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05 09:01:56
序論:在您撰寫智能建筑概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專業定位;創新型人才;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6-00-02
我校是遼寧省唯一的一所建筑類院校,是全國高校最早開展智能建筑教學與科研的單位之一。根據建筑類院校特點和社會發展需求,制定了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專業定位。以專業建設為重點,以精品課建設為先導,深化教學改革,更新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與手段、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綜合素質高具有智能建筑技術特色的應用創新型人才。2000年國家建設部將國家住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沈陽中試基地設在我校,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被建設部評為首批重點學科,智能建筑與系統實驗中心被評為建設部首批重點實驗室。強化自動化專業建設,在人才培養體系、實踐教學、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被評為遼寧省特色專業。
一、優化教學體系培養特色的人才
以人才智能建筑特色人才培養為目標,建設具有建筑特色的自動化專業培養體系,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基礎層、提高層和綜合層的教學平臺,強調教學活動與研究性自主學習和課外創新活動的有機結合,以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為切入點,強化對學生個性培養,優化了自動化專業教學體系,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充分體現智能建筑技術專業特色
根據智能建筑技術發展需求,優化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了專業特色課程模塊,主要包括:控制理論模塊、建筑電氣模塊、建筑智能化模塊等,這些特色課程包含了智能建筑技術的主要內容,形成了完善的具有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和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課程體系體現了多技術的融合
智能建筑技術是多技術多學科交叉綜合技術,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將多技術、多學科有機地結合,將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與智能建筑技術有機結合,形成了系統、科學、合理、有機結合。
(三)重視科技實踐
通過校內外實習基地實習、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校外專家講學、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等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了學生實踐技能力,將學生科技實踐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通過科技實踐,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提高了學生科技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二、優化課程設置強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建筑類院校的自動化專業是控制技術、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與智能建筑技術的有機結構。知識結構為:電氣技術+信息技術+智能建筑技術。該專業培養的人才不僅需要具有強電+弱電知識,更重要的掌握信息和智能建筑技術方面的知識。根據專業學習特點,認真研究專業課程設置,完善、優化了專業課程體系,突出了專業特色,增加了網絡與綜合布線、樓宇自動化、建筑機器人、智能建筑技術概論等反映本專業的特色課程。增加選修課的比例,充分體現培養專業學生的個性。
采用多種形式強化學生個性發展:開放實驗室,提供了大量選做實驗,也可以學生自擬題目進行相關的實驗,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一些專業課程中讓學生撰寫論文,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
三、強化實踐環節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
根據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制訂科學、合理實踐教學培養方案。實現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活動的有機結合,其主要特點是:
(一)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結構
構建了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結構,主要包括:課程實驗、課程設計、課程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社會實踐、科技實踐、社會實踐等,形成系統、科學、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同時在專業基礎實驗和專業實驗的課程內容上從整體上考慮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使實驗內容更好銜接建立分階段、多層次、模塊化、開放型、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
(二)采用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模式
通過校內外實習基地實習、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校外專家講學、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等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了學生實踐技能力,為學生畢業以后走上工作崗位,盡快適應職業需要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更新實踐教學內容
修訂了實驗教學計劃和實驗教學大綱,對實驗內容進行了調整,增設了智能建筑技術實驗和課程設計內容,在專業實驗課中,加大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比例。
規范課程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在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中,強化學生的設計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到設計院、企業等部門,結合工程實際,收到良好的效果。
多年的實踐表明,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畢業生受到社會歡迎,就業率在遼寧省名列前茅。
四、加強實踐教學建設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一)加強實驗室硬件建設提供良好的實驗環境
學?,F有建設部重點實驗室智能建筑與系統實(下轉第20頁)(上接第18頁)驗中心,信息與控制工程實驗中心、國家住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沈陽中試基地、智能建筑技術研究所、大學生創新基地等,還有10個校外實習基地。智能建筑與系統實驗中心設有:建筑供配電實驗室、樓宇自動化實驗室、家居智能化實驗室、智能建筑設備控制實驗室等,實驗室設備先進。
智能建筑與系統實驗中心是建筑智能化教育的綜合實訓基地,多次接待了國內外同行專家的考察指導,受到高度評價。通過多年實踐,本中心實驗教學系統密切結合工程實際,實現了體現學科特點和實際工程的多模塊化實驗教學仿真平臺。學生在該系統中不僅可以完成設計性、綜合性、還可以通過該系統進行科研及創新性實驗,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建立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對學生開放,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科技活動。
建立校外設有實習基地,與東北建筑設計院、遼寧省建筑設計院、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沈陽電梯廠等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良好的實踐教學的條件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教學和科研環境。
(二)實驗教學與科研、工程和社會應用實踐結合
