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8 09:08:55
序論:在您撰寫教育公平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教育經費的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合理
首先,我國教育經費總投入不足。從教育經費絕對投入水平來看,目前全世界年人均教育經費已接近500美元,發達國家的教育投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六倍,而我國2005年人均教育經費還不足100美元,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其次,三級教育所占份額不合理。在有限的教育經費中,中央政府的財政撥款過多地用于高等教育,對義務教育投資不夠。最后,教育經費的地域分配也極不合理。地區間、城鄉間、學校間經費投入不均衡狀況十分突出,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和農村的教育投入水平遠低于東部地區和城市。
2.教師資源配置失衡
首先,多年計劃經濟和城鄉二元體制下形成的城鄉區別對待的教育政策偏向于城市。如教師編制政策等,而就實際情況而言,農村人口居住分散,學校數量多,規模小,農村教師配置編制理應等于或高于城市。其次,由于經濟發展不均衡等其他因素,導致中東部地區的師資遠遠優于西部偏遠地區,形成新的不公平。
3.學校教育之間的不公平
如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的不公平。重點學校一直是各級政府投資的重點,而非重點學校則因政府不重視、投入少而無人問津,師資隊伍較差,教育質量低下,人為地把學校、學生分成不同的等級,“就近入學”和愈演愈烈的“擇校”大戰,很大程度上是家長在經濟實力和社會背景的競爭,固化了社會階層間的差別,使教育資源配置人為地出現傾斜。
4.優勢群體與弱勢群體教育的不公平
如流動兒童與城市兒童的不公平;正常兒童與特殊兒童教育的不公平;女性教育與男性教育之間的不公平;窮學生與富學生教育之間的不公平,等等。
5.教育政策不盡合理
高考錄取中的“分省定額”、“劃線錄取”,人為地造成高考錄取線的地區差異,違背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神圣原則,這是一種省際間考生的嚴重“教育不公平”。
二、實現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
1.法律保障
為了確保教育的公平和平等,許多國家注重通過立法來保障教育的平等和公正,在其憲法和教育法律中,都明確規定了在教育發展過程中實施平等公正的理念。我國也認真貫徹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努力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在全國范圍內高質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推進以權利為基礎的教育,確保每個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均等。
2.經費支持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投入嚴重不足,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近年來經過努力,雖有較大改善,但情況仍不樂觀,極大地阻礙著教育的發展,進而阻礙著實現教育公平的歷史進程。所以,現階段必須建立健全保障教育優先發展的機制和制度,明確各級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責,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要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需求。
3.合理安排教師資源
目前的擇校熱等現象背后的直接原因就是教師資源的不均衡。薄弱學校之所以薄弱,除了教育基礎設施薄弱以外,教師不足、學科不配套、教師素質偏低、教育質量不高,是其薄弱的主要表現。所以,要制定和執行特殊的優惠政策,鼓勵并支持教師到薄弱學校任教。比如提高同類別地區薄弱學校教師的崗位津貼標準、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的職數比例向薄弱學校傾斜,并適當降低薄弱學校教師評定專業技術職務所要求的論文數量和教育科研成果標準,新招聘的教師一律到薄弱學校和農村學校任教一定時期,城鎮學校及中心學校教師評聘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應有在薄弱學?;蜣r村學校任教或支教的經歷,或定期安排教師校際互換,一幫一結對子等政策,逐步實現教師資源的平衡。
4.政策保障
對弱勢群體和弱勢地區采取補償措施。在教育中,處境處于劣勢的弱勢群體和弱勢地區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對這些群體和地區的扶助應該成為促進教育公平的重點。在這方面,韓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韓國政府首先將有限的公共資金用于收益率最高的初等教育,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達到教育的普及和均等化并舉的目的。我國也在不斷地學習借鑒,如,“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兩免一補”政策等。在政策上體現了一定的傾向性,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城鄉二元治理結構、分級管理體制和重點校政策和質量評價標準不合理等多種原因,導致目前我國的教育公平還存在嚴重的問題。
綜上所述,優先發展公平公正的教育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之本,是人民安定和諧之本。我國實施教育公平應當借鑒世界上成功的經驗,建立相關法規,結合我國實際,明確實施教育公平的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明確各級政府在實施教育公平過程中的責任和義務,明確師資、經費等保障措施,明確實施過程中的監督機制,真正把實施教育公平納入法制軌道,從而保障教育公平的持久、健康、有效推進。
