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8 09:08:52
序論:在您撰寫中職語文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放到學習的主體地位,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時充分發揮積極的探究作用,有效提高語文綜合能力。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進步,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構建語文知識體系,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促進知識的理解,在解決問題時能快速調動語文知識體系中的知識,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二、運用有效教學策略,發展學生語文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很多中職學生認為學習語文知識對自己的用處不大,他們只要學好專業課知識就行了,這種錯誤的想法阻礙了學生語文思維的發展和語文能力的提高。針對此情況,在教學中,教師要把語文教學和專業課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的重要作用,使他們對語文知識產生興趣,在不斷提高語文綜合能力發展的同時,使他們的專業知識能力也不斷獲得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教學設計的改進,在結合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還要及時收集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針對學生的情況對教學進行設計,使課堂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他們的語文思維。
(一)提高語文教學的實用性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記憶和掌握的語文知識只是死記硬背,缺乏對知識的運用。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中突出語文教學的實用性,使學生能感受到學習語文對自己的幫助和促進,使他們充滿興趣地探究欲望知識。由于大部分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比較差,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從學生的情況考慮,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使他們逐步建立起探究語文知識的信心,并在不斷取得進步的過程中對語文知識感興趣。
(二)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進行積極的互動交流,才能有效實現教師對學生的引導,才能讓教師從交流過程中掌握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使課堂教學設計能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提高教學效率的提高。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教師進行灌輸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應當實時互動,融為一體,上課不應當只是埋頭默念或者獨自板書。師生應該一起來探討和思索課程中的問題,在課堂上步調保持一致,通過積極探討來激發學生的語文思維,使他們能從多方面來分析語文知識,有效掌握課堂學習的內容。教師了解和掌握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在互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加深對學生的了解,促進語文課堂的有效開展。
(三)多種教學情境激活學生語文思維
課堂上采用一本教科書、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教學手段已經顯得陳舊。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可以采用討論式、啟發式、情景式、自主式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需要進行運用,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主動求知欲,力求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體會學習的快樂。另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感受,聲音和視覺的刺激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三、結語
1.1通過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的洞察能力
行動導向教學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教學法強調通過使用具體案例,并對其進行詳細的情景描述,引導學生針對該情景發表個人看法的一種教學方式,它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而且,該教學法的使用并不看重學生個人看法的正確與否,而是強調說出個人看法之前的思考過程,這與以往語文教學時常應用到的舉例證明不同,舉例證明只能讓學生對語文知識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被動接受教師要傳遞的信息和觀點,屬于一種灌輸性教學方法,而案例教學則不然,它主張讓學生自發地對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并與他人共同探討,從案例中表明自己的觀點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一個優秀的案例能真實地還原實際情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感同身受地融入情景當中,自覺地沉浸在案例所營造的氛圍中,體驗角色,并將自己當成案例中的主角,積極地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本人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組織學生對《我的母親》這一課的作業《歷史上偉大母親的故事》)展開討論,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得收集與之有關的案例和材料,并以文字的方式進行敘述,最后再與其他同學共同討論,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有了顯著的提升。
2.2通過角色扮演,培養學生的辨析能力
