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5 17:09:38
序論:在您撰寫基礎教育成果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瑞典王國位于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東南部,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人口940多萬,是科技和教育高度發達的先進國家,國民享有高標準的生活品質和福利待遇,同時也是世界上少數從幼兒園到大學全部實行免費教育的國家之一。日本著名學者沖原豐在他主編的《世界的教育》一書中指出,“瑞典通過卓越的教育制度,極大地提高了國民的文化和生活水平,使瑞典既沒有文盲,也沒有窮人”。因為人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瑞典成為了世界上國民素質最高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人均讀書讀報最多的國家之一。
筆者于2012年9月至10月參加了由瑞典國際發展合作署(SIDA)發起、瑞典隆德大學主辦的“兒童權利、課堂及學校管理(Child Rights,Classroom and School Management)”國際項目,期間在斯德哥爾摩、隆德、馬爾默等城市參觀訪問了當地各類學校,深切地體會到瑞典學校英語教育的成功之處。與中國的情況相同的是,英語在瑞典也是一門外語,瑞典人也是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英語。但是與中國不同的是,瑞典人的英語應用能力非常之強。絕大多數瑞典公民都夠流暢地使用英語進行基本的日常對話,幾乎所有大學均開設了英語授課的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反之,我國兒童從學前教育階段就開始參加各類英語早教班,到了小學、中學階段,在規定課時之外,家長還熱衷于送孩子參加各種英語輔導班。然而事與愿違的是,孩子學會的都是“應試英語”、“啞巴英語”,教學效果堪憂。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研究和分析瑞典英語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此作為發展我國基礎英語教育事業的借鑒。
二、基本概況
雖然瑞典的英語教育卓有成效,然而瑞典兒童用在英語學習方面的時間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多。
從學前教育階段看起,瑞典并不強調對學齡前幼兒進行英語教育,除了部分國際幼兒園之外,大部分幼兒園都沒有開設專門的英語學習課程。在學前教育階段,他們更加強調兒童的個性與社會性的發展,非常重視幼兒的多元文化教育,以幫助兒童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更加易于接受并學習外國文化。
在義務教育階段,瑞典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自三年級開設英語課,平均周學時為2—4課時;6年級開始,學校會為學生提供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漢語等第二外語的選擇;8年級學生可以選修第三門外語。同我國相比,瑞典的校內英語教學課時少了許多。并且瑞典的語言教育強調外語學習不得以弱化母語學習為代價。除了瑞典語之外,他們還專為來自其他國家的移民兒童開設母語學習課程。如筆者走訪的OSTRATORN SCHOOL,就為在該校就讀的中國移民、中東難民兒童開設了漢語、阿拉伯語課程。與大部分中國學校相比,瑞典的英語教育更注重英美文化知識的教育,使兒童充分認識母語與英語的差異;并且著重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種規定課時的英語教學一直延續到高中階段結束。
高等教育階段,除英語專業外,瑞典的高校不再開設像我國一樣大面積普及的公共英語必修課,但是學生有多種機會可以選擇英語語言文化類選修課程,如英語文學作品選讀等等;并且在課上和課外都有充分的機會利用seminar、workshop、presentation等形式進行英語應用能力的訓練。在這樣的英語教育體系下培養出來的瑞典公民,普遍具備熟練的英語使用能力,能夠使用英語進行有效的日常交際及學術交流。
顯然,瑞典的英語教育無論是從時間上還是規模上都無法跟我國的英語教育相提并論,那么他們是如何取得如此顯著的教育成果的呢?
三、成功經驗
1.尊重個體差異,倡導民主教育理念
瑞典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達到了一個令人無法想象的高度。讓人人都能享受平等的學習機會,是瑞典教育始終堅持的重要理念。瑞典實施從零歲到墳墓的全國免費教育體制,即使是近20年來世界教育私人化和營利化的風潮強勁,瑞典人仍始終堅定地把全民免費教育作為重要的既定方針,并不斷地增加撥款,擴大教育規模,提高辦學質量。他們對兒童從小就進行大量的智力投資,這樣一種教育理念在瑞典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都有所體現。筆者走訪的學校教室都配置了電腦、投影儀、幻燈機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此外,傳統的教學資源如學校圖書館、錄音機、地圖、班級小書架以及各種學習用具和游戲用具一應俱全。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瑞典學校的教室安排非常靈活,不同課程都有不同的授課地點。即使是在同一個班級,學生都配有2個以上的教室以便于分層次教學,學生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環境進行分組合作學習。
瑞典英語教育不主張太急于督促甚至逼迫兒童學習知識。在基礎教育階段,他們更加注重兒童個人生活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旨在為兒童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教師通過組織有關戲劇、音樂、美術、體育、自然常識和社會生活等內容的各種室內外活動促進兒童的學習和發展,并不強迫孩子參加各種“興趣班”。此外,學校正視兒童個體差異,并為有閱讀障礙等“特殊需要”的兒童配備專門的指導老師。瑞典人普遍認為,不尊重兒童的自主選擇,不顧及兒童智力發展的自然過程和個體差異,一廂情愿地揠苗助長,必然對兒童的終身發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惡劣影響。因此,充分尊重兒童的“民主教育”可以說是瑞典教育的精髓。課堂上老師尊重兒童意見,鼓勵自由表達,從而保護了兒童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獨特的個性特征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筆者在參觀瑞典學校的時候,能夠明顯的感覺到瑞典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一直處于一種主動、輕松的狀態。
2.重視英美文化的滲透,創設英語學習的良好環境
有關研究資料表明,課堂并不是瑞典學生獲取英語知識的唯一途徑,甚至有45%的瑞典學生認為媒體和校外其它場所才是自己學習英語的主要途徑。這是因為瑞典地處歐洲,其國家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英美文化的滲透和影響。瑞典有多家電視臺每天24小時播放英語節目和影視作品;英語圖書、音像資料隨手可得;英語路標、指示牌隨處可見;同時,開放的網絡也是一個供兒童接觸英語環境的絕佳媒體。瑞典的社會與媒體為英語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大環境;而這樣的學習環境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貧困落后的偏遠地區幾乎不存在。
3.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基礎上的體驗教學方法,提高英語教學有效性
在充分尊重兒童權利的指導思想下,瑞典的學校教育堅持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中心,堅持教育以兒童為本。瑞典的課堂主要采用討論和小組學習的教學方法,基礎英語教育形式多種多樣,主要以游戲和主題活動為主,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且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欲望。
如筆者親身參與了一個教學小游戲,教師分組帶領兒童到森林里去(瑞典森林覆蓋率高達66%,隨處可見的森林是兒童成長的第一課堂)。森林里懸掛著老師們事先準備好的一些英語指示,孩子們被要求按照指示回答問題,如:瑞典有多少個湖泊,瑞典第三大城市叫什么名字;此外還有一些極具趣味性的問題,如A,B,C三位老師的身高之和加起來是多少,等等,引導孩子們完成任務并走向終點,孩子們在森林里度過了愉快的下午。老師引導兒童在學習的同時認識自然,在游戲的同時掌握知識,這樣的活動寓教于樂,深受孩子們的歡迎,教學效果更是不言而喻。
四、三點借鑒
目前,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普遍采用的英語教學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基于漢語的英語教學模式,即以漢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在固定的時間里講授和引導兒童學習英語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為目前大部分開設英語課程的中小學所采用。二是全英教學模式,即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在固定的時間里講授和引導兒童學習英語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三是浸入式(或半浸入式)教學模式,即兒童在學校的全部時間(或大部分時間)都被浸泡在全英語環境中,教師直接用英語組織教育活動和生活活動,這種教學模式由于受師資等教學條件的限制,只應用在北京、上海等較大城市的某些國際學校。筆者認為,瑞典基礎英語教育對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借鑒:
1.保護兒童學習興趣,培養多元文化意識,拓展國際視野
