在核心組成員研討后自主設計出的觀察表,顯得簡便易行而又“因地制宜”,它們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一定是最為實用的也是最切合本校的。
對觀察表中的觀察項的設計應突出預設并注重細化。我們需要結合每個觀察項充分展開思考,考慮操作上的可行性,預計觀察中可能會出現的情境。
如在關于“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觀察表中,就“任務布置”這一觀察項,某教師就課堂中如何促進學生有效學習進行了一定的預設:任務布置是否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用時多少?難易程度怎樣?是否關注了中差生?是否尊重了學生個性差異?對任務的提示是否有效?是否參與了學生的討論?練筆是否注重了學生的基礎?這些預設為課堂觀察有序實施以及后續行為中提出有針對性的評價與改進建議做了充分準備。
就“指導學習”這個觀察項,某老師對原先設計的“講解”“啟發”“答疑”“板書”這幾個觀察項提出質疑,她認為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應凸顯語文學科的特點,“板書”這一項還和“呈現形式”中設置的觀察項重復了。大家對此進行商討,最后確定了“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方法指導作為觀察項。
可以說,商討觀察表的設計是教師對于課堂教學進行的一次預演式觀察,有利于真實觀察活動的有序、有效開展。
對觀察表的設計還宜突出定性觀察與定量觀察相結合。偏于定量的課堂觀察是基于實證主義和科學主義理論的,而偏于定性的課堂觀察則基于解釋主義理論。無論是定量觀察,還是定性觀察,它們都是課堂觀察科學性的基礎。在幾次課堂觀察實踐中,我們嘗試設計了一些使用定性觀察與定量觀察相結合的觀察表,如關于“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課堂觀察,觀察表共有兩個(表1、表2)。
又如關于“教師理答”的課堂觀察量表也采用了定性觀察與定量觀察相結合的方法(表3)。
對次數的統計,我們采用定量觀察的方法,而對“情景描述”則采用以開放的文字記錄為主的定性觀察方法,這些文字記錄為課堂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資料,使我們事隔很久也能夠較清晰地回憶起課堂中的細節,十分有助于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的互補學習和行為跟進,彌補了單純數據記錄的不足。
三、再度觀察,指向問題解決
通過一次觀察,被觀察者和觀察者可能都能發現幾個問題,對這些問題我們不妨進行一次排序,比較一下,看哪個問題最突出且必須解決,哪個問題最有價值,討論后共同確定某一個問題,然后大家對此提出建設性意見,被觀察者在今后一段時間中自行解決此問題,接著可以由被觀察者提出再次觀察或備課組決定組織第二次觀察活動,瞄準此問題,與前一次的課堂觀察情況比較,看此問題在該教師身上取得了多大程度的改進。如果課后會議上,大家覺得該問題已得到解決,就不再進行針對此問題的第三次課堂觀察;如果還未解決,可以再組織第三次跟蹤觀察。
兩次觀察指向的是問題的解決。開展兩次觀察對事不對人,目的在于促使教學行為得到改進,存在問題得到解決。
以下是兩次觀察后一位教師的反饋要點。在本次觀察中A老師的課堂理答行為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A老師比較注重對學生的“追問引導”和“提示指向”,這兩類理答往往是在老師提出問題,學生的理解偏離總的要求,答得不夠準確或答非所問時采用的,這兩類的理答能幫助學生準確而迅速地找到答題的要點,答題的方向,從而正確答題。這種做法值得我們去學習。②A老師的理答中還有屬于“點撥思路”的方式,這是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由于學生的理解跟不上,因此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時,教師的思路點撥就能幫助學生及時撥開解題過程中的重重迷霧,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③A老師除了采用言語理答的方式外,還采用了非言語理答的方式,比如老師面帶微笑期待學生的回答,從而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④主要存在的問題是:課堂上還有一定程度的如“簡單重復”“明確告知”等的低效理答的情況,這種理答方式,即把學生的回答重復一遍,一般情況下,這是教師理答不盡理想的狀態,因為這類的低效理答往往會打擊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失去探究興趣,這也是造成課堂低效的原因之一;“不置可否”這樣的無效理答也偶爾出現,說明教師還未能真正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成長狀態,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為此,備課組向A老師提出如下修正建議:①充分預設。預設學生的疑問,預設學生的答案,課堂上才能有更多智慧的理答,從而更好地啟發學生的思維;②注重對有效理答策略的研究,從而讓課堂理答真正發揮有效性,真正起到評定、反饋、激勵、促進的作用??梢?,二次觀察是非常實在的,對被觀察者來說也是非常有收獲的。
