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05 09:02:01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學與生活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作者:陳苡 單位: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
對非財經類專業學生開設經濟學課程顯得尤為重要,而要想讓這些非財經類專業學生更好地了解經濟學知識,必須讓其更好地融入生活。與經濟生活融合,是經濟學最核心的教學方法之一由于經濟學知識比較枯燥,理論內容較多,對于一個經濟學的初學者來說,要想簡單地通過看書、看圖來理解這些枯燥的理論是非常困難的,因此,迫切地需要任課教師能通過各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而這些方法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將經濟學的教學與生活進行融合,讓學生從自己身邊接觸的生活常識入手,從中體會經濟學的理論知識。
通過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知道,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的懂得經濟學知識的人才,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范圍日益在擴大,但是目前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存在其缺陷,要想讓學生能更好地學習經濟學知識,就必須對其教學進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是將經濟學的教學與生活進行融合。1.改革現有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市場上有關經濟學的教材很多,其中不乏著名經濟學家的著作,但是這些教材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顯得過于枯燥、理論化。因為對于非財經類專業學生來說,其學習經濟學都是通過公共選修課來完成的,這就意味著其時間不可能多于專業課,在這有限的時間內要想真正讀懂經濟學的理論,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經濟學的教學中,首先要對其教學內容進行改革,盡量做到以“應知、夠用”為原則,使理論更加通俗化,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按照現在高職教育中提出的項目化課程改革方法,經濟學教學內容的改革可以通過項目化來完成。比如,筆者所在學校開設的《經濟與生活》課程,本身就是強調經濟與生活的融合,課時只有36學時,不可能——去介紹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因此,我們將課程進行項目化教學,設置了幾個基礎的項目讓學生學習,比如為了讓學生了解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我們設置了項目:如果去飯堂買飯時,你會站在哪一個隊伍上?為了讓學生了解供求理論,我們設置了項目:請你對“十一”期間商品價格的變化進行分析。為了讓學生了解經濟增長與經濟波動,我們設置了項目:國際金融危機的到來是世界末日嗎?等等。通過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讓學生能從淺顯易懂的生活中掌握經濟學的理論知識。2.改革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大部分學校在進行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時,主要都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缺乏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這樣,既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創造精神的培養。同時導致學生只是死記硬背,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知識點,掌握一些結論性的原理,而對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卻不甚了解,只會“紙上談兵”。因此,必須改革現有的課程教學方法。在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案例教學法,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但是我們不能只選取書本上已有的一些案例。筆者在教學中發現,通過選取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的生活案例進行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解釋“邊際效用遞減原理”時,可以結合我國的春晚現象。我國的春晚舉辦了三十年了,每年的節目都差不多,陷入了“年年辦,年年罵”的怪圈,這是為什么呢?而今年2012年的龍年春晚一改往年的風格,立體感更強,而且首次實行“零廣告”,這讓人們感覺到了不同,而這些不同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呢?這是我們每個人在過年的時候都會討論的一個問題,真實而又現實。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可采取新聞時事介紹法,這是一個可行又實用的教學方法。方法是讓學生進行分組,每一組在課后通過報紙或網絡了解當前的社會經濟時事,每一次課上課前,用五分鐘時間介紹所了解的本周發生的具有較大影響的經濟新聞,同時結合經濟學原理解釋這一現象,介紹完后,教師對問題進行歸納總結。這一方法對非財經類學生非常有用,因為他們本身平時就少接觸經濟類課程,通過這個方法,可以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還有一個可和日常生活緊密融合的教學方法是市場調查法,這一方法在財經類的很多課程中有采用,但在經濟學的教學中很少使用,這是一個了解學生學習效果的好方法。比如針對目前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整,究竟效果如何呢?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調查,從供求關系角度分析這一問題。又比如針對春運問題,讓學生到汽車或火車站去調查了解,究竟春運期間各地的運力和車票價格有什么變化?等等,諸如此類的教學方法,都是要和生活密切融合才能有效使用的。改革現有的課程考核方法傳統的經濟學課程考核方式都是通過閉卷的方式,這種方法主要是考核學生對理論的記憶而不是理解。但是,非財經類學生學習經濟學最重要的目的是掌握方法,能對經濟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因此,考核方式應更注重過程考核??疾閷W生平時的課堂表現、課外調研、階段測試、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等反映學生學習過程的各方面。可以進行一些口試,比如分組進行演講、辯論等;考核也不一定是試卷形式的,也可以是寫小論文等。這些方式都能很好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能力??傊?,經濟學不是單純的一門研究理論的學科,它所研究的問題可以用人類一般思維加以理解。只要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的形象思維,充分借助經濟生活案例,讓學生帶著興趣主動地去學習,這樣的教學就會事半而功倍,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生活化;教師;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2-139-01
傳統教學更加注重知識的系統化與條理化,反而忽視了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感情經歷,這導致了教育和生活的脫節,使語文教學淪為應試教育的工具。其實,語文教學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語文教學生活化也是進行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
