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5 17:09:44
序論:在您撰寫中學勞動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勞動技術課程;勞動體驗學習;生涯教育
張德偉,東北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世界勞動教育的兩大源流
從教育史的角度來考察,自學校教育這種正規教育形式產生以后,教育就與生產勞動分了家,教育與生產勞動的割裂狀態一直延續到了近代職業教育產生以后。雖然職業教育是與經濟和職業直接相關的,但是由于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相對而言、作為雙軌制中的旁軌而出現并演進的,所以一直到19世紀末近代教育終結時,普通中小學仍然實施的是與生產勞動不甚相關的知識教育和學術教育。而將勞動教育引入普通學校之中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近代教育向現代教育過渡時期的事情。
從世界范圍看,在普通中小學中引入勞動教育有兩個源頭:一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沿著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德國教育家凱興斯泰納、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思想理論和實驗實踐的譜系發展開來,創立了“勞作學校”模式和“做中學”模式;二是在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教育和生產勞動關系的學說,創立了“統一勞動學校”模式。雖然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點上,這兩大理論體系具有共同性,甚至在新型學校直接針對舊學校的傳統教育這一點上,兩者也有共同點,然而由于這兩大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在理論基礎和終極目標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所以世界上中小學中的勞動教育可以說有兩個源頭。
二、世界勞動教育的兩個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許多國家將勞動引入學校課程和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創造了多種勞動教育模式。這些模式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重視勞動教育與經濟、生產、職業的關聯及其效果,單獨開設勞動教育課程,比較典型的有蘇聯及其后的俄羅斯在中小學中實行的勞動與綜合技術教育、德國中小學實行的勞動技術教育、法國中小學實行的勞動與技術教育;其二,不特別注重勞動教育的經濟效果,側重于其人格陶冶功能,不單獨開設勞動教育課程,而將勞動教育寓于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之中,比如,日本主要在社會科、技術與家政科、“道德”時間、綜合學習時間、特別活動等課程教學和勞動體驗學習等活動中開展勞動教育。
(一)通過專門的勞動課程實施勞動教育――以德國的勞動技術教育為例
在德國,各州普遍重視對中小學生進行勞動技術教育。其勞動技術教育不是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職業訓練,而是為雙元制職業教育奠定基礎的“職前普通教育”,具有“在普通教育中滲透職業教育”的性質,[1]各州“把它視為學生職業生活和走上社會的重要準備和基礎,是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
早在20世紀50年代,德國就在普通學校里實行了基本的技術經濟教育。1964年,德國教育委員會提出《關于在主體中學建設勞技課程的建議》,主張將勞動技術教育引入主體中學之中,在主體中學開設勞技課,其“勞技教學”“具有自身獨立的形式,而不是其他課的附屬”。這樣,勞技課就確立了獨立的學科地位。自此,德國的勞動技術教育大體經歷了學科建立階段、學科調整階段和學科改革階段三個階段。
德國的勞動技術教育貫穿在基礎教育的全過程之中。在小學階段(1-4年級,有的州把5-6年級視為小學的延續),各州勞動技術教育的課程名稱不一,一般叫作“常識課”,即勞技課程包含在常識課之中。例如,巴伐利亞州小學各年級常識課每周4節,其中2節為史地、自然常識,2節為手工勞作[2](另有資料表明,該州小學1年級的勞作課為每周1課時)。其中的“手工勞作”就是勞技課,其教學內容主要有紙工、編織、木工、陶器等。巴伐利亞州和勃蘭登堡州小學勞技課的設置情況如表1、表2所示。[1]
在中學第一階段(綜合中學、實科中學、主體中學的5-9或10年級),開設勞技課,各州勞技課的名稱五花八門,有“綜合技術課”“勞技課”“勞動―經濟―技術課”等30多種。各州勞技課的基本目標在表述上不盡相同,其相同部分可以歸納為:對學生實施全面的勞動、經濟、技術教育,使他們具備適應目前及將來生活的基本能力;引導學生有責任心地、高度負責地從事生產和勞動,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危害環境的行為;幫助學生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使他們有能力在技術和經濟影響越來越大的社會中謀求發展。[1]其課程內容各州也不完全一樣,其相同部分主要有:自我服務方面的勞技分支專業,如家政、營養與烹飪、紡織品材料與加工等;技術及職業準備方面的勞技分支專業,如金工、木工、電子電工等;經濟學、信息學、環境科學方面的分支專業等。[1]巴伐利亞州、勃蘭登堡州和柏林州中學勞技課的課時分配情況分別參見表1、表2和表3。
表2 勃蘭登堡州技術和社會經濟教育概況
學段 小學 中學
中學第一階段 中學第二階段
1-4年級 5-6年級 綜合中學 文理中學 實科中學 文理中學高中部
形式 含在常識課中 必修課 必修課/選修課 必修課 必修課/選修課 技術、信息或經濟課作為選修課
課時/周 2 2/2或4 2 2/3 2
表3 柏林各類學校勞技課課時分配情況
學校類型 7年級 8年級 9年級 10年級 形式