1、根據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技術的發展,不斷引進具有工程應用背景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2、組建開放式“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營造學生創新設計氛圍,通過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智能建筑技術大賽等活動,達到創新培養的目的;3、將科研成果和科研成果引入實驗教學,使學生能充分理解實驗項目在科研中的應用背景,引導學生的科技創新精神;4、在實踐環節中,增加了智能建筑實習和智能建筑技術綜合課程設計實踐環節,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智能建筑技術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注重強電與弱電結合、軟件與硬件結合、電氣工程與控制工程結合、電氣自動化與智能建筑技術結合,注重工程實踐能力、設計能力的培養,突出智能建筑、反映時代特色。
題目:成都國際金融中心負5層制冷機房的電
一、結合畢業論文課題情況,根據所查閱的文獻資料,撰寫2000字左右的文獻綜述:
摘要:本課題主要研究的是成都國際金融中心負5層制冷機房的電氣部分研究問題[1]。案為成都國際金融中心項目,成都國金中心凈用土地面積82畝[2]。為香港九龍倉投資的西部地標性建筑整個項目設計由4座塔樓及裙樓組成,包括超五星級酒店、高端寫樓、高檔酒店式公寓及高品位住宅等,其中主樓雙塔最高達248米[3]。2007年9月香港九龍倉集團在成都以8800萬元/畝[4]??們r72.4億元拍下了位于成都市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春熙路片區82畝土地建成后,將成為中國西部地區最高檔次、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地標性建筑物,將引進數百個中西部最具代表性的商鋪,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出名的國際名牌、港澳名牌,再加上其九龍倉本身之馬哥孛羅酒店等,有望成為中國西部今后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商貿金融中心[5]。
關鍵詞:電氣設計;配電系統;智能化系統;電氣控制;電機;制冷機房;水泵
1.前言
建筑電氣技術是以電能、電子、電器設備及電氣技術為手段來創造、維持和改善人民居住或工作的生活環境的電、光、聲、冷和暖環境的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的技術科學[6]。它是強電和弱電與具體建筑的有機結合[7]。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有關供配電、照明、消防、防雷接地、通信、網絡等系統的要求越來越高,使得建筑開始走向高品質、多功能領域,并進一步向多功能的縱深方向和綜合應用方向發展[8]。建筑電氣設計是在認真執行國家技術經濟政策和有關國家標準和規范的前提下,進行工業與民用建筑建筑電氣的設計,并滿足保障人身、設備及建筑物安全、供電可靠、電能節約、技術先進和經濟合理[9]。
2.設計內容
成都國際金融中心負5層制冷機房的電氣部分研究問題。通過到成都國際金融中心負5層制冷機房實地實習,了解制冷機房電機啟動類型,啟動方式,啟動速率。研究其中各個電機與電氣控制裝置之間是如何協調工作的[10]。了解系統的電氣設備及其主回路工作原理[11]。探究其中存在的節能環保效應。計算電氣設備的負荷、功率,了解相關電氣設備的選用[12]。
3.設計依據
1)中戶人民共和國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
2)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CB50736-2012
3)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CB50045-95(2005年版)
4)建筑設計防火規范CB50016-2006
5)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CB50067-97
6)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CB50189-2005
7)《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暖通空調.動力》(2009年版)
8)《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節能專篇-暖通空調.動力》(2007年版)
9)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CB50243-2002
4.總結
本次的文獻綜述內容主要是對成都國際金融中心負5層制冷機房的電氣部分的一個概述,簡要說明了畢業設計(論文)文獻綜述應該做些什么系統的設計,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后的一個總結,也是對這段時間的工作的一個匯報[13]。并對一些規范和國標有了初步的了解,對以后的畢設做一個鋪設[14]。小區的建筑電氣設計主要是對變配電系統、冷卻系統、電話系統、消防系統等的一個設計[15]。對這些系統的初步了解可以確定以后電氣設計的方向,對之后的畢設起一個帶頭作用[16]。從對電氣設計的迷茫到初步的認知,有老師的指導同學的幫助,更重要的還是自己的解收獲的是實踐知識,本次的文獻綜述對之后的畢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7]。
參考文獻
[1]劉思亮.建筑供配電.第一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164~176
[2]孫建民.電氣照明技術.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年:56頁
[3]唐志平.供配電技術[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4]謝浩.住宅照明的處理和選擇方法[J].住宅科技,2009,(02)
[5]劉宇.淺談智能住宅小區弱電系統設計[J].硅谷,2008,(05)
[6]張言榮、高紅、花鐵森.智能建筑消防自動化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7]鄭潔、伍培.智能建筑概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8]唐志平.供配電技術[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9]俞麗華.電氣照明[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
[10]戴瑜興.民用建筑電氣設計手冊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年:83頁
[11]陳一才.智能建筑電氣設計手冊.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2年:43頁
[12]戴瑜興.民用建筑電氣設計數據手冊.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年:59頁
[13]劉思亮.建筑供配電.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年:24頁
[14]楊光臣.建筑電氣工程圖識讀與繪制.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年:48頁
[15]Frantz,J.m.Jdy.Intracanopylightingreduceselectricalenergycitilizationbyclosedcowpeastands.LifeSupportBiosphere,2001,7:283-290
[16]N.Shdbolt,Ambientintelligence.IEEEIntell.Syst,2003,18(4):2-3
[17]NTayfunAmur.Cost,guestimpactdriveterrorism-securityplans[J].HotelandMotelManagement.Vol.220.No.20.Jun.2005.
二.本課題要研究或解決的問題和擬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徑):
1.研究的問題
本課題主要研究的是成都國際金融中心負5層制冷機房的電氣部分研究問題。通過到成都國際金融中心負5層制冷機房實地實習,了解制冷機房電機啟動類型,啟動方式,啟動速率。研究其中各個電機與電氣控制裝置之間是如何協調工作的。了解系統的電氣設備及其主回路工作原理。探究其中存在的節能環保效應。計算電氣設備的負荷、功率,了解相關電氣設備的選用。最終了解現場施工的程序等。
2.研究的途徑
1)收集相關資料,查閱中外文獻。學習相關知識,了解國金中心項目的基本情況。做好前期準備。
2)請教校外導師學習、掌握國金中心負5層的解制冷機房的電機啟動類型、啟動方式、啟動速率,系統的電氣設備及其主回路工作原理,探究其中存在的節能環保效應。
3)通過計算電氣設備的負荷、功率,了解相關電氣設備的選用。
4)利用AutoCAD等繪圖軟件,繪制施工平面圖,系統圖,及各個原理圖等。
關鍵詞:應用型;分類培養;實踐教學;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0-0121-02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正面臨著轉型期的考驗,轉型院校與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與同類院校、職業院校面臨激烈的競爭。如何完成轉變,順利度過轉型期,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國家“地方性、應用型”發展目標的指引下,我校提出“基于分類培養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即以分類培養為背景,將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分成技術型、工程型、研究性人才,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并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之中,在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上注重實踐能力,重視知識的應用性、實用性,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從多方面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