一、語文教學生活化的理論依據
(一)教學生活化
思想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該順應人的本性,應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現實生活上,讓學生在觀察探索中獲取新知識,為此他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教育理論。美國教育家杜維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觀點,他認為教育就是給孩子提供保證生長的條件。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教育即生活。
對于教育和生活的關系有不同的解讀。有學者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參與的生活過程,是一種鮮活的生命體驗,是以認識為主要內容的人的生成過程。①還有學者認為,教育是人對自我生命的一種超越和升華,教育過程是一個主客體融合的過程,教育關注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培養的是感性和理性和諧統一的人。
(二)語文教學生活化
語文學習是一種語言學習,因而它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語言學家呂叔湘曾說過,語文課和其他功課有著很大的差異,語文教學就體現在生活中,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語文課。教育家李國正也指出,語文源于生活,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而語文教學必定是生動活潑的。這些思想無疑為正處于迷茫中的語文教學改革指明了道路,只有從條條框框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還原語文教學的真實面貌,將豐富多彩的生活引入語文教學之中,才能使語文教學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二、語文教學生活化的特點
語言是最基本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基本表現形式和重要載體。生活是文化的本源,學習語文就是為更好地生活作準備。語文教學生活化將語文學習從課堂拓展到了家庭、社會生活,它強調的是感受生活、表達生活、再現生活。因而,語文教學生活化有著明顯的實踐性、開放性、情景性和主體性。
語言學習有著很強的實踐性,如果把語言學習局限于課堂,就會使語言教學偏離正確的軌道。語文教學生活化是以課堂教學為中心,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將學生的感情生活、道德生活、審美生活等緊緊聯系在一起,因而使教學過程呈現出較強的開放性。語文教學生活化將學生放到一定的生活背景下,教學內容的選擇往往是將學生的知識經驗進行情景化地再現,從而將新知識、新內容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使語文教學變成了一種情景化的學習。②語文教學生活化是建立在學生的生活體驗的基礎上,是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自主建構,是學生的道德情感與價值觀的自主養成,而這些都源于生活,體現出較強的自主性。
三、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實施途徑
新課標明確提出,應整合各種課程資源,通過各種教學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學語文和用語文的意識。這無疑為語文教學生活化指明了方向。因而,語文教師應轉變觀念,充分利用各種語文教學資源,鼓勵學生走向生活,將生活引入語文教學之中。
(一)構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
只有與生活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教育真正煥發出活力。在教學中,我們應有效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將封閉的語言學習轉變成開放的、生活化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在教學導入時,應巧妙設計、合理安排,使導入語能夠發揮激趣、設疑、動情的作用;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將抽象的問題生活化,用生活化的語言進行表述,實現生活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統一,從而培養學生語言感知能力和生活情感。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實現語文教學內容的生活化。生活中的風俗習慣、自然風光、網絡信息、時事新聞等都和語文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此外,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更是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社會是一本活教材,如果脫離了生活,那么語文教學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而,教師應通過參觀、考察、調查等多種方式讓學生了解社會、關注生活,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認識和實踐能力。
(二)作文教學生活化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但是,許多學生一聽作文就頭疼,總是為寫作文而絞盡腦汁。為此,我們應推進作文教學生活化。首先,可以將作文任務分散于日記之中,借此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讓學生將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情,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從而培養學生的生活體驗,豐富學生的生活經歷。還可以將作文書信化,讓學生用寫信的方式來寫作文,以之來傾訴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所思、所見、所聞。③此外,還可以將作文稿件化,積極鼓勵學生投稿、發表自己的文章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從書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使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了開放。只有使語文教學重新回到生活的源頭活水之中,才能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真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注釋:
豍潘慶玉.語文教育發展論[M].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34.
關鍵詞 會計技能競賽 校園文化活動 融合
【分類號】G718.5
基金項目:該文為2015年度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基金課題《基于學生管理工作下高職院校會計技能競賽與校園文化活動融合研究》(2015d05)的研究成果
近年來,會計技能競賽在眾多高職院校如火如荼開展,高校管理者在新的政策環境中,秉承著以賽促改,以賽促創新的理念推行管理和培養社會實用性人才。在會計技能競賽和學生活動中,卻常存在重復性,重復性的項目開展導致資源沒有進行合理的整合,長久會造成院校教學工作、學生管理工作難以創新,影響學生參加競賽或活動的積極性。以校園品牌效應,校園文化活動與會計技能競賽融合,能給高職院校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最終高職院校充分利用資源,在會計系列專業發展上開拓創新。
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活動氛圍及發展方向
