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8 14:28:41
序論:在您撰寫比較政治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數學教育;科學價值;人文價值;整合
數學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更是一種文化的熏陶、素質的培養。在知識經濟時代,數學教育的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由分野到整合,并呈現出以數學教育的科學價值與人文整合形態出現的趨勢。
1. 數學教育的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整合是時展的趨勢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數學教育存在不定期多的短期功利色彩。因此在數學教育的實踐中。大多數教師傳給學生的是充滿科學的“業”,而沒有挖掘富有人文精神的“道”,作為數學工作者,我們不要忘記讓數學教育充滿文化和生活氣息,讓數學教育在傳授科學的同時起到人格教化作用。在數學教育中多一些“科學人”而且是一個“文化人”。多年以后,知識可以忘卻,但根植于科學知識中的文化將讓學生受益終身。應當指出的是。上述問題已在新一輪的數學教育改革中得到了高度重視,具體可見《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國關于“發展性領域”與“知識技能領域”的區分。
2. 數學教育的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整合是人全面發展的需要
我國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是時展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素質教育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數學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功能是工具、育智功能和自我完善功能的統一體。數學教育的價值現在可以通過數學的思想的精神提升人有精神生活,培養既有健全的人格又有生產技能、既有明確生活目標、高雅的審美情趣,又能創造、懂得生活的人。素質教育體現出濃厚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
數學具有純粹的理性與完滿嚴謹形式,數學中蘊涵著使人道德優化、促使美德生成的力量。實踐證明,單純地強調數學教育的科學性與實用性是對數學教育的削弱,對人的精神品格的形成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只有把技術、文化、人格統一于科學文化這一范疇,才能真正使數學教育的技術和文化素質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因此,我產在數學教育中應有意識地注重深究生的人格培養和道德教化。
3. 數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是數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傳統的數學教育過分強調學科自身的體系性,邏輯性和系統性,把數學教育的價值僅僅局限在知識層面上,而忽視了文化價值,其功效只能是有限的,數學教育弘揚科學精神的一面是毋庸置疑的,但揭示其中的人文意義,則往往易于被忽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數學觀對數學人文價值的遮蔽;第二,是狹隘的功利主義教育觀對數學教育人文價值的淡忘;第三,是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傾向對數學教育人文價值的拋棄;第四,是數學教師自身的素質不能與現代教育的發展相適應等等。這種教育觀從本質上講是屬于科學主義、實用主義的教育觀。我認為,忽視人文價值的數學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必須引起注意,并引以為誡。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是應當引導學生去發現、體驗甚至創造數學一切美的東西,激發學生的對奇心,求知欲和對數學學習興趣。學校教育功能需要通過數學教育滲透人文教育。數學不能離開社會大眾與實際生活,過于強調數學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必然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對數學失去興趣。因此數學教育的目的性應該跳出數學本身這一狹窄的范圍,必須溶入到整個教育這一寬廣的大視野中。
近年來興起的“情境教育”和“研究性學習”模式體現了人文主義教育觀的觀點。在數學教育中,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生智力的發展,鼓勵學生學會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而且也要關注培養完整的人,培養有情感、有思想的人,反對片面強調智育成績。隨著數學教育觀的不斷發展與變革,人們已經開始注意到了數學思想對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數學不僅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而且作為一種文化能夠提升人的精神,增強人的本質力量,促進人的身心和諧發展,對于數學教育的人文價值問題,我們亦可以從喬治.薩頓與貝爾納的科學觀與教育觀中得到啟示與借鑒,薩頓是給科學教育賦予人文意義的先驅者之一。早在本世紀30年代,薩頓批判了科學教育只注重功利意識的灌輸與只教“技術業務”而缺少真正教育的偏向,呼吁要使科學及教育“人性化”要“贊美科學所含有的人性意義”。
數學教育的科學價值與會文價值的整合,決不是指數學與人文的簡單相加,其內涵是指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下,促使它們相互整合,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具體說來,有兩個基本點:一是在價值取向上,數學教育在定向于人;二是在課程上,開設溝通數學與人文的有關課程。溝通“數學”與“人文”,關注數學教育過程中的人文關懷,其中課程是十分重要的載體,如何設計與安排溝通“數學”與“人文”同時又便于操作的課程及課程體系呢?我們認為:提高數學教學內容的社會針對性,這種做法,是在傳統課程的基礎拓寬教學內容,以說明它對社會的關系;采取跨學科的方式,同所學的其他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懂得數學的人文性和大眾性;開設數學史課程和數學哲學課程等等,除了開設這些融通數學與人文的“顯性課程”之外,教學策略的轉變,增加數學教育的文化內涵和研究層次更是必不可少的,令人欣慰的是,在近幾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數學教育中對數學文化傳播的要求:(1)“數學文化”應盡可能有機結合高中數學課程各模塊的內容,選擇介紹一些對數學發展起重大作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數學在人類社會進步、人類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同時也反映社會發展對數學發展的促進作用。