因此,以我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為實施對象,明確了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以“近期求就業、遠期求發展”為目的特色鮮明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人才培養定位于輸送生產第一線、實踐能力強的技術型人才;具有開發、設計能力,能夠從事設計、生產管理的工程型人才。
二、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
基于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我校以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在實踐中不斷加強教學改革,尤其對實踐教學體系做了大膽改革和創新,以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1.構建適合地方經濟的專業課程體系。結合東北地區經濟和建筑類院校特點,制定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主要包括人文社科課、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以及實踐環節五部分。
課程體系在基礎培養方面體現厚、實,專業培養方面體現寬、新,即培養科學基礎厚,專業口徑寬,應用能力強,整體素質高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以整體優化為主,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綜合素質的提高。其主要特點是突出智能建筑技術特色,重視在課程設置中注意課程的整體性和合理性,開設了建筑通信工程、土木工程概論、建筑設備自動化等反映本專業的特色課程,同時加大了專業實踐環節的學時,增加了智能建筑實習和智能建筑技術綜合課程設計、CAD集中周等實踐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智能建筑技術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課程體系注重強電與弱電結合、軟件與硬件結合、電氣工程與控制工程結合、電氣自動化與智能建筑技術結合,充分體現注重基礎知識、加強實踐環節、重視專業特點、突出智能建筑特色、反映時展需求的特點。
2.健全實踐教學體制。在應用型人才分類培養方案中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將實踐教學環節設置為:專業基礎課實驗、專業課實驗、課程實習、課程設計、認識實習、CAD集中周、專業實踐、畢業設計、專業實訓、實踐教學活動等。
在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時,將各實踐環節有機結合,形成系統、科學、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同時在專業基礎實驗和專業實驗的課程內容上從整體上考慮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使教學內容前后銜接、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層次分明、特色鮮明。
實驗教學以“實驗+工程訓練”為載體、全面提高學生的工程應用素質為目標,建立分階段、多層次、模塊化、開放型、教學模式。根據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自主研學的現代教學模式確定模塊功能,根據模塊功能確定實驗項目。根據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引進具有建筑智能化工程應用背景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更新實驗內容。將實驗分成:基礎理論驗證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開放研究實驗,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課程實習和課程設計,結合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特點,設置建筑供配電及照明課程實習、課程設計;智能建筑技術課程實習和課程設計,課程實習和設計與理論課內容緊密結合,突出專業特點,課程設計內容體現先進性、綜合性、實踐性。在智能建筑課程設計中,通過智能建筑工程實例設計,提高學生工程設計能力、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建筑供配電》課程為例。該課程中期配有實驗,采用天煌廠家電力系統自動裝置試驗臺,針對繼電保護等內容進行不少于16學時的實驗課程。使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加深繼電保護等工作原理,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程結束后配有實習,讓學生親自給配電柜安裝和接線,使學生直觀了解供配電的原理和組成。實習結束后配有課程設計,利用實際工程項目,在條件圖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完成民用住宅的照明、插座、供配電設計和防雷設計等內容,每人一題,真題真做,以答辯的形式結束驗收。
充分利用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開展大學生科技活動,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和專業實訓達到創新培養的目的。通過不同的渠道設立多種的學生自主實驗項目和研究項目,創造學生自主實驗、個性化學習的實驗環境,支持學生參加各種競賽,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將科研成果和科研經驗引入實驗教學,使學生能充分理解實驗項目在科研中的應用背景,引導學生的科技創新思維,讓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3.采取多樣化教學方法,深化考核方式改革。改變以往課堂上老師“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工程應用類課程為例,課堂上除了講述、多媒體展示等方法外,還可以給學生布置大作業,針對教學內容中某一重點內容讓學生主動查閱資料,獨立制作幻燈片,在課堂上與老師同學展開深入討論。這樣既能鍛煉學生查閱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又能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為今后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改革原有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的考核方式,加強對學生能力的考核,注重過程考核,鼓勵教師通過開放式作業、課程論文等方式進行過程考核,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查,對學生實行分階段教學效果評估,每學期通過幾個階段進行評估,形式不拘泥于筆試,可以是PPT報告、大作業(小論文或小設計)或口試。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設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是做好實踐教學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著眼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圍繞著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應用型地方高校應打破傳統的師資體系,建立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實踐動手能力強的“雙師型”的實踐教師隊伍,以完成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把知識傳授和應用能力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更要開發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只有教師隊伍強大了,才能無限大開發學生潛力。
5.積極開發校內外實踐基地。實踐基地是實現實踐教學的主要場所。對建筑類高校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來說,應根據學校和專業特點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高校實踐形式,引導學生由參觀、調查、訪問為主轉向參加項目申請過程、設計實際工程項目、參與工程驗收、開展科研攻關、技術服務、產品開發、推廣等形式,逐步使實踐活動走向專業化,為廣大學生創建知識創新的平臺。
根據建筑類學校特點,我校建立了校內變電所和開閉所為實踐教學基地,與遼寧省建筑設計院、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鵬博士網絡公司等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10個。讓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各環節之中,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要,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縮短學生參加工作后的崗位適應期。
參考文獻:
[1]張耀武.對于高校實踐教學改革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01).