主體中學 4 4 8 8 必修
實科中學 0/4 0/4 2/4 2/4 必修/選修
綜合中學 1/4 2/4 2/3-6 2/3-6 必修/選修
在中學第二階段(10或11年級-12年級),有的州(黑森州、不萊梅州、勃蘭登堡州等)也開設一定的勞技課,如表1所示,巴伐利亞州的部分完全中學在11年級開設勞技課;再如表2所示,勃蘭登堡州的文理中學高中部將勞動技術作為專業開設選修課。
德國開設專門的勞動技術課程有其特定的價值取向。比如,1964年,德國教育委員會對于在主體中學中設置勞技課提出的建議期望,勞技課能夠“幫助學生熟悉了解當代生產、服務等領域內各種職業的基本特征,并為其今后能做出明智的職業選擇奠定基礎”。[3]441969年,德國各州文化教育部長常設會議對改革主體中學提出的建議期望,主體中學7-10年級的勞技課要擔當經濟―勞動世界的入門指導的任務。[3]441987年,德國各州文化部長常設會議指出,學校勞技課教學的任務是使所有年輕人學會及時調整自己以適應隨時可能出現的與勞動、技術、家政、經濟等密切相關的生活情境。[3]45這些意見比較充分地說明了德國勞技課的獨特作用。
(二)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實施勞動教育――以日本的勞動教育為例
與通過專門的勞動課程實施的勞動教育不同,日本通過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實施的勞動教育是另一種模式。
二戰后,日本確立了智、德、體協調發展的教育方針,因此勞動教育在日本沒有十分顯著的位置。然而,日本的中小學開展一定的勞動教育是確切無疑的。1947年制訂、2006年全面修訂的《教育基本法》對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內容作了如下規定:為了實現“完善人格”等教育目的,要實現“重視(教育與)職業和生活的關聯,培養尊重勞動的態度”等教育目標。1947年制訂、2007年重大修訂的《學校教育法》對勞動教育也相應地作了規定:義務教育要實現的目標之一是“培養關于職業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尊重勞動的態度和適應個性選擇未來出路的能力”;高中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在發展、擴充義務教育的成果的基礎上,“(使學生)基于對在社會上必須履行使命的自覺,適應個性,決定未來的出路,提高普通教養,掌握專門的知識、技術和技能”。
筆者以教育與經濟、職業、勞動的關系為線索,考察日本現行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學習指導要領,發現日本的課程分為學科課程、時間課程和活動課程,三類課程中有關勞動教育的內容:
社會、地理歷史、公民學科。小學“社會”科:參觀、調查當地人們的生產和販賣工作;參觀、調查和查詢當地人們生活所需的飲用水、電、燃氣的確保和廢棄物的處理;調查所在縣(都、道、府)的主要產業的概況(3、4年級);調查和查詢日本的農業與水產業、工業生產、信息產業與信息化社會的狀況(5年級);調查和查詢在經濟和文化等方面與日本有密切聯系的國家人們的生活狀況(6年級)。初中“社會”科:在“地理領域”,認識日本國內產業的動向,概觀其特色;考察以產業為核心的地區,把握其區域特色。在“歷史領域”,理解古代日本列島農耕的擴展與生活的變化、中世紀農業等各種產業的發展、前近代產業與交通的發展、近代日本的產業革命與近代產業的發展、現代日本的經濟高速增長和經濟迅速發展與國民生活的提高。在“公民領域”的“我們與經濟”單元,教授“市場的作用與經濟”“國民生活與政府的作用”等內容。高中“地理歷史”學科:“地理B”科目中設有“現代世界的系統性地理考察”單元,教授“資源、產業”等內容。高中“公民”學科:“政治與經濟”科目中設有“現代社會的各種課題”單元,教授雇用與勞動、產業結構變化與中小企業、農業與食材等問題。
家政、技術與家政、“家政”學科。小學“家政”科:了解在家庭中支撐自己和家庭成員的生活的是工作,能做自己分擔的工作;想方設法快樂地飲食;學習烹飪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學習衣服的穿著和整理以及房間的整理、整頓和清掃的方法;制作生活上有用的物品。初中“技術與家政”科:在“技術領域”,設有“材料和加工技術”單元,對“利用材料和加工技術的制品的設計與制作”等進行指導;設有“能量轉換技術”單元,對“利用能量轉換技術的制品的設計與制作”等進行指導;設有“生物培育技術”單元,對“利用生物培育技術的栽培和飼養”等進行指導;設有“信息技術”單元,對“關于數碼制品的設計與制作”等進行指導。在“家政領域”,設有“飲食生活與自立”單元,對“日常食物的烹飪與當地的飲食文化”等進行指導;設有“衣、住生活與自立”單元,對“衣服的選擇與整理”“住居的功能與居住方式”等進行指導。高中“家政”學科:“家政基礎”科目中設有“生活自立和消費與環境”單元,教授“飲食與健康”“被服管理與著裝”“住居與居住環境”等內容?!凹艺C合”科目中設有“生活的科學與環境”單元,教授飲食生活、衣著生活、居住生活的科學與文化等內容?!吧钤O計”科目中設有“飲食生活的設計與創造”“衣著生活的設計與創造”和“居住生活的設計與創造”等單元,教授衣、食、住生活的設計與創造方面的內容。
道德。小學:感知勞動的美好,為大家而勞動(1、2年級);知道勞動的重要性,不斷地為大家勞動(3、4年級);理解勞動的意義,知道服務社會的喜悅,為公共發揮作用(5、6年級)。初中:理解勞動的尊貴和意義,具有服務精神,致力于公共福祉和社會的發展。
綜合學習時間。小學:各學校要積極地采取自然體驗、社會體驗(志愿活動等)、物品制作、生產活動等體驗活動,以及觀察與實驗、參觀與調查、發言與討論等學習活動。初中:各學校要積極地采取自然體驗和職場體驗活動,志愿活動等社會體驗、物品制作、生產活動等體驗活動,以及觀察與實驗、參觀與調查、發言與討論等學習活動。高中:各學校要積極地采取自然體驗和就業體驗活動,志愿活動等社會體驗、物品制作、生產活動等體驗活動,以及觀察與實驗實習、調查與研究、發言與討論等學習活動。