(2)學生通過數學文化學習,將了解人類社會發展對數學發展的促進作用,認識數學發展的必然規律;了解數學對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了解數學對于其他各種科學、技術、文化發展的作用;了解人類從數學的角度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發展求知、求實、勇于探索的情感的和態度;體會數學體系的系統性和嚴密性,了解數學真理的相對性。(3)數學文化的具體內容可體現在各個模塊之中,同時在“數學史選講”、“數學與社會”、“中學數學思想方法”等專題中,應充分體現數學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教育的不斷發展,逐漸推行新課改的教育方針,將素質教育融入教學體系,保證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高校在對教學內容和體系進行改革的同時,開始重視對學生的素質培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也要進行不斷的優化和完善,融入一定的先進思想和創新思維,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對于學生來說,思想道德意識并不完善,對于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解并不全面,因此,高校教師在思政教育中起到一定的主導作用。在進行思政教育時,應對傳統的教學進行完善,與創新方式相融合,提高教學效果。
1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變化分析
1.1 思想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變化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社會形式存在一定的變化,對教育體制整體產生一定的影響,對學生的心理思想情況產生一定的作用。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大學生在思想意識形態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變化,在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時,更加注重整體發展趨勢,以世界和未來的角度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保證學生積極健康的發展。通過對理論進行分析,進行一定的擴展,與實際相結合,進而實現新課程整改的一定目的,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實現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1.2 思想狀況與思維變化
學生在不斷成長和進步的同時,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推動,逐漸開始變得寬闊,具有一定的個性化色彩,融合一定的創新性思維,具備一定的新時代氣息。網絡技術與信息化技術的不斷完善,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得到一定的擴展,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更便捷的獲取更多的信息,及時了解各種思想政治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為了適應新變化,就應適當的結合網絡的特點,利用計算機網絡,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一定的標準和政策,對思政教育體系進行完善,保證思政教學的有效性。
1.3 教師整體素質的變化
教師在整個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具有一定的核心價值,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主要引導者,在進行教學時,除了對相關的理論和知識具有一定的掌握外,也應對現今的社會現象進行一定的研究,保證思政教育內容的與時俱進。教育體系的不斷深化,在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方面,也在不斷的提高,各大高校開始重視對教師的培訓,以提高教師的素質為教學基礎,進而保證對學生起到一定的積極帶動作用。
2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比較與銜接方面存在的問題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比較與銜接,主要是體現在不同年級的思政課程內在體系以及教學教法之間的聯系。
2.1 認識程度較低
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程度存在一定的欠缺,并不能以正確積極的態度面對。由于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高校普遍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基礎課程而非專業主干課程,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時也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相對于老一代大學生的政治關注與熱情,新一代大學生更加關注個體的命運與前途發展,對于個人利益訴求的追求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在政治上的成長,使得學生對課程學習較為懈怠,存在一定的消極思想,無法對自身的思想意識進行提高。隨著社會的改革和發展,企業對于人才的選擇并不局限于專業知識和能力,對相關的素質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得到一定的認識。
2.2 教師整體素質達不到要求
雖然各高校已經采取對教師進行培訓的方式,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但在實際實行時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師的綜合素質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同時,教師的素質和知識儲備情況參差不齊,在知識結構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部分老師教學較為呆板上課一味照本宣科,另外一部分老師則在教學中將知識“碎片化”,僅以話題來吸引學生的片刻注意力,還有的教師完全拋開書本用個人的語言講行組織教學,隨意性過強。據調研相當一部分思政課教師在進行理論知識教學時并不能靈活運用,無法將理論與實踐和實際進行結合,在教學模式上缺乏一定的創新,對于新的教學形式也不能及時掌握使用,使得教學質量達不到新課改的要求。部分教師在進行授課時,教學內容準備不足課堂組織安排過于平淡,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效果無法實現預期的計劃。
2.3 教學方法和模式存在一定欠缺