綜上所述,課堂觀察活動促使備課組每一個成員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不斷反思和不斷改進。以課堂觀察為抓手,探索如何改進備課組建設,不失為一條切實有效的路徑。當然,在我們的課堂觀察實踐中,還有許許多多值得去深入思考、探索和完善的地方。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梅堰中學)
言論
啾啾(周國平之女)在四歲時問媽媽:“媽媽,你小時候不認識爸爸吧?”媽媽說是。她又問:“爸爸也不認識你吧?”媽媽仍說是。她接著編起了故事:“有一天,你見到了爸爸,說:‘哈,你不是啾啾的爸爸嗎?’爸爸也說:‘哈,你不是啾啾的媽媽嗎?’你們就認識了?!?大自然和上同意這個答案:孩子是男女之愛的目的和意義。
――著名學者周國平
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而項目又是推進發展的載體。對科技工作而言,要促進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要推進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充分發揮,主體在企業、引導靠政府、項目是支撐。如果沒有具體的項目,再好的規劃也永遠只能是規劃、再好的設想也只能是空中樓閣難以變為現實??梢?,搞好科技項目工作,對于推進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對于推進科學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那么,怎樣才能搞好科技項目工作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具體而言,就是要依據科學發展觀精神策劃科技項目,即圍繞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尋找策劃體現以人為本的項目、有利于推進節能減排的項目、體現統籌城鄉發展的項目和廣泛惠及民生的項目等;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論證篩選科技項目,在科技項目的論證篩選中尤其要做到需要與可能相結合、揚長避短與擇優棄劣相統一、突出創新與惠及民生相兼顧等,凡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項目,即便眼前的經濟效益再誘人也不予選擇;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原則組織實施科技項目,包括科技項目的立項爭取、立項科技項目的組織實施、實施科技項目的監督管理等,這當別值得一提的是要善于組織實施對科技項目的招商引資,一方面是推廣應用類的科技項目總體上較一般項目更具競爭優勢,一方面是招進一個客商往往就給我們帶來了推進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理念、信息、投資、管理及市場。本文側重如何在吃透兩頭的基礎上搞好科技項目的爭取立項工作問題,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所謂吃透兩頭,一是要吃透上策。即把握上級的政策要求,包括各個時期上級關心的問題是什么,有何推進發展的規劃、扶持發展政策及要求等,使自身發展工作與上級的部署安排相協調,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協調性和可行性,從而爭取得到上級在推進發展方面的更大更多支持。二是要吃透下情。即明了基層和群眾的發展愿望和需求,做到想基層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謀發展之所需,并善于將上級的政策要求同基層和群眾的發展意愿及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相統一,最大限度地凝聚區域發展的創新活力。