特別活動。小學:在“班級活動”中,理解清掃等值日活動的作用和勞動的意義;在“兒童會活動”中,協力進行學校例行活動;在“學校例行活動”中,參加勞動生產與服務性例行活動。初中:在“班級活動”中,對于“適應、成長和健康安全”,要理解志愿活動的意義并參加該活動;對于“學業與出路”,要理解學習和勞動的意義,斟酌出路的適應性和利用出路信息,形成理想的勞動觀和職業觀,自主地選擇出路和設計未來。在“學生會活動”中,協力進行學校例行活動,通過志愿活動等參與社會。在“學校例行活動”中,參加勞動生產與服務性例行活動。高中:在“班會活動”中,對于“適應、成長和健康安全”,要理解志愿活動的意義并參與該活動;對于“學業與出路”,要理解學習和勞動的意義,理解出路的適應性并利用出路信息,確立理想的勞動觀和職業觀,自主地選擇和決定出路并設計未來。在“學生會活動”中,要協力進行學校例行活動,通過志愿活動等參與社會。在“學校例行活動”中,參加勞動生產與服務性例行活動。[4]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日本勞動教育都是“隱居”在其所在課程之中的。其所隱居的課程都有自己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體系,關于勞動的內容僅是其課程內容的一部分。
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實行課程改革時引入“勞動體驗學習”以后,日本表現出日益重視勞動教育的動向。日本的勞動體驗學習,是指“讓學生在一定的期間體驗實際社會的職業,期望(達到)多樣化教育效果的學習活動”。[5]日本在1977年、1978年修訂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習指導要領時,將勞動體驗學習引入了中小學之中。當時,日本強調實行勞動體驗學習的背景大體是:其一,過去的學校教育陷入了“偏重智育”之中,學?!疤铠喪降亍苯淌诖罅康膶W科內容,而實行勞動體驗學習,就是為了糾正這種弊端;其二,伴隨生活環境的變化,兒童們制作物品、培育生物的場合越來越少,因此希望學校通過有組織地開展“制作”和“培育”活動,讓學生體驗工作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6]此后,日本的學校教育中關于勞動的體驗性學習活動不斷加強?!艾F在,作為兒童們直接體驗活動的一種,各地都在實施勞動體驗學習”。[5]從實施主體來看,日本的勞動體驗學習主要有三種:(1)以學校為中心進行的勞動體驗學習;(2)以行政機關為中心進行的勞動體驗學習;(3)以地區的組織和團體為中心進行的勞動體驗學習。[5]日本中小學在“道德”時間、綜合學習時間和特別活動中實行的關于生產、勞動的體驗性活動基本是這種勞動體驗學習。
三、當代勞動教育的新趨向:
通過生涯教育實施勞動教育
當代世界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國的教改趨向呈現多元化態勢。從宏觀上看,與勞動教育相關的教改趨向莫過于生涯教育(Carrer Education,亦譯為“生計教育”)的產生和發展。
在學校教育中推行生涯教育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時任美國聯邦教育總署署長馬蘭的倡導。馬蘭倡導生涯教育,最主要的是為了消除“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鴻溝”,消除“學術與職業之間的藩籬”。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馬蘭倡導的生涯教育是一種“有組織的、綜合性的教育”。美國學者薩珀認為,不能把“生涯”作狹義的專門職業或者職業指導來理解,應該從廣泛范疇和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職業生活的人生全部生活之中來把握人的作用,人的作用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多樣化的,這樣應當把“生涯”理解為人的生涯發展。[7]那么,生涯教育就是促使人們在人生的各個生活階段,掌握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實現生涯發展的教育。在美國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下,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形成了一場生涯教育改革運動。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的生涯教育又出現了新的發展勢頭。美國的生涯教育主要有四種模式,即以學校為基礎的模式、以家庭為基礎的模式、以雇主為基礎的模式和以地方寄宿制為基礎的模式。[8]其中,最基本、最廣泛的是以學校為基礎的生涯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把從幼兒園到中學后的職場或大學的期間分為四個階段:(1)從幼兒園至5或6年級的生涯認知階段;(2)6或7年級至10年級的生涯探索階段;(3)11-12年級的生涯定向階段;(4)中學后教育階段。[9]這樣,美國的生涯教育貫穿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各個生涯階段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讓學生認識和接觸勞動世界,探索和參與職業生活,為學生將來的職業選擇和定向作準備。美國中小學實施的生涯教育有多種形式,包括組織生涯教育活動和把學科教學與生涯教育結合起來等等。
生涯教育在美國肇始以后,逐漸傳播到了西歐、美洲其他國家和日本等。生涯教育在被“嫁接”到輸入國的教育體系中時,其內涵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比如,日本自上世紀末和進入21世紀以來引入生涯教育后,其生涯教育成為自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重視與社會和職業的關聯的指導理念,在實踐中正在采取適應學生發展階段的系統性生涯教育政策。[10]但實際上,日本的生涯教育幾乎被當成了培養學生“理想的勞動觀和職業觀”的有效手段。
應當指出的是,生涯教育和勞動教育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只是由于生涯教育具有面向職業生活和勞動世界的特點,因而與勞動教育發生了交集,這樣,生涯教育只能說是實施勞動教育的一個平臺。
參考文獻:
[1]傅小芳,周儷.德國基礎教育中的勞動技術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5(2):35-40.