無論是孔子“教會做人”的德育方法,還是陶行知的“教人求真”的德育論,在教育現代化發展的今天仍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在實踐中指導我們的德育工作,展現“學做人”和“做真人”的嶄新風貌,致力于培養知行統一的現代德育主體,將會使我們的德育踏上更廣闊的發展道路。
二、孔子講“有教無類”,陶行知倡“平民教育”,都強調公平教育
春秋以前是貴族之學,有資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貴族的子弟。作為平民是沒有資格入學接受教育的?!靶韵嘟玻曄噙h也”,孔子這一理論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高貴、優越的思想,并創辦私學,實行“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鬃釉谡惺諏W生時,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只要本人愿意學習,就可以成為弟子。事實上,他的弟子分布地區廣、成分復雜,大多數出身平民,如窮居陋巷簞食瓢飲的顏回,卞之野人以黎藿為食的子路,窮困至于三天不舉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參,居室蓬戶不完上漏下濕之原憲,父為家無置錐之地的仲弓。在孔子私學中,弟子品類不齊,除了出生平民的,也有個別商人出身,如曾從事投機販賣的子貢。還有少數出身于貴族的,如魯國的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宋國的司馬牛等。弟子之中,各色人物都有,但他都能做到一視同仁,像他的弟子子貢是學生中最富有的,孔子并不因為他富有而特別優待他,還時常批評他夸夸其談的毛病??鬃釉趦汕Ф嗄昵白龅降摹敖逃健?,激勵并要求著今天的教師們也必須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我們的孩子擁有公平的學習機會,讓我們的教育成為真正的全民教育。陶行知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也極力推崇教育的公平性。他在《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指出:“我們必須拿著現代文明的鑰匙,才能繼續不斷的去開發現代文明的寶庫,保證川流不息的現代化。這個鑰匙便是活用的文字符號和求進步的科學方法。普及教育運動之最大使命,便是把這個鑰匙從少數人的手里拿出來交給大眾?!痹凇睹裰鹘逃分杏种赋觯骸敖逃秊楣?,以達天下為公;全民教育,以實現全民政治。積極方面,我們要求教育機會均等。對人說,無論男、女、老、少、富、階級、信仰,以地方說,無論遠近、城鄉,都應有同等機會享受教育之權利”。陶行知這一極具遠見卓識的平民教育思想對我們實施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教育是公益性事業,它的受益者不僅僅是個人,更多的是它直接關系到國民的素質和國家的命運,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建設??鬃雍吞招兄m然相隔兩千多年,但他們都認識到:只有平等接受公平的教育,才符合教育的基本規律。
三、孔子是“仁者愛人”,陶行知則“愛滿天下”,都強調愛心教育
作為公共事業,教育管理通過提供優質足量的教育產品來保證公眾的個性發展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優質足量涉及效率,保證公眾的個性發展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涉及公平。公共事業的發展涉及到效率和公平的問題。
效率是一個完全的經濟概念,強調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公平強調教育管理的效果與教育管理的本質和最終目的的關系。企業基于其生存和追求利潤的目標,效率成了其當然的首要指標。效率作為一種手段,有利于提高辦學效益,它與私營企業的區別就在于效益在私營企業看來是一種目標,而就公共事業而言,只能是一種手段,是服務于公平的手段,最終必須服務于公平的需要,教育不能本末倒置,這是公共教育事業管理的特性所決定的:
從本質上講,教育事業是關系到社會大眾基本生活質量和公共利益的特定的社會公眾事務。從理論上分析,公共教育事業管理,涉及到兩個理論:一個公共事務理論,一個是公共產品理論。當然由于教育的準公共產品性,也說明教育既有公共性又有私人性,教育的不同部分,其純與私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非義務的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的受益,很大程度主要體現在教育者個人,私人產品性也很突出,產品提供的方式以混合提供為主要,實行成本分擔機制?;A教育階段,實行強制義務教育,以滿足社會的共同需要為主要目標,社會受益面最大,教育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外部性最高,因此決定了這類教育產品公共性程度非常高,已是傾向于純公共產品的準公共產品,甚至某種意義上就是純公共產品。產品的提供方式以政府的公共提供為主要形式,即由政府無償地向消費者提供,實行免費教育,滿足社會的公共消費需要。
二、問題:目前義務教育的非公平問題
目前教育最受詬病的就是教育公平問題。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由于牽涉到社會大眾的共同利益而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社會大眾對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機會,人人公平接受高質量的敦育。但是基礎教育階段存在背離公平原則的傾向,主要體現在校際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教育政策制定上的不合理。1986年國家頒布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設置小學、初級中等學校,使兒童、少年就近入學。對于基礎教育來說,由于政府實行義務教育的政策,基礎教育是公共性很強的準公共產品。既然是公共產品,每個人的享用應當是公平公正的,不應該存在不公平的現象。