與瑞典相比,我國對于英語教育的重視程度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多數兒童從幼兒園時期就已經開始了英語教育。有的家長為了加強英語教育,特意把孩子送往“雙語幼兒園”,或強迫孩子參加各種課外英語培訓班,效果卻往往適得其反,使孩子徹底喪失了英語學習興趣。
反觀瑞典的情況,在英語教學中老師并不一味強調知識的學習,而是重點培養兒童的多元文化觀,使兒童樂于接受并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而逐漸產生英語學習的興趣。筆者在瑞典的時候多次問到瑞典的小學生同一個問題,“你為什么要學英語?”答案幾乎都是一致的:“瑞典是一個很小的國家,瑞典語是一門很小的語種,只會講瑞典語不足以在這個國際化的社會上立足。因此我們要學習英語以及其他多種語言,長大了可以去到很多國家,和全世界的人交朋友。”瑞典兒童從小就培養起了國際化的視野,了解到英語是與世界溝通的有效工具,從而認識到學習英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然不會排斥英語學習,反而樂于學習,能夠主動學習,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因此筆者認為,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中,我們應當更加注重多元文化意識的培養,培養兒童的國際化視野,從而激發學習英語的動力,而不能以應付考試為目的,一味強調英語知識的學習。
2.創造家校合作的英語學習展示平臺,使學生分享學習成果
與瑞典相比,我國的中小學無論是采取漢語教學、雙語教學還是浸入式、半浸入式教學,社會和媒體能夠提供給孩子的英語學環境都遠遠不夠,因此更需要老師和家長密切配合,在學校內外為兒童營造學習英語的良好大環境。
根據瑞吉歐教育理念,學校環境作為一個“可以支持社會互動、探索與學習的容器”,而被賦予了豐富而深刻的教育內涵。筆者發現瑞典的學校環境創設溫馨而有趣,同時與教學活動緊密相關。教室里陳列著來自不同國家的特色藝術品,墻壁上貼滿了五顏六色的圖片,從埃及金字塔到中國版的世界地圖。班主任老師解釋說,這是為了“給孩子們提供看待同一個世界的不同視角”。還有的教室貼著孩子們自己制定并且用英文表達的“班規”,包括許多條“Do”和“Donot”(應該怎么做和不應該怎么做)。環境的教育價值在整體語言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要忽略家庭教育在幼兒英語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這里筆者并不是要求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跟孩子用英語對話,而是希望父母提高環境創設意識,盡量利用多種有效手段,如給孩子聽一些有趣的英語歌曲,看一些簡單的英語動畫片,在游戲中與兒童進行基本的英語對話,在墻上貼一些帶有英文單詞的彩色圖片并常常更換,以喚起兒童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借鑒瑞典的學前教育模式,建立家庭游戲小組,讓那些文化程度較高的、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的家長帶領其他家長和孩子們開展雙休日英語活動,組織家庭表演會等等,與孩子共同表演在學校所學的英語對話、故事、情景劇等,從而更好的配合學校教育。
3.加大游戲教學和活動教學力度,創新教學方法,培養英語學習能力
瑞典在基礎英語教育的課堂上進行大量的游戲教學和主題活動教學。古今中外的教育學家都強調,兒童的語言學習必須與充滿樂趣的游戲活動相結合。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明確指出:“游戲是兒童活動的特點。”在諸多的英語教學方法中,游戲教學法是激發兒童學習興趣、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之一。而主題活動則是以一個話題為中心,進行延伸擴展,進而形成更多的話題和活動,在活動中貫穿語言、數學、空間、運動、音樂、人際等能力的培養目標。主題活動教學法比較貼近兒童生活,能為英語學習創設逼真、富于交際性的語言環境,為兒童提供有趣的練習形式,切實提高其英語水平和交際能力。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師也應當避免枯燥單調的照本宣科,設法通過游戲和主題活動使兒童在玩耍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在人際交往中鍛煉語言應用能力,并且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與他人、社會及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
同時,在兒童英語學習活動的設計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以兒童個體情況和興趣為指向。借鑒瑞典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理念,我們的基礎英語教學活動也應該根據兒童的知識經驗、個體需要和興趣指向來設計。并且在開展這類活動時,教師應注意不要對兒童提出過高的要求,避免兒童產生畏難情緒;而要增強其自信心,鼓勵他們取得的進步,激發兒童的興趣,讓他們不斷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參考文獻
[1] Per Wickenberg,2009.Taking Child Rights Seriously—Reflections on five years of an Inter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me.8.
[2] Gerard Bonnet(Ed).The Assessment of Pupils’Skills in English in Eight European Countries 2002-A European Project,March,2004.96.
[3] 張小情.北歐四國(瑞典、挪威、芬蘭、丹麥)英語基礎教育比較研究.比較教育研究,2007(5).
[4] 單中惠.福祿培爾幼兒教育著作精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
一、 基礎教育國際化過程中的六個誤解
(一)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就是出國留學培訓和接收外國學生來華學習
這是一種很普遍的誤解,并導致了大量高中出國班的誕生。事實上,一個學校出國留學學生的人數、外籍留學生人數只是反映該校教育國際化程度的一個方面,而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工作為學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帶來哪些影響。例如,是否通過這些課程的教學發現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并使之得以改善;學生能否通過對這些課程的學習真正適應不同國家的學習生活,并帶動全校學生加深國際理解。
(二)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就是引進國外課程
實現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單純靠引進一種國外課程是遠遠不夠的。任何一個課程體系都是在一種特定的環境下產生的,它只適合某種特定的學生群體。此外,不同的課程體系對師資力量、教學方法和教學評估方法有不同的要求,不認真分析教學目標、自身教學能力和學生升學發展出路,產生失敗的教學成果是必然的,這幾年的高中國際班已經由此導致了一些失敗案例,遺憾的是現在似乎仍有前仆后繼之勢。只有真正的用國際化視野來把握和發展教育,在教育本土化的基礎上將中外課程融合貫通,才能逐步探索和完善基礎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中所提倡的教學模式會導致學生高考成績下降
這源于大家對中國傳統應試教育認識的慣性。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是被動的灌輸模式,大多數的測評是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而非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隨著我國新課標建設的深入推進,測評方式也在悄然變革,國際教育中倡導的素質教育和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正在滲入我國的教學評估。對于中國學生來說,采用傳統應試教育模式或者采用優質國際教育模式,其差別在于對應試能力或者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不同側重。最近幾年涌現出的高分學生已經表現出突出的解決問題能力和研究能力,而一些以高壓管理模式而聞名的“名?!眲t已經表現出明顯的頹勢。
(四)教育國際化的目的是獲得國際認證和創造學校品牌
出于功利目的,有些人認為學校獲得的國際認證越多,在招生宣傳中就越有優勢,學校得到的政府和社會的支持也就越多。但是,辦學者如果將獲得國際認證、創造學校品牌作為學校國際化的目的,容易導致學校一味迎合國際機構的衡量標準,而不注重這種認證對學校的益處,進而影響學校和學生的長期發展。近來,更有一些國內中介機構為高中設立了沒有內涵、沒有標準的所謂世界名校聯盟認證,遺憾的是幾所著名的高中也穿上了“皇帝的新裝”。
(五)只有中外合作辦學才是真正的國際教育
中外合作辦學是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一種重要形式,但并非唯一形式。中外合作辦學從教材、教學方法到教學理念,甚至連教師都來自國外,其優勢在于學生可以不出國門就接受純正的國外教育,同時帶動全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發展。但中外合作辦學對教學成本、教師素質、學生素質、甚至家長素質都有較高要求,這是一個城市在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發展到一個高度的產物。如果上述因素還不能完全達到高標準,則中外合作辦學有很大風險,即使成功地舉辦了一個合作辦學項目,也不見得就能為全校國際交流與合作帶來福利。事實上,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是一個廣闊的舞臺,國際理解教育、國際化素質教育、國際化教學方法改進、國際化師資團隊建設、國際教育資源引進等等,都是實施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措施。