貫徹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并落實團的十七大工作部署,實現“十三五”時期奮斗目標,全國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都在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進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創新校園文化活動,促進校@文化繁榮發展。校園文化建設旨在積極營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活動育人氛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高職院校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職院校在未來發展道路上應秉承理論聯系實際,積極引導學生增強培養先進文化的自覺性和自信心。而校園文化活動,是學生管理工作中主要組成部分。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能在精神層面上培養學生的與人溝通,待人處事,培養良好的性格,注重興趣的培養,發展成健全的獨立個體。學生管理工作主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活動建設,注重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融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激發教師和學生激情和創新能力,最終促進教學相長,院校長期發展永葆生機。
二、高職院校會計技能競賽現狀
2012年,高職院校會計技能競賽成功開辦。該項比賽是在仿真財務、稅務、供應商等各種會計涉及的領域中進行的分崗位開放式的技能競賽。高職院校為提高學校知名度,提高專業品牌度,積極參加會計技能競賽,在短時間內獲得業務成果。但高職院校參加這種技能競賽的經驗較淺,人才、培訓、組織、后勤保障等方面,缺少實質性長期性鼓勵性的制度政策措施作支撐,缺少經驗,缺少完善的管理培訓,缺少獎勵性的措施,造成比賽準備時間急,準備不充足,分配資源過度浪費,例如選手培訓過于粗糙,無人主動帶隊和主動報名培訓。
三、高職院校會計技能競賽與校園文化活動融合意義
會計技能競賽能給高職院校帶來不可或缺的優勢:提高院校知名度,打造專業品牌,獲得良好的業務成果,成功培養業務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培訓隊伍;也能在當中選拔良好的學生苗子作為定點的培養對象,最終培養社會實用性人才;把學變成教中做,層層深入。但由于院校制度不一,重視程度不同,選拔學生、深入培訓、獎勵性的措施不足等,資源造成過度浪費。在工作管理中遇到比賽通知,才急忙準備,被動安排的情況屢見不鮮。迫切需要改變這一現象的科學可信的制度、方法和理念指導,具體的解決措施。
黨和國家的治國方針政策都在營造一個永葆生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環境。院校需要培訓身心健全的社會實用性的合格人才,貫徹先進性、群眾性、創新性、綠色、開發共享的核心發展理念。在這種發展理念和模式下,校園文化建設舉足輕重。因此,校園文化建設,突出先進的發展理念,推行先進的管理辦法,有效實現資源整合,開展與院校各種專業相關的技能活動,能充分融入核心理念,貫徹黨和國家的核心指導精神。
校園文化建設和高職院校會計技能競賽目的相同,弘揚的精神一致,基于學生管理工作下,兩者能有機融合,能大大提高院校資源高度分配,資源能實現科學地充分利用,能從院校范圍內培養和挑選學生,能在院校范圍內實現專業技能培訓,能科學地實現鼓勵性措施,有效解決會計技能競賽的事先、事中、事后的各方面人才、財力問題。最終能從基本層面營造良好的培養人才氛圍,打造具有健全人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用性人才。
四、建立高職院校會計技能競賽與校園文化活動融合的長效機制
基于學生管理工作下,高職院校會計技能競賽與校園文化活動融合,能充分利用資源,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在院校各個層面能積極貫徹黨和國家的先進性、創新性、綠色的辦學和培養合格人才的理念。
(一)建立貫徹院校各層面的技能競賽與文化活動融合的管理運行制度
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管理工作的核心組成部分,離不開院校黨政領導班子的有力支持。建立科學技能競賽與校園文化活動融合的管理運行制度,技能競賽活動就能順利開展,解決事先、事中、事后準備不足,支持力度和關注度不夠的等難題,有效提供工作效率。自上而下的制度落實,能有力推動校園文化會計技能競賽關注度提升,保障會計技能專業提升的有效途徑。
(二)樹立以培養會計技能為導向的校園文化品牌
在市場營銷角度當中,每個產品都需要有品牌文化,在消費者群體中都需要有品牌口碑,建立品牌效應,在消費者某一種需要當中,能無意識地產生對某一品牌的需要時,品牌效應就會發生。而校園文化,在學生群體推廣的過程當中,需要建立品牌效應。而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中,技能是核心。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宗旨也是在培訓社會實用性的技能性人才。既然需要品牌,品牌跟技能在學生管理工作角度看,性質一致,若能推動以培訓會計技能的校園品牌,無形中就推廣了會計專業品牌效應,在教師和學生當中,產生品牌需要,品牌效應,即會計技能看品牌,品牌就是核心,培養會計技能就是校園文化,也是辦學的宗旨,也是會計專業校園文化特有的品牌活動的核心觀念。因此,推動會計技能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就是樹立以培養會計技能為導向的校園文化品牌。
(三)充分利用學生工作平臺,把會計技能融入課余文化活動各層面
建立校園文化品牌會計技能活動。需要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層層深入,實現點――線――面全面覆蓋。在點的層面,通過學生個體,推廣會計技能是專業學習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在整個專業學習中,需加強訓練,在群體推廣中,面向學生個體的學生活動社團,能建立以專業技能為主導的社團,以課余時間為主,帶動不同專業的學生,體會學習會計技能的趣味;在線的層面,以會計專業為主要學生群體,組織并舉辦以趣味性為主的會計技能競賽,并在班級層面展開獎勵;在面的層面,將會計專業系部組織和舉辦的會計技能競賽,推送到全院的校園文化品牌活動,面向的活動必須是院級層面的各系不同的學生,以各系學生組隊的形式,參加會計專業技能比賽,落實全院推廣,把會計技能融入學生文化活動當中,最終實現點――線――面全覆蓋。
(四)以校園品牌活動為契機,挖掘有潛力學生參加各種會計技能比賽
在實現點――線――面全面推廣同時,通過現時各種消息傳播渠道,在把會計技能競賽這個校園文化品牌宣傳到校外,增加院校在社會的影響力和品牌效應。通過宣傳和組織舉辦會計技能競校園文化品牌項目,能有效地挑選出有能力,有潛力的學生參加市、省、全國的各種會計技能比賽。參與過校園文化品牌活動會計技能競賽的學生,都是有過硬的專業基礎,較好的心理素質,在沒有專業的培訓參加更深一層的比賽前,已經通過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給學生有充分的鍛煉和訓練,在專業教學角度上,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克服遇到各種市級以上專業比賽準備不足帶來的各種困難,有利于后續的培訓和發展。
(五)培養學生教師及院校管理的創新能力
能推廣和實現有樹立校園文化品牌的會計技能競賽,在學生管理層面,能帶動組織和舉辦的老師們充分結合系部情況,系部的優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終在歷次的組織和舉辦當中能順利掌握各種會計技能比賽的關鍵。在學生角度下,能在專業技能和待人做事上,能得到雙方面的充分鍛煉,能打開眼界,培養自身成為社會適用性的技能人才。
五、總結
在學生管理工作角度下,樹立校園文化品牌效應,校園文化活動與會計技能競賽融合,能給高職院校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開拓和運用更好的管理渠道,大大促進高職院校教學、學生活動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資源,最終實現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發展上的開拓創新。
參考文獻:
[1]祁麗.技能競賽對會計專業學生職業成熟度的影響[J].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2014.2.98-99