[2]姚靜.德國中小學的勞動技術教育及啟示[J].基礎教育參考,2007(10):26-29.
[3]蕭楓.各國學校的特色教育[M].沈陽:遼海出版社,2011.
[4]文部科學省.小學校學指бI案[EB/OL].http://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news/080216/002.pdf.
[5]m地孝宜.地域M主Г巍蓋禾弳Y學のg踐と抗[J].國立オリンピック念青少年t合センタ`研究o要,2003年,第3號:225-232.
[6]高.學校教育における「作I活印工韋玀囊馕丁―その二つの教育C能を分析して[J].橫浜國立大學教育o要,1985年,第25號:89-104.
[7]崎尚子,家城子.アメリカの家庭科教育におけるキャリア教育にvする研究――教科分析を中心にして[J].富山大學人gk_科學部o要,2006年,第1第1號:139-147.
[8]李亦桃,周誼.淺談美國的生計教育及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3(9):14-20.
關鍵詞:生物教學;勞動技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91
1.生物教學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的意義
勞動技術教育是我國初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技術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發展勞動技術教育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1發展勞動技術教育能夠加深對于生物課堂教學的印象
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是組成生物課程的兩個最主要的部分。課堂教學是對實驗教學的指導,而實驗教學是課堂教學的深化。勞動技術教育是實驗教學的重要形式。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生物學知識可以在勞動技術教育中應用于實踐,在勞動過程中知識的印象就得以深化。
1.2發展勞動技術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要求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動手能力是素質教育最為關鍵的培養目標之一。動手能力的培養離不開重復性的鍛煉,而勞動技術教育不僅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還能夠對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方式給予科學的指導,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迅速的提升。此外,勞動技術教育還能夠為學生積累生活經驗,當學生步入社會、獨立生活時能夠承擔起日常生活中的勞動任務。
2.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的途徑
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擁有多種途徑,通過歸納大致有以下三種方式:課堂授課中滲透、生產實踐中滲透以及科技創新中滲透。
2.1課堂授課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
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技術是進行勞動技術教育的重要途徑。在進行生物授課時,由于學生注意力較為集中、思維較為活躍,以及勞動教育技術的傳授較為系統,所以滲透的效果會比較理想。
實習是課堂中滲透勞動教育技術的重要方式。在進行生物學知識學習之后,立即在勞動中對其進行檢驗,往往可以得到較好的學習效果。例如教師在講授“遺傳與變異”一章之后,可以組織學生到制種基地實習,通過對父本母本植物進行授粉,觀察子代形狀來檢驗所學知識,在此過程總還獲得了授粉的勞動技術。又如在講解“無氧呼吸”時,可以組織學生到水田中觀察爛根的水稻,一次加深對于課程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講解“植物光合作用于呼吸作用”的課程時,對學生進行植樹技術的教育,給學生傳授合理密植的種植理念,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勞動素質。
2.2在生產實踐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
教育的本質在于提升人為社會服務的能力,生物學教育的本質在于提升學員利用生物學知識服務生產的能力。生物學的教學效果要到實際生產中去檢驗,而生產實踐也是進行勞動技術教育的重要渠道。
生物學知識中的勞動技術最主要應用于農林牧漁業生產中。例如生物學教師推廣“鮮尿喂?!蹦J?,在很大程度上為肉牛養殖節省了生產成本,提升了經濟效益。而在生物學中原理簡單、操作簡便的雞蛋保鮮、小雞孵化等勞動技術一經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就能夠對原有的生產模式和勞動技術造成巨大的沖擊,也體現了在生產實踐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生產實踐中應用的生物學勞動技術,例如人工育種、病蟲害防治以及作物改良等技術,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足以體現生物學勞動技術在生產中的巨大力量。
2.3在科技創新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
科技創新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而科學發展到生產力發展的轉化要依托技術的進步,技術的進步基礎就是勞動技術的革新。生物學,尤其是微觀生物學是本世紀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眾多的學術成果在生物學教學和科研中涌現,所以在科技創新中進行勞動技術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科技創新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的做法由來已久,最初是通過科技小組的形式進行技術革新,例如食用菌科技小組在培育新菌種的過程中對食用菌的養殖收割技術進行培訓,之后在組員和群眾中進行普及,就能夠將技術的革新產業化、效益化。
目前,科技小組的組織形式日益被科技團隊的形式取代,團隊中具備各方面的技術人才從而形成一個全面兼顧的技術創新集體,在生物教學中,這個集體可以進行研發和勞動技術的傳播,已到達技術產業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亞乾.農村中學生物教學如何滲透勞動技術教育[J].生物學通報,1993(4).
