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05 09:01:56
序論:在您撰寫消費者決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體育電子商務現狀
我國的體育行業電子商務起步相對較晚,在20世紀末。隨著政府對于網絡的推廣普及,體育電子商務才進入快速發展,各種各樣的體育用品銷售平臺出現,但早期電子商務銷售平臺較為混亂,購物安全得不到保障,產品質量不一,部分商家以次充好,故而雖然體育用品網絡購物較為方便,但是人們購物較為謹慎。此外,廠家和銷售商在進行產品介紹時,通常僅使用簡單的文字進行介紹,消費者難以了解產品的實際情況,不利于促進消費者購買商品。體育電子商務的一次較大的革新發生在我國申奧成功后,商家發現了這一商機,逐步開始規范網站,并豐富了體育用品種類,對于產品的介紹也更加準確,詳細,價格也控制在消費者的可接受范圍內。同時商家還與消費者保持溝通交流,能夠知曉消費者的需求,以及其對于產品的意見,從而完善產品,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當前,淘寶、京東等網站的建立,改變了人們的購物理念,也為人們帶來了更多的購物選擇,電子商務的發展也步入巔峰時期。
2.電子商務網絡體育消費者購買決策力
2.1購買行為的影響因素
對于體育消費者而言,其進行網絡體育用品購買時,主要影響其購買的因素有產品的質量性能是否良好,產品價格是否在消費者的承受范圍內、購買是否方便,產品是否與網站描述一致。此外,消費者的個人情況也有一定的影響,比如:收入情況、審美、文化因素、心理狀態等。
2.2消費行為動機探討
體育消費者在進行產品購買的時候,存在不同的品牌趨向與需求,但是由于網絡信息的豐富,對消費者的影響極大,在接受大量的信息以后,消費者可能會產生或改變購買的初衷,從而去購買某一體育用品網店的商品。但是體育消費者對于體育用品的了解都是借助互聯網平臺,對于商家是否真實,也不能夠實際的看到體育用品,故而在購買時,心中多多少少會存在疑慮,當在進行消費者消費動機探討時,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需求動機、心理動機。
需求動機指的是體育消費者對于體育用品有購買的需要,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興趣需求、交流需求以及聚集需求。興趣方面的需求指的是體育消費者對于某一體育用品有著強烈的興趣,從而產生購買的欲望,也可以是消費者對于某一品牌尤為青睞,從而產生購買欲望。對于體育消費者的交流與聚集需求,體育用品網店可以為其提供更多的平臺,主要可以進行線上與線下的活動開展,能夠促進消費者之間的交流互動,例如邀請客戶進行對于在網站上購物全過程的評價,對于商品使用性能的評價等,能夠有效地刺激后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至于線下的活動,可以在實體店進行活動的展開,邀請購買者與有購買需求的人進行交流互動。
網絡體育消費者在進行商品購買時其心理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情感動機、勵志動機、惠顧動機。其中情感動機主要是進行購買行為時,由于個人情緒狀態而引發的產品購買動機。網上的體育用品銷售種類豐富多樣,介紹全面且有特色,購物流程簡單,產品支付足夠安全,并且提供退貨換貨等售后服務,這些對于體育消費者而言,能夠極大地滿足其情感需求,從而產生購物的欲望。理智動機是體育消費者會對體育用品的購買做出全面綜合且客觀的考慮,對于購買行為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蓊檮訖C主要是體育消費者對某一品牌或者網站的青睞,這會出現在體育產品一直的情況下,消費者更傾向于去自己所青睞的那家網店或者網站進行購買。比如部分消費者只喜歡李寧的體育用品,部分消費者只喜歡特步的體育用品,部分消費者喜歡在淘寶進行商品購買,部分消費者喜歡到唯品會進行商品購買。在網絡體育用品店進行營銷時,應當特別吸引留住這部分顧客。
論文摘要:經濟人假設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但是經濟人假設的個體主義方法論招致了有限理性決策論、經濟博弈論和新制度經濟學的挑戰。從重視個體間相互作用的方法論角度出發,超越經濟人假設的可行途徑是分析個體間相互作用的形成條件、運作條件、調控條件及演進趨勢,由此實現經濟研究由簡單性到復雜性的轉變。
一、理論挑戰
就在經濟人假設借助于理性主義運動在主流經濟學中節節推進并向其他領域不斷滲透的同時,它過于理想化的內容與現實世界的差異也日益顯露出來,從而受到來自多方面的理論挑戰。其中,有限理性決策論、經濟博弈論、新制度經濟學值得格外重視。它們分別從理性的有限性、理性的交互性和過程性、理性的制度制約等方面挑戰和修正著傳統的經濟人假設。
1.有限理性對完全理性的挑戰
由西蒙所倡導的有限理性決策論(獲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極為重視激烈競爭環境、復雜多變信息與人的注意力稀缺、信息處理能力有限之間的矛盾,明確把知識信息不足引人人性規定,并將知識信息視之為與利益價值同樣重要的一類決策前提(事實前提),由此闡明滿意化目標對最大化目標替代的合理性以及啟發式搜索對遍歷式搜索替代的合理性。西蒙明確指出:“經濟學家們給經濟人賦以一種全智全能的荒謬理性。這種經濟人有一個完整而內在一致的偏好體系,使其能夠在他所面臨的備選方案當中做出抉擇,他總是完全了解有哪些備選的替代方案,他為擇善而進行的計算,不受任何復雜性的限制;對他來說,概率計算既不可畏,也不神秘”。西蒙認為,這種經濟人固然“具有很大的智慧和美學魅力,但同具有血肉之軀的人的其實行為(或可能的行為),看不出有多大關系”。原因在于,所有現實的決策者都面臨著三重限制:一是“對后果的了解只是零碎的”;二是“對價值預見不可能是完整的”;三是“只能想到全部可能行為方案中的很少幾個”??梢园训谝恢叵拗品Q之為預測限制,它意味著完備而精確的行為預測不可能毫無差錯:可以把第二重限制稱之為尺度限制它意味著完備而內在一致的價值尺度很難形成;可以把第三重限制稱之為搜索限制,它意味著完備而毫無遺漏的搜索范圍實際不存在。這三種限制表明了“理性的限度”。有鑒于此,西蒙強調完全理性的經濟人與有限理性的管理人之間的兩點重要區別:其一,“經濟人尋找最優”,而管理人“尋找滿意”;其二,“經濟人同真實世界的一切復雜事物交道”,而管理人滿足于“粗略的簡化模型”??梢钥闯?,有限理性決策論是作為完全理性經濟人的對立物而出現的.它雖不改變經濟人自利性的前提,但卻為自利賦加了有限知識信息的限制。
2.交互理性、過程理性對個體理性、完全理性的挑戰
由納什所推進的經濟博弈論(獲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極為重視經濟個體之間的直接相互作用,它把對方的策略和對方的支付也作為信息乃至共同知識引人博弈結構,主張在所有參與人的最優戰略組合與支付組合中尋找博弈均衡。納什指出:“一個理性的預測應該是唯一的,博弈方應該能夠推導和利用它,并且從各個博弈方方面,具有可以預測到其他博弈方會做什么的知識,不會導致他的行為與該預測矛盾這樣的原則”。在如此理解的理性中,每個人的效用函數均包含著其它各方的優勢戰略,從而每個人的優勢戰略也以其他人的優勢戰略為條件。這不僅意味著對他人利益的認可、對他人理性的尊重,而且意味著互利性事實上已被引人人性結構,成為理性的內在內容,可以稱之為交互理性。交互理性與個體理性的重要區別在于,它不是把競爭對手和其他個體簡化為市場,不是把關于其他人策略的了解簡化為價格,從而也不是僅以市場和價格為背景而在邊際分析中尋找預算約束邊際上的個人效用最大化。交互理性要求,直接面對對方,視對方為有血有肉的、同樣具有理性能力并追求其效用的博弈者,在尊重對方利益和理性的條件下,尋找戰略結合的支付組合中的均衡。均衡并不改變,自利的前提,但卻對自利的邊界提出了更為嚴格的限制。
如此形式的交互理性顯然是一種更完全的理性。它不僅要求更強的推理能力和預見能力,而且要求具有其他博弈方策略、理性及相關事情的知識,甚至還要求信任其他博弈方不會犯錯誤。這種理性的現實性很難保證。因而,納什對博弈結構中的均衡點又提出過群體行為的解釋:“在這個解釋中,解并沒有很顯著的意義。我們并不需要假設參加者有關于整體博弈結構的充分知識,也不要求參加者有進行任何復雜的推理過程的愿望和能力,但必須假定參加者能夠積累關于各種純策略被采用時的相對優勢的實證信息?!卑催@種解釋,納什均衡的實現并不要求事先完全預測到,只要經過不斷的學習(包括試錯式學習)過程,只要能權衡采用各種策略(包括別人的策略)的結果是優是劣,就會最終達到穩定不變的均衡狀態。這意味著理性的實現是一個過程,可以稱之為過程理性。
3.個體理性的制度制約
