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5 15:34:39
序論:在您撰寫數學課前預習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課前預習是數學學習中重要環節,在預習過程中要注重導學單的設計,在興趣培養、內容設計、方法指導、效果評價上下功夫提高學生預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課前預習有效性策略
古人講究“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缎抡n標》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目標提出。預習在整個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講課要備課,學生上課也要備學,這就是預習。《現代漢語詞典》這樣解釋預習:“學生預先自學將要聽講的功課?!憋@然,預習是學生主動的課前學習行為。我校開展的“以學定教生本課堂模式”探索也對學生的課前預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主要任務是復習、鞏固有關的舊知識,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難點,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也為老師的以學定教提供依據和參考。
可是,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嘗試后,我發現學生的課前預習雖然每天都在進行著,但是收效甚微,沒有達到預習的真正目的,是“偽預習”。那么,怎樣使學生的預習有效呢?我這個學期在班級針對預習出現的問題開展實踐,著力于探索出提高學生預習有效性的策略。
課前預習,是學生在課堂學習前對要學的知識有個大體了解,找疑點,提問題,然后帶著問題聽課,通過課堂上的討論,學習掌握新知。預習有利于提高學習能力和養成自學的習慣,所以它是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一環。
我所面對的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處在第二學段,我注意到現行三年級教材結論性的東西越來越少,啟發性的語言越來越多,留給學生的空間越來越大,這些優勢都有利于學生課前預習。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連貫性,預習內容是所學新知識的先導和基礎,所學知識是它的延伸和發展。通過預習活動,學生可熟悉、掌握一些舊有的知識,初步認識知識的構架和網絡,為完成由舊到新、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的知識遷移奠定基礎。所以預習單的設計尤為重要
預習單設計要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找到知識的連接點,切合學生的見聞、理解、情感和思維。通過預習,教師應了解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是怎樣學會的,還有哪些疑問,切實體現預習的效能。
一、 預習興趣培養。
(一)設計難易適度形式多樣的預習單。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漸進的方法,讓學生都能自主進行預習,逐步提高學生預習的能力,引發學生預習的興趣。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統計》這部分內容要求學生會收集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的數據,對數據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統計表,再依據統計表更好地制定決策提供依據和建議。那么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就要側重于讓學生去收集他感興趣的數據,如讓學生統計自己感興趣的同學們的身高、體重或愛吃的水果、喜歡的學習科目等。要求自己做出數據統計圖(表)等。里有導學單幫助學生經歷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描述和分析統計結果。然后到課堂上來和老師同學交流,在課堂上老師著重教學的是怎樣制表和分析數據。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體驗,設計具體的操作活動,幫助學生去體驗,給學生創設探索和猜測的空間,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幫助學生把握平均數的意義和特點,結合現實背景的問題情景,幫助學生把握平均數的意義,通過實例,加深對平均數特點的理解,重視對平均數的實際應用,充分提供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空間,整合知識內容,重視統計與其他知識的聯系,統計與計算的結合,統計與圖形的結合統計與實踐活動的結合。再如:在教學方向與位置這個單元中《簡單的路線圖》一課的預習單時,設計一個綜合實踐應用,要求學生邀請家長參與完成從家庭到學?;蚱渌攸c的路線圖,并描述路線圖。學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課前預習作業,在課前已經思考了相關的問題,在課堂新授時只要教師稍稍點撥,大部分學生就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F象背后的規律學生自然就能獨立概括,思維就不會停留于表面,教師就可以充分為學生進行思維的深層引領。將探索規律滲透到各部分內容之中,把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作為探索規律的主要學習形式,注意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課前預習影響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的變化:(課前預習作業指導下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師點撥合作交流教師點撥總結提升。
(二)設計帶有競爭的預習單。如教學《游戲的公平性》時,課前預習設計是:(1)仔細觀察書中的主題圖,然后根據教科書中的要求和父母合作做一做,設計一個表格并作好記錄。(2)什么是游戲的公平?怎樣設計游戲規則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過不公平的游戲了嗎?怎樣修改就公平了?比一比哪個小組的游戲設計的最公平合理
在預習中采用適當的競賽,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
學生只有對預習有興趣,才能使預習活動成為學生自覺地行動。在學生初步樹立起預習意識的同時,教師應加強學生預習的興趣培養。
再如 “找規律”課前預習:仔細看書中的主題圖,用你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你從圖中都有些什么,它們的數量分別是多少?你能發現哪些數量之間有關系?你能從中找到規律嗎?你能設計一個有規律的圖案嗎?比一比哪個小組設計的最漂亮,應用的規律最有創意。
學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課前預習作業,在課前已經思考了相關的問題,在課堂新授時只要教師稍稍點撥,大部分學生就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F象背后的規律學生自然就能獨立概括,思維就不會停留于表面,教師就可以充分為學生進行思維的深層引領。將探索規律滲透到各部分內容之中,把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作為探索規律的主要學習形式,注意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課前預習影響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的變化:(課前預習作業指導下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師點撥合作交流教師點撥總結提升。