(六)只有外教才能實現國際教育
也有人認為“只有外教才能實現國際教育”。誠然,外教更加適應和理解國際化教育方式,能夠更好地實現國際課程,但是國際教育不僅僅是全盤引進國外課程,而是要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修改和融合,創造適應中國學生實際情況、能夠發揮中外教學各自優勢的教育方式。一些中國的優秀教師在經過專業培訓之后,由于更加了解中國學生,他們的教學效果往往優于外教。
澄清了以上幾個誤解,開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方法就相對清晰了。教育國際化要在本土教育的基礎上實現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國際化:運用國際先進的多媒體數字化軟、硬件設備和優質的學習資源和教學、管理模式,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感官經歷和對任務的研究實踐過程中訓練多種素質能力,全方位提升自身綜合實力,成為擁有國際視野、多國文化背景、多元智能均衡發展、滿足時代需求且兼具中國情懷的世界性人才。然而,這一進程中也遇到了幾個問題。
二、基礎教育國際化過程中的四個問題
(一)教學經費不足導致無力引進高素質教學專家和教學資源
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是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而收取高額學費又會加重學生的家庭負擔。經費不足導致學校在引進高素質教育專家,尤其是外籍專家和國際教學資源時受到很大的限制。學校缺乏完善的外教聘請、考核機制及經費不足容易造成聘請的外國專家素質不高。另外,國際課程的學習資料價格相對較高,經費不足會影響教學資源的引進,往往導致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成為走過場。
(二)學校的國際教育負責人及教師對國際教育資源缺乏鑒別和搜集能力
很多學校的國際教育負責人或老師是在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大背景下臨時受命,并不具備對國際教育資源的鑒別和搜集能力,面對廣袤的國際教育資源,一片茫然,不知道從何處著手甄選。有時由于時間限制,挑選的課程無法與學校的教學實際相結合,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另外,各學校單獨行動,到國外考察耗費巨大,也加重了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經費負擔,導致國際教育最終難以實現。
(三)學校從事國際教育的教師亟待培訓提高,以實現真正的國際化教學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體之一,教師的素質直接關系到國際教育的教學質量。目前大部分學校還缺乏對從事國際教育的教師的專業培訓。如果只是要求老師按照國際教育的要求授課,卻不能進行系統的培訓和指導,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大部分教師接受的是中國的傳統教育,直接跨越到國際化教育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要解答這些問題,如果單憑教師自己摸索,不僅耗費大量時間,而且收效甚微。這就需要為教師提供專業、系統的培訓,幫助教師真正理解什么是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怎樣在教學中實現兼具中國教育本質的教育國際化。
(四)缺乏專業人士對有意出國留學的學生進行升學指導
目前大部分學校并沒有專職人員為有出國留學意愿的學生進行升學指導,導致學生需要花高額費用找留學中介機構進行升學規劃和服務。這一方面加重了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很多留學中介在海外升學指導上并不專業,容易誤導學生。因此,學校指定有相關工作經驗的專業教師為學生進行升學指導和提供咨詢服務非常必要。
正如同志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的講話中所提到的:“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的影響”,信息化正是這一教學體系的核心。北京市八一中學和北美高等教育基礎課程指導中心(UFEIC)合作,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四個學會”理論為基礎,在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多元智能理論”和“美國青少年核心能力標準(CCSS)”指導下研發的“國際多元素質教育課堂”正是以信息化帶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成功嘗試,為以上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三、 解決方案:國際多元素質教育課堂
建設——以信息化帶動教育國際化
“國際多元素質教育課堂”旨在充分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采用多維度訓練、多感官參與的教學思想,以探究為基礎的教育方式,幫助學生實現多元智能同步發展。該教育體系涵蓋了國際多元素質教育示范校標準認證、國際多元素質教育課堂建設、國際多元素質訓練系列課程、英文原版圖書及信息資源查詢服務、多元素質教育主題活動、國內外教育交流活動、出國留學學術準備及適應性訓練、海外升學指導、國際化師資培訓、家長課堂等綜合性國際多元素質教育解決方案。
“國際多元素質課堂”采用多媒體教學資源配合中外教師結合授課的方式,主要包括:實用外語課堂、獨立研究課堂、批判性思維課堂、國際理解專家講座、國際化主題活動、師生國際交流、教師國際化教學等課程模塊,配合北美高等教育基礎課程指導中心(UFEIC)線上課程資源,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多角度真正幫助學校實現教育國際化。
既然基礎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如何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課題。本文針對我國基礎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誤解和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以北京市八一中學與北美高等教育基礎課程指導中心的合作為例,提出了可以借鑒的解決方案,希望能與相關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討。
一、 基礎教育國際化過程中的六個誤解
(一)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就是出國留學培訓和接收外國學生來華學習
這是一種很普遍的誤解,并導致了大量高中出國班的誕生。事實上,一個學校出國留學學生的人數、外籍留學生人數只是反映該校教育國際化程度的一個方面,而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工作為學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帶來哪些影響。例如,是否通過這些課程的教學發現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并使之得以改善;學生能否通過對這些課程的學習真正適應不同國家的學習生活,并帶動全校學生加深國際理解。
(二)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就是引進國外課程
實現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單純靠引進一種國外課程是遠遠不夠的。任何一個課程體系都是在一種特定的環境下產生的,它只適合某種特定的學生群體。此外,不同的課程體系對師資力量、教學方法和教學評估方法有不同的要求,不認真分析教學目標、自身教學能力和學生升學發展出路,產生失敗的教學成果是必然的,這幾年的高中國際班已經由此導致了一些失敗案例,遺憾的是現在似乎仍有前仆后繼之勢。只有真正的用國際化視野來把握和發展教育,在教育本土化的基礎上將中外課程融合貫通,才能逐步探索和完善基礎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中所提倡的教學模式會導致學生高考成績下降
這源于大家對中國傳統應試教育認識的慣性。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是被動的灌輸模式,大多數的測評是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而非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隨著我國新課標建設的深入推進,測評方式也在悄然變革,國際教育中倡導的素質教育和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正在滲入我國的教學評估。對于中國學生來說,采用傳統應試教育模式或者采用優質國際教育模式,其差別在于對應試能力或者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不同側重。最近幾年涌現出的高分學生已經表現出突出的解決問題能力和研究能力,而一些以高壓管理模式而聞名的“名?!眲t已經表現出明顯的頹勢。
(四)教育國際化的目的是獲得國際認證和創造學校品牌
出于功利目的,有些人認為學校獲得的國際認證越多,在招生宣傳中就越有優勢,學校得到的政府和社會的支持也就越多。但是,辦學者如果將獲得國際認證、創造學校品牌作為學校國際化的目的,容易導致學校一味迎合國際機構的衡量標準,而不注重這種認證對學校的益處,進而影響學校和學生的長期發展。近來,更有一些國內中介機構為高中設立了沒有內涵、沒有標準的所謂世界名校聯盟認證,遺憾的是幾所著名的高中也穿上了“皇帝的新裝”。
(五)只有中外合作辦學才是真正的國際教育