角色扮演法主要應用在小說類型的課文中,該方法能夠指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融入課本描述的情景中,切身體會角色的內心情感變化,提高學生求知欲和想象力。這種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的情感變得更加飽滿、豐富,情緒和精神都達到最佳的狀態,有利于加深對課文的探究和認識,比如,在學習《雷雨》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扮演文中的各個角色,使學生能真正體會文中所描述人物的復雜心理。此外,角色扮演還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所扮演角色的印象,對課本知識的記憶也比較老路,當類似場景再次出現時,就懂得如何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應付和處理了。與以往語文教學方法相比而言,該方法的應用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強化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
2結語
1.實踐性
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語文教學忽視將語文融入生活,語文教學模式的改革更傾向于將語文與生活結合起來,將語文融入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出真知,在做中學,在做中教。概況而言,就是讓學生在綜合性活動中,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學習探究,主動自主學習,并學會與他人合作,在實踐操作交流中學習語文,探索語文。
2.職業性
中職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個體,有責任和義務為其更好地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通過綜合性活動,能為學生更好地步入社會創造條件?!罢Z文綜合性活動”是學生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一個良好的機會,一個良好的平臺。因此,在綜合性活動中,要滲透職業思想和內容,根據專業特點,從本專業以后可能從事的職業實際需要出發,幫助學生更好地將專業知識和職業需求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合作團隊精神,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建立正確的職業思想,培養職業理想和情感,為中職生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中職語文綜合性活動開展的要點
中職語文綜合性活動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因此,依據教育改革的精神,綜合性活動的開展必須得到學校的支持、教師的投入、學生的參與,而且三者必須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要開展好語文綜合性活動,學校、教師、學生三者都需要從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重視綜合性活動前的設計和準備
要開展好語文綜合性活動,就要有充分的活動設計和準備,主要包括活動設計、前期準備和課堂展示。活動設計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地積極地設計活動內容、目標等。前期準備主要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物質、精神兩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為完成預設的目標而做出努力,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式進行。課堂展示主要是對活動成果的展示,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交流經驗和感想及展示活動的成果。前期活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發現討論可開展活動的因素,調動學生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并討論活動的內容,再進一步進行分工合作,最后學生和教師共同進行活動內容,展開活動。第二階段主要是通過實踐活動,收集材料數據,然后整理材料數據,再對材料進行整理整合。第三階段是展示交流環節,讓學生通過PPT、實物、錄像、音頻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展示活動成果,并與教師和其他學生交流感想和經驗。
2.注重綜合性活動過程的組織和實施
充分的準備和展示交流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但活動的組織和實施是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活動實現預設目標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非常注重這一環節。好的活動設計必須有完善的組織和實施才能落實,沒有落實的設計和前期準備,只能是紙上談兵、空口說白話。所以,教師在組織和指導觀察過程中一定不能掉以輕心,要觀察指導每一個學生的活動動態,并結合實際情況,適時指導,既要保證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中心地位,又要負起支持者、觀察者、引導者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教師在活動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學生應該積極地相互配合,有計劃地進行活動。
3.注重綜合性活動的反饋交流總結
正因為中職語文教學存在諸多弊端,所以對語文課程的改革從沒有停止,新大綱所增設的綜合實踐活動,猶如一劑良方,給中職學校尤其是面臨就業的中職學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對改變整個教條式的語文教學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以課本為依托,以學生直接經驗以及自身生活、社會生活和相關職業活動為基礎,以學生自主學習、直接體驗和探究學習為基本方式,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培養語文綜合應用能力為目標的語文情境活動。它以“實踐、創新、發展”為主線,把學生校內學習與校外生活及其需要的興趣緊密結合,它重在學科內外的聯系、重在學習過程,注重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能較好地整合知識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和團隊精神等等,使學生通過綜合性、開放性實踐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協調發展和語文綜合素養的整體提高。針對以上的理解,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中職語文課程中起著改變語文教學課堂的重要啟發作用,是讓語文走出課堂的真正嘗試。