二、 預習內容設計。
(1)設計預習單要目標明確。不僅停留在一些具體的知識上,還應對“能力”“情感”“經驗”等方面目標提出明確要求。不同年級的學生預習要求不同,如:低年級學生側重于在游戲中進行預習,注重預習興趣和預習習慣的養成;中高年級
學生重數學思維訓練,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2)設計預習單要內容具體。每課時前要給學生以“預習提示”,如:你將要學習什么知識?在預習中你了解哪些知識?你有哪些不會的知識,有什么問題?等。指導學生按預習提示,結合已學到的方法去進行預習,這樣從低到高循序漸進地培養預習能力和習慣。不同的學習內容,預習作業也有差異,指導預習也要因材而異。概念型內容可采用閱讀理解的方法進行預習,計算型內容可采用嘗試練習的方法進行預習,空間圖形內容則可采用實驗操作的方法進行預習。如:教學“空間和圖形這部分內容要求學生得有比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而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更有利于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布置的預習任務就要側重于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觀察思考,通過自主探索,逐步認識簡單圖形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位置關系,學生只要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觀察,就能不斷的生成新知,經過老師的適當點撥以及在和學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在教學平行和相交中的認識平行時,預習單布置的預習任務是:拿兩根小棒,從高處落下,觀察落下后兩個小棒的位置關系,如果不小心把其中的一根小棒落到地上,那么桌面上的小棒和地面上的小棒又是怎樣的關系?你仔細閱讀書中的知識,然后把你的疑惑提出來。在課堂上,首先用兩根小棒演示了一遍,小棒都落在桌面上,這兩個小棒是什么關系呢?你能說說你昨天在家演示時碰到的情況嗎?由于經過了預習,學生能較快的弄清在同一個平面內是什么意思,弄清怎樣的兩條直線是互相平行的,而本節課的重點就在怎樣畫平行線。
(3)設計預習單要逐層推進。學生個體存在差異,設計預習作業要注意層次性,使不同的學生通過預習都能得到不同的收獲。如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預習設計:a、這節課要學習什么內容?b、你理解什么是面嗎?能舉例表示嗎?c、請你認真閱讀課本了解面積單位有哪些,再動手制作出10個邊長為一厘米的小正方形和5個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d、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表面大約是1平方厘米?有哪些物體的表面大約是1平方分米?有哪些物體的表面大約是1平方米?e、 在預習中,你有哪些疑問?學生在預習中,根據問題提綱逐層深入,達到力所能及的目標。
三、 預習方法指導。
在預習中,教師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預習。我在尋找解決預習有效性的策略過程中,學習到了
“四步”預習法,我在班級嘗試推廣收到較好效果。
一讀:要求學生讀課本,了解將要學習什么,從教材的情境圖中發現數學信息,試著回答教材中提出的問題,從整體上了解新知,讀懂教材上的結論,把重要的概念、結論畫出來。
二思:讓學生思考例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想新授知識與哪些舊知識有聯系,有怎樣的聯系。例如預習小數的大小比較知識后,學生感知到小數大小的比較與整數大小比較有聯系。又如指導預習“積的變化規律”,讓學生思考怎樣驗證這一規律,回想這一規律以前運用過嗎?通過系列思考,發揮預習功能。
三練:學生經過預習,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數學知識。做練習或解決簡單的問題,可以檢驗預習效果。這樣既能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又能讓教師發現學生較集中的問題,以便課堂教學時抓住重、難點。
四問:預習時,要求學生提出問題,所提問題可以是在“讀、思、練”過程中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是學生由將學習內容引發的疑問。在預習中不斷引導學生質疑,引發對新問題的思考,使學生感知到問題的存在,逐步形成問題意識。
預習指導要注重過程,讓學生在預習中達成對問題“感性——理性”或“理性——理性”的提升。
四、 預習效果評價。
預習是學生個人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個體活動。在預習中,每個個體都形成了自己不同的感悟,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有啟發性的討論模式,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并給予學生展示表現的機會。
論文摘要:新加坡中學數學教師教育課程具有6個特點:中學數學教師培養模式的高層次化;課程設置系列化、綜合化、專題化;突出與中學數學教育的接軌;強調理論和實踐的整合;教育類課程比例高,教學實踐課時足;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其先進的經驗對于我們構建數學教育類課程體系的基本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以及基本的課程體系框架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
當前,教師專業化已成為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潮流。具體到數學學科,數學教師的專業化就是指按照專業化的標準,教師的數學教育專業理念、專業知識素養、專業技能、專業精神、專業情感等不斷增強和完善的過程。“師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師專業化問題”,教師專業化的關鍵是體現教師專業特色的課程設置問題。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和師范畢業生就業競爭的空前激烈,教師職業對數學教師雙專業性的要求更高。而在亞洲各國中,新加坡數學教師職前教育無疑很具特色。
1新加坡中學數學教師教育及課程體系
1.1中學數學教師培養模式的高層次化
隨著問題解決在國際數學教育界的廣泛認可與重視,以及“現實數學”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的興起,新加坡中學數學的課程內容、基礎教育目標、教育理念得到不斷更新和發展,數學教師教育模式及其課程設置近年來多次進行調整和改革。中學數學教師的培養已從本科教育學士,發展成為“中等教育研究生文憑”(ThepostgraduateDiplomainEducation(secondary)PGDE(s)),層次較高。即培養模式呈多元化并向高層次發展。中等數學教育專業研究生招收立志從事中學數學教育、非教育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第五年專攻教師教育專業,重點是進行數學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這類似于美國的“4+1”培養模式。
1.2中學數學教師培養的多樣化與綜合化
采用PGDE(S)這種一枝獨秀的培養模式說明新加坡對中學數學教師的資格要求很高。要想成為一名中學數學教師,除了具備扎實的數學功底,還必須專攻一年的數學教育專業以獲得中等數學教育研究生文憑。而且,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視學科的綜合化趨勢,本科階段要求研修兩門專業,對來自不同專業并且申請獲準進入PGDE(S)培養項目的本科畢業生,教育部將依據他們在本科階段的主輔修專業背景實施雙科教育,以便他們能執教數學和其它一門中學課程。這種高起點,寬口徑的培養模式,從學術性和師范性兩個方面保證了中學數學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育質量。