[2]孟召英.聯系生活實際[J]. 山東教育科研,1994(5).
[3]龔鳳英.淺談生物教學中提高學生素質的培B[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7).
【關鍵詞】勞動 學校勞動教育 途徑
“中等職業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比欢?,90后的中職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在受到多重呵護的優越環境中,“驕嬌”二氣十足,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注重享樂,奢侈浪費,早已丟掉了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根本不知“稼穡之苦”,不會搞衛生,不會洗衣服,不會疊被子等現象隨處可見。從2007級學生進入生產實習后反饋的信息,一些學生勞動觀念淡薄,缺乏主動性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深思,尤其是以培育和造就新一代勞動者為己任的職業學校教育。
一、學校勞動教育的特性
“所謂勞動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的一種以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勞動技能為內容的教育活動,其目的在于培養他們熱愛勞動,尊敬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的習慣,并使他們獲得一些基本的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從而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勞動教育是一種特殊的人類教育活動,對人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學校勞動教育是指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勞動教育,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動的獨特性,在學生的成長中不可或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既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又有利于他們能力的提高。
學校勞動教育與其他形式的勞動教育一樣,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最終達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學校勞動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為學生的勞動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即“通過掌握某些技能技巧,喜愛某項勞動,培養其志向(不是對決定專業預先做出的選擇)”,獲得一種精神財富。在勞動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學生緊張、勤奮、努力的狀態有助于其性格和能力的形成。
學校勞動教育具有組織性和計劃性。勞動的項目、時間和強度都有嚴格的控制。在學校里,勞動教育主要是一種集體教育的方式,這是其他教育活動所不具備的特點。集體中進行的勞動教育,具體活動的設置要在結果中能明顯的表現出每個人的努力程度,實施中要以社會的、創造的和審美的目的去激勵學生,使“每個人都極力的要給集體的工作做出盡可能多的貢獻”,培養他們的集體責任感。集體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力量。集體尊重熱愛勞動的感情越強烈,對每個人的教育效果就越明顯。學校勞動教育具有普及性和集中性。
二、學校勞動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早在50年代,我國就有學者認為學校教育“把孩子們養弱了”,“他們既不尊重動,又缺乏對勞動的愛,同時對讀書是為了更好的勞動這一點,似乎也缺乏明確的理解”,時至今日,學校勞動教育仍存在著很大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學校勞動教育形式大于內容
在許多學校,勞動教育寫進了工作計劃,但卻沒有按規定執行。加之,目前大多數學校的衛生打掃等全部承包給清潔公司,在學校里學生根本不用勞動。課內、課下勞動教育的缺失,讓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勞動素養的目標成了一句空話。
勞動課教學的物質基礎,諸如設施、基地等不能保證。勞動課作為一門不納入考核的“副課”,其軟、硬件條件根本無人過問。物質基礎和教師指導的匱乏,阻礙了學生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的發展,對勞動課感興趣的學生,也只能將其當成課下的“游戲”。同時。勞動課教學未形成系統化、規范化的教學管理模式和科學的考評標準。
2.教育方法不合理
現實的學校勞動教育中,是以完成任務為目標,沒有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思想教育。一些教師勞動觀念扭曲,把勞動當成了懲罰學生的一種手段,如有的班級在班規中寫上違反某條紀律,罰掃教室或清潔區;有的學校對清潔區、教室、宿舍衛生檢查采取負分制,這就很容易形成學生對勞動的逆反心理。
三、有效實施學校勞動教育的途徑
1.為學校勞動教育順利開展創造條件
學校勞動教育要落到實處,需要從不同方面為其創造條件。
第一,改變教育觀念?!艾F時代需要學校教育培育出‘心靈手巧’的人,而不是制造出一批又一批‘頭腦發達’卻‘笨手笨腳’缺乏‘行動能力’的人”。教育工作者要強烈的責任感,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肩負起教育的社會使命。第二,保障勞動教育的軟、硬件條件。有條件的學校配備專職勞動課指導教師,并通過培訓進一步提高其教育和指導實踐的能力。從各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建立一定的勞動基地,配備相應的基本設施。第三,保證勞動課教學的時間。將勞動課列入課表或設立勞動周,同時要注意實踐教學中勞動時間和強度的控制。第四、營造良好的氛圍。學??梢栽诤诎鍒?、宣傳欄中設置關于勞動教育的專欄。
2.建立合理的考評機制
學??梢愿鶕陨淼膶嶋H情況,制定靈活多樣的考評方法。在班風評比、學生個人操行評定方面,勞動的態度和行動應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參加考核,學校期中和期末可設立“勞動積極分子”獎,對勞動中表現積極的學生給予獎勵。
3.教師以身作則,轉變教學觀念,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勞動習慣的培養