中外合作辦學是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一種重要形式,但并非唯一形式。中外合作辦學從教材、教學方法到教學理念,甚至連教師都來自國外,其優勢在于學生可以不出國門就接受純正的國外教育,同時帶動全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發展。但中外合作辦學對教學成本、教師素質、學生素質、甚至家長素質都有較高要求,這是一個城市在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發展到一定高度的產物。如果上述因素還不能完全達到高標準,則中外合作辦學有很大風險,即使成功地舉辦了一個合作辦學項目,也不見得就能為全校國際交流與合作帶來福利。事實上,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是一個廣闊的舞臺,國際理解教育、國際化素質教育、國際化教學方法改進、國際化師資團隊建設、國際教育資源引進等等,都是實施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措施。
(六)只有外教才能實現國際教育
也有人認為“只有外教才能實現國際教育”。誠然,外教更加適應和理解國際化教育方式,能夠更好地實現國際課程,但是國際教育不僅僅是全盤引進國外課程,而是要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修改和融合,創造適應中國學生實際情況、能夠發揮中外教學各自優勢的教育方式。一些中國的優秀教師在經過專業培訓之后,由于更加了解中國學生,他們的教學效果往往優于外教。
澄清了以上幾個誤解,開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方法就相對清晰了。教育國際化要在本土教育的基礎上實現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國際化:運用國際先進的多媒體數字化軟、硬件設備和優質的學習資源和教學、管理模式,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感官經歷和對任務的研究實踐過程中訓練多種素質能力,全方位提升自身綜合實力,成為擁有國際視野、多國文化背景、多元智能均衡發展、滿足時代需求且兼具中國情懷的世界性人才。然而,這一進程中也遇到了幾個問題。
二、基礎教育國際化過程中的四個問題
(一)教學經費不足導致無力引進高素質教學專家和教學資源
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是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而收取高額學費又會加重學生的家庭負擔。經費不足導致學校在引進高素質教育專家,尤其是外籍專家和國際教學資源時受到很大的限制。學校缺乏完善的外教聘請、考核機制,經費不足容易造成聘請的外國專家素質不高。另外,國際課程的學習資料價格相對較高,經費不足會影響教學資源的引進,往往導致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成為走過場。
(二)學校的國際教育負責人及教師對國際教育資源缺乏鑒別和搜集能力
很多學校的國際教育負責人或老師是在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大背景下臨時受命,并不具備對國際教育資源的鑒別和搜集能力,面對廣袤的國際教育資源,一片茫然,不知道從何處著手甄選。有時由于時間限制,挑選的課程無法與學校的教學實際相結合,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另外,各學校單獨行動,到國外考察耗費巨大,也加重了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經費負擔,導致國際教育最終難以實現。
(三)學校從事國際教育的教師亟待培訓提高,以實現真正的國際化教學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體之一,教師的素質直接關系到國際教育的教學質量。目前大部分學校還缺乏對從事國際教育的教師的專業培訓。如果只是要求老師按照國際教育的要求授課,卻不能進行系統的培訓和指導,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大部分教師接受的是中國的傳統教育,直接跨越到國際化教育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要解答這些問題,如果單憑教師自己摸索,不僅耗費大量時間,而且收效甚微。這就需要為教師提供專業、系統的培訓,幫助教師真正理解什么是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怎樣在教學中實現兼具中國教育本質的教育國際化。
(四)缺乏專業人士對有意出國留學的學生進行升學指導
目前大部分學校并沒有專職人員為有出國留學意愿的學生進行升學指導,導致學生需要花高額費用找留學中介機構進行升學規劃和服務。這一方面加重了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很多留學中介在海外升學指導上并不專業,容易誤導學生。因此,學校指定有相關工作經驗的專業教師為學生進行升學指導和提供咨詢服務非常必要。
三、 解決方案:國際多元素質教育課堂
建設――以信息化帶動教育國際化
“國際多元素質教育課堂”旨在充分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采用多維度訓練、多感官參與的教學思想,以探究為基礎的教育方式,幫助學生實現多元智能同步發展。該教育體系涵蓋了國際多元素質教育示范校標準認證、國際多元素質教育課堂建設、國際多元素質訓練系列課程、英文原版圖書及信息資源查詢服務、多元素質教育主題活動、國內外教育交流活動、出國留學學術準備及適應性訓練、海外升學指導、國際化師資培訓、家長課堂等綜合性國際多元素質教育解決方案。
“國際多元素質課堂”采用多媒體教學資源配合中外教師結合授課的方式,主要包括:實用外語課堂、獨立研究課堂、批判性思維課堂、國際理解專家講座、國際化主題活動、師生國際交流、教師國際化教學等課程模塊,配合北美高等教育基礎課程指導中心(UFEIC)線上課程資源,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多角度真正幫助學校實現教育國際化。
遠程教育我們并不陌生,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共享這些資源。今年6月,寶利通宣布與北京西城區教育委員會合作,共建北京第一個國際交流遠程教育系統。這套系統采用了寶利通的RealPresence視頻解決方案,將數百個視頻教室連接成一個無縫的視頻協作網絡,老師和學生只需用數位筆在液晶顯示器或者數字白板上進行書寫,就能輕松實現跨地域的溝通協作,這不僅可以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驗,還可與國內和國際其他學校的師生進行良好的交流。
按原計劃,第一階段的視頻教室建設將包含10所中學、50所標準化學校和200所合辦學校。10月26日,北京首個以遠程教學與國際教學交流為基礎的教育遠程教學系統正式開通。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劉忠表示:“在過去,西城區教育委員會管理下的小學、中學、民辦學校、補習學校以及私立學校都是獨立運作的,在試圖建立與海外教育教育機構的教學交流時,有明顯的障礙?,F在,借助視頻協作系統的構建,不僅使得西城區所有的學校都能夠提供先進的遠程教育,還實現了與海外學校的良好互動?!?/p>
在活動現場,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陳寧、北京市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校長蔡曉東等通過西城區教委遠程教學系統,與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教育廳副廳長Nicholas Pole等進行了現場遠程視頻互通,共同表達了對國際教育交流的重視和熱切的合作意愿。特別生動的是,北京市西城區奮斗小學、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小學、北京市延慶沈家營小學和海南省??谑械?5小學進行了為時20分鐘的在線數學視頻公開課,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每個學校的學生都用不同的方法來探討,再相互交流,充分體現了多點交互式教學對于學生的幫助,也發揮出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技術應用對遠程教育跨地域協作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 國際漢語教育;遠程教育;網絡課程;開放大學
【中圖分類號】 G4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3)04—0052—06
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和中國經濟的強勢崛起,催生了全球“漢語熱”頻頻升溫。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目前已有109個國家的3000多所高等學校開設了漢語課程,已有96個國家或地區建立了600多所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1]僅在2011年一年之中,全球新增36所孔子學院、新建131個孔子課堂,學習漢語的人數以39%的速度創造新的增長;我國有8000多名教師和志愿者奔赴100多個國家教授漢語,有118個國家的5000多名學習者接受獎學金來華學習。[2]僅以美國為例,美國投入巨資開展的“關鍵語言(Critical Languages)”的教學,漢語已經成為六種關鍵語言之一。據來自中國駐美使館的消息,現在中文在美國已經成為僅次于西班牙語的第二外國語。
伴隨“漢語熱”的快速升溫,國際漢語教育中諸多問題也日益顯現。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漢語教師缺口巨大。據統計,全球學習漢語人數4000多萬,漢語教師的缺口140萬。盡管國家漢辦和各高校派出的各類漢語教師數量不斷增多,但比起各國的需求來說,仍然是杯水車薪。[3]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盡管國外學習漢語的人數不斷增加,總量巨大,但每年實際來華留學,專門學習漢語的人數大約只有5萬人左右。學習漢語的外國人由于學習需求和動機的多樣,加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語言系統的不同,傳統對外漢語教學方法、手段的落后,很難引起國外學習者持久的興趣和文化認同。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不少有識之士已經看到了利用遠程教育發展漢語國際推廣的前景,包括國家漢辦在內的很多機構、高校、教育類公司利用現有資源或重新開發網上教學資源,搭建各種對外漢語教學網站。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教育學院終身教授、孔子學院院長趙勇博士,發現國際漢語教育存在三個“瓶頸”——教師缺乏、學習者相對分散、漢語教材和教學內容比較傳統和落后, 因而不能適應新時期對外漢語教學的需求。據此,他認為:“現代信息技術和遠程教育正可以解決以上三個瓶頸問題?!?[4]也就是說,對外漢語教學目前所遇到的問題,正好為遠程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帶來契機,而網絡國際漢語教育課程建設及教學模式和管理機制的創新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一、概念的厘清