1.3課程設置與分析
從橫向上看,新加坡中學數學教師教育課程由核心課程、限定選修課和自由選修課3類構成;而從縱向上看,它又由教育研究、課程研究、教育實踐、語言與書寫技能四個系列組成。每個系列下又分若干專題。
教育研究系列是所有師范生的公共課,含有教學設計、學生發展與學習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學與課堂管理四門核心課程。選修課程則內容豐富,主要開設有:學法指導、學習動機與心理學、教與學的評價、教學設計與計算機應用、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的理解與教學、有效思維與學習的策略、對天才學生的理解與幫助、危機處理等二十多門限定選修課,以及IT在教學和評價中的應用、激勵學生的學習與思考、作為一名教師意味著什么等14門專題性任選課。這些課程的開設旨在開拓師范生的視野,豐富其教育教學理論知識。
“課程研究系列則由兩門執教學科的課程與教學研究組成。其中數學課程與教學研究要求必修數學教師必備的數學基礎、數學的教與學1、數學的教與學2三門核心課程”。特別地,數學基礎旨在強化師范生對所教中學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并且以自學和研究中學數學的方式完成,不占學分,但是作為必修課,期末需通過一個與中學數學國家級考試對應的測驗。
從課程內容的主體結構不難發現,數學的教與學1—2是建立在現代認知心理學基礎之上,并集數學學習論、課程論、方法論于一體的高度綜合化課程,其課程理念隨著數學教育理論的發展,已從2O世紀80年代初過于關注教育心理學知識的學習,發展為90年代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與反思并重,并在理論的學習掌握、內容選取、教學策略方法的應用與實踐時間的分配等方面做了較大的調整與改革。
其中,教與學1包括中學數學的教育目的,中學數學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結構,數學概念的形成及學習原理,數學思維策略、問題解決與數學交流,課堂教學設計與IT技術應用等理論性專題。課程主題則由圍繞中學數學大綱中的具體課程課題開展的學習困難診斷及教學設計和分析等實踐性專題構成,以引導師范生們在中學數學課程所涉及的算術、代數、測量與幾何、函數與圖形、概率與統計、三角、集合、矩陣、向量、微積分等具體課題中,一一檢驗和考查自身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學習分析和診斷各專題學習中學生的困難,討論與之相應的教學策略以及信息技術手段、教學方式的選擇應用等。特別地,對于中學數學大綱中的核心課題、問題解決與方法策略的教學研究則滲透和貫穿在上述領域的各專題之中。
數學教與學2則為數學教與學I的發展與深化課程,主要由數學教學測量與評價和模擬實習等專題構成。教學方式包括學生上模擬課前與指導教師和小組同學進行的研討,以及模擬課后指導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開展的反思、改進、討論等多樣化活動,目的是促進師范生將理論學習與具體課題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并在實踐中檢驗、反思和改進他們所學理論和在上述專題研討中形成的教學設計與思想,發展他們對教育教學工作內涵、方法、技藝的豐富性、專業性、復雜性、創造性等認識,教學模式由傳授一訓練性向反思型實踐轉變。
教育實踐是新加坡數學教師教育課程中的核心和主要部分,在為期一年的教育研究生計劃中長達1O周,不占學分,由專設的等級進行評定,其中有1周于上學期到中學見習與觀摩,其余9周于下學期在中學全方位的開展教學實踐,并在專業化實踐中學習、反思和成長。
教學語言與書寫技能系列均由選修專題構成,大多不設學分,旨在提升師范生的口語交流能力和溝通、書寫技能。
綜合上述介紹,新加坡中學數學教師培訓課程體系具有以下鮮明特點:
一是課程設置系列化、綜合化、專題化。一方面,重視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關注教師應有的高等、初等數學知識背景;另一方面,特別強調數學教師教育專業課程,突出數學教育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與引領作用,突出教育實踐在教師成長中的重要地位。這種模塊課程設計使每個學生在修業年限內的數學學術水平和教育專業水平都達到較高要求,保障了數學教師教育的雙專業性,也解決了“學術性”與“師范性”之爭的問題。
二是突出研究性教師的培養。PGDE(s)數學教師培養模式的根本性目標不是培養一般的教學型數學教師,它通過對學生數學知識水平的高要求,利用基礎性教育課程和深化拓展性教育課程系列的有機結合,以及廣泛的開展反思、改進、討論、研究的實踐活動,極大地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對數學教育的理解都實現從操作型向概念型轉化,為學生將來向學術型、科研型教師轉化奠定基礎。
三是突出與中學數學教育的接軌。在課程設置上,強化師范生對所教中學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重視對中學數學教材的理解,關注學生解決中學數學問題的能力,立足于中學課堂展開教學研究,緊跟中學數學教育理論的發展趨勢和基礎數學教育改革。這種緊密圍繞中學數學內容及其認知規律、教育目標與教學要求等來建構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現了中學數學教師培養的針對性,有助于提升學生在數學學科與數學教育學科兩個方面的專業知識、能力和水平。
四是強化理論和實踐的整合,注重合作學習與個人反思的作用,重視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反思性意識的培養,教學模式由傳授一訓練型向反思型實踐模式轉變。
五是教育類課程比例高,教學實踐課時足。從整個大學教育學習教育類課程的時數上看,比例上已占總學時的20%,絕對課時遠遠高于其它各國的教學課時。包括模擬實習在內的教學實踐時間充分,考核方式靈活。
六是重視教育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在課程設置上,既有通識性的教育技術選修課程,又設有數學學科專業的多媒體學習模塊,這大大有助于提高學生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的能力,更能從根本上讓學生樹立現代教育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觀念。
2我國普通師范學院數學教育類課程設置的問題
比較中新兩國中學數學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結合普通師范院校數學教師教育培訓中的實際情況,我國的數學教師教育凸顯出以下主要問題:
2.1課程結構單一,課程層次單調,課程形式簡單
長期以來,數學教育課程設置只偏重數學專業課程,忽視教育類課程,除了開設通識性的教育學與心理學,一般只開設數學教學論課程,沒有后續課程,也沒有相關課程的輔助。理論課、學術課偏多,實踐課、實務課極少。學生普遍把它們作為一般的考試課程,違背教師專業能力結構的發展規律,嚴重制約著學生從師任教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也深刻影響著他們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升,以及專業培養目標的落實與達成。
2.2缺乏與中學數學教育的真正接軌
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高師教育更多的是進行膚淺的應對,如開設數學新課程標準學習,或要求教師將新課程理念滲透到《數學教學論》教學中;面對中學數學教材,既沒有相應的中學數學解題研究,也沒有相應的中學數學教材分析研究,更沒有中學數學知識的銜接研究等。單一的《數學教學論》包打天下,缺乏圍繞基礎教育改革、中學數學教學目標、中學數學內容來設計課程的觀念。