由科斯交易費用理論(獲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所推進的新制度經濟學極為重視制度對人的行為決定、資源配置和經濟績效的重要作用。在經濟人假設中除了有完全自利、完全理性、完全信息的規定之外,還暗含著明確界定的產權、交易費用為零的前提假定。作為經濟人的企業、家庭與個人僅僅是一部部計算器,它們的功能就是將最大化方案加人到價格滲次量矩陣中去,人們在市場中交易過程則被過濾為單純的價格機制的操作。這樣,市場的運作被假定為完全無摩擦的過程,市場為任何一項經濟交易的達成所需要進行的合約的設定、合約執行的監督、討價還價,以及要了解有關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生產與需求的信息等等這些交易費用都沒簡單地略去,經濟人置身于一個交易成本為零的理想世界。所以,科斯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合法權利的界定會對經濟制度的運行效率產生影響。一種權利的調整會比其他安排產生更多的產值。”因此,由法律這種正式制度確定的有利的權利調整,將有助于降低人們在交易過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率。
二、理論超越
經濟人假設之所以能夠面臨以上巨大的理論挑戰,其根本原因在于個體主義方法論基礎。個體主義方法論的主要特點是強調個體的實在性、優先性和基礎性,并以個體的固有規定為基點合邏輯地推斷群體行為。當然,在研究線路上遵循從個體推斷整體的方法并無原則不妥。問題在于,當賦予個體以先驗的固有規定,并以這些規定為邏輯前提而推斷整體行為的時候,如果忽視了個體之間的相干性效應以及這種效應對個體規定的調節,就難免不出現理論上的失之偏頗,以致減少其解釋和預言能力。
1.個體間相互作用的形成:交換及其現實性
邊際革命以來的正統經濟學以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為主題,但是它只研究在理想市場下的資源配置問題,不研究現實條件的資源配置問題,因而只能說明經濟行為的一種結果,而且是一種理想的結果,不能說明它的可能結果和實際結果以及這種結果如何達成。價格理論是微觀經濟理論的核心,按此理論,價格機制能自動保證各種資源的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因此,作為經濟活動中的個體無需考慮他人的經濟活動.只需在給定的價格體系下做出最大化效用的選擇就可以了。所謂價格機制自動保證各種資源優化配置,就是市場機制的運轉是無成本、無摩擦的。對于市場交易者來說,不存在了解市場信息的困難、不存在交易的障礙,這就是所謂的“市場交易費用為零”的假設,也是經濟人所生存的理想市場狀況。因此科斯認為在以前的經濟理論中“被研究的東西是經濟學家心目中的,而不是現實中的體系。我曾稱之為‘黑板經濟學’。企業和市場的手都有名無實?!钊梭@奇的是,在關注定價體系時,竟忽略了市場,或者說忽略了制約交換過程的制度安排?!笨扑箤洕碚摰闹匾暙I是開發了交易費用的概念,并因此而涉及了交換的現實性問題。從交易費用的觀點來看,交易依舊是對人的時間、精力、空間的配置和消耗,需要一定的成本和費用。正如科斯所說:“為了進行交易,有必要發現誰希望進行交易,有必要告訴人們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過討價還價的談判締結契約,督促契約條款的嚴格履行等等。這些工作常常是成本很高的,而任何一定比率的成本都足以使許多在無需成本的定價制度中可以進行的交易化為泡影?!苯灰踪M用概念的引人,把經濟理論從研究資源配置的這一物與物關系表面研究深人到資源配置這一結果如何達到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深層研究,使經濟理論由零交易費用的理想世界走向正交易費用的現實世界。有鑒于此,讓傳統的經濟人回歸到現實的交易過程中,并基于現實的交易中介而做出決策,乃是超越經濟人的一條途徑。
2.個體間相互作用的運作:博弈及其均衡
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既然把交易置于理想化的、無耗損的條件下,那么,它們所推進的均衡理論也必然是理想化的均衡。在這種均衡中,所有決策者面對的是宏觀、統計意義上的市場和價格,只要考慮自己的預算約束合理配置要素就能夠做出優化決策,并不需要具體考慮交易對手的行為策略。換言之,進人個人效用函數中的市場價格變量被認為充分代表了交易對方的狀況,從而有血有肉的對手就被濃縮在市場價格之中了。這樣,緣起于交換的個體間相互作用.在運作中竟簡化成了個體在非人格化的市場價格下對可支配資源的調配運作。 轉貼于 經濟博弈論與此不同,它在研究利益主體的行為特征時,主要不是在既定價格背景和預算約束條件下通過對物質資源的配置使個體利益最大化,而是從人與人之間策略相互作用這一變化的環境中考察人的行為。每個人的目的和行為不是孤立不變,而是每個人對自己行動的選擇必須以他對其他局中人將如何反應的判斷為基礎。其他人策略和行為的變化,會影響其實現最大化的方式,進而改變效用最大化值,加大或減小實現最大化的難度。因而個體效用最大化的過程,決不可能不受外界和其他人的影響。用博弈論術語來說,就是策略相互依賴,利益高度相關。具體表現為每一局中人的策略選擇都是其它局中人策略選擇的反應(函數),每個局中人的損益得失與所有局中人的策略選擇相關。因此個體效用最大化目標的實現,一方面取決于自身行為,但另一方面還要受制于與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他人,亦即個人的最優選擇是他人選擇的函數。從一般均衡中的經濟人到博弈論中的對策局中人,可以看到,一般均衡著重研究人對物質資源的配置,淡化了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系的利益關系,而博弈論則強調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人與人的相互作用為立足點考慮物質資源的配置,使個人在經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和歸位。有鑒于此,讓傳統的經濟人面對有血有肉的交易對方,在策略相互依賴、利益密切相關的博弈均衡中作出決策,也是超越經濟人的一條途徑。
3.個體間相互作用的調控:制度及其有效性
從本質意義上講,一定的初始察賦在市場上的交換結果絕不全是市場行為的作用,而主要是一種制度約束。市場行為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和外化形式,是社會經濟基本制度和意識形態共同作用的結果,市場起作用也是在制度內在地規定了各種要素的相對地位(交換率和變化范圍)之后的次一級層級上所發揮的作用二任何制度(正式的、非正式的)都包含著關于權利與義務的規定,并基于這些規定而成為約束人們行為的一系列規則。借助這些規則,各種社會、經濟、組織和體制的集合體才能形成,各種交易中介和交易方式才能維持,各種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才能進行。因而制度構成了經濟活動得以發生的初始條件。這類初始條件導致了不同的資源配置、不同交易結果、不同的均衡狀態。因此,均衡價格不僅僅是市場要素的數量和結構的函數,從更深層的含義上來講,市場價格(實際上是資源配置方式)從根本上取決于經濟環境的初始條件,即各種經濟環境、制度約束的具體情況。經濟均衡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廣義經濟環境中給定的前提條件??梢岳沓鲞@樣一條邏輯關系鏈:初始條件—行為特征—對策均衡。從中可清晰地看出均衡對經濟環境狀態的依賴性。.這正是科斯在《社會成本問題》中所表述的思想,由于存在交易費用,不同的權利初始界定會對經濟制度的運行效率產生重大的影響,交易費用是銜接“權利初始安排”和“資源配置效率”之間的至關重要的中間變量,而明晰的產權制度則是降低交易費用,減少制度運行摩擦的基礎。
問題在于制度是否適切有效?古典經濟學以及新古典經濟學通過“制度既定”的假設不涉此類問題,這樣,經濟人的決策中將不考慮制度變量。而新制度經濟學所推進的制度變遷理論則強調,當存在著與規模效益、外部性內部化、風險回避、交易費用降低等相關的外部利益時,制度變遷必然會發生(換言之,從制度變遷的觀點看,制度既調節著個體間的相互作用,使相互作用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而個體間的相互作用又會推動制度的變遷,使相互作用發展到更高的水平。在這種交替反饋的過程中,制度以及制度所規定的經濟活動都經歷著歷史性的變化。有鑒于此,讓傳統的經濟人面對變遷中的制度,在制度所給定的初始條件以及新制度可能帶來的外部利益中做出決策。同樣是超越經濟人的一條途徑
三、簡要結論