2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中職語文課堂中的運用
語文一直以來承擔著傳承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任,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學科。語文貼近生活,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領略大千世界的美好,去思考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能很好的完成這個任務,使這些目標的實現不再是空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能整合各方面教學資源,需要學生搜集資料,進行現場采集,有時還要配合音畫效果,最后呈現在課堂上的是一個集音、畫、聲于一體的生動的過程,這不是單靠教師就能完成的,而且教師也不可能一人去做所有的事情,所以對于有些想省事,喜歡自己親力親為進行灌輸教學的教師,是個很大的挑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必須整體參與,所需的資料量大,而且課堂形式不拘泥于一種,目標明確,以鍛煉能力為先,教師放下了升學的包袱,著重去探索完成活動的形式,活動的準備,活動成果的呈現,對于促進語文教師的成長有著不可小覷的積極作用。我在一次信息化教學的活動中聽過一位老師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課堂完全交給了學生,教師只是做必要的銜接和總結評價,學生從課堂準備,到課堂展現甚至到活動評價,都遠遠超過了教師先前的預設目標。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性高,教學效果顯而易見。
3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對中職學生的影響
中等職業學校要實現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專業技能型人才的目標,文化基礎課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中職語文教材改革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基本素質。
(一)重視培養少數民族中職生的閱讀能力
讀懂漢語的能力是通過經常讀、大量讀的練習培養出來的。在漢語課堂教學中,就是要讓學生讀準課文、讀通課文、讀熟課文。借助課文這個工具,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在教學中,沒必要用大量時間進行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中心思想等繁瑣分析與講解,更沒有必要讓學生抄寫這些內容,應把這些時間多用來讓學生讀書。在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各種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中。如采用富有感染力與形象性的語言,創設情境,增強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使學生從美的語言情感中感覺到語言與內容相統一,產生心靈的共震,激發探究思維的生成。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師生、生生互動的情況,因勢利導,創造性地引導教學過程。
(二)加強課外閱讀,培養寫作興趣
由于少數民族學生閱讀面窄,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經常開展一些讀課外書的活動。一味的課堂知識學習,會使學生感到疲憊,閱讀可以有效的緩解學生的疲憊感,同時又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強學生的寫作積累。中職生思想已經較為成熟,迫切希望了解更多跟新的知識,加上課業的繁重,迫切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放松。閱讀就是這樣一種既可以學習知識,又可以放松精神的方法,教師可以選取適合于學生年齡段的數目推薦給學生,引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也可以利用作文課的時間,選擇優秀美文讓學生閱讀,并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并讓學生互相評價。這樣的教學方法既讓學生覺得新奇——可以讀感興趣的課外讀物,可以和別的同學互相評價、互通有無;又讓學生在閱讀中增長了見識,培養的寫作的興趣。
二、職業語文能力的培養
少數民族中職語文教材的開發要重視突出職教特色,職業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即它是就業教育,學生的學習要滿足學生未來職業崗位的實際需求,教材的設計應在以下幾方面加以考慮。
(一)教材的職業化特色
教材的職業化應該在保證課文質量的同時,力求突出職教特色和專業特色。首先,普適性教材的選編旨在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在選用此類教材時除注重語文知識能力的訓練外,還要注重加強人文性,注重對職業活動中必備的精神品質其次是專業性教材,要體現專業特點,在語文課中滲透專業思想,這種專業性教材的選編在中職語文教學改革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以能力的訓練與形成為目標,實現教材的綜合化、模塊化建設
中職學校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涯中遇到的問題更實際、更復雜、更具綜合性,教材內容更要接近職業生活和社會實際。語文的學習僅僅考慮識字、閱讀、寫作、口語等學科能力的培養是不夠的,還應當給各專業學生以相應的專業語文素質教育。語文基礎知識部分以人文社會為主要綜合內容,應用語文和文學鑒賞部分以相關專業為綜合內容。以較寬厚的語文學科理論知識、體現能力訓練與形成的主體教材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打基礎;以學習專業知識、掌握職業技能為主要功能的輔助教材滿足學生適應未來職業崗位和終身學習的需要。
1.寫作方面:提倡實用性寫作,培養從業技能,不過高要求創作性寫作
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但是,中職教育以專業技能訓練為主業,語文等文化課教學是副業,副業應該為主業服務。因此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時候,中職語文教學應從學生的專業課程的角度,開設相近的應用文體寫作課程。