2.3理論與實踐脫節,難以真正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即研究者”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內涵。高師院校偏重數學專業課程,忽視教育類課程,教育類課程單一的現象使得教學理論與中學教學實際相脫離,與中學數學教材相割裂。師范生不了解教育理論的用處,不清楚教師講授內容的背景,不了解教育學科內容的實際價值。他對數學與數學教育的理解停留于操作水平上,即使就業后隨著教齡的增長,在數學教學水平提高后,其數學學術功底明顯缺乏后勁,教育科研方面的弱勢就逐漸顯現出來。
2.4教學技能培訓形式化,教學實踐薄弱
高師普遍開設有模擬實習、觀摩見習等技能培訓活動。但由于指導教師的缺乏,不少從未接觸過中學數學教育的高師教師濫竽充數的擔任指導教師,難以有效的開展實踐、反思模式的專題培訓。這樣的培訓更多是一種形式或一個過程。而在教育實習中,由于中學數學教師受到升學率的巨大壓力,不少實習生象征性的上過幾節習題課或講評課,沒有真正的體驗數學概念教學、公式與定理教學、復習課教學等這些典型的數學課。盡管有6—10周不等的實習時間,其真實的實習時間又有幾何呢?而即使在這樣的課時數下,教育類課程所占的比例也僅僅為5%,遠遠低于新加坡。
2.5有計算機技術,無多媒體與數學課程的整合觀念與能力
中新兩國都十分重視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強調將多媒體計算機技術運用于數學教學,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陀^而言,當代師范生計算機技術嫻熟,占有技術優勢。但在學生的課件制作作業和真實的課堂教學環境中,我們不難發現,多數所謂的多媒體與數學課程的整合就是以多媒體代替小黑板,或課件放映代替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與其標榜為一種整合,不如說是一種趕時髦。
3新加坡教師教育課程的啟示
目前,我國的數學教師教育課程的基本結構是普通文化課程、數學專業課程、一般教育學科課程、數學教育學課程、教育技能與實踐課程幾方面的結合。由于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數學教師專業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給予現代教師以嶄新的角色定位。為了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實現高師教育目標,我們必須更新教育觀念,關注師范生的整體專業發展,統整其教學能力結構,培養具有研究能力和富有個性的教師,以確保高師畢業生在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適應未來、創造未來”。借鑒新加坡教師教育的先進經驗,我們提出構建數學教育課程群的指導思想:以現代學習理論、課程理論、教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為依據,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思想和教育部的相關文件為指導,以促進師范生的數學專業化水平為宗旨,以提升師范生的教學能力為核心,立足于對基礎教育改革的適應性和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堅持學術性與師范性的統一,構建新的數學教育類課程群體系。
根據基礎教育的發展需求和高師培養目標,我們以“高師學生教學能力構成”為核心,結合對在校師范生、部分往屆畢業生以及中學數學教師的問卷調查和座談反饋,借鑒新加坡課程改革經驗,并研究分析與思考,構建與實施理論層面、實踐層面、反思層面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的數學教學論課程群體系設置。從理論和觀念上引導學生“入門”,從教學技能和教學能力上促使他們“上路”,從科研意識和思路上幫助他們“開闊眼界”,從而促成培養目標的實現。本課程改革被四川省教育廳確定為重點課改項目。在課程設置上我們關注以下重要因素:(1)數學教師專業化的可持續性——為研究性教師奠定基礎;(2)數學教師的雙專業性——數學知識和數學教育齊頭并進;(3)與中學數學教育的接軌——保證數學教師專業化的針對性;(4)學生就業面試內容——教師數學專業化發展的動力;(5)現代教育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現代數學教師專業化的特色。
在課程設置中我們堅持以下三個基本原則:(1)優化課程結構。在原有只設一門必修數學教學論課程的基礎上,按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任選課和活動課的結構設置課程。增開了面向師范院校數學專業,符合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要求和師范生今后從師任教實際需要的9門選修課程與活動課程。新增的選修課都屬于任意選修課,為學生提供了自己判斷、作出選擇的機會,符合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人文精神。(2)完善課程層次。在原來只有理論層面課程的基礎上,增設了加強學生動手操作、應用實踐,促進鍛煉提高教學能力的應用層面、實踐層面課程。新增的應用、實踐層面課程彌補了過去在知識理論學習和中學教育實習之間缺少的操作應用中介環節,有利于教學能力的形成與培養。(3)豐富課程形式。在原先只偏重學術課程的基礎上,增加的這幾門不同層面的選修課程都主要是偏重應用、實用,側重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改革性實務課程。新增的實務性課程注重貼近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走向,便于師范學生了解基礎數學課程改革,熟悉中學數學教學實際。:
摘要:信息技術進入數學教學是國際發展趨勢,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現代教育技術時,對傳統教學手段來說是一場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具有很多優勢。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的思想、理念、觀念。都跟以往的教學思想、理念、觀念產生了革命式的轉變。
關鍵詞:信息技術 信息交流多元化 基本能力和信息素養 整合的思想、理念、觀念
信息技術進入數學教學是國際發展趨勢,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現代教育技術時,對傳統教學手段來說是一場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具有很多優勢。這優勢是非常明顯的,英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提供適當機會來發展應用信息技術學習數學的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形象的接受更多的知識。法國提出:信息技術要真正整合到數學中去,并聲明這種整合是必要的;德國提到用計算機表示曲線族,用計算機模擬概率,建立程序考察序列等,并開設“信息學”的必修課程。
在我國的教學提綱和目標中也明確提出,信息技術作為科學的發展產物。我們必須盡快的加大利用其功能,有效的提高我們的教學手段。而對于傳統教學手段來說,無論是物質形態的手段,還是智能形態的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續至今,是因為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術不可能簡單地、完全地取代傳統教學手段。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象、不斷創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我們注意兩者不是簡單的混合,而是充分的融合。把兩者融合在 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思想和理念。有了正確的思想理念和觀念作為前提。它的整合才能發生真正的效率。否則變成了華而不實的產物。
一.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的思想.