關鍵詞: 電力系統;智能化;IP技術
中圖分類號:TM715 文獻標識碼:A
由于近幾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電力能源建設的相對滯后、傳統電力系統管理和調配的技術落后,以及拉閘限電措施的頻繁實施,造成了供需雙方的矛盾。迫切需要提高電力系統管理和調配技術水平,智能化的電力系統隨之出現。
智能化電力系統是在傳統電力系統的基礎上,采用智能化的電力元件和智能化管理與控制單元構成的。通過智能化電力系統與用電對象電源管理系統的結合,實現用電對象對于電力能源的合理調配。
關鍵詞: 電力系統智能化需求IP技術應用發展趨勢
一、電力系統智能化的實際需求
智能化電力系統主要是向上級管理系統提供電力系統的各種數據,如運行狀態、各種運行測量參數、設備告警信息,實現各種負荷的合理調配等。途徑一般是通過智能化電力系統提供的通信總線接口,如死S485/MoDBUS或TCP/IP等。上級管理系統要求IP5提供的參數有以下三類:
(一)狀態信息
開關合分閘狀態、位置信息、各種保護功能的工作狀態、各電力設備運行狀態等。
(二)測量信息
1.電的質量:電壓、頻率、功率因數、諧波等。
2.用電大小:電流、功率。
3.電的累計:電度量。
4.非電參量:變壓器溫度、環境溫濕度等。
(三)控制信息
負荷的遠程控制、自動控制參數的遠程調節等,對于電力系統中不同作用的回路,智能化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1. 狀態信息:電力系統中的所有對象都有要求。
2. 測量信息:電的質量只需在進線側反映,出線側可只監測電的大小和累計量。
3. 控制信息:需要控制的負荷才需配置(非對所有回路的要求)。
二、IP技術在智能化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隨著計算機信息通訊技術、網絡控制技術、能源管理系統的綜合發展。涌現出了眾多的開放性通訊標準協議,并獲得了巨大發展。隨著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酌發展,越來越多的業主。智能建筑的目標,是為人們提供安全、舒適的環境,提供快捷的服務,建立先進與科學的綜臺管理機制,達到環保和節能以及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因此,建立各種智能化系統共用的統一IP網絡平臺,實現智能化系統的高度集成,就成為了解決此間題納有效造徑。IP技術通過高效的以太網把包括電力監控管理系統在內的各種建筑設備監控管理系統納入整個舊MS,使得建看任何一個子系統狀況.滿足智能建筑管理高度自動化的要求。為用戶營造一個安全、良好、舒適、便捷的居住與工作環境,這也是智能建筑的最終目標。2IP技術在電力監控管理系統中的應用隨著智能建筑對各種建筑設備監控管理系統功能的要求越來越高,電力監控管理系統的功能從單一的監測變為既監測又控制;從本地監控變成既能本地監控又能遠程監控,直到天人值守;監控范圍從只監控低壓配電系統逐步拓展5U監控中、高壓配電系統、變壓器、應急(備用柴油發電機組)電源、直流電源、大容量不停電電源(UPS)互投電源(A下S)和應急照明(EP5)等;從監控單一配電室發展到監控多個變電站;從自成獨立系統擴展到與建筑設備監控系統鏈網、與BMS系統鏈網,直到與供電局的調度所鏈網;從一般酌供配電監控管理發展到對電能質量進行全面的監控管理。電力監控管理系統的信息流量已越來越大,一般的現場總線已遠遠滿足不了需要。采用IP技術已是必然的趨勢。
隨著IP技術的發展,P v 6替代了lPv4成為主流和發展方向,POE(PoWero,已hernet)使原來繁冗的布線得到極大的簡化,降低了綜臺布線的成本。POE的供電端輸出端口在非屏蔽的雙絞線上輸出48W左右的功率,輸出電壓可達96V。在通常情況下,一個P電話機的功耗約為3―5W,一個網絡安全攝像機設備的功耗約為I O一12W。POE為功耗在40W以下的設備提供以太網供電沒有任何司題??梢?隨著眾多lP產品的涌現,在基于P的平臺上集成顯得更加重要和便捷。當然,P網絡是根據需要建立有足夠帶寬、可以滿足所有系統數據流量要求的網絡平臺。因而在進行設計之初就應該通過調查分析充分了解各個系統對IP網絡的需求,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通常應該是光纖網。為7提高網絡的可靠性往往連接成環網。對于要求更高納智能建筑??梢越p環網。
對于建立在統一IP網絡平臺上的每一種智能化系統包括電力監控管理系統而言,都沒有自己專用的物理網絡。它們只是建立在IP網絡平臺上的虛擬網絡。這樣做酌好處是不僅避免了網絡的重復布線、資源浪費,降低了建設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網絡的可靠性和可維護性,降低了運行成本。
三、電力系統智能化發展趨勢
現代社會對電能供應的“安全、可靠、經濟、優質”等各項指標的要求越來越高,相應地,電力系統也不斷地向自動化提出更高的要求。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不斷地由低到高、由局部到整體發展。當今電力系統的自動控制技術正趨向于
(一)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優化、適應化、智能化、協調化。
(二)在入計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對多機系統模型來處理問題。
(三)在理論工具上越來越多地借助于現代控制理論區域化發展。
(四)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機、電力電子器件和遠程通信的應用。
(五)在研究人員的構成上日益需要多“兵種”的聯合作戰。
整個電力系統智能化的發展則趨向于:
(一)由開環監測向閉環控制發展,例如從系統功率總加到AGC(自動發電控制)。 (二)由高電壓等級向低電壓擴展,例如從EMS(能量管理系統)到DMS(配電管理系統)。
(三)由單個元件向部分區域及全系統發展,例如SCADA(監測控制與數據采集)的發展和區域穩定控制的發展。
(四)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一體化發展,例如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的發展。
(五)裝置性能向數字化、快速化、靈活化發展,例如繼電保護技術的演變。
(六)追求的目標向最優化、協調化、智能化發展,例如勵磁控制、潮流控制。
(七)由以提高運行的安全、經濟、效率為完成向管理、服務的自動化擴展MIS(管理信息系統)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近20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控制技術的發展,現代電力系統已成為一個計算機(Computer)、控制(L、ontr01)、通信(Conlmunication)和電力裝備及電力電子(Power S仰tem Equiqmenls and Power Elcetronics)的統一體,簡稱為“CCCP”。其內涵不斷深入,外延不斷擴展。電力系統自動化處理的信息量越來越大,考慮的因素越來越多,直接可觀可測的范圍越來越廣,能夠閉環控制的對象越來越豐富。
面對如此廣闊且發展極為迅速的領域,要用很小的篇幅講清其走向是很困難的,所以本節只介紹與電力系統控制和監測有關的局部的情況,即著重介紹未來電力系統自動化領域中具有變革性重大影響的三項新技術:電力系統的智能控制、FACTS(柔流輸電系統技術)和DFACTS(用于配電系統的柔流輸電系統)技術以及基于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統一時鐘的新一代動態安全監測系統。
總結:智能控制在電力系統工程應用方面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其具體應用有快關汽門的人工神經網絡適應控制,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勵磁、電掣動、快關綜合控制系統結構,多機系統中的ASVG(新型靜止無功發生器)的自學習功能等。
參考文獻:
[1]王磊.智能化電力系統[J].電工技術雜志 2004 10
關鍵詞: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方案修訂與改革
一、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方案修訂的意義
我校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由原來的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演變而來的,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在1993年開始招收本科生,當時在房地產專業領域有“五朵金花”之稱,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在2001年才開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在校生達300多人,已有畢業生近千人。盡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方案進行了幾次調整,但仍存在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特色不鮮明、優勢不突出等問題,因此,進一步探索土地資源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既突出我校的專業特色、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科委員會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要求非常有必要?,F在又面臨新一輪教學計劃的調整,該課題的研究將為新一輪教學計劃的調整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有力推動我校的教學改革。