第一,教師要做好榜樣。在組織學生進行的勞動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勞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一些具有思想性、藝術性的情境,讓學生感到快樂并受到鼓舞,激發他們的創造能力。用自己的愛好來教育學生,因為學生們“對自己教師見識的廣度和知識的深度及多面性、與其說是在理解,不如說在感覺”。這樣的教育可以把學生引導到超過教學大綱以外的世界。第二,注重對學生勞動觀念的滲透,不歧視差生,不要因為學生勞動表現不好,就不讓其參加勞動,更不要用勞動來懲罰學生。第三,培養學生對勞動的興趣。勞動本身并不能帶給學生興趣,相反,在勞動中學生首先感到的是失望,而后是厭倦。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積極引導,使其認識到自己勞動的意義。開展競賽活動,競賽活動的內容可以從平凡的小事入手,諸如擦玻璃,看誰擦得又快又干凈,并讓成績突出的同學介紹經驗。第四,開展形式多樣的公益勞動,比如打打掃教室、美化校園、植樹綠化等活動。
4.教育要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密切結合
學校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即熱愛勞動、尊重勞動、體驗到勞動中的幸福感,教學內容的選擇顯得至關重要。學??梢愿鶕镜亍⒈拘G闆r,圍繞學生的自我服務、公益勞動、科技實踐等內容開發一些校本課程。內容的選編一方面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另一方面,要切合學生身心發展,保護學生的自信心。不能艱澀難懂,但又不能太過簡單,用一句俗話就是 “跳一跳,摘桃子”。
5.培養學生勞動中的自我教育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教育是自我教育。但在實際的勞動教育,學生往往只將勞動看成一種義務,這是一種很可悲的現象。學校勞動教育要抓住關鍵時期來促進學生能力的形成。一方面,勞動課教學內容要豐富、有趣,教師的語言要富有啟發性、感染力,這樣才能使學生進行積極的探索,自己積極、主動地動手操作和學習,把勞動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當一件作品誕生后,學生看到了自己的才能,自己的成果,勞動成了一種創造性活動。勞動中自我教育另一種方式,就是讓學生看到自己好的方面在別人身上表現了出來。班級中成立的勞動技能小組之間進行技術交流,會的同學教不會的,“一個孩子,當他越深刻的感受到他在教別人時,他本人想學習的愿望就越大?!蓖ㄟ^教會別人,學生自己也感到了一種自豪和光榮,增強了自信心。
參考文獻
[1]周濟.解放思想改革創新 推動中職又好又快發展,2008.4.3.
[2]孫俊三,鄧身先.家庭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
[3]蘇霍姆林斯基著,趙瑋等譯.帕夫雷什中學[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4]程萬里.勞動教育諸問題研究[M].漢口:中南人民藝術出版社,1954,(7).
【關鍵詞】 勞動教育 素質教育 勞動價值 評價機制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生育觀念的改變,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在不斷充裕的家庭條件下,大部分家長視孩子為掌上明珠,怕其吃苦,危險,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長卻取而代之,忽視了勞動教育,于是,獨生子女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加上部分學校特別是師資力量薄弱、條件有限的農村學校沒有開設好勞動課,安排的“勞動課”的目的在于打掃清潔衛生或變勞動課為知識課。導致勞動觀念越來越淡薄,使這些獨生子女只會讀書,不會勞動。長此以往,將會影響這部分人素質的發展。于是,筆者認為在小學階段抓好勞動教育十分重要。只有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樹立強烈的勞動觀念,長大成人才會有所作為。當今,在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下,素質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所以,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什么是素質教育?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認為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
一、勞動能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小學階段是人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緊靠家長的言傳和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家長和老師在課外引導學生不斷參加力所能及的有意義的勞動,親身體驗勞動的艱辛,享受勞動的成果,才能促進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例如:讓學生撿廢品,通過學生對一件件廢品的積累到出售,讓其去體會自己父母掙錢的不容易,從而受到了不能鋪張浪費的教育,逐漸形成節儉的美好品質。出售后的收入雖少,但是總能讓學生感受到快樂,因為是學生已經證明了自己,找到了自信,體驗到了勞動價值所在。農村家庭的父母,要讓自己的孩子投入到糧食耕種的勞動中去,只有讓孩子親自參加勞動,嘗嘗汗濕、腰酸背痛的滋味,才感覺到勞動的辛苦,懂得勞動的分量,切身體會“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真正含義,使之自覺地愛惜糧食。只有參加勞動,才能理解農民為城市居民提供糧食、蔬菜或者農副產品,工人為社會提供日用品,輸送水電是為了什么,才會真正體會他們所付出的代價--勞累,是為了人們的幸福,是在為社會創造財富。更能激發對那些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竊取別人的勞動果實的人的厭惡感,做到加倍珍惜自己和別人的勞動果實。正如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讓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才是英雄漢。”
二、勞動不但能增強人的體質而且能磨練人的意志。
一個人有無勞動的興趣和習慣,將影響自己的一生。大量事實表明,不論知識水平、家庭背景、經濟收入、種族膚色如何,凡是從小做家務、熱愛勞動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往往特別能干,工作成就大,生活也很美滿。勞動,可以培養孩子動手習慣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在營養良好的情況下,勞動能促進大肌肉、小肌肉的發育。勞動在培養完美體魄上所起的作用,同運動一樣重要。許多勞動能顯示體力與技能、技巧等多種多樣的結合。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不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強力壯”。