對相互作用的形成條件、運作條件和調控條件的分析表明,現實中的人是面對一定交易中介、交易對象和交易初始條件的人,并由于這些交易中介、交易對象和交易初始條件的多樣性,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具有線性疊加的特征,而表現出非線性的相干性質。這種非線性相干,在宏觀上導致了包括經濟活動在內的各種社會活動的群體效應,在微觀上又提供了對人性模式的調控力量。因此立足于個體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將可以看到,人性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和普遍有效的先驗規定,而是在現實的相互作用中所塑造、選擇出來的多樣化的心理結構。新古典主義的經濟學家們之所以能把“自利”與“邊際理性”看成普遍有效的人性規定,并以此為邏輯起點構造出簡明且精細的推理鏈條,正是因為他們把制度既定、產權既定、完全競爭、完全信息、無任何外部性和規模效益等極為理想化的條件作為前提,從而在實際上排斥了對復雜相互作用的考慮,也實際上排斥了人性模式的調控力量。
價格聽證制度的經濟效益分析全文如下:
【關鍵詞】 價格聽證 ,公共決策 ,壟斷,經濟效益。
目前,我國的主要商品是通過市場來定價,市場定價的商品占到 95.3%,剩下不到5% 的商品由政府實行政府指導價和政府定價。而這不到 5% 的重要商品和服務,與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關系重大,大多是電、水、氣、教育、公交等項目。因此,建立透明、民主、公平的定調價機制至關重要,實行聽證制度是實現公共決策的必然要求。
聽證制度是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它可以追溯至英國法的自然公正原則、美國法的正當法律程序規定,即任何人或團體在行使權利可能使別人受到不利影響時,必須聽取對方意見,每個人都有為自己辯護和防衛的權利。根據我國《價格法》規定,價格聽證制度是指政府在關于公共事業價格、公益價格、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的制定和調整,應當邀請相關主體參加聽證會,對價格的調整進行論證,為政府價格決策提供依據的制度。按照《價格法》的規定,價格的決策權在各級政府物價部門。價格聽證是政府征求意見的一種方式,是為了輔助政府更好的決策,價格聽證并不具有最終的決策權。
價格聽證的特點和適用范圍。
價格聽證與政府傳統定價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價格聽證具有公開性和公正性?!墩畠r格決策聽證辦法》明確規定:除涉及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外,聽證會應當公開進行,聽證過程需受到監督,這樣政府的定價需要聽取利益相關人的意見。傳統定價方式是直接的政府定價,不需要通知利益相關人,他們沒有知情權,也沒有陳述意見的機會和條件。價格聽證建立了公開透明的定價機制。
第二,價格聽證確立了科學的價格決策論證機制。價格聽證要求,政府在進行價格決策時,必須召集利益相關的當事人各方對定價方案進行共同論證,體現了公平和效率。傳統定價方式是政府單方定價,主要依據依市場供需關系情況和經濟發展狀況定價。
第三,價格聽證突顯了市場意識和消費者觀念。價格聽證要求政府進行價格決策時必須以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面向消費者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從而促使企業走向市場,貼近消費者。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具體價格聽證目錄雖不一樣,但都是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和服務。另外,根據《聽證辦法》及《國家計委價格聽證目錄》的有關規定,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在制定或調整價格時,如認為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確有必要的,也可以按照定價目錄規定的權限組織聽證。
傳統定價方式政府進行價格決策的出發點是企業的效益和該項價格決策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定位,沒有過多地考慮微觀情形,對于群眾的利益考慮得不夠充分??梢?,價格聽證制度比傳統的定價方式更貼近民眾的切實需要,更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
價格聽證制度的經濟效益分析。
首先,價格聽證有利于發揮價格的宏觀調控功能,保障經濟穩定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它主要反映了政府與經營者、消費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因為價格的每一次變動,都會引起交換雙方利益關系的轉換,從而影響市場和社會的相對穩定。所以價格是一切經濟利益關系的邏輯起點,不僅是微觀經濟運行的基礎,也是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雖然價格機制的運行離不開以公平競爭為基礎的市場環境,但由于市場機制調節存在著自發性、滯后性等特點,價格機制自發調節存在不足,本身無法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控制壟斷價格。
世界各國制定法律準許政府對市場價格進行適度的干預和調控??梢?,在價格方面制定法律是保障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價格聽證制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其次,價格聽證有利于抑制企業壟斷行為,促進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價格本身可以有效調節市場供求的平衡,協調市場主體做出理性決策,實現社會物質資源的合理配置。但是,某些特殊的商品如鐵路票價等卻無法由市場自發形成,因為這些商品的提供者往往是市場的壟斷者。壟斷的基本原因是進入障礙:其他企業不能進入市場與其競爭,因而壟斷者能在市場上保持惟一的賣者的地位,在壟斷狀態下,壟斷企業的利潤大于邊際成本。在競爭市場上,賣者是價格的接受者,即價格是在市場的競爭中形成的,賣者只能接受它,而無法對其施加影響。壟斷者得到的超額利潤正是消費者受到的利益損失經濟學家將其稱為消費者剩余減少。而且,由于壟斷者往往把價格抬得過高,會抑制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從而減少社會總福利,用經濟學術語說,這是壟斷造成的一種無謂損失。
壟斷者的這種價格政策會使市場機制失去調節作用,因為消費者在被迫接受并不合意的市場價格時減少了商品的需求量,壟斷者的行為是利用自己的市場權力對消費者進行盤剝,造成市場的低效率。商品的交易量減少了,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社會經濟遭受損失。這時,只有政府可以運用行政手段對壟斷行為進行干預,管制這些商品的價格。
政府定價行為屬于公共選擇理論中的非市場決策行為。非市場決策與市場決策的一項重要區別是 :對市場決策而言,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企業和消費者基本上擁有同等的決策權力來改變市場行為。對于非市場決策而言,政府擁有更多影響市場行為的能力。壟斷企業為了達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必然要用各種方法影響政府的決策結果。
經濟學中把利益集團或者個人通過影響公共選擇的決策謀取利益的行為稱為尋租。
尋租行為會造成很大的危害,主要有三大類:
一是壟斷者為了保持壟斷地位的支出(包括行賄政府官員在內的非法支出);二是政府對這類支出做出反應的努力;三是這種行為引起的第三方行為的扭曲。尋租行為不僅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而且使每個人都希望用非正規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會滋生腐敗,敗壞社會風氣。因此,必須建立公開、民主的程序來約束政府的非市場決策行為,以杜絕尋租現象的發生。