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按照新課改的相關要求,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也應進行一定的創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的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相關的設備和設施不能很好的利用,在教學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并不能及時對信息進行更新。思想政治理論課對理論知識的傳授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將理論引入實際生活,很多教師在實踐方面存在欠缺,依舊按照教材進行死板的教學,無法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3 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價值的有效策略
3.1 優化教學內容,進行課程改革
知識具有一定的時效性,社會的進步會對相應的理論進行一定的創新,相關的政策體制也會存在一定的變化。因此,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對教學內容進行嚴格把關,適當的進行刪改,使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理論結合實際,是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基本觀點,只有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更好的進行實踐。
3.2 ??新教學方法和模式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逐漸使得高校的教育方式進行一定的變化,互聯網教學逐漸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認可。高校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方式,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對相關信息和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學生更好的認識到思想素質的重要性,提高個人素養。
3.3 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教師是教學體系的核心,對學生起著直接的影響,對于思想政治教學,教師應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教師在進行思想教育時,對自身的思想意識也應進行提高,充分了理解和認識思想,及時學習新媒體制作技術,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對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更加透徹的傳遞給學生,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高師本科生;畢業論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41-0115-04
一、問題提出
高等學校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其質量是衡量學校教學水平的重要依據。為適應國家教育部對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的要求,推進畢業論文教學改革、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提高畢業論文教學質量,培養21世紀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人才,遵循高師物理與電子信息類人才的培養規律,遵循科學研究訓練和科學研究素質培養規律,結合學院情況,我們對畢業論文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組織管理和教學質量評價等作研究和實踐,實踐探索構建高師本科生畢業論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二、構建保障體系的實踐
1.教學目標
畢業(設計)論文在培養大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進行科學研究基本訓練、提高綜合能力與素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體現,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重要實踐環節。高等學校應當進行畢業論文教學工作,并且要從畢業論文的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組織管理、教學評價等方面切實抓緊抓好,保證畢業論文教學工作質量。
調研確定了本科生畢業論文教學目標:①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意識,指導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②讓學生得到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體會科學研究工作的核心精神――創新,或者勇于面對科學研究工作的常見結局――失??;③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④指導學生獲得有一定價值的研究結果。
2.教學模式
基本模式:(理論課程、實驗課程、教育實習和畢業論文“一體化”過程教學模式)+(指導教師選派、論文選題、論文題目審查、論文開題、論文形式審查、論文量化評價、論文答辯、論文成績評定的“系統規范化”教學質量過程控制模式)。
(1)理論課程、實驗課程、教育實習和畢業論文“一體化”過程教學模式,見圖1。
首先要明確基本理念。
傳統課程理論的視野主要是投向歷史,它建立在人類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可稱之為“遺產教育”。正如楊振寧先生指出:“國內培養知識繼承性人才,而國外培養知識創造性人才?!痹谶@樣的思想觀念下,大學課程體系中的理論課程、實驗課程和教育實習等畢業論文教學環節的前期課程教學,對科學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教學要求,似乎科研教學只是畢業論文教學環節的任務。致使學生在對科學研究毫無概念的情況下倉促進入教學時數不多的畢業論文教學這一科研訓練環節,直接影響了畢業論文教學目標的實現。
理論課、實驗課、教育實習等和畢業論文教學應該互相融通、有機結合,以形成合力。一方面,在理論課、實驗課教學和教育實習中,學院和教師應該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采用滲透、科研專題課、課程論文等多種方式加入科學研究教學因素,使科研訓練教學有一個層次性、連續性過程,以符合科研能力培養的規律。同時,在學院層面上,學院協調、組織教師結合自己的情況,創造性地采用各種方式指導學生科研訓練,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另一方面,在畢業論文教學階段,制定較詳細的教學要求即《畢業論文教學要求》,努力使師生明確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做到在注重論文結果本身顯性的價值和質量的同時,關注過程質量,注重學生科學研究能力素質培養及可持續能力培養。調動師生積極性、主動性,協力完成教學任務。