關鍵詞:課程論文;綜合能力;素質;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12)02-0072-02
課程論文是在一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或結束后,要求學生以本課程所屬學科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或教學內容為研究對象所寫的論文,通常也被稱為“小論文”。讓學生撰寫課程論文,既是強化學習并檢驗學生對課程內容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下面結合自己對《計量經濟學》的教學經驗,就如何安排和指導學生撰寫課程論文談一點體會。
一、寫前引導
1. 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撰寫課程論文的重要意義。撰寫課程論文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績,更主要的是為了強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學習, 是為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和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只有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這一點,他們才會珍惜這種鍛煉提高自己的機會,才會主動、認真地去做,才能有效防止敷衍、抄襲等現象的發生。
2. 讓學生掌握撰寫學術論文的基本方法。這包括如何選題、如何搜集分析資料、如何調查研究,以及論文的加工修改和論文的寫作格式等方面的知識和方法。
3. 引導學生在平時注意了解相關學科的研究動態、社會現狀,養成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的習慣。
4. 將課程論文考核與其他考核方式相結合。宜將課程論文的考核成績按一定比例計入課程總成績,但不宜將其作為惟一的考核方式。這樣做既可以促使學生認真完成課程論文,又可防止有些學生只顧論文寫作而忽視對課程知識的全面學習掌握。
二、指導學生完成課程論文
(一)選題指導
大學生寫論文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找不到論題,一提起論文似乎就給人一種“深奧”、“高深莫測”的感覺。很明顯,這是學生的誤解。 著名語言學家邢福義先生常常告誡后輩說“留心處處皆學問”,學問就在我們的身邊,關鍵是要勤于觀察生活,敏于觀察生活。課程論文的選題不必理論性太強,最好選與生活聯系最緊密的題目, 這樣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在指導學生選題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要盡量選擇在經濟和社會領域中受到廣泛關注的問題,所研究問題的題目要具體,不要空洞。對《計量經濟學》課程論文所選的題目要明確究竟是要對理論做驗證,還是要對現實經濟活動做實證分析,這是進行計量經濟學建模的前提。
2. 要明確研究的范圍。 研究范圍可以是宏觀經濟領域,例如國民經濟的運行、經濟政策的傳導評價等;也可以是微觀方面的,例如對某企業的管理、財務分析,或對一所大學的學生管理工作的研究。
3. 所選題目的大小要適中。應當充分考慮研究的條件和現實可能性,包括理論把握的程度、數據獲得的難易、計量分析方法的所需條件、 完成項目研究的人力和時間條件等等。作為課程論文,特別是要考慮完成實證項目的時間約束。題目不能選得太大或過于綜合,否則工作量太大,在半個學期的時間內是難以完成的。
4. 要充分考慮數據來源的可能性。沒有變量數據來源的模型是不可能進行具體計量研究的。
為幫助學生選題,應向學生提供選題指南,讓同學們從中選擇感興趣的題目。
(二)文獻查閱和綜述指導
在課程論文寫作過程中除了自己深入研究以外,要充分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包括圖書、期刊等文獻,也包括網絡資源。 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種文獻和互聯網提供的信息, 可以避免重復做別人已經完成的工作,也可以從中發現自己可能的創新之處。
大多數學生已非常熟悉利用網絡進行查詢,通過鍵入關鍵詞、主題等來查詢相關文獻資料,也比較熟悉對紙質文獻資料的查詢,但利用網上數據庫查詢則比較困難,因此,教師應加強指導,使學生能夠充分利用各種文獻資源。
當前各種文獻都比較豐富,查找也比較容易,關鍵的問題是指導學生如何對文獻資料進行比較分析、歸納整理,并寫出能涵蓋主要研究成果和主要學術觀點的文獻綜述。應要求將文獻綜述作為課程論文的必要組成部分,以此來促使學生認真搜集整理資料,打牢論文寫作的基礎。
(三)數據收集與處理的指導
收集數據一定要考慮來源的可靠性、權威性。如經濟數據應主要取自各種統計年鑒、統計報告、重要報刊,以及權威部門的官方網站。同時要求學生從各種渠道獲取的數據,不能不加分析地拿來就用,應認真分析這些數據的內涵、數據包含的范圍、數據的計算方法、數據所說明的問題、與其他數據的關系等。如果數據與模型中的變量要求不一致,則應當對數據做必要的加工或調整,或者重新尋求符合模型要求的數據。在實際使用數據估計模型之前,需要對數據做預處理,對數據進行一些初步檢查和分析,初步把握樣本數據的一些統計特征,包括描述性統計、平穩性檢驗、協整分析和因果關系分析等。
(四)指導學生修改課程論文
學生完成論文初稿后,教師須認真審閱,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詳細、明確的修改意見,指導學生反復修改完善。
三、課程論文成績的評定
對學生課程論文的成績通常由任課教師根據論文的質量直接評定,不進行答辯,但為了避免寫作時作弊,任課教師可增加課程論文答辯環節,并請所有學生擔任答辯委員。增加答辯環節,一是因為答辯過程更能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認知深度,這會促使學生平時認真學習;二是從答辯情況一般可以看出論文是不是學生自己精心閱讀整理材料經過反復思考后寫出來的;三是其他學生當答辯委員可起到增進交流、互相學習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龐皓. 計量經濟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關鍵詞:三農問題,《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
“三農問題”[1]是我國當前建設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和挑戰,它與城鄉二元結構問題,西部大開發問題緊密相連。這一問題不解決,我國的現代化就難以真正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就不能真正的實現。故此,歷屆政府高度重視,并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告中作了特別強調。學界對這一中國當前最大的現實問題也極為關注,研究成果不勝枚舉,研究內容更為廣泛,成為當前經濟學理論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在眾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有幸逢閱了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和人類學家的《農民道義的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一書,受益匪淺,感觸頗深,誠然此作之說可為我國農民問題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一、《農民的道義經濟學》簡介
詹姆斯????C?斯科特于2001年和2004年先后兩次在中國發行的《農民道義的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一書,以其獨特的研究視角和學術魅力,在我國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2]。該力作集中反映了科斯理論闡釋與個案分析相結合的實證主義研究特色,從現實出發來考察東南亞農民生存倫理和反叛邏輯。通讀此作,我們很容易發現作者深厚的人文關懷主義情操,他是真正站在農民的立場,深入農民的心理行政管理畢業論文,為社會的弱勢群體說話的學者。書中大膽采用了經濟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成果,從理論上構建了“生存倫理”對農民經濟活動的重要意義,肯定了其規范性和道義,并實證了“安全第一”原則的決策性和普適性。正如譯者所言,本書是一部真正從農民的角度出發,更為現實的考察農民生存和反叛問題的力作。它對研究亞洲乃至世界其它國家的農民問題,都有著極為現實的借鑒意義。