由于提倡提高辦學效益,教育提出重點發展個別高質量的小學、中學的主張,政府在教育投入、教師資源配置、學生資源配置上給予傾斜,這樣的結果是優質教育基本上集中在少數學校手中。重點學校制度使國家有限的教育資源配置失衡。對于義務教育階段來說,資源的非均衡分配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學校間的差距造成了公眾享受教育資源的不公平,重點學校制度以精英教育培養尖子生為目標,與義務教育使人人享用平等教育的宗旨是背離的。就近入學制度是保證義務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是教育資源配置現狀的不合理,學校間明顯差距的存在使這一政策無法體現它的公平原則。就近入學意味著你沒有選擇好學校的余地,碰巧跟好學校做鄰居,那么你就可以上好學校,碰不巧就只能上差學校,這本身就是帶有偶然性的,有人稱之為是“家庭居所決定是否享有優質資源”。
擇校意愿的產生和擇校制度,就是因為伴隨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化而派生出來的。從理論上看,擇校是“家長們放棄了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按學區免費就近入學的優惠政策,主動選擇其他學校就讀”,是個人選擇性的行為,并沒有違背“人人享有教育機會”的教育公平。而且從理論上講,擇校給予受教育者選擇自己心儀學校的權利,擇校有助于構筑學校間的競爭機制,推動教育質量的提高。但是從現實上看,擇校與高收費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許多名校通過留出一定比例的擇校名額而獲得額外的經費,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于教育優質資源的稀缺,為了能得到較好的教育,老百姓不得不在義務教育階段就為孩子的受教育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對家境富裕的家庭來說,擇校制度能使他們通過交納高額的費用就可以享受到好的教育資源,好的教育資源是公共資源的一部分,但是當它一旦與高收費聯系在一起時,就意味著部分的人占有了本應是大家共有的資源,這對于弱勢群體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如果說民辦學校因為其民辦性質,是有滿足個體(下轉第151頁)(上接第147頁)受教需要,提高辦學質量、效率的話,無須承擔義務教育的責任,采取擇校高收費無可厚非,那么,通過將公辦學校的優質初中部轉化為民辦途徑而使擇校高收費合法化,這就是說把本來屬于公共的物品變成了部門和教育實體的私人物品,而使公眾失去平等享受優質公共資源,這就是從理論上和道德上完全說不過去的。盡管從理論上說擇??梢詭椭阃ㄟ^交費或考試的方式,重新選擇,但這是不是又是對交不起高學費的人來說是不公平呢?而實際上對負得起高額學費的家庭來說,也并不意味著公平,因為教育的公平除了基本的要求是上學的人人機會平等外,還包含“人人公平享受高質量的教育”,但是高質量的教育卻必須花費高額的費用。目前各項制度推出的結果并不能實現對公平的維護,而恰恰相反是對公平的損害,以“精英教育”為導向,以分數為取向的重點學校制度成為了推廣普及素質教育的障礙,損害的正是大多數人享受義務教育階段高質量教育的利益,這是對義務教育普及素質教育的宗旨的背離。對此楊東平教授深刻地指出:一般認為,就事實而言,世界各國在教育質量上的不公平比教育機會不公平嚴重得多?!叭巳讼硎芨哔|量的基礎教育仍然是20世紀末的重大挑戰之一”。
三、對策:推行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政策
為了切實轉變應試教育,實現素質教育的良性運作,有必要在基礎教育階段將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作為一項重要的公共政策。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是義務教育維護公平原則和公平目標的手段和重要保障。目前應試教育之所以仍然是基礎教育的主要內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存在著優質教育不均衡。由于重點學校制度和選拔精英的教育主導,就必然會有應試教育和擇校高收費,就必然會有學校與學校間進一步的差距。推行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需要考慮采取相應的措施:取消重點小學、重點初級中學;將原來重點小學、重點初中的師資進行重組,調配到原薄弱中小學去,加強薄弱中小學的師資力量和硬件設施,以強帶弱,實現義務教育水平均衡發展。在各校資源均衡的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實行的就近免費、就近免試入學的政策,才能夠真正實現,水平相當的基礎上的競爭才是有效和合理的。沒有了重點小學、重點初中,各校均衡水平發展,老百姓也就不需要為子女避免進入差學校而四處擇校,學生也不需要在基礎教育階段為考上一所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奔忙于各種輔導班而失去了本應快樂輕松的童年。只有這樣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取代應試教育,而不是只停留在口頭上,如此中國的教育才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真正地解放我們的孩子。為保證義務教育公平目標的實現,就有必要加強政府對教育經費的均衡投入和加強政府對教育的宏觀調控上。因為教育的相當部分,提供的屬于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特別是義務教育,提供的是公共產品,政府為保證社會的大部分成員合理享用到公共教育資源,需要承擔經費投入和監管調控的職責,以此保證教育公益性。
【參考文獻】
[1]崔運武.公共事業管理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楊東平.教育公平的理論和在中國的實踐[J].東方文化,2000,(6).
[3]義務教育法[M].1986.