其次要制定具體方案。
一是在全院課程中開展科學研究教育“滲透”教學模式實踐。在教學內容上,適當更新、重組內容,引入學科前沿內容;將新的教學研究成果及時引入課堂(成果可以是學院教師自己的)。在教學方法上,以教學計劃的方式(在課程表上定出時間,如光學課程周課時4分為:3講課+1討論)要求學院80%以上的課程以學生為主進行課堂討論、學習研究;實驗課的絕大部分課程開展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理論、實驗課程嘗試指導學生完成課程論文。在教學評價上,重視過程評價、多元評價、發展性評價等,逐步改變以往紙筆一卷評價、知識一元評價、終結性評價等教學評價方式。
二是在全院公共課(主干課)一一教法課上以專題形式,以教法課教師為主體、以“中學物理(或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方法”為載體,相對完整、系統地介紹科學研究的一般程序化方法和科學研究的核心精神。
三是在全院教師中,發動教師主動性與靈活性,因地制宜指導學生科研訓練。這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做法。第一,承擔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的教師,可從二三年級選拔優秀學生參加科研工作;第二,碩士生導師可將碩士生培養工作下接至本科生,讓本科生介入碩士生科研工作,參加碩士生科研專題討論,接受初步的科研訓練;第三,具有科技發明、科技制作經驗的教師,可從二三年級選取在這些方面有興趣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參加科技活動,經歷科學研究過程,接受科學訓練,完成科技制作和發明。第四,在全院公共課――計算機類課程中,引導學生完成設計型任務。
四是在教育實習中指導學生完成教育調查報告、教育實習小論文。學院的三個專業皆為師范專業,師范教育類課程系列在學院課程體系中占一定比例,持續三個學期。相關教師要利用教育調查教學和實踐環節指導學生進行初步的教育科學研究訓練,完成一批質量較高的教育調查報告或教育研究小論文,指導學生嘗試科學研究。
五是指導教師就所承擔課程開展課程及教學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師教學、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夠開辟學生可以介入(事實上也是相對容易介入)的科研方向、領域。
六是努力建設開放的科研能力素質培養環境。及時通報信息(包括云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的信息),鼓勵學生參加科學報告會、科學講座等。利用各種媒體渠道傳播科學研究信息。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科技、實驗、調查等活動。
七是研究制定《畢業論文教學大綱》和《畢業論文教學手冊》,在畢業論文教學階段嚴格執行。
(2)指導教師選派、論文選題、論文題目審查、論文開題、論文形式審查、論文量化評價、論文答辯、論文成績評定的“系統規范化”教學質量過程控制模式,見圖2。
為了確立基本理念,在畢業論文教學環節進行過程中,從時間安排、組織實施制定出一個系統的、規范的和
可操作的過程控制模式,是實現畢業論文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如果缺乏過程控制,就可能出現論文不能按時完成、學生不經歷科研過程而直接拼湊結果、甚至做假科研寫假論文的行為。
同時,在論文質量評價方面,把過程也作為評價內容之一。此外,原教學計劃在第八學期安排六周科研訓練(畢業論文教學),實踐證明,時數和時間段安排都有一些問題。其一,僅僅六周的時間完成科研訓練和論文的全過程是遠遠不夠的;其二,第八學期這個時間段受到學生忙于找工作等因素影響,他們的實際學習研究投入大打了折扣。為此,將畢業論文開始時間提前到第六學期末,持續兩學期。據此,制定以下具體方案:①畢業論文開始時間提前到第六學期末,持續兩學期。②畢業論文課程學分:3學分。③指導教師工作量:5分,生。④畢業論文(設計)教學工作時間流程:師生雙向選擇(第六學期的第十八周);選題(第七學期的第四周);提綱、初稿、開題(第七學期的第十八周);中期檢查(第八學期的第二周);結題、形式審查(第八學期的第十三周);答辯(第八學期第十五周);歸檔(第八學期期末)。過程控制見圖2。
(3)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環節工作的具體要求,由學院就以下相關文本作出具體規定。一是畢業論文教學目標、內容、要求等:《畢業論文教學大綱》;二是選題:指導教師與學生商量定題?!段镫妼W院學生畢業論文選題指南》用做指導學生選題參考,便于學生了解科研選題的基本知識以及學院指導教師的基本情況,利于選題工作有效開展;三是畢業論文教學工作過程:《畢業論文教學手冊》;四是畢業論文評價:《畢業論文考核體系》給出論文量化評審辦法(包括:指導教師對論文量化評審辦法、評閱教師對論文量化評審辦法、畢業論文答辯、成績評定辦法及最終成績評定辦法);五是畢業論文指導教師遴選辦法(包括學院要求;遴選時間;遴選形式)、畢業論文教學指導教師和學生雙向選擇辦法(包括學院要求,時間,形式)、畢業論文教學獎懲制度、畢業論文教學工作結反饋意見收集及分析要求:《畢業論文教學手冊》。
三、實施效果
1.學生問卷調查結果
(1)調查以問卷調查的方式為主,同時,課題組成員還對部分學生和教師進行了訪談。調查采用自編問卷。主要調查目的為征求學生對畢業論文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兩個方面。問卷的設計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①對畢業論文教學工作的認識態度;②對學院和學校采取的教學質量控制過程模式的評價;③通過畢業論文撰寫過程,在科學研究方法及科研能力方面的收獲;④對做畢業論文的難度、所花的教學時間長度和經濟承受能力的看法。
(2)調查結果:87.6%的學生認為畢業論文教學工作重要或很重要,76.9%的學生認為高質量畢業論文意義重大或很重大。45.5%的學生認為畢業論文從四年級上學期較合適;50.4%的學生認為畢業論文持續一個學期合適;62.0%的學生要求指導教師有碩士以上學歷;57.9%的學生要求指導教師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68.6%的學生認同學院雙向選擇指導教師的方式;59.5%的學生認同學院指導選題方式;45.5%的學生認同學院指導教師在學生需要時給予指導的方式;78.6%的學生肯定了指導教師的指導工作做得“好”或“很好”;73.6%的學生認同開題報告環節“有必要”或“很有必要”。
91.8%的學生肯定了:通過畢業論文教學,親身經歷了科研過程;學到了科研方法;在科研知識和能力方面都有所收獲。
從調查數據與分析來看,學生對畢業論文教學工作的總體評價是肯定的,但也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2.學生論文質量情況
(1)對學生畢業論文抽樣10%,請云南大學物理系、云南民族大學物理系等學校教授進行盲審,盲審結果:畢業論文的綜合成績屬中上,但研究難度、創新性等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2001級起,學生的畢業論文已經公開發表80余篇。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正逐年提高,畢業論文整體質量逐年也有明顯的提高。
四、結束語