現代 信息時代是課程教學深化改革的需要 ,是人才培養的需要 ,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它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備了趣味性的特點,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極高的價值。利用信息技術的動畫、圖像、解說、文字、音樂等多種信息,能使學生通過電腦手段,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主動性,能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通過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課件等來豐富初中數學教學的內容;改革的傳統教學形式,構建高度交互的課堂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媒體,使學生在輕松、愉快與和諧的教學環境下獲取知識,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素養,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利用網絡和信息資源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基本理論與教學中的實踐,現代信息技術整合于學科教學的理論基礎和基本要求。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的思想存在這幾點。1、現代信息技術整合于中學數學教學過程是時代的要求和必然趨勢,它將使數學教學手段更加豐富、生動、多樣化;使數學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更加多樣化。 2、使數學教學過程的信息交流多元化,認知方式多元化;為實現數學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的最優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3、如何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教學的整合,它包括基本思想、目標、原則、策略、方式和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模式、數學教學模式以及學生的數學學習模式。4.如何科學、合理、高效、充分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科教學之中,實現培養學生基本能力和信息素養的綜合教育目標,也是我國基礎教育研究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二.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的理念。
加強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的整合,對于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初中數學教學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這就是“課程整合”的核心。充分利用互聯網絡開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的特點,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能滿足個體的需要,使學習具有個性化 ;學習方式要以問題為中心的,以任務來驅動 ;學習過程要有充分的討論交流,協商合作的機會 ;學習是具有創造性和生產性的.學生主動探尋,發現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為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充分突出學生學習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習效率,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課程整合”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施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數學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同時信息技術教育應當培養學生開放的性格、與人合作的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把握未來變化的能力等,要把學生的學習與其今后謀生和發展緊密聯系起來。
在教學結構中,現代信息技術是完成教學目標的手段,在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應注意現代技術手段對落實教學目的要求所起到的作用.將信息技術以工具的形式與課程融合.以促進學生的學習.何數學的“教”與“學”,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的,好的情境對于學生產生良好的情緒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富有激情的講解,生動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可以使學生激情煥發,這是數學課件所不能代替的。既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手段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手段。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主要指的是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絡、校園網和因特網等,它為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環境和廣闊的空間,改變學生在傳統教學過程中的認知程序,從根本上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核心理念。
三.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的觀念。
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關鍵是教師,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又是教學行為改變的前提。一些教師對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學習領會不夠,對于這項改革缺乏積極性,有的教師雖然使用的是新教材、新技術,但是舊的教育思想沒變,“穿新鞋,走老路”,很難真正地做到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一些雖然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但是由于高考、中考指揮棒的約束,給教學改革帶上了枷鎖,使這項教學改革缺乏內動力。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資源具有信息資源開放、跨越時空限制、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傳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點。這就決定了網絡環境下的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全球性、可交流性,學習者對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等。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系統各要素中,使之成為教師的教學工具、學生的認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態、主要的教學媒.數學教學真正達到了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的目的,學生是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學習和提高的,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這種學習使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自己主動建構知識及意義的能力,這正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同時教學設計具有超鏈接功能,可以使學生用多種方式探索同一專題,有利于實現認知的靈活性。同時給予了學生較大的自由度,學習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學習,可以任意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各種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持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實現了真正的個別化學習。