[4]義務教育實施細則[M].1992
教育扶貧作為致力于解決教育貧困,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村地區生活水平的一種有效措施,其主要形式包括:(1)開辦“教育扶貧班”;(2)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與就業扶貧;(3)為國家扶貧重點縣建立現代遠程教學站;(4)實施教育扶貧工程;(5)設立教育扶貧基金,為貧困學生提供必要而穩定的經濟保障;(6)捐獻錢物;(7)國家和社會機構為學校提供各種資金,為在校學生提供獎、貸、勤、補、減的資助體系等。教育扶貧工程是為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充分發揮教育在扶貧開發中的重要作用,對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涉及的680個縣實施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該工程旨在通過全面加強基礎教育、加快發展現代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服務能力、提高學生資助水平以及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等舉措,讓農村落后地區的青少年普遍接受現代文明教育,勞動者人人掌握職業技能,通過人力資源開發,提高勞動者素質,使連片特困地區人民群眾脫貧致富。
就我國來說,在國家層面,我國明確提出實施教育扶貧工程是在1995年,為推動貧困地區普及義務教育,黨和政府設立專項資金,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這是一項教育扶貧的偉大工程,在中央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國家教委和財政部決定從1995年到2000年,利用中央普及義務教育??詈偷胤礁骷壵呐涮踪Y金,組織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從地方層面來說,最早開展教育扶貧工作的是2002年遼寧省實施“大中城市對口支援貧困地區中小學工程”“省內高校對口支援貧困縣基礎教育工程”“各市城鎮學校對口支援農村中小學工程”和“社會各界援助貧困地區中小學工程”系列教育扶貧工程。
國外如日本、美國和英國等國家開展教育扶貧工作相對較早。日本的教育扶貧實踐最為典型并具有借鑒意義。20世紀初,隨著日本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大量農村居民涌向城市,大量的失業、無業人群聚居東京的城郊,成為當時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鑒于此,日本政府通過增加財政投入實施了幾個主要教育扶貧政策:其一,在特殊地區尤其是貧困人口聚集的地區建立貧困學校;其二,在收容所設立附屬小學;其三,成立專門的夜校;其四,重視偏遠山區的教育扶貧。美國將發展農村學前教育作為美國政府的重要任務,通過制定專項政策,確保農村適齡兒童的入學率;設立專項資金,完善農村學前教育機構條件;采取專項措施,保障農村學前教育優質師資,對提升美國農村地區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上世紀60年代,英國則采用“差別原則”實施“教育優先區”方案和“教育行動區”計劃。
二、教育扶貧與教育公平的關系與作用
同志在201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強國必先強教。教育扶貧作為一種扶貧開發的方式,是針對農村地區教育落后,人口素質低下的現狀所提出的一項旨在提高農村及邊遠貧困地區的受教育水平,提質高農村地區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的舉措。這對提高農村地區農民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實現共同富裕,建成小康社會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教育扶貧工程的實施也有助于提高農村地區教育資源分布和教學水平的提升,從而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維護教育公平,推動教育公平的實現。最終實現全國教育事業的“先富”帶“后富”,達到“共同富?!薄?/p>
(一)教育扶貧與教育公平的關系教育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含義。它既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反映,也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超越,是社會現實與教育理想的統一,具有特定的歷史意義。教育公平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不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亦或是在古代和現代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在我國當前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的現實矛盾情況下,教育公平的問題愈發凸顯和激化。教育公平有三個層次的目標,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必須包括這三個層次:(1)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2)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3)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有很多手段和途徑,包括政策制度的保障、經費投入、教育信息化等。教育扶貧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手段之一。它通過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進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資助服務,提高其科學文化素質或者是使其獲得一技之能,增加其人力資本,以提高其生活水平。因此,教育扶貧與教育公平具有一種手段與目的的關系。
(二)教育扶貧與教育公平的作用教育扶貧作為推進實現教育公平的一項舉措,對于實現教育公平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國家、社會、學校、個人通過不同的名義,采取不同的形式進行教育扶貧,其目的就是要提高教育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提升人力資本,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這些教育扶貧工程不論是從形式上還是實質上都有力地推進了教育公平。以湖北省為例,秦巴山區、大別山區、武陵山區以及恩施州地區的入學率、畢業率等受教育情況,自從湖北省政府加大對這些地區的財政投入、政策制度保障,以及一些部屬和省屬高校的對口支援等扶貧工程的幫助,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改觀,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教育扶貧工作有力地推動了教育公平的發展。反之,在逐漸推進教育公平的過程中,也對教育扶貧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育公平促進了教育扶貧工作的多元化、針對性和有效性,使得教育扶貧的工作更加多元,更加注重地區、人口特點,更加富有成效。教育扶貧與教育公平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的關系,不斷完善著雙方的發展,推動共同發展和進步,最終將實現雙方的優化以及效果的最大、最優化。