本研究以云南師范大學物理與信息學院本科生為例,就高師本科生畢業論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做了近十年的研究及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做了兩項工作:
構建的理論課、實驗課(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等)、教育實習和畢業論文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將理論課、實驗課、教育實習和畢業論文教學一體化,從形式上、內容上、時間上為畢業論文教學順利進行提供了客觀、可操作的教學模式。
一、《政治學概論》的學習困難
(一)學生受應試思維影響,學習中缺乏學科意識學生往往把《政治學概論》看作是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延續,在學習思維上也沿用了以往的應試思維。最明顯的表現是學生習慣在學習中追求一字不差的唯一標準答案,對教材介紹的同一名詞的不同定義,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往往缺乏獨立思考,無所適從。甚至要求教師提供練習冊,通過題海戰術來應對考試復習。這種應試思維嚴重影響了學生以學科意識來整體把握《政治學概論》課程的內容體系,奠定政治學理論基礎和認知框架,造成學習的困難。
(二)學生學習政治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存在困難。
《政治學概論》往往安排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同時,使用的教材大多理論性、系統性較強,對于大學新生來說,學習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論會有一些困難和挑戰。往往是名詞聽起來熟悉,但卻不能準確表述與理解,如“政治、國家、權力”等。對政治學中的基礎理論,特別是某一理論的不同觀點,如“民主理論、國家理論”等往往是似是而非,不知其所以然,更談不上用其概念與理論分析現實政治問題。[1]
(三)學生課外閱讀政治學經典著作存在困難 閱讀經典著作是人文社會學科入門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會提倡學生不要囿于教材,要閱讀經典著作。但政治學經典著作多數來源于西方學者,無論是內容體系還是理論分析邏輯,抑或行文表述都令學生覺得艱澀難懂,難以堅持。例如《政府論》、《學術與政治》,還有馬列經典原著等都不是大一新生能夠輕松讀懂的著作,單純強調學生閱讀經典著作,不僅無助于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反而加深了學生認為政治學是一門枯燥、難懂的課程的刻板印象。[1]
(四)學生自主運用理論分析現實政治現象存在困難
《政治學概論》教材由于內容的相對穩定性,并囿于篇幅,往往限于簡單介紹理論的主要觀點或是簡單得出結論。表現為作者在論證觀點時僅僅限于從理論到理論的思辨與價值判斷等傳統的規范手段,缺乏以令人信服的事例、數據等事實資料作為觀點的支撐,懈于進行田野調查等實證研究方法,未能及時反映政治生活中的變化。雖然教師常常運用“討論法”、“案例法”等去彌補教材的不足,但學生往往還是難以信服結論,更難以自主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問題。
二、《政治學概論》的教學建議
上述學生在學習政治學中存在的困難,既涉及到中國政治學研究發展的問題,也涉及到政治學的教材建設的問題,但筆者主要就教學中的應對學習困難提出了一些建議。主要是課程講授中應凸顯學科意識與學科研究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述議”能力,引導、推動學生的課外學習。
(一)教學體系安排應凸顯學科體系的完整、獨立,幫助學生建立學科意識
政治學的知識體系龐大豐富,《政治學概論》課程到底應該涵蓋哪些基礎性政治學知識呢?為使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政治學概論》的基本框架及其獨立的學科地位,需要對其內容進行分類,進而明確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聯系。[2]而且這不僅僅是在導論課給學生做一次性的介紹,教師應在每一章節的課程講授中起到“串珠成寶”的作用。以政治內容可分為實體、觀念、活動三個方面為線,根據所選教材的分析框架,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科體系的基本框架,系統把握政治學概論的課程內容,而不是通過“背多分”的應試方式來獲得概念或理論觀點。
(二) 理論教學過程注重學科研究方法的介紹與分析
關于政治學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導論中的一節內容,但這遠遠不能讓學生掌握政治學的研究方法,更不足以讓學生自主運用這些學科方法去學習、研究。學者們的理論成果是通過一定的學科研究方法得出來的,教師進行理論分析也運用了一定的學科研究方法,但是,如果我們疏于介紹與分析方法的使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以接受知識性內容為重,以方法的學習與運用為輕。就如大廚端出美味佳肴,食客能品嘗到食材,卻不懂炮制方法一樣。師生之間的教學,不僅要授之以魚,亦要授之以漁,因此強調理論教學過程注重學科研究方法的介紹與分析。如:在講授歷史上“非政治觀”的內容時,需要對每一思想家的歷史背景、經濟地位、階級地位以及歷史地位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對不同政治觀的合理性、局限性進行辯證分析,作到有理有據、全面客觀,可以向學生介紹綜合運用到的文獻研究法、歷史分析法、經濟分析法。
(三)構建互動課堂,培養學生的“述議”能力
構建互動課堂的方式,已經有很多學者作了有益嘗試,提出了“引導討論”式、啟發式、辯論式、師生角色互換式等,這都值得我們在課堂中學習應用。值得重視的是,構建互動課堂不能僅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習的生動性、有趣性,更要立足于培養學生的“述議”能力,提高學生的明辨、批判和創新等思維水平。例如,在介紹了非政治觀與政治觀之后,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政治的概念,可以鼓勵學生對不同的界定進行發言,講出自己贊同或者反對的理由。在涉及到觀點評價的講述時,還可以讓多
個同學針對彼此的看法進行發言,以更深入明了觀點的邏輯?!笆鲎h”能力的鍛煉,能夠培養學生在表達思想觀點時擁有清晰的概念、嚴密的邏輯、有力的論據和明確的觀點,這十分重要。“憑借這種思維,在了解必要的預備知識后,對于關乎國計民生的社會熱點話題,就能夠獨立思考并得出正確結論;對于社會上的種種爭論,也能夠給予恰當評價。”[3,4] (四)教師引導、推動學生的課外學習
課堂教學效果的取得與鞏固,少不了課外學習的配合。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引導、推動學生的課外學習。
1.準人方案設置
在完成所有全校通選課的學習后,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準人課程可以設置為: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公共管理導論、社會學原理、政治學原理、公共政策基礎、國際政治學。準人標準為:在第二學期結束時,完成全校面向本科生開設的所有通識通修類課程。本院學生第二學期結束時須完成上述6J’丁專業準人課程的學習,并取得相應的學分。外院系申請準人的學生在第二學期結束時至少取得4個準人課程,并取得相應的學分。
2.準出方案設置