少年兒童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會面臨許許多多困難和挫折,這就要求學生從小養成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如果遇到困難就畏縮、害怕和逃避,我們為之努力的事情會半途而廢,前功盡棄。怎樣磨練人的意志呢?誠然,轟轟烈烈的斗爭和艱苦的勞動、險惡的環境能磨練人的意志,但是平凡的生活小事也能磨練人的意志。首先,讓學生從生活的一切方面鍛煉意志,如遵守學習與生活制度、及時獨立地完成作業、做事有始有終、堅持鍛煉身體、待人始終如一等。其次,引導學生做一些自己不愿做或不敢做的事,如讓學生在炎炎夏日跟隨父母下地勞動,或在寒冬臘月用冷水搓洗衣服等,完成后及時給予表揚,這樣可以讓學生建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堅強的意志就是在完成無數件小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
三、勞動能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
在人類發展史上,勞動推動了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由此可見,勞動教育不容忽視,在小學階段,要求學生掌握簡單的生活技能。低年級學生學會自我服務活動。如:穿衣服、削鉛筆、洗手帕等;中年級學生可進行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和社會公益勞動。如:包書、整理書包、洗碗、掃地、擦窗、給花草澆水、在校內進行大掃除等;高年級學生以家務勞動為主,如:洗衣服、做飯、涮鍋洗碗、農村兒童學會農田的種植,能參加學校的科技小組,在活的自然中學習,在實踐中加強探索。只有讓學生持之以恒地去完成這些事,才能樹立勞動觀念,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提高生活技能,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奠定堅實的基礎。
勞動教育在學生的素質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應引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重視,現對家庭、學校和社會作以下建議:
家庭:
第一,建議家長改變教育觀念。
即便是獨生子女,不能溺愛,不要怕其吃苦和危險而不讓孩子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讓孩子多動手做事,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第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設置一些“障礙”。
所謂的“障礙”就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長要多找一些孩子能完成的事情讓孩子去完成。如;中、高年級的孩子,飯前盛飯,飯后收拾、清洗。不能一味滿足孩子的零用錢,可讓中、高年級的孩子利用假期自己掙零花錢,城市的孩子賣報紙,農村的孩子賣菜等。
第三,家長要做好榜樣作用。
隨著家庭經濟的富足,部分家長的家務活也隨之減少,吃飯上館子,洗衣服有洗衣店的服務,或雇個家庭保姆包攬一切家務,這樣不但沒有事情給孩子去完成,而且滋生了孩子享樂主義的思想。
學校:
要切實貫徹好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積極地改善和創造勞動課教學條件,開足、開好勞動技術課;學校和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老師布置的家庭勞動任務可讓家長督促完成并簽字認可。
社會:
呼吁全社會重視勞動教育,形成積極勞動的社會氛圍,大力渲染“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如何構建和創新評價機制呢?
關鍵詞:中小學生 勞動技術教育 育人作用
恩格斯說過“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正是有了勞動,才有了人類的產生;有了勞動,才有了人類的發展;有了勞動,才有了人類美好的今天;同樣,也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出人類燦爛的未來。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富民政策下,科技發展、社會進步,勞動者努力工作,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使大多數家庭獲得了良好的生活條件。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子女一輩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艱苦創業、吃盡千辛萬苦的父輩們,給了子女莫大的愛,甚至愛的沒有了理性的思考。于是乎,在我們的周圍,不少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出現了,父母只盼著孩子將來能考上大學,即使他們在家中“為所欲為”,父母也心甘情愿,在兩代人的呵護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最簡單、最輕松的勞動也與之無緣了。
去年,我曾遇見過這樣一種情況:在一農村寄宿制中學校門口,一位母親請求保安讓她進入校園。保安問何事,她說:“女兒在家中自己連鞋帶都沒系過,都是我給系,現在在學校住宿,實在不放心,來看看”。我們也常見新聞媒體這樣的報道:新生入學,校園內車水馬龍、道路堵塞,幾代人送子女報到,前呼后擁,辦手續、掃宿舍、理床鋪,一切父母代勞。開學后,衣不會洗,地不愿掃,自己照顧不好自己的大有人在。
試想,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刻苦鉆研,努力學習嗎?能感恩父母,孝敬長輩嗎?能關愛他人,奉獻社會嗎?能有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嗎?因此,學校的勞動與技術教育、社會實踐活動不容忽視,應充分認識它的育人作用。
首先,勞動技術教育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是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方向的需要。《國家2010--2020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長期以來,國際敵對勢力企圖顛覆我人民民主,把“和平演變”的希望寄托在青少年身上;國內封建思想余毒、社會上不健康的書刊、音像制品等仍在不斷地侵蝕部分人的靈魂。而青少年學生的好奇心強,免疫力差,他們很容易走上邪路。如果不重視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勞動意識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勢必導致他們四體不勤、好逸惡勞,品行不端。這樣的人,怎么能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呢?怎么能擔當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重任呢?