二、各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60多所高校開設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發展背景不同,各類院校在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上各有側重,但大致可分為偏重技術型人才培養和偏重管理型人才培養兩大類。其中農業類、經濟類院校多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養;理工類、地質類院校多偏重于技術型人才培養。
(一)各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現狀
1.中國地質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的基本結構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實踐必修課―選修課”的分段組合模式,構建了公共基礎類課程模塊、土地資源類課程模塊、信息技術類課程模塊、土地經濟類課程模塊、工程技術類課程模塊和土地管理類課程模塊六大課程模塊。
土地資源類課程模塊課程設置有:土地資源學、土壤學、景觀生態學、土地評價等課程。
信息技術類課程模塊課程設置有:土地信息系統、測量學、土地資源遙感、GIS原理與應用、GPS原理與應用等。
土地經濟類課程模塊課程設置有:土地經濟學、不動產估價、房地產開發與經營、城市土地經濟學、物業管理等。
工程技術類課程模塊課程設置有:地籍測量、農田水利、土地利用規劃和土地整理復墾等。
土地管理類課程模塊課程設置有:土地管理概論、地政學、土地政策與法規、地籍管理和國土資源管理學等。
2.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如下:
主干學科:公共管理學、應用經濟學。
主要課程: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原理、公共管理學、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政策、城市經濟學、城市經營與管理、城市規劃、不動產管理概論、不動產經濟學、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房地產市場營銷、不動產估價、不動產政策與法規、不動產投資分析、不動產金融、不動產市場分析、土地資源管理、土地利用規劃、土地行政學、土地資源評價、土地信息系統、土地政策與評價、地籍管理、統計學、測量學。
3.廣西師范學院
廣西師范學院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如下:
專業必修課程:土地管理學、土地經濟學、土地法學、土地資源學、土地規劃學、土地信息系統、土地利用管理、地籍管理學、不動產評估。
專業必選課程:西方經濟學、管理學、自然地理學、地圖學、測量學、地籍與房產測量、遙感概論。
專業選修課程分為土地資源管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不動產評估和資源環境管理四個方向。(1)土地資源管理方向的專業選修課程: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整理與耕地保護、數據庫技術、地圖制圖技術、專業軟件操作及應用、城鎮規劃、土地可持續利用;(2)房地產經營與管理方向的專業選修課程:建筑識圖與房屋構造、房地產投資分析、房地產營銷與策劃、物業管理、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房地產市場學;(3)不動產評估方向的專業選修課程:房地產開發經營與管理、房地產估價理論與方法、房地產基本制度與政策、房地產估價實例分析、資產評估學、建筑工程概論;(4)資源環境管理方向的專業選修課程:可持續發展引論、環境學概論、土壤地理學、礦產資源管理、資源環境經濟學、區域分析與規劃。
實踐類課程:測量學實習、地籍與房產測量實習、地圖學實習、設計、土地資源學實習、地籍管理實習與設計、土地規劃學設計、不動產評估實習、土地信息系統設計、畢業論文、綜合實習。
4.山東農業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如下:
主干學科:土地資源學、土地管理學、土地規劃學、土地經濟學。
主要課程:管理學原理、地學基礎、地籍測量、土地資源學、土地資源調查、土地制圖學、土地制圖技術、土地信息系統、土地資源評價、土地管理學、土地政策與法規、土地經濟學、土地利用工程、土地規劃、水資源與農田水利、不動產評估、測量學計算機應用、專業英語、應用寫作。
(二)啟示與借鑒
從各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來看,各高校的課程設置都是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優勢設置課程,沒有統一的課程體系,因此培養方案的修訂關鍵是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色。
三、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方案修訂與改革思路
經過與專家、教師、已畢業學生及在校學生研討,我校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方案修訂與改革思路確定為:突出自己的優勢與特色,為首都服務。根據該思路,制定了2008版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培養方案。要點如下:
(一)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本專業培養為首都經濟服務,掌握城市土地管理、房地產管理等相關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從事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規劃、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房地產項目投資分析、房地產市場研究、物業管理等相關工作的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二)課程體系的修訂與改革特點
1.專業特色
以土地管理為專業基礎,以房地產經營管理為專業特色,突出城市土地開發與利用,結合房地產業運作結點,將知識體系、課程體系、產業運作體系和就業崗位體系相互貫通。
2.人才培養特色
倡導理論聯系實際,使課程設置與就業充分鏈接;通過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強化專業技能的訓練;通過考察、實習、實驗課等環節,整合專業知識并與操作實踐緊密銜接。
3.課程特色
本專業包含“土地資源管理模塊”、“房地產開發經營模塊”、“城市經濟與管理模塊”和“工程與技術”四大課程模塊,四大模塊都設置了基礎性課程和專業性較強的深化課程,既考慮了課程設置的規范化要求,同時又強化了房地產經營管理的專業特色與優勢。
(三)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
2008年起新實施的土地資源主要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由“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選修課、通選課、實踐教學”組成。
其中,學科基礎課有:經濟學原理、會計學、公共經濟學、管理學、管理信息系統、財務管理學、經濟法、市場營銷學、統計學、城市經濟學。
專業課有:土地資源學、土地經濟學、土地管理學、房地產開發經營、住宅經濟學、房地產金融、房地產估價理論與方法、土地利用規劃學、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統、物業管理理論與實務。
專業選修課:城市規劃與管理、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城市生態學、房地產投資分析、建筑工程識圖與應用、北京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遙感技術概論、不動產制度分析、房地產市場理論與實務、建筑工程概論、房地產企業融資籌劃、國外不動產理論與實踐(雙語)、房地產信息管理與應用、城市管理制度與政策、房地產估價案例、城郊土地流轉與管理、智能建筑管理、房地產稅收、城市基礎設施經營管理、房地產策劃案例、建筑工程造價。
該課程體系凸顯了“土地資源管理”、“房地產開發經營”、“城市經濟與管理”和“工程與技術”四大課程模塊,既考慮了土地專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規范化要求,同時又強化了我校房地產經營管理的專業特色與優勢。
“土地資源管理”模塊的主要課程有:土地資源學、土地經濟學、土地管理學土地利用規劃學、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統、城郊土地流轉與管理。
“房地產開發經營”模塊的主要課程有:房地產開發經營、住宅經濟學、房地產金融、房地產估價理論與方法、房地產投資分析、不動產制度分析、房地產市場理論與實務、房地產企業融資籌劃、國外不動產理論與實踐、房地產信息管理與應用、房地產稅收、房地產估價案例、房地產策劃案例。
“城市經濟與管理”模塊的主要課程有:城市經濟學、城市規劃與管理、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城市生態學、北京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城市管理制度與政策、城市基礎設施經營管理。
“工程與技術”模塊的主要課程有:建筑工程識圖與應用、遙感技術概論、建筑工程概論、建筑工程造價、智能建筑管理。
通過這次課程體系調整,更加明確了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定位和專業特色,既貫徹了2004年全國土地資源管理院長系主任聯誼會會議精神,把土地資源學、土地經濟學、土地利用規劃學、地籍管理、不動產估價和土地信息系統6門課程作為核心課程,又體現了我校房地產經營管理的鮮明特色;進行了課程體系的優化,使課程的先后順序更加合理;為學生自由發展提供了較大空間,專業選修課給出了46學分的課程,學生在其中選購30學分即可;重視實踐教學,增加了實踐環節,增設了實操性很強的一些課程,如房地產企業融資籌劃房地產估價案例、房地產策劃案例等。
參考文獻:
[1]周偉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方案修訂與特點[J].中國地質教育,2004,(4).