如上所述,僅靠傳統的面授教學服務難以滿足世界各國漢語學習者的緊迫需求,利用遠程教育手段解決上述問題與困難已漸成業內共識,但在具體的課程規劃與開發階段,有些核心概念亟須厘清,才能保證在實施過程中不偏離方向。涉及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有三個,分別是:教學資源、課程、網絡課程。
1. 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是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的素材及各種可資利用的條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等,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基礎設施等。廣義的教學資源還涉及教育政策及社會生活提供的學習環境及條件等??梢?,教學資源是開展遠程漢語國際教育的基礎,而非教學中的全部。
2. 課程
按照通常的理解,課程即針對一定主題的學習內容及學習進程。其中既有為學習者創設的學習規劃和資源,更注重學習者自身的努力及其學習進展。對此,國外不少教育大家曾有很多經典性研究:emius認為課程即教材,教材取向以知識體系為基點,課程內容就是學習者要學習的知識,而知識的載體就是教材;J.Dewey認為課程即活動,以活動為取向的課程,注意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強調學習者在學習中的主動性,是一種探究性的教學;在R.W.Tyler看來,課程內容即學習經驗,而學習經驗是指學習者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大教育家們從不同的側面指出了“課程”概念的內涵。可見,課程強調互動,強調學習的過程。
3. 網絡課程
盡管對網絡課程的定義很多,比較得到認同的有兩個,一是教育部2002 年2月頒布的《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標準體系和11項試用標準》中給出的:“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 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一是武法提在對文獻研究基礎上所提出的:“網絡課程是在課程論、學習論、教學論指導下通過網絡實施的以異步自主學習為主的課程, 是為實現某學科領域的課程目標而設計的網絡學習環境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總和?!盵5]可見,網絡課程充分利用了技術手段,對學習者來說,是一種有支持的自主學習;對教師而言,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務。
二、對外漢語教學網站的現狀分析
目前存在的對外漢語教學網站林林總總。從舉辦者看,有政府舉辦的綜合性門戶網站(如國家漢辦的“網絡孔子學院” http://),有私人公司舉辦的教學網站(如才盛科技公司建立的“中文在家” http://),但為數眾多的網站是各大學或孔子學院,或者海外培訓機構所建立的對外漢語教學網站(如北京語言大學的“網上北語” http://.;美國太平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的“全球漢語教學網” http;// );從技術手段上看,有利用播客技術(podcast)支撐最火爆的漢語教學網站(http://)。根據以前研究者的分析,這些網站還可以按照綜合類、速成類、輔助類、文化類、工具類進行分類??陀^地說,無論從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支持投入上看,還是從漢語學習存在潛在市場,國內外營利性教育機構大量投資上看,這些網站上的資源非常豐富,理念新穎,而且技術手段先進,音視頻制作精良。但毋庸諱言,這些對外漢語教學網站存在的問題也很多,主要表現在師生互動性差,管理與評價缺失,最終造成教學有效性不高。本研究主要關注了101個對外漢語教學網站,從中獲得以下信息(見表1):
仔細瀏覽這些網站會發現,盡管不少網站設置的欄目版塊名目眾多,并且絕大多數配有中英雙語,甚至個別綜合性網站還有多語言設置,但仍有下列的“三多”與“三少”現象:資源堆砌的多,能夠用于教學的少;教材網絡化的多,網絡課程開發的少;課程推送的多,交互活動的少。盡管各個對外漢語教學網站的功能和性質不同,概括起來一句話,就是這些網站提供的主要是教學資源,而不是課程。而這一點恰恰又暴露出了遠程國際漢語教育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筆者在對眾多對外漢語教學網站的分析中還發現,盡管在這些網站上有的版塊冠以“網絡課程”的名稱,但按照上述概念的界定,仍然屬于教學資源的范疇,還稱不上實質意義上的“課程?!?事實上,網絡課程并不是紙介教材或實體課堂的搬家,不是教材的網絡化或者課堂教學的虛擬化。筆者認為,能夠帶給學習者有學習成就體驗的遠程國際漢語教育課程不僅要利用網絡優勢,精心選擇并提供學習內容,更要注重教師在引導學習者借助混合式學習帶來的多重交互體驗,從中獲得對于漢語及其所代表的中華文化有價值的知識習得、技能訓練和國際理解。
三、遠程國際漢語教育課程的規劃與教學
李津等指出了網絡對外漢語課程的“交互形式多樣性、教與學的自主性、資源利用的便利性、支持服務的實時性,注定會成為漢語國際推廣的一把‘金鑰匙’”。[6]同時,遠程國際漢語教育課程必須是在語言學習、遠程教育等理論指導下的,把課程要素和網絡環境合理結合的產物。它大致應涵括以下核心要素:教學設計、資源整合、學習活動、學習支持、學習評價與反饋、技術強化。
1. 教學設計
在課程與教學規劃上,堅持專題特色和課程模塊思路,采取混合式學習模式。正如有研究者所總結的那樣:“特色是一個教育網站能否脫穎而出、吸引學習者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于網站的創辦理念和受眾不同,對外漢語教育網站的風格不應雷同。對外漢語教育網站的創建應著眼于創辦機構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學科背景以及學習者的層次和特點,網站的資源和服務要體現出創新性、差異性和趣味性。” [7]北京開放大學遠程國際漢語教育網站擬將課程模塊分為語言類、文化類、社會生活類、專題類。首先充分利用北京作為歷史名城的資源優勢,將北京區域內豐富的中國歷史文化、自然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作為主線,在語言教學和文化傳播相結合上進行教學設計。其次,從“普通話”的定義上看,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8]所以,北京語音對于漢語教學有著先天優勢。再者,北京作為國家首都,所具有的文化教育和社會傳播媒體資源優勢等特點,構成了對外漢語課程開發、資源利用和教學實施等方面得天獨厚的條件。據此,北京開放大學未來的國際漢語課程與教學模式將會兼容基于網絡的知識性講授、基于專題文化、自然及社會生活的考察體驗式學習(因為北京開放大學擁有對外漢語辦學實體機構)、基于特定作業與實踐應用專題的個體學習,以及基于網絡互動分享的在線交流學習等,使世界各國的漢語學習者從中獲得漢語知識與應用技能的習得和對于中華文化以及中國社會生活的正確理解。
在語言能力的設定上,北京開放大學擬參考《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EFR,2001) 和國家漢辦制定的《國際漢語能力標準》(2007)、《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2008)以及《加拿大語言能力標準》(CLB,2000)等國際語言能力標準的研制成果,開展對外漢語課程規劃與教學實施的設計。此外,通過國際交流借鑒國際已有的漢語課程,依據國際標準和課程建設框架進行課程開發。例如英國開放大學的漢語教材《第一步》就以《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為基礎,對英國一、二年級大學公共漢語教學課程的學習目標做了嘗試性的建議和假設性規定,首次嘗試將教學目標和歐洲語言框架掛鉤?!?[9]該教材明確該級別的教學目標在于達到《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A2級所描述的語言能力。
在國外漢語學習者中,學習漢語的目的除了興趣以外,很多人是為了進一步學習和工作的需要,用《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作為漢語能力水平的評估將會加快與國際接軌,更為重要的是對于單科課程結業的描述更加便于理解,有利于今后開展“學分的轉換”或“學分的轉移”,無論是轉到中國的普通高校留學還是在歐洲國家讀大學時作為選修外語課程學分,都將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項工作的前瞻性,將會對開放大學的“學分銀行”非學歷向學歷教育轉換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2. 資源整合
在教學資源上,以整合利用為主,自建新建為輔。在對外漢語教育政策和資訊方面,有國家漢辦網(http:///),在中國文化傳播方面有中文教育網 (http:///index.htm),在對外漢語教學上有“Chinesehour”(http://),甚至還有專門學習漢語聽力、口語、閱讀、漢字的網站,加之有對外宣傳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的宣傳片,有介紹各地旅游資源的風光片,有介紹人物和普通人生活的紀錄片,各種視頻資源蔚為大觀。把這些海量資源加以整合,按照不同的學習需求、不同的學習級別、不同的學習目標,并針對漢語學習特點和規律加以優化和設計,甚至可以把電影或電視中反映語言與文化的專題視頻節目作為“微資源”課程模塊,設計基于已有資源的教與學過程。這樣做既可以增強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和高品質,又能夠減少課程開發成本。(當然,如果利用這些資源作為正式出版物時,需要考慮版權問題。)