2.口語交際方面:加強具有職業背景和導向的聽說練習
由于許多少數民族中職生初中語文的基礎不好,致使語文學習興趣缺失,聽說能力普遍低下,面對這種狀況,簡單介紹聽說的基本知識,介紹交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幾乎無法進一步提高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口語交際能力。中職語文教學必須對學生加強以專業知識為內容的聽說能力訓練:(1)認真傾聽是美德,培養學生認真專注的傾聽別人的講話的習慣,這不僅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理解能力,更能夠使學生上課認真聽講,專心學習,全面提高學習成績;(2)以學生的專業知識為內容,結合專業設置情境,進行聽說訓練學生用熟悉的材料練習聽說能力,會感到有話可說,有話會說,心理優勢增強,膽子增大,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又對學生的專業學習有極大的幫助,可謂一舉兩得。
三、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的滲透
少數民族語文教育要關注各民族語言、風俗習慣、和經濟文化,以喚起學生的親切感和認同感,提高學習的興趣。
(一)教材改革應重視地域性
地域性是人們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下,世代耕耘經營、創造、演變的結果。地域性一旦形成,就會影響當地人的生產和生活,使其深深烙上當地地域環境特征的印記。地域性通過社會生活、物質生活來影響教育,而且還通過地域文化心理給語文教育以重大影響。自然環境對一個民族的內部生活、文化形成和各民族之間的交往的性質都會產生影響。同一民族的人們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質、特有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特有的價值觀念等等。生活于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而這一切都會影響語文教材的內容與形式。語文教材改革應當充分考慮到當地的地域性,這是理解語文教育差異及多元性特點的前提。少數民族地區的地域環境、自然條件、季節氣候、自然資源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民俗禮儀、文化水平、風土人情等都是語文課程資源。少數民族比任何一個外來者都更加熟悉自己的發展限制、發展潛力及發展機會,如果在語文教育中,注意關注這些因素,勢必會極大地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極大地促進語文教材改革的發展。
(二)語文教材的民族性應得到適度體現
語文教育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語文教材改革發展中應體現適度的民族性,語文教育應強調民族性,突出語文教育的民族特色,特別是應充分吸收各民族的民族民間文化。
語文教材應體現適度的民族性,也就是說學校語文教育除了要包含主流文化知識和人文精神的內容之外,還應努力尋求各民族優秀民族文化與民間文學教育的切合點,注意對各民族文學中的優秀成果的吸納和整合。少數民族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體現著民族文化的積極方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健康的精神方向,能夠鼓舞人們,同時這些東西與各民族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具有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歷史繼承性。所以,在學校語文課程內容的構建中應給予其充分的重視,將這些成果引進學校、引入課堂,讓學生廣泛參與到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活動中來,從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比如,將各民族民間工藝作為職業技術教育的內容之一,可以使學生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這既適應了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又能使學生的學習被社會認可。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中,有不少著名的民間藝術,如白族的扎染,苗族的蠟染,壯、傣族的織錦,阿昌族的刀具、銀飾等,都是蜚聲海內外的。將這些工藝作為民族教育中的職業教育的內容,既能發揚民族文化,又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還能使學生學到一門技術,極易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不論是等少數民族學生,還是漢族學生,對異族文化都有濃厚的興趣,所以,語文教材民族性的適當體現不能狹隘地只針對本民族學生,而是應該讓各民族學生都有接觸其它民族文學的機會。應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各少數民族要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漢族也要吸收各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并且各少數民族之間也要不斷地進行交流和學習,這樣才能不斷推進各民族走向繁榮富強的發展道路。所以,語文教材改革應特別重視地域性,同時體現適度的民族性。
四、教材改革中應把握的尺度
中職文化課教學課時有限,少數民族學生基礎差,目前的語文教材在內容總量上已基本達到飽和狀態,有相當數量的教師感到完成教材內容的教學有困難。控制內容總量,降低知識難度并不是降低中職文化課教學的整體水平,而是在教材的編排上控制容量,注重質量的提高。一方面精選學生終生學習必備的知識和職業生活必需的有關的內容,使課文成為學習的范例而非要掌握的內容,強調單元主旨,引導教師使用單元教學法等新教法。另一方面適當降低知識難度,以必需與夠用為原則,摒棄那些與中職生實際需要關系不大的語言學、文字學、詞匯學、語法學、修辭學文章學知識,保留對中職生語文能力提高確實有用的內容。
1.1根據所教的專業合理調整教學內容
中職語文教學與普通語文教學的不同之處在于除了基礎模塊之外,還包括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而中職語文教材并未根據專業這項不同的教學內容來設置安排,因此這種“統一式”的教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無法突出學生的專業內容。因此老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學會適當的取舍,對于不符合本專業學生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中職語文教學的重點是突出專業的特色,在平時的課堂當中老師應注意著重突出這一點,以實用為主對于教材中不合理的設計可以直接跳過并加入自己根據學生專業安排的新內容。中職教育所涉及到的專業過于廣泛,教育部門所制定的教材難以協調所有專業,因此老師的自主靈活性應適當的發揮,保證語文課堂的實用性和專業性。
