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5 15:34:31
序論:在您撰寫德育小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德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時,認同教育者所倡導的對社會、對事物、對人生的觀念,并內化于自己的觀念體系中,成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過程必須通過受教育者自身的體驗、感情的積累和行為的實踐才能完成。因此,德育教師在進行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時,只有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充分發揮教師作為教育主體的作用,才能實現德育的效果?,F在有的教師不管學生懂不懂,夸夸其談,甚至有些問題教師自己都沒有弄清楚就引進課堂中,致使教學帶有一定的盲目性。而要克服教學中的盲目現象,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多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增強課堂教學的預見性和針對性。當前社會變化對德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市場經濟中利益突顯所引發的金錢觀、享樂觀等,以及信息時代所帶來的人際交往的虛擬化等。面對這些問題,德育教師必須在德育活動中及時關注并引發思考和研究,增強學生對多種意識形態、多種價值取向的辨別批判能力,使他們在多元價值觀念中保持必要的張力,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培養學生的進取品質和優良品德。
二、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
德育課的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教師從頭講到尾,滿堂灌輸,教學效果較差。德育課的理論性比較強,所講的概念、原理比較抽象,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應由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服從和服務于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學,以實現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最優化。所以,教師在教案的設計、知識的傳授、重點的講解、難點的突破、能力的訓練以及情境的創設等方面都要靈活多變,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景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要精心設計疑問,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在使用這種方法時,應注意設疑的問題難度適中,由淺入深,問題有新穎性、啟發性和趣味性,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認知心理。
此外,德育課教學還可以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積極引進多媒體教學。德育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要求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比如組織辯論賽、分組討論等等,讓學生感到德育課不是假大空,的確對自己有幫助。
三、重視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
德育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
教學過程應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學生應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傳統的德育課教學模式是滿堂灌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淡化甚至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是積極、主動地思考。所以,必須改變單向灌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獨立思維能力,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從而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改進德育課考評方法
傳統的德育課教學中,還存在著陳舊的“一張試卷定乾坤”的考評方法,這種方法使本來就對枯燥的德育課沒有興趣的學生更加產生厭煩情緒。因此,要想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必須改進德育課的考評方法。
1.創設合理的考試形式
改革考試觀,摒棄教師課堂講什么,學生筆記記什么,期末考試考什么的做法,應以能力考核為目的??己诵问揭鄻踊趥鹘y的閉卷考試和筆試的基礎上,大膽嘗試開卷考試和口試,并配合寫一些小論文,立足于通過學習知識,獲得一種再學習的能力,即重在理解運用而非記憶,重在課堂參與而非結果。
2.構建科學的評價標準單一的以考試成績為惟一標準的教學評價方式,忽視了學生在個性和潛能上的差異,容易傷害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構建科學的考評方式顯得尤為重要。應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強弱和個性特點,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盡量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充分肯定其特長。比如可以使理論考核占30%,如小測驗、小論文等,主要考核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參與活動占20%,主要考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表現,努力使各層次學生在相應的評價體系中得到充分發展;卷面成績占50%。
五、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
德育教育要與時俱進,增強時代特色,如就近期的一些國內大事開展“揭批”、“向地震災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等活動,肯定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比如引導學生通過查報紙、翻雜志、上網搜尋、請教老師、關注廣播電視,去學習、感知、領會國內外大事,提高學生素質和立志報國的使命感;倡導他們參與“校園垃圾分類回收”,“定期到校園撿垃圾”等活動讓學生明白人們的環保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多重要,從而提高了從自己做起愛護環境的積極性。
總之,德育課教學可以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樹立新的德育教學觀念。這樣,學生就不會感到德育課空洞、枯燥,而會在平等、輕松、和諧的氛圍中自主學習,在知識、能力和覺悟方面都有所收獲,切實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高志軍.淺議如何在新形勢下加強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5,(7).
[2]李志英.培養學生學習政治課興趣的思考[J].水利職業技術教育,2001,(2).
[3]盛閔貴.增強新形勢下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J].水利職業技術教育,2001,(1).