公共選擇的主體,也就是政府的根本任務是 :公共選擇中行為與公眾的愿望相一致。政府能否實現這一根本任務呢?眾多周知,政治學對人的假設是人能夠放棄個人的私利而全身心地為公共利益服務而經濟學對人的假設是經濟人,經濟人的特點是以個人利益為中心,行動的目的是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很難想象,一個在經濟領域自私自利的人顯然不能在政治領域內搖身一變,成為大公無私的公共利益的捍衛者,所以失去監督的政府是不可靠的,單靠政府自身是無法完全有效地進行公共選擇的。從而,政府也不可能在沒有監督下自覺地抵制尋租行為。因此,從經濟學的意義上講,價格聽證會是改進政府對壟斷程度較高行業的管制,從而提高社會總福利的一種重要方法。
讓價格決策接受全社會的監督,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政府價格決策的科學性和透明度,促進政府價格決策的民主化和規范化。
第三,價格聽證可以敦促經營者提高經營和管理的水平,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現在有些公用事業企業處于壟斷地位,很多行業還實行專營,市場進入門檻很高,這就使它們不能夠自我完善,不斷地獲取壟斷利益,將收入用在了非生產領域,沒有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進行技術改造、開發新產品,使得有些企業生產的產品質次價高,不能進行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這種趨勢不僅不利于企業的發展,而且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利。
【關鍵詞】主體 云計算 產業化 系統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TG3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3)35-204-01
0引言
目前國內外對云計算作出了大量研究,對于云計算的發展現狀、關鍵技術、安全風險等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對于云計算產業化的研究還較為缺乏,尤其是將云計算產業化視作一個動態演化過程的研究并不多見;對云計算的研究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得到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結論的文獻資料還較少。系統動力學被譽為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驗室,運用系統動力學分析方法建立的模型能夠充分反映系統的非線性結構和動態變化趨勢。實施主體是云計算產業化過程中各項事物發展的提供者,在系統模型中起著核心作用[2],雖然有從主體角度研究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但從主體出發建立云計算產業化系統模型,并從系統動力學角度來探討主體的作用及其關系的文獻缺乏。
1 基于主體的云計算產業化系統的概念
云計算產業化系統的主體主要包括政府政策支持、高校和科研機構技術支持、投資機構資金支持、企業的綜合管理支持、消費者的市場支持,這些主體要素的活動及其相關之間的互動關系,促使產業化活動的成功。
2 基于系統動力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系統動力學綜合了信息論、決策論、反饋控制論、系統論、計算機仿真及系統分析方法,是一種處理復雜問題、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系統方法。它強調以系統思維的方式來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通過因果反饋關系描述系統的動態復雜性,特別適合于解決經濟、社會、生態等非線性復雜大系統問題,以幫助人們了解系統動態行為的結構性原因[3]。
3 基于主體的云計算產業化系統動力學模型
3.1 科研主體子系統
本文的科研主體包括高校和科研機構,兩者的研究活動一致,包含云計算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即虛擬化技術、分布式存儲等云計算主要基礎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應云計算發展趨勢的要求,政府加大對云計算研究的支持,從而使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注重對相關課題的申報,增加云計算的科研人數和科研項目數量,使科研成果(論文和專利)數量大大增加。企業可以通過與科研主體的合作,使科研機構有充足的資金進行基礎研究,并將科研機構的成果轉移到企業。同時,風險基金組織看到技術成果的利潤前景,加大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反過來,當企業和風險基金組織對科研主體合作力度增強時,政府就會減少財政支持,使得科研機構的成果有更多的市場應用前景,不局限于研究課題。
3.2 投資主體子系統
投資主體主要指企業和高校外部融資機構,主要包括政府投資、銀行貸款和風險投資機構的融資,其中銀行貸款和風險投資機構對政府起著負反饋的作用投資的主要目的是使云計算規?;l展,獲取高額利潤和效益,這里的投資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
3.3 企業主體子系統
云計算作為高新技術,企業在其發展中起著核心作用,順應國內外互聯網發展趨勢,調查消費者需求,與科研機構聯合,吸收資金,將基礎技術應用于云計算服務商品的開發中,并進行大規模推廣,提高云計算商品的市場占有率。
從商業的角度,成功的產業化必備的要素包括市場規模,市場潛力和經濟光景[5]。對于云計算來說,要從互聯網發展的趨勢入手,使得消費者對于云計算相關技術的應用更加廣泛,隨著消費者需求不斷增強,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更多企業開始轉向云計算產品的研究開發,投資力度加大,獲取高額利潤。相反,利潤增高使成本不斷降低 ,逐漸有企業推出市場,從而形成負反饋作用。
3.4 動力學模型及分析
云計算產業化發展的過程包含多個連接在一起的正負反饋回路,連接方式的不同,導致了產業化發展系統的復雜成長特性。云計算產業化系統分析框架表明,產業化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是其內部促進發展和環境條件限制其發展的正、負反饋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當促進產業化發展的正反饋起主導作用時,云計算加速產業化發展;當限制產業化發展的負反饋起主導作用時,新興技術產業化進程放緩。
為了實現云計算產業化健康發展,必須在科研主體、投資主體和企業主體3個系統中對各因素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得出因素間相互作用和影響的規律,從而把握云計算產業化的發展規律。通過對模型動態過程的研究,可以找到促進云計算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以及限制云計算發展的瓶頸,從而降低產業化內部能量的消耗,提高產業化效率。通過對模型中重要因素的動態分析,可以考察實現云計算產業化的優化路徑,為云計算產業化發展提供完善的產業化政策建議和解決方案。
4 結語
本文在研究云計算產業化路徑和相關主體的基礎下,提出基于主體的云計算產業化系統的概念及其特征,在對云計算產業化機制進行細致思考后,借鑒系統動力學的研究方法,主要針對科研主體、投資主體和企業主體分別建立分析模型,并對模型的內部關系和運行機制進行詳細闡述。最后對3個子系統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建立3個主體之間的系統運行模型。本文的研究為定性分析云計算產業化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進一步定量研究產業化投入產出、制定相關發展政策奠定了基礎。
接下來,將以此研究為基礎,根據主體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內部運行機制,建立數學模型,調研相關數據,通過各種分析方法描述變量關系,并應用netlogo仿真軟件對模型進行模擬,為云計算產業化發展提出指導性建議。
參考文獻:
[1]詹洪文.云計算核心技術及其產業化淺析[J].高新技術產業發展,2011:30.