1.2以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以老師作為學習的中心,學生根據老師的教學方式進行學習,跟隨老師的步伐。這樣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限制了學生的發展,而這也是語文教育無法實現與專業相結合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須強調學生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教學。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學生選擇專業的依據,學生為了在社會上生存和發展,必須激發自己的潛能,找準自己的方向。而老師就應該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活動,真正實現教學與專業的結合。
1.3重視中職語文教學的作用
目前教育發展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語文不受到重視,不論是在普通教育當中還是在職業教育當中,而這種現象的存在為語文教學與專業相結合的道路又增添了一道障礙。拋開普通教育不說,中職教育的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學會一技之長,能夠將自己的專業運用到生活中,因此語文教學的作用是其他的學科所無法替代的,社會的發展和實踐的證明語文是幫助學生走向社會,學會與人溝通交流的橋梁和紐帶。而要提高語文的教學地位,需要學校和老師的共同努力,將語文作為教學的重點目標,從行動上讓學生加強對語文的重視,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學會與人溝通交流的基本能力,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2.中職語文教學與專業相結合的意義
2.1實現職教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與普通教育當中著重培養基礎知識和能力相比,職業教育更具有專業性和實用性。而通過語文教學與專業的結合,能夠幫助學生盡快的適應社會,構建清晰明了的知識框架,今后一旦走入社會能夠學有所用,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目前的教育體制而言,理論與實踐完全脫軌,學生空有一身豐富的理論知識,卻沒有動手的能力,這樣的“書呆子”在今后的社會發展中注定將要被淘汰。而如果實現了語文教學與專業的結合,可以幫助學生實現自身的綜合發展,成為實用型的人才。
2.2推動教育改革的發展,提高職教的地位
在我國的教育制度當中,職教一直不受重視,關鍵原因之一在于與普通教育相比較,職教所培養出來的真正的人才比較少。因此職教的地位比較低。而若想改變這種局面首先就必須發揮職教對社會的作用,培養出真正的人才。通過教學與專業的結合,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進而推動職業教育走上正軌,提高職業教育在教育體制中的地位。就目前而言,想要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并駕齊驅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努力逐漸改變人們對職教的看法,讓其真正發揮作用。
2.3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人才儲備
[關鍵詞]人文教育;中職政治;教學
一、人文教育的內涵
人文教育的實質是人性教育,旨在促進受教育者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的實現,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通過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達到人性境界的提升: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會,還要善待自然,充分理解人生的意義,并把人生意義升華和社會價值實現統一起來,具體表現為追求自己的身心健康、人格完美、與他人和環境和諧相處、為社會與人類服務的崇高理想。把人文教育視為人性教育,首先是指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性,即使人先“成人”,再“成才”,而不是“成器”。關于“成人”的教育有著不同的要求:最低要求是使人成為人;較高要求是使人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和諧之人;最高要求是使人成為一個完美之人,這當然是一種理想追求。人性中有善也有惡,還有境界高低的不同,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脫離只講物質不講精神的低級趣味,棄惡揚善,做一個高尚之人,不斷走向完美。隨著教育的專業化發展及人們求職生存的需要,加上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在教育中的盛行,“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為時尚,人們逐漸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靈魂。我們應當把被肢解成專業教育與“人”的教育兩部分的教育整合起來,堅持以人為本,把“人”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靈魂貫穿于教育的始終,否則我們的專業教育很難成功,因為不會做人,做事也不會長遠。學會做人與做事都是教育的目的,缺一不可,學會做人更是做事的基礎。究根到底,人文教育教人“做人”,專業教育教人“做事”,只有把兩種教育結合起來,才會教育出完整的人,才能造就幸福的個人人生與和諧的人類社會。把人文教育視為人性教育,其次是指教育目的的達成過程應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要符合人的身心特點。它是通過文化知識的滋養、文化氛圍的陶冶和人生實踐的體驗而達成的。知識學習是人文教育的基本內容,起著基礎作用,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人文教育涉及人類文化的知識領域非常廣,不僅限于人文學科,而且包括人類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里所沉淀的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與認識自我的思想精華,人們可以從中受到智慧的啟迪與心靈的撞擊,而且所有這些,都要透過其層層外殼而深入內核去吸取其中的精神養分。所以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的教學都包含著人文教育,其中,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等人文類學科的人文教育作用更為直接,更為凸顯,應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不管哪種知識的學習,都是為完善人的,都要把做人與做事統一起來。知識的學習方法與過程必須符合人的智力技能發展與精神境界提升的規律,死記硬背人文知識絕非人文教育之道,因為這樣獲得的知識不能激發人的情感,從而不能內化為信念,所以就談不上人文精神的形成及外化行動。