關于吃透上策的問題。根據中央的部署安排的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建設創新型云南行動計劃的決定精神,在今后一段時期內,科技項目爭取立項工作必須考慮的最大的上策,就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擴內需保增長促穩定的要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科學發展的要求、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等。以項目為抓手,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工程的實施,是未來五年全省科技工作重中之重的工作。如何著力推進,除主觀方面的努力外,還要講求工作的方式方法,其中最關鍵的又是工作要規范對路,主動適應上級的管理要求,使我們的科技項目爭取立項工作做到事半而功倍。各州市要扣省的科技計劃尤其是《決定》確立的工程而作,不需每年再等待省的項目編報指南,一方面是近5年全省科技方面所要做的事就是這么一些,不等也已知曉;一方面是科技項目管理工作進入規范化之后,相鄰年份之間項目編報要求一般也不會出入太大,提前而作不會導致走過多的彎路,相反能爭來工作的主動,并可避免因倉促突擊帶來項目編報質量粗糙通過率低的問題。另外,盡管省的科技計劃項目絕大部分已經改為常年受理,但各地的工作還是要盡量往前趕,因為按照現行財政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要求及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需要,從20__年開始,省科技專項資金將在每年6月底以前安排下達80%以上,行動遲緩的地方,再好再急需的項目也可能擠不進籠子、上不了車。科技項目的申報文本,一是要有科技創新點;二是項目的實施要具有較強的示范帶動作用和良好的經濟、社會或生態效益;三是必須全面滿足所申報科技計劃專項規定的門檻條件;四是申報材料要規范性與創新性相統一,在堅持實事求是和遵守規范性要求的前提下,講求技巧和創新,使申報項目的亮點或優勢得到充分的顯現,做到用獨特的優勢打動人、用良好的發展前景吸引人、用科學嚴謹的規劃爭得各個方面對所申報項目的關注和支持。
關于吃透下情的問題。主要是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緊扣上級的政策及要求,弄清搞懂我們各自的優勢和競爭力所在,明了我們應該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組織去做和怎樣才能做得最好。這當中,首要的問題是要強化我們的責任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和發展意識,切實增強推進創新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廟子里做一天和尚還要撞一天鐘呢,何況我們是人民的公仆、國家的公務員和黨的干部,無論坐在什么位置上,都要千方百計依法履行好自己的崗位職責,為實現推進創新發展的目標,樂意做別人不愿意做的苦差、敢干別人不敢干的難事、爭做別人做不了的實事和善事,千萬不要把著茅廁不拉屎。否則的話,說大一點你對不起任用你的組織和人民,說小一點你對不起你的那幾紋工資、對不起你所在的單位及崗位;說現實你耽誤了事業的發展,說長遠你也是對自己短暫人生的不珍重。其次是要善于學習和實踐,提高理論素養和推進創新發展的實踐能力。理論上的成熟是一個組織或個人真正成熟的標志,不掌握駕駛理論和技術的人,你能把車子乃至飛機、輪船開好,不可能;理論上都不能把它說不明白的工作,你還能把它做得科學嚴密,這也不可能。所以,我們要通過有效的、持之以恒的學習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身在地方科技管理部門的同志,必須注重培養自己推進創新發展的實踐能力,不能只會在理論上高談闊論和總是停留于對事物或工作的感嘆與議論;必須把握前沿理論及技術動態,并善于在管理實踐中驗證或修正完善相關理論。第三是要與人為善,廣交朋友。要在廣交朋友中捕捉信息、總結經驗、轉變思路、改進方法和推進工作的發展。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把我們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創造性都調動起來,推進創新發展的工作才會大有希望。但要廣交朋友,就必須做到以人為善,不趨炎附勢、不趾高氣揚,不阿諛奉承、不專橫跋扈,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把住從政的原則、守住做人的底線。在其位謀其事、盡其責,正確處理個人與組織的關系,從善不圖報、有利不搶占、有難齊攻克、有過不推脫,尤其是不能有絲毫“這些好處都是我給你的,你應該對我知恩圖報”的想法,因為它是滋生“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的根源所在,而且有時還會帶來“說者無意聽者有音”的諸多麻煩。我們科技部門的職工,不論職位高低、也不論資歷深淺,對基層或下屬,都要多一些出謀劃策少一點指手畫腳、多一些關心理解少一點妒忌怨恨、多一些肯定和鼓勵少一點指責和處罰、多一些誠心和實干少一點虛假和飄浮。否則,誰愿意與你合作共事、誰愿意給你講真話、誰愿意為你扛大刀、誰能長久地諒解你和尊重你。這就是我們常說“對別人好的人實際上是對自己好、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實際上是最懂得尊重自己”的真諦所在 。除此之外,要吃透下情,還必須沉得下去、靜得下心、受得住累、吃得了苦和拋得開私心雜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