其次,勞動技術教育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途徑。青少年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的養成期,可塑性大,在這個時候進行適當的勞動教育和鍛煉,可使他們從小養成自覺勞動的習慣,樹立起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情感;從小養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與他人同甘共苦的習慣;自覺地把“勞動作為人的第一生活需要”,而不是被迫地參加勞動。如開展“小手洗大腳”活動,培養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開展“今天我當家”活動,體驗父母一日的辛勞;開展“割麥一日行”活動,體味“粒粒皆辛苦”的不易;帶領學生到敬老院打掃衛生,培養學生尊老敬老的情感。若在青少年時期忽視了勞動教育和鍛煉,則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就會鄙視勞動,輕視勞動人民,成天躺在父母舒適的臂彎里享清福,其結果可想而知:要么是社會的包袱,要么是社會的罪人。
再次,勞動技術教育是拓展腦力勞動,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學生從課本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大都是抽象的。如果能在課內組織學生學習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術,課外、校外組織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和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就能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和愛好,促進學生智力的進一步發展。
充分認清勞動技術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作用,我們還要注意糾正幾種錯誤的做法:
其一,要糾正部分教師認識上的一種偏見。他們認為學生在學校的任務是學習文化知識,抱著應試教育的固有思想不變,只盯著學生考高中、考大學。認為參加勞動,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只要學生成績好,就什么都好。這種只重智育,輕視勞動技術教育、輕視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如果在教師身上不轉變,怎么對學生進行勞動技術教育,怎么落實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和諧發展?
其二,應糾正部分家長的錯誤認識,消除他們的溺愛心理。有的家長認為:我的孩子到學校是讀書的,不是來勞動的。看見自己的孩子參加勞動,心疼得不得了,還振振有詞的說:“我的孩子在家里都沒干過活,哪能在學校里干這樣的活?”個別家長甚至主動幫自己的孩子做值日,完成勞動任務,讓自己的孩子到一邊去玩。更有甚者,看見自己的孩子勞動積極,竟然教訓孩子:“你真笨,就不知道少干點?”我們不妨想一想,這樣的家長、這樣的思想教育出來的孩子,會是什么樣的人呢?
學校應通過家長會、家長培訓學校、家長委員會討論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勞動技術教育的重要性,轉變家長錯誤認識,取得家長配合,共同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
觀摩研討活動方案(廣州專場)
一、時間和地點
(一)時間:5月21日(星期五)8:30-16:30
(二)地點:廣東番禺中學附屬學校(地址: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福愉西路663號),會務聯系人:文靜,電話020-31106323。
二、活動議程
(一)參觀廣州市中小學勞動教育成果展
(二)廣州市推進勞動教育經驗交流
(三)觀摩、研討勞動教育活動課
三、其他事項
(一)請參加2021年廣東省中小學勞動教育現場觀摩研討活動(廣州專場)人員于5月19日前通過問卷星報名參會,填報相關信息。報名鏈接和二維碼:survey.pyedu.cn/vj/eQDTgL2.aspx
(二)本次活動同步線上直播,請各地市廣泛發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勞動教育管理人員、教研員、各學生綜合實踐基地管理人員、各中小學勞動教育教師觀看。
直播二維碼如下:
四、住宿及交通指引
(一)交通說明
1.自駕車請導航定位: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福愉西路663號廣東番禺中學附屬學校(南大門),按指引進入地下停車場;
2.公共交通指引:廣州地鐵3號線到番禺廣場站,C出口到區政府東門。乘坐公交“番19路短線”到廣東番禺中學附屬學校站下車,從學校南大門步行到演藝中心門口簽到。
(二)會議周邊酒店
1.友和酒店式服務公寓
地址:番禺區橋南街逸祥橫街19號(步行約490米)
電話:020-37753333,13226666056告經理
2.廣州左岸商務酒店
地址:番禺區橋南街興業大道西24號(步行約990米)
電話:020-39180080
3.維也納酒店(橋南陳涌店)
地址:番禺區橋南街道陳涌村金業路東5號(步行約1.6公里)
電話:020-31130888,18998316935羅經理
4.廣州悅途酒店公寓
地址:番禺區橋南街德信路奧園養生廣場金睿二街46號(
步行約1.7公里)
電話:020-84888712
5.廣州喜盈嘉立思酒店公寓
地址:番禺區市橋南城路239號(步行約1.8公里)
電話:020-34585999
2、每學年要設立集體勞動周,學??稍趯W年內或寒暑假自主安排。小學低中年級以校園勞動為主,小學高年級和中學可適當走向社會、參與集中勞動;高等學校組織學生走向社會、以校外勞動鍛煉為主,結合生產類實習實訓活動,開展專業服務、社會實踐等。
3、讓學生承擔擦黑板、分午餐、掃地、打水、清潔校園、植樹除草等力所能及的班務及校務勞動,鼓勵根據現有資源開設田園、烹飪、維修等特色勞動教育項目。高校應結合專業特點,注重與新技術相銜接,開展創造性勞動。
4、在社會服務活動方面,結合實際推進職業體驗,使學生與普通勞動者一起經歷勞動過程。高校加強與行業骨干企業、中小微企業緊密協同,注重挖掘山東農業文化傳統、近海漁業作業傳統等勞動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