論文摘要: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分工不斷加深,國際貿易方式也不斷變化,大約經過了三種貿易方式,即傳統貿易方式、電子商務時代的貿易方式和商情時代的貿易方式。國際貿易方式的發展,使得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國際競爭優勢更難維持。分析國際貿易方式的發展過程,有利于探討在商情時代我國對外貿易的競爭策略。
商情是指通過合法渠道獲取競爭性的商業情報,然后通過專業的數據整理和加工、科學的分析,成為指導企業決策的依據。根據scip(競爭情報專家協會)的定義,商情是一種監視市場環境的持續過程,在此過程中人們用合乎職業倫理的方式。收集有關市場環境、競爭對手的信息,并根據客觀事實對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最后將具有可操作性的情報及時傳遞給企業決策者,為其決策提供準確、可靠的依據。就國際貿易領域而言,商情就是把分散的有關國際貿易交易信息轉化為相互聯系的、準確的、可作為決策依據的分析過程,使決策者清楚了解自己所關心產品或行業的國際交易狀況。以及有關競爭對手的地位、績效、能力和動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當代國際貿易已進入商情貿易時代。
一、商情時代國際貿易的來源
一是經濟全球化的推動。經濟全球化使得國際市場競爭程度更為激烈。進行競爭分析最直接的目標是更好地理解自己所處的行業和競爭者的情況,以便做出決策和制定一個合適的戰略,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超過競爭對手。競爭分析所形成的結果能夠成為企業未來的行動指南,能幫助企業決策者制定更好的競爭戰略,能比競爭對手更好的認清形勢,并且找出目前和未來的競爭者的計劃和戰略。如果你掌握的競爭情報,比競爭對手快一步,就得搶得時間的優勢,在競爭對手采取行動之前占領國際市場。
二是國際競爭的壓力。過去.國家或企業為了獲得競爭優勢,設置各種各樣的貿易壁壘來阻止競爭對手。隨著通信技術取得了重大進步,貿易政策、進入壁壘、交易規則等的障礙逐漸降低或已經被取消。在這些障礙消除的地方,新的競爭者就迅速出現。這些競爭者可能會以新的方式和原來的企業展開競爭,競爭的形成看上去可能不太符合邏輯、也很難預測或者沒有道德可言,但它仍然是合法的。企業不能再期望競爭對手會利用過時的競爭策略與自己競爭。因此,透徹地理解競爭對手和業務環境的變化變得越來越重要。
三是稀缺資源的變化。當前,以實物商品為特征的有形貿易逐漸降到次要的地位,而以知識產品為特征的無形貿易已上升為主導地位。以知識為特征的資源逐漸成為企業獲得國際競爭優勢的稀缺資源。企業為了維持競爭優勢要求企業通過各種數據和信息.從復雜和混亂的狀態中理出頭緒。在獲得更多的專業知識的同時,占領更多的稀缺資源。
四是維持優勢的需要。創新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源泉,但是當代國際競爭的主要特點就是模仿增多.競爭對手通過各種手段獲得新產品的資料。然后進行模仿復制。因而,企業一方面要抵制競爭對手模仿自己的產品,另一方面要想方設法模仿競爭對手的產品。所以,及時了解競爭對手的動向,是維持競爭優勢的主要方法。
二、不同貿易方式的比較
國際貿易方式從最初以貨易貨的交易方式,演變到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方式,然后演變到電子商務時代貿易方式,再到當今的商情時代貿易方式。這三次貿易方式的大變革,將國際貿易發展推向歷史的新。
其一,傳統貿易方式。在傳統的貿易方式中,買賣雙方通過報紙、雜志、電臺、電視臺的廣告、商品交易會和貿易中間商等途徑,依慣用的電話、傳真、面對面的貿易磋商、看樣定貨的交易方式。來探究進行貿易的可能性。但是,在商品日益豐富,市場日益細分化、資訊日益發達的今天,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有效的商品和服務,是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面臨的重大問題。因此,傳統貿易的障礙在于:信息的不對稱嚴重阻礙了貿易的發展。在國際貿易中,如果缺乏必要的情報和利益機制.則難以抑制企業紛紛采取不合理的競爭手段,做“一錘子買賣”,以及由此引起的惡性價格競爭和市場秩序紊亂口]。我國出口產品屢遭國外反傾銷和其他貿易壁壘就是與我國有些外貿企業仍然采用傳統貿易方式有關。但人類科技的進步,國際貿易迎來了電子商務時代貿易方式的變革。
其二,電子商務時代的貿易方式。電子商務交易有著顯著的優勢: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擴大交易范圍,并為有遠見卓識的商家帶來全球性的商業機會。電子商務突破了貿易的時空界限,它所體現出的開放性、全球性、地域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等內在特征,在符合商業經濟內在要求的同時,還使其超越了作為一種新的貿易形式所具有的價值。其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增加了貿易機會、降低貿易成本,提高貿易效益。與傳統的交易模式相比。商對商式(b2b)的網上交易其實沒有改變交易的規則,所改變的只是交易的方法。它所顯示出來的突破性的飛躍.是可以讓一個不出門戶的商家通過互聯網完善的功能.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起一個內容豐富的供應鏈,而這個供應鏈不再受到地理等因素的限制。當電子商務時代的貿易方式將傳統貿易方式的“信息不對稱”加以改善并向前跨了一大步的同時,其自身仍然存在著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電子商務的可信度、電子商務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網站的可見度、流動性、售后服務服務、企業的商業秘密等,這些都與電子商務平臺所提供信息的質量有關,也導致電子商務貿易不能適應所有商品的貿易。目前,單純的電子商務平臺的應用不再是外貿企業的競爭優勢,而是成了企業生存的戰略必需品,不能緊跟信息技術應用發展的企業被拋在后面。
其三,商情時代的貿易方式。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壁壘逐漸減弱,國際市場變得更富有效率。企業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要生存發展就要對未來的變化做出迅速反應,就要求戰略比以往更具有前瞻性和彈性。競爭情報能幫助決策者認清形勢洞察未來,使企業資源與變化的環境,尤其是市場、消費者或客戶相匹配,以便達到決策者預期希望。在國際貿易中,企業將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影響,對競爭情報的需求更加迫切。
在產品越來越同質化的今天,企業面臨的競爭已不僅僅是產品、價格的競爭,全面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特別是提高情報競爭力,已經成為當前外貿企業需要面對,必須面對的課題。正如《未來時速》一書中所說的:將你的公司和你的競爭對手區別開來的最有意義的方法,能使你的公司領先于眾多公司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情報來干最好的工作。你怎樣收集、管理和使用情報將決定你的輸贏。
當今世界上三大貿易方式的發展趨勢,將成為不可抵擋的潮流。只有順應這個潮流,企業個體的貿易,國際的整體貿易.才會贏得利潤和進步。