[2]王永東等.構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J].中國農業教育,2007,(3).
[3]袁春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07,(1).
關鍵詞: 實踐性教學方案 專業見習 綜合實訓 畢業實習 畢業作業(論文)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3973 (2010) 04-176-02
高職物業管理專業教學過程中,實踐性教學是整體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專業教師更多側重對課程理論教學的探索上,對于實踐教學的探索,不論在廣度與深度上都明顯遜色于前者。因此,努力探索實踐教學方案,對于完整地構建高職物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顯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對物業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方案的設計
高職物業管理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掌握現代物業管理理論知識、實操技能與方法的適應物業管理行業發展需要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
在業務知識和能力方面,本專業要求學生通過三年的學習,掌握從事物業管理職業所必需的專業基礎理論和基本職業技能;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相當的組織管理能力,協調能力,具有承擔物業管理崗位工作的技能。
據此,我們設計的物業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方案把實踐內容分解成五項任務,要求該專業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專業見習、課程實習、頂崗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作業(論文)。
1.1 專業見習
從感性上對物業及物業管理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旨在做到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使學生既掌握物業管理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又熟悉物業管理企業各主要工作部門實際操作的標準程序與技能,真正成為應用型、技能型的專業人才。結合《物業管理概論》的學習與實踐進行專業見習。
專業見習的主要內容:物業公司的類型;物業管理公司組織結構;業務內容;物業管理工作流程;物業管理工作的現場控制與服務禮儀等管理服務技能的展示;物業管理制度建設情況;物業管理公司質量管理文件、管理資料等管理方面的文件;其他實習內容。
具體實習要求: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專業見習完畢后,學生要撰寫專業見習報告。文字量不少于2000字。專業見習成績分為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等級,計入學生檔案。
1.2 課程實習
課程實習主要是結合所學專業課程對各崗位管理技能進行實際的訓練。目的是對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全面的了解、理解、掌握,并能靈活應用。既可安排學生到條件較好的物業管理公司進行實習;也可在學校綜合實訓室里進行一部分項目實訓,以增強學生從事物業管理工作的實際操作能力。
實習課程及其內容如下:
課程實習名稱實習內容實習要求建筑識圖與構造建筑識圖與構造實訓房屋構造與施工圖;水、暖、電施工的識讀;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圖的綜合識讀在專業教師和實習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學生在實習期間每天必須進行實習記錄和寫實習體會,最后撰寫實習報告。文字量在2000字左右。同時附有實習單位的通過物業課程實習的證明。市場調查與預測物業市場調查調查當今物業管理市場的現狀,準確把握物業市場的發展趨勢,撰寫市場調查報告房地產開發經營房地產開發經營實訓房地產企業運作管理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建筑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招投標與合同管理實訓招標文件的編制、投標文件的編制;招投標程序;招標標底和投標報價的計算物業管理智能化系統智能化系統實訓智能建筑物業管理的目標、公司職責、接管驗收和檔案管理、資金的使用與管理物業企業財務管理物業企業財務管理實訓物業企業的籌資管理,物業企業的流動資金管理,成本管理;物業企業經營收入和利潤管理;物業企業財務分析與評標方法房地產估價房地產估價實訓房地產估價的原則和估價程序,房地產估價的主要方法和房地產估價報告的結構和內容,撰寫一般的房地產估價報告房屋維修管理房屋維修實操房屋維修的有關規定和標準;房屋常見損壞情況及原因分析;掌握有關房屋的檢查與鑒定方法,房屋維修工程的施工程序、施工方法等有關技術措施,房屋修繕預算定額及編制方法,維修工程結算方法設備維修管理設備維修實操相關設備的性能、系統的結構,操作各種設備,增強對設備、管網的設計、安裝、管理的綜合能力。
1.3 頂崗實習
頂崗實習是指學生根據學校教學計劃的要求,在規定的教學時限內,按照學校實習教學計劃的安排,在企事業單位相關實踐崗位上進行的實踐學習活動,包括實習、預就業和已簽定就業協議的提前就業等。學生頂崗學習是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活動的繼續,是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專業能力的重要教學方式。
實習內容:培養、鍛煉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去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風;培養、鍛煉學生交流、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實現學生由學校向社會的轉變。
實習要求:實習期間學生必須遵循實習單位的勞動紀律和廠規廠紀、由實習單位考核,指導教師及其班主任及時了解學生實習動態情況,學生應在實習小結中對遵守紀律情況進行自我鑒定。
1.4畢業實習
畢業實習是學校實踐性教學的基本環節,也是全部教學活動的最后階段。畢業實習的目的在于全面驗證課堂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通過畢業實習,使學生了解企業,認識社會,完善自我,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畢業實習的任務是通過參與物業管理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了解企業經營管理狀況,提高自身職業素質,為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具體實習的主要內容如下:物業管理機構;住宅、商務、工業、特種物業的管理;物業接管驗收與撤管;物業管理檔案的建立與管理;物業常用文書;物業管理費用管理;房屋構造與維護管理;房屋附屬設備維護與管理;安全管理;環境管理;文化娛樂場所與活動的管理;物業管理方案的制訂;物業管理制度;物業管理資金的管理;房屋修繕的預算;綜合經營服務等。
畢業實習要求:畢業實習必須在專業教師和實踐基地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成立實習小組。以實習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散式實習,學生在實習期間每天應進行實習資料記載和寫作實習體會,實習小組應開展學習、研討等活動記載,實習完畢后,學生要撰寫畢業實習報告。
1.5 畢業作業(論文)
畢業作業要以做畢業論文的形式完成。畢業論文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理論的系統理解,全面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畢業實習積累的經驗進行物業管理方面的論文寫作,使學生達到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為從事實際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畢業作業(論文)的寫作不僅在時間格式上要作出要求,而且在選題與內容也要作出要求。既可根據教師給定的題目協作完成,也可由學生在實踐中自行選題。
2 對物業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方案的幾點思考
2.1 實踐性教學方案的設置要特別注意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