接受知識的方式跟以往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教育的內涵和功能都要做相對應的轉變,教育要從原來的“傳道、授業、解惑”向“知識的繼承、傳播、使用與創新等”的轉變;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與灌輸。教師的角色主要是教學信息資源的設計者、學生學習促進者,教師從前臺走到了后臺。教師的地位受到了挑戰,但是教師在教學當中不可能被計算機或計算機網絡所取代,相反教師在這種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計算機只是一種信息加工和呈現的工具,教師惟一選擇是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和擴大知識面,教學組織者需要跨學科的知識結構,需要教師的群體協作,網絡化的教學設計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是如何制作教學課件、如何把它們組織成為符合教學要求的教學資源形式。
在信息技術引入數學課之后,要想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計算機手段與傳統教學完美的結合顯得十分重要。但不是計算機用的越多就越好,傳統教學的優勢應該保留,如教師的規范示范作用、教師與學生之間富于人情味的及時交流反饋,教師組織起來的探討問題的活躍氛圍等等。理想的教學應該是把教師與信息技術的優勢同時充分發揮出來,把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的思想、理念、觀念都跟以往的教學發生了革命式的轉變。
問題一:多多益善,走入“泛濫成災”的誤區
多媒體技術廣泛而深入地走進小語課堂,對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等產生了巨大影響,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已蔚然成風,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我們常見到這樣的課堂:有的老師根本不從實際教學需要出發,不管學科特點,不論什么類型什么內容的課,整個教學過程成了幻燈片的播放與講解;有的學校大部分課程都排在多媒體教室,學生一天下來少者要聽三四節課的多媒體教學,學生每節課都始終盯著屏幕,仰著脖子當觀眾,語文課幾乎成了錄像放映課,老師成了放映員,也成了鼠標的仆人,教學效果只能適得其反。
【策略】把握學科特點,提高學習效率
北京師范大學王鵬遠教授指出:“不是所有的課都需要用多媒體、網絡……關鍵是看技術用得是否恰到好處?!闭Z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重要的學科特點。語文的教學任務就是要落實好聽、說、讀、寫等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整合強調信息技術服務于語文教學,不能因為在語文科教學中應用了信息技術而抹殺了語文的學科特點。但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固守多多必定益善的錯誤思想,盲目地,不切實際地,加大課件的使用率,加長課件的使用時間,而遠離“語”和“文”兩字,忽略了學科特點。
以下是兩節關于《荷花》一文的教學。
案例一:執教老師在教學時通過課件描繪出一幅幅未開、待開、盛開的荷花動靜結合的美麗畫面,并配極優美的樂曲,同時又展現重點段的內容,學生看畫面聽音樂大聲朗讀文本,學生入情入境體驗,情緒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二:執教老師教學此文前,花了很多工夫,廣泛收集資料并做成了專題學習網頁。學生在網上一會兒欣賞荷葉的風光,一會兒查詢荷花茶的生產工藝,一會兒聽《荷塘月色》……氣氛可真熱鬧。交流時,學生把荷花的生長過程講了半天,唯獨沒有涉及對文本的理解感悟,缺失對語言文字的推敲,感悟不到語言文字的魅力。
案例一的整合過程中結合語文的學科特點,找準整合點。而案例二有意無意間美文賞析課變成了荷花知識課,導致學生丟掉課本,拋棄語言,專心看精美的課件和課文的補充資料,顯然這是違反語文學科的特點,也違背以認識教材為基礎的語文學習規律。
問題二:追求美感,走入“華而不實”的誤區
我們發現部分老師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穎、花哨、動感,加入大量的文字、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等資料,把課件裝點得美不勝收。教師每次點擊鼠標都會發出聲音,產生動畫,導致學生上課時,一味看課件中的圖案和動畫效果,而無暇關心教師的講解和知識點,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感受。更有甚者,其課件中的動畫和聲音跟本課教學內容沒有絲毫的關系,學生如霧里看花,聽者也心煩意亂,這樣大大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更別提對知識點的理解能起到作用。
【策略】明確整合目的,提高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目的是利用多媒體這一輔助手段,更好地解決在傳統教學中不能或難以解決的問題,提高教學效益。這就意味著并不是所有的課型都適合使用信息技術。在小語課堂中,課件的設計和運用要充分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凸顯輔助手段,服務于課堂教學的目的,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材料,強化訓練,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語文能力。
如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教學《一夜的工作》時,整堂課只是在課始時通過課件展示了詩人宋小明的詩歌《你是這樣的人》配上的照片,別無其他。通過老師飽含感情的誦讀,有效渲染課文的情感基調,使學生對有了大體的了解,為學習整篇課文架起了一座橋梁。又在課末,再次借助課始的整合方法,反復誦讀,漸漸地,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公仆形象永遠樹立在學生心中。如此整合,目的明確,方法可謂極其簡單,卻收到極其好的教學效果。
問題三:主次顛倒,走入“喧賓奪主”的誤區
信息技術集聲、光、形、色等多種傳播媒介于一體,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生動活潑,靈活多樣人機交互的信息環境。于是很多語文教師便以多媒體為中心,為課件而教學,課堂上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讀書聲越來越小。由此出現了教學目標偏移,課堂成了技術和資源的展示,學生成為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的旁觀者,學習的主體地位部分性缺失,興趣也逐漸減弱。難怪很多老師在聽了這樣的語文課之后都會感嘆:我們的語文課已越來越不像語文課,越來越沒有語文味了。
【策略】重視學習主體,提高學生素養
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學必須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他說:“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毙畔⒓夹g無論多么優越,都應是為了服務于教學,即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主導者,信息技術只能是起了輔助教學的作用。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習情境、設計主體活動,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摘要:自“信息技術”新教材投入使用以來,一直有一個問題困擾著筆者,那就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總是消極的或不受控制的參加課堂活動,這不僅影響教師的教學情緒,更糟糕的是學生無心向學使得教學質量大幅下降。本文從該問題的產生原因、糾正該問題的必要性及該采取那些措施做了一較詳細的闡述,希望能對讀者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關鍵字:信息技術主動參與原因剖析背景分析途徑探析
如何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參與能力?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
一、培養主動參與的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我們特別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培養,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動去探索、去思考,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興趣作為心理傾向是一種穩定的,而非偶然的暫時性的指向。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旦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對學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明顯地表現出對所學內容必須理解,必須掌握的心理傾向,因而就學得十分積極主動,也很有成效。