關鍵詞:現代遠程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功能;機制
一、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并不是一個絕對性的概念,其內涵具有發展性、歷史性。在不同的時期,教育公平的內涵、內容和表現形式上也有差異。從整體上看,其內涵的發展是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的,并且呈現正比例關系,換言之,就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越高,教育公平的內容和形式就會更為豐富。我國古代“有教無類”思想即是教育公平的追求,可謂人類歷史上最早對教育公平的論述。到了現代社會,教育公平已經上升到基本人權的地位,是教育權的核心內容。196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類教育權宣言》中就明確指出,教育公平是人權的一部分,其關系到受教育權能否實現。教育公平受制于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在很多情況下,絕對的教育公平是不存在的。從其內容上看,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點、教育過程及教育結果等三個方面的公平[1]。教育起點公平,即是受教育機會的公平,也就是入學機會的平等,這是教育公平的初級要求;教育過程公平強調的是在教育過程中需要消除歧視與不公,其主要是針對教育政策、決策而言的;教育結果公平強調的是教育質量的公平和平等,是實質性公平。就發達國家而言,在教育領域基本上實現教育公平的三重內容,且在實踐中更加注重過程、結果的公平。就我國教育實踐看,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起點公平問題基本上得到解決,在基礎教育階段過程公平也已經基本實現,結果公平尚未實現;高等教育階段過程、結果公平均未能實現。目前,高等教育階段的不公平主要是基礎教育結構造成弊端的積累所致,也是基礎教育不公平的一種延續。對于大多數社會成員而言,錯過基礎教育階段的公平,只能依靠繼續教育、成人教育的公平來進行補償。當然,這也是發達國家通行的做法。隨著現代化遠程教育技術的發展,遠程教育的開放、靈活、適應性強等優點日漸凸顯,已經是終身教育體系構建的立交橋。按照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互聯網的普及率已經超過50%,網民人數達到6.9億人。中國網民發展具有三個基本特征:第一,正在向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擴散,特別是初中及其以下學歷的人群增幅較大;第二,逐步向中老年群體擴散;第三,逐步向農村人口擴散[2]。正是這樣的特征,既為依托于“互聯網+”的現代遠程教育迎來發展良機,也為教育公平的推進提供平臺?,F代遠程教育的技術特點,不僅可以滿足學習者的多樣化學習需求,還可以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隨時學習,無疑,這為縮小教育差距,尤其是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提供良好的條件,是我國解決教育公平問題的重要途徑。
二、現代遠程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的功能機制
(一)開放式辦學模式為入學機會均等提供條件長期以來的城鄉分治及經濟社會的不均衡發展,造成教育機會的不均等,突出表現就是教育機會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民族之間、性別之間造成的差異依然存在。近年來,特別是優質的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更是突出。有學者研究指出,盡管當前農村學生升入大學的人數相較于1980年代并沒有減少,在絕對數額上甚至更多,但農村學生在大學中人數比例在下降,特別是在重點大學中的比例下降極為明顯,只有1980年代的一半。即便是考慮到城鎮化進程較快等現實原因,但農村學生在大學人數中比例下降已是不爭事實,越是重點大學,農村學生人數越少?,F代遠程教育具有開放性,在入學機會上不受年齡、地域、時間所限,學籍有效期也比較長,這就可以為那些失去學習機會以及想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社會個體創造條件。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不公平或是制度、現實造成的差異,可以通過遠程教育解決。比如,國家開放大學(中央電大),在2015年全年招收各類本科學生近7萬名,男女比例基本上保持在1∶1;學生的來源也極為多元,包括漢、藏、蒙古在內的近40個民族學生;從城鄉看,城鎮學生的比例約為53%,農村學生比例為47%,相差不大[3]。從這個數據看,入學機會公平得到很好的解決,基本消除性別、城鄉、地區、民族等因素造成的不平等。
(二)靈活式的學習方式和優質的學習資源為教育過程的均等提供條件現代遠程教育是依托于“互聯網+”發展起來的,網絡的平等、靈活、開放等優勢在其身上得到明顯體現。遠程教育具有普通教育不可比擬的網絡優勢,比如,電大系統開展的遠程教育,其網絡技術、學習機構布局,大大突破時空、地域限制;其豐富的學習資源,可以覆蓋城鄉的各個角落,為社會個體創造“人人可學、時時能學”的機會。同時,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遠程教育的學習資源建設提供條件。計算機的巨大儲存量,保證學習者只需要通過計算機、網絡就可以獲得海量信息,任何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感興趣的學習內容。比如,電大系統依托其網絡化、數字化的學習資源優勢,構建學習資源統一管理、傳輸、儲存、協作的平臺,各類多媒體學習資源遍布各級電大系統,學習者只需要訪問學習平臺就可以獲得相應的資源。此外,現代遠程教育還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的理念,學習選擇的專業類型、知識層次完全是依據個人需要,自主選擇。這種均等化的機會在一般課堂教學上是無法實現的。
(三)科學化的課程考核及評價方式為教育結果的公平提供條件盡管現代遠程教育在教育質量的評價體系上還沒有全國性的標準,但電大系統在遠程教育實踐中形成的“五個統一”“五個要素”等質量保障體系,能夠為遠程教育學習者的教育結果公平創造條件。所謂的“五個統一”是指,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教材、試題、考試、評分標準等五個方面的全國統一,從而保障對所有學習者的一致評價,不會因學習機構不同而造成差異;“五個要素”是指,學習資源、學習過程、學習支持、教學管理、辦學方式等五個方面的全國統一和協同,從而保障學習者不因地域的差異而造成學習質量的下降[4]。同時,各個遠程教育機構還探索出試點評估、年度檢查等評價方式,確保遠程教育的辦學質量的統一,由此推進學習者教育結果的統一和公平。
三、現代遠程教育促進教育公平中遇到的問題
(一)現代遠程教育發展缺乏統一的政策法律體系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育權的平等性盡管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國家教育政策大力倡導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各級政府也不斷加大對遠程教育的投入力度。但遠程教育發展的戰略地位在國家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中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政策導向對于遠程教育與繼續教育、終身教育、成人教育的界限不明,甚至在很多時候將遠程教育視為一種教育技術,而不是教育類型。從全國范圍看,遠程教育的發展并沒有進入教育政策的層面,更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在我國現行的教育法律體系中,沒有一部專門的遠程教育法律法規,由此使得各級政府對遠程教育的定位不清。更重要的是,這種沒有法律的支持,使得遠程教育的經費得不到政府的常規保障,從而導致遠程教育學習者和普通教育的學生形成權利上的不對等。甚至在很多地方,遠程教育經費甚至沒有列入政府預算,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遠程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