物業管理專業具有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實施過程中應當適度加大實踐性教學的分量。但是,如果片面強調實踐教學的比重,理論教學勢必要受到影響,而一味強調理論教學的系統性,學生的實踐技能又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因此,如何搞好理論性教學與實踐性教學的連接與協調,將是我們今后教學實踐中,重點探索的課題之一。
2.2 實踐性教學方案的設置要特別注意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如何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貫徹到實踐性教學方案的設置中,使我們一直在探索的一個問題。我們在方案設置中是這樣體現的:(1)在專業見習和課程實習過程中,突出教師組織教學的主導角色,兼顧學生的主體作用。(2)在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兼顧教師的主導作用。(3)在畢業作業(論文)寫作過程中,教師除在選題上要發揮引導作用外,更多的是要引導學生如何調研收集有價值的信息,其中盡量尊重學生的學習偏好,及時而細致地提出修改建議。
2.3 實踐性教學方案的設置要特別注意處理好校內教學與校外教學的關
由于高職物業管理專業辦學時間短,辦學規模小,一般認為投巨額資金去建實驗室沒有經濟效益,因此導致校內實訓設備設施普遍缺乏,實踐性教學主要還是通過到校外實習基地來完成。實際上,物業管理專業校內實踐教學可以主要通過采用現代媒體技術,通過制作錄象片、VCD課件等進行模擬實習方式進行。由于投資小,方式靈活,更新速度快,這種方式非常受教師和學生的歡迎,教學效果也很好。
參考文獻:
[1] 陳海英.物業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關鍵詞] 建環專業;教學團隊;建設
一、教學團隊的含義與發展
團隊(Workteams)是由少數技能互補,愿意為了共同的目的、業績目標和方法而承擔責任的人們組成的的群體。它作為一個學術概念最初來源于企業管理,團隊管理被認為是企業成功的基本保障。把團隊引入教育領域以后出現了教學團隊的概念。教學團隊比較典型的定義是“由一個專業或某一課程的教師組成的,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而相互協作、共同承擔責任的教師群體?!?/p>
美國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在中小學推行團隊教學,70年代以后在高校應用團隊教學,目前美國的大中小學中存在80%左右實施某種形式的團隊教學。我國高校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才開始進行教學團隊實驗。2007年國務院、教育部、財政部先后出臺了國發(2007)14號文件、教高(2007)1號文件和2文件,全面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簡稱“質量工程”),明確提出“加強本科教學團隊建設,重點遴選和建設一批教學質量高、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建立有效的團隊合作機制,推動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進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開發教學資源,推進教學工作的老中青相結合,發揚傳、幫、帶的作用,加強青年教師培養。”同年教育部在全國選出100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并成為全國教學團隊建設的范例。
下文對本校省品牌專業-建環專業教學團隊的設置特色、專業特色、創新性改革措施、資源建設與網絡教學等特色內容分別進行總結,以供其他高校教學團隊建設借鑒。
二、建環專業教學團隊的建設內容與特色
建環專業是1998年教育部將原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專業和燃氣工程專業(簡稱“暖通專業”)經調整拓寬組建而成的新專業,它主要培養從事燃氣工程、供熱工程、通風空調工程等方面的設計、施工、運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復合型人才。目前,全國已有140余所高校設置了建環專業,每年培養專業技術人才過萬人。本校建環專業是湖北省高校中最早開辦建環專業的學校。生源地涉及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建環專業教學團隊從1985年組建以來,經過創始、穩定發展與快速發展三個階段2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擁有了一個特色鮮明的優秀教學隊伍。
(一)教學團隊的設置特色
1.團隊成員高學歷、高層次,知識與年齡結構合理。團隊由14人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講師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4人(博士后1人)、1位教師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碩士學位的7人;碩士生導師6人。團隊成員中,50歲以上4人、40歲以上5人、35~40歲4人、35歲以下1人,老中青配置合理,年齡結構優化,是可持續發展的教學團隊。
2.以品牌專業建設為契機,全面發展,打造精品教學團隊。經過團隊成員多年不懈的共同努力,目前團隊具有了良好的發展平臺。2008年“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被評為省級品牌專業,2009年“建筑設備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被評為省級教學實驗示范中心,2009年建筑自動化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2009年“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土建類人才培養的立體化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均獲省教改立項。另外,還有關于專業發展定位與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教學、雙語教學等方面的研究獲校教研立項。這些教研項目既有對專業發展進行全面的宏觀研究,也有就某門專業課程的教學進行微觀的教改研究,還有對實驗等實踐教學環節進行的教研。它們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促進,是全面建設“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省級品牌專業的重要內容。
3.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充分發揮團隊優勢。本專業開設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與專業選修課共35門。團隊12名專業教師均承擔1門及以上專業主干課程與2至3門專業選修課程的理論課堂教學,每門專業主干課程都由2個及以上教師組成課程教學小組共同負責。
除實驗外本專業共完成42周實踐教學,其中36周是專業實習、設計由專業教師負責指導完成。團隊12名專業教師每年均要承擔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的工作,每人指導6至8名學生,畢業設計1生1題,選題由設計指導小組把關;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主要由中青年教師承擔,分小組指導,集中答辯與評定成績;課程設計由任課教師組織課程教學小組集中對學生進行設計指導、答疑與成績評定。
課程實驗由任課教師與專職實驗員共同指導,實驗分組進行。課外開放與創新實驗以學生為主體,申請相關教師課外指導。
以上教學工作安排充分發揮了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團隊優勢,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教研結合,以研促教,教研并重。根據教學需要,目前本專業已經形成了三個教學科研團隊:團隊A主要研究本專業課程體系如何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市場經濟的需求;團隊B主要研究學生工程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培養:團隊c主要研究供熱空調系統與建筑智能化的有機結合,擴展專業范圍,適應智能建筑的發展。
在科研方面,各個團隊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與特色。團隊十分重視科研轉化教學工作,同時也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科研課題中來,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