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培養,首先從培養興趣開始。
如:在《用計算機程序解決問題》這一節的開始,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配套光盤中的作品或者自己收集的一些更有意思的小程序,并輔以聲情并茂的解說詞。這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作欲望,使學生們情不自禁想親自動手制作,這就促使了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形成。在課堂上,適時地穿插一些與編程有關的趣聞逸事,并且可以通過榜樣的作用,進一步誘發學生學習的直接興趣。在教學中運用多樣的形式,把枯燥的技術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比如:在講解程序的編制時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玩游戲的特點,找一些簡單小游戲的源代碼,讓學生自己試著做一些修改,并讓他們試試修改后的效果。這個過程不僅可以讓他們對游戲程序的運行過程有詳細的了解,同時也能激發他們學習編程的學習熱情使得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越來越高。
其次,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也是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的重要因素。它孕育著巨大的教育“親合力”,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熱愛一位教師,連帶著也熱愛這位教師所教的課程。情感也有遷移的功能,學生對教師的情感,可以遷移到學習上,從而產生巨大的學習動機。教師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論轉化為生動的教學實踐,真正做到愛學生,尊重學生,使他們愛所學的知識,更愛教這門學科的教師,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
第三,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興趣。截然分開成績與興趣是不可取的。由于興趣進而取得了好成績,會強化學習興趣,使興趣產生更大的效能,為學習提供更強的推動力。反過來,如果常常能取得好成績,也會促進興趣的產生。在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特別是掌握技能比較差的同學時常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和鞏固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每一節課我們都對同學的作品進行展示,并評選出優秀作品。在巡視輔導中,重點輔導、幫助那些程度較弱的學生,使他們也能被評選上。連續一個月被評上優秀作品的同學,由教師發給電子獎狀,一學期結束,獲得一定數量
多電子獎狀,由教師向家長發送電子賀卡,以示祝賀。這些形式給每個學生都帶來了希望,使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興趣越來越濃,學習效果也越來越好。
二、掌握主動參與的方法
學生有了主動參與的意識,還要掌握主動參與的方法,使參與意識轉化為學生的實踐活動。
(一)參與思考
獨立思考不是異想天開的胡思亂想,必須遵循正確的規律和方法。
如:在學生動手設編制程序前,要將一些基本的語句及編程的基本知識教給他們,然后再去嘗試讓他們自己動手制作,而到了具體的算法設計階段,就要求學生要善于觀察,思考如何設計等問題了。教師的講解不宜過細,要給學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開拓的余地。
在教學中要創設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才會活躍。通過思考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他們樂于思考,這樣在學習中就有了積極性和動力。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因為要做到這一點,不經過獨立思考是不行的;而問題提的好,這恰恰體現了思考的深度。
(二)參與實踐
實踐的過程是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信息技術課堂更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從不會“學”到“會學”,從“會學”到“會用”,實現了從“知識”到“能力”,從“能力”到“素質”的轉變。
在學習程序編制的過程中,學生從開始對編程知識一無所知,到認識編程的基本思想,了解編程的基本語句,從而去設計一些簡單的程序,完成用程序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正是體現了這一轉變過程,在過程中,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為以后主動參與課堂實踐活動打下了基礎。
(三)參與討論和創新
“當我們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和同學、教師交流自己的知識時,就會使他們歡欣鼓舞,使課上得生動活潑,造成一種集體工作的氣氛。”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的至理名言給我們這樣的啟迪:在課堂教學中,要多方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其參與意識,培養其創造性思維能力。
另外,教師要善于做學生創新的引路人。在課堂上,學生并不需要教師告訴學生“你要創新”,而應進行適時的引導。在學生進行算法設計的時候,可以通過演示學生作品的形式,暗示一下。如:有的學生雖然設計出了算法,但是卻僅僅是教師所講示例的一個翻版,那么這時候教師可以請其他學生說一說:他們設計的與你們設計的有什么不同?教師可以提示一下:他設計的很有新意,你能不能設計更有新意的呢?學生通過討論就會想到可不可以不根據教師的設計思路而通過自己的思考將這問題解決得更有新意呢?要相信,學生創新的潛力是驚人的。當教師幫助學生找到了創新的契機,他們的創新精神就會蓬勃而出,創新行為就會迅速體現。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相互之間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主動性就將進一步提高。
(四)參與展示
學生在完成了設計之后,最得意的莫過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設計的作品。這時,就要給他們提供展示的空間,也是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最佳時間,要鼓勵每一位學生把自己的作品給大家看,教育學生,不論你的作品是不是很好,大家對你的作品的意見或建議,會使你的作品更加完美。
(五)參與評價
在展示學生作品時,教師要參與評價,學生更要參與評價,不僅要評價別人的作品,也要評價自己的作品,在評價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的知識,對自己和他人形成客觀的認識,提高自我認識水平。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整合誤區;解決策略
一、語文教學在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過程中出現的誤區
1.不顧語文學科的特點盲目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不求實效、只玩花樣、流于形式等問題。語文教學主要的方法就是聽、說、讀、寫,就是要求學生背誦、記憶、理解、掌握并加以運用,它注重的是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感悟和積累。如果學生丟掉課本拋棄語言專心看精美的課件和課文的背景資料,顯然這是違反語文學科的特點,也違背以認識教材為基礎的語文學習規律。語文的教育不僅僅只是語言教育,還跟人文教育相關。學生的審美情趣通過教材中豐富的文學資源可以得到培養,如果只追求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不斷的提供與課文相關的背景材料,對段落結構、邏輯關系、課文詞語等作出形象的解釋,用這種方法讓學生讀懂文章的內在含義,這并不能夠達到學生對文學的感悟,產生人文的熏陶和情感的共鳴。這就成了知識的死板灌輸,讓語文教學停留在漢語教學階段,這無疑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失誤。
2.注重教師的個體行文,屬于變相的“滿堂灌”教學方式。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的出發點是利用信息化帶動語文教育的現代化以提高教學質量。然而,就當前多數語文信息化教學實踐來看,整合僅僅只在教師個體上體現,認為這種做法并沒有與學生有太大的關系,忽視調動學生的群體參與性,把整合理解為運用多媒體演示教學。如果在語文課上教師只是僅僅在臺上點擊鼠標,按部就班地把設計好的課件展示給學生,學生在美妙的音樂的伴奏下仰望大屏幕,聽著著名播音員的朗讀,欣賞著事先設計好的精美的圖畫,這種做法跟以往所批判的滿堂灌教學方式有何本質區別呢?