德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時,認同教育者所倡導的對社會、對事物、對人生的觀念,并內化于自己的觀念體系中,成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過程必須通過受教育者自身的體驗、感情的積累和行為的實踐才能完成。因此,德育教師在進行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時,只有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充分發揮教師作為教育主體的作用,才能實現德育的效果。現在有的教師不管學生懂不懂,夸夸其談,甚至有些問題教師自己都沒有弄清楚就引進課堂中,致使教學帶有一定的盲目性。而要克服教學中的盲目現象,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多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增強課堂教學的預見性和針對性。當前社會變化對德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市場經濟中利益突顯所引發的金錢觀、享樂觀等,以及信息時代所帶來的人際交往的虛擬化等。面對這些問題,德育教師必須在德育活動中及時關注并引發思考和研究,增強學生對多種意識形態、多種價值取向的辨別批判能力,使他們在多元價值觀念中保持必要的張力,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培養學生的進取品質和優良品德。
二、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
德育課的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教師從頭講到尾,滿堂灌輸,教學效果較差。德育課的理論性比較強,所講的概念、原理比較抽象,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應由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服從和服務于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學,以實現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最優化。所以,教師在教案的設計、知識的傳授、重點的講解、難點的突破、能力的訓練以及情境的創設等方面都要靈活多變,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景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要精心設計疑問,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在使用這種方法時,應注意設疑的問題難度適中,由淺入深,問題有新穎性、啟發性和趣味性,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認知心理。
此外,德育課教學還可以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積極引進多媒體教學。德育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要求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比如組織辯論賽、分組討論等等,讓學生感到德育課不是假大空,的確對自己有幫助。三、重視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
德育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
教學過程應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學生應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傳統的德育課教學模式是滿堂灌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淡化甚至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是積極、主動地思考。所以,必須改變單向灌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獨立思維能力,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從而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改進德育課考評方法
傳統的德育課教學中,還存在著陳舊的“一張試卷定乾坤”的考評方法,這種方法使本來就對枯燥的德育課沒有興趣的學生更加產生厭煩情緒。因此,要想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必須改進德育課的考評方法。
1.創設合理的考試形式
改革考試觀,摒棄教師課堂講什么,學生筆記記什么,期末考試考什么的做法,應以能力考核為目的??己诵问揭鄻踊趥鹘y的閉卷考試和筆試的基礎上,大膽嘗試開卷考試和口試,并配合寫一些小論文,立足于通過學習知識,獲得一種再學習的能力,即重在理解運用而非記憶,重在課堂參與而非結果。
2.構建科學的評價標準單一的以考試成績為惟一標準的教學評價方式,忽視了學生在個性和潛能上的差異,容易傷害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構建科學的考評方式顯得尤為重要。應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強弱和個性特點,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盡量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充分肯定其特長。比如可以使理論考核占30%,如小測驗、小論文等,主要考核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參與活動占20%,主要考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表現,努力使各層次學生在相應的評價體系中得到充分發展;卷面成績占50%。
五、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
德育教育要與時俱進,增強時代特色,如就近期的一些國內大事開展“揭批”、“向地震災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等活動,肯定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比如引導學生通過查報紙、翻雜志、上網搜尋、請教老師、關注廣播電視,去學習、感知、領會國內外大事,提高學生素質和立志報國的使命感;倡導他們參與“校園垃圾分類回收”,“定期到校園撿垃圾”等活動讓學生明白人們的環保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多重要,從而提高了從自己做起愛護環境的積極性。
總之,德育課教學可以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樹立新的德育教學觀念。這樣,學生就不會感到德育課空洞、枯燥,而會在平等、輕松、和諧的氛圍中自主學習,在知識、能力和覺悟方面都有所收獲,切實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
[摘要]傳統模式下的德育課教學是重知識輕能力、重認知輕情感、重結構輕創新,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必須對德育課教學進行改革,采用多種方法,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本文從五個方面論述了這一問題。
[關健詞]德育課教學實效性教學方法學習主體
德育課教學是對學生系統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培養學生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傳統的德育課堂存在許多弊端,如:重知識輕能力、重認知輕情感、重結構輕創新,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妨害和限制了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德育教師,應該充分地正視和嚴肅地對待這一問題,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
德育實效性包括德育教育效果和德育教育效率兩方面,強調德育課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作用于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并取得一定的效果,真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真正懂得如何正確做人,正確看待事物。結合教學實際,筆者認為,要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必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參考文獻:
[1]高志軍.淺議如何在新形勢下加強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5,(7).