三、商情時代的國際貿易決策過程
國際貿易商情或國際貿易情報(trade intelligence簡稱t-intelligence)是信息和洞察力的綜合,是隨著戰略管理理論、決策論和博弈論的發展而產生的,并且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演變成為企業的一項獨立的職能。因此,正確認識商情在國際貿易戰略中的地位和對戰略的影響至關重要,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制定一個準確、靈活、富有彈性的戰略對企業的生存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雖然戰略和規劃能夠告訴企業開始行動的方向和目標,但是情報卻能識別并告知企業暴風雨即將來臨,并使經營決策者選擇出最好的方案,情報的準確與否經常會決定著決策的成敗。商情時代國際貿易決策過程是一個系統過程,包括收集、分析有關競爭者的信息、競爭者經營環節和業務發展趨勢,掌握競爭對手的其他情況,識別國際市場的變化,制定出更為有效的戰略決策。
面對節奏快、變化快的競爭世界,按部就班的戰略規劃將會阻礙動態的、創新型的可執行決策的產生,也會阻礙企業采取市場行動的步伐。電子商務時代的貿易方式,已經滿足不了時代進步的要求。外貿企業決策者們必須用“全新的眼光”看世界.依靠商情來進行科學決策,否則,就會出現這種情況,企業還在制定自己的戰略規劃時,他們的競爭對手正在執行著可以贏得市場的戰略。外貿商情已成為企業決策者們特別需要的東西了,正如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商情已成為繼技術、人才、資金之后的第四大競爭力。全球國際貿易已從“e-commerce(電子商務)時代”進入“t-intelligence(貿易商情)時代”。
四、案例分析
實際上,利用商情打擊競爭對手很早就有,但沒有得到人們重視。早在信息流通還處于相對閉塞的17世紀,美國已經認識到提高貿易情報的重要性,他們通過選擇性的公開海關數據,讓激烈的市場競爭有序化,有利于國家的利益。于是美國開世界之先河.首次在全世界范圍內將海關數據公開。當時,進口貨物到岸后,通常的做法是以在報紙上刊登消息的方式通知買家提貨。有一家名叫joc的報館,與刊登消息的出口商有業務往來,他們逐漸發現了貿易情報對出口商的潛在價值。于是他們開始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這些初期的商業資訊來幫助出口商進行業務往來。
日本企業對商情的研究和應用也是較早的,這是其迅速發展成為全球貿易強國的重要手段之一。日本公司從六七十年代開始大舉進入美國市場。曾一度使大量的美國企業陷人困境。像摩托羅拉公司這樣的美國公司才在日本競爭者的猛烈進攻下業績迅速下滑。正是日本企業成功地運用了競爭情報這一手段,保持了在許多行業中的領先地位.在全球競爭中獲得了成功。進入21世紀以來,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全球貿易的高速增長意味著商業環境變化的節奏要比過去快得多。企業的決策者已不可能依靠直覺和本能來做商業上的戰略決策,完善的競爭情報收集和分析系統變得至關重要。
印度企業也利用商情獲得巨大成功。伴隨著印度軟件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其國內出口商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可以靈活應用貿易情報:包括隨時隨地查詢到美國任意買家的全球供應商分布狀況.自中國乃至全球采購產品的詳細描述、交易數量,甚至包裝信息、運輸信息等;全球競爭對手的出口狀況,買家的詳細資料,以及交易次數,頻次等深度情報信息。通過一系列的貿易情報應用,企業可以據此分析國際買家的采購行為,供應商分布狀況和穩定程度,監控競爭對手和買家。從而一方面避免自己買家的流失、開拓全新的市場;另一方面依據大量市場數據.進行科學的企業決策。
世界重量級公司利用商情獲勝的實例并不罕見,ibm跟隨蘋果電腦進入市場,而最終改變ibm業務;微軟公司36小時內做出掌上電腦的促銷決策而給palm致命一擊。伴隨著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貿易情報得到了飛速發展,大多數美國公司在使用貿易情報。據統計,美國《幸?!冯s志全球500強企業的前loo名企業和美國90%的公司均擁有自己專門的部門負責競爭情報的搜集。情報滲透于公司每個分支機構??梢院敛豢鋸埖恼f,如今的商情利用已經成為各國企業國際貿易最普及的工具.成為戰略成敗的關鍵所在。
五、對策建議
中國商情服務起步較晚。最近幾年中國才開始出現貿易情報服務的初級模式,但因為應用理念、技術差異、經驗局限等,再加之缺少專業組織機構的加以推廣,造成部分中國企業對這項服務產生誤解??梢哉f.商業情報競爭力薄弱也是導致我國外貿國際競爭力差的重要原因。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大量企業都將必然參與到“全球大市場”中的競爭.而貿易透明化的步伐加快,將直接帶來中國外貿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嚴重信息不對稱問題。
一要加強政府對國際貿易商情服務的支持。目前,中國外貿高速增長,但情報跟不上成為貿易發展最大的障礙。國際市場瞬息萬變,多邊貿易規則和各國對外貿易政策不斷調整,進口檢驗檢疫要求和技術性貿易壁壘持續增加,國際貿易風險加大,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能否方便快捷地獲取各國各地區產品生產、貿易等方面的信息,已成為各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的先決條件。為解決企業在貿易中遇到的情報缺乏問題,為企業創造良好的貿易環境,及時提供情報服務就是一項重要的支持措施,發達國家一般都建立起完善的信息體系。我國外貿企業經營規模小,信息渠道不暢,抗風險能力不強,特別需要政府和行為組織提供信息幫助。幫助掌握各種情報資源。及時準確提供國際市場競爭的情報,解決企業在對外貿易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為企業提供決策的依據。使企業更積極主動地開展對外貿易活動。
二要鼓勵發展商情資訊業。國際貿易所需的情報比較多,主要有四方面:市場方面的情報;競爭對手的情報;消費者需求的情報;稀缺資源分配的情報?!百Y訊創造價值”的貿易理念成為國際貿易領域的共識。但依靠企業自己獲得這些情報是很難做到的。在新的貿易環境下,如何為企業提供及時、準確、完整、專業對口的國際貿易資訊,如何將一個世界貿易大國推進到世界貿易強國的行列,將是眾多專業資訊服務商所面臨的嚴峻挑戰。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國際市場競爭更加無規律,國際市場需求變化更無常,各國貿易政策變化更快。貿易商情資訊無論從信息查詢的便捷行、完善性、都帶來歷史性的變革,為企業提供更具有針對性及競爭力的貿易情報。
關鍵詞:大數據營銷;阿里巴巴;應用
2011年,“大數據”一詞首次被提出,進而引起了各個領域的關注,尤其是信息技術研發以及醫學方面,而大數據營銷在電商企業中的應用只在近兩年才在相關領域被提及。鑒于大數據的規模大、復雜性強以及技術支撐要求高這幾個方面的特點,本文以具體電商企業為研究對象,針對性地分析大數據營銷在電商企業中的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使得研究更加的形象和具體化,從而有助于創新電商營銷模式,開辟新的互聯網企業發展道路。
一、阿里巴巴大數據營銷應用分析