3. 學習活動
網上學習及交互活動的設計。著名的遠程教育專家Michael G. Moore(2005)曾言,學習的本質是交互,那么為使學習真正的發生,就一定要加強交互。[10]國際學者新近發表的對于網絡互動學習的研究表明,網絡教學應該能夠預設和維持學習者開展“投入性學習,并藉助網絡提供的交互影響,幫助學習者獲得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進而培養有效承擔學習責任的能力?!?[11]語言本身就是一種交流工具,而交互又是信息技術最顯著的特點,是網絡教學的靈魂,所以二者的結合具有天然的適配性。北京開放大學遠程對外漢語教學的交互活動設計,主要體現在網絡環境中人機、人際以及學習者與語言文化環境之間的互動。人機互動體現在基于電腦的各種練習活動和反饋,以及語言識別系統幫助學習者對語音的操練;人際互動基于網上直播課堂師生間的活動,師生、生生間借助學習論壇、學習社區和利用各種社交軟件進行的實時或非實時交互。許多學者認為,沒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沒有真正的語言交際能力。所以,北京開放大學在設計交互活動時,學習者與語言文化環境的互動一定要基于某個文化主題,如“北京的四合院”一課,學習者在收看完網絡視頻后,要求完成在“文化在線”論壇上的主題討論。同時,為取得最佳學習效果,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習者還可以有對于中國社會的浸入式體驗,即游學活動。網上交互活動的設計可參照以下流程(見圖1)。
作為教學實驗,英國開放大學的漢語學習者和北京開放大學英語專業的學習者共60人,在2012年秋季學期,結成30對語伴,進行了有主題的交互活動。首先,雙方的設計者從學習者學習語言的現實需求出發,按照雙方的語言基礎,確定交互活動類型,明確了活動主題和方式,采用Email、MSN、Skype等社交軟件進行雙語交互,既可以實時視頻交流,又考慮到時差的問題;也可以部分采用非實時的文字交流,要求雙方學習者每次對每個主題要寫下一段文字,英方學習者要用漢語寫,中方學習者要用英語寫,并且相互批改。在方案制訂后,召開了中英教師、技術人員、學習者代表參加的雙向視頻會議,開展交互活動。目前該活動正在進行當中,參與交流學習的中英兩國學習者都體會到跨文化語言學習的益處,學習積極性與成就感得到顯著增強。
4. 學習支持服務
在網絡學習中,學習者中途掉隊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為了使學習者能夠跟上學習進度,并始終保持學習熱情,學習支持服務至關重要。研究遠程教育學習者輟學的專家O. Simpson(2012)認為,學習支持服務包含學術支持(Academic Support)和非學術支持(Non-Academic Support)。[13]學習支持常采用的方法是,在學習者選擇課程之初,有一個學習級別定位測試(placement assessment),根據測評結果幫助選定合適的課程;還可以有一個學習風格量表,幫助學習者明確自己的學習風格。另外,在網站上還要盡量多一些實用工具,如網絡電子漢語字典;網絡教材中始終有“導師伴隨”;練習解析細致,詳盡,好像導師的聲音就在耳邊;在討論區中,答疑解惑及時到位。非學術支持常采用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指導教師可以經常發一些鼓勵性、表揚性的郵件給學習者,在情感上幫助學習者克服遠程教育帶來的疏離感。當然,學習支持服務還應包括技術上的支持,平臺上的一些新功能要配有Flash講解的使用說明,使學習者尤其是上了歲數的學習者消除對新技術的畏懼感。
5. 學習評價與反饋
沒有學習過程的管理、測評與反饋,就談不上是真正的網絡課程。即使學習者不是為了獲取證書,純粹是為了興趣或者挑戰自己而學習漢語,也應該讓他們了解自己的進步,網絡漢語教學要體現“自定步調、及時反饋、明確成果”,才能真正體現出課程的價值。評價方式可以多元,反饋方法可以多樣。在遠程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習者的自我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的重要性要高于終結性評價。利用電腦的技術追蹤、儲存學習者動態行為信息的能力,方便對學習者的學習行為進行形成性評估,并及時反饋給學習者和教師,使學習者對知識的掌握狀況有一個動態、客觀的了解,從而不斷調整學習方向和重點;而教師則可以針對學習者不同階段的學習狀況,不斷調整對學習者的學習指導和支持。終結性評價也可以采用Skype、Phonepass等遠程口試方式進行。
在網絡課程中,對學習者活動或作業的反饋,對學習者的幫助很大,甚至完全能夠取代面授時的反饋,但這要求輔導教師有較強的雙語能力。如英國開放大學“學漢語”課程中,教師采用word批注修改的格式對學習者作業的反饋(見圖2)。[①]
按照二語習得的理論,語言的學習從輸入到輸出,初學者錯誤在所難免,關鍵是如何對待這些錯誤,在寫作練習上尤為如此。雙語能力均很強的教師對學習者的習作,能夠給出詳細的反饋,指出寫作中的錯誤并告知如何改正,將會極大促進學習者漢語寫作能力的提高。
6. 技術強化
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是實施遠程國際漢語教育的有力武器,而且隨著因特網從原來的web1.0升級到web2.0,技術的優勢更加凸顯。web1.0和web2.0最大區別就在于前者是資源獲取式網絡,而后者是信息參與式網絡。從該理念出發,遠程對外漢語教學也應該從資源提供式提升到課程參與式,即開始設計和開發新一代的遠程漢語網絡教學。
在具體的技術支撐環境的搭建上,采用社會建構主義教學法為設計理論基礎的Moodle平臺,支持師生或學習者彼此間開展共同思考,合作解決問題。從與他人互動,或與教師互動過程中,學習者很自然就能建立概念,因為他們在交談時,共同創造出一個可論述的世界和一個共同架構,在其中可以產生溝通,最終實現“集體智慧”和“集體認知”。課程管理、作業模塊、聊天模塊、投票模塊、論壇模塊、測驗模塊、資源模塊、問卷調查模塊、互動評價能夠給教師施展自己教學設計和能力的舞臺,更是學習者之間互動交流、協作學習的平臺。在教師與學習者模擬課堂交互方面,還可以采用Elluminate等軟件,實現與傳統課堂一樣的教學。由于漢語語言本身的特點,針對西方學習者學習四聲有一定難度的問題,還可以采用類似Newpepper等軟件進行反復練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外國漢語學習者對于漢字的書寫筆順也十分頭痛,所以在有些互動教學網站上專門設計了“寫字板”功能。鑒于現在學習者的流動性很強,可用于學習的時間零散,遠程國際漢語教育課程要把移動學習用于漢語教學,把訓練筆順的軟件和課程中的聽說讀寫放入手機的APP Store中,供學習者隨時下載用10-20分鐘進行學習,并通過游戲過關的方式增強學習的趣味性。[14]
四、遠程國際漢語教育課程
建設的發展趨勢
遠程國際漢語教育課程的建設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按照專家的看法,“第一代網絡課程相當于電子化的紙制教材,與電視的功能相似,它的作用是傳遞信息。第二代網絡課程是多媒體化的網絡課程,增加了聲音、圖片、動畫等多媒體手段。第三代網絡課程增加了練習、考試等互動性內容。而新一代網絡課程的發展趨勢是走向社區化和個體化的網絡課程?!?[15]在具體的建設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思考。這些問題包括:
1.課程設置的多樣化
每個學習者的需求不同,有的課程在設置上可采用“先語后文”的策略,即先學語言后學文字,早期學習以拼音為主。充分利用拼音與字母文字間的相近處,用拼音來幫助學習者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使用漢語進行交流的能力,然后,在學習者有需求的情況下,再逐步幫助他們掌握文字。這樣的安排主要是從外國人學習漢語的最終目的考慮。有的課程可嘗試以中英文詞匯夾雜的“三明治”教學法來吸引學習者的興趣,降低學習難度。
2.“國別化”網絡課程的設計
所謂“國別化”是指針對不同國家的語言狀況、文化背景而編寫的適應不同國家人群學習漢語的網絡課程,而絕非語言版本的不同。
3.“本土化”網絡課程的設計
關鍵詞: 初中英語 寫作教學 牛津教材 過程寫作法
一、研究背景
作為一項重要的語言技能,英語寫作能力是學生認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應用能力的綜合反映。近年來,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日益受到關注。就上海地區而言,寫作是中考的必考題型之一,并且在歷年中考卷中所占分值和比重一直上升。2005年寫作分值10分,占卷面總分120分的8.3%;2006年作文分值14分,占總分150分的9.3%;2007年作文分值16分,占卷面總分150分的10.7%;自2008年開始作文分值為18分,占卷面總分150分的12%。
但整體而言,初中學生的寫作水平不盡如人意。如:2007年上海市中考作文的平均得分率為60.1%,2008年中考的平均得分率為64.2%,2009年各區縣中考練習中作文的平均得分率大多在65%至70%之間。這些數據顯示了在初中階段加強英語寫作教學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目前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來自于教與學兩方面。就教師的教而言,盡管新課程標準強調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但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側重于語音、詞匯和語法的教學。至于寫作教學,由于它耗時長、作文批改量大,教師大多按照考試的模式給出題目和提示讓學生自行完成,或者給學生一定的范文進行模仿,很少進行系統的寫作教學。由于缺乏教師的科學指導,學生不僅缺乏寫作的興趣和主動性,更沒有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他們往往提筆就寫,沒有一定的寫作策略和方法。他們的作文普遍存在詞匯貧乏、搭配不當、句型誤用、時態不正確、信息不全、條理紊亂及文章布局不合理等諸多問題,寫作水平難以提高。因此,如何在日常教學中循序漸進地進行寫作教學,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能力不只是初三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應貫穿于所有年段的英語教學過程中。
我從初中低年級開始就有計劃地開展了英語寫作教學,并在教學中初步探究了基于教材的“過程寫作法”,使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
二、理論基礎