作者:熊梓余 單位: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學生身邊的事例來進行教育或利用母親節、父親節、五一勞動節、教師節、重陽節等節日,開展感恩教育,結合學生自己的切身體會,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當學生與教師的感情產生共鳴時,即是教育的最好契機。教師還應該與學生多溝通談心、與學生交知心朋友,經常與學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并尋找恰當時機,在師生情感交融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有計劃地培養與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形成和發展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那么我們便能夠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在培養自身品德中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在道德實踐中不斷反思自己,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鼓勵,形成道德修養的連續動力,形成修養習慣。思想道德教育內容要“實”。
學校輔導員和班主任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憑借“金口玉言”去進行枯燥的說教,而應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出發,從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事件入手,運用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深入學生當中,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從學生的實際和社會實際出發,用與時俱進的德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斷地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利用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作榜樣,如:、雷鋒、文花枝等;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以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現實的普通人的感人事跡為榜樣進行教育。運用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做榜樣,特別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榜樣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因為榜樣就在身邊,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對比中找出自己同榜樣人物的差距,更加全面地認識自己,明確努力的方向。思想道德教育形式要“活”。在重視課堂教學的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人才的成長最終要在社會的偉大實踐和自身的不斷努力中來實現”。社會實踐是主體參與、自我體驗的活動,它可以讓學生接觸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它把學生與社會聯系起來,讓學生從封閉的課堂中走出去,投入社會大課堂,在實踐中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從而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存、學會發展。為此,學校應適時安排一些教育活動,不失時機地將德育滲透到方方面面,堅持開展由全體學生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得到鍛煉;還應讓學生走向社會,選擇單位里典型的人或事作專題調查,撰寫調查報告或小論文。
在法制教育中,學校應堅持用法制教育圖片展、現身說法、模擬法庭等多種形式,開展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在對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中,可請回從學校畢業老校友們,講述他們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用事實啟發教育學生,使學生懂得路在自己腳下,命運在自己手中的道理。學校德育工作主動直接的參與社會環境的建設---學校本身是文化尤其是先進道德文化的講壇和輿論陣地,可以輻射其影響于社會;學校德育工作應作為個體道德成長社會網絡環境中最能動的力量去主動連接其他社會環境系統,組合各種正面影響形成合力。社會精神實體重構對于學校德育外部環境有著重要意義---構建優化的學校德育的外環境,就必須由外向內,由顯性向隱性的進入精神實體的重構。努力建設一個講文明,樹新風,學雷鋒,做好事的良好精神實體形象。學校德育和教育應在體系內進行改造,努力形成適應和超越學校環境的中介機制,使學校德育在社會環境中的正面德育影響源最大限度的轉化為現實的德育影響,同時促進社會環境中德育影響的有序化,開發學校德育社會環境的現實空間,才能使學校德育工作在學生思想教育中起到真正的指導作用。
據調查,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課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許多德育課存在內容單調乏味、課堂沉悶現象;教師缺乏激情,學生缺少主動性、積極性,厭學、逃課現象比較普遍;學生對待作業考試無所謂,考試成績較差,等等。因此,如何調動學生學習德育課的積極性,增強德育課的教學實效,真正實現其育人教化功能,是當前擺在每一位德育課教師面前的一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1.教材內容體系欠科學。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在內容上大多偏離學生的現實生活,沒有“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僅僅局限于知識性的理論說教和抽象思維,常常因缺乏社會生活的依托和確證而流于虛空、形式、無效,也常常因難以幫助學生解釋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問題與困惑而被視為“假、大、空”。此外,現有的職業學校德育課程的主題和內容大多是20世紀末社會經濟政治狀況的反映,缺乏鮮明的時代氣息,遠離職業教育的校情和學情,職業教育所特有的職業素質教育、創業教育、專業思想教育不能很好地得到體現。如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課教材理論性太強,哲學基礎知識課教材內容不夠淺顯,法律課涵蓋的法律知識過多,難度偏高,以致德育教學難以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切實體現師生互動關系。