阿里巴巴的消費數據覆蓋面廣,累積量大,并且具有很強的數據挖掘能力,這些促使阿里巴巴成為大數據應用的先導者,以下從兩個角度來分析阿里巴巴對大數據營銷的應用:
(一)企業外部。阿里巴巴的數據庫中記錄著大量的用戶數據信息,在保證用戶權益的前提下,將在阿里巴巴平臺上發生的物流數據,通過互聯網技術,共享給各個物流快遞公司,接著由阿里巴巴做好倉儲和遠途運輸,由各地的快遞來配送給客戶,并由此形成一個開放、透明、共享的大數據庫,開辟了電商企業、物流公司、倉儲企業供應鏈服務商等的協同服務模式,在提高社會資源利用率的同時大大提升了電子商務的服務水平。
(二)企業內部。阿里巴巴各個部門的業務不同,所需的數據類別也不同,阿里巴巴為了避免數據收集的重復性,采用延伸基礎性數據的挖掘深度的方法,并將所得的基礎數據庫進行統一使用和管理,比如,用戶在注冊網站時,其他網站的性別只分為男性、女性兩類,但是在阿里巴巴卻有著18個性別標簽[1]。通過大數據平臺,阿里巴巴將用戶在網絡上的各種活動進程一一記錄,通過分析后能夠較高程度地還原客戶的實際需求,進而針對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向客戶推銷出符合客戶意愿的產品,這種營銷模式不僅有利于有效鞏固用戶群體,還能夠進一步擴大用戶群。
二、阿里巴巴大數據營銷應用存在的問題
大數據營銷為電子商務企業提供了眾多的價值源,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利的途徑和方法,但任何技術或工具的運用都需要企業各個方面的支持和配合[2]。作為大數據營銷的先導應用者,阿里巴巴在大數據營銷應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數據存在失真情況。數據的失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消費者在注冊時可能會輸入虛假的個人信息或者是一人使用多個賬戶、使用他人賬戶等,其在網絡操作過程中產生的數據信息本身就不真實,然而這些數據仍會被阿里巴巴當成不同的用戶記錄下來,造成用戶信息混亂,難以反映真實的用戶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促使阿里巴巴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進行網站維護與更新,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不少用戶因為不熟悉新的界面而進行錯誤的操作,這些錯誤的操作信息也被阿里巴巴記錄,造成數據庫中真假信息混雜,嚴重影響了大數據的質量。
(二)消費者的個人權益難以保障。阿里巴巴全網的活躍用戶超過四億以上,遠超過其他門戶、搜索等主要媒體,這些數據關聯了從消費行為、生活信息、財產信息的方方面面[1],并且阿里巴巴所擁有的“大數據”是由大量“小數據”組成的,而“小數據”是由一個個用戶產生的,如社會媒體上用戶或交互的信息、用戶網上購物的消費記錄、使用搜索引擎的搜索記錄和用戶消費數據等[3],雖然阿里巴巴在用戶信息安全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其擁有的用戶信息量很大,一旦泄露,其造成的危害和影響難以想象,并且直至目前,阿里巴巴仍沒有提出有效預防用戶信息泄露的方法或是用戶信息泄露之后的維護方法。
(三)大數據營銷效果易出現兩極化。用戶在使用淘寶的過程中會將自己的手機號碼、郵箱等聯系方式提供給阿里巴巴,為了擴大經營,阿里巴巴會進一步分析數據庫中的客戶需求,針對不同的客戶,通過短信、郵件等形式向客戶推銷產品,這在某些方面增加了客戶,然而大多情況下這些信息會被消費者無視,更有甚者,會引起消費者的反感,因此,大數據營銷的效果如何,仍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效果難以預料。
三、阿里巴巴大數據營銷應用的發展建議
在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逐漸增加的背景下,阿里巴巴的大數據營銷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由于對大數據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數據的質量、性質難以保障,并且能被挖掘出來的價值和難度也難以估量,本文結合阿里巴巴大數據營銷應用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針對性地提出以下相關建議。
(一)加強數據處理,提高數據有效性。加強數據處理應從兩個方面下手,一方面是引進相關專業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研發有效的數據分析工具,加強企業的數據處理能力,并借此進一步完善數據管理系統,修復數據系統中的各種隱患漏洞,有效篩選有價值的信息數據;另一方面要提高挖掘數據技術,充分實現數據價值,如物聯網傳感器、視頻監控設備時時刻刻都在收集海量數據,但價值沒有微博大,因為數據難以變現;運營商擁有用戶通信相關數據,從語音到短信再到位置,量大過任何一個互聯網巨頭,只能白白浪費,因為運營商不被允許也無能力去利用這些數據[4]。
(二)加強數據安全管理,維護用戶權益。目前,即便客戶同意提供個人信息,但對于企業留存用戶個人信息是否侵犯用戶隱私尚無明確的法律條文,這就使得用戶的個人信息在阿里云端的安全性得不到法律保護,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對此,阿里巴巴需要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嚴格數據系統安全管理制度,應當明確規定內部員工對于用戶信息的保護和管理條例,建立問責機制,責任落實到個人,對于因個人利益而泄露用戶信息的員工要加大懲罰力度,防止不法分子乘虛而入。與此同時,也需要保障用戶對自己個人信息的修改、刪除等權利。
(三)挖掘客戶需求,加強營銷效果。阿里巴巴可借助已有的用戶信息,針對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采取市場調查及預測等方法,加深對其購買習慣的熟悉程度和把握程度,確定良好的產品推薦的時機和種類,比如節假日期間,下班時間,購物節等,也可嘗試向其推薦其他的互補性產品,充分挖掘客戶的潛在需求,這樣不僅保證了推銷的及時性,又避免了客戶對于產品推銷的厭惡情緒,從而擴大客戶群,提升企業利潤。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數據營銷是促進電商提高經營能力,提升利潤空間,進一步推進網絡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由于大數據營銷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電商企業大數據營銷應用中存在著各種問題,但這些只是大數據時展必然會存在的階段性問題,只要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大數據營銷將不僅是局限于類似于百度、阿里、騰訊等電商企業,其應當在各個行業各個部門全面發展,從而進一步提高社會資源的利用率,推動大數據時代的發展。(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
參考文獻:
[1]甄妮.電商企業大數據營銷的應用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5.
[2]楊世杰.大數據營銷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C]//學術視域下的2015全國兩會熱點解讀――決策論壇論文集(上).2015.