二、啟示――“三農問題”
透過此書看當今中國社會的“三農問題”,啟示重重。筆者認為 “三農問題”要根本的解決,也要深入農民的心理,站在農民的立場解決問題,而不是紙上談兵。雖目前國家已投入人力、物力來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收入、增加農業產值,然大量問題尚未解決,大部分農民的貧困問題依然存在,這將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進程,必須高度重視。筆者在接受詹姆斯????C?斯科特思想與理論的基礎上,綜合國內對“三農問題”的研究成果以及部分個人調查結果,依據現象學的部分理論,對當前我國的“三農問題”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切實發揮政府的援助機制
《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一書指出:“在家庭之外有一整套網絡和機構,在農民生活陷入經濟危機時常常起到減震器的作用。一個男性親屬、朋友、村莊、有力的保護人,甚至包括政府(雖然較為罕見),都會幫助度過疾病或莊稼歉收的難關。”這就是斯科特所說的援助機制。但顯而易見的是,作者對政府援助行為的可靠性難以置信,認為“傳統的國家和現代國家都能幫助農民生存下去。然而國家的援助,如果說總會有的話,也是很難靠得住的”。當然這只是作者的主觀理解,不管怎樣,政府的援助還是存在的。尤其就我國當前的社會而言,政府對“三農問題”極為重視和關心,但重視關心的效果如何,就需要考究了。因此,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切實發揮其最基本的援助職能。然當下中國農民的基本生存已不是問題,政府的資助已漸趨落實并明朗化,如農村教育、鄉村交通建設及農稅取消等等。話雖如此,但我們政府一直所倡導的建設新型農村并沒有實現(只有小部分),農民只是暫時滿足了基本生活,而在廣大農村,子女上學及醫療問題依然很嚴重,貧困依舊是農民的心病??傊?,農民脫貧的目標遠遠沒有實現,治富就更不用談了。因此就需要政府伸出援助之手,解民于危難之中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切實發揮其援助機制,盡可能地縮減貧富差距,實現共同脫貧,共同富裕。
那么,政府如何更好的發揮其援助機制呢?《農民》[3]在對“剝削”進行了現象學分析時指出,“為了達到剝削農民收入的一定平均值的目的,精英階層可以有極為不同的方法。雖然農民對任何此類索要都會感到不滿,但使他感到自己被剝削的最為嚴重的是那種最經常的威脅其生存要素的、最經常的使其面臨生存危機的索要。在農民詢問被拿走多少之前,他先要問的是還剩下多少,他要問涉及農民利益的制度是否尊重其作為消費者的基本需要。”從這段闡釋我們可了解到,農民真正需要的是維持基本生存的安全感?;貧w到政府的援助問題上來,我們發現農民需要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安全第一”的生存。簡言之,政府保證了農民的安全感,自然就保住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們經常宣揚,現代社會農民要治富,就要發展副業,創辦自己的企業。然而,斯科特給我們揭示了一個重要的農民行為――規避風險行為。并引用了生存農業經濟著作的話作為解釋,即“對于勉強生存的農民來說,可惡的風險會相當厲害,因為高于期望值的利潤也許抵消不了低于期望值的回報所造成的嚴重損失”,如此就需要政府來解決農民的風險問題。筆者認為,政府應發動群眾挖掘地方特色資源,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并首先由政府在本地創辦企業,作為示范點。這一方面可以給農民提供就業崗位,保障其“安全第一”的生存;另一方面可以吸納技術人才,尤其是大學生,也就相應解決了部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在政府的引導之下,一些有思想有能力的農民看到創辦企業的益處,也就必然加入到創業的行列中來。長此以往,毋庸置疑,整個農村的經濟就會慢慢發展起來,農民的基本保障和治富問題也就相應的解決。
(二) 加強農民的專業知識教育
《農民的道義經濟學》中指出:“安全第一原則并不意味著農民屈從于習慣:即使是可以避免的風險也不敢承擔。當旱季作物、新種子、新種植技術以及市場生產等新事物提供了明確的、實質上的收益并且對生存安全沒有風險或風險不大時,人們會看到農民們是沖到前面的。”如此說來,農民需要進行一定的革新[4],只要不是高風險的革新,但是“大量農民的革新行為具有孤注一擲的特征,這使得農民不得不為未知事物而拼搏一番的經濟背景同其常見的懷疑主義謹慎態度”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因此,農民要通過革新改善自己的境遇,就要承擔一定的經濟風險,而這種經濟風險只要不是很大,農民就可以堅持下去,不幸的是風險超過預期目標就必然中途放棄甚至破產。在安全第一原則的限制下,農民不會去冒險,只會選擇投資少而風險也小的革新,慢慢改善。
鑒于上述一系列農民自身的主觀和客觀原因,要設法改變農民的生活境遇,降低經濟風險,在保證安全第一原則的基礎上轉變農民的思維,達到投資少風險小的經濟目的,同樣需要政府這一強大支柱。從長遠利益考慮,解決本質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加強農民的專業知識教育,把新的技術、新的經營理念、新的作物品種、新的行業選擇等定期傳授給他們(當然初期是針對農民中的精英階層,因為他們有對新事物的優先和樂于接受能力),使農民掌握更多的專業技術(如防蟲、播種、育苗等技術)。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并減少風險,以增加利潤。當農民真正看到教育帶來的現實利益時,必然會全身心地投身于農業生產。如此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率,最主要的是農民的生活得到了安全保障,政府的作用也就真正的發揮出來了,其形象也相應的提高了。并且,通過接受教育,農民的個人素質也相應提高,并更能深刻體會到知識的作用,這就對教育在農村的普及起到催化作用,。如此良性循環,相信我國的農村、農民、農業問題就會穩步、良好的解決。
當然筆者的觀點有一定的空想成分,這一政策要真正實行是不容易的。由于廣大農民同胞知識水平非常有限,認為教育只是年輕一代的任務,他們多年的經驗積累是不需要進行教育的,而且可能對農業知識教育有排斥心理(不懂其中的摘要農民中的精英階層的支持,然后再將其經驗傳授給其他的農民。等農民看到了新技術的成果時,自然就投身于學習及實踐中去。
(三)整合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斯科特在《農民的道義經濟學》中引用了S?愛潑斯坦的一句話:“賤民階層之所以樂于接受這種給予這種固定報酬的制度,是因為即使遇到災年它也給予安全保障”。對農民而言,穩定的安全保障比市場經濟利潤等重要,而土地就是農民最穩定的保障。因此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對土地的優化分配和合理利用是關鍵。當然,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實行的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然而現代科技日新月異,以家庭為主的小塊土地已不能適應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要求。在調查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小塊土地的效率低下問題。由于整塊的地被分成若干個小塊頭,尤其是在平原地區,本來大型的機器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作業,但是由于地形問題或是面積問題,導致大型先進的機器作業很難實施,只能進行小機器作業,效率相對底下,而且耗時耗力。再者其農產品(如小麥)在市場上進行銷售時,必然會因為量少且質不高而廉價出售,如此,農民的經濟收入就明顯降低,若遇上災年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很多農民覺得發展本業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農民作為一種特殊的群體進入城市,搖身變為農民工,并成為現代城市一道新的風景線。他們的生活狀況、心理健康成為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梢娡恋貙ΜF代的中國農民而言已經不是最穩定的收入了(當然是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要提高和改善農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就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農民的本業――土地出發,對其進行優化管理及合理利用。