2.教師自身素質較薄弱。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決定了教師的“教”始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職校德育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過硬的教學本領、精湛的教學藝術,而且要有崇高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嚴謹的教風、踏實的作風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然而現實的德育教師隊伍狀況遠遠達不到要求,集中表現為“三多三少”,即“兼職的多,專職的少”、“用非所學的多,學用一致的少”、“教學能力一般的多,教學藝術精湛的少”,這種狀況令人擔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創造性勞動,德育教師必須按照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教學。德育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有善于把自己掌握的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的教學技巧;不僅要懂得教育學、心理學,而且要善于把教育理論運用于實踐。但是,一些學校和一些教師沒有認真學習貫徹新的《大綱》精神,一直沿用傳統教學模式,采取“填鴨式”、“一言堂”的教學方法,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地位,忽視教學活動的雙向性,教學模式僵化單一等,這是德育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德育課在許多中職學校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一方面,中職教育重專業課、輕普通課,重技能、輕理論的思想比較突出,師生輕視德育課現象也有一定影響。另一方面,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研究薄弱,德育教師缺乏足夠的教學指導。他們不像高中政治教師和中職學校專業教師那樣可以有許多培訓提高的機會。德育教研活動很難得到正常開展,教師難得參加課改培訓,外出參觀少、見識少;教輔資料相對缺乏,課外輔助資料主要靠自己收集,教學方法也多靠教師個人去摸索,等等,這個體制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
二、德育課程的改革策略
1.提煉德育教材,豐富教學內容。
“德育課教學應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注重實踐”。所以德育課教師要轉變以書本知識為范式的觀念,擺脫傳統教材的局限性,以人為本,提煉德育知識,融進德育成果,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在傳統教材的基礎上,讓德育課突出職業特色、反映地方風貌。在各年級的德育課程開設上可以重新進行組合:一年級可開設《經濟政治》和《文明禮儀》,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經濟政治常識。同時,由于中職學生相對來說行為習慣較不良,開設文明禮儀,可以配合完善學生的養成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禮儀習慣。二年級可以開設《哲學基礎知識》和《心理健康教程》,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同時,也幫助學生學會適當的心理調試技術。因為在經過一年的中職學習后,學生可能在心理上會和以前的學習生活產生一定的偏差,而且此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理上的“狂風暴雨”期,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困惑。三年級學生可開設《法律基礎》和《就業與創業指導》,這時的學生即將走出校門,步入社會,首先要讓他們明確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公民,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這也是他們面臨就業抉擇的時候,要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做好就業準備,增強其創業意識。
此外,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可采取項目課程教學,遵循中職生心理和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以學生就業為導向,整合德育教學內容,形成德育模塊教學模式。如哲學課程,針對學生將來走向社會,能正確認識社會,提高思維分析能力的實際需要,可將它分為“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腳踏實地走好人生路”、“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堅持實踐與認識統一,提高人生發展的能力”、“順應歷史潮流,確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在社會中發展自我,創造人生價值”五個模塊,在教學中,從職業學生的特點出發,淡化哲學知識的系統性和理論論證,采取啟發式、直觀式、討論式和案例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改變哲學課程中出現“老師難講,學生難學”的狀況。在《職業教育》教學中,圍繞“職業與創業”主題,將職業教育課程分為職業和創業兩個模塊,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與創業意識,開展“小發明”、“小制作”、“我是小老板”等教學活動,開展即興演講、辯論、最佳創業方案等比賽。