3.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過程中角色定位的誤區。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過程中,有些教學者無法分清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到底以誰為主的問題。過分注重多媒體的作用使得語文教師往往把過多的精力放到了語文教學的多媒體制作上。沒有正確認識多媒體的輔助地位,將其功能過于夸大化,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正確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策略
1.要辯證的看待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教學成績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過分的寄希望于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是不合理的。因為語文學科有其自身的學科特點,傳統教學方式更是有其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的。要明確整合是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一種途徑,但不是徹底改變學生學習語文的模式;語文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項工作,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才能總結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所以我們要更多關注學生,關注學生在課堂的反應,把教學重心聚焦到課堂上。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教師要通過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能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的語言表達對學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的啟發與點撥、歸納與延伸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節成功的語文課包含了師生心靈上的溝通、思想上的碰撞、精神上的交流,而這種交流、碰撞與溝通都是以師生的雙邊對話為前提的,因此,教師必須有潛意識地創設學生“說”的環境。
2.語文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雖然說是一種未來發展的趨勢,但并不是說信息技術可以完全的取代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在當前條件下,缺乏人文性、缺乏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是信息技術本身致命的缺陷,對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明顯不如傳統教學。因此,信息技術的使用必須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輔工具,應該根據語文課程的形式、內容、目標設計相應的多媒體課件和提供相應的課文背景信息,絕不能因為信息技術的使用而改變語文的教學常規,那樣的話就會脫離語文學科的教學目的了
3.結合學生的學習環境進行語文課件的設置。計算機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與地位是工具,和教科書一樣,具有提高教學效果、擴大教學范圍和延伸教師功能的作用。它與其它工具相比,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我們教師不應只滿足于將它作為一種“新鮮事物”,而應從本學科的角度出發,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并在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的基礎上,親自設計、編寫高質量的課件。因為教學風格不同、教學對象不同、教學藝術不同,即使一個教學軟件是非常優秀,也未必適用于所有的教師。因此,我們教師特別是于青年教師,在掌握信息技術基本利用技術的同時,掌握多媒體課件的編寫是非常必要的,將現代教育技術有機地溶入到自己的教學之中。信息技術教學所選用材料的內容和形式,不但要與各個不同的語言環境相符合,還要與整節課教學的總背景相吻合,從而使教學的內容與效果,應用的形式與藝術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把握課文內容,對內容進行整體感悟的同時提高審美情趣,鑒賞能力等綜合素養。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而現代化必須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F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大大增強教學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我們在熱衷于信息技術使用的同時也要冷靜,忌盲目,不能忽略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和傳統的教學規律,應該根據實際需要,努力尋求它和傳統教學手段的結合點,使現代信息技術下的語文教學沿著健康的道路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生;預習習慣;培養研究
為加強課程標準學習,深化課題實踐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優化教學過程,促進青年教師夯實教學基本功,提高教學質量,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對我校學生不良習慣進行深入探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課前預習習慣,提高學生數學水平。
1 研究的目標
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說:“教育是什么?簡單的說,就只一句話,就是培養學生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睂W生良好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應當是多方面的,首先從學生這方面來分析,教師觀察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現狀,分析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產生的原因,探索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策略,有效地矯正和轉變小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康快樂的成長。其次,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能夠在學校管理和課題實施中采取具體措施,制定相關制度,開展有效活動,從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效地轉變校風,形成學校特色。加強教育科研的規范管理,促使教育科研向深層次發展。
2 培養學生良好預習習慣的主要措施
我校好多學生都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上課不注意聽講,課后不好好做作業,有時教師追問時就說上課時沒有聽懂等等,針對小學生在學習習慣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良習慣,學校各科任教師在年級組的組織下進行調查,并對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矯正的方法和途徑。尋求具有較強操作性和廣泛實用性的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方法。完善研究工作的檔案管理。堅持做到“完成一件工作,留下一個足跡”的原則。通過各種有效媒體,積累研究工作的第一手資料,為下一階段研究工作提供借鑒和幫助。
2.1 教務處
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預習習慣,不僅是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更是未來建設者的一項基本素質。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往往可以產生遷移的作用。小學生培養良好預習習慣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學校教務處負責召開學校數學教師專題小組會議,布置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預習習慣的課題研究工作,根據課題分工明確任務。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學習、培訓、指導工作。本次全校共有35 周歲以下教師20人,其中,數學學科9人參加了比賽。每位參賽教師按指定教學內容進行設計,然后按競賽要求以 1 課時為單位進行教學設計,備課時要按照統一要求,教學設計中包括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本課時教學目的和要求、本課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又主包括導入新課、新課學習、突出重難點的具體做法、鞏固新課、作業布置、板書設計,要體現《小學生良好數學預習習慣培養的策略研究》課題研究內容等。針對課題研究情況進行總結交流與研討。少先隊各教研組鼓勵教師積極申報校級小課題,布置小課題研究工作。組織開展《中小學生守則》,黑板報評比活動。通過主題班會組織學規范,禮儀相關知識。
2.2 教科室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課前預習習慣的最佳時期,良好的數學預習習慣一定要從小培養。教師引導學生要十分重視課前預習習慣,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去看書、去發現問題,讓他們課前對上課時要講授的新知識有所了解。通過課前有效的預習,能增加學生自學的興趣,讓學生感知到本節課的難易程度,能提高學生課上聽講的效率,改變被動學習局面。數學教研組積極組織開展理論學習與課題研究情況交流。確定3位教師上主題班隊會課,每年段1節,收集過程性材料。邀請專家來校對課題積極指導征集教育案例、論文,撰寫階段總結。及時做好立項課題材料的收集整理歸檔工作。少先隊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活動,安排布置學生假期生活。學生由于特殊的年齡特征,光靠老師的工作是不夠的,家長的力量不可忽視。征集家長教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優秀經驗總結。很多教師注重了學生課堂學習與成績的取得,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召開了教師培訓會,讓教師明白培養學生學習習慣重要意義,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不是因為他的智力,而是取決于他是否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一輩子受用不盡。選取優秀班級和優秀學科教師做經驗介紹。
2.3 各年級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