(二)現代遠程教育市場秩序失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育過程及結果的公平當前,除了電大系統,各普通高校也相繼成立網絡教育學院來從事遠程教育工作。由于普通高校的主要資源包括各類軟硬件設施主要用于其普通高等教育上,遠程教育只是其附屬部分,普遍存在重視規模效應而忽視教學質量,甚至有些高校只是將遠程教育作為一種創收的工具。同時,普通高校在遠程教育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還沒有擺脫普教化模式,忽視遠程教育中成人學習者的實際需要和其固有特點,使得教學內容沒有針對性,完全無法發揮遠程教育對于成人學習者的優勢[5]。當然,電大系統的遠程教育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學習資源數量不足且更新緩慢,加之對學生管理松散,很多學生的學習目的并不純正,混文憑、混學歷的現象較為突出,導致遠程教育社會認可度較差,直接影響遠程教育的辦學質量。
(三)現代遠程教育的技術性壁壘,在一定程度上對教育公平也有不利影響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給遠程學習者帶來入學機會的平等和便利,但缺少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交流和校園情感。學習者可以通過網絡、計算機來實現學習計劃和任務,掌握相應的技能,但教育目標是否能夠達成,難以判斷。同時,遠程教育對于學習者的計算機、網絡等技術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很多學習者特別是年長的學習者面對各種數字化資源、媒體、形式,難以適應。如果學習者缺少自學能力或缺少指導,將難以從這些海量信息78資源中獲取其想要的知識,學習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失去學習的熱情。如此,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育公平的實現。
四、完善現代遠程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功能的具體對策
(一)完善并健全現代遠程教育的政策法律體系從整體看,遠程教育的政策和法律支持體系還較為薄弱,僅依靠政策導向,如果沒有法律的支持,在實踐中的執行力可能會大打折扣。因此,確保法律法規對遠程教育的肯定和支持是極為重要的。我國應該盡快推進遠程教育政策法律體系的完善,通過相關立法,明確各級政府在遠程教育發展中職能定位,保障遠程教育的經費來源。盡管我國當前教育政策的導向對遠程教育的投入做出一些規定,但很多時候并沒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從而導致投入的不足,影響其促進教育公平功能的實現。我們還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立法經驗,比如,英國通過《開放教育皇家特許令》,該法明確規定英國各類開放大學的遠程教育可以獲得經費支持的數額、方式和形式;印度的《大學及教育法》也明確規定遠程教育經費來源方式、政府支持形式等。由此,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推進現代遠程教育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加大對遠程教育的支持,保障其促進教育公平功能的實現。
(二)強化對現代遠程教育市場的規范管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加之國家對網絡辦學資格審查機制的取消,以網絡教育為代表的遠程教育發展很快,但是也造成其市場失范,惡性競爭,嚴重影響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與合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會民眾對遠程教育的認可度。遠程教育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具有一定的社會公益性,各級政府應該加強對遠程教育市場的規范和管理,對遠程教育在招生、服務、教學等方面的監管[6]。此外,對遠程教育的市場要進行規范,對相應的辦學機構還實施準入機制,定期要對其進行評估,淘汰一些資質較差的機構。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遠程教育發展需要與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確保其人才培養能夠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唯其如此,才能提升教育質量,才能保障其促進教育公平功能的實現。
(三)完善并健全現代遠程教育的軟硬件設施建設現代遠程教育是基于“互聯網+”發展起來的新的教育形式,對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有較高的要求。故此,推進遠程教育發展,必須有健全的網絡、計算機、多媒體等軟硬件設施以及相應的學習支持服務、數字化的學習資源等軟件設施。這些設施是保證學習者和教師、遠程教育機構實現互動的基本條件,也是保證遠程教育順利開展的必備條件。隨著移動信息技術的發展,遠程教育對技術手段的要求不斷提升,如當下的4G網絡、無線局域網、移動APP、移動課堂等技術手段可以與遠程教育結合,可以推動遠程教育的發展。在一些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信息化基礎不高,網絡條件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必須推進這些地區的軟硬件建設,推進這些地區的教育信息化力度,否則就可能會帶來新的教育不公平。為此,不僅需要加大遠程教育信息化及其技術的推廣力度,提升遠程學習者的學習能力,還要求學習者要積極主動掌握信息技術,實現與學習資源、遠程教育機構、遠程教育教師的互動。
(四)完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與學模式現代遠程教育追求的服務是個性化、差異化、社會化,其學習者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知識結構也會融入其中,這就決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普通教育的知識傳授方式。不管是主講教師還是輔導教師,在遠程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與學模式,教師需要按照學生的個性、需求來進行授課、輔導,安排好教學進度。一方面,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性化要求,幫助其制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方案,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加大有針對性的指導,突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7]。另一方面,應該積極改革課程內容,開設針對性、實用性、可選擇性強的遠程課程資源,借助于網絡遠程優勢,對學生學習加大指導,通過開展交流互動,幫助學生解決個性化問題,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欣.由教育政策走向教育公平———我國基礎教育政策的公平機制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2]秦虹,張武升.“互聯網+教育”的本質特點與發展趨向[J].教育研究,2016(6):8-10.