這樣的整合可以使德育課程真正做到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相交,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并重,情理相融,教學結合,使德育課程教學收到預期的效果。
2.注重教學藝術,豐富教學方法。
在選擇好教學內容后,就是教師怎么教的問題了。德育課教師只有不斷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改變“填鴨式”、“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才能增強德育課的教學效果。因而在德育課堂教學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職責就是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主動學習,特別是可將德育教學內容分解為各種教學專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入社會、進入企業,在調研與體驗之中,分析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首先,重視課堂導入藝術。教師應以飽滿的激情、生動的語言、恰當的方式,導入新課,達到醞釀情緒、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目的。在教學中要巧妙設置疑問,疑是思維的開端和啟動器;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趣是激發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的興奮劑和催化劑,能使學生情緒高漲、思維高度活躍。其次,重點抓住教學環節,以靈活的教學方法點撥釋疑,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點撥釋疑,學生在解開疑團的基礎上,能切實掌握知識,提高認識能力,這樣才能使得學生的學習進一步深入下去。
在教學方法上,要改變原來單一的講授法:一是要多用活動化教學模式。教師要根據課程的內容,科學設計,合理安排一些課堂活動,如辯論會、演講會、課本劇表演、多媒體資料展示等,挖掘教育主題中的情感因素,創設活動情境,師生互動,形成激活學習熱情,誘發辨析思考,開展行為實踐的活動化教學。二是要多用討論式。教師要努力營造課堂的民主氛圍,讓學生各抒己見,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大膽推理設想,把問題拓展延伸開,把思想和情緒激活,盡量讓思想的火花碰撞,在討論中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歸納,得出正確的結論。三是多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教師可以把教學所涉及的重要問題抽出來,鼓勵學生組成課題研究小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和學生一起設計、研究,擬定計劃、方法和最終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運用。
3.增強社會實踐活動。
德育具有實踐性,道德來源于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是實踐的,因此,實踐是道德的發生基礎,也是道德的存在形態。因此,在德育課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德育課程教學也是一種教育實踐課程,更應注重實踐教學。德育教學的各門課程內容不僅僅是理論性內容,同時涉及如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特別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它也注重或強調通過實踐教學,教會學生學會觀察社會、了解社會、把握社會。我校與常熟國防院有軍學共建,每年新生入學我校都邀請部隊教官到校對學生進行為期一周的軍事化訓練,使學生在軍訓中磨練意志,培養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精神。我校還定期組織學生參觀部隊駐地,對學生進行國防、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集體榮譽感,讓他們珍惜現在的生活。根據中職生的發展目標和本身特點,增加社會實踐是必不可少的,這可以使學生在真正踏上社會之前對社會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學會如何與人交往,如何負責任地對待工作,為此我校在每年寒暑假前都號召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勞動換回別人的尊重。在此基礎上我校還會利用假期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到工廠、超市、賓館進行社會實踐,學生既鍛煉了社會實踐能力,又把書本知識用到了實處。
4.完善評價體系。
“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職業能力為本位”,因材施教,給每一個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通過過程和結果考核看學生的成長變化。中等職業德育教育內容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必然會帶來其評價方式更新,為了使中職教育真正成為培養學生良好品格的教育,我們有必要改變過去的應試教育的弊端,建立適合中等職業特點的學生素質情況評價體系。長期以來,德育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顯著弊端就是課堂上講知識點,書本上劃知識點,頭腦中記知識點,試卷上考知識點,閱卷中評知識點,然后由此評定學生的成績,這是一種片面的考試評分法,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新時期,德育學科的考試將逐步走向科學化,并從知識、能力、覺悟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考試評價。學生的成績評定應實現三方面的結合:一是知識與能力相結合。克服片面強調記資料、觀點的傾向,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二是開卷與閉卷相結合。引導學生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等,讓學生走出課堂,用生活中的實例去印證教材內容,加深理解,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卷面成績與平時表現相結合??朔鼐砻娉煽冚p實際表現的傾向,排除一試定成績的弊端,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德育學科的育人功能。