那么怎樣施行此項任務呢?筆者認為應重新整合土地,即全部沒收農民的土地,并將土地轉讓給承包商,再由政府發給農民固定的生活補助(當然是要滿足農民的生存),這樣農民的生活得到保障,有穩定的收入,可以像產業工人或公務人員一樣,每月有固定的工資。如此農民為了生活的更好,外出務工,就可得雙份的工資,社會上存在的看不起農民的思想也就慢慢的消失,農民的待遇提高了,整個社會也就和諧了。再回到土地上來,承包商可以利用大片土地進行大機器作業,不僅效率高,省時、省力,而且經過專業技術的指導(承包商有條件雇傭農業專家進行技術指導),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也就隨之提高。這種上下兼顧的政策才是解決三農問題之道。
綜上所述行政管理畢業論文,要真正解決好“三農問題”,需要政府的財政支持和政策轉變,在保證農民“安全第一”的生存原則之下,通過一定的援助機制及智力支持幫助農民脫貧治富,協助農村發展事業、推進農業進入現代化軌跡。
三、結語
詹姆斯????C?斯科特的《農民道義的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這部力作對農民問題進行的深刻剖析對于我們解決“三農問題”有很大的啟示,無論是理論闡述還是個案分析,都本著客觀的原則,聚焦于農民的切實感受和切身利益,這種替弱者說話的個人主義情操實為可貴。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處理好農民問題是重中之重,而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就是要理解農民,滿足農民的心理需求,從農民的切實感受和切身利益出發,真正站在農民的立場上,而《農民道義的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就是很好的理論與實踐教材,從中汲取營養,才是治“三農問題”之本。然該力作是以東南亞農民為例進行的考察研究,是否符合中國農民的實際尚存爭論,但筆者認為其理論(如生存倫理,安全第一原則)是完全可以解釋中國乃至亞洲所有農民的實際狀況的?;诖耍P者在粗淺理解該作的基礎上,對我國的“三農問題”提出一點看法,意在對此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美]詹姆斯????C?斯科:農民道義的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 ,譯林出版社,2004. 5
[2]馬遂:中國三農問題研究,中國時政經濟出版社,2003.3
一、引言
宏觀經濟學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是經濟學類專業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性課程,也是一門緊密聯系實際的實踐性課程。由于宏觀經濟學理論性強,派別多,系統龐大,教學內容豐富,涉及大量圖表、經濟模型和專業術語,并且使用的教材基本為國外教材,與中國的現實國情存在差距,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必要的教學方法的探索和改革。從當前的教學實踐看,講授型課堂仍然在宏觀經濟學課堂教學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內容形式單一,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從學生的反饋評價看,學生不能及時理解掌握其基本理論和要點,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針對本課程的學科特點,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引入研討式教學法,通過構建一個研討型課堂,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積極性,加強師生與生生之間的互動,而且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研討式教學法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的優勢
研討式教學法起源于德國教育家弗蘭克創辦的師范學校,這種教學模式在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中被廣泛運用。直到1997年研討式教學法才被引入國內,隨后被得到極大關注。研討式教學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大量查閱相關文獻及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與教師進行全面、具體、自主和自由的學術探討,從根本上充分挖掘課堂參與者——教師和學生的潛能,打造一個在師生與生生之間的多角度、多層次的認識互動的課堂,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達到“學有所獲、教學相長”的教育目的。在宏觀經濟學教學中,它的明顯優勢體現如下:
(一)教學過程更加真實。
宏觀經濟學的研討主題一般是現實經濟社會中的一些熱點問題,貼近生活,具有高度真實性,因此教學過程相較于傳統講授法更真實。比如在講授宏觀經濟政策實踐時,教師可以將研討主題設定為“中國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政策實踐”。研討現實中的真實熱點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彌補學生實踐不足的“短板”。
(二)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宏觀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專業基礎課,其能力要求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而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法適用于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卻嚴重阻礙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研討式教學方法是一種能讓學生共同參與到現實問題的探討中,積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的一種學習方法。把宏觀經濟學課堂變成一個研討型課堂,可以彌補講授型課堂的不足,并且能更好地讓學生緊跟學術前沿、促進學生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強化,實現本課程的教學目標。
三、研討式教學法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的實踐
將研討式教學法運用于宏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確定研討主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求知欲。同時,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以研討主題為核心展開討論,在師生與生生之間的互動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研討式教學法在宏觀經濟學課堂中的實踐看,研討型課堂的設計既要考慮學生的參與度,又要考慮課堂的可控性。不僅包含課堂的研討過程,而且應貫穿于課前的準備、課中的研討和課后的評價等全過程。具體來看,該模式的操作程序具體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一)科學設計研討主題
研討式教學法以“問題”為中心,是師生共同參與的“問題研究”的教學。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要求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目標,在參透教材內容和教學重難點,并且充分考慮學生實際的基礎上,科學設計與課程內容相關又能激發學生求知欲的研究性探索性問題。