準出標準為:首先必須修完下列基礎課程:西方政治思想史、憲法學、中國政治制度史、公共行政學、中國政治思想史、政治學方法論、當代西方政治思潮、公務員制度、政治社會學、比較政治制度、中外政治文化比較。其次,完成全校通識通修類課程、準人課程、專業準出課程,并取得所有學分。
3.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辦學目標,應嚴格按照專業學術類、跨專業復合類以及就業創業類這三種類型的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運作和施教。首先,認真培養從事本專業學習和深造的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術氛圍,為他們將來能成長為本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做好準備。該類學生除了要認真學習該專業的平臺課程和專業課程之外,推薦選學本專業的選修課程,并且鼓勵選學一級學科選修課。其次,積極支持學生們從事跨學科的、跨專業的學習和深造,在他們完成該專業的平臺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之外,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以及社會的需要自由地選學其他學科、專業的課程。在選學過程中,系里將提供一定的專業咨詢和指導。
二、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課程模塊設置
根據上述培養目標和培育方案的設置,政治學與行政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可分為三大課程模塊:
1.通識通修課程模塊
這一模塊的目的是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基本的哲學、邏輯學等思維。課程包括學校統一安排全校公共課和文科公共基礎課,例如: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基本原理概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軍訓、軍事理論與軍事高科技、大學英語、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大學計算機應用、簡明微積分、體育等。
2.學科專業課程模塊
包括所在院系的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課程包括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公共管理導論、社會學原理、政治學原理、公共政策基礎、國際政治學、公共行政學、西方政治思想史、憲法學、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政治思想史、政治學方法論、當代西方政治思潮、公務員制度、政治社會學、比較政治制度、中外政治文化比較。
3.開放選修課程模塊
包括專業選修課、一級學科選修課、跨學科跨院系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該模塊的課程,應該在院系的指導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社會的需要自由選擇搭配。課程包括政治學專業英語、政府公共關系理論與實務、公共財政與預算管理、城市與社區管理、行政倫理學、人力資源管理、公共政策分析、西方行政學說史、公共部門績效管理、公務員職業能力與職業發展、數字化政務信息管理、政治心理學、政治認同導論、中國行政改革與發展、臺港澳政治與行政、社會實踐??鐚I選修課包括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公共經濟學、公共管理的量化方法、國際法、國際組織、國際經濟學、西方國際關系理論。
關鍵詞:政治學概論;學習困難;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8-0170-02
《政治學概論》作為政治學類和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基礎性必修課,往往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具有為該專業的本科生培育政治學興趣、奠定政治學理論基礎和認知框架的目的與重要功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由于缺乏學術思維的訓練,對所授內容的接受感知與課程的教學要求往往相差甚遠,普遍存在學習困難。
一、《政治學概論》的學習困難
(一)學生受應試思維影響,學習中缺乏學科意識
學生往往把《政治學概論》看作是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延續,在學習思維上也沿用了以往的應試思維。最明顯的表現是學生習慣在學習中追求一字不差的唯一標準答案,對教材介紹的同一名詞的不同定義,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往往缺乏獨立思考,無所適從。甚至要求教師提供練習冊,通過題海戰術來應對考試復習。這種應試思維嚴重影響了學生以學科意識來整體把握《政治學概論》課程的內容體系,奠定政治學理論基礎和認知框架,造成學習的困難。
(二)學生學習政治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存在困難。
《政治學概論》往往安排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同時,使用的教材大多理論性、系統性較強,對于大學新生來說,學習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論會有一些困難和挑戰。往往是名詞聽起來熟悉,但卻不能準確表述與理解,如“政治、國家、權力”等。對政治學中的基礎理論,特別是某一理論的不同觀點,如“民主理論、國家理論”等往往是似是而非,不知其所以然,更談不上用其概念與理論分析現實政治問題。[1]
(三)學生課外閱讀政治學經典著作存在困難
閱讀經典著作是人文社會學科入門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會提倡學生不要囿于教材,要閱讀經典著作。但政治學經典著作多數來源于西方學者,無論是內容體系還是理論分析邏輯,抑或行文表述都令學生覺得艱澀難懂,難以堅持。例如《政府論》、《學術與政治》,還有馬列經典原著等都不是大一新生能夠輕松讀懂的著作,單純強調學生閱讀經典著作,不僅無助于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反而加深了學生認為政治學是一門枯燥、難懂的課程的刻板印象。[1]
(四)學生自主運用理論分析現實政治現象存在困難
《政治學概論》教材由于內容的相對穩定性,并囿于篇幅,往往限于簡單介紹理論的主要觀點或是簡單得出結論。表現為作者在論證觀點時僅僅限于從理論到理論的思辨與價值判斷等傳統的規范手段,缺乏以令人信服的事例、數據等事實資料作為觀點的支撐,懈于進行田野調查等實證研究方法,未能及時反映政治生活中的變化。雖然教師常常運用“討論法”、“案例法”等去彌補教材的不足,但學生往往還是難以信服結論,更難以自主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問題。
二、《政治學概論》的教學建議
上述學生在學習政治學中存在的困難,既涉及到中國政治學研究發展的問題,也涉及到政治學的教材建設的問題,但筆者主要就教學中的應對學習困難提出了一些建議。主要是課程講授中應凸顯學科意識與學科研究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述議”能力,引導、推動學生的課外學習。