總之,德育課程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需要堅持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從而使德育課程充滿活力,充分體現德育課教學的社會功能。
(一)確立學校德育目標
1.將高遠的志向作為德育培養的目標。
志向主要指的是一個人內心對某一事物或者目標的向往,并為這一向往而付諸努力的過程,能夠突出展現學生對未來美好生活不斷追求的一種積極昂揚的精神。高遠的志向,不僅能夠體現現代社會的內在層次性,同時還能夠體現時代具有的前瞻性特征。因此在德育教育理論發展中,要將自強不息、不懈努力、奉獻祖國等作為培養學生高遠志向的主要內容,使得學生能夠懷有遠大抱負。
2.將高雅的情趣作為德育培養的目標。
情趣是一個人擁有的情調趣味,或者是這個人內在的情意、志趣,高雅的情趣和低俗的情趣對于一個人道德影響巨大。高雅的情趣是積極的、文明的、健康的,與現代社會發展的科學性和文明性相得益彰,同時也與法律規范和道德要求相符合[2]。因此,在德育教育理論發展中,要明確地將培養學生高雅情趣作為辦學目標之一,積極開辦學校禮儀教育、文化藝術節、讀書節、志愿服務活動等人文娛樂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健康審美觀,增強學生對美的理解和欣賞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創造美的能力,使他們能夠養成高雅的情趣,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的同時,也能將未來的世界創造得更加美好。
(二)明確學校德育內容
學校德育內容的明確要求學校能夠充分利用學校的物質文化資源和精神文化資源,促進其在教育理論中的發展。
1.物質文化資源層面的利用。
物質文化主要指的是學校的建筑設計、空間設計、人文景觀設計以及園林綠化情況等所展現的風格形態。一個學校的文化水平和文化樣式主要通過物質文化資源呈現出來,因此可以說,物質文化資源是學校文化存在的基礎。只有對學校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進行科學的規劃和設計,才能夠充分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凸顯出學校本身及學生的自身道德價值取向。由此可見,學校德育的建設離不開物質文化資源的建設,學校應從各個場館、校舍、廣場、雕塑等文化建筑開始,豐富學校精神內涵,營造良好的學校文化氛圍,使學校德育能夠充分融于教育理論發展之中[3]。首先,在建設學校場館及校舍等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將古典因素與現代元素結合起來的方式,展示學校濃郁的人文教學氛圍,更新陳舊的配套設施,營造出新的教學精神風貌。通過建立學校博物館、陳列館、紀念園等能夠展現學校發展歷程的館區、園區,充分凸顯學校長久以來積淀下來的優秀文化傳統,同時有效促進學校文明的繼續傳承。同時,學校還可以在本土文化資源的基礎上,結合當地文化的優秀內涵,進一步豐富學校的文化底蘊。學校廣場的建設也是有講究的,可以在廣場的適當位置設置一些與學校校訓、校風等密切相關的雕塑,凸顯學校文化主元素,營造良好的辦學氛圍。另外,還可以通過積極成立心理咨詢室、網絡實驗室、自動錄播室、演奏廳、體育館、創作室等能夠充實文化內涵的專用教室,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德育情操,為學生的德育健康發展創造條件。其次,還可以對校園內的植物種類、園林廣場、道路建筑等命名,充分展現出學校辦學的“生態文明”、“和諧開放”、“開拓創新”等價值追求,例如可以將學校的主要道路命名為“致遠路”、“求實路”、“思源路”等,將學校的主要建筑物命名為“格物樓”、“育才樓”、“知行樓”等。另外還可以在學校辦公樓、行政樓以及宿舍樓等樓梯間的墻面上張貼一些能夠展現學校校訓、學校精神的名人格言以及學校美術班學生的畢業創作作品等,同時也可以在教學樓的樓梯間墻面以及教室墻面上將一些能夠體現學校優良學風的人生格言、勵志格言等張貼上去,通過營造良好的辦學氛圍,時刻陶冶學生以及教師的情操,從無形中幫助學生塑造高尚的人格,樹立高遠的志向[4]。最后,學??梢酝ㄟ^提倡學生對校園環境進行自主設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將學校的德育辦學理念很好地灌輸到學生的思想理念中,形成學校與學生在道德精神層面上的統一和融合。
2.精神文化資源層面的利用。
精神文化資源層面主要包括學校發展歷史文化的沉淀、學校校訓以及學校先進的辦學理念。首先,一個學校可以將其辦學的理念濃縮在校訓之中。校訓能夠很好地將一個學校的辦學傳統體現出來。校訓不僅是一個學校文化與歷史的積淀、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練,更是校園文化與教學理念的體現。校訓作為校園核心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在制定校訓時應該結合校園文化突出校園特色。以某高校的校訓為例,“飲水思源,寧靜致遠”。[5]該校訓主要蘊涵三重含義,自強不息、精忠愛國、勇于承擔。這種校訓不僅能夠激勵師生的愛國情懷,更他們讓對未來懷一種積極寧靜的心態去創造。這對于學校、對于師生都是有積極的作用的。其次,歷史是學校的根,文化是學校的魂,學校應該傳承歷史,豐富文化。將學校的歷史文化價值不斷地挖掘出來,建設以校友名人榜、校史課等為重點的課程,打造具有校園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突出體現老校的文化韻味,扎根文化基礎,進一步發揮出文化的勵志、繼承作用。另外,還可以通過建設校史陳列室,將校園風云史、傳奇故事以及名人校友提詞等呈現出來,同時還可設置貴賓接待室,接待一些外賓或是歷史研究人員。再者,還可以修建一些名人墻磚,將對學校有貢獻、捐助者、優秀師生以及杰出校友的名字刻在墻磚上,介紹其光榮事跡,表彰其精神,讓師生以此為榜樣。除此之外,還可以開設相關的校史教育課程。把校史中經典的故事、人物事跡提煉出來,編排整合,作為教育新生的入學課程,為新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激勵學生傳承優秀的文化。最后,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理念是一個學校辦學的核心和信念所在,體現了一個學校的辦學方針及靈魂,是一個學校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以某高校的辦學理念為例,“發展教育”,該教育理念總的來說,囊括了四個發展觀。即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觀、綜合且可持續的發展觀以及增長極限觀。從理念的操作層面來講,可以將學生的發展過程劃分為三個大的階段,即嘗試發展、自覺發展以及超越發展階段[6]。但就學生個體而言,“發展教育”的理念應該重點以學生為核心,讓學生做到不斷地挖掘自我、超越自我。從一個新的起點出發,去嘗試、去發展、最后超越自我,從而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創新發展,達到學校教書育人的目的。