研討式教學法能否實現教學目標,研討主題的確定至關重要。因此,教師在設計研討主題時不能根據主觀想法隨便確定,必須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根據課程內容、性質及能力要求,精心設計。同時,研討式教學法能否取得良好教學效果,能否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的討論當中取決于研討主題難度的高低,太難、太專的主題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學生很難參與,太過淺顯、簡單的問題不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因此,研討主題必須在考慮學生研究能力的基礎上,科學設計,問題難度要適中。具體來講,聯系宏觀經濟學的課程特色及要求,在講到國內生產總值部分時,教師可以把研討主題設定為“中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GDP的變動情況、變動原因及影響因素”;講授宏觀經濟政策實踐時,可確定主題為“中國與美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政策比較分析”;針對增長理論,可確定討論主題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源泉及與主要發達國家的比較分析”等。這些研討主題的確定,既依托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激發學生興趣,又留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研究的空間。
(二)合理安排研討小組
確定研討小組是研討式教學過程的準備階段,教師在“導論”課上,先介紹宏觀經濟學的性質、內容、學習意義及能力要求,然后講解宏觀經濟學的學習方法,特別是研討式教學法的內涵、教學過程,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完成任務要求,使學生對研討式教學法有一個基本認識。
每次研討課前,由教師向學生提供研討主題,讓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和研究,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和興趣確定選題。在學生初步選題確定后,根據自愿組合、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原則組成每組3-5名成員的學習小組,在教師指導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研討式學習。
確立研討小組后,學生自主查閱搜集整理相關資料,由于學生對于查閱資料經驗相對不足,因此教師需要告知學生查找資料的方法和要求,幫助學生制訂研究計劃。此階段各小組可以通過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學術期刊文獻檢索網站檢索文獻,閱讀經典原著,還可根據需要進行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等,學生通過材料閱讀、歸納總結、形成基本觀點,最后撰寫研究報告和制作PPT講演稿。
(三)組織課堂討論
通過對某個經濟熱點問題的探討、分析,獲得對問題的正確認識,形成經濟學思維方式,以此提高大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宏觀經濟學研討式教學法的最終目的。課堂討論是這一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
在課堂研討過程中,每個小組推舉一人向全班同學介紹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陳述過程需要有觀點、數據、材料支撐,形成一個完整的論證體系。在小組代表陳述完畢后,同小組同學可以對該問題進行補充。接下來是教師和其他同學的互動環節。師生可以對該問題進行提問,由小組代表回答,還可以進行辯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真正發揮主導作用,正確引導,使學生明確研討主題,抓住爭論的焦點。教師要把握課堂研討時間,既要讓學生參與討論,又不能影響教學進度。最后是教師點評,從形式到內容,指出優點和不足,同時對學生疑惑的問題進行集中解答、補充說明。研討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深入交流和互動,真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研討的課后延伸
研討階段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學終點。研討課程結束后,教師和學生都應進行總結。教師的總結包括研討主題的確定是否恰當,學生在搜集整理資料、研討等各個階段的表現,對研討課堂的把握有沒有改進的余地,等等。學生可以從在閱讀、分析和研討過程中學到的知識;課前準備、課中研討等過程中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等進行總結。同時,經過研討階段,學生可以對研討主題撰寫研討心得或直接撰寫小論文,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指導,包括論文的規范性要求、論證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
筆者從本院研討式教學法在宏觀經濟學課堂中的推行來看,總體還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增強。這種問題驅動型教學方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由于研討式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從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到觀點的提煉,再到具體解決問題方法的確定,從報告論文的撰寫到主要觀點結論的陳述都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并在此過程中,極大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從筆者對參與宏觀經濟學研討型課堂的學生口頭調查及專門針對研討式教學法教學效果的問卷調查來看,超過90%的學生反映“研討式教學法優于以往的講授型教學方法”。第二,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和科研意識。宏觀經濟學是經濟學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對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討式教學法要求學生最后撰寫報告論文,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論文撰寫的規范要求,無形中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在課堂上,每年會有部分同學撰寫一定數量的高質量科研小論文。
研討式教學法在理論上具有宏觀經濟學課堂中實踐的諸多優勢,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還有亟待完善的地方。第一,加強教師課前準備,強化對學生的指點和輔導。實際上,在研討型課堂中,對教師的學術能力、組織能力及課堂管理能力都提出了較高要求。學生在文獻收集和對主題的把握方面由于經驗不足,難免出現偏差,教師需要及時輔導。第二,優化研討教學流程。在研討過程中需要教師把握每個階段的時間,包括學生陳述的時間,學生提問的時間,課堂討論時間,以及最后教師點評的時間。并且從課前準備、課中討論到課后評價都需要教師合理安排時間,并監督各個小組的完成進度情況,否則,很難實現預期目標。第三,考核評價體系亟待優化。學生在研討式課堂中的表現,具體包括在研討小組中承擔的角色、完成的任務、課堂研討中的參與積極性等應該納入最終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四、結語
研討式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很好地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本文通過教學實踐,初步探討研討式教學法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的優勢、具體實施過程及亟待完善的地方,希望在后續研究中繼續不斷補充和完善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