近年有關于寫作教學的理念有“過程法”和“產品法”,其中“過程寫作法”影響最大。過程寫作法的代表人物Brown(1994)把寫作教學的特點歸納如下:(1)以引向最終寫作結構的寫作過程為中心,側重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他們想寫的話語;(2)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寫作過程,幫助學生學會構思、寫初稿及修改初稿等方面的策略,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寫和重寫,要特別重視修改初稿的過程,要給學生及時的寫作反饋;(3)師生共同參與寫作過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個別交流應貫穿于整個寫作過程。過程寫作法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新課程所倡導的體驗、實踐、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在日常教學中,過程寫作法需要一定的載體。我認為目前所使用的牛津教材就是最好的寫作教學的載體?,F行教材是以英語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和教學要求為指導思想編寫的。在滿足課程標準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牛津教材還遵循著發展性、拓展性、科學性、思想性、趣味性、靈活性和開放性的原則。因此,教師充分地利用并挖掘現有教材中的資源進行過程性寫作教學是可行的。
三、基于教材的過程寫作法初探
(一)依托教材體系,實現聽說與寫結合、讀與寫結合。
新課程標準認為:語言技能是構成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這四種技能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學生應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真實語言交際打下基礎。由此可見,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創造各種情境使學生可以綜合運用聽、說、讀、寫的技能,尤其要將寫的技能落到實處,這在用牛津英語教材教學的過程中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現行牛津英語教材每冊書包含Modules,Project和Word bank,每個Module包含三到四個Units,Now listen,Using English和More practice。每個Unit包含Reading,Listening and speaking,Writing,Language,Word box和Notes版塊。其中Reading版塊重在語言材料的積累,以及通過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Listening and speaking版塊旨在提高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Writing版塊則為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打下初步基礎;Language版塊通過歸納各單元主要的詞匯和句型,通過模仿和替換等句型操練形式,達到語言積累的目的。
在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已清楚地認識到Language版塊語言點要在Reading和Listening and speaking版塊充分地操練和內化,因此非常關注學生掌握Language版塊內容的情況,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我認為如果在教學中能將讀與寫結合、聽說與寫結合,學生的綜合能力將發展得更好,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1.聽說與寫結合有利于學生積累、內化并應用詞匯和句型,夯實寫作基礎。
在Listening and speaking版塊,學生通過聽和說反復操練并運用關鍵的詞匯和句型。作為post-task activity,教師可以創設新的、要求學生寫的情境,使學生運用剛學過的詞匯和句型來完成寫的任務。這樣的微型寫作過程通常是有效的,因為學生不僅樂于完成各種有趣的任務,而且已經具備了完成任務所需的詞匯和句型,因此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用語言做事”,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因而得以增強。如:牛津教材6A Unit 3中Listening and speaking:planning a visit是以對話的形式呈現的。在熟練掌握對話中詞匯、句型及內容的基礎上,學生分組討論本組的周末活動計劃,并將此計劃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向全班同學匯報。通過寫匯報稿這一任務,學生將聽、說活動中所獲得的信息輸出并轉換成了書面的表達,寫作能力得到了切實的鍛煉和提高。
2.讀與寫結合有利于學生學會運用句子組成段落,培養謀篇布局的意識和能力。
根據認知理論,閱讀與寫作相互關聯,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呈明顯的正相關。因此,教師不僅要在Reading版塊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還可以將Reading版塊的素材為寫作所用。牛津教材Reading版塊的素材是由許多專家精挑細選的,無論是詞匯、句型還是段落篇章的構成都體現了英語語言的規范性,它們完全可以用作學生寫作的范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不同的post-reading activities,使學生可以仿寫、改寫、擴寫、縮寫或續寫Reading部分的素材。如:牛津教材6B Unit 1 Reading:Great cities in Asia 介紹了北京、東京和曼谷的情況,在充分閱讀和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學生完全能夠寫一份有關于上海的介紹。教學實踐證明,絕大部分的學生通過仿寫原文的結構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主題為“上?!钡淖魑?。由此可見,只要教師能充分發掘教材并創設合適的情境,學生可以在有效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有章可循的寫作,并逐步提高謀篇布局的能力。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二)整合Writing版塊的寫作素材,進行系統的過程寫作教學。
牛津教材每個Unit的Writing版塊都設計了圍繞本單元主題的寫作任務。如下表所示:
此外,在More practice版塊,教材還提供了若干與主題相關的圖文并茂的寫作素材。由此可見,牛津教材為師生提供了充分的寫作素材和資源,關鍵在于教師如何活用這些資源,逐步培養學生的寫作策略和方法,真正為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打下初步基礎。
我在教學實踐中依據過程教學法,初步形成了如下基于教材的過程寫作教學步驟。
1.確定寫作主題及問題提示。
寫作主題的確定要結合Unit的主題及Writing版塊的要求,如:6A Unit 6 我設計的主題是“On my way to school”。該主題緊緊圍繞著Writing版塊的主題“On the way to school”,同時又明確了要寫作者自己的上學之旅,體現了過程寫作的“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他們想寫的話語”。
教師所給的問題提示必須盡可能涵蓋本單元Reading,Listening and speaking及Language版塊的內容。如:就上述主題,我給出了四個提示問題:a)Do you live near or far away from school?b)How do you go to school every day?c)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get to school?d)What do you see on your way to school?這四個問題涵蓋了該單元所有版塊的重點,學生感到非常熟悉,有話可寫。
2.審題、議題。
在主題及提示問題明確后,學生將進行審題。并在此基礎上,以頭腦風暴的形式對主題及提示問題各抒己見。同時,我引導學生不僅要能確定寫作的內容重點,還要注意寫作所用的文體、時態和人稱;不僅要能聯系已學的內容,還要有自己的創造性思維。這一環節有利于養成學生動筆之前構思作文的好習慣。
3.列提綱。
在明確寫作要求后,學生將以關鍵詞和短語的形式列出寫作提綱,其中包括如何開頭,如何按照主題和提示問題寫作文的主體,如何結尾,如何進行句子和段落之間的連接等。列提綱有利于學生理清寫作思路,為順利寫初稿奠定基礎。
4.獨立成文。
在學生確認自己的提綱不需要修改后,就可以著手寫作文。我要求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注意將提綱中的要點擴展成文,并特別注意各部分之間的自然連接和過渡。根據教學需要,該步驟可以在課內完成,也可以課后完成。
5.自評并修改初稿。
當學生的初稿完成后,我并不急于批改,而是要求學生先自評并修改初稿。為此,我在上第一次寫作課時就指導學生如何自評和互評作文。
在這一課上,我首先出示作文的評分標準,即從內容、語言和組織結構三方面進行評價,基本要求如下:
當學生初步了解評價標準后,我出示兩篇有代表性的學生習作,由全體學生對照上述標準進行評價,我進行補充和總結,確保學生明確如何評價作文。當學生掌握了評價標準后,每位學生自評作文并據此修改初稿。
通過自評,學生不僅能發現自己在寫作方面的不足,同時還能反思自己的寫作過程,從而有利于提高寫作能力。
6.互評并再次修改。
當學生對自己修改后的初稿作文感到基本滿意后,就可以和同伴進行互評。我對于互評有三個要求:一是按照作文的評價標準,從內容、語言和結構三個方面給出中肯的評價;二是如果你認為同伴的作文需要修改,要和同伴進行溝通和討論,達成共識;三是要發現同伴的作文中的可借鑒之處。
我的教學實踐表明絕大多數學生能積極地投入到互評活動中,并能恰如其分地評價、交流并及時修改。教師可以通過巡視關注各小組的互評情況,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7.教師批改并反饋。