二、中職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中職生進入社會后,既要為企業服務,也要對社會負責,這兩個角色都離不開一定的人文精神。作為企業員工,不僅需要較強的專業技能與語言溝通能力,還需要較強的敬業精神、協作精神等;作為社會公民則需要融洽的社會關系,愛國守法、誠實守信、具有社會公德是對社會公民的基本要求。企業和社會的這些要求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文精神之上。如果中職教育只重視對學生進行專業性和技術性教育,忽視對中職生的人文教育,就使得中職生走入社會后,只會在工作崗位上操作機器,并沒有成長為完善的人。沒有完善人格的中職生,就沒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覺悟能力,就不會有強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對社會的貢獻也將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會影響到他個人的生活幸福??傊?,對中職生實行專業教育的同時加強人文教育,關系到個人工作生活的順暢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中職政治教學中的人文教育
中職人文教育需通過多途徑、多方面的努力來開展,如校園環境氛圍的熏陶、第二課堂活動的實踐體驗,政治教學則是中職人文教育的主陣地。因為政治是重要的中職德育課程,中職政治教材如《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等都屬于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綜合性強,所涉知識面廣。這些學科所包含的人文知識是人文教育的基礎內容,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沒有人文知識的學習,人文教育就是空談,無所依附。政治教學所包含的人文知識很重要,但這些人文知識的傳授方法更重要。要提高中職政治教學中人文教育的實效性,首先就應改變我國現行“填鴨式”的政治教學方法。經過多年的中職政治教學,我摸索出幾個有效的政治教學原則與方法來滲透人文教育。(一)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注重身教。俗話說“親其師,則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有效教學的前提與保障。老師注意自身言行,時刻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來要求自己,心懷對學生的關愛與賞識,追求師生之間的平等、民主有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特別要注意幫助中職生從中考的失利中重建信心,加強對他們學習方法的引導,使他們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進行專業學習,迎接美好的就業前景。老師的自律與寬容、尊重與關愛對學生都是最為直接、最為深刻的人文教育。(二)堅持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地位。課堂的主體應是學生,老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問題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都能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意識,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索熱情。(三)開設課前三分鐘的學生演講活動。課前三分鐘讓一個學生上臺自選題材來演講,講故事或新聞、闡述名言、分享自身經歷或心里話等,雖然時間短,但可達到多方面的人文教育效果。如,增強老師對學生及學生對學生的了解,增長學生的見聞與時事感,提高學生的選擇能力與是非判斷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儀態禮節修養,還能融洽課堂氣氛和調動學習興趣。(四)創設啟迪思維、引發興趣的課堂導入。好的導入是課堂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應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又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或興趣,為知識的學習打下心理基礎,讓學生樂于學習。如,案例分析導入、故事導入、音樂導入、生活情景導入等都能為知識的學習營造積極、輕松的心理氛圍。(五)運用多媒體等多種現代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視聽感受。多媒體集文字、圖像、聲音等各種信息為一體,有著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有利于教學內容的豐富、生動,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心情感,從而取得更好的人文教育效果。(六)實行理論聯系實際的專題教學。理論聯系實際是各學科都應遵循的基本教學原則,體現著知識學以致用的目的性和化抽象為具體的認知要求。理論聯系實際對政治教學尤為重要。因為通過政治教學所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人文精神對學生的生活有著根本性和全面性的影響,而政治理論又較枯燥,只有理論聯系實際,通過生動、具體的生活圖景來闡述理論,挖掘理論對現實的指導運用作用,學生才能體會到生活時事與歷史風云其實都內含著政治理論依據,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對政治學習的興趣和對現實生活的關注。采用專題教學是把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的有效方式。專題教學是在對教材內容全面、系統把握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特點和社會需要,以問題為導向,將教材知識點用專題的形式貫穿起來,重在每個專題內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對學生思想困惑問題的回答,因為它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所以更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作者:譚素桂 胡星星 單位:湖南省婁底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