《微觀經濟學》教材有很多,如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合著的《經濟學》,斯蒂格利茨和沃爾什合著的《經濟學》,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高鴻業主編的《西方經濟學》,梁小民編寫的《西方經濟學教程》。對于學生來說,教材的難易程度和實用性是很重要的。經濟學是一套連貫的理論,如果教材難度過大,學生就不易接受,真正學到的知識就少。在國外的教學中,很多課程沒有固定教材,教師上課也并不依據某一本教材,而是列出一長串參考書供學生閱讀,而在我國傳統的教學中強調以教材為本??墒菄鴥葘W者編寫的教材很少融入案例或新聞摘要,根據我國國情,我們在指定教材的同時,還應在講課之前為學生精心選擇教學參考書目。這些參考書目包括經濟學經典教材、經典著作、經典論文,有價值的期刊和經濟學學習網站。國外學者,特別是美國大學教師編寫的教材案例比較豐富,可惜是取材于國外的經濟現實,有些在中國課堂中并不能達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師還需要大量收集經濟學案例,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這一方面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方法的改革
微觀經濟學原理與思維方式的形成,是培養經管類專業人才的第一步。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內容很豐富,但也很抽象、深奧、難懂,學生難于消化,特別是要用高等數學的知識證明和推導經濟理論,使很多學生普遍感到經濟學難學。要做好教學,就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培養其專業興趣,多傳授實用性強的知識,最終使經濟學原理“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將微觀經濟理論學習過程中的抽象、難于理解的問題,變為具體和簡單。
首先,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在對教材進行整理、歸納后,借助國內外最新的教學內容、精彩片段等,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于《微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需要將圖、表和數學都作為其基本工具,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后,可以節約出大量的課堂時間,這對教學內容的完成將更有利;同時教會學生看圖表、做圖表對學習微觀經濟學基本理論非常重要,尤其需要教會學生如何看圖、如何作圖?!耙粓D勝千言”--解釋經濟現象時,有時用圖來說明要遠遠好于語言的羅列。
第二,教學中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過程本身就是教學相長,師生互動環節也早被提出,敢于提問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創新。因為,正確的提問代表著創新的方向,沒有正確的方向也就沒有創新成果。從學習活動方式來看,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活動僅限于“預習、聽課、復習”之中,他們在相當程度上“懶于思考、缺乏問題意識”。這種學習狀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因此,可以考慮將課堂實驗的方法引入《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來。形成師生互動,老師引導,學生參與其中的信息雙向交流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成主動的知識探詢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教師也可以發現學生的能力和興趣。了解學生的需求,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加強案例教學。案例教學在現代教育領域已被廣泛使用,我們不僅要加強對西方經濟社會的研究,揭示西方國家的消費者行為、生產者行為、企業組織與管理等的新變化,還要加強對我國經濟實踐的研究;通過大量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讓學生了解,西方經濟學原理具有極強的實用性,所有人都生活在經濟社會之中,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和經濟有聯系。西方經濟學原理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人們生活、理財的可靠指南。
第四,注重習題練習。通過做習題可以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并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習題練習可以使學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糾正學習中的錯誤,鞏固所掌握的知識。并且我們可以在學期初為學生提供一系列經濟管理研究的前沿課題供學生選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選題查找參考文獻.依據所學知識分析研究課題并總結自己的觀點。最后要求學生在小組前進行答辯演講。表達自己的觀點,回答其它同學提出的問題。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確表達、敢于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和不怕困難、勇于擔當的性格。
3、考試形式改革
對任何課程來說,考試都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雖然它是教學過程的終端,但對整個教學過程逆向影響十分顯著,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和教育質量的高低。對微觀經濟學課程來說,考試是其教學過程的延續,是學生深化學習的過程。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學生將所學到的觀點和方法運用于解決分析實際問題,使其所學內容得到強化,加深了對課堂上所學理論的理解并且提高其綜合素質,也使思想得到進一步升華。同時,考試也是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情況的綜合檢驗,是對教與學的一次全面性反饋。通過考試,教師可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了解學生思想的階段性變化,開展針對性的教學。
但教師不能只通過期末考試的成績來評價學生,學生的學習目的也不要僅僅在追逐最后的分數。我們可以通過累加式組合構成學生的成績,即《微觀經濟學》的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共同組成,平時成績的權重確定,教師可根據授課對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章節的內容給學生布置思考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小測試,并圍繞討論寫出小論文,這樣,可以鍛煉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減輕期末考試的壓力,不再通過死記硬背而完成期末考試。所以平時成績應包括出勤、課堂提問、個人作業、小測試、小論文等形式占最終成績的30%。同時對期末考試的內容進行調整,注重考評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邏輯計算能力,增加開放性和應用性的題目。這類題目緊密結合當時的經濟熱點問題,從報紙或網站上選取恰當的文獻資料,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經濟理論進行分析。對同一個問題,學生可以選取不同的視角,使用不同的經濟理論進行分析,這種題目并沒有唯一答案,只要學生在論述中有理有據、自圓其說就是合格答案。這樣既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又較好地發揮了考試的導向作用、教育作用和反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