(一)教學體系安排應凸顯學科體系的完整、獨立,幫助學生建立學科意識
政治學的知識體系龐大豐富,《政治學概論》課程到底應該涵蓋哪些基礎性政治學知識呢?為使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政治學概論》的基本框架及其獨立的學科地位,需要對其內容進行分類,進而明確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聯系。[2]而且這不僅僅是在導論課給學生做一次性的介紹,教師應在每一章節的課程講授中起到“串珠成寶”的作用。以政治內容可分為實體、觀念、活動三個方面為線,根據所選教材的分析框架,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科體系的基本框架,系統把握政治學概論的課程內容,而不是通過“背多分”的應試方式來獲得概念或理論觀點。
(二)理論教學過程注重學科研究方法的介紹與分析
關于政治學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導論中的一節內容,但這遠遠不能讓學生掌握政治學的研究方法,更不足以讓學生自主運用這些學科方法去學習、研究。學者們的理論成果是通過一定的學科研究方法得出來的,教師進行理論分析也運用了一定的學科研究方法,但是,如果我們疏于介紹與分析方法的使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以接受知識性內容為重,以方法的學習與運用為輕。就如大廚端出美味佳肴,食客能品嘗到食材,卻不懂炮制方法一樣。師生之間的教學,不僅要授之以魚,亦要授之以漁,因此強調理論教學過程注重學科研究方法的介紹與分析。如:在講授歷史上“非政治觀”的內容時,需要對每一思想家的歷史背景、經濟地位、階級地位以及歷史地位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對不同政治觀的合理性、局限性進行辯證分析,作到有理有據、全面客觀,可以向學生介紹綜合運用到的文獻研究法、歷史分析法、經濟分析法。
(三)構建互動課堂,培養學生的“述議”能力
構建互動課堂的方式,已經有很多學者作了有益嘗試,提出了“引導討論”式、啟發式、辯論式、師生角色互換式等,這都值得我們在課堂中學習應用。值得重視的是,構建互動課堂不能僅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習的生動性、有趣性,更要立足于培養學生的“述議”能力,提高學生的明辨、批判和創新等思維水平。例如,在介紹了非政治觀與政治觀之后,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政治的概念,可以鼓勵學生對不同的界定進行發言,講出自己贊同或者反對的理由。在涉及到觀點評價的講述時,還可以讓多個同學針對彼此的看法進行發言,以更深入明了觀點的邏輯。“述議”能力的鍛煉,能夠培養學生在表達思想觀點時擁有清晰的概念、嚴密的邏輯、有力的論據和明確的觀點,這十分重要?!皯{借這種思維,在了解必要的預備知識后,對于關乎國計民生的社會熱點話題,就能夠獨立思考并得出正確結論;對于社會上的種種爭論,也能夠給予恰當評價?!盵3,4]
(四)教師引導、推動學生的課外學習
課堂教學效果的取得與鞏固,少不了課外學習的配合。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引導、推動學生的課外學習。
第一,推動主題閱讀,夯實理論功底。閱讀是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理論思維能力的基本載體。針對學生閱讀經典的困難,教師一方面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少而精地選擇一些經典的章節,先教師導讀再學生閱讀;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學科發展前沿與中國政治熱點、難點為依托,推薦學生閱讀一些比較具有影響力的學術論文;還可以通過舉辦“兩會精神我解讀”、“讀書筆記大賽”等常規性的學生素質拓展活動為學生提供閱讀交流、提高的平臺;也可以以讀書筆記、小論文等作為作業形式與學生考核方式來推動學生的課外閱讀。
第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推進課外學習。一是利用多種網絡形式建立師生的課外互動。微博、微信、QQ群等多種網絡形式為師生課外的提問答疑、討論交流、分享資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關鍵是教師在網絡交流平臺中要起到組織者的作用,除了答疑與分享資源,要善于拋出問題、引起討論、適當總結,營造活躍、熱鬧的學習討論、交流的氛圍。二是充分利用《政治學概論》精品課程等教學網絡資源,為學生課外學習提供參考書目和復習思考題等,補充和豐富課堂教學的參考資料,通過題目等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歸納。三是利用政治學學術網站與名家博客等網絡資源為學生課外學習提供高質量的資源。如“選舉與治理網”、“中國政治學網”、“中國政治學研究網”、“中國農村研究網”、“共識網”、“愛思想”等學術網站吸取了大量的學術研究成果和前沿動態信息等,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及時了解到學術界的新成果和新動向。一些學者、專家在自己博客中的精湛論述往往就是政治學中的理論難題與現實難題,可以從某種程度彌補教材未能及時反映政治生活變化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理論分析現實政治現象的能力。
三、結語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雖然學生存在著一些普遍的學習困難,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還是由教師根據自身的授課風格、所擁有的資源和學生的能力與專業要求等的不同,依據課程的內容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減少教學目標和學生認知間的差距,以提高教學效果。教師也需要做好備課工作,運用新的教學方式使政治學概論課程變得生動有趣,不再抽象難懂。
參考文獻:
[1]唐睿.關于《政治學原理》教學方法改進的分析[J].世紀橋,2012,9(248).
[2]陶艷華.凸顯《政治學原理》理論性的教學方法設計[J].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104-107.
一、《政治學概論》的學習困難
(一)學生受應試思維影響,學習中缺乏學科意識學生往往把《政治學概論》看作是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延續,在學習思維上也沿用了以往的應試思維。最明顯的表現是學生習慣在學習中追求一字不差的唯一標準答案,對教材介紹的同一名詞的不同定義,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往往缺乏獨立思考,無所適從。甚至要求教師提供練習冊,通過題海戰術來應對考試復習。這種應試思維嚴重影響了學生以學科意識來整體把握《政治學概論》課程的內容體系,奠定政治學理論基礎和認知框架,造成學習的困難。
(二)學生學習政治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存在困難。