一般而言,學生的作文經過“自評―修改―互評―修改”的過程已經比較完整和流暢了,但仍需要教師的批改和反饋。我在批改時,遵循自評與互評相統一的評價標準,同時以正面激勵為主。不僅圈劃出學生需要修改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標注出學生作文中值得肯定的部分。在批改過程中,我很欣慰地發現85%的學生作文屬于優良以上水平,反饋時只要針對其中存在的極少數共性問題就可以了;而對于另外15%的學生作文,我則進行面批和個別的反饋,逐一解決這部分學生作文中的薄弱環節。
8.習作匯編和展示。
當學生收到教師批改過的作文后,需要根據教師的反饋完成作文的最后一稿。我不僅要求學生將所有的作文寫在作文本上,而且通常會將每個單元學生的作文匯編成冊,陳列在班級的學習園地。為此,學生會非常認真地使自己的作文更完美。此外,每個單元的過程性評估試卷的作文題通常也是同類作文題,因此學生還會將自己的習作背出來,以便于在單元測試中表現不俗。久而久之,學生不僅逐漸養成了良好的寫作習慣,還積累了不少自己的文章,寫作水平自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合理安排過程寫作的步驟,使寫作教學更有效。
寫作教學的“過程法”與“產品法”的區別之一就是“過程法”因為注重寫作的過程而耗時較長,這一點從上述教學步驟中也可以看出。但就我的教學實踐來看,只要合理統籌好教材與專題寫作的關系,即真正實現基于教材的過程寫作,合理地安排好課內寫作和課外寫作,寫作教學還是非常有效的。一般而言,牛津教材Writing版塊建議課時為一課時,而完成上述基于教材的過程寫作教學通常需要兩課時。盡管多了一課時,但學生從該過程中所獲得的寫作能力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就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角度而言,這一課時是非常有價值的。
四、結語
作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寫作教學需要教師給予足夠的重視,并進行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實踐。充分依托于現有牛津教材的過程寫作法可以為教師們提供一個可行的、有效的教學思路。當然,該教學法實施的過程中仍有許多需要進一步探討和細化的課題,如:如何使自評、互評更有效。相信只要教師做寫作教學的有心人,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水平一定可以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詹先君.2008高考英語寫作命題理路的瑜與瑕.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8,(9).
[2]方敏,周道義.淺談英語高考半開放式作文的備考策略.教學月刊,2009,(5).
[3]張啟富.高中生英語寫作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素質教育論壇,2009,(6).
[4]姚春良.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策略初探.中學生英語(教師版),2009,(5).
[5]王玉娟.初中英語書面表達能力培養.英語輔導報(初中教師版),2009,(18)上.
[6]孔繁華,霍藝紅,靳豫霞,麥靈.高中英語過程寫作行動研究.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9,(11).
關鍵詞:教書育人 計算機 發散性思維 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712
所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很好的闡述了教師教書育人的內涵。然而,在現實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往往更多的注重“教書”,而輕視了“育人”的重要性。以下是作者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計算機基礎知識部分是育人最佳陣地
1、通過對我國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作為一名中國人的榮譽感。我國計算機的發展起步較晚,但是在超級計算機的研制方面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并屢次刷新世界最快超級計算機的記錄。超級計算機的發展促進了國家的航空航天、科學研究、生產制造等各領域的快速發展,極大的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經過對我國計算機發展的闡述,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學習熱情,為后續的計算機相關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2、利用介紹計算機的性能指標的機會,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平時,學生們經常議論的話題就是:“我的電腦是幾核的CPU”、“我的電腦是多少錢買的”等等,攀比之風盛行。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遏制這類不良的風氣,使學生們對家用計算機的認識回歸理性。向學生們論證最好的計算機是適合自己的,而不是最貴的。盡量避免“賣腎買Iphone”的悲劇再次上演。
3、將枯燥的數制運算引申到日常行為規范,增強學生遵守規則的觀念。計算機基礎知識當中數制的運算是一大教學難點,大部分學生在做二進制、八進制和十六進制運算時總是“自然而然”的采用十進制的運算法則,導致運算出錯。這時,教師應該重申在不同的數制環境中,運算法則是不同的。就如我們的學習生活當中,上課不得玩手機、機房不得打游戲、自習室不得高聲喧嘩、食堂打飯要自覺排隊等,在不同的場合或環境下應該遵守不同的規章制度一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共同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社會環境。
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一個計算機的基本操作都有多種操作方式,所以,計算機操作是訓練學生發散性思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然而,現實中卻往往存在阻礙這種訓練的因素存在。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我反思、情境設計、案例分析、適當的作業等方式消除阻礙,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訓練,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教師應消除“應付”心理,為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在講解計算機操作時只傳授單一操作方式。例如,只用鼠標完成操作或者用工具欄完成操作等。一旦學生機器的鼠標出現問題,或者工具欄被隱藏,學生將無法正常操作計算機。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責任心,并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努力針對同一個問題或操作從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式進行分析和處理,引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形成。
其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只選擇最簡單、最方便的方式來完成操作或解決問題,導致出現了“一個右鍵走天下”的現象。鼠標右鍵雖然是一種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但它只提供了常用的幾個命令而已。如果遇到右鍵意外的命令時,學生也就只能“干瞪眼”,無從下手了。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的設計練習作業,避免學生對計算機操作產生誤解――用鼠標右鍵即可完成計算機操作。擴展學生的操作方法,實現一個操作多種操作方式,并描述清楚相應的操作環境。另外,教師要選擇恰當的現實案例,帶領學生完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使學生體會問題解決的完整流程和發散性思維在解決問題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三、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文明上網,預防網絡欺騙,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計算機網絡知識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一部分內容,然而,作為教師除了要介紹網絡的基本知識以外,還要傳授一些實用的網絡應用。為了學生的健康發展和繼續教育,更應該強調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文明上網,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等。
計算機網絡幾乎是萬能的,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但由于網絡的監管任然比較薄弱,導致網絡當中充斥著許多的垃圾信息、虛假信息、甚至是欺騙信息。比如:網絡上最多的一些各類考試保過班、各種中獎信息等等,提醒學生不要盲目信任,自己勞動所得才是最寶貴的。另外,網絡上有很多抱怨和不文明的文章和評論,惡化了網絡環境。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應該理性看待問題,文明評論。
總之,在計算機基礎教育過程中,作為計算機教師應該聯系實際生活和工作,不僅要傳授學生書本上的知識和技能,更應該注重學生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的教育,為社會培養新時代的“四有新人”做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