[關鍵詞]差序格局;網絡社會;人際信任
差序格局的概念最早由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提出,他認為中國社會結構就像漾起的一圈圈波紋,以自我為中心逐漸擴散形成“差序格局”。費先生的語境是傳統鄉土社會,面對社會的變遷和互聯網的崛起,差序格局在網絡環境中存在的特點、產生的流變成為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使用量化的方法,對網絡中差序格局的特征與流變進行分析,并探討流變背后深刻的歷史、技術、社會原因,對網絡社會中差序格局進行多維理論詮釋。
“差序格局”的概念化與測量
1.“差序格局”的概念化。本研究使用“厘差定序”的方法,對網絡社會中的差序格局進行測量。首先通過計算不同圈層相對中心的差等距離,確定個體的社會網絡結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測量個體行為“序次”的變動程度來確定差序程度的強弱。概念里的“差”是靜態的差等結構,即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逐層向外擴展的類似同心圓的模型。本研究以“由私到公”的順序選取“家人、親戚、朋友、同學/同事、陌生人”五種人際關系為“差”的測量變量。“序”則強調個體動態的行為模式,即個人如何對待不同圈層中的對象。本研究使用關于信任的測量題器,測量個人對不同人際關系圈層的信任水平(S)來判定“序”的程度,并將序的程度分為四級。2.問卷設計與數據統計。研究通過網絡問卷調查共回收202份問卷,有效問卷196份,并運用SPSS進行分析。研究參考RotterJ的人際信任量表(ITS),以“微信人際交往中的信任水平”為主題設計問卷,包括人口統計學信息、對人際關系結構的測量、對個人與不同圈層的人的信任程度的測量、對差序結構松散程度變化的測量四大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是核心,共8個問題,每個問題形成一個對家人、親戚、朋友、同學、陌生人的五點評分矩陣量表。五個圈層最終根據8個問題得到各自的總分,這個分數即為本圈層信任水平,根據這個值劃定圈層的“序”。網絡社會中差序格局的呈現特點1.網絡社會中差序格局的存在特征通過頻次統計發現,82%的人使用微信的目的是聊天和社交,且62%的人好友數量都在150人之上。這證明微信是網絡社會重要的社交工具,對微信中的人際關系網絡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網絡社會存在類似鄉土社會的人際關系結構。數據分析顯示,五種人際關系真實存在于網絡人際關系中,且比例有所不同,超過七成的人表示好友中最多的是同學同事,最少的是陌生人且數量不到20%;人們依然傾向于將陌生人放置在個人社交網絡的邊緣,并表示更愿意花費時間和家人、朋友等親近的人聊天。不過有趣的是,與親戚相比,人們更愿意花時間與陌生人交往。傳統的差序格局中,親戚與個人存在血緣關系,僅次于父母和兄弟姐妹;但在網絡社會中,人們卻表現出對于親戚圈層的疏離。(2)網絡社會存在自我中心的差序格局。通過計算各圈層信任程度(S),得到S值分別為:家人36.4、親戚29.6、朋友31.7、同學/同事26.9,陌生人16.6。將各圈層值劃入“序”的程度,發現個人對家人的信任程度最高為“四度”;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為“三度”且差別不大,但對親戚的信任程度低于朋友,這與傳統差序格局特點不一致;陌生人為“二度”且與上一層的差距較大,說明雖然網絡賦權個人與更多人交流的機會,但與陌生人之間仍然存在著不可彌合的信任鴻溝。2.網絡社會差序格局更為緊湊化通過分析發現,超過半數的人認為微信聊天使他們與家人的距離更親密,40%認為無變化,極少有人認為更加疏遠,網絡差序格局的內邊界呈現向內移動的趨勢。關于外邊界的變化,數據顯示個人在網絡中對陌生人的信任程度比現實中更強,與網絡中陌生人相處更加放松,更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并覺得對方產生危害的可能性更小。但是,與現實相比,人們卻不容易接受網絡中陌生人的推銷,這可能和當面拒絕難度高以及擔心網絡詐騙等因素有很大關系。3.文化程度成為影響差序程度的顯著性因素。本研究選取性別、出生地、文化程度三種人口統計學因素,觀察它們是否對個人差序程度產生影響。首先要對差序程度的測量進行規定:定義差序格局中“距離值”為各圈層到個人中心的距離,通過計算各圈層與相鄰圈層“距離值”的差值得到“距離差”,對各圈層“距離差”的均值、標準差進行計算,進而求出標準系數來表示差序程度。分別將性別和出生地與差序程度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二者對差序程度的影響并不顯著(均t<2)。通過對文化程度與差序程度進行方差齊性檢驗和F檢驗,發現文化程度對差序程度影響有顯著性差異(p=0.208>0.05),文化程度低的人可能對網絡陌生人存在更多恐懼與偏見,對家人和親戚的重視程度也更高,更加回歸鄉土色彩。
差序格局流變詮釋的三重維度:歷史、技術、社會
1.社會歷史變遷顛覆傳統“家”的概念。在中國傳統社會中,血緣與地緣關系是人際交往中重要的紐帶和聯系,親戚、街坊等在差序格局中處于核心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城市化發展使許多農村人開始進城打工,地理隔離也一定程度拉開了個人與親戚的距離。但是,中國仍然難以擺脫根植于骨子里的小農社會思想,雖然“家”的概念一定程度上被顛覆,但是以“己”為中心的差序結構卻長久存在。2.技術賦能“差序格局”緊湊化。在互聯網興起之前,人們與父母的交流僅限于面談、書信等傳統方式。隨著移動電話、網絡聊天、視頻語音通話等高效高質的交流方式走進視野,網絡技術的發展成為推動差序格局內邊界向中心移動的重要力量。同時,技術也使人與人的交流成本更低,更加方便快捷。網絡的匿名性也為與陌生人交流提供了保護屏障,人們能更加坦然地展示自我,差序格局的外邊界也逐漸向內移動,整個網絡差序格局更加緊密化。3.文化程度反映社會階層,影響個人差序格局。個人的文化程度代表受教育程度,也代表了個人知識文化水平。由知溝理論和數字鴻溝理論可知,雖然網絡信息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但是要彌合鴻溝仍然相當困難。文化程度不同使得人們對社會的認識存在自我偏見。其次,文化程度不同,社交圈也存在很大差異,對社交的理解以及對不同人的親疏態度都受到周圍圈子的影響。因此,這可能會導致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對社會關系有不同理解,進而產生不同的態度和行為,從而對個人差序程度產生影響。
本研究發現,網絡社會中確實存在著中國傳統社會“差序格局”的人際關系結構,且與傳統中國社會相比產生了流變,具體表現為:一是人們將朋友關系視為“私”的程度超越了親戚關系;二是網絡社會“差序格局”的內外邊界都呈現向內移動的趨勢,展現出更為緊湊的差序格局。網絡差序格局的呈現,有著深刻的歷史、社會與技術發展內涵。
參考文獻
[1].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胡安寧.差序格局,“差”“序”幾何?[J].社會科學,2018(01).
[3]羅漢洋,于素敏.我國B2C電子商務中消費者信任維度的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8(17).
[4]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8.
[5]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6]高盼盼.熟人社會與陌生人社會人際信任的構建[A].“決策論壇——經營管理決策的應用與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6.
[7]王建民,宋金浩.網絡空間中的差序格局——“眾籌”的社會學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2016(06).
[8]張積家.容器隱喻、差序格局與民族心理[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5).
[9]孫群,姚本先.大學生安全感、人際信任及其關系研究[J].衛生軟科學,2009(23).
[10]李嵐冰,呂新艷.大學生群體微信使用意向分析與實證研究[J].情報科學.2016(34).
[11]文夢雪,陳竹.“90后”大學生人際信任的現狀[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