二、學校德育在教學實踐中的發展途徑
(一)構建學校德育教育體系
首先,聯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三種力量,建立起開放的德育體系。在學校方面,要成立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來統籌領導學校的德育工作,小組應當由校長擔任組長,組員包括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長、德育處領導、團委領導和年級部主任等。在社會方面,學校應該充分利用政治資源、法律資源、科技資源、環保資源、軍隊資源等,促進各種社會資源協調發揮作用,如可以聘請法律專家擔任學校的法制副校長等。在家庭方面,學校應該加強與家長的聯系,通過學校開放日、家長會、家訪等途徑加強與家長的互動,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到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中來。其次,將團委、學生會和社團聯合會三股學生自治力量聯合起來,建立起學生德育管理的自主體系。依靠團委、學生會和社團委員會的力量,充分發揮三者對學生事務的管理協調作用,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德育教育工作中來,通過自主策劃、組織和實施一些大型活動,如讀書會、人文沙龍、體育競技、藝術展覽、志愿服務、科技大賽、暑期實踐等活動,將德育教育的理念融入日常學生活動中。此外,在學生自主組織的學生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校行政人員的管理協調作用和教師的指導作用,要鼓勵家長和其他社會成員參與到活動中來,以形成全員參與德育教育的局面,將德育精神普及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各個角落,促進德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構建學校德育辦學模式
1.架構學校德育教育管理平臺。
學校德育教育要發揮學校德育教育管理平臺的作用,就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在教師管理層面上要建立起三級平臺的管理架構。第一級平臺以班主任為核心進行班級管理,第二級平臺以年級部為核心進行年級管理,第三級平臺以學校德育處為核心進行全校范圍的管理。三級平臺協調發揮作用,有利于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德育管理。要盡量避免包辦式德育教育,重視激發學生自我德育管理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其次,在學生管理層面上要建立起由團委、學生會、社團聯合會聯合管理的學生自我德育管理委員會,委員會以學校中學生自治的各個組織,如學生會、團委、學生社團、學生協會等為主力,立足于學生的利益,在學校的指導下和教師的協助下,進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自我管理。教師管理和學生管理相結合,共同促進、共同進步,有利于學校德育教育的成功開展。
2.營造學校德育教育資源網絡。
德育網絡營造的關鍵在于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學校、家庭、社會等都是德育資源的重要來源。首先,在校內資源方面,要充分重視校訓的作用,注重校訓的內涵,將勇于承擔、自強自立、精忠愛國等理念融入校訓之中,通過校訓感染學生;此外,編寫相關讀本,講述校訓精神、學校歷史等等,作為學生德育課程的必讀書目。選拔德育骨干對校訓進行專題研究,開展校訓解讀課堂講解研究成果也是發揮校訓作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次,在學校推進德育主題教育,可包含多個主題,如責任意識教育、法制知識教育、公民意識教育、感恩父母教育、愛護環境教育、公德意識教育等等。最后,將家庭和社會的德育資源與學校的德育資源相結合,建立起德育資源網絡,讓德育工作在家庭和社會中持續開展。
3.鑄造學校德育教育特色品牌。
首先,要重視學校師生的心理健康,定期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心理輔導活動和心理知識培訓活動。依靠學校負責心理教育的專職教師,建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打造有學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要重視學校師生的身體素質,規范體育鍛煉活動和課間操活動,在體育鍛煉活動中鍛煉學生的紀律意識和團隊意識,增強他們的體質,打造有學校特色的陽光體育;最后,注重學校德育主題教育的針對性,增強其時效性,打造有學校特色的德育教育。
三、結束語
他的思想又與深厚的天主教文化淵源和波蘭社會的嬗變有很深的關系?;孤宸蛩够鶗r常以冷靜而理智的目光注視著紊亂與脫序主宰著的波蘭社會,他觀察到緊張、無望的情緒和對未知未來的恐懼籠罩著波蘭人,而整個世界也普遍彌漫著猶疑,微笑背后卻是隱藏著彼此的漠然?!拔覀兩钤谝粋€艱難的時代,在波蘭任何事都是一片混亂,沒有人確切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甚至沒有人知道,我們為什么要活下去,或許我們應該回頭去探求那些教導人們如何生活最簡單、最原始的生存原則。”
提起最簡單、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原則,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攝了一部講十誡的系列電影。
當年以色列民曾在埃及當奴隸作苦役,上帝救贖以色列人出離埃及,行神跡分開海水使他們逃脫埃及士兵的追殺。上帝要帶他們到人們樂土——流奶與密之地——迦南美地。但沒過多長時間以色列人竟忘記上帝為他們所行的拯救和所行的神跡,他們忘記了上帝的恩典與愛,不再信靠上帝,開始背逆上帝,拜偶像(人所造之事物),拋開一切禁忌,于是敗壞、等各樣的犯罪遍地皆是,整個民眾落入一種無秩序的狀態下。此時,上帝為要管教他們歸正,也是為了愛,頒布十誡。“以色列啊,你要聽,要謹守遵行,使你可以在那流奶與密之地得以享福。”以色列民從此開始過一種有神的律法、法律、道德倫理規范的生活。在1900多年前,以色列的基督徒發現無法靠自己的能力守全律法,過完全圣潔的道德生活,他們發現律法只是一面鏡子,照出人的不義、敗壞、軟弱、無知等等的罪性?!罢缬辛朔梢幏毒陀辛朔缸?有了道德規范就有了道德困境?!比说搅艘粋€盡頭看見自己的智慧能力都信靠不住,只有信靠生命的救主耶穌基督才能活出圣潔、公義、平安喜樂自由,心靈飽足的生命——進入迦南美地。電影《十誡》及其它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描繪了一個獨特的人文景觀,一次精神家園的重構?!罢]條對他所關心的愛情、死亡、救贖孤獨來說是個跳板。”《十誡》不是對圣經《舊約》中十條誡命的簡單闡釋,它是一部現代戲,是對波蘭人或者說現代人道德困惑的一次深刻的探討。