《政治學概論》往往安排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同時,使用的教材大多理論性、系統性較強,對于大學新生來說,學習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論會有一些困難和挑戰。往往是名詞聽起來熟悉,但卻不能準確表述與理解,如“政治、國家、權力”等。對政治學中的基礎理論,特別是某一理論的不同觀點,如“民主理論、國家理論”等往往是似是而非,不知其所以然,更談不上用其概念與理論分析現實政治問題。[1]
(三)學生課外閱讀政治學經典著作存在困難
閱讀經典著作是人文社會學科入門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會提倡學生不要囿于教材,要閱讀經典著作。但政治學經典著作多數來源于西方學者,無論是內容體系還是理論分析邏輯,抑或行文表述都令學生覺得艱澀難懂,難以堅持。例如《政府論》、《學術與政治》,還有馬列經典原著等都不是大一新生能夠輕松讀懂的著作,單純強調學生閱讀經典著作,不僅無助于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反而加深了學生認為政治學是一門枯燥、難懂的課程的刻板印象。[1]
(四)學生自主運用理論分析現實政治現象存在困難
《政治學概論》教材由于內容的相對穩定性,并囿于篇幅,往往限于簡單介紹理論的主要觀點或是簡單得出結論。表現為作者在論證觀點時僅僅限于從理論到理論的思辨與價值判斷等傳統的規范手段,缺乏以令人信服的事例、數據等事實資料作為觀點的支撐,懈于進行田野調查等實證研究方法,未能及時反映政治生活中的變化。雖然教師常常運用“討論法”、“案例法”等去彌補教材的不足,但學生往往還是難以信服結論,更難以自主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問題。
二、《政治學概論》的教學建議
上述學生在學習政治學中存在的困難,既涉及到中國政治學研究發展的問題,也涉及到政治學的教材建設的問題,但筆者主要就教學中的應對學習困難提出了一些建議。主要是課程講授中應凸顯學科意識與學科研究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述議”能力,引導、推動學生的課外學習。
(一)教學體系安排應凸顯學科體系的完整、獨立,幫助學生建立學科意識
政治學的知識體系龐大豐富,《政治學概論》課程到底應該涵蓋哪些基礎性政治學知識呢?為使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政治學概論》的基本框架及其獨立的學科地位,需要對其內容進行分類,進而明確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聯系。[2]而且這不僅僅是在導論課給學生做一次性的介紹,教師應在每一章節的課程講授中起到“串珠成寶”的作用。以政治內容可分為實體、觀念、活動三個方面為線,根據所選教材的分析框架,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科體系的基本框架,系統把握政治學概論的課程內容,而不是通過“背多分”的應試方式來獲得概念或理論觀點。
(二) 理論教學過程注重學科研究方法的介紹與分析
關于政治學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導論中的一節內容,但這遠遠不能讓學生掌握政治學的研究方法,更不足以讓學生自主運用這些學科方法去學習、研究。學者們的理論成果是通過一定的學科研究方法得出來的,教師進行理論分析也運用了一定的學科研究方法,但是,如果我們疏于介紹與分析方法的使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以接受知識性內容為重,以方法的學習與運用為輕。就如大廚端出美味佳肴,食客能品嘗到食材,卻不懂炮制方法一樣。師生之間的教學,不僅要授之以魚,亦要授之以漁,因此強調理論教學過程注重學科研究方法的介紹與分析。如:在講授歷史上“非政治觀”的內容時,需要對每一思想家的歷史背景、經濟地位、階級地位以及歷史地位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對不同政治觀的合理性、局限性進行辯證分析,作到有理有據、全面客觀,可以向學生介紹綜合運用到的文獻研究法、歷史分析法、經濟分析法。
(三)構建互動課堂,培養學生的“述議”能力
構建互動課堂的方式,已經有很多學者作了有益嘗試,提出了“引導討論”式、啟發式、辯論式、師生角色互換式等,這都值得我們在課堂中學習應用。值得重視的是,構建互動課堂不能僅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習的生動性、有趣性,更要立足于培養學生的“述議”能力,提高學生的明辨、批判和創新等思維水平。例如,在介紹了非政治觀與政治觀之后,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政治的概念,可以鼓勵學生對不同的界定進行發言,講出自己贊同或者反對的理由。在涉及到觀點評價的講述
時,還可以讓多個同學針對彼此的看法進行發言,以更深入明了觀點的邏輯?!笆鲎h”能力的鍛煉,能夠培養學生在表達思想觀點時擁有清晰的概念、嚴密的邏輯、有力的論據和明確的觀點,這十分重要?!皯{借這種思維,在了解必要的預備知識后,對于關乎國計民生的社會熱點話題,就能夠獨立思考并得出正確結論;對于社會上的種種爭論,也能夠給予恰當評價。”[3,4] (四)教師引導、推動學生的課外學習
課堂教學效果的取得與鞏固,少不了課外學習的配合。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引導、推動學生的課外學習。
第一,推動主題閱讀,夯實理論功底。閱讀是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理論思維能力的基本載體。針對學生閱讀經典的困難,教師一方面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少而精地選擇一些經典的章節,先教師導讀再學生閱讀;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學科發展前沿與中國政治熱點、難點為依托,推薦學生閱讀一些比較具有影響力的學術論文;還可以通過舉辦“兩會精神我解讀”、“讀書筆記大賽”等常規性的學生素質拓展活動為學生提供閱讀交流、提高的平臺;也可以以讀書筆記、小論文等作為作業形式與學生考核方式來推動學生的課外閱讀。
第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推進課外學習。一是利用多種網絡形式建立師生的課外互動。微博、微信、QQ群等多種網絡形式為師生課外的提問答疑、討論交流、分享資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關鍵是教師在網絡交流平臺中要起到組織者的作用,除了答疑與分享資源,要善于拋出問題、引起討論、適當總結,營造活躍、熱鬧的學習討論、交流的氛圍。二是充分利用《政治學概論》精品課程等教學網絡資源,為學生課外學習提供參考書目和復習思考題等,補充和豐富課堂教學的參考資料,通過題目等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歸納。三是利用政治學學術網站與名家博客等網絡資源為學生課外學習提供高質量的資源。如“選舉與治理網”、“中國政治學網”、“中國政治學研究網”、“中國農村研究網”、“共識網”、“愛思想”等學術網站吸取了大量的學術研究成果和前沿動態信息等,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及時了解到學術界的新成果和新動向。一些學者、專家在自己博客中的精湛論述往往就是政治學中的理論難題與現實難題,可以從某種程度彌補教材未能及時反映政治生活變化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理論分析現實政治現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