[3]俞金香.開放教育資源(OER)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以國家開放大學為平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9):29-34.
[4]袁昱明.宏觀視野下的區域開放大學與中觀遠程教育學[J].開放教育研究,2012(5):43-48.
[5]楊令平.現代遠程教育中有效學習的困境與出路[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2(1):40-43.
[6]馬成斌.現代遠程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的選擇[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2):19-22.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促進教育公平
教育與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關,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促進教育公平、辦人民更加滿意的教育上積極思考、與時俱進。
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絕對公平、完全劃一的嗎?均衡教育不能有優質教育嗎?實現教育公平就得削峰填谷或限峰填谷嗎?自提出公平教育以來,人們都在討論這些話題,爭論的實質就是什么樣的教育才是真正公平、均衡的教育。由于社會的發展,不同階層對教育有著不同的需求,教育公平就是要滿足不同階層人的需要,讓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權。但教育公平絕對不是平均教育,均衡教育也是指受教育的機會和基本條件的均衡。絕對的平均教育不是科學的教育公平,也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筆者認為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教育公平(均衡教育)絕對不是平均教育,更不是整齊劃一的教育,也不可能是所有學生都享受絕對完全一樣的教育。絕對平均或絕對公平、削峰填谷或限峰填谷本身就是違背唯物主義、不實事求是的,也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真正要義。科學發展觀下的教育公平或均衡教育是指真正能滿足各階層學生的教育需求,著力扶植和提升農村或弱勢群體的教育,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機會,保證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和人人都能受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
經過多年的努力,沙區教育已經形成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職教與普教共同發展的完備體系,擁有各級各類各種層次的學校,教育教學水平在重慶乃至全國都居于前列。我們只有在現有的基礎上著力扶植、提升農村和相對落后的學校,以“雙高普九”為契機從最落后的學校入手建設標準化學校,提高相對落后學校的檔次的同時鼓勵七中、鳳中、青中、樹人小學、實驗一小、蓮光小學等優質教育自主繼續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以滿足人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才是以人為本的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教育公平或均衡教育。
二、怎樣實現教育公平
實現教育公平首先要求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正確的教育觀應該是人人學有所教,人人都能受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人人都能得到全面的可持續的發展,人人都能在不同的階段接受到以滿足自身和社會需要的教育。
實現教育公平政府部門就要力爭辦好每所學校。政府要不斷改善每個學校的辦學條件,主要是增加對薄弱學校的各種硬件投入和經費支持,關鍵是配齊配好每所學校的教師、校長隊伍,保障學校在軟硬件的大體均衡,為每個孩子能享受基本均衡的教育提供各種條件。
實現教育公平學校應積極有所為。(1)學校要為每個孩子提供相等的教育機會,讓所有學齡兒童都有書可讀、有學可上,不讓一個孩子因為貧困而失學,不能因交不起學費或智力差點拒絕孩子入學,保證入學機會公平。(2)學校要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讓每個學生能享受大體均衡的教師資源。只有實現師資的均衡,教育公平才能真正實現,均衡教育才有其真實的意義。(3)學校要千方百計提高辦學質量。十七大提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同時也提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如果每所學校都能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革新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讓所有人民滿意了,也就達到了教育公平的目標。(4)學校要關注弱勢群體學生的教育。學校對弱勢群體學生應該傾注更多的關注和關愛,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規范行為、填補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缺少的家庭溫情,增長知識。根據“水桶理論”,弱勢群體學生發展了、進步了,教育公平也就基本實現了。(5)注意教育結果的公平。“我常常想一位山區的孩子和一位城市的孩子同時考取重慶南開中學,能說明他們的教育結果是公平的嗎?”重慶市人民小學校長的話引起我的沉思。是啊,農村的孩子僅僅就學習語文和數學、外語考上南開,而城市的孩子不僅學習語文、數學、外語,還學習美術、音樂、體育等其他的。從對人一生的影響看,能說教育結果是公平的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所以教育結果的公平應該從對孩子一生的發展的影響來看。
三、實現城鄉教育統籌
第一,干部、教師隊伍工程應該是實現統籌沙區城鄉教育的關鍵。特別要進一步加強對薄弱學校干部教師培訓的扶植力度,在培訓經費和機會上給予傾斜,讓薄弱學校學生享受優質的人力資源。除了采取集中培訓之外,還可以讓名校長、名師、市區骨干干部教師與薄弱學校干部教師結對子,給雙方提出相應的職責進行考核。這既能充分發揮的這些市區骨干的作用以強帶弱,提高全區干部教師的水平,還能整體提升沙區教育教學質量。
古希臘大思想家柏拉圖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亞里士多德首先提出通過法律保證自由公民的教育權利,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實際上也是教育公平的體現。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致力于尋求教育公平,18世紀末,西方國家在法律上確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機會。