(一)技校教育存在對德育課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
由于技工學校旨在為國家培養各類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側重于對專業課的教育,而忽略了德育教育,這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雖然,領導在會議和報告中多次強調了技工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德育教育始終未能很好地落實。與此同時,一些教師對德育教育也存在著思想上的偏差,認為德育課教學就是向學生講講人生的大道理,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很多學生也認為學習德育課對自己未來的發展起不到任何實際作用,專業課的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二)技校德育課教師自身素質偏低
由于技工學校對德育課的重視程度偏低,因此,在安排任課教師方面,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學校領導認為,德育課教學內容簡單,任何教師都能夠勝任。這種隨意的安排方式導致了德育課教師隊伍的魚龍混雜,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非專業的。一些教師是半路出家,對思想教育理論一知半解,根本不能保證教學的質量;一些教師將德育課的教學作為兼職工作,根本不想投入應有的時間與精力,導致課前不備課的情況時有發生;一些教師從思想上否定了技校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因此,在講解的過程中,往往進行注入式教育,不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還有一些教師由于不會應用多媒體技術,因此,一直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明顯存在著落后性,教學效率較低,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再者,由于大多數的德育教師基本上沒有參加培訓的機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枯燥的問題,大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技校德育課缺乏實踐教學
目前,多數德育課教師沒有貫徹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只局限于對理論的講解,并沒有認識到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很多教師在講課時照本宣科,只向學生講解教材上的內容,致使很多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雖然學校的學生管理部門時常舉辦一些道德教育活動,但成效并不顯著。由于教學部門與學生管理部門平時欠缺良好的溝通,二者的職能被徹底地分割開來,導致了德育教師從不參加學生管理部門舉辦的道德教育活動,而學生管理部門對德育課的教學情況也并不關心。
(四)學生素質普遍較低,對德育課產生厭學情緒
隨著近年來學生質量的逐漸下滑,技校德育教育的開展難度也大大增加。第一,很多學生自初中起,就是班級中的后進生。在學習方面,他們普遍成績落后,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生活方面,他們沒有較強的行為約束力,缺乏道德榮辱觀。第二,很多學生在青春期的時候就進入了社會。由于過早地參與社會活動,他們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從而沾染了很多不良習氣。第三,多數學生認為來到技校,主要是學習技術,以求日后找到高薪穩定的工作,而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對德育課產生了懈怠的學習態度。
(五)德育考核結果不能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大多數學校還在采用著以卷面測試為主的德育考核方法。迄今為止,技工學校對學生的德育素質評估主要是依據著考試的卷面成績,只要成績及格便一律過關。這種落后的考核方法致使學生產生了“只要成績及格便萬事大吉”的錯誤觀念,不利于技工學校對德育教育的完善。
二、提高技校德育課教學質量的對策
(一)全面提高對德育課的重視程度
要想全面提高德育課的教學質量,技工學校領導與德育課教師必須提高對德育課的重視程度。學校領導應該正確認識“先成人,后成才”的道理,將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作為教育工作的重點;在做好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學校領導應該將重視德育落實到具體行動上,不能僅僅從會議、口頭方面去強調。對于學校領導來講,首先應該增加對德育課的經費投入,優化教學環境、教學設施;在選任德育課教師的時候,應該秉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和嚴肅認真的態度,對任課教師進行全面的評估,從而篩選出最合適的人選。
(二)德育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
技校的德育課教師不僅應該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還應該具備實踐教學的經驗,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德育教育。就目前來看,技校的德育教師普遍存在著理論知識欠缺、教學能力不強、職業素質較低的問題,嚴重阻礙了學生對德育課的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采用“問題引導法”,在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針對教學內容設置難易適度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并鼓勵學生及時提出疑問;教師還應該將理論知識與簡單的案例相結合,使理論具有現實意義,并盡量運用通俗、生動、哲理性較強的教學語言進行講解。
(三)改進教學內容,增加實踐活動