5.立足教書育人,開放辦系,服務社會。團隊緊緊抓住“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宗旨,以培養本專業工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結合當前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和社會需求,開放辦系。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專業教研與科研等會議、專業教學與技能等培訓,并給予經費支持。每年畢業設計都定期邀請知名專家來我校為師生作專題講座。另外,本系是“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暖通空調專業委員會”和“武漢土木建筑學會暖通空調專業委員會”的掛靠單位,依托這個資源優勢,本系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力,在學生落實實習單位與教師開展對外技術服務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
在服務社會方面,要抓住兩型社會對環境與節能的永恒需求這個契機,充分利用本專業節能環保的專業知識優勢,通過“產、學、研”結合,使本專業人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創造價值,通過進一步的建設,使團隊形成自己的特色,為學生服務,為社會服務。
(二)教學團隊的專業特色
1.結合專業的技術發展和社會需要開展科學研究。本團隊成員在暖通空調系統節能、建筑節能、泵與風機的節能應用研究、平衡閥的應用研究、智能控制、暖通空調CFD、室內空氣品質、蓄能技術應用、地源熱泵、太陽能除濕空調、制冷系統的匹配等領域開展了深入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價值的科研成果,既服務了兩型社會的建設需要,同時也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
2.實習方式的改革和教學體系改革是本專業教學改革的
兩個主要方面。暖通專業“頂崗實習”實施方式及效果研究曾獲原冶金部教改成果二等獎。幾年來仍在不斷探索和改進學生的專業實習方式。關于本專業的教學體系改革,不斷完善培養方案、編制實踐性教學環節體系,結合自身優勢開設了暖通空調新進展、冷熱源工程、熱泵及應用、智能建筑概論、暖通空調工程設計方法與系統分析、小型制冷設備的組裝與維修、蓄能空調技術等多門特色專業選修課。另外在大一、大二年級實行了專業導師制度,對學生進入大學后如何有效的學習和做好未來的職業規劃進行引導,培養學生對本專業濃厚的學習興趣,建立師生溝通的良好渠道。
(三)教學團隊的創新性改革措施
本校建環專業歷來重視教學改革研究,倡導用正確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教學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經過團隊成員多年的實踐探索,及時總結有關經驗,參與相關教研課題工作,取得了些階段性教學成果,得到了幾點切實可行的創新性改革措施。
1.依據社會發展和市場需要,提出了地方高校建環專業發展定位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新要求。社會的發展對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的人才提出新了的要求。“以人為本,舒適、便捷、安全、健康、環保、節能”的思想已成為本專業的核心理念。而高校要發展,專業要適應社會需求,就必須及時掌握社會發展需求與專業設置和教育模式之間的差距。通過調查研究,并根據我校的辦學優勢和地方特點,探討本校建環專業學科的發展定位是主要培養從事燃氣工程、供熱工程、通風空調工程等方面的設計、施工、運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級應用型人才,能適應其專業服務面廣、跨行業特色的需要。面對新的形勢,應對專業教學體系與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及時的調整,配置適應市場要求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真正體現教育面向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于市場經濟建設的精神。
2.改革教學體系,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投入,突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特色。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投入,實踐環節的教學主要是通過做設計、實驗或論文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實際動手能力。
團隊主要通過三方面的措施來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投入。首先,優化實踐教學隊伍。選派認真負責、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實習與設計實踐教學:專業任課教師與專任實驗教師共同指導課程實驗;科研能力強的教師指導學生的創新實踐等。其次,靈活安排實踐教學時間。根據本專業特點,把4周的生產實習調整到第七學期前4周,便于學生充分暑假進行實習,一方面夏季更容易找到實習工地,另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與實習單位要求實習時間延長的實際需求。由于畢業就業找工作與考研的沖擊,畢業設計可提前布置給學生,以便能保證設計時間與質量。通過幾年的實施,取得滿意的效果。最后,盡可能地加大實踐經費的投入,以保證實踐效果。比如向實習單位爭取報銷學生的交通費與適量的實習補足等。
3.設置特色課程,培養知識面寬的專業人才,滿足市場需求。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節約能源已成為建筑設備管理十分緊迫的任務。建筑設備的能效管理必然成為今后的一大熱點領域和重要市場。所以計劃增設中央空調系統運行管理和物業設施管理等方砸相關選修課程。
另一方面,原暖通專業的教授內容主要是建筑物單純的供熱和空調,缺少建筑物內熱、濕、聲、光及空氣質量等方面的綜合考慮,尤其對創造人工建筑環境對生活和生產質量的影響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因此應對建筑環境學、建筑環境測試技術等課程的內容進行重新調整,并充分重視建筑設備動化與智能建筑等課程在專業教學中的作用。
另外,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需要,應強化學生的英語與計算機應用能力,計劃多開些雙語課程。
(四)教學團隊的資源建設與網絡教學
1.網站與多媒體課件建設。為了充分發揮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在專業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本教學團隊十分注重專業信息平臺和網絡環境的建設,建立了網絡化的教學和管理信息平臺,實現網上輔助教學和網絡化、智能化管理。在資源建設與網絡教學方面主要做了許多工作。團隊購買了一批專業課動畫索材,自行開發了一批多媒體課件,目前本專業所有主干課程均采用了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教學效果很好,深受學生的歡迎。先后建設了建筑自動化省級精品課程網,建筑智能化教學網http://hvac.省略/,建筑設備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網http://jzsblab.wust.省略/,專業基礎課教師博客http://zhou3.woku.eom/,QQ答疑與師生交流群等。
2.教材建設。教材是體現大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是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證。本團隊教師注重教材,近幾年主編、參編教材《建筑自動化》、《建筑安裝工程概預算與運行管理》、《室內污染控制與潔凈技術》、《制冷裝置管理技術》、《熱泵技術與應用》、《燃氣供應工程》、《自動控制原理與CAI教程》、《制冷技術與裝置》以及《建筑環境學》等9部,這些教材的編寫、出版和使用對教學效果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3.實踐教學資源建設。本專業的教學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與工程能力的培養。本專業設有開放實驗室,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等提供了較好的平臺,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科技競賽活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實習基地,學生的金工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以及畢業實習均有比較固定的地點,建有8個校外實習基地,4個簽訂實習協議單位,2個校內實習基地,實習基地為學生各類實習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另外,本專業同湖北省內多家設計院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定期與不定期邀請一些工程設計專家到校舉辦學術和技術講座,開拓師生的視野,深受師生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