教育公平的內涵
國內外學術界關于“教育公平”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不同邏輯層次上分析呈現多樣性,具體來說,包含以下三方面:(1)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2)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3)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
瑞典教育學家胡森將教育公平分為教育起點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教育起點上公平是指人人都不受種族、出身、性別、經濟地位、居住環境等條件的影響,入學機會的平等。教育過程公平是指使每個人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受到平等地對待,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客觀是指資源投入,包括師資力量、學校內部的各種物質設施等。主觀因素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對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養程度不同的學生以平等對待。教育結果公平是相對于最后教育目標而言,要求學生走出校門時獲得相同的學業成就,消除不同社會出身的學生在起點上的差別,實現教育質量平等,目標層面上的平等。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這樣界定教育公平:所謂教育公平,其本質是對人的權利、尊嚴的進一步認識,是指人際間教育利益關系的反映、度量和評價,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范或原則。
教育公平理念下師范生的培養
當前教師專業發展遠遠落后于課程改革的實踐,教師知識陳舊,整合知識能力低下;缺乏先進的教學理念,心理(衛生)學知識缺乏;教學道德倫理知識需要改進等等。教師工作是一種學習的專業,學習的專業需要專業的學習。師范教育以培養合格的教師為己任的,師范生是未來教師的預備者,師范生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教育的質量。發展教育需要教師,現代教育公平理念的發展需要師范教育先行。
1.培養師范生確立公平的教育觀
教育公平理念倡導教育起點、教育過程、教育結果公平。教師是具體教育制度的執行者,能否運用當前先進的教育理念進行教育教學工作成為其能否勝任教師崗位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當前教育公平理念下,如何對師范生的專業知識、職業能力、師德情感的培養是師范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方面。
1)培養師范生正確的知識觀
一直以來,我國課堂教學持有的傳統的知識觀有兩種:權威主義知識觀和客觀主義知識觀。我國秦朝以來君主專制和宗法等級制長期盛行,使得權威主義知識觀在我國根深蒂固,認為知識是由于權力勢差產生的,只有身居高位者才能掌握真理,擁有知識,知識是權威的象征。這種知識觀使教學成為教師向學生灌輸形態的過程??陀^主義知識觀認為知識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少數人發現或發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種知識觀指導下的教學觀認為教科書最有權威,教師分享著教科書的權威,學生只能服從教科書和教師。
公平教育理念下,師范教育要培養師范生樹立正確的知識觀。要有尊重學生創造知識、擁有知識的意識,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發展。學生也是知識的創造者,他們創造自己獨特的文化,他們的知識來源于心靈和日常生活的世界、文化等相互作用。
2)培養師范生正確的學生觀
學生觀就是教師對學生的看法和態度,是對學生本質屬性的看法。學校教育的對象是學生,不管學生再年齡、性別、知識水平、道德社會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別,學生作為人的存在沒有差別的。在當下的教學實踐中,有許多教師受傳統學生觀、應試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把學生視為被動的、教育者管轄的對象,無視學生情感,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天賦潛能。傳統學生觀背離了教育公平理念的本質“對人的權利、尊嚴的進一步認識”,阻礙學生發展。
師范生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兼顧各種不同生理和社會屬性的學生,尊重多元化的學生,把學生當作獨立、完整、有尊嚴的個體看待,關愛每一個學生,使他們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
3)培養師范生公平的評價觀
教育評價是根據一定的教育價值觀或教育目標,運用可一定的技術和方法,通過系統的收集信息資料和分析整理,對教育教學進行測量、分析和評定,為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學生評價是教師促進學生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傳統教育將學生視為被教育的對象,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多樣性。公平教育理念下應該培養師范生運用正確的教育評價制度、評價標準、評價工具,認識到學生多元的智力結構,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不同的學生。
2.國家要合理分配投入師范教育的資源
影響我國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原因是政府公共政策。政府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加劇現實中的教育不公,這種制度下的不公主要表現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公。我國的高等師范學校大多在東部經濟較發達地區,其分布結構使師范教育呈現出東西之間、城鄉之間、中心城市和地方之間的差距。我國現行的“分級管理、地方負責”教育投資體制進一步拉大了東西之間、城鄉之間教育資源配置上的差距,使師范教育在資源配置上呈現出地區不公平的現象,導致教育觀念、教師素質、科研能力等軟資源的失衡,進而影響師范生教育過程等的公平。
在教育公平理念下,國家應該合理配置師范教育資源,培養趨勢應向薄弱地區傾斜;加強政府對師范教育的經費投入,調整各級各類師范學校的投入比例,改善教學條件和辦學水平,促進高等師范學校在同類高校中地位的提升,為高等師范學校教學質量提供有力支撐,進一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高等師范教育的迫切需求,使師范類高校真正成為培養師資的搖籃。
2.3師范生培養同樣要重視教育結果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